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十篇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十篇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5:48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微课互联网+

一、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开发现状

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常常以章节和小节为单位,章节的划分例如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初始化、账务处理系统模块,报表管理系统模块、工资管理系统模块。我们将各章节在细分成个小节。以从主干到分支、每个知识点从了解,然后到应用的方式构建和完善课程知识点。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以“面”为单位,围绕某一个课题和线索进行讲解,涉及面比较广,在课程的时间上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会计电算化微课程,将知识点进行细化,去结构化,一次将清楚一个知识点。

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会计电算化》微课设计与构建思路

目前主流的微课时间一般分为3分到5分钟,5到10分钟,而15到30分钟的课程则可以作为小型专题进行学习。以点为单位,用较短的时间将某一个问问题和概念讲述清楚即可。所以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构建中,每个分项知识点,能够独立的进行课程知识点的讲述,然后整合起来又有一个逻辑体系。会计电算化的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习者在任何地点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学习指定内容。

(一)利用章节知识点以及实际操作来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在系统初始化模块里面的账套的设置和数据备份知识点,我们进行微课的开发模拟了两个案例进行讲解,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快速的进行实务操作来进行课程的开发。将整块的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微课可以抽取大家比较关注的,比较难的点,比如账务处理(总账)账套期初数据录入等。

(二)我们利用动漫短片等形式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微课的讲课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把握好知识点,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知识点的构架,这个是比较关键的。在传统的课程一般是课程导入,知识点讲解,课堂联系和课程小节等。而利用动漫短片等多媒体手段,我们可以进行故事的绘制来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形成若干个微课动漫系列小短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

(三)《会计电算化》微课制作设计构建思路以及案例分析

例如我们以会计电算化中的创建账套为微课制作的微课名称,在知识点的描述上,我们主要以讲述和指导创建账套为主。知识点的来源,我们选取的是《初级会计电算化》第一张第一节。在基础知识的准备上,我们会讲述学习本微课之前,已经完成系统管理的学习,掌握系统注册、增加操作员权限设置,初步认识见账的基本步骤。

在教学类型上,我们采用操作演示型。我们以动画情景导入创建账套的任务,提出如何创建账套的问题,通过视频展现操作过程。最后回顾操作过程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以加深印象。

在时间的分配上,片头设计,微课主题,主讲教师的名字,背景音乐等设计为10秒。在正文讲解的时候,我们会花4-8分钟,其中30秒的时间引入情景,提出任务,比如模拟新公司成立,需要建立账套的动画效果呈现(写字楼、办公室、公司招牌、电脑、会计员)对白为:新公司成立,我们如何运用财务软件创建一个新的账套。然后1分钟的时候时间进行任务内容展示,如何录入新公司的各项信息,公司名称,所属行业,法人,税号等主要业务范围信息。3分钟的时间进行操作视频,逐步演示创建一个新的账套。1-2分钟时间进行操作要点回顾以及注意事项,最后进行片尾小结。

三、会计电算化微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会计电算化微课的构建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将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切割、碎片化后,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有些知识点整合不够或者缺乏融会贯通。因此我们在课程的分解上,需要围绕核心知识点创建一些专题,比如在工资管理系统专题中,将工资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初始设计、日常处理、期末处理等知识点都放到这个专题中,形成连贯性的系列微课。这样孤立的微课就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

互联网+”时代的微课为未来移动学习成为有效的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未来的微课进行行为分析和轨迹学习管理,真正的做到随学,随测。未来的技术将实现学习、测试、评价、行为分析、轨迹管理、绩效验证等更加完善的系统构架和平台,为微课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四、结语

利用互联网+的背景,我们建设使用高效的《会计电算化》微课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工学结合”的难题,满足会计工作岗位会计电算化的能力需求。未来我们将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和分析会计电算化微课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新思路和新技术,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马红梅.微课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2:59-60.

[2]王飞.基于微课的基础会计教学构想[J].财会月刊,2015,03:126-128.

[3]邵艳.会计微课教学模式探析[J].绿色财会,2015,03:45-49.

[4]赵荣敏.微课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03:72-73.

[5]龙菊梅.会计专业微课导学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1:26-30.

[6]谢春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基础会计》实训课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05:60-62.

[7]章惠敏.高职会计微课设计模式探讨[J].电子制作,2014,08:211-212.

[8]王宁.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微课资源建设探讨[J].江苏教育,2015,08:61-63.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电算化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顾名思义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它改变了密集粗放的生产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会计电算化就是最好的体现。会计电算化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但是在管理当中还存在重视力度不够,管理不健全等系列问题,因此对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电算化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会计电算化概念分析

会计电算化通俗的说就是在会计工作当中以计算机技术技术进行会计工作管理。在目前的研究当中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企业电算化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经得到普及,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当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企业电算化重视力度不够,缺乏应由的管理岗位

当前在我国很多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对企业电算化重视力度不够,很多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会计人员无非是算算数字的工作,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投入。在会计电算化认知上也是简单的认为,有部电脑就可以了。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软件,更不可能有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岗位。

(二)电算化操作管理操作流程不健全

当前很多企业电算化管理当中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电算化在操作过程当中没有一个完善的工作流程,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另外会计电算化操作过程当中,缺乏应由的审计管理工作,致使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存在安全隐患。

(三)电算化背景下安全问题突出

在企业电算化管理过程当中很多公司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管理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和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没有进行有效的密码管理。另外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互联网运作当中还存在病毒、黑客等安全隐患,部分企业针对这些问题认知不足,会计电算化管理存在安全漏洞。

三、加强企业电算化管理的措施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面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存在的系列文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提高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一)加强对电算化的重视力度,加强电算化岗位管理

首先企业要加强对电算化的重视力度,加强电算化岗位管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要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战略地位,加大电算化的投入,提高电算化管理水平。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要建立完善的电算化管理岗位。如电算主管岗、电算维护岗、电算维护岗、审核记账岗。如电算主管岗是由财务管理总部设立,负责公司会计电算化的规划和管理,协调公司财务用计算机的使用及财务软件的运行;对电算化操作人员的权限进行分配及管理;协调、督促财会人员的电算化工作,完善公司的电算化制度。

(二)完善电算化操作流程

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要完善电算化操作制度,保障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高效进行。在实际工作当中电算维护员每天到岗后,首先检查服务器是否正常开启,检查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是否正常运行,为其他工作做好准备;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运用正确的会计科目填制记账凭证,并打印机制记账凭证,同时签名或盖章确认;审核人员审核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审核无误后在打印出的记账凭证上签名或盖章确认,并立即对机内对应记账凭证执行“审核”操作。审核人员将已审收(付)款凭证交给出纳;每天工作结束后,电算维护员可依据工作情况选择是否关闭服务器,如要关机应提前通知电算主管,由电算主管通知各在线操作人员,各在线操作人员退出后方能关闭服务器。

