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十篇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十篇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1:12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制药工程;人才培养;“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制药工程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制造药物的实践工程,是研究药物制造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为适应地方医药经济发展需要,2005年我校率先在农林院校中开设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作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仍存在专业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强、实践环节薄弱、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化等诸多现实问题。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6届毕业生的就业、考研及医药产业对制药人才的需求实际,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我校重新制定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希冀于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目标,专业建设为主线,紧抓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实验实践六大环节,使培养的大学生具备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可迁移性技能。

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和基本依据。

一、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崇尚学术、特色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坚持“重基础,强实践、多能力、高素质”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改过去常常提到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准确定位目标明确的原则

专业培养方案要符合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满足与本专业相关的认证标准或评估标准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地制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二)加强课程平台建设的原则

为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切实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构建“3+2”课程体系即“平台+模块”课程体系。“3”指三个平台,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2”指两个模块,即: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三)坚持整合教学内容的原则

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精心设置专业课程,科学合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专家或企业家的讲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精简课程门数,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程重组,引入科研或教研的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思想,加强学科间交叉,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四)强化实践提高能力的原则

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制药工程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按照课程群将分散设立的实验进行整合,超过30学时的课程实验单独设实验课程;设立一定数量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设置

(一)总体结构

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形式,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占总学分的80%,选修课占总学分的20%。课程体系学分分配表参见表1。

(二)平台结构

平台结构分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三大平台。

1.通识教育课平台:通识教育课平台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注重人文素质,文理交融,科学精神,身心健康,就业指导。强调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本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简称:通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简称:通选课),总学分为53学分,其中通修课40.5学分,通选课12.5学分。通修课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体育课、军事理论课、形势与政策等。通选课要求每个学生选修通选课不得少于12.5学分(选修超过12.5学分按12.5学分计算)。

2.基础课平台:基础课平台是数学、物理、化学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等课程,强调重基础。

3.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体现融通性,注重学科交叉,强调课程综合,系列课有机联系。按相同一级学科或学院内的各专业基础课打通培养。

(三)模块结构

模块结构分为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两部分。

1.专业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体现专业特色或现代化大农业特色,拓展专业面,注重因材施教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课程根据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论证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专业选修课学分不少于学生应选学分的1.5倍,并且要选部级精品专业课2~3门作为选修课。

2.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体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强调课内外结合。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专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一般为26周。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实践活动学分不占实践教学模块学分,但可计入通选课学分或置换相关类别的选修课学分。在实践环节,本科生实施导师制,鼓励更多的学生从二年级进入实验室和研究室,培养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性文件,也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执行文件。针对培养方案设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专业课程的授课中,精简课程之间的重复部分,突出应用知识的讲解,与时俱进,根除陈旧的知识,改革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注重讨论式、案例式、研究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开展,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主动参与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程设置中杜绝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过程中,准确分析和把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和特色,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又要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明丽,赵广荣,白鹏等.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4,(1):12-14.

[2]李华.以教育科研促进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9):50-52.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2

关键词:中药士培养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203-02

中医药职业教育中药士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尚未健全,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培养高质量的中药士人才较为困难。中药专业作为江西省医药技师学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专业建设项目及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支持专业,在长期探索、改革与不断创新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药士人才培养模式,希望通过该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构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供一定的经验。

1职业院校对中药士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问题

传统中药士的培养只是侧重于基础专业和考核技能的培训,很少涉及对中药服务等更为重要的临床中药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服务的培养[1],导致出现培养的中药士单纯从事药物的配发、核对等基础性工作的尴尬局面,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发挥中药士的真正作用。当前中药士培训模式仍然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差距:(1)缺少对应的医疗及连锁药店等合作单位为中药专业提供实践教学,难以保证中药专业实践课程的数量与质量;(2)缺乏有高质量师资力量的相关中药士资格考试培训;(3)对中药士的培养单纯满足数量需求,对质量要求不够重视。

2该院中药士人才的培养模式

2.1中药士人才培养的特色教学及培训模式

2.1.1教育定位及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前提[2]。由于中药士资格考试报考资格明确要求考生具备中药学专业中专或专科学历,因此,该院合理定位将中药士培养融入到3+2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即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后可取得中药专业中专学历,再经过两年培训教育后可同时获得高级技工证书。

2.1.2探索和实践“六融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六融通”即人才培B与企业需求、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的六融通。与广东大参林药店连锁有限公司、温州市布衣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连锁药房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六融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

2.1.3课程与岗位结合

(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开发团队,对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并考虑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以“中药技能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按实践导向重新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构建并实践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2)与企业共同开发一体化核心课程。与企业共同制订《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3门一体化核心课程标准,进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确定一体化教材编写框架,编写出《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3本校本教材及3门课程教学信息化资源包。主、参编统编教材4本。实施了以典型项目和案例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1.4教室与药店结合

(1)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9个校外实训基地,江西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投入大量资金以提供足够先进的连锁药店设备和实际训练所需的原材料,以供学徒实践学习所用,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岗位让学生实践。

(2)校企共建校内一体化实训室。同时学院与企业共同设计、建设了与岗位接轨的校内综合大药房、中药调剂一体化工作站、中药认药一体化工作站、中药炮制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实验实训室。

真正实现学生教室即药店,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缩短岗位适应期,学院也为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和职工培训的需求,学生、企业、学院实现三赢。

