首页范文工艺美术审美特征十篇工艺美术审美特征十篇

工艺美术审美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6:42

工艺美术审美特征篇1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工业设计 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一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但建筑艺术只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空间形象。它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欣赏主体和建筑形象相互作用的体验与鉴赏活动。它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主观心里意绪。所以,人要是自己居住的环境空间更加艺术化,就必须能够发现、感受建筑艺术的美,能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去充分领略它的魅力。而这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就十分的重要了,它对人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其次,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但建筑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特征出了与它自身的空间形式有关外。还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第三,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第四,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由于建筑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所选用的物质材料、结构方式、建筑造型和艺术风格,不仅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时代的物质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情况,而且也凝聚着一定的阶级、民族、时代的心理情绪、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积淀着社会历史文化的记忆。因此,人们把建筑称作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欣赏建筑艺术。就像是阅读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第五,建筑艺术具有反映生活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但它不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描摹、再现客观生活,它通过抽象的线、面、体的表现手法去隐喻、象征的表现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真实。总的说来,抽象性、象征性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象征、隐喻的运用使建筑艺术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精神功能。但这种象征应该自然的从建筑本身中流露出来,而不是刻意的加以修饰的表达和摆弄,可以说,建筑的象征愈抽象,它的魅力就愈永恒。

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人们欣赏建筑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人们充分地掌握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充分的感受建筑的魅力。另外,无论我们身处室外还是走在大街上,始终不能摆脱那些分割的建筑空间与巨大触目的建筑形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对建筑艺术进行鉴赏和审美。

那么建筑艺术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工业设计的审美特征又是什么呢?

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综合的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征。工业设计是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工业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算起,经过包豪斯的设计革命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世界各先进工业国家,由于普遍的重视工业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工业设计已远远超过工业生产活动的范围。形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它不仅在市场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工业设计还反映着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的问题,引导着人类健康的工作和生活。

工艺美术审美特征篇2

[关键词]民间美术特征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65-0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文明的传承更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民间美术的特征进行了解析。

一、民间美术的特征

民间美术不同于华贵绚烂的宫廷美术或者风雅卓绝的文人士大夫美术,它是扎根于民间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蕴涵着质朴、率真、大方、健康等艺术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反映内容涉猎广泛,包含了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战争狩猎、礼仪宗教等。民间美术的艺术往往依赖于其实际使用功能,使这种艺术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所以民间美术宗旨是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又给民间美术提供了保障与发展的基础性。因此,中国的民间美术包含了劳动人民独特的精神和美学风格,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民间美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独创性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异的只属于我国的独特创作。

(二)实用性

它包括生产、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涵盖节日、习俗、信仰、禁忌和艺术生活,它们源自于社会生活和艺术。

(三)装饰性

民间美术的装饰效果颇具中国民间艺术特色,而且不论造型还是色彩都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其装饰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装饰效果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特色,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创造。

(四)区域性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民间艺术形式与风格的不同与地区不同相关,区域性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其他特性差异。

二、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

民间美术是一种艺术形式,其意识形态的风格明显,与精神文化相融合。许多新年的绘画、剪纸、木雕、石雕、荫罩、面具、玩具等都属于艺术精神的范畴。这种艺术的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包括信仰、情感、娱乐和其他的精神内涵,并具有审美特征突出的特点。无论人们如何看待它,都不妨碍人们称之为艺术。以年画为例,从新年画起源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审美,彩绘门神是由精神臆想得到神的表现所产生的最基本的民间美术形式。明清以来,年画类别和主题更加广泛,更多和更丰富的精神内涵使其一直流传至今。其象征着邪恶和灾难的演化是具有悠久历史性的,也充满着装饰美化的精神,更加具有神秘的祈祷和其他内容。具有审美功能的年画越来越突出,从很早以前年画就已经成为春节风俗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如面具、风筝、民间艺术类泥人也很受人们喜欢,这类民间美术品越来越突出的审美价值也是我们需要研究和分析的。同时,这类民间美术品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春节贴对联、剪纸不仅满足民间节庆公共心理学、美学的要求,对烘托节日气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简单的民居建筑、家具、电器在红色和绿色的剪纸的生产工具中产生。春联作为新年装饰画的一种,其具有繁荣、幸福吉祥的寓意。当然,一些民间艺术的范畴是不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沉重的寄托的,但是也具有装饰艺术性,成为人们生活的休闲和放松的装饰。如神话女娲补天、鹊桥相遇、八仙过海等,以及武松打虎等民间故事,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可见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

三、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元素传承

民间艺术的元素充满着强烈的视觉元素。视觉元素是民间艺术元素的最终形式,渗透到民间艺术创作的动机中。在民间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民间艺术作品体现的民间概念元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地理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程式化的体验元素。民族元素是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参与构成的民谣艺术是民间艺术遗产,改变着民间艺术的状态,有助于观念的变化。

当我们探讨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方向时,会发现当前对于研究民间艺术传承已经不是“纯粹的视觉”或图案化或模式上的传承。艺术家们对民间艺术研究方向更深入,更详细。如LV品牌概念元素从民间艺术精神的系统研究民间艺术。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如何让视觉元素从民间美术之外的隐藏部分中被发掘出,并且推动新艺术发展要素,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当代社会继承民间艺术的存在有利于民间美术的观念,从不同的角度重点进一步探究民间艺术遗产的概念元素是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民间艺术”相关的元素及当代民间艺术遗产的内涵要素。

此元素继承的概念是指民间美术的民间艺术从原始社会、原始的生态环境、自我元素在这一概念体系中继承的。民间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概念,从起源到发展一直在原生态环境的机制和继承制度中演变成熟到最终形成。例如,大多数民间艺术图式在农业社会已经发展成熟,在现代社会中的民间艺术的转型模式不明显。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往往是在作品中直接出现民间美术的经典图式,这是因为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模式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稳定的视觉识别,公众更可能在传播中产生共鸣。

四、艺术审美性

中国的民间美术创作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演变、创新、延续、传承。兼具审美需求和实用性的民间艺术作品的创新,是民间艺术创作的第一需要。这需要创作者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创作,而且必须按照民间独特的审美尺度、美的规律来创造。这些作品在展示自身的完美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在许多情况下,功能和美学特征表现得完美统一。例如,轿子等一些纯粹的实用交通工具的创作中,巧夺天工的木工自然不必说,上面附加的雕刻和绘画以及丝绸的运用都恰到好处,并且突出了民间美术的特点,和在制造过程中,创作者自觉地把审美和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如一些桌椅几案、罐子、水杯等的使用与审美结合的天衣无缝。令现代人感觉这些都是将实用性与审美因素最完美的结合。

民间美术的审美创造和其他功能,有时更多地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的目的,审美功能独立于其他的功能。在不断加强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意识、审美因素和不断丰富的经验,以及创作技能的加强,这一切正在促使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越来越成熟。

由于民间美术的审美往往依赖民间艺术等特点,因此民间美术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意识不仅是一直存在的,更是民间艺术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束语

民间美术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吴志恩.国民间美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科技信息,

工艺美术审美特征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表现形式美学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学科,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人类环境意识和审美意识的综合体。本文将从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现形式展开,逐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进而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设计和艺术设计两个组成部分,代表了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部分,指的是设计对象在内的周围一切事物同设计主体之间的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基于这样的需求兴起的环境艺术设计,符合了人类对创造出更加适合居住的人性化环境的需求。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同样也涵盖了与人类的各个活动紧密联系的环境。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重点指的是人为设计的人工环境,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方法,指的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运用独特的审美意识,发挥设计师的人文素养,对设计主体进行人性化的改造,以此来创造出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人工环境。这要求设计师除了要亲身参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还要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和理想意愿,将这些方面和设计相融合,遵循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创造出独特的环境设计。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秉持对现有环境人性化的改造理念,满足人们对于理想环境的审美需求,以此来设计出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的人工环境。因而,这种环境艺术设计力图实现功能美和形式美二者的有机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就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的环境出发,进行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现形式