(三)加强电算化安全问题管理,提高电算化安全管理力度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加强电算化安全问题管理显得非常重要,这样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电算化有序进行。在实际管理当中内部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对财务软件日常操作维护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电算维护员应及时解决。如不能排除,应立即报告电算主管并联系财务软件供应商予以指导或现场处理。操作人员必须以“命名用户方式”登录财务软件系统,操作人员的密码由操作人员自己拟定。操作人员对自己的密码必须严格保密,泄漏密码产生严重后果的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另外在实际工作当中对财务软件的修改、版本升级等程序维护由财务软件供应商负责,电算主管及电算维护员应与软件供应商进行联系,及时得到新版财务软件。财务软件系统客户端以Vpn方式通过防火墙管理。客户端的防火墙证书及密钥由信息技术中心统一发放,防火墙证书每年进行一次更新。各单位电算维护员必须妥善保管信息技术中心下发的各类证书和密钥。如因保管不善,导致泄密并产生严重后果的,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会计电算化过程当中还存在重视力度不够,岗位不健全;电算化操作流程不规范;安全问题突出等系列问题。因此在实际管理当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加强会计电算化重视力度;完善操作流程;提高完全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篇3

关键词成矿元素;区域背景;高背景区;异常

中图分类号:p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9-0122-02

在以往地质找矿工作中,化探成果的应用主要是进行化探异常的地质验证。首先,对区域化探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圈定异常;然后,依据异常值的高低、异常面积的大小以及在区域地质图上是否处于地质构造有利部位等条件对所圈定的异常进行筛选、排序;最后,根据排序结果,依次对异常进行野外地质验证。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化探异常验证没有考虑到异常所处的地球化学背景条件。而野外查证结果显示,很多处于成矿元素贫乏区的高值异常,经野外验证是没有找矿价值的,而那些经过验证升级的、尤其是后来找到大中型矿床的异常,几乎全部处于成矿元素高背景区。因此,在利用区域化探成果开展地质找矿工作中,成矿元素(包括相关元素)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的研究,应该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1成矿元素区域背景的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矿源的存在是矿床形成的物质前提,是矿床形成的诸多因素中具有决定性的重要因素,矿源的作用在各种控矿因素中居首要地位。利用区域化探数据研究成矿元素的区域背景,是我们了解成矿物质条件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帮助我们在矿田和矿带的层面上研究成矿元素的富集程度,圈定成矿远景区。在通常情况下,成矿元素的富集区域与不同等级矿化集中区的空间分布是高度吻合的,而且成矿元素的富集程度与矿化区的资源潜力常呈正相关关系;反之,成矿元素贫乏区是没有矿化集中区出现的。在成矿元素贫乏区内的局部高值异常,很多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一般不具有找矿意义。因此,成矿元素区域背景的研究,对于地质找矿,尤其是层控矿床矿产资源预测工作,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成矿元素区域背景的圈定方法

进行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所收集到的区域化探成果,必须是包括采样点坐标值和分析结果等内容在内的电子文档,以便于使用计算机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当然,带有分析数据的点位图也是可以利用的,但相比较而言,数字化过程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工作量。

2.1成矿元素及其相关元素的确定

成矿元素及相关元素的确定,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区域上目标矿种各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资料;二是采用类比法,利用其他地区相同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资料。所选元素可多可少,具体数量取决于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大小。可以只选取主成矿元素1种,也可以选取共、伴生元素和相关指示元素等多个元素。当然,选取元素越多,成矿预测的效果就会越好。

2.2计算各元素的平均值(Xi)和均方差(σi)

圈定成矿元素或相关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首先要进行各元素的平均值(Xi)和均方差(σi)的计算,采用常规的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前要对原始数据做正态分布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取对数等)[1]。然后利用微软的电子表格excel,或者其他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试计算。根据试算结果,将数据中的特高值剔除(一般来说≥Xi+3σi的数据就属于特高值),再重新计算。

2.3计算各元素的高背景值和低背景值

成矿元素或相关元素区域背景值分为高背景和低背景两种,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ai=Xi±bσi

式中σi的系数b,取值范围为0.5~1。b值的确定可通过试算,根据高背景区与矿产分布图(带有矿化点)上矿化集中区的吻合程度确定,此法需要研究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2];一般情况下,也可以简单地取值为1(假设原始数据,或者原始数据经过预处理后,是符合正态分布的)。

2.4圈定背景区

利用mapGiS等图形处理软件对化探数据进行处理,将带有坐标值的各元素数据点,通过投影转换,生成指定比例尺下的点位图,分别绘出成矿元素及其相关元素高背景区的下限和低背景区的上限,在图面上形成各元素的高背景区、低背景区和正常区。在地球化学背景区的圈定中,成矿元素低背景区和高背景区同样是有一定指示作用的。作为无矿判别指标,成矿元素低背景区,在矿产预测中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不能被忽

视的。

3成矿元素区域背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在地质矿产研究工作中,对成矿元素,以及相关指示元素区域背景的研究意义,要大于对局部异常的研究。尤其是在判断预测单元的成矿远景、确定含矿地层(或岩体)等方面,更是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3.1圈定成矿远景区

在地质研究和矿产勘查工作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地表矿化(包括重砂异常)范围是圈定成矿远景区的主要依据,成矿元素的高背景区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地质研究程度比较低的地区,或者是在开展中浅埋深的盲矿找矿工作中,成矿元素的高背景区则是圈定成矿远景区的主要依据。

3.2筛选局部异常

局部异常的筛选,要与其所处的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统筹考虑。成矿元素高背景区中的异常是我们优先考虑的目标,可根据异常强度、异常规模和异常所处的区域地质构造位置,以及是否存在多元素高背景区重叠等等因素,对异常进行排序;在成矿元素正常分布区(正常场)中,可选取强度较高、规模较大、有多元素组合异常存在、区域地质构造条件较好的异常,作为筛选对象;对成矿元素低背景区的局部异常和正常场中的单点异常,一般可不予考虑。

