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十篇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十篇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8:08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篇1

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教学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结构中的基本材料。正确的理解和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培养运算和解题能力的首要条件。反之,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会影响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进行概念教学呢?下面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初浅认识。

一、引入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也是认识阶段的总结。人们的认知规律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引入概念应遵守这一原则,那么怎样引入呢?

1.实物展示。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我先拿一个苹果,把他平均切成两块,其中的一份(一块)可以用分数表示。再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或三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通过实物学生理解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一份”或“几份”都能用分数表示。

2.亲手操作。我在讲长方形的周长时,课前先让学生用细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然后让他自己量一量周长。在操作中,学生懂得了周长即四边的长度。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用“长+宽+长+宽”,可简单为(长+宽)×2,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懂得了周长这一概念,并能根据公式求周长。

3.以旧带新。数学中有些概念难以用直观形象来表达,但它却与旧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如再讲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这两个概念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约数这一概念,然后提问什么叫约数?学生回答:a能被b整除。b就叫a的约数。接着让学生写出12和18各有哪些约数?12的约数有“1、2、4、6、12、”,18的约数有“1、2、3、6、9、18”,然后让学生找出12和18的公有约数是:1、2、3、6,最后指出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这就是由旧概念“约数”引出新概念“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二、形成概念

引入概念后,接着就进行概念的形成教学,那么怎样进行形成概念的数学呢?

1.抓住本质,探求概念。因为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应,所以进行概念形成教学时要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抓住本质探求概念。如学习“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时,先板书:写出下面各数的约数。思考:①左竖排的约数有什么特征?②右竖排的约数有什么特征?

2的约数有:1、2。4的约数有:1、2、4。

3的约数有:1、3。6的约数有:1、2、3、6。

5的约数有:1、5。9的约数有:1、3、9。

通过观察思考,回答左竖排的约数的特征,是有两个约数:1和本身;右竖排约数的特征是:至少3个约数,1和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然后告诉学生左竖排2、3、5这些数都是质数,右竖排4、6、9这些数都是合数。那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呢?让学生思考、探求、概括,在教者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都能抓住本质特征(约数的个数),准确地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2.找出异同,明确概念。在教学中有些概念意义相近,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学生容易混淆,应找出异同点,加以辨析,明确概念。例如,学完奇数和质数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就容易混淆。我先让学生说出质数和奇数这两个概念。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叫做质数。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然后再让学生讨论:(1)所有奇数都是质数吗?(2)质数都是奇数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有一部分奇数有两个约数是质数,质数除了“2”以外,所有的都是奇数,这样找出了异同点,也就明确了概念。

三、巩固概念

在学生初步学完概念的基础上,应及时加强巩固概念的训练。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应采取什么措施改巩固概念呢?

1.理解中巩固。在学生学完概念后,应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加深自己对概念的理解。然后由教师提问,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巩固了概念。如学完互质数的概念后,在练习课上,我让学生看书,边看边想黑板上的问题:(1)什么叫互质数?(2)按要求举出三组互质数的例子。

a.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的互质数:(5和6)

b.两个都是质数的互质数(3和7)

c.两个都是合数的互质数。(8和9)

2.比较中巩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教学进入一个阶段后,应把一些相近易混的概念安排在一起加以比较,从比较中加深对概念的巩固。如“(1)整除与除尽有什么区别?(2)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

3.整理中巩固。在教学进入复习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把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系统整理。因为教学概念有自身的系统,往往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发展,通过整理,就像珍珠穿线一样把概念串起来。

如学完几何概念后,可以这样整理: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篇2

关键词:数学概念;引入;理解

一、依据概念产生背景,有效引入概念,有效运用

数学概念很抽象,因此教师要熟悉概念的生活、知识背景,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入概念,对学生理解概念很有帮助。

1.从活动情境引入概念

为了有效地开展教学,在引入概念之前,教师创设积极的故事情境、冲突情境、操作情境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情境的真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创设一个操作情境,每个学生准备一些长方体、球、圆柱体等物体放在一个袋子里,同桌互相摸出长方体,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摸对的?通过摸长方体的动手操作活动,为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创设一个游戏情境。教师出示谜语:“有个宝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日历)这样一个有趣的谜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圈一圈有意义的日子”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年、月、日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2.从生活经验引入概念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演示、感知或说明来引入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

