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生职业技能培训十篇高中生职业技能培训十篇

高中生职业技能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2:50

高中生职业技能培训篇1

【关键词】职业素养德育课程

在20多年办学历程中,我们深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质量与现代企业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失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混文凭不思进取者有之,学习马虎不认真者有之,怕苦怕累者更多;一些毕业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往往只讲究工资待遇,稍不如意就频频“跳槽”;有的适应不了单位严格的劳动纪律、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为企业所不容。如此情况造成一方面企业需要一线产业工人,而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感到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为此,我们开展了对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调查研究。从调查结果看,企业对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职业道德和精神、职业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培养强调“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可见,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我们采用课程实验模式,通过课程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密切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规划学生职业素养形成方案,开设专门拓展课程,编写专题讲义,选定试点班级实施教学培养。教学过程中,重点从教学方式上加以改变,采用活动或训练的形式而非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职业素养训练效果。

我们制订调研计划,设计调研表格,采用重点抽样的统计方法分别向行业企业、教师和在校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同时,组织专题研讨会,对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出了各自的合理化建议。根据调研报告的结论及建议,制定细化了研究计划,并用两年的时间落实实施工作任务。

通过实际研究,我们认为,在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培养职业人、合格市民的大背景下,与未开设职业素养课程的班级相比,试点班级学生的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尤其是礼节礼仪、安全意识、心理健康、口语表达、团队凝聚力、职业意识等等方面,效果明显。试点班级的风气普遍良好,得到了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通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职业素养提出了迫切要求,而目前在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却令人堪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中职学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起抓,全面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中职学校开设与德育有关的拓展课程非常必要,且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具体情况配套合适的特色教材。学校教育是学生培养的主阵地,也是社会、家长、学生的迫切要求。因此,学校应担负起应该承担的重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需要,灵活机动地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但是,毕竟学校之间由于存在区域差异,应根据各地特点,开发适合本地特点的配套教材,从而使职业素养教育有有效载体。

高中生职业技能培训篇2

(一)加强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解决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根本措施;是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手段。

(二)明确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适应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十二五”期间,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得到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使高技能人才培训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适应城乡全体劳动者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健全职业培训制度。要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贯通技能劳动者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

(四)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要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要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就业的一技之长;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鼓励其参加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企业新录用的人员,要结合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师傅带徒弟、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岗前培训;对退役士兵要积极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要强化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培养,使他们掌握中级以上职业技能。鼓励高等院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切实加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适应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要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职工技能水平的要求,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企业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鼓励企业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研修制度、自办培训机构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等方式,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培训任务,为参加职业培训人员提供实训实习条件。

(六)积极推进创业培训。依托有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要扩大创业培训范围,鼓励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要通过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创业培训质量;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特点,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通过案例剖析、考察观摩、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受培训者的创业能力。要强化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及创业咨询、创业孵化等服务手段的衔接,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

(七)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根据就业需要和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深化职业培训模式改革,大力推行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全面实行校企合作,改革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方法,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面向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城乡劳动者的初级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应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开展订单式培训或定岗培训;面向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应结合产业发展对后备技能人才需求,开展定向培训。

(八)加强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竞赛选拔。各地要切实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统一要求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职业培训中的引导作用。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和要求,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指导企业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开展企业内职业技能评价工作。在职业院校中积极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选择技术含量高、通用性广、从业人员多、社会影响大的职业广泛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

(九)强化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依托现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及培训设施,加大职业培训资源整合力度,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在产业集中度高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改造一批以高级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在地级城市,提升改造一批以中、高级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在经济较发达的县市,提升改造一批以初、中级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提供示范性技能训练和鉴定服务。完善职业分类制度,加快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鉴定题库的开发与更新,为职业培训和鉴定提供技术支持。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依托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师资培训,加快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传授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实行专兼职教师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教师在职培训和到企业实践制度。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强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

(十)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完善的职业培训政策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定期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各类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职业培训。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要了解、掌握培训需求,收集、培训信息,积极动员组织辖区内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协助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其实现就业。

(十一)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各地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明确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基本条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在师资培养、技能鉴定、就业信息服务、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面与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同等对待。同时,要依法加强对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招生、收费、培训等环节的指导与监管,进一步提高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办学质量,推动民办职业培训健康发展。

(十二)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各地要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请、择优认定、社会公示”的原则,制定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基本条件、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组织专家进行严格评审,对符合条件的向社会公示。要严格执行开班申请、过程检查、结业审核三项制度。鼓励地方探索第三方监督机制,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四、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支持力度

(十三)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城乡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培训合格并通过技能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未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应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根据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就业情况,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企业新录用的符合职业培训补贴条件的劳动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一定的培训费补贴。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的同时,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员给予一定生活费补贴。

(十四)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对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补贴资金要加大整合力度,具备条件的地区,统一纳入就业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提高效益。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有条件的地区要安排经费,对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培训、职业技能竞赛、评选表彰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的各项培训补贴按相关规定执行。

(十五)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企业应将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与使用情况列为厂务公开的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公开,接受职工代表的质询和全体职工的监督。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

(十六)加强职业培训资金监管。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对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管理,明确资金用途、申领拨付程序和监管措施。2012年底前,各省(区、市)地级以上城市要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进行动态管理,对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不断提高地区之间信息共享程度。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就业状况以及企业用人需要,合理确定并向社会公布政府补贴培训的职业(工种),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要按照同一地区、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统一的原则,根据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职业资格培训期限为基础,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标准。根据培训对象特点和培训组织形式,在现有补贴培训机构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直补个人、直补企业等职业培训补贴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发放培训券(卡)的方式。要采取切实措施,对补贴对象审核、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实行公开透明的办法,定期向全社会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审计部门依法加强对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审计,防止骗取、挪用、等问题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审计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告。监察部门对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涉及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五、加强组织领导

(十七)完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职业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职业培训工作。要把职业培训工作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职业培训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中生职业技能培训篇3

【关键词】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实践发展对策

有生产和劳务的地方就必然有职业培训的存在。特别是在高新区(滨江)城市化高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更新换代频繁发生的时候,更不能没有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高新区(滨江)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研究职业培训由为重要。本文研究的职业培训主要针对的是政府管理的再就业培训。

1职业培训对高新区(滨江)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1职业培训是非常有效的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失业是区政府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解决失业问题是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学家针对失业问题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已的看法,然而,很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教育和培训。同时,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如果社会的失业类型是结构性失业,政府可以采用职业培训的方法,及时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以改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高新区(滨江)的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突出表现为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一方面由于打造科技新城,技术进步和创新、产品结构的调整出现了一大批技术性岗位空缺;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本地的初级劳动力由于劳动技能的缺失或者技术水平过低,而不能填补现有的岗位空缺;解决结构性失业的政策措施应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所以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失业压力,增加社会就业。同时,通过教育和培训,推迟青年人的就业时间,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缓解高新区(滨江)总量就业的压力。

1.2职业培训是实现平等就业促进民主发展的重要措施

高新区(滨江)由农村直接转为城区,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政府必须大力发展免费职业培训,促进低劳动技能人员提高劳动技能,达到相对平等就业。

1.3职业培训对高新区(滨江)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性

高新区(滨江)为浙江省最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集聚了杭州市60%以上、浙江省25%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高素质人才作支撑。目前高新区(滨江)缺少大量本地蓝领技术工人,必须依靠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来解决本地劳动力技术提升问题;同时滨江区原有传统企业的产业工人也必须通过职业培训进行技术知识更新来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

2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背景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高新区(滨江)由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传统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以及生产工艺的现代化,使得原有本地劳动力就业方面产生了巨大压力,这种压力自2000年初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区政府目前采用“灵活就业补贴”方式来解决就业压力,这种办法虽然阻止或延迟了这种矛盾的激化,但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随着拆迁的全区化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签定“灵活就业补贴”的隐性失业问题日益显现,失业问题仍得不到根本上解决。

