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药剂动力学十篇生物药剂动力学十篇

生物药剂动力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5:12

生物药剂动力学篇1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体会;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137-02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要求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为达到上述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回顾近年《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实践过程,调阅教研室多年上课后的师生评语及追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反馈信息,结合本学科当前的教学工作状况,广泛阅读他人已发表的教学改革方法和经验,总结以往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肯定的地方,拟采百家之长,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1大学课程的时间设置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专业课程在多数院校都是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才开始学习,但其内容涉及到许多《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等)的基础知识,而《高等数学》则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其后几年的课程均很少涉及[2],这样就造成多数学生对一些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遗忘,尤其对那些原来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面对药代动力学部分中大量的公式推导,感到既抽象难懂,又枯燥乏味;另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本身安排的学时就很少,教师课堂上没时间为学生补习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学习上感觉困难。因此,建议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召开基础课代课教师与相应专业课代课教师的座谈,明确专业课中需要基础课教师重点讲授的内容,进而在时间上两者相衔接,尽早让大学生学习过基础课后,即开始相应专业课的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基础课知识的巩固,也为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不必对相同内容进行重复教育,从而节约教育资源。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本院自从2004年在本科药学专业开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以来,全部采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教学,该教学模式可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作用机制简单化,同时辅以鲜明、生动的动画,总体上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也使教师从整节课的“写写擦擦”中解放出来;但从听课教师及学生的反馈中也发现不少问题:①个别课件制作的质量问题,如非关键字过多;内容摆放位置不协调;字体大小、颜色对比不合适,动画制作质量参差不齐等;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减弱,由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全部使用powerpoint课件,个别教师甘于居于幕后充当“配音演员”的角色,缺少了形体语言的表达,给学生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使得师生的互动及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的降低;③不同教学内容应采用适宜的授课方式,如教材中生物药剂学部分关于不同制剂在体内、体外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多为文字性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课件教学,以动画对药物的体内过程进行生动的演示,可使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药代动力学部分,由于存在大量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中,采用powerpoint进行授课,同时利用excel中作图及计算功能缩短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时间,由于屏幕尺寸的限制,致使公式推导的过程前后无法连贯,个别学生反映课件显示速度过快,思维跟不上。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药代动力学部分的教学应在excel辅助计算的基础上,结合文献[3]提供的方法“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由板书逐步讲解其中的推导过程并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慢慢地跟随教师的讲解把握其来龙去脉,放映的课件中只清晰地列出重要的中间公式及最后的结果”进行教学,或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④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使部分教师其他方面的教学能力出现下降的趋势,由于制作powerpoint课件,尤其其中的动画需要大量的时间,加上教学中其他教学方式的较少应用,致使部分教师对板书、教案及教学笔记的书写与更新、学生思想动态方面的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应提高对教师多方面的要求和考核,使之各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

3实验部分的教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是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是实用型人才教育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课题设计、操作技能、论文写作和课题汇报的能力。笔者尝试了以下方法:

3.1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采用经典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验证以往的实验结果。对于验证性实验,实验课前,教师围绕实验内容提出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实验内容,熟悉相关理论和实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教师随机对学生进行提问,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当然,学生也可自由说出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实验中,学生不一定非要按课本或老师要求去做,可以有自己的主张和创新,允许学生实验失败;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成员不得擅自提前离开,要逐组汇报实验结果和心得,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实验中的观点和注意事项,对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只要对失败的原因分析的有条有理,同样给予鼓励。

对一些实验前的教师演示性实验,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可借鉴文献[3]的方法,实施全程录像,录像中用一些特写镜头将实验操作的难点表现出来,学生就可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操作步骤;另外,学生如果对某一部分不理解,可以对这部分重复观看,教师只需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指导,这样就减少了复杂的示范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2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涵盖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分析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以国家药品临床研究机构i期实验室为依托,把接到的横向课题按实验要求对学生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按照科研的一般程序,在学校图书馆或系部电子教室自行查阅相关文献,按照拟定的格式和目录,以其所学尽力撰写研究者手册、实验方案和知情同意书,选择较优者在全班公开讨论,对一些大胆的设想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对其可行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又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受试者筛选期间组织学生参与和见证健康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和身体检查等各环节,从参与实验中更清楚地认识受试者的入选、剔除的条件;样本采集过程中,分批组织学生参与受试者的管理、监督服药、样本采集、样本的分离及受试者的监护工作;样本检测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高效液相色谱的使用、实验条件的摸索、样本的预处理、进样分析等;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生成统计报告;然后按照一定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最后制作幻灯,要求学生随机个别汇报,师生共同评定;最后,要求主要参与者撰写科研论文,在学报的大学生园地版面上发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文献的检索方法、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注意的事项、报告的撰写和科研论文的写作及汇报,目前已在学报的大学生园地上发表了“阿奇霉素分散片生物等效性评价”等科研论文2篇;并且学生从幻灯片制作、课题汇报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教师授课的艰辛,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偶尔的出现小瑕疵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经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后,多数学生基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较复杂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3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是以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从去年开始,本院对药学学生实行导师制培养,就是每个教师都要从班级里随机抽取数名学生,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各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先把自己的研究情况介绍给大家,然后分发材料,让学生逐渐熟悉研究内容并跟随教师或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实验技术,聆听硕士生的课题汇报,再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下载相关文献,反复研读,初步掌握基本的科研思路和实验方法,然后自己选题或根据教师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相互学习、共同讨论,促进学生个体之间知识的交叉,同时学生的热情、无拘无束,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也不断激发教师的灵感,为其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4讲授例题与作业设计

药代动力学部分涉及大量的计算,必须通过不断的计算演练,才能熟练掌握各药代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解题思路,因此,例题与作业是课程设计中的必要部分[4]。对于典型例题讲授时应着重于解题思路的点拨;其次,可选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配套的习题集,选择其中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题目进行讲解,也可给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作业。下次上课时,先行提问,再相互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考核工作

5.1理论课的考核

目前对学生的理论课的考核,主要还是通过传统的闭卷式考试来进行,但闭卷考试因限于考试篇幅和难度的需要,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本身的记忆能力,而考察理解与应用能力的题目相对较少。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只是片面反映学生的短期记忆能力。文献[5]所介绍的半开卷考试的考核方法,一方面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注重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值得借鉴。

5.2实验课的考核

为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实验课的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重由原来的15%提高到30%,实验课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的撰写及实验内容的回报等,尤其对整个实验过程中那些表现突出、有独到观点的学生,要求教师应记录在案,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总之,本院从2004年开始开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以来,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虽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今后一定努力加强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以生为本”,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2]景荣荣,张文祥.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启示――数学应用案例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17(4):380-381.

[3]郭波红,金描真.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08,5(10):91,158.

[4]邹豪,陈琰,鲁莹,等.药物动力学教学实践中常见问题的探讨[J].药学实践杂志,2008,26(3):226-227.

生物药剂动力学篇2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发生认识论;教学内容;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12(a)-0134-04

Constructureofcoursecontentsofbiopharmaceuticsandpharmacokineticsaccordingtotheprinciplesofgeneticepistemology

tanGYuanLiUHongmeiJiaJiaojiaoZHanGJianxiangLiXiaohuiJiaYi

Departmentofpharmaceutics,Collegeofpharmacy,the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38,China

[abstract]Biopharmaceuticsandpharmacokineticsisoneofthecorecurriculaofpharmacystudents,whichstudydrugtransportinvivobymathematicalmethodsanddynamicsprinciple.theprincipleofgeneticepistemologyisestablishedbypsychologistJeanpiaget,andthenatureofcognitivedevelopmentisconsideredasaprocessofcontinuousadaptationandbalanceinthetheory.theprincipleofgeneticepistemologyisusedtoconstructcoursecontentsofbiopharmaceuticsandpharmacokineticsinthispaper.theschemaiscarriedouttopromotetheassimilationandadaptationtoleadtoreachinganewcognitiveequilibriumintheteachingprocess;moreover,thisprocessishelpfultoachievebetterteachingeffects.

[Keywords]Biopharmaceuticsandpharmacokinetics;Geneticepistemology;teachingcontents;Constructure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原为两个独立的边缘学科,由于两者学科内容联系紧密,原卫生部将其教材合二为一,形成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为药剂学的分支学科[1]。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和药剂学专业本科均开设此门课程。生物药剂学主要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而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对药物进入体内后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进行定量描述。该课程为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对药物体内过程的质与量进行研究,对于新药设计、新剂型新制剂开发、药物的质量评价、药品管理等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2-3]。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涉及高等数学、分子生物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同学往往反映“难学懂、难记忆、难应用”。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国内多所学校已对该学科进行了多元教学法、多学科交叉法、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pBL-LBL结合模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4-6]。发生认识论是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提出和建立的。其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认为学生是认知行为的主体,新的知识必须与学生的经验和思维产生联系,并内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教师是教学行为的主导,在知识建构活动中发挥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的作用,其传授的知识要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目前,尚未见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建构。本文拟应用“发生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内容进行建构,为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支撑。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基本思想

发生认识论最初来源于对儿童数学学习等的研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不是现实的简单复制,获得的唯一途径是动作,动作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和基础;思维发展根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经主体内化了的动作进一步协调而形成认知结构。皮亚杰据此提出了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四个最核心的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是指动作结构,是个体认识事物的基础;同化是客体对主体的适应,是个体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的C能;顺应是主体过去已经形成的反应对客体的适应,是个体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体的机能。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人对知识的学习是逐步从简单发展为复杂,不断促进认识的发展,其主要动力就是认识过程中的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向另一种更高级状态过渡的过程。个体在认识过程中,总是先以已有图式去同化客体,若获得成功即得到认识结构的暂时平衡;若不成功,则做出顺应,改变现有图式,再去同化客体,直至达到认识结构的平衡[7-10]。

2发生认识论适用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学习依赖分子生物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基础学科,同时又与高等数学密切相关。该学科的本质是用数学方法和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为合理用药和合理制药提供研究方法和科学依据。发生认识论具有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中应用的天然基础。

2.1建立数学思维方式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主要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研究通过口服、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肌内注射等多种途径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的量变规律,以数学表达式阐明不同部位药物浓度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是一门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药物在体内动态过程的科学。基础药学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机械记忆,对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较少,造成了药学专业学生思维往往拘泥于具体的对象,注重对其特征、形态、功能的观察和描述,不善于开展抽象思维活动。而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依靠已有的数学现实空间,将当前的知识纳入已有经验,进行归属或验证,通过新旧知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新的数学空间。而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深化。发生认识论是在研究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与本学科学习的共通性[11]。本学科的学习就需要学生从生物现象和临床特征出发,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活动,经过多次知识融合,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完成认识过程中的平衡化。

2.2依赖于已有图式

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活动,并在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认识的图式[12]。人们总是用自己已经具有的图式去认识事物,具有累积性、交织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特性。成功的教学必须是以学生现有的图式为基础,充分适应了学生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的教学。学生在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之前,已学习过高等数学、药剂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现有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了解上述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已有的图式和当前教学活动的联系,使学生将新知识尽可能纳入已有经验,进行归属或验证,直至达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经过多次的反复和深化,完成原有图式和本课程知识内容重新建构的顺应过程。

2.3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

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人是在对具体知识的学习中,逐步从简单结构发展为复杂结构,并发展自己的认识的。人的认识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同时,其发展阶段具有连续性,各个阶段按顺序发展,没有某个阶段会突然出现,也不会发生跳跃和颠倒。认识发展就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不断往复提升的过程[1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既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的承前启后上,又体现在“先生物意义后数学模型”“先单室后多室”“先线性后非线性”等学科内在逻辑方面。

