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环保市场分析十篇绿色环保市场分析十篇

绿色环保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8:18

绿色环保市场分析篇1

摘要环保部印发《关于改革调整上市环保核查工作制度的通知》(环发[2014]149号),标志着上市环保核查制度调整退出证券市场。通过回顾我国上市环保核查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该制度对推动证券市场绿色化进程的作用及影响,探讨该制度退出后如何促使上市公司履行环保责任、控制证券投资的环境风险和推动证券市场绿色化的问题。

关键词上市环保核查;上市公司;证券市场;环境信息公开;环境风险控制

2014年10月19日,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改革调整上市环保核查工作制度的通知》(环发[2014]149号,以下简称“149号文”)。自该文件之日起,环保部停止受理及开展上市环保核查,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停止上市环保核查相关工作,一项实施十余年的环保监管制度退出了证券市场。149号文之后,如何完善证券市场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建立证券投资环境信息核查和风险评估体系、培养环保类第三方评估机构等成为控制上市公司环境风险、推动证券投资绿色化的关键,也是今后约束上市公司环境行为、督促其履行环境责任的着力点。

我国上市环保核查制度的发展历程,起步阶段(2001-2007年):确定核查对象、明确核查要求内容、规范工作程序

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进入“监管年”,不仅出台了规范证券市场的各项措施,还对拟上市企业增设了一道“绿色门槛”,即上市环保核查制度。同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环发[2001]56号),要求上市公司接受环保核查,要求各地环保部门按证监会要求、程序出具环保情况核查证明。

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环发[2003]101号),明确冶金、化工、石化、煤炭、火电、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十三个行业作为环保核查对象。2007年8月,《关于进一步规范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的通知》(环办[2007]105号)增加了对火力发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和跨省从事环发[2003]101号文件所列行业的企业上市开展环保核查工作的要求。同年9月,《首次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加强对地方环保部门和环保核查技术支持单位的指导。环发[2003]101号文件、环办[2007]105号文件和《指南》共同奠定了我国上市环保核查制度的基础。

发展阶段(2008-2011年):加强环保核查后督察工作、推动企业环境信息和环境监管信息公开

2008年1月,证监会《关于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发行监管函[2008]6号),明确将环保部门的环保核查意见作为从事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上市融资受理申请的必备条件。同年2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和证监会联合出台《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8]24号)。这一文件的出台是我国建立“绿色证券”制度的重要标志,引起了广泛重视,交易所、行业自律性组织开始积极配合绿色证券政策。

“十一五”末期,工业污染物排放情况日趋复杂,企业环境污染事件多发,涉及光伏、蓄电池、化工、医药、农业、石油、矿业等诸多行业。2010年7月,环保部《关于进一步严格上市环保核查管理制度加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后督查工作的通知》(环发[2010]78号),要求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加大环保监管信息公开的力度,公开通过环保核查的企业名单及后督查结果,完善后监督制度。

从制度建设来看,这一时期上市环保审核制度基本成型,国家通过加强上市后督查工作,将环境监管工作从企业ipo前置审批阶段向事后阶段延伸,通过实施上市环保核查公告制度和督促企业主动披露信息,尝试将行政手段与信息手段相结合提高环保政策效果。

调整阶段(2012-2014年):逐步简政放权,突出市场主体作用

“十二五”以来,国家污染整治的决心和力度越来越大,控制和管理手段也屡有创新,却依然没能更有效地阻止上市公司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统计,2012年全国企业环境违规信息记录就达17953条。由于上市公司具有公众性和示范性的特点,频发的污染事件既导致环境损害和危害公众健康,更造成了不良的示范效应。2012年环保部《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上市环保核查制度的通知》(环发[2012]118号),尝试转变监管方式,突出上市公司环保主体责任,利用信息手段促进企业环境治理。

2014年10月,环保部印发《关于改革调整上市环保核查工作制度的通知》(环发[2014]149号),以行政审批为手段的上市环保核查制度退出市场,就加强对上市公司日常监管,加大企业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力度、便于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

分析发现,上市环保核查制度存在核查周期较长、地方保护主义干扰、存在利益寻租等突出问题。企业虽是排污主体,但相关责任认定、分配错位。同时,证券投资者常有“利空出尽即为利好”的趋利投机心理,导致环保工作处在被动、尴尬的局面中。在司法工具不完备、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该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证券市场环境治理现状。

上市环保核查制度对证券市场绿色化进程的作用和影响

发挥了环境风险“缓释剂”作用

上市环保核查制度的实施阻断了部分污染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有效遏制了重污染行业的资本扩张。

第一,该制度在上市公司重组再融资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9月2日,环保部对停牌筹划重组的云南驰宏锌锗下发《关于终止对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环保核查的通知>,该公司成为a股首家因环保问题而被迫叫停重组的上市公司。之后相继有蓝帆股份、宝硕股份、广州浪奇、云维股份等因募投项目未通过环保核查而终止重组。

第二,该制度促使企业承诺持续强化和完善内部环境管理与监控体系、加大环保投入。例如,2011年申请上市环保核查的88家公司核查时段内累计新增环保投入99.7亿元,完成916个污染治理项目。

第三,环保核查后督查工作强化对企业ipo事后的环保监管,促使企业履行上市环保承诺,发挥了对证券投资环境风险提示和预警作用。2007-2008年通过环保部环保核查的58家上市公司及其下属127家企业共有274个承诺整改的环保问题事项,其中227个整改完毕,完成率为82.8%。

环保部在2010年5月《关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后督查情况的通报》中指出,包括紫金矿业在内的11家上市公司尚未按期整改,并提示相关环境风险,同年7月紫金矿业下属上杭县紫金山金铜矿发生污水泄漏事故。

推动证券市场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证券市场环境信息披露机制是指有关企业或上市公司环境风险、环境政策、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绩效等方面的信息向证券投资者和社会公开的机制。随着上市环保核查制度的实施,环保、证券监管部门及市场运营和参与者开始多方位探索环境信息披露原则、内容和方式,环境信息披露机制逐渐成为推动证券市场绿色化的核心机制而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企业环境信息纳入企业上市及资产重组申请文件。2006年、2008年、2009年,证监会先后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第26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申请文件》以及《第28号——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要求存在高危险、重污染情况企业披露相关情况,说明是否符合国家关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2009年10月,颁布《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公开募集股份及上市(包括增发)审批》,要求从事可能对环境构成重大影响活动的企’业首次境外公开发行上市应提供环保部门证明,其募集资金投向涉及可能对环境构成重大影响的项目应提供环保部门批复。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为上市公司披露自身环境信息的重要方式。2006年8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独立章节,要求指派专人负责公司环境体系相关工作并定期检查及时纠正不合规行为。2007年初,国资委下发《关于中央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要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2008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要求上交所上市公司依照环发[2008]24号的要求在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或单独披露强制性和自愿性环境信息。

第三,企业年报成为上市公司持续披露其环境表现的主要方式。2009年12月,证监会在年报工作公告中要求上市公司根据所处行业及自身特点,形成符合本公司实际的社会责任战略规划及工作机制。2010年12月,证监会[2010]37号公告,要求被列入环保部门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在年报“重大事项”中披露主要污染物、环保设施、事故应急、环保达标、环保问题及整改等环保信息。要求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做好年报审计。上述文件的出台是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和市场运营部门对环保部门推动证券市场绿色化工作的积极回应,是推动证券市场环境信息披露的有益实践。

第四,环保部门规范企业环境报告书、强化环境监管信息披露。2010年9月,环保部《关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要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环境信息,年度环境报告;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受到重大环保处罚的,应临时环境报告。2011年6月,环保部颁布国标《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HJ617-2011)督促和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上市环保核查信息及环境监管信息公开成为证券市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环保部《关于加强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环发[2013]74号),指导相关部门规范和主动公开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引导公众参与。

提高证券市场中介载体环保作用、促进环境信息市场化进程

第一,上市环保核查的制度要求,客观上为环保审核类中介机构的产生以及环保信息核查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源动力。伴随上市环保核查制度的实施,包括证券公司、律师、会计师、信息数据服务咨询机构等在内的中介机构,在环境信息编制、披露和审计方面逐步担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001年3月,证监会下发《证券公司从事股票发行主承销业务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证监发[2001]48号),要求主承销商和保荐机构必须对推荐企业环保信息进行尽职调查并在申请文件中披露。同期的《公开发行证券的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证监发[2001]37号)要求发行人律师对发行人的环保事项进行核查验证并给出明确结论性意见。2007年1月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第一次明确规范了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环境事项的考虑。2009年3月,证监会《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工作底稿指引》,要求保荐机构对发行人的相关情况进行尽职调查并留存发行人相关说明,对募集资金投向涉及安全、环保等领域需相关政府部门出具的批复留存底稿。

