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十篇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十篇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3:18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1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发展;创新基点;三元论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210008-0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景观设计规划在这个市场环境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是: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很老的课题,历经百年之久,只是,时至今日,它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从数万公里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公里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无论从时空范围,还是从项目内容和性质,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

那么,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到底存在什么区别呢?那就是现代景观具有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性。

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私以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作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即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三、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

四、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结合国情,基于实践,作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部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综合作用于景观规划设。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2

1概述

高校人文环境是由人类各种文化活动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境况,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及其派生物在高校里的综合反映。按照文化活动及其形成的活动成果的不同,高校人文环境分为人文物质环境、人文行为环境、人文精神环境三个部分。

高校人文环境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文环境要素直接构成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如行为环境中的制度环境、精神环境中的价值观和理念等,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养成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二,人文环境通过师生的大学生活感受质量影响高校教学工作,如人文物质环境中的人文景观环境、生活环境、人文行为环境中的个体行为环境、人文精神环境中的素质环境等,使其产生愉悦、舒适或郁闷、难受的感受,从而影响能力和素质教育。因此,高校人文环境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校园的文化生活,对学生起到直接和持久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情感、精神生活和学习生活。为建设良好的高校人文环境,实现人文环境建设有效进行,需要构建高校人文环境建设三维结构体系。

2三维结构体系构成

高校人文环境建设三维结构体系就是将人文环境建设工作分为构成维(人文环境构成内容)、流程维(人文环境建设流程环节)、组织维(人文环境建设责任主体)三个维度,组成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在该结构中,各个相关责任主体根据人文环境建设流程的各个环节业务内容,完成人文环境各个具体组成部分的建设。在不同阶段(环节),根据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人文环境建设工作有计划、系统的进行。三维结构见图1。

2.1三维结构图

2.2各维内容构成

2.2.1X轴――主体维:明确人文环境建设各主体的职责。人文建设的主体由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各职能部门、各二级教学单位(院系)、班级、师生个人等部分构成。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负责制定建设规划、督促实施、监督评价等职责,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中的协调事务,各二级教学单位(院系)负责落实办单位的建设事项,班级负责组织本班的人文环境建设事务,师生个人负责个人的人文环境建设。

2.2.2Y轴――人文环境构成维:明确人文环境的具体构成内容。

人文环境由三个层次构成:人文物质环境层、人文行为环境层、人文精神环境层。

人文物质环境是在日常教学工作和生活中,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叠加了人文特质而形成的人文环境,包括人文景观环境和人文生活环境。人文景观环境是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物质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校园景观,包括文物古迹、纪念地,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等。人文生活环境是指为了生活的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改造自然而形成的利于校园生活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卫生环境等。

人文行为环境层由师生日常行为所构成,包括三个方面,内在的师生素质、师生行为、所在地区特征行为。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法律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行为是公民素质的外显特征,包括衣食住行、娱、工作、学习等行为方式和行为特征;所在地区特征行为包括风俗习惯,特殊的生产、贸易、文化、艺术、体育和节目活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艺术及手工艺成就等风土民情和地方风情,以及本校特有的行为等。

人文精神环境包括是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长期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哲学理念、价值观、高校精神、师生素质等,是高校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大学精神、学校制度、文化景观、文化活动、校风、教风、学风和师生员工的价值体系、道德观等。体现在人文物质环境、人文行为环境的方方面面。人文精神环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境,在整个人文环境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通过人文行为环境和人文物质环境对高校师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2.2.3Z轴――环节业务维:明确在人文环境建设流程的各个环节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项目的具体内容,使各责任主体清楚应该承担的业务内容。具体内容包括理论创新、环境设计、舆论引导、参与实施建设、监控评价等。

①理论创新:对人文环境的构成及建设理论进行动态研究,不断探索新理论、新方法。②环境设计及计划制定:设计人文环境构成、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建设方法及措施、评价标准等。③舆论引导:通过公众媒体和校园媒体,向师生宣传人文环境建设的理论、措施及要求,向社会通报高校人文环境建设的动态。④建设实施:人文环境建设各责任主体按照人文环境建设计划,完成各项建设任务。⑤监控评价:对人文环境建设过程进行动态跟踪、控制偏差;对已实施的建设工作进行业绩评价。

3建立三维结构体系矩阵

3.1人文环境构成-流程环节业务内容矩阵(Y-Z维)

为了更加明确各个环节业务的具体建设内容、方式途径,需要编制构成-流程环节业务矩阵,具体见表1。

3.2环节业务-责任主体矩阵(Z-X维)

为明确各主体在不同的环节业务中应承担的责任,需要编制环节业务-责任主体矩阵。具体见表2。

3.3构成-责任主体矩阵(Y-X维)

为明确各责任主体在各个构成部分建设中的职责,需要建立构成-责任主体矩阵,具体见表3。

4结束语

高校人文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得到社会各界、高校各责任主体的大力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同时高校人文环境建设又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构成维(Y维内容)的人文环境三层次构成基本固定,但是应该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系统、不同地区进行修正。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分析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了影响,在实际发展中,我国的经济建设形式越来越现代化,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开始在设计工作中融入环境艺术的观念。因此,在设计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但要以优化环境为目标,还要提倡个性化的发展目标。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环境艺术是众多艺术展现中的一种,其主要是以环境为基础,有效结合设计作品和周边环境,依据素材纹理、立体效果以及比例体积等形式,有效展现艺术的形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将环境作为设计的基础,作品一定要以周边的环境为基础,与环境相依相存。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的内容较多,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经常观察到,如城市区域的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广场设计、园林建设等内容。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依据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形式、生存环境等方面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1。

二、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与其它的艺术形式存在不同,环境艺术设计不但是人们改变生活环境的一种形式,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审美观念的需求。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具备整体的协调性、特色以及动态美等特点,并且也非常注重部分在整体中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及相同设计作品处于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反应。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以环境基础作为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分析因素。从实际研究可知,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具备以下几点特点:第一,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有效结合了人与生态环境。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是以环境为基础、以人为本构建的艺术形式,具备强烈的服务性。因此,其具备以人为本的特点,但也要注重关注生态环境的特点。第二,现阶段的环境艺术有效结合了积极性与无害性。积极性是指目前环境艺术设计展现的主题和中心都是积极向上的;而无害性是指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是合理、优质的设计方案,可以在人们审美需求的基础上,不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有效结合了多样化和整体性。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是面向所有大众提供服务,设计的观念也需要满足那些小群体的审美观念和需求。由此,在设计相同作品时,不管是艺术展现形式,还是选择相关素材,都要具备多样化的特点。另外,虽然应用的展现形式和素材非常多,但也不能影响整体的协调之美。第四,现阶段的环境艺术有效结合了实用性和审美性。其不但要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由此,设计的作品需要具备实用性和审美性。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

在艺术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模仿过于严重、理念化太强、照搬照抄较多等问题,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也是如此。这些问题都是阻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在实际发展中需要设计者全面研究和分析。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除了要求设计者依据自身多年来的设计经验和参与的时间活动案例为基础,还要设计者结合实际设计的背景和要求,有效融入多样化的设计特色和风格。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是对整体设计和部分设计的有效结合,具备强烈的主观观念,因此要求设计者全面拓展自身的设计理念,改变规定的设计思维,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为了解决以往大工业生产存留下来的多样化问题,设计人员需要开始关注在环境艺术中融入更多个性化的因素。对个性化设计实施全面的了解,明确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和重要性。对个性化理解的形式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设计室内外环境的过程中,要引用更多的生态环境因素,这样有助于设计师的作品更具备自然特色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降低城市建筑设计中线条等元素的应用。一般情况下,在设计城市建筑的过程中,设计师更愿意应用水平造型或者是线条等因素,随着个性化观念的推广,其可以更多的引用曲线、色彩鲜艳的设计元素等,从而促使设计作品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变。同时,这样的个性化设计是以协调性为基础的,在设计中不能忽视整体建设的和谐性。

