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防治方法十篇农业防治方法十篇

农业防治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2:09

农业防治方法篇1

关键词: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近几年,有机农业在我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但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病虫害一直都是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及方法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有机农业种植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调整好人口与农业之间的关系。由于农民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甚至阻碍了一些生物的生长发育。比如DDt,上到老叟下到儿童都听过这一词语,因为它很难在空气中进行降解,且在动物的体内难以排解,致使大量生物出现中毒现象,如一些鸟类无法繁殖后代,造成部分鸟类濒临灭绝。

2病虫害在有机农业种植中防治的原则及方法

2.1采取多样化种植,保护生态平衡

采取多样化种植的方式,在不影响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进行种植,使得有机农作物种植处于一种生态平衡的状态,同时也通过这种方法实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目的。传统的农业种植,通常是在某一区域内种植一种农作物,导致生态系统单一。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一旦出现农业病虫害,将会迅速发展,对此类农作物带来巨大伤害。所以,需要选择多样化的种植方式,在一定的区域里合理地规划农作物种植,使得这些农作物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彼此之间能够起到抑制害虫侵害的目的。此外,在安排农作物种植时也要考虑到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时间,合理规划种植,以达到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1]。

2.2加强管理,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在选择种子与树苗的时候,要优先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禁止选择转基因品种。确定种子及树苗以后,要及时对种子进行处理,通过温水浸泡去除那些带有病虫的种子,然后通过晾晒增加种子质量。在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规划种植制度,尽量避开病虫发生高峰期,选择害虫与益虫同步生长的时期进行种植,也可以是气候条件不符合害虫生长的时期。在完成播种之后,要及时喷洒治理病虫害的药物,将病虫害扼杀在萌芽中。待植株生长到某一高度时,要对枝杈进行合理修剪,及时定花定果,去除带有虫害的枝杈,加强田园管理,确保作物生长场所干净卫生。

2.3合理选择防治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都是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通过大量施加化学农药杀死害虫,尽管见效快但也存在很多弊端。首先,化学农药中存在大量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物质,人们一旦食用含有残留农药的食物,身体状况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安全;其次,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也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威胁,破坏生态系统,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如果选择生物防治的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以上问题。比如在农作物种植区域内,养殖一些鸡、鸭等能够捕捉害虫的家禽,可以有效地防治农业病虫害。其次也可以根据病虫的趋性,在种植农作物周围设置灯光,这样集体捕杀害虫,可有效控制病虫害[2]。

2.4提高种植人员的技术水平

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农业种植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农业技术人员要加强研究、深入群众、走入田间,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沟通,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归纳总结出当前农业病虫害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些难题,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培训、讲座,或者是通过发放宣传单的方式,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部门要定期组织技术研究人员参与培训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养指导,增强他们对先进农业知识的利用率,加强研究,以找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防治病虫害。

2.5综合治理病虫害

对于有机农作物中产生的病虫害,可以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来达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农业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主要从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着手:首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思考。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应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化学农药破坏环境生态平衡及土壤质量。采取物理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不仅不会污染环境,还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数量。其次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讲,病虫害防治并不是根除一切病虫害,实际上也达不到这一点,所以只需要控制好病虫害,使其不会危及到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即可。总之,从长远的角度看,有机农业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面对我国的实际现状,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大量耕地被重金属污染。为此应积极改进种植策略,努力发展有机农业,加强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工作,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友见.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9):70.

农业防治方法篇2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意义

0.前言

针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相关专业部门应用有效的防治方法、测报技术及其管理手段对大面积农作物片区实施的统一性、综合性、科学性防治就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该手段实施的目的是促进农业的增收,保证农作物健康正常的生长。并且这也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和优质化发展的广大需求,更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任务。

1.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意义

我国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就是农业。但是在过去,针对与生物灾害的防治和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的病虫害,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由单一的防治过渡到多样性防治和综合性防治,并且在防治的规模上也在不断的扩增,将综合防治技术的优势极大的凸显,对我国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健康、持续性发展。由此可见,农业科研工作者目前责任和任务重大,为了确保我国农业的生产安全,重视并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当前农作物病虫害中主要问题

2.1防治的专业型人才匮乏

基于目前开展综合防治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短,这样就使得在专业型技术人才上严重匮乏,并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业者在业务素质和能力上严重不足,并且也不能及时的引进和更新相关技术知识,再加上落后的服务手段,使得广大农民的需求无法真正得到满足。