第二,环境信息服务咨询机构担负起将专业的环境信息转变为投资者可读可用的投资信息的作用,成为环境金融结合的桥梁。近年来,中国已经出现关注企业环境信息的服务咨询机构。部分机构与国外合作,收集整理有关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将其转化为环保类证券指数,如环保指数、社会责任指数等,应用于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直接参与市场资源配置。如2010年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与eCpi合作,的中证eCpieSG可持续发展40指数,和2013年中证与财通基金、eCpi合作的财通中国可持续发展100(eCpieSG)指数增强基金。

通过环保类中介机构的作用,证券投资者逐渐了解并开始关注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和风险收益,投资决策从传统的偏重财务收益向财务、环境、社会收益并重的方向转变。上市公司出于发展需要,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环保投入,通过调整自身经营战略、行为,改善环境绩效,从单纯追求财务收益,逐渐向追求社会综合收益方向发展。

环保“新常态”下实现上市公司环境风险控制及证券投资绿色化的着力点

新《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现场停产整治、环境监管信息公开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将随之出台。与之前两高司法解释及环保与公安联动执法等措施相结合,形成依法治污、严格执法的环保“新常态”。环保部门调整上市环保核查制度退出市场,依法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违法违规处罚和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工作,是与环保“新常态”相呼应的。

另外,上市公司具有公众性和示范性的特点,理应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应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满足广大投资者的环境知情权。随着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增资扩股的权利回归市场,控制规避证券投资环境风险的责任也向市场转移。企业、投资者、交易所、中介机构等市场相关方在拥有更多权利的同时,也担负了更大的责任风险。

借用南宋诗人朱熹的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上市环保核查制度的退出,为引入市场机制这一“源头活水”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实现上市公司环保责任市场化。与之相对应,完善证券市场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建立证券投资环境信息核查和风险评估体系、培养环保类第三方评估机构等措施成为今后约束上市公司环境行为、督促其履行环境责任的关键,也成为通过市场机制规避上市公司环境风险和推动证券投资绿色化的着力点。

环保监管部门实时、准确公开企业环境监管信息

上市环保核查制度推动了证券市场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开以及纳入招股说明书、企业年报、社会责任报告等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体系中。各级环保部门在投资项目环评、验收,企业日常环境监管等工作中,掌握了详实、全面、原始的环境监管信息。通过国家、地方各级环境信息公开渠道,依法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为市场各方获取相关信息提供来源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前提和保障。

证券监管部门、交易所运营方,加强企业环境信息收集披露

在企业环境绩效内部化驱使下,市场投资从传统的偏重财务收益向财务、环境、社会收益并重的方向转变,市场对环境风险的敏感度提升、风险判断作用凸显。149号文之后,证券监管部门及交易所需要依法推动企业自主环境信息公开进度,为市场各方获取相关信息提供来源。同时,主动加强对上市公司环保信息的监测,及时掌握企业环保动态,对环保违规、不达标企业和项目及时判断环境风险对市场的影响以采取应对措施。

环保、证券监管及市场相关方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

目前,在环境信息从企业和各环保部门汇集到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涉及到环保厅(局)、信用办、人民银行、证监局、银监局、安监局等诸多部门。亟需建立相关各方的环境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签订信息共享合作协议、建立环境信息共享联席会议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确保获取环保、安全生产、淘汰落后产能等企业环境风险信息的有效渠道。投资者获取企业环境信息的主要渠道有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和“东方财经”等信息服务咨询机构。有必要在上述机构与地方环保部门之间建立环境监管信息共享机制。

发展第三方环境风险评估机构

开展上市环保核查的制度要求,客观上为环保审核类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产生和环境相关信息核查和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49号文之前对于企业是否达到环保要求的重要核查途径之一是中介机构走访相关企业住所地主管部门,并由其出具相关证明。149号文实施之后,环保部门将不再为企业环保出具核查证明。上市企业环境风险第三方评估机构担负着将专业的环境信息转变为证券监管部门及投资者可读的市场投资信息、为企业环保状况判断提供依据、发挥环境与金融结合的桥梁作用。

保荐机构增强环境管理能力

取消上市环保核查,不代表放宽前置审批标准。根据国家股票发行的相关规定,拟上市企业ipo及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时,最近36个月内不得有违反工商、税收、土地、环保、海关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受到行政处罚,且情节严重的情形。因此,如果期间出现任何环境污染问题,企业上市发行过程会随时终止。149号文之后,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环保管理,主动做到不违反环保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同时,环境风险也转嫁给了保荐机构,保荐机构要确保保荐对象合法合规才能免于被追责。

主要

参考文献

[1]原庆丹,安祺,王瑶,等.如何完善上市公司环境监管[J].环境经济,2010(11):30-33.

[2]安祺,戚力,唐若韬,等.怎样规范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和信息披露[J].环境经济,2010(5):48-53.

[3]安祺,唐若韬.可持续发展投资的启示[J].环境经济,2011(12):51-54.

[4]环境保护部.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动态[eB/oL].wfs.mep.gov.cn/gywrfz/hbhc/hcpx/.

[5]环境保护部.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jcs.mep.gov.cn/hjzl/zkgb/2011zkgb/.

绿色环保市场分析篇2

(一)绿色营销有利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宏观管理上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具体活动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中小企业应通过绿色营销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绿色营销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保护环境为特征的绿色消费正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三)绿色营销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全面性需求

为实现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企业经营活动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性,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的产品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对和谐的人与人关系的需求。

二、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Swot分析

(一)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优势分析

1、市场进入优势

对于绿色产品而言,目前的市场需求量还不很大,大企业要进行大批量生产,不仅要冒更大的市场风险,而且投资建设周期较长,大企业没有任何进入优势。

2、市场占有优势

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生产能力也决定了其自身独特的市场占有优势:中小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专业化需求。

3、决策的效率优势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能够更灵活、更敏感地适应市场的变化,针对外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反应,保证了中小企业的决策会比大企业更有效率。

4、技术创新优势

尽管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要比中小企业更明显,但中小企业由于它的灵活性和专业化的特点,决定其具有技术创新的时效优势和小规模技术优势。

(二)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劣势分析

1、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相比,许多中小企业的观念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更多是因为法律的压力,才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2、绿色产品开发能力较弱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绿色产品研制开发技术落后,专业人才缺乏,开发绿色产品的投资缺口大,同时要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导致其绿色产品开发能力较弱。

3、成本障碍

绿色产品需要一定的技术、设备以及原料的投入,因而产品成本增加,导致产品价格上升、销量减少、利润下降,这成为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4、缺乏完善的战略规划

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只重视能迅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一般产品的开发,而轻视能长期增加社会收益的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开发,往往为谋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机会分析

1、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在我国,绿色营销刚刚起步,环保产业方兴未艾,正处于萌芽和发展初期,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面临同等的机遇,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契入的良机。

2、绿色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需求在不断扩大,为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绿色营销的不确定性减少

随着政府宏观调控的加强,政府制定绿色产品的标准,建立、健全绿色产品市场、绿色消费市场的法律、法规,培育绿色市场,保护绿色竞争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性,减少了绿色营销的不确定性。

(四)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威胁分析

1、市场障碍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尤其是中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仍愿意购买便宜的非绿色产品。现实中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的不重视,大大加大了中小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难度。

2、绿色营销市场失灵

由于绿色营销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当前绿色消费市场尚未成熟的条件下,绿色营销中“搭便车”的问题显得尤为严重,部分企业利用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的消费心理,利用已经启动的绿色消费市场作虚伪绿色广告,非法使用绿色产品标志,导致消费者对真正的绿色产品信心不足,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严重威胁着实施绿色营销企业的生存,甚至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

3、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

企业研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往往存在滞后现象。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使中小企业的绿色营销面临更大的风险。

三、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营销的策略

(一)强化绿色营销相关的思维观念

1、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可持续性成为企业经营主导方向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必须将可持续性作为市场营销理论的基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消费者、社会、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

2、强化环境社会责任观念

在党的十七大上,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在5个方面、共15处强调了环境保护的内容,会议还决定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中国共产程(修正案)》,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3、强化清洁生产意识

中小企业应进一步强化清洁生产意识,研究清洁生产的替代技术等工作,真正把清洁生产落到实处。

4、强化绿色企业文化观念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把绿色意识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全过程。

(二)实施绿色科技战略

中小企业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积极主动地建立环保高新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基地,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道路,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三)实施双赢的绿色价格策略