3.3评价预测单元

在实际的矿产预测工作中,影响预测单元成矿远景的评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最终的评价更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成矿元素高背景区,作为反映矿化活动强弱的一个指标,在预测单元的评价却可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价的结果。一般在矿产资源预测工作中对预测单元进行含矿性评价时,如果预测单元处于成矿元素高背景区,则说明该单元及其周边地区有含矿地质体存在,或者有较强烈的矿化活动,要给予适当加分;相反的,处于成矿元素低背景区中的预测单元,要予以相应的减分。

3.4预测成矿单元的成矿类型

如果选取主成矿元素、共/伴生元素和成矿指示元素等多元素,研究他们的高背景区组合情况,则可以预测所圈定成矿远景区的矿床成因类型。例如,在辽宁省金矿资源量预测工作中发现,不同成因类型的金矿矿化区,其高背景元素的组合类型是不同的。经过对au、ag、Cu、pb、Zn5种元素区域背景的组合情况研究,太古代变质岩系中的金矿化区,高背景元素多为au、Cu组合;与辽河群有关的金矿化区,高背景元素多为au、ag、pb、Zn组合;与岩浆(或火山)活动有关的金矿化区,高背景元素为au、ag、Cu、pb、Zn组合;排山楼金矿化区(当时尚未发现工业矿床),为单一au高背景区[3]。这些不同成因的金矿化区,其高背景元素组合类型与典型矿床的元素组合是一致的。因此,预测单元高背景元素组合,可以作为判断成矿单元矿床成因类型的重要指标。

4结论

1)研究成矿元素区域背景,由于数据量较大,最好是收集电子文档用计算机处理。所选元素的多少,取决于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大小。选取元素越多,效果越好。

2)计算成矿元素或相关元素平均值()和均方差(σi)前要对原始数据做正态分布检验,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正式计算前要先进行试计算,将数据中的特高值剔除后再进行重新计算。

3)圈定成矿元素区域背景值时,低背景区也要圈出,它可以作为无矿判别指标。

4)成矿元素区域背景在地质找矿中可起到重要的作用。成矿元素的高背景区是圈定成矿远景区的主要依据;在筛选局部异常和评价预测单元时,可根据它们所处的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对其进行分级排序;利用组合元素高背景区,可以初步判断预测单元矿床成因类型。

参考文献

[1]林伟初.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m].科学出版社,1979.

[3]齐朝顺,王宗和,杨光时.辽宁省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矿床模式及资源潜力评估地矿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85-01-002-08-2).1994

作者简介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篇4

关键词:CCC2002;课程教学;计算科学;科学史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技术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已成为世界各国许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计算领域也已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计算学科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并大大延伸到传统的计算机科学的边界之外,成为一门范围极为宽广的学科,人们对计算学科的认识,已从知识层面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1]。

1989年1月,美国计算机学会(简称aCm)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分会(简称ieee-CS)联合攻关组在《aCm通讯》杂志上刊登了他们历经4年的研究成果——“作为学科的计算科学”的报告[2]。该报告围绕计算机的主要现象,从学科的三个基本形态,即理论、抽象和设计入手,结合科学与工程科学两大学科门类的基本特征,完成了计算学科的“存在性”证明,首次给出了计算学科的定义,为“计算”作为学科及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计算已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它已成为“各门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视角、观念和方法,并上升为一种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征的哲学范畴”[3]。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计算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从学科的角度得到进一步诠释,aCm和ieee-CS以及计算机界关于计算学科认知问题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其中,CC1991(“计算学科教程1991计划”的简称)和CC2001(“计算学科教程2001计划”的简称)报告为计算学科建立了现代课程体系。随着计算科学的不断发展,其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04年11月,aCm、aiS和ieee-CS又联合公布了新的计算学科教程CC2004,文[4]对该课程体系做了分析与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行业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世界上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均设立了计算科学或与之相关的专业,国内的高等院校也不例外。为了有效地推行国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同时又能与国际接轨,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研究组于2002年提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ComputingCurricula2002,简称CCC2002)[5],该教程从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定义、计算机学科本科生能力培养、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演变、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学科课程的教学计划与组织方法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与课程体系的外延与内涵,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国内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指南,对中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CCC2002给出了中国计算学科课程体系的描述,但如何围绕这一课程体系概括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来组织知识内容仍然具有随机性,特别是在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的中国,这种随机性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CCC2002的特点,理解其精神实质,根据地区的特点和各高校自身发展的水平与特色合理选择或组织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强化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建立良好基础。

2CCC2002的基本特点

CCC2002的特点在于,它既有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又融合了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研究成果;由体系到课程,自顶向下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按基础课程(包含部分核心知识单元)、主干课程(包含大部分核心知识单元)、特色课程(发挥各校特长,培养学生个性,体现地区特色),提出了课程分级实施策略;指出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描述及核心课程的设计方面,应充分体现“课程体系设计组织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密切相关”的理念。CCC2002强调教学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又要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该教程提倡研究型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向教育转变的重要思想。

在CC2002教程的引导下,国内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广大学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诸多问题,如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实践设计、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6,7,8,9],并根据学科体系要求,编写出版了一大批教材,丰富了计算学科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的内容,推动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究竟什么是当代学生经过学科课程教育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存在的教育理念而言,近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凯洛夫(n.a.Kaiipob)的“捷径主义”思想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教材内容通常比较“经典”,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围绕这些经过验证的、可靠的和基本成型的知识而进行,至于这些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却少有问津。所谓“捷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是科学上可靠的知识而不负有发现真理的任务,走的是教师引导的捷径而避免前人在历史上曾走过的弯路”[10]。虽然这一思想“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了适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偏向”,在目前高校教育的某些方面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它与CCC2002倡导的研究型教学、教学向教育转变理念有不相协调的方面。因此,高校计算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理当受到人们的关注。

3基于知识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教改研究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注重学生在知识点掌握基础上知识结构的形成,越来越感受到学生关于学科综合素养的内涵,在理工学科课程体系中引入越来越多的与学科有关的人文科学的内容,可以说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的一种进步,是教学向教育转变的一种必然。然而,要真正做到教学向教育转变,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工作要去完成。其中,如何根据计算学科教程描述的学科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在教材或教学过程的知识内容安排与讲授过程中,打破传统方式,在现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一种尝试,在课程知识的组织与传授过程中,把知识的来源即知识产生的背景有机地融入其中,使之成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或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背景和来源,更多地知晓与学科知识有关的人和事,更深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更好地把握知识的运用与发展趋势,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科意识和学科素养得到培养与发展。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有益的但却并非易事,有大量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其中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先导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成为学科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涉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等,同时对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也将产生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们具备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有学科思想史和学科方法论的知识。因此在学科教育中应该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科学和学科思想史研究。就计算学科而言,计算学科思想史研究是基于背景知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3.1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

