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校研究性学习报告十篇学校研究性学习报告十篇

学校研究性学习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6:49

学校研究性学习报告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贯彻这种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方式。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校都对此作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在新课改的教材中,各科也安排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的课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软硬件都相对落后,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他们不如城里的同龄人见多识广,独生子女或者留守少年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们缺乏自信,也缺乏对周围人事的关心。我校实行双休日,对距家较远而不能回去的寄宿生而言,往往有大量时间可以支配,作为班主任正好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性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我校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在阅读了大量研究性学习案例后,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我将课题定为“校园·生活”。营造一个文明安全的校园,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才能使学生关爱自己的校园,了解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校园主人翁的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校园文明,远离危险,参与营造“平安校园”,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质。

二、课题目标与方案设计

(一)课题目标

1.认识到维护和创造校园文明、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2.让学生学会设计、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会合作、讨论以及与他人的沟通,学会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校园,关爱他人。

(二)方案设计

1.子课题的确立

“校园·生活”涉及面很广,学生也各有所长,各人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以下七个课题:

“校园·生活”

纪律现状与问题

卫生现状与问题

校园安全现状与问题

校园水电节约情况调查

教学情况调查

校园饮食情况调查

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

2.具体方案设计

课题组成员为高一(7)班

66名同学。在公布七个子课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编成七个小组。每小组任命一名组长,再由组长组织成员共同讨论本小组研究方案,然后进行分工实施。

三、活动实施过程

1.学习培训:对学生进行社会学研究方法(问卷法、访谈法、信息分析、撰写报告等)指导。

2.分组讨论,制定调查问卷并各复印30份。讨论确定本组研究方案并进行调查。

3.各小组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并撰写四、学生的研究成果

(一)纪律现状与问题(七)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张晟、刘超2人)

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懂得劳逸结合。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学生课余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导致很多学生对这段时间的安排处于茫无头绪的状态。

希望各班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宣传,学校和班主任要对学生课余时间安排进行科学引导。

五、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感受

1.许x:我们从事任何事情,都要有团队精神,相互合作,听从队长的指挥与安排,切不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只样只会拖累集体。

2.尹星: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它让我了解了怎样开展一项研究性活动,让我知道了怎样制作一份调查问卷,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使我学会了大胆与别人交流。

3.小蕾:平时在报刊上看到调查报告总是不以为然,只是随意看上一眼,有时还会说:“什么嘛!不感兴趣!”然后将它丢在一边,却没有发现在这简单的调查报告背后凝聚着多少人的汗水!今天才体会到一份调查报告的诞生是多么的不容易!

4.陈xx: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合作是成功的

前提,安全是生命的基础。

5.杨x:我们每进一个班级首先找班长,解释此次活动的原因、目的,并自我介绍,他们都很乐意帮我们。

6.吴x:当我们进行走访这一步骤时,成效不怎么明显。有些被调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名誉,不愿意据实相告,答案与事实背道而驰,所以,这次调查结果不怎么准确。

7.文x: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每去一个班级,都会引来众人的好奇。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引出了许多笑话。

8.陆x:我们第一次搞活动,都不怎么敢敲门,敲了一个班,叫出班长,他们居然哄堂大笑,真搞不懂有什么好笑的。……虽然这次活动碰到了许多困难,但同学们都很开心,也为我们今后行为处事提供了宝贵经验。

9.桂x:在这次活动中,许多同学积极的表现,让我自叹不如,但以后在其它方面,我会努力追求进步,不做落后分子。

10.光x:大家各显神通才能使团队更好更快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11.纪xx:有些现象在学校中存在,且十分严重,而在调查问卷中并没有充分体现。

12.王xx:被调查者几乎都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填。

13.张x: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一些磨擦,但最终大家求大同存小异。通过这次调查,也使自己有了一点成就感。

14.刘x: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了与别人交往的一些知识,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15.方x:增进了我与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提升自己的胆量和信心,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16.高x: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17.江x:我感到学校存在的不良现象的确很多,对于一些可以避免的现象,大家都是各行其是。

18.王x:每个人在团队中都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19.查x:与陌生人交往其实也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怕,只要你对别人礼貌,别人也会以礼相待。

20.陈x:从来不敢轻易与陌生面孔说话的我,这次却能够主动与人沟通,并且沟通得很融洽,这是我感到无比自豪的。

21.许x:一向不喜欢说话的我,在这次活动中也参与讨论,我显得异常兴奋,这是我的小收获。

22.桂x:勇于探索是我们高中生必备的精神。

23.桂x:通过队友们说的一些问题,让我也了解到了学校其它方面的问题。

24.汪x:经过这次活动,我变得有些胆大了。虽然过程中有些挫折,但并没有打击我澎湃的心情。

25.陈x:我勉为其难地参加了这次活动,却让我性格改变了很多。

26.汪x:不仅锻炼了我的胆量,也让我更加自信,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27.吴x:此活动有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28.陈x:活动过程中,有太多的忐忑,……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身轻松,喜悦之情在我们心中飘荡。

29.桂xx:了解到了本校部分学生对节约水电资源的看法,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简简单单,单纯的幸福感。

30.纪x:活动过程中,我们有尴尬,但收获更多的却是成功的喜悦。这次活动不仅很有意义,而且也很成功。是它给了我同陌生的面孔对话的勇气,是它让我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是它让我相信团队精神的强大力量!

31.刘x:这次经验将会一次次鼓舞我去参与社会生活。

32.包x:这次活动让我切身体验到环境卫生对我们的影响很大,需要加强环保意识。

33.章x:在此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与分歧,但通过交流化解了这些障碍。

34.苏x:原来我以为发放调查问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由我去做时,感觉这件事并不是想像那样简单。

35.王x:不良的卫生习惯不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我们的心情。

36.陈x:在小组活动中要人尽其才,这样才会使研讨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37.谢x:我负责调查高二(6)班,开始不知所措,在他们班级门口站了片刻,才走了进去。

38.汪x:探究性学习并不是高校学生的专利,我们高中生同样可以做到。

39.纪x:每个人都在忙活着,以极大的热情去做这件事,但也有人在胡任务。

40.钱x:这次活动增强了我与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1.朱x:经过这次活动能够清晰地反映学校中的卫生状况以及同学们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

42.金x:这次活动增长了自己的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我今后的发展,使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43.吴x:它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

44.张志x: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人不愿意帮助,不肯回答我们的问题,可见有些人的素质很低。

45.张健x:少数同学的团结意识差,没有很好地融入集体,甚至帮倒忙,这是我们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

46.章x:无论做什么事,都得慢条斯理,井井有条,这样,才能将事情做得完美。

47.大x:开展一个活动要有纪律,要服从组织安排,不能无目的地乱跑。

48.李x:学生每天打扫的卫生区也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在卫生区内仍有较大的垃圾。

49.沈x:卫生还是不够好,经常敷衍了事,应对突击检查,做做样子。

50.章x:我对有些同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些同学的思维异常活跃,面部表情异常丰富。……高三学哥学姐们对问卷中的一些问题设计提出意见,这让我反思,以后做任何事都一定要认真,有错就改,不断提高自己。

