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十篇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3:35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theimportanceofideologicalandmoraleducationtoprimaryChineseClasses

XionGXuexian

(SiyangBilingualexperimentalSchool,Suqian,Jiangsu223700)

abstractmoralityisjustthemoralityineverydaylife.theroleofmoralityiseverywhere,andititvitaltosocialdevelopment.it'sastageofmoralformationandinstabilityinprimaryschool.thecontentofmoraleducationshouldbeinvolvedinschoollifeandotherteachingsubjects.thisarticlewilldiscussaboutthisindetails.

Keywordsmoraleducation;chineseclasses;interaction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加入了wto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代社会对我国未成年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关未成年群体的教育等一系列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高的挑战。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使未成年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

我国的道德教育,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但主要集中于过于追求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情感与道德的体验,从而导致我国的教育长期处于重视知识灌溉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严重误区。如今,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和意义。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知识及能力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情感和价值观体系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正确认识到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思想。

1思想道德建设应该从课堂做起

上个世纪,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叫杜威。他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论”等观点都为我们中国多数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然而关于他的道德教育的思想在中国教育界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杜威以“生活”、“经验”等理论为理论,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思考,其中有诸多真知灼见,对提高我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1.1道德含义的广泛性

它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一切行为中,我们不能够也不应该将其限定在某个专属的领域。道德是一个人以实现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基础上的利他化,是一种朴素的单纯的道德,是发生在日常生活里的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原理》里面指出:“凡是使社会体制显得非常清楚的事实,凡是能促进社会资源的能力的培养,无不是道德的”。他认为每一个社会成员为了实现其自身利益都应该于社会有贡献,而且社会对成员也应该有所回报。贡献与回报之间需要实现一种合理的平衡,这便是民主社会的核心,更是良好思想道德的充分体现。

1.2杜威对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里地位的认识也是十分独到

杜威以他对人性认识的特殊观点为中心,建立起了他的工具主义理论,与此同时也强调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杜威认为,克服社会和个人的恶的捷径关键就在于改变一个社会整体的各种习惯――社会的思维习惯和反应习惯。在整个社会改造的过程里,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说人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教育就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最有作用、最具有创造性的习惯的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杜威又结合了民主社会的要求为道德教育在教育里面的重要地位进行阐述。杜威认为一个民主社会特别的需要各种优良的道德与品质,因为道德觉悟和民主政治无法分割,没有任何其他因素可以代替道德而给予民主社会更多支持,道德是一个民主社会最宝贵和最基本的柱石。因此,道德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过程和道德过程是统一的,而且道德才是推动社会稳步迅速前进的重要力量。

1.3小学语文教育承载着传承民族精神和祖国文化的重要任务

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为此,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古人也常说“文以载道”,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有密不可分唇亡齿寒的关系。改进和加强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为适应新任务新形势下的要求,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笔者注重了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育,找寻到语文与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使语文教学和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水融,最终达到润物无声般的效果。

1.4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现状也有着现实性的不足

一是未成年人对道德的认识十分肤浅,道德的观念也相当模糊。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学德教授在他《品德、发展心理学》中说到,因为年龄所致,小学生在他们的思想与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对道德的认识比较肤浅,只是知道应该去这样做,但对于为什么这样做,缺乏本质的深入的理解。小学生对道德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并不能够真正理解做一件事情的真正意义,即使有了道德行为,却还明显缺乏自觉性。二是大部分教师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还不足。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当前正在求知的年纪,因此,只注重帮助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而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的体验和道德的体验。正如苏联的教育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的:“我们建立了一个个十分合理的并且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它能够给予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却十分少,因此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其他的消极感受,阻止了他们全力以赴去学习。”由此可见,当前教学的模式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树立、提高与人格的良好发展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因此,思想道德建设应当也必须从小学课堂做起,更应该借以语文课的优势大力发展道德教育,引起教师和家长应有的重视。

2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1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好有关思想道德教育的环节

备课是上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在新形势下,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明了现在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知识与情感并重的教育,要时刻准备好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品德的催化剂、促进者,并着力找寻每节课上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点。

2.2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

道德教育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就要讲究一个“实”字,必须要实实在在地教育,万万不能让它变成个空架子,必须要积极地引导和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里的各种表现和思想发展,将课堂教学变为学生们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的体验。

2.3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语文课,并与其余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道德与认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养、习惯和信念,进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变成自觉的学习实践,从而有效地进行。

2.4重视语文课后思想道德的检测

传统观念认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是无法检测的,只有知识与技能才可以进行考试。而当前形势下,对学生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后,想要了解他们的道德习惯能否养成,就有必要进行思想道德的检测,并且变成一种健康的新颖的考试文化。如:(1)可以通过晨会、班会、校会等时间进行问卷的调查,设计好题目让学生做书面回答,之后进行统计并进行专业的分析与评估,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白这类活动的重要性。(2)行为鉴定法,教师可设计一些特殊情景,有意识地测试学生的道德行为,了解其内心的思想状况。(3)进行家访工作。教师可以准备好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从家长那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表现,比如孩子是否能够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是否能够尊老爱幼,是否生活节俭等问题。(4)召开家长座谈会。预设一些话题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交谈,让学生打开心扉,实话实说,各抒己见,这样便能及时掌握到学生的思想变化。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摆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根据时代与形式的发展要求,正确认识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一定会培养出一批批会生存、会生活、会共处、会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情感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3.1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它主张教师要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与理解,而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预设的答案强加于学生。传统的教学中由教师深挖细掘的道德因素,然后用很多对成人的道德标准要求小学生,这些条条框框硬生生地将学生的个性套住了。从没有在体验中深化的思想道德认识往往是被动的,是肤浅而表面的。古人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正是强调要情必须由文而生,定要避免牵强附会。因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这个过程里,思想道德教育变得自然,更容易被接受,才会出奇制胜。

3.2在结合法的开展应用中渗透

所谓的结合法即是学科间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将小学语文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堂里,进而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呢?这就需要把语文课堂的触角延伸至外部进行更合理的结合。运用结合法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与影响。

