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广播电视的分类十篇广播电视的分类十篇

广播电视的分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7:29

广播电视的分类篇1

1.1镜头也是有解像力的差别的,不同镜头的解像力差别很大。目前,分析镜头的解像力跟反差再现能力使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是测试镜头的mtF值,物理上叫做调制传输函数,这种测定光学频率的方式是以镜头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呈现出多少条线来度量,拥有专门的测试仪器。同时,摄像机也有对应的指标,叫做调制深度。按照正常的配置来说,标清镜头的mtF值一定大于标清摄像机的调制深度值,而高清镜头的mtF值一定大于高清摄像机的调制深度值,这样才能完美地体现摄像机图像画面质量。一般来讲,标清镜头的mtF值在400mtF左右,而高清镜头的mtF值在600mtF左右。

1.2我国目前现行的电视制式标清电视分解力为720*576,而高清电视的最大分解力为1920*1080。也就是标清电视垂直分解力达576电视线,而高清电视的垂直分解力达1080电视线。这个主要是针对拍摄时所使用的摄像机及最终展现的显示器而言的。而作为图像进入摄像机的第一道关口,镜头的分解力一定是要大于摄像机的分解力的。mtF值,代表镜头能够分辨的一黑一白一对垂直电视线的数量,所以,我们看到的标清镜头400mtF值,代表其垂直分解力为800电视线,而高清镜头的600mtF值,其垂直分解力为1200电视线,是远远超出摄像机的分解力的。所以,镜头的mtF值,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拥有较大mtF值的镜头,其价格自然越贵。

2、其他因素对镜头价格的影响

对于一个镜头来讲,还有一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变焦比,广角端焦距等,这些,也同样会影响镜头的价格。一般来讲,普通镜头的变焦比会在16-23倍,而最短焦距会在7.3-8.6mm,如果变焦倍数大于40倍的长焦镜头,或者最短焦距在6.5mm以下的广角镜头,价格方面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3、生产厂家的因素

广播电视的分类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学概念价值意义要素

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系新艺术品种,所以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也自然成为一门尚在构建之中的新兴艺术学科,对这门新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不仅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本身的构建,而且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价值。为此,本文专门对比发表若干探索性拙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内涵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特点、性质、规律的专门学科,也是一门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综合学科。

广播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广播剧、广播小说、广播诗歌、广播散文、广播小品、广播音乐、广播曲艺(广播相声、广播二人转、广播山东快书、广播鼓词、广播评弹等)、广播话剧、广播歌剧、广播音乐剧、广播戏曲(京剧、评剧、龙江剧等等)、广播综艺节目、广播专题文艺节目、广播文艺谈话类节目等等。

电视艺术也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电视剧(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小品等)、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游戏类、益智类、真人秀、新人秀、达人秀等)、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晚会,以及直接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电视杂技、电视魔术、电视皮影、电视木偶剧、电视戏剧、电视电影、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专门研究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可见其研究的范围很广播,涉及的层面很深,要求的水准很高,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价值意义

广播电视艺术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作为一门艺术理论学科,广播电视学以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为研究对象,即以这两大艺术的具体艺术实践为基础,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升华,形成一门系统化,高端化的新兴学科。它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指导思想,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反转过来,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理论学科,它又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创作、表演、制作、欣赏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实践参考意义,也就是说,它既来源于艺术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艺术实践。

三、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构成要素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一门系统化的新兴学科,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艺术的性质、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规律等等,其中尤以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为重点与核心。

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广播电视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的艺术。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艺术的科技含量很高,其技术性特征十分鲜明。广播艺术通过把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出去,供听众通过收音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收听。其科技原理是通过无线恨波或导线传送、收听声频。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的,叫无线义广播;通过导线传送的,称作有线广播。不论有线广播还是无线广播,其技术性都很强。而电视艺术则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电视是同时传送声频与视频的电子技术,在发送前端,先由摄像机把图像发出的光信息——图像上各个画面上的亮暗、色彩不同的光点、逐点、逐行、逐帧转换成相应的视频电信号,与此同时,微音器也将与图像相关的声音(语言或音乐等)转换成相应的音频电信号。这些信号载荷在高频载波上,经放大后由天线辐射出去。电视接收机再将收到的电信号依次逐点、逐行、逐帧与发送端同步地还原为亮暗不同、色彩不同的光点,在显像管的荧光屏上再现出来,同时由扬声器产生原来的声音。20世纪90年代初,又出现了利用全数字压缩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称为“数码电视”,并通过卫星传送与接收,简称“卫视”,其技术性更强、更先进。

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艺术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完全符合艺术的本质,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即“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头潜移默化的作用。”[2]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学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所具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艺术基因,因此也自然以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传播性与欣赏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大众传媒艺术,传播性是二者共有的特点。特别是电视艺术,比广播艺术更具有传播广泛、快捷、完整的特点。由于电视的崛起与普及,使得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认为电视与卫星技术的产生,使地球“愈来愈小”,人类已跨越时空的限制,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则进一步指出:“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视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实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3]特别是电视与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结合,构成了电子信息网——信息高速公路,更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的最大亮点。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艺术又具有欣赏性特征,所有的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供人们欣赏的。正因为如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才必须注意群众欣赏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注意与欣赏者的互动理论的研究。

(三)文化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它们都代表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显著成就。

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它们又都具有娱乐性特点,即“寓教于乐”,传播文化要通过文化娱乐,文化娱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播。

因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也要注重这种文化性与娱乐性统一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209.

广播电视的分类篇3

接地是电力和电子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广播电视系统中的接地部分主要是通过扁平钢带与大地进行联通,从而实现对于广播电视系统保护。广播电视系统接地系统所实现的功能中,保护性接地是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广播是一种主要用于传输声音的传输方式,而电视则主要应用于传输声音和图像。在对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进行信号传输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一个庞大而繁复的广播电视工程来实现的。广播电视工程是诸多用于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设备和器材的总称,这些设备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实现对于广播和电视信号的传输。在整个广播电视系统中为实现长距离的信号传输主要采用的有两种形式:有线传输和无线信号传输。在采用有线传输方式时,广播信号和电视信号被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后通过光纤或是导线传输到远方,这一形式与有线电话的形式相类似,在采用此种信号传输方式时具有信号传输稳定、保密性强、抗干扰能力高等的特点。而在采用无线信号传输方式时,通过将广播和电视信号通过广播电视工程转换为相应的无线电波信号,充分利用无线电波能够在空间中自由传输的特性实现其在空间中的任意传输,而在对广播电视信号进行接收时,只要接收地点的电波强度足够强就能够实现对于广播电视信号的接收。相较于有线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方式,无线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方式具有信号传输距离远等的特点,但是不足之处则是广播电视信号容易受到空间磁场强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此外,在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一些大功率设备会对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造成极强的电磁干扰,从而影响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在电磁干扰中较为突出的干扰是在导线与电源之间形成的相互耦合的干扰,比如说电感性耦合、电容性耦合、电磁场辐射等的干扰形式,在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中如何做好上述干扰的防护确保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是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和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加强对于广播电视工程接地防护的建设确保接地质量用以增强接地系统的抗干扰性。广播电视工程信号传输过程中所受到的电磁干扰emi主要指的是干扰电缆信号并降低信号传输质量的电子噪音。一般可以将电磁干扰分为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传导干扰主要指的是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导电介质将一个电网络上的信号耦合到另一个电网络中。辐射干扰主要指的是干扰源通过空间将信号耦合到另一个电网络中。当广播电视设备受到信号干扰后将会导致传输性能下降,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以广播和电视为例,雷电对广播电视信号造成干扰容易导致收音机等产生噪音或是电视节目出现雪花、图像传输模糊等的问题。通过对电磁干扰源进行归纳分析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特性将其分为两大类,自然干扰类和人为干扰类。其中自然干扰源主要来自于大气层的天电噪声、地外空间所产生的宇宙射线等,上述这些干扰既是组成地球电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会对广播电视无线通信质量和空间技术造成极大的干扰。人为干扰源主要来自于人类所构建的机电类设备或是其他的人工所能发射电磁能量干扰的装置,为确保广播电视的传输质量应当加强对于广播电视设备的接地防护。

