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十篇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十篇

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0:32

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篇1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第一,通过红色文化明确方向。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民族乃至于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大学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与互联网发展处在相同时期,所以在生活学习中均离不开网络的帮助[1]。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也是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双重影响的结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引领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理论,将个人精神和红色文化紧密连接,端正错误的认知理念,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是今后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基础。

第二,通过红色文化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一直以来的实践中形成了红色文化,其中涵盖丰富资源,尤其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将红色文化作为优质资源,向广大学生介绍革命时期的英勇事迹、中华民族奋斗历程,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2]。例如,教师可以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这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思路

在全球思想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下,各个国家文化思想、价值理念相互碰撞,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直接影响。尽管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但是仍然有个别学生面对未来比较迷茫,甚至还存在责任感不强、合作观念缺失等问题。为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法。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点基本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项任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红色文化的有效渗透,要为教育理念赋予时代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红色文化中选择有深度内涵的元素作为拓展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管齐下[3]。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教育,也应该采用多元化教育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使红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能够带领大学生群体更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践红色文化精神,对红色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三、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建议

(一)课堂教学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上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最为基础的渠道。将红色文化当作载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断实践。教师要保证自身的文化专业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参与红色研修基地学习活动,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在大学生教育中实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并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教学模式,选择最具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开展理论教学期间,必须要创新思维定式,引入红色文化相关案例,利用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播放相关影视片段,采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渗透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期间便可以深切感受红色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带来的影响,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仅可以营造红色文化教学环境,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内涵、端正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

高校创建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而言也是一项有效的手段。通过红色文化校园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推动作用,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与精神。例如某高校专门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并且设计了西柏坡精神主题活动,所有学生参与活动,自由选择革命故事演讲或者红色论坛讨论会,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高校为了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入渗透,也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在校园网站当中,向学生推送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能够传播优良革命传统,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

(三)社会实践融入红色文化精神

高校教育除了基础理论以外,还应该要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分别在教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得到渗透,促使大学生可以从多个领域与视角感受红色文化。鉴于此,高校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明确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使教材内容红色文化资源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诠释的不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也可以到革命家故居切身感受红色文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模拟再现红色文化场景,加强红色精神感染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辨识能力给予正确指导。除此之外,高校为大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学生可以自己参与,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深入革命老区切身感悟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如此一来,凭借直观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教育实践得到升华。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搭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在线平台

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篇2

关键词:红色文化;德育价值;德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08-01

一、解读红色文化

1.红色文化的内涵阐释

红色文化是指自1921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形成和涌现出的伟大革命精神及载体。红色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是指革命根据地遗址、革命遗物、故居、纪念碑、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它们直观形象,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实践教育性。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包括革命战争年代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国家经济、政治的反映,体现了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同时又具有重大的价值导向、思想阐释、道德规范及平衡社会等作用。

红色文化承载内涵的核心就是其所产生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以一己之力,构建了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的基础,以其独特的方式和内容,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引领着整个社会先进的道德方向。

2.时代需要红色文化

近三年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逐渐体现在教育实践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将这一目标摆在了日益显著的位置上。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广大德育工作者不断寻找德育过程中恰当的切入点。红色文化作为形式独特、内容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将其视为进行德育的一个适合的且有价值的切入点。

二、解读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

1.爱国主义教育

一直以来,爱国主义都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红色文化”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文化,这其中许多革命者的爱国故事都可以作为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学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应让学生在红色文化中接受洗礼,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2.理想信念教育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内涵,它包含不畏艰难的奋斗信念、同甘共苦的团结信念、大无畏的勇敢牺牲信念、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信念,具有极高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当人们领悟理想信念的价值所在,就能实现从“知”到“行”、乃律向自律的提升与转化。

三、解读红色文化的德育实践

1.参与性德育是实施红色文化道德教育的理论支撑

道德教育应该是参与性的德育,师生双方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双方在德育中相互作用,在德育中都能有所提高和收获。同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我道德发展的品质。

2.多样化途径是实施红色文化道德教育的实践选择

(1)丰富红色文化,激发学生共鸣。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我们要以多样化的形式,充分展现红色文化的丰富色彩;只有立足于时代的要求,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发挥理想的德育作用。

(2)挖掘红色文化,充实课堂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应该与相关学科课程的育人作用紧密联系起来,要把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也能自觉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3)依托红色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校园文化,具有情境性、渗透性等特点。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围墙、教室、长廊、橱窗来布置宣传红色标语、介绍革命英雄人物,这不仅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而且还能彰显红色文化的德育作用。

红色文化德育价值的发挥方式丰富多彩,但其传递的内涵却始终如一。学校注重用多元的视角来阐述“红色文化”的真正意蕴,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道德教育的价值,充分拓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的路径,才能有效发挥红色文化独有的德育价值。

参考文献:

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篇3

关键词红色资源校本课程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14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突出课程功能向学生生活靠拢,突出课程实施与社会实际发展相联系,中学阶段是中学生思想情操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广大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生活教育”不容忽视,因此,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发展契机。南昌市丰富的红色资源孕育的“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体现,红色资源与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先天的可融合性。

1红色资源本身博大深邃的科学内涵与教育价值

1927年,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市打响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第一枪,“军旗升起的地方”和“八一”也成为南昌市最响亮的城市名片,自此,中国共产党开创了武装反抗反动派、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并孕育了伟大的“八一精神”,“八一精神”的内涵博大精深,具有其独特的科学含义,包含着坚定信念、百折不饶、勇于开拓和敢为人先的丰富内涵。可以说,以“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前提和基础。

