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媒时代的特征十篇智媒时代的特征十篇

智媒时代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2:34

智媒时代的特征篇1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对传统的单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挑战,而且也正日益广泛地影响着当代的教育理念,不断地渗透到现代教育技术之中。作为计算机技术和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也正受到多元智能理论的冲击和洗礼。如何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使其在实际应用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智能,促进学生装的全面发展,已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而且必须重视的课题。

1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及特征

1.1多元智能的内涵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针对传统的一元化智能理论不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至少有8种智能:语言符号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教授对这八种智能作了具体的界定。

语言符号智能是指人们利用语言思维、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如作家、诗人、语言学家、演说家、著名节目主持人等就具有较发达的语言智能。

数学逻辑智能是指人们进行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如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电脑设计师等就具有较发达的数学逻辑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和操作的能力。如飞行员、建筑师、外科医生、雕塑家、摄影家、画家等就具有较发达的视觉空间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们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如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手工艺术家等就具有较发达的身体运动智能。

音乐节奏智能是指人们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和音色的能力。如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乐师、乐评、乐器制造者等就具有较发达的音乐节奏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人们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如政治家、外交家、卓有成效的教师、心理医生、宗教领袖、成功的销售商等就具有较发达的人际关系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是指人们建构正确自我知觉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导引自己的人生的能力。如神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就具有较发达的自我认识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人们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如植物学家、生态学家、文物鉴赏家、景观或园林设计师等就具有较发达的自然观察智能。

1.2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

1)整体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上述八种智能,而且各种智能之间并非彼此绝对孤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只是某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而已,且智能经过组合或整合可以在某个方面表现得很突出。这八种智能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的智能体系,因而这八种智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人的智能的发挥都有重要的作用。

2)差异性。多元智能理论在强调八种智能的整体性的同时,也承认这八种智能的差异性。加德纳认为,尽管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由于受各种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3)发展性。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这八种智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极大的可发展性的,每个人都具有将这八种智能发展到极高水平的可能性,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加强。而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而当代的教育的宗旨正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促进其全面发展。

4)实践性。加德纳教授修认为智能是在单元或多元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一定价值的能力;智能是一整套使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智能是人们在发现难题或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时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不难看出,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智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其实践性。

5)人文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实质上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因而,一个人的智能的形成、发展和实现总和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的智能也必然会体现出各自的人文特征,具有明显的人文性。

2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涵义及特点

2.1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涵义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multimedia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software),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的教学软件。它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立体化的方式,把信息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它的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能很好地激发广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教学软件,既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又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其特有的优势和特殊的教学效果无疑会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2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特点

1)集成性。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可以以结点为基本信息单元,通过链和网格的形式把文本、图像、声音、影视、动画等多种信息媒体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供学生和教师使用。这样不但可以使软件图文并茂、声形辉映,教学内容生动逼真,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而且也可以利用集成的多种媒体信息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较好地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整体特征。

2)灵活性。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做出反应,适应个性差异,照顾个体已有知识水平,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它可以自定步调,允许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它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当前的知识水平为其提供难易适度的学习内容;它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学习风格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因而它也可以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智能强势和弱势选择最适合自己进行学习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差异性特征。

3)动态性。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具有极大的动态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动态发展的,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动态维护更新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动态的展现事物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不但系统的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各种智能,从而较好的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特征。

4)交互性。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极大地实现了师生和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作用。它能根据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的实际变化的需要,把各个知识点及其场景及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能够根据情节变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反复调用、反复播放、反复操作;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和片断进行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特征。

5)时代性。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当今时代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先进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就必然会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且当代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实社会性,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也就应该体现时代特征,以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展现一个社会的时代特色和人文背景,以利于培养学生与社会人文环境相适应的多元智能,从而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文特征。

3多元智能理论对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的启示

3.1软件目标多元化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全面、协调发展为宗旨的,与此相适应,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目标也应是多元的。应改革传统软件以提高教学质量获取高分为唯一目标的思想,在设计软件时,既要注重语言知识和数学逻辑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视觉空间、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身体运动、音乐节奏等智能的培养。既强调软件的学习助手地位、更应认识到软件作为学生成长伙伴的作用。

3.2软件内容丰富化

为了能实现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改变传统软件内容单一化的不足,丰富软件内容。在传统的软件中,往往以单个知识点为主要内容,从而导致软件内容单调,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软件内容丰富化,不仅要求软件的知识点应丰富多样,而且要求展现知识点的媒体信息必须多样,即有文本描述,又有声音讲解,即有静态画面展示,又有动态影像播放。软件内容多样化还要求软件知识的呈现模式应该多样化,即要线性展示,又能随机点播,即有自主探索,又有协作学习。从而在内容上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提供足够的素材和手段。

3.3软件开发多员化

传统的软件开发一般由专业人员进行,然后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即使教师业余自制一些临时软件,往往也仅仅是教材的电子版本。在这种传统的开发模式下,很少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因素。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教育以学生为本,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参与到智能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来培养他们的多元智能。这就提示我们在开发软件的时候,应集中专业人员、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智慧,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让他们都参与到软件的开发活动中来,做到软件开发的多员化。

3.4软件应用情景化

加德纳认为智能在本质上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软件在应用时往往被教师生硬地搬到课堂上,仅仅作为电子黑板来使用,缺少一定的铺垫和相应的情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发挥软件应有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学生的各种智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得以培养和强化的,因而要达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目的,就必须在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时创造相应的情景,在合适的氛围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和学习,并尽量在软件中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情景。

3.5软件评价过程化

传统评价观点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以最终结果论英雄。然而,学生的成长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对其成长过程中的评价不但能使其反省过去,更重要的是能激励其面对未来。因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的过程化,在学生利用软件学习的过程中对其每一步、每一阶段、每一过程都应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从而保证对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进行及时的评价。

智媒时代的特征篇2

传统广告:寻找出路?

2012年前三季度,报纸广告刊登额下降了8.2%。报纸广告的下滑,必然带来报业订户加速下滑和产业整体规模的下滑。传统报业市场的低迷,使原来在纸媒投放广告的广告主开始加速转向网络市场空间,寻找新的投放机会。

对比之下,新兴媒体的广告投放速度持续保持增长。根据艾瑞咨询集团的报告,2012年中国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的广告营收规模达到10.6亿元,相比2011年增长了135.6%。我国广告业界开始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价值,广告业的产业转型为其带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挑战与机遇。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告的呈现方式、接收方式必将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大数据时代的智能广告。Facebook广告总监戈库尔·拉加拉姆(GokulRajaram)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首先是移动广告和移动电子商务。

在移动广告面世之时,有三个问题需要思考:传统广告具有什么缺陷?移动广告如何克服这些缺陷?移动广告作为创新产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笔者认为,当前的传统广告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传统广告不是交互广告。传统广告的运作,无法进行即时的效果统计。它基本上是通过前期市场调查、广告制作投放、观察收益、后期改进等一系列缓慢流程来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广告无法即时、有效地与用户交互,无法实时收集确切的用户数据,其结果必然是人力投入大、反馈周期长、数据统计失真。

第二,传统广告受时空限制。传统广告源于印刷媒体的兴起,它与印刷媒体结合在一起,依附于印刷媒体而存在,依托印刷媒体生存。这就意味着传统广告的投放周期必然受制于传统媒体的发行周期,其商业运作必然受到媒体商业运作的牵制。广告,作为一个商业主体,没有其主动性与灵活性。

第三,传统广告受幅面限制。众所周知,广告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如广告产品与广告理念、理念的层层递进等,然而因投放幅面的狭小,传统媒体广告本身往往无法全面展示其需要表达的丰富内涵。

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怎样解决传统广告不可忽视的三大劣势,就成了广告行业发展的关键。“微广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微广告”,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上看,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面向大数据的、即时交互的、智能的广告,即数字交互广告。它是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多维逻辑智能广告,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移动化、互动化、分众化、多维化及迭代性。值得强调的是,移动互联网是“微广告”存在的技术物理前提,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就没有“微广告”的功能与特征。

“微广告”,从产品的内化结构上看,是一种既可以作为广告体,也可以作为广告元素或广告元素组合的分层自定义广告体系。“微广告”,还是一个产品的微化概念,以“微广告”特有的元素特征体现产品的微化、基因化。

“微广告”,从消费者的意义上看,又是一个全新的消费概念。其中,“微”的含义,在于解读当下社会人们在时间消费上的“碎片化”“微片化”的现状。

移动化:“微广告”形成的前提

移动化,表明将广告在移动互联网上传播,在移动设备上进行投放与显示。移动化所带来的广告体验与以往的平面广告、电视广告、户外广告、公共广告不可同日而语,个人手持移动客户端成为“微广告”的承载体。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正适宜用来形容移动互联网时代。麦克卢汉认为,真正重要的讯息不是通过媒介承载的信息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更进一步来讲,真正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并不只是传播的信息,还包括媒介所带来的变革。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不仅给人们的广告接触方式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

移动化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标志,更是社会加速流动的标志。社会的空间和时间在移动化时代被切割成碎片,作为主体的人,在移动时代可以迅速实现主体在不同空间之间的切换,即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都在移动(流动)中随时变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办理公务、娱乐休闲,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特别重要的是,移动化带来的用户习惯的改变,对于广告业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它有助于广告主快速收集更为详尽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使用时间及地点;其次,广告主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更准确的广告投放。

“微广告”是在移动化特征的前提下形成的。所以,“微广告”首先需要突破广告固定投放的约束,成就自己移动化的优秀品质。

“微广告”产品的四大特征

传统广告已经经历了印刷广告、单向投放广告(如广播、电视)、数字广告(如传统互联网广告、户外广告)三个时期,当今的广告业正在步入第四个时期:移动互联网时期。这一时期,传统广告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面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微广告”。与传统广告相比,“微广告”有着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全媒体的形式。传统广告的形式包括以文字或图片为主的平面广告和影音结合的视频广告。“微广告”则是基于移动数字媒体的全媒体创新广告,其中融合了多种媒体信息,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漫画、游戏等。在“微广告”中,可以通过对多元媒体形式的解构和建构,在多种信息之间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具有交互性、存储容量大、速度快、频带宽、实时性的广告系统。