四、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影响因素分

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是指将个性化因素与艺术设计风格、形式进行多样化的结合。其非常注重设计者自主观念在设计作品中的展现,以及理性设计中人性元素的应用。在现代化设计中,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提升,个性化设计的必要性得到了有效展现,在整体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设计中,影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的因素有很多,这就需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和特点进行分析,影响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的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环境艺术设计中风格化的约束。个性化设计是说设计者在创造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理解,选择适当的内容在作品中展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风格特色是设计者对自身创作特点的展现,对整体设计作品的个性化而言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对环境的应用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在现代化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在相同空间中应用多种风格的个性化设计可以增强环境空间的功能。第三,关注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从某一观点分析,环境艺术设计就是科学与艺术的全面结合,其更为注重某一居住环境中的群众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和互动性。一个优异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需要设计者依据周边的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依据自身的理解和认知,不断创造新的、现代化的、个性化的环境艺术内容,从而展现出一个全面的环境艺术,促使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获取愉悦的心情3。

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在二十一世纪,人们需要绿色环境,而要想创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就需要人们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来整合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据个性化拓展人们的视野范围。环境艺术工作者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建设工作,并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这一背景下,需要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全面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并且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展现出个性化的因素,从而拓展人们的视野范围,确保人与自然都可以持续发展。

作者:刘更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注释:

1.占铨.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及个性化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232.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4

关键词:公园景观;景观感知;多维感官;SD法;因子分析法;福州市

基金项目: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城市公园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评价研究——以福州市为例”(GY-Z11048)

作者简介:于苏建(1973-),男,博士,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袁书琪(1949-),男,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旅游地理学。1引言语义差异法(SemanticDifferentialmethod,简称SD法)是由osgood(1957)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方法,又称为感受记录法。它通过言语尺度进行心理感受的测定,可以获得被调查对象的感受,构造出定量化数据(章俊华,2004)。SD法最早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方法在心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淡化,而在建筑(庄帷敏,1990;imamoglu,2000;Franz,Heyde,2007;Llinares,page,2007;江昼,等,2008)、风景园林(曹娟,等,2004;黄瑛,2009;王建伟,等,2010)、道路广场(朱小雷,2002;贾致荣,等,2008)、城市整体印象(冈本耕平,2000;王德,等,2009)等领域,却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对于场所的心理认知,从外表上研究是很难准确把握的,而SD法实现了对于场所心理认知的定量揭示,因而在建筑创意、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受到青睐。在景观设计领域内,SD法的应用研究已有一段时期。然而一直以来,景观设计师们仅把注意力放在视觉因素和使用功能方面,尤其关注景观的空间形态、功能布局、材料质感以及色彩构成等,忽视了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对景观的感知。虽然人类获得信息总量的80%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torigoe,1999),但是,诚如微量元素之于生命的重要性,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获取的20%信息同样不可或缺(葛坚,等,2006)。因此葛坚等(2003)把声景观概念引入城市景观设计,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吴颖娇和张邦俊(2004)介绍了声景观的研究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揭示了目前声环境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郭宏峰和李辉(2007)以浙江省嵊州艇湖水城的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了声景观、声景观要素功能、空间构成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的设计要素、正负设计手法等。声景观的设计理念虽已被引入国内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领域,但尚处于探索阶段,且未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而对于嗅觉景观的研究就更少了。“声”和“味”要素不仅是五官可以获取到的信息,而且也会影响视觉感官对信息获取的感知能力,从而影响对景观视觉效果的评价。城市美学不单指建筑美学,同样包括对消极审美价值的关注,例如无所不在的噪音、发出尖锐声响的电子看牌等因素都会妨碍人们得到积极的感性体验(阿诺德·柏林特,2010)。在对城市景观的感知中,“声”和“味”之于“视”的感知究竟有何影响,影响有多大,城市景观设计又该如何满足人的多维感官的感知需求等,亟待研究。本文以“国家园林城市”——福州市主要的几个城市公园为研究样本,应用SD评价法,就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出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丰富公园景观感知的研究,为声、味景观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并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园景观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方法与试验设计

2.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SD法和因子分析法相结合的景观分析与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是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姜鹏鹏,王晓云,2008)。运用SpSS软件(章文波,陈红艳,2006)因子分析功能对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公共因子提取采用主成分法,并采用变量的协方差矩阵进行因子提取。鉴于本研究变量较多,迭代次数设为50,因子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旋转。因子分析的前提是各变量因子之间彼此相关且绝对值较大并显著,为此,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加以判定。Kmo大于0.7时效果较好。

tourismScience旅游科学

基于SD法的公园景观综合感知研究

2.2试验设计

2.2.1形容词对选择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基本蕴含三大方面,即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刘滨谊,2005)。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的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规划设计主要是从人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研究如何保护和创造令人舒适的物质环境;大众行为心理研究则是从人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研究如何创造使人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此三元素正好对应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滨谊,2001)。本研究在刘滨谊提出的景观三元素之一的景观环境形象上选择空间、形体和色彩3个要素,环境生态绿化(环境)和大众行为心理(心理)2个要素不变,另外增加一个对景观整体印象(整体)要素,共6个要素,即空间、形体、色彩、环境、心理和整体要素。针对评价对象,选取能够综合表达6要素的20对形容词,构成本研究的SD因子表(见表1)。

2.2.2试验样本选取评定与测试的最佳方式是被调查者到对象空间去进行实地体验,以便最为客观地记录评价者的感受。但由于调查对象较多,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的可能性较小,而且本研究拟选取两组试验对象进行比照,无法实施实地测试。因此,我们选择录像的形式进行评定与测试。嗅觉影响样本选择,以福州市常用的绿化植物榕树(金牛山公园)、白玉兰花(金牛山公园)和桂花(南公园)作为味环境因素。榕树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但没有香味,因此在本研究中作为参照样本。白玉兰花和桂花在花开季节有明显浓香,沁人心脾,因此作为对比样本,考察花香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另外,福州市区内湖泊、水塘、小河星罗棋布,被称为“东方威尼斯”,但因缺乏有效管理,水体污染严重。福州水上公园便是一池死水,日夜散发着恶臭,方圆三五百米的住户都不敢开窗,这势必影响该公园水景的观赏价值以及公园使用者对该水景环境的认知。选择水上公园作为对比样本,考察水体臭味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听觉影响样本选择,以鸟鸣(西湖公园)和交通噪声(北江滨公园)作为声环境因素,考察它们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用摄像机沿游步道从不同角度对以上几个公园景观进行录制(录像中包含了选取的声、味环境因素),录制长度约3~5分钟。

