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政服务管理系统设计十篇家政服务管理系统设计十篇

家政服务管理系统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5:15

家政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篇1

关键词: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pKiCa

一、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背景

众所周知,网络信任体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0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明确指出,“规范和加强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首次在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层面提出了建设网络信任体系的要求。

网络信任体系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以解决网络应用中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等为目的的可信体系。身份认证在网络环境中确认用户的身份,提供了网络行为主体的真实性;授权管理是对网络中各种行为主体访问、利用、处理信息资源而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责任认定是实现网络行为可核查、网络事件责任可追究的技术基础。即基于网络信任体系,可以确定网络活动参与者“是谁?能做什么?做了什么?”。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是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网络结构看,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在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网络域中,都要建立自己的网络信任体系,共同组成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因此,作为国家网络信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务外网信任体系肩负着保证外网业务系统稳定、有效运行的重要使命,是保障国家政务安全的重要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二、政务外网信任体系服务功能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为政务外网承载的各类业务提供以下服务功能:

①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接入系统的服务对象签发数字证书,作为接入系统的身份凭证。

②对城域网接入系统和骨干广域网接入系统提供身份认证,确保接入系统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③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系统管理员、安全员、系统操作员和使用者提供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

④通过构建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接入认证网关,为外网网站提供一站式的单点登录和身份认证服务。

⑤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安全、保密服务,主要包括:为外网的国家公务员提供安全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安全Ftp服务、可信时间戳服务,以及音频流、视频流等各类业务的安全、保密服务。

⑥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所建设的公共应用服务系统,如:目录服务系统、资源共享系统等提供网络信任技术支持与服务。

⑦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城域网的相关国家部委和骨干广域网的相关省(直辖市、自治区)提供网络信任体系技术支持。

三、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原则

⒈标准化原则

按标准化的原则进行设计,使国家电子政务外网逐步形成统一的网络信任体系。

⒉可拓展性原则

充分考虑到今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业务类型的不断发展,整个网络信任体系必须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拓展性。数字证书的签发数量和管理容量可以按需要进行拓展;系统中的应用软件和密码设备可以平滑地进行升级;系统的各类性能指标能够不断地满足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业务发展的需求。

⒊安全可靠性原则

建设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高安全可靠性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防止对网络信任体系本身的各种非法攻击,确保网络信任体系能够安全、稳定地持续运转。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的密码算法和密码设备定位商用密码(非级),支持非涉及国家秘密的各类业务应用,并严格执行国家商用密码相关政策。

⒋简便实用性原则

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方案制定具有统一、规范的用户界面和简便的操作规程,确保用户操作、使用方便。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承载的具体业务和网络信任体系的服务功能,对网络信任体系中的各类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部署,确保做到对外网中承载的不同业务具有不同的服务内容;努力做到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的升级、拓展,与应用系统无关,不影响各类业务的具体应用,对应用系统透明。

⒌节约投资原则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的建设,将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完成。在建设过程中,原则上根据不同阶段的应用需求,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小步快跑,尽可能以较小的投资,取得最大限度的应用回报。

四、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内容

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将紧密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网络环境,旨在建立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平台,为政务外网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级别的安全保障与服务。政务外网信任体系是以pKi/Ca(publicKeyinfrastructure/Certificationauthority,公钥基础设施/认证中心)公钥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安全支撑平台,主要包括: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此外,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还包括时间戳服务系统、密码服务系统以及安全应用平台建设。

⒈身份认证体系

以树型结构建设的政务外网数字证书认证体系,主要包括政务外网根Ca、运行Ca、各部委Ra(Registrationauthority,注册审批机构)、名省市Ra及其下属LRa(LocalRegistrationauthority,本地注册审批机构)等。政务外网根Ca建立在国家密码管理局,是整个政务外网信任体系的信任源点,用来制定政务外网安全策略,签发和管理运行Ca证书。运行Ca是政务外网Ca向下级传递信任的桥梁,用来签发和管理各部委二级Ca证书、各省市二级Ca证书。对于没有二级Ca中心建设需求的部门和地区,将建设运行Ca的Ra系统,由运行Ca直接提供证书服务。各部委二级Ca和各省市二级Ca主要面向相应的部门内部和本地区,为其业务应用提供数字证书签发管理服务。

⒉权限管理系统

由于权限管理(即授权管理)系统直接面向业务应用,不同业务应用对权限管理的需求、应用模式、应用对象、粒度控制、权限策略等不尽相同。因此,不同于Ca系统,政务外网信任体系不可能建设统一的权限管理中心,为所有业务应用提供统一的权限管理服务。但是,通过对应用系统权限管理模型的研究,可以发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且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权限管理模型,能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管理带来方便,因此,在政务外网信任体系中,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将建设标准的pmi/aa(privilegemanagerinfrastructure/attributeauthority,权限管理基础设施/属性权威机构)权限管理系统,为用户签发属性证书。具体的应用系统可以根据自身安全需求,基于此证书建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运用到应用系统中。通过对属性证书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简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管理。

⒊责任认定系统

与pmi/aa权限管理系统类似,责任认定系统同样与业务应用结合紧密。因此,政务外网信任体系不可能建设统一的责任认定中心,为所有业务应用提供责任认定服务。在政务外网信任体系中,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将建设标准的责任认定系统模型,业务应用根据自身安全需求进行量身定制,并嵌入到业务应用中。

⒋时间戳服务系统

建设统一的时间戳服务中心,为整个政务外网提供可信时间戳服务。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不必重复投资建设时间戳服务系统,而采用政务外网统一的可信时间戳服务。在统一的时间服务体系下,更有利于实施责任认证、安全审计等与时间有关的安全需求。

⒌密码服务系统

密码服务系统是政务外网信任体系的基础,除为信任体系自身提供密码服务外,还需要对业务应用提供密码支持。由于密码服务设备一般直接与业务应用服务器连接,因此,政务外网不可能建设为所有业务应用提供密码服务的密码服务中心。在政务外网信任体系中,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负责制定统一的密码服务接口,建立标准密码服务体系规范,提供综合服务器密码设备,不同的业务应用根据实际需要配置不同性能的密码设备。

⒍安全应用平台

在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完成后,对有需求的业务应用进行安全改造,构建以政务外网pKi/Ca系统为基础的高安全强度的新型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在完成政务外网上述信任体系建设后,在政务外网业务应用与信任体系之间构建安全应用平台,向上层的政务外网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信息加解密、数字签名、单点登录等服务。通过构建安全应用平台,为应用系统提供高度抽象、凝练的安全服务,业务应用系统通过使用安全应用平台提供的服务,集成安全应用平台提供的简单接口,可以快速、方便地完成应用系统与电子政务外网Ca系统集成。

五、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实践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一期工程(第一阶段),本着节约投资、满足需求的原则,本期只建设了国家政务外网中央部分的身份认证系统、权限管理系统、网络审计系统和时间戳服务系统。同时,本期还重点开展了外网网络信任体系的标准规范制定以及少部分部委的Ca证书的应用。

⒈身份认证系统

国家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一期工程的中央部分的身份认证系统包括:中央部分顶层认证中心(根Ca)、运行Ca、密钥管理中心(KmC),以及两个部委证书审核注册中心(Ra);部分部委和省级政务外网还建设了国家政务外网Ca的Ra系统。

由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所承载的大量业务是由中央部门发起的面向全国的纵向业务,业务覆盖面广,大多数业务要求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及其所属市县和新疆建设兵团及其下属单位,此种业务的协同性要求大量的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共享和交换,如国务院应急系统、国家纠风系统、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系统等业务。为此,为了能够尽快满足应用部门的业务需求和节约投资,要尽快建成覆盖全国32个省级政务外网及其下属部门和有关部委的“国家政务外网数字证书服务体系”,具体做法是:各部委在业务量不是很大时由国家政务外网Ca所建设的Ra系统直接发放数字证书,随着业务量的增多,再建设本部委的Ra系统,为本部委提供服务;省级政务外网建设单位或相关单位可先建设外网Ca的Ra系统和LRa,在本省范围内为中央发起的政务外网范围内的纵向业务和本地政务外网应用提供服务,随着业务量的增多,如果确实需要,再平滑地升级到二级Ca系统。

⒉权限管理系统

如前所述,权限管理系统直接面向业务应用,与应用结合比较紧密,为了能够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内为应用部门提供网络授权管理服务,积累网络授权管理系统的经验,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第一阶段)建设中,在中央部分建设了一个权限管理子系统,主要服务的应用对象包括: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网站、外网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外网数据交换中心原型系统、外网网管与运维系统、内部办公系统等。所建设的权限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地通过统一的用户权限认证,使得访问人员可以获得相关信息资源。

权限管理系统包含4个子系统:统一用户管理子系统、授权管理子系统、安全传输子系统和目录服务子系统。

⒊责任认定系统

与授权管理类似,网络责任认定也与应用结合比较紧密,目前能够实现基于密码技术的责任认定技术还不成熟,一般采用审计技术实现责任认定功能。为了实现责任认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第一阶段)在中央网管中心部署了网络审计系统,具体实现网络入侵检测、流量统计和数据库审计功能。

⒋标准法规制订

统一标准规范是实现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互通的基础之一。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须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才能实现有效服务外网用户。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将执行国家颁布的我国电子政务和信息安全方面的标准,同时将依据政务外网建设的实际需要,采用国际上和我国的其他信息安全标准,包括国际互联网工作组(ietF)、国际电联(itU)、国标(GB)等标准。

自主制订的涉及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的全局规范,则需要上报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部门参照实施。自主制订的一般性规范,原则上由政务外网承建单位标准组制订并且组织实施。为搞好标准建设,保证政务外网信任体系的建设质量,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负责汇编有关政务外网建设标准,并下发给有关网络建设单位、接入用户,供统一参照执行。

按照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关于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11号),国家密码管理局具体负责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数字认证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的建设需求,目前已制定了4个有关国家电子政务外网Ca体系建设的规范并上报国家密码管理局审批。这四个规范分别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Ca命名空间规范》、《国家电子政务外网Ca系统接口规范》、《国家电子政务外网Ra建设指南》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数字证书格式》,其他相关规范正在制定中。

⒌证书应用

自2007年12月开始,国家电子政务外网Ca中心已经为国家纠风系统提供全国,国务院应急系统、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系统和国务院扶贫系统已经确定全部使用外网Ca证书实现网络身份认证,并以此为基础分别建设自己的授权管理与责任认定系统。

作者简介:

任金强,男,汉族,1963年生,陕西商州人,高级工程师,博士后,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首席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信息安全,数据处理。

