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绿色化学的核心十篇高中绿色化学的核心十篇

高中绿色化学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6:09

高中绿色化学的核心篇1

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绿色会计核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绿色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绿色会计核算

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引导下,自然资源被毁损、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人类有效的生存空间减少。而这些本来是经济价值的巨大“亏空”或“损失”,却以经济增长的形式体现在传统的GDp中,歪曲了经济发展的本来面貌。随着传统经济模式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消耗水准的提高,全球环境生产力难以为继,不能向人类提供无限的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无法消纳人类越来越多的废弃物。从环境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现有的经济体系中环境因素得不到重视,传统会计核算都没有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存指数的降低)计算在内,因此所显示出来的会计利润不够准确和全面,而且极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考虑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气候遭到改变,将直接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必然会引起会计领域的一次绿色革命:将环境活动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手段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披露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社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大势所趋。为了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将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计价核算,使外部成本内在化的“绿色会计核算”也就应运而生了。只有实行绿色会计核算监督,才能确保我国绿色环保战略的实施,才能更好地监督国家企事业的资源(能源)存量及耗损,改变传统的GDp核算与会计核算体系,建立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核算监督体系,是构建绿色中国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产物。可以说,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绿色会计核算监督。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构建全方位环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环境污染负荷及环境效益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为全面地计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进行真实的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核算,才能实现绿色中国经济的绿色崛起。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郝冀认为:绿色会计核算是实现环境投资核算,降低经营成本,避免未来的环境负债,提升企业绿色产品商誉,增加企业绿色利润及社会环境效益的必由之路。绿色会计核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极其复杂,它的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物流运动,即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它的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价值运动,即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损失、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的经营开发收入、绿色收入和绿色利润等,结论是:中国绿色会计核算势在必行。

二、绿色核算监督

绿色中国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急需绿色会计核算与绿色审计监督(绿色核算监督)保驾护航。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建立绿色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是构建全方位的环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节能降耗的绿色核算监督,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只有实施真实绿色财富的绿色审计监督,才能防止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只有实现绿色GDp增长,才能确保我国循环经济核算战略的实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能更好地抑制国家企事业的资源(能源)存量耗竭,绿色中国崛起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将环境污染负荷及环境效益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为全面地计入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施绿色GDp与绿色会计核算,实施循环经济,进行真实地“绿色核算监督”,才是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惟一绿色道路。绿色核算监督是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监督。绿色核算监督是一种循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环境清洁生产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的绿色审计监督。绿色核算监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内涵广博,既包括宏观国家绿色统计、绿色GDp、绿色税收等核算的审计监督,也包括微观企业绿色会计、绿色融资、绿色资本等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绿色核算监督将日益成为现今国内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流。完善绿色核算监督法规,加大监督法规执法力度势在必行。

三、绿色资本观(也称自然生态资本观)

绿色资本观是认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绿色价值的新视角,是自然生态环境资本化全新资本观的简称。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很大价值的绿色资本,是科学的发展观,将自然生态资源资本化计价核算,认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地球的自然生态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空间的新资本观。将自然生态资源资本化计价,明确纳入中国绿色核算体系中,是绿色资本观核心研究的重点难点。我们认为绿色资本观点首先来自《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自然资本的观点。世界银行于1995年首次引用了“自然资本”概念,公布了“扩展的财富”简称“绿色财富”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绿色财富”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要素。我们认为自然资本是绿色资本核算的基础,特提出:绿色资本是由有形的自然资源、生命系统和无形的生态环境资本化构成的绿色资本观。它是指:

(一)自然生态界给人类提供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由动植物、微生物构成的生命系统的生态资源是有价的,应计价资本化。

(二)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构成的、能够给人类和全部生命系统提供服务的、无形的、生态环境也应是有价的,也应计价资本化。

因此,绿色资本观也就是认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并计价资本化的绿色自然资本观。

四、“零排放”核算法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考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因而无法真实地评价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积累。该体系还助长了一些地区为追求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为克服传统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的挑战,利用全新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替代传统GDp核算体系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共识。在中科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绿色GDp扣减核算法的基础上,环保专家钟定胜提出了运用“可持续、效用衡量、横向可比、数据采集”四大原则进行社会总效用衡量的绿色GDp“零排放”核算法,倍受人们关注。该方法对国民经济生产中每个可能造成环境生态损害的环节都采取了虚拟环境修复措施进行弥补,因此它核算的是净社会总效用的增加情况,切实可行。由于引入了社会平均治理费用来计算虚拟环境修复部门的修复费用计量核算,因此,这个核算方法不仅在操作上简便易行,而且在数值核算上相当稳定,基本满足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和横向可比性原则。同时它又能从整体上较为准确地反映全社会经济福利的真实产出状况,可称得上是真实可信的绿色GDp“零排放”核算法。

五、宏观环境会计

宏观环境会计是以国家为核算主体,利用会计核算的原理与环境经济核算的结果,对一国经济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使用、消耗)进行货币(辅以实物)核算,就是经环境调整后的绿色GDp的核算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耿建新教授、张宏亮博士从宏观环境会计概念出发,提出自然资源耗减估价方法进行案例分析,使人耳目一新。以自然资产的价值使用未来净收入的现值估价的现值法、使用者成本补偿视同资源耗减的使用者成本法、自然资产的租金净价格法,推导出全新的自然资源耗减的估价公式,并把此公式运用于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神火股份”)及石油天然气行业上市公司“辽河金马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辽河油田”),在具体的资源耗减估价之中,对自然资源耗减估值方法的适用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在我国尚属首例。

六、森林会计核算

森林资源综合生态效益核算是绿色核算的重点难点,尤其是我国多年来森林资源的长期无偿使用,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锐减,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物种减少洪水泛滥,使森林会计核算倍受绿色核算专业研究人员的关注。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进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是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林业内部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是细化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理顺林业产权管理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对森林实行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我国土地、林地只能是国家、集体所有,不能允许私人拥有所有权,加之森林的生长周期长,林地边界难稳定,实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难度极大。四川省林业厅财务处退休干部陶仁川的《森林资产会计核算》观点鲜明务实,是对森林资产“公允价值”的核算方法的重大突破,其“以评估促进核算”的方法(即:市场价或公允价值核算),解决了森林绿色会计核算的计量难题。其核心是将产权单位(即:国有、非国有林业企事业)的森林资产,经首次评估确认其价值量(即:清产核资),以后按森林的自然生长规律(即:生长率)来计算增值额。该方法无论在理论上、具体操作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突破,《森林绿色会计核算》的研究为中国首创。特此建议由财政部牵头,组织关心林业改革的财会专家及环保专家,成立“森林资产绿色会计核算”课题组进行实地调研,尽快制定我国的《森林绿色会计核算制度及准则》,加速我国实行森林资源会计核算的进程。

七、“公害商品”新视点

以庇古税为基础的绿色税收改革应进一步完善,鉴于庇古税的税收量等于公害物品使用价值的货币量,征收庇古税绿色税收等于对公害物品生产者在防止公害物品产生与纳税之间作一个选择。当企业防止公害物品费用低时,企业选择防止公害物品产生。否则会选择纳税,也就是说,在公害物品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的货币量二者之间选择低者。这就必然使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选择纳税,而后合法生产公害物品。针对庇古税的不足,河北省廊坊市环境保护局高兴和研究员提出环境破坏和污染是一种“公害商品”的新视点:“环境质量正向变化的结果是摸得着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公益性的公共物品。环境质量负向变化的结果也是摸得着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也是物品,但却是有公害性的公共物品。公害物品的使用价值是损害人的健康,破坏物质财富使用价值,吞噬物质财富的价值。当前,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环境破坏和污染严重危及人类生存,人炸使人们担心地球承载力不足,公害物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才得以显化”,并提出急需绿色核算监督,在税制设计中对于超适量产出的公害商品,应该征收惩罚性绿色税收。环境容量是宝贵的资源,无偿占用必然导致“公共的悲剧”上演。因而,我们认为进一步完善庇古税,建立以环境影响评价公害商品税为核心的绿色税收制度,势在必行。新晨