2.2.3试验对象和测试过程虽然不同的人群在景观环境的描述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别,但由于此次研究是针对景观感知的调查与评价,且研究的目的并不侧重于对不同社会特征群体的认知差异进行分析。因此,试验选择了园林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各30名学生,分成两组作为被试对象,进行比照。测试前,向被试对象介绍评价测试的具体要求,解释描述目标景观环境各个形容词对的含义。第一组测试时,只提供水上公园景观、金牛山公园景观、西湖公园景观和北江滨景观等录像,不提供植物名称、声音等信息;第二组测试前,告知被试对象植物样本的名称和特性(花香)和水上公园的恶臭,并且播放录像时打开录制时的背景声音。每段录像重复播放3次。评价采用表1中所列形容词对,评价尺度的级段定为5段,并以0为中点对称,将很(差)、一般(差)、中等、一般(好)、很(好)分别赋值-2、-1、0、1、2。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60份,回收率及有效问卷率均为100%。3结果与分析

3.1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分析

3.1.1总体影响分析从表2的评价结果可见,就气味环境对评价者的视觉感知影响而言,两组评价者对水上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0.33。当评价者得知水上公园的水景臭气冲天时,评价值由-0.01降到-0.67。两组评价者对南公园景观(桂花)和金牛山公园景观(白玉兰)的评价均值分别为0.32和0.56,其中被告知公园植物样本种名为桂花和白玉兰,并具有沁人心脾的香味的一组评价均值为0.60。而未被告知以上信息的组别评价均值只有0.27。就声环境对评价者的视觉感知影响而言,在噪音环境下,评价者对北江滨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0.03,而在无噪音环境下评价均值则为0.64。在有鸟鸣声的环境下,评价者对西湖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1.08,而在无鸟鸣声的环境下,评价均值只有0.74。通过对两组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显而易见,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的视觉感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师们只注重公园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声景观和嗅觉景观的设计成果是有缺憾的。

3.1.3影响差异分析正面或负面的声、味环境因素均会影响评价者对公园景观的评价结果。但对于不同的公园景观评价要素和因子,其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横轴代表各公园景观,纵轴代表两组评价者对各景观评价要素计算绝对平均值的差异(因子差异分析图,略)。从图1可见,心理和整体2个要素曲线波动最大,表明受声、味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环境要素;景观环境形象(包括空间、色彩、形体三个要素)曲线最为平滑,受影响程度最小。心理要素中,愉悦度因子受影响程度最大,而归属感、安全感、新奇感三个因子受影响程度相当;整体要素中,吸引力因子受影响较大,其次为特色度因子。就声环境和味环境二者对公园景观视觉效果评价要素和因子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差异不显著。声环境影响下,心理要素受影响程度略高于整体要素,而味环境影响下,整体要素高于心理要素。综上可知,正面的声、味环境因素首先提高了游客的愉悦度,并使游客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增强了公园的吸引力和特色。反之,同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环境要素在6个要素中受影响程度列第三,但环境要素中的生命力和环境协调度2个因子受影响程度最为明显。可见,声、味环境对于环境生态绿化的重要性。

3.2声、味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公园景观视觉效果评价主因子提取

3.2.2因子轴的抽出通过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因子旋转后载荷系数表(见表4),考察因子轴构成的尺度,并加以命名。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1在色相、色彩丰富度、尺度感、动感、美感等方面载荷较大,且相互之间差异较小,均处于0.78~0.85之间,命名为形式因子;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2在连续度和有序性两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协调因子;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3在空间感、光感和色彩纯净度3个方面载荷较大,其中空间感方面的载荷达到0.99,相关程度最大,命名为空间因子。环境生态绿化主因子1在环境协调度、生命力、植被覆盖度等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生态因子;环境生态绿化主因子2命名为污染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1在特色度、新奇感和吸引力3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特色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2在归属感和愉悦度两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认同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3命名为安全因子。基于上述分析,提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形式因子、协调因子、空间因子、生态因子、污染因子、特色因子、认同因子和安全因子。特色因子、认同因子和安全因子为最主要的因子,三者累计因子载荷达98.3%;生态因子、污染因子也是重要的因子,两者累计因子载荷达95.3%;形式因子、协调因子、空间因子是公园景观构图的基本要求,三者累计因子载荷达87.9%。按照中国古典园林三境的理解,福州市公园景观影响主因子的排序依次为意境、情境和物境。这就要求福州市在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时,首先,应思考如何融入地方文化,营造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景观,使游客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对公园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创造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最后,在公园景观整体规划上,把握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等重要法则,做到空间组织有序,创造步移景异的物境。4结论与讨论本研究将声、味环境因素纳入评价者对公园景观的感知中,运用SD法,系统地分析了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揭示了在公园景观感知中,“声”、“味”之于“视”的影响规律,并以声、味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公园景观视觉评价结果为基础数据,结合因子分析法,进行公园景观设计主要影响因子提取。相比基于单一景观视觉感知的研究,其结论更为客观、合理。通过本文的案例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启示。第一,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的视觉感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且负面因素产生的影响比正面因素更为显著。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们不能仅注重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声景观和嗅觉景观的设计,在消除负面的声、味环境因素的同时积极营造正面的声、味环境。第二,声、味环境因素对于不同的公园景观评价要素和因子,其影响有所不同,心理要素和整体要素受影响程度最为显著,其次为环境要素。由此可见,声、味环境对公园情境、意境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综合考虑声、味环境因素所提取的公园景观视觉效果的8个主因子,可为公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总之,为了真正提升公园的品位,满足人们对公园景观全身心的享受,应将声、味环境要素作为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构成,全方位、多视角地实现景观的整体塑造,从而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公园景观。本文就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进行测试时,因无法实现实地的对比分析,只能口头告知被试者相关信息,引导被试者进行想象,这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试验的结果。因此,如何改进测试方式,使结论更为客观,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ranzG,Heydem,BuelthoffHH.anempiricalapproachtotheexperienceofarchitecturalspaceinvirtualrealityexploringrelationsbetweenfeaturesandaffectiveappraisalsofrectangularindoorspaces[J].automationinConstruction,2005,14(2):1651721.

[2]imamogluplexitylikingandfamiliarityarchitectureandnonarchitectureturkishstudents’sassessmentsoftraditionalandmodernhousefacades[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00,20(1):516.

[3]LlinaresC,pagea.applicationofproductdifferentialsemanticstoquantifypurchaserperceptionsinhousingassessment[J].Buildingandenvironment,2007,42(7):24882497.

[4]osgoodCe.themeasurementofmeaning[m].Chicago:illinoisUnivpress,1957.

[5]torigoeK.Soundscape,itsconceptandpractice[m].tokyo:Kashimapress,1999.

[6]阿诺德·柏林特.远方的城市:关于都市美学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11.

[7]曹娟,梁伊任,章俊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景观调查与评价初探[J].中国园林,2004(7):6771.

[8]冈本耕平.都市空间的认知与行为[m].东京:古今书院,2000:288.

[9]葛坚,卜华.关于城市公园声景观及其设计的探讨[J].建筑学报,2003(9):5860.

[10]葛坚,陆江,郭宏峰,等.城市开放空间声景观形态构成及设计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9):15691573.

[11]郭宏峰,李辉.声景观设计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嵊州艇湖水城的声景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7(3):149151.

[12]黄瑛.有机更新的城市历史公园规划设计与改造——基于拉萨宗角禄康公园改造的SD法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35138.

[13]贾致荣,郭忠印,刘学博.公路边坡景观视觉效果的定量评价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11):154159.

[14]姜鹏鹏,王晓云.中国滨海旅游城市竞争力分析——以大连、青岛、厦门和三亚为例[J].旅游科学,2008(5):1218.