2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系统的应用

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常用的接地方式主要有:浮点接地、单点接地、混合接地等的多种方式。对于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接地系统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需要注意广播电视系统中信号地和其他接地之间的连接次序。在广播电视系统中由于需要进行大功率的信号发射因此其中包含有一部分的大功率设备,这些大功率的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对周边设备产生较强的电磁干扰,这种在电源和导线之间所形成的相互耦合的现象是较为常见的。其会对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较大的干扰。因此,为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应当做好对于广播电视工程的接地防护,通过在广播电视系统和大地之间建立起接地连接从而将干扰对广播电视系统所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以确保广播电视系统的正常运行。(2)在构建广播电视系统的接地系统时要注意音频设备和视频设备接地的连接次序,构成广播电视系统的各设备对于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音频、视频设备在安全地和功率地方面使用较小的接地电阻即可,而信号接地由于需要杜绝杂波对于信号的影响应当选用较大的接地电阻。在上述接地电阻的选择过程中如接地电阻选用不当将会对广播电视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困扰。尤其是电子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各种高精密电子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工程中,而这些精密的电子设备则对应接地电阻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广播电视工程所使用的数字设备中,有些会要求有独立的数字地或是模拟地,而在接地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要求将数字地或是模拟地进行分别接地后在汇聚到一起,对应接地的位置应当与公共接地母线相靠近。对应广播电视系统中所使用的信号设备,应当将设备机柜外壳的地线和系统外壳相连,最后将安全接地螺栓设置在设备的金属外壳上,确保设备接地系统的顺畅,在接地系统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广播电视设备的外壳接地进行简单的连接,而是应当根据设备的不同及接地电阻的不同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其进行合理的连接。(3)在广播电视工程的接地系统中应当注意使三相电源中性点电位保持零电位,在三相四线制的供电系统中,由于广播电视系统中各设备的负载用电量和用电特性的不同,将会在三相中各相造成不同的负载,如果中性线接地不好将会导致三相电源中性线电位偏移,而中性线电位偏移将极有可能造成单项供电的设备因电压的不均衡而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因此,在广播电视工程系统中确保电源中性线的可靠接地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确保三相电源中性点电位保持零电位。对于广播电视系统中的设备其机柜内的工作接地线应当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是电缆,避免使用无绝缘保护的扁钢、扁铜等。对于设备中的工作接地线应当与保护接地线相分离,确保接地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3结束语

广播电视工程的接地系统对于广播电视工程的安全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接地系统在广播电视工程中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接地系统在广播电视工程应用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介绍。

作者:李刚单位:宁夏广播电视台六盘山电视调频转播台

参考文献

[1]王艳秋.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及其应用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3(16):126.

广播电视的分类篇4

广播电视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们信息、新闻获得的重要途径,广播电视发展状况与人们信息的获取情况相关紧密。当前媒体行业当务之急是将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工作到点到位,有力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

广播电视与电视通过传递视频与音频信息,让人们大量获得需求的信息。面对纷繁复杂的节目信息播出,要想用户对某一频道或节目更喜爱,就要将广播视技术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将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工作落到刀刃上,这样,广播电视的发展就得到积极促进。

1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很大程度就是对广播电视设备和设施及系统的维护及保养。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工作只能做好,否则将直接影响广播电视的正常播出。广播电视日常技术维护保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广播电视是否能安全播出,是基础工作,必须要认真应对加以重视,在新媒体环境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呈现明显特点。

1.1广播电视频道数量和播出频率在慢慢增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频道数量以及播出的频率不断增加,以前观众只能接收到部分中央台以及地方卫视台,观众能够观看的电视节目也比较少,而且多为服务类节目。近几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电视媒体技术不断完善与成熟,使得各类电视节目也不断增加,已基本实现全天候播放。部门地区推出的多个频道,电视节目的类型不再局限于新闻报道,各类娱乐节目数量也在增加。

1.2广播电视的信息传输量不断加大

传统的广播电视受到经济水平与技术的制约,使得广播电视缺乏资金与技术的支持,难以建设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设备的性能水平较低,因此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规模相对较小,加之传播手段匮乏,传播的信息量有限。而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加上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媒体的覆盖面增加,最为明显的是偏远地区也已实现广播电视信号覆盖。除此之外广播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观众接收的信息量剧增,广播电视的受众可以通过经济频道、生活频道等获取实时信息。

1.3广播电视信号播控系统复杂程度与日俱增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程度不断加深,使得新的播控技术与系统设备被广泛利用,已经逐渐取代人工播控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播控效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自动搜索与保存播放,以提高电视节目播控的质量与效率。但是广播电视系统的智能化与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对技术维护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增加了技术维护的难度,这需要维护人员能够掌握各类设备与系统的原理及维护技术,进而高效地完成广播电视维护工作。

2抓住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着眼点

2.1学会抓住技术维护中所出现问题的本质

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开展,需要维护人员能够学会抓住技术维护中所遇到问题的根本,从其本质上进行分析,透过技术原理,借助现代维护技术先进仪器,做好广播电视系统运行故障分析与判断,科学地分析故障发生原因,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做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明确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目标,紧抓维护工作开展的根本。开展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主要是为了降低广播电视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改善设备运行的环境,以确保设备的使用寿命,控制人为事故所引发的设备故障发生。成立专门的检查部门,做好传输信息的定期检查工作,加强对广播电视设备接口的管理,减少非技术性播送事故的发生。