价格在营销组合中是最敏感、最重要的因素,中小企业应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情况、产品成本、竞争状况等因素及其变化趋势,采取相应定价策略:对绿色消费意识浓厚、需求价格弹性小、有鲜明“绿色特色”的新产品,可以采取价格尽可能高的“取脂定价”策略,以尽快收回绿色成本,并获得相应利润。

(四)实施环境管理策略

中小企业在开展绿色营销过程中,应在重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同时,实施环境管理策略,通过企业的“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式,把环境管理融于企业全面管理之中。

(五)创新分销渠道

中小企业应针对目标顾客需求的特点、产品的绿色特性,选择有信誉、关心环保的商、批发商或零售商,采取邮购、推销、设立自营绿色专柜、绿色专卖商店或绿色连锁店等手段,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六)引导绿色消费需求

绿色环保市场分析篇3

绿色景观概念界定

绿色景观研究现状

“绿色景观”概念在不少文献中都有所提及,典型的定义如:

“对应于绿色建筑,‘绿色景观’是指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的景观。”[1]

“绿色景观是指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人为自然环境,其主体是区域或城市自身的各种自然要素,辅之以必要的硬质设施。”[2]

“广义的城市绿地概念涵盖整个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场所,即本文中所指绿色景观。”[3]

“所谓绿色景观,就是可持续的、有生命的景观,是生态化、可再生的节约型景观。”[4]

综上所述,“绿色景观”概念主要强调“景观”的“绿色”性质与内涵,是一个综合化的广义范畴,其具体定义与开放空间、自然要素等概念有重合之处。

不过,在现有研究中,虽然对“绿色景观”的概念作出了初步的定义,但并未涉及其具体界定方法、统计范围等内容,不利于针对绿色景观展开系统化、定量化的研究。

1.2绿色景观概念界定

结合绿色景观的基本理念与相关概念的辨析,本文认为,绿色景观的界定应该与绿色空间、开敞空间等概念有所区别,城市绿色景观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开放空间系统有所重合但也有所差异。

具体而言,城市绿色景观应包括城市与城市内部所有自然或接近自然的景观要素,如自然保护区、自然绿道、湿地系统、城市森林等,以及半自然或纯人工构建、但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人为景观要素,如防护绿地、公园绿地、人工绿道、风景名胜、都市农业等。

朝阳区绿色景观概述

朝阳区绿色景观的分类

主要根据地表覆被,将朝阳区绿色景观分为以下10类。

(1)林地型:以各类林地、灌木林地为主要植被的绿色景观。

(2)园地型:果园、茶园等各类人工园地,覆被类型可能包括乔木及灌木。

(3)耕地型:以耕地为主要植被的绿色景观。

(4)草地型:以草地为主要植被的绿色景观。

(5)水体型:水体构成的绿色景观。

(6)城市公园及绿化型:人工形成、乔灌草混合的绿色景观。

(7)建筑及人工设施型:包含在大片绿色景观斑块内部而发挥重要功能的人工设施、建筑,如公园附属设施、广场等。

(8)沼泽及裸土型。

(9)其他型:其他难以归类或类型有待深入调查的绿色景观用地类型。

(10)高尔夫球场:由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此类绿色景观单独列出。

朝阳区绿色景观的总体特点

格局

朝阳区绿色景观的面积较为充足,但五环以外城乡交错带的绿色景观密度明显超过五环以内的城市建成区。靠近城市中心的绿色景观多呈小型斑块状,外侧的大量绿色景观则均匀分布在区域之内。以城市河流、道旁绿带为代表的线形绿色景观则构成了朝阳区绿色景观的总体脉络,交错贯穿于全区之内。

分布

五环路成为重要的分隔标志,其内侧的绿色景观多位以公园为代表的混合型以及以体育场馆为代表的硬化型;而五环外侧的绿色景观则多表现为林地与耕地,河流、坑塘等水面型绿色景观在城郊地带的分布也更加集中。草地型绿色景观在朝阳区则分布较少,主要分布在五环以外的城乡交错带。

主要特征

(1)绿色景观总量较为充足

朝阳区虽然被划分为北京市城八区之一,但由于功能定位、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原因,至今仍保有较为充足的绿色景观,尤其是构成了地区绿色景观主要部分的农业生产型与生态支持型绿色景观。

(2)绿色景观格局较为完善

朝阳区近年来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绿色景观的总体格局,数量较多的城市公园与运动场馆填补了城市建成区绿色景观的相对不足。防护性绿带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网络,但以机场高速绿化带为代表的此类绿色景观依旧在调节农业用地、住宅用地环境质量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3)线形绿色景观较为多见

广泛分布于朝阳区内部的线形绿色景观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除前文提及的防护性绿带之外,通惠河、温榆河等重要的北京城市河流亦分布在朝阳区之内。

朝阳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碳的吸收与储存

主要技术路线

本研究中对于绿色景观固碳能力的评价主要参考了现有研究成果中相关的具体指标,并结合场地条件进行估算。将某一绿色景观地块的面积Si与其覆被类型对应的日固碳能力Ct相乘,获得该绿色景观地块的日固碳能力Gi=Si*Ct。

评价结果

从覆被分类与用地分类审视,朝阳区绿色景观的年固碳量主要由耕地与林地完成,而高尔夫球场虽然占有相当面积,但固碳作用并不显著。从五环内外的差异审视,五环外绿色景观的固碳能力大大超过五环内,前者数值约为后者的3.5倍。大部分类别中,五环外绿色景观的年固碳量均显著超过五环内的数值,仅以混合植被为主要覆被类型的城市公园及绿化型绿色景观及高尔夫球场型绿色景观有所不同,五环内侧的年固碳量较高。

生物多样性

主要技术路线

采用指示物种法研究。

指示物种的选择

本研究中,选择待保护物种的主要标准为:

a.物种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威胁状态及其实用性;

B.物种在生态系统及群落中的地位;

C.物种的进化意义

指示物种的垂直分析――生物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使用“千层饼”模式进行指示物种的栖息地适宜性分析,即针对某一指示物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采用土地类型、距离水体与居民点的距离等评价因子,对土地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分析,通过不同评价因子的叠加分析找出最适宜该物种的栖息地,并将其作为“源”代入下一步分析。

指示物种的水平分析――基于阻力面分析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基于阻力面分析的生物保护景观安全格局是指根据所选定焦点物种的空间运动规律,通过模拟其在景观中克服阻力进行水平运动的过程,建立阻力面,再根据阻力面的特征来判别核心栖息地(源)以外的景观安全格局元素,获得不同安全水平的生物安全格局。

评价结果

选择绿头鸭与大白鹭作为指示物种,评价结果如下图。

热岛效应

主要技术路线

通过遥感图像获取地表实际温度的单窗算法

参考覃志豪等提出的单窗算法[18]以及田振坤等[19]在北京城区热岛效应研究中的实际运用,在获得大气等效温度、大气透射率和地表比辐射率这三个参数之后,通过tm6遥感图像的象元灰度值计算朝阳区地表温度,以确定地块热岛效应强度。

实际操作、计算过程主要包括:

①结合朝阳区地调GiS数据以及航拍图片,配准北京市2007年tm6遥感图像。

②通过tm数据的象元灰度值计算象元亮度温度。

③通过气象站点数据以及朝阳区植被覆盖度计算大气等效温度、大气透射率和地表比辐射率等参数。

④通过行星亮温以及各项参数计算地表实际温度。

⑤根据地表实际温度,计算朝阳区不同空间位置的热岛效应强度。

⑥根据热岛效应强度以及绿色景观的空间分布,计算朝阳区绿色景观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能力。

方法的适当简化

由于数据来源有限,计算的三个关键参数难以确定,因而无法通过tm6图像演算地表的实际温度。不过,在给定参数条件下,地表实际温度ts可表示为tm6遥感图像象元亮度温度的函数:

ts=∑(t6)

式中,∑为单调递增的线形函数。故通过tm数据的象元灰度值计算出的地表亮温t6,其空间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地区的热岛效应强度与热岛分布。在实际分析中,采用t6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

评价结果

经GiS技术处理显示,朝阳区各地块的平均亮温存在以下特点。

①绿色景观地块亮度温度显著低于非绿色景观。

②五环外侧地块亮度温度普遍高于五环内侧。

③各类绿色景观中,以农业设施、殡葬用地为代表的其他类绿色景观平均亮度温度最高。这一特点与其下垫面类型及植被覆盖率有关。

④各类绿色景观中,以高尔夫球场类绿色景观平均两度温度最低。这一特点与高尔夫球场相对广阔的覆盖面积有关。

⑤其他类型绿色景观中,林地型与水体型绿色景观的降温效应较为明显。其中水体型绿色景观五环内外的平均亮度温度有较大差异,表明位于城郊地区、保持半自然风貌的河流水体,其温度调节作用明显强于经过硬化处理的城市河流。