从劳动经济学的一般理念去分析,在高新区(滨江)劳动力大量隐性失业的表象背后,必然存在着劳动力的“供与需”、“量与质”对于就业市场的复杂性适应问题。如在劳动力的需求数量方面,由于高新区(滨江)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产品的更新换代决定着要有更多工人要从事新的工作领域。再从高新企业对劳动素质的需求方面看,科技的进步直接导致了企业对较高技术水平工人的需求增加,与之相对照,而有相应较高技术能力的工人数量则相对较少。这是造成需求和供给矛盾的症结之一。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个人在教育、培训中参与的程度和接爱教育及培训的效果等,都是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从而也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通过进一步研究高新(滨江)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种种复杂问题,得出如下必须由职业培训来解决的主要问题。

2.1用职业培训解决“4050”老龄化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

目前高新区(滨江)失土失业人口中,存大大量“4050”老龄化劳动力是供给模式中的主要特征。年轻人大都通过高等教育大量流动到其他地区就业,同时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生育率降低,形成了年轻人相对于老龄化劳动者比例失调的现象,导致出现就业人口中老龄化问题。另外,由于传统企业的消退,“4050”老龄化劳动者由于劳动技能原因退出就业岗位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滨江失土失业人员中将有大量的“4050”就业人人员存在,为了改变这种就业梯队倒悬的现状,滨江在劳动供给方面,面临着采用积极措施,提高劳动技能和开展人才储备的任务。这种积极措施就是改善职业培训体系,特别是加强职业再就业的工作,努力实现在就业过程中新老更替的平滑性,并努力为“4050”老龄化劳动者就业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由此可见,高新区(滨江)未来的职业培训任务显得十分重要。

2.2用职业培训解决本地青年人失业问题

在高新区(滨江)劳动力人口中,青年人失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是由于高新企业对技术要求较高,而青年人的知识结构不适应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在当前的中等技校和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是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不愿花成本培训毕业生;另一方面,现代教育体制存在着侧重于理论教育和教学与就业相脱节,缺少职业实践。同时,高新区(滨江)本地居民由于家庭环境优,不少青年人不愿参加初级职业培训,加上当前职业培训学校能力的欠缺和简单劳动领域工作岗位锐减甚至消失等问题,使得本地学无所长的青年人陷入职业危机。本地青年人失业与青年人口的下降趋势,便得高新区(滨江)必须大量引进外地劳动者,这都导致对解决本地青年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3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政策措施和职业培训绩效分析

3.1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政策措施

高新区(滨江)自建区以来,政府历来非常重视职业培训。特别是两区管理体制调整以来,区政府不断加强对职业培训的投入。职业培训初期由手工编制、插花等低工种初级培训,发展到目前数控机床、电子商务等高技能、多工种培训;补助方式由财政部分补贴到区政府全额补贴;培训对象由失业人员发展到包括失土农民、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滨江全体公民。

(1)以技能培训券为依托,制定了较强操作性的职业培训经费补贴办法。高新区(滨江)自2003年4月开始发放面值为300元的技能培训券,2006年1月起标准提高到初级工培训500元,中级、高级工和技师培训在3000元以内;2009年7月后,实行区再就业技能培训全额补贴,同时,对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在半年内实现就业的,再给予培训补贴的50%作为实现就业奖励。为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高新区(滨江)区委区政府专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立政府主导、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三方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方式。

(2)加强培训组织网络体系建设。以区、街道、村和社区三级劳动保障网络为载体,以社区广播、海报、网络等为媒体,加强区培训政策宣传,向各类培训者提供培训的各种信息。对新登记失业人员和征地拆迁人员,按本人意愿选择统一组织到区定点培训机构免费培训,对高技能工种由全区统一报名组织开班。对个人报名自行参加区外学校培训的,采用个人先垫付或核发培训券的方式支付培训经费。通过这个组织网络,新登记失业人员和失土农民都能享受每年1-2次的免费再就业培训。

(3)加强区定点培训机构和见习基地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各街道成人文化教育学校和滨江区域内普通高校资源,基本形成了以各街道成人文化教育学校、区社区学院为基础,以区职工培训中心、市妇联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重点,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定点培训机构网络,落实了区10家定点培训机构。加强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选择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效益较好、能提供相应实习条件的区内企业,分行业建立了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区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为区技能人才就业基地。

(4)以项目促进职业培训。根据本区高新产业和新兴企业的用工需求,开展了“数控技术”项目、“高低压电工”项目、为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双证制”项目、“阿里巴巴来了,您准备好了吗?”为主题的“电子商务“项目、提高创业成功率的“1+x”创业培训项目。

3.2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绩效分析

高新区(滨江)通过发放“技能培训券“,政府买单免费再就业培训实施以来,职业培训效果明显。据统计,几年来高新区(滨江)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400多期,累计培训人员约2.5万人次,一定程度上缓解“结构性失业”压力,有效解决了城市化高速推进中的一些社会矛盾问题。

(1)劳动力市场得到了改善。劳动力市场的改善主要反映在本地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层次的提高和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增多。在高新区(滨江)劳动力市场中,“4050”中老年人劳动力占有较大比例,这些人员通过初级职业技能培训,80%以上获得了初级及以上职业证书,充实到劳动力市场,大大改善了本区域内的劳动力结构。同进,通过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培训使得一般性技术和特殊技术得到均衡的发展,一定程度缓解了高新企业对蓝领工作的需求。

(2)初级职业培训取得了成效。因区情特点,区政府特别重视对初级职业培训,先后推出多工种初级职业培训项目,如针对区餐饮企业、商贸企业、公共物业等企业用工需求。参加初级培训的人数不断增加,技能培训已由“要我培训”正向“我要培训”转变。同时青年人参加初级培训的自觉性有了明显增强。此外,初级职业培训的另外一个明显效果是改善了男女不同性别参加培训的平等机会。在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的统计中,女性参加初级职业的比例占参加培训人数的60%以上,提高了女性的职业技能水平,改善了女性的就业环境。初级职业培训的推行,提高了本地农民的全民素质,为高新区(滨江)科技新城的建设奠定一定基础。

(3)职业掊训提高了中小企业劳动者的技术水平。高新区(滨江)很多中小企业属于家族企业或是自我雇佣性质的。这种家族或是自我雇佣性质的中小企业在商贸、餐饮、物管等第三产业中占有很大比例。这种类型的就业,能缓解低级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在促进家族和自我雇佣企业的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提高方面,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由于这种类型的中小企业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员工的培训方面,通过政府免费大量对再就业人员进行初级培训,也是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

(4)以项目促进职业培训效果明显。根据本区实际设计各项目培训,利用具体的项目集中对一部分需要培训的群体实行针对性的培训,收到了十分积极的效果。如“数控技术”项目培训首期65名参加培训,43名通过培训被4家高新企业录用,成了高新企业“蓝领”工人;以淘宝网为主题的电子商务项目培训,使得一部分本地家族小企业把企业开到淘宝网上;针对社会教育层次低的弱势群体实施的“双证制”项目,不但提高了本地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4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新区(滨江)职业培训发展对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正确应对未来时期的挑战并抓住机遇实现区域大发展是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毫无疑问,职业培训在就业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高新区(滨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4.1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重新审视职业培训的发展

确定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中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建立职业培训纵向横向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新机制,将职业培训写进高新区(滨江)发展规划中。(1)为强化学习型社会而培训,“建立学习型城区”是高新区(滨江)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科技新城的定位,须提高本地劳动力的全民素质,职业培训能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增加对外竞争力;(2)加强服务经济而培训,高新区(滨江)经济结构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迫切需要职业培训工作方向的转变。职业培训必须服务与地方经济建设,要让职业培训成为劳动者未来最为重要的社会生存手段。