2.2熟悉广播电视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故障问题

新时期下多媒体广播电视设备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与难题。设备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较高,需要维护人员具有较强的维修技术,同时还需要明确设备工作原理以及故障问题。针对广播电视设备常见故障,要做好维护经验总结工作。新时期下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得广播电视的智能化水平得以提高,同时设备维护工作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要加强设备的定期检测检修作业力度。在开展设备检测检修工作前,需要制定全面的检测检修计划,基于检修计划,开展设备检测维修工作。利用设备管理系统进行设备故障监测与分析判断,进而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3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安全性工作不容忽视

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是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的主要目标,电视节目是经过系统制作,利用广播电视系统进行播控,进而将数据信息传输给受众。广播电视系统作为复杂工程,主要由前期策划与制作系统、节目播控系统、传输通道系统等构成,也是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主要部分。随着网络数据信息资源的地位提升,维护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安全性,做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能够确保节目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其和电视台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做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

2.4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人员要提高业务水平

作为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人员,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新媒体技术下的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广播电视技术不断发展,要求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更高的设备将会被不断地应用,对此则需要维护人员不断地学习与探索,以掌握更多的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技能,能够熟练应对广播电视系统运行中的常见问题与故障,进而做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新媒体下的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具有系统性特点,需要维护人员能够明确设备与系统运行的原理,做好常见故障研究工作,进而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若广播电视系统运行发生故障问题,则会给电视台造成极大的效益损失,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因此加强技术维护研究,制定可实施性较强的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方案,并且将其运用到日常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中去,做好全面的故障预防应对工作,减少运行故障的发生,确保电视节目得以安全播出,具有较强的意义。

广播电视的分类篇5

关键词交通移动媒体;移动电视;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2-0008-02

1交通移动媒体的含义

交通移动媒体,主要是指采用数字广播技术(主要指地面传输技术)播出,接收终端安装在各类汽车、火车、地铁、飞机、船舶和电梯等交通工具上,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型媒体。具体的形式有移动电视、GpS播报、车载框架2.0等,目前比较成熟的是移动电视。

2交通移动媒体的类型

交通移动媒体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是,交通移动媒体的种类多,发展速度快,并且品牌意识强。其中交通移动电视的数量及规模扩张是近年来新兴媒体行业的一大亮点,无线数字地面传输技术还未在家庭电视上开始大规模转换,就已经透过各种交通工具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目前,交通移动媒体主要有以下类型:

1)公交类移动媒体

公交类移动媒体是指使用数字传播技术、能在公交车上同步接收广播电视机构播放的节目的车载广播电视媒体。这类媒体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只有几年的历史。2001年移动电视技术首先在新加坡投入商用,2002年4月在上海的公交车上试播了国内第一台移动电视,随后我国的移动电视网络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我国已有近60个大中城市的开展了车载广播电视业务。

2)列车类移动媒体

列车类移动媒体主要是指安装在铁路客运列车内、以铁路乘客为接收对象的广播电视媒体。我国是世界上铁路旅客最多的国家,每年发送旅客数以10亿计人次。庞大的客流量显然是列车类移动媒体、特别是移动电视媒体发展的强大动力。2004年以来,我国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核心,依托贯通全国的铁路网络,在全国近500列空调列车上安装了8万多台高清晰度液晶电视,装车网络贯穿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500个经济活跃城市,目前已构建起一个全国性的列车类移动电视媒体网络。

3)地铁类移动媒体

地铁类移动媒体主要是指安装在城市地铁车厢中、以地铁乘客为接收对象的广播电视媒体。虽然受到我国建立地铁客运交通系统的城市数量限制,地铁类移动媒体的发展远没有像公交电视和列车类电视那样普及。但从2005年10月北京地铁移动电视首车成功试播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在8个经济最发达城市的28条地铁上安装了34000多个电视终端,而正在建设的地铁线路上也已经做好安装架设准备。

4)航空类移动媒体

航空类移动媒体主要是指安装在民航飞机机舱内、以飞机乘客为接收对象的广播电视媒体。飞机机载广播电视媒体可分为闭路播放和开路接收两种。闭路播放的广播电视媒体也早已存在多年了,实时播放的数字广播电视媒体则发展时间不长。我国现已在全国52家主要机场,12家航空公司,2100多条航线上安装了2万多块电视屏幕,已构建起了一个全国性的航空移动媒体网络。

3交通移动媒体的媒体优势

3.1受众覆盖面广泛

基于各类交通工具的交通移动媒体,受众覆盖面广、接触频率高。我国各城市的公交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5%以上,使得公交类移动媒体的受众覆盖面最大,基于公交人口分析,目前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的总体到达率直逼电视,达95%左右;我国铁路移动媒体日覆盖旅客超过150万人次,年覆盖6亿多人次;航空移动媒体年覆盖旅客近3亿人次;即使数量有限的地铁类移动媒体,每日资讯即时传播也达到了2千万人次。这些庞大的数字之下蕴涵的是交通移动媒体巨大的收视人群和发展空间。

3.2时空再造性优势

交通移动媒体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DD移动人群。这部分人群的移动行程恰好处于传统媒体特别是传统电视覆盖的盲区,是移动电视主要的服务对象。移动电视覆盖交通工具,将大大延伸电视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受众的覆盖范围,既拓展了电视媒体的社会及经济利益空间,也大大增加了受众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的时间与空间。

3.3交通移动媒体所具有的特殊优势

由于处于空间封闭性的媒体稀缺环境中进行传播,交通移动媒体具有了以下一些特殊的优势

1)封闭性效果:封闭的空间、枪弹式的效果,这种情况尤以航空、地铁类移动媒体更为明显;

2)无选择性效果:移动电视剥夺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不能调换频道、不能屏蔽广告,无可选择的接受传播;

3)强制性效果:强制收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体现出一种强制性和垄断传播的特点;

4)即时性效果:广告信息、促销信息、随时移动、随时收看。

3.4受众群体性导致的分众传播优势

当媒体不是面对普通大众进行单一且广泛的传播,而是面向特定的有清晰特征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应属于分众传播。交通移动媒体的受众会因时段、地域以及乘坐交通工具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以前单一的大众市场也由此分裂为不同的“分众市场”。不同类型的交通移动媒体可以针对不同“分众市场”传播不同的节目和信息,从而获得分众传播优势。

3.5数字传输优势

交通移动媒体采用先进数字传输技术,实现了高画质、高音质、多频道、高性能,能给受众全新的视听感受。

3.6良好的广告传播优势

由于具有媒体覆盖面广、接触频率高、环境封闭、频道唯一、“强制性”视听、广告成本较低以及分众传播等特点,使得交通移动媒体广告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

4结论

交通移动媒体业务刚刚起步,还面临着技术、政策、内容,产业链建构等诸多问题的解决,但是它毕竟具备诸多的传播优势,代表着一种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相信随着技术、硬件的逐步改善,相关产业链的不断健全,结合科学、可行的传播策略,交通移动媒体在未来数年将获得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前军,唐婵.论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媒介信息接触特征及媒体运营对策[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8(5):59.