评价结果

①五环外侧绿色景观综合生态功能指数普遍高于五环内侧。

②林地型绿色景观的综合生态功能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绿色景观,显示出以城市森林与城郊片林为代表的林地所在地区生态系统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③园林型、耕地型与水体型绿色景观的综合生态功能指数处于平均位置,这三个类型的绿色景观在提供生态服务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④草地型、城市公园型与高尔夫球场型绿色景观的综合生态功能指数相对较低,其中草地性与城市公园型绿色景观功能的有限主要是由于其区位及斑块大小限制了相应生态功能的发挥,而高尔夫球场型绿色景观虽然斑块面积充足,但功能相对单一。

结论

绿色景观指具备以各类自然要素为核心的形态特征,并在内部组成与功能定位与生态过程相协调的景观,包括城市与城市内部所有自然或接近自然的景观要素,以及半自然或纯人工构建、但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人为景观要素。

绿色景观可以从属性、形态、功能、用地、覆被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朝阳区绿色景观的分类主要参考现行城市用地分类方法,包括林地型、园地型、耕地型、草地型、水体型、城市公园及绿化型、沼泽及裸土型、其他型、高尔夫球场等九个一级类与二十七个二级类。

生态功能评价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朝阳区绿色景观的主要固碳功能由耕地与林地完成,其次为园地、水体与城市公园型。五环外绿色景观的固碳能力约为五环内的3.5倍。

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结果显示,以林地、耕地、坑塘为斑块,河流为廊道的地区绿色景观格局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热岛效应评价结果显示,各类绿色景观中,高尔夫球场型的降温效应最为明显,其次为林地型与水体型。绿色景观地块平均亮度温度显著低于非绿色景观、五环内侧地块平均亮度温度普遍低于五环外侧。水体型绿色景观五环内外的平均亮度温度具有较大差异。

朝阳区各类绿色景观中,林地型绿色景观的综合生态功能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绿色景观,园林型、耕地型与水体型绿色景观的综合生态功能处于平均位置,草地型、城市公园型与高尔夫球场型绿色景观的综合生态功能则相对较低。

作为地区重要景观特征的城市公园型与高尔夫球场绿色景观的综合生态功能均较为有限,其中前者主要由于斑块面积与集中程度的不足而难以发挥重要生态功能,而后者虽然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由于人工痕迹过于强烈而难以成为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区域。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J].建设科技,2006(07):28-31

[2]范剑才,钱晔.绿色景观设计在城市居住聚落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35):350-351

[3]吴静,李万庆.天津市区绿色景观生态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6):5-7

[4]韩斌.绿色景观与展示设计[J].装饰,2000(06):54-55

[5]余慧,董靓.2007全国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学术会议文集,321

[6]黎玉才.城市形象的生命:城市绿色景观[J].湖南林业,2004(02):8

[7]李晓敏,钟训正.绿色景观与建筑环境――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发展例证[J].新建筑,2004(03):78

[8]覃志豪,Zhangminghua,arnonKarnie,pedroBerliner.用陆地卫星tm6数据演算地表温度的单窗算法[J].地理学报,2001,56(4):456-466

[9]田振坤,黄妙芬,刘良云,朱启疆,赵春江.使用单窗算法研究北京城区热岛效应[J].遥感信息,2006(1):21-24

[10]梅雪英,张修峰.长江口典型湿地植被储碳、固碳功能研究――以崇明东滩芦苇带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2):269-272

[11]李晓曼,康文星.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28(1):8-13

[12]郭然,王效科,逯非,段晓男,欧阳志云.中国草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J].生态学报,2008,28(2):862-867

[13]查同刚.北京大兴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刘常富,赵爽,李玲,李小马,何兴元,陈玮.沈阳城市森林固碳和污染物净化效益差异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4):56-61

[15]俞孔坚,李迪华,段铁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生物多样性,1998,6(03):205-11.

[16]蔡其侃.北京鸟类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17]i.L.mCHaRG.Designwithnature[m].Johnwiley&Sons,inc.(1992edition),1969.

[18]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9(01):8-15.

绿色环保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电力营销;绿色化;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普及,各国都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和实施,绿色保护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电力营销的绿色化发展。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

电力营销的绿色化发展指的是将环保观念作为其经营理念,以绿色消费入手,不断开拓市场,并通过合适的电力营销方式来获利并实现发展的一种绿色化电力营销策略。在电力营销中引入绿色化理念,对于节能减排,以及相关企业、行业甚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力营销绿色化发展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导向下,供电企业应当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市场基础上的旧的供电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电力营销必须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须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

电力营销绿色化发展的目标包括:对电力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实时满足客户的电力需求;在帮助客户节能高效用电的同时,追求电力营销效率的最大化,实现供电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提供优质的用电服务,与电力客户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打造供电企业市场形象、提高终端能源市场占有率等等方面。

二、电力营销绿色化发展是电力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今,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其所拥有的独特的绿色电力资源,以及希望通过绿色化的电力资源实现环境生态保护的人也不断增多,因此,电力营销的绿色化发展已经成为电力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

1.电力营销的绿色化发展有助于实现电力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对于传统的电力产业而言,其所构成的物质流动过程是发、输以及配电过程。此过程所形成的是以煤发电为中心的单一性的市场结构,目前仍为多数。此结构很难满足改革及其发展过程中不同行业对于电力方面的需求,也很难满足生活居民对于多元化电力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对环保能源方面的需求。所以,以潜在需求来看,不断推动电力营销的绿色化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绿色电力的不断发展,还能对电力市场的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并逐步朝着绿色能源发电为主,多种电力能源并存的市场结构发展。

2.电力营销的绿色化发展有助于实现电力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电力产业发展模式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电力营销的绿色化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有效节约了能源短缺的问题,还有效地推动了电力产业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

3.电力营销的绿色化发展有助于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善。如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对广大居民造成困扰。不断推动电力营销的绿色化发展有助于实现绿色电力产品比重的不断提高,有效实现煤电比重的大幅降低,进而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最终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电力营销绿色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绿色化电力营销会由于以下因素而限制其发展:

1.绿色化电力的成本问题。绿色化发电技术及其相关设备已经引进到国内,还未进行批量化的生产,因此,对于绿色化电力而言,其成本较其他电能的成本而言必定会高一些,因而导致电力营销在成本方面失去了竞争优势。

2.电力绿色化消费并未深入人心,随着环保绿色化消费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开始认识绿色化电力类产品,但是其绿色化消费情况以及更深层的意义还未为知晓。

3.电力营销绿色化发展的方法、法律、实现途径等还需要不断摸索,而对于如何实现消费者、企业以及社会与环境利益之间的统一还需不断进行研究。

四、电力营销绿色化发展对策分析

1.为了推动电力营销的绿色化发展,应当在一些市场相对成熟的大城市率先开展电力营销的绿色化发展计划,并未其创造一个有利的市场环境。例如,以某城市为示范城市,鼓励当地电力公司进行绿色化电力产品的宣传和介绍,对于绿色化电力产品所高出的那部分价格可以赋予电力企业一定程度的定价权,此部分价格不仅要考虑其所带来的环境效益,还要以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绿色化电力供给情况来进行确定。由于此部分价格并不会对电价的稳定性造成影响,用户有自主选择权,可选择买或不买。

2.电网应以用户需求为依据,采用招标方式进行绿色化电力供应商的选择,同时进行招投标等规则地制定,以确保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以及最大效用的获取。

3.可授权一家信誉良好的第三方组织来对企业的电力业务的绿色化营销情况进行监督。前期可先进行绿色化电力认证标志机制的构建,在绿色化电力营销过程中必须遵守此机制所制定的标准,财务方面应定期对绿色化电力营销的相关业务进行审计。此外,获得授权的机构应进行绿色化电力委员会的建立,并进行公开透明标准的制定,以提高用户对于此机构的信心。

4.以电力营销绿色化发展情况为依据,逐步进行绿色证书交易系统的建立,这样可以推动跨省地区的绿色化电力交易。此外,还应注意同市场份额制等政策相结合。

5.应不断鼓励电力企业对有关用户进行电力生产环境等信息的披露,以便使用户明白其他店里生产方式对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绿色化电力产品对于环境的意义,进而激发其购买欲望。

6.加强国际及民间组织积极参与进行电力营销绿色化发展的宣传,并积极鼓励绿色化电力相关企业、厂商参与到绿色化电力的宣传方面来。政府可带头购买绿色化电力产品,环保等部门也应率先进行绿色化电力产品的购买,应推动电力营销的绿色化发展,实现电力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借助于媒体及其他社会团体进行绿色化电力的宣传,不仅可以实现宣传成本以及电力营销成本的大幅降低,还能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