3.3在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启迪

卡连柯指出:“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之间有那么一条小小的鸿沟,必须用实践才能把这条鸿沟给填满。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要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因而,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够仅停留在传道、授业与解惑上,还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类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深刻启迪。

3.4在拓展式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升华

拓展式教学的宗旨是通过对所学课文的内容有所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创新的意识,提高思维的水平和创造的能力。它强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和知识拓展的迁移。拓展式的教学不仅仅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的能力,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有效的方式。如在《海洋世界》一文中,在课前布置了学生去搜集有关海洋世界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举办“海洋知识知多少”的比赛活动。有的学生就搜集到了一份关于海洋现状情况的调查结果,资料显示了由于海洋的污染造(下转第144页)(上接第139页)成了赤潮泛滥、鱼群死亡、渔场外迁、养殖场荒废、很多珍贵稀有的海生资源在迅速灭绝等,在学生介绍这份资料的时候,笔者注意到了许多学生都在全神贯注地倾听,脸上显露出了焦虑的神情。通过这样的拓展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了保护海洋的重要意义,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4结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精心设计并构建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把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融入语文的广阔天地里,使思想道德教育再也不是空口说教,让学生获得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般教育的作用。这不仅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同时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林,王承旭,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篇2

一、我国民族院校肩负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人才的使命

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国家尤其是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各类高级人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全国还有55个少数民族。根据民族分布的特点,作为国家教育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有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在内的十几所民族高等院校,此外,民族地区还建立了大批普通高校、民族师范、民族干部学校等大中专学校。截止2008年,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为135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48所,高职(专科)院校68所,独立学院和分校办学点19所,加上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我国民族地区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共有200所左右。[1]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高等教育为国家和民族地区输送了数百万以少数民族为主的高级人才和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时代在发展,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提出,民族地区希望通过实施民族法律法规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日趋强烈,而民族地区却缺少民族法律法规方面的人才。包括法学专业在内的学生能否成为民族地区的法学人才,要看其能否在民族法制建设中做出贡献,为推进民族法制建设尽到责任。[2]

因此,我国民族院校肩负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的人才使命,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法制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成为民族院校肩负的任务之一。民族院校培养的对象绝大部分是来自民族地区,其中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都是本民族的佼佼者,毕业后多数学生回到民族地区工作和生活,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求大学生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不仅要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而且要掌握甚至能够熟练运用民族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学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民族法律法规,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对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不断增强遵守、执行民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依法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法定义务的法律意识,充分运用民族法律法规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特殊权益的实现保驾护航。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渠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思想品德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帮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关于法制教育的内容有两章,其中,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分为四节即“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分为三节,即“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和“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3]

从该课程法律基础知识的安排来看,基本包括了我国法律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法律意识、法治精神的培养,介绍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并且提出了遵守法律的要求。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对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法律修养,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重要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掌握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并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法律义务,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一系列课程加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法制观念、民族法律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2008年拉萨“3•14”和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民族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致力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但是,国内外少数敌对分子害怕我们发展起来,他们妄想破坏我们的民族大团结,企图阻碍我国的经济建设。针对敌对分子的蓄意捣乱和破坏,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4]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民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民族团结、民族法制教育,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使各族学生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使民族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真正成为能够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渗透与分化,真正能够成长为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法制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法制教育和宣传普及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国家民委的《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和民族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6]笔者认为,民族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完成以上任务的不二选择。概括起来,民族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加强民族法制教育方面具有如下几点重要性:第一,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法律意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第二,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三,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改变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学知识结构,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四,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的需要。第五,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是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需要。结合以上内容,从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建设人才的实际出发,把《民族区域自治法》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法规等作为民族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使他们走上民族地区工作岗位后,就能运用相应的法律知识,参与制订或贯彻执行有关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促进民族地区法制建设发展。[7]

四、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建议

1.深刻认识民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深入实施,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民族法制意识不断提高和加强。一方面民族地区希望通过民族法律法规的实施,来保障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进步;一方面作为民族地区中流砥柱的大学生,他们不仅不熟知民族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而且有的甚至是这方面的法盲。作为担负培养民族地区高级人才重任的民族院校向民族地区未来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传播民族法制方面的知识,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民族法制知识,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和增强民族权利意识,同时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勇于承担民族责任的观念。

2.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民族法制的教育功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设的目的和宗旨,以及在该课程中增加民族法律法规内容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决定了该课程完全具备民族法制的教育功能,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发挥。我国建立民族院校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之一就是以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如前所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接受、接触法律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只要安排得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完全可以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学习民族法制知识的重要平台。对此,民族院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民族法制的教育功能,民族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应该成为该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教授民族法制的基础知识,使其成为向大学生灌输民族法制教育的平台之一。

3.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族法制教育功能

针对民族地区急需民族法制高层次人才的现实要求,该课程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加强民族法制教育,通过向学生传播民族法制知识,使学生学习、掌握民族法律法规知识,为他们将来回到民族地区从事管理和建设工作提供坚实的民族法制基础。

(1)适当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关民族法制教学的课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等有关文件规定,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科为3个学分,一般为51学时。由于该课程内容比较丰富,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加,加上实践课时,课时显得捉襟见肘,显然不能满足民族法制教育的开展。鉴于此,民族院校应适当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时,以适应开展民族法制教育的需要。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有机遇也有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常见形式。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其实效性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实质上就是理论无法有效地转化为实践。充分的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软肋。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作用,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探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知行合一”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是教育几乎等同于道德教育,它不仅包含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总结起来就是,在教育目标上,注重“修身为本”,强调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圣贤”、“君子”;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知行合一”思想就是古代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中国古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知行合一”是认识和实践、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之关系范畴。“知”指人的道德意识或者思想意念,“行”指人的道德践履或者实际行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特指道德的“知行合一”,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即知行不分。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思想,强调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①,即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只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是“善”。重实践是知行合一思想的根本特点,它表达的是一种在一念一行中呈现道德完满性的理想境界,这一思想超越了宋学的空谈义理,使哲学由飘渺的天国降到人间的人伦日用。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观点主要适合个体修身养性式的道德教育,突出意念在善行中的作用,其中确有忽略客观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之意,这固然要受到批判。但其强调“道德良知”与“道德行为”不可分,尤其突出“行”这一实践作用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缺失这一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作用,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不只是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认同所学理论的精髓,并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理论素养,从而外化自觉的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其育人功能内在逻辑的直观展现,也是其服务社会这一价值诉求的显性表达。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在加强大学生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践教学模式蕴含着解决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分偏重理论弊病之有效方法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彰显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等学科自身应有的理论品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责任与重大使命。显然,“知行合一”这一传统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这一观点已成为学界共识,其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这一命题。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它与以往的认识论不同之处或者根本其别就在于强调实践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时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体性与实践性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直接理论依据。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参与者具有双主体的特点,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时具有主体性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特点通过教育活动的互动性实践得以体现,即基于实践平台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社会之间的各种互动来体现师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强调在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思想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情感体验,完成师生双方的思想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实现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行动等全方位的提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作为理论依据构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逻辑拒绝两种极端:一是毫无实践“空”讲理论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二是过分实践不讲理论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充分重视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理论才能够得到升华,实践才能够有效。