广播电视的分类篇6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创新技术手段、更新报道理念、拓展传播功能。广播电视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基石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挑战。《广播电视学引论》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紧贴学术前沿的广播电视理论著作。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引论》专著创新广电理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全媒体时代的趋势已经愈加明显。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媒体广播电视也需要不断发展理论、创新技术手段、更新报道理念、拓展传播功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挑战。由孙宜君、阎安合著的《广播电视学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孙宜君教授从事广播电视研究多年,主持了多项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社科基金等相关广播电视及传播学的多项研究课题,并执教多门与广播电视有关的课程,对广播电视业变革和发展有深入的研究。因此,这是一部紧贴学术前沿,丰富与拓展广播电视理论的著作。

一、紧贴广播电视学术研究前沿,具有前瞻性

一部学术著作能否紧跟时展、站在学术前沿,这是反映著作学术性的关键点。《广播电视学引论》作者能够站在广播电视学科研究的前沿,紧密结合广播电视数字化变革与发展的实践,并参考、吸收了最近几年广播电视学科的研究成果。这就保证了在主题选择、观点提出、论据使用等方面能紧跟时展步伐。从书中

参考文献和数据来源看,大多为近5年的最新资料。此外,书中还适当借鉴了国外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电视及新媒体的理论与研究成果,丰富和拓展了广播电视学的研究视野。

作者在该书开头就阐明:“力图紧密结合广播电视发展、变革的现实,以新的理念和中外参照的视野来诠释广播电视传播观念与功能的新拓展。”①因而从论证案例的选取看,时新性和贴近性很强。比如在论述近年来电视节目创新情况的篇章中,作者特意甄选了《我要上春晚》、《非诚勿扰》、《新闻1+1》、《我爱记歌词》等案例。这些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获得成功的节目形态,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借鉴意义。在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呈现新特点时,作者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类型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很多节目既具有综艺(娱乐)节目的特点,又蕴含社教、专题等节目的特征……节目在形式、内容、功能上面的元素杂糅在一起,形成了“混搭”形态。如《康熙来了》是谈话+综艺+娱乐,《我爱记歌词》是唱歌+选秀+综艺+娱乐,《天天向上》是访谈+礼仪+文化+娱乐+脱口秀,《我们约会吧》是婚恋+交友+娱乐+真人秀派对+论坛+脱口秀。”②这种分析是非常中肯和很有见地的。

从书中论题看,作者深刻意识到新媒体对于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四章着重论述广播电视传统技术与新技术,强调新媒体技术与广播电视形态的重要关系。不仅如此,该书还有意识地把广播电视的发展放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去研究,第二章总结了数字化给我国广播电视业界和学界带来的新课题,比如,如何转变观念,实现多种媒体深层次融合环境下的全媒体传播,如何发挥数字化广播电视媒体内容制作优势,突破内容生产的瓶颈等等。这些论题都具有前瞻性,不论是对于普通读者还是研究人员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二、学理性强,形成科学系统的广播电视理论体系

《广播电视学引论》是一本具有很强理论性的学术型著作。该书分为13个章节,其中涵盖了广播电视学的学科体系、数字化变革、发展与现状、技术革新、传播主体和方式、节目类型研究和节目策划编排、以及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经营等方面,可谓是内容丰富、理论充足。

该书具有严密的结构框架设计,内容清晰、条理明确、逻辑性较强。该书的13章节可大致归为6个部分,分别概括为学科论、历史论、本体论、主体论、节目论、经营管理论。其中前两章节主要探讨广播电视学科特征,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广播电视概念、属性与数字化变革等。这两章属于基础学科论,主要从宏观上介绍广播电视学和本书的基本情况。第3、4章属于历史论部分,主要探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广播电视技术进步与新媒体技术变革发展。第5、6章是本体论部分,重点介绍了广播电视传播特性与功能及其符号系统。第7、8章属于主体论部分,论述了广播电视传播机构、从业人员和受众。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广播电视系统内各类从业人员的相关要求及其职责分配,分析受众作为接受主体的角色和构成、基本特点与基本权利以及接受的心理机制。节目论主要在第9、10、11三个章节论述,这一部分从节目类型、节目传播方式、节目制作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经营管理论是第12、13章,从宏观上介绍了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情况。从该书的内容分布来看,该书的6个部分相辅相成又互补互助,从宏观出发最终着眼于微观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层层深入。使该著作形成科学系统的广播电视论证体系,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广播电视理论,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三、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多样且理论结合实际

《广播电视学引论》吸收并运用传播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与知识,对广播电视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形成了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如在“广播电视是特别的当代文化形态”这部分,作者就从文化角度论述了“广播电视是媒介是讯息,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双重属性。而在论述广播电视产品经营的特殊性时,作者从经济学角度解释节目内容是凝聚了广电工作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些都说明该书作者不满足于从传统的理论视角展开论述,而是敢于从多个学科吸收营养。这样做,既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和思路,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该书还做到研究方法多样化,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如将人文科学方法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心理学方法运用到分析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研究当中;运用社会学方法分别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分析广播电视的传播过程、传播功能、社会效果等。书中多处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将经典文本和案例多次引用其中,进行细致分析。此外,大量运用图表和数据也使得该书的直观性更强,给读者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对于读者而言,这是一本了解当代广播电视学术前沿的主流及趋势的不可多得的好书。书中各个章节都包含了广播电视学术领域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富有很有学术价值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①②孙宜君、阎安:《广播电视学引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6、217

广播电视的分类篇7

论文关键词:广播,对农节目的弱化,分析,对策

1对农节目的弱化现状分析

1.1节目逐渐萎缩

虽然农民是广播的极大听众群体,占听众的很大部分,然而,各大广播电台并没有对农民感兴趣的节目做出安排,反之,农业节目却变得越来越少。各大广播台播出的节目都在走都市的色彩。打开广播,听到的基本都是音乐节目、娱乐节目、交通情况等节目,面向的受众都是都市听众和城镇居民听众。广播节目改变了受众听众群体,他们不再把听众群面向大部分的农村地区,而转而面向都市市民。农村农民所感兴趣的农业类节目变得更加稀少,农业节目变得萎缩。即使有些节目是面对的农村,然而节目的关注视角并没有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待农业类节目情况,而是以自都市的视角对农业类节目进行报导,这样的节目也不能满足农村听众的要求。这是目前广播节目对于农业类节目的现状情况。