3.从已有认知引入概念

数学知识前后相连,教学时,我们可以联系学生已掌握的数学概念或数学知识引入新的概念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的概念,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为后续理解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奠定了基础,求两(三)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做好铺垫。

二、抓住概念本质,有效理解概念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概念

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每一个概念都是由几个词或词组组成,精确地阐述了这一概念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描述概念本质特征的字词,体会其含义的本质,让学生建立一个准确、简洁的概念。

2.利用正反对比理解概念

学生在初步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实例,突出概念的主要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要及时运用正反对比练习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在概念揭示后往往要针对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练习。

3.回顾旧概念理解新概念

有些概念很相似,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以前的相似概念,区分它们的异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概念的含义。

三、精心设计作业,有效运用概念

1.斛决问题――有效运用概念

概念的产生有它的实际生活背景,只有运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才能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实际意义。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设计:动手折出一张纸的,并给它涂上颜色,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为什么这些图形不一样,涂色部分也不一样,却都可以用表示呢?学生不但认识了表示的意义,而且还认识到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2.拓展练习――灵活运用概念

学生在掌握了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后,应巧设“拓展练习”,适当地改变概念的叙述方式、表达形式、应用的外部条件,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后,设计了如下一道练习题:

怎样求右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此题不仅让学生明确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获得底和高的具体数据的两个条件,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对应底和高的理解。当然,这道题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再次变式,如,知道一底两高,求另外一底或周长。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篇3

关键词:新课程概念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是每一名数学老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我认为首先要对落后的教学思想进行大胆的改革,对新课改后的教学大纲有整体的认识,形成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形成数学知识框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课前精心设想、课中认真实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小学数学教师有一部分还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角,在讲台上给学生演示公式、讲解概念,并通过课堂例题给学生进行详细的步骤解释。对于有多种解法的题目,一一给学生讲解,学生在课堂和课外进行习题的时候,只是机械的根据老师教的方法进行训练。学生对于课本上的题目解答能力是提高了,但是学生应对数学的应变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遇到改头换面的数学题目或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真正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才能真正增强小学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己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来主动探索、扩展新的数学知识,努力创建和谐活跃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只是起到外在的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相应的、适度的帮助和支持。

二、建立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正确的数学思维能让学生从本质上对数学理论和知识有深层次的认识,有了数学思维,才能更好的展开教学。我发现某些老师在数学教学中仍然固守陈规,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仅依靠课本来安排教学内容,遵循着从课堂单向讲述理论知识、规律、公式到例题讲解,再到课堂练习,最后布置作业,完成评判。把课本上面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是与当今数学教学理念相背离的。其实我们学习数学理论和定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单纯靠记忆这些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培养一种正确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用这种思维来促使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和运用。通过图表,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观察辨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全程、全面、全心地参与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数学中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更加透彻,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是所有的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它有很多的优点,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同时面对很多学生进行大范围的授课,相应的最大的缺点就是难以同时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进行因材施教。因此,在传统课堂讲授法的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数学课程的特点、教育内容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相互结合起来,争取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强调生活化实践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普遍的,生活中随时、随处遇到数学问题。也可以换句话说,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时,需要将数学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例题、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和课外实践活动,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将数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实践应用中真正体会到数学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受到社会、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新课改后,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理论性和概念性的知识不断增强,作为一名数学教育者,要努力改变陈腐的教学观念,做好一名合格的引导者,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成长,达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道明,李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方法[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8(06)

[2]武金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23)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篇4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学生学习概念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后才引入概念。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逐步发展过程,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描述性概念的讲授方法必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坚持直观形象的原则。

下面,我以“公顷”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好概念教学的土壤——现实这一重要素材。