在市场经济和教育改革的今天,红色资源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变得愈加博大丰富,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教育改革背景,红色资源得到不断丰富和扩展,从红色资源中衍生出诸多适用于当今社会的教育价值,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与当代教育价值,博大深邃,共同构成了南昌市红色资源的科学体系,这正是将红色资源运用于南昌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没有博大深邃的红色资源,南昌市中学校本课程便会丧失其最大的特色和灵魂,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新课改”为红色资源进入中学课堂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课程体系。“新课改”强调课程资源的丰富,校本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同志曾经指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培育出来的井冈山精神,是江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我们深知,要实现新“新课改”的预期目标,必须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于南昌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之中,充分利用本市的课程资源优势。这不仅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内在精神与要求。

“新课改”为红色资源运用于南昌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之中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良好的平台,红色资源博大深邃的科学内涵和当代教育价值也决定了将其融入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是贯彻“新课改”方针的有效途径,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红色资源所孕育的“红色精神”的有效方式。只有让老一辈的红色资源真正走进中学课堂,为广大学生所熟知,才能真正让宝贵的红色精神薪火相传下传,才能真正发挥红色资源的意义与价值,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之源。

3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校本课程的研究也日趋成为热点研究课题。南昌市作为一个中部欠发达省会城市,有着别的城市无以企及的红色资源,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课程开发意识落后的限制,南昌的教育经费投入特别是校本课程这一块还比较落后,于是,对于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如何利用好和管理好校本课程资源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然而,南昌市并没有树立起具有南昌特色的品牌校本课程,关键是未能正确开发利用好具有南昌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南昌市“英雄城”的这一重要名片,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南昌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主体、实施空间和资源内容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首先,从开发主体看,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依靠少数课程专家,而不是依靠广大一线教师来开发的,可以说,这样就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只能流于形式了;其次,从实施空间来看,广大课程专家只是把视野局限于课堂之内,而没有意识到其实课堂之外,也就是说学生的生活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平台;再次,从资源内容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注重学科知识的开发,而忽视了在此过程中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

另外,据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工作评估报告的资料显示:教学设施差、学生基础差和教师数量不足和学校及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不足是导致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的不利条件,课程资源的匮乏与开发建设的意识淡薄,学校领导课程开发中的“职位迷茫”及教师专业能力和开发意识薄弱等都是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这不仅仅是南昌市中学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因此,将红色资源融入南昌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之中,开发具有南昌特色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

总之,红色资源本身博大深邃的科学内涵和可以深挖掘的教育价值,乘着新课改的东风,必将一改南昌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开发出具有南昌特色的品牌校本课程。让红色资源走进中学课堂,融入运用于南昌市中学校本课程建设中,变红色资源的“原生价值”为“教育价值”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省级),编号:YC2012-S041;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校级研究生创新课题YJS2012025

参考文献

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篇4

[关键词]红色资源;研究成果;存在问题;述评

一、研究现状

学术界关于红色资源的研究是从本世纪才开始的.2002年7月,谭冬发、吴小斌在《老区建设》上发表《“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最早提出了“红色资源”这一概念,并在文中对红色资源的含义进行了表述。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分析方法,对红色资源的现实意义及重要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研究,发表了相关论文50余篇。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有关部门及领导的重视。

归结起来.近年来红色资源研究有如下特点:首先,高校教师是红色资源研究的主力军。尽管参与红色资源研究的有社科院、党校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也有部队的将军及干部学院的领导,还有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和中小学教师,但研究人员中80%以上为高校教师,这是红色资源研究得以持续和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其次.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强。高校教师主要注重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在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功能等研究。部队研究者主要注重红色资源转化为强大的精神支柱研究。政府机关研究人员主要注重利用红色资源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研究。再次,研究涉及领域较宽泛.产生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对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红色资源的教育特点和功能、红色资源的精神实质、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红色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红色资源的现实意义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不少学者立足我国独特的红色资源,从不同角度、以独特视角对红色资源在新时期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探讨,从而得出了许多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结论,产生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有李康平的《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红色资源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朱文泉、陈国令的《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强大的精神支柱》,李小三的《整合红色资源,创新培训理念》,吴秀清的《利用本土资源,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刘争先的《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王德承的《利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等。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背景下,为了把中国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在新时期的教育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而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必要把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红色资源研究的经验及成果加以梳理和概括,以期进一步拓展对红色资源这一命题的研究深度。

二、专家学者研究的主要观点

1 关于红色资源的特征和红色资源的教育特点

红色资源的特征及红色资源的教育特点是红色资源研究中的两个值得注重的基本问题,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刘争先认为,红色资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源的民族性,二是内涵的传承性,三是构成的综合性,四是功能的多样性。

李振东、王姣艳认为,红色资源的教育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二是真实生动,感染力强;三是与时俱进.价值永恒。

2 关于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为内涵的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运用具有德育价值和独特优势。

李康平指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创造的。积极推进红色资源的开发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拓展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这是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高校主阵地,加强和改进高校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方面。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与开发红色资源,应根据红色资源的内涵特征,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和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牢牢把握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这些基本内涵。他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运用红色资源.必须开发、提炼好红色资源,努力形成有特色的“红色教育产品”。

张颢认为,红色资源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丰富并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二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三是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四是有助于净化校园人文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五是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六是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王员、曾绍东认为,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探索体验式教育方法;二是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模式;三是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耿琪指出.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挖掘深度创新形式。二是要注意资源整合.三是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

张德亮认为,作为与大学生紧密相连的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德育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一大工程。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不一定有明显的具体要求,却以深刻而持久的作用影响着校园人的思想、情感或内心世界,使其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将高校拥有的红色资源与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特殊德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

三、研究现状简要述评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近年来我国红色资源的时代意义及教育功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概括.对新形势下发挥红色资源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作用具有十分宝贵的参考价值,也为红色资源的深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上述观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丰富,阐释问题的力度也较深刻。但是红色资源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

1 准确理解和把握红色资源的内涵。力争达到认识的一致性

我们发现,专家学者在理解“红色资源”内涵上既有他们的共性,又有他们的差异。共性是他们都认为,红色资源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内容。差异主要是在时间段上,有的专家学者认为,红色资源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有的专家学者认为红色资源是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我们认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并以革命旧址遗址、革命文物、革命精神、理想信念等物质和精神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这种表述更符合红色资源的本意。