2.2防治方法落后

受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不能够把握防治的最佳时期,并且在药物的选择和配型上不具有科学性,仅凭经验操作。再者就是不能够对病虫害防治标准及其发生病虫害的规律很好把握,在防治手段上具有单一性,也不能加强病虫害预防,使得防治的成效和质量不佳。并且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工具也不具有先进性,多为手动喷雾器,在应用的过程中滴漏现象较为严重,这样就使得防治效果无法达到要求。

2.3防治病虫害的意识不足

在防治病虫害方面,部分地区依旧采用的是化学防治方法,这样就使得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部分农户对于先进的防治手段不接受和不理解,使得传统的防治方法一直在延续。并且在用药的时候,还存在用药错误、针对性不强和农药配制剂量偏差等情况,使得防治最佳时期错过,所取得的防治效果不佳,并且还增加了防治成本。

2.4病虫害加剧

目前随着市场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药品种类的增多,耕作制度变更及其气候差异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病虫害正呈现高发趋势,而具体的表现则为虫害类型增多、范围扩大、时间延长、虫害抗药性增强及其危害程度增加等,使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难度和成本大大提升。

3.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3.1将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方案制定

也就是对病虫害发生的主要种类、时间等进行具体的统计,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制定。具体的方法是在开展该项工作的过程中,各级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将防治方针在会议上统一制定,并逐级向各个防治小组和部门下发工作任务,并分区走访农民和农田,进而对病虫害情况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保证制定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有防治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操作培训,如机器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等,并且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宣传,保证农民和农业的实际问题能够通过防治措施得以快速解决。

3.2对农药市场加强管理

一是对经营行为予以规范,并且重视和加强岗前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农药经营市场规范化运营,并且还要加强对农药经营单位的审查培训,使其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及其职业操守。并且对于市场上的新药也要加强培训,使其了解药物的用法、用量及其适用的情况等,进而指导明敏合理科学的用药,避免农民滥用药和误用药现象的发生。二是对农药的监管力度要加强,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一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药物中不乏一些禁药和假药,因此,必须加强市场的管理监督,才能够避免禁药和假药出现在市场上,这样才能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3.3重视和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教育宣传

农民通常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时候,多是经验性操作,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因此最终的防治效果不明显,因此,对农民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教育宣传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并且在宣传方式的选择上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如借助宣传车辆在基层地区进行宣传,或者是针对人流量较大的地区进行统一的教育宣讲,或广播介绍、或者是先对基层地区的乡镇干部进行培训,再由干部将相关的防治知识向广大农民教育宣传,还可以将相关知识以宣传手册的方式制定,并向农户发放,使其自行阅读学习,以此来实现农民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对于较发达的农业地区,可以以网络为平台向广大农民进行教育,亦或是与地方媒体加强合作,将相关知识在电视上播放。

4.结语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事关农民的收获产量、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综合防治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加强针对性防治措施的制定、农药市场的管理和教育宣传,促进农民防治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提升,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科]

【参考文献】

[1]王友如.刍议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和意义[J].科技风,2013,21:257.

农业防治方法篇3

关键词:生物防治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时,主要是通过运用植物性农药与天敌昆虫的防治等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充分利用有益生物与植物的抗性基因相互配合,符合生态保护的原则。农作物具有较好的绿色性,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较为科学的治理方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

1.1利用天敌精准防治害虫

在利用天敌防治害虫过程中,需要根据害虫不同生长阶段存在的不同天敌,大量引进和繁殖害虫天敌,实现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准确掌握天敌的最适防治时期和有效防治种群量,这样才能提高防治的效果,进一步降低防治成本,实现天敌防治害虫方法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1.2利用杀虫活性植物

作物抗虫性是其自身具备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利用杀虫活性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使害虫无法在寄主作物体内进行栖息、产卵、取食和正常发育,也可利用害虫嗜食有毒植物来对害虫进行诱杀。目前在生物技术支持下,可以将杀虫活性植物的基因导入多种作物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品种,以此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1.3利用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具体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来培养病原微生物,并制成微生物农药制剂,将其在田间喷施,能够防范害虫。目前研制的多种防治害虫的生物制剂在田间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部分制剂能够在田间自然繁殖,起到长期保持防治效果的目的[1]。