[15]江昼,张捷,祁秋寅.城市雕塑环境空间视觉满意度的定量评价——以南京市三处城市雕塑环境空间为例[J].经济地理,2008(6):10121014.

[16]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13.

[1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8]王德,张昀,崔昆仑.基于SD法的城市感知研究——以浙江台州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6):15281536.

[19]王建伟,王瑶,綦国巍.新乡市潞王陵景区景观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0(19):196200.

[20]吴颖娇,张邦俊.环境声学的新领域——声景观研究[J].科技通报,2004(6):565568.

[21]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16——SD法[J].中国园林,2004(10):5458.

[22]章文波,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0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29248.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艺术设计;个性化;因素

1环境艺术设计内涵

环境艺术作为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其主要是以环境作为基础的一门艺术,环境艺术主要是将所设计的作品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很好的相容,并通过制作材料的纹理、形状等形式体现出环境艺术的艺术手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比较强调环境这一依托特点。也就是说要求设计师所设计的艺术作品需要建立在周围环境的基础之上,并且能够与周围环境进行很好的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实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广泛的,基本上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环境艺术在我国城乡规划设计、建筑园林设计等设计领域都会涉猎到。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现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人员通过环境艺术设计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人们的生存环境也更加健康美丽。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将人们的生存环境与艺术设计进行有机融和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标新形式。

目前我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分为3个不同的表现意境层次:其一,人居环境中的自然环境,这一环境主要涵盖了山水、河流等自然环境因素,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中透露着很多自然信息。其二,人居环境中的经济环境和休闲娱乐环境。这一环境主要是为人们的空间环境带来活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人与人的情感发展。其三,人类自身的素质与所能达到的审美眼光对环境好坏的判断。这一点对于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来说,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三个层次协调好,才能够让居住者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简单来说,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人与环境进行有机结合的关键性因素。

2环境艺术设计特征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的传统艺术设计手法相比较,还是有很大差别。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能够对生活环境改良,而且还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其实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也是比较明显的,动感美、协调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而且环境艺术设计还强调了部分在整体中的影响。目前设计师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2.1人文与自然的有机融和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上,其原则是以人为本,具有较强的服务性,也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具有以人为本,但又需重点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环境艺术设计的这一特点也是其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的主要原因。

2.2多元化与整体性的有机融和

环境艺术设计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还要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以及审美特点。即,在相同的设计作品中,不论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是设计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师都要具备多元化的设计特点。除了具备这一特点之外,设计师还不能破坏掉艺术设计的整体美感,要保留其整体性。

2.3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融合

设计师在设计环境的时候,除了要满足人们居住的生理需求以外,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换句话说,设计师在设计作品的时候还要将其实用性和审美性进行有机的统一。

3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等艺术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发展都有影响,需要设计师慎重考虑。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除了设计师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外,还要设计师根据不同的设计背景来选择设计的风格。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状况,主要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发展也是环境艺术设计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融和。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要求设计师要敞开心扉,摆脱传统艺术设计的束缚。为了解决传统工业生产中留下来的相关设计问题,设计人员一定要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个性化艺术手段,设计师对环境艺术中的个性化设计还要有一个全新的、系统性的认识。现阶段我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设计方式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设计的室内室外空间中,设计师们不断的融入更多的自然因素,这样的设计作品往往会让人更加贴近自然。另一种方法是在城市建筑设计中,逐渐减少水平造型和直线线条的使用,并将更多的色彩元素逐渐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这样一来设计师所设计的作品才会更加灵活。当然,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还不能忽视设计的整体性。

4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的影响因素

在现代化的设计中,人们对个性化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逐渐意识到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设计的重要性。个性化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对个性化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还非常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设计进行分析:

4.1风格化的制约

环境艺术的个性化设计是设计师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自然界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入一些已经掌握的自然规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风格化也是设计师对自己所创造艺术氛围的一种诠释,它对整个设计作品的个性化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4.2环境艺术设计

个性化对环境的使用功能有着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化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广大群众对环境的使用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相同空间所采用的个性化风格也会有所不同,不同风格的个性化也能够很好地依托环境空间的使用功能。

5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新形式的艺术设计手段,其设计目的更加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也是未来社会环境发展的必然走向,良好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及审美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而一个不好的环境设计则会降低人们的审美观。我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一定要始终坚持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和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楣.生态文化——环境艺术学科的新课题[C]//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2000.

[2]田鸿喜.陶艺砖石在现代建筑与环境艺术中的审美及应用[C]//《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3]邱长沛.城市水景的自然生态与艺术风韵——从巴黎塞纳河到“东方巴黎”成都府南河、沙河[C]//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2005.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6

关键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应用

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性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近几年也成为美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生存的保障,因此,将传统文化因素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能在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同时,保证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优化升级。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是研究的重点,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建立研究体系的过程中,只有保证对文化的尊重,才能在保证文化传承独特性的同时,使设计作品被大众认可。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研究部门对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第一,传统建筑较少,被破坏的概率较大。我国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集中在交通不便利的乡村,其中很多建筑依旧保留着传统文化特征和历史因素。正基于此,部分建筑结构和环境艺术模型遭到破坏,或者受到环境变迁影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第二,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因素的效率不高。究其原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我国设计领域中出现滥用西方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问题。其中,一些大都市的整体城市风格、街道设计模型、中心公园等设计受到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一些设计师缺乏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认知。第三,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没有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项目中,传统文化因素可以有效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但一些设计师缺乏艺术认知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受到制约。

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要将西方设计理念和东方文化相结合,确保设计模型和应用价值的稳定性,也为艺术载体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建立健全融合机制,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确保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将现代环境艺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能有效形成新的设计理念,确保现代环境艺术和传统文化结合的创新效果的最优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要更新设计理念,而且要深刻认知传统文化,端正态度,从而赋予设计作品文化内涵,确保设计理念和设计要求之间的平衡。除此之外,设计师要高度重视室内陈设设计的过程,保证传统文化的全面升级和优化,确保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要结合具体的管理需求和控制措施,保证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全面落实和升级,无论是建筑外观的美感,还是室内设计,都能体现出审美价值和艺术效果。基于国家文化发展的需求,应用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逐渐增多。从传统的研究机制和应用模型的角度分析,要想进一步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就要积极建立更加系统化的管控体系,确保建筑结构能传承传统文化和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为设计结构的综合质量优化提供保障,保证处理效果和应用机制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因素,结合现代艺术手段,能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确保创新和发展双管齐下,在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实现设计结构的简约化发展,开拓发展空间,提高艺术价值,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升级和全面优化,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媛.传统与现代的链接——论传统文化在现代人文环境艺术中的启发.前沿,2015(14).