二是互联网的传播方式。目前来看,传统广告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报刊杂志的平面传播、户外海报标牌等立体展示和公交楼宇视频播放等方式。传统广告的传播局限显而易见:媒介载体受空间限制,不论是纸质刊物还是地铁、公交,包括个人电脑,都是不便随身携带的媒体终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接近该类媒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客户端为“微广告”向移动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微广告”的传播途径必须通过移动互联网完成,这是“微广告”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是交互化的体验。移动客户端的广告形式与以往的传统广告极为不同。传统广告与受众的关系仅限于观看,广告与受众之间无法产生更深入的联系。而在“微广告”的表达形式上,其广告元素可以被切分成若干微小的广告元素,给用户带来与这些广告元素的交互体验,这些交互体验可以为用户带来深层次的体验乐趣。

“微广告”区别于传统单向型广告的最大特点就是广告的互动性。“微广告”作为新的广告承载形式,改变了以往受众单一接受广告的现状。从本质上讲,互动化是一种广告思维的转变:吸引用户的广告不是传统的图片和文字,而是将广告本身变成可与用户交互的信息,实现用户与内容、与广告主的及时互动。交互化,既包括用户与广告内容的互动,也包括用户与广告主的互动、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通过多媒体互动操作的技术支撑,“微广告”实现了这种与用户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

在交互环境下,如果用户认可广告所传递的信息,那么广告主会得到直接的相关反馈。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是“微广告”传播的重要渠道。举例而言,广告产品通过细节的改变提供给用户细微的关怀体验,用户因其体验,乐于将每一次良好的感受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到其亲友圈里。在这里,用户与用户形成了“n对n点”的互动。

四是结构化的元素。对传统广告固定结构的解构,不仅是“微广告”形式的创新,也是对用户体验的创新。“微广告”的这种功能是一种智能分析功能:在“微广告”下,广告主基于用户数据的反馈,可以随时更换广告中的部分内容。在“微广告”中,因为这些内容被分解成了广告元素,就为广告主的内容呈现提供了相关元素对应下的数据依据,广告主可以据此撤换掉不受市场欢迎的广告元素,实现更快速、高效的营销。

“微广告”具有元素化的能力,这一能力使得传统广告的展示单位发生重大变化:在纸媒上以页为单位的广告内容,不仅可以以整体页出现,也可以以广告的元素(元素a)出现,或以广告的元素组合(元素组a,内包a1……an)出现,或以元素组合体(元素组a,元素组B……元素组n)出现。它使得一幅广告在逻辑层面上,可以根据广告主的商业意愿,将其计划销售的任何一个产品,也同时作为这一产品的部件(对应于广告元素)、这一产品的部件组合(对应于“微广告”中的元素组合)、这一产品的部件组合体(对应于元素组合体)作为广告主体而投放。“微广告”的商业意义在于,一幅广告,可以形成在针对性销售目的下的任意组合的多幅广告。在“微广告”的元素化特征下,每一新投放的广告,都可以对应一种产品;任一新投放的广告,都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广告体呈现,也可以作为更高层次上的产品结构中的部分出现。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广告的元素化结构不仅对广告本身带来革命,同时还具有产品设计的商业统计意义。

“微广告”的商业意义

定时广告转为分时广告。传统纸媒的平面广告与纸媒捆绑在一起,广告的传播周期受到纸媒发行周期的限制,广告内容必须与纸媒内容同步发行,如周刊就只能一个星期发一次广告,月刊便只能一个月一次广告。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纸媒广告的出版不具备灵活性,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传统广告的定时弊端显而易见。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解决广告的定时限制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微广告”的诞生和商业普及,解决了传统广告不能随时、随地、随心更新的困扰。“微广告”可以在理论上实现按照任意周期播放的分时广告。分时广告作为“微广告”的时间特征,其出现解决了广告主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甚至可以做到广告内容与媒体内容在任意周期下的分离。举例而言,一本月刊的内容可以在移动客户端上一个月更新一次,而在这期刊物内容不变的一个月内,其承载的广告内容却可以每周更换、每天更换,甚至每小时更换。借助于软件程序的支持,广告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弹性,以任意周期播放广告内容,随时更换广告内容。“微广告”的这种分时特征,彻底突破了传统广告受制于时间周期的局限性。

定幅广告转为分层广告。传统纸媒的平面广告,不仅在时间上受到刊物出版周期的限制,在空间上也受到媒介的影响,即广告内容局限于固定幅面的表达方式。例如,一个页面的汽车广告,只能在有限的页面上摆放照片,如果想全方位地了解汽车的立体感觉,比如对车座、方向盘、驾驶室感兴趣,就需要多幅照片互补展示,而多幅照片往往需要增加广告的页面。传统印刷广告具有定幅特征,而这种定幅广告的单层表达方式无法立体化地、全方位地展示产品。

“微广告”具有分层展示的特征,这一多层次的信息表达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立体化的宣传效果。同样是汽车广告,在“微广告”上可以将汽车信息按照不同的层次组织起来,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点击其中的某一个部分。“微广告”不受幅面的限制,其所承载的商业信息量远远超过了传统广告。只有广告主不想传播的信息,而没有“摆不下”的信息。“微广告”的这种分层特征彻底打破了传统广告在传播空间上所受的限制。

定版广告转为元素广告。“微广告”还具有一种面向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元素特征。一直以来,广告的效果基于数据交流,而数据反馈都是广告商进行决策时所需要的。“微广告”相较于纸媒广告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其精准的数据统计能力。在纸媒平面广告中,广告主只能知道发行量和订阅量,而无法跟踪读者的阅读行为。广告主不知道读者到底阅读了广告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也不知道读者的阅读停留时间和读者是否阅读过广告内容。在对这种阅读行为无法跟踪的模式下,广告效果的好坏往往要靠调查问卷来间接知晓。相对于纸媒广告这种模糊不清的广告效果,“微广告”可以很好地反馈用户信息。“微广告”的元素功能,可以确认用户对广告元素的点击量和停留时长,广告主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哪部分信息是用户最感兴趣的,哪部分信息是用户不太关注的,可以使企业基于商业数据做出下一步的商业决策。

“微广告”:面向大数据

“微广告”作为一种新型互动式广告,具有为广告主提供大量即时的数据反馈的能力,广告后台系统可以借鉴用户的反馈数据即时调整广告内容的播放。这种根据用户反馈数据来动态调整、优化广告内容的特性,称之为“微广告”的“自迭代特性”或者“自适应特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去局部影响广告的主体信息,广告平台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数据选择出用户最喜欢的内容,进而实现对广告的自动强化,形成在智能化意义上的演进能力。

在广告主做了初始广告的设计与投放以后,“微广告”便进入了一个由用户点击浏览、反馈数据回送、广告内容智能调整三部分组成的“自迭代”的过程。“微广告”在投放到终端之后,用户会通过点击和浏览这一广告而产生可计量反馈数据(比如,在某一个视频页面的停留时长、超链接的点击次数、互动节点的活跃度等)。这些反馈数据可以触发广告后台的智能控制程序,由智能控制程序实现基于新的数据基础的广告内容的即时调整。比如,用户喜欢点击明星的蓝色唇彩,而原广告页面默认投放的是红色唇彩,当点击数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超过了事先设定的阈值,广告程序便可以自动将默认图片切换至蓝色唇彩以满足用户的视觉需求,使广告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微广告”的这种自迭代特性,是通过一个实时采集数据的后台系统来完成对广告内容的程序控制的。

基于自迭代特征,“微广告”通过数据反馈与后台程序,可以快速实现广告内容的优化和精准投放。在这个意义上,“微广告”成为一个在市场中自我进化的微平台和微系统。

作者李极冰系北京天智通达信息技术

有限公司董事长

智媒时代的特征篇3

从2006年开始,企业“危机”便开始大面积频发,这一切都“归功”于网络社区的繁荣。

随着社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区应用的普及与成熟,互联网正逐步跨入社区时代,这为企业的品牌传播和危机公关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又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为此本刊邀请了北京大学软件和微电子学院院长陈钟和智囊传媒总裁傅强,就网络社区化为企业的品牌传播产生的深刻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忽视网络社区,会出大事

《新智囊》:近来的企业“危机”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事件源发由社区讨论开始,引起大型平面媒体关注,门户网站转载与专题化报道,导致各类媒体更大规模的报道,爆发企业品牌危机和公关失控。比如,2006年7月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接到了一封200多位消费者组成的维权委员会对柯达LS443型数码相机的投诉,之后又收到了80人的群体投诉信,总计300多人。是什么使这来自23个省、市、自治区的消费者联合起来?又是什么使源自台湾的柯达解决方案成为听证会证据?BBS上的热帖,网友的热心,使柯达事件不断升级,也致使柯达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一落千丈。

傅强:“柯达质量门”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由互联网社区引发的危机爆发,类似“柯达质量门”事件还有很多,也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很显然,由于危机源头及路径发生变化,按照传统路径的品牌管理在当今社会不适用了。

陈钟:由于技术创新带来互联网的变革,由web1.0单纯页面浏览向内容更丰富、交互性更强的web2.0时展,而且交互的手段更丰富,如BBS(论坛)、Blog(博客)、wiki(百科全书)、im(即时通讯),这些技术手段大大强化了消费者联合和做主的力量,也使企业危机防不胜防。