2 对红色资源研究的力度需要加大。研究范围尚需不断拓宽

就近年来的红色资源研究来看。尽管专家学者们发表了几十篇论文,有些质量也较高,但我们发现。在红色资源研究方面,目前尚没有专著问世,也没有对建国近60年来如何开展红色资源教育及取得的教育效果做总结性研究.这些需要有关研究人员以后给以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就研究范围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教育作用的研究,至于红色资源对中小学生、对全民教育作用的研究不够深入,红色资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就参与研究的人员来看,表现为社会上相关部门比如说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人员参与的缺乏,做历史、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参与不够。在这一研究领域百家争鸣的氛围尚欠缺。

3 对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机制和路径需要深入探索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对当代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在这方面做的系统研究不够。研究红色资源的存在形式、特点,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路径、方式和机制.结合时代特征深入挖掘和提炼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特质,创新和开发适合青年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教育之中。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红色资源的强大感染力、冲击力,进而起到以史明理、形象直观、昭示未来的教育作用,是需要专家学者今后深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争先.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2]李振东,王姣艳.当前大学生红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7).

[3]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06).

[4]张颢.论红色资源开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前沿。2007(07),

[5]王员,曾绍东.论红色资源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J].党史文苑,2005(04).

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篇5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1―0036―02

一、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普遍的知识教育,一种没有差别的技能传授,而是阶级思想、阶级意识的教育,只能于阶级社会中产生,产生于各个阶级有意识地将本阶级的思想政治观念灌输于本阶级成员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过程之中。”而红色文化就具有意识形态的本质,这就能够将红色文化很好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并且能够使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因此,红色文化中所包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和丰富的智力成果等,为我们在进行创新和开拓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提供了丰富题材,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首先,红色文化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红色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崇高的精神价值,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它彰显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所进行的革命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强调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努力促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为其又注入了具有时代特质的新思想、新内容和新载体。所以,红色文化仍然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进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红色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利益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

红色文化既包含红色物质资源,又包含红色精神资源。各种形态的红色文化又有各自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所以,红色文化这种多样性的种类和形式,使得物质的和精神的红色文化统合在了一起,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种教育方式、教育载体及教育环境,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红色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了能够提供独到、高效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红色文化记载了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奋斗的历史,其保留下来的大量图片、实物等,在教学中可以以展示的方式将这些文史材料作为教学的材料,使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生动、鲜明的方式显示出来。利用好现代网络科技成为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将影音式教学方式引入到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来,以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让红色文化中的人、事、魂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帮助学生理解教课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其次,红色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红色文化的主要功能为主流政治导向、旅游经济刺激、先进文化引领、高尚道德教化。②其中,政治导向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功能,文化引领、道德教化是其重要功能,刺激经济增长则是红色文化的衍生功能。从红色文化核心功能来看,它“在政治上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在内容上灌输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倡导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所以,利用好红色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更为健康完整的人格。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红色文化中也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先进的伦理观念和丰富的道德教化内涵。所以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为大学生的道德品格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当下这个文化发展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一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是非观显得极其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中的先进模范人物事迹,融入到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不仅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将道德信念和道德规范人格化,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解,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二、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红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所以,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红色文化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使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当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内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凸出表现是价值观念取向的多元化。这种变化在给他们带来精神上解放的同时,也可能使他们陷入精神迷失之中。所以,将红色文化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来,引导学生在思想上保持一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就决定了它也能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思想引导功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群众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具有科学性与真理性、先进性与人民性,对学生不仅具有说服力和亲和力,更重要的是它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科学理论,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自然、社会及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自觉的抵制一切错误言论和思想的诱导,能够让他们始终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放在主导的位置。人们的意识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红色文化中所包含坚定的政治信念、忠诚的政治信仰、坚决的政治意志及明确的政治态度等内容,有利于加深教育对象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教育,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推行,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的认同,促使教育对象自觉对国家、共产党和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上保持真确的认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红色文化的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马克思曾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这表明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中逐渐形成的,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红色文化中蕴涵的内容,既包含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伦理观念,又包括根植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形成的特有的新时代的文化形态。这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资源。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在不断弱化,同时集体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开始淡化。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全过程,不仅能使学生产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动力,而且能够通过发挥知情意行的心理机制,促使教育对象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主体意识,进而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所包含英雄人物和普通大众的先进事迹所彰显出来的文化价值,使红色文化中的人物事迹更加鲜活和丰满,让学生能够在了解熟悉历史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得到提升和情感上得到共鸣,最终逐渐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高校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者,是大学文化自觉的培育主体。弘扬校园红色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有效路径。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弘扬红色文化,应该契合青年群体“新鲜活泼”的品性,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来展开。

首先,学校应发挥好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引导作用。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题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是就当前来说大部分高校中还是缺乏红色文化的氛围,一阵风式的校园红色文化教育使得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不深,认识模糊,也就不能够真正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因此高校应该制定长期的有效机制来确保红色教育的顺利开展,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学校要提供制度和人财物的保障,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等特征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在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中,要制定可行的红色教育计划来保障红色文化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应加大对红色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来支持高校对红色文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在进行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时要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根据学生的特性可开展各种体验式校园红色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理解、感受红色文化所传递出的正能量。通过体验式教育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新鲜的文化感受。这些活动的举办要注重策划,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理解和践行红色文化所传达出的理念。

其次,关注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从而评价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并最终实现自己教育自己。在一定意义上,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教育并不以为着闭门造车,而是要结合实际的社会实践和集体活动来展开。红色文化能够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一是大学生红色旅游为自我体验活动提供了条件。受教育者通过对红色遗址和纪念地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自我体验活动,不仅能对红色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而且也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来进行相关的研究进一步的来挖掘红色文化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二是为大学生进行自我训练活动提供条件。在大学生的周围有众多的先进人物值得学习,推动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引导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服务与社会大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的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自己在服务中体会到“奉献”的快乐,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从而发挥自我教育作用。三是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纪律规范为大学生的自我节律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范本。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创造的内涵深厚的红色文化中展现出的纪律严明的精神,对当下受教育者来说不仅是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材料,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需要。在学习红色文化中与纪律相关的内容来拟定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并遵照执行,以此进行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宇光,胡松,朱小理.红色文化的功能及其转化的必然性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6):14..