三、西方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

西方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是近代以来道德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思想,它以卢梭、杜威、柯尔伯格等思想家在道德教育方面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对灌输教育方法,提倡学生社会体验,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等组成的相关思想的总和。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介绍与解读。

“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主要体现为道德与主体的不可分性,没有主体,便没有道德,即使有了主体,如果主体不服膺道德,不信服道德,也没有道德。”③在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是通过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表现出来。”④为我性是指受教育者对教育客体选择的目的性;自主性是指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性,表现为受教育者渴望自尊、自立、自强,有着道德义务感、道德责任感,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动性是主体性的突出表现,包括三方面的涵义:一是受教育者具有根据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自觉调动情感、意志、信念,克服道德生活中的困难和阻力的特性;二是受教育者能以自己已有的道德知识、认知水平和心态来审视、认同或反对、接受或排斥道德教育信息,经过理性的加工和制作,内化为道德信仰(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三是把已形成的道德信仰转化为实践行为,并以其特有的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量完善和发展自己。创新性实质上就是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意识、创造情感、创造意志和创造行为的统一。⑤

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还具有以下特征:自主建构,受教育者有自己建构自己道德的能力。自觉践行,道德需要主体,受教育者会自觉践行道德,在自己践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道德会更加坚固。还有道德主体会自我约束。⑥

西方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它关于突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与为我性等理论特质,反对教育过程中的灌输性、强制性等理论要求,对突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学生积极性与自主性的激发是开展教学活动、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基本条件和前提。西方道德教育思想中所凸显的道德教育主体性、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等主要特征,启发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注实践环节,展示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时代价值。

从道德主体性的特征来看,道德的自我建构,自我实践,自我约束都需要道德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模式的构建一方面是西方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吸收,另一方面也印证了西方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的可能性。在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如果忽视或者无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身份,淹没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延续紧扣书本“自上而下”的传统灌输性教学,其教学效果必然较低,甚至出现无效和负效的局面。

从道德教育为我性特点来看,学生对教育内容具有选择的有目的性和明确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引领的正确方向内自主选择和主动分析教育内容、教育素材。这与灌输式的、无互动的单向、被动的教学模式来看,由于学生具有自主选择的“特权”,能够从自身发展需要入手,把握关键环节深入主动学习等优先性,教学过程体现着“为我性”气息,即课堂教学、理论探索是从自己内心需求出发的自觉行动。这一“为我性”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前提。

从自主性来看,受教育者渴望自尊、自立、自强,有着道德义务感、道德责任感,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以尊重学生自主性为前提,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解决问题走出课堂。

从能动性来看,学生具有主动克服思想层面、道德生活等领域的困难和阻力的特性和能力;整合各种教育信息,内化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政治信仰的能力;把已形成的道德与政治信仰转化为自觉实践行为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性、自主性基础上,追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能动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社会化。

综上可见,西方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尤其是其中的精华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有效思想资源之一。

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理论

人的思想品德既不是起因于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客观外界因素在个体身上的消极反映,而是在主体实践的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思想品德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客体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是在主体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客观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才有可能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使主体产生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而主体的思想品德认识,只有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转化为思想品德行为及行为习惯,才是有意义的,才可以看做是某一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完结。然后,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反馈,又开始新一轮的主客体因素之间的矛盾运动,从而获得更高水平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更搞水平的思想品德行为,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可见,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人的思想品德才能形成。

从人的道德形成规律来看,人类必须在实践中与环境互动,才能稳固地形成个体一定的道德。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细心考察一下学校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它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做事有事属于这样的性质,要求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结果他们学到了东西。”⑦把实践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教育哲学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符合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其主体性的要求,更重视了环境与人的互相创造过程,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总之,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纯理论的教学使得其自身的吸引力完全丧失,学生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主动接受、自主学习的诉求。这一事实迫使教育工作者及其研究者认真对待其客观存在性,更加地重视实践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逃出传统教育的束缚,创造一个学生自愿参与、积极探索、健康向上的学习天地。(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82.

[2]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论[J].教育研究,2000(8):50-53.

[3]张学曾.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16号).

[6]孙艳红、付凤霞.德育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J].《教学与管理》,2010.5

[7]房玫.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视角[J].《学术界》,2007.2.第123期

[8]房玫.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视角[J].《学术界》,2007.2.第123期

[9]王洪席、郝德.永主体性道德教育:意蕴与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第157期

注解:

①(明)王阳明撰,于自力,孔薇,杨骅骁,注译,《传习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③孙艳红、付凤霞.德育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J].《教学与管理》,2010.5

④房玫.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视角[J].《学术界》,2007.2.第123期

⑤房玫.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视角[J].《学术界》,2007.2.第123期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篇4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思想。其中,儒道两家的德育思想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http://的精髓,二者互为补充,为中国现代德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灵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开放性程度的逐渐加深,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带来强烈冲击,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倾斜。因此,通过对儒道哲学体系中道德思想内容的挖掘和整理,并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中,可以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儒家德育思想的内容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一直把道德修养教育和修身教育放在核心位置,在不断实践探索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德修养学说。中国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在德育在先、修身为本、君子人格、孔颜乐处、有教无类和师道尊严几个方面。