绿色环保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19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大的优势,曾引用“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赞美海南的生态环境,总理特别强调,海南一定要保护好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维护民生福祉。2016年4月,海南省政府印发《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六大专项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要求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酒店业是海南龙头产业――旅游业中的能耗大户,也是对生态环境依赖度较高的产业,在生态优势明显的海南省,酒店业绿色营销势在必行。

1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之下,海南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领头羊,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也是实现市场拓展的可行方式。

1.1绿色营销有助于酒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发展

随着发展方式转型,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增强,各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环境监测技术和手段日益完善,企业经营中的碳排放,特别是环境污染需要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国际酒店业对绿色营销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此同时,旅游消费者社会环境责任感日益提升,在消费中对绿色酒店品牌偏好增加,并愿意为绿色酒店支付更高的价格,酒店业国际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日益成熟。

我国酒店业在营销实践中,对绿色营销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目前,关注的重点之一便是绿色营销在节能减耗中的贡献。通过专业的研发与设计,绿色酒店可以通过产品设计,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成长。例如,海南三亚银泰酒店启用空调余热制热系统,对空调散发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有效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

此外,酒店业消费者的能源消耗对酒店能源使用效率影响非常显著。酒店绿色营销,通过面对顾客的绿色宣传,鼓励消费者减少能耗,节约能源,在不影响消费者总体体验品质的前提之下,减少能源消耗。例如,告知酒店顾客:消费者习惯性根据洗手时长而不是洗手消耗水流量判定是否达成清洁目的,顾客应考虑根据自己选择水龙头的流量大小及水流量确定是否清洗干净,以避免水资源浪费。通过绿色营销对消费者的引导,传播绿色发展理念,促进酒店业的绿色成长。

1.2绿色营销有助于海南酒店业实施形象定位,有效开拓市场

绿色、生态形象可以突出海南酒店业的优势,实现在国内生态酒店领域的领先定位。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海南酒店业实施生态酒店领先定位奠定了良好的环境与形象基础。通过绿色营销实践,可以从酒店管理、客人消费行为引导、酒店硬件采购、酒店服务设计等层面全面推行绿色管理,强化海南酒店业的生态优势内涵,有效促进海南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在酒店业转化为竞争优势,突出海南酒店业的整体形象。与此同时,绿色营销通过积极融入国际酒店业的绿色认证体系、展开有效的绿色营销宣传,能够借助国际、国内绿色认证体系,实施生态形象定位的传播。

目前,国内外旅游市场均具备了旅游绿色消费的动机。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健康是绿色消费的主要诉求,部分消费能力强的顾客,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以满足身体健康、保健等需求;对于国际消费者而言,绿色环保是主要诉求,在发达国家,消费者有着较高的环保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以促进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满足自身社会责任感这一精神层面需求。在消费者有效需求基础之上,海南酒店业推出生态酒店整体形象,能迎合消费者需求,为有效开拓市场奠定基础。

2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中政府作用的理论分析

2.1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的政府角色需求

2.1.1绿色产业链需求

酒店业在进行绿色营销过程中,需要上游供应商,合作中间商都取得绿色认证,才能获得国际绿色酒店的认证,然而,调研中海南酒店业经营者反馈,目前海南与酒店相关的绿色产业链尚未形成。例如,海南酒店在餐饮经营中,合作的餐饮原料专业供应商提供的食材虽然是生态种植的,但取得绿色认证的供应商非常少。

此外,绿色酒店在推行绿色消费方式的过程中,也需要相关绿色产业的服务。例如,酒店回收的废旧电池,在海口市并无回收点,酒店需要通过支付运费,通过物流转移到广州进行回收处理,这对酒店业经营形成了绿色营销成本过高的挑战。

2.1.2绿色营销人才需求

绿色认证iSo14000作为是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a)、环境标志(eL)生命周期评价(LCa)、环境绩效评价(epe)、术语和定义(t&D)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焦点问题,实施酒店业的绿色管理,需要熟悉认证体系的专业人才。

与此同时,绿色酒店的经营离不开绿色产品的研发,需要具有酒店管理经验、酒店战略管理理论知识、绿色营销知识、环保节能产品开发等领域的专家进行团队合作,开发具有海南特色的酒店绿色产品。

2.1.3绿色品牌的公关支持需求

酒店展开有效的绿色营销工作,离不开客户对绿色酒店理念的认可与支持。酒店可以通过活动策划进行商业广告与公关宣传,然而,消费者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关注度与好感认同,一般难以通过分散的企业宣传得以实现。使更广泛大众形成环境意识,需要更大范围的营销沟通。

与此同时,酒店在绿色管理中的环境贡献,对消费者行为引导而减少的“碳足迹”排放,需要权威机构的审核与宣传,以此增加酒店业绿色营销绩效的可信度与公开度。目前,海南相关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对于绿色酒店经营的绿色创新程度与绿色绩效并没有给予考核、评定与宣传,展开绿色营销得酒店在市场营销中的优势并不明显。

2.2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2.2.1绿色产业链相关市场主体培育者

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处于发展的初期,还需要经历一段市场培育的过程;与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有关的绿色产业链属于新兴的绿色产业,依然处于市场导入期。与此同时,进行绿色营销的旅游企业与相关产业链企业在海南旅游市场中尚未形成明显的市场优势。没有政府的支持政策,绿色产业链相关主体的培育将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要实施海南酒店业的绿色营销战略,有效将酒店业生态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需要政府使用市场化手段,为绿色营销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有效培育相关绿色产业链的企业主体。

2.2.2绿色诚信市场机制促进者

旅游市场具有较强的信息不对称特征,诚信对于无形的旅游产品至关重要。在海南酒店业发展的初期,如果绿色酒店品牌被滥用,失去市场诚信,将导致劣币驱除良币的后果,海南酒店业的绿色发展将丧失难得的市场机遇。

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发展初期,需要政府通过有效市场规制,促进绿色饭店的诚信机制,以使海南酒店绿色品牌得到持续、有序开发。

2.2.3绿色公关宣传的公共产品供给者

海南酒店业的绿色品牌,对于海南酒店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形成有益促进;绿色营销中对消费者行为的有效引导,甚至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旅游形象公共产品的供给者,政府应该策划合理的公关策略,为绿色营销的酒店提供更广阔的营销平台,对市场中形成积极影响的企业给予合理支持,以提供行业发展的公共产品,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发展。

3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中政府作用的优化策略

3.1政府绿色市场主体培育角色的优化策略

3.1.1制定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战略

通过科学的市场环境分析,政府需要借助专业战略设计团队的研究,论证分析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绿色营销战略的资源整合方案,由旅游及相关部门主管(如涉及绿色农产品供给的农业主管部门、涉及绿色产品研发的科技厅、涉及环境保护的环保厅等)部门,形成促进酒店业绿色营销的战略设计与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从战略层面,明确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的重要性与具体目标。

3.1.2抓住“营改增”机遇,引导酒店特供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发展

“营改增”背景之下,海南高星级酒店业发展中农产品采购需要合法的发票以实施“进项”抵扣,这一政策背景之下,上游绿色供应商品牌有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农产品绿色品牌的创建与认证管理,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可能加大酒店业的采购成本,但创建了绿色品牌的农产品供应商若能提供有效发票,采购成本增加的劣势在“进项”抵扣背景下将被弱化。

旅游政府部门可以在充分调研与分析基础上,提供相应市场研究报告,论述农产品酒店特供绿色品牌的市场潜力,并积极与农业主管部门沟通,及时有效传递这一市场信息,促进海南农产品酒店特供绿色品牌的发展。

3.1.3重视并切实加大对绿色环保非营利组织的政策支持

绿色酒店的发展,离不开绿色环保组织对于旅游消费理念的传播、也需要绿色环保组织的公益活动为酒店绿色营销工作提供指导与帮助。例如,绿色环保组织可以提供有关酒店绿色营销的研究专题,为酒店在不同阶段推进绿色营销工作提供战略决策的咨询参考意见;绿色环保组织以非营利形式组织有关废旧电池等物品的回收,展开大型适合游客参与的公益讲座等。对于酒店绿色营销的成本控制以及工作有效性的提升,绿色环保组织充分有效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政策环境,为绿色环保非营利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绿色环保组织的发展,并适当引导绿色环保组织加大对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工作的关注与支持。