1.4特异性昆虫控制剂的利用

具体利用昆虫性引诱剂或是昆虫生长调节剂来进行害虫防治,但此方法只能防治害虫种群的特殊群体,无法达到全面防治,还需与化学防治方法相结合。

1.5微孢子虫的利用

微孢子虫作为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其能够感染所有动物,利用微孢子的特性使其在害虫种群中传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为害的效果。利用微孢子虫进行害虫防治,具有持续、低耗、环保等优点,不会对环境带来污染,而且人畜无毒。

2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2.1运用生态微系统防治病虫害

农业害虫种类较多,且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作物种植方式进行合理改变,摒弃传统的种植方式,通过合理布局,基于品种之间的内在联系来采取有效的种植措施,提高农业病虫害防治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提高植被覆盖面积,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病虫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且通过引入多种微生态系统,进一步增强抗虫害水平[2]。针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间距进行有效调整,增强农田抗虫害的能力,避免病虫害传播,通过合理布局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另外,还要科学对农作物进行组合种植,能够对病虫害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2.2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

采用农作物多品种混种、间作和套作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防止农作物病虫害,保证农业生态的稳定性。具体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和套作的技术指标,宜在同一田块上分行或是分带种植2种以上农作物,且为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可以实现生态空间的集约利用。另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和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把控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3]。

2.3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

该项目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具体可以通过运用农业生物遗传技术,将能够杀死病虫的基因移入到农作物原生质体内,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其是利用植物病原菌来对农业病虫害进行防治。在具体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可以通过微生物、生物遗传、移入抗病基因等方法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2.4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优化生态体系

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针对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全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考量,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过程中,针对害虫、环境和温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到农产品生存条件,从而综合运用各种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全面调查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以此为依据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宜选择适宜的土壤种植农作物,采取有效的治理方式来改善土质问题。具体还应根据不同区域来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此来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农业防治方法篇4

关键词:北方;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西红柿;方式设施

蔬菜种植是具有保障性作用的一种栽培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设施蔬菜种植就传入我国。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设施农业,特别是在北方农业发展中,设施蔬菜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北方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北方蔬菜种植的全面进步。在设施农业蔬菜发展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一个核心问题,有效防治病虫害,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业工作人员的任务,从根本上解决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整体质量问题。

1农业基础防治措施

农业生产的好坏需要看基础,以西红柿为例,选择优良的种子,积极培育,壮苗,加强苗期管理,是农业基础防治措施的重要方式。选择优良的种子是基础,这样才能产生优质、商品性好的品种。在培育壮苗阶段,按照气候条件,合理施肥,强化营养。如冬季和春季,不同时段细心观察,做好大棚的温湿度控制,从各个方面提升西红柿种植的质量。在肥水管理的过程中,浇水的时间、水质的情况、肥水管理都影响着西红柿的果实品质,需要根据苗龄控制水肥。农业基础防治措施的应用,就是为了能够让西红柿苗木在初期就能够具有防治病虫害的能力,能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也是防治西红柿病虫害的前提和基础。

2物理方法防治

物理方法防治给蔬菜种植的伤害最小,而且操作起来简单方便,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

2.1黄板诱杀蚜虫

以西红柿为例,物理防治的方法主要是黄板诱杀蚜虫,黄板涂上一层机油,把黄板悬挂在植株中间,具体的距离要高出植株顶部20cm。1000m2悬挂黄板10~15块,悬挂10天重复涂一层机油。黄板诱杀蚜虫是较为传统的方法,但却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

2.2设网防护

在大棚的通风口,设防触网遮挡蚜虫、白粉虱、棉铃虫等,采用设网防护的方法,能够有效抵制病虫害的入侵。但防护网并不能够起到关键作用,有人进出或者是运送一些物资,防护网就会瞬间失去作用。

2.3太阳光照射熏蒸

夏天是高温季节,采用石灰氮、麦结菇渣、牛粪等均匀撒施,再盖上透明的薄膜,利用太阳光线照射熏蒸,土层的温度就会达到40℃以上,一些根结线虫和细菌病害就会在高温下被杀死。

3化学方式防治

化学方式防治措施对于北方设施蔬菜种植具有关键性作用。化学方式防治措施要进行严格消毒,如对种子进行消毒,把种子放在50~55℃的温水中浸泡,再用10%的磷酸钠或0.1%的高锰酸钾浸种。种子消毒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病虫害的侵害,消毒还包括育苗床消毒、温室内部消毒。化学方法中的合理用药是防治西红柿病虫害的主要方式。西红柿灰霉病,要在定植前用50%速克灵进行喷雾从而保护幼苗,在常态时期或发病期,用2%武夷霉素水剂进行喷雾。防治番茄叶霉病,用2%武夷菌霉素水剂150倍液,采用7天喷1次的方式,连续喷2~3次。蔬菜种植的病虫害防治,要掌握好化学方法应用的频率,保证好化学方法的精准性,这样才能够让化学方法发挥积极的作用。