〔2〕李霞,曾长秋.论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及其拓展〔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60.

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篇6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

红色文化展现着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新生进而迈向辉煌的艰辛历程,蕴含着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将这一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载体有效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使之努力成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希望”的时代新人十分必要[1]。

一、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实践过程”。[2]二者在思想底蕴、价值导向上高度契合。

(一)思想底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工作内容等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主题展开的,主要目的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占据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见,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底蕴上是契合的。

(二)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共识,为我们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层面确定了所要遵循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红色文化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这正与社会主义核104心价值观的精髓一致,“是确保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引领真善美的社会风尚、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基石。”[4]因此,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导向上是契合的。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分析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底蕴、价值导向上的契合,决定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具有重大作用。近年来,高校在推行红色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和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应如何将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涵。2.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显现,其蕴含精神内涵的传承和弘扬,离不开科学有效地传播。目前我国部分红色文化网站存在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性,语言表述方式比较严肃,不够生动通俗。个别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讲解人员、红色景区导游应进一步加强培训。

(二)高校因素

1.相关机制有待健全。个别高校保障红色文化教育科学推进的运行、评价等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对于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安排上也没有整体统筹规划,依赖于思政课教师、日常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来完成形式上的宣传。这种状况的存在使红色文化的育人实效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待激发。2.红色育人队伍能力有待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中向学生传授红色文化的主力之一。一些思政课教师将红色文化教育简单定位为历史知识的讲解,应重视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求知欲望和情感认同。

(三)学生因素

“只有当受教育者理解和感悟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他们内心中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5]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受到多方面的关爱,物质生活比较能够得到满足,没有老一辈人苦难坎坷的体验和感受。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生活稳定、幸福安康,艰苦年代已经过去,进而忽视了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大学生刚刚成年,社会经验不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阶段。在如今多元的社会文化和复杂的网络环境冲击下,如果不能迅速认清不同文化的实质,会导致自身价值观出现偏差。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红色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实质对于高校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具有重大作用。[6]必须从社会、高校、学生等各维度发力,探索有效路径消解目前红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强化社会支撑

社会大背景的强力支持,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础。1.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合理规划,使其充分发挥出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支撑催化作用。首先,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有效利用和发展红色文化资源提供立法保护。其次,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管理、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入。再次,建立各地区联合开发模式,构建区域化红色文化基地。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红色文化的机会,也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2.国家教育部门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红色文化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设计,以确保红色文化教育方针的顺利贯彻执行。首先,深入调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红色文化教育机制。其次,设置专门的红色文化课程,并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规定相关考核、评价标准等。再次,定期组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从而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撑,使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章可循。3.“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因此,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红色文化的风尚,造就红色文化共识。首先,以互联网为依托,挖掘多种媒介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并加强舆情监测,及时进行引导。其次,鼓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部门,积极打造优秀红色文化书刊、影视、文艺作品等。再次,利用公益性社会组织、社区张贴红色文化宣传标语,开展各种相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而使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红色意识”,也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素材。

(二)加强高校引导

高校领导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引领,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1.高校领导层面要制定相关机制方案,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进行管理和监督。首先,健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工、宣传、组织、团委、教务、后勤等职能部门协同运行的红色教育工作机制。其次,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红色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并落实到位。再次,积极为红色文化教育所需设备、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及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学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为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2.高校要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红色育人师资队伍。首先,高校要为思政工作者参加相关培训,参观考察红色基地、革命老区等提供机会,使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其次,鼓励教师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再次,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搭建桥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红色文化专业素养的提升,增强其传授、宣讲红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3.思政课教师要将红色文化教育有效嵌入课堂教学,建设好课堂教学主阵地。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内容,向学生讲清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精神实质及其当代价值。其次,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再现红色文化的鲜活事例。再次,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对红色文化的掌握与理解。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系统掌握红色文化知识,领悟其中的内涵和精华。4.高校要在宣传推广方面下功夫,使大学生在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首先,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或到革命圣地走访调研。其次,利用学生社团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举办红色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或红歌比赛。再次,利用红色校园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向学生宣传红色文化,使大学生全方位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力。

(三)提高学生自觉性

大学生主动接受滋养,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1.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9]红色文化集中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艰辛的奋斗历程、崇高的价值追求。大学生要理解、认可红色文化,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修养。首先,要以革命先辈、先进典型人物为榜样,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次,学会透过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去追根溯源,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红色旗帜。2.提升学习自主性。“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大学生要主动学习、接触、解读、体味红色文化,自觉内化并践行红色文化。首先,课堂上要紧跟老师步伐,主动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历程,获取有益于自身成长的精神养料,净化自己的灵魂。其次,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及红色社团活动,将学到的红色理论知识与实践感悟相结合,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再次,课外通过报刊、杂志、书籍、各种媒介手段等拓宽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的途径,自觉充实自己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

四、结语

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篇7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65-03

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国际国内的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集中投射、迅速集散,高校成为了意识形态争夺的桥头堡。处在高校中的青年大学生尚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思政工作者要坚决做好高校的思想宣传工作,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红色文化作为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血雨腥风的年代创建的蕴含着深刻思想内涵和宝贵精神财富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是在中国赤色热土上结出的红色文化之花,过去它为推动我国革命发展、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劲精神动力,如今,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的时代价值。因此,大力挖掘其中内涵,将其与高校思政工作相结合,为全面构建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供理想信念坚定、思想纯粹、品质高尚、作风优良的人才资源支持。