3.2政府绿色市场机制维护者角色的优化策略

3.2.1搭建平台,多市场主体参与形成绿色酒店标准

绿色酒店领域,在国内外绿色标准认证体系基础之上,海南应形成绿色酒店品牌体系的标准,为各种内涵一致,表达有差别的绿色酒店名称,设计明确的标准体系,以此统一行业标准,统一名称内涵,以避免行业

的信息部队称,为消费者提供“名副其实”的绿色酒店标准体系。

与此同时,海南生态环境方面的潜在优势非常突出,在国内,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品牌被认可后,很有可能主导、引导国内绿色酒店的发展。在发展初期,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各绿色酒店及相关组织参与的绿色标准体系建设,可以为后期海南酒店业绿色品牌体系输出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3.2.2启动酒店业绿色营销激励规制体系

基于绿色酒店标准以及国内外绿色酒店认证体系,以激励为主要手段,为有效展开绿色营销的酒店提供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

首先,可以通过补贴的形成,对有效进行商业研发,并取得市场成功的绿色产品创新酒店给予支持以鼓励有效的产品研发;其次,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对客人引导有效,客人满意度高的酒店给予支持以鼓励积极的绿色管理。与此同时,对于影响力较大、客人满意度高、对海南旅游形象产生积极营销的酒店,给予市场营销宣传投入以及公关活动组织等形成的营销支持。

3.2.3严格酒店绿色营销惩戒规制体系

在正向激励规制体系基础之上,政府还需要通过突出的严格执法,建立惩戒规制体系,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为市场绿色诚信机制提供坚实的保障。

此外,政府需要开通有效的绿色酒店投诉渠道,对于导致客户不满的绿色酒店,对于扰乱市场秩序的绿色经营,提供畅通的投诉渠道,以有效发现与监督市场不诚信经营行为,通过市场监管、维护市场诚信机制,同时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

3.3政府酒店业绿色营销公共产品供给角色的优化策略

3.3.1提供酒店绿色营销人才培训

通过政府组织,免费向需要的酒店,提供绿色营销相关培训。具体包括:通过绿色营销国内外认证体系的知识培训;酒店绿色节能减耗的知识培训;绿色酒店产品研发的培训;系统的绿色营销知识培训等。

3.3.2制定合理的绿色酒店公关宣传方案

绿色酒店的品牌形象受到整个海南省绿色酒店形象的影响。政府应进行海南酒店业整体绿色形象设计与传播设计,以有效传播行业绿色形象。

在海南酒店业绿色品牌传播过程中,政府可以对绿色酒店的公关活动策划给予更多的设计与实施,通过政府层面的、更高级别、更广阔渠道的公关活动,对效果良好的绿色酒店进行公关宣传,以有效支持优秀绿色酒店品牌的发展。例如,在政府会议与接待,特别是高级别的会议安排中,优先选择海南优秀的绿色酒店品牌,并在会议期间,有效植入有关品牌绿色理念的公关活动,以此强化、支持绿色酒店的品牌创建与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绿色环保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绿色餐饮徐州餐饮业环保理念节约

1绿色餐饮及国内外发展水平概述

欧美国家餐饮业的绿色化发展早,是其因为完备的法律和严厉的执法,餐饮业的绿色化水平较高。美国企业在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售后等过程中监督严格。其全国的联合监督体系是这样构成的,一批专家受聘于地方卫生局和联邦政府的部门,其中有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食品检验员等,然后进驻饲养场、食品加工厂全方位监督管理各项加工环节,如何回收餐饮附属品以及垃圾分类再生利用成为重点,“循环经济”促使各行业间紧密合作。

我国绿色餐饮评判标准比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迟了7、8年左右,关于绿色餐饮企业的认证机构和相关评定标准在2002年才出台,我国的《绿色饭店管理标准》中强调分等级创建绿色酒店与绿色餐饮在2009年出台。我国绿色餐饮业和国外相比,重点放在了改进餐饮品口味营养搭配,追求更多消费者,但不太重视减能降耗方面,知识停留在传统理念上的绿色餐饮,绿色化餐饮的内涵还没真正实现。

2绿色餐饮在徐州发展障碍分析

当代的中国餐饮,提倡绿色理念,但是徐州绿色餐饮的实施状况却不佳。餐饮业绿色化发展进度比较慢,主要原因在于生产餐饮品的工具规格标准严,企业经营成本高、环保标准要求多。徐州作为一个优秀旅游城市,饭店很多,但没有几家正式挂牌的绿色饭店。绿色餐饮在徐州的发展水平不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原因。

第一,徐州绿色餐饮业销售价格高在于其高昂的成本,提高了消费门槛,餐饮在售品中如副食品和饮料酒水成本,即引发的具体材料费是餐饮业直接成本;而如人员工资,培训及福利等人事费用和房租、水电费、装潢费、税金等固定花销是餐饮业引发的间接成本。这些直接和间接成本构成了绿色餐饮比一般餐饮业高的经营费。其构成比例可见下表。

表2-1徐州餐饮业各项成本比例表(参考)

第二,在抵抗经济危机能力方面,绿色餐饮企业因其高昂的营业成本比一般餐饮企业较弱一些,这使大型企业和酒店才能开展绿色餐饮,小型饭店抗风险能力更差,无形中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徐州消费者接触绿色餐饮机会减少。

第三,由于我国人民生活刚步入小康社会几年时间,国家处于发展中,徐州市民满足温饱之后,再追求更高级、更健康、更环保饮食,力度远远不足,绝大多数的餐饮企业把降低成本放在首要位置,“环保”标准需通过强制执行实施。

第四,餐饮业相关人员学历素质整体偏低。其他受人尊重的职业如相关专业人士是人们向往的,而如今社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餐饮服务人员在老传统观念中地位较低,不被人看重尊敬,招聘人才时,高层次人才不应聘,而受聘人员学历素质又偏低,从以下图表中可以看出人才结构情况。

表2-22012年徐州餐饮企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情况

3徐州绿色餐饮业发展中环境分析

3.1Swot分析

徐州古称彭城,有2500多年建城史,各种能源煤、铁、钛资源丰富,人口密集,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是绿色餐饮业发展的良好区域,以下从徐州餐饮业绿色化方面分析其优点和发展机遇,当然也有其威胁和缺陷。

3.1.1(Strength)优势

①餐饮品健康、有机、安全。②绝对环保。生产、销售、再生利用,废弃物利用等全面发展循环经济。

3.1.2(weakness)劣势

①市场化不完善,相关规定标准不成熟、不统一,在徐州属于新兴行业。②本地餐饮企业由于成本高昂,进入门槛高,消费者不易接触。

3.1.3(opportunity)机会

①“绿色”、节俭、“清盘”活动正是国家现时大力提倡的活动。②对徐州消费者而言,“绿色餐厅”还是新鲜发展事物。③徐州作为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交通便利,运输网发达,淮海地区蔬菜基地和七里沟果品农贸批发市场储备丰富。④徐州关于绿色餐饮标准和条件尚不完善统一,给本地餐饮企业提供了更多自我完善绿色化的机会和空间。

3.1.4(threat)威胁

①相关非绿色化产品的可替代性较高。②原材料价格高昂,实施环境标准要求严。

3.2五力分析

绿色环保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原因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如:美国拒绝进口委内瑞拉的汽油,因为含铅(pb)量超过了本国规定;欧盟禁止进口加拿大的皮革制品,因为加拿大猎人使用的捕猎器捕获了大量的野生动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国家严禁进口含氟利昂冰箱,导致中国的冰箱出口由此下降了59%等事例。

一、绿色贸易壁含义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GreenBarriers,简称GBS),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

二、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

1、国际方面

(1)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同时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被不断发现提出,人类要求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必然的选择,绿色壁垒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使绿色壁垒形成成为可能。目前绿色壁垒的形成多数是因为发达国家凭借其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以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制定并强制执行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发达国家制定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通常是从本国的经济技术情况出发,从不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及贫穷国家的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家及贫穷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很难达到其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的要求而遭遇绿色壁垒。

(3)传统贸易壁垒作用的弱化,使得部分成员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成员,为了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胜,往往有意利用绿色壁垒作为竞争手段。

(4)发达国家污染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产业中污染型产业比例较高,从而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加剧了遭遇绿色壁垒造成的损失。

2、国内方面

(1)国内社会、企业环保意识差,多数企业环保管理不规范,缺乏绿色经济观念,认证意识不高。社会环保意识差,绿色消费市场混乱;企业环保管理不规范,在产品研发阶段、投人生产的可行性论证阶段很少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企业环保投人比重不足;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了解不够,对绿色壁垒方面的动态信息掌握和分析消化不足;这些都不利于提高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能力。