环境艺术设计既通过环境来直接表达美感,也通过渗透的艺术方式来影响环境,最终产生出需要细细观赏才能体会到的美感。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为了实现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达到共鸣的审美效果,而呈现出多样的美学表现形式。

(一)自然美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现实环境的基础下进行创造性的人为设计,而保留现实环境所具备的真实自然美感元素,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表现基础。这种真实自然美感往往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美感,这些自然元素包括阳光、绿色植物、流水等。自然美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根据,这种自然美充分同环境艺术设计相融合,呈现出具有绿色生态的美学效果。

(二)外在美

这种外在美指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种种设计手段而呈现出的形式美。这样的外在美是人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形态美,是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必然表现。为了达到外在形态美,除了设计必须体现出环境艺术的外在美之外,设计者必须根据自我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正确判断和掌握对环境进行设计的审美方向,继而使用恰当的方法,创造出具有外在美的环境艺术。

(三)功能美

从某种程度而言,艺术创作活动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追求某种功能美。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既然有了外在的形式美,也就会有相应的内在功能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功能美是美学表现的重要形式,指经过环境艺术设计改造的人工环境,具备了一定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这种功能美体现出人为化环境所具有的内在美感表现,这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对原有环境在功能上的突破性创造,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从概念到实际运用的现实转变。

(四)文化美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新兴的学科,既代表了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也代表了传统文化领域的广泛传播。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现有自然环境的调整改造,而且也是对现有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更新换代。例如,地区的传统民风或是区域的传统文化,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让各种时代的文化进行碰撞和交融。在这种文化交流的活动中,正是展现了环境艺术设计最本质的内容—文化美,这样的美学需要各种美感相互作用,才可以深入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美学形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既是技术,也是艺术。环境艺术设计被称为无所不包的艺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也要看到,环境艺术设计其实也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理论体系,尤其是有着美学特征的理论内容。解读并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对于增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以及在日后活动中进一步参与美学效果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化和人为化

环境艺术设计拥有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的方法和手段,其对原有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尽管如此,环境艺术设计仍然处处体现自然化的美学内容。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立足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充分考虑大自然规律,这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中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相对于自然化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也有着人为化的美学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活动中,设计者独立自主地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整改造,使之具有艺术美感。这种人为化的艺术美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结果,表现了设计师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最终特征。

(二)整体化和多样化

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化和多样化表明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性美学特征。环境艺术设计源于环境,又直接通过环境来表现。在这样的完整系统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艺术美学效果和组合形式。从整体上看,环境艺术设计具备了完整的美学系统,有着合理化的美学形式,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外在式的美感,也有着秩序化的内在美学效果。而从细节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的不同个体有着自己的独特美感,比如颜色的美感、材料的美感或者形式的协调美感等。这些多样化的美学效果,兼具了个体之间的美学差异性和整体化的美学统一性,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内部细节上,都表现得更加具体生动。

(三)实用化和审美化

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化满足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同时也满足了审美精神的享受过程,这种精神的愉悦享受反映出人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而这种美感并不直接对环境本身产生影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人们的主观世界。这正和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另一重要特征,即与实用化有所区别。这一特征表现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仅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作品,而是也具备了某种实用性的美学价值。实用化以现实发展为重点,是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的主要形式,也是将美学同现实连接起来的主要方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化和实用化的统一协调,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这种美学价值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一直伴随的真实再现效应。这样的再现现实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某种变化,而是直接将本身的美学价值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进程中,并对环境艺术设计美学方向产生指导性作用,规范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内容。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人们产生的美学效果上,比如环境艺术设计最终形成的美学感受,往往是人们的审美心理所产生的结果,同人们的审美价值相呼应。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学实践活动与人们的审美意识相互统一的过程。此外,从社会影响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今传统文化面临着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美学成为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和保卫者。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与多种文化的价值理念发生碰撞融合,促进了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在维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基础上,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发扬并传播了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向着更好的方向进步发展。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呈现出多元性,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解读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因为人们对美的感受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而且因为每个人美学认知能力的不同,也使得在解读美学特征方面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在环境艺术设计内部也有着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这为我们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带来很多障碍。但我们首先应该认清在研究分析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这一过程,就是在逐步了解美学形成的过程,而这必将为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带来突破和升华的效应。其次,我们要结合当下的形势来加深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在详细而系统地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之后,要立足于目前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并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工作。这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也能更加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曾文静.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华章,2009(22).

工艺美术审美特征篇4

【关键词】博山窑儒家文化民间陶瓷艺术文化内涵审美理念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76-03

博山窑亦称“淄博窑”,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以琉璃和陶器见著。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美学思想以及民间艺术独特的造型审美观念,它所表现的是多层面、立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始于汉,北朝时烧制青瓷,有青黄、青褐等色,制作粗糙。唐代盛烧黑釉瓷,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宋代烧制白瓷、黑釉陶等,黑釉陶以“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名传于世。而后各种陶瓷器物的质地、造形、装饰手法,基本与宋代的窑村窑相似,大部分是碗、盘、杯、罐、枕、盏等民间生活用品,造形一般都朴实厚重、富有变化。釉色以黑釉、青釉为主,也有白釉以及用化妆土剔刻纹饰或白地黑花纹胎等装饰。其中工艺成熟的青瓷叠花,以浅浮雕方式将各种图案纹样巧妙地印制在碗、盘器皿的内部,釉色明快,线条清晰,具有简朴健美、流畅活泼的装饰艺术效果。从明到清,是博山窑的昌盛时期,博山藉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原料、燃料资源,制瓷技术的积累和进步,又因“饮食之器,天下之大用”从而发展成为陶瓷业的中心。博山窑民间陶瓷带有粗厚色浓的特点,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自然和谐统一的内蕴,传递着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儒家文化思想。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文化性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民间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它是一种立体的民间文化载体。这些民间陶瓷艺术作品,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缤纷,有的本色自然,构成一部无与伦比、摄人心魄的博山窑陶瓷文化大型史诗。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凝聚着民间艺术创作的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儒家文化美学思想;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同时,给人的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立足于儒家文化思想,用“和谐”理念指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创作,让这一承载着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的古老载体再次得以传承与发扬。

一、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核心理念

儒家文化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理念具有整合作用

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理论基础,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儒家文化思想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广泛吸收了其它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也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使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在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伦理观念、美学思想等精神文化方面得到整合。使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和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完美融合,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陶瓷美学思想,也树立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艺术风格,内容上的真实、健康以及臆想的以物寄情,反映出浓郁的儒家思想的人文特征。

儒学是以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为人之本的人学,儒家始终是围绕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的关系来思考审美问题。儒家文化认为强调美的实质是社会理性,只有社会理性化育出来的感性、积淀而成的感性,才称其为美。儒家美学思想的根据在于人,在于人的伦理人格,当这种伦理人格具有了一定的感性形式,能够给人一定情感体验的时候就构成了美。儒家文化审美的基本观点是美的本质——理义;美的形态——中和;美的功能——成德,这是儒家美学体系的主体结构。博山民间陶瓷艺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儒家美学观点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到陶瓷艺术创作的审美观念中,其审美形式充分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如博山窑黑、酱釉类作品(模印鱼纹罐、福寿纹扁形酒壶、黑釉猫枕、双鱼形扁壶、龙首葫芦形模印纹扁形壶)。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儒家美学思想各种美的形式在民间所表现的形态,其作为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造物形式,它直接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反映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它不仅表现在功能与审美的一体化,其审美形态创作思维模式,艺术风格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本质具有质朴的语言风格,有着儒家之美的审美诉求,在取材、加工时遵照自然规律的态度,不过分修饰,不做作,流露自然本色,质朴、纯真的心灵是民间陶瓷艺术形成风格特征的决定因素和内在根源。这就是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陶瓷艺术的根本整合作用。