八、绿色核算研究倡议

“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是人类生命力的象征,“绿色”是21世纪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色,“绿色”以生态及环境的代名词深入人心,向一切旧传统经济观念发起了绿色文明挑战。为全面加强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课题的研究,特发出此《绿色会计核算倡议》:

(一)倡议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专业委员学会的领导下成立“环境会计研究课题组”,率先组织热心于绿色核算与监督研究的学者专家,与环保专家密切合作,共同携手开创中国绿色核算研究新局面。

(二)倡议树立绿色GDp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会计法》及《注册会计师法》修改工作,建言献策,建议增加绿色会计及绿色审计内容,争做中国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准则课题的学术研究带头人。

(三)倡议开展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信息电算化研究,为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法,开展企业iSo14000环境认证,为绿色会计核算、绿色审计监督工作服务,争做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派。

(四)倡议从开展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制度研究入手,进行绿色会计核算、实践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争当资源低消耗、污染零排放的绿色企业核算员,将绿色核算调研列为首要课题研究,早出成果。

高中绿色化学的核心篇2

[关键词]产品整体概念;营销哲学;营销功能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8-0022-02

产品概念的不断演变是企业对产品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正确认识产品概念及其发展趋势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针对产品概念的不同部分开展各种营销活动,延伸营销功能,有效地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其竞争力,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

1产品概念的演化过程

产品始终伴随着企业的成长,是企业各种信息的载体。从历史上来看,人们对其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物品到商品,从单一商品到服务商品、战略商品,其中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从而形成了产品整体概念。

1.1产品整体概念的当代诠释

现代市场营销中的产品整体概念由三个层次构成:核心产品、形式产品、附加产品,它既包括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有形商品,也包括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无形服务,即“产品应该被看成一束能够解决问题的属性集合或者一个能够让消费者感知到的利益包裹”。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针对的都是现有产品,满足的是消费者现实需求。但当今日益竞争的环境,许多企业不得不具有超前意识,以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为目标。于是,产品整体概念中的期望产品层次应运而生。期望产品赋予产品以战略和文化内涵,包括产品名称、产品形象、产品标识、产品定位等。

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在丰富消费者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废气、废水的排放,资源短缺,温室效应等。同时,废旧产品和包装也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产品未来的发展必然走绿色化之路。绿色产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和社会的绿色需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它为产品整体概念中增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内涵。所以,产品整体概念将被扩展为五个层次:核心产品、形式产品、附加产品、期望产品和绿色产品。

1.2产品整体概念的未来诠释

从核心产品到绿色产品,是人们对产品整体概念认识的加深。反过来,从绿色产品到核心产品,则是产品整体概念的绿色化过程。该过程生成的是整体绿色产品。整体绿色产品是企业将其社会责任感和环境目标融入企业产品整体概念之中,并通过有效的绿色产品管理来达到企业产品营销目标的手段集合。其主要内容包括整体绿色产品管理、绿色产品组合策略、绿色产品包装策略和绿色产品商标策略等。它是从产品的价值整体出发,以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为目的,在企业中树立绿色产品整体营销观念,推行整体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营销。

(1)绿色核心产品。绿色核心产品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必须具有绿色使用价值,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它体现的是消费者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在整体绿色产品中处于核心地位。

(2)绿色形式产品。绿色形式产品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实体必须使用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经过绿色生产,且产品使用后还应易于绿色处理。

(3)绿色附加产品。绿色附加产品要求企业提供的除产品之外的附加服务也要绿色化,通常包括:向消费者提供绿色购买方式,如允许消费者免用产品包装;向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

(4)绿色期望产品。绿色期望产品是企业的绿色文化在产品上的映射,赋予了产品特殊的内涵。当今的许多消费者往往很在意产品的特殊内涵,如产品包含的特定价值和利益属性——这也正是企业想和消费者分享的核心价值和利益。

产品整体概念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哲学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而演变,不断拓展企业的市场营销功能。

2营销哲学的演变与企业营销功能延伸

营销哲学作为指导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理念,随着市场竞争态势的改变,不断扩展其内涵,促进企业营销功能的延伸。从历史上看,营销哲学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销售观念、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五个阶段。在市场发展初期,生产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企业的营销功能表现为扩大生产和提高效率。产品观念是从“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出发,一味追求产品的高质量,而不顾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变化,企业的营销功能表现为精心设计和改进产品。当供给略大于需求时,销售观念成为市场的“主角”,企业的营销功能表现为积极促销,即“销售其能够生产的东西,而不是生产能够出售的新产品”。当市场上绝大多数产品都供过于求时,营销观念开始出现,它打破了“以产定销”模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愿望是企业的责任。此时,企业的营销功能表现为市场调查和激发潜在需求。为了减缓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兼顾消费者和社会需求,平衡和评判公司利润、消费者需要满足和公共利益三者的关系,企业提出了社会营销观念,企业的营销功能表现为产品的绿色化。

企业的营销功能从扩大生产、精心设计产品、积极促销、激发潜在需求到产品绿色化,体现了企业经营重心的转变:从有形产品到无形服务。无形服务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消费服务和社会服务。消费服务的增多使企业从获取消费者转向挽留消费者,企业逐渐融入到消费者之中,实现与消费者互动,深化客户关系。消费服务强调深入理解消费者需求及需求的不断变化,然后尽可能根据这些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并持续地激励消费者专注于从特定企业购买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社会服务是指企业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应负的责任。

3产品整体概念与企业营销功能的契合

产品概念的演变赋予了市场营销活动新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企业营销功能,两者的契合之处在于:

(1)扩大生产核心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对于企业来说,核心产品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主要体现在技术和能力上。对于消费者来说,核心产品是为了解决其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提供的服务,是消费者最需要得到的利益。它作为产品整体的基本产品化形态,是产品整体的立足点,包含了应用新技术的新产品概念,支持产品整体的技术要素和借以赢得基础市场的核心顾客价值。所以,企业应该通过提高技术开发水平扩大核心产品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现实和潜在利益要求。

(2)精心设计形式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只有产品的有形部分即形式产品对消费者有足够的吸引力,消费者才有可能去购买它,从而实现其利益。消费者的利益诉求往往跟消费者的个性有关,很多消费者都喜欢与自己的个性相适合的产品。所以,企业应该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差异对市场进行细分,精心设计不同的产品,在成功定位的基础上有效地满足不同个性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利益。

(3)积极拓展附加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便利性需求。附加产品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售后服务方面,它涵盖了能使消费者在购买之后满意度最大化的方方面面。附加产品与消费者的便利性紧密相连。便利性是消费者消费动机的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之一。为了达到便利性目的,所有的技术和服务都应全力改进,以求达到现有科技所能给予的最大方便。所以,售后服务不仅要灵活调整,而且还要经常进行拓展,因为消费者在产品正常运转的生命周期内对于产品售后服务的需求越来越精细。企业可以通过增加产品的附加部分,给消费者以惊喜,增加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一方面消费者会对该企业的产品形成依赖,形成消费者忠诚,另一方面消费者会对该产品进行口头的免费宣传,为企业的经营赢得主动权。