4.2将职业培训贯穿于高新区(滨江)积极就业政策之中

根据高新区(滨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结构发展方向,制定详细职业培训发展战略政策。坚持职业培训的财政补贴政策,并作为一项长效机制长期坚持。(1)坚持高级职业培训与低级职业培训相互结合的原则。在职业培训中,要兼顾高技能培训和低技能培训两者相并举。在低技能人才培养上,侧重于大力发展商贸服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方面的职业培训,解决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问题;在高技能人才方面,要重点培训一批各类企业争需的技术、技能佳的专业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性人才;(2)重视创业培训,促进青年人就业。在坚持免费创业培训基础上,应在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园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为青年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

4.3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结合,注重培训学校品牌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1)进一步加大对开展培训合作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拓展培企业合作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区内大型企业建立培训机构;(2)接产业门类选择区内典型企业,加快建立公共实训基地。通过建立公共实训基地从一开始就做到与企业相结合的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技能培训;利用实训基地面向全区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3)加强对区内培训机构的管理,鼓励区内培训机构做大做强,研究制定就业再就业培训品牌建设。

4.4加强培训质量管理,大力开发项目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项目培训有很很强针对性,而且能激发培训者的热情。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确定培训项目后,要按照不同的培训项目,有计划的培育和扶持一批品牌培训机构,从而进一步推动培训项目的推广。目前,根据高新区(滨江)的定位发展,可以开发的培训项目,如动漫与网游项目,soho创意项目,奥体中心产业项目、物联网项目,电子商务项目等。

高中生职业技能培训篇4

关于贯彻落实《河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讨论稿)

 

各县、区人民政府,察北、塞北管理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河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工作要求,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现就我市全面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主要目标

 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2021年底,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1万人次以上,其中2019年培训17030人;经过努力,到2021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14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的31%以上;建成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达到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达到8个、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达到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达到8个;年培训量达到千人以上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达到10个。

二、主要任务

(一)以扶持重点对象为重心,实施就业技能提升行动

1.加强企业职工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建立企业培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或通过民办培训机构、校企合作在职业(技工)院校建立企业学院等方式,自主开展在岗职工培训。企业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开展适应岗位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广泛组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在线学习等活动,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培训机构作用,引导帮助中小微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组织开展化工、矿山、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各类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严格执行培训合格后上岗制度。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参加岗前培训(含特种作业人员安全作业培训)给予50%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支持帮助困难企业开展转岗转业培训。对企业职工参加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等证书的,按照培训成本给予每人最高不超过2200元的职业培训补贴。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训,三年培训2000名新型学徒,职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给予企业每人每年中级工4000元以上、高级工6000元以上的职业培训补贴,由企业自主用于学徒培训工作。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12个月以上的企业职工参加初、中、高级工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分别给予1000元、1500元、2000元的技能提升补贴。实施技师培训项目,对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分别给予不低于3000元、5000元的培训补贴。鼓励企业与参训职工协商一致灵活调整工作时间,保障职工参训期间应有的工资福利待遇。(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大贫困劳动力培训。实施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技能扶贫行动,结合当地扶贫产业布局,采取“岗位+技能+贫困劳动力”模式,开展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技能扶贫行动。聚焦贫困县特别是深度贫困县,通过项目制购买服务等方式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期间按每人每天不超过100元标准通过就业补助资金给予生活费(含交通费)补贴。深入推进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和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对接受技工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按规定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等政策;对子女接受技工教育的贫困家庭,按政策给予相应补助。持续推进京津与我省张承保地区的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帮扶和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就业重点群体培训。做好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行动,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两后生”)等青年、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持续实施农民工“春潮行动”、“求学圆梦行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专项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创业担保贷款、后续扶持等服务,将创业补贴标准调整为每人最高不超过1500元。“两后生”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在培训期间参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标准给予生活费补贴。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在培训期间按最高不超过当地失业保险金月最低标准给予生活费补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三年提质增效行动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工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国资委、市扶贫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4.支持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培训。充分发挥我市乡土人才的优势,实施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三带”行动。加强职业技能、通用职业素质和求职能力等综合性培训,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法律法规、安全环保和就业指导等要求贯穿职业技能培训全过程。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市场急需紧缺职业开展家政、养老服务、托幼、保安、电商、汽修、电工、妇女手工等就业技能培训;围绕促进创业开展经营管理、品牌建设、市场拓展、风险防控等创业指导培训;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先进制造业等新产业培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扶贫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以各类培训机构为主体,实施供给能力提升行动

1.发挥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主体作用。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等,积极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鼓励企业与各级工会组织合作,利用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的,根据毕业生稳定就业1年以上人数,给予院校每人5000元补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发挥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基础作用。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扩大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规模。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按照国家和省职业教育改革相关规定执行。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对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职业院校可适当上浮,最高不超过30%。职业院校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相关规定,职业技能培训支出在专项公用经费列支。职业院校在内部分配时,培训课时费用不占用校绩效工资总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市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3.发挥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要作用。支持各地采取混合所有制模式举办职业院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鼓励支持社会培训和评价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工作。不断培育发展壮大社会培训和评价机构,支持培训和评价机构建立同业交流平台,促进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民办职业培训和评价机构在政府购买服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公办同类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以提升效能为核心,实施载体平台建设行动

1.推动企业培训平台建设。突出企业培训主体作用,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按规定建立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并组织实施的企业,符合补贴条件的可采取直补企业的方式进行补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建立企业培训中心或企业大学,自主开展职工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担社会培训任务,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提供实训实习条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职业(技工)院校建设。增强职业(技工)院校培训基础作用,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提升办学质量。支持职业(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培训。探索技工院校与职业院校融合发展,鼓励优质资源投资技工教育,支持技师学院举办分校(院),支持民办职业(技工)院校发展。(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3.推进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建设。加强对各类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辐射作用支持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对审核认定的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培训基地,省财政给予每个500万元一次性支持;对审核认定的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培训基地,省财政给予每个300万元一次性支持。审核认定的部级、省级和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级财政给予10万元补助资金。每年对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基地或工作室予以警告或摘牌。到2021年底,新建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实训基地2个;力争每年新增2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促进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发展。发挥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补充作用,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培训服务。按规定落实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审批、项目申报和奖励评定等政策。严格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基本条件,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培训服务。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和市场品牌效应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局)

(四)以完善补贴为途径,实施政府资金激励行动

1.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以及参保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可按每人每月不超过300元标准,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职业培训补贴,与一次性吸纳补贴不可重复享受。(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在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就业地参加培训后取得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等)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原则上每人每年可享受不超过3次,但同一职业同一等级不可重复享受。对企业开展培训或者培训机构开展项目制培训的,可先行拨付不超过60%的培训补贴资金。各地可对贫困劳动力、去产能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项目制培训。(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县区要加大资金支持和筹集整合力度,将一定比例的就业补助资金、地方人才经费和行业产业发展经费中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以及从全市2018年底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为基数,按20%的比例计提的资金,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具体筹集办法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另行制定。企业要按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其中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培训,可用于企业“师带徒”津贴补助。落实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提高至工资薪金总额8%的税收政策。(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职业培训资金监管。建立完善补贴资金发放台账,把好资金使用各环节,各县区每季度要向社会公开工作任务完成和各项补贴资金使用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和专项审计工作,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保障资金规范安全和使用效益。对以虚假培训等套取、骗取资金的依法依纪严惩,对培训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要区分不同情况对待,保护工作落实层面干事担当的积极性。(市财政厅、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5.深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放管服”改革。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培训质量的监管,健全培训绩效评估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支持企业按规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提升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从事准入类职业劳动者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推动工程领域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区、管理区、经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推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切实承担主体责任,统筹抓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形成省级统筹、部门参与、市县实施的工作格局,强力推进实施,实现全程高标准、整体高质量。

(二)健全工作机制。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全推进工作协调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服务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有关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高中生职业技能培训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实证调查

作者简介:王岚(1965-),女,四川泸州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评价。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教育‘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编号:GZYLX2011307),主持人:张旭翔。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8-0014-06