2.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陶瓷艺术审美理念具有社会作用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在满足传统艺术审美情趣的前提下,还肩负着对社会需求的功能性满足和对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的责任,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作品外表形式的粗犷、简洁或是细密繁缛总是与百姓内心的纯真一致。它所显示的是民间陶瓷自身的内在特征,是率真心灵的自然流露。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象征化的以物寄情,艺术表现题材、纹样、色彩等成为特定观念内涵的替代物,而具有儒家思想审美象征寓意的“符号”在民间艺术作品中最为普遍。其寓意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字:“福、禄、寿、喜、财、吉、和”,寓意手法为“谐音”、“象征”,常见的动植物题材图案纹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而被赋予象征寓意,如:龟、鹤、龙、凤、梅、竹、松、柏等,还有像连(莲)年有余、吉(鸡)庆有余(鱼),三阳(羊)开泰、喜(鹊)上眉(梅)梢等,都是取谐音,讨吉利。作为自然界的视觉色彩也同样具有寓意吉祥的象征意义:黑、白、赤、黄、青五色被视为“正色”,与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灵(龙、凤、龟、麟)并称,也可反映出人们与客观现实的实践关系以及蕴含的儒家文化思想内涵。因此,儒家美学思想在民间艺术中的人文导向,就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实现。在博山窑民间艺术中常常赋予作品以吉祥寓意,无论从元素内容到精神功能,从立意到实用主题分配,从本身的表义内涵到陶瓷之间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陶瓷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儒家传统文化底蕴。儒家文化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也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作为博山窑民间陶瓷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合的烧造方式,并力求保持一个合乎儒家文化审美情理的制陶工艺流程。儒家文化中的“礼乐”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同产生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沟通,它起着一种社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便是“有秩序”,“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也泛指一种自由的理想。在博山窑民间陶瓷中既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严格的遵循了这些儒家思想文化的理念,同时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特征起了决定性的社会整合作用。

从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关系中,看到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升华,最终成为自然情趣与儒家文化思想相融合的产物,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理念中看到了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人伦观的体现;看到了儒家文化思想对其审美理念的整合作用和社会作用。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陶瓷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体会到了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的核心理念,积淀了数千年的儒家文化还将为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二、儒家文化思想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中的美学思想特征

1.儒家文化精髓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美善相乐之美

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为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进行了文化奠基,架构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美学方向。儒家美学经常把美善密切联系在一起,要求艺术既尽美,又尽善,美善统一。所以“礼乐相济”、“美善相乐”,便是儒家审美的中心话题。善是对人性的普遍要求,善而达到美的程度,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称之为“美德”,美德是带有理想成分的人格精神。善表达的是人的内在美,也是理想人格的最终体现;美则是其形式表现,只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是最高境界。(《乐论》)在“美善相乐”的境界中,心志与行动,情感与理智,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社会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乐”是一种审美属性,“善”而达到“乐”也就具有美的性质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也是荀子所说的“美善相乐”的高尚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美善合一,给“善”赋予具体的生动的美感形式,需要一种艺术风格的美来贯彻,强调一种质朴自然、平淡有味的风格美,反对华丽纤巧,刻意造作。博山民间陶瓷艺术含有自然而然的韵味,强调将给人精神愉悦的感性形式与内在伦理道德的理性要求和谐统一。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充分体现了典型的儒家文化思想的造型审美特征,注重美与善密不可分,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形式,除了对美的追求外,都表现出对善的强烈诉求。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通过具有深刻象征寓意的造型、图案、色彩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注重的是传情达意的形式美。它通过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将生活、艺术、社会文化、民俗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儒家文化思想中“美善相乐”的追求。例如,“黑花青黄彩带盘花鸟纹合碗”呈现出一幅变形较甚的“喜鹊登枝”纹图案,后来在某些县乡成为邻里乡亲为新人“送饭”的专用器皿;“白底黑花蝙蝠纹碗”是件白釉黑彩纹大碗,手拉坯成型,内底留色圈,外壁绘大写意蝙蝠纹,蝙蝠形象抽象概括,如撇兰竹,只三两笔便成,表现出画工的大胆和自信;“青花黑彩花开富贵纹酒坛”全器满绘梅、兰、竹、菊及牡丹等各式花纹,层层叠叠,绘制用心,这是博山陶瓷审美意趣上极贴近民众心理的产品,这种“美善相乐”之美至今仍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道。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重视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立足于寻找有意味的外观造型,在外观造型和色彩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力求从传统器物造型和民间色彩中寻求灵感,这样既能满足大众对美的特殊要求,又有助于建立和丰富设计风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崇尚能够陶冶情操、催人奋进的审美精神,对高雅与高尚之美的形式情有独钟,创造了儒家文化思想“美善相乐”的崇高之美。

2.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自然朴素之美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体现了就地取材、朴实无华的艺术特色,是儒家文化平民化、生活化的标志,给人以强烈震撼,具有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美学特征感受。器物的材质能给人的欣赏带来美妙、丰富的心理和审美感受,因此历代的能工巧匠,在对器物的表面进行加工处理时,既注意保持材料的自然质地和纹理,又巧妙的通过多种工艺手法,丰富材料质感和纹理的变化,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材质美。它浓郁的山野民俗气息,给人以“自然”、“评说”、“平易”的意味,集中展现了当时民间生活风貌在博山窑民间瓷器传统审美理念中,只有自然、朴素之美才是美的最高境界,例如:陶艺作品“青釉双鱼变形壶”是用粗陶制成的鱼的形式,一股浓重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寓意着“年年有余”,和民间的吉语风俗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感觉到一种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人性的渴望与眷恋,带来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面对以民间传统文化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博山窑陶瓷民间文化中的凤戏牡丹、喜鹊登梅、鲤鱼闹莲、莲生贵子等象征阴阳相生的手法,多表现为一种繁衍、生殖、联姻的思想,在陶艺作品中强化那种对生命繁衍的意象崇拜。陶艺作品《阿福》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中写意创造的根本,以写意传神为宗旨,形成一个具有民间喜庆、吉祥色彩的娃娃形象,这也是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特征和体现。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从用料到造型,无一不体现质朴的风格特征,由于对材料自然特性的格外尊崇,朴素反而使它们更具有生命力,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有崇尚自然的传统,体现到造型设计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民间使用者的地域特征、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崇尚自然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

自然、朴素是指万物的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而雕琢是指人为进行的装饰,儒家文化思想崇尚自然与朴素的审美原则,它认为一切美皆出于自然朴素,认为美是事物本身未加修饰的自然纯粹之形态,让质地本身放光彩,才是真正的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是重内容、轻形式,追求朴素适宜之美的审美特性,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是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自然朴素之美。

3.儒家文化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和谐统一之美

和谐统一之美的追求是贯穿中国美学自始至终的特点,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学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之中。董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其实这些理论思想实质上都是在统一“和谐”原则下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严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之美。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天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儒家学说认为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儒家的文化思想内涵对博山窑民间陶瓷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

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中表现为追求“人——陶瓷——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民间陶瓷艺术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博山窑陶瓷与民间的自然空间环境融为一体,主张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机结合。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观念在博山窑民间陶瓷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①顺应自然:董仲舒认为天之美,在于大自然之美,人类能“得天地之美”,就是要顺应自然,按照四季之变和万物生长的规律,实现人体之美和生命之美。博山窑民间陶瓷从选材制作到民间应用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谦逊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其他文化都未能超越的造型、纹饰及图案。博山窑陶瓷在和谐统一之美的创作方面,无论是形式还是技艺,都有新的探索、新的汲取、新的时尚、新的变化。彩绘方面更出现了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成本低廉、迎合当时兴起的市民阶层喜爱的新手绘。博山窑陶瓷最醒目之处莫过于它浓郁的山野民俗气息,集中展现了当时民间自然、自由、和谐的生活风貌。活蹦乱跳的游鱼、悠闲自得的牧童、负重如牛的农人樵夫,以至育儿的婆婆、纳凉的瓷枕、烟花柳巷的三寸金莲、水烟袋等全都表现着百姓生活的实况和大众对和谐之美的向往。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百余年间山乡村落生活的历史长河,似乎能听到犬吠蓬户、鸡鸣于埘、女喧溪岸、蛙噪池塘,看到男耕女织、婚嫁迎娶、豆棚瓜架、请神送鬼。那横扫千军的线条笔画,无所顾忌的色彩对比,坚如磐石的块面结构,简约传神的形象描绘,处处洋溢着一股冲天豪情。从画面看,它虽然没有南方窑系的精致俏丽、妩媚淡雅,但是其宏大的气度、遒劲的风格、恣肆的想象及天马行空的笔触,却是同时期其他窑系所不能望尘的。这构成了博山艺术和谐之美的特色,并使之傲然屹立于世界陶艺之林。董仲舒的以自然为美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博山窑陶瓷艺术的发展,同时儒家美学思想对自然的关注,对天地自然形态之美的追求也无不影响着博山窑陶瓷。②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博山窑陶瓷艺术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作为陶瓷装饰主要装饰手法的陶瓷绘画,利用中国绘画的成就,在陶瓷表面开辟了不同于颜色釉的另一种美的境界。祥瑞题材是一种民族心理的表现,不管处于何种时代、何种处境,都热爱生活,追求幸福与和谐。因此,表现喜庆、幸福的祥瑞题材,自古及今,一直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题材和基本的文化特征。儒家文化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亲和的关系,赋予花、鸟、虫、鱼、兽等以祥瑞寓意,这便是儒家文化思想亲和关系的特征表现。要欣赏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就需要了解传统文化和儒家美学思想精神,否则,很难把握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特性。