一、红色文化对思政教育的意义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宝贵政治文化,它扎根于中国大地,植根于人民心中,具有强大生命力。尽管如今环境变迁,时代更替,但其精神、原则和内容等对解决眼下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红色文化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和有效载体。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领悟其中精髓,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活动尤为必要。

(一)红色文化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方思想流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大学生尚且年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被良莠不齐的思想冲击在所难免,理想信念迷失、淡化的现象也有所显现。作为思政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至关重要。红色文化作为天然浑成的优秀文化,充斥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因子。在革命战争时期,无数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生命,为的就是心中的理想信念,尽管他们知道自己未必能亲眼目睹理想的实现,但他们仍然坚信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理想终会达成。因此,思政工作者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以其为重要依托,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坚定地理想信念。

(二)红色文化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将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不懈努力奋斗。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砥砺无数磨难,而生生不息愈发繁荣昌盛,这与中华民族血液里坚定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当今社会,在我们积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爱国主义情怀的熏陶。红色文化是充斥着爱国主义精神的政治文化,无论是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集体主义观念、“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或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都折射出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爱国主义素材,必然对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三)红色文化有助于激发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五四讲话中提到“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就越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艰苦奋斗。”[1](p.2)艰苦奋斗是中a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我党正是凭着艰苦奋斗精神,凝聚起党心军心民心,使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力量,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处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文化选择越来越多元的时代,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意味着坚守一种生活作风,一种工作准则,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品德风尚乃至追求一种高尚的奋斗目标。红色文化中,不难寻觅到革命党人艰苦奋斗的身影。他们对贪图享乐毫不姑息,用实际行动践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他们为主角的史实史料为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丰富资源,为激发大学生艰苦奋斗提供了动力源泉。

(四)红色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改革创新的理念

改革创新是红色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根据革命形势发展,走出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根据实际国情提出“一国两制”方针,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上种种都体现出了我们党将改革创新理念贯彻落实的彻底性。当然,改革创新也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所谓“惟改革者进,惟改革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一个敢于打破固化藩篱,敢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国家才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处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学生,势必通过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更加坚定地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并将其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红色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显著

红色文化体现了社会政治生活中最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革命先辈英勇作战的历史见证。如今,红色文化的深刻意义依然影响着当代社会,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同志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内涵、深刻理念也对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各方面产生显著影响。

(一)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红色文化是突破时空局限,承载革命历史的客观载体。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种革命精神,都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都在以不容置疑的证据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境界。[2](p.86-88)可见,红色文化包括“人、事、物、魂”。“人、物、事”是指革命先辈、革命遗址、革命史实,皆是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而“魂”则是指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高度升华。而所谓理性认知是情感产生的条件。只有当高校学生将红色文化的“人、事、物”客观理解后,才能让其红色文化之“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思政工作者可以借助红色遗址、红色文物等等,为学生营造浓浓的历史氛围,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阻碍,与红色革命文化对话,免于苍白空洞的说教,让学生直接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同时也让它们在信服的史实面前亲自去体验、去感知,从而增加思政工作的说服力。

(二)为高校思政活动补充了教育内容

革命年代,红色文化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高昂斗志和无限热情,为革命顺利推进、最终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固的思想根基。所以说,中华民族逐渐从鸦片战争后迷茫委顿、备受欺凌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实现了由落后衰败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与红色文化大有干系。红色文化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革命先辈听党指挥、顽强不屈、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忠诚正派的思想作风,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以及乐于奉献、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无论是生动形象的模范典型、还是真实有力的红色史料、或是发人深省的革命事件,它们无不诠释着革命党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价值理念,而这些内容正与我国思政工作内在诉求不谋而合,为我国思政内容作了深刻补充。

(三)为高校思政活动提供了价值导向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强调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它用近百年的时间用实际行动向人民群众践行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诺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始终秉持“为人民得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砥砺前行,了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伟业。这一切皆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追求和崇高价值取向。如今,青年大学生从先辈们手中接过的历史接力棒,迎着朝阳奔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而他们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是重要且必须的。也谈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p.172)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领他们自主追求崇高目标,而错误价值观的建立则会使他们误入迷途走向深渊。因此,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标杆,让每一个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工作。而革命战争年代的人、事、物、魂都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天然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红色文化的魁奇风骨与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可谓“情投意合”,十分相契。

三、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有效路径

所谓“智者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教学方式和途径的丰富性,在引导学生主动认知、积极实践的教学中彰显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一)举办形式丰富的活动,弘扬红色文化之美

如今,有些学生对红色文化理解过于片面,认为那是革命战争时期的产物,是被淘汰了的东西,早该束之高阁,不该再度提及。事实上,红色文化自创建之时就彰显着其特有的深远的美。其中蕴含着的先进红色因子,使它的美在动荡年代中渐渐沉淀,显得更有分量。所以,通过各种途径,借助有效手段,让学生知晓到、欣赏到红色文化之美是高校思政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职责。引导学生欣赏红色文化之美可以采取下列形式:组织学生集中观看红色题材的经典影视作品,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推荐阅读红色题材的史记书籍,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到悠悠红色之美;还可以组织红歌比赛,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之美;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能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甚至革命遗址,让学生身临其境,自觉感受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真实欣赏到潜藏在红色文化中默默不语却扎实有力的美。通过主题明确、内容多样的文化活动,客观多面的展现红色文化,让学生在学习感知的过程中,自觉发现红色文化的美,并发自内心的认可这种美,让这种美化为有力的行动,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建设红色网络平台,挖掘红色文化之深