51.曹x:不敢敲门找人填写,手伸了又缩,缩了又伸,不知怎么办才好……上楼下楼跑了几次,终于收齐了问卷……这次活动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累,第二个感受是开心。

52.纪x:调查高三同学的时候,他们互相推让,最后送我一句:“对不起”,将我晾在一边,幸亏有队友的帮助,使我完成了任务,给予我更大的信心。

53.戴x:在同学们的鼓励下终于勇敢地与其它同学进行交流。只有学会沟通,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4.袁x:人际交往就是语言交际。

55.陈x:不管认识与否,只要能够交流,就会有很多话题。我们需要大胆与他人交流。……从讨论到走访,再到分析和撰写报告,每个步骤我都认真思考,

一步步做下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仅仅夸夸其谈,更要去实践。

56.汪x:这类活动不但可以训练我们的胆量,还可以使我们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57.纪x:让我了解了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58.王x:完成任务之后,心里充满喜悦和成就感。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参加的。

59.周x: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让我们事前知道,作好准备。

六、对本次探究活动的反思

对于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尚属首次,无经验可循,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由于学生缺乏探究学习的经验,事前准备并不充分,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而且整个活动时间安排也比较仓促,准备工作还有很大欠缺。

对于如何开展社会学研究调查,虽然事前对学生作了培训,但时间短,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制作问卷时,细节部分还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设计的问题既不全面,也不能反映问题的本质。在小组分组讨论和设计活动方案时,组长和成员之间配合还不够协调,导致时间浪废。尊重他人和谦让精神还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访谈过程中,方法不当,使被访者存在疑虑,不敢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甚至是直接地被拒绝,从而降低了效率,影响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实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进一步开拓,比如,对于卫生问题的调查,并不一定要用一种固定的方法去达到目的,可以采用实地查看作为主要方法。还可以去团委调查学校卫生记录,或者走访学校总务处和分管卫生的校长来了解学校措施和动向,从而达到更好的结果。

从七个小组反馈的调查报告来看,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对调查报告的撰写,也需要指导和进一步锻炼。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也有比较成功的几点:

1.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并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问题的设计、信息的搜集以及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等)使同学之间增进了了解和友谊。

2.实践证明,我校学生有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与示范高中学生相比,毫不逊色。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这样的学习活动也可以开展起来。3.学生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流程,并积累了经验,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

4.提高了同学对校园生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自律性的培养。

学校研究性学习报告篇2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

学校研究性学习报告篇3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进步,大学生在互联网这样的虚拟空间中获得的教育、受到的影响(其中有着不少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目前,不只是大学生,老师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高等学校越来越成为真实时空与虚拟时空的集合体。信息的交流和自由传播会给教育带来很多影响,其中,难免鱼龙混杂,所以,一些良性文化及信息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而此时,一些非良性文化也会乘虚而入,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作为一所高等院校,既要保证受各种信息影响的教育者能够正确施教,又要保证受教育者发展的正确方向,并培养其战略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是当代大学教育的所面临一个很大问题。需要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究。此外,自从中国加入了wto以后,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国内外各种高端科技争抢人才的集中地和场所。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谁能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方面获得主动权,得到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经济竞争中谁将取得胜利,由此看来,人力资源的争夺战现已蔓延全球。但是,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在这场战争中的归途却形成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有些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本科毕业便可以直接进入不错的公司,并很快获得继续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有的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求职时困难重重,即使考取研究生,攻读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结果仍然不理想。在这种两难的境地里,对学生本人、对社会、对学校都造成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对大学生而言,学习生活的压力、就业竞争的压力、专业学习前景不明朗等因素冲淡了他们满怀喜悦和憧憬迈入心中"神圣殿堂"的时候的兴奋,这种强烈的刺激可能导致他们对生活、对学习、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而对教师来说,知识不断更新的压力,竞争上岗、轮番淘汰的生存压力,协调、处理工作人际关系的心理压力等等.所以,高校采取有效的手段,在引导大学生的研究方向,及早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在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师潜能,并创造机会使其实现科技方面的创新。

2学术交流对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作用

在高校,通过学术报告会的形式加强学术交流,对活跃校园的学术气氛、促进学科交叉、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总体科研素质是有诸多好处的。西安工程大学在2003年正式制定了学术报告会制度,迄今已经施行了近十年。2012年金秋时节,西安工程大学迎来了办学100周年华诞。2011年底至今我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以文化和学术为主题的纪念百年办学系列活动并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汇报。我校先后举办了“办学百年庆典系列学术活动”、“经纬论坛”学术报告会、“在校内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精神,得到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报告会的报告人主要有四类:一是校内在教学、我校举行“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暨协同创新”论坛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学术带头人、青年科研骨干;二是校外与本校某些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企业、研究院专业人士;三是国外友好院校的客座教授或访问学者等。四是毕业于我校的专家。由西安工程大学科技处牵头,国际交流处或相关的二级学院协助,期间共组织了上百场大型的面向全校的学术报告会,以及十多场小型的仅针对相关专业或骨干科技人员的小型座谈会,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综其益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高校科研人员来说,学术报告会拓展了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向和探索思路。现在高校的科研开发人才有一种边缘近亲繁殖的现象,导师指导出来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同一所学校工作,而这些本科生、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都来自于同一个导师,思路不能有较新的突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很大的局限性。通过邀请校外甚至国外的专业人士以学术报告会的形式,与校内师生面对面地交流并探讨,可迅速启发校内科研人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通过结合实际工作条件和工作经验有选择地吸收之后,可以拓展进行科学研究的途径。西安工程科技学院针对纺织工程领域、服装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曾先后邀请澳大利亚Deakin大学、美国texas州立大学等国外学者作报告,报告内容涉及“纺织材料形态表征方法及图像处理技术”、“人体三维扫描与虚拟服装设计”等尖端研究领域,在校内科研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第二,学术报告会有利于高校科研人员在同一研究课题上促成交流合作,发展科研项目。而高校的科研人员中前期系统学习的一般过程具有单一性和局限性的特点,由于对其他专业的不了解,所以进行的科研开发通常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方向,而无法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就算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也要经历长时间的资料收集工作,才能找到两个学科的切入点和可以结合之处,进而进行研究。学术报告会的主讲人,都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范围,有着不同的研究背景。在学术报告会中,能把他们研究的前沿问题、研究方向、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目的等方面告诉大家,从而给与会的科研人员提供进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进行交流的机会。与此同时,报告人通常会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已经有效地运用了学科交叉的手段,在报告中也会反映出交叉的思路和突破点,对科研人员也有极大的启发性。如果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能够相互协作,将非常有利于高校组织和开展综合性的大型课题的研究。第三,学术报告会加快了课题组科研组织形式的正确转换。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主要有单一型、多头型、交叉型、三角形多能级型等几种科研组织形式。单一型科研组织形式是指一个人承担一个课题,人员比较单一,科研水平有限,不能承担重大课题;交叉型科研组织形式是由几位学术水平悬殊不是很大的科研人员共同承担一些研究课题。这种形式下的研究队伍精干,分工明确,可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能力和见解,故真正的学术交流会比较少,当课题组人员出现矛盾时,科研人员内部自动调节的能力差,往往要借助于课题组外的力量,才可以使课题组的人员达到动态平衡;多头型科研组织形式是指由几个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科研人员在一起共同研究一个科研课题;三角形多能级型科研组织形式是由科研项目负责人组成一个三角形的顶,由科研骨干组成此三角型的腰,再由一批青年教师、学术研究生与实验技术人员组成三角形的底的一种科研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是所需科研人员的有机组合,他们能够各尽其能,充分发挥每位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对科研组织形式发展的要求。校内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等科技中坚力量在一场学术报告会中展示给听众的不仅仅是其学术方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将报告人本身成功的科研组织形式向大家加以介绍,使科研开发人员对科研的成败关系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吸取报告人成功的经验,进而提高自我认识,由一种不自觉的探索组织形式到有意识的完成先进的科研组织形式,从而能减少探索时间,缩短成果的生产周期。第四,学术交流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一方面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学术思想活跃、科研力量强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中则存在生产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术交流为二者相互沟通、有机结合提供了一个新途径。高校通过邀请企业的领导及科研负责人与高校科研人员进行讲座和学术交流,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使科学研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3学术报告会对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学校研究性学习报告篇4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贯彻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有关精神,加大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加快教育教学内涵发展,有效地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此项活动。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的评选内容须紧紧围绕>:请记住我站域名/