(4)努力开发期望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品牌化需求。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部分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内在判断、要求和期望,是消费者购买时对产品核心利益、有形部分、延伸部分内在的衡量标准。一方面,它与消费者的自身条件有关;另一方面,它又来自于消费者的消费经验、亲朋好友的建议以及企业、竞争者的承诺等。在对产品满意的消费者中,只有感到惊喜的消费者才更有可能成为忠诚顾客。所以,期望产品理念要求企业在设计、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在回报高额利润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增强品牌的美誉度。消费者只有购买和使用了满意的期望产品,才能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真正认知并认可品牌。

(5)不断创新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可持续需求。可持续消费包括三大方面: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消费的发展性和可持续性特征,所以可持续需求的对象是绿色产品。消费者绿色意识的强化促使绿色产品市场量会更大,尽管会有更多的绿色产品不断涌现在市场上,但也存在着由于绿色产品发展规模一直很有限,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需求与发展规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所以产品的绿色化是企业营销功能延伸的当务之急。

4结论

产品概念的演变与企业营销功能的延伸之间不仅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还相互融合,成为一体。产品整体概念演变的目的是为了延伸企业营销功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和消费需求。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创新绿色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可持续需求,是当前企业营销功能延伸的新趋势。绿色产品所体现的可持续消费,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外,作为全新的消费模式,它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科学消费、和谐消费,避免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有益于维持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高中绿色化学的核心篇3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绿色职业;绿色技术

作者简介:熊惠平(1963-),男,湖北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4-0022-03

一、绿色责任:生态文明观照下公司社会责任思想演化的必然落脚点

公司社会责任是人类文明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对企业的一种期望和要求,涵盖经济责任、慈善责任、伦理责任和环境责任四大内容。其思想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

西方国家最初的企业并没有社会责任的意识。其存在仅仅是为了赚钱。古典经济学的诞生,有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它将企业的功能几乎等同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这种认识较准确反映了在经济发展初期,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实际上,这是企业在自由经济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下,自动地或无形地履行了社会责任;或者说,企业以经济责任承担了社会责任。当历史脚步进入18、19世纪,由于西方国家经济成长的不平衡性以及慈善的传统美德性,慈善责任被认为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现代的公司社会责任思想,则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大公司的出现,挑战自由经济的经典原则而产生。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由克拉克于1916年最早提出后,1953年经“公司社会责任之父”鲍恩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得以正式构建,后经卡罗尔于1979年提出的著名的“社会责任―社会问题―社会响应”三维模型得以体系化扩展。90年代的研究成果表明,公司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其相关利益者(顾客、雇员、社区等)负责。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的“全球契约”九项原则,从劳动保障、人权保障和管理体系三方面,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当代,人们对经济不断增长本身的期望边际效用递减,而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追求;同时,人们对这种增长带来的“副产品”――环境污染、由于增长不平衡所引发的诸多社会矛盾,有了更切实体验。正基于此,公司社会责任进一步扩展到教育、公共健康、就业福利、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伦理的和环境的责任。

追寻上述演变轨迹发现:第一,社会责任思想演化总是聚焦于现代公司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这个核心,即回答一个简单但本质的问题:公司是谁的公司。正如自由经济大师弗里德曼坦言的:它是一种颠覆性的学说,是一场认识革命。第二,公司社会责任思想总是与它所处的历史阶段如影随形,并被不断赋予新时代内涵;或者说,其演化折射出社会文明的进程。第三,环境或绿色责任逐渐成为反映文明进化成效的“主题词”。工业革命前的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尽管已存在环境问题,但总体上人类是在敬畏中保持着与自然的相对平衡,公司社会责任思想只是萌芽;工业革命后的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其负效应的突出表现就是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这使得环境责任思想成为公司社会责任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21世纪以来的后工业化时代,以全球变暖为集中表现的世界性环境危机,引发了关于“盈利与责任”的审慎思考,使环境责任思想走上了前台,并化作旨在构建全球生态文明的绿色实践,从而必然使环境责任构成社会责任的极其重要内容。韦多克的“三重底线”――包含了赢利能力、社会关注和生态持续性的综合衡量方法,就将公司的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与财务目标并列,反映了对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承诺。当下的公司公民新时代,公司公民通过将公民的概念从个人延伸到公司,对公司社会责任思想加以继承与突破,从一种自愿行为发展为公民观下的公民即整个生态大环境的企业对社会的义务。

可见,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实质,就是在约束与激励的互动中,实现盈利与责任的动态平衡、和谐共进;而环境责任实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外延,是一种软竞争力。至此,公司社会责任思想的演化,就必然落脚于公司的环境责任即绿色责任。

二、绿色责任与绿色高职教育:影响与反影响中共生共赢

梳理上述脉络,斯特龙伯格的名言――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影响着思想和表达的所有领域,是最精辟的概括。同样,这种“时代精神”也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人―自然―社会”的复合生态环境中,它影响着教育的可持续成长。同时,教育又反影响于绿色责任思想的完善、环境技术的革新和环境制度的建设。

因此,公司社会责任思想的演化史,还是环境技术和环境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史。人类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两大环境难题,一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即环境技术问题,二是人类在使用生态环境资源时所遭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环境制度问题。其核心是厘清环境技术创新与环境制度的关系,并寻求其最佳结合点;总起来说,环境制度与政策要为技术创新的绿色化“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强调政府干预的庇古手段和注重市场机制的科斯手段,其长久的纷争表明,对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并不能简单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两者都存在一定的有效的和失灵的区域。既不能完全摆脱政府又不能全部依赖市场的现实选择,则诉求于制度创新和新的社会机制重塑。因而,生态社会建设既需要政策与法律手段的“硬”约束、经济手段的刚柔并济的约束,又需要教育与社会道德规范的“软”约束,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的有机联动。显然,教育机制构成新的社会机制的重要内容。

同样,无论是完善绿色责任思想,还是破解环境技术与环境制度难题,都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机制。因而,“绿色”就成为一种处于市场经济最前沿的、以职业发展为方向的、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高层次的教育的关键词,成为绿色责任国际潮流的时代话语;而“绿色职业+绿色技术”的科学而动态的组合,就成为构建绿色高职教育新体系的根本基石。在此,绿色责任与绿色高职教育之间共生共赢。于是,就建立了公司社会责任思想演化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在联系。

三、绿色职业:高职教育的新方向和新使命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这是指要有真正的大学精神。遗憾的是,大学似乎始终陷于了身份迷失的境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旷日持久的冲突,归于“象牙之塔”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抉择,核心是“无用”与“有用”、目的与手段之争。在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而教育又是文化制度的重要基石的思路指引下,以“自然文化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生态文化”所形成的“原始文明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背后,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存以致为后者所主导回归后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整合”的变迁。作为一种以构建“人―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为主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在全球公司公民时代和国际绿色责任浪潮中,形成对于大学精神重塑和教育持续发展的全新挑战。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之路”的高职教育,又该做出怎样的时代回应呢?同样能够担当先进文化传承与建设重任的高职教育,必须以服从并服务于绿色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并满足绿色工作需要为新方向、新使命。

职业的基本涵义,或指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或指一种社会分工及其具体化即工作岗位。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分化和整合,职业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居首要地位的实践活动;职业活动的经济性、技术性和社会性,使之成为综合反映社会成员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准的指示器。作为直接瞄准职业及其生涯发展需要的较高层次的教育,高职教育成为社会成员获得职业身份或职业资格的一种社会化过程和必要手段,从而自觉和不自觉地贴近市场与社会的最前沿――只有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密切相关才具有持续生命力。显然,在“象牙之塔”与“社会责任”的抉择中,高职教育更应肩负时代责任――“绿色职业”的新话语,正是高职教育以科学化的人文教育与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合而满足生态社会建设根本要求的客观反映。“绿色职业”本质上是一种绿色社会实践,其变化发展由该实践活动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而“绿色职业”的载体或实现形式就是绿色工作机会或岗位。人类为应对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努力,对于高职教育是挑战,更是机遇: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与社会的转型,其创造的大量绿色工作机会,大大提升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高职教育惟有投身绿色实践活动并捕捉绿色工作机会,才能在应对产业与社会的绿色变革中,实现绿色新崛起。