现代计算科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的伟大成绩,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是无数致力于计算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工作者们共同智慧的结晶。计算科学是整个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计算知识、计算理论及其应用的科学,是关于计算学科知识体系和与之相关领域知识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总和。而计算科学思想史则是研究计算科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科学,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计算科学发展过程中各个事实、各种现象和思想的分析,总结计算科学的历史经验,揭示计算科学的发展规律,促进计算科学的发展。计算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并非计算科学本身,它是以哲学、历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计算科学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涉及计算科学、工程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计算科学思想史是以计算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分析人类历史上计算科学重要成果和重要学术理论的诞生过程,其思想与方法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科学与哲学意义。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将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进一步的发明与发现而不断变化并日趋完善,是一门极富发展性的科学。文[11]中,作者对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的特点、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3.2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所谓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就是把学科知识与知识背景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统一体进行施教与学习的过程。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感知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与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提高学生学科文化水平。

知识背景的内容可以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的叙述,也可以是对学科知识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可以是直接的背景知识,如与学科知识有关的知识进程、事件、理论、思想方法和人物等,也可以是与学科密切关联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是正史中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传说和轶事;可以是知识成功应用的经典,也可以是正在实践中的探索。

知识背景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课程设置的方法整体阐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思想与方法,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等;也可以是针对具体课程的知识背景叙述,如关于课程的导论、绪论、前言等;还可以是关于课程单元知识背景的描述,如每个章节的前序、引导等;甚至可以是涉及知识点的知识背景,如有关概念的形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等等。

把知识背景作为课程教材的内容,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与课程知识相关的知识背景,在目前高校的计算学科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加以应用,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从基于课程知识的教学到基于知识与知识背景有机统一的课程教学,并非一门计算学科导论所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整个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运用,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等一系列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需要广大的计算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实施并不断取得进展的系统工程项目。

如果说基于知识的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是围绕计算科学的知识体系及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的最新成果而进行的知识与技能传授,那么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学科意识培养和学科素养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指人们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和获得知识的原动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们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极为重视。中国古代教育大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F.a.w.Diesterweg)在其倡导的“全人教育”理念中就阐述了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发展学习者自身的能动性思想,认为:“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瑞士现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更加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情感意向和动力,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风格、教学态度、教学评价等等,其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也不失为一重要因素。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对“知识背景”感兴趣的程度要比对“知识”本身更高。因此,如果能够在课程教学内容编排中将与课程知识有关的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实例有机的融入其中,就能够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兴趣的延伸,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并掌握知识。

转贴于

(2)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学习知识内容的理解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过程,应遵循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即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与认知事物接触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生动和直接的映像,包括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现象、各个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等;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对认知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通常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基本形式。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强调对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点的掌握等,这样的认知应属理性认识范畴。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通常是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到概念、例题分析、实际应用举例,习题练习等步骤顺序进行,而课程内容的选择通常是经过实践检验或严格论证的知识的精华部分,是已经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产物。让学生在对认识的事物尚不具备“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去“理性”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只能是“填压式”的知识灌输,于是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就有了许多“先记忆再慢慢理解”的东西。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将经过提炼的前人对事物认识的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生在对事物感性认识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学习内容。

(3)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把握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通常是以课程体系来描述的,而课程的知识体系是由课程涵盖的知识主题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来刻画的。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课程知识主题或知识点的教学而忽略课程之间、主题之间、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阐述,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难以知识联想,对知识的认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很少有学生能够将平面中的“点”、集合论中的“集合”、命题逻辑中的“命题”等概念统一进行思考的,也很少有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学习向量空间和向量运算真正目的等等。基于知识背景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知识背景的阐述,将课程知识的初始本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呈现出来,为学生营造知识联想与知识探究的学习情境,更加全面地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

(4)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CCC2002竭力倡导的研究型教学以及教学向教育转变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学科课程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的过程是知识综合运用与发展的过程,对知识体系的全面掌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培养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基于课程知识的教学通常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也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往往使学生思维固化,知识活力得不到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不仅能够大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活动教学、讨论教学、探索性学习等各种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严密分析、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5)将有利于学生学科文化素养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使得分科教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主流。分科教育很显然是为了造就专门人才,但狭窄的专门训练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在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之后,人们已认识到分科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严重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通才教育”观念,并以某些高校作为试点开展“大类培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对it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他们具有数学、物理及相关领域知识,更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要求,既能够适应专业的变化和拓展,又要有敏锐的专业拓展意识。总而言之,现代人才培养过程更加强调的是学科素养,它涵盖了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科过程与方法论的认识和对学科的理解与情感。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在人才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大多数人真正需要的是领会科学的精神、掌握学科的方法、树立恰如其分的科学形象,以便在这个科学时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生活。”[12]如果我们将这样的理念带入学科教育过程就不难发现,仅仅靠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这一要求的,而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弥补其不足:首先,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以发展和进化的观点反映学科知识进程,能够有效地避免课本知识的“神圣化”与“教条化”,将批判与继承的有机统一贯穿学生知识获取过程;其次,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以学科与相关学科分支领域知识相互联系的思想展现学科知识内容,能够有效地克服对学科知识掌握的“孤立性”和“片面性”,是学生的学科意识与学科素养得到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4结束语

计算学科不只是简单的一些课程汇总,而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有些计算的概念和知识还下放到了中小学课程之中。在此情形之下,如何构建我国计算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人才,如何让全社会更深刻地认识计算科学的内涵,更全面了解计算科学的发展规律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理念、思想和方法,也是一种实践,虽然它不是一个什么新的提法,已或多或少地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应用,但总体上仍然未形成一种趋势。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应有它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实施体系,这些都是需要研究、探讨和实践的,可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然而,当我们面对计算学科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在计算学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作为计算科学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作些什么。

参考文献

[1]董荣胜,古天龙.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方法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DenningpJ,etal.Computingasadiscipline.CommunicationsoftheaCm[J].1989,Vol.32(1).

[3]郝宁湘.计算:一个新的哲学范畴[J].哲学动态,2000,(11).

[4]蔡启先.CC2004计算学科教程体系分析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7-81.

[5]黄国兴等.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周世平.CCC2002教学计划实施环节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4,(8):56-58.

[7]索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教学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5,(1):40-41.

[8]李明江.CCC2002,CC2004与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困惑[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43-47.

[9]时全生,鲁书喜.《计算机导论》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研究[J].福建电脑,2007,(4):40-41.