2.1.5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兼职教师培养计划”。建立校企“互聘共培”师资队伍的长效机制,建立学校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和服务企业制度,实现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共享、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互聘互兼,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2.1.6开展中药士培训班工作

(1)严格选拔培训学生及教师。该院对中药士的培养采用严格的培训教师和受训学员双淘汰选拔制度为主。首先在3+2中药专业三年级学生中进行中药士培训班招生宣传,采用班主任推荐及自愿报名的方式相结合。培训教师队伍的组建首先是采取教师填写申请自愿报名,学院通过对教师资历、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因素进行考核和选拔,选定的培训教师均为该院中药专业资深教师;其中,教授级讲师1名,高级讲师2名,讲师1名。

(2)重视培训及末位淘汰。培训中心精心挑选培训教材等并组织教师集中进行规范化培训:我院中药士培训教程、资料均选自医药书店最为畅销的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细则:中药专业(初级士)》及《中药专业习题集(初级士)》。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培训中心对培训学员及教师末位淘汰制进行管理;根据受训学员对教师培训效果的综合评分,提醒教师及时调整培训方法,对学员考核成绩排名末位的对应指导老师予以淘汰。

2.2中药士人才效果评价模式

由学院、医疗单位、连锁药店以及受训学员代表共同组成培训管理评价委员会,制定中药士培训课程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及评价标准。通过对近几年我院初级中药士资格报考统计分析可知:2015年全国初级中药士考试中该院选拔参加考核的学员四门全部通过率达35.4%,其中基础知识单科通过率为38.4%,相关专业知识单科通过率为45.8%,专业知识单科通过率为50.6%,专业实践能力单科通过率为52%;2016年全国初级中药士考试中我院选拔参加考核的学员四门全部通过率达41.0%,其中基础知识单科通过率为43.6%,相关专业知识单科通过率为64.1%,专业知识单科通过率为66.7%,专业实践能力单科通过率为71.8%,较2015年度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结语

该院中药士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待不断加以完善,我们将密切关注学生在医疗单位、连锁药店中实际工作情况,根据岗位相关工作需求及时调整中药士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高质量中药士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加快构建中药士的培养模式任重道远,当今职业教育对中药士的培养尚无最佳的培养模式可借鉴[3];因此,需要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单位、连锁药店及广大兄弟院校加强携作沟通,共同探讨及完善适合职业教育的中药士培养模式,为全面深入推动中药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白而力,宋金玉.高职院校重要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8-20.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药学

[中图分类号]G64

培养出怎样的应用型人才才能称得上“有用”?怎样培养才比较合理[4]?做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结合本科合格评估工作和我院实际情况,围绕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谈一下我们粗浅认识和具体做法。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长期以来,我院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制定与落实作为教学改革与建设中的头等大事,近五年来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修订。

2008年,以《成都医学院关于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管理规定》为指导,修订了各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重点为调整各类课程比例结构,精心安排课程设置,各专业课程结构趋于科学、合理。

2010年,我院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方面进行调整与修订。在实践教学的多个环节及多个层面上进行探索创新,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考核指标和评价手段、实践课程设置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其中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过程中,首先将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在,培养适应我省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各级医院和管理、生产和医药营销部门、从事医院药学、药品管理、营销与药物分析以及生产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2013年,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再次调整了专业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形成了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各专业建成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又实现了不同专业之间相互支持和融通的课程体系。

2.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我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规定,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大纲与计划,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规范实验室使用和管理,制定学生的实习管理办法。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趋势有更全面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热爱本专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各教学环节设置合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突出学校特色,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综合训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个性发展。

3.培养方案管理与执行情况

根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是我院制定培养方案的前提,而严格执行培养方案是根本和关键。学院从制度和措施上保证培养方案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努力做到教学计划管理科学,运行规范。