(2)我国经济技术落后,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制定相对落后,国内技术标准法规体系不完善,标准技术法规与国家上的标准技术法规相比过低,制定的周围相对过长,客观上不利于督促引导企业积极的突破绿色壁垒。同时,国内相关贸易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对企业环保工作要求少,环境保护普遍未能与经济利益挂钩,现行的经济发展政策和会计法规未将环境成本纳人核算范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导致环境成本外部化,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利于应对绿色壁垒。另外,部分产业特别是农、牧业分散化,未形成规模,致使统一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标准难以实施。

(3)国内绿色产业基础薄弱,对绿色产业倾斜力度不够,难以应对激烈竞争。我国绿色产业起步晚、产值少、技术含量低,还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竞争的实力。

三、国内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分析

1、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提高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而绿色壁垒正顺应了这种趋势,可以说绿色壁垒的出现是国际贸易进步的体现。环保工作已逐渐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应把环保工作纳人企业的经营决策机制,加大环保投人。

2、加大科研投人,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开拓绿色市场,提高绿色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绿色形象,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联合业内企业和关联企业,合作建立绿色产业基地,带动企业的绿色产业竞争能力,应对绿色壁垒。绿色消费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绿色产品受到国际市场青睐,国内企业应加大绿色产品开发力度,并且从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就应引人绿色概念,将绿色思想作为指导,贯穿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全过程。

3、利用政府采购消除绿色壁垒的不利影响。现阶段,尽管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但还没有签署《政府购协议》。因此,在政府采购时就可以实行国货优先的原则。政府应优先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制定政策优先采购通过了iS014000认证企业的产品或具有其他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最大的客户,就必然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程度。这将有效地提高中国产品整体的环保水平,扩大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贸易空间。同时,政府采购的示范效应也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4、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拓发达国家以外的国际市场,绕开绿色壁垒。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联合国际力量,充分利用国际协议中的相关条款,抵制不正当绿色壁垒。积极参与绿色壁垒争端的解决,合理利用wto贸易协议,维护正当利益,抵制不正当绿色壁垒。

绿色环保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研究

一、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消费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绿色营销逐渐成为现代商业企业主要的营销方式之一,对中小企业而言,其实施绿色营销就是坚持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以可持续发展的为经营理念,不断发掘自身产品的市场机会,以采取全新的营销观念及策略。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在整个营销过程中不断对产品的设计、促销、定价等进行研究,以生态环保为前提基础,不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从目前中小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的实施现状来看,其不仅有助于转变营销理念,还有助于增强竞争实力,是目前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充分提升中小企业绿色营销的有效性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分析

(1)消费需求趋向绿色化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消费意识逐渐崛起并不断得以强化,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不断增强,尤其在发达国家已经在消费领域形成了以“绿色”为主线的消费链条。在我国消费市场上,人们更加倾向于绿色产品及参与相应的绿色宣传活动,因此对中小企业传统的营销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必须要通过转变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来满足市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2)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营销理念及营销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中小企业在整体规模及经营范围等方面不断得以提升,其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发展需求使其必须要转向于绿色营销,以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同样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要求。

(3)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社会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很多中小企业传统的营销方式并没有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不仅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备受困扰,还使得社会生态环境等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威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是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之一。

(4)企业高效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

随着现代市场竞争的不断激化,资源配置效率已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中小企业实施有效的绿色营销是保证其转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然选择之一,这不仅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资源在分配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之一。

2.可行性分析

(1)市场进入优势

目前,在我国消费市场中,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虽然不断增加,但是整体的需求量还较小,这是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重要契机。同时,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生产规模小、市场规模有限等特征,其投资周期较短,且面临的风险较小。因此其在进入绿色消费市场的优势相对明显,这是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过程中的重要优势之一。

(2)市场占有优势

众所周知,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但是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转变自身的生产经营计划,能够进行更加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生产,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在整个市场中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进而能够有效占领市场资源,并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这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市场占有优势。

(3)决策的效率优势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其组织结构相对简单,能够在市场需求变动的同时及时调整自身的营销手段及策略,并能够对内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整个组织上下能够及时进行各项决策,提升自身的决策效率。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得中小企业在绿色营销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决策效率优势。

三、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全社会的绿色消费需求

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前提条件是全社会的绿色消费需求,目前我国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产品及市场领域内还没有形成大量的绿色消费需求,相关新闻媒体对于绿色消费观念及行为的宣传力度较小。因此大部分消费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绿色消费的理念及相关信息。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培训社会绿色消费意识,其在绿色营销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全社会的绿色消费需求总量还停留在较小阶段,这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阻碍我国中小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因此是其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2.多数中小企业未能确立绿色营销理念

中小企业要想从传统的营销模式转变为绿色营销模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进行营销理念的转变。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加剧,自身发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其在发展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在扩大规模及追求短期利益等方面,对社会长远利益、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虑不足,使得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正确认识到消费者对绿色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绿色营销给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因此其在环境保护及新产品和新市场开发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认识,这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过程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中小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

3.中小企业现有的营销组合策略不适应绿色营销

有效的营销策略在中小企业所实施的绿色营销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现有的营销组合策略还难以满足其绿色营销的需求。首先,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还没有大量开发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绿色产品的意识及能力。其次,中小企业在产品包装材料等方面还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危害。最后,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很不完善,缺乏绿色会计及审计制度,使其绿色营销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保障。

4.绿色政策支持不力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中小企业绿色营销的政策支持还不到位。首先,我国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还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对很多领域内没有明确的规定。其次,很多地方政府由于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高,进而在环保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最后,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对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进行政策方面的优惠和补贴,没有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惩罚,使得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积极性难以有效提升。

四、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1.加大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培养消费者的消费意识

加大宣传并不断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进行培养和引导是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前提。根据目前的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支持率较高,但是在消费过程中仅有33%的消费者声明愿意购买绿色产品,因此中小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媒体及社会部门的合作,进而加强对绿色产品及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得消费者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绿色产品及其内涵。同时要不断以各种营销方式积极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使其在消费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绿色产品,企业只有不断对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行为进行引导才能够真实落实其绿色营销策略,使其绿色营销策略发挥最大的作用。

2.企业应转变生产经营理念

中小企业要想保证其绿色营销策略的成功实施,必须要转变以经济利润为核心的经营发展理念,要以企业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研发,不断进行绿色产品及营销方式的创新。对企业而言,绿色质量管理是生产和环保之间寻求平衡性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在对其经济来源和去向进行充分了解之后,要将企业发展的经济目的、技术目的以及生态目的等进行紧密结合。要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坚持以绿色经营发展理念和绿色消费理念来指导企业实施有效的绿色营销措施。

3.中小企业应实行适应绿色营销的营销组合策略

其一,中小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搜集绿色信息,以此对市场绿色消费需求进行有效分析,以便于及时调整自身的绿色营销策略。其二,加强对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力度,中小企业要在绿色产品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大型企业的经验,以此加强对绿色产品的开发,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其三,实施有效的绿色产品价格策略,绿色产品的研发和营销的过程中其成本较高,因此企业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以及消费者满意度状况制定产品价格,可以将绿色产品的价格定的较高,但是仍然要遵循市场供需平衡的规律。其四,实施绿色包装,中小企业在产品包装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包装材料的环保性及经济性,要充分做到可循环、无污染和低成本等,以充分迎合现阶段绿色消费市场的需求。其五,实施绿色促销及管理策略,中小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中,要不断借助于事件、人员等方式对绿色产品进行有效促销,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同时要对各项营销策略进行有效管理,使其能够充分实现相辅相成,最终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营销的有效性。

4.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绿色营销的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部门要通过自身的行政职能不断加强对中小企业绿色营销的支持力度。首先,要加强环保方面的立法,对各地区、各领域内的环保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立法,并设置监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其次,政府要通过融资和技术支持的角度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绿色营销等情况进行支持,使得中小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中具有政府全方位的支持。最后,政府要根据目前我国消费市场的状况制定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要采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实施有效的绿色营销,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企业进行适当的惩罚。

五、总结

绿色营销以全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成为现代中小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是其转变生产和销售观念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有其必然性及可行性,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从宣传力度、生产经营理念、营销组合策略、政策支持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有效转变中小企业的营销方式,提升其绿色营销的有效性,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贵兰.浅析Swot分析法在中小企业绿色营销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0).

[2]余小溶.中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

[3]柏建成.江苏省中小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市场研究,2013(11).

