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十篇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十篇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3:12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教育;整合;实践

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各中小学均设有计算机课程,对初中生而言,计算机课堂主要以上机操作实践为主,不断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热爱,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初中计算机课堂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现有的教学形式,初中计算机教学是整个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对学生未来在计算机方面的学习深度有一定影响。在相对发达地区,计算机教学已走入小学课堂,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思想还不成熟,而初中生在这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深层意义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好很多,所以初中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是很重要的。

二、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特点

有些初中生可能对计算机的接触比较早,对电脑知识的了解与运用有一定的基础,对部分软件的操作可能会更加熟悉,针对于这种情况,如何使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关注点相同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传道授业解惑不再局限于理论,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练习,无计算机基础的同学应给予更多地帮助。建立高效良好的课堂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

三、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意义

上个世纪末,对于国民来说那时候的计算机属于新鲜事物,初中计算机课堂教授学生的是基本软件的操作能力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针对计算机课堂教学构建科学的知识教育体系。

在计算机普及和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普及早已与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密不可分,也是人们闲暇时娱乐消遣的必备工具。因此,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体系早已不适用现如今的课堂教学。新课标标准的一经推出后,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学习特点及经验,在教学课程中做了部分内容上的改进与调整。但是教学方法始终不变,以学生为本。计算机教学资源在进行整合后,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是专业的特色化,学生们要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其学科的优越性。

四、整合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及分析

(一)对整合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

计算机教学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培养和训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出来,故此,计算机的课堂教学要进行适当的整合调整。

(二)兴趣培养教学

作为新兴学科,学生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这门应用,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以学生们为中心,在不同的情景模式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学习的兴趣,以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来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其工作原理。在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上,教授office系列办公软件时,比如excel其中的表格描绘、数据图的制作、公式的简称运用等由学生们通过自主实践完成,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们的实践与运用能力,选出部分优秀作品,让学生简单描述他是如何制作,老师在一边可以简单点拨。初中生的心态还不是很成熟,有点像孩子一样喜欢被表扬有些相互攀比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自己的成绩高于别人的成绩,老师在表扬一番,成就感油然而生,所以,老师在真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发他们对学习的潜能。

(三)自主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模式慢慢发生变化,随之带来的转变是自主学习,就是通过以学习小组模式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由想象力,通过大家讨论的方式各抒已见,实现生生互动,生动了教学课堂,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实践性教学的开展

计算机教学本身实践性就很强,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并存,实践高于理论,理论知识应在实践中进行适当的拓展,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堂上不断总结经验,从中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时刻保持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实践与兴趣相结合,抓住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五、实践中的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为了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与应用,关键是在于课堂中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中的教学整合,还面临很多问题,一方面是老师对整合后的教学模式理解不够透彻,另一方面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在实践整合中应先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要点的能力及快速阅读能力等,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丰富多趣的应用实践相结合,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其中,极大的提高其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更明显。

六、结语

当下新课标的改革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提供自主学习空间,打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断整合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方法,探究实践分析,充分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调动学生们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让整个课堂生动起来,使计算机教育能够不断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姜雪龙.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整合及实践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2).

[2]黄栋.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J].新课程学习(中),2012(10).

[3]董娜.浅析初中计算机教学[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9).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整合实践分析

一、教学论述

(一)重要性分析

对于现阶段高速发展的社会而言,计算机技能俨然已经成为一名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技能。计算机教学已经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其中初中阶段的计算机教学更是关键。虽然小学已经设有计算机课程,但相比较而言,小学计算机课堂所传授的计算机知识基于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感多为相当浅显的计算机知识,而初中阶段学生才较为系统的接触计算机,可见初中阶段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把握好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二)特点分析

关于初中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在此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以初中生年龄特点的角度来看,初中生多处于12岁至15岁左右,这一阶段学生心性还较为浮躁,又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可能较难深入地去理解计算机知识,又或者是不愿意去深入理解计算机知识,这就要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习。所以,初中计算机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启发和引导。另外,则是建模的角度,初中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要辅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建模体系。

二、教学方法整合

(一)兴趣教学

兴趣导入教学的优势就在于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帮助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实现高质量教学十分关键。而现阶段,兴趣教学的推行在我国尚不成熟,还没有系统化的兴趣教学体系,主要由于一直以来我国都崇尚对学习的坚持与积累,所以没能将兴趣很好地切入到教学中。在不断地发展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所起到的作用确实不可忽略,它能使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最大化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计算机教学就是这样,计算机这一新兴的领域对学生而言本就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好学生对计算机最初的吸引,将其转化为学习兴趣,教学的质量必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也能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如在传授计算机发展史以及计算机基本硬件结构相关内容时,这部分内容难免乏味无趣,学生难有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应通过一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进行一些抢答游戏,或者问答竞赛之类的活动,来活络课堂氛围。又如,打字练习部分,学生往往厌倦反复地打字,就可以通过具有游戏性质的打字练习软件,学生在游戏中完成练习,实现轻松又有效的学习。

(二)联合实际教学

理论要结合实际这一点的重要性其实是被广泛认可的,放到初中计算机教学中也是一样,结合实际生活的计算机知识更能被学生所吸收、熟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将计算机理论知识结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样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理论知识后能够了解知识的实际用处,并能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到这些知识,对其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长期如此,学生消化知识、转化知识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虽然要想在初中计算机教学课堂中多多结合实际生活并不容易,但可以尽量做到知识向实际生活的延伸。比如,信息同步这一块的讲解,就可以通过信息同步在生活中的应用来让理论知识落到实际生活中,并且由于目前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程度高,其应用的空间大,所以要将计算机理论知识适当延伸至实际生活中还是相对可行的,这样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的教学,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内化理论知识。