上世纪80年代以职工大学为起点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经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时至今日已占据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与德国、芬兰等世界高水平职业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不得不依赖于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水平,职后培训是提升高职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对高职教师的职后培训越来越重视,逐步开发建立了全国性的网络体系和共享平台,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高职教师的培训也面临着诸如培训时效性差、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为了解当前高职教师培训与开发的真实情况,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增强高职教师实践技能,课题组于2013年8月份到12月份期间就高职教师培训和学习现状进行了系列的调查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以江苏、浙江及上海长三角地区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机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17所高职院校为调查单位,选取各院校的专职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者126人为调查样本,样本的抽取在保证代表性的前提下,也考虑了调查的实践可行性。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如教龄、学科门类和职称等)、目前的工作压力、任现职务以来的培训情况及对未来培训的期望等。课题组为了全面的收集数据材料,对培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设有开放式问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6份,收回有效问卷123份,回收率为97.6%。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中青年教师是我们本次调查的主体,他们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主体和骨干力量,其素质及教学水平影响着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但他们大多从学校到学校,企业实践经验少,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仍然较少。美国的心理学博士格林豪斯职业生涯五阶段理论认为,青年教师(25~40岁)正处于职业生涯初期,需要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执教生涯做好知识积累,所以本阶段的主要任务需要不断学习专业实践和教育技能,逐步适应和融入高职的教学生活。

(二)高职教师的压力来源

受访者普遍感觉到工作存在挑战,压力较大。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不同职称的教师面临压力种类有所不同,但差异不显著。主要压力来源于实践技能、学历职称(教授级别教师职称已经没有太多的压力)、论文(著)发表等方面。

(三)高职教师职后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解前沿知识方式

高职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而且要了解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从表3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能通过不同途径去提高教师专业化业务水平和获得前沿知识。通过与受访者交流可知:高职的职后培训很多用于提高学历和学位,如在职攻读学位、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委托培养研究生等;不同职称水平和年龄的教师参加培训的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高级职称教师以参加学术会议、国内访问学者培训为多,中低级职称教师常见的培训形式是企业实践锻炼、参加教学法研讨等。

(四)培训时间和次数

一般来说培训形式决定培训时间长短。调查近三年教师参加培训的累计时间(结果见表4),我们发现,受访者大多参加的是不到三个月的短期培训,其次是三个月――半年。这可能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资格条件中规定评聘讲师和副教授必须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达180天的规定有关。短期培训班,时间和空间上老师比较容易安排,这样既可以不影响教学工作和家庭生活,又能让教师们有了亲自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交流的机会。在职教师不太看好中长期培训,因为这可能会给学校、和工作和自己的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五)高职教师职后培训目的

高职教师培训的目的应该是知识结构的优化,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学科前言知识和科研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寻求个人更好发展。高职教育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为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高职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更要投入相当精力获得实践技能。由于涉及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企业对于外面介入者不能完全放开,高职教师很难“零距离”实践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所以在高职教师参加培训中能获得“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只有15.5%(见表5)。

(六)高职教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五花八门(见表6),主要是缺少针对个体的职业培训规划、培训经费短缺、高层次培训相对不足和培训方式流于形式缺乏灵活性。此外,工学矛盾是教师培训遇到的一个难题,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来参加职后培训,这就要求培训主管部门在计划安排时一定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于受训的教师应该让他们少负担一些教学方面的工作。同时,要注意在培训期间,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和项目来保障教师们的活力。

(七)高职教师对已参加的职后培训的满意度

调查高职教师对职后培训的满意状况,能了解培训存在问题,提高培训效率。受访者对培训效果选择“很满意、满意、还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4%、17.2%、47.3%、32.1%,可见高职教师培训工作需加以改进和提高。

(八)教师期待职后培训能提高开发的能力

高职教师对职后培训的不满意,所以了解受访者对职后培训的期待,是高职院校管理者亟需了解的动向。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职后培训的内容一般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安排的,无法一一满足不同高职教师个体的多元化的需求:目前高职教师需要进行的最迫切的培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不同职别的教师对培训的内容期望大同小异,主要期待实践操作能力、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等方面:助教作为刚入职教师教学时间不长、与学生相处经验不足,所以对师德修养的培训比较关注;随着职称级别的提升,教授职称的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在职称晋升追求不多,所以倾向于更多高层次学术交流等职后培训。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由注重数量和规模嬗变成注重内涵的发展模式,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取决于师资队伍水平这种“教育软实力”。科学技术的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和“知识半衰期”或“知识老化”等因素的影响使高职教师要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和技能,职后培训是教育者掌握新兴技术和熟练技能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政府、高职院校和教师自身”齐头并重,才能实现高效的高职教师职后培训。

(一)政府应提高税收优惠和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职称晋升制度

1.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给予高职院校教师从事企业实践以相应的激励和税收优惠,提供“绿色通道”。由于涉及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企业对于外面介入者不能完全放开,所以高职教师很难“零距离”实践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企业对于教师的培训提供税收优惠,对职业院校教师在与企业合作中,提供的技术研发、转让、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四技”项目和举办培训班等方面取得的收入,免征或少征所得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税,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一线给予政策帮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2.加大对高职院校经费的投入。高职教师专业实践化的更新发展是一个人力资源开发的缓慢过程,政府教育部门应当战略规划,统筹安排,需要人力、物力可持续的长期投入。芬兰和德国等职业技术先进的国家每年有专项资金预算用于职业教师职后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实践化提升。根据《2007-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随着经济总量的发展,我国教育经费也逐年上升,但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GDp7%的水平。2012年我国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了4.28%(首次实现了1993年国家就提出的达4%的目标)。高职教育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据教育年鉴数据,长三角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普通高校的经费长期高于高职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偏低且投入比例成一定波动:2006~2008年间职业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比重比较均衡,基本上处于11%~12%,2009年上升到12.85%,但是从2010年开始,该比例又逐年下降,2011年降为12.11%。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在不断攀升,国家职业教育方面投入明显不足,相关部门只有保证高职院校经费投入,高职教师专业实践化发展才能有了经费保障,职后培训才能得到落实。

3.设计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和考核制度,为高职教师专业实践和晋升提供制度保障。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岗位的晋升要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应具备高职特色,突出“四技”应用能力,降低高职教师的数量和刊物等级的要求,重视教师的实操水平和为企业生产管理服务能力。

(二)学校应合理规划教师人力资本增值战略

与其他资源相比,高职教师具有“职业性、市场性”等特殊性,所以高职院校对教师人力资源的发展要有长远的规划。师资培训要与学院的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特点相吻合,既不需要超前于学校发展,也不能落后于企业技术的现状,持续不间断投入培训经费,职后培训终身化,不能一劳永逸。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实力为教师提供多途径、多种类、多模式培训和企业实践,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1.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职后培训措施和氛围。高职院校行政部门管理影响教师人力资源的发展,学院应以人事部门为主体,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职后培训氛围。首先学校要制定统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引导教师个人能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职业方案,有效推进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其次学校要制定适应本校实力的相适应的制度,提高政策执行力,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介传递培训政策和信息,公开激励措施和保障制度。再次高职院校需完善人事制度,提高工资待遇并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为职业培训提供物质保障和时间保障,如减免课时和带薪培训。最后针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职业和专业实践需求要定期组织专题讲座,聘请创造型、传授型与应用型等不同方面专家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策划进行实践指导,定期反馈,不断调整培养规划,增加教师向心力、凝聚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2.重视各类培训效果评估。高职院校考量对教师职后培训的“投入-产出”效果,可参考国际通行的柯卡帕切的“四标准”:(1)学员反映。学院管理部门完整收集受训教师对每一次培训安排的情况反映,包括对时间安排、受训内容、讲课教师及主持人的水平和风格、环境设施等各方面的数据。(2)知识标准。即受训教师通过职后培训取得的有关职业实践原理、技术、技能、程序等方面的知识。(3)行为标准。即培训过后受训教师返回教学岗位的行为变化,主要是指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能力和工作绩效是否优化。(4)效能成果。即培训效果,职后培训对学校教学成效的影响,包括教师跳槽离职是否减少、教师收入是否增加、学生及家长的满意度是否提升、学生的成绩与职业技能是否得到提升、专业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人数是否提高、新生质量和报道率是否上升、毕业生向新生推荐母校比率是否增加等等。这四项标准可以从不同纬度反映培训效果,总结培训经验,发现培训安排中存在的问题。