为此,第一,将塑造学生的绿色精神、培养其绿色理念、提高其绿色素养放在首位。这实质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新语境的人文教育。第二,引导和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以建立对于环境责任的“公司良知”。引入“良心效应”和“黄金律”是有效途径。“良心效应”是指对于任何一个外部性事件的产生,良心都或多或少地发挥作用。当外部事件的产生者给他人的福利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不给予补偿时,“良心效应”就会降低自身的整体福利水平。为此,不妨进行社会准则教育,其具体内容就是“黄金律”教育。它的基本描述是:要产生外部的经济性(有利于或不损害他人),不要产生外部的不经济性。第三,在教育和教学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上,如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与整合、师资的引进与培养、考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招生和就业与市场的“无缝对接”等,都要将“绿色”一以贯之。绿色高职教育的广度和力度体现在对不同学业背景学生的“绿色”全覆盖上:将以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渗透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的教育和实践环节,成为受教育者生态德性培养、知识素养提高和技能训练的基础平台。这种“渗透”是“科学+人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是通过人力的提高和人性的提升,培养具有社会良知的职业人而服务于具有“公司良知”的企业的最好诠释;这种“渗透”又是技术的绿色化过程,是绿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者在“人―社会―自然”系统中不断成长的过程――绿色技术就成为高职教育新的核心竞争力。

四、绿色技术:高职教育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上述“原始文明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背后,其实还运行着另一条线,即“经验技术理论技术绿色技术”的发展路径。不妨沿着这条线,对一种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做出解读。

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技术发展史。工业革命以前,“技术”是指艺术和手工技术,是来自生产或工作的实践体验的经验技术。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内涵出现了第一个转折:随着生产的复杂程度和精确度的较大提高,技术已内含了逐渐增多的智能技巧。技术内涵变化的第二个转折则是理论技术(科学技术)的出现。随着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兴起,技术进步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大有提高――科学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催生了技术的科学化。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使技术的内涵从物质性领域走向了非物质领域,从而兼具物质实体形式和精神智能形式。因此,现代技术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然而,单纯的理论技术固有的特质以及身处商品经济旋涡的时代局限性,却造就了两种“人”:科技革命将人变成了“技术人”;而商品经济又使人变成了“经济人”。于是,一种塑造全新的“社会人”的技术――绿色技术,就应运而生了。绿色技术是在生态文明的观照下,在“技术+绿色”的组合中,实现作为具有功利倾向的技术与作为具有社会责任的绿色的有效对接。这里,绿色技术不是对科学技术的否定,而是其完善或更高阶段,即绿色化的科学技术。它昭示着高职教育必将以绿色技术作为新的核心竞争力而实现新的成长。

为此,第一,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应用与推广绿色技术的优势。高职院校虽劣于绿色技术的原始创新或自主创新,但却优于具有“中转站”的功能。若沿着知识传播的线性模型,普通高校承担了大部分的技术创新任务,则这些新技术随即被传播到了工商企业,并由此形成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任务就由高职院校来完成。高职院校通过对这种创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架起了绿色技术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桥梁。这正是产学研合作的最好体现。第二,要在绿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中,重“深”轻“淡”。深绿色技术即指包括末端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产品技术在内的广义技术;淡绿色技术则仅指末端治理技术。高职教育要在“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市场”的生态链中,确立自身的定位。

参考文献

[1]徐光华.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6-47.

[2]沈满洪.绿色浙江〔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82-83.

[3]姚国华.一个民族需要关注天空的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8-07(32).

高中绿色化学的核心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城市;科学规划

人居环境的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的必然途径,对最重要的城市构成要素――建筑来说,由传统高消耗型建造模式转向集约高效的绿色节约型发展模式,即发展绿色建筑是提高中国社会发展效率与节约城市建设、运行成本、针对社会转变选择的必由之路,也是后工业时代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绿色建筑是现代社会建设生态城市、节约型城市及循环经济的重要的存在基础和影响要素,它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安全与功能稳定的组织结构,参与着城市生态服务能力的效率变化,并起到提高生态人居系统健康质量的作用。

绿色建筑不是独立存在的,作为城市的核心构成要素,它涉及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高效存在与服务功能的稳定性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基础,也是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它涉及科学的规划理念与方法的改变,绿色建筑规划的前提是基于相关的科学的规划方法――生态规划;它涉及新的涉及逻辑与方法,绿色建筑设计在常规的设计内容之前需完成绿色建筑的生态策略设计;它涉及各类生态技术、绿色建筑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绿色建筑并不是技术堆砌的建筑;它还涉及绿色建筑的评估,运营管理及经济性。

规划、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全球经济竞争压力往往导致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追求短视的利益与效益,所以不能恪守严谨的科学规范对未来负责,不能履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义务。中国的发展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城市现状存在背景是推动绿色建筑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所在

如人居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问题,城市生态系统安全问题,健康的生态人居环境问题、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问题、城市功能定位与布局问题、城市无序扩张与蔓延问题、城市建设成本与质量问题、城市土地利用板结问题、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与生态效益问题、历史人文资源保护问题。

规划技术落后的问题

由于在中国城乡规划发展中长期以来缺少科学指导,加上高速成长性的城市化进程,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破损成为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生态安全后遗症,这是人类社会必须承担的生态代价与补偿责任。面对这些问题,原有的规划技术体系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着很大的目标差异,也存在着不小的能力差距与面对现实的滞后问题,这是阻碍绿色建筑推广与落实的基础性问题。

绿色建筑恰恰是人类社会主动觉醒,修正人类从工业社会文明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竞争、对抗的意识、转向后工业社会文明所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天人合一原则的重要行为方式和理念认知。

生态观念的误用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看到生态观念的误用问题。比如认为生态状态的好坏就是绿地的多少,实际上绿地只是环境因素之一,但环境不仅限于绿地,不能单以绿地指标来衡量,它还包括水域及其它生物资源。我们通常把水景作为良好生态景观的标志,但河流整治后的砌衬却隔绝了水系与周边环境的沟通,稍好的情况是将堤岸砌筑成梯级,动物可跳跃跨过,同时形成生物空间。再如,城市道路建设经常阻断周边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应设置动物跨越通道。

科学规划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建筑存在于城市之中,没有科学的城市规划,绿色建筑就失去了存在的外在条件。城市现状问题在前面已说明,而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生态研究仅仅作为规划编制中的过程参考,缺少在不同尺度上对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生态系统容量能力、生态承载的分析作为编制规划的科学量化依据,也由于人为活动趋利的共性趋同作用,使得城市从中心区到副中心区的板结扩散,将城市生态系统结构肢解得肢离破碎,导致城市中心区域组织系统结构致密且高密度的聚集,同时也使城市边缘的城镇体系趋向于仿效中心城区的高密度建设模式。城市规划多从土地及空间资源配置出发、注重城市功能及交通优先,这种规划多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较难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一个又一个失控的摊大饼式城市规划不断出现,作为城市区内和城市边缘系统自然生态优化资源的湿地、河岸、湖泊、水库、林地、古寺庙周边以及森林山地成为商业建设项目抢占目标,随之进行破坏性建设,成为绿色建筑实施的根本障碍。

绿色建筑的重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小限度地破坏环境。在城里人想出城,城外人想进城的当代居住消费欲望的驱动下,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费对城市系统周边生态功能维护、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生态保护与调控都产生了极其不利的负面作用。因此,科学的规划成为绿色建筑的前提与依据。