吴亚非,男,汉族,1955年生,湖南平江人,高级工程师,硕士,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主任;研究方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罗红斌,女,汉族,1968年生,湖南长沙人,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电子认证服务处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安全。

家政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篇2

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探索实践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网络是基础,安全是关键,应用是目的。电子政务建设需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适度超前,建设模式也不例外。鉴于此,陕西省在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方面积极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从2006年开始,陕西省信息化建设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推进面向各级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众的各项信息化服务,创新地提出了以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为核心的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省整体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陕西省电子政务的四种建设模式(自建模式即传统模式、托管模式、云计算模式及购买服务模式)在全省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不同的推动作用。自建模式的做法是业务部门自行建设信息化基础环境及应用系统,即机房、网络、软硬件和应用软件等,并自行负责相关运维工作。托管模式的做法是业务部门依托省市县三级中心平台,部署相对独立的机房环境,即不需建机房、租网络,仅独立开展系统软件、硬件(服务器、备份、存储和安全保障)和业务系统的建设和运维。云计算模式即所谓的交光盘工程,相应做法是业务部门不再单独建设机房、网络、系统软件和硬件(服务器、备份、存储和安全保障)等,只需提出相应的业务要求,仅考虑本部门业务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及运维。购买服务模式的做法是业务部门只负责本部门数据库和数据开发,其它完全由第三方提供电子政务其余相关内容的建设。

考虑到传统自建模式造成业务无法互联互通,基础设施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资金浪费大。2010年以后,只有个别政府部门采用自建模式。托管模式适用于信息资源量大面广、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单位。如地税、工商、财政等部门的已建业务系统采用托管模式,待设备到期报废后逐步迁移至电子政务云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电子政务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传统的电子政务的应用、服务和建设也需适应新形势发展。2010年以后,云计算模式在全省教育、区域卫生、全员人口管理等系统得到应用。为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激发创新活力,2014年环保厅作为试点单位采用购买服务模式。

自实施云计算模式以来,陕西省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由以前的自建模式为主,逐步转变成托管模式(面向已建系统)与云计算模式(面向新建系统)相结合方式。与自建模式相比,2010年以来,仅在机房、网络、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网络租赁费、运维费方面均不同程度地节约了投资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经济效益明显。可见,现有的政府机构在开展电子政务过程中,对现有的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构成了新的政府管理形态,也是实施电子政府的直接体现。根据“电子政府边际成本递减规律”,今后新建业务系统采用购买服务模式推广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运维费用方面节约率会更高,也将进一步缩短业务系统的研发部署周期,提高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可靠性,增强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效能。

与此同时,国家标准GB/t31167-2014《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指南》明确定义,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机资源的新型利用模式,客户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获得计算、存储、软件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可见,购买服务是云计算服务的一种实现方式。

电子政务发展空间理论提升

当前全球电子政务领先国家普遍利用云计算技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共性应用的整合、共享和集约化建设,推广移动技术在教育部、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结合我国电子政务也逐步呈现出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趋势,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营造良好条件。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战略布局,保障政策执行力,为电子政务科学、健康、稳步发展营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政府改革和信息化发展层面来看,电子政务的重要战略地位不言而喻。面临“资源共享难、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的局面,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如加强顶层设计,提出电子政务云计算发展新模式等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各级政府和部门深入贯彻相关会议及文件精神,积极执行出台的政策规划,扎实落实明确的指导措施,因地制宜地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多措并举,推进电子政务的全面协调、稳步发展。

深化资源整合。推进政府网上服务,深化公共资源整合,提升政府网上服务水平。当前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政府改革对电子政务网上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深化电子政务应用,通过云计算技术构建内部信息交换平台,开展平台之间信息的无缝交换,提升政府内部各种信息的处理和交流效率。积极搭建一站式、无缝协同的政府网站在线服务平台,统一服务平台集约化、服务化、标准化等,促进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

开展绩效评估。评价电子政务建设成效,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目前,除个别省市开展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初步探索外,国内电子政务建设整体处于绩效管理缺失的状态。要推进电子政务朝着战略目标健康、持续发展,开展绩效评价势在必行。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主管单位应组织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工作,将评估结果作为项目运维和后期建设投资的重要参考,开展涵盖成本效益、应用效果、协同共享等方面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同时,进一步调整优化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引导政府网站评估向强调服务成效和用户体验方向发展。

家政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篇3

对电子政务的安全威胁,包括网上黑客入侵和犯罪、网上病毒泛滥和蔓延、信息间谍的潜入和窃密、网络恐怖集团的攻击和破坏、内部人员的违规和违法操作、网络系统的脆弱和瘫痪、信息产品的失控等,应引起足够警惕,采取安全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电子政务的安全目标和安全策略

电子政务的安全目标是,保护政务信息资源价值不受侵犯,保证信息资产的拥有者面临最小的风险和获取最大的安全利益,使政务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服务和信息内容为抵御上述威胁而具有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应采取积极的安全策略:

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电子政务安全关系到政府的办公决策、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和可信实施的大事,必须由国家统筹规划、社会积极参与,才能有效保障电子政务安全。

全局治理、积极防御。电子政务安全必须采用法律威慑、管理制约、技术保障和安全基础设施支撑的全局治理措施,并且实施防护、检测、恢复和反制的积极防御手段,才能更为有效。

等级保护、保障发展。要根据信息的价值等级及所面临的威胁等级,选择适度的安全机制强度等级和安全技术保障强壮性等级,寻求一个投入和风险可承受能力间的平衡点,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健康和积极的发展。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电子政务安全采取“国家推动、社会参与、全局治理、积极防御、等级保护、保障发展”的策略,鉴于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面临的是一场高技术的对抗,是一场综合性斗争,涉及法律、管理、标准、技术、产品、服务和基础设施诸多领域,所以电子政务安全,还要从全局来构建其安全保障的体系框架,以保障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由六要素组成,即安全法规、安全管理、安全标准、安全服务、安全技术产品和安全基础设施等安全要素。

要素一安全法律与政策

电子政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涉及到国家秘密与核心政务,它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国家的安全和公众利益,所以电子政务的安全实施和保障,必须以国家法规形式将其固化,形成全国共同遵守的规约,成为电子政务实施和运行的行为准则,成为电子政务国际交往的重要依据,保护守法者和依法者的合法权益,为司法和执法者提供法律依据,对违法、犯法者形成强大的威慑。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国家秘密法》已实施十多年,已不完全适应我国当前保密工作的现状,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发展,亟待修订。

政务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原则,为了拉近政府和公众的距离,使公众具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享用政府服务的权利,为公众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充分挖掘政务信息的最大效益,开放政务信息资源(非国家和适宜公开部分)服务于民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特征。尽快制订政务信息公开法,适度的解密和规范开放的规则,保护政府部门间信息的正常交流,保护社会公众对信息的合法享用,打破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锁,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度和民主进程是非常有利的和必需的。

电子政务亟待电子签章和电子文档的立法保护,国际已有近20多个国家对数字签名和电子文档进行了立法,使数字签名和电子文档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运行中具有法律效力。这将大大促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使电子政务原来的双轨制走向单轨制,这有利于简化程序、降低成本,充分显示电子政务效益是非常有利的。

个人数据保护(隐私法)的需求伴随电子政务的发展日显突出。电子政务在实施行政监管和公众服务中有大量的个人信息(自然人和法人),如户籍、纳税、社保、信用等信息大量进入了政府网络信息数据库,它对完成电子政务职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这些个人信息如果保护不力或无意被泄漏,而被非法滥用,就可能成为报复、盗窃、推销、讨债、盯梢的工具。在国外已经出现将盗用的个人隐私信息作为非法商品出售,以牟取暴利的情况,这样直接损害个人的利益,甚至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危。因此加快个人数据保护法的制订,是必要的。

还有很多法规的制订都直接关系到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加快制订这些法规,势在必行。

要素二安全组织与管理

我国信息安全管理职能的格局已经形成,如国家安全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信息产业部、总参……分别执行各自的安全职能,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电子政务安全管理涉及到上述众多的国家安全职能部门,其安全管理职能的协调需要由国家信息化领导机构,如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国家电子政务协调小组、国家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等来进行。各地区和部委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以完成和强化信息安全的管理,形成自顶向下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是电子政务安全实施的必要条件。

制订颁发电子政务安全相关的各项管理条例,及时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行为,从立项、承包、采购、设计、实施、运行、操作、监理、服务等各阶段入手,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全程的安全和安全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和制度化。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域的划分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电子政务有办公决策、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等三种类型业务,其业务信息内容涉及国家机密、部门工作秘密、内部敏感信息和开放服务信息。既要保护国家秘密又要便于公开服务,因此对信息安全域的科学划分和管理,将有益于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安全设计,有益于电子政务的健康和有效的实现。

制订电子政务工程集成商的资质认证管理办法、工程建设监理机构的管理办法、工程外包商的管理机制和办法,以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特别是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外包制更要有严格的制约和管理手段。对于电子政务中系统工程的承建,还必须有国家保密局颁发的系统集成资质证书,其他部分应具有国家或省市相应的系统集成商的资质证书。对于电子政务部分,不允许托管和外包运行,电子政务其他部分将按相关管理条例执行。

电子政务工程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国家将制订相应的采购管理政策,涉及密码的信息安全产品需有国家密码主管部门的批准证书,信息安全产品应有通过国家测评主管机构的安全测评的证书,维护信息安全产品的可信性。

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内容根据管理需求,可以实施对信息内容的安全监控管理,以保护政务信息安全,防止由于内部违规或外部入侵可能造成的网络泄密,同时也阻止有害信息内容在政务网上传播。

制订电子政务系统的人员管理、机构管理、文档管理、操作管理、资产与配置管理、介质管理、服务管理、应急事件管理、保密管理、故障管理、开发与维护管理、作业连续性保障管理、标准与规范遵从性管理、物理环境管理等各种条例,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行。

要素三安全标准与规范

信息安全标准有利于安全产品的规范化,有利于保证产品安全可信性、实现产品的互联和互操作性,以支持电子政务系统的互联、更新和可扩展性,支持系统安全的测评与评估,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可靠。

国家已正式成立“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近期成立了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与协调工作组(wG1)、内容安全分级及标识工作组(wG2)、密码算法与密码模块/Kmi/Vpn工作组(wG3)、pKi/pmi工作组(wG4)、信息安全评估工作组(wG5)、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安全工作组(wG6)、身份标识与鉴别协议工作组(wG9)、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安全工作组(wG10),以开展电子政务安全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支撑电子政务安全对标准制订的需求。