德育在先。德育在先的教育原则,在中国儒家伦理学中表现为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各个领域都要坚持德育为先。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思想观念才能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国家的治理需要从德育教育和政令刑法两个角度来实施,但是,道德教化与刑法相比有着自身的优越性,也是切实达到治理国家目的的一个最有效的路径,正如孟子《尽心上》所言:“为政以德”、“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www.133229.Com

修身为本。正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儒家道德理论体系中的修身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论学识和先验道德学说的基础上的,《礼记·大学》有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一切都要从修身开始,通过道德教化和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以淳化社会风气,只有从修身教育出发,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

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指具有较高道德水准、完美人格的人,也就是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君子的关键是要有仁爱之心。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如果人们没有君子人格之风范,则会造成小人当道,社会也就不存在任何文明了。

孔颜乐处。孔子对学生颜回赞扬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颜乐处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也是安贫乐道的代名词,这也是存理去欲所得到的精神享受,认为快乐本身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情操的追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一道德价值观激励人们去大胆追求自己的理想、道德情感和精神享受,淡化物欲概念,这也是对人格理想教育的最高诠释。

有教无类和师道尊严。有教无类是指人不分贵贱等级,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传统教育思想革新的最高阐发,从而为人人接受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师道尊严是指从尊师开始重视教育,提倡尊敬教师也是现代道德教育体制中所必须倡导的重要内容。

道家德育思想的内容

绝圣弃智。“绝圣弃智”是老子提出的,他从自然朴素的人性论出发,把自然本身作为道德认知的对象,也就是人从认识自然中崇尚道德认识,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反对一切违背自然之道,认为只有通过对道德品质知识的学习,才能提升自身的道德行为,并强调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应当说绝圣弃智是一种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独立自由。道家强调“弱其志”,强化个体本性的自由发展,强调摆脱内外部的一切约束,成为一个“独异于人”的人,伦理道德不需强加于人,而是倡导人的自觉遵守,以彰显人的自然本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老子对独立自由的一种张扬。

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指要按照自然的规律,遵守自然规律来实施行动,这也是道家的道德学说的核心部分。“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这也充分说明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正所

转贴于http://

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应把人的道德行为贯彻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理念之中。

儒道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强调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产生倾斜,从而造成人们的价值取向片面发展。我国的高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社会性,而忽视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儒家的德育思想注重培养有道德的人,倡导通过道德教育以达到人格的完善,个性的自由与独立,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在当前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弱化和缺位,道德意识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教育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符合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知行合一”。

加强德育教育的内省观。儒家德育思想强调人的自身修养,坚持德育为先、修身为本的教育原则,以培养人们能够达到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并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内省”应当说是儒家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是指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实现内心自省的目标,塑造良好的品德最终达到“齐贤”。相对于儒家德育思想中的这一内省观,我国现阶段高等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他律教育,而忽略了自主教育,而缺少了受教育者的内省,这样就难以达到塑造个人品德的目标。因此,从儒家德育教育的内省观出发,培养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处理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相长,以发展自我、教育自我和完善自我。

培养大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性认识和判断能力。当今社会的教育体系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表现在过度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因此,应挖掘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从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解放出来。道家倡导的“绝圣弃智”让人们自觉用道德来约束自身行为,教人懂得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道家德育思想强调对于道德的认识应当是一种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方式。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应当使大学生理性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成为一种他律性和强制性的外在规范,让大学生在具备较强理性选择能力的前提下,自觉接受并履行某种道德规范。

重视道德情感,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中知行脱节现象已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过于强调道义的讲授,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道家肯定道德情感的重要性,注重人的自然情感,而不是用社会伦理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这一思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要从道德情感的角度出发,把一种外在的社会需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倡导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履行职责,培养爱憎分明,以彰显道德的生命力。道德情感教育同其他教育手段相比有着自身的优势,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促进大学生知行的统一,充分发挥道德情感教育的特殊功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和品格的高素质社会人才。

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起来,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过于注重“个体社会化”的思维逻辑,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承担者,这无形当中抹杀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压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塑造。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趋同现象严重。这就需要借助道家德育思想中的“体道”、“循道”、“依道”价值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起来,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使之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之人。

强调道德主体知、情、意、行http://的全面发展和外显的道德实践。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包括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在的观念的培养。道家的德育思想强调道德主体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和外显的道德实践,因此,可以借鉴道家的思想,运用情感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结语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创新

我国普通学校教育目的是向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其中的“德育”,是我们的首要培养目标。而对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来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更是高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发展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众多西方价值文化的流入,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也开始泛滥,不少人在思想道德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在这复杂的大社会环境下,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成为维护国家稳定,改善社会风气中的重要任务。面对当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实践教育为平台,以成长成才为目的,努力创新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

一、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体系创新

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创建“三主五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新体系。

“三主”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才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在需要,充分调动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以成才为主线,就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目的,把成长成才贯彻于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五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育人与成才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人格塑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以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为指导,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积极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工作。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就是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在学生课外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做到课内与课外在内容上相互呼应,在形式上相互映衬。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就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传统,总结我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改进和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指导下发展传统。育人与成才相结合,就是调动好教师的育人和学生的成才两个积极性,使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促进大学生其它素质的发展,在培养其它素质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中发展其它素质。思想教育与人格塑造相结合,就是使思想教育不仅在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使人格塑造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以人才素质为核心,努力完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内容创新

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坚持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按照加强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注重素质、培养能力的总体要求,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规律。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研究。

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环境上,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互联网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引导网上舆论,努力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思想占领校园网络阵地,推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传播和谐校园的建设成果。

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活动上,推行导师制,开设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系列讲座,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举办活动节和活动周,指导学生深入企业、社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逐步形成“学生素质综合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实践锻炼全程化,成长成才多样化”的特色。

三、以行为修身为导向,不断推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实践创新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在校内进行道德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告别生活陋习;开展节水节电活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贡献;讲诚信、杜绝考试作弊;加强团队协作和班集体建设等等。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改革实践教学途径,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开展以“志愿服务献真情,爱心传递促和谐”为主题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到社会中去。