工艺美术审美特征篇5

关键字:工艺美术;建筑装饰;形态美;审美个性

前言:

美是人类的本质劳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劳动创造了美”的定论,指出了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劳动的主要目的。人类的任何劳动创造都应当把对美的创造注入其中,否则,劳动产生的价值便大大降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的劳动分工也在不断细化,也出现了对美的追求与创造的不断细化,也出现了对美的不同形式和不同要求,但是不论是哪种劳动都不能脱离美的追求。

建筑装饰工程,作为现代社会人类劳动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人们对美的需求与创造的最重要形式。作为美化人类生存环境的装饰工程,因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其审美功能的重要性尤其重要,基本上不可分割①。然而在新时代,人们对建筑装饰的美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对建筑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艺美术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运用对满足这一需求尤其重要。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物质形态与艺术内涵相结合的造型艺术,如今在现代建筑装饰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工艺美术与建筑装饰的关系

工艺美术是人类艺术中最重要的造型艺术之一。它是一种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相结合并的,具有较强观赏性的工艺作品。在当今时代,工艺美术的形式和门类很多,大类包括:陶瓷工艺品、雕塑工艺品、玉器、织锦、刺绣、印染手工艺品、花工艺美术品、编结工艺品、编织工艺品、地毯和壁毯、漆器、金属工艺品、工艺画、首饰、皮雕画等,不同的美术工艺品有着美的特点和用途。工艺美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工艺美术形式以及工艺美术品的种类特别丰富,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美化生活和环境的作用。建筑装饰与工艺美术的创造有着相许多似性,都是通过以实物形态表现美的特征。

人们对建筑物装饰的目的通常包括这几方面:一是通过装修来保护建筑物;二是完善建筑物的功能;三是通过装修来美化建筑物。其中,通过装修来美化建筑物的目的的实现,在现代社会通过对工艺美术的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工艺美术与建筑装饰的关系,一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是艺术作品与艺术符号之间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就一个庞大的艺术品,建筑物是按照建筑艺术的独特艺术符号和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就是建筑物的外存美的表现形式,建筑物的外存美在当今时代,主要是通过工艺美术或者工艺美术作品实现的,是单个的工艺美术作品组成了建筑物的表面;同时单件美术工艺品也是整个建筑物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的艺术构成的重要艺术符号,是这个艺术品美学特征构成的基础,建筑物的内在美的外在表现形式。

工艺美术在现代建筑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性,是通过工艺美术与现代装饰工程的关系来体现的,工艺美术是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工艺美术品和重要材料,没有工艺美术的基础,建筑物的装饰很难实现。具体而言,工艺美术对现代建筑装饰工程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工艺美术是现代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

建筑装饰,通俗地说就是给建筑做“打扮”②,通过打扮使建筑物在有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具备美学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建筑的“打扮”就像人的打扮一样,对建筑的表面处理使建筑物变得美观。建筑的“打扮”通常有两种实现的方式,一是通过对建筑物的表面进行艺术处理,使其具备美的特征,比如在建筑放的表面绘制图案等等。二是通过一些具有美的特点物品来对建筑物的进行“打扮”和装饰,通过用一些装饰性很强的建筑物进行装饰。建筑的“打扮”是一门艺术,建筑“打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是建筑主体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

建筑“打扮”的两种方式与人的打扮具有相似的特征。前一种方式就像人擦粉或者画眉毛一样,是运用工艺美术对建筑本身的处理,后一种方式是就像人戴耳环。这两种方式都与工艺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一种方法将直接运用到工艺美术,后一种方法工艺美术作品则是作为装饰材料。如果没有工艺美术以及工艺美术作品,就像人们不懂得化装技术或者没有漂亮的装饰品一样,建筑装饰的美就很难实现。

3工艺美术是建筑艺术“个性”实现的重要方式

建筑艺术通常蕴含着人们的社会目的和主观愿望,是人们的主观愿望的物质化,不同的建筑因不同的建筑的目的和不同的人,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不同的,建筑主题是建筑目的与人们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建筑的主题一般由建筑本身的特点体现,同时也需要建筑装饰来烘托和映衬。在烘托和映衬建筑主题的方面,工艺美术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点是在当代的新时代下,工艺美术在表达现代建筑装饰方面尤其重要。这种重要性是由当下的时代环境决定的。

在当今这个商品经济时代,在城市化的大时代环境中,人们一切形式的需求都是以商品的方式出现,人类最主要的建筑形式---住房也是通过市场,以商品的形式来得到满足(当然,农村的自主建房方式除外)。现代城市人的住房需求都是在市场的条件下,通过开发商统一设计和修建来完成的。但是,每个人的审美志趣和爱好是不相同,现代房的建筑方式不可能体现需求者的审美要求,每个人对房屋的布局结构都有不同的要求,开发商无论如何完美的设计都无法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这就产生了矛盾。

那么这种具有典型性时代特征矛盾怎么解决呢?答案便是通过具有自主选择权的建筑装饰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矛盾的调和通常通常只有通过建筑的装饰来完成。比如,对住房建筑的个性要求,都是通过建筑装饰来完成的,购房者通过选择自己“大体满意”的户型后,通过自主的装修来满足个性需求。现在的家庭的室内装修,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志趣和选择,比如有的人喜欢宁静淡雅的风格,有的人喜欢宁静古典风格,有的人喜欢时尚现代的风格。要满足这种不同的人在审美上的差距需求,工艺美术在装饰工程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工艺美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迅速,工艺美术不但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而且还制工精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工艺美术的高度发达不但为建筑装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还是建筑装饰工程实现美和满足人们审美个性的必要条件。现代房屋家居的装饰,可以通过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运用现代的发达的工艺美术进行处理,或者对现有的“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品进行选择和组合,形成各自不同的美的风格特征,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4总结

新时代的工艺美术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性,除了传统的建筑装饰的对美的需求外,更主要的还是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和新时代社会的建筑特征决定的。工艺美术不但是建筑物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表现符号,更是建筑物成为一种艺术品,展现建筑物的内在艺术美与艺术气质的重要符号。特别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社会环境下,大多数建筑物都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就使得建筑物的建造者与使用者相分离,并且使得建筑的使得建筑的审美趋向向同一的方向以展,使建筑的审美情趣失去了艺术美的“独特新颖③”性主要特征。但是人的审美是无法统一的,因此,在新时代里工艺美术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性就在于他表现了建筑艺术的美,完善了建筑艺术美的个性要求。