1.2农业类节目人才的缺乏

农业类节目的报道,需要有具备丰富农业类方面知识的人才来对农业类节目进行点评报道,这些都对此类节目中的人才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现状是此类人才很匮乏,对于此类节目的报道,需要一些类似博士类的高水平人才来对节目进行点评分析,提出好的解决方法,而目前,广播电台里面的人绝大多数是播音主持类人才出身,他们对于专业的农学方面的知识基本很少知道,对于这类知识的缺乏,更加使得农业类节目的制作播放过程有着很大的困难。随着新型农村的建立,农民在平时的劳动中比起以前古老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的那种老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农民们也逐渐学习了一些新型的生产知识,同时,也渴望学习一些新的生产技术,广播电台类节目就需要满足农民的新需求,需要根据这些作出一些能满足大部分农村居民此类需求的节目来,然而这些就需要高复合人才来办此类节目。这样的矛盾下,导致农业类节目更加减少,还有些即使有一些农业类节目,然而提供的知识论点却比较落后,这些都需要改进。

1.3媒体对农业节目的忽视

虽然农业类节目的听众群体多,占广播听众的大部分,但是在广播工作者们看来,农村地区听众群虽多,但是却并不能带来很大的收益,对此,更加造成对农业类节目的忽视。由于这类原因,导致广播站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抱有此类想法,认为广播中的农业类节目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并不能为广播电台带来一点收益,这些也是现在的急功近利的社会所带来的现象。现在的广播电台,绝大多数都播放交通类、音乐类、娱乐类能满足现代都市化人的需求类的节目。同时除此类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在广播电台统计听众中,也存在很严重的忽视农村听众的数据情况。农业类节目收益少,其中的广告投入回报率低,所以更加使得农业节目变得不受重视,从而导致农业类节目减少。

2对广播节目对农节目弱化的对策

目前广播节目中对农业类节目的弱化越来越少,对于此类情况,素质教育论文必须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增加农业类节目的数量和质量。

2.1要改变对农节目的认识

农节目的不受重视,使得农业类节目的减少,原因之一就是广播站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对于农业类节目的偏见情况,对农节目的忽视。广播的受众群比较广,相比于其他媒体,广播类节目更显得通俗易懂。由于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受教育化程度低,因此对于广播类的节目,农民更容易接受并成为广播的忠实客户群。农业节目中最受农民欢迎的,就是那些能够从中获得许多好的知识的节目,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三农”情况的开展,对农业的越发重视,这些都必须引起广大广播媒体同志的重视,加大对农业节目的投入,多办出好的广播类农业节目,改变观点的同时认识也要提高。

2.2对广播类农业节目不能太有功利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好的方面也凸显出来,广播节目功利性质的凸显就是一个方面,办一个节目,想到的最重要的是是否能得到好的收益,由于农业类节目普遍不能得到好的回报,这样就使得广播工作者们对农业类节目更加没有办的想法。广播类节目,应该属于公益性节目,广播应该属于公共节目,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对于具有这类想法的媒体大众们,应该改正自己的想法。当然,对于广播接收站的建立,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然而如今,农村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相比以前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农业类节目中的广告,其实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收益,因此广播媒体对于农业类节目的认识必须改正过来。

2.3可以建立专门的农业化广播平台

由于建立一档好的农业类节目需要专门的技术类复合型人才,这使得对于农业类的节目的开展变得很严格。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有着比较优秀人才的大的广播电台来建立一个专门的农业广播节目,然后供下面的县乡广播台转播,这样也能很好地节约人力,同时也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能让更多的农村地区的人们收听到实用的农业类广播节目,这对广播的发展和农村地区能够收听到好的农业类节目都具有很好的作用。

3结束语

广播中的农业类节目不能被忽视,必须受到重视,农村地区的人占收听广播人群中很大一部分,必须值得广播工作媒体同志们的重视和关注。对于广播中农业节目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想出应对解决方法。目前我国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之对应的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很大的飞跃,农民对于一些新兴技术,能够应用于农业中也有着很浓的兴趣,通过广播农业节目中对这些知识的介绍,能够使农民朋友们了解到这些知识,从中获益。因此,必须加强广播中农业节目的播放。

参考文献

[1]金震茅.经济发达地区对农广播节目的现状、特点及发展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2):50-52.

[2]朱梦洁.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宣传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5.

[3]李桂东.浅谈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做好对农节目[J].大众文艺,2011(16):177.

广播电视的分类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26-2

一、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在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中,各学科的发展存在寿不平衡现象

其中有些学科起步较早,已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有些本身叉分为若干分支,学科研究向着更加深人的层次、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处于成熟或继续发展期;有些学科正处于初创阶段,趋于形成。广播电视艺术学科领域中的空白点较多,一些分支学科研究者共少。这种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尚不完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似吸要原因之一在于对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作宏观思考不够,缺少对学科体系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在一定程度卜仅仅是从各自所在分支学科出发并局限于自己所熟悉的学科去进行学科建设,以单科拓进和学科的局部开发祷代学科整体格局的系统运筹,缺乏对学科体系发展的榷休视野和锥体规划。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尚未与新时期传媒业改革问题的研究建立起互动机制,尚未走上同改革实戏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轨道

从我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的建设来看,我们实际上遵循了一种“体系先行”的学科建设模式,即仅仅从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关注学科的建设,往往从学科的知识体系考察学科的发展,对休系作了片面的追求。这种“体系先行”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科建设上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使作为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发展客观前提和现实土壤的活生生的广播电视业的改革实践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进而对发展变革中产生新艺术形式、艺术手段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并开展全面、深而入和系统的研究。因而从总体上看,在“体系先行”模式下所建立起来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有偏于纯理论研究之嫌。这使一些学科的分析跳不出陈旧的框架,无法吸引并得到广大电视工作者的认同和参起来。在改革大潮中难以确立应有的地位。这样,就不可避活动及理论探讨来进行学科建设,才能找准学科的生长点,免地在实践问题上显得苍白无力,既缺乏解释力,又缺乏指导力和预测力。

(三)广格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般来讲,学科体系的确认标准有三方面:其一,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概念、范畴、原理,并正在或已经形成学科结构体系;其二,有专门的研究者、研究活动、学术团体、传播活动、代表作等;其三,该学科的思想、方法已经在实践中被应用、被检验,并发挥特有的功能。以这三方面标准来衡量,我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并不成熟和完善,虽然确立起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但还应当从深度和广度上积极拓展各门学科的建设。

二、构建广播学学科体系的主要任务

学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以之立足于世界科学之林;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发展与培养人才的任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广播电视业产业化的大的国际国内传媒业发展背景下,广播业不管是内容改革还是经营改革都在快速地推进。广播学既要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媒介环境,又要加快学术建设步伐,以便达到指导实践和立足于学科之林的双重目的。