为执行培养方案,学院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在贯彻实施《成都医学院主讲教师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成都医学院课程评估管理办法》《成都医学院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课程建设立项管理及验收制度、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评估管理办法等,为执行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制度保障。在课程建设方面,实行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学校负责制定全校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质量标准;组织课程验收、精品课程的立项、检查、验收、推荐和评估;监督、检查课程建设的实施情况,总结、推广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学院根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开展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建设等具体工作;负责本院两个专业课程建设的立项、检查、验收、推荐和评估。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工程实践;科研创新;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目的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生物制药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希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高技术产业,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并且为人类的疾病防治带来更多、更安全、更有效,甚至难以替代的手段。这种迅猛的发展对生物药物的设计、生产和管理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有着迫切的社会需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制约着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培养大批受过良好工程教育并具有坚实基本工程素养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未来工程师是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的重点在于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就是说“卓越培养计划”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们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中国药科大学的特色、办学理念和生物制药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制定了生物制药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基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生物制药的理论和技能,具有扎实的化学、生命科学、医药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能在医药企业第一线从事生物药物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现场工程师”。其核心就是工程实践加科研创新。我校按照“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学校标准、企业标准和教学计划,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强化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培养高层次生物制药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作为首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生物制药工程师计划依托专业,生物制药专业始终坚持把“面向生物医药产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建设高层次应用型专业的指导理念。大胆尝试校企互动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体现“本科-研究生”教育对接、“大学-生物医药企业”产教协同的专业建设特色,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引领国内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且不断围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积极将企业反馈意见用于提升教学质量。在国内率先制定并实施以“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校企“共享师资、共建课程”为特色的“生物制药工程师”培养计划。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大学课程体系是指大学根据本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的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一组课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生物制药专业本科阶段学生主要采取“3+1”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即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真刀真枪”学习和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两个阶段的学习分别制定相应的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强化了“工程”的概念,增加和工程领域、生产领域密切相关的课程,同时,聘请有经验的生产企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授课。第二,早期科研训练:学生从进入卓越工程师班开始,就配备指导教师,每位导师指导4―5名学生。学生平常要参加导师所主持的开放课题、创新课题或其他研究性课题。由导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定成绩,给予相应的学分。第5―6学期让学生轮流到生物化学、微生物制药、生物制药、生物信息、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实验室,在指定导师的指导下,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早期科研训练计划,让学生尽早参与部分教师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创新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学科的实验技术、科研方法,开阔学科视野,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充分利用我校自有的大型实训基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实训大楼的Gmp生物制药车间进行综合实训,包括微生物育种实训、代谢控制发酵实训、分离和纯化实训、生化分析检测实训和制剂实训等。根据实训项目计划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校内实践。实训期间,学生按照岗位Sop进行菌种培养、发酵、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岗位的操作,了解生物制药车间内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工艺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通过校内的实训,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生产企业之间的适应期,有利于学生在实习阶段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学生在实训结束后,提交一份实习报告,结合实训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通过考核后,获得相应学分。第四,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校企联合办学的基础和优势,让学生去企业中学,在企业中做,在生产实践第一线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工程综合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企业学习阶段,由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安排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通过学生现场的实践与学习,结合药物生产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生物药品生产、质量检测、Gmp实施、生产车间及生产工序的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运营、维护、管理等),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医药企业的先进技术。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其他教学环节的实现方式不仅要保证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确保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训练、形成和提高,而且是保证每门课程或教学环节的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工程类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比较强,如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授课,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学习起来也枯燥难懂。因此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目前,针对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班的多门课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以生物制药设备课程改革为例,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学习难度大,教师设计了以探究式教学为导向并联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的模式。首先以探究式教学为导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应体现科学探究的特征、方法和过程,但又区别于科学家的首创性的探究,对于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习”而盲目追求探究的形式,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探究的步骤,领悟探究的方法,自主地建构知识,因此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在课堂中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必须进行精心设计;其次,联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收集各种工程项目和科研课题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十分有用,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一方面始终采用以探究式教学为导向,教师始终要在启发诱导下进行教学,以现有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营造出自由表达、充分质疑、深入讨论的良好环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团队等各种解难释疑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另一方面配合案例教学法,运用一些最新科研成果、工程项目或企业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另外,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也是势在必行。我们正在探索使教师和学生均成为评价主体,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了解自身的进步,也需要知晓自身的不足,因此,学生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完成自我评价,并参与对同学的评价。这就意味着要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者的惯例,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形式上,我们也在探索多元化评价形式,如习题作业、问题讨论、阶段报告、随堂测验、个人展示、项目训练、设计方案等,随着我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与完善,我们可以采用网上答卷、论文答辩、研究报告、项目设计、创新竞赛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测量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促进人才培养。

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将对特色班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制定并实施以加强素质教育和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积极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改变只重知识不重能力的考试评估方法,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同时我们还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评价机制,跟踪学生在企业的发展和成长,保持和毕业学生的联系,学生毕业后根据发展需要可以到学校继续学习深造,学校为学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五、培育实践和创新能力师资

聘请优秀、成功企业家和创业者进校成为导师,为学生讲授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及产业化经验,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学、研、产多方交流,使教师了解到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大大改变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弊端,有助于构建创新型医药学专业教师队伍,拓宽医药院校的师资来源,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与全国多家药企广泛合作,建设部级、校级、院级等不同层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中国药科大学建校于1936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以药学研究为主的专业性高等院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学风优良、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与国内外多家医药企事业单位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的同时,商谈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能性,争取每年发展2―3家医药企业作为我们的校外实训基地。另外,有大量的中国药科大学校友正活跃于全国各医药企业的管理岗位,他们对母校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希望能为母校的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可加强与这部分校友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建设更多、更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

其次,与企业合作开设课程,编写教材。通过与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石药集团等多方的协作和探讨,制定并实施以“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校企“共享师资、共建课程”为特色的“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确定了适合企业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并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课程的讲授,真正实现了“将教室搬到了企业的生产车间”。

最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对具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重点培养和支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升教学水平。针对生物制药发展特点,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项目,选拔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派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学习交流,使本专业教师切实增强与国外学者的充分交流,掌握前沿科学理论和相关技术,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实施中青年教师企业进修计划项目,选拔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派往生物医药大型企业带教交流,使本专业教师切实企业现状和需求,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开展产学研的合作,在合作中取得共赢。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但在层次上逐渐提高,而且对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因此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们力求培养生物制药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实现产、学、研更紧密、更有效的结合,实现在实践中育人,这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培养人才的创造性,取得良好的育人效益。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2]中国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http:///edu/edu-zcdt/news/2010/06-28/23

66051.shtml.2010.

[3]汪泓.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3):1-4.

[4]贺小贤,刘欢,丁勇,王丽红.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andeducationmanagement,2013,(3):252-258.