参考文献

[1]范梦.艺术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m].2011年2月,173-175

工艺美术审美特征篇6

关键词:夏代玉器;线刻;浮雕;象征表意;凝重神秘

abstract:theprimitivejadecraftinxiadynastybeginstoappearjade-carvingtechnology,suchas:enchased,bass-reliefandroundreliefandsoon,whichmakemodelinganddecorativedesigninjadeutensiltowardstheformulaandthecomplicationpossible.theshapeofgeometrystraightandsquare,detailmodelingofdentationsandhandle,andalsothepictureoflineandsidecomposition,andeventhree-dimensionaldecorativedesignofbass-reliefinutensil,whichallstrengthenartisticformandestheticmeaningofthexiadynasty’sjade.theyformedtheartisticstylethatissymmetricalandneat,combiningdiversityintounification,symbolizingitsmeaningandthedignifiedmystical,whichhaseffectivelyrealizedthetransitionofthechinesejadecarvingestheticmainideafromnewstoneage“adornedjade”toshangandzhoudynasties“ritualjade”.

keywords:thexiadynasty’sjade;linecarving;relief;symbolizingmeaning;dignifiedandmystical

根据《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碳十四技术的年代测定,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年代可基本框定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囊括了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四期的中国早期文明。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中心,并波及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夏县东下冯,内蒙古的夏家店,山东的岳石地区,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以及内蒙古亦峰夏家店遗址的夏代文明,出土了丰富的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骨蚌器、木漆器等原始器物,其中尤其是玉器,以其独特的玉料、精湛的工艺、多样的造型、别样的纹饰以及极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审美风格,充分展现了夏代先民的形式感、想象力和社会风尚,这些无疑构成了夏代玉器的基本审美特征。

 

一 玉料和工艺特征

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北方玉器玉料以及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南方玉器玉料相比,夏代玉器所用玉料无论在外在色泽还是内在质地上,都表现出中原玉料独特的审美风貌。据考证,“古代中原地区用玉多为软玉,其结构一般为交织的纤维显微结构的闪透石-阳起石系列矿物集合体。玉的质料致密坚硬,外表又显示出柔润,体胎半透明而又具有光泽”[1]。夏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玉器就鲜明地体现了中原软玉的审美特征。二里头玉器玉料的来源有新密的“密玉”,属白玉;南阳独山的“独玉”,属青玉;还有淅川的绿松石等。因而制成的玉器有的呈乳白色,如二里头遗址四号坑出土的玉柄形器;有的呈淡青色、嫩绿色以及灰褐色等,如二里头遗址三号坑出土的绿色夹白斑的玉戈。这种五彩斑斓的玉料色泽正好满足了夏代先民多种玉器品种的制造。同时,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代,基本处于黄土高原地区,玉石作为山地的精英,自然有别于随手抟来的一捧泥土,故而成为某种神秘灵物的表象,承担着原始礼制统治的功能。夏代玉器也正是首先凭借这一玉料的外在特征和内在质地而一跃成为国家重器,承载着礼仪的功能,成为专制社会的代言。因此,夏代玉料以其纯美的色泽、温润的质地,以及神秘灵物的表象,体现了愉悦的艺术审美形式和神秘的宗教礼仪内涵的融合。

 

极具中原地方特色的二里头玉料同时也促进了夏代琢玉工艺的审美化进程。夏代玉器的制作工艺,由于青铜工具的引入,在新石器时代玉器打磨、刻纹、镂空、抛光的基础上,开始向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这主要表现在镶嵌、勾彻、浅浮雕、圆雕等工艺及其所形成的审美效果上。   

虽然镶嵌工艺在新石器时代早已出现,如红山文化女神塑像中的嵌陶工艺,使得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得自然、古朴。但真正能体现镶嵌工艺的高难度的嵌玉和嵌铜技术却是从夏代才开始的。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片圆铜器、铜牌饰以及绿松石片、云母片镶嵌漆器等镶嵌工艺不但均属首创,而且制作精良,尤其是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其凸面为二三百块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片粘嵌成饕餮形兽面纹,极具形式美感,且营造出庄严神秘的氛围。与女神塑像的眼珠相比,它不仅在镶嵌物的数量上体现出优势,而且还开始讲究镶嵌中纹饰的构图。这不仅是夏代先民对不同质料器物驾驭能力的体现,也是他们对装饰的形式构图的审美追求,故而代表了夏代镶嵌工艺的最高水平,开启了后代青铜器镶嵌绿松石工艺的先河。    

勾彻法的运用,主要体现为夏代玉器上的阴阳线刻纹。至二里头文化三期,夏代已出现被称作“砣子”的青铜质料的圆形琢玉工具,它一方面可以在玉器表面刻画出条条细阴线,另一方面在阴线沟槽的一个立面,向外扩展,形成较宽的斜坡面,形成阳刻凸纹。这种阴凹线和阳凸线的形成过程即玉器制作工艺中的勾彻法。夏代玉圭上精致的琢刻菱形雷纹带花纹以及玉柄形饰表面复杂的兽面纹、花瓣纹等纹样图案即为其见证,丰富了纹样的形式,且其精致性有效地提升了玉器的审美品格。

浅浮雕与圆雕工艺在夏代玉器的琢制中一般是搭配使用的。浅浮雕是在阴线刻纹的基础上凸出阳纹而使其具有立体的表现效果,一般用于纹饰的构图;而圆雕则多是为造型美观而使用的雕刻技巧,是整体形象的立体雕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即可构成玉器纹饰和造型相搭配的整体审美艺术风格,如夏代玉柄形饰的制作工艺虽然综合了研磨削切、勾线阴刻、阳刻浮雕、钻孔、抛光等琢磨工艺,但最能体现其艺术风格的却只是两种:在柄形饰的四面用浅浮雕琢出繁复的纹饰,粗节用单线或双线雕成兽面纹,中节及顶部琢成花瓣纹,细节则有二至三周阳刻凸线纹;在柄形饰的四楞用圆雕技术琢出立体的造型,玉柄的四楞处为鼻梁,两侧为半张兽面,相邻柄面结合为一张完整的兽面。这样,浅浮雕与圆雕工艺形成了多样的纹饰图案和独特的立体三维造型,使得整个玉柄形饰柄面上的勾线饕餮花纹中点与直线结合得自然、流畅、舒展,造型和纹饰搭配得圆润、细腻,相得益彰。

总之,夏代先民在玉器制作工具和制作方法上的提高,尤其是双线浮雕纹样和兽面铜牌饰上的绿松石镶嵌工艺,有效地促成了夏代先民审美理想的物化,使他们的审美意识得到了较充分的展现。具体到玉器纹饰的雕琢过程而言,大致经历了由“勾彻法”向“浮雕法”演变,由平面线条向立体浮雕演变的过程。其实这正好体现了夏代纹饰雕琢工艺的审美特征,它一方面体现了夏代玉器雕琢工艺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表达了夏代先民日益细腻的内心情感和审美理想。

 

二 造型与纹饰特征

极富中原特色的软玉材料和琢玉工艺,使夏代玉器的器形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新石器时代玉器的许多造型都还是模仿当时某些动物、植物、人物等现成实物而成形的,如红山文化玉龙、崧泽文化鱼鸟形玉璜等。到了夏代,玉器的创造则基本上走出了对自然物象的直观模仿,更多的是依据人们生活的审美风尚而进行其造型及细部处理的。夏代玉器在造型上趋于程式化,器形大而薄,以几何直方形为主,流行在玉器边缘装齿扉或安柄,并镶嵌异物,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征。

据后代史书记载,夏王朝是在战争基础上形成的,这也可以从出土的夏代玉器的器形得到验证。夏代玉器造型表现为:少祥和平静的模仿性装饰玉器,而多抽象的直方形兵器。玉钺为长方形或近圆形,玉圭为平首形,玉刀为长条梯形,尤其是多孔玉刀较以前更薄,更为长大、平滑。这些造型肖似兵器,至少与当时的“尚兵”习俗联系紧密,社会化的审美创造体现了其满足自身功能需要的理性化和观念化。夏代玉器的形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直觉体验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抽象想象能力。除此之外,夏代玉器形制还有出齿,即在玉器两侧雕出繁复的齿扉,如玉璋滋乳而成的牙璋,其扉棱显得华美异常。程式化的造型使得玉器在既有质料美的基础上充分流露了夏代先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体现了先民的理性创造精神和感性生活情趣。

 