3.促成创造职后培训成果转化的社会环境,提升培训效果。高职院校应促成创造职后培训成果转化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关注新的受训教师,并奖励运用较好的教师,比如设置实践创新奖、发明奖、名师品牌奖、专业带头人奖等,让教师感到自身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实践、应用、反馈,创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环境的培训,才会激励对教师不断认识到教学中不足,珍惜职后培训,真正将培训成果储存起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培训效能最大限度的释放。

(三)教师自身应积极主动参加职后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高职前身大都是中专院校,其师资来源主要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分配进入、本校教工子女“世袭”进校、凭关系调入、本校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等,这些来源必然导致师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实践能力低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许多高职院校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甚至还有少数教师为专科学历,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不多、教师高龄化严重等。教师学历偏低和来源不合理、年龄老化而导致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高,从教知识老化和技能滞后,使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推广应用。教师要意识到自身的差距,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秉持终身学习思想与教师专业实践不断更新理念,适应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把职后培训作为自身发展的有效方式,这样教师能心情舒畅地致力于职后培训,克服培训中存在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工作难题,职后培训才能不流于形式。教师不能忽略了培训的实质是提高自我、从培训中获得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不在于获得证书或继续教育证明。

教师个体只有通过终生学习和有效的职后培训,才能系统思考、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完善自身心智和实践技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有效解决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高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梁玉兰,等.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分析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227-236.

[3]袁玉娟,李莉.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问题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6):56-57.

[4]吕倩娜.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9):98-100.

[5]蒋庆荣.构建高职教师人力资本增值平台的途径[J].文教资料,2011(26):219.

高中生职业技能培训篇6

1.培训对象的资格和需求难以确定,培训市场运行不规范。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提出:“要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在明确就业技能培训条件(一是有就业要求,二是有培训愿望)的同时,使培训政策的帮扶范围不断扩大,培训对象除了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外,还包括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几乎涵盖所有未就业人员。随着培训对象范围的扩大,培训对象的资格审核难度也随之增加。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很难解决培训需求的真实性等问题。目前,许多地方采取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由通过招投标确定的定点培训机构,先行组织实施免费培训,然后通过审核将培训补贴拨付培训机构。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能素质,解决就业问题是国家培训补贴政策的初衷。而当前的职业培训机构大多数是民办性质,他们办学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其提供的培训条件常常受成本收益的约束。由于培训市场没有合适的监督和评价机构对培训机构进行引导和监督,有些培训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培训补贴,千方百计扩大生源,甚至组织一些没有培训需求的人员参加培训。比如农村转移就业培训,一般情况下,春节过后外出务工人员都出去务工,在家的人数很少,培训机构把农村的老、弱、病等留守人员召集起来进行培训,以赚取培训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补贴资金的浪费,没有真正发挥就业培训资金应有的作用。同时,受培训机构条件及专业的限制,培训后是否能实现就业也难以保证。2.培训内容缺乏与市场需求对接,培训监管的精准度不够,短期培训严重影响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多数民办培训机构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开设培训项目时缺乏市场需求调研,选易避难,只注重培训项目数量的增加,不注重培训质量的保证,导致职业培训技术含量不高。培训机构受经费投入、办学实体实力等因素制约,办学资源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培训质量。近年来,国家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放宽,劳动预备制培训期限由原来的2~3年缩减为半年到1年,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大量就业资金用于补贴短期培训。再加上大部分民办培训机构为了降低运行成本,有意简化培训内容,缩短培训时间,致使培训对象受训时间缩短,有的培训时间只有几十课时。有的培训机构为了吸引扩大生源,宣传时说培训人员可以“随到随学”,但在教师不充足的情况下,这种滚动式“随到随学”的形式不可能使学员得到高质量的培训。这样就会导致培训质量无法保证,培训后受训对象的技能水平依然低下,适应不了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初高中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就走上就业岗位,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失去生源,中等以上技术人员严重短缺。而没有一流的技术人员,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造成我国的产品质量在国际上处于落后地位。近年来,全国各地因技能培训补贴引发的就业资金违规违纪使用事件时有发生。究其根源,除相关人员的主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培训政策的落实缺乏有效监督,培训过程没有统一的、切实可行的监管办法。培训监管的精准度不够,主要在于培训补贴政策与现实需要脱节,市场是调节劳动力的主导因素,劳动力的市场化势必要求劳动者的技能需求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而目前技能培训的主导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因此,要做到培训补贴政策与劳动力市场化要求相适应,国家就必须对培训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扶贫的优势

1.高职院校的公办地位保证了培训对象与项目选择的精准对接。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基本是各级政府所属的公办学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在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高职院校在当地政府的监管下,办学方向与国家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相适应,实现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培训对象既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社会需求,也可以接受培训教师的指导,为其量身选择培训项目,享受“专业选择—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由于不以赚取培训补贴资金为目的,因此对培训对象的选择审查能够严格准确,保证了培训对象的身份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使真正的未就业人员尤其是贫困人员得到精准的职业技能培训。2.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保证了培训对象能得到高水平的精准培训。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条件。高职院校拥有大批的“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技能培训中,他们既能为培训对象讲解理论知识,又能为培训对象进行技能操作示范,更能将自身的企业工作实际经验融于其中,使培训对象获得高质量的多重收获。3.高职院校的实训设施条件保证了培训对象动手操作能力的精准提高。高职院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办学硬件设施较为完善。高职院校在申报开设各个专业时,要经过上级部门及专家组的评审。只有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实训条件均达到要求,才能保证招来的学生得到良好的理论学习及技能训练,才可以获得专业的开设和培训资质。因此,培训对象尤其是贫困人员在高职院校接受技能培训,能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使用设备及工具操作练习的机会,从而使培训对象的动手能力得到质的提高,为其以后的就业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政府推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扶贫的策略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调整补贴政策,促使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短期培训补贴曾经对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中长期的技能人才培养已不适用。随着产业升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将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政府应及时调整培训补贴政策,逐步取消对短期培训的补贴,将扶持的重点放在职业教育上。从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建设入手,加大投入,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层次、能力和水平。对于高职院校学生,除实行学费全免和发放助学金的政策外,实行奖学金制度,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鼓励初高中生完成学习技能的培训,走上技能成才的道路。鼓励家庭困难的初高中学生到高职院校进行3~5年的学习,这样既避免了短期培训补贴的资金浪费,又为长远的产业发展培养大批的高技能人才。2.强化技能就业政策导向,调动高职院校开展精准扶贫性质的技能培训。劳动力的市场化必然要求职业技能培训走市场化的道路。国家就业培训补贴政策实施的受益者应该是培训对象,尤其是贫困人口中的培训对象。但目前实际的主要受益者成了培训机构,因为培训机构只要开展了符合要求的培训就可以享受培训补贴,而培训对象或培训内容却不一定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训后未必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国家补贴政策的调整应该重点放在通过扶持就业达到精准扶贫上。比如鼓励企业联合或委托职业院校进行就业人员的上岗、转岗和技能提升培训。通过补贴高职院校培训经费、代缴受培训人员社会保险费等其他补贴办法,调动职业院校扩大技能培训的积极性,调动家庭贫困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对于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实现自谋职业、自我创业的人员,重点进行培训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四 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教育的功能必然从单一地培养专门人才逐步趋向多元化。目前,高职院校在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还没有发挥主力作用,更谈不上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而要真正实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各类就业和创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的社会共享,真正做到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基层、面向贫困人口。社会需求推动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得最直接、最密切,对地方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调动和发挥高职院校优势,开展针对贫困人员的精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势在必行。