(一)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学科的研究客体、学科的理论基础、学科的主要理论、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科的思维定式与研究路线和学科的方法论等。从广播学目前的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在传统广播学研究领域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完备性方面还十分欠缺,尤其是在广播的网络化生存、经营与管理、道德困境与公信力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有的研究领域如广播伦理方面还未展开,大部分研究缺乏深度。对于广播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即对于广播以声音传播为唯一传播符号的特殊传播规律及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传播特征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科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而合理的学科体系分类既能够促进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能够涵盖学科研究对象实践领域的各个方面,但一门学科应当如何划分体系,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广播学界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以调整和更新。目前,对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分类问题,学术界尚存在较大的争议。不同的分类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谢鼎新对于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架构的设想基本具备了一门学科建设应有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具体可操作性特征。该设想将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概括为-两大领域、三大模块.,即理论研究和活动(现象)研究两大领域,基础理论、交叉学科和独特内容三大模块。参考其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架构,广播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架构可由下图表示:上图的学科分类方式基本上涵盖了广播学及其学科体系建设应当包括的所有内容,但这种分类方式也难免呈现出一种复杂性的表达特征。如何寻找一种更为简洁和易于让人接受的学科分类方法,学界的讨论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致意见,而按照广播史、广播理论、广播实务、广播工程与技术四大模块的分类方式并结合上图的学科体系分类方法,既简洁和公允,又全面、明晰和严谨,基本上可以描绘出广播学及其学科体系的基本图景。实际上,目前学术界争议较大的各种交叉学科均可以整合进广播理论和广播实务两个板块中去。此外,学科体系建设的相对性特征决定了在广播学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会有新的交叉分支学科内容的不断涌现,但是这些内容同样可以整合进以上两大板块之内。

(二)加强与广播业界沟通,增强广播学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从广播学学科特点看,实践性是广播学的最主要特点之一。因此,重应用、重实践应成为广播学研究的基本取向。广播学应当从纷繁芜杂的实践领域总结发现理论知识并指导广播业的健康发展,进而谋求实践与理论的良性循环。目前,广播学的研究队伍分为相互割裂的三个方面:一是学界研究者。这是目前广播研究的主要力量。但是,学界的研究者们因缺乏实践知识的积累,倾向于从理论到理论式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对于实践热点问题的把握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有时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二是以各地电台为代表的业界研究人员。这些研究者有着丰富的实践资源和经验,但是往往仅限于就事论事,就经验论经验,无法把实践中的新发现和新经验上升到必要的理论高度,并且存在着严重的规范性与严谨性问题。三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同志。他们往往从政策或监管角度对广播进行研究,但成果相对较少。广播学的学科建设及其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是相关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的过程。因此,打破研究各界之间的壁垒,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发挥各自的所长,是广播学学科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应当加大对广播研究的投入。对于广播业界来说,建立相应的广播研究机构尤其是节目、管理的专业研究机构是现代企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广播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有实力的广播电台应该在这方面先行一步。从目前各传媒类型在这方面的实际动作来看,广播业的科研机构建设明显滞后于报纸、电视等其他媒体类型。而各高校以及独立科研院所、广电协会也应当加强这样的机构建设以为广播学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其次,进行合理的分工。广播业界以及政府管理层在业务操作和行政管理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应当在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而学界由于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创新方面的优势,应该着力于基础理论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再次,应当建立各种定期和不定期的合作交流平台。目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及其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以及其他各类广播学研究刊物和各种各样的由业界、学界所组织的交流活动为广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这类活动研究角色错位、形式大于内容的成分较多,对广播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没有真正地加以研究探讨。开展以合作为目的的各种广播专门研究,增强学界、业界及政府相关部门三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广播学及其学科建设。

(三)完善研究与教学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广播专业人才

广播电视的分类篇9

关键词: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广告效果;经济效益

广告效果是广告传播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即广告所达到的既定传播与促销目标的程度。增强广告传播效果,避免无效和低效的广告,这是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体共同的追求,也是广告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国电视领域发生着迅速变化,数字电视进程日益加快,并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我们有一系列措施与经验,但是,数字电视之后广告传播将是机遇还是挑战?广告将如何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与经济效益,这是值得我们探寻的新课题。

一、数字电视及其特殊的传播功能

数字电视(DigitaltV,DtV),是利用数字化的传播手段提供卫星电视传播与数字电视节目服务,用数字压缩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从而为用户带来集高品质图像质量、特色化服务内容于一身的数字电视频道服务,具有高速、高质、超量、超文本、超时空、可检索、自由转换等传统电视所不具备的功能与特点,即是电视节目信号的拍摄、处理、编播、输出、接收、显现均采用数字技术的信息系统,存在于电视制作、传播、收看的全过程,它刷新了传统电视的传播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平台,具有多媒体、即时性和交互式传播的特点,它是未来世界电视传播发展的主流趋势。概而述之,数字电视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电视台前端的数字化,实现电台、电视台内部栏目、节目、频道之间的互联互通各信息共享。二是在此基础上,在一定区域内整个电视信号传输、接收系统实施整体转换,逐步关闭模拟电视,实现前端到终端整个系统由模拟向数字的转换。

数字电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样性的服务功能。数字化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开放、兼容与共享,它整合了其他媒体和电信运行的所有功能。如互联网浏览、即时视频点播、电视购物、资讯平台、远程教育、市政公报、互动游戏、分类广告、电子商务等,实现了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功能“三机合一”,使广播电视网、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网“三网合一”,在它们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电视成为类似电脑信息终端的显示器,数字电视成为“复合性多媒体”。二是互动功能。数字电视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向着受众选择和控制的方向转化,实现了电视传者与受众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和即时反馈,技术实现了逐行显示的标准VGa图像,电视机成为一台多媒体信息终端显示器。三是实现了电视的多视窗如画中画、画外画、视窗放大、静止画面等功能。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自由地选择频道、选择画面,并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口味与需求随时更换节目。四是电视频道明显增加。数字电视使电视节目传输资源得到极大膨胀,卫星通过数字压缩技术可以传输上百套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网通过采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也可以提供数百套左右的节目。因此,现在使用的电视模拟网只能传输40多个频道,使用数字电视网后,则可以传输500多个频道,而每一个频道又可以播放多套节目。数字电视普及后,受众观看电视时,节目选择更宽,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由此观之,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电视传播比较,其传播优势明显体现在:电视传播播的质量高、选择的范围与传播的地域广泛、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必将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

二、数字电视给广告带来全新的传播方式

1.从单向硬性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转变。数字电视的功能与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电视媒体截然不同。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是受控的,信息是单向流动的,受众处于一种你播什么我看什么的状态,受众反馈的方式不外乎写信、打电话。而数字电视则由过去受众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互动式”(传者与受者表现为实时交互操作),即人机交互,受众可以主动地接受需要的电视信息。数字电视传播形式由过去的“一对多传播”变成了除“一对面”外的“点对点”传播。即数字电视使受众在观看电视的同时,能上传有关信息,选择与节目相关的内容和服务,如我国数字电视杭州模式就实现了VoD视频点播。数字电视后画面还有多种“链接”形式,可以进入另一个数据流程。如果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给人的感觉主要是向消费者“推”、“输”广告信息,乃至施加“皮下注射”进行广告信息灌输的话,那么,数字电视广告的、传播,改变为受众可以与电视中任何自己需要的广告“信息源”联系,把需要的广告信息“拉”出来,主动进行观看、浏览甚至下载,这样,传统模拟电视那种“地毯式轰炸”的广告传播方式正在失去效果,数字电视的出现大大地减少了广告传播的负面影响。