4结语

设施蔬菜种植,将农业蔬菜种植推向了精准化发展的方向。无论是设施农业还是普通的农业,都需要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北方农业需要走科技型发展道路,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面积防治病虫害,对北方设施蔬菜种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技术推进和具体实践中,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不断尝试新技术,不断在具体实践中积累经验,推动现代农业的实质性进步。

参考文献

1孙爱菊.对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8)

2吴华圃,胡宁宝,李慧英,岳永刚.无公害番茄的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7)

3刘万强.大棚西红柿病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J].农家科技旬刊,2016(5)

农业防治方法篇5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直补;可行性;注意问题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发生危害时期不一致,多数农民不能准确识别自己所种植作物发生的病虫种类,防治技术水平相差较大,加之选用防治农药种类、施药方式的差异,很难保证整体防治效果。为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作物增产和农民增收,笔者借鉴国内先进管理经验,就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直补可行性进行探讨,以期取得良好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

1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1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制定

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的制定关系到工作的全局,首先要明确责任,召开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的乡(镇)分管领导、农业中心主任等参加工作会议,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1]。农业主管部门成立防治病虫工作领导小组,分区分片进行督察防治,小组领导应定期到各个乡(镇)检查病虫是否施药以及防治效果,了解信息反馈,解决防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植保站负责病虫测报、技术培训、药剂配方、机器操作使用与维修、防治效果调查等;乡(镇)负责组织、发动、宣传,落实直补配套药剂到村、社;村、社负责登记、造册、公示、收机防费和把药剂直补到农户手中。

1.2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测报

植保站负责病虫测报,合理药剂配方,指导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工作。植保站从种子处理开始,根据田间病虫发生量,结合气象预报,编发有关病虫害防治手册,对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稻赤斑黑沫蝉、螟虫、蓟马、赤枯病、稻纵卷叶螟、黏虫等10多种农作物主要病、虫、草做出预报,并根据病虫发生种类、发生期、发生量,通过科学合理药剂配方,及时施药防治,全面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

1.3宣传培训

宣传直补农民政策和防治病虫技术,可以通过出动宣传车辆,增加并充分利用现有广播、黑板报、小喇叭以及手机短信平台等交通通信工具。同时制定定期培训制度,首先对乡(镇)干部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然后分区分片对农民进行直接培训,扩大培训面,并印发技术资料分发到农户手中。农业部门可建立专业网站,将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方法通过网络进行发表公布,达到广泛宣传的效果。

1.4备足农药、药械等防治工具

农药、药械等防治工具是保证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工作实施的基础。病虫害防治直补,不直接将现金发给农民,而以农资财物的形式补贴。根据制定的直补总额,准备农药和药械,保证直补防治期间的农药、药械的供应到位。

1.5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式

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病虫防治适期,灵活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工作。由村、社对稻田面积进行登记造册、公示,农药由乡(镇)统一到市植保服务部购买,并分配到村、社,由村、社凭造册登记,农户签字后发药,农药施用可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海拔高度规划施药到田,根据每公顷直补额进行直补农药,不足部分的农药由农户自购。

2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必须注意的问题

(1)病虫防治直补工作,离不开农业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病虫防治直补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工作,要认真实施好,农业部门是联系财政部门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只有农业部门从病虫发生种类、面积和防治技术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财政资金的管理分配和防治技术指导,才能正确地做好病虫防治直补工作[2]。

(2)农民自行防治使用的药品、药械不规范,导致少部分防治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加强农资市场的执法检查,保证农药、药械的质量,同时加强对农民防治作物病虫知识和施药方式的技术培训。

(3)直补防治实施过程工作很繁琐,涉及到千家万户,操作起来很困难,受市场经济的制约,农户各自的想法不一致,组织实施的部门工作量大[3]。今后操作实施要简单化,可由各区、县申报应补贴的病虫防治面积、农药品种及数量,上级部门及财政部门核准后统一采购发放给各乡(镇),各乡(镇)在认可的代销门市供应给农民,农民凭票购买。针对出现病虫发生种类多、而直补经费少的现象,必须提高农药和药械使用效率。