[10]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5-187.

[11]张晓如,张再跃.浅谈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6,33(11):11-14.

[12]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篇5

【关键词】运动目标检测视频图像openCV

一、绪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的快速发展。广泛地被定位对象使用运动跟踪和检测,监测和智能人机交互和分析他们的行为,一旦发现有异常行为的对象,监控系统发出警报,提醒人们注意和及时的治疗,改善人类的人工监督注意力浪费资源等问题。计算机视觉是通过计算机代替人的眼睛和大脑感知外部环境,分析和理解。

1.1openCV技术介绍

视觉处理算法的openCV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它部分是用C写的,有它的开源特性,妥善处理,无需添加新的外部支持进行编译和链接,生成程序的完整实现,所以很多人们用它做算术移植,openCV的可正常运行的系统DSp和mCU系统正常重写代码。

二、运动目标检测

运动目标的检测在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的底层,各种高级应用,如目标跟踪,目标分类,目标行为的随访,了解互惠的基础。运动对象检测装置,从在实时目标视频流中提取,目标通常设置面积和颜色特性。结果运动目标检测是描述一些静态功能的“静态”的目标前景。根据上下文,其中环境可分为两大类静态背景下运动目标检测和动态背景运动目标检测,本章与实际纸工作主摄像机静态背景运动目标运动结合,不会发生前景对象的运动目标检测检测算法。

2.1运动目标检测的基本方法

目标检测和提取已在目标跟踪应用程序中的重要地位。目标检测和提取的精度直接影响结果和准确性的跟踪。一个良好的各种环境动目标检测算法的应能适用于监测,在正常情况下,移动体检测算法可以根据场景被监视在室内或室外监测算法被分成室内和室外监视算法,则可以按照使用特定算法的方法分为连续帧差分方法,背景减除法和光流法。

2.1.1帧间差分法

对于许多应用,图像的连续帧之间的差检测出图像的顺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场景中的任何可观察到的运动将反映在场景图像序列的变化,如果能检测到这种变化,我们可以分析的运动特性。

2.1.2背景差法

基于该原理的背景差分方法非常简单,基本操作过程示于(4.2)如下:首先使用式(4.3)来计算背景图像之间的差fbk当前帧fk,然后根据下式(4.4)是差分图像的Dk值化和形态学滤波处理,并获得当该区域的通信区域比给定的阈值RK进行连通区域分析的结果,它成为检测对象,并且该区域是区域目标在区间的,你能确定的最小边界矩形的目标。

其中t是二值化设定阀值。

2.1.3光流法

光流是指在图像模式(或表观的)运动的表观亮度。用“表观运动”,主要是由于光流的运动图像不能有部分信息只以确定,例如,区域性或亮度轮廓点更均匀的亮度不能唯一确定的运动对应的点,但观察到的运动。这解释了光流和该流不一定是由物体的运动所产生的光,而运动的主体不一定会产生光流体育场不一定是唯一的。

三、目标跟踪算法的研究

目标对象的运动信息的条件的先验知识下跟踪,通过从信息源的实时数据来估计所述目标状态,以实现所述目标位置和运动趋势判定。运动目标跟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估计。研究精度高,性能稳定,目标跟踪方法的适用性仍面临巨大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1图像匹配法

通过图像匹配方法可以识别要跟踪的运动对象,并确定它们的相对位置。早期跟踪涉及的目标位置的变化的两个图像之间的测量计算出的相关函数,跟踪点是,这两个图象相匹配的最佳位置,这是相关函数的峰值。

3.2基于团块的目标跟踪

基于团块(BLoB)的基本原理是用于图像分割候选像素跟踪算法,它决定像素是否属于背景或属于定位或属于其他区域。基于跟踪算法的质量也可称为基于图像分割的跟踪,分割结果刚够目标和背景之间的区分,而传统的图像分割算法需要目标轮廓的精确显示。分裂台球在目标,纹理特征和图像的深度信息的一般特性。

四、结语

随着在军事领域的计算机视觉,智能交通监控,视频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的发展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本文中,历时四个月中,主要研究的openCV实现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准确性,实现毕业设计的预期目标,在工作和问题结合起来实际应用中。

参考文献

[1]刘瑞祯,于仕琪.openCV教程基础篇[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2]彭达.VisualC++多媒体编程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3]丁金铸.基于图像处理的运动目标检测跟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王建中,姜昱明.基于块匹配的运动对象检测算法[J].微电子与计算机,2005,22(1):10-12.

[5]林少丹.VC++程序设计基础[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6]唐双发.基于openCV的车辆视频检测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7]李庆忠,陈显华,王立红.视频监视中运动目标检测与识别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4,30(16):30-33.

[8]胡晓峰,吴玲达,老松杨,司光亚.多媒体技术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9]韩鸿哲,王志良,刘冀伟,李郴,韩忠涛.阴影消除的自适应背景建模[C].第二届全国智能视觉监控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35-39.[10]张玲,叶海炳,何伟.一种基于边缘信息的改进车辆检测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11):56-58.

[11]J.B.Kim,H.J.Kim.efficientRegion―basedmotionSegmentationforVideomonitoringSystem[J].patternRecognitionLetters,2003,3(24):113-128.

[12]王春平,朱元昌,黄允华.基于图像信息的跟踪算法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0,25(1):64-67.

[13]杨枝灵,王开.VisualC++数字图像获取处理及实践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篇6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篇7

关键词:绿色计算节能减排低碳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3-0120-02

1低碳背景下开展绿色计算的对策研究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40%-50%节能减排的宏伟目标,同时“十二五”规划也已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信息产业作为第五大高能耗产业也必将成为建设低碳社会与构建绿色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低碳环保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应该从现在做起。发展低碳环保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因此认识绿色计算,明确绿色计算的目标,如何开展绿色计算,开展绿色计算的对策研究成为目前非常紧迫的一项工作。

2绿色计算开展的背景与现状

绿色计算因顺应低碳经济的要求正日益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也是未来it技术趋势之一。国外的研究因为较国内早,因此在绿色计算和绿色it技术上要较为成熟。而国内在绿色计算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以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对上述技术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计算的定义以及内涵和趋势做了详细的描述和探讨,也有一些单位和研究机构开展了软、硬结合,虚拟化技术、云计算、集中式存储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绿色计算开展的背景研究,再分析绿色计算开展的现状,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节能减排目标推动绿色计算开展。哥本哈根大会上提出的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水平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紧跟其后的就是信息产业所带来的能耗问题也越发严重。在建设低碳社会背景下,绿色计算是一种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又能达到节能减排经济环保的新型计算模式,已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和国际上的竞争焦点,关系到国家民生、经济和社会发展。绿色计算更是在追求计算机系统性能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改善社会环境、减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持续提高生活质量的背景下产生的。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要实现40%-50%节能减排的宏伟目标,同时“十二五”规划中也已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前提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而信息产业作为高能耗产业,也必将成为建设低碳社会与构建绿色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