[5]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talenttrainingmodeexplorationsofBiopharmaceuticalexcellenceengineersBasedontheCoreofengineeringpracticeandScientificResearchinnovations

wUmin,LiUYu

(SchoolofLifeScienceandtechnology,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09,China)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5

药物分析制药工程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一、前言

制药工程专业是本校化学重点学科下的新设专业,是以培养从事药品生产、研发、管理和分析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科专业。药物分析是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更是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化学以及分析化学联系紧密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因此,在药物分析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制药专业的工科背景,形成药物分析课程独特的教学体系,满足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市场的需要。

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1.结合专业和行业的工科背景,选择合适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制药工程专业是我校在转型时期于2011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该专业结合川渝两地接壤的经济区域而服务于该地区新开设的工科专业,因此在地域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可服务于川南、川东、川北以及渝西各地的制药企业、药物研发及管理部门,可为这些地区的药政及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制药工程技术及管理的专门人才。

药物分析作为该专业的一本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的设置必须注重与生产实践以及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现有的药物分析教材主要来自于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几种教材,其内容设置大多是针对药学理科专业,重点教授各类药物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建立药物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等。基于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及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化工制药教研室对该门课程承担了相应的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因此,该教研室经过充分讨论和精心论证,选择了卫生部“十二五”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分析》,该教材在以往6版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和医药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药典》2010版而修订,已被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药学专业作为主要教学的经典教材。另外,结合本专业的工科背景,我们还选择了贺浪冲主编的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工业药物分析》作为参考教材,此教材主要增加了有关制药过程中自动化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的相关内容,并注重教授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在线药物分析的方法以及工业排放物的分析等。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中,我们既选择了部级的经典教材作为授课教材,又选择了具有工科知识的教材作为重点参考,因此结合两本教材,优化了教学内容,贴近工科专业实践需求的同时又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

2.注重案例教学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药品从研制到生产、到临床使用等各个环节中,都涉及到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因此药物分析是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方法并进行有效实施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工程中,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可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出现过的药品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药品危害事故的原因及后果。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选择有时效性的典型案例,如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安徽华源欣弗事件、“梅花K”假药事件以及德国“反应停”海豹畸形儿事件等。让学生以用所学的药物分析知识作为理论支撑点,引导学生对其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教师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讲解评析。通过实际的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于药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明确了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激发了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深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以讲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认为上课只要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即可。笔者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的教学方法极其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将改变这种“一言堂”模式,把讲堂变成学堂,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员则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身边的指引者”。如我们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药物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是每一类药物的重点内容,这些知识如果平铺直叙地讲会让学生感觉特别枯燥,难以理解和掌握,且易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不愿学这门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问题式教学法引入课堂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阿司匹林药物的分析时,老师可先板书化学结构并提出问题:这样的结构通过什么反应可以得到?会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因此学生可根据问题,联想到以前所学的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在老师的适时启发和引导下,得出答案。进而老师从该药物的合成工程中分析产品中可能会引入哪些杂质,根据阿司匹林和杂质的结构,如何分别对阿司匹林药物和杂质进行鉴别、含量的测定以及杂质的限度检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没有离开学生的参与,所有的问题的答案都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探索而得。由此可见,问题式教学法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在整个教学工程中积极思维,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既掌握知识,又学会思考,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药物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药学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前药物分析课程体系主要采用理论与实验两种教学模式。由于受学校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及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为辅,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性,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与企业、药营公司的紧密联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求,影响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根据本校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院教有关文件,需加大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人才模式的培养,让学生从社会中来,到实践中去,培养具有能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高级工科背景的专门人才。

因此,为了推行学校提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教研室根据学校的方针政策,着力构建“校企实训基地”。老师在教学工程中,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地点以教室为主,改为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生产场地为主;授课教师以校内教师为主,改为校内专任教师主讲理论,校外兼职教师和有实践经历的专任教师共同参与实训教学,达到专兼教师互补的教学效果。本教研室准备与四川宝光制药有限公司等建立3~5个校企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构建和推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指导,让学生了解到药物分析在实际企业生产的应用以及对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同时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而扩大学校与企业的接轨,实现学校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实践实训场景与未来工作岗位“无缝隙”接轨。还可以利用高校教师的业务专长,为药企以及公司提供技术咨询,在构建“校企实训基地”的同时,不仅弥补了学校师资不足和教学资源的匮乏问题,而且也实现了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目的,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平台。

5.考核方式的改变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以前的最终成绩采用综合评定办法:即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成绩)占20%,半期考试成绩占30%,期末理论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50%。

因此,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实训基地”的建立后,非常有必要调整对该门的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的最终评价。该模式的建立后,增加了学生情景模式的教学学时,拟对该们课程的最终成绩采用以下的综合评定办法:即课程考核成绩仍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成绩)占40%,半期考试成绩占20%,期末理论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40%。经过调整后的考核方式,减少了半期考试成绩和期末理论成绩的比重,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向“主观学习”的改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适用现代化企业生产的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采用有的放矢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应重点培养学生不仅具有对药品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具有代表性药物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更要熟悉现代制药行业在药物的生产和管理中的先进方法和理念,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5,21(1):39-41.