(4)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工作,是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新举措,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大宣传力度[4]。结合进行宣传,相互促进,增添农业科技宣传的活力。植保专业队需要发展、完善,以保证大面积使用。只有利用植保专业队在病虫防治中的骨干作用,带动农户自行防治,采用植保专业队机防与群防相结合的统防统治办法,才能保证大面积的实施完成。

(5)上门兑付与上门宣讲政策要同步。针对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数额少,主管部门要分派人员到零星分散或偏远的农户家中宣讲政策,兑现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政策。要严格执行政策,直补要直接对农民,不准乡镇干部、村组代替农民签字盖章;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扣抵任何费用,不得挪用、私分,当年未兑付的补贴款必须无条件转入下年。

3小结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贴,牵涉农资供应、农业生产技术管理、农产品产量及商品收购三方面,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各个方面进行补贴的可能性非常小,只有根据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总量,对病虫害防治的关键环节进行必要的补贴,才能做到既引导农民进行科学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又能将国家补贴政策落到实处。病虫害防治直补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综合考虑,详细规划,周密实施,才会促进“三农”工作科学有序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4参考文献

[1]张义,袁英国.长丰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164,167.

[2]李绍杰,鲁秀芝,李华,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20-121.

农业防治方法篇6

1.大豆病虫害预防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民的防治意识淡薄

在大豆种植业中,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豆病虫害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大豆病虫害发生的面积覆盖了大豆种植业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而且拥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只有加强大豆病害的防治,才能抑制大豆病虫害的蔓延,保证大豆的产量。但从近年来的实践工作上来看,各地的农民并没有拥有足够的防治意识,并不知道大豆防治的重要性,]有严格的进行实施。所以,近年来的大豆病害防治工作并没有取得其应有的效果,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得到农民的配合,大多数农民并不知道怎样去防治大豆病虫害,只会在固定的时期向大豆喷洒几种常规的农药,或者在病虫害发生之后再用药,但这时候大豆病虫害已经发生,已经带来了经济损失,而且并没有阻止其传播,这种处理方法是极为不科学的,不仅增加了治理的成本,而且还延误了时间。现在市场上,治理害虫的药物有很多,但很多农民往往口耳相传,很多人都只会长期的使用一种药物,对新药物的接受程度比较低,这样长期以往,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错过最佳的治理时间。

1.2农民用药方法存在问题

因为没有治理病虫害的知识,在用药防治时,在农民用药时会发生很多用药不科学的情况,这种不科学的用药方式不仅会增加大豆病虫害治理的成本,而且会延误时机,使大豆病虫害更加广泛的传播,并使受到的经济损失加重。这种问题首先体现在对用药时间的把握中,在大豆病害防治过程中,用药时间极为关键,而在农民进行防治的时候,由于经验不够,或者没有足够的知识,会错过使用农药的最佳时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无法对病虫害有一个有效的解决。在很多农民喷洒农药的时候,方法方式的不同,也会使防治效果不一样,很多农民在喷洒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豆叶的背面,或者只求速度,为了节约成本,为了图方便,不能把药喷的仔细,留下了隐患。现在我国的农药市场比较混乱,这也是在农药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对农药剂量的标注不明确,也可能会导致农民用药缺乏科学性,比较随意,影响了用药的效果。

2.大豆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2.1积极的进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工作

在大豆病虫害防治的工作中,首先要让农民意识到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大豆病害的治理是不能只靠事后的处理的,要向农民普及“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这样才能在总体范围内大面积的控制大豆病害的蔓延,使大豆种植业稳定的发展。在大豆种植之前的选种工作中,若想使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更加明显,一定要选择优良的品种,选择抗性强的品种,为提高种子质量,在种植前要进行选种。在种植的时候应该采用合理密植的方法,保证大豆的健康成长。在种植之后的大豆管理过程中,也要做到严格精细、科学化,化肥的选用和使用时机一定要准确,对于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施肥方式,在管理的时候采用加强除草、排除积水、降低湿度等方法,可以使大豆健康的成长,增加了大豆对病虫害的抵抗性。