四、以成长成才为目的,全力优化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机制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篇6

论文摘要:当前对家庭道德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鉴于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的特殊意义,并对进一步明确其地位进行探讨。

随着人们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认识和实践的深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充分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作用,必须以明确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为前提。2004年2月26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为我们明确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提供了依据。

一、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地位的研究概述

关于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1、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影响特别突出。2.家庭教育在人思想品德和心理形成中起着奠基作用。3、家庭是德育的主要场所之一,相比较于学校和社会,有其本身特殊的效应。4.家庭道德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未来一代的道德素质。上述观点说明了专家学者们在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但都没有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体系出发进行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从系统性、明确性角度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进行较为深人的探讨。

二、明确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地位的重要性

1.有利于调动家庭成员德育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家庭道德教育指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的德育。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决定了家庭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南北朝著名思想家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时,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儿童。”这说明家长尤其是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重视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同时认为:“孩子们应当教育自己的双亲。这说明在德育过程中调动未成年人主体性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为了达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过去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家长只从学校找原因,而对于自身存在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缺位却缺乏清醒的认识。可见只有明确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才能进一步调动包括家长和未成年人双方在内的家庭成员德育的热情,使家庭道德教育由自发向自觉转变。

2、有利于巩固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地位。2004年6月1日《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就是切实有效的措施之一。“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在信息化时代如此丰富的德育内容,单靠学校是无法完成的,而且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道德灌输轻道德养成等问题,造成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够。“5+2=0现象”的出现从反面更说明了家庭道德教育作用的发挥对学校主导地位的巩固十分必要。明确定位家庭道德教育,使之与学校协调一致形成德育合力,争取“1+1>2",使德育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加强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并有效进行力量整合。我国约有3.67亿未成年人,《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合力构筑,理论界对此已达成共识。但这些力量如何整合却成为关键性的难题,巫待解决。党和政府在力量整合中无疑起着重要的协调和领导作用,而正确的领导取决于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关键环节的明确定位,此时家庭道德教育的定位问题已突显。可见要尽快明确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视,最终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达到各种思想道德建设力量的有机整合。

4.有利于激发相关研究团体的积极性及其研究成果的社会共享。只有明确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才能加速、加大社会资源的投人,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家庭道德教育的研究,也才能尽快促使有关研究项目来源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如可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机构的协调下,通过媒体或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平台,使研究人员和家长、未成年人进行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作用。

三、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地位的明确

1.家庭道德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意见》指出,“家庭道德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道德教育作用的特殊重要性取决于家庭道德教育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优势:第一,爱而信任和期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关键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内化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及其产生的信任和期望,使未成年人自觉的乐于其中,寓教于爱,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第二、融于一生。邓小平说,“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德行应当在邪恶尚未占据心理之前,及早去叮呼”。未成年时期是道德素质养成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早期道德习惯的养成主要依靠家庭德育,而且这将伴随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有显著的渗透性、一致性和连续性。第三、高度针对性。马卡连柯强调:“必须有培养人个性的教育大纲。”有效实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必须以掌握他的个性为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他们有条件根据子女的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第四、解决实际问题贯穿始终。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结合当前出现的未成年人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网络成瘾、吸毒、自杀、违法犯罪等现象,分析得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与关心未成年人的利益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国新《婚姻法》第19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其实这就是个不断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家庭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成员之间、主要是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为了子女的全面发展,即为了提高子女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其主要内容包括智育和德育,其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因为要实现子女的全面发展,关键要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这也符合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青少年儿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教育目标。同时家庭道德教育也可以弥补学校难以兼顾孩子人格和心理品质教育的不足。不可否认,家庭道德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将不仅教育子女学会做人,而且推动子女的全面发展。

3.家庭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据地。《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既然是主渠道,如何使渠道畅通,这跟家庭道德教育的协调关系紧密。根据幼儿教育科学实验显示: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性格多半可以在七岁之前打下基础。这也正是未成年人入学之前的阶段,他们的道德教育主要在家庭完成,并为人学后的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人学后,未成年人的活动空间扩大及其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要求学校与家庭必须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教育的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家庭在此过程中要发挥独特的优势,在学校德育目标、内容、规划、方法等的指导下,一方面向学校反馈子女的有关信息,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规划的继续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子女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巩固学校德育的效果。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篇7