“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这一知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面积”之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对“面积”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但并没有转化到知识层面上,所以对“公顷”的概念以及1公顷有多大等仍然是比较陌生的。而且,在量与计量中,“认识公顷”既是学生可以感知,又是比较难体验、更难形成表象的一个内容。看似我们熟悉的地方不一定能熟知,感受到了也不一定能具体化。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反思其利弊,觉得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以现实为基点,感悟“公顷”。

一、在情境中引出“公顷”

任何知识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须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或思想语境之中,知识自身的产生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知识一旦被定位为结论并给予确定陈述,它就失去了最初的生存境域,因而也没有了当初的生命活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公顷”的需求,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且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相关物体表面的面积,如测量邮票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测量数学报的面积用平方分米做单位、测量教室的面积用平方米做单位等。然后我提问:“那测量我们学校旁边的小区——新丰苑的占地面积,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呢?”通过创设情境,引出这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公顷”,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学过的面积单位都已经不合适了,这样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的内心需求。接下来通过多媒体展示无锡影视基地、鼋头渚、梅园、灵山大佛等地,在介绍它们的占地面积中又用到了“公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深入探究。

二、在比对中走近“公顷”

“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实在太大了,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过遥远,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1公顷、1平方千米等大小的规定是有据可依的,分别以边长为1厘米、1分米、1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大小进行测量。这样既为学生认识“公顷”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标准,又为具体的1公顷大小经验的获得和表象的形成找到了路径。

为了让学生找到理解的依托,我暂时抛开由线成面的固有模式,以边长10米的正方形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活动——28个学生围成一个边长约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00平方米的大小,从而为学生走近1公顷埋下伏笔。然后以此为依据,通过累加、比对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近“公顷”。为了丰富学生对100平方米大小的感知经验,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在教室或学校附近找到100平方米的地方,让100平方米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接着,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以及多媒体课件的配合下,学生开始以100平方米为基本元素进行叠加式想象,一步一步地感知1公顷的大小。教师也可以学生列举的家庭住房面积大约为100平方米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想象100个同学的家庭住房面积合起来大约是1公顷。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1公顷的概念,对1公顷大小的感知不再是空中楼阁。

三、在实际中触摸“公顷”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接触得较少,且教师难以像教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一样制作教具或学具使学生直观感受1公顷的大小,所以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的原因加大了此部分内容教学的难度。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因此,教师在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通过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现实为基点,寻找学生熟悉的场地进行教学。于是,我找到了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四栋教学楼以及它们之间的花圃,它们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公顷。

如课始,我先通过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100米长的跑道或水泥道,让学生由此体会100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以校园的四栋教学楼以及它们之间的花圃的面积为基础,告诉他们像这样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产生初步的体会,推算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因为学生对100米的长度是比较熟悉的,知道有多长,因而会进一步想象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大小,这是学生对1公顷的第一次感知。因此,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1公顷,而且要让他们结合实际场景想一想相应的正方形大小,获得对1公顷的初步体会。

此外,教师还可以找一找学校附近大约是1公顷的地方,如幼儿园的占地面积、居民小区的占地面积、大型超市的占地面积等。这些生活中熟悉的地方,平时学生一般是不会关注它们有多大的,在学习1公顷后,教师可带领他们通过多媒体再现生活场景,唤起记忆,再一次用眼睛、用心体会1公顷的大小。现实生活场景的再现与比较也让学生明晰:面积是1公顷的土地形状可能是正方形的,也可能是其他形状的,只要面积是100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

四、在计算中体会“公顷”

“公顷”是个相对抽象的面积单位,由于1公顷表示的面积较大,学生在课堂中清晰地认识并建立表象并不容易,但这又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架起现实与1公顷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现实为基点,让学生在计算中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大小。这里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学生熟悉的现实。如篮球场是学生熟悉的,通过计算知道它的面积是875平方米;上课教室是学生身临其境的,它的面积大约是72平方米,大约139个这样的教室面积合起来是1公顷。从熟悉的场地出发,通过计算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1公顷的记忆。学生只要在众多事例中记住最喜欢的一件,再通过计算知道1公顷与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1公顷有多大就印象深刻了。这些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起丰富的联系,让知识主动走向学生的生活,使我们的教学走向开放,向学生靠近。这样的教学,能形成一种将学习者“卷入”其中的力量。