绿色建筑是现代生态城市、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城市建设的重要影响和存在要件。它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功能、组织、结构的稳定,对提高城市生态服务能力的变化效率和人居系统健康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高效存在与服务功能的稳定性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基础,也是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因此,绿色建筑与生态规划之间联系密切,互为依存。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生态规划作为科学的核心指导原则与保障的前提依据。在城市中绿色建筑不是一个人类对抗自然力而建造的人居孤岛,绿色建筑是人类寻求与自然亲密和谐、共存共生的乐园。绿色建筑离开生态规划既失去自身的环境依据,也失去了参照的系统依据。

绿色建筑是生态规划在城市中实施的重要载体。绿色建筑的存在与发展不仅需要绿色建筑技术为条件,绿色环保新材料为方法,还需要应用生态规划作为指导各项规划编制、政策法规完善、编制绿色建筑标准的核心依据。这才能够使绿色建筑推广拥有保障的综合环境与条件。

绿色建筑规划涉及的阶段包括:城市规划阶段和场地规划阶段。在城市规划阶段的生态规划为绿色建筑的选址、规模容量提供依据,并随着城市规划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不断深入,具体落实到绿色建筑的场地。绿色建筑的场地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指标控制下进行生态设计,是单栋绿色建筑的设计前提。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李路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m.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高中绿色化学的核心篇5

    论文摘要:“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绿色的、生态的进步文化,它具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改革观精神、多元价值观融合的价值维度。“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基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以创新制度为契机。本文据此作出分析,以期为建设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借鉴。 

“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绿色文化,反对垃圾文化,是健康无害、引人进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进步文化。其次是一种生态型的文化,是协调、可持续发展、孕育生机和活力、对不良文化具有免疫力的动态文化。新时期“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就是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使各方面和谐创建与发展。 

一、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 

(一)核心价值观构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行为方式的调控,深刻影响着学校的运行和发展。我国高校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基础和实践纲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二)现代改革观精神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就要融入现代意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遗产,但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部分内容也往往被继承。传统文化强调学生学习的勤与苦,而现代意识倡导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审视传统文化中有碍现代化进程的保守因素,用发展的眼光、未来的标准来对待今天的校园和学生,寻找新的生长点。积极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以未来社会需要为导向,构建起具有现代意识的绿色生态型化建设体系。 

(三)多元价值观融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多元”的社会思潮构成了矛盾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坚持“一元统领”、“协调有序”,也要坚持“兼容共生”、“和而不同”。在引导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时,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区别层次、妥善应对。 

二、“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 

(一)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点: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层次。因此,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本着眼点和基本着力点是以人为本。高校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客观务实地营造有利于师生研究创造的氛围。 

首先,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在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般应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激活校园文化。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在校园中的归属感,实现学生与教师以及整个学校环境的平等民主和良性互动。二是学生通过发展自己延续校园文化。年年相续的学生不仅把清新的气息带入了校园,同时又将大学的文化和传统扩展到社会,是学生在维系和延续着大学的传统和文化,他们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实际也是校园文化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过程。 

其次,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教师是除学生以外的另一主体,是他们使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充分地、有效地发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对大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他们的文化创造成就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他们的教学活动起着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发挥高校管理者的保障作用。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养成什么样的校风、学风等,都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局面下,有些高校领导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从而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正常开展。所以,新时期的高校领导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二)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关键: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科学系统地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一是针对校园文化弱化现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要使文化建设与学校的规模建设、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学科建设等统筹兼顾,合理谋划,形成软体和硬体合理结合的学校发展规划。二是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相配合,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发展目标和措施,确保软体不软,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传承优良文化传统。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也要传承学校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学校,每一个特色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气氛,这是学校过去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共同创造出来的。若想传承优良的校园历史文化,一是要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通过资料记载来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二是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大学生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决心;三是要继续发扬老教师的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召力。 

(三)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契机:创新制度 

首先,引进cis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cis应用于大学是指学校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播系统,传达给学校周围关系或团体(包括学校内部与社会大众),并促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学校品牌形象的建设,就是将cis的理念与技法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就是mi(校园理念识别系统)、 bi(校园行为识别系统)、vi(校园视觉识别系统)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校园理念系统应包括学校教育思想、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同时也阐述校园价值观、人生信条,是学校学术思想、学风、教风等各种精神文化的浓缩,对应着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最高层次文化的体现。校园理念系统建设包括校园精神设计和校园风格设计。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要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指导,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高尚的校园精神,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目标。校园行为识别系统它包括各种准则、管理方法、教育手段、机构设置、培养方式和公益性、文化性活动,是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动态实施,是展示学校形象的支柱之一,它对应着校园制度文化。从对象上,可以分为学校内部行为系统和对外行为系统;从主体上,可以包括学生行为、教师行为、管理人员行为;从性质上,它又可分为政治行为、法纪行为、道德行为、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校园行为系统建设包括行为管理的人格性设计、行为活动的强化性设计和行为活动的高雅性与艺术性设计。校园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包括校名、校训、校旗、校徽等标志性事物和校园建筑、景观、布局等。视觉系统建设总的说来包括三个方面:标志设计、布局设计和景观设计。 

其次,建立章法提供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党中央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但与各高校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任务还有距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从理论或实际上讲,都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团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但至今,党中央未能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党中央要抓紧制定和颁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 

第三,优化校园网络文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更是以铺天盖地之势涌入了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化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了许多新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文化所没有的,它们分别从物态、制度和习惯等方面构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独特内容。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校园网络文化独立性更强,地位更突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新时期若想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绿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一是创建学校德育的主题网站,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让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网络技术水平的工作队伍,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工作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教师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三是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和网络教育机制,推进网络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衣俊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人民日报》2008年5月16日. 

[2]孙勇.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诉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3]张奕.对大学文化建设策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8(3). 

高中绿色化学的核心篇6

【关键词】绿色会计;环境;可持续发展;有效途

一、绿色会计的概述

1.绿色会计的内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传统会计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理论、环境保护相结合形成的新兴会计学科。绿色会计以绿色核算和监督为基本职能,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基本目标,主要通过货币计量,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开发、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等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并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对外报告。绿色会计是对单位与生态环境微妙关系的反映,它致力于加强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资源的有效开发,各理利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绿色会计是对传统会计的补充与创新。传统会计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而绿色会计则考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会计核算的范围

传统会计没有涉及环境因素,只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进行简单的核算。像空气、阳光、风、河流……这些没有所有权的事物并没有纳入核算范围,造成企业利润核算不准确,也为企业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提供了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绿色会计需对生态环境进行核算,并将环境信息进行补充批露或独立披露。

(2)企业活动

企业的活动一般可以分为营运资本管理、筹资和投资三方面。传统会计,营运追求资金占用成本最低,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最佳,投资追求投资报酬率最大化,筹资希望资本成本最小,最终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绿色会计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出发,营运活动包含环保义务的资金和时间安排,投资时考虑资金去向对环境效益的影响,筹资时考虑企业将开展的项目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

二、绿色会计发展的必要性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同志将“绿色”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旨在表明绿色是生命的代表,是自然和谐的基础,是民族永续发展的源头。当前环境形势不容乐观,雾霾笼罩下的神州大地,河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就是绿色的核心。绿色会计是顺应绿色潮流发展的学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迅速增加,需求膨胀,经济增长,人们过度依赖生存环境,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致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理论旨在保持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在保证当代人发展的基础上,不破坏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生存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在鼓励经济增长的同时,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基础,做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由于传统会计没有将环境纳入核算范围,不能反映企业的环境损益,不能满足绿色经营模式的要求,因此,建立补偿环境破坏,减少资源消耗为中心的反映企业受益环境情况的绿色会计制度是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2.提高企业环保意识的内在动力