(2)绿色计算促环保产效益。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物价上涨,通胀不断加剧,新一届政府在要求积极寻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有效对策。面对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更多的企业都拥有了自己的数据中心。而根据iDC对服务器市场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服务器的能耗已经占企业投资很大的比重,同时自身所拥有的数据中心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成本、电力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而其中的电费成本就占了全部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加上往年各省市在用电淡季都出现的用电荒问题,更需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企业节约电力成本。近几年Gartner公布的技术发展趋势报告中,绿色it技术已经成为十大it关键技术之首。同时它预测今后几年绿色计算预计带来48亿美元的市场份额。因此绿色计算正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在企事业单位中开展,在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和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在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节省大量能耗支出并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3)有想法缺意识。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绿色计算在it业界引人重视,但是如何把“绿色”落实到企事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却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引用知名网站相关人员的调查数据显示:近50%的企事业单位目前并没有对绿色计算制定相应的规划或措施,同时,有近40%的人正在考虑,但是真正已经在实施的更是少数。综上所述,开展绿色计算对策研究是非常重大的意义的。

3绿色计算对策研究的意义

其实绿色计算的这股旋风在it业界刮得正热,但是普通的企事业单位如何把“绿色”落实到企事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却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分析相关公司的调查显示:有51.3%的企业目前并没有制定针对绿色计算的规划或措施,同时,有40.1%的人正在考虑,已经实施的仅仅是少数。因此开展绿色计算的研究,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1)为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在充分调查研究已经建好的信息化方案,分析目前信息化建设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绿色计算的发展趋势,正确的绿色计算对策将让企事业单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朝着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和能耗成本,软、硬结合方向发展,提出符合绿色计算要求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2)为企事业单位开源节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参考。结合前面所讲的内容,在分析信息化建设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企业能耗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维护成本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同情况下也能为政府事业单位等节省支出提供参考。

(3)为开展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提供参考。低碳经济是指在阿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而绿色计算正是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在改变这个世界,减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对绿色计算对策的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的状况。“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重点支持的优先领域如: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一部分,势必要考虑信息产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开展绿色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绿色计算开展对策的研究也能为政府开展节能减排提供一些参考。同时按目前状况,it领域节能减排的概念性意义、方向性意义要大于实用性意义。

4绿色计算对策分析

(1)明确绿色计算目标,培养绿色计算意识。低碳经济就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在此背景绿色计算正日益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也是未来it技术发展趋势之一。因此绿色计算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节能环保的方式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在明确目标的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社会绿色计算的意识,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绿色计算”,开展绿色计算的好处有哪些。

(2)根据目标需求,分析可行路径。根据现有资料的查阅,绿色计算的研究主要涉及系统能效模型与评测、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通信与服务,以及上层应用等多个层面。能效问题是实现绿色计算的最为核心的问题,通过研究能效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症下药开展绿色计算。能效问题涉及到计算系统的所有因素,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芯片设等硬件的研发,还包括网络通信、无线传感器簇首节点选择等网络相关技术,而上层应用有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1)服务器与存储优化。企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大量采用节能服务器、绿色数据库的应用、绿色存储等对策来开展绿色计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计算机设备的选购,以及数据计算中心建设等,课题研究要因地制宜,分析现实可行的开展绿色计算机的路径。2)构建绿色数据中心。这是最切实际最可行的开展绿色计算的一种对策,对于计算机体系结构、芯片和网络等一些核心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但是在构建绿色数据中心过程中绿色设备的选购,机房环境节能技术的选用以及合理的管理方式都是有效开展绿色计算的对策。3)虚拟化技术的使用。虚拟化技术目前已逐渐渗入it行业的各种应用,比如:虚拟服务器、虚拟机、虚拟管理平台等。通过虚拟化技术的应用,避免了信息化建设方案中it建设架构带来的硬件支出,在实现降低it成本的目标的同时,更积极响应了节能减排的政策。

(3)以协会、学会为依托,形成有效对策。“绿色计算”也指使用一些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并不是某个组织或个人所能够完成的,需要以it业界相关的行业协会、学会为依托,根据各地方节能减排目标,形成共力,通过使用虚拟化技术、云计算、服务器与存储优化等方法,不断改善环境、减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持续提高生活质量并形成有效对策。

(4)建议政府参与,出台有效的奖惩措施。开展切实可行的绿色计算也绝不能停留在喊口号,提倡议,更应该有政府部门的参与,对于能源消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企业设置一定的限制,同时形成一些扶持政策和激励体系,来降低能源的浪费和二氧化碳量的排放,而不能让财大气粗、缺少“绿色”意识的企事业单位占用太多社会资源。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篇8

针对现有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跟踪算法在复杂环境下跟踪准确度不高,且大部分采用单一判定方式来实现多特征融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判定的自适应多特征融合跟踪方法。首先引入局部背景信息加强对目标的描述,然后在多特征融合过程中利用多种判定准则计算特征权值,最后在均值漂移框架下完成对目标的跟踪。在各种场景下的实验结果比较表明:该融合算法比单种判定融合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有效地提高了复杂环境下跟踪准确性。

关键词:目标跟踪;多特征融合;多准则;局部背景;均值漂移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实时目标跟踪在视频监控、视觉导航、人机交互、三维重建、车辆自动驾驶系统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文献[2]提出的均值迁移算法中以颜色为特征实现目标跟踪,但是在光照发生变化,有相似颜色干扰时,跟踪结果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丢失目标。