(一)良好的思想素质

解决来华留学生的思想困惑,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树立良好的思想风貌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打铁先得自身硬”,完成这一任务要求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主要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1]177科学的思想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过硬的思想作风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思想素质要求。(1)科学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是客观事物及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思想观念具有能动性,反作用于实践活动。思想观念将直接影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性质、方向和水平,因此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想观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不仅直接反映了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同时也制约着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唯有教育者有正确的“三观”,才能引导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三观”。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世界,分清真、善、美与假、丑、恶;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自觉摒弃“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其次,要树立开放的意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打破习惯思维的束缚,站在世界高度审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纠正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只是针对中国学生而非外国学生的错误观念。最后,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善于根据时代主题和条件的变化,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教育。善于打破已有观念的制约,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2)正确的思想方法。“方法是人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也即工具、手段。”[2]249思维方法将影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和进展,因此,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备的思想素质。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掌握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坚持矛盾观点、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观点,全面深入地分析留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掌握逻辑的、历史的思维方法。坚持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从一般认识个别,通过个别分析一般;从部分认识整体,通过整体认识部分。善于利用历史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观点去认识和剖析留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根源并探索相应的对策。(3)过硬的思想作风。“思想作风是指人们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一贯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是思想素质的重要内容和综合表现。”[2]249优良的思想作风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备的思想素质,是提高教育效果、感动教育对象的重要保障。优良的思想作风主要包括:求真务实的作风,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科学认识和把握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开展教育活动;宽容的作风,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有宽广的胸怀,大度的气概,能够容忍和谅解来华留学生出现的一些思想道德问题;民主的作风,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倾听留学生的呼声和他人的意见;虚心学习的作风,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坚持谦虚谨慎的学风,善于向其他教师、专家和留学生学习,始终坚持谦虚的学风;吃苦耐劳的作风,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留学生思想道德过程中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苦中作乐,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作风,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开拓进取,不局限于已取得的成绩,面对成绩不骄不躁,坚持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高尚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个人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内在的道德品质。”[1]177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将直接影响到来华留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留学生,怎样培养留学生的问题。此外,教育者的道德素质也代表了国民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国家的形象。因此,道德素质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核心素质之一。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如下:(1)良好的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人在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养成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倾向。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求教育者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首先,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充分认识到道德对于人生的意义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深刻理解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精神实质;坚持把道德素养放在人生修养的首要位置,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其次,自觉践行道德理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自觉将道德理念付诸行动,把德作为行动的准则,以德做事,以德服人,以有德为荣,无德为耻。在道德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道德理念。最后,有坚定的道德意志。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道德实践中,要克服重重困难,坚守道德底线,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坚决抵制和批判各种不道德现象。(2)崇高的职业道德。崇高的职业道德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核心道德要求。首先,要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协调教育者与职业关系的基本准则。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热爱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深入系统地研究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与特点,推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前进。其次,要平等待人。平等待人是教育者处理与被教育者关系的基本准则。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平等地对待留学生,不因留学生的国别、肤色、性别和经济状况不同而差别对待。关心和爱护留学生,经常深入到留学生中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用真心、真情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为人师表。再次,要团结互助。这是处理教育者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互相帮助,共担风险,发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彼此尊重,相互配合,顾全大局,营造和谐的氛围,共创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局面。最后,要清正廉洁。这是教育者处理职业活动中经济问题的基本准则。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自觉抵制各种腐败行为,不收受留学生的各种贿赂。在平凡的工作中,艰苦奋斗,不讲究个人得失,耐得住清贫,经受得起金钱的考验。

(三)过硬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的综合表现。”[1]176虽然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不宜过多涉及政治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素质可有可无。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政治素质会影响国家形象、国家间的友好关系,会影响留学生教育政策方针的贯彻执行。因此,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基本要求。(1)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立场是在观察和处理政治问题时所处的根本地位和所持的政治态度。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深入贯彻和执行国家关于留学生教育的相关政策和要求,保证政策和要求真正落实到具体的留学生教育工作中,始终与国家步调保持一致。(2)浓厚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在与来华留学生的交往中不卑躬屈膝,不做损害国家形象的事。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严格保守国家相关政治、经济和文化机密,时刻保持警惕。(3)较高的政治水平。政治水平是指对政治事件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预测能力和解决能力。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工作中将面对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留学生,不仅仅涉及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因此,具备一定的政治水平是必要的。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与留学生进行思想沟通、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坚持适度原则,内容不要涉及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防止引起留学生的反感甚至造成国际纠纷。同时,也要注意留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涉及的国际纠纷问题要及时预判、解决,防止升级为国家间的政治问题。同时,对留学生的日常生活要有充分的了解,防止留学生中出现国外情报人员,若出现国外情报人员能够正确处理。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以先天为基础,并通过后天的锻炼而逐步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的综合。掌握留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者在面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教育者的要求。因此,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1)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3]28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想象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进展状况和最终实效。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教育者的心理压力,增强职业意识。因此,丰富的想象力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教育者要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有意识的心理想象,充分发挥再造想象力和创造想象力,不断探索出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和途径,促进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建立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想。理想是想象的重要表现形式。教育者通过建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树立教育目标,增加工作热情,增强责任感和成就感,缓解工作中的不适,保证教育的实效性。(2)稳定的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3]31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进行的情感交流活动。教育者的情绪情感将影响被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制约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稳定、真挚的情绪情感是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情感上的基本要求。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寓教于情。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心境又称为心情,是一种持续而微弱的情绪状态。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主动说服自己,教育自我,始终保持平静、乐观的良好心境。同时,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心情。面对留学生的种种问题甚至一些非理性问题,教育者要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防止勃然大怒等失控情绪的出现。其次,要保持持久的热情。“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3]32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在工作中要保持热情,热爱所从事的工作,以自己的热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打动被教育者。最后,要保持一定的激情。激情是强烈爆发的短暂的情绪体验。激情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调味剂。积极的激情,可以帮助教育者克服困难,推动工作的进展。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不断刺激感官,产生一定的激情。通过激情,调节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不良情绪,激发工作热情,提升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3)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3]36教育者的意志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思想道德教育的状态和结果。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来华留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坚强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克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果断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百折不挠,树立必胜的信念。(4)广泛的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3]42兴趣促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关注,能提高活动效能。建立广泛的兴趣,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能,是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教育者要保持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兴趣。热爱工作,积极探索其内在规律,了解留学生的思想动向,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发展其他方面的兴趣。因为留学生的兴趣是十分广泛的,做好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者具备广泛的兴趣和爱好。(5)良好的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3]52性格的形成主要受后天因素的影响。教育者的性格往往会影响学生团队的性格。来华留学生的性格往往会打上教育者的性格烙印。这就要求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积极改造自己的性格,树立乐观、开朗、向上、进取、坚毅、理智和处事不惊的精神风貌,克服没落、消沉、悲观、急躁等不良性格。