2.4体现认知的个体差异

发生认识论认为,人认识的本质是认识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自身的经验能动地建构对客体的认识。由于不同个体现有图式的不一致,导致其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也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以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每个人的学习背景都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了不同主体最终学习的效果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课前对高等数学和药学专业课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显著影响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对动力学指标生物学意义的数学抽象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数学公式在药物动力学实践中的准确应用。只有充分认识和考虑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体现不同个体认知活动中同化、顺应和平衡活动的不同,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3发生认识论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内容的建构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头脑中的图式可以形成一个有规则的一般图式,其代表着主体某一时期的智力程度和认知水平;他还用同步性实验证实,人如果达到某种智慧水平,就能够完成同样水平的问题[14]。而且人的认识图式不是一成不变,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这就是图式的建构过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过程就是根据该学科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化到现有图式之中,改变原有的高等数学图式以适应药物动力学的理论、公式和应用,使学生的认知发展达到更高的平衡状态。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模式都不相同,每个人的现有图式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过程中对思维过程的展开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活动,而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和课中不断地开展合理的图式准备,以利于新的图式平衡的达成。图式的发展演进情况最终体现在教学效果的好坏上。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参考和引导作用,其编写要求为知识框架逻辑清楚、内容详实全面、公式及推导准确完整,但直接使用不一定适合于学生的思维展开。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发生认识论的原理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3.1开展图式准备

首先,_展基础学科图式准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基础。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应该非常重视导入性的复习基础知识,比如:学习药物的跨膜转运和吸收,需要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性质、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皮肤和黏膜的结构与功能等生理学基础;学习药物的分布,需要了解循环系统、淋巴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学习药物的代谢,需要了解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代谢反应的生物化学基础;学习药物的排泄,需要了解肾脏排泄、胆汁排泄、其他途径排泄的生理学基础和疾病对其影响的病理学基础;学习药物动力学的各个模型,需要掌握动力学原理和高等数学的处理方法。

其次,完善学科内部图式准备。在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之前,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概念,勾勒出本学科的基本框架,对后期各章节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生物药剂学时,要让学生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剂型、配伍等药物因素,以及年龄、性别、生理、疾病、遗传等生物因素有明确认识;学习药物动力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动力学的研究有线性与非线性之分,而线性方法又包括单室模型和多室模型,同时还需要知道剂量、浓度、表观分布容积、速率常数、生物半衰期和清除率等关键参数。

通过上述图式基础的准备,调整了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使之处于准备接受、处理新知识的状态,使本学科的新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易于找到可对应内容,以便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实质性的融合。而且教师在图式基础的准备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哪些知识准备是必须的,以便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针对性地补齐自己的短板。如果图式基础的准备到位,那么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就容易事半功倍。

3.2促进同化和顺应,达到新的平衡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生物药剂学的学习更多是需要同化过程,药物动力学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顺应过程。①生物药剂学部分主要从药物的体内过程出发,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因素以及机体的生物因素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其中,药物的吸收、转运、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及影响因素,已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课程中进行了学习,而且其内容具体直观、易于理解。由于个体在认识过程中,总是先以已有图式去同化客体,如果获得成功,就得到认识结构的暂时平衡;因此在此部分的学习中,学生主要将本学科的知识内容纳入已有的图式中,实现同化过程。②通过药物动力学的学习,可以计算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清除率、稳态血药浓度等,开展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研究,并据此制订临床给药方案,开展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药物动力学教学内容中的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对药学生而言往往不是强项,在理解和应用上都存在一定难度,不能直接将其纳入已有的图式,需要调整改造自身已有的图式。比如:吸收和排泄的基本理论已为学生所熟悉,但如何将关键参数速率常数k的数学含义与其生物学意义联系起来,就不能直接纳入现有图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画出线性模型中的单室模型示意图,先让学生获得药物体内过程的直观印象,再分析、讲解单室模型中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让学生掌握速率常数k等相关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再开展双室模型、多室模型、非线性模型的学习:对于其中与单室模型相同的部分,通过同化过程吸收掌握;对于其中与单室模型相异的部分,通过顺应过程,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最终,在掌握基本概念速率常数k的基础上,可以理解和应用ka、ku、k12、k21、k10、k0、kr、kb等复杂的相关概念,最终达到顺应平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15-21]:LBL是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信息量大,常用于基本概念的讲授,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pBL是启发式教学,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链条,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掌握知识,常用于与实际应用或学科前沿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既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显著优势,又有耗时较多、对学生要求高、不适用于基本概念的教学等问题。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既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发生认识论的原理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建构。对于LBL,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寻找并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现有图式来决定和调整教学中的学习内容、方向和程度要求;对于pBL,其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而如何根据学生现有图式,精心设计问题,以实现同化和顺应的平衡过程就成为该教学法的关键所在。通过应用发生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开展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内容的建构,使教师不断帮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认识作出必要的发展或变革,实现其认知的组织和再组织,最终让学生将“书本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学习内容能够深刻理解并正确应用,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新红,李淑S,刘欣,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中药物动力学部分编写的建议[J].药学教育,2014,30(1):28-29.

[2]成颖,刘道洲,刘苗,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标准的建立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755-757.

[3]王梅,木巴拉克・伊明江,李岩,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方法探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4):295-297.

[4]刘畅,马晓星,韩翠艳.pBL方法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7):135-137.

[5]张冕.pBL教学法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4):26-28.

[6]周小菊.上好《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首课漫谈[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4):82-84.

[7]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董金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78-179.

[9]李保风,王晓晶.读发生认识论原理对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5):106-108.

[10]张守红.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体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4):12-13.

[11]陈立强,曹建华.关于发生认识论对数学教学影响的认识和思考[J].科学教育,2002,8(4):1-2.

[12]孙清祥.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2(1):64-66.

[13]杨秦飞,杨孝斌,罗永超.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及其教学启示[J].凯里学院学报,2015,33(3):25-28.

[14]周芳.论皮亚杰自我中心主义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6):187-190.

[15]何丽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模式改革尝试[J].广州化工,2016,44(4):165-166.

[16]周雪妍,李成林,汪建云,等.提高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效果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598-600.

[17]叶玲,唐斓,蔡铮,等.案例教学法在生物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154-155.

[18]关志宇,陈丽华,杨明,等.基于问题的seminar教学法在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课程为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7(3):88-91.

[19]桂卉,夏新华,颜红,等.多元化教学法在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4):266-267.

[20]陈志鹏,肖衍宇,蔡宝昌.生物药剂学教学中发现式学习方式的应用尝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5):372-373.

生物药剂动力学篇3

关键词:匹多莫德 药物动力学 相对生物利用度 HpLC

匹多莫德片剂的主要活性成份是吡酮莫特(pidotimod),是一种全合成的免疫刺激调节剂,通过刺激和调节细胞免疫产生效应。成人预防量为每次800mg,每日一次。本实验的目的是以意大利普利化学工业公司生产的普利莫口服液(400mg/支)为对照品利用健康志愿者验证多肽药物研究所生产的匹多莫得片剂(200mg/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特征。

1 实验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Shimadzu6a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Shimadzu公司);iKaminishaker马来西亚产;80—2B型高心机(4000r/m);tDx高速离心机(美固aBBott公司);ap—01溶剂过滤器(奥特赛恩斯[天津]仪器有限公司);tp200B超声波清洗机(天鹏电子新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1.2 药品及试剂

药品:标准品:匹多莫德(99.9%),多肽药物研究所提供;样品:匹多莫得片剂(200mg/片),多肽药物研究所生产;对照品:普利莫口服液(400mg/支),意大利普利化学工业公司生产。试剂:甲醇乙腈(均为色谱纯)KH2po4磷酸(均为分析纯)

2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aLLtimanH25μ柱250mm×4.6mm;预拄:4mm×2mmnH2柱;流动相:乙腈:0.02mpH3.2磷酸盐缓冲液=75:25;流速:1.0ml/min;检测器:ShimadauSpD-6aVUV检测器;检测波长:210nm。

2.2 受试者的选择及试验方法:

2.2.1 受试者的选择:

本试验选用健康男性志愿者18名,年龄18~35岁,体重为53~80公斤。受试者均先经充分的体检,并由生化、尿液、血相等检查确认其健康状态。受试者在试验前应详细告知以试验内容、试验药物的作用和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受试者的权利和义务,并签署同意书之后,方可参加试验。

2.2.2 试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双处理、两周期随机交叉实验投计,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人。第一组于第一周期单剂量口服多肽药物研究所生产的匹多莫德片剂800mg,于第二周期单剂量口服意大利普利工业公司生产的普利莫口服液800mg,第二组于第一周期单剂量口服意大利普利化学工业公司生产的普利莫口服液80omg,于第二周期单剂量口服多肽药物研究所生产的匹多莫德片剂800mg,清洗期为一周。每次给药之前,每名受试者均先经过夜禁食十小时以上,然后给药。服药前先取一空白血,然后每名受试者均统一以200ml水口服给予匹多莫德片剂或普利莫口服液800mg,并于服药后0.5,1.0,1.5,2.0,2.5,3.0,4.0,5.0,8.0,12.0,24.0小时前臂取血3ml,肝素抗凝,分离血浆,测定其血药浓度,求出tmax,Cmax,t1/2,mRt,aUC0_∞,F等,样品匹多莫德片剂与对照普利莫口服液比较,求出相对生物利用度,并对其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生物药剂动力学篇4

【关键词】方法;合理用药;临床药师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13-02

合理用药是指治疗病人前,应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作出正确的诊断,并选出正确的药物及其剂型、途径、剂量、间隔与疗程。此外,也应了解对药物、环境、遗传以及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等等。由于现代药物都是强效的化学品,具有广泛的潜在危害性和有效性,力求使药物的合理应用达到最大限度,而不是使药物的最大使用合理化。欲能掌握和熟悉病人与其用药的规律变化,解决给药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尚需临床药师的帮助,比如,改善和扩大合理用药的教育、提供药物情报资料、减少医师的压力等。

1 药学相关知识对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合理用药的理论在于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理学与临床药剂学。生物药剂学是指在合理服用的原理指导下对药物剂型的设计,根据药物动力学原理[1]测定药物的吸收,测定药物在体内从剂型中释放和吸收的速度,以评价药物服前的特征。而药物动力学则是将这些特征结合用于具体受药病体,以控制药物在此病体中的效应。药物动力学是阐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科学,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时间过程。临床药剂学是将临床药理学、工艺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用到剂型设计当中,以提高制剂的质量水平,解决实践问题。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则是: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原理,为用药水平提供现代的理论基础,解决认识问题。它们均属于临床药学范畴[2]。

2 为搞好合理用药,医师急需药物情报资料和具有丰富药物知识的临床药师。为实现这一目标,临床药师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2.1 提供药物情报资料;研究药物配伍、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机理;

2.2 研究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临床药理学与临床药剂学;

2.3 研究病房药物管理;研制新剂型与新制剂,新药疗效、毒性并予评价;

2.4 研究临床试用药物效果,并进行药物的毒副反应监护;

2.5 参与会诊并通过新药介绍、药剂通讯等形式,指导用药。在提供药物情报方面,临床药师对于医药期刊报导的新疗法、新资料与新的专业知识,应予定期宣讲、印发和报导,而且要求能够:评价现代专业情报并对选题提出修正建议;评价情报和设计;参与研究提出综合性文摘;设计研究项目,提出现有资料不能提供的资料等。

2.6 协助医师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在药物监测过程中,临床药师对于新药的使用则应搞清楚:此药在此病治疗中是否最为有效;剂量是否最为合适;用法是否最为得当;患者有无变态反应;此药与其他所用药物之间有何相互作用;此药是否与已在服用的监测药物具有同样的检验征象而相互干扰;患者是否还有其它疾病在干扰此药治疗;食物是否是干扰的因素等。

2.7 了解药物评价的原则。根据药物评价的原则,下列各项应作参考:(1)如果药物的毒性及其它不良反应曾在医学文献中报道过,那么该化合物应被视为有疑问;(2)对制药公司的文献和杂志的广告性推荐不应过分重视,还必须依据其它参考文献和能信赖的医学杂志所确认的正确主张;(3)资料来源可征求知情者的说明,按其提供的情报查明文献;(4)当存在多种药剂可用于相同的治疗目的时,应根据质量管理、治疗效果、明确的优点和价格等方面考虑选择;(5)制造厂方面的意见,应注意是否有外国的资料和个人的报告作依据;(6)国外药物如果有临床前所进行的试验,而尚未得到临床证明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慎重态度。如有可能,最好等到确实的临床结果再作评价;(7)对名称相同药剂的廉价制品,证明其质量是必要的;(8)多种成分配成的一种制剂,如无经济效益的考虑,不如推荐单一成分的药剂为好;(9)制造者的信誉和名声可以考虑,但不应作为评价药物的唯一标准;(10)由于资料太少,不能决定药剂价值时,要谨慎推荐。必要时,对给药方法与治疗效果,需要查阅更多的报告[3]。

3 结语

结合临床药学的角度,临床药师应使医师掌握用药规律,指导用药实践,获得最佳给药方案,最终力求所用药物的剂型、途径、剂量、时间、间隔、次数、疗程等都能合乎科学道理 从而避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蔡卫民.美国的临床药动学服务体系[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6):346-347.