五、在生活中运用“公顷”

在学生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熟练掌握之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很重要。于是我引入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事物,以居民小区的占地面积、无锡新动物园和太湖游乐园的占地面积的单位换算以及菜地面积的计算等为素材进行习题设计。因为有生活经验的引导,所以通过面积计算,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巩固知识的需要,而且可以使学生计算时有切身的体会,对“公顷”的掌握也更牢固。最后,我还设计一个春游野炊的实际问题:“在1公顷的土地上,100个班级进行野炊活动,每个班级可以分得多大的地方活动?”这个实际问题的解决看似简单,实则隐含深意。

纵观学生面积单位的建构,可以发现面积单位的呈现顺序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且在引出“公顷”的过程中,也是引导学生由100或若干平方米逐步累加得出10000平方米(即1公顷)的。也就是说,学生学习1公顷要经历一个面积从小到大累加的过程。所以,在练习中如果设计一道面积由大到小的分割题目,能使学生对“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的建构更加完善。

建立“公顷”这样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需要不断累积表象的认识。一个正确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1公顷的大小如果仅通过教师的描述、讲解,那么学生建立的1公顷概念是浅显的。唯有以学生的生活作“底板”,以现实为基点,并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做具体的描述,才能帮学生感悟“公顷”,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基本策略模式

一、研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概念教学、计算教学以及空间图形教学等多个部分,其中,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和前提,是小学生进入数学领域的第一步。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对概念教学照本宣科,简要定义,学生理解一知半解,给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道路上设下很多障碍。因此,许多数学教师开始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进行反思、改革与创新,而且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具体与系统,没有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和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为教育同仁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1.开展生活化教学使数学概念具体化

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无法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点,首先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能力较弱,导致学生很难将数学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并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的感知。其次,数学概念相对模糊和抽象,换言之,小学数学概念是严谨、抽象和模糊的,学生很难依靠教材内容对相应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认识,也就很难对其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概念难度增强了,甚至部分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枯燥和无味,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降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将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形象化与生动化,必须要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找到具体的参照物,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物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理解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通过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比一比》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其中涉及的数学概念是比较,教师需要学生理解长与短、大与小等多方面的具体含义,能够切实掌握比较这一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这一数学概念相对模糊和抽象,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很难通过教学上的解释深刻理解比较的含义和本质。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学开展概念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并且询问学生:“同学们,这里有两个苹果,大家想要哪一个,为什么?”此时,学生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要大的苹果,因为它比另一个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融入比较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树立具体的数学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让不同身高的学生来到讲台,让学生按照高矮顺序排列;让学生用笔、尺子、绳子感受“长、短”的概念。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领悟比较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就通过具体的事例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具体的事例与抽象的数学概念相互融合,在对比与参照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感受,进而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引导学生在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解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中对数学概念有具体的认识,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从某种程度而言,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够都相对较弱,在面对数学概念时,学生也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有效的进行理解和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教师就是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分享,利用团队的力量进行学习,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平移和旋转》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学生无法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对平移和旋转进行正确的理解,也就无法对相关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感悟。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平移和旋转的具体概念,通过小组中演示,列举生活例子,教师的适时评价,让学生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的具体现象,从而增强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在学习小组中,在同伴旁边,学生思想压力小,思维更加活跃,敢于在小组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分享同学的见解。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的形式,学生就能在思维与观点的碰撞中对数学概念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就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3.利用有效的课后练习对数学概念进行巩固

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后练习是不能忽视的学习环节,有着巩固与提高的实际效能。换言之,课后练习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巩固学生所学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所教的数学概念,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对数学概念进行巩固,要避免学生在时间的推移中遗忘所学的数学概念,或者使数学概念变得模糊。

教师必须对课后练习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习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却无法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布置的课后练习应该能够针对概念教学的特殊性,应该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答题效率。