(1)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事例必须具备真实性、亲历性典型性和问题性,反思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片断及反思、教学实录及反思、教育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评价及反思和学校、班级管理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等。

(2)学案的设计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学科特点,学案应包括: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策略、教具、学习流程及教学反思等。

(3)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包括学生的研究报告和教师的指导、总结。报告应是参评教师本人指导,基于学生亲历的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报告,应呈现此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课题的确定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与体会等内容;报告应主体明确、观点鲜明、有针对性、数据准确、文本规范、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教师的指导与反思应呈现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研究结果的评析,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报送成果时需注明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学生)姓名及课题实施年级。

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优秀论文、学案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以文字稿(一式三份)和电子稿(word2003)的形式上报学校教研室邮箱()。文字稿要求:统一用a4纸,必须有封皮(写有:学段、论文、教案/案例/学案题目,科类、姓名、单位),正文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标题小三号宋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1、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设置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学校研究性学习报告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需求;调查与分析

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全国各高校成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与咨询。为使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设计科学合理,教学咨询更加切合教师的需求,我们以浙江省部分高校为样本,运用调查研究法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需求进行了调研,以期分析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需求特点,找到高校教师培训设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需求调查问卷,包括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和教师对教学发展培训与咨询的需求两个部分。其中,教师对教学发展培训与咨询的需求包括培训专题需求、培训模式与学习环境需求、培训时间与管理方式需求、教学咨询需求以及希望获得的教学研究专题报告需求等五个维度。整个问卷由9个问题构成,每个问题均为多项选择题。

本研究调查对象来自于浙江省部分高校文、理、工、商和教师教育五大类专业,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677名教师。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677份,回收677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10份,有效率为90.1%。所有有效问卷数据均利用“二分法”进行处理。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高校教师发展需求包括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需求[1]。本研究主要调查高校教师对教学发展的需求,分为培训专题需求、培训模式与学习环境需求、培训时间与管理方式需求、教学咨询需求以及希望获得的教学研究专题报告需求等五个维度。

1.培训专题需求

培训专题需求是调查高校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期望,是培训设计的基础。问卷为教师设计了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心理调适、实践与实验能力等16个方面可能需求的备选项,教师可多选。表1列出了排在前八位,选择人数超过20%的各培训需求专题。

从表1不难发现,高校教师十分需要有关大学教学中倡导的主要教学方法和主流教学模式方面的培训,并且希望能通过案例来掌握其有效运用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运用方面,不追求过多的形式,而是强调类似于ppt课件制作等简单而实效的课堂信息技术;大学教师重视人才培养理念、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且希望加大实践性培训;大学教师对于教学研究,也更加关注具体建设过程,特别是教学改革成果的有效运用。由此,我们认为高校教师有关教学的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提升教学能力已从外在要求转变为内在诉求。从调查中发现,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下的高校教师,还需要自我心理调适方面的培训。

2.培训形式与学习环境需求

高校教师对培训形式不同的需求,决定了教师培训设计者对教师培训模式的选择。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不同于国内外访学和学历进修等专业发展模式,一般是借助本校名师资源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的培训平台,实现教师教学发展。高校教师对培训形式不同的要求,也决定着教师培训设计者对教师培训环境的设计。因为不同的学习情境,对培训者的角色定位、参与性、知识分享与建构等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培训,更应重视其学习环境的设计,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角色使然,另一方面这种学习环境的设计还可能被教师直接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1)培训形式需求

问卷中预设了高校教师培训时常用的八种培训形式供教师选择,这些形式既包括高校教师培训时常见的讲座形式,也包括一些新的如案例分析式培训等,还包括网络研修培训形式。调查结果显示,有三种培训形式是高校教师所青睐的,具体如表2所示。

从调查结果不难发现,高校教师最为喜欢的培训方式是基于教学现场的“观摩研讨式”、校内外名师“系列讲座式”和相近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式”。这既与教师职业的实践性相关,同时也与高校教师的个性特征以及学术性特征有关。高校教师更多地愿意通过“交流研讨”、“参与分享”方式进行自我知识建构,而不只是单纯地接受理论学习。高校教师也注重高效率的校内外名师的系列讲座,以快捷的方式了解教学学术前沿。从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基于网络虚拟社区或基于网络教学视频的“自我研修式”培训,教师的支持率只有25%左右。这表明高校教师对基于网络的培训形式效果还是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尚不能完全接受,因而这种新的培训模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不建议作为主导的方式。

(2)学习环境需求

关于教师学习环境或者说培训地点,问卷中给出了“校内大教室(礼堂)”、“校内圆桌会议室”、“市内宾馆会议室”、“市内外企业、学校现场”等4个备选项。从统计结果看,41.9%的高校教师愿意在校内大教室或礼堂参加培训,28.1%的教师选择在校内圆桌会议室参加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大部分教师更愿意在校内大礼堂中听专家讲座或者观摩研讨,其次是喜欢小规模的校内圆桌会议室中参与同行交流。总之,高校教师愿意出远门或者愿意到实践单位进行培训的较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与高校教师的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家庭责任等分不开,也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如调停课相关规定有关,当然也与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有关。

3.培训时间与管理方式需求

(1)培训时段与时长需求

为切实设计出适合高校教师教学培训,做到以“教师为本”。本次调查详细了解了教师对于开展教学培训的时间段和时长的喜好。调查结果发现,有近66%的教师都选择在周一至周五工作日范围内参加培训,选择假期参加相关培训的教师不到20%;有52.2%的教师希望培训开展的时长为半天时间,选择培训时间可持续一天的教师仅占25.6%,更长时间如1周或2周的培训教师都不太愿意接受。

寒暑假是教师最希望留给自己集中进行科研或身心调整的时间,教师不希望再被教学培训所占用。高校教师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被认为是教师对培训时长选择的重要原因。