《新智囊》:这些变化带来了一个明显的特征,“志趣相投”的用户形成了一个一个“社区”、“圈子”、“群”。这些变化给企业的品牌管理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傅强:web1.0时代互联网的内容主要是从传统媒体转载,传统媒体报道什么,网络媒体就报道什么,用户就看什么,这时的用户是聚集的;在web2.0时代,用户是看得什么、想什么就说什么,“我思故我在”,用户是分散的;但是,企业一旦有“事”,这些分散的用户一下就聚集在一起。形成势不可挡的局面,为企业的危机公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智囊》:互联网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媒体,又是一个社会性非常强的社区。各类网站层出不穷、手段和花样又时常翻新,这给企业的品牌传播带来很大的难度。传统企业的危机公关常用的方法是哪里有问题就到哪里捂,切断传统媒体的消息源,通俗讲叫“捂盖子”。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捂盖子”失灵了,这里“捂”住了,那里“冒”出来;而且互联网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了消息源,并且在瞬间扩散和放大,很多时候事态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时候企业才知道。

陈钟:这种情况非常可怕,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企业无人管理互联网社区,企业的声音在社区缺失,企业创造的社区没有公信力。这种情况企业不是不了解,而是缺少应对的手段和策略。首先企业需要对重点社区进行监测,然后需要对与企业相关的舆情进行分析。企业可以利用舆情监控的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及时监测与企业相关的信息,一旦发现负面信息,企业可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网络消费者可以“智能”识别

《新智囊》:网络社区化带来消费者明显的变化。我消费,我做主,消费者希望产品中体现自己的意志;我消费,我分享,消费者成为媒体的一分子,成为品牌的者、参与者、讨论者及反馈者;我消费,我影响,在这场自下而上的运动中,消费者影响了企业、行业,甚至是媒体。

傅强:YoU时代消费者的这种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几大特征:开放性――表现为消费者对无论是哪一个来源的新鲜创意都可以接受;进取性――普遍具有往上选择的趋向,消费者愿意表现高于其社会地位的奢侈化消费;青春性――消费者普遍愿意表现或消费的比其实际年龄应该表现的要小;僭越现象,低层次价值观的人总是在模仿高层次价值观的人。这些特征使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表现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不稳定,消费喜好易变,消费周期短;每一个生活方式里的小行为相对于以往都在放大,对于任何东西的关注度都在提高;消费者的爱好与品味的形成不再只限于对专门功能性产品的寻求中,而形成于多类产品文化的变化、传播、选择、体验之中,这是一个各类产品与品牌关联影响的时代。在YoU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特征表现越来越明显,为企业的营销和品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企业在强调营销活动的精准性、有效性,针对于消费者,“投其所好”确实是一种更为快捷的营销策略。企业在制定销售计划前,纷纷将研究重点放在对目标客户的需求分析上,社区化营销应运而生,并成为营销策略中的主流。根据不同消费者的相同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渗入,多种营销方式配合,使社区营销更加丰富多彩。

陈钟: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为消费者的“我做主、我分享、我影响”提供了平台保障,消费者的个体行为表现得越来越充分。YoU时代是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每个人在社区里都有一席之地;网络创造者们利用网络的即时通信技术与手机短信等技术结合,使网络与消费者的交互突破时空的限制,网络的互动已经无处不在,相较于传统的方式,效率更高、更及时。

《新智囊》:网络受众的广泛参与为企业识别消费者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亿万级别的网络受众又为企业识别目标人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消费者的个性化特征越明显,甄别的难度就越大。企业最终是要找到自己产品的目标人群,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陈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在网络上的应用为企业识别目标人群提供了条件。网民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参与互动时,在互联网上留下“足迹”,就像彗星留下长长的彗尾,人类可以用天文观测技术确定其方位、年龄、成份、行为等等信息。企业可以应用舆情监测技术收集信息,通过智能分词、语法比对、敏感词技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抽取和过滤,然后应用智能分析技术,识别个体的身份特征和行为特征,这个“YoU”是谁、在哪、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偏好是什么,等等,然后根据这些对“YoU”们进行分类。

傅强:YoU时代企业的品牌管理需要从舆情监控到社区行为监控;从关注内容到关注主体和主体行为;从网络虚拟身份识别到主体行为分析。有了这种对“YoU”们的身份和行为特征的精确分类,为企业的精准营销和品牌传播提供决策依据,社区化营销也成为现实。传统的企业品牌传播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形式,很难精准把握受众是谁、在哪、偏好是什么,导致传播成本巨大。精准营销的内涵是适合的人群、合适的方式、较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在YoU时代,传播环境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在要求一种新的沟通方法,在营销中,消费者有参与感,才会觉得这是符合我的需求的产品,从而记住品牌。

让网络社区催化品牌传播

《新智囊》:中国79万家独立网站,不仅BBS已经成为网站的标准配置,而且还诞生了很多独立的社区网站,据统计,目前中国共有60多万个网络社区,虚拟社区正成为互联网上最繁荣耀眼的一道风景。现代意义的虚拟社区已经不单纯是BBS――电子公告牌和讨论组,而是突破单纯以文本为主的表现形式,发展到博客社区、播客社区、“化身”(avatar)社区、三维虚拟社区等社区形式。

陈钟: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宽带更宽带来文字结合图片甚至语音、视频、虚拟形象、三维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多种技术的结合和应用使网络“无处不在”,将互联网、纸媒、电子产品、家用电气等等,通过无线通信技术链接在一起;网络智能识别技术使网络社区虚拟主体与现实主体越来越接近,主体身份越来越真实;三维技术的应用使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越来越相似,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Secondlife(第二人生)网站。

傅强:“媒介是人的延伸”,从本质上讲,虚拟社区是人通过计算机网络结成的社会共同体,人的兴趣和对于沟通、交往的渴望是社区建造成长的第一推动力。因其无须身体直接接触的交往形式,而保证了自身的隐私和安全。因此,虚拟社区繁荣的背后是人际沟通和交往的革命,企业如果能够从社会心理学动因出发,利用网络虚拟社区,通过品牌传播和产品来满足人们天然的归属需求和被爱的需求,将为企业的营销和品牌传播带来更多的机遇。已经有很多知名企业在Secondlife三维虚拟社区里建立品牌社区,现实产品虚拟化在社区里营销,一方面传播了品牌,同时也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更好的认知。未来会有更多企业在虚拟社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陈钟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保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担任北大青鸟集团的技术总监、北大青鸟环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智媒时代的特征篇4

关键词:智能广告;广告产业;广告传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大数据分析处理与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智能媒体时代正在来临,而广告行业自然也面临着变革。一方面,媒体行业积极寻求智能化的步伐,催生了智能广告这一具有广阔前景与极大潜能的产业;而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媒体的智能化道路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1],被机器学习能力与算法迭代加持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广告行业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广告行业智能化的变革中,传统广告行业不断地瓦解与重构,广告的运作模式与分发策略,相较以往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技术为行业带来变革与机遇的同时,因为技术发展不完善、监管能力滞后等因素所产生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这些机遇与风险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切入点,本文将从智能广告发展溯源、智能广告的传播特征、智能广告时代的潜在风险三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智能广告发展溯源

计算广告这一概念最早于2008年被提出,其核心是一种能够做到精准投放的广告投放机制。它在基于大量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进行实时高效的计算,对用户进行场景画像,找到最优匹配的广告内容并定向投放给目标用户群体,由此能够将广告收益大幅拉升。这一广告投放机制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谷歌公司在2019年第一季度基于数字计算广告的营收就达到了373亿美元。计算广告在其诞生之后也在经历着不断的迭代升级。随着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技术与广告行业进一步融合,以计算广告为基础的智能广告应运而生。在目前国内对于智能广告的研究中,有学者对“智能广告”这一概念做出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即“以数据驱动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广告内容的耦合生产、精准投放与互动反馈从而个性化地满足消费者生活信息需求的品牌传播活动”[2]。智能广告在原先计算广告的基础功能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即时性内容生产与创造、精准化个性化内容分发、依据反馈数据进行广告效果优化等能力,对于整个广告产业链有了更加全面的渗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智能广告是对计算广告的进一步发展与升级。

二、智能广告的传播特征

人工智能技术对广告的深度介入,不仅使得广告的内容生产与呈现方式出现了改变,“对产业运作形态、产业链生态也带来了革命性变革”[3]。

(一)人工智能对内容生产的深度参与

相较于传统的数字广告,智能广告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对广告的创意策划与内容创作进行了深度的参与,智能广告的内容生产大部分由特定算法负责,相较于人类设计师,负责智能广告内容生产的人工智能可以进行不间断的自我优化升级,同时也能与最新市场动向相结合。例如,天猫的广告ai设计师“鲁班”,在2017年的“双11”活动期间,这一人工智能设计师共生成了4.1亿张海报。如果以每张海报花费20分钟的时间计算,将同等数量的海报由人类设计师来完成,总共将会耗时近300年的时间。由此不难看出,智能广告在生产效率与内容时效性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而在广告的内容呈现方式上,智能广告最为核心的特征是“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内容呈现。由于广告内容的生产效率与数量脱离了人力的限制,使得智能广告能够依托用户画像等技术为基础,为不同的用户进行个性化的内容定制创作并加以针对性地投放。以前文提到的天猫ai设计师“鲁班“为例,在同一时间,使用不同的手机打开淘宝,app首页所出现的广告海报均不相同;SaatchiLa的人工智能“沃森”,在为丰田汽车公司的新车型进行推广营销时,广告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显现出了相同的特征。该公司在Facebook上开始了一项运动———“thousandsofwaystoSayYes”(成千上万种说Yes的方式),并且最终基于100多个不同的人口统计特征,生成了100余条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广告。综合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发现,人工智能对于内容生产的介入,使得广告的内容生产进入了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时代,由此生产出的海量广告产品推动了广告个性化的呈现方式。