(五)渊博的知识储备

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涉及诸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渊博的知识储备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备的素质。(1)精深的专业知识。从事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对思想道德教育基本原理、思想道德教育史、比较思想道德教育等一般性思想道德教育知识充分掌握,要善于从共性出发来认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掌握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内容、方式和途径等特殊性思想道德教育知识,善于从个性出发分析和解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2)广博的相关知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活动,要求教育者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相关知识。教育者要掌握来华留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掌握与思想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知识;了解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如汉语、医学等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发展、风土民俗和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六)突出的能力素质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3]46能力是在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知识和技能又是以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前提的。教育者掌握与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备相应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突出的能力素质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1)调查分析与决策能力。调查分析与决策的过程要求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其他精神面貌进行信息的收集,并利用逻辑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再在此基础上做出结论,提出开展教育的方式和具体措施。调查分析与决策能力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首要的能力素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善于观察留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变化,观其言看其行,注意每个细节。同时,对留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具体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细致分析,剖析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果断地制定出相应对策和方案。(2)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教育者在对教育对象思想道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具体组织和协调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能力。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是社会性活动,教育对象既有群体,又有个体;既需要汇集集体的智慧,又需要发挥个体的聪明才智。组织协调能力是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备的素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独立组织开展留学生群体和个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善于发挥和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化解他们的意见分歧;善于调动同事和相关人员,形成分工具体、权责明确、彼此协调的关系,共同形成一股教育合力。(3)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教育者运用语言、文字和动作等方式,把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传播给教育对象的能力。表达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动作表达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思想道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是教育者必备的能力。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观点准确,做到逻辑性、准确性、严密性和生动性相结合,是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要注意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善于利用留学生习惯的语言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注重语言的生动,幽默和诙谐,尽量不用命令式、强迫式的语言。在文字表达方面,要注意文理通顺、思路清晰、图文并貌。在动作表达能力方面,善于运用各种肢体语言,如手势、眼神、微笑等向留学生传播教育信息,禁止出现不雅的动作姿态。(4)说教能力。说教能力是教育者说服被教育者的能力。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留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矫正错误的思想道德行为,并付诸实践。教育者的说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一目的实现状况。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注意培养自己的说服能力。对留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要掌握相应的技巧,注意方式、方法,讲究说教艺术;注意换位思考,利用留学生易接受的模式进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5)外语能力。外语能力是指掌握运用他国语言的能力。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语言种类繁多,这些都给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共同的语言是打开交流心扉的媒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用留学生的母语和留学生进行交流有助于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距离感和陌生感,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增进彼此的友谊,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外语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教育者必须精通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同留学生进行交流。此外,还要掌握“二外”。在精通一门外语的前提下,还能够简单了解其他外语,能够看懂简单的语句,听懂日常口语,能够和留学生进行简单的沟通。(6)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指教育者面临突发事件时的应变和决策能力。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度,面临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等诸多压力,经常出现一些思想道德等方面突发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恰当地处理这些突发问题成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教育者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预案,掌握突发事件的特点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在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时,要沉着冷静,耐心劝导,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处理完突发事件后,要及时进行分析总结。上述六个方面的素质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必备的基本素质。除了具备以上六种素质外,还要具备法律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掌握与留学生管理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法律。同时还应保持健康的身体,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储备好身体条件。

二、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培养

(一)政府加强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培养

政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没有政府的参与,高素质的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是不可能形成的。在建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主管部门要将建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列入国家留学生教育规划。要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队伍建设规划;要明确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内容,保证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要确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队伍的规模、师生比例、职责和任务,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队伍。其次,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教育与培训。目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队伍还没有形成,人员结构单一,水平参差不齐。政府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还要大力加强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达到工作要求。要坚持国家和地区培训相结合,充分调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实行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培训相结合;坚持知名学者和权威专家相结合,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培训内容坚持理论传播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培训人员坚持以高校一线教师和管理者为主。最后,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评估和检查。在规划和教育培训的基础之上,政府主管部门还要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素质进行评估和督查。评估和督查是加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政府了解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的状态,有利于提高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素质。政府主管部门要科学地设立评估和检查的标准、原则、指标和具体方法。要坚持国家、地方和高校三位一体的评估和督查相结合,硬件和软件评估相结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

(二)高校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培养

高校是政府教育政策的具体实施机构,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工作的单位,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高校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坚持任人唯贤,改变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谁都能开展,怎么开展都行的错误理念。把好用人关,把德才兼备作为衡量引进人才的根本标准,保证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做好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培训工作。高校要严格落实政府关于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培训教育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学校培训教育规划。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鼓励教育者外出访学、参加相关技能的培训,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对本校教师开展全面的培训。同时,提倡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之间开展培训、教育和经验交流,共同提升教育水平。再次,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高校应重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尊重教育者。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内氛围。最后,高校应建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考核机制。定期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素质进行综合考核,保证其素质的提高。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保证考核有据可依。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对于考核优秀者在评职、提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实行定期整改,对定期整改仍不合格者则调离工作岗位。

(三)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自我修养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探索

回顾过去,放眼未来,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很令人担忧,重视和加强迫在眉睫。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不仅凸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还凸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学校充分整合了学校少先队组织教育的优势,逐步形成了“在学习中认知,在实践中体验,在快乐中成长”的教育形式,并在我校的德育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小学少先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古语有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是建设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的主力军,他们将要承担国家建设、管理、领导的任务。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滞后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大社会氛围下,孩子得不到家长的关爱,学校德育教育得不到家长的大力配合;学校教育在考试指挥棒挥舞下,不得不实质性地进行着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德育教育重视形式不讲实效的活动屡见不鲜。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举措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体现,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小学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小学阶段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开端。在幼儿阶段,孩童的理解力、接受力、辨识力均有限,小学阶段,未成年的理解力、接受力、辨识力开始逐渐发展、成长。在小学阶段,未成年人的思想体系尚未建立,思想的可塑性最强。另一方面,小学阶段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是初中、高中、大学阶段思想端正、积极上进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依托。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渗透于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并且与实践活动息息相关,一个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越高,他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各种良好状态的几率越高,譬如:在学习中积极向上,在生活中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独立自主,不过多依赖家长。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个人成长,更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信息向荣的基石。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知道,道德源于生活,离开生活和实践的道德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应当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孩子们在更多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优秀的思想品质。

二、存在的问题

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才能有效地实现。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是一种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教育观,其特点就是教师的绝对中心,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实际,脱离青少年主体,忽视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的和谐统一,忽视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因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对教师和家长的实际工作中可以看出,认为班队会、晨会课不太重要,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可以不管。一味的看重成绩,淡化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另外,部分小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沉溺虚拟世界,追求心理刺激。由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显性化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作为人生大课堂的社会出现了不少不正之风和道德观念扭曲的现象,同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的辨识力、理解力、自制力均有限,这就使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有了可乘之机。部分小学生困于网络不能脱身,有的甚至出现精神或心理问题,成绩明显下降,上课注意力分散,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学习毫无兴趣。