作者:李惠民郑强王永康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牧.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韩娟.中国劳动力培训的模式选择与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2

高中生职业技能培训篇7

关键词:技能教育;思政教育;“叠加实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83

1“叠加实训”研究现状

实训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对实训研究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工作本位学习有价值,且较新颖,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特征。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及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高职实训教学日益关注,然而关于实训教学的著作凤毛麟角,研究文献主要来源于期刊文献。本研究以“高职实训教学”、“高职技能实训”、“高职思政实训”、“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教学”、“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技能与思政叠加实训”等关键词为主题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检索1997年至2016年文献,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高职实训教学较为关注,具体情况如下:其一,对高职技能实训、高职思政实训均有研究。其中对高职技能实训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具体专业的实训问题、实训教学体系及模式、实训教学管理及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关方面;对高职思政实训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及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其二,对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教学研究不多、少之甚少,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行业指导和政策研究;其三,对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实训方面研究几乎未曾涉足,而立足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叠加实训”教w方案更是未有体现。

2“叠加实训”研究的必要性

实践是产生认识和创造价值的基础,也是连接认识与价值的中介。实训是特殊的实践,是学生进行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的途径,对其专业认知及专业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1社会广关注、国家高度重视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大众化、普及化,我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广受关注。商务英语专业是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为社会培养大量既懂商务又通语言的优秀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质量也凸显重要。

2.2政策明目标、融合为方向

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8月教育部提出《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并在2015年11月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再次强调“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并指明思政教育在职业精神养成中的价值作用,提出“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正为高职人才培养指明方向,要求高职院校不仅重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更应充分把握两者相互作用关系,叠加教育,融合提高。

2.3实训搭平台、叠加提实效

如何实现并提升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效、如何将两者融合提高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研究提供思路,即倡导坚持“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实训教学作为教育与社会企业岗位相融通的重要环节,正是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掌握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实现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教育实效的平台,教学方案的研究是实训教学的前提保障,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3“叠加实训”研究的价值意义

3.1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与适用性

研究将实训教学与职业实际需求对接,通过调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现状,对接实训教学与职业实际需求,明确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目标,使其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体现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纬度,达到职业能力所要求的标准,进一步掌握商务英语专业当前职业群和岗位群要求及工作流程,透彻分析相应岗位群职业能力,提炼教学职业特色,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职业工作岗位需要。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质量,培养深受企业欢迎的专业人才。

3.2优效整合技能实训与思政实训

研究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训融合,通过“叠加实训”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能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运用,让学生在接受技能教育实习实训的同时完成思政教育实训教学任务,进而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积极对接和深度融合,既依托实训平台丰富技能实训方法,又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两者相辅相成,同时提升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效,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对于实训平台不丰富的思政教学而言,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重视技能实训与思政实训内在关联性,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可以积极促使技能实训丰富和发展思政实训,推动思政实训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并时思政实训中所培养的职业道德、务实精神、责任意识、创业能力和合作品质,对专业实习实训产生促进作用,促进教学效果实效性提升。

3.3夯实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基础

研究通过建构“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既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技能的娴熟运用,也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综合文化素养等方面。我们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无论是关注学生技能培养而忽视素质形成,还是将学生素质培养与技能锻炼分开培养,都较难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将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相嵌合,将素质培养同时纳入培养目标,融入技能教学,才能更好地持续性培养学生素质,建立分层次整体型实训教学方案体系,形成科学的实训教学体系模式,才能夯实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基础。

4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方案是为了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通过运用系统方法、学习理论及教学理论,对实训教学过程各要素进行系统科学地规划,并制定具体、可行及可操作的方案。高职教育者应在理解高职技能教育、思政教育、实训教学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为目标,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而展开研究,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改进方向、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的价值、体系及设计,并促使实训教学活动进一步实效性发展。

4.1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改进方向

通过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及实训效果进行深入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明确具体改进方向。实训教学方案调研包括实训方案实训目标、内容、过程及实反馈评价等方面,主要通过案例研究法搜集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方案,包括文本案例和实训视频案例;实训效果调研针对教学方案的现状把握开展,如访谈调查及问卷调查。通过对参与实训教学的教师、学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访谈法是通过对实训教师及用人单位访谈,进一步了解教师观点;根据专业人才培B方案和社会实际需求,探索实训教学方案问题及不足,分析具体原因,提出改进思路,为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研究做好基础铺垫,保证研究科学性和客观性。

4.2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价值

通过对高职院校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价值进行分析,充分认识、理解“叠加实训”价值特点。一方面分别探索“叠加实训”对技能教育的价值、对思政教育的价值、对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价值,进而对“叠加实训”功能价值进行全面了解,使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更具针对性,有效解决具体问题,实现目标更清晰;另一方面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将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把握实训教学核心要素,充分认识践行“叠加实训”价值特点,进而在后续研究中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更好地整合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

4.3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

通过对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展开构建,探索“叠加实训”教学目标、对象、策略和反馈评价等要素。研究以实训教学目标为依据,各要素围绕实训教学目标为核心进行,教师及学生的行为、教学的内容方法、环境条件等都应受其控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需求,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实训目标;以教学策略为重点,探索教学的组织形式、方式方法、辅助手段、程序安排等;以教学评价为调控,收到关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实训教学方案的价值进行判断,不断修改和完善方案。

通过研究反映“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中目标、策略、评价的基本内容,进而确定“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研究具体内容。

4.4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理清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体系框架,进一步研究具体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包括实训教学目标、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学过程、实训教学评价等。根据理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岗位群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综合分析学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探索,了解教学评价,制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的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及效果,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职业素养。在实训教学设计研究中既要考虑现实性,也要展望未来发现可塑性,既要注重稳定性,也要注重灵活性,不断提炼行业技能,制定实训教学体系内容,紧密关注行业发展,不断地更新,并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习适应性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韩国春主编职业教育实训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高中生职业技能培训篇8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区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地要求。我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不仅需要一大批设计师、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而且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典型的素质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学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要立足科学发展,切实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自治区提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就不可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随着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石油、化工、纺织、制造、采掘、农业等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职工队伍,为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区农牧民从总体上讲,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增收致富的本领不强,生产经营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上。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还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都亟需加强对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和增收致富的本领,造就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牧民。

第四,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积极促进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区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产业结构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就业将始终面临总量压力大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状况。我们必须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大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

第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我区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几年,我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从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必须合理调整教育结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规模,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培训水平。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上来,以更加创新的理念、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更加扎实的工作,开创我区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新局面,为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深入推进教育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努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

(一)着力构建全覆盖的大职教体系。要树立“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的理念,切实把职业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突出“三个创新”,加快构建全覆盖、全方位、多元化的大职教体系。一是要创新职教观念。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牢固树立大职教、大培训、促进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新观念,进一步强化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二是要创新办学机制。积极引导学校瞄准市场办专业,瞄准岗位设课程,瞄准能力抓教学,瞄准创业育人才,使办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改变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状况。三是要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整合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把各类职业教育对象和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等主体都列入职业教育的政策覆盖范围,发挥集约优势和集聚效应,努力形成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大职教格局。

(二)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要进一步破除各种体制,切实改变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盘活资源,整合力量,激发活力。一是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决打破原有的隶属关系和条块分割、重复分散办学的格局,着力淡化不同类型、不同主管部门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界限,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统一领导,促进融合发展。二是要优化融合职业教育资源。在加强规划管理的前提下,继续以优质职教资源和新的管理模式促进职教资源整合,引导职教资源向主导产业和关键生产领域集中,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重视和支持民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在招生、创建示范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和贫困生资助等方面,对民办职业学校实行与公办学校同样的政策,支持民办职业学校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尤其是要鼓励其加大对实训设备、师资引进的投入。继续推进各类职业院校内部管理特别是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三是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积极探索产学研、校企研合作机制,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专业和实训基地,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承接企业产品加工,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