2.由强制性接收向选择的自由性收看转变。传统模拟电视是受控的、单向的,即传输接受,受众只是单纯被动地接收电视信息。而数字电视传播下的受众可以在自己许可的时空中自由选择电视观看,接受与消化电视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在电视中查找不同形式的信息,甚至可自由观看、查询、浏览、下载需要的广告信息资料,从而避免消费者因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的广告传播的无效性和被动性。数字电视广告的出现,甚至可能使传统购物方式发生转变,广告主开始向直销广告主转变(如中国数字电视的青岛模式),消费者不必一家家商场跑来跑去比较商品的质量、价格,更不必面对售货员的“热情推销”,一切只需操作遥控器或红外遥控键盘,边观看数字电视中的广告,边详看企业、产品的介绍,边互动选货、订货、购物。在数字电视环境下,受众成了主动广告信息的寻求者,开始真正能够控制自己的收视时间和收视内容,完全消除了电视广告在接收时间上的强制性与被动性。

3.由电视表现手段的单一性向电视表现的多样性转变。数字电视把影像、声音、文字、图表等信息传播形式集于一体,变成一种可以包容一切信息传递方式、类似于计算机“多媒体”全方位信息传播的媒介载体。也就是说,数字电视整合了一切媒体的优势,具有了多媒体的功能,它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各种技术与艺术手段,利用现代高科技声、光、电技术制作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赏心悦目、可视性强的电视信息(广告信息)。数字电视有电视画中画、画外画、视窗放大、静止画面等展现传播方式,给受众以全方位、多维度的广告信息传播,传达多感官的广告信息,甚至还可以实现电视广告信息的录像、复制、定格或回放等功效,给受众带来全面的视听觉震撼。因此,数字电视传播广泛、力度大、交互性强,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就可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推播全屏广告、画中画广告、声音广告、游动广告、互动广告、全流量广告等综合多种传媒技术的广告传播形式,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4.由电视信息投放的模糊性向准确性转变。与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比较,数字电视广告投放的精准性明显增强。数字电视可依据有共同兴趣、爱好、利益的分众群体(消费者),依据要确定的广告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传播,即特定的电视广告针对特定的电视受众,使得数字电视广告传播的目标受众十分清楚。如某固定的电视节目专栏,不同产品的广告就可投放在这类传播平台上。这样广告播放的信息投放在有着共同需求的分众(消费者)中,其广告传播的目标市场十分清晰,从而真正做到广告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告主在数字电视中传播广告的信息的准确度就会大大提高,就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广告主可以利用数字电视传播技术及时监测广告观看者、访问者类型、访问的时间、访问的地区,并进行归类统计,从而准确地了解到电视广告传播的效果。这样,广告投放、传播广告的目标市场就会越来越准确。

5.由传统固定的电视传播向移动的数字电视传播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移动电视正在出现,它是无线传输的数字化电视,其特点是移动接收、携带方便、清晰度高且音响效果好,能够随时随地收看,对受众的影响非常大。当前,流媒体如车内移动电视、手机移动电视、计算机电视收视等早已出现,这为电视广告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途径。目前上海、长沙的车载移动电视,以收视优势拉动了广告信息的传输,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04年以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相继推出了手机电视传播业务,其用户数量逐年增长。移动数字电视的传播效率和接受功能优势是传统模拟电视媒体所无法相比的。这种移动的广告信息播放,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获得更高的广告到达率。

三、数字电视广告实现有效传播的途径

1.采用“点对点”的方式传播广告信息。数字电视改变了传统电视广告那种“全民式”的传播模式(数字电视频道的增多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模拟电视单一强势传播的削弱),使“点对点”的定向定面电视广告传播成为可能。数字电视媒体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播放相应的广告信息,传播模式表现出新的“点对点”的映射关系,它能使电视广告在最合适的时间、以最合适的方式传播给最需要广告信息的受众(消费者)。数字电视传播的出现,开始使自己小众化,传播的针对目标越来越细,这样就能有效增加数字电视广告的针对性、及时性与沟通效果,大大提高广告传播的效益,同时,由于“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在个性化内容的数字电视频道中,受众注意力集中,需求的目标明确,并自主自愿地接受电视广告信息,电视广告传播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2.建立电视资讯平台传播广告信息。在数字电视中建立“资讯平台”,就可以为广告传播建立信息资源库或称其为“服务仓库”,供受众(消费者)随时随地查找需要的广告服务,用户通过所设的解码器或操作键盘可随意检索数字电视广告信息,这样一来,电视广告就成为可供查询、可供检索的信息资料。电视资讯平台栏目上的受众,往往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这样也就能更好地使广告主与媒体接近目标分众(消费者),了解他们的购买行为和购买的习惯与差异,从而开办“资讯平台广告”——直接针对新产品的目标受众设计资讯平台,把广告的内容完全融到所资讯的形式与内容中去,把电视机变成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广告信息终端。数字电视可以满足不同目标受众的需求与愿望,通过数字电视频道提供分类广告,为广告客户提供足够广阔的选择空间。目标市场明确了,电视广告资源就能得到合理开发。

3.采取电视与网络互动传播广告信息。对于广告而言,与受众进行有效沟通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数字电视技术第二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电视与互联网联通,真正实现跨媒体的信息共享,交互式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两种传播媒介的各自特征与优势来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受众在收看数字电视后,可以通过遥控、点击广告链接到企业或新产品频页,或上网查询更详尽的产品广告信息,甚至把需求信息再反馈到电视台或商家。同时,也可将数字电视广告转化为网络视频播放,可利用数字电视来吸引受众(消费者)收看简短广告片,最后用字幕打出受众需要了解的信息,告知到网络中去查找更详细、更需要全面了解的广告信息,使受众对广告信息的阅读层次化,并进行互动双向交流。这种把电视媒体广告和网络广告结合为一体的广告传播方式,在美国、日本已经出现了,并日益受到受众的欢迎,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互动电视广告”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商家与电视受众(消费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通过广告信息库的建立,真正实现“一对一”的营销。

4.办好电视节目吸引受众来传播广告信息。数字电视后,节目制作的质量成为收视的关键,电视节目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才会产生传播效益。因为数字电视后每个安装了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系统的用户将能收到500多个频道,这种传播局面必然使电视受众不断地更换、选择电视节目来满足自己的收视要求。这样,传统模拟电视单一频道强势传播的局面开始削弱,那种全方位、大面积影响受众的广告,在数字电视面前变得只是少部分地影响受众了。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必须在电视频道相对稳定、节目品牌影响力大这种收看状态中去争取受众。因此,数字电视时代要想使商家的广告传播影响受众,就必须发挥数字传输的技术优势,办出有吸引力的电视节目,给受众带来乐趣,使数字电视节目显现出互动性、娱乐性、新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要利用好的电视节目搭建广告传播的平台,想方设法吸引受众视觉、听觉,让受众在享受好的节目的过程中自愿接受有关广告信息,甚至引发受众自发关注和参与,吸引他们去主动寻找广告信息,这样才能使电视输出的广告信息吸引眼球、传有效果。