例如,在《梯形》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总结生活中那些形状是梯形、梯形的特征等,通过寻找生活中实例,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认识的具体性、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之间的矛盾;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将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简单地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石,其作用不言而喻。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基础性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数学基础、兴趣和信心。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许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交流,进一步丰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模式和策略,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丽萍.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J].内蒙古教育,2010(20)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化学习过程化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性的教学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也需要做出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小学数学概念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当前的教学中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难以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

一、概念的引入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入概念对于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十分关键。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结合当前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对于概念的教学需要结合当前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进行分数的教学时,可以结合当前的实际生活,利用生活事例进行分数的教学。如果将两个苹果分给四个人每个人只能得到半个苹果,半个用什么数表达,这时学生难免会产生疑问,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进行分数概念的讲解效果会比较好。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结合当前生活实际,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概念的建立

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部分。数学概念的学习是一个数学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数学概念建立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探索和完善相关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概念的建立是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小学数学概念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但是原有的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进行概念的讲授,学生只能是一味的接受概念,缺少自己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不利的影响。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满足新课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在概念的建立中逐渐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这对于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创设生活情景引入分数概念之后,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分数概念,这一过程学生能够自己树立对分数概念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半的分数表达方式中学生大部分会用到1和2这两个数字,就是将一个苹果分为两份,通过教师对于学生数字和中间的横线的含义提问之后,学生会在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到横线代表的是平均分的意思,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索之后学生会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深入理解概念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性的教学在当前的学生知识储备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不能仅仅是将概念讲解给学生,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概念所代表的主要意义,但是原有的数学教学中仅仅是注重概念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新课改的进行要求注重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注重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这样既可以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一概念。在今后的小学教学中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支持。一方面需要将概念教学与当前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注重和提倡的教学方式,主要将小学数学知识与当前的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数学知识与当前生活的陌生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仍然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到教学中,将数学概念与生活相结合,增加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概念或者将最典型的分东西案例与分数的概念结合,这可以积极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逐渐探索和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认识百分数的过程中可以积极运用生活中衣服标签上的含毛量或者是食品中的成分表等等向学生展示百分数的概念和含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小学概念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这对于学生增加认识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学生在知识的参与互动中探索概念的意义和应用,这也是新课标对于小学教学的要求。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当前小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教学中,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平行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分别现将两条不平行的直线进行延伸,然后再将两条平行的直线进行延伸,看一看最后的效果,这样学生会增加对于平行线的认识。数学概念大都是抽线的,小学生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小学数学主要是为小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数学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调整。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占据着十分钟重要的位置,对于学生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小学数学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概念教学需要做出适当地调整,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需要注重过程化的教学,在概念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参与和引导,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

参考文献:

[1]谢岳林.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化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8).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篇7

数学概念是揭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1]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往往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多数教师也认为只要记住概念,学会运用就行了,因此,许多教师的概念课显得“头轻脚重”,课堂流程基本是首先快速简单介绍概念,然后通过大量题目强化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觉枯燥,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数学概念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设计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对数学概念教学中设计数学活动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1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概念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是一个能构建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数学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

以“图形的旋转”为例,在情境引入环节设计了动手操作,学生利用学具(Kt板)将aoB绕某个顶点旋转,感受图形的旋转。师提出问题:通过操作观察,你认为影响旋转的因素有哪些?组织学生交流并引导学生归纳图形旋转的相关概念,总结旋转的三要素。这样的设计意在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概念,培养学生抽象归纳的能力。在旋转的性质教学环节,首先组织学生按下列要求分组操作,(1)将教具(矩形卡片内部有一个镂空的三角形)选定一个定点固定在Kt板上;(2)画出镂空的三角形,记为aBC;(3)将教具绕固定点旋转一定角度后,画出镂空的三角形,记为a'B'C';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观察aBC与a'B'C'你有什么发现?分别连结oa、oB、oC、oa/、oB/、oC/,你还有哪些发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出旋转的相关性质。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交流,通过测量等方法验证猜想。设计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仅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还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从而优化数学概念课的教学。

2参与活动抢答反馈――概念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身边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因此,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2]在教师的引导下就某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在活动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等可能性”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理解等可能性这一概念,教学时设计了下列四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甲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