1998年,以“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励报国之志”为宗旨的全国第一家“红色网站”在清华诞生。这一网站开启了红色文化传播交流的新时代。如今,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时,也应该有效地利用网络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使网络成为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新阵地。例如,学校可以借助校园网站有针对性的宣传红色文化,让学生在进入到校园网站时就能感受到浓烈的红色文化氛围。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撰写有关红色文化的帖文,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2016年年底,也曾提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灵活运用新媒体,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宣传的覆盖面,增强传播时效性,同时借助新媒体能够双向交流、即时互动的特点为学生答疑解惑,此外也要指导学生在良莠不齐的文化中摒弃糟粕、吸收精华,不断提升自己。

(三)营造良好氛围,践行红色文化之魂

高校大学生不仅要了解知晓红色文化的内涵,更要将其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便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p键一步。换言之,不仅要学于课堂,更要行于课后。要将大学生的课后实践与课堂学习相结合,互为补充,共同发力。首先,要营造红色文化融入实际生活的良好氛围。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4](p.544)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校应该创办丰富多彩的有关红色文化的团日活动,让学生在课后仍然能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氛围,体会红色精神的真谛。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后实践,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化为服务社会的本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实做到查漏补缺,补齐自身短板,全面发展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让他们加深对社会、国家的认识,逐渐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加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树立为国家繁荣昌盛,为人民幸福而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同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也让他们体会到竞争的残酷,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勇敢拼搏、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当然,这些社会实践的开展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不同,层次分明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努力扩展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面,将活动蔓延到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利的各个生活、工作领域,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实践中体悟国情、感知社会、锻炼自己。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

[2]李康平,李正兴.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8,(1).

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篇8

关键词:红色文化;美育;精神内涵

每天我都能看到有许许多多南来北往的游客来到遵义会址,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站在牌匾门前留影,记录着遵义会址最美的角度。

一、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而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发展和成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中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可以说遵义的红色文化就是长征文化,也就是长征精神。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内涵,体现出老区人民精神的先进性,在能够加强党的建设服务的时候,能够在鼓舞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上,激励着“遵义”奋发向上,在斗志上发挥着作用。而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蕴涵着党的政治意识;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点

在黔北遵义有着富饶地域特色,也就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红色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也是色彩斑斓的,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尤显突出。这是一部活性的革命斗争史,是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宣传长征的文艺家们创作红色文艺作品的圣地,更是弘扬红色文化发展壮大的支柱和源泉。“红军山”的邓萍事迹、红军女战士与孩子的故事至今被当地人神话般的传说和传颂;娄山关红旗的飘扬以及“四渡赤水”的战略极大地影响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遵义人勇敢前进;“土城”女红军的事迹也成为我们建设红色文化示范基地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在遵义每一寸红色土壤里都孕育着每一种革命的精神,都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特定的社会背景。在遵义的革命和建设史上,就产生出了多种鼓舞人心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

今日的遵义人与革命后来人的精神为伍,以自强不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为荣;以廉洁自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傲,这样的遵义精神其主要内涵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对党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团结合作,严守纪律的革命精神。

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反映出遵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更彰显出革命红色圣地中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

三、遵义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是指在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而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的革命精神,例如,遵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的红色文化精神,其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例如,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的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精神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可以把“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战争年代中的“英雄人物、英雄事和革命军魂”。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的遵义“红军山”上,杨柳街边的“红军街”长廊里传唱。

从当今的社会因素来看,红色革命圣地应当紧抓社会环境的“净化”,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同时,引导人们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形成全民美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并在红色文化的大熔炉里得到更多、更好的洗礼,为挖掘遵义的红色资源提供优良土壤,使广大的民众能为传承未来的“遵义”红色革命精神这一经久不衰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1]孙翠芳.红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06).

[2]杨宇光,胡松,朱小理.红色资源的功能及其转化的必然性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作者简介:穆华,男,贵州遵义市,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课程理论与教学法。

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篇9

同时大别山精神研究的前提“不是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与中国革命实践、与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和活动紧密相连的。大别山地区28年的革命实践决定了大别山精神的历史存在”。对于大别山精神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刘国胜还提出“应从实践路径开展大别山精神研究,注意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整体研究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2012年,河南省组织了“大别山精神”研究组,对大别山精神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组将大别山精神内涵概括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在这16字的内涵中,“坚守信念”指大别山军民凭借坚定的信仰,在白色恐怖和困境下,百折不挠,坚守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凝结出对党忠诚、威武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核心所在。“胸怀全局”指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为了革命全局,大别山军民从全局出发,用自己的牺牲为全局胜利创造条件,凝结出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风格的体现。“团结一心”指在开创和坚持大别山斗争中,大别山军政、军民团结一致,为扩大人民军队,保证战争胜利和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凝结出热爱军队、服务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共进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根本保证。“勇当前锋”指大别山根据地不仅是中共创建的全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而且在中国革命紧要关头,大别山军民都处在最前沿的地位,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凝结出听党指挥、英勇善战、勇字当头、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革命品质。现如今,大别山精神时代价值在于: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必须坚守的信念;站位高远、视野广阔、胸怀全局,是需要继续发扬的风格,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团结一心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根本保证;勇当前锋对经济欠发达、发展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来说,具有更加现实的指导意义。

红安精神是中共革命精神在大别山地区的更为具体的地方表达。湖北省红安精神研究课题组认为:红安精神的内涵是“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万众一心”指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而这种团结是在党领导下,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统一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的结果。“为党”指胸怀共产主义理想,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任中国共产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为民”指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私地奉献。“朴”指朴素实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诚”是忠诚诚信,忠心耿耿,顾全大局。“勇”指敢于斗争,勇于创新,勇于献身。“毅”则是坚毅顽强,坚韧执着,自强不息。“不胜不休”指为夺取革命胜利,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矢志不渝,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概括而言,就是一心为人民,一心跟党走,一心干革命,一心夺胜利。而“一要三不要”,即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即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这种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的情怀,构成了红安精神最重要的品质,也是红安精神最显著的标志。