数据统计,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80%来自企业,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忽略对环境的影响。所以,解决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当前关注的重点问题。企业是利用资源的主体,如果企业一再短期行为,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企业应用绿色会计核算经营活动,将环境损益作为衡量经营业绩的标准,有助于从根源上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充分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

3.不断完善会计理论的需要

会计是一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学科。我国绿色会计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尚不齐全。随着绿色会计逐步应用与发展,实际中越来越需要具体的理论指导,经验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绿色会计制度有助于我国会计学跻身国际会计界。

三、发展绿色会计的有效途径1.加强建设绿色会计人才队伍

绿色会计的有效发展,首先依赖于专业的人才队伍。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的高度融合,学科交叉性较强,对绿色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学者不仅精通会计专业知识,更要了解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注重二者理论结合与实际应用。企业可设置专项资金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必要时聘请专家进行讲解,提高原有员工的工作胜任能力。

2.完善绿色会计的相关制度

绿色会计的有效发展,须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有制度的规范要求。其一,绿色会计的核算范围、核算方法不同于传统会计,所以,应完善会计制度,明确绿色会计的要素,必须将环境信息纳入财务报告披露范围,采用法律手段保证制度有效执行。其二,应以立法的形式确定绿色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强调绿色税收制度,明确相关税种税率,加大对环境有危害的产品征税力度。其三,目前,国家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都没有设立环境审计小组,《审计法》中也缺少环境审计的明文规定,因此,制定环境审计制度势在必行。

四、结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资源的稀缺性,环境的不可修复性,更体现了绿色会计追求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我国企业加强绿色会计应用,将环境目标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策略中,在投入、生产、产出、消费各个环节进行绿色管理,追求利益和环境效益共同最大化。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的努力下,我国绿色会计工作进行顺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1]张渊.中国绿色会计的发展设想[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314-314.

高中绿色化学的核心篇7

摘要绿色GDp是在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提出的,实施绿色GDp核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实施绿色GDp核算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滞后,对绿色GDp认识不足,绿色GDp核算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法律建设相对滞后,传统GDp政绩观的影响依然存在。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绿色GDp核算的宣传教育,研发核算技术,健全配套制度,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绿色GDp核算: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没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实践要求与实现美丽中国梦路径研究”(148KS05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实践要求与实现美丽中国梦路径研究”(n141302002);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资助项目“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20151slktzimks-05)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到传统的GDp主义发展模式的影响,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重发展的速度和数量,轻发展的效益和质量,采取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导致自然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绿色GDp是在当今世界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绿色GDp核算,发展绿色经济,走绿色发展道路,才能解决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实施绿色GDp核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12%,天然气人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还存在着严重的高能耗、低效率的问题。万元GDp的耗水量是国际水平的6倍,总能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我国目前尚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以能源、材料的高消耗为基础,造成了生产的高成本和资源的惊人浪费。所以,我国亟需确立新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体系,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引入迫在眉睫。

绿色GDp是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全球化的背景下根据联合国统计署倡导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提出的。学界一般认为,绿色GDp-统计GDp-自然资源价值减少一环境损失。如根据广东省历年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广东2007年绿色GDp=31084.40亿元(统计GDp)-426.52亿元(自然资源价值减少)-2581.44亿元(环境损失)-28076.4亿元。绿色GDp核算体系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与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能够真实的反映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施绿色GDp核算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共赢目标的根本手段。

实施绿色GDp核算面临的困境

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国在实施绿色GDp核算、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国的绿色GDp起步较晚,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认识不足、相关政策及法律滞后、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制约了绿色GDp核算的实施与发展。

思想观念滞后,重视不够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一些企业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不足,对绿色GDp核算的内涵、必要性、可行性、复杂性认识不深刻,思想上不够重视,错误地认为实施绿色GDp核算走绿色发展道路会使自身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并没有把环境效应看作潜在的经济发展动力,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盲目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仍旧采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有的企业不愿意主动承担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对自身造成的环境问题往往视而不见。

绿色GDp实际核算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难有突破性进展

绿色GDp的核算方法主要是在传统GDp的基础上扣减资源消耗与环境降级。绿色GDp实际核算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个难题是资源消耗与环境质量退化的实物量难以估价,这也是绿色GDp核算中亟需解决的最大的难题。不仅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货币价值较难测量与统计,而且环境质量退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损害程度难以估算。另外一个难题是资源消耗与环境质量退化在技术上难以定价。自然资源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的成本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因而环境成本的计量较难处理。

国家对实施绿色GDp核算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实施绿色GDp核算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然而我国促进绿色GDp核算实施的政策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实施绿色GDp核算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推行绿色生产,推动企业技术生态化改造,把传统企业改造成绿色企业,这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需要政府给予相关补贴,但是我国对企业的绿色发展财政支持力度尚不够。第二,我国对促进企业绿色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国家对企业的绿色生产行为的税收补贴程度不够,没有对实施绿色GDp核算给予足够的支持。

与绿色GDp核算相关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

法律保障是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但目前在我国,与绿色GDp核算理论、方法密切相关的环境法规还不够完善;与绿色GDp核算有关的统计法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不够健全;此外,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的相关法律、制度几乎还是空白,相应的监督机制还存在实施不力的问题。这导致对违法者难以实施有效地惩罚,法律起不到真正威慑作用。这种法律监管的不定性,也易造成经济主体等相关责任人存在逃避生态法律惩罚的侥幸心理,严重影响了绿色GDp核算的实施。

传统GDp政绩观的影响依然存在,不利于绿色GDp核算的实行

传统GDp政绩观以经济增长为政绩考核标准,过分强调经济指标,政府及领导干部以经济增长为政绩衡量指标,过分注重经济增长数据,相关政策决策一味强调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各级政府生态业绩的考察,以及经济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不利于推进绿色发展,不利于绿色GDp核算的实行。我国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对策

针对我国实施绿色GDp核算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促进企业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

加强绿色GDp核算的宣传教育,促进企业观念的生态化转向

实施绿色GDp核算要求企业树立绿色发展观,提高对绿色GDp核算的认识。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绿色GDp的宣传教育力度,多措并举,普及绿色GDp核算相关知识,提高企业对实施绿色GDp核算的认识,让企业了解实施绿色GDp核算的重要意义,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生产成本中去。企业管理者应对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成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制定有效的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和目标,引领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学习国外先进核算技术,破解我国技术瓶颈

绿色GDp核算虽然困难,但一些国家在实践探索上还是获得了一些成功。如挪威建立起了包括能源核算、鱼类存量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空气排放、水排泄物(主要人口和农业的排泄物)、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环境费用支出等项目的详尽统计制度。美国绿色GDp核算重视环境计价方面的研究,以便从实物量核算过渡到价值量核算。墨西哥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

我国应借鉴国外发展较好的核算技术、方法,完善我国的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的理论与操作技术,探索我国绿色GDp核算中资源和环境的数量与价值的统计方法与模式,将各类能源、原材料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并将其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建立一套科学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破解我国绿色GDp核算的技术瓶颈问题,为绿色GDp核算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为绿色GDp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实施绿色GDp的重要保障,我国应制定明确的生态规范条例,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章可循,明确企业的绿色生产标准,确保绿色实践的顺利进行。我国应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管理条例,明确管理人员及被管理对象,明确补偿形式。制定生态保护评估机制,对难以量化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特定审核制度,提高评估人员综合审评能力,以年度为单位进行生态资源存量的调查与统计,全方位检测掌控生态资源存量的历史基础和现今状况。

我国还需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绿色会计准则,制定可操作性的绿色会计方法,并推行绿色审计制度,从制度上保障绿色GDp的实施。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绿色会计准则和制度,将涉及环境与资源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完善企业绿色会计条例,设置企业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强化企业环保与节能意识。绿色审计是审计机关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确保绿色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顺利实施。绿色会计与绿色审计制度都强调客观、公正的反映环境成本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会计核算中的真实情况,对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绿色GDp核算的实行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要加强绿色审计、绿色会计的立法,并能尽快地使绿色审计、绿色会计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将绿色GDp纳入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