(三)小组学习

划分小组进行学习的教学形式已经相当常见了,并且这种学习形式也很适合放到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能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与加倍教学的效果。学习小组不仅是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同时也是一种传带作用。利用这种学习形式的重点在于小组的划分,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学习小组的划分时,要注意对于具备较强计算机技能的学生的分配,这些学生应当均匀的分配到各个小组中,以起到帮助其他同学学习的作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应当均匀在各小组中均匀分布,保证小组间综合水平的相对一致。

三、实践中应注意的点

(一)少讲,精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犯的一个问题就是讲得太多。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其课时本就有限,短短一节课的时间,教师常常不断的讲、演示,认为多讲一点总是好事。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非常不利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计算机作为一门操作性课程,教师需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去练习、去讨论,在计算机的课堂中教师不要总是滔滔不绝地讲、面面俱到地演示,要做到少讲、精演,提炼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进行教学,让课堂知识构架更加清晰,学生能够快速明确要点,并进行练习、交流。这样的一堂计算机课才是达标的、高效率的。

(二)学生私自游戏问题

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上私自玩游戏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非常常见,并且教师口头上的警告起到的作用非常微小。因为计算机教学本就重在上机的操作,学生自己在掌控计算机时就很容易被各种网页游戏以及网站等吸引,学习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无关的事情上,这将不利于计算机教学的落实,一堂计算机课程变成了学生的上网时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这类行为,做好课堂纪律工作,杜绝学生私自使用计算机游戏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计算机板面进行控制。总之,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把控课堂教学的纪律。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计算机课堂中,教师应该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氛围中,不仅要做教学的主导者,更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要注意不能一味追求对学生的控制,转换角色才能更好地实行教学,可以多与学生交流探讨计算机新知识。因为计算机技术并不是停滞的,而且是在不断更新的。所以,在教学之余多与学生交流目前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新突破,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储备,也有利于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融入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归纳总结 考核评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应用范围的逐渐普及,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为适应这一社会需要,将计算机教学目的调整为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推广和促进计算机的应用,使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应用计算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围绕着这一工作目标,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几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简单谈谈高职计算机教学方法。

一、了解学生,制定阶段性方案

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及高中扩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多半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在基础教育阶段班集体中是经常受批评的群体。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以后承受着学生的精神压力。在学而优则仕的上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社会舆论中,进入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多数学生有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往往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无望,甚至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厌学情绪非常明显。再加上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使得原本应该是单纯的职高生越来越让人读不懂、摸不透,许多教师感慨:“现在学生的思想太复杂了。”那怎样使“复杂”的心能从“厌学”的阴暗面转向光明,最重要的一点是得先了解他们。因材,在高职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进行教学,不能每个学生千遍一律统一要求,而是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因人而异,并根据教材的内容制定阶段性方案。

二、运用想象的语言,将内容化繁为简

对高职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须、够用”为度。计算机课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教法,注意内容上的启发性、语言上的趣味性,同时也应注意把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将内容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讲计算机基础时,教师可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如人的手脚等比喻为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将CpU比喻为人的大脑,将输出设备比喻成嘴等。又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讲变量赋值时,例如intx=10,该赋值语句的意义是将10赋给整型变量x,把10存入x所对应的内存单元。这一知识点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此时教师就可将变量x所分配的内存单元比作一个抽屉,赋值的过程就相当于把10放入该抽屉。总之,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及形象的比喻,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强化因人施教的个别化教学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还应根据教学对象知识结构等的复杂化,强化因人施教的个别化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基本内容、扩充内容、重点和难点,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一些操作题的操作过程,制作成录像。最后将制作好的课件、做题录像传到学生机上,或者上传到班级QQ群共享里作为共享资源,使得这些教学资源不仅仅应用于课堂演示,学生课后也可学习。在网络资源支持下,学生可共享更多的教学资源,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控制上,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主动学习。同时,这样做使得有些学生对课件和录像过分依赖,老师讲课不听,课后却忙得不亦乐乎,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在一开始就应该给学生作出提示,课件和录像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自己应该把握住尺度。其次,教师可以进行传帮带分组教学,将优秀生与学习差的学生特意分成一组,结为学习伙伴,这样,有助于后进生的学习,交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最后,教师除了教学以外,还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性格特点,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这样更有助于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四、注意知识的归纳总结、思想方法的提炼

高职计算机教学,还应抓住教学的关键点,注意知识的归纳、总结,科学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复制粘贴的基本操作,字块的基本操作,word中对象的插入方法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教学中灵活采用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活动单一现象。教师要善于构建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实践探索,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要注重实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对文字修饰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格式工具栏中常用字体修饰设置方法教会学生;对于文字的上下标设置、文字添加特殊效果等对文字详尽修饰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格式”菜单中选“字体”命令,给学生展示一下字体对话框,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尝试、去发现。教师一方面可以观察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另一方面,教师有意识去发现完成得好的同学,让他们对操作方法进行总结,交流,最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回归到教学目标上,给学生打上知识的烙印,对学生进行强化刺激。这样避免教师上课平铺直叙,一讲到底,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效率。