[2]刘晨澍,诸葛阳.可借鉴的陶瓷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延伸.中国陶瓷,2015(7).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7

摘要针对国网水电厂在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中比较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实践这一问题,本文以Y企业为例,重点从四个方面对这类企业的文化环境顶层设计进行了探讨:以统领全局的规划为指导、以分类建设体系为基础、以分级管理体系为核心、以科学评价体系为保障,提出了适合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框架,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期望为国网水电厂开展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分类建设分级管理科学评价

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而企业文化环境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被逐渐重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加快企业文化环境建设,促进企业文化的传播和落地,已成为当前国有企业的一项迫切任务。

我国电力工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历经了由原电力工业部向国家电力公司,再向国家电网公司的两次重大转变。两次转变,让我国的电力企业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顺应了社会经济大发展。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党的十以后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时期,作为承担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面联网任务的国家电网公司,必然迎来快速发展机遇。为此,国网公司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全面建成“三集五大”体系,实现建设“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事业发展、文化先行,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的精神所在,它体现了企业的内涵与底蕴。而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企业文化环境作为重要载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地的关键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应当包含完善可靠的建设体系,创新高效的管理体系以及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通过三者的有机配合,共同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从而增强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软实力,满足国家电网快速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环境作为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地的重要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Y企业由于办公区、生产区各站点之间地理位置跨度大,分散区域板块构架等原因,使得企业文化环境出现前期规划合理性不足、建设过程规范性不足、管理模式相对滞后、评价机制不够全面等问题。如何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文化环境规划、建设、管理和评价四者之间的关系,使四者相辅相成共同为营造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提供支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开展关于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企业文化环境的界定

企业文化环境是企业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是孕育企业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生成发展壮大所需的物质基础、法律制度、思想观念等各种“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总和。企业文化环境不是某些环境资源的简单拼凑,而是企业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多种环境资源的系统整合。企业文化环境这个客观存在将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及民族传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企业里呈现出不一样的个性。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环境关系极为密切,企业文化环境是企业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准备。

二、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大量参考文献的整理分析,以及对各个国网水电厂的实地调研,挖掘出当前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环境的规划、建设、管理、评价四方面展开分析,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环境前期规划合理性不足

企业文化环境前期规划合理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依靠以往经验办事,科学系统的指导文件较少,缺乏合理有效的建设方法与管理手段等,使得在实际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出现建设点位要素不均匀,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二)企业文化环境建设过程规范性不足

现有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系统性不足,整体建设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文化载体可识别性不高,文化载体中的文字与图片关联性不强;二是企业文化载体统一性不足,部分同类点位要素之间的风格存在差异,设计参数也不够规范。

(三)企业文化环境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现有企业文化环境管理模式相对滞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管理模式与公司发展不相适应,如在文化环境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阶段划分不够明确,不能形成有效的闭环管理模式。二是管理制度体系不能有效满足文化环境管理,现有的企业文化环境管理体系逐渐表现出管理制度不太健全,总厂与各基层单位职责不够明确,出现管理任务高层集中化的现象。

(四)企业文化环境评价机制不够全面

从Y企业的调研结果来看,企业现阶段的文化环境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是缺少文化环境评价指标集,使得评价过程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方法,使得评价结果难以定量化,准确性与可信度偏差,评价效果不明确,无法对建设与管理的决策提供好的依据,难以形成闭环反馈机制。

综合以上问题,本文将以问题为导向,从全局角度出发,自上而下地对国网水电厂进行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以建设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环境,促进企业文化传播与落地。

三、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原是系统工程学中的概念,此概念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即是要完成一项复杂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各个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对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探讨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目的

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目的是从全局的视角对企业文化环境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实现目标上的统一,结构上的优化,功能上的协调和资源上的整合

(二)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内涵

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是企业文化战略层面的蓝图设计,是从全方位的视角,运用闭环管理等理论和“战略-系统”等方法进行企业文化环境总体架构的设计,并对总体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组成要素、各种参与力量以及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等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总目标。

(三)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原则

在对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进行顶层设计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顶层决定性原则、整体关联性原则和实践可行性原则三个原则。简要表述如下:

顶层决定性原则,是指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明确企业在文化环境建设中的核心目标,并以核心目标为导向紧密结合各子系统,达到高层决定方向,上层引导全局的效果。整体关联性原则,是指企业文化环境各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紧密围绕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形成有效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实现系统各部分互联互通、功能协调、资源共享。实践可行性原则,是指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是“自上而下”的设计,但非凭空建构,是源于并高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的理性提升,其设计结果要能有效指导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切实可行。

四、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思路

(一)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对企业文化环境进行顶层设计时,要以科学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为依据,以国网公司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求为总体指导,以Y企业生产经营及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现状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分析影响企业文化传播及落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案和措施。

(二)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

针对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前期整体规划缺乏、建设点多面广、管理难以把控、缺乏评价机制等问题,本文采用“5w1H”(wHY,wHo,wHen,wHeRe,wHatandHow)理论对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整个过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

首先需要明确国网水电厂企业为什么进行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以及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wHY);

其次需要明确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由谁来做(wHo),即以企业文化环境的目标为导向,设计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和管理的组织架构,并明确各层级各岗位的职责;

然后需要明确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如何开展的问题(wHen,wHeRe,How),主要包括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前期规划,如何开展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实施,如何对企业文化环境进行有效管控,如何评价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和管理效果,如何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保障措施等;

最后提出支撑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wHat),形成能指导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管理和评价的各环节高效、协调运作的顶层设计。

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如下图1所示。

图1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

五、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框架

(一)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理论工具

根据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结合Y企业的实际情况,借助朱兰质量螺旋模型,将企业文化环境的前期规划、分类建设、分级管理和效果评价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正循环,提出了企业文化环境的质量保障螺旋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企业文化环境的质量保障螺旋示意图

企业文化环境每经过环境分析、前期规划、建设实施、分级管理和效果评价五个阶段的循环,其文化环境整体建设水平和和管理水平等便会上升一个新台阶。这五个阶段的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逐步深化,如此循环上升,最终有效地推进了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的高效传播和落地。

(二)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

根据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内涵和总体思路,结合企业文化环境质量保障螺旋示意图的主要内容,提出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架构,主要包括文化环境各种资源的整合、文化环境各种功能的协调、文化环境整体结构的优化和文化环境目标的统一四部分。

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架构如图3所示。

图3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架构

资源整合是进行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支撑整个项目的顺利开展。包括物理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一系列资源的整合优化。

功能协调是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保障,保障整个项目的高效运作。包括三大功能:分类建设、分级管理以及科学评价。

结构优化是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推进整个项目的持续改进。主要包括建设、管理和评价三大体系的闭环式循环。

目标统一是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关键,指导整个项目的有序推进。目标是指建设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环境,促进企业文化的传播和落地工作。

(三)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框架分析

结合Y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框架中的三大重要体系进行详细分析。

1)企业文化环境分类建设体系。企业文化环境建设体系是指从横向角度出发,采用分类建设的思想,将企业文化环境根据区域功能的不同分为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三个区域,并以“塑造企业文化形象、传递企业文化理念”为实施思路,深入分析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原则、方法及路径,实现办公行为规范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人本理念的具象化。

(1)建设办公区文化环境,促进办公行为规范化。办公区的企业文化环境应大方庄重,以各种载体和形式充分展示企业文化,同时向内部员工传递办公室行为规范。可从以下几个不同地点进行区别化开展:a.在办公区大厅,重点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理念;b.在办公区走廊、楼梯等区域,重点营造“五统一”的企业文化氛围;c.在办公室内,重点传递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规范。

(2)建设生产区文化环境,保障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区企业文化环境应规范有序,生产行为规范、安全标示明显醒目,营造浓厚安全氛围。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a.在生产区外区域,展示国网文化的企业理念、企业战略目标等内容;b.在生产场所空间内,展示技术标准、安全警示标语和口号等内容;c.在设施设备周围,设置安全警示标识等内容。