还将制订下列标准:电子文档密级划分和标记格式、内容健康性等级划分与标记、内容敏感性等级划分与标记、密码算法标准、密码模块标准、密钥管理标准、pKi/Ca标准、pmi标准、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和信息安全产品测评标准、应急响应等级、保护目标等级、应急响应指标、电子证据恢复与提取、电子证据有效性界定、电子证据保护、身份标识与鉴别、数据库安全等级、操作系统安全等级、中间件安全等级、信息安全产品接口规范、数字签名……。

要素四安全保障与服务

1.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要构建其技术安全保障架构,对大型电子政务系统要建立纵深防御体系。

·设置政务内网的安全与控制策略;

·设置政务外网的安全与控制策略;

·设置进入互联网的安全服务与控制策略;

·设置租用公网干线的安全服务与控制策略,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的安全服务与控制策略;

·设置政务计算环境的安全服务与机制。

采用纵深防御和多级设防,是电子政务安全保障的重要原则,通过全局性的安全防护、安全检测、快速响应、集成的安全管理与安全设施的联动控制,以达到系统具有防护、检测、反应与恢复能力。

2.推广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安全工程(iSSe)的控制方法,全面实现安全服务要求。

电子政务安全系统的设计,首先要做好系统资产价值的分析,如物理资产的价值(系统环境、硬件、系统软件)、信息资产的价值、其数据与国家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关联度;其业务系统(模型、流程、应用软件)正常运行后果所产生的效益,从而确定系统安全应保护的目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整个安全系统的安全需求,进一步定义达到这些安全需求所应具有的安全功能,然后探索系统可能面临的威胁类型,并找出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这些威胁和脆弱性有:

·网上黑客与计算机犯罪;

·网络病毒的蔓延与破坏;

·机要信息流失与信息间谍潜入;

·网上恐怖活动与信息战;

·内部人员违规与违法;

·网上安全产品的失控;

·网络与系统自身的漏洞与脆弱性。

在这些威胁面前,要分析哪些威胁是本系统主要面临的威胁,哪些是次要的,对系统和任务造成的影响程度如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提出系统安全对策,确定承受风险的能力,寻找投入和风险承受能力间的平衡点,然后确定系统所需要的安全服务及对应的安全机制(见表一),从而配置系统的安全要素。在工程的生命周期中要进行风险管理、风险决策流程(见图2),这种风险管理是要对电子政务全程进行的。

系统投入运行要对其安全性进行有效评估,即评估者给出的评估证据和建设者采用的技术保障设施,的确能使系统拥有者确信已选用技术对策,确实减少了系统的安全风险,满足必要的风险策略(风险策略可以是“零”风险策略、最小风险策略、最大可承受风险策略或不计风险策略),使其达到保护系统资产价值所必需的能力(见图3)。上述有效评估过程可用安全技术保障强壮性级别(iatRn)来描述:

iatRn=f(Vn,tn,SmLn,eaLn)

tn:威胁等级

Vn:资产价值等级

SmLn:安全机制强度等级

eaLn:评估保障等级

要素五安全技术与产品

1.加强安全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研制和创新。

由于电子政务的国家性,电子政务系统工程的安全保障需要各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全面推动自主研发和创新这些技术和产品是电子政务安全的需要。这些产品和技术可以分为六大类:

·基础类:风险控制、体系结构、协议工程、有效评估、工程方法;

·关键类:密码、安全基、内容安全、抗病毒、iDS、Vpn、RBaC、强审计、边界安全隔

离;

·系统类:pKi、pmi、DRi、网络预警、集成管理、Kmi;

·应用类:eC、eG、nB、nS、nm、wF、XmL、CSCw;

·物理与环境类:tempeX、物理识别;

·前瞻性:免疫技术、量子密码、漂移技术、语义理解识别。

2.电子政务安全产品的选择。

整个电子政务的安全,涉及信息安全产品的全局配套和科学布置,产品选择应充分考虑产品的自和自控权。

产品可涉及安全操作系统、安全硬件平台、安全数据库、pKi/Ca、pmi、Vpn、安全网关、防火墙、数据加密机、入侵检测(iDS)、漏洞扫描、计算机病毒防治工具、强审计工具、安全web、安全邮件、安全设施集成管理平台、内容识别和过滤产品、安全备份、电磁泄漏防护、安全隔离客户机、安全网闸。

要素六安全基础设施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是一种为信息系统应用主体和信息安全执法主体提供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和支撑的社会基础设施,方便信息应用主体安全防护机制的快速配置,有利于促进信息应用业务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化和促进其可信度的提高,有利于信息安全职能部门的监督和执法,有利于增强全社会信息安全移师和防护技能,有利于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因此,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应重视相关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有两大类。

1.社会公共服务类

·基于pKi/pmi数字证书的信任和授权体系;

·基于CC/tCSeC的信息安全产品和系统的测评与评估体系;

·计算机病毒防治与服务体系;

·网络应急响应与支援体系;

·灾难恢复基础设施;

·基于Kmi的密钥管理基础设施。

2.行政监管执法类

·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监控体系;

·网络犯罪监察与防范体系;

·电子信息保密监管体系;

家政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方案张家口市

张家口市电子政务外网系统主要承载全市各级党政机关面向社会服务的业务协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应急联动等应用系统,满足市各级党政机关之间信息传输、汇聚及各级党政机关与公众、企业之间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管理服务的需求。

一、电子政务外网管理机构

以原市信息中心和原市政府办公室办公自动化管理中心为基础,建立张家口市政府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作为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统一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机构。

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电子政务外网的系统支撑体系、应用服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提供统一互联网接入服务,协调电子政务外网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二、总体设计

⒈系统体系结构

张家口市电子政务外网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⒉网络结构

根据河北省公务外网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结合现有网络资源,构建市级横向及上至省、下达县区的三级纵向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通过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传输通道,实现省、市、县电子政务外网纵向的互联互通;实现市、县各横向部门的互联互通。县横向网络由属地

图1张家口市电子政务外网系统体系结构

自行建设。市直各部门原则上不再建设纵向电子政务外网,已建成的纵向外网要逐步整合到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上。

电子政务外网通过市政府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实现与国际互联网安全连接。

张家口市电子政务外网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按照层次化网络设计思想,把整个电子政务外网的网络体系结构分为核心层(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汇聚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军分区、20个县区政府中心节点)、接入层(高检、高法,市直部门,大型企业、集团用户、驻外机构等)三个层次。

电子政务外网是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部门与部门之间是独立的,各部门间的数据不能随意访问,建议部门间严格地隔离和控制。在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各单位网络纵向逻辑上的独立性及横向互访的安全性。

张家口市电子政务外网的业务需求有如下特点:

――在同一物理网络上需要承载多个相对独立的业务系统;

――不同部门网络地址可能存在重复使用问题;

――各业务系统为不同的职能部门开展业务提供服务,其数据流程和管理方式都存在差异;

――不同业务系统,需要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提供差异化服务,如对带宽、实时性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业务系统之间需要提供安全隔离;

――全网需要对不同业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⒊电子政务外网纵向隔离和横向互通

在进行mpLSVpn规划时,必须解决好纵向网络的隔离和横向网络的互通(参见图3)。

三、资源整合

⒈整合原则

――电子政务外网系统基于全市统一的平台建设。

――市直各部门、各县区原则上不再建设纵向外网,已建成的要根据全市统一要求进行调整,适时逐步整合到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传输通道上来。

――电子政务外网接入,应按照安全、保密的统一要求及全市制定的接入规范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接入。

――根据网络建设实际情况,适时逐步进行网络调整和优化。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护已有投资。

⒉网络资源整合

网络整合的核心是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传输通道。

图2张家口市电子政务外网总体结构

图3电子政务外网纵向隔离和横向互通示意图

⒊信息资源整合

外界可访问部分放在隔离区(DmZ),所有用户均可访问。

仅电子政务外网用户访问的部分,放置在全局共享区,内部所有用户均可访问(如图4所示)。

⒋网站资源整合

⑴各部门互联网门户网站的整合

如果现有门户网站没有必要放在市电子政务外网中运行,那么该门户网站可保持现状,在省、市、县政府的门户网站中做链接,来增加其访问量和影响力。

如果现有网站必须接入到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那么可为该网站再分配市电子政务外网ip地址,其域名和网站物理位置保持不变。

⑵网络系统内部与外部信息的整合

构建统一的网络系统内部与外部信息平台,建立全网统一、规范和完善的政务网站资源体系,以做到一个数据管理平台维护,网内网外多个站点;使政府各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利用,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信息资源优势,从而逐步实现电子政务外网办公、互联网的办公模式。

图4专业应用系统整合结构示意图

四、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⒈目录服务体系

全省统一的目录服务体系由省统一建立。

⒉数据交换体系

电子政务外网数据交换系统总体框架采用“三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构(参见图5)。“三横”为流程层的流程管理系统、应用层的数据交换与服务、数据层的应用适配器系统;“两纵”为支撑“三横”的配置管理及监控系统和安全支撑系统。

图5张家口市电子政务外网数据交换系统总体框架

五、应用服务体系

应用服务体系包括基础层、组件层、功能层和表现层,它们分别为:政府门户网站、公文流转系统、移动办公系统、电子邮件系统、ip电话系统、ip呼叫中心、视频会议支撑平台、视频点播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及其他业务系统。其总体结构如图6所示。

六、安全保障体系

⒈设计原则

张家口市电子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建立,其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需求、风险、代价平衡原则;

――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整体性、一致性原则;

――多重保护原则;

――可管理、易操作性原则;

――可评价性原则;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⒉设计目标

充分利用现有安全技术手段,解决电子政务外网安全防护和安全保密问题,解决业务应用整合和信息共享的支撑问题,使电子政务外网及其承载的业务应用系统在安全保密的基础上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⒊安全风险分析

随着网络规模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网络安全风险也

图6业务应用系统总体结构框架

变得更加严重和复杂。从物理安全、链路安全、网络结构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及管理安全等角度,对张家口市电子政务外网系统进行安全风险分析。

⒋总体安全策略

张家口市电子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严格遵循以下总体安全策略:

――未经允许的访问都要严格禁止;

――允许的访问都要经过认证、授权才能访问;

――重要信息在网上传输要经过加密措施。

⒌安全保障系统构成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安全管理。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结构如图7所示。

该建设方案重点描述张家口市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措施。属于应用系统自身的安全保障由“省112工程”各应用系统项目组根据各自需求,进行规划、组织和实施。

⒍安全保障措施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采用划分全域,尽可能加大保障系数的措施,来确保系统的安全。电子政务外网安全域划分为:市级网络管理中心局域网安全域、市级专用城域网接入节点单位安全域、各区县接入节点的接入网络安全域。