五、注重实效,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学习方法;素质教育

通过从事多年的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我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对于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着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开展优化教学过程的实践和研究,注重自身教学基本素质、能力的训练,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课堂教学是学生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能力的内在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进步、形成能力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分析、处理教材

由于我国对职业学校各种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我校微机应用专业的教材历年均以不同大学、不同出版社的教材为主。没有教学参考书和大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从宏观上要体现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和新时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从微观上,注重基础和通用能力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深造和发展。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连接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方法、能力与发展的纽带。教材是一节一节编写的,课是一堂一堂上的。因此,在教材分析上,不要忽视对知识整体的把握,否则会看不到知识背景的发展变化,以及各部分知识的联系的结果。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深入要像庖丁解牛一样,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并特别注意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和适度的延伸,这可以是知识的挖掘和延伸,可以是能力的培养的挖掘延伸,还可以是思想教育的挖掘和延伸。要纠正那种就课论课,就题论题,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不加以探索的倾向。

二、精心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是整门课的“纲”,也是每堂课的“纲”,要优化课堂教学,精心打造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呢?从宏观上讲,就是依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从微观上讲是各科的教材,所以,教师在深入钻研了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落实到各项教学目标的制订中去。教学目标的制订,一是要注意全面性。具体的说,对每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都设计到教学目标中去。二是要注意层次性。每门课的教学目标不可能都在同一个层面上,应有主次轻重之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确哪些是主要目标,哪些是次要目标,哪些是记忆的,哪些是要理解的,哪些是要掌握的,哪些是要运用的。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可能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三是注意可行性。职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智力因素是有较大差别的。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注重因材施教。

三、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识结构,通过启发诱导促进学生头脑中的同化,顺应过程,也是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好的教法。

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他们喜爱应用性课程,对程序语言学习比较被动,并且程序设计课程中,相关知识较多,要求学生自身的能力也较高些。诸多的因素往往会使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形成一种定式的心理障碍,不愿意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畏难情绪膨胀。为此,在讲授VisualFoxpro中,我首先是注重于教法的改进,采取了提出问题―>

四、设计、编写教案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问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14-02

0 引言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及电气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中的知识是工程技术人员表达设计意图、交流技术思想指导生产工艺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其核心内容是空间想象力的建立,主要知识是投影基础、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零件图、装配图及计算机绘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手工制图能力、读图能力及CaD机械制图能力。

1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每一门课程都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来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但在以往的教学、实训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不能鲜明的突出专业特点。本课程的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

1.2课程学时在减少《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涉及知识的范围广泛,有二维平面图形的画法、三维立体图的画法、标准件与常用件的画法、读图的基本知识。如果要将整套内容较好的完成。课程学时应在100左右,这也是以往使用的教学计划学时。但目前一方面随着学制的减少学时在减少,已减到64学时左右:另一方面随着专业要求的不同,学时不同程度的减少,有的专业只有36学时。在如此少的学时下还要保证1/3的实践教学学时,理论教学学时更少了。

1.3生源情况复杂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有所变化,而且良莠不齐。按学制的不同分:三年制(高中毕业)的、五年制(初中毕业)的;按录取分数的不同分:分数线以上(正常录取)的、分数线以下(补招录取)的;按志愿的不同分:填报第一志愿的、填报第二、三志愿的、服从分配的。而对于这些层次不同的学生,教学大纲规定的培养目标却是相同的。

2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的改革措施

2.1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机电类、电气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教学目的是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在理解投影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现场的生产设备运行情况绘制出其草图,从而达到对生产设备全面的、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在空间思维的前提下根据技术文件中图纸读懂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各零件的相对位置及装配关系、安装顺序、结构形状及用途。制图的基本方法要求熟悉并掌握,具体的国家标准系列及深入细致的画法只做简要介绍,工作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学完成。教学重点应放在绘图与读图上,这是机电类、电气类专业的一线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建立空间思维方式是重中之重。

2.2以专业技能方向出发,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下,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输送一线工作人员。最近几年各企、事业单位反馈的就业信息表明,社会急需生产一线上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应该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以专业岗位需求的技能为方向,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一毕业就能上岗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即具备基本专业知识的,并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基本专业问题的技能型人才。

根据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一方面合理的进行删减,删除理论的推导过程,去掉部分与专业关系不大的知识块,紧扣实用所需,选择必要的知识块。另一方面增加提高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环节。理论教学主要有三大块:手工制图、计算机制图、读图。在教学工程中以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式为主,强调点、线、面、体得投影规律及它们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建立空间思维模式;加强手工画法、计算机绘图的训练,形成熟练的绘图习惯,从而掌握制图技巧;注重各种制图符号、零件代号含义的详细解释,以便打好读图的基础,逐渐培养识图的能力。实践教学包括对零件(模型)进行测量、手工绘制、CaD制图,结合零件(模型)读零件图、读装配图。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一定会收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2.3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手段

2.3.1分清主次、重点详解、总结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在《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中点、线、面的投影规律时构成线面分析法的重要组织元素,是运用其方法进行绘制图样的基石。教材中的理论语言非常抽象,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通过自制模型空间来展示点、线、面的投影过程,从直观的过程中总结出它们的投影规律。在讲述中尽量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学生观察投影过程时要做详细的讲解,逐渐引导他们找到规律,这个过程完成后,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美好的感觉就是收获的高兴、快乐。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有了学习的兴趣。