(二)基于用户画像的分众化传播策略

智能广告时代,广告的智能内容生产与呈现方式的转变,自然也促使广告的传播策略发生转变,而广告生产与传播重心也发生了较大的偏移。在广告的传播策略方面,传统的广告传播策略往往是基于广告理论、市场及消费者调查而进行制定的,由此所形成的传播策略针对的受众往往较为宽泛,投放策略较为粗放,所获取的传播效果也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而智能广告的投放策略主要是基于用户画像,再通过大数据与算法对受众进行精细化划分,筛选出合适的广告受众之后再进行广告投放。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信息流广告,这一形式的广告广泛存在于社交媒体(如国外的推特、Youtube,国内的新浪微博、微信)当中。此外,智能广告在传播时会选择与内容信息进行深度融合,这一传播策略使得智能广告对受众的心理把握得更为精准,使得广告的商业化目的更为隐蔽。如前文提到的信息流广告,往往都与潜在受众所浏览的信息、咨询等相融合,“并且通过用户的刷新行为不断变化,更易于用户接受”[4]。智能广告在广告投放效果监测方面也同样与传统广告有着较大的不同,智能广告经过分发之后,可以实时根据后台的反馈数据进行广告效果监测。同时,智能广告在投放的同时往往会保留手中的反馈渠道,如Youtube在进行智能广告投放时所使用的反馈机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程度,对投放给自己的广告进行意见反馈,这使得系统能够根据用户反馈对广告的传播策略进行实时调整,从而形成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投放策略。

(三)日趋完善的智能广告产业链

由于智能广告所取得的投放效果更为优异,因此广告主对智能广告的投放兴趣与投放预算正在逐渐增加,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导致传统的广告产业链发生格局转变。目前,国内正在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智能广告产业链,这一产业链的主体“包括智能广告技术公司、智能广告媒体、智能广告监测公司、智能广告数据管理公司、智能广告交易平台等”[5]。由于智能广告的传播主要依托于受众数据与用户标签,受众数据成为广告运营机构的核心资源,而拥有大量数据计算、分析、处理能力的智能广告技术公司在产业链中占据了较为核心的地位。如前文所述,由于广告的创意与内容则逐步成为了数据优化与算法计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告的创意策划人才、资源正在逐步向幕后隐退,传统的广告设计公司在未来将会受到进一步的冲击。

三、智能广告时代的潜在风险

在技术为行业带来变革与机遇的同时,因为技术发展不完善、监管能力滞后等因素所产生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消费者个人层面

1.个人信息与隐私泄露风险

广告受众关切程度最高的一个潜在风险是自身的个人资料与隐私信息是否会遭到智能广告公司的滥用与泄露。由于大数据已成为众多智能广告公司的核心资源,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价值进一步助长了不当利用个人隐私信息的不良动机。由于智能广告的核心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搜集与分析的基础上,智能广告公司所抓取的数据中必然含有大量的用户隐私数据,因此用户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与广告公司的数据使用似乎正在形成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如何处理用户隐私所带来的信息伦理问题,在未来也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解决。

2.非理性消费风险

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到,“消费者总是怕‘错过’什么,怕‘错过’任何一种享受”。而智能广告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与信息内容深度融合,对于消费者的心理把握更为精准,让广告的商业化目的更为隐蔽,而“广告的功能性美丽则唤醒了消费者内心的隐秘与欲望,产生购物的冲动”[6]。这使得消费者更容易受到智能广告的操纵,从而导致非理性购买行为。

(二)行业生态层面

1.数据孤岛导致的行业信息不平衡风险

一个良性的广告产业生态,往往是建立在行业内部的信息共享这一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数据自身所带有的隐私性,加之数据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往往蕴含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这也使得公司之间对于数据的共享意愿处于较低的状态,同时也促使了“数据孤岛”的出现,如何避免数据垄断的出现,如何在数据共享与公司利益之间寻找平衡,这需要整个行业的进一步思考。

2.广告内容工业化生产导致的广告文化属性下滑的风险

广告除了与生俱来的经济属性外,还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属性,而智能广告的核心往往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也使得广告的文化价值可能会被忽略。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如何使ai理解人类的情感与文化需求、如何保证机器生产的广告内容不只是冰冷的掘金机器,这一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四、结语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未来互联网发展和竞争的高地,就是对广域网络空间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实现其价值匹配与功能整合的高度智能化”[7]。广告行业的智能化已然是大势所趋,通过智能化的广告生产与运作,能够推动广告行业形成新的行业生态,提升广告产业的经济繁荣程度,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在智能广告为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变革时,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技术与风险相互并存,而如何应对这些潜在风险,需要业界与学界进一步合作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苏涛,彭兰.“智媒”时代的消融与重塑———2017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8,40(1):38-58.

[2]姜智彬,马欣.领域、困境与对策:人工智能重构下的广告运作[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3):56-63.

[3]李名亮.智能广告信息伦理风险与核心议题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73(1):76-84.

[4]唐英,黄丹旎.新《广告法》语境下微信信息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J].当代传播,2020(1):86-88.

[5]廖秉宜.优化与重构:中国智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J].当代传播,2017(4):97-101+110.

[6]蔡立媛,龚智伟.人工智能时代广告的“时空侵犯”[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73(2):70-76.

智媒时代的特征篇5

关键词互联网+;媒体融合;跨界互动;全媒体;全息影像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51-0020-04

交通、工业的发展,拓展了人类肌肉的能力;通讯、互联网的发展,提升了人类大脑的能力。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各类变化扑面而来――内燃机、飞机、集成电路、互联网……目前,人类还处于把互联网当一个工具使用的阶段;未来,人类意识或将与某种网络(也可能是互联网)“有机”结合。

2014年,是中国传统媒体的裂变元年,更是“媒体融合元年”。8月18日,党中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2015年,全国“两会”让“互联网+”再次高调了一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是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形成更为广泛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为主,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为辅的新时代。伴随着海量信息几乎无成本的全球流淌,“互联网+”社会应该是一个更加趋近于人性的社会,同时也应是一个需要更好地把握人和技术、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将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模式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模式,交互将不再仅局限于人人交互,而更多的则是人物、人系统、系统物、系统系统之间的链接和内容交互,其未来的主要特征是万物互联。这是互联网的下一次革新,这也是后现代世界的主流经济模式,最终将通过互联网在网络深度用户中催生群体智慧并最终反过来以指数级的速度提升人们感知、理解和管理世界的能力。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我们应如何感知互联网的未来?我们或将进入从未见过的未来,而我们也才开始应对这样的转型。

1数字媒体生态环境变化与演进

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加速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全媒体化进程以及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和新型媒体群等新媒体之间的聚合传播,传统的大众传媒生态环境将被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媒介生态所瓦解与重构。

1.1传统媒体与颠覆性创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认为:分化与融合是同一现象的两面。随着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普及,“合”伴生的“分”或已成为未来更需要关注的问题,全社会真正可以做到万物皆联网,无处不计算。互联网导引之下的媒介正在进行一次革命性的转型,内容、技术、用户洞察正成为当下传媒业运作的三大价值支撑点。随着web2.o甚至是web3.0的产生与发展,广播电视的作用正在发生改变,互联网的消费者行为逐渐冲击电视和视频领域,传统电视围墙被打破。传统的媒体组织将越来越“失控”,媒体事实上已没有“体”只剩下“介”。传媒业也已呈现四个“不是”:“新闻不是新闻、媒体不是媒体、记者不是记者、受众不是受众”。

根据思科视觉网络指数关于全球移动数据流量的预测报告,到2016年,移动视频流量将占到所有移动终端数据流量的71%。这个流量相当于330亿张DVD,4.3万亿mp3文件或者813万亿条短消息所占用的数据流量。北京等一线城市电视开机率持续下降,已经低于40%,其在由数字媒体迈向下一代新媒体的趋势中,逐步演变为以移动物联媒体、大数据媒体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兴媒体。新媒体凭借其创新的传播理念和自由的传输机制,为传统媒体带来颠覆性改变,事关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新兴媒体话题设置、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将衍生出全媒体、云服务、智慧城市等众多应用和服务,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传媒行业正经历变革,媒体正从变革中寻找创新和机会。主流消费者正在探索试用新的电视和视频技术,丰富收视体验,形成新的消费者行为。场景(空间环境)或情境(行为)决定人们的行为特点与需求特征。

1.2新一代移动互联生态系统

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媒体融合的未来技术形态主要特点如下:具有移动互联特征的人人互联网络,具有云计算、云服务特征的新泛在服务网络,具有物物互联特征的新泛在物联网络。与此同时,为改善人与生态之间的交互关系,打破应用与服务的边界,最大程度的实现智能终端和用户之间的意识流交互方式,业界还期待逐步实现基于影视产业和智能终端的平台、内容、终端盒全覆盖的“用户生态交互系统”。如乐视网于4月14日在北京和美国硅谷两地同步举行“无生态、不超级”乐视超级手机会,正式启用全新终端系统。乐视提供了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桌面,可通过用户行为、社会热点和个性设定等因素,聚合全互联网最新最热视频内容,智能推荐推送最匹配的视频,并且根据每个用户日常操作习惯的不同推送不同类型的信息,拥有更加丰富和创新性的内涵。其全球首家以“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开放闭环生态模式,也让手机由智能时代进入生态时代。

在未来,移动媒体将变为内容媒体、关系媒体、服务媒体的集合。智慧媒体、环境媒体、自然媒体,将让媒体更泛在,更契合人的需求和媒体自然和谐方向,这是新媒体演进的自然方向。“互联网+”时代,用户成为一个个确定的人,包括地理位置、上下文情境(Context)、行为方式等要素;用户的需求、喜好、消费习惯等,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变得清楚明确,基于目标(喜好、调性等)的聚合变得更为可行。笔者认为,新媒体的核心驱动不是内容而是产品技术,核心追求不是用户而是用户变现,核心价值不是传播而是服务。新媒体不是新业态、新技术,而是新欲望和新思维。传统媒体应把握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主动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强调生态系统的构建,强调跨界、020,强调服务,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以抢占意识形态新主阵地。