(2)培训管理方式需求情况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培训的管理方式,教师更愿意接受的有“学分银行”和“课时管理”两种方式,不太愿意接受的是考勤管理制度,选择前两种培训管理方式的教师分别占到了41%和32%。对于新的网上成长档案袋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有超过20%的教师愿意接受。究其原因,高校教师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不希望被学习。

4.教学咨询需求情况

教学咨询是一种提供信息、析疑解惑、忠告建议的活动。教学咨询既是教师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排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方式。有关高校教师对于教学咨询内容方面的需求和咨询方式的接受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教学咨询主题需求

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碰到各种不同的教学问题,有些问题具有个性特征,有些问题是许多教师共同存在的;有些问题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探究就可以解决的,有些问题是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更好地解决。本次研究着重调查了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具有共性且备受教师关心的四大类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有关,如怎样提高学评教成绩。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教师选择了“如何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咨询主题,有25.9%的教师希望就提升学评教成绩进行教学咨询。第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反映了高校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也认识到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他们迫切希望在提升课堂效果方面得到专家的指点和同行的启发;第二个问题涉及与教师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都将学评教成绩作为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请等的重要条件,因而也引起了教师的高度关注。

(2)教学咨询方式需求

借助心理咨询的理论,我们设计的问卷中包含多种形式的教学咨询方式,如“一对一现场咨询”、“一对一在线咨询”、“多对多现场咨询”、“多对多在线咨询”等。调查结果表明,48.8%的高校教师倾向于“多对多现场咨询”方式,有32.2%的教师选择“一对一现场咨询”方式,其他两种咨询方式教师不太接受。相对培训来说,教学咨询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涉及多种影响因素,甚至包括教师的隐私保护问题。教师对教学咨询方式的接受情况,为我们教学咨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5.教学研究报告需求情况

高校教师具有的学术性,使得他们在提升自己教学能力时,不会盲目、被动地去学习,他们总是会以更加专业的眼光来对待自己的行为。所以他们在行动之前,总是希望能得到一些专业的研究报告,为此本次研究特意设计了相关的问题。

首先,教师希望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能提供有关“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报告,其次是希望能提供有关“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报告,再次是希望提供有关“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的研究报告。希望得到这三个方面研究报告的教师分别占了56.6%、46.9%和42.5%。这表明高校教师在教学专业发展方面,希望根据这些专业的研究报告来调适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得到改善与提升。

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特征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逐渐意识到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对教学发展培训有着一定的需求,希望能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与研修,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信息化教学技能等。同时,希望能通过不同的基于现场的教学咨询,来解决长期困扰自身教学发展的问题,还希望获得专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供的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状况、学生学习能力状况、学生认为的好教师的特征等研究报告,借此寻求教学专业发展新途径,适应新的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透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高校教师在教学发展培训方面具有如下特征:(1)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教学发展能力,对教学培训要求内容广,希望通过具体案例的运用来有效掌握这些内容;(2)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希望教学培训形式体现“平等交流”与“参与分享”的特征;(3)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特性,希望教学培训管理体现“以人为本”与“灵活自由”的特点;(4)高校教师追求幸福感,希望教学培训不占用假期,培训时间不宜太长,以半天或一天为主;(5)高校教师注重隐私保护,希望教学咨询采取“多对多”集体方式或“一对一”现场方式;(6)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希望借助专业的调研报告来进行自我教学行为的改进与调节。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需求的这些特点,应成为培训设计时所遵守的基本原则。

学校研究性学习报告篇6

关键词:博耶报告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

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美的高校体系中虽然只占3%的比例,但却为美国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忽视本科教育,本科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一直以来遏制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使研究型大学遭到社会的质疑。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其做法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瞩目的典范,但是与此同时,美国研究型大学也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过于重视研究生教育,忽视了本科教育,本科生享受不到大学的教学资源和优势,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状况让人堪忧。这些大学的本科生,用美国社会的话说,毕业时只有一些知识的碎片,甚至不能清晰地思考和表达。本科教育“事实上已经成为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的一部分”。[1]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展开了本科教学改革,而且美国舆论也认为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育失败的影响。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下属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全国委员会以本科教育为专题,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也就是著名的博耶报告。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概况

1.美国各主要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1994年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威廉姆・理查德逊成立了“21世纪改革委员会”,其中有一个小组专门关注本科教育改革。这个小组在最后总结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迫切的改革建议,包括建立明确的鼓励优质本科教学的措施,使本科学习经历更加个性化,在本科教育计划时间方面更富弹性、鼓励教师本科教学的跨系科合作等。同样,1994年斯坦福大学也成立了“本科教育委员会”,对本科教育进行综合性的审视,并建立了一系列使更多本科生参与原创性研究的新计划、研讨班等。6年后,该校教师委员会又颁布了《本科教育专业:指导与政策》报告,对该校所有本科专业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要求其下属学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对本科专业每隔6―8年进行全新的编排。此外,斯坦福大学还将本科教育改革与全国性的“本科教育运动”联系在一起,将大量捐赠资金(约1亿美金)用于支持本科教育改革。199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也任命了一个本科教育委员会,对其“提供最高质量本科教育的努力”进行了评估,并于2000年9月了总结报告。哈佛文理学院教师委员会在2001年10月对其本科教育进行了调查,并于2002年3月以投票的方式减少了核心课程的门类,这是该校自1970年设置核心课程以来的首次变化。2002年春,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列文任命了一个“本科教育委员会”对其本科教育现状进行调查,这是该校近30年来的第一次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如何将本科教育与全校范围内的各种改革整合在一起;如何使本科生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2]

2.博耶报告的主要内容。

说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我们便不能不提到博耶报告。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针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教育改革建议,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年后,博耶委员会又在123所研究型大学中做“博耶报告发表后3年”的调查报告。博耶报告认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革:

①确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一名导师。该报告提出师生之间一对一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鼓励本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课堂既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同样也是一个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探索和交流,注重合作式发现式的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

②基于问题设计新生第一年的学习

首先,建立研讨班的学习模式。研讨班是一种小群体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刚入学的新生有机会结识新的朋友,同时小群体的学习模式也有利于学生们的交流,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起到提高学习效率,开启智慧的作用。另外,研讨班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开展发现式的学习,对日后的学习研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安排正式学习前的补习。作为大学阶段的学习,需要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基本能力,对于新生开展这方面的补习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为日后的大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依据一年级学生基础进行教育

首先,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长期的指导关系。报告指出,在研究型大学,学生需要一名教师来了解和欣赏自己的进步,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会带给学生绝妙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出要求和进行指导,并力求将这种指导贯穿于学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

其次,使转校生与本校生融为一体。为了弥补转校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为转校生提供一些补习课程或者特殊培训课程。

④结合交流技能的培养进行课程学习

美国本科毕业生的交流和写作能力薄弱影响了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针对这个问题,报告指出,首先要在每门课程中进行课程训练。交流技能应与课程内容相融合。要以新的形式进行新生的写作课教学,使它与其它课程密切联系。所有课程的教师在课程大纲中都要为学生安排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机会,要把论文写作作为正规的课程要求布置给学生,并进行写作和分析能力考试。[3]