2.3.2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由于课程学时在减少、知识点多、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甚至一些还有着厌学情绪,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调节统一的步伐,也不能完成整体的知识建构。那么灵活、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各教学环节中,势在必行。对于《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应以直观教学法为主――培养空间想象力、学习绘图、读图的知识:再以激励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为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一堂组合体三视图的习题课教学,要提前准备好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型:简单的、较复杂的、复杂的三种,用以配合完成直观、分层、任务驱动教学。在习题课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模型(直观)并画出一个简单模型(低层次)的三视图,画完后,一要总结作图方法和技巧,二要祝贺学生们顺利度过这一难关,并表扬大家积极探索的精神(语言激励)。接着,趁热打铁练习较复杂模型(中层次)的分析、绘制。复杂模型(高层次)作为备用模型,专门给具有研究潜质的学生准备的,可自选绘制。在逐层完成绘制任务的过程中同学们会找到自信和成就感。基础差的学生不再退缩,回心转意的学起来:基础好的同学会积极进取,挑战难题。

2.3.3注重CaD下的机械制图教学,形成机械制图与CaD绘图的完整融合《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中机械制图与CaD绘图两块知识看似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以往只重视了基于机械制图下CaD绘图的教学,而忽视了基于CaD下的机械制图的教学。CaD不仅能画图,还可以制作教学课件,而且是具有机械制图特色的课件。CaD教学课件中的仿真教具既经济又实惠,既节约了购买实物模型、存放场地的投入资金,又调节了紧张的课堂气氛,最有利的是突出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展示,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制图习题集中有很多题没有立体图,以往是在黑板上用粉

笔画出草图,现在就可以在CaD中预先绘制出来并存储在仿真模型库中,教学时根据需要选用、展示,非常方便、快捷。CaD软件既是学习者点学习工具,更是教学者的教学工具。

2.3.4细化实训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传统教学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场制图与绘图的实训,全班学生采用的是一套方案,主要强调一个“画”,画上一周到两周的平面图形,没有实物参考。这种强化实训能很大的提高画图技能,但内容单一、只凭想象很难读懂图形全部的情况。学生在实训中极易产生疲倦感,一般会有1/3左右的学生跟不下来,不能完成全部的任务。要改变这一现状就从细化实训内容做起。

①分三个阶段进行:三视图一零件图一装配图。

实训前要准备充足的教学模型(仿真模型),要基本保证10组(每组5人左右)的任务需求,实现不同组不同任务。实训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共同分析结构、测量尺寸、制定方案。互相沟通交流,彼此学习促进,最终都能在实践中摸索出技巧,总结出分析方法。这样的改进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分层次进行:低中高。

在选用模型时要全方位考虑,既要有复杂的,也要有简单的。每组自选一套模型进行绘制。因为个体有差异,必须从学生本位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任务要求来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

③人文关怀的进行。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文关怀的过程,在强化实训的过程中更需要人文关怀。在制图的过程中学生能初步体会到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实训中除了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把每一个尺寸度量准确、把每一条图线绘制清晰;更得有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坚持每一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时时跟上进度。在学生们出现疲劳的时候,他们不会调节,只会喊叫累。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可以适当插入一些文体娱乐活动调节,准备一些小礼物激励他们,既很好的传递了关怀,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在我们真诚的关心、关注下,学生们会度过疲劳阶段,圆满的完成实训任务!

3 结束语

不断的变革中,《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明显提高。但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大发展下。本课程必须与时俱进的跟上改革的步伐,不断的找出新问题、新思路、新举措。相信本课程的教学会越来越有特色,更相信它会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

参考文献:

[1]韦兰花.中职校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09,(9):179-181

[2]孙建锋.机械制图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职教论坛,2004,(14)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教学质量教学环境方法和策略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是计算机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课堂中的“教”与“学”需要一个很好的氛围和环境,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计算机课堂管理就是对计算机课堂中各因素进行有效的调整控制,采取适当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能自我控制并积极学习,促进计算机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我教计算机专业课已多年,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注重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因为计算机专业课有其特殊性,计算机专业课堂拥有高尖的硬件设备、丰富的网络世界,加之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特别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引进,对计算机专业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本身的意义认识不足,教学中学生缺勤和迟到的现象较为严重;②教师对课堂互动环节缺乏控制,课堂过于活跃,常处于无序与失控状态;③教学环境较差,设备的软硬件经常无法正常运作,导致课堂成为自由活动的场所;④教师对教学的准备不足,使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的时间较少;⑤对学生起点能力差异估计不足,统一进度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两极分化严重,参与教学活动的数量逐步较少。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分析的结果是课程与教学出现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想学、爱学,才能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要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真正认识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必然关系,努力建设一个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远离学生实际似乎是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最主要的问题。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的总目标,而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目前经常提到的“零起点”问题也是制约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因素,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差、教学方法不得当等也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原因之一,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成长规律,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夯实和协调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学生才会对信息技术学习有兴趣,愿意学习,也就容易产生自律,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规则等进行管理。

通过对计算机课堂现状管理的研究分析,我认为计算机课堂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保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目标的实施

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课堂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课堂管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目标: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争取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是指学生投入有价值学习的时间,不是分配给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时间。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所有的教学都应指向全体学生,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求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发展全体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在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中,学生的行为可以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是课堂管理的任务,同时要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2.确保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操作过程的实施