2数字媒体融合发展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海量信息、实时更新、双向互动”的网络传播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尊重,传统媒体应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来谋划和推进融媒工作,以实现各种媒介资源优势互补、创新发展,实现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渗透。

2.1用户价值是运营核心

技术进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极大地改变了用户,移动设备、3G/4G网络的普及更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处于“连接”和“在线”的状态。“互联网+”时代是“体验为王”的时代,用户的需求和用户的群意志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要素,针对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应用服务和营销方式将成为发展趋势,将催生全新的应用服务体系。要采用互联网思维强调连接,首先就是“人”的连接、用户和用户的连接、媒体人和用户的连接等。我们应坚持“明确目标人群一强化用户关系一形成核心用户池”的路径,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发现和追踪用户偏好、行为、心情和需求差异等方面的信息,挖掘和分析可贵的数据资源,为内容的传播决策提供全面、系统、准确、前置的参考数据,把内容重新打包以适应新平台,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做到主动推送和被动点播相结合,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用户推动改变。

2.2技术内容是双轮驱动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曾根据经济学“最省力的原理”为基础,提出了计算受众选择传播媒介的概率公式:可能得到的报偿÷需要付出的努力=选择的概率。这表明,媒体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与完善服务内容并拓展与改进传播渠道,才能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国已进入光纤宽带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后pC时代、云计算时代和大数据时代,全面刷新了web2.o阶段的常态,正在引发全球范围内深刻的技术和商业变革,为创新内容生产开辟了广阔空间。在技术驱动方面,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多媒体、即时性、差异性、社交性等特点;在内容优势方面,传统媒体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公信力等优点。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尽快打造新型全媒体平台,实现从“信息服务商”到“内容服务商”的蜕变。各级媒体也应该以媒体转型和多业态发展方向为主导,注重新技术开发、新设备应用和新内容形态创造。

2.3无界交互成主要趋势

在互联网发展之前,电视是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屏”媒;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人们接收信息的媒介终端变得丰富;而从移动互联网到后面的万物互联的时代,将有更多的内容、更多的观看方式、更多的传感设备以及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接入网络,视机交互(3D互动)、脑机交互(脑电波)和情感交互(情感分析)将成为无界交互的趋势。通过云服务可获得节目更为详细的信息和数据服务,将大大方便和解决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体验,为用户提供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确保不同终端同时获得最佳视频体验效果。分析用户的偏好和需求,实现从“一云多屏”到“以用户为中心”的“无界交互”,并以此打通电视观众与新媒体用户两大用户群,从而确保他们做出合适的决策。基于云端的大数据分析和情景感知的终端相互结合,实现“跨终端、跨时空、跨应用、跨行业、跨领域”的整合(见图1),实现个性化需求与服务、智能化服务和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

2.4数据网络是发展主线

数据被认为是新时期的基础生活资料与市场要素,重要程度不亚于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现在的web还是以粗粒度的文档、页面所构成的网络,是以文件信息创造、利用、传播、再创造、再传播、再利用为主体活动的网络;而下一个10年,数据是关注的焦点,将会是人们使用web的主要目的。数据驱动的媒体会是下一个10年媒体的主体,将逐渐变现为独特的流通货币;数据驱动的政府会是下一个10年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利用数据去构建公众服务将会是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方向;数据驱动的生活会是下一个10年每个人可以切身体会到的,用户的一切都碎片化地被记录在不同服务中。通过用户行为监控,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关系和需求进行“画像”(见图2),这些数据可以被再创造成为群体性的统计数据再被传播利用构建新的知识,使得内容表现方式更直观、更美观、更能直指重点,反过来帮助用户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5智能计算重塑人机交互体验

智能计算是指通过软件和算法,对系统的基础功能加以扩展和升级,基于现场情景或主观意图灵活、自动实现相关资源的组织、配置和动作执行,意味着数字世界与实体世界走向融合。智能计算是信息革命正在推进的趋势,贯穿终端、网络、计算、存储等基础设施和企业侧、消费侧的各种应用。过去pC互联网属于信息稀缺时代,是人跟着终端走、人围绕着信息转;现在移动互联网属于信息过载时代,是终端跟着人走、信息围绕着人转;不久将来的智能化是高速度的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的存储、挖掘、分析能力和智能感应能力共同形成的全新业务体系,将有更多功能,比如多屏互动、体感识别、无人驾驶、实时交通等等,彻底解放人类众多体力劳动。未来10年,无处不在的终端、计算与网络,让智能终端成为感官系统(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延伸,从而实现人与设备间更为自然的交互,让机器能够感知并预测到人的行为,从而塑造计算体验,让人们工作更轻松、生活更精彩。

3数字媒体创新发展路径

“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以极快的速度在改变,将全面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交流、教育以及医疗等方式。在未来,电视频道将不复存在,用户将全面告别遥控器,电视屏幕将成为用户和媒体中心交互的平台,成为可视的使用工具,成为家庭的娱乐中心、社交窗口和控制终端,以满足用户更多的感官享受。未来媒体,将在新技术的应用下改变运营模式,增强与数据应用、互联网、各种网络以及其他设备结合控制的联系。数字技术让未来媒体充满想象见图3。

3.1与数据应用结合

过去四年,互联网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增长了394%,使用平板电脑的时间更是增长了1721%,然而使用电脑的时间则仅增长了37%。到2015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将达8.60亿;目前全球仅有1%的事物与网络相连;到2019年,将达到几乎人均1.5部移动设备,每月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超过24.3艾字节,约有115亿移动就绪设备/联接,其中包括83亿手持设备或个人移动设备和32亿机器对机器(m2m)联接(例如,车载GpS系统、航运业和制造业的资产跟踪系统,或使患者更容易获得病历和健康状况的医疗应用等);到2020年,预计全球互联终端设备将产生近500亿的连接,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这一数据量是2011年的22倍,将进一步分散连接,一切事物可能都会与互联网相连。

随着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的递增、移动应用程序的快速增长,移动应用正在迅速成为许多数字服务的主要接入点,未来媒体将越来越多的与数据应用相结合。电视观众将转变为用户,电视频道继而转变为视频app产品,类似手机端的各类app应用,基于用户思维不断更新与迭代,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最佳体验,积聚最大量的用户群体,在规模用户的基础上方可以实现商业运营。

3.2与互联网结合

nHK日本广播协会采用Hybridcast技术(混合广播和宽带系统)把电视节目信息展示在电视屏幕上,也能在类似智能手机、平板等的第二屏幕上显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节目、多屏连接、社交电视和节目推荐等业务;韩国oHtV技术(openHybridtV)采用公共互联网加数字电视(DtV)方式,为用户提供基于广播的集tV+互联网+内容/应用商店于一体的智能电视(SmarttV),如谷歌的GoogletV、苹果的itV等;欧洲HbbtV技术(HybridbroadcastbroadbandtV,混合广播宽带电视)开放和业务中立技术平台,基于现有标准和互联网技术(openiptVForum,Ce-HtmL、w3C、DVB),取代由硬件厂商提供的私有平台。根据外国媒体报道,智能终端的巨头苹果现在已经开始寻找拥有无线和宽带能力的电视机itV的运营合作伙伴,希望他们可以在将来运营苹果电视机。

互联网使信息的不对称和碎片化不复存在,应把传统电视传播转型为运营,把渠道转变为平台。移动环境下的内容、关系、服务三者的交融,使移动媒体平台成为趋势。与互联网结合,可为用户提供更简化操作接口。视频的多屏分发、跨界互动以及信息通信网络宽带的泛在化,将开发出新的商业模式,并从个性化媒体消费趋势中获利。

3.3与各种网络的联系

家庭数字生态系统中的诸多设备将人、物和服务完美联系在同一张三维网络中,逐步实现与互联网、移动网、服务网整体互联互通,实现行为匹配和数据积累,使得媒体终端从功能转向情景及智能感知。电视的收视终端将全面智能化,或将全面颠覆观众的行为习惯与内容形式,包括智能电视机、智能机顶盒、各类液晶屏、pC/paD、智能手机等都将成为媒体收视终端。用户也将看到其它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领域涉及健康监测及家庭控制(灯光控制、能源控制、娱乐系统控制、家庭保安控制等)。

与此同时,用户还可把废弃的智能手机变成高性能家庭自动化/监测系统或将android智能手机变成了婴儿监视器等,以提高客户体验并创造出新收入,或直接产生出新东西。如:美国FioStV和互联网订户在登录其账户时可以看到推广广告,该业务可以用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手机或平板电脑查看和控制家里的电子产品和电器等;摩托罗拉提供Verizon家庭监控4Home平台,向用户提供家庭联网服务,包括能源管理、家庭安全和监控、媒体管理和家庭保健等。今天,移动互联网终端是手机、平板,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是一个万物皆终端的时代。

3.4与其他设备结合控制

随着高性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由遥控器控制设备的格局将彻底改变。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家用电器、家庭娱乐系统、HUD(平视显示器)、传感器、智能车辆、智能服装等越多越多东西通过智能手机控制,并还有一些在等待被控制。语音控制、手势控制、眼球控制以及其他设备的控制(手机、平板电脑等)等也将逐渐盛行。可以预见,类似Siri语音控制等技术将整合到苹果的电视机中,以便让观看者使用云音手势来选择/控制节目。

可穿戴设备更是技术创新的一件大事。这些设备的发展一直得益于支持计算和其他电子产品的压缩技术(可减轻设备重量,使之适于佩戴)的增强,这些增强型技术将与个人风格匹配(特别是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网络改进和应用发展(如基于位置的服务和增强现实)相结合。类似微软HoloLens除实现全息影像外,还可通过指针、手指拨动、环境音、语音控制等方式完成对虚拟物体的控制,连接数字和现实世界。这是再造用户与数字媒体的交互方式:搜索、导航、发现、共享和控制长期努力的一部分。