[2]韦林洪,葛洪水.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9):92-94.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课程思政;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

高校是一个人才孵化基地,人才孵化过程是高校坚持育人和育才有机结合的过程。人才培养体系水平高低,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力度,评判标准看其是否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全流程中。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关键点,并且要避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现“两张皮”现象出现[1]。检验高校工工作成效的最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领价值导向、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融合为一体、不可分割。全方位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导向和引导贯穿于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之中,帮助年轻学子塑造优良品德、建立正确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高校培养人才应尽到的义务,必备的内容。学好这门“必修课”壮大教师“主力军”队伍、深挖“主战场”课程建设厚度、夯实课堂授课“主渠道”,梳理并分解高校-学科-专业-教师各层级工作侧重点,各自做好育人和育才工作,按职能分解好任务,在责任书大纲下各自管好“责任田”,确保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机融合,形成互补效应,推进思政大格局建设,促进全员全程参与全方位育人活动中[1]。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树牢其中心地位,完善三方面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知识体系、评价体系。如何将课程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学科内容,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方式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思政内容的选择、融合设计及融合方式至关重要。

1“制药分离工程”课程内容和特点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重点研究药物提取、分离、纯化、浓缩等理论与技术,现代药物主要由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发酵药物等组成,所以药物分离工程也涉及了化学、中药与生物交叉的领域,集成了化学分离、中药分离与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2]。本课程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围绕制药工程领域药物提取工艺、分离技术、纯化技术、浓缩技术的全过程,探讨药物提取工艺、分离技术、纯化技术、浓缩技术等工艺原理、制备方法、数据计算及其实际应用。“制药分离工程”主讲化学合成法制备原料、中草药粗产品、生物发酵品分离和纯化的工程技术学科,重点讲述萃取、非均相分离技术、精馏技术、膜分离、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过程、结晶、电泳、手性分离、干燥和造粒等单元操作原理及其在制药领域的应用[3]。作为原料药生产下游过程的分离纯化,在整个制药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将思政政治教育贯穿于“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涵养、思想品德,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的筛选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结合工程学科知识,既体现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智慧、制度优势,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工程伦理和历史责任感。基于本课程学习目标,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学生能够运用制药过程所涉及的主要提取、分离、纯化、浓缩等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工艺,根据实际生产或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方案或设计目标。(2)学生能够针对分离对象的特点,选择或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及进行初步的工艺估算,并理解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正确选择设备或装置提供依据。(3)在选择或设计合理的制药分离工艺路线及设备过程中,学生能够综合考虑项目对环境、职业卫生及安全(eHS)以及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措施。(4)在制药分离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优化等工作中,学生能够综合考虑包括技术经济、项目管理、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分析和比较各主要分离技术和设备的基本特点,了解其发展趋势。结合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收集中国现代科技成果和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等方面课程思政内容。从多角度结合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制药分离技术发展进程;从工艺技术入手,展现“新”“老”分离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工艺创新;以我国科学家的实践经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弘扬老一辈科学家大公无私、为国家崛起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来传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担当精神;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往学科方向进行思考问题,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能给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体现于学科教学全过程中。

3“制药分离工程”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的融合设计

根据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目标,融合课程思政目标,进一步结合该课程授课的具体内容,深入挖掘与课程单元操作高度契合的思政元素,以教材、宣传手册、课件、讲义、图片、微视频等为载体,构建思政教育主题案例贯穿于课程各章节中,通过案例法、研讨法等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的思政教育[4]。思政元素应契合相应的操作单元,将价值导向和引领贯穿于科学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中,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部分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

4思政内容的融合方法

4.1充分利用智慧教学系统,推行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教学具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时信息互通,远程通讯,师、生、第三方评价等多主体参与等各项功能[6],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因此,我校教师正确有效使用超星泛雅一平三端的教学管理平台对课程思政建设,将与课程思政内容相契合的思政案例、课件、宣传册、讲义、微视频通过该平台与学生共享,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后。

4.2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行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在“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小组研讨的形式学习课程思政内容,然后将课程思政内容的内化与产生共鸣,小组学习整理形成结论,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汇报。翻转课堂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通过思政内容引发学生对相关学科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5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药化学技术;课程设计

中药化学技术是一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学科。具体来说,中药化学技术主要研究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和检识方法等。中药化学技术作为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和中药制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中药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高技能中药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药品生产行业方面也发挥着核心和主导作用。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要求。检验职业教育是否成功,关键一点是学生毕业后能否尽快适应岗位需求。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与关键环节是课程建设[1]。中药化学技术在课程设计上应顺应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基于此,我校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组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1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1)高职高专院校首先应从中药制药企业生产流程入手,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组织企业一线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能满足未来学生岗位工作需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由若干知识领域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近年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模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①这种课程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企业最为注重的基本岗位知识和经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的问题。②这种课程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重新构建课程体系。(2)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对中药化学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提出新的定位,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共同围绕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以教会学生完成具体岗位任务为目标,把课程内容由学科型向任务型转化,开发出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情境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是在工作过程及岗位任务背景下,在教学框架内构成的学习单元,如任务、项目、案例等[2]。学习情境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设计学习情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学习专业技能,更好地提升职业能力。(3)围绕中药化学技术课程教学需要,以创设仿真工作情境为出发点,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整合校内实验实训资源,建设能够达到课程教学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近年来,我校投入大量资金改造中药化学校内实训室,并先后与株洲千金药业有限公司、湖南中和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教学科研基地。同时邀请企业行业骨干、精英到学校参与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我校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提供帮助。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实际生产需求。(4)从中药化学技术课程内容目标和要求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从而形成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多元教学方法体系。同时,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2014年我校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合作,将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由原来的校级精品课程转化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我校中药化学课程组在原有基础上,完成了题库建设和理论微课视频录制,并建成动画库、图片库、案例库。重新制定中药化学技术实验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与兄弟院校联合制作中药化学技术实验教学视频,借助精品资源共享课这一平台实现了在线答疑、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充分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均有明显提升。