2013年5月24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不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不说一票否决,但这一票一定要占很大的权重。绿色GDp是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利用三者关系的综合指标,是政府政绩和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传统的GDp政绩考核制度过度重视经济增长速度与数量,一些领导干部违背经济规律,不择手段地发展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的数字增长,造成了资源危机和环境破坏。

对领导干部进行绿色政绩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科学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引导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施政导向,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转化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追求和目标,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总书记指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主要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真抓就要这样抓,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因此,要转变传统GDp政绩观,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创新绿色政绩考核制度,将绿色GDp引入政府政绩考核制度,把绿色GDp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把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的内容、方式标准化、制度化,把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统一起来,促进绿色GDp核算对绿色发展的引导作用,引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GDp核算顺利开展

高中绿色化学的核心篇8

论文摘要:可持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关系,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时存在的困难及应对策略,以期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这种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之上而又高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之间存在的矛盾

根据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的核心思想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基础之上。而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即GDp核算。现行的这种GDp核算未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活动所付出的代价,其中就包括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而这些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这样势必造成在以片面追求扩大GDp总量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既然存在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矛盾人们就要想办法来解决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为此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联合《环境经济综合核算2003》权威文献。其中对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进行了全面阐述详细说明了把资源耗减、环境保护和环境退化等问题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方法和基本准则,构建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基本框架可以就环境对经济的贡献和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一致的分析。这样,构建一套包含反映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呼之欲出,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之间联系紧密交相辉映。可持续发展推动和促进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又进一步完善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不尽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

心是包含反映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GDp总量核算这种绿色核算相当于在现行GDp总量核算中扣减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和生态恶化的代价。因此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核算成为绿色核算的关键。(1)自然资源耗减代价。若要核算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我们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定价。如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由于自然资源产权不明晰和实物储量不确定我们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得一个合理的价格。(2)生态环境恶化代价。对其进行核算的困难主要来源于生态恶化代价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时间因素是指工业发展引起的生态破坏和健康损失,是污染发生之后逐渐呈现的有的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被发现其核算成本难以分摊到哪一年。空间因素是指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所包含的污染因子范围。2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的绿色与可持发展的思想意识不足。(1)从政府层面来看。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总量的增长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有时候仍不令行禁止。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造成严重后果。(2)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追求自身的利润,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产生负外部性.造成整个社会的福利下降。(3)从居民个人来看。居民个人的生活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如生活垃圾的不分类丢、农民化肥农药的过量或不正当使用等都对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我们建立绿色国民经济的内涵。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克服:

1.完善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以及我国未来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建立一套相应的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顺利推进为可持续发展立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2.完善统计法规.协调各部门统计。资源环境统计部门协调机制还不完善应成立由统计、矿产、林业等部门参加的资源环境统计协调委员会制定相关统计标准,由各部门分工协作组织实施。

高中绿色化学的核心篇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湖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湖南”。建设“绿色湖南”,就是要使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不以损害和降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危害和牺牲人类健康为代价,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低碳、节约、循环、创新、责任、平衡、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三者互动和谐、共生共赢为目标,最终实现湖南生态健康、经济绿化、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

从战略全局高度认识“绿色湖南”的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总趋势。上世纪70年代以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共识。80年代绿色经济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被一些发达国家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安排。此后,欧洲特别是西欧和北欧国家在发展绿色经济上实现长足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实施“绿色新政”,以发展绿色经济创造就业机会。从短期看发展绿色经济是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从长远看则是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和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在有利于保护绿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其本质和内涵就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公平、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作为基本内容,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并且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发展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面临资源环境日益严重的约束,绿色发展可以破除湖南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约束和自然资源瓶颈。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在全国敏锐而适时地提出“绿色湖南”发展战略,把“绿色湖南”作为“两型社会”第一张名片来打造,既符合省情,更是对中央“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的准确领悟和创新实施。湖南站在新的发展历史起点上,一定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湖南的青山绿水”,一定要彰显湖南个性特色,敢于担负绿水青山的保护责任,也勇于承担可持续的发展责任。

建设“绿色湖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建设“绿色湖南”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青山绿水是湖南的一大优势。据统计,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林地、湿地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7.52%,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森林覆盖率57.01%,列全国前三强,淡水资源占全国的10%;活立木蓄积量4.01亿立方米,森林固碳、放氧、储能、蓄水、保土保肥等生态效益总价值达到8140.34亿元,其中森林储碳总量达到7.4亿吨。辖有“一湖”(洞庭湖)“四水”(湘江、资江、沅水、澧水)“三山五岭”(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罗霄山脉、五岭山脉)。低碳环保绿色的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湖南拥有丰富水电、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能,绿色经济水平早已走在全国前列。

湖南一直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节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湖南省万元GDp能耗分别下降3.39%、4.43%、6.72%、5.1%,共累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90.5%。减排方面,截止2010年上半年,经环保部核定,湖南省“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累计净削减10.24万吨,较2005年下降11.14%,完成“十一五”任务;化学需氧量累计净削减7.36万吨,较2005年下降8.22%,完成“十一五”任务的81.3%。污染防治能力显著增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8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1.38万吨,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69.56%,县城以上城镇无害化处理率为44.8%,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县城全覆盖。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顺利推进。投入174亿元巨资,采取“五个一批”组合整治措施,截止2010年6月底,流域内共完成整治项目1148个,流域内共建成64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县城以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目标。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已列入全国重金属重污染治理的试点,实施方案正上报国务院审批,共规划项目1800多个,总投资800多亿元,第一批治理项目已启动实施。洞庭湖水环境治理成为全国湖泊治理的典范。关停了234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企业,新上了一批环保生产线,纸浆造纸企业由33家减少到9家,局部水域水质已由原来的Ⅴ类、劣Ⅴ类上升到Ⅲ类,多年未见的江豚多次在洞庭湖出现,湖区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绿色国土建设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人工造林1543.1万亩,封山育林1400万亩,低产林改造1153.8万亩,中幼林抚育2150万亩,义务植树6.15亿株,森林覆盖率57.01%,列全国前三强。

建设“绿色湖南”一直是全省重要发展战略和共识。建设“四个湖南”,第一个就是“绿色湖南”。为了保护好绿色,湖南一手抓发展方式转变,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发展战略,坚持守住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四条底线”,注重调大调强与调绿相结合,全面启动“四千工程”建设,制定实施“9+3”重点产业振兴方案,大力推动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产业发展,使湖南工业逐步告别“傻、大、黑、粗”,加快向“高、精、尖、特”华丽变身。优先发展“绿色”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为绿色产业。如新能源产业从勘探、规划、研发、设计,到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国际工程承包,已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湖南的电动客车研发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清洁能源产业异军突起,低碳经济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越来越多的“绿色产业”不断崛起和壮大。循环经济产业初步成型。6家部级、24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进展顺利,企业、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链逐步成型。清洁生产逐步推广,一批技术成熟、效果明显的清洁生产模式得到推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废旧物资回收与再生资源能源利用系统和机制初步建立,汩罗市循环经济工业园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大胆先行先试,在国内率先开展环境资源交易、污染责任保险、绿色信贷等方面探索实践。长沙大河西先导区采用了国际上最流行的“先确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再确定开发区域”的“反规划”建设理念,保证了大河西近2/3的面积被保护起来。