5.实行电视分群投放来传播广告信息。传统模拟电视传播的对象往往是“全民性”的,广告传播也是大面积“广而告之”的“印象轰炸”,电视广告传播往往不顾各个年龄层次、各个地区、各种收入阶层、各种文化水准、各个生活层面的受众,盲目传播广告信息,所以这种电视广告传播关注力低。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受众开始分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的受众,观看与浏览的是共同关注的电视信息、电视广告,受众导向时代真正来临。这时电视广告传播只有按分群的目标受众“投其所好”地把广告信息传输给受众,投放的广告才会取得成效。在数字电视传播时代,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广告主的需求,锁定广告目标用户群,为他们“量身定制”广告,做到精确定向的广告传播。如果电视广告传播的分众(目标消费群)与专业电视频道的目标受众趋于一致,电视广告传播就会取得巨大效果。

不可否认,数字电视在中国还只是初现端倪,怎样构建数字电视广告传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与开发,但我们深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电视媒体仍然是广告传播最为重要的媒介,其广告传播效果也最为明显,崭新的以“受众本位”数字电视的广告传播时代的春天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的分类篇10

第一条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宏观管理,保证教育质量,促进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广播电视大学是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地方广播电视大学及其分校、教学管理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

第三条广播电视大学应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为办学的指导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

第四条广播电视大学应加强同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协作。

第二章性质与任务

第五条广播电视大学是采用广播、电视、印刷和视听教材等媒体进行远距离教学的开放性高等学校,是在教学上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远距离教育系统。

第六条广播电视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举办以高等专科为主的学历教育,同时,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社会各界的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专业培训、继续教育提供教学服务。

第三章设置原则

第七条设置广播电视大学及其分校、工作站,应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办学条件的可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处理好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同发展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讲求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设置。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大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设置。

省、自治区所属地区(含地级市,下同)可根据在籍学生人数设置广播电视大学分校。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所属市,可根据办学任务及在籍学生人数设置广播电视大学分校或工作站。

县(含县级市,下同)和各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可根据在籍学生人数及其他类成人教育的需要,统筹设立相应的工作站。

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及工作站,根据教学管理的需要组建教学班。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大学可举办实验性直属教学班。

第八条广播电视大学设置专业和课程,应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符合通用性强、适应面广、学员视听率高的原则。

广播电视大学高等专科专业,可分别由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大学及省、自治区所属地区分校设置。

广播电视大学可按以上原则接受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委托设置专业和课程。

第九条广播电视大学可根据人才需求附设中专部。

中专部的专业或课程,可分别由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大学及省、自治区所属地区分校设置。

第四章设置标准

第十条设置广播电视大学及其分校,应当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达到大学本科毕业文化水平,熟悉远距离教育规律的专职校长和副校长。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大学及其分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学管理人员和专职或兼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

设置工作站,应当配备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达到大学专科毕业以上文化水平的专职负责人。

第十一条设置广播电视大学,须配备与教学任务相适应的合格教师。

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须具有与所担任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学术水平,懂得远距离教育的教学法,并具有编写辅导教材和进行面授辅导的能力。

第十二条广播电视大学的专任或兼任教师,均须通过任课资格审查,方可担任课程教学,其资格审查和聘任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广播电视大学每个专业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务的专任或兼任教师两名,每门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职务的专任或兼任主讲教师一名。辅导教师的配备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广播电视大学全国统一开设课程的主讲教师和教材主编应从全国范围内择优聘任。

第十三条广播电视大学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办学经费,须有稳定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学员人均经常费开支标准和解决办法,应区别不同的办学层次,学科类别及学习年限,按国家或地方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设置广播电视大学,须具有与学校任务和规模相适应的固定校舍、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有相对稳定(含租用)的教学实习、实验基地。

第五章审批程序

第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设置和变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审核,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省、自治区所属地区广播电视大学分校、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市区分校或工作站的设置和变更,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县和各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的设置和变更,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所在地人民政府批准,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设置专业的科类计划和岗位培训、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的课程及附设中专部,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核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大学及省、自治区所属地区分校设置专科专业和岗位培训、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的课程及附设中专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第十七条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在规定职权内,依照本规定第三章和第四章的规定,分别对广播电视大学申请设置或变更学校专业及课程进行全面审查,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第六章职责

第十八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职责:

举办全国统一开设的专业科类,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统一开设课程的教学大纲;

负责编审统一开设课程的印刷教材,制作视听教材,并出版发行;

负责统一开设课程的考试和命题工作;

加强师资、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培训工作;

开展远距离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

指导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业务工作。

第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职责:

举办面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统一开设的专业,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

拟订自行开设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自行开设课程的印刷教材及教学辅导资料,制作自行开设课程的视听教材;

组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开设课程的考试及评卷,负责自开课程的考试和命题等工作;

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教学、教务、考务、学籍等管理细则,并组织实施。负责录取新生,颁发毕业证书、单科证书、结业证书;

培训师资,开展教学研究,总结交流办学、教学经验;

指导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和工作站的教学业务工作;

指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十条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市区广播电视大学分校或工作站的职责:

按照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计划,组织听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考试、考核、实验、实习、毕业作业(论文)等教学活动;

贯彻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关于教学、教务、考务、学籍管理等规章制度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大学制定的相应的管理细则;

负责所属工作站、教学班的组建和教学管理;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颁发结业证书;

省、自治区所属地区分校须负责面向本地区自办的专科毕业及其他层次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的职责:

聘请辅导教师和非学历教育自开课程的任课教师;

负责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工作和教学班的各项管理工作;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七章教学

第二十二条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全社会实施开放教学。采取视听、自学、函授、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视听和自学为主。

第二十三条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过程采用全国统一开设课程和地主自行开设课程相结合,以全国统一开设课程为主的方式。

第二十四条广播电视大学举办的学历教育,学员须通过国家规定的入学考试,方能取得学籍。学籍管理办法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广播电视大学举办的学历教育实行学分制和学年制,并逐步向完全的学分制过渡。

实行学年制,应根据全日学习或业余学习和学科类别的需要确定学制。

实行学分制,应根据学科类别的需要,确定各门课程的学分。适当缩短或延长学员的学习年限。

第二十六条广播电视大学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与各类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联合办学。在相同层次、专业范围内逐步实行广播电视大学和其他类成人教育相互承认学分或成绩。

第八章管理体制

第二十七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等学校,接受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领导和管理。

第二十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大学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所属高等学校,接受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教学业务接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