夏代玉器的审美发展主要体现在纹饰上。由于玉材的创新以及几何直方形的平面化造型,尤其是青铜轮工具的引进和勾彻、浮雕、圆雕等工艺的运用,使夏代玉器的刻饰纹饰向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成为可能,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也获得了新的突破。

夏代玉器大多局部饰以平行或交叉的阴刻细线,并以此构成简略而精炼的纹饰构图。夏代玉器纹饰主要有直线纹、斜格纹、云雷纹和兽面纹,仅有少量的动物纹和植物纹。其中云雷纹见于玉圭,兽面纹见于兽面纹柄形饰、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而直线纹、斜格纹见于玉刀、玉戈、玉圭等,这些简约的刻纹装饰,实际上是夏代先民承载和表达其观念和信仰的痕迹,不同的纹样和构图,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审美心理。 

细劲的直线纹、斜格纹是夏代玉器中最常见的装饰纹样,以平行的阴刻细线为其典型特征。斜格纹是由直线纹成组交叉刻成菱形状,整体上使图案更加紧密,强化了渲染的效果。如多孔玉刀两端,以及玉牙璋的内与援相接处就有成组的阴刻直线,线形细劲有力,深而直,使得玉器形象的美观化和礼仪性均得到了强化。

云雷纹在各种纹饰中尤为突出,用柔和的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二者配合,形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和神秘的审美效果。该纹饰多饰于玉器两端的穿孔之间,两边再饰以阴线刻纹将其框住。如二里头遗址三区二号墓出土的玉圭,其二圆穿间有以细阴线刻划的菱形四方连续式云雷纹,琢刻精致,立体感强。夏代的玉圭一般用于社祭,礼云神。因土地需山川之气而致时雨,云行雷响方能有雨,故可是云雷纹以象征之。尽管要借助于“神物”,但其控制自然,驾驭天地的朴素人本意识和人的主体精神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显现。再如七孔玉刀,其近两端处也常琢竖直阴线纹与菱形云雷纹,风云雷电听其号令。

兽面纹为橄榄形眼眶,圆眼珠,宽鼻翼,阔口,这在龙山文化石锛上可找到源头,而且与新寨陶器盖上的饕餮纹饰极为相似,更是夏代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头部的简化或抽象表现。兽面纹以象征手法夸大其头部,强调五官,尤其擅长抓住其眼部特征局部放大,作“臣”字形眼,钻圆圈眼瞳。该纹饰“主要突出它们的头、目、齿等主要器官的特征,省略不重要的细部或对其只作象征性的表现,重要细部圆润婉转的阳线”[2],其中装饰趣味与象征趣味相得益彰,使礼的威严和审美的情感融为一体,后来更多地见诸商周时期的青铜容器。同时,这一脉相承的兽面纹饰的演变也彰显了夏代先民的宗教信仰和对龙崇拜的社会风尚。龙纹图案起源于远古的族徽,最早出现的是红山文化玉龙,而到了夏代,龙形兽面纹饰的手法和主题,经过长期的酝酿,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并且为帝王专用。

总之,夏代玉器的纹饰呈现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主要以线条为主,采用线面结合的方法,构成整个玉器的平面纹饰图案,如细劲的直线纹、斜格纹,回旋的云雷纹;另一种就是浅浮雕式的立体纹饰图案,如立体感极强的兽面纹。纹饰上的线刻和浅浮雕更进一步突出了以上各种纹样的装饰功能和文化意蕴,对商周的玉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艺术与审美风格

关于夏代玉器的整体艺术风格问题,杨伯达先生曾谈到:“从其前后玉器工艺美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可以窥其一斑”[3]。对此说法我表示赞同。一方面,夏代玉器的艺术风格承袭了新石器时代的审美风尚。就造型而言,玉圭的方形结构和钻孔的审美处理是龙山文化玉圭的延续,玉牙璋则是龙山文化铲形器的进一步完善化和复杂化,玉琮的方圆构形更是受到了良渚文化的深远影响。就纹饰而言,浅浮雕式的兽面纹,其橄榄形眼眶与石家河文化玉器相似,其宽鼻翼和阔嘴巴又直接脱胎于龙山文化石锛;另一方面,夏代玉器在继承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基础上形成的抽象直方的独特造型和神秘威严的兽面纹饰,又均系商周玉器制作的根据,对后代玉器的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代玉器的过渡性风格十分突出。但我们若仅仅把夏代玉器的艺术与审美风格定性为一种过渡性,无疑是忽略了其特有的审美文化特征。至少,夏代玉器还体现了以下极具鲜明时代性的艺术与审美风格。

一是匀称规整性。对称、均衡、规范、平整,是玉器造型艺术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夏代玉器的这些形式美感不仅体现在整体的结构造型设计上,而且也显现于局部的细微纹饰图案雕饰中。夏代玉器在整体构形时,为补充直方形在美观上的相对不足,常在两端装以繁复的齿扉以及饰以细线纹饰,它们均成对出现,且左右对称。最典型的是玉七孔刀,就造型而言,玉刀扁长呈梯形,上部背端相对厚而窄,下部刃端相对薄而宽,而且近刀背处镂有平行、等距的圆孔七个,使得上背下刃重量均匀得体。同时刀的左右两端又装有齿扉六对,显得极其对称;就纹饰而言,玉刀近两端处表面琢了竖直阴线纹与菱形纹,其下有两条平行阴线与刃相隔。整个玉刀在造型和纹饰的搭配上将夏代先民的审美形式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二里头遗址五号坑出土的创新形玉钺,呈圆弧背,两侧逐渐外侈呈宽刃,每侧有扉牙两组,每组为三齿,呈对称状,刃呈莲弧形,分四段,左右均衡对称。另外,更多的玉戈、玉圭,以及装饰类玉器,其造型和纹饰也常显示出对称规整的韵律美和整体和谐的审美风格。

   二是多样统一性。夏代处于中国国家形成的初始阶段。首先夏代诸方国的玉器受各地区文化生活的影响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夏代玉器多为装饰类的臂环、玉管等,而少礼仪器,呈现出祥和的氏族审美风味;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夏代玉器则多璧、牙璋、钺和多孔刀等,形制和风格倾向于庄重和威严,使灵物与政权统治、等级礼仪紧密相连,巫术性与人文性相交织。同时,受特定时代和地区间相互交流的影响,夏代玉器又形成了统一的艺术审美风格。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玉器在吸收陶寺遗址文化玉器祥和优美风格和石峁遗址玉器庄重威严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自身的王权等级色彩,形成了既庄严肃穆又装饰美观的大一统风格。与此相应地,中原二里头的主体审美风格又借助国家的统治王权向四周传播和辐射,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代表社会等级象征的牙璋、圭、钺等玉礼器,这类玉器的传播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夏王朝礼制观念和审美风尚的传播过程。

正如杨伯达先生所说,“到了夏代,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之后,玉文化的形式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遂而出现了统一的玉文化,或与地方玉文化暂时并存、对峙”[4]。夏代玉器糅合了史前各地文化的诸多因素,其文化也必然是多元性和统一性并存的文化,其艺术风格也必然呈现出多样统一的审美特征。这种由多样趋向统一的玉器审美风格展现了夏代王朝的宏大审美情怀、独特审美趣味以及鲜明时代特色。如玉器器形一般大而薄,流行的齿扉装饰也由简而繁,且有了细劲的阴刻直线纹;异物镶嵌工艺开始应用于青铜器制造,十字纹青铜方钺上镶有多块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中的兽面纹由200多小块绿松石镶嵌而成,均代表了夏代这一独特时代的审美艺术风格。