⑤以“顶峰”体验作为本科教育的终结和高潮

报告认为高年级的课程应对前几年的课程有所总结和提高,而不是简单地敷衍了事,同时指出高年级的课程要强调合作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⑥改革教师奖励制度

那些能够成功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应得适当的奖励,对得到认可的教师与学者应给予额外的报酬,从而有效地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促使各系和学院奖励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做法,奖励在跨学科课程和教学上富有想象力并作出努力的教师。在评价发表和出版情况时,要在注意学术贡献的同时,注意其教学质量。[4]

三、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启示

1.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目前轻本重研的倾向在我国也有或多或少的体现,重视科学研究,狠抓研究生教育,认为这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正确道路,这样的思想观念在国内许多研究型大学的领导和教师的头脑中并不鲜见。而我们不能忘记,本科生教育是一所大学教育的关键和基础,向社会提供优秀的本科人才同样是研究型大学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如果没有优秀的本科教育,又怎么会有优秀的研究生教育,又哪里会有优秀的科学研究人员?所以说,本科教育的基础不抓牢,整个高等教育大厦的根基就不会稳定,便不会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本科教育重要的基础地位,努力建设优秀的本科教育。

2.改革课程设置,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要从课程设置的总体上建设一个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尽早参与研究工作、学习和研究并进的教学框架。所以,我们必须调整我国大学中存在的过多、过细的专业划分,依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进行课程改革。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结构简化,总学分、课程学分和课程门数都可以相应地减少。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原则,调整各门课程学分的比例。还要安排各种类型的实践环节,强调实践运用;要多留给学生一定可选择的空间,这种学科交叉、交融,并且实践并重的课程设置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

3.建立激励机制,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我们应充分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首先,要把好招聘关。研究型大学应该具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聘用教师应有严格的标准。其次,应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改善教师待遇,留住人才。只有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给予教师正确的评价,才能充分地调动其教学积极性。对于教师的评价,要给予并充分重视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的权利,而不是仅仅看教师有多少科研成果,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再次,要“广纳贤才”。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广纳人才,并且用最好的条件吸引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1979-1995)[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刘少雪.从博耶(Boyer)委员会的“3年后报告”看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04,(5):62.

[3][4]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全球教育展望,2001,(3):70.

学校研究性学习报告篇7

关键词:评估;高校教育质量;nSSe

作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美国教育质量备受争议,这引起了公众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高等教育的评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仅就学校资源、名望声誉、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作为评估的核心,那是否遗漏了高校中最重要的一大方阵——学生,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否首先应是学生的发展质量?

一、nSSe的背景由来

美国教育界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将眼光投入高校学生的发展质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奇克林(Chickering,a.w.)和甘姆森(Gamson,Z.F.)提炼出了令人满意的本科教育应包含的七项良好实践行为: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合作与帮助的同伴关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注重对学习任务投入的时间性、学生被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值、尊重学生不同的才智和学习方法[1]。

基于奇克林等学者的一些理论奠基,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认识,美国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pewCharitabletrusts,pCt)在1998年资助成立一个工作组,由全美高等教育领域著名专家参加,讨论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入探讨后,全美高等教育管理中心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印第安那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合作,共同研发了nSSe,其全称为nationalSurveyofStudentengagement,译为“全国学生参与度调查”。这就是目前在美国影响最大的美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项目,其影响力之广已超过美国本土,加拿大的一些高校也参与其中。正如美国教育委员会主席mollyCorbettBroad在nSSe2011年报告中所指出的“当美国高等教育的标准在置于一个竞争性很强的全球背景中被评估时,nSSe数据真实深入地洞悉了高校学习环境的质量”[2]。

二、nSSe的核心内容

nSSe根据高校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高校的教育质量,其主要通过问卷的方式汇聚信息,整理分析,并且以收集大学本科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反馈数据为重点,从而判断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高校的教育质量。为了确保评估结果的相对准确,为了使不同类型的院校之间能具有可比性,nSSe对于高校进行了分类,采用的是卡内基2010年(Carnegie2010BasicClassifications)的高校基本分类,详见下表[3]:

卡内基2010年高校基本分类表

RU/VHResearchUniversities(veryhighresearchactivity)

RU/HResearchUniversities(highresearchactivity)

DRUDoctoral/ResearchUniversities

master’sLmaster’sCollegesandUniversities(largerprograms)

master’smmaster’sCollegesandUniversities(mediumprograms)

master’sSmaster’sCollegesandUniversities(smallerprograms)

Bac/a&SBaccalaureateColleges—arts&Sciences

Bac/DivBaccalaureateColleges—DiverseFields

其中,RU/VH代表研究实力顶尖的研究型大学;RU/H代表研究实力较高的研究型大学;DRU代表具备能培养博士的研究型大学;master’sL代表拥有大型项目的并具备培养硕士资格的学院或大学;master’sm代表拥有中等项目的并具备培养硕士资格的学院或大学;master’sS代表拥有小型项目的并具备培养硕士资格的学院或大学;Bac/a&S代表本科文理学院;Bac/Div代表本科学院其他学科。

同时,为了能清晰地显示出各类院校的平均得分情况,nSSe还量身制订了基准评分的方法。该方法用框图显示了分别在第5%,第25%,第50%,第75%和第95%位置上的调查成绩分布。当每年的年度报告出炉后,参与nSSe的院校可以通过基准评分图,了解到各类不同院校的平均得分,排名前10%的院校得分概况和nSSe当年的整体得分情况,优、中、劣的水平一目了然,以此来找出与其他院校的差距,并针对性地改进薄弱问题,同时继续保持原来的优势环节。

在基本的高校分类和基准评分基础上,nSSe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与实践中提炼出五大核心内容,即学术挑战性(LevelofacademicChallenge,简称为LaC);主动合作学习(activeandCollaborativeLearning,简称为aCL);生师互动(Student-Facultyinteraction,简称为SFi);丰富的教育经历(enrichingeducationalexperiences,简称为eee);给予支持的校园环境(SupportiveCampusenvironment,简称为SCe)[4]。现以2011年11月17日出炉的nSSe2011年报告为例进行详细展示:

学校研究性学习报告篇8

[关键词]生态学实习研究性教学问题性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6-0056-03

一、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现状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之一。[1][2]生态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环境、农林等相关学科的核心课程。2011年生态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由此可见其重要性。野外工作是生态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野外实习则是生态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3]很多高校对生态学实习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从实习基地建设[4]、组织与管理[5]、教学过程改革[6]等多方面均进行了有益探索。徐驰等(2012)提出了实习内容多样化、综合观测、实验与建模途径、因地因时制宜、联系前沿理论与具体研究工作、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等若干生态学野外实习模式。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研究性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秦钟等(2009)建议生态学实习应适当安排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杜照奎(2013)、龚红梅等(2013)尝试了研究性生态学野外实习。由于不同院校学科背景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差异,研究性野外实习体系仍有待于整体规划和更新,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强,实践教学缺乏连续性和特色性,缺乏成形的、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等。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效的生态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探索。