生物药剂动力学篇5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1]等内容的应用于药品生产、研发与质量控制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实践性强,实验课程是其理论课程的延伸与体现,在药剂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同时,药剂学是药学专业主干学科,与其他药学专业学科相比,其具有交叉药学全部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特点,随着药剂学的发展,一方面其他药学专业学科知识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药剂学学科中,另一方面从药剂学学科中衍生出其他学科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目前完成一个药剂学实验,特别是综合性强或较前沿的药剂科研试验,其涉及药学其他学科知识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然而传统药剂学实验课程模式陈旧,实验内容相对单一,与现今药剂学发展契合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药剂学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为顺应当今药剂学学科发展,结合第三军医大学药剂实验教学特点,以药剂学实验教学为中心,整合药物化学、物理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开设能够贯穿药学主干学科(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基于自主设计的创新型综合药剂学实验,希望提高学生系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着此教学初衷,对药剂实验课程进行了初步的革新,现将革新内容介绍如下,为广大药剂学教育工作者在改革药剂实验课程时作一参考[3]。

 

1优化课程体系

 

1.1授课学时

 

药剂学的课程特点是注重实践操作,其理论课程实为实验课程的基础[4],本校药剂学课程在建立之初,共安排140课时,其中理论课程占80课时,而实验课程仅占60课时。为了突出药剂实验课程的重要性,缩减药剂学理论课程教学课时为60学时,并增加其实验课程教学课时为80学时,总课时仍为140学时不变。理论课程内容虽缩减课程学时,但仍包含教材各个章节(学时压缩前后授课章节相同),仅精练每个章节所授内容。药剂理论知识有次重点、易难点之分,内容要求有了解、熟悉、理解、掌握之分,不是全盘皆授、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理解通晓,因而授课时可以一带而过了解内容、次要内容,或省略一些繁杂晦涩且非重点内容。例如,作为了解章节的第二章-药物制剂的设计、第三章“药剂卫生”,只需学生知道制剂设计的大致流程和药剂卫生的一些常识性知识点即可,不必熟记,因而各被压缩了1个学时。作为常见剂型,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或用到,其涉及的知识、内容较易理解和掌握,例如第五章“口服液体制剂”、第六章“注射剂”,也各被压缩了1个学时。外用制剂和黏膜给药制剂属于次要知识点,只需学生了解、理解,故课程内容由原来的6章18个学时压缩到3章9个学时。通过课时数的调整,不仅便于学生学习精炼后的内容,更重要是随着药剂实验课时增加,实验内容得以增加,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改变其以往只注重理论而轻视实验操作的心理[5],并且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实验技能。

 

1.2课程内容

 

随着药剂学科的发展,本校建课之初采用的课程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今学生对药剂学知识的需求。另外,为适应当今社会对现代药学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药剂实验课程的兴趣,并提高其药学综合素质水平,本校本着把最新、最有代表性的药剂实验教学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原则,修订、优化了本科教学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崔福德主编的第3版《药剂学实验指导》为基础,增加新的实验内容,不仅使其包含目前药品生产的常用制剂剂型,而且紧贴当下最新、最前沿的剂型,使药剂实验课程内容更丰富、涉及范围更广,更适合培养现代化药剂学专业学生,开拓其知识面且能够学以致用。

 

优化后的实验课程整体分为三部分,共11个实验:第一部分——验证型实验,共九次课程(实验);第二部分——自主设计型实验,共一次课程(实验);第三部分——综合开放型实验[6],共一次课程(实验)。整个药剂实验课程按此三部分顺序进行,循序渐进。

 

第一部分“验证型实验”分为常用剂型制备和新剂型制备两部分,前五个实验为常用剂型制备,包含目前的常规剂型如液体制剂、注射剂、软膏剂、滴丸剂、胶囊剂、栓剂和片剂等[7],此部分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药剂实验常识性知识,掌握仪器设备正确操作方法、常用剂型制备方法、制剂的处方设计-制备-质量检查-评价分析等一整套完整实验设计方法。后四个实验开设药剂新技术、新剂型实验,如缓释片、微囊、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等,使学生熟悉目前新剂型的实验操作,掌握较先进剂型的制备过程和工艺技术,理解其制备方法的设计原理。每次验证型实验都安排在相关理论课程之后,学生已较好地掌握实验内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实验课程的开展。在实验课上,教师应先与学生温习相关理论知识,有助学生理解实验内容,并以ppt和板书的形式[8]讲授实验原理目的、实验试剂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讨论等内容。学生以2人为一个实验小组,分组学习和实施药剂实验,小组内成员按照教师制订的实验方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验证型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药剂实验方法有整体的认识,理解药剂实验的设计原理(即选择药物剂型原理,选择药品辅料、器材及制备设备的方法,制剂质量控制方法),为之后开展的第二部分-自主设计型实验和第三部分-综合开放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其参加工作后开展自主、综合或创造性的药剂实验打基础。

 

第二部分“自主设计型实验”安排在验证型实验之后[9-10],此时药剂课程已进行3/4,学生不仅掌握了药剂学基础理论知识、药剂实验基本知识、实验操作技能,而且会正确使用常规的实验仪器和制药设备,懂得如何分析药剂处方和选择实验试剂、辅料来完成制剂的制备,能够理解药剂实验设计原理并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型实验选择制备维生素C泡腾片作为实验内容,Vc是常见维生素,学生比较熟悉,而泡腾片是新剂型,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教师在实验课开课前两周时告知学生实验课所用主药Vc及其制备剂型泡腾片,学生四人一个实验小组,分工协作,利用两周时间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共同商讨实验方法、撰写实验设计方案[11-12],方案包括实验原理目的、实验药品器材、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方法步骤、实验备用方案、实验方案分析和讨论,并将实验设计方案交至教师审阅[13],教师给出方案修改意见或建议,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指导实验进程[14]。在设计方案中,学生应分析Vc的理化性质,制备泡腾片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等。自主设计型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15-16]。

 

第三部分“综合开放型实验”安排在整个药剂课程(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末尾[17],学生已系统地掌握药剂学知识,另外,药剂学课程开设在本科大三下学期,学生已修完药学专业及药学相关专业的理论课程,此时开设以药剂学实验教学为中心,整合药剂学上游学科如药物化学、物理化学及其下游学科如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贯穿药学主干学科(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基于自主设计的创新型综合药学实验较为适宜,其目的是为提升学生的药学综合素质,使其利用所学的药学理论知识和药学实验技能,自主设计综合型药剂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内容[18-19]。综合开放型实验选择黄连素制剂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作为实验内容,黄连是天然植物药,其中有效成分黄连素需要运用药物化学等知识进行提取分离及纯化得到,根据黄连素的理化性质等因素和药剂学知识选择合适剂型并制备成制剂,制成的黄连素制剂运用分析化学等知识进行质量控制,然后用药物分析及药理学知识测定制剂有效期和检测制剂最大致死量等内容,这个实验涉及了药学多个专业学科的知识,能够较强培养和体现学生的药学综合素质。在实验前三周,教师提供学生制剂的主药黄连植物,并不参与实验方案的制订,实验方案内容要经学生查阅文献和书籍后自行设计制订,例如药物提取纯化、药物的剂型选择、制剂制备方案(实验原理目的、实验药品器材、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方法步骤、实验备用方案、实验方案分析和讨论、质量控制方法),制剂分析方法等,并按照方案实施实验,完成制剂制备[20]。综合开放型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药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其药学综合素质,而且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3实践基地

 

药剂学科注重实践,针对现行药学教育与现代药学服务和国际标准的差距,构建以医院临床药学、科研院所及制药企业为依托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并通过学生实践导师制,建立药学实践教学-校外实践基地,安排对药剂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利用暑假到实践基地进行药学专业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药学实践能力。教师结合学生本人特点及其兴趣,针对药物研究、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领域,制订专业实践训练计划,让学生进入相关实验室或实践基地学习专业技术,通过实践训练,进一步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药学现场工作,有效辅助药物研究与开发并提供多方面技术支持;结合药学领域实际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药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突出对药学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药学专业应用型综合素质本科人才。

 

2改革结果与评价

 

2.1教师与学生反映情况

 

本次药剂实验课程改革后,教师反映学生上课普遍性地认真思考、勤做笔记,课后主动咨询、积极好问,没有以往学习态度被动、懒散、消极的现象。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度、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方法满意度等项目做调查问卷,反映出学生普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觉得实验内容由易到难,阶梯式学习,激发学习动力,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提升自己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理论课程内容精练后,也使学生学习变得容易。

 

2.2学生成绩

 

比较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看到其实验课程成绩较之前有较大提高,并且从考试中的分析论述题的答题内容中,也可看到学生能够更充分地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解决和总结。

 

本次改革注重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运用,做到“以学员为中心”组织教学,穿插其他药学课程实验内容,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药物制剂工作实践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观察能力、自主学习并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3小结

 

经过本次药剂学实验教学法改革和课程体系优化,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现代药学发展需求、符合中国药学本科教学基本要求的应用型药学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为其他教育工作者在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提供新思路和可借鉴的经验。

生物药剂动力学篇6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教学体会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25-01

生物药剂学是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是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l]。要求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使用由梁文权教授主编的“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与药物动力学合为一门课程,其教学过程涉及《药剂学》《药效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教材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枯燥乏味且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如何讲好《生物药剂学》这门课程[2],笔者总结了自己和同事们的教学经验,体会如下。

1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分为概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几个部分。概述部分着重介绍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生物药剂学在药剂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发展。药物的吸收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2],内容包括口服药物的吸收和非口服药物的吸收。这一部分教学中,除重点阐明的相关基本概念外,对口服药物细胞膜转运机制及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讲解,非口服药物的吸收部分在口服药物吸收内容的基础上从给药途径的角度以各论的方式分别阐述,此部分对内容应进行精选,精讲了几种最常用的给药方式的吸收,如注射给药、皮肤给药、口腔给药的吸收等。药物分布的内容同样是从基本概念入手详细阐述组织分部与药效、化学结构以及药物在体内蓄积的关系,了解药物在体内各组织中分布的情况,简要阐述影响药物分布的种种因素,此部分的内容从逻辑和层次上与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非常相似,只需简单介绍即可。药物的代谢内容相对较少,重点比较突出,首先是参与代谢的酶的种类及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其次,代谢反应的类型只需从总体上把握即可。再次重温了前面的内容。药物的排泄重点讲药物的肾脏排泄和胆汁排泄,其中肾脏排泄的机制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研究方法为学生自学内容。通过对以上课程内容的精选,既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显现出各个章节间的相辅相成,让学生感觉内容丰富而不杂乱,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授课方式

本院的《生物药剂学》课程采用ppt课件教学。该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作用机理简单化,同时辅以鲜明、生动的图画,总体上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也使教师从整堂课的“写擦”中解放出来;以往的授课方式完全采用老师边讲边写板书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老师和学生心理上的疲倦,由于教学过于死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多媒体教学是实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学时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要保证每一节课有足够的信息量,在课堂上须争分夺秒,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脑扫描、数码相机拍摄等手段制作ppt图片进行授课,文字、图形、色彩甚至动画融为一体,教学效果大为改观。为此,我们把生物药剂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深受学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除了上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之外,教师主观上的教学风格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尤为重要。这里所讲的教师主观上的教学风格主要指教师个人的言语风格以及与学生间的互动情况,如有的人讲课热情澎湃,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而有的人可能讲课如一湖春水不起波澜。虽然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足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同样必不可少。有笔者认为课堂提问是中小学生式的讲课方法,显得幼稚,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大学课堂也可采用问答的方式教学,在讲课过程中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关键性或者概念性问题仍行之有效,这是调动课堂学习气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提问的过程中可强化和加深学生对概念或疑难问题的思考、理解和记忆。需强调的是教师的提问需在轻松、愉悦气氛中进行,让学生毫无思想包袱,无论对错,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尤其对容易错或易模糊的概念性和疑难性问题,课堂上的问答方式尤为重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很多,不仅限于此。例如,针对某一问题或事例,可让学生自己调研文献,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或者进行角色互换,鼓励学生上台讲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建立教学效果反馈机制