活动二: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10个球,分别标有0、1、2、……、9这10个号码,这些球除标号外都相同.搅匀后学生乙从袋中任意取出1个球。

活动三:学生丙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

活动四:学生丁在硬地上掷1枚图钉。

每个活动教师均提出相同的三个问题,学生抢答,问题1:落地后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它们都是随机事件吗?问题2:每次试验有几个结果出现?问题3:每个结果出现机会均等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回答问题,加深对等可能性概念的理解。这样的设计使原来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灵动有趣,学生乐于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由点的位置求坐标,由坐标描点的位置。教学难点是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并会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问题。为此在教学中设计连串问答活动,以教室里学生的座位为例,规定水平方向为行,竖直方向为列,说出“我”的位置,确定自己的坐标,该活动分三个层次:首先教师选取恰当的原点,x轴和y轴,学生说出自己的坐标。其次,教师说出多个点的坐标,对应位置的学生快速起立应答。最后,学生甲说出自己的坐标,学生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再用点的坐标描述自己的位置。这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再思考:用(a,b)表示“我”的位置,如果a的数值变化,b的数值不变,那么点p的位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a的数值不变,b的数值变化呢?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位置与数量的变化关系和图形位置的变化与点的坐标变化的关系等概念理解透彻,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总结归纳学生讲解――概念升华

在教学中转换角色让学生当“小老师”总结归纳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概念串联成线,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新概念纳入原有知识体系。

以“圆”为例,该章涵盖的概念较多,有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等圆、等弧的概念,有三角形的内心、外心、切线、正多边形的概念,还有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公式,以及点与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和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等相关概念。学生感觉概念太多且零散,因此,对该章进行概念复习时,教师布置学生课前梳理知识点,并提前告知学生将转换角色,课堂上请学生讲解概念。这样学生课前就会充分准备,认真“备课”,想办法将相关概念按照某条主线串起来讲解,那么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被挖掘出来,真正达到了概念的升华。

针对概念复习时,课堂比较沉闷且概念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体系的现状,笔者尝试用“生教生”活动进行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二次函数小结与思考”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备课”,课堂上请小组代表上台“讲课”,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组长首先必须辅导组内成绩暂差的同学,在成员基本掌握该节内容的前提下,小组成员再分工合作,这样的“备课”才充分。在讲台上讲概念时,有的小组从二次函数概念到表达式再到图像性质,最后是运用和应用,串联成线一气呵成。也有的小组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类比复习概念,比较它们的异同,使相关概念系统化。无论从那个角度讲解概念,都是小组成员合作的结果,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二次函数的相关概念,学生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教学效果更好。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91

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中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数学课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使学生明晰数学概念和原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概念的完整内容往往是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组成,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例如三角形概念的内涵就是本质属性“三条线段”和“围成”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一切对象的总和,如角概念的外延就是包括诸如直角、钝角、锐角等在内的所有总和。可以说数学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更是有着较高的教学难度,极易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心理负担,对学生造成理解以及运用上的障碍。小学阶段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都处在发展阶段,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较低,抽象思维较弱,很难真正的理解数学概念的真正含义,所以如何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不断改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教学问题,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便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下面我就将围绕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问题,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从小学数学概念所占据的教学地位和所发挥的教学作用而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在学生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的数学课程学习和发展,它是学生进行其他数学知识学习和提升的基础和先导,如果在数学概念学习这一环节上遇到问题和阻碍,学生便无法真正理解相关数学运算的原理和内涵,也就无法有效的运用数学概念去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学生整体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以及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就随之而无从谈起。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接触到概念学习时,常常会认为概念学习在数学课程学习中是不重要的学习内容,认为数学概念不过是一些空洞的理论和概念,没必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对这些数学概念进行分析和挖掘。

另外有些学生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时,由于自身数学学习能力和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存在学习困惑和不理解的地方,于是逐渐开始厌恶甚至是抗拒对数学概念进行学习和分析。因此针对这种教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所具有的基础性和支撑性教学地位,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应该充分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向学生耐心的分析进行数学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在进行数学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学习感受和学习问题的表达和反馈,激发学生的数学概念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夯实学生的小学数学课程学习基础。