二、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环境科学专业充分利用北京延庆在气候、生境、物种以及植被类型的优势,建立了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学实习基地:北京延庆松山和野鸭湖湿地,结合本校学科背景,实习内容确定为森林群落特征调查和湿地植被多样性调查,以森林生态调查为重点。我们在总结多年野外实习工作的基础上,对生态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进,进一步提高了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

生态学野外实习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实习前期准备阶段重点营造研究性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习过程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实习后期注重实习成果总结,开展实习报告的精心修改和学生的公开报告,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探索的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见图1。

图1研究性生态学实习模式

(一)营造研究性氛围

1.野外研究方法认知

实习前期重点进行生态学野外工作方法及原理介绍,包括植物群落调查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实习仪器使用方法等。植物分类及野外识别是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基础,不可或缺。针对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缺少植物学、生物学等相关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植物学相关知识及术语进行了补充介绍。

2.邀请专家讲座

在实习准备阶段邀请相关专家讲座,使学生了解生态学项目的设计思路、野外工作的开展过程,拓展学生的研究思维。如邀请中科院植物所专家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方法简介》、《鉴赏植物,亲近自然》等系列讲座,并由专家带领,对校园植物进行识别实训,这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术文献分析

教师先通过典型文献分析方式进行实习题目设计、实习报告撰写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查文献、阅读文献的方法,再要求学生根据拟设计的实习项目进行文献总结讲解,以检验学生对文献的查阅程度,探讨自拟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为完成实习项目及实习研究报告的写作打好基础。几年的实践证明,文献分析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很有效的方法。

(二)认知性与研究性内容并重

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将生态学实习过程划分为认知实习阶段和研究探索阶段。先认知了解生态学基本的野外实习方法,再进行实习项目的自由探索。认知阶段主要进行森林植物群落特征野外调查方法实践,同时开展植物识别训练,使学生掌握植物生态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此过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要学习电子采集、鉴定植物的方法;野外植物群落的观察、植物与环境特征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学会观察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探索阶段则进行不同实习项目的调查研究。生态学实习内容见表1。

表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内容安排

(三)自拟项目驱动实践

研究探索阶段的实习内容设计思路是“以科学问题为主导”,要求各实习小组通过对实习前文献查阅和实习地的了解,自拟实习小专题的题目,独立设计实习方案,经过教师和学生讨论后,确定实习项目。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专题调查、分析数据、撰写实习报告。这样,完成一个实习内容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一次科学训练的过程,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达到锻炼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近年来的实习项目见表2。

表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自拟项目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主导

1.采用问题式教学

问题性教学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野外实习教学是典型的直观教学,在野外实习中,注重观察植物和环境的外部形态特征,尽量采用启发式、提问互动式开展教学。如到达沿途的样地时,提问:所处的群落类型是什么?空间结构是什么?如何描述环境因子?野外观察植物时,进行一些启发性的提示,如花序类型、叶排列方式、有无汁液、气味等,指导学生亲自体验未知植物的认识过程,通过看、摸、揉、闻等步骤,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将自身体验到的感觉与学过的理论知识相互衔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开展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为研究性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教师通过创造性地呈现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体悟、总结和发现,从而获得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如情境(1):在实习爬山过程中,常有户外登山人员手里拿着山上采来的手杖,问题引导:手杖是什么植物?为何受到大家欢迎?目前的生长状况如何?情景(2):看到海坨山山顶草甸上露营人数激增,提问:旅游露营对草甸的影响有哪些?学生探索、讨论结果后教师点评。这种灵活设置的实习问题,能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的心理去开展生态学实习活动,既增加了生态学野外实习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与功能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小组讨论

生态学实习整个过程均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习项目选题、实习方案确定、野外工作开展、数据处理及实习报告编写过程,均要求小组研讨。由于不同学生在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及兴趣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指导教师、学生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将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迪、优势互补,提高学习参与程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网络课程互动补充

如何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实习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是提高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鉴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缺少生态学前置课程基础的特点,通过制作生态学实习网络课程系统,可以对一些生态学、植物分类学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展示,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答疑互动,也可开展网上作业、在线答疑、在线测评、论坛等基于网上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这些均可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互动性学习与交流,为野外实习提供很好的信息平台。

(六)成果交流综合提升

1.一对一实习报告修改

野外现场调查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写出的实习报告初稿进行一对一修改反馈,再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讨论。通过与教师一对一的讨论,能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点,增强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学术论文撰写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2.多媒体报告交流

生态学实习中所有项目均进行10分钟的ppt报告和5分钟的答辩讨论。学生准备认真,汇报风格各异,在总结成果与问题讨论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公开报告锻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检索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述能力。

三、小结

在10多年的生态学野外实习中,我们教学观念逐渐由单一的验证实习转变为将验证实习和探索实习相结合的研究性实习,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教学模式。通过提出研究性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申报创新性学习项目的学生明显多于其他专业,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受到了较为全面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性教学的连续性、研究性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实习项目的科学性、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实习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注释]

[1]张宇,刘伟忠.研究性教学的深层次实施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7-39.

[2]沈显生,尹路明,李树美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02(3):22-25.

[3]徐驰,刘茂松,杨雪姣等.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58-161.

[4]刘建宏,杨丽英,熊忠平等.生态学野外实习基地的数字化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213-215.

学校研究性学习报告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问题;收获

综合实践课是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实践学习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实践性课程。而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是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是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全面考查。学校多年来坚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较好的经验和较丰富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题目的选择不恰当、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特别是在课题活动方案、成果展示、课题评价、小结和反思方面太过于简略等不足。

一、存在的问题

1.确立课题时存在的问题

首先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要注意课题有一定的价值,通过这一活动过程学生运用一些知识和技能,又能得到一些训练,增长一些能力。事实上课题的确立也是一个活动方案的预演过程,在不断的推演过程中相互比较课题的优劣,做到优中选优。例如,有的学生选的课题《铝热反应》,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手册中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课题,事实上铝热反应是化学必修课中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在学习必修课中已经大体上学习过,课题明显缺少创新性,学生完成的报告中就做了一个实验,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写出对本实验的一点心得而已。对知识的外延做得还远远不够,最有研究价值的部分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如铝粉的氧化对实验的影响,如何消除这一影响。铝粉和氧化铁的质量比,对反应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又会对反应产生的铁的质量造成什么影响,这些才是学生运用铝热反应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新的知识,而绝不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简单重复。

其次课题的确定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如,有初中部学生就学校周边河流污染问题确立课题《紫峰中学周边河流中的主要污染物及成因调查》,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也注意到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手册中也体现出学生实地调查,还在河流的不同地点取了水样,但是对于所取的水样他却只进行诸如检验河水酸碱性、过滤和蒸发等简单实验操作,学生无法确切得出河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也就没办法对造成水污染的成因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这个题目确定得有点“大”,它已经超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水样的检验需要专业的检验机构来完成,如将水样送到自来水厂进行分析,这种课题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学校相应的支持。