(三)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一是要在加强学校、企业、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增强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要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针对我区特色产业和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重点课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与就业市场有效对接的示范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二是要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下功夫。要以提高学生实际技能水平为目标,重视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改变单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自治区将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实训体系,以改善学生实训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熟练掌握技能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三是要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认真搞好教师全员培训,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快培养一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秀专业带头人。

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动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为我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人才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区将继续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点做大做强石油石化、煤电煤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地、各部门及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抢抓机遇,认真分析行业发展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各类实用人才。各有关部门要加紧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投入,保障职工培训经费,建立职工培训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各用人单位招录职工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

(二)大力开展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促进社会充分就业。重视素质教育、就业教育,是今后高校和职业教育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类高校及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要从促进社会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全面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重点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复转军人和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各自不同的实际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各类培训工作。要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和服务,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高全社会的就业率。

(三)大规模开展农村致富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目前,我区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职业技能缺乏,是制约农民增收的最主要因素。各地要把强化农民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开展以“一年一户一人一技”为主要内容的致富技能培训和以“一户一人”为目标的“农村转移就业培训工程”,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要按照实用实效的原则,面向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大力开展新科技、新技术致富技能培训,组织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技之冬”等培训活动,使农民真正掌握一两门致富技能,实现每户有一名种植、养殖科技明白人,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增收致富的能力。要从我区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发农民技能培训教材,特别是要加快开发适合少数民族农牧民培训需要的教材和实用汉语言教材,做到“致富技能培训不离土、语言培训不离村、职业技能培训不离乡”。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乡镇基层组织、各类培训机构和各类技术人员的作用,增加各级财政对培训的投入,突出抓好县市和乡镇培训机构建设,扩大城乡农牧民培训网络,建立覆盖城乡的农牧民培训实训场所,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促进农牧民就地就近培训工作。

(四)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自办培训学校或机构、与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大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切实保障职工接受培训的权利,按时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重点用于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并向高技能人才培养倾斜,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要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和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和社会奖励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奖励机制,大力表彰和奖励对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造创新活力。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发现和培养各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鼓励他们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开创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新局面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像重视基础教育一样重视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服务方向、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的决策和领导职责,促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去年,自治区成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区实现了对职业教育培训和城乡就业工作的统一领导,打破了职业教育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较好地发挥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的职能作用。各地州市也要按照自治区的模式,成立相应的机构,形成上下一致的管理模式,卓有成效地推进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高中生职业技能培训篇9

根据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11〕48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短期技能培训监督管理的意见》(渝办发〔2011〕63号)精神,为充分发挥培训促就业功能,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围绕全县“四轮驱动”的总体部署,着眼市场需求,以促进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培训资金投入,整合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惠农工程、暖冬工程、岗前培训、提升培训、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中职培训等培训项目,依托企业、县职教中心和部门培训机构,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集中实施。每年初,由县人力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人力资源开发办)根据培训需求情况制定培训计划,集中组织实施。市上下达的各项培训项目计划,全部纳入由县人力资源开发办集中实施的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各部门统筹协调、上下职能对口、部门相互配合、高效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

2.政府投入,市场运作。县财政统筹使用市级下达的培训专项资金和本级财政投入的培训资金。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实行公示制度和招投标制度,实行市场化运作,确保培训信息、培训机构认定、培训补贴拨付等操作过程公开透明运行。

3.强化管理,注重实效。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制,完善各项培训制度。建立培训补贴与培训任务、鉴定结果、就业效果挂钩的绩效考评机制,按绩效兑现职业培训补贴。明确补贴资金拨付、培训过程监管等重点环节的操作程序,用制度管“事”,按程序做“事”,确保培训效果和资金使用安全。

二、培训重点及目标任务

(一)培训项目

1.企业新吸纳农民工岗前培训、雨露计划培训、惠农工程培训、暖冬工程培训、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2.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

3.对农林牧副渔业农民及涉农企业工人开展阳光工程培训;

4.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

5.新生代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6.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

7.农村45岁至65岁为重点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

8.中职在册在校学生中职教育。

(二)培训重点

大力开展重点产业用工订单培训、就业困难群体定向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农村45岁至65岁人员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积极推进创业培训。一是积极探索县职教中心为市信息产业和县园区企业服务的合作模式,对输送学生到市内信息产业企业正式就业的给予定向就业补贴。从2011年起,县职教中心的二、三年级学生原则上只能在市信息产业企业或县园区企业开展教学实践或顶岗实习,努力把县职教中心建设成为市重点产业预备制培训基地、信息产业培训基地和培训鉴定公共实训基地。二是根据不同就业困难群体,结合重点产业用工需求,免费对其进行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就业率。重点开展对高校毕业生、登记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移民、城乡退役士兵免费定向就业培训。三是根据不同企业需求,开展岗前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和稳定就业。四是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职工技能水平的要求,积极开展企业在岗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五是重点围绕微型企业和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六是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建立农村适用技术专家库,各乡镇组织农村45岁至65岁有劳动能力人员,依托12个片区学校和38个乡镇小学,重点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助推农户增收致富。

(三)培训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县每年完成各类培训2.5万人次以上,力争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就业创业者至少获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新生代劳动力掌握一项初级以上职业技能,企业职工普遍提高一个技能等级,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目标。

2011年完成岗前培训、提升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雨露计划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惠农工程培训、暖冬工程培训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1.5万人,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1400人,劳动预备制培训1000人,中职教育5000人。

(四)培训方式

采取县人力资源开发办统一制定培训计划、各相关部门对口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全程监督指导的培训模式,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以实用技能培训为主,灵活运用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系统培训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按照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需求,以取得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为标准,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三、加强鉴定,确保质量

(一)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切实加强县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改进鉴定方式,创新鉴定手段,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学校和企业各工种职工、各技能等级的技能鉴定工作体系。全面推动县职教中心落实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核发的规范化管理,加强考评员、质量督导员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二)开展职业技能考核评价

将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检验培训成果的主要方式,建立职业培训结业与技能鉴定同步实施制度。凡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并符合条件的培训者,在培训结业时必须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积极开展企业内部职业技能评价工作,积极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员工培训、考核、定岗、薪酬确定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三)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加快建立职业技能竞赛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全市乃至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打造“酉州师傅”和“酉州技工”劳务品牌,推动职业培训质量稳步提高。

四、加快培训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一)加强职业培训信息化管理

建立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职业培训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信息平台功能涵盖职业培训工作各个方面,包括培训机构、培训项目管理、学员信息管理、教学组织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师资管理、在线培训和远程培训等多个功能模块,以及已享受补贴人员信息数据库和培训资源数据库。提供与职业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以及培训机构信息和培训项目查询,完善信息录入、资料保管、数据统计、管理分析等功能。

(二)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培训教师每年在职培训累计不得少于80学时,专业教师每年必须有1个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积极鼓励技师、高级技师以及高级工程师担任专(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建设

加快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完善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定期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各类劳动者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职业培训。各乡镇要及时了解、掌握培训需求,收集、公布培训信息,积极动员组织辖区内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协助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促进辖区内各类劳动者就业。

五、强化资金保障,落实补贴政策

(一)资金保障

整合市级下达的培训专项资金和本级财政投入资金,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加大职业培训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要安排资金,对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技能鉴定题库开发、职业技能竞赛、评选表彰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人民政府将按照“统一征收、专户管理、统筹使用”的原则,依法征收培训费用,统筹用于职工教育培训。每年初,县财政局和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共同拟定培训项目资金整合方案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各培训项目主管部门要按照县人民政府审定的培训项目资金整合方案加大向上争资力度。从2011年起,县财政每年筹集不低于4000万元培训资金,专项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确保完成培训目标。

(二)补贴标准

阳光工程培训按照100元/人—3200元/人给予补贴,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岗前培训、提升培训按照600元/人给予补贴,雨露计划按照400元/月·人给予补贴,惠民工程按照430元/人给予补贴,暖冬工程培训按照300元/人给予补贴,就业再就业培训按照600元/人给予补贴(就业前360元/人给予培训,在6个月内就业的再按照240元/人给予补贴),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按照100元/人给予补贴,劳动预备制培训按照1100元/人—1400元/人给予补贴,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按照创业成功的1000元/人给予补贴、未创业成功的按照600元/人给予补贴。中职教育的补助标准按照中职教育的具体政策执行。