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跟踪算法。文献[3]提出了一种基于Fisher可分性度量的权值更新机制,通过选择对当前场景区分性较高的特征模型进行跟踪;文献[4]提出了基于不确定性度量的多特征融合跟踪算法,这些方法提高了跟踪准确率但计算复杂度较高。文献[5-6]利用目标与候选目标之间的特征相似度来选择特征。文献[7]利用概率分部可分性自适应地计算特征融合权重。但是当有背景相似物干扰时,这些方法可靠性大大降低。文献[8]首先计算目标与背景直方图的log比率,自动选择区分性较大的特征(用三个颜色通道组合表示)。在文献[9]中,Comaniciu试图将局部背景信息引入,提出了背景加权直方图(BackgroundweightedHistogram,BwH)算法。但文献[10]证明了Comaniciu的方法并没有引入背景信息,通过仅在目标直方图上引入背景加权的方法正确地使用局部背景信息,实现了纠正背景加权直方图(CorrectedBackgroundweightedHistogram,CBwH)算法,不仅提高了跟踪的可靠性,而且对目标的初始化相对不敏感。上述跟踪算法通过纳入背景信息和使用多特征融合方式提高了跟踪的准确性,主要不同之处是背景的使用方式和特征融合方式的差异。文献[3-4,7-8]使用局部背景来选择合适特征;文献[9-10]利用背景加强对目标的描述。在文献[3-10]的启发下,本文期望将多特征用于目标跟踪,同时引入局部背景信息,加强目标的多特征描述能力。其特点和优势在于:

1)目标描述中加入了局部背景信息。在目标提取时,会引入部分背景,影响跟踪可靠性。利用目标周围的局部背景与目标中部分背景的相似性,使目标点权重高而背景点权重低,减少背景对目标的干扰,因此能更精确地描述目标。

2)多准则的多特征融合方式跟踪目标,一方面可以方便利用更多目标信息,另一方面提高特征权重的可靠性。因此,相对于单一特征和单一判定算法,本文算法的跟踪性能更稳定。

1背景加权目标多特征描述与相似性度量

2.2自适应多准则融合权重计算

文献[8]中指出,一种有效的特征使用简单的方法也能达到较好的跟踪效果,但由于背景的不可预知性和场景的复杂性,自适应融合多种特征来实现鲁棒跟踪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选择,这种方式在粒子滤波中已被广泛使用。均值漂移框架下的多特征融合都是使用单一判定方式,文献[5-6]使用目标模板与候选目标的相似度来计算融合的权重系数。但是如果背景与目标相似度较高,将无法区分较高相似度是来自目标还是背景,很有可能将较小区分度的特征判定为有效的特征。针对这种问题,文献[7-8]通过目标与背景的区分度,来进行特征的选择,认为目标与背景区分度较大的特征是有效特征,易于稳定跟踪,将赋予较高的权值。该种判定方式较好地适应了背景的变化,但是在处理复杂背景时,效果有所下降,特别是当跟踪框偏离目标时,会将目标中的部分当成背景,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将采用多准则判定特征的有效性。当特征与背景区分能力较弱且相似度相对较小时容易造成目标丢失。由此,本文从目标与背景的区分能力和与目标模板的相似度两个方面分析特征在跟踪中的有效性。由式(1)计算候选目标的背景权重,式(8)计算候选目标与目标模板的相似度,该公式是目标在不同场景下特征鉴别能力判断的依据。

4实验结果及分析

为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在标准测试视频上将本文算法与文献[5,8,10]中的三种跟踪算法进行了比较,目标初始位置由手动给定。在酷睿双核2.2GHz,2GB内存的计算机上用matlab与C++混合编程实现。文献中实验按照文中提供的条件进行,本文算法特征点的描述由两部分联合而成:颜色(RGB)直方图16×16×16和36维的梯度直方图[12]。

实验1是背景为弱光照条件下的行人跟踪。该视频序列主要受室内灯光和室外自然光的影响,人工光照条件下,使颜色失真且部分背景区域明暗不一,引起场景杂乱,从而使目标与背景特征区分性较低。其次,目标外观与部分背景(柱子及店内的衣物)很相近。如图3所示,当目标与背景中物体相似时,文献[5,10]算法丢失跟踪(556帧),文献[8]算法经过立柱时丢失跟踪(588帧),而本文算法可以很好地持续跟踪。

实验2是自然光照下室外场景的行人跟踪。该视频序列主要与背景的颜色相近,同时目标较小,特征不明显易受外界的干扰。如图4所示,视频序列在接近附近的车辆时由于目标与局部背景难以区分导致文献[5](2360帧)算法和文献[8](2365帧)算法丢失跟踪,虽然文献[10]算法能持续跟踪,但是跟踪框跳动频繁跟踪性能不稳定,而本文算法可以很好地持续稳定跟踪。

5结语

通过大量分析前人的优秀研究成果,本文将目标的局部背景信息引入目标描述,减少背景干扰;其次在多特征融合跟踪过程中采用多准则的融合判定方式,有效地提高特征权值计算的准确性;最后嵌入到meanshift跟踪框架下来进行目标定位跟踪。在不同实验环境下表明:本文算法在背景复杂、光照变化和相似物干扰情况下都能较好地持续稳定跟踪,具有较好的跟踪鲁棒性。

参考文献:

[1]侯志强,韩崇昭.视觉跟踪技术综述[J].自动化学报,2006,32(4):603-617.

[2]ComaniniUD,meeRp.meanshift:arobustapproachtowardfeaturespaceanalysis[J].ieeetransactio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2002,24(5):603-619.

[3]王永忠,梁彦,赵春晖,等.基于多特征自适应融合的核跟踪方法[J].自动化学报,2008,34(4):393-399.

[4]顾鑫,王海涛,汪凌峰,等.基于不确定性度量的多特征融合跟踪[J].自动化学报,2011,37(5):551-559.

[5]郑玉凤,马秀荣,赵晓琳,等.基于颜色和边缘特征的均值迁移目标跟踪算法[J].光电子·激光,2011,22(8):1232-1235.

[6]刘晴,唐林波,赵保军.基于自适应多特征融合的均值迁移红外目标跟踪[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34(5):1138-1141.

[7]袁广林,薛模根,韩裕生,等.基于自适应多特征融合的meanshift目标跟踪[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47(9):1663-1671.

[8]CoLLinSRt,LiUY,LeoRDeanUm.onlineselectionofdiscriminativetrackingfeatures[J].ieeetransactio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2005,27(10):1631-1643.

[9]ComaniCiUD,RameSHV,meeRp.Kernelbasedobjecttracking[J].ieeetransactio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2003,25(5):564-577.