其次,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变化,不同教学阶段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不同,从整体上来看,主要是有图画式、描述式以及定义式三种形式,这三种呈现形式是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时期的数学课程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育水平进行的科学呈现。图画式主要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学习,这一时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都较低,对直观形象的图像较为敏感,因此在这个时期数学概念多是采用图像的表现形式,方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原理和概念。描述式主要是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概念学习,以数学概念中的实际原型借助具体事例和描述性语句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概念。

这种数学概念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将图形和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定义式概念呈现方式是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设计的一种数学概念表达形式,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问题理解水平,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可以对抽象而具有概括性的数学概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因此在这一时期运用定义式概念呈现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对数学概念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进行挖掘和分析,在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应该充分而深刻的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所具有的不同呈现方式,遵循每个数学概念教学时期的要求和方法,避免出现揠苗助长的教学现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篇9

【关键词】倍;线段图;变式

一、“倍的认识”教材分析

概念是知识的基本单位,是现实世界中有关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及其本质属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包括反映数和形的本质属性的数字、图形、符号、名词术语和定义等。概念教学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会促进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教师应该学会把握概念教学课,抓住本质辨析,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

近几年来,江干区小学数学教研围绕“小学数学疑难问题研究”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继濮家小学教师执教《倍的认识》后,引发了本人对概念教学课新的思考和探究。《倍的认识》是人教版第三册中p76中的内容。“倍”的概念是一个起始概念,在低年级中,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有三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到了高年级则演变成与分数、小数相关的解决问题,这些都与“倍”的概念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倍”的概念建立至关重要。“倍”这一概念知识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它是依据乘法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而来的。通过两个不等量的比较,由“份”引出“倍”,使倍的知识在整体网络中产生和发展。本册教材中“倍”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此节课后,教材安排“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二下的教材中涉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内容比较分散。

二、“倍的认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探究

经过几次的试教磨课,在备课中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困惑。

1.“倍”的理解辨析不清

概念教学课“倍的认识”中,就两个量的关系而言,“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什么是“倍”,它表示一种怎么样的数学结构,有什么作用和意义,都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困难,请看以下课堂初始的片段。

片段1:

师:小朋友们,大象和猴子在进行跑步比赛呢!()请你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猴子比大象多3只。

生2:猴子的只数是大象的2倍。

生3:猴子的只数比大象的多1倍。

师:什么叫做倍?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这节课重点学习()是()的()倍。你觉得猴子的只数是大象的几倍?为什么是2倍而不是1倍?

生:大象有3只,看做1份,猴子有2个3,就是2份,这时候我们说猴子的只数是大象的2倍。

片段2:

师:请看唐老鸭和加菲猫的比赛,咦,现在有倍数关系吗?()

生1:没有。

生2:有。

师追问:谁是谁的几倍?

师:唐老鸭的只数是加菲猫的1倍,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理由是把4只加菲猫看做1份,唐老鸭有这样的1份,所以说唐老鸭的只数是加菲猫的1倍。

师:刚才他说唐老鸭的只数是加菲猫的1倍,还可以怎么说?

生:加菲猫的只数是唐老鸭的1倍。

师:为什么能这么说?

生:理由是把4只唐老鸭看做1份,加菲猫有这样的1份,所以说加菲猫的只数是唐老鸭的1倍。

原因探究:课堂伊始,教师出示素材,引导学生说出关于“倍”的信息,可是学生往往不太理解“倍”这个字,在表述时通常会出现“()比()多或者少()倍”的语句,这是由于在学生的头脑里,思维模式总是一下所学的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以及受生活中的语言影响,就很正常地迁移到“倍”的应用。如果研究“()比()多或者少()倍”,涉及到比的对象是什么,多还是少,比谁多,比谁少等等,较为复杂。所以,一开始教学时,学生就要在教师的带领下,扭转思路和观念,强调“()是()的()倍”。接下来,就要知道是两个量在比较,体会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2倍、3倍到1倍的学习,好象只有通过说才算理解倍的意义,还有其他方式吗?学生通过圈一圈,语言训练,是否完全明白呢?特别是关于1倍的学习,是一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会有部分学生误认为唐老鸭与加菲猫的只数相同则互相抵消,所以不存在倍数关系,这是错误的,说明学生对“倍”的概念本质还没有完全认识,也对“1倍”的事实比较陌生,觉得很特殊。