为了更好的与学生沟通,掌握和了解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意见,我们采取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建立联络人制度,每班选派一名代表(一般为学习委员),作为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者,负责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老师;二是向学生发放不记名征求意见表,学生认真如实填写对老师授课内容及授课方法的意见或要求;三是老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面对面交谈;四是通过各种通讯方式沟通,学生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把意见及时反馈给老师。通过采取上述方法增加了师生间的沟通渠道,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

4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相关。本院的生物药剂学课程是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毕业班的重要专业课,针对毕业班学生普遍面临考研择业等现实问题,部分学生学习注意力转移,面对多门专业课同时开课从心理上存在浮躁情绪,上课不如低年级时踏实,学习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这时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仅对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约束,而且可有效改善部分学生学习注意力转移的现象。改变传统期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考核方式,建立更重视过程的成绩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外,把每次问答或课堂作业及考勤情况都计入平时成绩纳入综合成绩评价体系,期末考试成绩并不占有很大比重。笔者认为在生物药剂学这门课程中,进行上述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的改良,有利于药剂学等专业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生物药剂动力学篇7

【关键词】校企联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一系列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我国医药工业将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对药物制剂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制剂类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医药生产企业需要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一、药物制剂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

从近几年产业对药物制剂专业的人才需求来看,优秀的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短缺,产业急需大量有实践经验和开发能力的应用型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对药物制剂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医药生产企业需要高校药物制剂专业培养既精通制剂工艺,又擅长制药设备的制造与维修的复合型人才。现有的教学内容难以符合药物制剂专业为制药业、药品流通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所设药物制剂专业大都偏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与实际应用存在严重脱节现象。我国医药企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很突出,其中生产一线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由于医药生产企业的制药设备现代化程度高与药物制剂专业实验室实验制剂设备陈旧之间的矛盾;由于部分专业教师缺乏企业相关工作经验与实践性很强的药物制剂专业不相适应,传统的药物制剂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已不能适应社会对药物制剂人才的需求。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在质量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药物制剂专业课程设置脱离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与企业交流探讨不够;(2)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育问题突出,学生动手、实践机会不多,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3)师资建设跟不上教学需求。教师更新知识的速度跟不上产业的发展,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引导学生创新思考的能力;(4)学校与企业结合不够,学生到企业实习困难,难以获得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及工作经验。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合格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对药物制剂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进行改革研究并付诸实践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校企联合培养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1.校企联合办学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药物制剂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提高我国药物研发与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工程技术水平,增强我国制药工业实力,赶超发达国家制药工业水平是高等教育药学院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各应用领域的技术突飞猛进,与高校的不符合社会的实际应用,内容陈旧的理论教育矛盾渐现突出,大量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大量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高等教育与企业结合、与市场经济结合是必然的选择,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生产的再次结合,不再是形而上学,而是有机的结合,不是人为的结合,而是“自愿的”、水到渠成、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结合。高校的出路就要自然而然地选择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适应社会,面向社会,面向应用与企业联合。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市场竞争,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否具有创新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社会对人才选择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就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高校努力探索的课题。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应用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校企联合培养是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药物制剂是研究药物的制剂设计、制备理论、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与药品实际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对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多年来,药物制剂实践教学一直沿袭传统形式。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主要完成一些基础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进行检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照方抓药”,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过程死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无法融教、学、做于一体,也无从体现工学结合,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合格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对药物制剂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进行改革研究与相关企业联合共同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3.校企联合培养是增强高校办学能力,提升办学水平的需要。学生的质量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能力,只有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将有负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最终将被市场所淘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固有的职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只有适应社会需求,创新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积极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生面对竞争的必然选择。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高校联合企业的能力,反映了其办学能力的大小;增强办学能力,提升办学水平,就必须增强其联合企业的能力。通过产学合作教育,校企之间开辟了信息沟通、交流的渠道。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如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践教学的实施等,最大限度地确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与企业要求的一致性。校企联合培养是增强高校办学能力的需要。

三、校企联合办学相关问题的探讨与实践

1.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课程体系。在联合办学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专业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进行改革;在满足教育部制定的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校企合作原则。将企业需求纳入培养计划,即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内容作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根据企业需求修订公共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根据在企业实习的计划和要求改革和更新课程内容,同时根据企业特点设置新的课程和人才知识结构特色,形成一个基础扎实、知识新颖、结构合理、理论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有特色的性的新课程体系。以校企共享资源为平台构建药学结合模块化创新课程体系,利用学校强势专业和人力资源优势,借助于企业的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产教联姻,形成“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企业促专业”紧密合作的经济实体。

2.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全程实施。校企双方通过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研究,确立了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性质与内涵,人才培养计划,探索校企联合培养药物制剂专业应用人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教育新模式,探索出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药物制剂技术人才的方法与途径,解决专业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及教育部专业培养目标,研究制定药物制剂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双方共同执行新的教学计划、技术培训计划和实习计划,研究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规划,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和实习教学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全程实施。

3.校企联合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为建立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药物制剂专业学科,培养了一支既懂药学知识又具有扎实制剂技术知识的师资队伍为适应跨越式发展和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一支既具有应用性人才培养能力,又具有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应用性教师队伍,以学校师资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依托,组建服务于企业、学校的“产教结合”教学科研团队。学校“双师”优势与校企产品开发相结合,全方位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学校要构建教师的教学业绩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研产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激发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所教课程,针对性的选择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鼓励教师主动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将参与企业实践的成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年度考核的评价内容之一。制定相关的合作章程,签订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学校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优选权、保证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学历和业务进修给予支持:企业保证给予学校技术、设备、人员上的支持,保证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保证提供学生实习,就业的机会。制定相关章程,签订协议,形成契约机制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共同育人”目标的实施。校企合作是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总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资源最优化配备极具现实意义的方式,而要走出校企联合目前的困境,就必须坚持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组织保障与制度保障相结合、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品质培养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多方调研,科学定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方共赢,为社会发展培养多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康敏,刘光明.校企合作有利于人才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7(2)

[2]刘霁堂,陈丽莉.高校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模式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7(6)

[3]马廷奇,杨元妍.以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7(3)

[4]罗文华,邱家学,林英战.Gmp实训模拟系统[J].药学教育.2007:23(6)

[5]张永敬.加强医药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质量医药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6]张炳生,陈志刚,王正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6(1)

[7]雷庆,赵闵.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7~15

生物药剂动力学篇8

自乳化释药系统(self-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SeDDS)是由油相、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a)、助表面活性剂(cosurfactant,CoSa)组成的固体或液体制剂,其基本特征是可在胃肠道内或环境温度适宜(通常指37℃)及温和搅拌的情况下,自发乳化成粒径为5μm左右的乳剂[1]。当含亲水性表面活性剂(HLB>12)较高(>40%)或同时使用助表面活性剂时,在轻微搅动下,可制得精细的乳剂(粒径<100nm),则被称为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elf-micro-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SmeDDS)[1]。本文就SeDDS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SeDDS特点

SeDDS制剂可提高难溶性药物和脂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促进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可避免水不稳定性药物的水解及药物对胃肠的不良刺激[2],SeDDS服用方便,制备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3]。SmeDDS适宜用作亲脂性、溶解度低、难吸收、易水解药物的载体。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可避免光照或可在体系中加入抗氧剂,因而SmeDDS也可作为需避光或易氧化药物的载体[4]。载药SmeDDS口服后在生理体温和胃肠道蠕动作用下,遇胃肠液自发分散成o/w型、粒径小于100nm的载药乳液,在胃肠道均匀、快速分布,增加了药物的溶解度。

2SeDDS口服吸收机理

胃肠道消化运动提供了体内自乳化所需的搅动,因此SeDDS在与胃肠液接触时可形成微小的乳滴。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机理大致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了药物溶解度并改善了药物溶出。2)在胃肠液稀释下分散形成精细的乳剂,具有较大的界面积。3)因其表面张力较低而易于通过胃肠壁的水化层,使药物能直接和胃肠上皮细胞接触,增加了对上皮细胞的穿透性,促进了药物吸收。4)微乳可经淋巴管吸收,从而克服了首过效应以及大分子通过胃肠道上皮的障碍。

3形成机制

3.1负表面张力

在SmeDDS中,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逐渐降低,当达到一定浓度时,由于助乳化剂的存在,产生混合吸附,出现负的界面张力,从而使油、水界面自发分散成微细液滴,以增加总表面积达到热力学平衡[5]。

3.2界面膜-液晶体的形成

SmeDDS的自乳化难易程度与水形成液晶体的难易有关[6]。在水中加入二元混合物(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或助乳化剂)后,能在油、水两相之间进行分配,促使乳化剂在油水之间形成稳定的单分子界面膜;水能穿透界面而溶解于油相中,这一过程持续进行直至在界面达到溶解极限,水进一步穿透就会形成液晶体;最后,靠近界面的物质都成为液晶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决定最终形成液晶体的量,液晶体一旦形成后,水就向溶液内核快速穿透,在轻微搅拌下,引起界面破裂并形成细小乳滴。

3.3增溶作用

Shinoda等[7]提出的增溶理论认为:在SmeDDS中,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大量的胶束对油或水产生增溶作用,油或水进入胶束内部使胶束发生溶胀,从而形成精细分散的液滴。增溶作用是微乳自发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4处方组成

作为药物载体,SmeDDS的所有辅料成分应无毒、无刺激性,不影响主药的药效和稳定性等。在这一体系中,关键是根据SmeDDS的形成机制,结合药物的特点,来寻找合适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及其比例。在选定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后,通常采用伪三元相图进行处方优化,以确定最佳比例和微乳区域[8]。4.1油相

油是SeDDS处方中最重要的辅料之一,油相在SeDDS中的质量分数一般为35%~70%,要求其安全、稳定,能以较少的用量溶解处方量的药物,即使在低温贮藏条件下也不会有药物析出,且遇水时易在处方中表面活性剂作用下乳化。常用的油相多为植物油(如蓖麻油、豆油、花生油、橄榄油等)和脂肪酸酯类。食用油可作为“天然”的脂类材料,具有安全的优点,但其溶解药物的能力和自乳化能力都有限。经修饰和水解的植物油,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良好的溶解性和自乳化能力。脂肪酸酯类流动性、溶解性和自乳化性较好,常用的有油酸正丁酯、亚油酸乙酯、月桂酸异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以及中链脂肪酸三酰甘油(C8~C10,mCt),如辛酸/癸酸三酰甘油(商品名:Captex355,miglyol812)及长链脂肪酸三酰甘油(C18),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三酰甘油等。目前常采用长链和中链不同饱和度的甘油三酯油类来设计自乳化剂型,聚乙二醇甘油酯类(labrafils)具有类似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易乳化。在三酰甘油中,溶解度好的药物更易通过淋巴途径吸收,可降低药物的首过效应。

malcolmson等[9]考察了不同油相对药物的增溶作用,发现药物在微乳中溶解度的增加与其在单纯油相中的溶解度不相关,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油,与助乳化剂一样,易插入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单分子层,引起所谓的稀释效应。

4.2表面活性剂

SeDDS一般采用高HLB(一般为9~20)的非离子乳化剂。非离子乳化剂比离子乳化剂毒性低,在溶液中比较稳定,不受强电解质、无机盐类和酸、碱的影响,与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的相容性好,溶血作用小,能与大多数药物配伍,仅引起胃肠道壁渗透性的可逆性转变。SeDDS要在胃肠道内自乳化并维持乳剂状态,处方内必须有30%~60%的乳化剂,但大量的乳化剂可能会刺激胃肠道,所以应充分考虑乳化剂的安全性。

高HLB值乳化剂因具有强亲水性,可较快形成o/w乳滴,使自乳化液在水中迅速扩散,而且增加了疏水性药物的溶解量,同时乳化剂是双亲性的,本身也能溶解相对大量的疏水性药物,可防止药物在胃肠道内沉积和延长药物分子的溶解状态,这对药物的有效吸收非常重要。当乳化剂含量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会使自微乳化体系形成[10]。