2.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开题报告是学生样经过充分的论证而得出来的,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行动指南。首先在开题报告中要阐明研究的背景,从学生的报告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研究背景的描述过于简单,有些甚至偏离课题的本质。如有学生在报告中的背景就一句话“源于对该课题的好奇”。“好奇”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动力,但在开题报告中要指明是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其次研究计划不够完整。一般研究计划要包括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和分析,实地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讨论撰写结题报告、心得,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撰写论文,进行研究成果展示等。最后还需要对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预期成果。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手册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研究计划过于简单,步骤缺失严重。这其中可能是由于课题本身限制,但同时也说明学生对要进行研究的过程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3.课题研究能力有待加强

首先是学生在资料收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中我发现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很多,但所不足的是没有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有出现同组的学生收集到相同的信息,并且都出现在同一份报告中。其次调查问卷的设计有待改进。如,在《姓氏的由来》这一课题中,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上古姓氏由组成?”这样的题目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太过于专业。在问卷的设计上需要照顾被调查者的感受,一般情况下不要设计诸如年龄、职业等关系到个人隐私的问题。另外题目的量要控制好,以能说明问题为限。曾经有学生来找我做问卷调查,满满的一大张,足有二十几道题目,虽然我也勉强做完,但是带着情绪地完成问卷,它的质量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第三活动记录过于单薄,如在课题《化学魔术探究》中,在描述化学魔术实验时,只出现实验的题目、仪器,实验结果只有两个字“成功”。至于实验的过程怎样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实验的注意事项等都没有出现。这给人一种感觉,你的实验到底做了没有。学生的实验过程最好能有影像资料,这样会更具有说服力。

4.其他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首先是学生写作能力有待提高,每一位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都写出了心得体会,但是大多数文章的书写都较为简单,给人一种过于单薄的感觉。另外,在报告中不时就会发现学生写错别字。其次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手册中有单列出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一栏,而在这一栏中老师们更多的是给出评价,而缺少指导意见。第三是结题报告书写较为简略,没有发现有学生写出相关课题的论文。

二、收获成果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每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一般有6至8名学生,他们分工明确,而又相互协作。在资料收集阶段,往往是全员参加,每位学生收集到的资料都能在小组中共享,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研究过程中又能各司其职,努力进取,为同一个目标全力以赴。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特别是小组长,他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起到领导作用,协调全组成员,分配成员的任务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手册中学生的新想法层出不穷,很多想法往往都超出老师们的意料。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习方法不断改善。激发学生探索求知领域的欲望,这像一点星星火苗深植于学生的心中,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终将绽放出绚丽的光彩。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改进意见

一是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是参与者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指导者。教师本身只有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才能给学生相应的指导。而对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身,才能适应新的角色。二是要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指导老师最好能参加学生的所有活动,不断发现学生的新思路,不断改进研究方案,对参加研究活动的学生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能灵活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方法。三是学校的重视和支持,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消耗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可能性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活动的质量。另外,在活动中还可能会遇到资金、场地、材料等后勤方面的问题,这也需要学校的相应投入。四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转变思想并不断去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学校研究性学习报告篇10

赵凤飞 杜淑贤

晋元高级中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学校,我们以“选择教育、充分学习、卓越发展”为教育理念,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确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在原有课外活动小组、活动课、研究性活动课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性学习”课,并将之列为正式课程,排入课表,成为每个学生必修的一门课,为学生发展个性,学会选择开辟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

一、建立以研究应用型课题为主要内容的我校研究型课程

为了扎实开展研究型课的教学工作,我们首先研究制定了《晋元高级中学研究课程开发方案》,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充分体现我校培养目标的研究型课的目标和内容。

为了培养学会选择、自主发展的学生,我们确定研究型课采用课题研究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工农业生产、科技等领域的某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外广阔的社会空间大课堂,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此外,科学研究方法,创造技能,论文、课题报告撰写等也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内容之一。

高一上学期: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型活动课和应用型的小课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教师在课题研究方向上适当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支持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的课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区别,学习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学会制定研究方案,撰写课题报告和论文等,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习惯。

高一下学期:

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和科技教育开展学生自创性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基本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提高学生自己寻找、发现、提出研究课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将现象、问题提炼成研究课题的能力。同时,各科教师要努力将研究性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

高二年级:

学生通过研究自己选择、确定的比较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某方面的应用型长线或短线课题,学习现代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进一步了解社会社会,综合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创造能力,学会研究性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精神、态度。

高三年级:

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现代科技、生产、生活等某领域的某一前沿课题进行研究,拓宽知识面和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较强的选择能力,初步确定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并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我校研究型课的组织与实施

㈠研究课题的实施

1.课题的产生

按学校确定的研究课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我们每学期在学生、教师中开展征集研究课题工作,课题不分大小。每学期还请在某些领域做出贡献的专家开列一些研究课题。学校的研究型课程专家小组,对学生、老师的课题进行基本的可行性审定后,每学期将师生、专家的课题汇集起来,打印成册,供学生选择课题时参考。高三年级的研究课题基本由学生提出。学校每学期选择科学性、可行性强的课题作为学校的重点课题。

为了帮助高一刚入校的学生顺利开展研究型课的学习,完成学习的第一步——课题的提出,我们采取以下方法:

①任课教师深入班组,和学生座谈、讨论,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谈自己对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不满意,日常用品的缺点;交通状况、饮食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很多学生惊讶地发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可研究的课题,例如,学生从城市垃圾的处理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城市新型垃圾站的设想”课题;从课间操的拥护提出数学建模方面的研究课题——“课间操班次人流走向的最佳设计”。对学生提出的课题,我们尊重学生的广泛爱好和个性特长,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开展,例如:99届高一学生入校不久,学校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动员会开过两天就提出了一百三十多个研究问题、现象或课题,经专家组审定,只有“21世纪中国军事战略问题研究”一题,由于实际研究的可能性小,无法请到指导教师等原因,和题目提出的同学商量,暂不研究,其余完全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

②我们要求教师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和互相渗透

,为学生提供研究和课题。例如,高一一名化学教师在讲氯气的性质时,讲到了工业上制取氯化氢的合成塔简图时,她联系前一章学到的能量有关知识启发道:“合成以后的氯化氢气体用铁片散热,热能如果不加以利用是不是很大的浪费?”课后,班级的“化学创新俱乐部”研究课小组的一名同学找到她说:“我想研究氯化氢合成塔热能利用的问题”,老师表扬了这名同学。研究课小组的同学到上海氯碱厂考察、参观,又发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提炼了几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同时还请理、化、生计、英等实验性、技能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列了一些探究性、研究性活动课的题目,通过探究型、研究性活动课和研究型课题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

③请在选题、研究、研究报告做得好的同学介绍经验。

④组织学生学习在发明创造等方面有贡献的先进人物的事迹。

⑤开列创新思维及创造技能、学习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指导等系列讲座。

⑥请专家来校辅导、开设“专家论坛”,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课题的确立等内容。

⑦培养骨干,99届高一学生有一部分同学在5月份通过直升考试升入我校,学校请他们来学校主要进行研究课的学习,到正式开学,就写出了近百篇论文。

2.选题和成立研究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短期和长期课题,由浅入深进行研究、探索,体验探究过程。我们把同一学年的四个班分为一个大组,让学生自报课题,依学生选择的课题,在自愿的基础上,相近或相同课题的同学,2-5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大多数小组都是跨班的。小组内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与指导教师和学校的有关部门联系等工作。学生的研究活动也可以个人进行。