(3)建设生活区文化环境,实现人本理念具象化。生活区企业文化环境应舒适洁净,传递企业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a.在生活区室外区域,美化员工居住环境;b.在生活区室内区域,传递“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2)企业文化环境分级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环境管理体系是指从纵向角度出发,采用分级管理的方法,将将国网水电厂分为“总厂-基层单位-班组”三个层级,并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借助数字分析手段,采用分级管理机制,引入节点质量把控思想,为企业文化环境搭建企业文化环境管理平台,实现企业文化环境管理的可视化、精细化和标准化三化功能。

(1)借助现代数字分析手段,实现企业文化环境管理可视化。实现文化环境建设点的可视化从三个步骤来实现,首先对现有企业文化环境各点位要素进行梳理,对各点为要素进行统一的编码,增加编码可识度及信息量;其次构建各点位要素的信息数据库,基于Flash、powerpoint等软件,构建各厂区文化点位要素的布局图,采用链接方式对布局图中的各点位要素内容进行阐述,实现建设点可视化;最后对各点位要素进行分析,分类分级统筹规划布局,有序推进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点。

(2)采取分级管理机制,实现企业文化环境管理精细化。实现企业文化环境管理的精细化可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制定标准化管理体系,统一分级管理标准体系,合理分配各类各级各部门职责权,有效解决各方面职责的履行和冲突;其次构建建设及管理保障机制,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保障分级管理机制正常运转;最后实现各基层各单位分级的管理局面,追求企业文化环境管理的精细化。

(3)引入节点质量把控思想,实现企业文化环境管理标准化。采用“分类分级+巡视”的方式,对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等关键节点进行把控,以保障分类分级管理效果,提升国网下属企业文化环境管理标准化水平。

3)企业文化环境科学评价体系。企业文化环境评价体系是指以原则和方法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构建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效果评价体系,对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效果进行评价,引领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建设进入循环模式,以提高企业文化环境水平,推动企业文化环境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构建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全过程评价指标集;二是设计客观科学的量化评价方法。

(1)以基本原则为导向,构建全过程评价指标集。以全面性和关键性相统一、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为原则,结合企业文化环境的实际情况,借助企业文化环境的质量保障螺旋,对企业文化环境的前期规划、分类建设、分级管理、效果评价和持续改进五个阶段进行全过程评价,构建全过程评价指标集。

(2)以得到科学的评价结果为目标,设计客观科学的量化评价方法。为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确定指标权重和对指标进行评价两方面展开,进行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和管理情况的评价,从数据中挖据问题,追根溯源,形成反馈机制,使得文化环境不断改进,促成良性循环的形成。

六、结语

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能够有效指导企业文化环境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自上而下对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进行了探索。本文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提出了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相关概念及设计思路,丰富了顶层设计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企业文化环境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本文提出了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并对其架构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分析,为企业实践文化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工具。

参考文献:

[1]潘冬冬.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王海军,赵文刚,焦剑峰.我国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

[3]张云龙.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文化建设――2015年全国企业文化年会在京召开[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5.08.

[4]葛万生.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论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02.

[5]张巍.浅析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4.S1.

[6]盛立军.以企业文化建设助推科学发展[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6.Z1.

[7]wang,pengcheng.theapplicationofconfucianismintheconstructionofcorporateculturalinCnpCoverseasoperation[J].proceedings-20136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usinessintelligenceandFinancialengineering,2014,BiFe2013.

[8]鲍旭平.抓实班组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落地[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5.05.

[9]张良波.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4.08.

[10]左冬梅.浅谈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0.04.

[11]蔡俊伦.论我国企业文化环境培育的现状和对策[J].三峡学刊,1998.01.

[12]Fujimoto,t.;Yamaguchi,metal.newgenerationoftop-downdesignmethodology[J].ShapuGiho/SharptechnicalJournal,1997.67.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8

关键词:教学建筑;空间和形态;环境要素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7-0119-03

处在高校校园整体环境中的教学建筑,其设计无一例外受到不同环境要素的影响。环境要素是多样的,如广场空间要素,轴线空间要素,道路空间要素,相邻建筑空间要素,景观空间要素等。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空间和形态的影响有的表现为单一的环境要素,更多的则表现为多个的环境要素的共同作用。

1 广场空间要素

以广西大学综合教学大楼为例。综合教学大楼位于广西大学东校园(原广西农业大学)的教学区中心――哺育广场的西侧,共6层,建筑面积10600m2,可同时容纳师生5960人。(图1)。

根据环境分析的结果,笔者构思了庭院式布局和集中式布局两种形态(图2,3)。经比选,确定采用集中式布局。集中式布局在哺育广场西面构成较为完整的建筑形态界定,整体性强,空间特色鲜明,与周围建筑环境十分和谐。11个阶梯教室围合一个2层高的圆形大厅,组成相对独立的体型;普通教室设计成简洁的外廊式,两者通过宽大的楼梯和走道相连,构成形态各异,高低错落又风格统一的整体。这一概念成为最后确定的方案的基础。

圆形布置的阶梯教室是空间设计的重点。圆形大厅的45°对角上布置了4个阶梯教室,人数为150~200人,东西两端的采光不利位置布置了楼梯和卫生间,南北向则留出主要的通风采光面。方案设计时,圆形大厅一开始仅是一个概念,在深入探讨各功能的布置时,各种用房所在位置,所占弧度,大厅的半径及空间尺度等则需要细致的分析研究。在平面设计上,分析的基础是学生座位的尺寸,由此拓展可确定教室面积和人数,进而确定卫生间,楼梯间和走道的面积和宽度。最后以合理尺度的共享大厅将它们加以整合。对于300人多媒体大教室的设计,则颇费了些精力,最后决定将其“架设”在二层大厅之上,大教室南北向的墙面上作了切角以利通风采光,屋面则仍保持圆形。这样虽然不能取得采光中庭的效果,但大厅的直径已达25.6m,净高达8.4m,南北两面的采光也基本充足,因而并不感到压抑;另一方面,建筑功能的布局更为合理,空间形态也十分完整(图4)。

500m2的圆形大厅面积是本方案空间设计的主要特色,因为它体现了现代高校教学建筑基本的交往空间和理念。过去,师生们只能在狭小的走廊或门厅里停留和交往,现在则需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空间环境。同时,良好的空间环境对师生的教学心理也有一定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相辅相成。大楼建成后,师生们常在大厅里举办各种活动,这里成为师生展示自我的中心平台(图5)。

普通教室的设计相对而言十分“老实”;整齐的教室柱网一字排开,可以灵活分隔成大小不等的教室;东西两端布置了卫生间和楼梯间。为避免形成黑暗而互相干扰的内廊,南面的中段设计成外廊,外廊中部设计了一座梯段宽达3.3m的主楼梯,主楼梯在三层以下用通廊与阶梯教室的圆形大厅相连,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课间换课的交通压力。造型上只在楼梯间的部位设计成圆弧,并未刻意改变教室的基本空间去与阶梯教室取得和谐,两者都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又在对比中构成了统一整体(图6)。

教学大楼的方案在广西大学70周年校庆上获得好评,竣工后也得到了多数师生的肯定(图7)。教学楼张驰有度,变化有致的轮廊线更为哺育广场增添了新的景观(图8)。

2轴线与建筑空间要素的组合

以广西大学物理资环楼为例。

物理资环楼所处的环境与综合教学大楼相比有几个特点:一是处在两校园主轴线的西侧;二是与旧物理楼相连,与化工楼相对;三是室外空间相对局促。三个特点实际就是三个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即轴线与空间的关系,新旧建筑的文脉关系,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方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在总体布局上合理地分析和处理这些关系,而建筑的主入口布局则是总体布局的关键。