最常采用的Sa有聚山梨酯80、聚氧乙烯油酸酯、不同种类的液体或固体乙氧基聚氧乙烯甘油酯,还有液态卵磷脂、聚氧乙烯蓖麻油、椰子油C8C10聚乙二醇甘油酯、聚氧乙烯(25)甘油三油酸酯等。用目测评估的方法,pouton[11]对一系列工业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做了筛选,评估与中链和长链三酰甘油产生自乳化的能力。结果显示,含大量不饱和酰基链的表面活性剂最有效,而尤以HLB值大约为11的油酸酯效果最好。天然乳化剂的自乳化能力有限,但口服安全性高[12]。Lawren等[13]尝试用共溶剂以减少乳化剂的用量,虽然能降低表面张力,稳定乳化体系,但是小分子醇的挥发常常会引起相行为的变化,以至出现相分离和药物沉淀等。Li等[14]采用混合表面活性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减小粒径增加载药量,提高体系的稳定性。

4.3助表面活性剂

SeDDS中的助表面活性剂可以辅助溶解药物,降低表面张力,增加界面膜流动性,调节HLB值,并起到助乳化作用。助表面活性剂分子可嵌入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共同形成微乳的界面膜,形成的微乳乳滴直径可小于100nm。目前采用的助乳化剂多为中、短链醇,如乙醇、丙二醇、transcutol等。一般认为,碳链较短的助乳化剂被吸附于表面活性剂极性端一侧,碳链较长的助乳化剂则嵌入在表面活性剂的碳链中间。助乳化剂链的长短对助乳化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直链优于支链,长链优于短链;当助乳化剂链长达到表面活性剂碳链的链长时,其效果最佳[15]。需要注意的是,自乳化释药系统最终常制成软胶囊或硬胶囊剂,如果含有乙醇及其他挥发性成分,则这些物质可能会穿透囊壳,降低制剂的溶解力,导致亲脂性药物沉淀,但如果选用无醇处方,又可能降低对那些亲脂性药物的溶解力,因此需要作综合考虑。

4.4药物

SeDDS中的药物为难溶性或脂溶性药物,要求药物在油溶液或油和表面活性剂复合系统中性质稳定。药物对自乳化系统的影响程度因药物的性质而异,可能会改变油与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比例,所以必须进行处方前溶解度实验和相图考察。如果药物能和水分子竞争表面活性剂的乙氧基链的氢键结合作用,则该药物包合在SeDDS中就会影响其自乳化效果。如果药物疏水性很强,不太可能和表面活性剂发生作用,则即使在较高浓度下,对SeDDS影响也很小或几乎没有。处方越复杂,得到的乳剂粒径可能会越小,但自乳化也就越容易受到药物影响[11]。

5SeDDS的生物药剂学性质

5.1SeDDS的药物吸收

许多动物生物利用度研究表明,脂溶性药物当以水包油乳剂给药时易吸收,然而物理稳定性差,且需一次口服较大体积,其应用受到明显限制。SeDDS物理稳定性好且体积小,是比乳剂更好的口服给药形式。SeDDS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吸收率,win54954的SeDDS剂型血药浓度远高于其聚乙二醇分散剂型,萘衍生物R015-0778的SeDDS的生物利用度至少比其它口服剂型高3倍[16],在HiV感染的病人使用多剂量HiV蛋白酶抑制剂SC-52151的研究中,发现服用其SeDDS比用相应酏剂的Cmin和Cmax更高。

5.2乳化剂对吸收的影响

高乳化性能的乳化剂可以把油相乳化成更小的乳滴,从而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当处方中使用水溶性或非水溶性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差异。是因水溶性的乳化剂对药物的溶解能力有限,易导致SeDDS中的药物在胃肠道内沉积,而使生物利用度降低。用相对亲油的乳化剂,可减少药物扩散至水相,药物不易沉淀,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5.3油相对吸收的影响

油相载体对药物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可从油相成分和载体效率两方面考虑。油相对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非常复杂,是胃空速率的下降、药物溶出的改变和在小肠液中的溶解以及促进高脂溶性药物的脂蛋白形成等其它因素如甘油三酯的酸链长度、饱和度、脂质的体积等都有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

5.4药物释放

SeDDS进入胃肠道后,先自乳化成乳滴。乳剂微粒在胃肠道内结构会改变或被破坏[17],形成的微米级或纳米级微粒能渗透进入胃肠道的黏膜层,经消化的油滴渗透进入血液循环[18]。当药物进入小肠后,滴被胆盐溶血卵磷脂乳化到平均粒径为0.5~1.0μm的较小乳滴,并进一步被胰脂肪酶代谢成分散的油滴碎片并形成胆盐的混合胶束。然而,混合胶束和微乳能渗进水层和黏液层,通过以下某种或多种方式吸收:胞饮作用、扩散、细胞内吞,SmeDDS比SeDDS的吸收更好。SeDDS的有效药物释放由两个因素控制,即乳滴粒径和极性,粒径是最主要的因素,乳滴极性由油和乳化剂决定,对于水包油微乳的释放,油相的极性并不是一个重要因素。处方中多余的乳化剂对药物的增溶也能促进药物在消化道中的分散,但微乳中含药量依赖于药物在油中的溶解度。

5.5正电荷SeDDS

正电荷处方与负电荷处方的区别在于其能同胃肠道环境的生物膜相互作用,胃肠上皮细胞属负电性。Gershanik等的最近研究表明,SeDDS自乳化后的正电荷乳剂微粒能同Caco-2细胞和小肠上皮黏液表层产生静电作用。这种处方会提高黄体酮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并能提高环孢素a的血浆浓度。

6体内外评价

体内评价有以下几个指标:自乳化速度;乳剂粒径;乳剂粒子极性;假三元相图;药物的释放速率。

SmeDDS的体内行为可用其体内药动学参数进行评价[19]。通过禁食或进食试验可评价食物和胃肠道运动对SmeDDS中药物吸收的影响,而结扎或未结扎胆管的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可用于评价胆汁对小肠吸收该系统中药物的影响。在药物进入体内后的一定时间点取样,用naoH滴定法测定脂解出的游离脂肪酸,可定量获得消化动力学数据,脂类物质超速离心后获得的各种脂肪酸片段可以帮助判断药物代谢物,由此来推断药物在脂解后的变化。

7应用与展望

目前SeDDS已用于各类药物,如局部(利多卡因);抗菌药(诺氟沙星);抗癌药(5-氟尿嘧啶、紫杉醇);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β-受体阻断剂(噻吗洛尔);胆碱酶阻断剂(毒扁豆碱);抗凝血剂(肝磷脂);支气管扩张剂(茶碱);降脂药(安妥明);激素(黄体酮);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e);酶类及胰岛素、生长激素抑制素、降钙素等。SeDDS对提高弱水溶性脂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来说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载体系统,各种性能都优于乳剂,同时形式多样,设计者有多种可能的处方选择[20]。针对SeDDS中所使用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会产生细胞毒性的特点,当前研究重点是开发高效低毒的产品,特别是新型注射用表面活性剂,对于研究注射用SeDDS显得非常重要。SeDDS固体制剂的研究,采用改良的三元相图法研究乳剂形成条件,建立体外方法考察SeDDS口服后体内变化过程等,也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国外已有Sandim-muneoR、SandimmuneneoraloR(环孢素a)、norviroR(利托那韦)和FortovaseoR(沙奎那韦)等产品上市。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将有中药SeDDS产品上市。然而,处方的多样性对SeDDS性质的影响,如微粒结构、粒径、微粒表面电荷、体内行为等仍然不很清楚,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iL,wangZY,moFK.Recentdevelopmentofself-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J].Chinapharm(中国药业),2005,14(2):25-27.

2李国栋,范伟,居红卫.自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2001,22(5):304-305.

3钱一鑫,唐景玲,孙进.口服自乳化释药系统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6,37(10):1441-1446.

4刘明星,王义明,罗国安.自微乳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06,30(9):397-403.

5沈熊,吴伟.自乳化和自微乳化释药系统[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3,30(2):180-183.

6Gershanikt,BenitaS.Self-dispersinglipidformulationsforimprovingoralabsorptionoflipophilicdrugs[J].eurJpharmaBiopharma,2000,50(1):179-188.

7ShinodaK,arakim,Sadaghiania,etal.Lecithin-basedmicroemulsions:phasebehaviourandmicrostructure[J].JphysChem,1991,95:989-993.

8KawakamiK,Yoshikawat,morotoY,etal.microemulsionformulaionforenhancedabsorptionofpoorlysolubledrugsi:prescriptiondesign[J].JControlledRelease,2002,81(1-2):65-74.

9malcolmsonC,SatraC,KantariaS,etal.effectofoilonthelevelofsolubilizationoftestosteronepropionateintononionicoil-in-watermicro-emulsions[J].JpharmSci,1998,87(1):109-116.

10Constantinidespp.Lipidmicroemulsionsforimprovingdrugdissolutionandoralabsorption:physicalandbiopharmaceuticalaspects[J].pharmRes,1995,1(11):1561-1572.

11poutonCw.Formulationofself-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J].advDrugDeliveryRev,1997,25(1):47.

12HaussDJ,FogalSe,FicorilliJV,etal.Lipid-baseddeliverysystemsforimprovingthebioavailabilityandlymphatictransportofapoorlywater-solubleLtB4inhibitor[J].JpharmSci,1998,87(2):164-169.

13LawrencemJ.ReesGD.microemulsion-basedmediaasnoveldrugdeliverysystems[J].advDrugDelivRev,2000,45(1):89-121.

14Lip,Ghoshaa,wagneraRF,etal.effectofcombineduseofnonionicsurfactantonformationofoil-in-watermicro-emulsions[J].intJpharm,2005,288(1-2):27-34.

15malmstenm.Surfactantsandpolymersindrugdelivery,drugsandpharmaceuticalsciences,V122m.newYork:marcelDekker,2002,5-159.

16CharmanSa,Charmanwn,RoggemC,etal.Self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formulationandbiopharmaceuticevaluationofaninvestigationallipophiliccompound[J].pharmRes,1992,9(1):87-93.

17Florenceat.theoralabsorptionofmicro-andnanoparticulates:neitherexceptionalnorunusual[J].pharmRes,1997,14(3):259-266.

18Serajuddinatm.SheenpC,mufsonD,etal.effectofvehicleamphiphilicityonthedissolutionandbioavailabilityofapoorlywater-solubledrugfromsoliddispersion[J].JpharmSci,1988,77(5):414-417.

19KawakamiK,Yoshikawat,Hayashit,etal.microemulsionformulaionforenhancedabsorptionofpoorlysolubledrugsiiinvivostudy[J].JControlledRelease,2002,81(1-2):75-82.

生物药剂动力学篇9

[关键词]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药物制剂方向;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4)11(b)-0139-04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teachingeffectofthesimulationsystemof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trainingin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directionpracticeteaching.methodsthepracticalteachingcombinedwiththesimulationsystemof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trainingwasusedto57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studentsofDaqingmedicalCollegeenrollingin2012(experimentclass).whilethetraditionalpracticeteachingwasusedto62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studentsofDaqingmedicalCollageenrollingin2011(controlclass).theteachingeffectofthepracticalteachingcombinedwiththesimulationsystemof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trainingwasevaluatedthroughskillstest,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Gmp)relatedknowledgeexaminationandcompanyquestionnaire.Resultsthescoresofskilltestoftheexperimentalclass[(81.25±5.77)scores]andthescoresofGmprelatedknowledgeexamination[(83.68±4.53)scores]werehigherthanthoseofthecontrolclass[(76.41±4.19),(75.33±4.86)scores],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1),andthefeedbackofquestionnaireinvestigationwasgood.Conclusionthepracticalteachingcombinedwiththesimulationsystemof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trainingcan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andcultivatethepharmaceuticaltalentswithastrongconsciousnessofdrugquality,productionaccordingtoGmpandhigherpharmaceuticalproductionpracticeskills.