对此,亦有学者持不同看法。如李良明认为红安精神应概括为“朴诚勇毅,一心向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不胜不休”,它蕴含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根本宗旨、思想路线与革命作风,具有乡土气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红安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此外,有学者还探究了大别山红色财务精神。陈荣芳认为大别山红色财务精神,“是指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统语境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人民,结合革命斗争发展的区域实际,制定并实施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以保障革命能够顺利进行,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革命财务精神。”其本质特征是“官兵平等、军民一家,公正廉明、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保障有力、效率优先”。弘扬大别山红色财务精神,具有利于反腐倡廉的文化建设、干部群众素质提升、财务管理制度创新、节约型财务管理实施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价值开发

(一)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与组成部分。何晓坚认为大别山红色文化含有“实事求是作风及为人民服务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致性。”而弘扬与传承大别山红色文化“有助于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阐释其地域特色,有助于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物质基础。”刘喜元则认为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价值形态存在,对革命战争,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它具有鼓舞革命斗志,满足民众精神生活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见证革命历史等作用。

(二)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红色文化含有丰富的廉政教育资源。居继清认为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加强廉政教育的宝贵财富,有助于坚定党员干部的党性原则,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有助于改进党员干部的作风形象。红色文化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与新形式。张威认为充分利用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有利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同时,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以及实践教学三元对接,在传承与发扬大别山精神同时,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江峰指出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的六大教育价值,即认知深化的多维透视模式,契合互动的主体参与模式,直觉感悟的具象体验模式,渠道畅通的信息传输模式,主题突出的文化创新模式,资源整合的文本建构模式。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加以综合开发利用,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案例,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富有价值的特色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强化教学实际效益;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大别山红色文化之中,体验革命艰苦,感受革命精神,接受红色熏陶,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江峰、李小莉还具体研究了红色歌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大别山红色歌谣是“大别山地区人民在火热的革命战争年代,竞相传唱的革命歌谣,以及人民群众沿袭这些革命歌谣的内蕴而后续创作的新歌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歌谣具有心理导向功能:第一,心理意识导向,历史责任与使命感驱动;第二,心理情感导向,革命豪情与柔情交错感应;第三,心理境界导向,心灵净化与美化的律动;第四,心理接受导向,立意自然与通俗的内外催化。蔡新职则阐述了红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启示和精神支持:第一,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努力克服一切困难;第二,自力更生、艰苦拼搏,积极开创成才道路新局面;第三,不计名利、安于奉献,置个人成才于民族复兴的大局之中;第四,与时俱进、勇于进取,争做新世纪新时期的创新人才;四五,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努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第六,早立志,立大志,用远大志向激励自己。

(三)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对于大别山红色文化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魏继萍提出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别山红色文化拥有构建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三大功能,其实现路径是政策积极扶持、打造红色文化精品以及加强宣传与教育。大别山红色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互联系,应该努力找出二者的结合点,挖掘大别山红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这样“既推动大别山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又大力弘扬了大别山红色文化。”柯珍堂通过研究,认为充分开发利用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其作用体现在:农村“生产发展”得以实现;实现农民“生活宽裕”;促进农村“村容整洁”;树立“乡风文明”新风尚;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利用红色文化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一是突出乡村旅游特色,合理定位,做好旅游规划;二是加大旅游宣传,提高知名度;三是突出旅游重点,科学选择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四是整合资源,合理开发,突出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五是强化旅游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塑造乡村旅游特色。

三、大别山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红色文化产业实际上是红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开发与利用,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红色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

(一)大别山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存在问题余维祥认为,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分布广、重点遗迹和遗址相对集中的特点”。由于红军等革命力量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北红安、安徽金寨和河南新县三个地区,所以这些地区的革命遗存和纪念建筑相对集中。而大别山除了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优势外,自然生态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风土民情资源也颇具特色。刘汉成从大别山拥有众多有形和无形的红色旅游资源角度,阐释了大别山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他认为在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大别山地区拥有2条,一是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一线,二是合肥———六安———金寨———霍山———岳西———安庆一线。在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安徽六安有5个,河南信阳有5个,湖北黄冈有4个。黄佩则从大别山的区位优势探究了大别山红色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他认为大别山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安庆等大中城市群和庐山、黄山、九华山、鸡公山、九宫山、黄鹤楼等旅游景点群之中,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并指出湖北省东部旅游发展存在巨大契机,即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已涵盖湖东部地区。此外,安徽、河南省内大别山旅游系列产品发展较早,已初具规模,湖北应与安徽、河南大别山区形成联盟,进行联动开发,共同构建大别山红色旅游品牌。在有着众多优势的同时,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刘汉成认为主要问题有:一是各自为政与利益本位主义严重;二是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景区缺乏吸引力;三是在产业发展中,旅游企业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四是未能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江峰认为“文化创新形成的良好文化发展背景、多方协作构成的强大社会推动合力、红色网站创造的优势资源整合条件、研究中心提供的坚实学术研究平台”是保护与开发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正向影响因子。而“观念陈旧、资源分散、融资艰难、机制不活、人才短缺”则是保护与开发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负向影响因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正向影响因子的作用,克服负向影响因子的障碍,才能实现保护与开发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理想价值目标。