绿色环保市场分析篇9

论文关键词院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营销

论文摘要院在纺织品贸易中,由环保法规、安全卫生标准和绿色标志认证而形成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致使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失去低成本的优势,从而给服装输出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应通过绿色营销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一、绿色壁垒的分析

1绿色壁垒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绿色壁垒与传统的贸易壁垒如关税、配额等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贸易壁垒由于违反了自由贸易原则越来越受到国际舆论谴责并易遭到对方报复,所以成为势力日渐减弱的壁垒形式,而绿色壁垒之所以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非但不会被淘汰,反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不断强化,是由于能保护进口国的经贸利益,同时绿色贸易壁垒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绿色壁垒是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积极响应,环保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目标和规则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支持,绿色壁垒是日益发展的绿色化浪潮的必然结果,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为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的非绿色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展中国家也需要绿色壁垒,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需要通过绿色壁垒提升自己的环保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用它来阻挡发达国家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和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绿色壁垒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环境保护,也有利于全球环境的改善。

2绿色壁垒的不合理之处

在合理的外衣下绿色壁垒也掩藏着许多不合理,这些不合理自然成为人们怀疑甚至攻击的切入点,其不合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适用同一标准不合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的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这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绿色壁垒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与科技存在巨大反差的背景下施行的,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不公平,而且从一开始就不公平。绿色壁垒造成的单边贸易极不合理,在推行绿色壁垒时,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落后于发达国家,过于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通过制定与实施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可能达到的环保标准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处处碰壁难以进入发达国家,以致丢失了大量海外市场,而发达国家则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环保的低要求低标准大肆在发展中国家兜售产品,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这种单边贸易不仅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新的环境危机,把环境污染的责任完全推给发展中国家是极不公平的。首先,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技术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其次,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土的环境和资源将国内的大量高能耗尧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大幅提高。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

首先影响的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对外贸易的市场准入,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针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设置了严格的诸如技术标准等限制的贸易壁垒。其次使纺织品成本上升,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成本上升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一方面是因为厂家为了避免产品中含有禁用染料,不得不使用昂贵的进口染料替代国产染料,致使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禁用染料检测费用较高,根据检测标准的要求,印花制品必须对每种颜色抽取样品,并对每个样品逐个进行检测分析,而检测费则根据色样的多少来收取,从而又额外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绿色营销对于色彩丰富的我国纺织丝绸服装制品业的对策尤为明显,面对日趋强化的绿色壁垒,纺织服装业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去迎接全球绿色化的挑战,即大力开展绿色营销,利用绿色营销去融消绿色壁垒,具体而言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纺织服装企业应及早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从战略的制订到具体实施过程都应始终贯彻一种绿色理念而不是寄希望于消极回避或通过抗争去减弱绿色壁垒的阻碍。产品包装绿色化,绿色包装正成为绿色营销中引人注目且行之有效的一环。由于产品包装占用了大量物质材料,污染了自然环境,损害了人体健康,而许多不可回收的包装物更是又污染又浪费,所以推行绿色包装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而且作为最外在表现的产品附加成分,包装的绿色化无疑能最直接地向消费者传递绿色信息,在公众心目中树立绿色产品形象,所以绿色包装对于绿色营销的顺利实施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争取获得绿色标志,在当今的绿色社会中,绿色标志无异于企业打破绿色壁垒,立足国际市场,赢得顾客,获得发展的金钥匙。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就等于拿到了市场准入证遥开展绿色促销,树立绿色品牌形象,绿色促销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围绕绿色产品而开展的促销活动。传递有关绿色产品的绿色信息,其目的是通过绿色信息的传递来树立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使之与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相协调,从而吸引消费者,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销售。其二,绿色促销即绿色的促销,是指企业在促销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以“绿色”为指导原则,例如在促销活动中不污染环境,节约资源等等。通过在国际市场上大力开展绿色促销活动,树立起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绿色品牌形象,有利于改变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较低档的形象与地位,提高档次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绿色营销是21世纪的营销主题之一,在21世纪非绿色营销企业将受到多重压力而难以生存,绿色营销企业将受到广泛欢迎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依慧袁金毅.绿色壁垒院国际贸易中的新障碍咱允暂.改革月报,2001,(10)55

绿色环保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绿色营销;农产品;生态环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9-0016-02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在实现自身的既定目标,满足消费的需要而开展一系列的经营活动中,重视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绿色市场营销模式。

1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分析

11国际市场环境分析

从国际市场环境来看,农产品绿色标识已经成为决定消费者购买动机的重要因素。绿色农产品成为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首选。这不仅是各国重视生产与环境共同发展的产物,更是新经济发展方向的体现。据资料表明,无论是爱好自由的美国人、大胆浪漫的法国人、谨慎的德国人、有绅士风度的英国人、热情奔放的巴西人,或者是具有悠久种植历史的中国人都纷纷表示:一个公司的环境和信誉会影响其购买决定,而绿色产品无时无刻不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吸引。自2009年以来,发达国家绿色农产品销量每年上升10%~15%。

在绿色农产品逐渐被消费者接受与认可的基础上,市场要求不断扩大。由于绿色壁垒和环境壁垒的限制,取得国际环保标识和绿色食品认证成为农产品的进出口的通行证。这对于进出口绿色农产品的企业来说将是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12国内市场环境分析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种植历史,经验丰富。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迅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施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倡导,使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增强,绿色消费群体也随之扩大。虽然我国的绿色农产品起步晚,但随着国内外市场的绿色消费盛行,人们的绿色观念逐渐确立,人们对食品的消费目标也从吃饱向美味、营养、健康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了我国国内市场农产品绿色营销迅速发展。

为满足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需要,我国农业系统实施了生态农业计划,并率先实施了“绿色食品”工程。提出开发绿色食品,规范绿色食品的定义,制定了评定标准。至此,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国内市场环境基本具备。1990年农垦系统开发并获批准的绿色食品有124个,分布在17个省的70多个企业,产值6亿多元。1993年又建设了50个部级生态农业县,省级农业示范县100多个,为绿色食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时至今天,我国有拥有绿色食品的环保标识的农产品多达到百万余种。而对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城市的消费者的调查显示,多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选择购买带有绿色食品标识的商品。这进一步说明我国绿色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发展现状

21绿色营销的组织和法制基础

目前,许多国家都建立并制定了环境标识制度和绿色食品标准。未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环境标识和绿色食品标准的农产品难以立足。世界上已签署的有关环保的法律、国际性公约、协议多达180多项。与此同时,各种国际性的环保组织也纷纷建立。最早的绿色组织始于美国,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现有75个国家加盟。1993年又成立了以环保为中心的“国际绿十字会”。这些举措对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规范化起着重要作用。

22绿色营销的市场观念和供求基础

全球气候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等措施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变化。“绿色消费”理念逐渐成为国际消费新趋势。绿色食品、绿色产品标识已是取得消费者信任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此时,实施农业转型、进行农业改革、减少生产过程中化学物质的使用,以环保为宗旨进行生产销售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3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分析

31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观,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贯彻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它是一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在许多发达国家,绿色消费已经成为消费者消费理念的主流思想。在我国,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条件的限制,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对环保意识不强,对绿色产品认识浅薄,忽视了绿色营销观念的重要性。我国农民群众受传统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对新兴农产品绿色营销及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受到国际化市场标准的阻碍,导致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缓慢。我国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普及绿色环保知识,建立培养绿色意识。从生产者、销售者、购买者入手,形成绿色营销观,倡导绿色消费。

32建立绿色农产品整体观念,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建立绿色农产品整体观念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前提。实施农产品品牌化营销策略最为核心的是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品质。使它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这种满足不仅体现在农产品最基本的食用价值上,更加强调产品的营养价值、味道口感等。其次,要以品质为目标,改变以往以产量为目标的生产经营理念。而引进先进技术,对产品层层把关,全方位立体化的品质检验更是重视产品品质的重要表现。再次,认识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树立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形象,拉开与同类产品的差距。

33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

从我国农产品产业的整体看,存在着诸多问题。生产者停留在粗放式的农业阶段,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而导致依靠农业的经济项目发展缓慢。传统农业只注重“量”而忽略了效益问题,使得我国农产品品质与国际标准存在很大差距。近年来,部分企业开始重视品牌,改变了以往“一般农产品”居多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培养知名生产企业、知名品牌,促进企业积极开展绿色营销,从而改变我国农产品企业现状。

34加强科研开发,实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

科研是确保绿色农业,农产品绿色营销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把技术与地域需求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增效技术,加速绿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在展开绿色科技培训、推广绿色技术、建立激励制度等方面下工夫。同时,进一步展开对农业劳动者的教育,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更应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使农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客观促进农业发展。

35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做好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布局。因为农产品的种植受到地域的限制,进而促使农产品市场也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发展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从而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引导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晓辉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

[2]李清宝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5):2.

[3]陈洁,陈碧玉,苏艳产品绿色营销的策略探讨[J].中国商贸,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