[Keywords]Simulationsystemof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training;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directions;practiceteaching

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药物制剂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尤其是随着药品生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强制推行,用人单位希望药学毕业生掌握更多的Gmp环境下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1-3]。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别强调需培养大批面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医药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是按照Gmp要求,整合了当前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药物制剂设备、岗位标准化操作、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以及车间管理等内容,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受训者置身于一个虚拟的现实环境中,真实地感受药物制剂生产线各个环节的操作[4]。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5],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药学专业实施“校院企共育,分方向培养三阶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突出校院企合作育人,引导学生在医院药学、药物制剂两个专业方向形成分流,以职业岗位强化专业技能,以满足市场需求[6]。我校自2012年开始,将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引入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方向综合实训教学中,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比较融入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的实训教学与传统实训教学的差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校药学专业2012级药物制剂方向学生57名为实验班,2011级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方向学生62名作对照班,两班均为我校统一招生,入学分数相近,学生素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届学生授课教师,实施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完全一致。实验班与对照班理论教学相同,主要是通过教师对相应章节内容的精讲,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实训教学方面,对照班采用的是传统实验实训教学,即由实训教师通过口述、板书、多媒体等形式布置实训内容,交代实验目的,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训;实验班除传统实验实训教学外,融入了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即实训教师在总实训内容及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以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的上机操作取代部分传统实训中教师反复口述、多媒体演示及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实训内容。

1.2.1教师引导,模块实训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即是在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设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3门课程讲解完对应章节后,在药物制剂仿真模拟实训室中的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班学生领取学习任务,教师做演示,系统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生产过程及岗位职责。实训项目共分为4大板块:固体制剂(颗粒剂、片剂与胶囊剂等)、水针药物制剂、工艺用水系统以及空气净化与空调系统。

1.2.2自主探索,反复训练课后定时开放药物制剂仿真模拟实训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就任务完成过程进行总结,突出遇到的问题,然后反复进行操作,并可通过岗位操作录影强化岗位技能,直至掌握本技能要点。由于实训教学学时有限,不能将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所有内容计划在学时内,学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未列入实训教学的内容,如工艺与质量控制要点、药品生产企业Gmp检查岗位、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工作文书的读写、工厂实习的注意要点等,实训教师可适当布置作业以引导学生学习,从系统的角度使学生能够深入的认识Gmp。

1.2.3仿真测试,学结通过服务器设置文字考题,并从仿真场景、仿真岗位选出操作类考题,共同组合成多份电脑试卷,学生随机选题并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在实训期间的学习效果。通过测试结果,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经验,教师归纳总结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指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实践技能知识,理解药物制剂生产原理和工艺。

1.3效果评价

1.3.1技能操作测试将对照班与实验班进行技能操作测试,通过校企合作所建立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7]共同编制综合实训题,并制订实训技能考核标准,学生随机抽题分组配合完成,在传统实训室完成,比较两组完成情况。

1.3.2Gmp相关知识考核Gmp相关知识考核试卷的制订将由学校教师与校企合作的药企管理及技术人员共同制订,涵盖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设备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等相关课程内容,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同学在固定时间内完成Gmp相关知识试卷的答题。

1.3.3药企问卷调研对与我校校企合作的药品生产企业及医院制剂室进行问卷调研,问卷由药物制剂方向相关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根据两届学生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具有可信度。其目的是调查在实施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前后,学生与生产一线对接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差异。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2%。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实验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技能操作测试与Gmp相关知识考核

结果显示,与对照班比较,两项考核实验班成绩分值均上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技能操作测试结果提示融入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的实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优于传统实训教学。Gmp相关知识考核结果提示融入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的实训教学能更好地将Gmp相关知识渗透到实训教学中,促进了学生对Gmp的理解,促使在校学生进入企业时能更好地适应Gmp管理的要求。见表1。

3讨论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药物制剂专业方向更是实践性、操作性的代表,因此,其实训教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强化学生岗位基本技能和提升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8-9]。我校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方向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比例约为1∶1,其综合实训设在第四学期,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训项目围绕临床常见剂型设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达到岗位工作需求,实现实训目的[10-14],同时,结合课间见习的实训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是为了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实训教学更好地面向生产一线岗位群需求而设计的以计算机为载体,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和三维模型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并以单个实际药物制剂的生产为背景,分流程、分岗位提供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途径[4]。由技能操作测试和Gmp相关知识考核成绩比较分析,发现融入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的实验班测试的两项成绩明显高于传统实验实训教学的对照班,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这种实训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班融入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在线亲身体验制剂生产的整个过程,包括文书的读写、管理单据的使用、关键操作的流程、设备的使用等,并以其中“角色”身份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了实训质量。

药企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实验班得到了校企合作单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高度肯定,均表示实验班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相较于对照班,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在工作中,实习指导教师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反复强调岗位特点、岗位标准、岗位实际操作要点、岗位安全问题等内容,实验班学生能更快的进入Gmp状态,缩短与生产一线对接的时间,为药企的快速发展充实了力量。相关技术人员反应实验班学生对工作的热情度更高,有不明白的问题也及时提出,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间接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充分体现出了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的优点,实验班学生在仿真实训中采用的主要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此方式培养了学生整体设计思维,主动探索,根据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15-16]。

总之,在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方向融入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的实训教学后,使实训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17],缩短了理论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执行与操作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应用于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方向的综合实训课程还处于不断探索中,仅2012级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方向学生采用了此教学方式,样本量有限,同时,如何更好地使该软件系统为实训教学服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工业化发展,指向岗位,面向人人的教育,虚拟仿真技术与职业教育原理高度契合[18],笔者相信,随着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的深入研究、推广和应用,这一方式将成为现代药品类专业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继辉,邵蓉.新版Gmp实施过程中亟需关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事,2012,26(1):88-91.

[2]谢博生.关于推进实施Gmp的思考[J].中国药事,2008,22(10):846-847.

[3]李瑶.新版Gmp部署实施,新旧版并行各有章法[n].医药经济报,2011-2-28(001).

[4]罗文华,邱家学,林英战,等.Gmp实训模拟系统[J].药学教育,2007,23(6):45-48.

[5]刘玮,宋海南,刘丽,等.基于项目任务驱动的药学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4,(4):179-180.

[6]苏红,刘志宝,李春英,等.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1):237,239.

[7]苏红,刘志宝,李春英,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校企合作育人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2):252.

[8]卢建峰.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8-599,617.

[9].我校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9(29):104-105.

[10]王文宝,杨俊涛,邢志霞,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药学综合实训技术课程的开发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5):56-57.

[11]崔燕兵,张斌,邢志霞.药学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114-115.

[12]刘刚,冯里,刘浩宇,等.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体系开发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119-120,125.

[13]杜利月.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综合实训的探讨和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2):36-37.

[14]李晓芳,金描真.药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7):163-164.

[15]马雪洁,王云飞.基于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3,(5):87-89.

[16]何颖,张晓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药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62-163

[17]余雪.高职护理专业仿真实训教学及情境设置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7):300-301.

生物药剂动力学篇10

[关键词]微粒;微载体给药系统;口服;中药

[收稿日期]2013-05-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73071,81273655);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ysxk-2010);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开放课题项目(2011ZYX3-007);江苏省2013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CXZZ13-0629)

[通信作者]*狄留庆,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diliuqing928@163、com

[作者简介]毕肖林,讲师,e-mail:bxl77@126、com药剂学将粒径在10-9~-4m的分散相分散于分散介质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统称为微粒分散体系。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1]通过将药物吸附、包埋或连接于载体,利用载体的理化性质和选择性分布特点,解决大分子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在递送过程中存在的溶解度低、稳定性差和吸收受限等问题,增加药物的溶出速率和吸收速率,提高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或将药物特异性地导入靶器官、靶组织或靶细胞。微载体释药系统主要包括脂质体、微囊、微球、微乳、纳米粒、纳米混悬剂、纳米囊、纳米球、聚合物胶束等[2]。

由于胃肠道中独特的生理条件,口服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主要是通过改善口服药物的溶解性和膜渗透性,从而改善药物的口服吸收,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此外口服微载体还能够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降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局部浓度(避免局部刺激性)和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3]。中药制剂多以口服途径给药,很多中药活性成分存在吸收差,或代谢、消除迅速,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问题,且中药复方制剂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为作用特点,也充分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如何结合微载体给药系统在改善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毒性方面的优势,将其运用于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的剂型设计是研究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中药微载体给药系统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以口服途径给药为立足点,综述了近年来研究活跃的几种微载体给药系统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探讨各种微粒载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中药微载体给药系统的研发提供一定的指导。

1微乳和自微乳

1、1微乳和自微乳作为口服药物载体的特点

微乳(me)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在适当的比例及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都有溶解能力且具有较高的物理稳定性,因表面张力较低而易于通过胃肠壁的水化层,使药物能直接和胃肠上皮细胞接触,促进药物的吸收。此外微乳口服后可经淋巴吸收,避免了首过效应以及大分子通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膜时的障碍[4]。口服me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me乳滴的大小、油的性质、乳化剂类型及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等因素有关。

微乳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但长期贮存易发生微生物污染,微乳中的辅料在溶液中也易氧化、水解,以致影响稳定性和安全性。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微乳的研究基础上发展建立了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meDDS),由药物、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所组成,在体温环境下,遇液体后可在胃肠道蠕动的作用下自发形成水包油型乳剂。药物在油/水两相之间分配,细小的油滴快速分布于整个胃肠道中,依靠其巨大比表面积大大提高了水不溶性药物的溶出,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可以避免水不稳定药物的水解及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5]。制备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关键是对体系中油相及非离子表面活性的种类及比例进行优化。

过饱和自微乳释药系统(supersaturatableself-micro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SmeDDS)是在原有自微乳释药系统(SmeDDS)中添加水溶性纤维聚合材料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以使游离药物和包裹于微乳中的药物在胃肠道内达到过饱和溶解,从而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难溶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6],同时,亦可降低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减小对胃肠道的刺激,患者顺应性好。

1、2口服微乳和自微乳在中药中的应用

完茂林等[7]制备了川芎嗪口服油包油(o/o)微乳,结果显示川芎嗪微乳相对于川芎嗪片,其大鼠体内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73、83%,体内平均滞留时间延长了约1、5h,表明川芎嗪微乳可以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杜红等[8]进行了穿心莲内酯口服微乳与穿心莲内酯片在家兔体内生物利用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微乳制剂达峰时间较短,且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穿心莲内酯片。葛根素生物利用度不佳的根本原因不是葛根素溶解度低,而是药物渗透性差。wu等[9]将葛根素微乳与葛根素溶液相比,得出了微乳能促进葛根素的吸收并大幅度提高葛根素生物利用度的实验结论。Gui[10]制备了小檗碱微乳,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表明小檗碱微乳的生物利用度是片剂的6、47倍。还有许多的中药有效成分如苦参碱[11]、水飞蓟宾[12]、灯盏花素[13]、榄香烯[14]、羟基红花黄色素a[15]等制成微乳口服后,都能够很好地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柯学等[16]在制备了黄芩素自微乳的基础上对其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自微乳系统可增加黄芩素的溶解度,有利于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且可能改变其胃肠道吸收行为。谢等[17]研究了齐墩果酸口服自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与普通片剂相比,齐墩果酸自微乳给药系统显著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Lu等[18]研制了9-硝基喜树碱的自微乳化制剂,药动学和抗癌实验表明,药物依靠油滴的巨大比表面积,9-硝基喜树碱的自微乳化制剂aUC和抗癌效果高于9-硝基喜树碱混悬液。wu[19]制备了姜黄素自微乳制剂,大鼠药动学实验表明,自微乳显著提高了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其相对生物利用度是姜黄素混悬液的1213%。mezghrani[20]制备了落新妇苷自微乳制剂,徐振中[21]制备了和厚朴酚口服自微乳制剂,游秀华[22]制备了广藿香醇自微乳制剂,熊颖[23]制备了银杏酮酯自微乳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自微乳制剂可显著提高落新妇苷、和厚朴酚、广藿香醇和银杏酮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Gao等[24]对紫杉醇4种SmeDDS处方进行改进,其中S-SmeDDS处方血药浓度是SmeDDS处方的20倍,生物利用度则是其10倍,两者处方仅相差1个HpmC。彭璇制备了水飞蓟宾过饱和自乳化给药系统[25],体内药动学研究表明[26]与水飞蓟宾自乳化给药系统相比,将水飞蓟宾制成S-SmeDDS可进一步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Chen等[27]制备了靛玉红过饱和自微乳给药系统,体外释放研究表明S-SmeDDS释放速率快于SmeDDS,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表明S-SmeDDS提高了口服吸收,其体内生物利用度是SmeDDS的129、5%。