方案构思中,有三个入口的做法:即正东,正南和东南。正东的入口与广场的关系较好,但与校园主轴线和化工楼的关系较为生硬;正南的入口面对化工楼宽大的背面,显得较为压抑;东南的入口与校园主轴线和主入口的空间关系较为合谐,与旧物理楼和化工楼也形成了呼应;入口在立面形态上对新旧两楼既是平衡点,又是连接点,从构图上看也是新的统一体的控制点(图9)。

建筑根据功能的要求设计成围合的外廊式,南面和西面用房为资环系,东西和北面为物理系,在空间设计上考虑了三个重要节点。一是主入口:二是内庭;三是西面敞廊。主入口及门厅为两层高的开放式,入口上部利用大柱网设计了2个阶梯报告厅。(施工中甲方改为封闭门厅,门厅显得较压抑)。西侧的敞廊缓和了内庭的封闭感,与门厅形成对流的关系,有很好的导风作用,还可以远眺周围的湖光(图10,11)。

方案对新旧物理楼的关系也作了较好的处理,取消了旧物理楼原有的较为呆板的竖向分格,强化了原有入口,在建筑色彩和细部上作了统一设计,新旧建筑浑然一体,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环境特色,又有了新的突破(图12)。在室外广场完成以后,新物理楼脱颖而出,成为校园主轴线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与最初的总体构思极为吻合(图13)。

3广场、轴线、道路与景观空间要素的组合

以桂林工学院教学楼为例。

桂林工学院教学楼位于学校主轴线一侧,南面为中心广场,北面为桂林市的风景点――屏风山,校园主轴线以校门为起点,以拟建图书馆为终点,原有的道路系统与建筑空间关系松散。

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中心广场,校园主轴线,相邻道路以及屏风山景观对建筑的影响,采用了不对称的建筑布局。建筑主入口台阶内收作为人流集散的缓冲过度,主入口大厅是一个四层高的有盖顶的共享空间,它是整个建筑的核心空间,并成为南面与之垂直的校园干道的视觉焦点,主入口大厅北面与屏风山相通,把城市景观引入建筑空间之中,隐寓着桂林山水通透的灵性。

建筑南立面的西侧延续了原有教学楼严谨稳重的柱廊形式,东侧以弧线造型作为对比,中部的楼梯面适当拔高作为制高点,打破建筑平直的天际线,赋予建筑鲜明的个性。(图14~17)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9

“无界”就是要打破事物间的阻隔,突破各种人为的限定,让世界万物相互融通统一而达到一体,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生态观。

一、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中“界”的现状

当今国内很多环境设计的项目,大多都是独立完成,各自为政。规划是规划,建筑是建筑,景观是景观,室内是室内,这种设计建造模式容易造成设计手法彼此脱节,设计风格难以统一等问题,具体到设计中经常会出现空间流线阻隔、设计元素滥用、材料随意拼组等现象,最后促使我们的空间环境形成在功能上缺乏合理沟通,在视觉上严重失调的后果。

这种长期形成的“界”的思维方式和办事模式,还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规划部门在政府领导思想的指导下,对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换一届领导就换一种建设规划思路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种朝令夕改的思想指导下,建筑设计也凸显出各种问题,如重复建设、搁置建设、违规建设等层出不穷。开发商、设计师、承包商、建造商之间也没有紧密而严格的合作机制,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再加上社会责任感淡薄,唯利是图,致使工程质量下降,直接危害到百姓民生,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浪费。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后续工程,相互之间也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沟通和考虑。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最后变成诸多矛盾交织的综合体,建筑施工后的遗留问题,需要在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中花更多的精力来修复或改造,但设计者并不愿意替别人做嫁衣,而是睁只眼闭只眼应付了事,如此一来造成后期维护更多的问题和麻烦,最后只能让无辜的使用者来“买单”。

由此可见,“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一种束缚和制约,已经变成相互推脱的最好借口,已经严重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在设计上我们要勇于“破界”,我们要勇敢地打破彼此间坚实的壁垒,让“界”变成“无界”,让各种设计变成“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设计自由翱翔在更广阔的创意天空中,才能使我们每一个设计人迸发出更惊人的创作才能。

二、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中的“一体化设计”思想

1.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中的“一体化设计”思想的涵义及历史渊源

所谓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中的“一体化设计”,狭义的是指室内、建筑、景观等环境整体设计,即在设计中始终对被设计的对象进行系统性的全方位的整合设计。从广义角度来理解,可以是从项目的策划、立项、设计、建设、后期管理与运营等方面的一体化设计和操作的过程;还可以从人的角度理解为通过情境的营造,从追求功能的物镜空间转化成追求人心理需求的意境空间“一体化设计”。而从空间场所的角度来讲,它是通过场所精神的物质化再现所表达出来的一体化空间环境。任何一个场所都有它特定的精神和气氛。一堵墙的颜色,一座山的形状,一涓细流的声音,一阵风的味道,甚至一道阳光的强弱,都是构成“场所精神”整体性特质的综合元素。它是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通过提取和注入其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从而将时间与空间、人与自然、现世与历史融合在一起,是留有人的思想和感情烙印的“心理化地图”。

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中的“一体化设计”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在生产力低下的早期,劳动人们在居所选址上就会充分考虑与地形地势的结合,包括风向、光照等因素,如“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的村落布局方式。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居住习惯和舒适程度,总结出一套与居住及行为相关的理论,也就是如今仍然盛行的风水学说。古代的风水学说,具有系统全面的一体化设计思想,它综合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美学等方面的众多智慧,探索人与生存环境的辩证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很好地把居住建筑、景观环境、人文艺术通过场所空间的营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达到人和自然相生相补、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自然美和人文美和谐统一的多重目的。

在建筑景观环境的设计和建设中,我们该如何具体的贯彻好“一体化设计”的思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项目的场地布局、建筑造型、功能空间、景观环境、后期运营及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形式语言一体化、场所空间一体化、人文艺术一体化、生态与市场机制可持续发展一体化,最终表达出多元化空间、一体化空间、生态化空间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思想。

2.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中“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事物的构成是多样化的,小到一个细胞,大到宇宙,都有其自身丰富多样的组织结构,而且最终呈现出一个完美的整体。事物多样性的客观特征,认证了设计行为同样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多样特性。

建筑景观环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人文因素,是人类活动空间和范围的综合体现。从设计角度来讲,要把诸多因素组织起来,通过技术手段,结合现有材料,综合功能、人文、美学等领域,自然要涉及到事情的方方面面。此外,要依据人本主义原理。我们知道人的需求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作为人活动的主要空间,如建筑空间、外部环境空间等在设计上必然要求建立在尊重人、关心人的前提下,把空间组织成丰富多样的空间整体,以便于人类的使用和参与。

(2)整体性原则

建筑景观环境设计同属于空间环境设计范畴,从专业领域来讲具有整体性。建筑学是景观和室内的大背景,室内属于建筑的内部空间,景观又涵盖着建筑物,室内和景观通过建筑这一媒介进行穿插,三者在环境因素里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从设计行为的思维逻辑上来讲,建筑景观环境设计具有整体性。设计作为一种思维活动,不可能局部片面地去考虑问题,建筑、景观、环境之间会由于种种关系而相互依存,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构成了考虑问题的逻辑关系,也是设计活动着眼大局的必然属性。