4结论

智媒时代的特征篇6

CCBn2017,共吸引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企业参展参会;来自naB、iBC、iaBm、ieee、SCte、DVB等国际广播电视机构、行业协会、播出运营机构及驻华使馆、商会等相关行业组织机构的代表参观展会并参加会议研讨;CCBn组委会与国际知名广电展iBC组委会高层人员开展交流合作对话,与相关国际广播影视技术组织进行合作洽谈;CCBn国际顾问委员会对2017年中国及世界广电发展前沿趋势展开高端磋商,对CCBn展会发展提出战略性规划建议。

核心聚焦

深化融合全面创新

加快推进广播影视转型升级

3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出席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17)主题报告会,并做了《深化融合全面创新加快推进广播影视转型升级》的主题发言。

田进指出,要充分把握当前广播影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形势,着眼未来发展,继续聚焦“融合创新、转型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我国广播影视同样面临动力转化、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需要实现融合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科技供给,深化广播影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融合创新、转型升级向更深层面、更宽维度、更高层次迈进。

田进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聚焦四个方面工作:第一,加快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创新、转型升级,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重点围绕“中央厨房”建设这个龙头工程,加快媒体融合、一体发展,逐步实现管理扁平化、功能集成化、产品融媒化,中央和省级广电媒体要率先取得融合一体化的实质性飞跃;不断提升制播技术质量,加快高清化、超高清化步伐,适应受众对高质量音视频的期待。第二,加快广播影视传输覆盖网络融合创新、转型升级,向天地一体、互联互通、宽带交互、智能协同方向发展。加快广电网络数字式宽带式双向化建设,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与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加快有线无线卫星智能协调一体化建设,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基础信息网络。第三,加快建设智能融合广播影视监管体系,提升监测监管、安全保障能力。重点加快建设完善网络化、协同化的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平台,完善现代化电影监管系统,切实加强安全管理。第四,大力推进核心技术和关键标准研发应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做好融合媒体、广电网络、电影工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研发应用,引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为广播影视转型升级提供自主创新技术支撑。

观点集萃

广电媒体融合方向是智能化

广电未来的发展必须走智慧化、智能化道路。中央和行业层面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媒体发展的下一步是智能化。从决策层来说,政府正大力推进智能化建设,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目前,算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依靠算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人工智能产品其实都是在跟媒体对接。

未来媒体发展的基本方向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共享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人都是网络的主人,内容系统呈现开放状态,共享化将会成为越来越多媒体的明显特征。第二是智能化。智能化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巨大挑战。如果把两个发展趋势细分,应该有四个特征:一、用户数据是核心;二、多元产品是基础;三、多个终端是未来各种渠道的平台;四、业态要创新。

互联网业态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web1.0时代(门户流量时代),二是web2.0时代(社交数据时代),三是web3.0时代(智能化场景时代)。对广电而言,自身发展要跟互联网的业态匹配起来,随后者进程而进步。传统广电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也要经历1.0、2.0、3.0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内容媒介阶段,即进行内容集成,把内容放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不同的渠道和平台上,但用户群并没有明显拓展,只是流量转化――从传统媒体的流量转到两微一端的流量。第二阶段是社交媒体阶段,通过社交把用户黏性聚集起来,进而掌握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喜好。第三阶段是智能媒体阶段,即把用户价值(市场价值)跟内容价值高度匹配,充分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广电全媒体未来发展方向为“四化”,即云端化、垂直化、场景化和智能化。真正走向智能化有三个关键:一是智能化媒体应用,二是智能化媒体场景,三是智能化媒体生态。

2017年计划完成

2000万台tVoS智能终端部署

操作系统,或更广义的说,系统软件的标准化,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成功案例可借鉴。一方面软件需要标准化,另一方面软件的标准化也需要适度,不能影响和妨碍软件代码的不断优化。tVoS(智能电视操作系统)以17个专题组(500多人)为基础开展技术攻关、以总体组为核心进行技术决策和协调,以分布与集中相结合的机制实施代码开发,并通过云管理平台(包含源代码版本管理、代码审核、自动编译、项目管理和文档管理等)采用Confluence和Jira软件以github内部开源工作方式实现对技术文档、开源代码、质量的统一管理。tVoS的版本管理参考了开源社区的常用版本管理方式,分为开发分支(Dev)、稳定分支(Stable)和分支(Release)。

2016年10月,tVoS工作组会同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绍兴广播电视台,以绍兴为应用示范基地,进行了规模落地部署,目前规模大概10万台左右。、科技部和财政部将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产业化推进项目作为今年科技文化融合产业化重点项目,在上海、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山东、山西、内蒙古和贵州等10省(区市)的广播电视网络大规模部署和产业化推进,计划完成2000万台tVoS智能终端部署。

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路线图

近几年我国媒体融合取得很大进展,体现在两方面:政策方面,这一年来总局采取积极政策,大力推动和促进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新规范的制定也体现了对全行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另一方面,广电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媒体融合已成为广电产业增长反转的最大力量;全国各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呈雁形,领先者经历下滑之后,陆续触底回升,发出积极信号。广播电视服务业创收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变化幅度从前年的8.65%反转到去年的11.35%;广告收入2015年的负增长将近5%,到2016年突破7%;有线电视用户的增长去年下降幅度较大,但属于正常现象;网络收入增幅从2014年的9.58%降到2015年的4.70%,到2016年为6.93%,预计今年触底回升;从有线网络的收入构成来看,随着用户下降,收视费收入下降最大,其他方面都在增长。由这些数据分析发现全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基本态势比较清晰。

广电媒体在执行重要政策的时候走什么样的路线?我总结有十点:采制发融媒化、内容专业化、业务主流化、媒体平台化、终端移动化、传播智能化、受众用户化、服务特色化、营收多元化、体制混合化。

把握“实”要素、推动“真”融合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的媒体融合探索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新中心、新蓝网、新媒体公司、好易购。最终形成了以“中国蓝云”为依托,全业务融合解决方案,明确融合媒体中心的框架。这个框架主要有十个特点:快速、有效、聚合、联动、智能化、安全、标准化、迭代、移动优先以及多元呈现。

浙江广电集团的融合媒体建设总体目标是建设“中国蓝云”和融合媒体中心框架。要实现建设总体目标,就要做到以下四方面:建设一个高效的生产和办公统一平台;建立一个面向运营的媒体服务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他所需要的数据和内容;建设符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撑平台,即“中国蓝云”;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辅助决策平台。我认为媒体做这些工作的检验标准包括五个方面:传播力、影响力、整合力、战斗力以及综合实力。

大数据下的ip价值评估

网络文学发展经历了探索期、启动期、发展期和机遇期四个阶段,现在正处在机遇期。网络文学行业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首先,网络文学用户群体呈现年轻化和多元化特点;第二,阅读习惯迅速向移动端转移;第三,题材及形式更加丰富多元,泛娱乐化趋势非常明显;第四,用户的消费意愿逐渐增强;第五,商业模式逐渐成熟,形成稳定的产业格局。但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存在众所周知的问题:第一,数量大、质量低、产品多、精品少;第二,机械化模式生产普遍,精益求精创作不足;第三,资本聚集导致网络文学ip过热,炒作严重;第四,侵权屡打不绝,盗版层出不穷,成为制约原创网络文学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五,筛选、甄别难度加大。

网络ip价值评估存在于行业趋势分析、海量数据抓取、热门作品即时排行、舆情分析与预警、ip作品评估以及版权交易等各方面。ip评估可以推动网络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推动“全民阅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以及为ip投资提供商业价值。

2016年度中国广电行业十大科技关键词

CCBn2017主题报告会现场揭晓了“2016年度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十大科技关键词”评选结果。

1媒体融合

2智慧广电

3网络安全

4广电云平台

5中国广电

6大数据

7超高清

8网络视听/iptV/ott

智媒时代的特征篇7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总需求的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解决的是数值计算问题,诞生的缘由是美国为了研究军事技术,对攻击精度的计算。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发展,使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越来越强,逐渐从处理数值发展到对复杂的多种形式媒体的处理。多媒体技术融合了对数据、多种媒体、复杂的智能化处理和交互,并在高速信息网的作用下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现代文明的进程,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通信、教育、金融、娱乐等诸多领域。

2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从计算机处理多媒体的种类和处理的效果、人类接受的方式来分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主要具有多样性、集成性、数字化、实时的交互性等特征。

2.1多样性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面向的媒体种类众多(章惠,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的有机结合:洛阳大学学报,2003),从最初的数值处理发展到了人类感官能触及到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媒体的处理。媒体的多样性,使媒体形式变得丰富多样,这必将使表达更为自然生动,表现更为灵活,解决问题更为便捷。

2.2集成性

为了获得更好的展示效果,各种媒体并不是各行其是的。计算机使用不同的媒体,共同展示相同的内容,媒体与媒体之间的融合集成、充分展示,让人们的不同感官得到充分刺激,使人们更易于接受(孙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为了多媒体后期的运用,各种媒体会被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由多通道统一采集、编辑、存储、检索、显示、传输与合成。计算机领域内最新的硬件和软件技术也将促使多种媒体更好的处理效果和更快的处理速度。

2.3数字化

多媒体中的各种媒体,进入计算机后,已全部转化为了数字,以数字的形式展示和存储。图像经采样量化后,以Bmp、RGB、CmYK、黑白灰度图等数字化形式显示、存储;声音是通过一定的采样频率和采样周期,实现模拟到数字的过程;而视频是在每帧图像和声音的采样、数字化基础上,形成的连续信息。

2.4实时的交互性

传统媒体是指报纸、广播、电视、杂志,这些媒体只能单向、被动地传播信息,不能称其为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实现了人机交互,使用户能对多媒体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操纵和控制,使得获取和使用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被人的多种感官所感受、体验。不仅如此,因为多媒体的实时性,即是视频、声音等媒体是没有延迟的,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多媒体的交互在高速网络的帮助下,能做到没有延迟的做出实时反馈。