对参加初次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相应职业(工种)鉴定收费标准一次性给予80%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下岗失业人员给予全额补贴。对参加紧缺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合格经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定培训鉴定补贴。每年相关部门培训项目补贴资金有调整的,按最新标准执行。

(三)补贴资金拨付办法及资金渠道

实行直补劳动者、直补企业和培训机构相结合的补贴方式。

培训补助资金的分配方式:一是为期3个月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县职教中心和企业联合在企业开展的培训,按照培训对象10元/人·天给予生活费补助,培训期间按照200元/人的标准给予企业水、电、耗材补助,按照30元/人·天(时间3—5天)的标准补助培训机构用于教师报酬、教学资料、鉴定费用等相关支出。对县职教中心单独开展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培训对象按照10元/人·天给予生活费补助,对培训结束取得培训合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并经企业录用上岗的,按照500元/人补助给培训机构(含住宿费、教师报酬、教学资料、水、电、培训耗材、鉴定费用等),对未就业的按照300元/人补助给培训机构。

二是岗前培训参照县职教中心和企业联合在企业开展的劳动预备制培训补助标准和补助资金分配方式执行。

三是为期1个月的企业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按照400元/人补助企业(主要用于水、电、教师报酬、场地、学员生活补助)、200元/人补助培训机构(主要用于培训资料印刷、资料录入归档等)。对企业在岗工人是城镇居民的,其技能提升培训补助标准和补助办法参照在岗农民工提升培训执行。

四是为期2天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给12个片区学校和38个小学按照每开展一期培训给予500元的场地、水电费补助,其他资金由县人力资源开发办用于专家报酬、资料费、误工补贴等。

五是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资金分配方式按照培训项目的政策规定执行。

六是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由部门牵头开展的单项培训,按照该项目的具体规定执行。

七是中职教育的资金分配按照中职教育的具体政策执行。

培训资金拨付程序及资金渠道:一是上级安排的专项培训经费、就业再就业培训资金、中职教育补助资金,由培训机构(部门)申请,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审查并签署意见,财政部门复核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二是本级安排的培训资金,由培训机构(部门)申请,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审查并签署意见,财政部门复核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对于提升培训中培训对象是城镇居民的,培训资金从本级安排的资金中解决);三是职业培训单位组织的非税收入,由职业培训单位申请,县财政按程序拨付,报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备案。

六、强化领导,明确职责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培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既是阶段性的攻坚任务,又是动态发展的长期性工作。相关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职业培训对于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助推农户万元增收的重要作用,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协调配合,认真抓好落实。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成立县人力资源开发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力资源开发办主任任组长,县扶贫办、教委、城乡建委、农委、畜牧局、民宗委、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地税局、宣传部、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县人力资源开发办牵头,会同县人力社保局、扶贫办、农委、教委、城乡建委、民宗委、畜牧局、财政局等部门制定职业培训政策,下达培训计划,确定培训机构,制定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和资金拨付管理办法,落实培训补贴及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并全程监管培训。县发展改革委、人力社保局要将职业培训分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抓紧开展对公共实训基地和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相关工作。县地税局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统筹工作。县委宣传部要加大对职业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成功创业的典型事迹以及培训机构在职业培训方面好的做法和显著成效进行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根据有关规定,积极为参加培训的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县人力社保局、扶贫办、农委、畜牧局、教委、城乡建委、民宗委等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对口搞好培训项目的争资立项、统计上报和评估审计工作。

高中生职业技能培训篇10

关键词:线下培训;资源整合;智能化生产

1职业技能线下培训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与预期成果

1.1职业技能网上教育与线下培训的具体建设方针本文针对职业技能培训的线下操作,计划利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维修电工训练中心为试点,与深圳大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深圳技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后的实验室将为高校实验室提供线下培训业务。

具体措施如下:①由深圳技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向社会网上招生,理论及基础课程学员可通过技成培训网进行网上理论课程学习,凡江门生源由本地职院或当地社保部门训练基地提供实际操作培训业务。②成立职业技能教研组,拟定培训资料和考核要求。建立考评员管理机制,落实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的培训学时和培训教师的调配。③建立网上评估机制,使学员对训练中心或训练基地进行打分评估完善培训监督管理机制。④落实做好培训机构对地方培训中心或训练基地的分成方案,落实实验室管理制度及人员的岗位责任。⑤加强对职业技能考证类或非考证类的培训管理,对非考证类的职业技能学习要求提供学员更多的选择。⑥设立竞赛管理机制,选拔优秀学员参加省、市级职业技能大赛。⑦各高校实验室和社保培训基地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互相学习。

1.2职业技能线下培训的优势①由于与知名网上职业教育机构紧密合作,能及时地掌握培训资讯,使培训更加高效。经我们调查,现在国家在地方建设了许多规模不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公共平台,体现出国家对加强国民职业素质教育的决心,但由于没有很好管理与利用造成不少培训基地空置造成浪费资源。如能把这些资源合理地利用,这将是对职业技能培训有利。②职业技能线下培训要增强学员的就业竞争能力,使学员能以精湛技术服务社会。在当今的中国特别是随着今年7月份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15年税收保护期到期的环境下,大量外国商品和技术及非洲移民的涌入对中国国民的职业素质教育要求更高。许多工厂步入机器人时代,职业教育线下培训设置课程是针对学员的就业方向安排的,一般情况下是对行业的各个工种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尤其在紧缺人才的行业和全行业工种进行大规模地铺开培训,可开设职业中、高级工等。也有对技术水平到了一定的瓶颈,需更深入学习的提高班如技师及高级技师培训等。目的都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希望通过此改变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从而从产能、效率、质量方面提升基础工业。

1.3职业技能培训的预期成果展望未来:我们将建成以深圳市技成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心的网上培训机构下属各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和当地社保职业培训基地作为技成科技有限公司的线下实操培训支持单位。

2职业技能线下培训的价值

2.1职业技能线下培训的意义本文提到的方案是创新性的思维,是一种新的尝试。它的实际意义主要是体现在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资源整合方面,而职教设备是教仪厂生产的,价钱一般比较贵,我们应要做到资源整合在国内最常见的是以合并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我们则采用线下合作的办法,而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在于更为方便学员的学习,使其在本地就可以学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而不用中断其工作去学习,有相当大的意义。

2.2职业技能线下培训的必要性①发展包括技能培训在内的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②中国现阶段面临制造业转营,先进制造业以自动化取代传统的手工作业,这给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无疑增加了危机意识。③各地方政府对职业技能扶持力度不断增加。④是为适应工业4.0的需要。

3合作办学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的发展

3.1高职实验室与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对外培训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针对职业培训,为升学与就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技成培训网Ceo钟武表示,传统的课堂授课难以配合每一学员的学习进度,但通过网络服务平台,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建立新的学习互动体验。中国是教育大国,其教育环境独具特色。利用互联网平台的网上教育与职业教育线下培训的融合使得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可能。

3.2资源整合有利于政府节省财政开支根据广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显示到2018年新增劳动力八成以上接受过中等以上职业教育。政府可根据考评数量的需要来进行设备项目经费拨付的依据比较合理。因为这样做就不至于出现有某些培训点虽然投入巨资但根本未见有过培训学员或甚少培训学员的现象发生,没过几年设备又因落后而被淘汰;这不仅浪费了社会的公共资源,更使有需要的培训点因设备不足而失去培训学员的机会。对此,整合培训资源可以从新盘活空置的培训设备,让这些设备动起来,服务社会具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易峥英,段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2]刑辉.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n].中国教育报,2008-1-31.

[3]李卫红.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2(7).

[4]丁金昌.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5]侯新,罗倩.谁利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践与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