2教学内容选取

课程组在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中药提取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养等进行详尽分析基础上,以教会学生完成具体岗位工作为出发点,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关键技能培养,按照“先让学生学会实际操作,再告诉学生操作原理”的逻辑顺序选取教学内容。(1)突破传统以学科设置课程的束缚,树立以岗位能力培养来选取教学内容的理念。中药化学技术教学内容选择应从岗位操作所需技能出发,强化操作技能训练,弱化具体理论知识讲解。将原有的关于提取分离方法的大篇幅理论内容,根据岗位能力需要在具体提取分离任务中以知识链接形式呈现。同时根据合作企业岗位工作实际情况,增加相关重点中药材提取分离任务。(2)根据提取分离工作岗位要求,将课程内容由“知识型”转化为“任务型”。中药化学技术内容体系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学生学习较为吃力。课程组根据岗位实际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任务,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结构、性质等设计成每一任务的基础知识,真正做到以“理论够用”为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

3教学方法

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我校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组在遵循基本教学规律基础上,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3.1案例教学法

针对学生在中药提取岗位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课程组组织专任教师和企业一线员工共同开发建设了中药提取分离案例库,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教学法实施步骤如下:(1)教师提供案例材料,并提出问题。(2)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与实践。(3)每组选派一个代表陈述本组研究结果。(4)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和总结。

3.2实地教学法

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参观教学,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操作水平。3.3合作-探究-反思式教学法2013年,我校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组主持申报了湖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高职高专院校‘合作-探究-反思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以中药化学技术为例”。该教学模式具体为:(1)明确任务,情境导入,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思考解决方案;(3)合作探究,实践探索;(4)归纳总结,规范指导;(5)课堂反思与课后反思。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该教学模式逐渐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4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实现职业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只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满足职业教育开放性、实践性需要[3]。近年来,我校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组选派骨干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一线锻炼实践,不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校积极与医药企业合作,为教师搭建科研平台,通过学术合作交流等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此外,通过聘请株洲千金药业有限公司、株洲康圣堂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人员承担中药化学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举办学术讲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目前,我校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组逐步形成一支实践教学水平高、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5考核方案设计

中药化学技术课程实践性强,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应更注重操作技能考核。我校在考核方案设计上以操作能力考核为导向,强调过程性评价,邀请企业一线员工共同参与制定了既符合教学目标又符合企业操作规程的考核评价方案。改变了以往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评价模式,实现了课程评价与企业要求的对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的关键是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在中药化学技术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立足职业能力培养和岗位需求,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地位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13(10):44-49.

[2]郑克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学习情境设计[J].职教论坛,2009(2):33-35.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8

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能力需求等,通过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大纲,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先“药”后“方”,引入病案分析教学,融入中成药知识等方法,开展方剂学教学方法研究及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药学类专业;方剂学;职业院校

方剂学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研究和阐明方剂学基本理论、方剂药物配伍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是中药学类专业必修科目。中药学类专业是全国各医药院校学科设置中的核心专业,其分支专业包括中药学、中药制剂、中药营销、中药分析、制药工程等[1]。中药学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中药生产、检验、鉴定、分析、流通、制药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方剂学课程,掌握的基本知识、形成的解析方剂配伍规律的基本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中药科研与开发、生产及指导合理用药等工作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能。

1方剂学教学现状

中药学类专业中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教学思路和方法,即以培养学生处方能力为主。然而,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为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推介等,因此,在方剂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应与岗位需求一致,而不是着重培养学生临床处方能力。目前,在中药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多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合并为中医学基础,从而导致该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笔者通过几年的方剂学教学,发现学生在方剂学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生仍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思维拓展与实践能力;(2)由于学生前期中医中药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对方剂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学习质量不高;(3)部分教师思维固化,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4)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岗位需求不一致,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2方剂学教学策略

2.1课堂教学先“药”后“方”

大多数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对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等知识理解困难,而对中药学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组成方剂的“药物”为中心,逐步引入方剂的理、法、方,并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方剂学教学仍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中药学类专业特点设置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根据学生对药物性味、功效、临床应用较熟悉的特点,在方剂学的具体讲解中,从复习药物性味、功效及运用,过渡到具体方剂的学习。在具体药物选择中,以组成方剂的主药或具有特殊配伍意义的药物为主。如讲解白虎汤时,先列出方剂的组成药物石膏、知母、粳米、甘草,让学生看书并思考“该方中用量最大的是何药”。在此方中,用量最大的是石膏,让学生知道石膏在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回顾中药学中石膏的性味、功效及临床运用,根据石膏清热泻火,可治疗汗出、口渴、高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的临床运用,告诉学生石膏是该方的主药,此时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主药”的定义,进一步引入方剂的治疗主证和功效。通过连续设问,既能让学生融会贯通,又可以对前期的中药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所学方剂的理解。

2.2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应顺应社会发展,与各类专业的特点相一致,符合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应明确方剂学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在于能够辨别方剂中药物的配伍规律、君臣佐使以及功效应用,并且逐步形成方剂解析能力,从而较好地将方剂学知识运用于中药制剂、中药营销等科目的学习中,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在教学大纲中,将与常用中成药相似度高、配伍特点突出的方剂作为重点掌握方剂。中药学类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方剂学获得的知识首先要利于提升与中药行业相关的实际能力而不是培养处方能力[2]。因此,学生应掌握以下方剂学课程的知识和技能:(1)对于目前临床常用中成药的处方,这些方剂的君臣佐使关系、配伍禁忌、用药禁忌、药后调护要重点掌握。(2)熟悉常用方剂的剂型选择,方剂的煎煮、服用方法、用药禁忌等方面的常识。(3)了解常用方剂的功效应用和相应的中成药处方。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3引入病案分析法