若想保证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与操作规范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操作程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设计课堂管理规则,提出课堂管理规则,实施课堂管理规则,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其中课堂管理规则的设计指的是教师把教学活动的环境和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变成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的过程。提出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设计制定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向学生阐述课堂上须遵守的各项规则,让学生知道遵守或者无视课堂规则的后果。实施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课堂管理规则确立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严格按规则行动,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在规则的指导下,监控学生的行为,对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处理,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管理规则中也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精心的教学准备是实施有效课堂管理的根本。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课堂管理规则在应用过程中,会显现出许多缺点和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课堂管理行为和课堂管理规则要及时进行反思,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同时,也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行为和规则的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改进自己的行为。

3.确定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

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目标,在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计算机课堂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课堂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环境。影响系统功能实现的因素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环境的关系、学生和环境的关系。课堂管理就是协调教师、学生、环境的关系,以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在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课堂纪律,即教师对课堂上学生行为的控制与约束。但是,计算机专业课堂的环境与传统课堂的环境比较,有其特殊性,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是在计算机房或网络教室进行,即计算机是课堂环境必不可少的设备,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学生要用计算机完成练习,但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玩游戏、上网和做其它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这对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除了实现传统课堂管理目标之外,更要重视协调好教师和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因此,课堂管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课堂系统中的各要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综合协调,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

若想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必须以课堂管理的规范性为前提。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虽然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是管理是在一定预期控制内的随机,不是盲目的随机,因此应该规范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操作过程。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规范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则的设计语言表述要规范;规则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现实条件;规则的提出要在课堂教学之前;规则的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则的设计执行;规则执行后一定要反思、修改、完善。适合课堂教学的课堂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设计―实践―修改―设计―实践……的反复过程,我们只有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规范操作,才能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计算机教学的课堂管理是由系列规则控制的外显行为,是教师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学生和环境进行调节、控制的行为,因此,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完成某个具体教学任务时,要求学生在多长时间范围内,完成哪些操作、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完成任务的奖惩规则是什么、在操作过程中不允许发生的行为是什么等,只有课堂管理规则可操作,才有利于教师管理,同时也才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执行。同时,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对学生的要求也要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行为进行描述,才有利于教师的控制和协调。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篇7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本身的意义认识不足,教学中学生缺勤和迟到的现象较为严重;

②教师对课堂互动环节缺乏控制,课堂过于活跃,常处于无序与失控状态;

③教学环境较差,设备的软硬件经常无法正常运作,导致课堂成为自由活动的场所;

④教师对教学的准备不足,使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的时间较少;

⑤对学生起点能力差异估计不足,统一进度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两极分化严重参与教学活动的数量逐步较少。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分析的结果是课程与教学出现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想学、爱学,才能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要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真正认识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必然关系,努力建设一个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远离学生实际似乎是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最主要的问题。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的总目标,而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目前经常提到的零起点问题也是制约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因素,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差,教学方法不得当等也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原因,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成长规律,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夯实和协调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学生才会对信息技术学习有兴趣,愿意学习,也就容易产生自律,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规则等进行管理。

通过对计算机课堂现状管理的研究分析,我认为计算机课堂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确保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目标的实施

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课堂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课堂管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目标: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争取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是指学生投入有价值学习的时间,不是分配给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时间。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所有的教学都应指向全体学生,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求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发展全体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在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中,学生的行为可以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是课堂管理的任务,同时要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二、确保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操作过程的实施

若想保证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与操作规范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操作程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设计课堂管理规则、提出课堂管理规则、实施课堂管理规则、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其中课堂管理规则的设计指的是教师把教学活动的环境和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变成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的过程提出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设计制定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向学生阐述课堂上须要遵守的各项规则,让学生知道遵守或者无视课堂规则的后果实施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课堂管理规则确立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严格按规则行动,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在规则的指导下,监控学生的行为,对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处理,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管理规则中,也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精心的教学准备是实施有效课堂管理的根本;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课堂管理规则在应用过程中,会显现出许多缺点和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课堂管理行为和课堂管理规则要及时进行反思,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同时,也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行为和规则的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改进自己的行为。

三、确定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

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目标,在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计算机课堂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课堂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环境。影响系统功能实现的因素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环境的关系、学生和环境的关系。课堂管理就是协调教师、学生、环境的关系,以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在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课堂纪律,即教师对课堂上学生行为的控制与约束。但是,计算机专业课堂的环境与传统课堂的环境比较,有其特殊性,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是在计算机房或网络教室进行,即计算机是课堂环境必不可少的设备,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学生要用计算机完成练习,但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玩游戏、上网和做其它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这对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除了实现传统课堂管理目标之外,更要重视协调好教师和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因此,课堂管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课堂系统中的各要素功能及相互关系,综合协调,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

若想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以课堂管理的规范l生为前提。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虽然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是管理是在一定预期控制内的随机,不是盲目的随机,因此应该规范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操作过程。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规范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则的设计语言表述要规范规则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现实条件规则的提出要在课堂教学之前;规则的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则的设计执行;规则执行后一定要反思、修改、完善。适合课堂教学的课堂管理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设计实践修改设计实践……的反复过程,我们只有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规范操作,才能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计算机教学的课堂管理是由系列规则控制的外显行为,是教师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学生和环境进行调节、控制的行为,因此,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完成某个具体教学任务时,要求学生在多长时间范围内,完成哪些操作、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完成任务的奖惩规则是什么、在操作过程中不允许发生的行为是什么等,只有课堂管理规则可操作,才有利于教师管理,同时也才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执行。同时,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对学生的要求也要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行为进行描述,才有利于教师的控制和协调。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计算思维;精英教育;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61-03