(二)大别山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如何促进大别山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成为学者探究的焦点。刘汉成认为要推动大别山红色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就必须深化大别山区域旅游合作,构建红色旅游共同体;同时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人文内涵,积极培育与扶持跨地区的大型旅游企业,整合区间各种旅游资源。黄佩提出可以从发展战略、思想认识、资源整合、产品策划、市场营销和管理机制六个方面推进大别山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品牌,积极争取国内市场,并努力拓展国际红色旅游市场。而发展的重点则在于协同合作,以“红色圣地,将军故里”为核心,从三省范围对整个大别山进行开发,塑造和提升大别山整体形象,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建立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与此同时,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体验系列产品,深度挖掘特色功能性旅游产品;建立大别山红色旅游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合作和联动开发,增强大别山红色旅游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王制军则提出了大别山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八条实施战略:第一,交通基础设施优先战略;第二,红色、绿色和古色等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战略;第三,精品战略;第四,政府主导,多渠道促销,多手段宣传的市场开发与营销战略;第五,体验性、参与性开发战略;第六,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七,多元化投资战略;第八,区域联动战略。余维祥认为要加强资源整合,“打造红色名片”,“与井冈山、延安、韶山等红色旅游区不同的是,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不是在一省区域内,而是散布在鄂豫皖三省六市”,因此大别山红色旅游只能走三省合作之路,合作的第一步是从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整体出发,聘请专家、学者精心设计品牌旅游路线,而旅游路线的设计要尽量做到“红”、“绿”结合,历史积淀与风土民情兼顾,重要景区与一般景点呼应,彰显大别山区域特色。以上可见,加强区域合作、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成为学者的共识。对此,刘宏明强调,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的开发,要加强六安、信阳、黄冈三市合作,以交通区位为枢纽,遵循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利益共享的工作原则,建立具有特色的旅游新网络。

四、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一)以应用研究为主,对基础研究和理论探索不足目前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而对于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内涵、存在形态、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等内容的研究还稍显薄弱。而即便是应用研究,也多集中在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研究,即大别山红色旅游产业的研究居多,而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等探讨还是较少。

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篇10

内容摘要: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作为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之一。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旅游,落实红色文化旅游在传播历史、发扬传统、教育群众、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实现方式方法。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情况复杂、发展态势并不平静,“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所滋长,思想理论领域里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1]684。从国际上看,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一直是国际敌对势力分化、西化的重点。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社会思想意识多变、多元、多样的趋势更为明显,西方社会思潮滋长,错误价值观念横行,道德领域问题突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2]791。对此,中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1]684。

十六大以来,中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3]318,“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4]8,“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1]787。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8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为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红色文化旅游作为精神文化产品传播的途径,以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喜闻乐见等独特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开展红色旅游,能使群众感受传统,了解历史,体验精神,增进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坚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因而,当前,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大力挖掘并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旅游方式方法。

一、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统一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繁荣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泉,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统一的。

从形成来看,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过程是同一过程。红色文化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在其形成过程中,就已内在地暗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体现时代特征、满足现实要求的革命精神、对社会主义崇高道德的向往和追求。从品质上看,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与时俱进的,两者一脉相承,都体现着特定时代对特定道德价值的追求。

从本质上来看,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属性,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结合实践要求和时代特点所形成的特定产物。从范畴上来说,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都涵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围之内。从现实来看,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程度,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水平。

二、红色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有效资源载体

(一)红色文化形式多样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资源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就外在形式而言,主要是指领袖故居、伟人旧居、革命遗物、纪念物、会议遗址等革命纪念地,如“毛泽东故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旧址”、“革命圣地延安”、“西柏坡会议旧址”等;就内在精神而言,主要是指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红色精神,如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崇高精神。这些革命遗址和革命精神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历史经验、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其历史内涵突出、教育意义明显,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资源载体。

(二)红色文化特征突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重要途径

红色文化特征突出:一是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红色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200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和123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这些红色经典景区、旅游路线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教育基地。二是直观生动、教育作用明显。红色文化直观、现实、生动,视觉效果明显,富有感染力,容易为广大群众接受。红色文化旅游,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参观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对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坚定群众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互惠互利,不仅能传承红色精神,更能使核心价值教育落到实处。

三、红色文化旅游①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4]8。红色文化旅游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用党的辉煌历程和宝贵经验启示人,用党的辉煌成就和奋斗精神鼓舞人,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统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人们的奋斗精神;有利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认知感;有利于坚定广大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有利于广大群众学习革命传统、陶冶情操、升华境界、培养爱国情感,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1年制定并颁布的《2011-2015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红色旅游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必须突出强调其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而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实现途径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文化旅游中教育群众、引领社会的功能,必须根据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打造一批适应旅游市场的红色文化舞台艺术作品,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7],创新建设路径,创新实现途径。对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

要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吸引力,必须不断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一是要在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中保持历史遗址、文物原貌,客观反映历史事实,注重红色历史的真实性,用历史事实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二是要与党史研究室、文献研究室、政策研究室、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密切合作,加大收集、整理和抢救历史文献、资料的力度,使红色景点成为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中心。三是要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红色资源与其它形式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品味,扩大红色文化内涵,增进红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四是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结合现实,传承发扬,使其更具时代吸引力。

(二)创新红色文化旅游宣传、展陈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

要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旅游中的感染力,一是要积极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创新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方式。一方面,要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杂志、报纸、电影等传播媒介,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组建红色文化网站,开展网上传播,积极营销红色文化;另一方面,要通过主题教育、免费开放、文化下乡、进基层等方式和途径传播红色文化,在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的同时,扩大其感染力。二是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展陈方式。静态陈列的参观方式在当前红色文化旅游中已难以吸引旅客眼光,因而必须创新展陈方式,将“静”的历史“活”化。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战争遗迹和历史文物展览技术,利用光、声、电等科技手段,使展览形式丰富多彩,增强其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对红色旅游地的特色资源进行设计,创新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文化的亲近性,提高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扩大其影响力。

(三)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

要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影响力,必须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精品创作。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红色文化精品创作。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创作、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环境。二是要建立红色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运用经济、政策、行政等手段,建立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激励机制。加大对“群众肯定、游客欢迎”的红色文化精品的奖励力度。三是要推进经营性红色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转制,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市场竞争能力的红色文化企业集团,加快红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

注释:

①红色文化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内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是红色革命精神和现代旅游的结晶,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1.

[5]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和经典景区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