3计算机创新技术在多媒体技术上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压缩、高性能大容量存储、网络通信技术等等。这些日新月异发展的新手段、新技术,推动多媒体系统逐步进入人类社会许多领域。多媒体新的技术不时涌现,带给人们新的惊喜。人工智能是一门新的科学技术,甚至有些大学将人工智能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剥离出来,独立成一个专业,在学生本科期间就进行相关研究。但事实上,人工智能是建立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上的高层次学科,是一门近几年出现的最引领人类研究兴趣的技术。人工智能研究的最终结果就是机器人,而事实上,机器人集多种媒体表现于一生,通过机器人的触感模仿人类去理解和辨别外界。人工智能研究的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言识别融合在了机器人身上,与多媒体技术广泛结合,应用于人类生活。我们从机器人身上看到了人工智能对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面从涉及到的几个方面去分别探讨。

3.1计算机视觉

人们通过感官获取外界信息,仅视觉就能获得外界80%-90%的信息(王守佳,基于图像的人体检测跟踪和人脸识别的研究:吉林大学,2013)。计算机视觉是一门属于计算机智能的学科,采用了动物视觉原理,具有获取图像、分析图像到理解图像的工作过程。计算机视觉通过镜头等图像传感设备代替人类的眼睛来获取周围环境的图像,依靠计算机来代替人类大脑的工作,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人类处于一个三维的环境之中,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帮助分析处理。处理的手段可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中间层、高层。底层就是图像处理技术,将二维图像去噪、边缘检测后进行分割、根据图像特征进行提取、图像识别等。中间层是指对图像、视频外在特征的归纳判断,譬如形状、颜色、运动轨迹等。高层,即是对外界事物和环境的观察和理解。由以上三个层次可见,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对数字化图像改变形态、尺寸、色彩调整、文件格式转换等。目前,计算机视觉技术还能对图像进行高效的检测、高速的识别,对运动轨迹进行精准判断。而这些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多媒体产品中。

3.2音频技术

声音是多媒体技术经常采用的一种媒体形式,包括了语音和音乐等。多媒体通常需要通过声音去烘托主题气氛,彰显意境。特别是自学型多媒体系统和多媒体广告,没有人进行现场讲解,那么就需要加入声音进行解说,这样,数字音频信号显得更加重要。音频技术基于电声技术,主要包括:去噪、压缩、调整振幅等的数字化处理,以及语音处理和识别。长久以来,语音识别是人们的梦想,人们一直期盼计算机能够听懂人说话,根据人的语言做出相应动作,这也是设计智能计算机的目的之一。如今,具备多种语言识别功能已成为多媒体设备的标配,识变率也非常高。无论持哪种语言、地方口音的人们,都能通过语音转化为文字,甚至通过语音传送指令,得到回应、达到意图。

3.3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3D场景、灯光、声音、动感创造模拟出真实氛围,为用户建立出一个虚拟环境。虚拟现实技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将用户置身其中进行学习、工作与娱乐。这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科普、军事、医疗、娱乐以及大型的网络游戏中。虚拟技术投入成本较高,成熟的设施主要运用于教学,比如多媒体航空飞行教学系统,通过该系统,可按100%比例局部展示表盘、操纵杆、舱外景物,通过配合空中场景、感知各种场景给身体带来的变化。使用这套系统进行模拟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飞行员对飞机的操作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成为目前的高新技术。在多媒体环境中,多种媒体的相互融合,使媒体的形式更加多样,多媒体技术在模式识别、语音识别和传感技术基础上,提取对象面部特征,模拟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使人处于逼真的三维世界,当人有反应或行动时,场景还会适时变化,即是让人如临其境的、自然的与计算机进行交互。虚拟现实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乐趣和便捷。

3.4网络化

多媒体应用的数据通道是通信网络,网络给了多媒体更大的施展空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想在网络上有所建树,必要受通信技术的影响。在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整合下,网络带宽影响传输速率、通信协议影响传输可靠性、交换方式影响信道利用率,这些势必会影响多媒体的传输。计算机网络给用户提供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庞大的信息网络平台,丰富的信息资源随手拈来,方便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交流。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资源变得随手可取(李晓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人们可随时随地通过访问全球网络和设备,便捷地实现对多媒体资源的共享,是未来发展的主题。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促使了巨大的变革。CpU、内存、GpU等在内的计算机终端硬件设备性能越来越先进;而网络设备,例如服务器、路由器、网桥、交换机等也越来越强大。计算机计算的精度、速度、逻辑判断能力和充裕的带宽,让人们更加游刃有余的与网络虚拟世界互动。网络环境的高质、高速,消除了人与人空间和时间上的困扰,能全方位的为人类效劳。动态和交互式多媒体技术还能在网络环境中创建更形象的2D和3D场景。办公、教学和娱乐工具在视频、音频设备的协助下,集成在终端多媒体计算机中,新一代用户界面与人工智能等个性化、网络化的多媒体软件应用,可随时与身处世界任何角落的人们进行交流。

4结论

智媒时代的特征篇8

【论文摘要】纵观全球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电信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火车头,通信技术正发生着百年未遇的巨大变化。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展望了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可刚,王树勋,刘立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定位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2005,23(4)

智媒时代的特征篇9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影响

1自媒体时代概述

自媒体(外文名:we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其中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自媒体时代的定义是随着自媒体和网络的日益发展、成熟,自媒体已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些传统媒体也因此受到了自媒体时代化的冲击,更多的人受到来自于自媒体的的影响,自媒体出现了时代化和普及化的特征。自媒体的发展也将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一个网络平台的时代潮流。

2自媒体的特征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自媒体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个是私人化的特征,每个人都可申请注册自己私人的微博、QQ、微信账号,而且在公众平台上享有发表言论的权利,大众可通过自媒体的平台自由的自己喜爱的照片、文字、视屏等,这些私人的信息如果一旦在公众平台上都会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第二是平民化和普泛化,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化,使得更多的智能终端电子设备已经走向平民,加之网络通讯的日益发达,这些智能产品便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沟通信息的方式。同时自媒体的各个平台缩短了大众与媒体之间的距离,如现在使用最广泛的QQ、微信、微博、微视等,使大众都能通过这些平台了解最及时的新闻消息,有效促进新闻的传播。第三是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在微博或百度论坛里的新信息,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就足以传开世界各个角落,让更多的人享受新闻的乐趣。第四传播的多极化,这是自媒体又一大特征,在论坛或微博等领域,都有来自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的信息,主题和形式也是多样化的特征。

3自媒体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当中形成的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在人类学一书中有关对于文化的解释是与最初原始人类的农耕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一词是用来形容人在土地上的耕作,也就是农耕。文化始终与人类是分不开,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上的财富,则人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文化才得以继承和发展。体育文化也正是凸显了这一特征,体育即体与育,通过身体的活动达到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的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体育文化又是体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包括体育人文精神的客观表现,也包括人类在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精神上的需求。体育文化作为人类身体活动的特定性为模式,具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价值观的意义[1]。在自媒体时代下体育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更依赖于这一网络平台,在体育高速发展的今天,体育文化也如同其他文化一样有着良好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民族的特性,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情况等,体育文化还能规范人们的体育行为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规范生活方式,自媒体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传播显得更为重要。世界杯、英超联赛、nBa、奥运会以及其他大型体育赛事中无不酝酿着体育文化,赛中的运动员的不屈不饶的坚强表现,各种体育广告活动,体育口号以及体育产品等等,这些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体育文化,更多是借助于自媒体这一平台来传播和扩散的,让人们了解和观看体育赛事首要选择的媒体通道。反过来运用自媒体来传播体育赛事或体育新闻,体育名人等等,这也体现着自媒体已是体育文化传播中的运载火箭。自媒体的发展更是方便了体育文化的传播,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自媒体的平台,如微博、微信、百度论坛、或是其他视频设备可以了解和观看体育赛事的最新信息,了解到更多有关于体育的许多知识,冲出了人们过去仅依赖于传统媒体电视转播,收音机等传统媒体的局限。

4自媒体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自媒体日益泛化的当今,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法律允许的言论自由下,公众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自由发表。然而基于法律权利的这一点,有很多人都没有控制在所谓的言论“自由”范围内,很多在微博中,发有信息焦虑症、个人隐私暴露、语言暴力等等,这些都成为与自媒体相生相伴的疾病[4]。在体育领域里也是如此,很多球迷粉丝因一时的激动,过于迷恋球迷或过于痛恨球迷,在微博、微信、百度论坛等网络区上随意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片面的诽谤性语言,如在微博对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评价是及其的高,很多球迷因姚明曾在休斯顿火箭队效役过,因而喜欢上火箭这支球队。但由于近几年这支球队在nBa上的战绩不佳,让很多的球迷粉丝在微博论坛上怒激火箭队的某个球员或者是某教练员。同样对于刘翔的有关热议,在微博论坛上也有不少诽谤性的评论。也有些过于对明星追捧,只要他们一有什么动静,即使毫不起眼的事情也要在微博,微信论坛上,有时候甚至一些他们的私生活上照片也在其中等等,这是对自媒体资源污染的表现。因此在社交网络自媒体时代下,应该合理培养人们的道德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的“自由”权利,合理利用自媒体资源,在QQ、微博、微信等中一些有利于促进社会风尚,能向社会传达正能量的信息。

5结语

自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网络信息时代下亮出。新闻视频、文字、图片、照片的传播已经搭载了这一平台。体育文化的扩散和传播也固然是依靠自媒体而得以引入国内或者走出国门。体育赛事的传播、体育广告的传播、体育品牌打造等还需要借助自媒体才能良好的运营。同时自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合理规范使用自媒体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网络监管部门、体育官方媒体、知名体育人以及网友等多方面的协力配合,加强与自媒体之间沟通与合作[5]。

参考文献:

[1]苗治文,齐凤.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2(47):26-28.