三是象征表意性。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5],这句话精要地揭示了古代器皿的象征性特征,夏代玉器也体现了这样一种象征表意性的艺术风格。首先,夏代玉器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玉兵形器增多,这类玉器只是形制似兵器,而非真正的兵器。如数量众多的玉戚、多孔玉刀,以硬而脆的玉石为原材料,一般宽大体薄,也无使用痕迹,结合其特殊的纹饰以及两边的扉齿考虑,它们应为仿兵器形的非实用玉器,是一种象征权力和威武的礼仪玉器。另外,玉刀穿孔均为奇数,从一个到三个、七个不等,这可能与当时偏于阳刚之数的审美风尚有关。再如玉戈、玉钺等,也在这种特定的时代传达着等级礼仪的精神特质,并上升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些玉器的形式中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远非简单的实用器具所能比拟,是对外在自然的升华,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审美价值。这一点,尤仁德先生在《古代玉器通论》中揭示得尤其精到:“二里头所出玉戈、玉钺和玉刀,都是作为‘兵杖’形式出现的,它们象征夏朝君王的军权及其在战事中的胜利与凯旋…….夏王朝是经过血雨腥风的长期战争才得以建国和巩固政权;它们所反映的是战争与征服的特殊文化形态,是促使王权强化的主要精神力量”[6]。一言以蔽之,在夏代,礼玉的形制已成为个体身份的标识码,也是社会地位尊卑的具体体现,它同社会意识形态有着明显的联系,充分展现了夏代玉器的象征表意性风格。

四是凝重神秘性。夏代的许多礼仪玉器,造型相对规整,它们凭借自身的高贵地位进入夏代先民生活之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社会观念;同时,后者又反过来促进了前者的发展,使玉器向着礼仪化和程式化的方向发展。夏代社会浓重的礼制风尚和等级观念,造成了其玉器所突现的人文意识之中始终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庄重感和神秘感。“三代时,玉质礼器是贵族们的‘权杖’,朝享会盟,用以表征其身份地位;又是通神的礼器,用以祭拜神灵祖先”[7]。夏代玉器就兼有礼玉和瑞玉的双重身份,既带有朴素的原始崇拜的巫术色彩,同时又孕育着夏王朝等级身份的人文色彩。这尽管只是一种扭曲的人本意识观,但毕竟代表着其觉醒,人本意识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带上了一种礼的枷锁,显得凝重而庄严。以夏代玉器的纹饰为例,由光素无纹向直线斜格纹再向云雷纹和兽面纹的发展,尤其是变形的兽面纹,两眼圆瞪,有一种狰狞的庄严美。这就使夏代玉器逐渐转为沟通天地的宗教法器和社会生活中的仪仗礼器,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夏代先民审美心理由朴素的自然观向极具抽象化的礼制观念的转变,从而形成了夏代玉器神秘化、庄重化的人文风格。

 

“形而下者谓之器”,夏代玉器集合了中原地区的玉材,开启了青铜工具雕琢玉器的工艺,形成了直方、规整的审美造型和独特而多样的纹饰图案,构成了玉器审美艺术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形式;“形而上者谓之道”,夏代玉器同时又与先民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与他们的时代审美风尚相合拍,并且玉器的造型和纹饰本身就是这些精神内涵的物质载体,构成了玉器审美艺术想得到悟得出的内在意蕴。总之,考古发掘的夏代玉器既是具体的形而下的器物艺术形式,同时又反映了抽象的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夏代先民的审美形式感、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将夏代玉器独特的时代审美特征再现于4000多年后的今天。 

参考文献:

[1]郑杰祥.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77.

[2]杨伯达.中国玉器的发展历程[a].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玉器,文物出版社,1986:8.

[3]杨伯达.中国玉器的发展历程[a].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玉器,文物出版社,1986:6.

[4]杨伯达.中国和田玉玉文化叙要[j].中国历史文物,2002(6):70.

[5]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12.

工艺美术审美特征篇7

今年1月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省卷》编撰人员培训,聆听了专家学者对“工艺美术”定义的不同见解,既受益匪浅又不甚明了。此后查阅各种词典对“工艺美术”一词的诠释,更是各不相同、莫衷一是。《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编撰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但大家对“工艺美术”的定义至今未达成共识,因此,深感有必要对这一定义作进一步探讨。

一、《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中“工艺美术”词条的释文及讨论

1989年版《辞海》的“工艺美术”词条释文为:造型艺术之一。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二、陈设工艺(2000年版《辞海》改为“欣赏工艺”),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

《现代汉语词典》的“工艺美术”词条释文为:指工艺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

《新华词典》的“工艺美术”词条释文为:美术中的一个独立专业,包括实用美术和特种工艺的设计和制作。

以上三种词典对“工艺美术”词条的释文各不相同,因《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的“工艺美术”词条均较简单,未能揭示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笔者仅就《辞海》的释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1、美术,亦称“造型艺术”,是一个外来名词。《辞海》将“工艺美术”定义为“造型艺术之一”,是比较妥当的,应是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观点。但同时又把它称为“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笔者以为不妥,正如“艺术”和“艺术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混淆。

2、所谓“工艺美术”的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因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也可以用于其他艺术门类,似可省略。

3、《辞海》将“工艺美术”分为两大类:一、日用工艺,二、陈设工艺(欣赏工艺),符合工艺美术的实际情况,对“工艺美术”定义的最终确定有指导作用。

二、“工艺美术”定义的“属”与“种”

艺术可分为语言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等,其中造型艺术(美术)又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工艺美术属于艺术门类中造型艺术的一种。

将工艺美术归于艺术门类之一属,应该没有异议。归于“造型艺术”,属于“造型艺术”的一种,虽有异议,但也是多数学者的共识。笔者赞同这种分类,因文章篇幅关系,不再展开论述。

三、“工艺美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本质特征

定义应当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笔者以为,“工艺美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种类的本质特征主要有两条:

一是工艺美术的手工技艺性质,这是它最显著的本质特征之一。尽管近现代科学技术(诸如机械、电力、化学激光、三维打印等等)更新了工艺美术的加工手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无论从历史的角度或将来的发展看,手工技艺始终是工艺美术的主要手段,永远不可能被完全替代,也不应该被替代。否则,工艺美术将不复存在。这一点至关重要,应当成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共识,在“工艺美术”定义中也理应有所体现。

二是工艺美术的实用性质,同样是本质特征之一,既不能忽略,也不能绝对化,要有比较恰当的文字表述。

四、“工艺美术”实用性的文字表述

《辞海》将“工艺美术”分为两大类:一、日用工艺,二、陈设工艺(欣赏工艺),笔者以为这样分类是比较恰当的。实用性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大多数工艺美术品具有实用功能,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强调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不能绝对化。其实,纯艺术的雕塑作品与经典的陈设性工艺美术作品究竟有多大的区别,是很难分清楚的。如果硬要将它们区分为“纯艺术”和“实用艺术”,恕笔者不敢苟同。此外,虽然从广义上说,陈设也是“用”的一种方式,但与普通民众心目中的“实用”,即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这一点,在“工艺美术”定义中也要有恰当的表述。所以,工艺美术同时具备“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或实用功能)”的说法尚不够严谨。

五、“工艺美术”定义试释

综上所述,笔者不揣谫陋,斗胆用两种简单明了的表述方式,对“工艺美术”定义试释如下:

其一:工艺美术是一门以手工技艺或近现代科技手段加工制作、作品除审美价值外,大多兼具实用功能的造型艺术。

工艺美术审美特征篇8

首先从技艺方面来讲,传统工艺美术完全是纯手工制作的过程。同时还带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因此具备了很明显的农业特征。其中有一部分为民间流传,但大部是为少数社会高级阶层服务,因此上层社会的审美要求取向直接决定着传统工艺美术的方向和发展。而艺术设计则是在工业化大生产中完成的,建立在工业进步发展的基础之上,有着明显的工业时代特征,表现为反应较多数人的审美取向。从从业者的地位方面来分析:传统工业从业者的地位相对比较低下,由于封建社会的阶层意识和等级划分就决定的这一点。其中也有这些从业者的审美以及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导致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缓慢。而艺术设计的从业人员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审美和专业知识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在设计定位上可以考虑比较周全,面向市场,了解供求,很好的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不同程度的彰显个性,这就同时也推动了设计的发展。

2传统工艺美术和当代艺术设计表现不同的美学思想

实质就是手工技术的返璞归真与机械技术的高科技含量的比较。手工技术的美常带有丰富的个人情趣,贯穿着一些清新自然的人文思想,保持着很感性的特征,以真实质朴为美。而机械技术的美是建立在实用,与市场接轨的基础之上,更注重实用性,反映的是大批量、标准化的和谐、统一和理性的技术美特征。功能美与技术美是当今艺术设计美学中的主要内容。如果说工艺美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那么艺术设计就是以科学和艺术作为结合体。