课堂教学设计在高校教学中非常重要,主要是通过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求和决策过程,是一种以系统方法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式的操作方法。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主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课堂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最日常性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常,大多数教师通过多年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本应该使教学能力得到增强,授课水平得到大幅跃升。实际上并非如此,有相当一部分教员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量提升,而是忙于日常的课堂教学,缺乏对教学的研究,仅仅进行简单的课堂教学重复。最直接的就是缺乏课堂教学设计,满足于习惯做法,撰写教案、讲稿。往往没有系统整体地考虑过如何实施整体课程教学、优化课程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设计环节是教师授课能力的主要体现,也是教师表现自身教学风格和特色的重要手段。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教与学的活动、以及教学手段与媒体的最优化选择等做出全面构思和合理安排,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教学过程需要科学化,这是对高等院校老师授课的要求。只有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改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精力,获得最多的收获。因此,强调教师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对高校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一、计算思维

2006年3月,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m.wing)教授,在计算机期刊《CommunicationsoftheaCm》首次提出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的定义,即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典型的计算思维包括一系列广泛的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方法,如递归、抽象和分解、保护、冗余、容错、纠错和恢复、预置、存储、并行、循环、死锁、推理,利用启发式推理来寻求解答,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等。因此,无论由人或者由机器执行,计算思维都是建立在计算过程的能力和限制之上。通过计算思维的广义定义,可以看出计算思维的本质(essence)是抽象(abstraction)和自动化(automation)。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像具有阅读、写作和算术技能一样拥有计算思维技能,养成习惯,能自觉地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与未来的工作中。教育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一是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二是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四是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正好说明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核心要素,即计算环境、问题求解、学习实践。如何明确地将计算思维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对问题进行抽象、形式化描述的能力和进行问题求解的能力,对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必须面对和挑战的课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陈国良院士,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计算思维,给出了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以计算学科基本问题为导向,以经典案例为基础,通过实验了解和应用编程的基本原理,通过习题课强化学科基础概念的理解,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使大学生了解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能够做什么、如何做,还要知道计算机学科领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对计算环境的认识,还要培养大学生掌握计算环境下的问题求解方法,更要具备终身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展现计算机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为未来具有创造性地解决专业领域问题夯实基础。

二、课堂教学境界分析

实际上,现代教学理论中所阐述的一般性教学规律与原则,理论上都可以用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关于教学的境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境界。主要以知识记忆为重要目标,课堂教学设计围绕让学生对专业应该掌握的知识以记忆为主的基本能力。重点看基本事实、方法的记忆水平,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量以及尽可能高的掌握的准确性。

2.第二层境界。主要以理解为主要目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是以理解为主的基本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比较正确、敏捷、灵活、顺利地解决常规性、通用性问题,甚至能够解决比较难的综合性问题。

3.第三层境界。主要以探究为主要目的。不追求唯一答案,培养以更深层次的探究和评判为主的基本能力,引导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即检验所授知识理论的正确性、合理性及其优、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全面性、独创性等。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根据及内容

1.教学设计的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根据,由此决定了要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果。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对课堂教学的顺畅运行具有主导与控制作用。教学目标定位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要有三方面,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比如,在信息安全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信息在存储、处理、传输、显示等过程中保证其“保密性、完整性、可使用性、可控性和可靠性”,本课程的所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内容来设计和实施的。此外,从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也要重视非学科知识的目标,如态度方法、社会生活、职业规划等的目标设计。这些非专业学科知识目标实际上是可以融合在专业知识目标中进行教育的。比如,可以论述一些关于专业的社会需求,就业的前景,对国家、社会的重要性等。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课堂授课结构设计。课堂授课结构设计是对授课过程的谋篇布局,是用整体的眼光对一次授课的知识点、时间、师生交互活动等环节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论说明了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课堂教学设计强调的是整体架构。通过建立整体架构,形成有层次、有逻辑、有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结构就像是修建楼宇、桥梁的钢骨架构,教学内容就像填充材料,构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建筑。

授课教学的结构布局中,最先要考虑的是教学内容的结构。对教学内容的阐述要求简洁流畅、层次清晰、略详适当、前后贯穿。其次要考虑时空的结构。有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听课的注意力呈马鞍型注意力分布规律。也就是说,最开始听教师上课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中间阶段时出现分心状态,最后注意力又开始回归,类似于U字形。有教师进行了总结,最初讲授的内容记忆深刻,最后讲授的内容记忆次之,中间讲授的内容记忆最差。究其原因是,对中间内容来说,前面内容对后面内容有干扰作用,后面内容对前面部分也会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选好“黄金时段”,使授课过程张弛有度,节奏合理,教学内容与学习兴趣有机结合。