七、建设、维护与管理

电子政务外网系统的网络运行维护由市政府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和运营商共同承担。

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监控由市政府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负责。

网络系统和相应设备通过招投标,由中标运营商承建并负责维护,要求运营商设置专门的维护队伍,具备“一点业务受理”、“一点障碍申告”和“全程技术服务”等特性。

运营商必须指定专职部门负责全市传输平台的组织调度,使统一传输平台的通信质量指标满足表1中的要求。

运营商从以下几个方面负责统一传输平台的维护管理工作:

⑴业务功能管理

为电子政务网络量身定做合理的技术方案。根据党政主管部门业务需求调度纵向传输平台的传输电路,开通横向传输平台Vpn。在承诺的时限内保障业务功能端到端全程开通,并提供端到端开通测试报告。

⑵性能管理

对统一传输平台整体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和历史分析,通过对网络中所有设备的利用率和中继流量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判断网络是否存在瓶颈,定时给出性能分析报告,并提出合理化解决建议和方案。

图7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结构

表1传输平台的通信质量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市级县级

⑶故障管理

运营商为统一传输平台提供7×24小时的网络监视服务,并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管系统做到对网络故障的及时发现、定位和排除,保证“电路可用率”和“故障恢复及时率”等关键运行指标。

⑷安全管理

在统一传输平台的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采取各种安全措施来保障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健全内部安全管理和审计制度,从管理层面保证网络系统安全。

参考文献:

家政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篇5

创新一:

网格化管理均等化服务

全面提升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近年来,泰州市海陵区紧紧抓住社会管理创新热点、和谐建区发展良机,积极探索建立“社区为主、网格划片、以房管人”新模式,大力实施“规范化服务、市民化待遇、信息化共享”新机制,推动了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提升。

一、创新背景

随着泰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不断加速,流动人口日益呈现增多的趋势,城区流动人口已达10万之众,占户籍人口的1/4,给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婚育信息难掌握。流动人口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就业行为的随意性、生育行为的隐蔽性、文化的多样性增加了服务与管理的难度,流入地人口计生部门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其婚育动态。

二是责任措施难落实。流动人口变动性大,信息交换量重,数据的收集、录入及上报需要从村居、镇街到区各级的密切配合,投入足够的精力。现有的按户籍人口数量配置机构编制和管理人员的现状,远不能适应以现居住地为主管理体制的需要。

三是服务管理难到位。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新建小区增多,“新市民”为断增多,难免出现计划生育管理“盲区”。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维权意识和社会需求多样化、个性化,难以满足其需求。

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是新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任务,迫切需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解决以上“三难”问题。

二、创新做法

(一)科学设置网格。

为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堵塞管理漏洞,消除管理“死角”和“盲区”,我区按照“走向合理、界限分明、规模适度”的原则,打破原有行政界限,重新调整布局街道、社区行政区域四址范围。在此基础上,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按照社区每两幢楼或每两条街巷设置一个网格的原则,结合社区辖区面积、地理环境、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情况、企业商铺数量等因素,将社区细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选聘一名网格管理员,使之成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基本单位和组织节点,从而在“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结构之下,增加“网格”这一层级,变为四级责任体系。社区再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成多个片区,每个片区对应若干网格,建立社区第一责任人—片区责任人—网格管理员的包保责任体系,形成“无缝隙、全覆盖”的网格化到户管理体系,将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每个楼栋、每条街巷、每户居民,做到以“不动的房产”管好“流动的人”。

(二)规范网格管理员队伍建设。

整合社区

内部民政、计生、治安、社保等中心户长、楼道长资源,按照“六有六好”标准,在民主推荐基础上选聘产生了近2000个网格管理员,优化了队伍结构。建立完善保障激励机制,实行“街聘居用区备案”,激发网格管理员的工作潜能和积极性。区、街道、社区共同为网格管理员配备人口计生宣传品以及法律、卫生、科技等读物,统一发放网格管理员工作记录簿,保障其正常开展工作。街道、社区每年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活动,针对工作实际,确定培训专题,着力增强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在评选“十星文明户”、发展新党员、安排就业岗位等方面,优先考虑网格管理员;在办理计划生育证件方面,给予网格管理员初审权。并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适当给予补贴,支出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三)明确网格管理员职责。

网格管理员主要履行“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监督员”职责,通过明确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落到实处,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耳目”和“助手”,成为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一是宣传和督促流出人口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二是协助社区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三是宣传告知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免费技术服务”等政策;四是组织动员已婚育龄妇女参加免费孕情健康检查;五是核实提供经营场所、出租房、务工单位的情况,协助街道与相关单位、个人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六是协助社区开展全员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登记。

(四)推进网格化服务。

服务体系全覆盖。全力打造“十分钟服务圈—服务责任片—世代服务室(岗)”为全覆盖体系的服务链。打破行政区域,坚持市区一体,建成东西南北中多点呼应、各具特色的“十分钟服务圈”。建立区域、任务、利益明确的“城市计生服务责任片”,实行“五必访、五上门”。社区采取独立设置、与卫生室合建以及设立世代服务岗三种建设模式,保障流动人口方便快捷地接受服务。

优质服务均等化。一是政策导向市民化。确立“属地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工作理念,着力构建公共服务、权益保障、引导激励“三大体系”,出台外来务工人员优先优惠办法,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人一样,实现“有户籍、有收入、有社保、有医疗、有房住、有组织”及其子女“有书读”等10项同城待遇。二是计生服务均等化。通过《流动人口权利义务告知书》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机构、服务项目及联系电话,重点推进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健康检查、优生筛查、关怀关爱等

六个服务均等化,使流动人口享受到现居住地优质的计划生育服务。

(五)构建网格化纽带。

我区把社区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来推进,合力推进“和谐海陵”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实现人口计生与公安、人社、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间的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数据共享,提升社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社区配备信息系统专用电脑,安装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和基层人口信息管理服务电子台帐,实现计生信息一点通。只要点击一下每幢楼、每条街巷,就能通过图标颜色了解一般管理对象、重点管理对象和流动人口分布情况;点击任意一户门牌号码,或者随机报出一个流动育龄妇女姓名,就能查找出该同志的相关信息,管理和服务方便快捷。

三、创新成效

泰州市海陵区针对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居住情况复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服务难到位等情况,大胆创新,实施网格化管理、均等化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实现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的全覆盖。将社区管理下延到网格之中,形成“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管理服务新格局,杜绝了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等现象。

二是保障了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底数清、情况明,流动人口诉求渠道畅通,加上管理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流动人口真正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待遇,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三是适应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动态性。流动人口的突出特点就是流动性大,从业和居所变动频繁。实施网格管理、以房管人,管理员就在流动人口身边,便于流动信息及时掌握,服务管理及时跟进。

四是推动了流动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信息采集的及时准确,信息平台的建设打造,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多方共享,多方共赢,为综合治理流动人口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二:

打造阳光计生品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创新背景

为切实加强人口计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提高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行业,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委以“阳光计生行动”为抓手,实行“阳光管理”、“阳光服务”、“阳光维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创新做法

1、以社会和谐为统领,实施“阳光计生”。坚持把“阳光计生行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具体行动,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规范执法行为、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谋发展。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规范。通过开展创

建计划生育便民维权示范镇(街道)、示范村(社区)活动,以及现场会、推进会、督查会等形式,确保“阳光计生行动”扎实开展。

2、以政务公开为抓手,促进“阳光管理”。一是公开形式多样化。通过政府网、人口网,政务公开栏、计生宣传栏,便民服务大厅、服务窗口等形式长期和定期公开;通过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及开通联通短信平台即时公开;通过制作宣传品、集中性宣传服务活动、电子显示屏等形式不定期公开。二是公开内容规范化。全区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务事务公开实施办法》,明确区、镇(街道)、村(社区)政务事务公开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做到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服务承诺、监督电话、政策法规、服务内容“六公开”。三是公开运行网络化。研究制定《海陵区人口计生行政权力和行政事务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操作手册》,将再生育申请审批、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核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核发、一孩生育服务证的申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病残儿医学鉴定等七项人口计生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项目全部在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3、以国优创建为载体,推进“阳光服务”。一是围绕群众家庭发展需求,实施幸福家庭促进工程。坚持以家庭发展能力建设为主体,以生育、生产、生活为主线,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启动“幸福家庭十大行动”。二是围绕群众生殖健康需求,实施世代服务提质工程。推进世代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东西南北中“十分钟服务圈”以及市、区、镇街、村居多点呼应的服务链。婚前医学检查、“两癌”筛查、生殖健康检查等公共服务项目,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避孕节育随访等服务项目城乡全覆盖。三是围绕群众权益保障需求,实施诚信计生创建工程。坚持利益导向,出台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实施办法,人口计生法定奖励政策落实率达100%。实施“亲情牵手—关爱女孩”十百千工程,打造“爱心奶奶”、“阳光驿站”关爱品牌。四是围绕流动人口需求,实施服务均等化工程。探索建立“社区为主、网格划片、以房管人”新模式,大力实施“规范化服务、市民化待遇、信息化共享”新机制,重点推进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健康检查、优生筛查、关怀关爱等服务均等化。

4、以评议监督为重点,保障“阳光维权”。一是“评议”兑现服务承诺。深入开展“请农民兄弟姐妹评计生”、“请流动人口评计生”、“主题教育社会各界评计生”等活动,征询群众意见,倾听百姓心声,出台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二是“热线”畅通诉求渠道。将“12356”计生服务热线整合到

“12345”区政府呼叫热线之中,实行统一受理、分级办理、限时办结。利用政府网和人口网,及时对群众提出的人口计生问题进行网上解答,方便群众咨询、投诉和反映意见建议。三是“监督”增强维权实效。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群众代表担任行风监督员,明确职责权限、监督内容,定期交流反馈,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五议三公开”的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实现人口计生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以事业发展为根本,锻造“阳光队伍”。一是强化教育培训。建立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的教育培训制度,推进人口计生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二是强化作风建设。树立勤政为民形象,牢记宗旨、关注民生,解决权力观、价值观问题;树立奋发有为形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解决事业心、责任感问题;树立清正廉洁形象,行为规范、甘于奉献,解决廉洁自律、永葆本色问题。三是强化绩效考评。对镇(街道),实行目标百分考核,折算三个文明得分;对村(社区),按绩定档,奖惩结合;对随访服务队,分片责任包干,“养事不养人”;对人口中心户长,街聘居用区备案,工作报酬区财政予以保障。

三、创新成效

1、促进了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升级。开展“阳光计生行动”以来,进一步增强了人口计生系统干部职工的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促进了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转变、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优质服务的提质提速。