2.2运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进行综合的防治,

拥有足够的防治意识,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在预防大豆病虫害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想要防治大豆病害,主要还要依靠化学、物理以及生物防治方法。在保证大豆能够正常发育的前提下,在大豆病害或虫害发生的高峰时期,在大豆发生病虫害几率较大的时候,可以对大豆进行适当的处理,在防止大豆受伤害的同时,保证大豆正常的发育。在病害发生几率较高的时候,使用适当的化学药剂,可以防止大豆的器官不受侵害。在虫害的高发期,为了保护大豆,可以使用药剂进行拌种,消灭虫源,与此同时,还可以在田间释放害虫的天敌,来降低病虫害产生的损失。总之,一定要采用多种方法,才能提升防治效果。

3.结语

农业防治方法篇7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提高防效、减少用药、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保障丰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植保抗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在做好大面积病虫草鼠防治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土蝗、草地螟、小菜蛾、地下害虫、马铃薯病害和农田鼠害等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控,达到重大疫情不蔓延危害,重大病虫害不爆发成灾,安全用药水平显著提升,农药使用量逐步降低。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主要病虫的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病虫害防治责任制

今年我县多种病虫预计为偏重发生,土蝗、地下害虫、小菜蛾、马铃薯病害较重,防控任务艰巨。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植保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要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强化各项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做到“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控”,将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要按照上级要求,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和联防联控”的长效机制,加大重大病虫防治指挥和组织协调力度,确保“防治责任、虫情监测、防治经费、应急物资、监控技术”五到位。为保证防虫工作顺利实施,成立武川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牧业局,办公室主任:(兼)。办公室负责虫情监测、信息报送及人员技术的落实等日常事务的开展。

(二)加强监测预警,及时病虫防治信息

农业植保部门要加强病虫调查工作,增派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调查,查清达标地块,确定重点防治区域和防治适期,及时掌握病虫发生消长动态,准确中短期预报,制定防治方案。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将病虫发生与防治信息传送到千家万户。各乡镇要做好病虫防治动态、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等情况的收集,及时向植保部门报告,做到“早监测、早预警、早发现、早防控”。

(三)做好防治技术指导工作,确保防治科学有效

植保部门要大力推广以农业防治和生态调控为基础,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导的绿色防控技术,确保防治科学、安全、有效。

(四)大力推行专业化防治和统防统治

要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和重大病虫应急防控的主导作用。一是对土蝗、草地螟重大害虫全面开展应急防治,坚持“政府扶持、专业管理、统防统治”的原则,由乡镇村委会组建重大病虫应急防治队,进行统防统治;二是大力开展专业化防治,坚持“政府扶持、技术指导、联防连治”的原则,从植保机械、植保技术、病虫信息及安全监管等方面积极扶持引导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区域内及县乡间跨区域的专业化防治;三是全面开展群防群治,坚持“政府动员、农户参与、群防群治”的原则,组织动员农民开展统一防治,加强技术指导,特别是科学用药、安全用药技术的宣传培训,确保病虫害防治安全有效。

(五)部门协调配合,做好防控物资供应

农资部门要根据防治需要,组织供应高效对路农药,要做好农药、药械、防护服等所需物资调运和储备工作,保障物资供应;工商、质监、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要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严格禁、限用农药管理,依法对制售假劣农药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药;加强农民安全用药技术培训,指导农民做好自我防护。

四、技术措施

(一)土蝗

防治指标:田边草滩10头∕㎡,农田5头∕㎡

防治适期:3龄盛期

药品选择:90%马拉硫磷油剂、75%马拉硫磷油剂、4.5%高效氯氰菊酯等有机磷或菊酯类农药。

(二)跳甲、芫青

药品选择同土蝗

(三)小菜蛾

防治指标:1头∕株第一次防治。每隔一周再防一次,连防2—3次

防治适期:幼虫3龄前

药品选择:阿维·高氯、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毒死蜱等药剂。

(四)地下害虫

防治指标:0.5头∕㎡

防治适期:2龄幼虫盛期

防治方法:

1、在有萎蔫苗或枯心苗的植株周围泥土中挖出幼虫处死;

2、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1000倍液喷施植株下部或灌根防治;

3、将麦麸炒香,40%毒死蜱乳油按药:水:麸皮=1:20:100的比例制成毒麸,于傍晚在每隔一段距离堆施。

五、安全防护措施

农业防治方法篇8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法制;环境立法;环境政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注释】

农业防治方法篇9

1 加强队伍建设

健全的队伍是做好农业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的前提。我们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病虫害测报防治体系。在设施农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要充实农技站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力量,选派专业基础扎实、敬业精神强、能吃苦耐劳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2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工作