3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和专业设置

传统的工艺美术在技能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技艺熟练是最主要的。这种偏重技术和传统技能的培养模式就势必导致理论知识的匮乏,当代的艺术设计理论是以西方的思辨的哲学体系为依托的一种被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有多种形式的传播。促使人们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多元化的变革。

工艺美术审美特征篇9

[论文摘要]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从民间美术造型的隐喻象征、色彩的诱目装饰、民族文化的传承入手探讨我国民间美术的现代审美趋势。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方式与造型方法对现代设计无疑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民间美术审美的整体特性,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哲学理念,在高度审美效果的背后,是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内涵。将这种色彩理念和法则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将会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为国人普遍认可,为世界所倾慕。

一、民间美术的呈现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造型的隐喻象征

中国民间美术创作中造型有其独有特点——隐喻象征。中国民间美术是在中国农业社会中产生和传承发展的,民间习俗,传统风情是其创作的源泉。民间造型不仅表现客观的物象,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入创造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使其造型特征变得更加明确、生动、有趣、典型。它是民间艺人心灵的表现和感情的释放,如我国广大农村的许多地方至今仍可见到小孩穿的“虎头鞋”,其造型稚拙、憨厚、质朴,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的装饰风格,它以情感为纽带,以事物固有性格特征为核心,通过特定的极度夸张的外形特征,张扬事物的真、善、美,舍弃老虎的威猛凶暴,以猫温柔可爱的品格取而代之,没有了“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机、活泼、纯朴、天真,是一派生机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在这里,老虎的形象被作为寄托情感的言情物,假借老虎的某些品格,倾吐内心的情感,希望自己的孩子虎头虎脑、无病无灾、健康快乐成长,隐喻象征了母亲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和护生的民俗心态。不仅如此,细心的母亲还常在老虎尾部加上了上翘的虎尾巴,方便孩子提鞋,这又将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有机完美地融合于一体。又如流传于黄河流域各地民间剪纸的造型,突出表现为主观的表现性,造型的平面化,打破时空的自然规律。其人物造型往往头大身小,象抓髻娃娃,疗疳娃娃,扫天婆等剪纸图式中都体现了这些特点。人们用这样的形象象征祛病招魂、消灾免祸、止雨祈晴。

除了造型上的隐喻象征,色彩也具有隐喻象征的审美特性。现代设计在形式上追求“先声夺人”效果的需要,决定了设计者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设置色彩,而不必拘泥于物象的自然色彩。如红色的月亮、绿色的蝴蝶等,这就使得色彩设计具有相当大的能动空间,也为充分展现、利用色彩的隐喻象征性提供了可能:“根据色彩本身的性格,使之倾向于理想化,达到一种超于形象自身的作用,从而创造一种意境”。例如,通过运用中国历史上的“皇族”色彩——黄色,表达设计产品历史绵长的隐义并传达其华贵气质。理解和把握民间色彩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和观念形态,可使现代设计的色彩意念传达更为清晰、悠远,为观者留有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三、色彩的诱目装饰

民间色彩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美术传统的万川之源,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和丰富给养,更是凸显民族文化精神、深化设计语言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现代设计中民间色彩中所显现的特性倾向具有民族精神诉求和审美程式的意味。

民间美术的材质与工艺特点决定了其色彩的单纯、明快、简洁,呈现出强烈的装饰性效果。民间画诀“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即点明了民间美术在简洁明快基础上追求强烈刺激效果的用色原则;民间年画画诀中“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亦反映出强烈补色、高纯度色相对比的色彩造型倾向。以纯色、补色、对比色运用为主的方法,形成了民间美术夸张质朴、艳丽厚重、装饰感强的色彩特点。而这正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诱目性”,即醒目、个性、卓尔不群的艺术效果。

四、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民艺品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间美术视觉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民间美术也接受了这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便促使其生成了多种特色直观视觉语言文化,因此,民间具有区域性和标志性的特性,并作为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体,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确证。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所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的审美也日愈引人关注。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

工艺美术审美特征篇10

摘要: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的艺术,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并使用的一种实用美术,具有实用性、民俗性、精神审美性和本源性特征。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一样同样具有实用性特征,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具有历史的渊源关系,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现代艺术设计也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文化艺术的借鉴,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现代艺术设计的长久发展离不开民间美术的源头供给。 

 

关键词:民间美术 现代艺术设计 源头 融合 

 

一、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的概念定位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纯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自己使用的实用美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一种追求审美的艺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民间美术又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它是广大劳动人民适应生活实际需要,表达思想情绪,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 

2.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对设计的影响 

民间美术区别于其他美术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民间美术具有生活的实用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贯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第二,民间美术具有精神审美性,民间美术的创作也是根据民间固有的审美尺度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民间美术作为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其创作心态是实用与审美相互存在的结果,且民间美术的审美性更为突出。第三,民间美术具有民俗性,民间美术通常与一定的民间民俗活动具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化形式,相应的民俗是民间美术生成发展的文化源泉。民间美术的一些作品其形式本身就体现了各种各样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譬如一个民间青花瓷罐上面的麒麟送子图就传达了多福多子的含义和民俗心理。因此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同时民俗活动和民俗观念又规约了民间美术的创造,使民间美术呈现出浓厚的民俗性。第四,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本源性,民间美术的各种创造可以从原始艺术中找出客观存在的雏形,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无知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任何上层的、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最基础的、原始的文化艺术上发展起来的,作为民间的下层文化,民间美术具有了“母型文化”的特征。 

二、现代设计 

1.现代设计概述 

现代设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关涉社会的诸多方面,现代设计与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来的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物态化,它可以不去追求某种物质功利性,是艺术和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而艺术设计则不同,艺术设计一方面具有艺术性,另一方面具有实用性,并且实用性比艺术性更重要,可以说,实用性是也艺术设计的本质。现代设计的本质特征与民间美术同样具有实用性,但是两者的适应性是不一样的,因为现代艺术不能不考虑物质功利性,也就是为人们生活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物质财富,所以现代设计的目的就落实到经济效益上,可以看得出来,现代设计的实用性较之民间美术具有着经济性。

2.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 

现代设计的本质决定了现代设计的特征,总的来说,现代设计具有几方面的特征:第一,现代设计具有经济性,现代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机构和企业发展自己的有利手段,艺术设计也越来越多的被很多的国家政府所关注。第二,现代设计具有高科技型,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实现享受这一资源的载体就是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得到物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第三,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文化性,“文化者,人类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艺术设计的文化性是指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它意味着两个方面,即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艺术设计对文化的影响,艺术设计是社会历史文化沉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秀的艺术设计对人类文化的新贡献并构成文化的一部分。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1.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历史渊源 

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本质上具有一种天然的关系,民间美术实质上是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和扩展,长期的发展中民间美术保持着艺术本质的质朴,但是随着人类的生存,民间美术的第一特征仍是实用性,它的发生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相互追随,当人们的审美意识付诸于民间美术的设计时,民间美术便与现代设计水乳交融了。 

2.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和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拙,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所以说,由人民自己创造的完全属于人民自己的民间美术可以说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从艺术形式上讲,民间美术既是流又是源;从民间心理上讲,民间美术奠定着一种重要的民族心理基础。而现代设计只有不断的汲取民间美术的养料才能长远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应将建立具有民间文化内涵的特征,重视民间美术的学习,发展民族化的现代艺术设计。 

3.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与民间美术相互融合产生出一个以各民族传统艺术风格为基础的现代化的设计艺术风格。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曾言及民间美术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为一般民众的生活而制造的器物,二是迄今为止以实用为第一目的的制作的,三是为满足众多的需要而大量准备的,四是生产的总是是物美价廉,五是作者是工匠。可以认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可交融关系。 

在当今社会,只有立足于传统民间美术设计的设计艺术风格才能够占据最广大的市场,才能成为具有特色的、最具创新精神的设计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2]梁启超《什么是文化》,载于《学灯》1922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