3.教学媒体资源整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媒体主要有:教材、挂图、黑板、模型教具等。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现代技术教学手段的普及,在大学的专业教学中普遍使用ppt作为教学手段,它有着信息量大、效率高、节省写字画图时间等优点。同时,投影仪、录像、录音、动画等教学媒体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所以,依据教学内容使用合适的教学媒体,是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可以恰当利用这些学习资源作为信息中介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整合就是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媒体资源,使得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实施。教学媒体资源整合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的文本纸介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报刊、杂志等;第二个方面是现代的媒体资源,包括网络、光盘、影像、实物展示等;第三个方面是自然和社会资源,也就是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和自然现象等。首先,教材是课程标准的有形体现,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教与学的依据。教材中涉及大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现存的很多教学案例素材、实验操作展示、精辟的理论论断、深刻的学科思想方法,对教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帮助。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增添、删减、顺序调整和知识拓展。其次,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以计算机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多用生活中的实例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帮助学生感性理解,对教学会有促进作用。总之,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融合,会取得很好地教学效果。

4.注意课堂教学过程的多样化。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随时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教学大纲中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讲授课程时,课堂教学过程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恰当运用实例、图表、比喻、幽默等。教师应做到条理清晰、简明规范、形象生动、富有激情,设法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充分灵活利用肢体语言。另外,要运用学科语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前设计课堂提问、讨论等加强课堂师生的沟通、交流互动;严谨、科学的课堂提问、讨论等活动,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专注地思考,趋于良性的学习状态。反之,学生则满头雾水、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课堂提问,可以是教师问,也可以让学生问。通过把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全面合理的设计,就可以让师生最大程度地共同参与,就有可能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设计好师生互动环节,要给予学生发问的机会和时间。首先要明确师生的互动,明确哪些互动是以教师为主的,哪些互动是以学生为主的,互动的目的是什么。要有合理的时空分配,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要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的时间顺序与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以形成相对科学的教学流程。学习国外的启发式教学时,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积极、有效地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做好启发式教学,事先必须做好精心、精巧的设计,充分准备提问的问题,注意克服课堂提问、讨论等课堂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最后,要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特别是对课堂笔记的整理,培养学生经常复习的习惯。

5.考核方法的多样化。高校要与国际接轨,考核机制也应该对传统的期末考试决定一切有所改变。参照美国高校灵活的考核机制,高校的考核也可以多样化,如考核的次数可以为多次;可以把笔试、口试、课堂提问、参与讨论、随堂测验等相结合作为参考;考核的内容以知识和记忆为主,以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为辅;布置适合的课后作业,好的作业能极大的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在考核中,应提高随堂测验和课后作业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可以占40%或者比例更高;提倡使用课程综合报告的形式作为课程的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确保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目前,有很多高校的目标是实施精英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就应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使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我国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当今国外高校所实施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同时,须运用适当的评价、监督机制来保障科学化的教学的实施过程。

既然计算思维与人们的日常科学活动如此密切相关,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人类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存能力。计算思维无处不在,当其真正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时,它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有效工具,人人都应掌握,处处都会被使用。自然,它应当有效地融入我们每一堂课之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这是一个较为长期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体现基础教育性质的变化,是教学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或理论,而更是要让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依据。只有如此,掌握知识理论、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教育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谓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以学生为本,做到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把教学真正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来看待。“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把知识的科学性与教学的艺术性做到有机地融合,实现二者完美统一的最高境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毕义明.加强课程教学设计,促进教学质量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24-26.

[2]王甲海,印鉴.人工智能教学与计算思维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9):68-70.

[3]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

[4]朱鸣华,赵铭伟,赵晶,林鸿飞.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篇9

概述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然而怎样有效评价这门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广大教师热议的话题,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发现其他同行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时基本上都是在较微观的层次进行,大多是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管理、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而我校承担的广州市教育局科研项目《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是一个契机,借助项目的开展和实施,可以促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理论和实施水平,提高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课堂应用率,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采用宏观结合微观的方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总体设计一直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各项原则和具体指标,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职业化的办公工作状态,训练学生在计算机综合应用方面的职业技能,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水平作为该课程的最终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打破传统的以知识点为章节的做法,采用具有“综合性学习内容”和“完整工作流程”的任务引领式教学法,任务的设置由浅入深,每个任务包含的知识和技能也分层次,兼顾分层教学的优点,达到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事的效果。我们将在原有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次整合,采用任务式教学,由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着“以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宗旨,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信息素养水平得到提升,情感意识得到升华。本着“突出应用、贴近岗位、培养技能”的理念,使课程设置和教学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

2模糊综合评价

对体系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而对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而言,涉及的评价指标较多,难以清楚界定的因素也很多,而模糊综合评价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所以模糊综合评价较适合于本课题的研究。

3评价指标的确立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基本组成要素是评价指标,它反映课堂教学的属性和特征[],是课堂教学因素的分项表述,是实施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基本依据。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部分学校信息技术学科负责人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相关的一系列指标,使用Cipp(也称决策类型模式)模式进行分类处理,争取使各项指标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一般规律,将初定的指标选项经过专家和相关信息技术教师的讨论修改,形成最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精品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为了得到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应在判断矩阵的基础上,按公式进行单排序运算:

计算得出的最大特征值

计算得出的最大特征值之特征向量为:

(0.0727,0.0932,0.0761,0.1005,0.1297,0.1764,0.1927,0.1587)t

检验一致性:

据上表3获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1.41

C.R.=C.i./R.i.=0.088916/1.41=0.0631

得到8个一级权重值

w=(0.0727,0.0932,0.0761,0.1005,0.1297,0.1764,0.1927,0.1587)t

,如表1中一级指标(权重)列所示。

3)二级权重的计算

根据统计获得的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应用上述方法,分别计算8个二级指标相应的最大特征值和它的特征向量,通过一致性检测后,得到8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详见表1中权重列。