2、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通过村(居)民自治、村(居)务公开,激发了群众的参与激情,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获得了民心和民信,从而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3、提升了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阳光计生行动”的深入开展,增强了基本国策的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达到了顺民心、惠民生、转作风的目的,有力促进了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全区涌现出一批示范镇(街道)、村(社区)、站(岗)等先进典型,进入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行列。

创新三:

“四定”促“四解”

开创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新路子

一、创新背景

社区和农村的计生村、居民小组长队伍处在人口计生队伍的最底层,也是我区人口计生队伍的最薄弱环节,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发挥作用不明显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海陵区人口计生委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深入调研,把优化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建设作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的强基提质工程来抓,建立完善了一套选拔、培训、管理、激励机制,有效地发挥了村、居民小组长在

村、居与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提升了全区人口计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创新做法

1、科学选配“定人”,解决“没人干”的问题。一是合理设置村、居民计生小组长。按照“规模适度集中、方便生产生活、有利群众自治”的原则和按社会化管理的要求,以每组30-50户的标准,对现有计生村、居民小组长进行撤并调整,并按照“一组一长”设置计生村、居民小组长。二是创新推选方式。采取“两推一考一选”(群众推荐、本人推荐、支部考察、村、居民选举)方式,把熟悉计生政策和本村、居情况,办事公道、群众信赖的人员选拔为计生村、居民小组长。据统计,全区有400多名村、居民计生小组长通过“两推一考一选”方式产生。三是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城市创业新星、农村致富能手、复员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优秀外出务工返乡农民等人中选拔计生村、居民小组长,注重提高女性村、居民计生小组长的比例。目前,全区村、居民计生小组长中有各类种养能手86名,城市创业人员136名,农村实用技术人员216名,复员军人和返乡农民87名,大中专毕业生258名,女性658名,村、居民计生小组长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2、教育培训“定向”,解决“不会干”的问题。一是专题培训。将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培训列入区、镇街园区干部培训工作规划,区人口计生委组成了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的讲师团,对他们进行人口计生的政策法规、人口理论、业务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仅今年就培训达1200多人次。二是基地培训。通过下派科技、规统、法规、宣传、流管等科室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各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有计划、分层次加强村、居民小组长的教育培训。三是特色培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站点,组织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定期收看网上的人口计生知识,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本领。

3、制度管理“定责”,解决“干不好”的问题。一是实施绩效管理。根据各村、社区工作现状和特点,创新推行“村、社区级绩效考评”,将村、居民计生小组长纳入考评范围,完善和制订“百分制”考评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村、居民计生小组长的责、权、利,使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在管理组里事务时手中有“权”,能有序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坚持制度管人。建立干部联系制度,区人口计生委中层以上干部、乡镇(街道)、园区计生科工作人员各联系3-5名情况复杂、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较多的村、居的村、居民计生小组长。目前,13名区人口计生委中层以上干部和10个乡镇(街道)园区计生科干部共挂钩联系132名计生村、居民

小组长,指导他们为群众办实事300多件,成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16起。三是推行民主管理。完善组务公开制度,各村、居民计生小组成立监督小组对组务进行监督,并设立组务公开栏和意见箱。去年来,各村、居组共收集意见建议218条,已解决202条,兑现率达93.5%。实施村民小组长向村民报告工作和村民评议小组干部制度,全市123个村(居)召开民主评议会400多场,群众对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工作满意率达95.6%。

4、激励保障“定心”,解决“不愿干”的问题。一是提高经济待遇。建立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固定补贴+绩效补贴”的薪酬制度,确保村、居民计生小组长每年的基本报酬。对任务完成较好,年度考核优秀的村民小组长,经全村、全社区党员大会、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给予适当奖励。二是强化政治激励。按照“把党员选拔为村、居民计生小组长、把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培养成党员”的思路,积极推荐年纪轻的优秀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加入党组织,进而选拔为党小组长;通过法定程序将党小组长推选为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加快资源整合,努力实现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和党小组长一肩挑。据统计,全区有146名村、居民计生小组长被确定发展党员重点对象,小组长一岗双职的达到178人,其中村、居民计生小组长和党小组长一肩挑的有68人。三是加强精神鼓励。区、镇园区每年组织开展“优秀村、居民计生小组长”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先进典型,通过专项表彰、宣传媒体或各种相关会议,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增强村、居民计生小组长队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先后有54名优秀村、居民计生小组长获得各级表彰。

三、创新成效

“四定”举措的施行,极大地调动了基层计生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工作,用新的思路来谋划工作,用新的措施来推动工作,特别是能够围绕工作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探索、创新、突破,营造了争先创优、奋发进取、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一是促进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有新的提升。广大计生村、居民小组长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转作风,实现了计生干部与育龄群众的零距离、面对面交流沟通,成为育龄群众的“贴心人”。二是促进整体水平和内涵质量有新的提升。人口计生网络不断延伸,能力素质不断增强,使村居服务管理更加全面深入、更加优质高效、更加贴近群众需求,信息准确率、优质服务率和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99.43%、99.36%、99.7

0%,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单项创特色、整体上水平,在人口计生队伍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职业化建设的新路子。

创新四:

生育关怀助推社会老龄服务工作

一、创新背景

面临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养老服务已形成巨大的挑战。如何拓展延伸生育关怀服务内涵,促使政府及其部门为实行计划生育家庭老年弱势人群提供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成为一大课题。海陵区计生协在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中,倡导推行“五心服务”,用责任心查实每位老人生活起居情况和需求,用真心营造敬老、助老、关爱老人温馨环境和氛围,用热心对待每位老人,用诚心满足服务对象,用爱心关爱老弱病残者,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病残老人、孤寡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增强了计生协的感召力、凝聚力、生命力。

二、创新做法

一是强化宣传,营造尊老、扶老、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策应泰州建设“三个名城”和海陵区打造“三张名片”的机遇,借助生育关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优势,广辟宣传渠道、优化宣传环境、拓宽宣传空间、构建立体式宣传平台,大力营造全社会尊老、扶老、关爱老人社会氛围。各计生协通过设置墙报、橱窗、户外广告、横幅、标语,印制宣传资料、折页,组织协会工作者、会员、志愿者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用身边人、身边事编排演出群众喜闻乐见文艺节目,启迪群众的尊老意识。利用人口计生网宣传老年人保障法律法规、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以及生活知识,通过12356阳光热线电话接受老年群众的咨询,开展老人援助服务。区、镇(街)、村(社区)文化园、人口文化广场、人口文化街等阵地常年开展一系列社会养老宣传服务、咨询活动,营造尊老、扶老、爱老社会氛围。结合敬老型社区、老年宜居社区、文明村镇、老年温馨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创建活动,融思想道德教育于活动之中,使每个家庭成为平等、文明、和睦,融时代特色和传统美德于一体的新型家庭,为老人营造良好的生活服务、精神慰藉和生态文明环境。以老年大学为龙头,镇街老年学校为网点,初步建立老年精神服务工作体系,老年活动丰富多彩。

二是建立完善利益导向体系,体现政府对高龄老龄人群的关爱。市区政府将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列为民生工程,全面落实法定的奖励政策。同时,实施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和高龄老龄人优先优惠政策,实行“奖、保、优、扶、补”5个方面共31项优惠政策,重点解决计生贫困家庭和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病残老人、孤寡老人的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中对计生困难家

庭由政府代缴全部或部分最低缴费标准的养老保险,在农村全面落实“五保”政策,据统计,集中供养率已达65%以上。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1.25亿元。从2004年开始,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惠及城区2.1万人。积极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与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三合一”运行机制,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1800多万元。全面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街道为单位的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从2004年开始,市区同步建立人口计生公益金制度,累计筹资人口公益金150万元,解决计生困难家庭和社会老人的实际困难。同时,出台“家庭养老支持政策,补贴家有老年人口农户、建立养老互助”组。对残疾、孤寡老人实施优待普惠政策,计生特困对象优先入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和康复中心,费用适当减免,资金由财政补贴。市区从2003年起建立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计生家庭伤残、死亡特别扶助制度,仅2011年全区2575人享受农奖、特奖203.614万元。近年来,市区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给老人在文化、娱乐、医疗、交通、就医、养老、法律救助等方面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和便利。自2008年至今海陵区为老人免费安装“电子保姆”,用户已突破11400户,通过红键求救成功抢救了410多突发疾病老人,通过绿键求助,为用户提供40000多次的生活服务,并成功劝说阻2位轻身老人。市区发放“凤凰一卡通”1.2万张,每年为老人节省百万元车路费,平均每天100多位老人免费游览景区,省门票费百万余元。

三是整合资源,搭建社会养老服务平台,做到“爱心”无缝对接。自2007年,城北街道工人社区首家成立养老服务站,是市区养老社会服务全面展开的标志。目前初步建立了区、镇街、村居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成2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示范机构5家,居家养老服务站119家,社区老人日间照料室15个。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养老服务平台。市区在逐步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居家养老信息系统,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各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统筹安排服务设施,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老年日间照顾,建立卫生站和助餐网点,镇和村居建立托养服务在内的综合服务实施站点。将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融入公共卫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融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在世代服务中心开展。区世代服务中心设老年保健室,开展对老人健康咨询、健康检查、身心健康指导,建立健康档案,整合世代

服务平台和随访服务资源,使老年人在就近社区得到服务,在家庭得到服务,电话得到服务。“世代服务、协会同行”,镇(街)、村、社区计生协积极参与社区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为老人服务志愿者达1.5万多人,用诚心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为老人营造人文宜居氛围。

四是探索机制,建立健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近年来,市区政府不断加强发展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十一五”期末,市区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市区政府将社会养老列为每年改善民生实事内容,加强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在老年人口集中的街道建老年活动中心,区财政实行以实代补办法,每家老年活动中心验收合格一律补助20万元。为解决社会养老机构床位不足,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帮助空巢老人安度晚年。2012年,市福利院移址新建,设计床位数2200张,建成后的福利院将成为一个集社会养老、医疗保健、功能康复、老人教育、特殊教育于一体养老综合服务示范基地,还将成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学习基地,这对主城区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将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社、群团组织的优势,尤其发挥人口计生系统的信息、组织、宣传、服务等己有优势,积极探索以计生家庭老龄服务为切入点的能力服务,提供相关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提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各级计生协拓展生育关怀内涵和倡导推行“五心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提升计生协的活力和影响力。

三、创新成效

海陵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26家,社区居家养老覆盖面达60%以上,农村社区(村)居家养老覆盖面达21%。同时,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区老年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求助求救呼叫中心常年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创新五:

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村居信息化水平

一、创新背景

随着国家“金人工程”建设的深入,信息化村居服务终端全覆盖势在必行。我区在实现政府网络资源共享及规范管理,解答村居人口信息化建设“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做了一些探索。

二、创新做法

1、两网合一,实现多部门资源共享。选择接入政府内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

政府牵头通过政府内网进行资源整合是今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区已有公安、民政、卫生、计生、财政等部门接入政府电子政务专网,多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即时交换得以实现。二是电子政务专网采用物理隔离,安全性能更高;10m光纤接入,网速更快。三是区政府出资将网络连接到全区所有128个村居并统一维护,人口网接入政府专网避免了重复投资。

2、制度建设,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转。我区制订了《村居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汇编》,通过八项制度从三个方面保障人口信息系统在村居得以安全有效运行。一是通过《人口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信息收集、分析、运用制度》、《信息质量保障制度》对源头信息质量和数据运用进行规范;二是通过《系统安全和保密制度》、《系统检查和维护制度》对系统的安全性和日常维护提出明确要求;三是通过《操作人员培训制度》、《操作人员能力标准》、《信息系统操作准入和退出制度》保证村居人口信息操作员队伍的先进性。

3、着眼未来,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人口信息的最终目的是要与服务全人口相关联。我区在区计生指导站、各镇街计生服务站接入政府专网,安装了人口信息系统,为部分村居世代服务室配备了专用电脑,所有世代服务室(岗)预留了专网接口,为信息引导服务,服务充实信息打下基础。

家政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篇6

关键词:虚拟养老院;运作模式;科技化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D66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036-02

城关区是省会兰州的中心区,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8.8万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19.2%,并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增长。面对这样的老龄化状况和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2009年,城关区党政考察团在赴东南沿海考察过程中,在学习借鉴苏州市沧浪区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后,决定抓住“虚拟养老院”这个典型,将全国最先进的理念应用到城关区实际工作当中,开创了西北地区首家“虚拟养老院”的新型先例,实现城关区养老服务的新跨越的同时,探索出一条机制健全,拥有政府、企业、社会三大主体以及科技支撑的新型养老模式。2009年12月,城关区委、区政府建立的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它以网络通讯平台和服务系统为支撑,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和社会志愿者、义工服务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老年人各类需求的快速响应、专业服务和过程监督。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下设老人接待中心、呼叫指挥中心、加盟企业管理中心和咨询投诉中心。通过虚拟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老人和服务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可为全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心理慰藉、法律咨询、家政便民、家电维修、娱乐学习、日常陪护、临终关怀、饮食服务十一大类230余项服务。

虚拟养老院由兰州市城关区民政局管理,对辖区内提供养老服务业的企业进行整合,借助“965885”服务系统,虚拟养老院发挥24小时管理服务的优势,为居家老人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的养老服务。

截至目前,已有9.5万余名老年人自愿加入了虚拟养老院,2.5万余名老年人长期享受服务。只要老年人拿起手中电话,虚拟养老院的贴心服务就会立刻送到家。

一、虚拟养老院社区服务平台的运作机理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建设以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兰州市城关区数字化社会管理与服务平台示范”项目为依托,通过集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建成涵盖城关区主街道的数字化社会管理综合调度指挥平台,完善数字化虚拟养老院服务体系,建成数字化的、集社会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民生工程示范项目。虚拟养老院社区服务平台运作机理。

虚拟养老院主要通过“965885服务系统”这一信息中心和技术平台,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实行会员制客户准入管理。话务员根据系统生成的客户所需服务项目向自己所负责的街道里的老人确认当天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时间,待服务工单确认后,再进行工单分配,即把服务的项目、时间、对象进一步具体分配到每位服务员,服务员根据工单提供上门服务。在每位服务员服务的过程中,养老服务系统均记录每位服务员的服务状态,即正在服务中、服务已完成等状态。待服务完成,话务员通过系统检查服务任务是否完成,并进行质量回访考核,即询问老人对服务员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意。服务员服务完毕,回到养老中心,拿回已经完成的工单,领取明天要服务的工单。按照服务项目,系统每个月形成1份收费清单,养老服务中心按约定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系统从客户确认服务开始便对服务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回访、咨询意见,并以客户满意度来考核服务质量。信息系统通过主动获取老人需求,快速编制计划,及时组织服务,进行有效监控,实施规范管理。

二、虚拟养老院的运作机制

首先,领导重视,上下齐心,实现筹建工作高速度。城关区委、区政府将虚拟养老院建设作为惠及民生的大事来抓,提出了“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逐步扩大”的建设方针。区政府拿出近二百五十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并计划以后每年列支资金1000万元,保证虚拟养老院的正常运转。区政府制定了《关于筹建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实施方案》,完成了管理软件的设计构想、公开招标和设计开发,办公场所装修工程的设计、招标及建设,计算机设备政府采购,人员招募培训,特殊服务号码的申请,第一批加盟企业考察及服务项目的策划和服务价格的设定等工作,并先后召开三次服务企业与老人供需对接会,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全速推进各项工作。经过短短几个月的紧张筹备,这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在城关区拔地而起。

其次,依托科技,特色明显,实现经营管理高起点。在策划方案之初,成立了城关区金色晚年服务中心,并将其注册为虚拟养老院下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招募各类服务企业加盟虚拟养老院,并对企业服务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从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入手,成立接待中心,目前招募注册有117名获得国家注册二、三级专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开设老年人心理咨询热线,接待现场心理咨询,为老年人开展免费服务;同时与司法部门联手,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呼叫指挥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像一根纽带紧紧连接服务对象与服务企业,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通过电话请求服务,系统在处理用户服务需求后,向企业派出工单,同时评价计费。金色晚年服务中心、接待中心与呼叫指挥中心共同组成一套完整的服务系统,实现老年人各类需求的快速响应、专业服务和过程监督。虚拟养老院从客户确认服务开始便对服务过程全程跟踪、回访、意见咨询,并以客户的满意度考核服务商提供的服务质量,核拨政府补贴。

再次,政府推动,机制创新,实现企业管理高标准。虚拟养老院在运营过程中,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始终起着主导、引领、扶持和管理监督作用,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吸纳社会各类服务企业加盟虚拟养老院。城关区及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将加盟虚拟养老院的服务企业全部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税费减免方面争取申请更多好政策,并对加盟企业员工每月进行工资补贴,减轻企业运营压力,扶持加盟企业迅速壮大。同时,按照加盟企业所在的位置和服务半径,对每个企业的服务范围进行规定。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各加盟企业可根据自身优势,对服务范围内的用户服务要求进行内部调剂,或进一步吸收具有一定服务实力和良好信誉的小企业作为二级加盟,互相整合资源,丰富养老服务产品供给,满足辖区服务对象的各类需求;另一方面在加盟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根据企业服务优劣,扩大或缩小其服务范围,实现了加盟企业管理的高标准。目前,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共加盟企业126家,其中,综合服务类4家,餐饮服务类65家,医疗保健类55家,精神慰藉类2家,产业化形态初步显现,并通过遍布全区的126处服务网点,基本实现全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全覆盖。

最后,统一标准,分类服务,实现服务提升高层次。虚拟养老院服务项目涉及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便民、心理慰藉、法律咨询、娱乐学习六大类230项,基本涵盖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所有服务项目,并对每项服务的内容及收费做了统一规定。在解决社会救助问题的同时,体现社会福利的适度普惠,在服务对象的选择上,凡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都将纳入服务范围,并分a、B、C三个层面为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服务。其中a类对象为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人和生活困难、子女在外地定居或因其他原因不在身边的困难“空巢”老人等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分四类按不同的标准每月给予服务补贴;B类老人为重点优抚对象,90岁以上高龄老人、市级以上劳模、“三八红旗手”“见义勇为”称号获得者、正高以上职称老专家、担任两届以上(含两届)离退休的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类群体政府将给予每月50元的政府补贴;C类对象为自己“埋单”的普通老人,自己出钱购买服务,但服务价格会比市场价优惠20%左右。这种分层次的养老服务形式,不但保障了政府需要援助的困难老人的基本养老需求,还满足了其他老人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目前,虚拟养老院注册的老年人中a类用户683人、B类用户2814人、C类用户91235人。(如表1:不同对象享受养老服务的条件和补贴标准)

三、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科技化支撑服务平台系统建设

(一)运行环境建设

运行环境建设有硬件平台建设,包括服务器主机平台、存储平台、大屏幕显示平台、网络平台、安全平台、呼叫中心平台、视频监控共享平台、电脑终端、手机终端等;软件平台建设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GiS平台、中间件及系统软件等;业务网络主要实现核心机房、实际监督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和专业公司的互联互通;无线网络提供充足的网络带宽。

(二)数据建设

在共享兰州城市管理系统平台数据建设成果之上,进行虚拟养老需求网格划分和三维建模数据的建设。

(三)子系统建设

虚拟养老院服务系统主要包括4个核心子系统。

1.位置查询与急救指引子系统。通过给万名70岁以上部分老年人配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定位,实现走失老年人位置的迅速查找。如遇紧急情况,可以通过定位系统,实现快速救助。该系统通过移动通信网的基站位置,来获取移动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然后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一些对位置信息要求高的服务中,还可以与GpS全球定位系统结合使用。

2.行程跟踪子系统。将服务人员在服务中的具置和被服务对象所处位置进行信息对比,以确保和监督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3.智能调度子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可以查询服务人员在服务区域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工作完成情况,根据老人需求和服务人员信息,该系统可自动进行二次调度,从而提高服务效率。该系统涉及信息屏与地图屏联动、统计分析展示、网格员定位和轨迹查看等技术。

4.短信评价子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按照等级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对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有效考核服务人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新萍.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体系的建设及发展――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4).