3.选聘指导教师

研究小组的课题确立以后,小组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邀请校内外老师、专家、家长或其他人士做指导教师,也可根据研究过程,临时请校内相关学科的老师作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提供理论、研究程序、方法等方面指导意见,掌握课题的研究进度,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学生研究的内容范围很广,很多都与学校教师所学专业内容相差甚远,我们要求教师每个在自己学科领域内自学掌握一些有关工业、农业、工程技术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同时,适当请部分专家做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请自己的父母、亲属做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的课题需外请指导教师,学校给出指导性意见,让学生代表学校去请。例如,“真如、万里小区功能定位”课题组,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后,发现研究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建筑、社区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请了四位校内教师做指导教师,又成功地邀请了居委会、万里工程设计的副总工程师做指导教师。

4.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课题或问题确定后,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考书名称,学生阅读讨论,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组长负责组织进行可行性分析,对课题的初步设计进行讨论和论证,制订出详细的研究方案。应用型课题的研究方案先到实际中去考察,修改,设计方案,提炼研究课题。例如,高一化学的“氯化氢合成塔热能利用”的课题组,他们查到的资料是:工厂的生产设备热能直接散发到空气中,针对这种现状,设计的方案是:用水冷却,用得到的热水洗澡、取暖。但到上海氯碱厂参观后,发现他们的设想已变为现实,同学们受到鼓舞,很兴奋,觉得发明创造离他们并不遥远。

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一般是: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的现状、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具体的实施步骤、课题准备突破或创新的地方、课题组成员分工、课题研究所需设施、场地、经费等,主要参考文献等,以上内容完成以后,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会,校级课题的开题报告会由教导处统一组织。

5.课题的结题或中期结题 我们要求课题结题后,除有相应的论文、作品、产品的一个设计方案、产品、建设等,还要有相应的研究工作报告或研究报告,总结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参与课题的研究体会,汇报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取得的成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评审,不合格的修改或继续研究。课题结题或中期完成的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答辩会,学生参加这样的答辩会,觉得自己象“研究生”了,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积攒学术年龄”,体验探究过程,激发了继续研究、学习的热情。同时我们还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课题后要写出一个案例,形成学校的研究型课程案例包。

㈡学习评价

1.评价内容

①研究过程记录表:为了检查、掌握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我们编制了“研究性学习综合记录表”,内容包括每次活动的出勤、活动内容、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等方面,“活动内容”又分为具体过程、活动分工等。每学期末将记录表交学校。

②答辨:班级范围的答辩会,由课题组代表陈述、展示成果后,指导教师或同学进行提问,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在成绩一栏中把学生的研究成果记为a、B、C、D四个档次,D为不合格。

③课题的论文或作品、研究报告或研究工作报告,经指导教师交学校统一管理,我们要求学生写的论文一般不少于二千字,打印成文,引用资料注明出处等。

2.评价结果表示

以上材料或活动完成之后,评价结果以学分表示。一般12-16课时内完成并合格,出勤满3/4课时的课题记为1学分,高中三年至少完成10个学分的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内容。

3.评价时间安排

为保证评价的质量,必须安排专门的时间用于进行评价工作。每学期期末考试后,教师评卷时,安排学生在家继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返校后,我们都安排两天时间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总结。

4.激励评价

为了鼓励学生搞好研究性学习,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争创研究课程学习优秀班集体、优秀研究小组、优秀研究成果奖励活动。评比条件写入学校的研究型课程开设方案,一开始就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有努力的方向和

目标。学校对优秀学生论文结集出版或向有关部门介绍、推荐发表,对优秀研究成果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鉴定。学校隆重表扬研究课程学习优秀个人、小组和班集体。

㈢课程的组织管理

《晋元高级中学研究型课程开设方案》中规定:“研究性课程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由教导处统一负责,各年级主任要协助做好年级各班的研究型课程的动员、专家论坛、学习经验交流、辅导讲座、开题、结题报告会、评优等工作,教导处要做好每届学生的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研究型课程是一门正式课程,是校本课程之一,在高中一、二、三年级开设,每周3节,排入课表。每个研究小组要有固定的校内活动地点,活动可以在校内外适合的地方开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坚持研究性学习。”

研究课小组活动时,可以使用学校的各种图书、仪器设备,学校的图书馆、语音室、计算机室、各实验室等晚上要坚持开放,为学生进行研究课学习创设条件。研究课学习过程所缺材料经指导教师报学校批准后,由学生购买。学生在校期间去校外参观、调查、查阅资料等需预先提交申请,经校教导处批准后方可行动。各班要成立研究型课程学习领导小组,学习委员任组长,班组研究型课程学习领导小组的任务是:制定本班研究型课程学习的管理办法,负责全班同学从选题到结题报告的各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争创优秀研究课学习小组和优秀班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评出3-6个优秀研究课学习小组,每学期组织一次研究型学习经验交流活动,探索总结搞好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在研究型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学校的《方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开展得扎实有序。我们研究型课程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指导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我们除了采用表格记录外,每学期末都要求指导教师写出一份研究型课程案例,每学期形成学校的一个研究型课案例选。

三、转变观念,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我校研究型课教学内容的开发,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和迁移创造,着眼于探索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育人途径,学生必然走出课堂,深入社区,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必须处理好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开辟好社会这个大课堂。

研究型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科门类多,对学校的图书、实验设备要求提高,我们一方面努力增加投入,另一方面和附近的高等院校、图书馆联系,请他们支持关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帮助解决困难,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晋元的学生经常到我们这儿来看书。”同时,我们也建议上级教育部门适当提高学校的图书、设备配备标准。

我们也经常指导、教育学生注意处理好社区关系,例如,学生去调查××没有完全竣工的示范在教育、文化、生态环境上存在的问题,开始负责人不高兴,学生回来反思,觉得是自己没讲清楚,第二次去态度就转变了;他们原来打算把小区居委会和小区设计者一起请来,谈谈小组同学的建议。经指导教师点拨,觉得买卖双方坐在一起情景也许很尴尬,应该个别访谈,结果效果很好。

2.正确处理研究型课和其他必修课学习时间的关系

我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师生普遍感到时间少,只靠每周2-3节课,难以高质量的完成研究型课教学任务。我们采取压缩必修课教学时间,将每节课45分钟变为40分钟,把学生在校时间按40分一节全部排成课时,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同时,减少必修课作业,要求教师摒弃各种练习册,精选精编习题,保证晚自习学生有时间去图书馆、计算机室等地继续研究,在双休日、寒暑假,尽量不布置必修课作业,适量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

刚开设研究型课时,有些老师,特别是家长担心这样做耽误学生的学习,浪费时间,有个别老师非常反对研究型课大面积铺开,错误认为差生文化课都学不会,哪有创新能力?我们通过召开教师会议、家长会,讲清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意义,转变他们的观念。研究型课开设的事实也使大家相信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人都有创造力的禀赋,在创新面前,后进生、优等生都是平等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挖掘。同时,我们在学校研究型课程开设方案是明确规定,“各科教师要努力将研究性教学的思维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入必修课中,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