5课堂教学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

根据确定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水平进行实验性评价。模糊综合评价过程如下:

1.设定评价因素集。

设定评价因素集为a={a1,a2,……,a8}。其中a1={B11,B12,B13},……,a8={B81,B82,B83,B84}。

2.计算权重。

权重向量使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计算得出,详见表1。

3.设定模糊评价集,模糊评价集的对应关系如下表4所示。

4.确定模糊矩阵。

本研究涉及的指标较多,评价的主体分为三类:专家(行业专家和教学专家)、教师(课程实施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学生,针对不同的评价指标项,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经收集整理,统计后计算模糊关系矩阵。

(1)使用表1所示的二级评价指标针对不同调查项分别设计调查问卷,不同的评价人收到的问卷是不同,但其形式如表5所示。

5.设置分数集,对应的分数集(F)如上表4所示。

6.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1)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运用矩阵乘法向量积算法,进行一级模糊评判,得到各因素评价向量,将向量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一级指标对评语集的综合隶属矩阵R

从而得出一级综合评价向量a,则a=B?R=(0.34860.38040.22610.0449)

(2)评价结果的计算。

最终评价结果Z=a?F=(0.34860.38040.22610.0449)?(100,85,70,55)t=85.50

7.评价结果分析

从总的综合评判结果来看,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在良偏上的水平,这与正在建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实施的实际相符。按照最大隶属法,从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矩阵的评估结果来看,课程规划、环境建设、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均处于优的水平,说明校领导比较重视该精品课程的建设,从学校层面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保证了建设经费的支出,环境建设符合课程实施要求,而且教师教学态度也得到同学的充分认可,学习效果达到了课程预期的程度;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能力、信息素养水平以及教师成长处于良的水平,说明应该加强教师的专业及课程理论水平培训,给教师创造多样性的学习深造机会,打造双师型、理实一体型教师,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力,进而提高整个学校的信息素养水平,优化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结论及展望

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篇10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69-02

很多中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学习能力普遍不是很强,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不能合理地利用时间,再加上在课后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因此,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上,增加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合理地利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下对中职计算机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效率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学有所长,那么首先就必须要提高课堂效率,使中职计算机课堂效率高于平均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必须要认识到教学不只是把知识教给学生,同时还要使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并且要注意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对计算机课堂充满兴趣,热爱计算机的学习,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此外,学习中职计算机的学生也必须认识到自身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确实不如高等院校的学生,这就需要他们对自己严格要求,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因此,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使中职计算机的课堂变得高效。

对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要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重要的且简单的知识要少讲,对于重要的且简单的知识要精讲,对于那些复杂的但是又重要的知识要细讲。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真正做到少讲、精讲、细讲,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学到专业知识。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腾出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解决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会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

如在进行“通信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做好课堂的教学引入:“在我们的生活中,通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身边有哪些通信方式呢?”学生回答:“可以使用手机通信,可以使用互联网通信,还有wi-Fi。”然后教师继续引导:“那么在进行通信管理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学生很难回答上来,教师就继续说:“接下来,我们学习通信运营管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着重掌握什么是通信运营管理?如何进行通信运营管理?”在学习之后,教师进行提问:“通过学习,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知识吗?”这样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2构建中职计算机教学路径

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在进行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营造,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提高计算机能力。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时候,教师要善于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教学重点统一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进行计算机的学习,降低学习的难度。

如在进行photoshop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之前学生精心制作的图片展示出来,告诉他们只要认真学习,也能够制作出来这样精美的图片,从而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多种计算机学习方法,提高计算机学习的质量。多媒体教学对于课堂高效教学贡献很大,教师要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提升课堂效率。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上,教师进行一定的课堂实践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强对计算机的掌握,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意义非凡。为了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重视上课之前的备课工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培养教学,对于那些表现特别好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鼓励,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地听教师讲课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只有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加强计算机教学。

教学实例分析如在进行“计算机软件”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方法。教师要掌握这些计算机软件的操纵方法,并且让学生自主摸索,加强对软件的认识。然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创新,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新思维,丰富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功能。这种实践能够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会提高很多。

3建立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学生才能够更愿意听教师讲课,而教师也更愿意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性也就高了,课堂的效率也就变得高效了。教师要注重课堂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学生探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知识和困惑,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更好地投入到计算机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课堂互动,这样不仅能够营造更好的学生学习氛围,还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便于教师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

如在讲授中职计算机函数知识的运算时,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表格并利用刚刚学到的计算机函数知识来对考试成绩进行总结,包括求出各科的分数总和、平均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亲自动手的能力。

并且教师还应该注意分层次教学,并不是只重视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而是要重视所有学生,这么做的目标应该是使每名学生都能学习到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反复提问,复杂的问题要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同样,简单的问题就要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回答,这样每名学生就都能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此外,教师在每节课结束以后还要对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做出总结,发扬优点,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例如,一些学生由于成绩不好,很想放弃学习,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采取分组的方法来进行计算机知识竞赛,在竞赛的过程中要多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在他们有了一定的提高时要大力表扬。这样,这部分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信心,课堂上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总之,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和学生首先要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要区分知识的难易程度,对于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还要采用竞赛等一些对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学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中职计算机院校的学生也应该努力学习,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参加实践课的教学,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