方剂学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剂,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对基础方、代表方的学习,掌握方剂的药物组成、功能主治、配伍规律[3]。教学中应注重开发学生思维,这是调动学习主动性的有益方式,也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分析思考的能力[4]。方剂学病案分析法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案,让学生通过对病案思考、分析、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病案讨论课一般安排4~6次,选择的方剂学案例应通俗易懂,保证所描述病例或医疗事件的真实性,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病案,综合运用所学的方剂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方剂学病案分析教学法由病案准备、病案引入、病案讨论、病案总结4个基本环节组成。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控制好课堂讨论节奏,协助学生厘清思路,使得讨论观点有理可依。病案分析教学法将病案直接呈现给学生,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4融入中成药知识

由于中成药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便于贮藏、携带方便等优点,其应用日益广泛。近年来,随着中成药品种的不断增加,制备技术不断创新,中成药的命名、分类、配伍、保管贮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方剂学教学中,应重视中成药知识的传授,强调中成药在方剂教学中的作用。中成药基本知识包括中成药命名、分类、配伍、不良反应、服用、保管及常用中成药等。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学生通过对中成药基本知识的学习,可对中成药的特点以及临床应用达到一定认识。在教学计划中,应安排一定课时讲解中成药。在教学目标上,应把中成药的应用作为学生掌握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中成药基本知识、选用规律、引申应用,了解中成药选用的基本原则、药物组成、配伍规律,培养运用中成药的能力,满足以后中药制药、中药推介等岗位工作需求。

3结语

针对中药学类专业而言,学习方剂学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指导患者正确选用中成药以及合理用药,在方剂学理论指导下研制、开发新药。方剂学教学应符合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处方分析能力,在方剂与中成药的运用上体现合理用药、辨证用药。

参考文献:

[1]侯少贞,高洁.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的方剂学教学体会[J].中医杂志,2012,53(9):807-808.

[2]王璞,王亚旭,王嘉伦,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和分析[J].中医教育,2015,34(2):18-20.

[3]郑攀.《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2):135-136.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9

一、制药工程专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基础薄弱

综合性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往往依从现有的人员队伍和办学条件而设立。教师一部分是从相近专业调整过来,一部分是从校外引进;仪器设备和实验室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调用或进行改造。教师无论是从原有的研究方向进行调整,还是新引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环境的适应。都需要时间和经费的投入,因此缺乏学科积累、药学背景不足是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教师的药学背景对于培养制药工程学生的药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引进来的教师在非药学的大环境下,很难建立起有效的科学研究平台,很难整合有效的科研团队,对于申请各级科研项目甚至申报硕士点都造成很大的障碍,由此影响到本科生教育很难有创造性的教育思维,至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配角专业所带来的系列问题

综合性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往往是在学校扩张或升格成大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在学校的布局和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常常在一些传统优势专业的阴影下沦为弱势专业。弱势专业首先面对的就是领导的重视不够,在学校甚至学院的地位不高,这直接会导致后续经费投入的不足,经费的不足会影响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会影响本科生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的质量和高度,最终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弱势专业在学校或学院政策的制定上往往属于被忽视的群体,专业的特殊性往往在评职、奖励等涉及教师的利益的方面未被考虑,使得教师的个人发展常常受阻,进而影响到专业整体水平越来越落后于强势专业。

二、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对策

(一)借强势专业之力求发展

制药工程专业可以在校内或校外借助相近的强势专业的力量谋求发展。例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与制药工程专业同属于工科专业,如果某高校的前两个专业发展优势明显,学科基础雄厚,制药工程专业就可以利用现有的学科平台借力发展,比如在硕士点的申报上可以把软硬件进行整合,能够大大降低申报的难度。另外,制药工程专业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方式,增加与兄弟院校的交流,获得其他院校同行的支持或合作,在学生互派、共同申报课题等方面进行探索,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突出特色,以点带面

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薄弱就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一点,突出特色,把特色发展起来,全面铺开。例如引进强势的学科带头人,搭建一支特色突出、定位明确的团队,迅速在某领域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三)培养体系的构建

由于制药工程专业涉及到药学、工学、化学等多学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方面既要考虑全面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课程设置过难,学习压力过大,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有所侧重。例如,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侧重制药工业设计和工程关键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围绕农药展开。

(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建设必须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因为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博士点、硕士点的建设不仅实现学生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的培养,能着眼于本科教育的长远战略,为本科生报考本专业研究生提供机会,促进专业连续性人才培养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优势,还为教师梯队的培养和人才建设奠定基础。

(五)重视教学

近年来,部分大学的职能已经从单纯的教学型逐步向教学科研型转变,随之而来产生的问题是轻教学重科研。教师在有限的精力范围内,追随学校绩效考核和奖励条例的指挥棒逐渐把重点向科研倾斜,忽视了教学本身的重要性。制药工程专业仅有十余年的历史,有的院校的毕业生到目前为止不超过十届,而这些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得到的评价就是对培养过他们的母校最直接最客观的评价,同时也是最好的宣传。认真做好每一个教学课件,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认真去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这些都是一名教师天经地义的责任。因此,认真做好本科生教学工作不仅是回归大学的本质,也是制药工程专业将来发展的一个抓手。