目前口服中药me和SmeDDS的研究多集中在改善难溶性单体药物口服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面。中药有效部位和复方的研究仅见于三七总皂苷(pnS)[28]和中药复方香砂养胃口服微乳[29]的研究以及交泰丸有效部位自微乳系统[30]和连香方自微乳制剂[31]的研究。

中医药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整体观、辨证论治、脏腑学说、理法中药等均是中医药学的精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中药和中药复方是一个天然化学库,其疗效来源于所含有的各类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的综合,即各有效成分通过相同或不同的作用机制,作用于不同的靶点,或协同或拮抗而对机体产生疗效。微乳和自微乳(进入胃肠道后)作为油/水分散体系,油相和水相可以载有不同理化性质特别是不同溶解性的药物,从而可以发挥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如果能立足于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制备中药多组分微乳或自微乳制剂,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同时多组分协同作用,更好的发挥中药的整体作用特点。如李红磊[32]制备了油相和水相分别载有丹参酮和丹酚酸的丹参复合微乳,并做了相应的动物在体肠吸收研究和药效学比较,结果表明微乳载药体系可明显促进丹参酮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并且丹参酮和丹酚酸联合用药可增加疗效。此外中药多组分往往通过提取的方法来获得,提取物含量较多、组成复杂,且易吸潮,故在中药多组分微乳和自微乳递药系统研究中,辅料对药物体内外性质的影响,多组分释药机制和体内行为,制剂的产业化,生物利用度提高的机制等仍然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2脂质体及前体脂质体

2、1脂质体及前体脂质体作为口服药物载体的特点

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脂质体经口服后主要通过胃肠道吸收,从而到达靶器官发挥作用[2]。口服脂质体可以保护所运载药物,有效控制药物的释放,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还具有服用方便,副作用少等优势。

脂质体虽有种种优点,但稳定性差的缺点是其难以广泛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前体脂质体(proliposome)系指将脂质体膜材和药物的混合溶液在减压搅拌下逐步分布到一种可溶性固体载体表面,形成可自由流动的粉体状制剂[33]。与脂质体相比,前体脂质体由于制法简单、稳定性较高,在实现中药缓控释给药方面前景较好。

2、2口服脂质体及前体脂质体在中药中的应用

袁琼英等[34]自制了甘草甜素脂质体,并比较研究了其与甘草甜素药片供健康志愿者口服后的药动学情况,结果表明口服甘草甜素脂质体后可促进甘草甜素转变为甘草次酸和促进甘草次酸的吸收。顾一珠等[35]制备了葛根素脂质体并研究经大鼠口服后的吸收状况,最终发现脂质体在葛根素口服吸收中发挥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Song[36]制备了雷公藤红素脂质体,大鼠肠吸收模型显示与原料药相比,雷公藤红素脂质体在4个肠段的吸收都显著增长。如果对脂质体进行适当的修饰往往能够更充分利用中药并改善中药有效物质的吸收程度。王刚等[37]以聚乙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peG2000-DSpe)为修饰膜材,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了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小鼠口服吸收特性。结果表明,与槲皮素普通脂质体相比较,制备的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在增加槲皮素溶解度的同时提高了包封率。Sun[38]以聚乙二醇为修饰膜材制备的土大黄苷长循环脂质体改善了口服药动学参数,提高了抗肿瘤效果。Chen[39]制备了氯化n-三甲基壳聚糖修饰的姜黄素脂质体,与姜黄素混悬液和未被修饰的姜黄素脂质体相比,药动学参数显示其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

杨芰等[40]研究葛根素前体脂质体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后,发现葛根素前体脂质体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相对滞后,达峰浓度提高,清除速率降低,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葛根素对照品。林薇等[41]采用一种新型前体脂质体法制备川陈皮素自组装前体脂质体,并以混悬剂为对照考察其经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行为。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与混悬剂相比川陈皮素脂质体在体内吸收较快,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64、3%,mRt增加。肖衍宇等[42]以工艺简单的薄膜载体沉积法制备水飞蓟素前体脂质体,比格犬口服生物利用度试验表明成功改善了水飞蓟素的体内吸收情况。Chu[43]制备了水飞蓟素的氧化产物脱水水飞蓟素前体脂质体,其在家兔中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混悬液的228、85%。

脂质体的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给药、口服给药、鼻用、透皮、眼用等。目前静脉注射仍是脂质体主要给药形式,但由于脂质体制剂口服给药安全、方便,易于被患者接受的特点,再加上脂质体制剂具有口服吸收有效、易于穿透生物膜、副作用和刺激性小等优势,脂质体口服给药逐渐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药物被脂质体包裹后的载药脂质体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稳定性等特点,中药脂质体的疗效是由脂质体所包裹的中药成分所决定的,目前脂质体主要用于包裹毒性大、不稳定或吸收效果差的中药,对于一些活性好,但半衰期短的中药活性成分,可考虑开发成脂质体缓释剂型。如盐酸青藤碱脂质体缓释片[44]优于骨架缓释片,表现在受胃排空影响较小,较少地受到消化道食物输送节律的影响,药物吸收均匀有规律;用药后药物质点广泛分布,增大分布面积,有利于吸收,局部刺激减少;使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血药浓度波动减小。前体脂质体在中药缓控释中的前景在于未来它与其他剂型的结合,如填装成肠溶胶囊或者进一步制备成肠溶崩解片,在肠道水性环境下边水合边释药,如果水合得到的脂质体粒径足够小,还可以携带药物直接被小肠黏膜吸收。

3微球与微囊

3、1微球与微囊作为口服药物载体的特点

微囊(microcapsule)系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统称为囊材)作为囊膜壁壳,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包裹成的药库型微型胶囊。药物制成微囊后主要可以增加其稳定性,掩盖不良臭味,防止在胃内破坏或对胃的刺激作用,延长作用时间达到缓释效果等。微囊还可以进一步制成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微囊化制剂。

微球(microspheres,mS)是一种用适宜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包裹或吸附药物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微粒,通常粒径在1~250μm。

3、2口服微囊与微球在中药中的应用

口服微囊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定位与缓释方面,定位以胃部与小肠为主。例如三七总皂苷(pnS)口服吸收最佳部位为十二指肠,赖玲等[45]将pnS制备成肠溶微囊(胶囊型),与市售口服血栓通胶囊比较,结果表明自制pnS肠溶微囊生物利用度更高。辣椒碱具有高度的肝首过效应,半衰期过短,生物利用度也较低,仲博等[46]研究辣椒碱肠溶微囊,并进行了处方的设计与工艺研究,因它能将药物传递到肠道内,使药物富集于病变部位,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李药兰等[47]运用微囊化技术制备中药茶多酚(tp)-聚乳酸(pLa)缓释微囊,提高了茶多酚的稳定性。

赵红[48]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口服丹皮酚缓释微球,并以丹皮酚原料药为对照,根据大鼠的体内药物动力学试验结果考察自制微球的体内外相关性。药物在37℃蒸馏水中12h释放达到85%以上,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表明,制得的丹皮酚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累积百分数与体内吸收分数相关系数较好(r=0、9775),生物利用度是丹皮酚原料药的136、81%。

中药制剂在临床治疗上同样存在缓释制剂的需要,要求制剂能较长时间地维持药物有效浓度,避免达到中毒浓度。微囊和微球是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类型之一,是借鉴西药缓控释制剂的理论、技术和实践在中药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方面进行的积极、有意义的研究与探索。

4聚合物胶束

4、1聚合物胶束作为口服药物载体的特点

聚合物胶束由两亲性聚合物组成,是当两亲性聚合物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后自发形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胶束制剂粒径小(

4、2口服聚合物胶束在中药中的应用

Kwon[50]制备了染料木素pluronicF127聚合物胶束,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实验表明其可以提高染料木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吴益平等[51]以水飞蓟素为模型药物研究了两亲性壳聚糖胶束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证明,水飞蓟素胶束和混悬液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但胶束制剂在各个肠段的Ka和peff都大于混悬液,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将水飞蓟素制备成胶束可以明显提高肠道对水飞蓟素的吸收。Kim等[52]为了加速胃肠道中紫杉醇从胶束中释放,以便更好地适用于胃肠道给药,将丙烯酸引入聚合物中制备pH敏感性胶束,12h内药物完全从胶束释放,从而提高紫杉醇的生物利用度。Dahmani[53]制备了泊洛沙姆和全反式维甲酸(LHR)混合的聚合物胶束包载紫杉醇,口服药动学参数aUC和Cmax较紫杉醇LHR聚合物胶束和泰素(紫杉醇注射液)显著提高。

聚合物胶束作为一种新兴的口服给药体系,其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机制可以通过抑制p-糖蛋白增加药物透过细胞膜的量,通过胞饮作用将包裹在胶束内部的药物吸收,改变细胞膜的流动性,聚合物和从胶束中解析释放的药物都以被动扩散的形式透过细胞膜,在胆汁的协同作用下吸收。目前在口服中药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5固体脂质纳米粒

5、1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口服药物载体的特点

固体脂质纳米粒是以固态天然或合成的类脂如卵磷脂、三酰甘油等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夹嵌于类脂核中制成的固体胶粒给药系统。其载药量高,生物毒性低,兼有控释和保护药物的优势,作为口服药物载体,还可利用其本身的黏着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不规则吸收。SLn可以水混悬液的形式或制成传统剂型,如片、丸、胶囊、散剂后口服[54]。

5、2固体脂质纳米粒在中药中的应用

李厚丽等[55]制备的槲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17、3nm,包封率为48、50%,其小鼠体内吸收优于槲皮素原料药。wang[56]制备了α-细辛脑固体脂质纳米粒,与溶液剂相比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同时增加了大脑和肺部的组织分布。胡海洋等[57]对所制得的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进行了药动学研究,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27%,表明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有效提高芹菜素的生物利用度。孙铭等[58]将紫杉醇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而显著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将其用于口服给药不仅避免了紫杉醇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而且提高了病人服药的顺应性。Li[59]制备了隐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大鼠药动学实验表明其提高了隐丹参酮的口服生物利用度。Hao[60]用中心组合设计法优选处方,以凝聚法制备了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与对照液比,其Cmax,mRt,aUmC0-∞,aUC0-∞分别提高了1、6,1、9,5、0,2、6倍。

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靶向、缓释、控释、降低全身毒副作用等优点,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一个领域,可借助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胃肠道淋巴吸收,减少肝脏首过效应,提高中药难溶性成分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6纳米混悬剂

6、1纳米混悬剂作为口服药物载体的特点

纳米混悬剂(nanosuspensions)是加入适宜表面活性剂的纳米分散体系,药物以纳米状态高度分散,比表面积大,提高了药物的可润湿性、饱和溶解度及溶解速度[61],口服使用的纳米混悬剂还可增强与生物膜的黏附性,延长胃肠道的黏附时间和滞留时间,有效地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62]。

6、2纳米混悬剂在中药中的应用

蒲晓辉[63]制备了羟基喜树碱纳米混悬剂,并进行了制剂学评价,试验结果证明,其粒径小于300nm且分布均匀,粒子多呈棒状或块状,药物以结晶形式存在,能长期维持较高的过饱和溶出水平。Caco-2细胞模型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羟基喜树碱纳米混悬剂的细胞摄取与跨膜转运,表明纳米混悬剂能有效地增加羟基喜树碱的细胞摄取量和跨膜转运速率[64]。wang[65]制备了水飞蓟素纳米混悬剂,细胞转运实验表明纳米混悬剂有助于药物透过Caco-2细胞膜,药动学实验进一步证实水飞蓟素纳米混悬剂可以显著增加其口服生物利用度。She[66]制备了灯盏花素纳米混悬剂并进行了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灯盏花素纳米混悬剂溶解度增加,与粗粒悬浮液相比,绝对生物利用度从(1、3±0、9)%增加到(14、4±3、7)%。Gao[67]制备的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增加了其溶解度,大鼠在体肠吸收和小鼠药动学实验表明纳米混悬剂促进了姜黄素的吸收,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相比化学药,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给药剂量相对较大,且具有处方比例高,药物理化性质复杂的特点,要求药物传递系统必须具有高载药能力,且适用范围广,受药物性质影响小。而纳米混悬剂通过对附加剂的选择可以得到表面性质不同的微粒,特别适合于大剂量、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而且纳米混悬剂制备方法多样,生产过程简单,具有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故开展中药纳米混悬剂的研究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意义。