[2]张云.自媒体对网络体育集群行为的影响及治理路径研究[J].业务研究,2014(10):105.

[3]武东海等.自媒体时代体育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5,8(35):36-38.

[4]刘艳伟.自媒体对体育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13,5(5):35-38.

智媒时代的特征篇10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资源与学术氛围的主阵地,以往主要凭借纸媒介对资源的囊括而实现自身的战略化经营目标,而后媒介时代的到来让知识经济迅速崛起,一方面是资源的重要性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是传播载体的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及用户服务的智能化改革,这无疑对传统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新媒体环境下上海市民阅读现状调查报告(2010-2011)》调查来看,近2/3的市民承认花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相反,手机、网络已经成为市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这说明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步被新媒介与自媒体瓦解,这对高校文化战略实施与品牌标识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后媒介时代,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身多元化信息管理模式建设,实现创新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已经成为时代主流。

1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概述

1.1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一词源于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书,具体是指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协调生产与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与技能,以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促进企业全方位快速发展的能力。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文化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厚,对高校文化建设有着决定性作用。

1.1.1品牌要素。品牌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从高校发展来看,学校品牌机制效应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与人才就业现状。二是高校科研与文化建设的成果。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其影响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校品牌的形成,而高校品牌标识也推动图书馆文化建设与改革,二者具备强烈的交互性。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一级品牌高校,其在图书馆资源、规模等各方面都有着强大的优势,其品牌效应集聚,发展前景广阔。由此可见,品牌要素与高校图书馆建设息息相关,且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1.1.2资源要素。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构成要素。所谓的资源,是指各学术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性文献资源。就目前高校图书馆资源现状来看,以纸质文献资源为主,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较低,使用现状也差强人意。文献资源要素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基础文化功能的正常发挥,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改革方向依旧是对资源要素的汇集,这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主要方向与动力。

1.1.3管理要素。管理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重要要素,现代化的管理是图书馆资源能否发挥作用,提供便利、快捷搜索服务的前提。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注重于对文献资源的汇总与分类,是高校图书馆知识整合与协调规划的主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整个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总指挥,无论是传统纸质资源的分类还是信息化资源整合的现状,人力管理是整个图书馆运行的基本条件。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不仅对资源管理、品牌建设以及发展规划有着详细、科学的指导,同时对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1.4服务要素。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关键要素。当代社会的服务理念是“用户第一,服务至上”,从这一角度来看,服务不仅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层次,同时也体现出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价与满意度,这是扩大核心受众的主要途径。服务要素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信息服务注重的是用户获得信息途径的便捷化,知识服务注重图书馆整体资源要素的丰富与否。

1.2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2.1价值性。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特征是价值。价值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知识资源的蕴含价值,二是服务价值。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科研成果关系到社会日常生活与未来社会发展,其价值性不言而喻,而服务价值是用户对图书馆的直观评价,用户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程度。

1.2.2独特性。独特性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区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主要在于创新,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图书馆,而北京吉利大学图书馆则被誉为最舒适的图书馆。存在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部分所占比重的大小,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献资源丰富,而北京吉利大学图书馆则更为注重用户服务与建设,这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创新的表现,也是各高校图书馆独特魅力的直观表现。

1.2.3持久性。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无论是文献资源还是用户服务甚至是管理要素的革新,都需要高校图书馆不断建设、改革,摒弃以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创新图书馆建设。由于影响因素较多较杂,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永远处于变化之中,需要图书馆及时发现并解决,因此其本质的特征是持久性,而不是定期或者定量的。

2后媒介?r代冲击下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

2.1优化“互联网+”时代媒介创新力

2.1.1创新多元化媒介传播载体。后媒介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信息资源传播方式应当结合时代主流媒介的特征进行自我优化与升级,以提升网络媒介载体的地位与重要性。手机自媒体与新媒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共享性的进一步加强后,多元媒介传播途径的拓展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传递与文献资源的形式有了极大的变化。如:清华大学2015年在图书馆的文献查询与搜索服务中增加了手机自媒体的使用,即用户在进行文献查询与搜索时可以通过自身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实现快速查阅。不仅如此,部分高校如复旦大学还对图书馆的网络文献资料进行了极大的扩充,使图书馆的传统纸媒信息资源逐渐实现向网络媒介载体的过渡,以创新多元化媒介传播途径,提升高校图书馆在后媒介时代的发展优势,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多元化媒介传播载体以网络媒介为基础,融合多媒体与自媒体网络媒介,创新媒介载体,利用多元化媒介“带宽”促进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机制的快速形成。

2.1.2“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媒介创新机制。进入web2.0时代以后,创新成为信息时代的本质属性,知识社会的必然归宿导致创新2.0时代机制形成,并促进我国信息科研工作快速落实到位,实现了网络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扩大了网络对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有机影响,网络媒介创新机制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充分开发网络媒介的当代信息传播价值既有着时代必然性,也成为图书馆创新机制的主要目标。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而数字化阅读为58.1%,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传统纸质阅读。移动数字图书馆是创新2.0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方向,利用各个移动网络终端的多元化特征,促进文献资源的网络服务速度提升,以满足用户需求,达到建设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的。

2.2完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2.2.1优化与扩充信息资源。截止到2015年年底,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传统信息资源载体为纸媒,纸质文献资源总累积量为1,100余万件,而电子期刊与各类数据库的信息资源约为300余万件,电子网络资源载体仅占27.27%,这说明数字化信息资源占有率较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仍以纸媒为主。由于媒介时代与网络经济时代的融合发展,网络媒介在高校中的信息载体逐渐获得重视,全国大部分高校对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载体进行了大容量的扩充,但这种快速扩充并没有配套具体的整合标准与协调设施,导致尽管信息资源得以扩充,却没有一定的优化方案。各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混乱,大多数管理模式以传统纸媒管理为主,扩充的信息资源往往夹杂着较多的网络垃圾或者无出处的资源,没有量化与优化信息资源,导致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杂乱,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2.2.2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主要组成部分。知识社会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在自我完善与扩容中不断吸收信息资源,以建立多元化、综合化、专业化以及全面化的高校图书馆品牌。然而,高校图书馆在不断吸收信息资源的同时,管理模式却仍旧停留在以?魍持矫轿?主、电子期刊为辅的层面,没有充分开发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让吸收的网络信息资源得以快速、准确、有效地整合分类,达到建设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的。自厦门大学的“移动数字图书馆”目标实施以来,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始着重开发图书馆移动客户端功能,促进传统高校图书馆快速实现网络创新,以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开拓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模式,最终实现高校图书馆在后媒介时代从优化到质化的创新管理目标。

2.3强化高校品牌文化营销实力

2.3.1打造高校图书馆品牌文化。图书馆品牌文化是高校品牌文化构建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校图书馆品牌文化主要包含学校文化价值观、图书馆经营理念以及服务规范等。品牌机制的形成是为了达到吸引公众的根本目的,从而培养核心受众,最终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效益。品牌标识的形成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推广,形成一定的“口碑营销”机制,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品牌标识的形成,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与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打造图书馆品牌文化首先应该注重知识要素,即扩充图书馆知识蕴藏量,提升图书馆价值;其次应优化管理模式,以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打造独特的自我服务途径;最后应以高效品牌效应推广图书馆文化效应,促进高校图书馆品牌机制的形成。打造高校图书馆品牌文化在于“精”与“广”,“精”包含图书馆全面、综合及专业的信息资源,“广”在于自我推广及服务范围的扩容,双管齐下才能建立高校图书馆文化机制,并最终生成品牌效应。

2.3.2强化文化软实力。高校图书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于对使用者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自身素质及文化感召力的重新塑造。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资源的集大成者,高校图书馆以其自身的资源要素与管理要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的学术氛围与文化建设。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在资源要素上,通过高校对图书馆资源要素的管理,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自我价值观、社会观以及意识形态有着积极的塑造与指导作用。在品牌效应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文化感召力不断得到强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多元化网络媒介的作用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省”,从而达到“文以贯道,以文化人”的根本目的。高校图书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表现在对学生的塑造作用上,品牌文化软实力不仅能促进高校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重要的突破与成就,更以其文化感召力为学生“塑形”,这是当代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2.4打造完美智能用户服务

2.4.1施行现代化图书馆服务理念。2015年,广西大学图书馆引进了超市服务理念,即“站立服务”“微笑服务”“及时服务”“延伸服务”,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中的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点。从“站立服务”与“微笑服务”来看,要求图书馆在丰富资源要素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以实现完美的用户体验,实现当代高校图书馆核心受众与支持者的扩容,最终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时服务”注重的是时效性,即为了避免资源浪费与优化服务理念而推出的图书馆经营理念,以“及时服务”敦促用户对时间的把握,以提升图书馆的惠及面,促进“口碑营销”机制的形成。“延伸服务”是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优化与延伸,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相关的服务,如环境设施、趣味休闲等,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形式,量化了服务目标与内容,促进其核心受众范围的扩大及独特品牌标识的形成。

2.4.2普及科学智能的用户服务。后媒介时代集合了创新2.0理念与智能化数字化信息资源模式,综合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现代图书馆用户服务标准。图书馆要结合知识经济时代与网络时代机制的多重影响,在传统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完善服务内容,延伸服务形式,并且以科学手段与智能化使用体验提升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促进当代高校图书馆品牌标识的扩散。科学智能的用户服务使高校图书馆与传统时代有了严明的界限,即利用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结合用户满意度,对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以智能化服务形式为用户提供全新体验,以达到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的。从后媒介时代的社会现状来看,智能化、科学化服务设施是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必经之路。不仅如此,高校文化建设与图书馆品牌效应的双重发展也促使高校图书馆服务趋于智能化、科学化,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图书馆自我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