[10]ninGJ,ZHanGL,ZHanGD,etal.Robustmeanshifttrackingwithcorrectedbackgroundweightedhistogram[J].ietComputerVision,2012,6(1):62-69.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篇9

关键词:耕地;人工建筑;阈值;图像分割

中图分类号:tn96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5)06?0105?03

Researchonautomaticsegmentationofagriculturallandandartificialbuildingsinremotesensingimage

wanGmin?yan1,ZHaoKun2

(1.CommissionforDisciplineinspectionandSupervisionBureauofJining,Jining272045,China;

2.the27thResearchinstituteofChinaelectronicstechnologyGroupCorporation,Zhengzhou450047,China)

abstract:animageprocessingalgorithmwhichcanautomaticallydivideupagriculturalfieldsandartificialbuildingsinremotesensingimagesfromsatelliteoraerialphotoisproposed.withthetechnologiesofimageareasynthesis,filtering,histogramstatisticsandbackgroundsegmentation,theartificialbuildingsandroadsinlarge?scaleagriculturallandscanbesegmentedbythealgorithm,andtheareacalculationcanberealized.Somesolutionsandtestresultsaregiveninthispaper.itissignificantforthisalgorithmtoimprovetheautomationstatisticlevelofagriculturalland.

Keywords:agriculturalfield;artificialbuilding;threshold;imagesegmentation

0引言

作为人口大国,农林业对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乡镇及城市建设对土地需求日趋增长,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监控土地实际使用情况是国家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航天技术、航空技术、探测器技术高速发展,国家投入大量卫星、飞机及无人机进行耕地普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农业用地统计、普查、灾害预警带来革命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但社会各界对农业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统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按照传统的方法,仅仅依靠手工作业是远远不能适应实际海量数据筛选需要的。本文提出一种可在卫星或航拍遥感图像中自动分割农用田地与人工建筑的图像处理算法,该算法使用图像区域合成、滤波、灰度统计、背景分割等处理技术,可实现农用田地中疑似建筑及道路进行分割,并给出面积的估算。为后续土地和人工建筑确认标注提供预先提示。

1遥感图像预处理

遥感图像在形成、传输、记录过程中,成像系统、传输介质和记录设备都会引起图像质量的下降[1?2],典型表现为图像模糊、失真、有噪声等。图像预处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恢复退化图像的本来面目。引起图像退化的因素很多,图像预处理将根据退化的原因,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沿着图像降质的逆过程恢复原图像。

农用土地遥感图像所关注的信息大部分集中在低频和中频段,为了有效抑制图像的噪声并尽可能多的保留有用的信息,采用均值滤波、中值滤波、低通滤波、匹配滤波等多种滤波器相结合,综合线形滤波器和非线形滤波器的优点,研究具有实时特性的滤波网络,最大程度滤除噪声,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减少图像的失真[3?4]。

原始图像中各点的灰度值f(x,y)用该点邻域的灰度平均值代替,以抑制具有突变性质的噪声点。设g(x,y)为处理后的灰度值,则该方法可表示为:

[g(x,y)=1mn(m,n)∈S(x,y)f(m,n)](1)

式中:[S(x,y)]为[(x,y)]的邻域;m,n为[S(x,y)]中的像素数。

图像的预处理在空域中进行,也可在频域中进行,将一维信号低通滤波器在二维图像中应用,图像经过二维傅里叶变换后,噪声频谱位于空间频率较高的区域,而图像中关键信息处于空间频率较低的区域,从而实现对高频分量的预制[5]。

转移函数为:

[H(x,y)=11+[D(x,y)D0]2n](2)

式中:[D0]为截止频率;[n]为阶数。

2遥感图像分割与处理

严格意义上的图像分割是指每一个物体都能和它的背景区分开来而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区域,人的视觉就包括这个过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是很困难的,因为图像分割没有统一的判别标准,也没有通用的分割方法,一般来说,只要能把感兴趣的部分从背景中分割出来就可以接受[6]。对遥感图像进行分割就是把图像中不同于农业用地的人工建筑或道路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分割开来,这些区域本身并不相关,但每一个区域都不同于农业用地[7?8]。

2.1大面积耕地直方图分析

由于大面积农用耕地的主背景的分布相对均匀,从图像的直方图分析明显存在单峰(背景),如果有道路或人工建筑,则直方图中将存在背景峰之外的多个。

图1大面积农用田地图及直方图

2.2基于大面积耕地背景的分割阈值提取

[H(x)]为图像直方图分布,则图像的平均灰度为[9?10]:

[hx=x・hxhx](3)

图像的灰度分布误差为:

[σ=h(x)-h(x)?x2h(x)](4)

将[h(x)]-ks作为图像分割的第一个阈值,[h(x)]+ks作为图像分割的第二个阈值。将灰度在[[h(x)]-ks,[h(x)]+ks]内的像素判为背景,其他灰度图像像素判为目标,则就可以将目标从背景中“分割”出来。如图2,图3为原始图像及经过预处理后的图像,应用式(4)求解出[σ]及分割门限,经二值化后分割图像如图4所示。

图2原始图像

图3图像预处理

图4图像分割

根据分割出的图像可对目标像素面积的统计,采用投影方法,可获得图像不同列中非农用地的像素数,如图5所示,通过累加计算可获得设定区域非农用地占用比例,从而获得实际农用地面积。

2.3应用

通过对遥感图像处理,可对耕地或建筑面积进行估算、统计,对疑似建筑物、道路进行标注,提高农业用地统计自动化水平,并提高土地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农业统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在技术手段和行政管理方面的优势,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全面统计和抽样调查等各种方法,对耕地及其他农业用地的数量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对不利于耕地和其他农业用地保护及使用的情况进行处理和纠正。

图5目标面积统计

3结语

本文根据大面积农用地统计需求,结合其图像特性,提出一种大面积耕地背景的耕地及人工建筑分割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耕地统计自动化水平,并辅助监测农用耕地占用情况。

参考文献

[1]章孝灿,黄智才,赵元洪.遥感数字图像处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2]何红艳,杨居奎,齐文雯.大气对遥感卫星图像品质的影响分析[J].航天返回与遥感,2011(2):42?47.

[3]汪哲慎,李翠华.基于目标特征的图像预处理技术[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73?478.

[4]沃焱,韩国强.基于自适应预处理的图像分割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1):87?91.

[5]杨枝开,王开.数字图像获取处理及实践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章毓晋.图像分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殷瑞娟,施润和.一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最优分割尺度自动选取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6):904?910.

[8]张彦.遥感图像中建筑物分割方法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2.

会计电算化的研究背景篇1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特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认证背景下具有行业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程造价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与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的研究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关于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探讨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光电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三链对接人才培养研究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分析谈谈如何发挥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作用艺术产业化背景下“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电气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探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基于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微电子专业教改实践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6]唐波,樊玮虹,李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

校人才培养的影响[C]//教育部中南地区高

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

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2010.

[7]周文芳,闫军印,单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

方案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8,

(21).

[8]王钟箐,胡强,陈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

案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