家政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篇7

规划的美好设想,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咸阳”,并具体化为“一中心二平台六大应用”共计9个项目,预算总投资1.7亿元。

“一个中心”是建设咸阳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两个平台”是建设全市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咸阳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六大应用”是建设城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化系统、新农合医疗信息服务系统、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公用事业服务“一卡通”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又增加了“智慧信用”和“智慧旅游”两个应用项目。其中“智慧信用”已与原定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合并为“智慧信用与企业信息服务系统”。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

“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从而对民生、产业、施政、城市服务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进而创造幸福美好的城市生活。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所说的:“智慧城市本身是城镇化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智能服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但智慧城市绝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概念,它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数字城市”更多地强调将城市的运营用信息化手段记录下来,更侧重于数据的采集。而“智慧城市”是城市的管理者在已经拥有海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智能识别和分析找出那些能够促进城市发展、辅助科学决策的有效数据,它的前提是资源共享和信息挖掘。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院长辜胜阻亦曾对此解释为——如果数字城市是1.0版,智能城市应该是2.0,那么智慧城市是3.0。智慧城市更注重物体感知、信息集成和全面共享。

智慧咸阳总体架构

智慧咸阳总体架构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四个层次和支撑。一个中心是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将建成智慧咸阳云计算中心和城市智能运营中心,为智慧城市和全市各部门的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提供集成化服务。提供统一的机房、网络资源,存储灾备、安全保障和运维服务,各部门不用再建设机房和租用网络,所有设备和网络由综合服务中心统一提供、统一托管、统一维护。以期达到以统一促共享,以统一促利用,以统一的运营管理模式协调城市各类可利用资源,方便信息资源协同共享,以深入的洞察能力寻找海量信息的内在联系,找出事件背后的本质,提高城市管理和领导决策的信息支持能力。

两个平台是指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两者分别形成人口和地理信息库。同时,智慧信用与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将形成法人库。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以服务民生为主要内容,通过整合计生、民政、人社、卫生、公安等多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并对数据进行集中开发和利用,在民生领域、城市规划管理和政策制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对低保人员信息进行核查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统一建设咸阳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多种比例尺的地理信息服务。如应急指挥、数字城管、医疗急救、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系统都可以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地对城市的基础设施部件和应用系统进行规划和管理。

四个层次包括外部资源层、集成层、应用层和展现层。外部资源层是各部门的具体资源,通过集成层的物联网统一网关和外部系统网关进入智慧咸阳云计算中心和智能运营中心。应用层包括民生服务、产业创新、高效施政和城市功能四个领域的新农合医疗信息服务系统、公用事业服务“一卡通”系统,智慧信用与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城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化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智慧旅游,共计七大应用。建成后将促进全市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将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新农合服务,实现公民公共交通出行及小额消费支付等一卡消费,增强企业的诚信守法经营意识,提高对各类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的保障能力,推动行政许可事项的协同审批,实现城市部件信息的跨部门共享,加快区域旅游业发展。展现层通过政府公共服务门户和智慧咸阳运营指挥中心将应用和服务展现给公民、企业、公务人员和领导。

支撑包括技术平台、安全管理、数据管理、共享引擎、共享支撑、决策分析、智能挖掘和运维管理。其中数据管理是核心,安全管理是保证。

四大着力点

用系统工程的理念作指导,最大范围地进行资源整合。作为数字城市的新发展,智慧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工程,应该充分体现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所要求的系统集成、互联互通、智能处理以及应用和服务的本质要求。如果只是局部、零星、分散地建设,就会多走弯路,多付代价,而且建设水准难以提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等。

以云计算为基础,全面提升以电子政务为龙头的智能服务能力。在云计算的影响下,现今的电子政务建设业已发生了重大转变。包括软硬件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基础设施平台与业务应用相分离,业务承载网与业务网相分离等,电子政务建设过程和流程将发生变化,政府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流程在新的信息化条件下也将发生转变。国家正在组织开展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规划建设区域性政务云平台,制定电子政务云计算标准规范,同时鼓励电子政务信息化向云计算模式迁移,而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也是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的重点方向。

以应用为先导,梳理需求,解决发展重大问题。作为全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示范,陕西省在全省范围进行了安排部署,标志着由技术主导向需求和解决发展重大问题为主导转变。咸阳市按照服务、业务、数据分类和属性以及基础服务构建、基础设施服务,进行需求、系统架构和基础设施服务设计,形成了顶层设计总体架构。依此架构,从教育、卫生、、体育等行业开始,逐步推向各行各业,进行业务梳理,形成全市应用需求报告,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安排的重要依据。

家政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篇8

(一)明晰工作思路。

2013年,市统计工作将围绕一个中心,做好两个服务,完成三大任务,实现四个提高(概括为“1234”工作思路)。“一个中心”即以数据质量为中心。“两个服务”即为党委、政府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三大任务”即:完成市委、市政府行政目标任务;完成国家、省专业工作任务;完成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四个提高”即:提高数据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统计执法水平和提高统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在基本思路指导下,开展一个“主题活动”和一个“标兵活动”,深化“两个建设”,建立健全“三大体系”(概括为“1123”保障措施)。一个“主题活动”即在全市统计系统开展以“树形象、强业务、重服务、促和谐、践行统计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一个“标兵活动”即在党员中开展“从我做起、向我看齐”标兵活动;“两个建设”即深化旨在提高数据质量和队伍素质的数据质量建设和行风建设,明确2013年是“数据质量建设年”和“行风建设年”;“三大体系”即:优化统计指标体系,满足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公众的需要;健全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强化服务业统计;建立健全信息化体系,夯实“四大工程”基础。

(二)落实保障措施。

一是抓学习,重点抓好中心组、党支部、干部职工理论知识学习;二是抓业务;三是抓管理,要在管中求进,规范办文、办事、办会程序,建立健全人、财、物、数等各项管理制度;四是要抓好协调,重点是抓好与上级部门、下级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协调联系;五是抓调研;六是抓执法,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强化大局意识,抓好统计执法工作,为全市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环境;七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人、财、物、数的监管;八是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统计文化建设,为统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升统计部门管理水平,增强统计人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突出重点工作。

1.组织实施好“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配套完成所需的硬件设施建设,及时做好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和管理,指导区(市、县)统计局和相关企业做好联网直报基础工作,协调各级政府给予资金支持;

2.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监测制度。落实好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通知》(筑府发[]70号)文件精神,成立“第三产业统计监测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第三产业统计监测制度。按照省、市文件要求,成立服务业统计机构,配齐专业统计人员,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

3.建立市国民经济核算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地区GDp核算和部分专业统计的有关规定》要求,进一步规范行业数据计算方法,提高GDp数据质量;

4.提升统计信息服务质量,打造统计“拳头”产品,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统计信息,用统计专题调查报告和统计信息反映市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及面临的问题。2013年,每月定期出版《统计信息专报》、《统计决策咨询报告》、《统计经济运行监测》和《经济要情》;

5.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制定“统计法制建设五年规划”,加大《统计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同时加大执法违法检查力度,营造依法统计环境,保障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完整;

6.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按照省统计局、省编办文件精神,加强同编委办协调和联系,建立健全乡镇(办事处、社区)统计机构,配齐统计人员;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加大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培训力度,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履行统计职责,更好地为各级党政领导科学决策和社会公众搞好服务;

家政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篇9

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dss)危机管理电子政务soa分布式构架

电子政务中开发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必要性

在电子政务中的危机管理领域,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简称dss)已成为促进危机管理(crisismanagement)发展的重要工具,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充分应用现代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建立起科学的危机管理机制,并建立了配套的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crisismanagementdecisionsupportsystem,简称cmdss)。

电子商务的成功无疑地对政府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产生了“电子政务”,各国政府也正致力于完善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其中,如何利用高效地高科技手段及时组织社会力量应对公共事件;及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决策;最快地协调交通、科研、生产和物资调配等社会部门及社会资源,提高相关管理部门面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各国电子政务建设当中的首要目标,是下大力气建设的重点。

许多在危急情形下所做的决策往往发生在一种动态的、迅速变化的并且经常不可预测的分布式的环境中,但由于类似像系统服务器升级、病毒、黑客、大地震、恐怖活动以及“forcemajeure(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中央服务器单一的失败点,决策支持系统无法使用。军事、灾害预防、医疗等方面危机事件发生的环境就是这种情形例子,它被描述为发生在一种高度分散的、不断更新的、需要来自不同数据源和不同领域的知识、不同领域的专家和需要同各种不同的组织部门相配合的环境中。与其它决策工具不同,为这些环境设计的决策支持系统在运转中必须满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从任何地点(anywhere)、甚至可能在任何需要的情况(any-situation)下被决策者使用的要求,采用分布式构架的决策支持系统能很好的满足这种要求。

电子政务中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分布式构架

(一)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构架的产生

scottmorton在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简称dss)一词,标志着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支持决策的研究与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形成了决策支持系统新学科。keen等(1978)认为dss支持但不取代决策者,注重半结构化(semi-structured)或非结构化(unstructured)问题的解決。到20世纪70年代末,dss大都由模型库、数据库及人机交互系统等三个部件组成,它被称为初阶决策支持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dss增加了知识库与方法库,构成了三库系统或四库系统。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工神经元网络及机器学习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知识的学习与获取开辟了新的途径。专家系统与dss相结合,充分利用专家系统定性分析与dss定量分析的优点,形成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提高了dss支持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能力。近年来,dss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构成了新型的能供异地决策者共同参与进行决策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在gdss的基础上,为了支持范围更广的群体,包括个人与组织共同参与大规模复杂决策,人们又将分布式的数据库、模型库与知识库等决策资源有机地集成,构建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ddss)。

(二)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释义

电子政务中危机管理(cmdss)是政府利用电子政务平台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能否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是政府是否能够成功管理危机的关键。通过危机管理系统,政府危机管理被纳入一个有步骤、有条理的进程中,能够将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硬件系统包括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如决策中枢机构、咨询参谋机构、危机处置和执行机构,以及管理危机所需要动员的物质资源;软件系统则是由各种处理危机的方案、计划等组成。这一管理系统从职能上包括了国家安全、警察、消防、医疗、卫生、交通、社会保障等方面。其中,危机决策支持系统是最核心的部分。电子政务中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一般可由国家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cmdss)和地方及各职能部门的危机管理决策支持子系统(sub-cmdss)组成,而它们均可包括各自的数据库(db)及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模型库(md)及模型库管理系统(mdms),知识库(kb)及知识库管理系统(kbms)和支持各级危机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系统信息系统(sub-mis),如图1所示。

(三)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分布式构架模型

电子政务中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分布式构架模型如图1所示,其主要组成部分为:

1.国家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cmdss)。国际上一般由国家最高级别的危机管理委员会牵头,整合中央政府各个危机管理职能部门的决策支持系统为国家危机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由国家统一指挥,协调具有危机管理职能的部门。国家危机决策支持系统由数据库(db)及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模型库(md)及模型库管理系统(mdms),知识库(kb)及知识库管理系统(kbms)和支持国家危机管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系统信息系统(sub-mis)构成。

2.数据库(db)及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用于开展日常管理和执行日常任务。数据库的建设不仅依托传统的统计体系,还需要建立单独的面向危机管理的情报体系。原来的统计体系是面对日常管理的,使用的信息可能会对决策产生负效应,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需突破“数据孤岛”的瓶颈,使输出的数据信息全面准确,以供决策者使用。