准确监测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动态,是制订防治决策的重要依据。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对常年发生的重大病虫害,开展定时、定点调查工作,及时准确把握发生动态;对偶发性病虫,要定期进行普查,了解发生情况。同时,依托农业部关于启动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方案,加强横向联系,了解和掌握乡、镇、场病虫害的发生状况,为准确预测当地的发生动态提供科学依据。要及时病虫害的情报和防治技术意见,指导农业生产。

3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和指导

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基层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和种植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水平。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墙报等媒体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宣传。要加强技术服务,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把防治技术送到农户手中,防治技术措施要贯彻到田头,指导农民做好防治工作。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的组织和引导,积极探索和示范病虫害的专业化防治模式,提高防治效果。

4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协作

要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协调配合。建立相关的协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当地植保部门齐心协力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相关技术力量和设备开展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多了解当地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咨询和服务。多下基层、多学习、多培训、多出去练兵、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

农业防治方法篇10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问题;建议

1我国农业病虫害专业防治的现状

农业病虫害专业防治队伍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病虫害的情况,选择最佳的防治时机,采用对口的药物,利用现代化的植保机械,达到预期的防治目标,合理的控制农作物的农药用量及次数,降低用药量,最大限度的保障产品的安全及农业生态的安全。从近年来的实施情况来看,机械防治水平大大提升,较人工防治时期有了很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迅速增产。

2实行专业化防治的意义

2.1增强对病虫害的控制能力

专业化的防治则必须建立专人负责,保证农药施洒及时,适量、方法合理等等,采用现代化的设备,控制压力,采取连片控制,增强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2.2增强产品安全质量的保障

近年来,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农药残留都十分的关注,而当前形势下,农作物的种植却与其背道而驰,大量使用农药,不合理用药,不按照规范用药问题严重。采用专业化防治后,这一情况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大大降低农药用量,增强了系统防治的安全,从源头上解决了产品质量问题,保护了环境。

2.3满足农民预期的目标

相对而言,防治病虫害是一项复杂、技术性较强、专业的工作,过去是由政府统一负责,但是现在则是由农民自主经营的模式,对病虫害的防治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很多农民对如何防治病虫害掌握不到位,大量的精壮劳动力走进城市谋取生活,我国的农业生产呈现出农民为主,盲目用药的现象严重,建立专业的防治队伍,解决了农民的困扰,为农作物种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我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散户经营多,专业防治实施难

当前我国的农作物种植以家庭承包制为主,零散种植多,集中性的少,这为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带来了挑战。

3.2防控病虫害的主体力量薄弱

近年来,进城潮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走入城市,导致农村的主要生产力由妇女老人承担,相对而言,除了体力不足外,这部分人群对防治病虫害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管理措施不到位,盲目喷洒农药,导致产量下降。

3.3植保体系不够健全

从我国当前的农作物种植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一些县乡级的植保员在机构的改革中下岗,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流失,导致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相对而言,植保工作繁复且辛苦,很多大学生不愿意选择这一行业,部分人员为了一些原因选择兼职,无法专职,影响工作效率。

3.4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我国专业性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效果评定效果差,收取的费用标准不一,方式不够规范,服务的内容也十分的单一,人员技术水平不等,后勤管理跟不上,导致管理体制差。

4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的有效对策

4.1探索适合的组织模式

病虫害专业化的组织模式建立健全对防治病虫害是一种有力的保障,可以实行企业共建,联建的模式,聘用专业性的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制定销售网点,设置配送的程序,不断地完善防治技术、专业人才、植保机械整合在一起,发挥综合优势。

4.2完善基层植保体系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完善基层植保十分必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县级植保机构,改善植保机构的硬件设施,建立健全植保队伍,充实植保机构,建立健全基层的植保体系,为我国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3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专业化防治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初步建立的组织,必须给予足够的支持,包括资金、技术、政策等。建立专项的补贴资金,进行专业化防治。

4.4建立健全专业的管理机制

结合地区发展形势,制定合理的专业化防治对策,建立健全服务方式,服务标准及用药的标准,用药规范、机械配置和使用保管、防效保障等环节进行规范。

4.5强化培训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防治,加强对用药技术的培训,增强防治技术,注重机械维修,提高专业化防治队伍的建设。

5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的现状以及病虫害防治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对当前我国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不足以及防治对策有了新的认识,总之,提高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需要多部门共同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