建设“绿色湖南”要走科学发展之路

绿色湖南是适合省情的发展战略,要节约使用稀缺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引进开发高端的知识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走出一条彰显湖南特色、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制定规划。以国际视野和现念,借鉴国内外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坚持“四化两型”战略,制定高标准、超前性、务实性的绿色发展规划。一是优化绿色空间规划布局。合理确定全省经济功能和绿色功能、绿色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布,实现绿色规划全覆盖。重点加强城市过境水系、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规范生态保护的红线范围,土地面积及其土地用途等。特别是要加强长株潭、张家界、湘西等地原有地形植被和景观保护,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取避让、绕道或地下隧道等保护措施,尽可能地保存山水河道、古树名木、村落民居,以发挥它们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要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坚持城乡统筹,把城市、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绿色空间网络格局。城市依山就水,山水洲城相融,城镇和农村则突出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特色,逐步实现生态人文交融互补,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三是统筹绿色经济区域合作。绿色没有县界,没有市界,也没有省界。条件相近的行政区域应当形成各自特色的同时,应当以开放式理念打破行政区划,加强资源、技术、人才协作和联合,实现优势共享、避免产业雷同、发挥综合效益。

坚持基础先行。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一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快全省环保、旅游、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抓好城市备用水源、水质监测、生活垃圾无害化和清洁能源工程。例如探索绿色快捷交通运营模式、在原140亿城镇污水处理计划上继续扩大新建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生态经济带打造中国的“莱茵河”等。二是凝聚绿色发展共识。新闻媒体和宣传部门要加大“绿色湖南”的宣传力度,党委政府部门要深化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使全省上下一心凝聚共识、共谋发展。

保护绿色生态。完善的生态体系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全省森林储碳、放氧、储能、蓄水、保土保肥等森林生态效益总值为8140亿元。要把绿色自然资源作为核心资源优先保护。一是守住森林覆盖率这条底线。稳定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进一步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二是加大保护绿色资源力度。制定全省绿色资源数字地图,明确保护范围、重点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三是重点打造长株潭生态示范区。突出“绿心、一带、多廊道、多斑块”的亮点和特色。四是建设城乡一体绿色生态网络。把生态网络从城市范围拓展到城市郊区和山区森林、农田林网、丘陵果园、河流湖泊等,让乡村变得更加清洁秀美。

推进节能降耗。一是强势推进节能减排。从高把关项目准入、从严淘汰落后产能、从快发展循环经济,坚决限制高耗能、高耗水、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关掉不达标的“五小企业”,从快建设污水处理、废物处置、废气控制、污染物减排工程。二是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湖南省新能源资源丰富。全省风能经济可开发量约100万千瓦时;太阳能主要原材料硅的储量达2亿吨以上,生物质能可开发利用总量约每年3150万吨标准煤,纤维生物质资源年产5000万吨,已探明铀矿储量2.6万吨。拥有一批在新能源领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等院校和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风电叶片制造、燃料乙醇制备等居国际领先水平,兆瓦级直驱永磁发电装备制造等居国内领先。三是大力推广节能技术。研究制订有色、建材、冶金、化工、石化、造纸等传统高耗能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机关办公用耗能限额标准、商业用耗能限额标准、居民生活耗能限额标准,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并配套出台阶梯电价等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办法。利用节能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应当成为湖南未来经济的主力引擎,占领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实现中部崛起的王牌。要发展高新科技、节能环保、现代农业、旅游文化、高端服务等绿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完善绿色产业体系。一是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基地+企业的模式,确保绿色资源的适度合理开发。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二是打造领先品牌。围绕湖南省资源、科技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粮食、水产品、机械制造、绿色照明、新能源、文化旅游等6个优势行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知名度的“湘”字品牌。三是组建产业集群。加大中小企业重组兼并力度,重点组建资源再生、污染治理、新能源、机械制造等绿色工业产业群。打造产业航母,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四是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是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工业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五是打造绿色核心科技。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集成是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围绕重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组建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科技创新联盟,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共同承接国家重大研发课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重点企业、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对部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与百万重奖的同时,还要加大在湘企业知识产权力度,发明专利总量继续保持中西部第一,力争全国领先。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绿色融资渠道。加强国土、财税、户籍、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等政策引导。建议每年确定10件绿色技改项目,推动机械、食品、有色、轻工业等湖南传统主导工业转变成为绿色工业。

高中绿色化学的核心篇10

【摘要】绿色GDp已是公众熟知的词汇,当前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初衷的低碳经济被大力提倡,它在国家发展规划层面属循环经济范畴。以“科学发展观”和打造“和谐社会”为思想基础,提出治理环境、节约资源、缩小贫困差距等目标、方针和政策,并为此探讨一种新的“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个模式的推出意味着中国从粗放型经济走向集约化经济,将告别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短见模式,向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健康全面发展的“绿色GDp”迈出了第一步。绿色GDp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有益补充,应引起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的继续关注;其核算方法应继续完善。

【关键词】绿色GDp核算低碳能源消耗

一、绿色GDp概述

为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各国学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将现行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变为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新体系。绿色GDp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核算的基础上考虑到外部因素和自然资源的一种新的GDp核算,它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的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价值被国外统计学者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Sustainable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SGDp,我国统计学者则将其称为绿色GDp。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威胁,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这个概念可以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从经济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经济就是指经济系统里产生收入的能力是可持续的,今天资源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因为收入是作为使用资产的回报,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资产的价值不减少,至少保持其价值不变。从社会角度看: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求社会的科技进步和消费方式变化不至于使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资源面临枯竭;另一方面,要求社会的习俗如消费、科技、食物、交通运输工具、娱乐等在既定的环境和经济条件下要能持续进行。从生态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并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如果在某种程度上,一个生态系统里的物种继续存在并相互作用,但仅仅只有物种的逐渐进化或暂时处于某个阶段,那么这个系统就被认为是可持续的。

三、我国实施绿色GDp的几点建议

(一)主要战略措施

把节约资源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走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新的能源发展战略,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努力: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2、推广节能技术和加强节能管理: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对公众来说,养成节能的生活习惯非常必要,在转变生活方式方面,我们应该向生活已经非常优裕但却崇尚节能的西欧发达国家学习。

3、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能源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能源需求总量影响很大。能源结构优化战略为: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用20年的时间,初步形成结构多元化的局面,使得优质能源的比例明显提高。

4、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目前,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限于我国国内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资源不足,应尤其注重加强与主要能源出口国的能源外交,通过海外开发和从国外进口两种渠道,为我国经济发展获取稳定、经济的能源资源。

(二)相关配套政策

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要建立环境资源经济绩效制度,大力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积极推进政府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制度。

二是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强化环境管理。坚持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制,研究确定环境与发展的重大政策。

三是完善法律,改善执法环境。应加快配套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进程,加大对环境违法的处罚力度,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四是推进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增加政府的环保投入。同时提高污染治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五是健全环境经济政策,建立有利于环保的财政税收体系。探索建立污染产品、生态补偿制度、排污交易制度。

六是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制度,引导正确的政绩观。

七是要进行全民的环保教育,普及相关的科学环保知识,发动党、政和学校、社区、团体各类社会力量强化环保人格教育,在大、中、小学校增设不同层次环保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法、环境经济学等课程,环保思想意识要从小抓起,要实行终身教育,成为学校和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以促进环保为荣,破坏环保为耻的文明社会风尚。

四、结束语

绿色GDp的提出,使资源、环境成本核算凸显出来,通过环境成本核算,统一进行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污染损失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以货币化的形式进行表示出来,把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中,能够较为全面地体现资源、环境的发展价值。因此,绿色GDp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有效核算手段。尽管绿色GDp核算处于暂停状况,但从长远来看,它的基本理念和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有益补充,应引起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的继续关注,并使其发挥出促进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大雁.“绿色GDp”战略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2006.

[2]彭涛,吴文良.绿色GDp核算――低碳发展背景下的再研究与再讨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