3.模型库(md)及模型库管理系统(mdms)。为决策者提供一些与危机事件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模型以及具体的算法,帮助决策者全面分析危机管理问题,提供可供决策者推理和比较选择的模型库。

4.知识库(kb)及知识库管理系统(kbms)。在应对危机上,知识的匮乏和经验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危机处理,而知识库就要解决这个问题。知识库涵盖了公共危机的所有信息和知识,包括:公共危机的常识,公共危机的就绪状况,公共危机相关的机构、职能、预案、能力等状况,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国内外的经典案例,专家信息等。

5.支持国家各危机管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系统信息系统(smis)。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ris)和财政管理信息系统(fmis)等。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ris)拥有地理和人力资源的详细信息,为危机处理时的路径问题、人员调配问题等提供决策支持。

6.地方及各职能部门的危机管理决策支持子系统(sub-cmdss)。电子政务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的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全方位收集、整理、分析、存储和传输信息,确保政府在全面、及时、准确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的危机处理。

基于soa的cmdss分布式构架模型的实现

(一)soa及其相关概念

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指的是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可以说是一种新的面向服务软件系统构造方法和高度分布式的计算环境。在soa体系结构中,服务是最核心的抽象手段,业务被划分(组件化)为一系列的粗粒度的业务服务和业务流程。业务服务相对独立、自包含、可重用,由一个或者多个分布的系统所实现,而业务流程由服务组装而来。

1.soa的主要优点。业务中心化(businesscentric):soa以业务为中心驱动it,it和业务更加紧密地对齐,使it能更好更快地提供业务价值;高度分布式(high-degreedistributed):soa是一种面向服务的、高度分布式和随需应变的计算环境;服务的松散耦合(serviceloosecoupling):服务之间保持最小化依赖关系,仅仅要求相互知晓;服务的可重用性(servicereusability):把业务逻辑分为可重用的服务,以便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快速应变能力(rapidflexibility):以服务为基础,通过电显式的定义、描述,实现和管理业务层的粗粒度服务(包括业务流程),提供了业务模型和相关it实现之间更好的“可追溯性”,减小了它们之间的差距,使得业务的变化更易于传递到it;敏捷性(agileness):迅速满足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标准化(standardized):满足跨职能的业务需求。

2.面向服务的架构通常被定义为通过web服务协议间暴露的服务,与soa相关的web服务的标准主要有:xml:一种标记语言,用于以文档格式描述消息中的数据;http(或https):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用于传送信息而发送请求/回复的协议;soap(simpleobjectaccessprotocol):在计算机网络上交换基于xml消息的协议,通常是用http;wsdl(webservicesdescriptionlanguage)(web服务描述语言):基于xml的描述语言,用于描述与服务交互所需的服务的公共接口、协议绑定、消息格式;uddi(universaldescription,discovery,andintegration)(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基于xml的注册协议,用于wsdl并允许第三方发现这些服务。

(二)基于角色的soa服务模型

soa中有三种角色:服务提供者(serviceprovider):可以自己服务,对使用自身的服务的请求进行响应;服务注册中心(serviceregistry):也称为服务(servicebroker),用于注册服务提供者(serviceprovider)已经的服务,对其进行分类,并提供搜索服务;服务请求者(servicerequester):利用服务注册中心查找所需的服务,绑定服务提供者,并使用该服务。

以上角色之间使用三种操作:publish。使服务提供者可以向服务注册中心注册自己的服务;find。使服务请求者可以通过服务注册中心查找自己所需的服务;bind。使服务请求者能够使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

基于角色的soa服务模型是建立在三个角色(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处和服务请求者)相互交互的基础上(如图2)。服务提供者是拥有服务的平台。服务的请求者是寻找和调用服务的应用。服务注册处是一个服务描述的搜寻注册处,服务提供者向这里他们的服务说明,而服务请求者在这里找到服务,并得到与服务绑定的信息,在开发时刻实现静态绑定或在运行时刻实现动态绑定,对于静态绑定的服务请求者来说,服务的注册是可选的,因为服务提供者可以直接向服务请求者发送一份服务请求,而服务的请求者可以通过除服务注册处之外的其他渠道(比如本地文件、ftp文件、web站点等)获得服务说明、角色之间的交互调用、、寻找和绑定操作。

(三)模型的实现

如图3为基于soa的电子政务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构架模型的实现。

1.使用服务的决策用户端。使用服务的决策用户端(如图1的客户端的应用)处于服务请求者的身份,主要为决策者以web的访问方式,请求和使用服务;该端还可具有本地的信息管理子系统或决策子系统(如图1中的sub-cmdss1、sub-cmdss2、smis和客户端应用等),但该端必须以服务请求者的身份注册到危机管理决策支持中心(如图1中的国家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便能查找和调用决策支持子系统中的各种服务,当然也可以调用危机管理决策支持中心提供的服务。

2.危机管理决策支持子系统。危机管理决策支持子系统(如图1中的sub-cmdss1、sub-cmdss2、smis)处于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向决策制订者、决策助理、事实更新者、领域专家、模型专家、内外部顾问甚至是社会心理学家、经济学专家等提供所需要的决策支持系统或信息系统服务。这些服务必须注册到危机管理决策支持中心(如图1中的国家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便决策支持子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和使决策者能调用他们想要的决策支持子系统的服务。

3.危机管理决策支持中心。危机管理决策支持中心(如图1中的国家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处于服务注册处的身份,必须提供服务请求者的注册服务和决策支持子系统的服务,且还提供和查找服务的接口和良好的界面。此外,其本身还可作为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国家危机管理层面的服务),并具有决策支持系统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四)该模型的实例应用

我国某公安部门电子警务系统以pda作为internet网的终端,各种警务服务及警务办案工作的相关信息和决策信息均可做到实时传递,故大大地提高了诸如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及在逃犯罪嫌疑人员追捕工作的效率。由于使用internet为通讯平台来支持办公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使得警备系统的功能扩充和系统架构的变动变得随时可能。还有某市人民政府的便民服务中心的所有窗口均在internet上设有web窗口,诸如工商营业执照的申请、出国护照及相关手续的办理、建筑文件的审批等均可通过web查询、下载相关表格等;还可获得相应的法律及法规咨询服务等。政务系统中的任何一项功能的变更或增删均可随时设置和。还有如国土系统、税务系统等政府职能部门,已完成了第一步基础数据建设工作,正进入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通过internet信息,在internet上开展网上业务。

危机管理的决策往往发生在一种动态的、迅速变化的并且常常是不可预测的分布式环境中。构建于分布式构架之上基于soa实现的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任何时间(anytime)、在任何地点(anywhere)、甚至是需要它的任何情况(any-situation)都能够被政府决策者有效使用。从而使得政府从容应对危机,妥善处理危机,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合理配置、共创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尧.当代政府的危机管理[j].行政论坛,2002

2.毛新生.soa原理•方法•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家政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篇10

在我国,将电子政务概括为:运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对政府工作流程甚至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超越现实政府部门运营中带来的部门等限制,建成一个公平、廉洁、精简、高效的政府运作模式,以实现全面的为社会提供规范、透明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系统,是关系政府各个部门的,不同层次的,包含社会方方面面的,电子政务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它需要有系统的规划设计,来指导系统的建设,在建设完成之后,还要科学合理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有效、高效运行服务。 

1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 

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是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目标、资源计划和发展战略的问题的确立,政府需要从自身和社会情况出发,结合当今的信息技术水平,来确定电子政务的系统与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要想做好一个规划,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研究首先应该是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信息化政策,电子政务的指导思想,还有就是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规划、战略。然后就是相关的国家电子政务示范单位。学习先进的经验,为自身的建设提供指导,在今后具体做规划的时候,才能够心中有数。 

其次,根据已有调研结果,制定方案,做好“顶层设计”。要统筹考虑政务、信息、应用、技术和机制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做到统筹协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在这一过程中,要理清层次、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结合地方实际调研结果作出系统的建设方案,并形成规划报告。 

最后,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在这一阶段,政府要组织相关经济技术行业专家、政府资深人士,展开充分的论证工作,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2电子政务的设计建设 

在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后,紧接着就是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建设,在这一阶段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应用的原则。电子政务,政府业务既是为人民服务,因此电子政务的建设就是要用,用来服务,电子政务的建设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只有在不断地应用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应用是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最好的方法,应用是设计的前提条件。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建设必须坚持实用的原则,切实符合部门服务、管理、决策以及办公自动化等各项业务和职能要求,避免互相攀比现象的发生。 

其次是发展方向。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面对知识时代和全球化时代所做出的重要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说,电子政务的设计建设具有国家的政治发展方向原则;从小的方面来说,电子政务的设计建设具有国家的社会发展方向原则 

第三,经济原则。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领导同志和相关人员不仅要从政策和技术入手,更要注重经济学的视角,来避免建设过程中建设方式“重新建轻整合”、“信息孤岛”和建设投入“重硬轻软”等问题。 

第四,效益原则。电子政务的建设、运营成本,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公众对于电子政务的满意度,这是在目前国内外流行的众多的电子政务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中最核心的三项。电子政务的效益是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直接检验指标,同时电子政务的效益也密切关系着公众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满意度。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领导同志要坚持效益的原则,以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最大价值为目标。 

第五,规划、实施、监理三者相结合的原则。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性的重要任务。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健康运行,是电子政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科学的处理好规划、监理、实施三者的关系,确保电子政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划工作,是整个电子政务工作的前提条件,它决定着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框架和发展方向。实施是规划的具体执行,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实施过程中质量的好坏关系着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成败。 

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是一个长期可运行的业务。所以,电子政务的建设如何能够长久的生存下去才是关键的问题。电子政务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有系统的可行性,也有业务的可行性,系统赋予它功能,而业务则赋予电子政务生命。 

电子政务的管理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实现基本功能、赋予系统生命、促进繁荣发展。要实现电子政务的持续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首先,组织上要稳定。有了组织才会有人管理,系统才不会自生自灭;其次激励机制。企业中往往通过激励机制能够实现好的经济效益,而在政府中,有时很努力的工作却不能被审批通过,这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领导同志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调动积极性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电子政务的管理核心问题是对人员的管理。要团结各方面的用户,把他们变成参与者合作者,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齐心协力有效地推动电子政务系统的快速健康发展。 

大力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是各国政府在面临全球化信息化的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同时,电子政务也是实现资源整合,使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窗口。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要集思广益,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把电子政务系统真正的建设成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政府服务的一个实用、高效、廉洁、公平的电子平台。 

 

参考文献 

[1]柳玲,姜春艳,沙锋.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统一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54-57+64. 

[2]刘伯男.浅议电子政务及其系统[J].办公室业务,2013,17: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