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来讲,人在观察事物或是追求事物时,都会有趋于完整和一体的需求取向。建筑景观环境的创造最终都是围绕人的因素展开,从整体设计出发,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再配合相关的政策法规,结合视觉、功能、自然、人文等诸多因素,最后创造出符合人类趋整性需求的设计形态和完整的建筑景观环境空间。

(3)连续性原则

建筑、景观、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结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设计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其内在和外在的逻辑脉络构成了设计一体化的连续性,建筑的建造引发景观的相应配置,建筑和景观构成的建筑综合设施体形成了环境的整体因素,这种依次形成的过程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关系。

从时间上来看,事物的发展不是断裂的而是连续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继承和发展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景观环境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代人的记忆,我们有责任将这种文化记忆延续下去。因此,在进行建筑景观环境的设计和建造时必须充分尊重有价值的文化传统,科学的继承和发展,要善于取其精华并恰如其分地将它融入到建筑景观环境中去。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在要求越来越高的空间环境里,如何在现有的发展轨迹中创造出新生优质的生命体,使诸多环境因素既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又含有历史延续的文脉,使民族文化的精髓通过空间设计的手法代代相传,从而永久地保留在人类的记忆中。这势必要求建筑景观环境设计在脉络上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从空间上来看,人的视觉在空间上具有穿透性的特点,我们习惯很通畅地从一个事物看到另一个事物,事物和事物之间有一个连续和自然的过渡。在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中可以通过造型、体量、大小、比例、尺度、色彩、材料等形式的连续设计,也可以通过加强连接室内和室外的灰空间的研究与利用从而形成视觉上的整体感和流畅感,使人的行为在空间中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流动性。

(4)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必须考虑其生活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就是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良好人文生态环境,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两个重要构成方面。建筑景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活动空间,在设计和建造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要充分考虑到如何能够有利于地球环境的优化和如何有利于人类生命品质的提高。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它主张有效地统筹自然、社会、经济各要素,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理有节地利用资源,科学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在提高人类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研究如何提高建设质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现实问题。具体到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中,它表现为突出城市建设中广场、道路、建筑间的空间有效利用,适当保护和保留原有生态资源,让长时间以来难以形成的自然和人文因素适当地得以延续,并且大力加强低消耗、高效率、重环保的空间设计,对现有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客观务实的进行规划整改,避免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多从空间时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规划和设计一体化的问题。

3.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中“一体化设计”思想的意义

从理论上来讲,建筑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体化设计”思想的研究,对当下发展中的设计理论具有极大的补充和拓展作用,整体地把握各项设计方法,立体式地综合运用各空间的设计理论,有效地发展了空间设计思维,主要体现在宽泛设计思想指导下的设计实践,便于形成立体式的多维度视角。在中国独有的设计环境中,推行广义空间环境设计的无界限新观念,在“多元化,多领域,多视角,跨行业”的基础上建立设计无界限的一体化可行性规范系统,是本文的理论价值所在。

从实践上来看,建筑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体化设计”思想的研究,对设计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美术学院王铁教授在《设计无界限》一文中提出:“设计师必需认识到,建筑设计需要景观与环境衬托,景观设计需要建筑形态,室内设计需要建筑空间,更需要外部环境,需要综合艺术设计。设计师必须要兼顾更多种专业修养,建立高素质界限发散想象的整合能力,即空间设计修养素质的无界限新观念。在提倡生态低碳设计的当下,业界智者提出‘内外空间条件与自然条件一体化设计理念。’为设计科学化,专业化,为走向融合发展的低碳化社会时代解除素质界限,奠定探索基础。”由此可知,设计师要使自己的设计作品能够从“界”到“无界”,实现“一体化”,就必须使自己的眼光、思维、能力、综合素养各方面也“破界”,这一点对于当今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时代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设计师,如何培养这样的设计师。

环境设计的三大要素篇10

关键词:设计学设计艺术学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的主体是人,以人为设计中心、为人服务;设计的终极目的便是要为人类创造出舒适的、理想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再现人类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持续发展观念。可以说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开始慢慢加强,逐渐产生出了环境设计的概念。

一、设计艺术学科中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

(一)设计艺术学的概念

设计艺术在处理好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更偏重解决好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重视所设计的产品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所产生的作用。给设计艺术下的定义:是指以设计艺术的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的理论研究为对象,针对设计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经过不断验证提炼的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和凝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指导,是对设计艺术活动的理性思考。设计艺术几乎包括了设计艺术学中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设计是时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环境艺术是以科学美为前提,进而表现出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达到完善科学美的目的。在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事物的的原则驱动下,人类对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改良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计质量、创造出理想生活的一种有用手段,环境艺术起码包含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刻、壁画、和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的内部空间。

(三)设计艺术学科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个具有归纳、多元交织、权变的特别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本性决定了,它与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创造发明等等,它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个因素让其发生变革。因此,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设计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艺术设计的范围及其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

自然环境为出发点,通过人为的空间分割、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建设手法,采用各种艺术、技术的手段,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协调人、社会、自然环境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营建出优质的生活、生存环境。“它包括建筑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绘画,雕塑,广场设计,围绕主体建筑相关的外部等路桥和辅助设备,城市规划设计也属于这一范围”。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其决定了和建筑学、美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个设计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综合

1.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类型的设计

环境分自然因素环境和人造因素环境,自然环境经由人工的设计、划分、营建、艺术化处理而成为人造环境。人工环境按照空间形式可划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按功能可划为居住环境、商业环境、工作环境等。设计界和设计理论界由于对环境艺术类型的区分并无统一的准则和方式,所以多半是根据空间形式来进行分为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等。

2.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多学科

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等的艺术,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和自然环境表现形式的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即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推动了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对当下建立设计艺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把经济、意识形态、技术、社会特质加以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诸多要素中,将技术、科学、人文、美学等和其他商业因素加以融合,成为一体,大大扩展了设计艺术学的深度和广度。资源问题、生态问题、设计形态问题是21世纪我国设计艺术发展的三大主题。环境设计对未来社会文明的思考,不能简单地理解与市场结合即可,而是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眼光,如何进一步解决未来新的社会问题和进一步更新现有的设计语言?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更应以“知识整体”的观点为立足点,不断的在整个系统中吸取新的理论、方法、方式,促使设计艺术学逐渐的完善和成熟。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思维、设计表达等都离不开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同时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实践得以全面深华。环境艺术设计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事例来说明就会显得空洞;具体的环艺设计实例没有抽象理论的作依托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化发展观

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化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所关注的问题,也是设计学对所有设计未来发展的期望。当今,可以说“绿色”已经成为环境的代名词、是生命的象征。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就是要为人类创造出、规划出更为合理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环

境保护是人类文化的延续,是保护人类的生存印记,文化遗产是唯一的,是不可再复制的,破坏了永远无法恢复。环境艺术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进步的“产品”,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环境艺术,特定的时期产生特定的环境艺术,并带有特定的时期烙印,是没法复制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继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

四、结论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角度、多交叉的专门学科,虽然其发展晚、问题多,但其在我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发展的需要。它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理论及其方法,对当下我国环境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并指导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设计界、理论界都坚信,设计艺术学在我国的前景会越来越广,前途一片光明。参考文献:

[1]陈健.环境艺术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