(六)重视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本科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市场对人才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短期内很难吸纳大规模的新人才,因此,无论是供需失衡还是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难以在近期内解决。虽然制药工程专业就业范围比较广,没有像其他单纯理论学科的就业形势那样紧张,但学生对工作的环境、待遇、发展空间等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本科生就业情况也普遍反映出一个专业的成熟度和发展前景,所以,重视本科生的就业也是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本专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由于制药工程专业历史较短,校友资源比较匮乏,无法形成强大的就业资源链条,只有不断提高毕业生的质量,积累校友资源这笔财富,不断提高专业在本领域的知名度,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往届毕业生介绍、推荐等就业途径获得成功。

另外,加强校企合作也是提高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缩短学生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能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理论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企业在合作中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解决技术研发方面的难题,定向培养人才,从而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因此,校企合作是双赢的结果,可操作性强,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制药工程专业可以在建立实习基地、技术和仪器共享等方面进行探索。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10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低,另一方面是企业无可用之才,国内技能型人才普遍紧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矛盾的根本是人才培养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的调整与建设,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中药专业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实践,继续坚持“依托行业、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在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进行有益尝试。经多方努力我院医学院与利君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积极合作,成立了利君——渭职院中医药专家工作站,同时成立了中医药研究院。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术研发服务地方经济走出了第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加强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队伍,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社会实用型人才。

一、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根据文件精神,我们在医学院中药专业进行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突出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改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利君现代中药、医院制剂室、药检所等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共同进行教学方法研究,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与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包括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化学和中药制剂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企业要求,设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课程模块,以便学生根据就业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

2.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将“学中做”贯穿课堂教学。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一种具体形式。其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走“工学结合”之路最实在的要素。学生只有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定岗工作,实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在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在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技能技巧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学生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形成主要还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的。校内实训基地引入的是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块,因此通过这种真实职业环境的营造,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形成,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近3年,学院加强中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组建了中药实训中心,加强中药鉴定实训室、中药炮制实训室、中药制剂实训室、中草药提取分离实训室和中药标本馆的建设,为课堂教学的“学中做”提供了基本保障。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及时修定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验实训学时,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改过去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脱节,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的做法。将大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边讲理论,边做操作。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学生一边理解,一边记忆,一边操作实训,真正做到了“学中做”。这种“学中做”模式拉近了书本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拓展校企合作之路,学校企业互动双赢。

1.“订单”式培养培训。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企业根据所需人才的要求,与学院签订用人协议,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企业的职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由学院提供培训的师资、场所,达到培训要求。

2.“校企互动式”。学院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其生产车间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和顶岗实习的场所。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院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学院主动为企业服务,依托利君—渭职院专家工作站,为企业员工开办技能培训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学院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院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扩大合作办学规模。

3.举办企业家报告会。学院每年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5.共建学院实训基地,增强学院的实训实力。让学生感受校园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6.依靠行业企业办学,以服务求支持。(1)加强人力资源培养与使用方面的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训环境;(2)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也可以将自己的技师派往学校提供教学服务;(3)鼓励企业在我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与改革;(4)发展职业培训与鉴定,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等。

三、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为了使课程设置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与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一起完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根据专业顶层设计的思想,校企合作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由主体部分和支撑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学制与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支撑部分包括:专业调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教学制度与条件建设、课程标准。

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原则上讲,学习领域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接,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相应工种(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本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职业能力)相对接的职业证书有: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医药商品购销员。要求毕业生95%以上能取得与专业对接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四、教学方法改革,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做一体”,“学中做、做中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先理论讲解再集中实践”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必须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在企业中建立生产性教学实训基地,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强化教学效果。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如开展中药鉴定技能大赛、中药调剂技能大赛、中药炮制技能大赛等丰富多样的专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突破校企合作的时空障碍。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的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五、建立“工学结合”中药专业教学资源库。

按照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以满足中药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教师、学生、在岗从业人员、执业药师、社会人员学习与培训的需求为出发点,依据企业、医院对中药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内容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

1.完成中药专业资源需求调研及分析,完成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配置标准。

2.完成3门专业基础课程和4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完成教学课件、图片、视频及部分仿真软件教学的制作与上网;完成现有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案例介绍。

3.完成中药专业各类精品课程的收集与整理,并建立链接工作,加强中药专业在线测试题库的建设,建设中药专业招聘与就业服务平台。

六、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制定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的制度。强化“双师型”师资梯队的培养与建设,选拔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学历层次高且理念新的中青年骨干充实教学岗位,对专业的发展产生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制定并形成能长期良性循环的、多元化培训机制和运作模式,不断夯实人才基础。

建立“双师素质型”教师持续培养机制。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要求青年教师坚持每年不少于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实践并指导学生实习。组织教师到国内著名医药企业参加实践,顶岗锻炼,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职教师,通过强有力的激励政策支持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职称资格、考评员资格等培训和考试,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三年建设期内使“双师素质型”教师比例达90%。

总之,工学结合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与社会需求、职业需求的严重脱节,是新形势下中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高职中药专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只有科学地构建工学结合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凸显高职教学适岗、应变、创新、发展的中药专业特征,才能更好地解决中药专业教学中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雷江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人民论坛,2011.2:45.

[2]吴少华.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国职业教育,2010,16(2):69.

[3]李蓓蓓.浅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校科技,2010,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