7小结

鉴于中药中许多活性成分因溶解度低或膜渗透性差而使用受到限制,设计新剂型以便更好的提高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的溶解性、渗透性以及降低其毒副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中药口服微载体递药系统的研究仍然以中药单体成分为主,中药有效部位和中药复方的微载体给药系统研究很少,且仅见于微乳和自微乳及脂质体给药系统。目前,可以大量获得单一有效成分的中药不多,中药有效部位或复方制剂占有相当比例。因此,以有效部位或复方作为中药微载体制剂研究中的切入点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口服中药微载体释药系统研究中,各种微载体释药系统促进吸收,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机制不尽相同,在深入研究口服吸收过程中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还应重视体内外评价方法和模型的建立。尤其是中药多组分释药系统,因组分复杂、成分多样,生物利用度评价研究还较为薄弱,其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不仅有助于阐明其在人体胃肠道促进吸收,提高稳定性,定位、控制释放的机制,其结果还可用于预测释药系统口服后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是释药系统设计科学、合理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陈进,代文婷,邢海燕,等、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在姜黄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2,29(10):885、

[2]梅兴国、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凤前,陆彬、经胃肠道上皮吸收的微粒给药系统研究概况[J]、国外医药,2000,21(5):307、

[4]张正全,陆彬、微乳给药系统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1,32(3):139、

[5]CharmanSa,Charmanwn,RoggemC,etal、Self-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formulationandbiopharmaceuticevaluationofaninvestigationallipophiliccompound[J]、pharmRes,1992,9(1):87、

[6]Gaop,morozowichw、Developmentofsupersaturatableself-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formulationsforimprovingtheoralabsorptionofpoorlysolubledrugs[J]、expertopinDrugDeliv,2006,3(1):97、

[7]完茂林,刘子荣,桂双英,等、川芎嗪口服油包油微乳的研制及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2):60、

[8]DuH,YangX,LiH,etal、preparationandevaluationofandrographolide-loadedmicroemulsion[J]、Jmicroencapsul,2012,29(7):657、

[9]wuH,LuC,Zhoua,etal、enhancedoralbioavailabilityofpuerarinusingmicroemulsionvehicle[J]、DrugDevindpharm,2009,35(2):138、

[10]GuiSY,wuL,pengDY,etal、preparationandevaluationofamicroemulsionfororaldeliveryofberberine[J]、pharmazie,2008,63(7):516、

[11]潘玉,李成森,郭晏华,等、苦参碱口服微乳的制备及含量测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1,28(3):177、

[12]江来,刘欢,王春龙,等、水飞蓟宾口服微乳制备及性质评价[J]、中草药,2008,31(1):51、

[13]袁中文,周郁斌,关世侠,等、灯盏花素口服微乳的制备[J].医药导报,2012,31(5):655、

[14]曾昭武,周广林,王小丽,等、一种榄香烯口服微乳相对生物利用度的初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218、

[15]QiJ,ZhuangJ,wuw,etal、enhancedeffectandmechanismofwater-in-oilmicroemulsionasanoraldeliverysystemofhydroxysaffloryellowa[J]、intJnanomed,2011,6:985、

[16]柯学,严菲,胡一桥、黄芩素自微乳的制备及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5):371、

[17]谢,温明,刘建明、齐墩果酸口服自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中成药,2012,34(2):257、

[18]LuJL,wangJC,ZhaoSX,etal、Self-micro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meDDS)improvesanticancereffectoforal9-nitrocamptothecinonhumancancerxenograftsinnudemice[J].eurJpharmBiopharm,2008,69(3):899、

[19]wuX,XuJ,HuangX,etal、Self-micro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improvescurcumindissolutionandbioavailability[J]、DrugDevindpharm,2011,37(1):15、

[20]mezghranio,KeX,Bourkaibn,etal、optimizedself-micro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SmeDDS)forenhancedoralbioavailabilityofastilbin[J]、pharmazie,2011,66(10):754、

[21]徐振中,杨坚,白娟,等、和厚朴酚口服自微乳制剂的制备及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8):857、

[22]游秀华,王荣昌,汤文星,等、自微乳化系统提高广藿香醇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6):694、

[23]熊颖,胡志华,朱金段,等、银杏酮酯口服自微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5):542、

[24]Gaop,RushBD,pfundwp,etal、Developmentofasupersatu-ratableSeDDS(S-SeDDS)formulationofpaclitaxelwithimprovedoralbioavailability[J]、JpharmSci,2003,92(12):2386、

[25]彭璇,陈苹苹,包强,等、水飞蓟宾过饱和自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中草药,2010,41(1):40、

[26]姚金娜,陈苹苹,尚小广,等、水飞蓟宾过饱和自微乳给药系统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中草药,2011,42(11):2261、

[27]Zhi-QiangChen,YingLiu,Ji-HuiZhao,etal、improvedoralbioavailabilityofpoorlywater-solubleindirubinbyasupersaturatableself-micro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J]、intJnanomed,2012,7:1115、

[28]傅韶,方晓玲、三七总皂苷油包水微乳的处方筛选及体内外评价[J]、药学学报,2007,42(7):780、

[29]张婧,王木生、香砂养胃口服微乳的处方优选及理化性质、稳定性考察[J]、中国药房,2011,22(27):2530、

[30]杨丽娟,刘起华,黄果、交泰丸有效部位自微乳系统的体内外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0):1246、

[31]卢文彪,陈蔚文,李茹柳、连香方自微乳载药系统的研究[J]、中药材,2010,33(3):450、

[32]李红磊,张忠义,成海民、丹参酮和丹酚酸复合微乳的初步研究[J]、中药材,2006,29(4):376、

[33]payneni,timminsp,ambroseCV,etal、proliposomes:anovelsolutiontoanoldproblem[J]、JpharmSci,1986,75(4):325、

[34]袁琼英,刘厚钰,周康,等、甘草甜素脂质体和甘草甜素的药动学比较[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7):903、

[35]SongJ,ShiF,ZhangZ,etal、Formulationandevaluationofcelastrol-loadedliposomes[J]、molecules,2011,16(9):7880、

[36]顾一珠,周文,翟光喜、葛根素脂质体的研制及其大鼠口服吸收[J]、中药材,2007,30(8):970、

[37]王刚,常明泉,杨光义,等、槲皮素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的小鼠口服吸收研究[J]、医药导报,2011,30(10):1266、

[38]SunY,ZhaoY、enhancedpharmacokineticsandanti-tumorefficacyofpeGylatedliposomalrhaponticinandplasmaproteinbindingabilityofrhaponticin[J]、Jnanoscinanotechnol,2012,12(10):7677、

[39]ChenH,wuJ,Sunm,etal、n-trimethylchitosanchloride-coatedliposomesfortheoraldeliveryofcurcumin[J]、JLiposomeRes,2012,22(2):100、

[40]杨芰,宋金春,刘薇芝、葛根素前体脂质体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2075、

[41]林薇,姚静,周建平、川陈皮素自组装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J]、药学学报,2009,42(2):192、

[42]Yan-yuX,Yun-meiS,Zhi-pengC,etal、preparationofsilymarinproliposome:anewwaytoincreaseoralbioavailabilityofsilymarininbeagledogs[J]、intJpharm,2006,319(1/2):162、

[43]ChuC,tongSS,XuY,etal、proliposomesfororaldeliveryofdehydrosilymarin:preparationandevaluationinvitroandinvivo[J]、actapharmacolSin,2011,32(7):973、

[44]马廷升,李高,,等、盐酸青藤碱脂质体缓释片人体药动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3):213、

[45]赖玲,刘华钢,陆仕华,等、三七总皂苷肠溶微囊的药代动力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6):693、

[46]仲博、辣椒碱肠溶微囊的制备及其特性考察[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1、

[47]李药兰,许少玉,王卫华,等、茶多酚-聚乳酸缓释微囊的制备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2):829.

[48]赵红,魏巍,张茂润,等、丹皮酚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0,30(2):43、

[49]陈东,丁平田,邓意辉,等、聚合物胶束用于口服给药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0,45(5):560、

[50]KwonSH,KimSY,HaKw,etal、pharmaceuticalevaluationofgenistein-loadedpluronicmicellesfororaldelivery[J]、archpharmRes,2007,30(9):1138、

[51]吴益平,霍美蓉,周建平、水飞蓟素-两亲性壳聚糖胶束的制备及其大鼠在体肠吸收[J]、药学学报,2009,44:651、

[52]KimS,KimJY,HuhKm,etal、Hydrotropicpolymermicellescontainingacrylicacidmoietiesfororaldeliveryofpaclitaxel[J]、JControlledRelease,2008,132(3):222、

[53]DahmaniFZ,YangH,ZhouJ,etal、enhancedoralbioavailabilityofpaclitaxelinpluronic/LHRmixedpolymericmicelles:preparation,invitroandinvivoevaluation[J]、eurJpharmSci,2012,47(1):179、

[54]窦明金,黄桂、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05,19(10):597、

[55]李厚丽,翟光喜、槲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小鼠口服吸收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6):435、

[56]wangD,wangX,LiX,etal、prepar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solidlipidnanoparticlesloadedwithalpha-asarone[J]、pDaJpharmScitechnol,2008,62(1):56、

[57]胡海洋,刘任、口服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学及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6):448、

[58]孙铭,韩静、紫杉醇固体脂质纳米粒大鼠体内药动学[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0,27(3):240、

[59]HuL,XingQ,mengJ,etal、preparationandenhancedoralbioavailabilityofcryptotanshinone-loadedsolidlipidnanoparticles[J]、aapSpharmScitech,2010,11(2):582、

[60]HaoJ,wangF,wangX,etal、Developmentandoptimizationofbaicalin-loadedsolidlipidnanoparticlespreparedbycoacervationmethodusingcentralcompositedesign[J]、eurJpharmSci,2012,47(2):497、

[61]Kocbekp,Baumgartnerp,KristlJ、preparationandevaluationofnanosuspensionsforenhancingthedissolutionofpoorlysolubledrugs[J]、intJpharm,2006,312(1/2):179、

[62]mullerRH,Katrinp、nanosuspensionsfortheformulationofpoorlysolubledrugsi、preparationbyasize-reductiontechnique[J]、intJpharm,1998,160(1/2):229、

[63]蒲晓辉,孙进,秦一萌,等、抑制p-糖蛋白的羟基喜树碱纳米混悬剂的制剂学评价[J]、药学学报,2011,46(7):834、

[64]蒲晓辉,孙进,张鹏,等、羟基喜树碱纳米混悬剂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特性[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3,30(2):87、

[65]wangY,ZhangD,LiuZ,etal、invitroandinvivoevaluationofsilybinnanosuspensionsfororalandintravenousdelivery[J]、nanotechnology,2010,21(15):155104、

[66]SheZuo-Yan,KeXue,pingQi-neng,etal、preparationofbreviscapinenanosuspensionanditspharmacokineticbehaviorinrats[J]、ChinJnatmed,2007,15(11):50、

[67]GaoY,wangC,Sunm,etal、invivoevaluationofcurcuminloadednanosuspensionsbyoraladministration[J]、JBiomednanotechnol,2012,8(4):659、

applicationoforalmicro-carrierdrugdeliverysystemin

studies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BiXiao-lin1,2,3,LiUXuan1,ZUQiang1,DiLiu-qing1,2,3*,(1、Schoolofpharmacy,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China;

2、Jiangsu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forefficientDeliverySyste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China;

3、nanjing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forindustrializati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ellets,nanjing210023,China)

[abstract]Drug-loadingmicro-particlesareatargeted,positionedandcontrolled-releasedrugdeliverycarrierwithawideapplicationprospect、Variousmicro-carrierdrugdeliverysystemshavetheirownadvantagesinpromotingabsorption,improvingstability,targetingandcontrolledrelease、accordingly,itisoffar-reachingsignificanceforthestudiesonmicrocarrierdrugdeliverysystemstobuildor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compoundmicro-carrierdrugdeliverysystemswitheffectivetCmcomponentsandeffectivefractions、thisarticleintroducesseveralfeaturesandadvantagesoforalmicro-carrierdrugdeliverysystems,andsummarizestheirapplicationinthefieldoft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