2.“倍”的应用出现困难

如前所述,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学生是依靠圈出的一份一份的图形逐渐形成概念的。那么,如何真正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自己建立“形”这一脚手架,却对某些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障碍,使得课堂上呈现出以下的明显错误。

在练习中,涉及到猜年龄的问题,既体现了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计算姐姐年龄的方法多样(8+4=12;4×3=12),又包含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最后的火眼金睛开放题设计,巩固了课堂所学的倍数关系,还渗透着有序思考的方法,按照倍数的从小到大寻找多种答案。

由于《倍的认识》概念教学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个人研究水平也有限,因此以上的研究较为初步,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总之,概念的建立、加深、巩固和运用,是学习和掌握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学习概念的兴趣,概念教学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3]张绍华.概念教学:回归本源的精致化——特级教师张冬梅执教“倍的认识”片断赏析[J].小学数学教师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学问题

在小学阶段进行教学时选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因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进而影响教学效率,对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小学阶段学生思维逻辑发展特点及心理发展基础,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具体直观阶段,高年级逻辑思维尚处于由具体直观向抽象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应该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把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认识到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情境下,小学阶段概念教学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头疼的问题,不知道如何把握,新手教师更是如此。一方面,害怕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因而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避开概念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能意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难以将概念教学以正确方式实施,造成教学效果整体下降。笔者要指出的是,尽管小学阶段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对新鲜事物保持新鲜感,难以对概念这些具有枯燥无味性质的知识学习提起兴趣,就算学生不排斥,终究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性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在概念教学问题上多花一些精力,用心思考这方面教学内容,就能容易地让学生接受这方面知识学习,并将它运用到下一过程学习中。此外,对于那些不能很好地把握概念教学又能意识到概念教学重要性的教师,应该多从教学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从其他教师或者自身教学实践中分析总结,这都是可取的途径。总之,只要教师能认识到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能用心思考这一问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概念教学问题还是不难实施,也不会影响下一阶段学习内容的教学。

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概念学习阴影

小学阶段学生很容易对新奇事物表现出强烈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他们了解未知事物的愿望是其他年龄阶段学习者无法与之比较的,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来说更是如此。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性质,解决数学问题就像侦探破案的过程,学生享受这一学习过程,因此,一开始总能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极强的学习兴趣,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学习者尚处于薄弱兴趣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充分利用学习者这一发展特点,以此促进数学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者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然而,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似乎难以在一定时间内消除,对当前教育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应试教育观下的概念教学只会生硬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降低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因此,教师进行概念教学之前,应该先消除学生心理上对概念的恐惧感,以更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形式展开概念教学。

三、注重概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趣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经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别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软件工具和网络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然而,在实际数学课堂上,教师总是以枯燥无味、单一的形式进行概念教学,或多或少地让学习者兴趣呈现出下降趋势,这是教师很容易找到原因的问题,因为对于年龄较大学习者来说都是如此,更何况对于缺乏一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小学生来说。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阶段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时,应该注重教学形式多样性、有趣性,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新奇特点展开概念教学,在教学中融入动画等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元素,让学生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不断向前迈进的趋势,与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师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发生很大转变。在当前教育模式下,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是当前社会所需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中的概念教学是大多数教师头疼的问题,不知道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既害怕“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形式禁锢学生的思想,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创新意识,又害怕基础概念教学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学生知识结构产生一定缺陷,不利于数学知识整体性形成。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熟悉学科各知识点的基础上多积累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点特征选取适当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教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邵光华、章建跃.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9(07).

[2]胡福海.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06).

[3]郑小龙,周国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入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