三、对策建议

在少先队建设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少先队为依托,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活动和思想道德教育。关于少先队建设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形式,笔者有以下对策建议:

1.着力加强少先队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功效

从实际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加入少先队,并且引导少先队员成立兴趣小组或志愿者服务小组,引导少先队员把知识转化为实践,把书本上的助人为乐转化为实践中的互帮互助。

2.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途径、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人为本,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只有学校教育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需要出发,以自主发展为归宿,教育的实效性也就会不断增强。

3.理论联系实际,使教育从空中楼阁走向生活世界

学校德育必须面对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勇敢的面对真实生活,是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德育方法生活化应成为德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从政治化、抽象化、知识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我们更应关注和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生活。

4.举办主题宣讲会、交流会

少先队在组织活动时可以考虑以传统节日为依托,顺应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潮流,举办思想道德相关讲座、交流会等,宣传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未成年人学习思想道德素质高的同学,以此激励他们。

总之,加强中小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及其它各项工作的核心,健全机制,大胆创新,扎实工作,注重实效,努力探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蒋莉.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的小学责任教育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赵小军.少先队辅导员体验式培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3]叶霜.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人性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人性的需要,以人为本,真正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看重并促进实现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凝聚了共识,动员了尽可能多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包括大学生群体,他们也是我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和依靠力量,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和政治态度也是检验我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试金石。

但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明显的弊端,表现之一就是不够人性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性有余而现实性不足,政治色彩过强,基本道德建设欠缺。下面笔者简要分析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人性化的表现以及改善的对策。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洞,结构僵化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十分陈旧、抽象,与现实世界严重脱节。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属于喊口号和讲大道理,重视教育的形式而忽视教育的本质。①难怪许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结合不够,没有回答学生普遍关心和关注的一些问题,教学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过于遥远,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

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亟待加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政治教育”,但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包含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也是不可忽视和偏废的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道德建设一直差强人意,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公共道德建设等一直没有取得大的成效,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事件折射了全社会的诚信现状,一些极端事件如“小悦悦”被汽车碾过,十几个人漠然视之;药家鑫事件令人质疑个别大学生心目中是否还有道德底线;“我爸是李刚”事件让人看到了当事人心中已无对道德的敬畏,只是充斥着权力的傲慢和嚣张,等等。这些事件以反映了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包括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2.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守旧,不够科学,没有与时俱进的发展

这突出表现在进行榜样教育时所持有的“完美观”、“理想观”、“重义轻利观”等,有时不合实际,没有坚持科学性。传统的榜样教育在榜样的选择上过于倾向“高、大、权”式的完美人物,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和感染群众。其实这种观念和做法恰恰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为不够真实,甚至故意拔高,不能引起群众共鸣。

但是,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更新过去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理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和时展趋势的新观念、新理论,把尊重人的需要,特别是自然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我们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例如,将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与“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结合起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与人性化。社会要持续发展,德育也必须可持续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德育的核心原则,批判和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德育资源,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展创新,从而赋予德育以‘发展性’,使受教育者形成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道德水准和道德规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②对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在照顾到个人合理利益的同时,充分考虑到集体利益和肩负的社会责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努力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

“在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我们要兼顾道义和功利”,“根植于人性深处的道德动因是多元的,多元的道德动因彼此共存、共同维系着现有的社会秩序”。③人性是复杂的,道德动机也是复杂的。例如对于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行为,许多人颇有微词,但笔者认为,只要是慈善行为,确实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就是值得嘉许的。至于行善的方式,我们不必因为受到“行善要低调、做好事不留名”的观念影响而对行善之人嗤之以鼻,因为这只是方式,带有其个人色彩,是因人而异的。

3.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挫伤了大学生的积极性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人性化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没有坚持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动机、需要、利益出发,过多从政治需要、社会需要等出发来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不强,达不到教育效果。主体性是“由于人在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体势作用或动态的功能特性,是对受动性的扬弃、超越”。④一个人的德性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坚持实践性,与丰富的生活相联系,缩短与大学生的距离。

以课堂教学为例,“还有不少环节没有做到从学生出发,而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理论观点陈旧,与实际生活差距太大,不能有针对性地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不良现象;在方式上方法上,命令、说教的口吻多,引导、启发的做法少。具体地说是理论灌输多,实践操作少,重视规范约束教育,轻视个人需要养成,强调服从、集中观念,淡化平等、民主意识,注重完成教学任务,忽视教学效果”。⑤

在道德教育方面,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造就道德主体,即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道德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追求,道德作用的发挥乃至其存在的价值无不以主体性的发挥,以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因此,强调主体性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特征之一,道德教育方法的选择也应有助于受教育者自觉性的培养和道德自律的达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不是学生的需要,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层次性,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生活实际和认知发展水平,将学生成人化,采用高调宣讲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结果是实效性差,难以为学生所认同,无法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摒弃,代之以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道德教育的目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①武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1.24;

②姚春雷,侯蔚.试析发展性德育的理性归因.[J].高等农业教育,2007.8;

③彭怀祖.关于道德动因多元的研究[J].理论学刊,2008.11;

④陈志尚.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原理卷[m].北京出版社,2004:144页;

⑤王新文.走出困境:制约高校“两课”教学的因素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7.第25页;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吴霞(1989.08-),女,中国重庆,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师资学院,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

摘要:自古以来,道德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备受重视,在丰富的德育思想遗产中,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亲亲”“尊尊”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完备的思想体系,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促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初步分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内容、目标、价值进行简要阐述,并从德育主体、德育客体两个方面探讨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学校德育的现代意义,为解决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内容;目标;价值;现代意义

前言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引导我国文化前进方向,是我国道德教化的优秀范本,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封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曾一度强调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铸就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时刻警醒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先秦时期作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当代德育思想提供了摹本。

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概述

1.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相关概念界定

1.1.1儒家思想的含义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居十家之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狭义上讲,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确立其基本思想格局,经由孟子、荀子改造发展而渐为成熟的思想体系;从广义上讲,儒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纵观中国历史,从西汉至清朝,无论是国家的正统理论,还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占据着首要位置,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可见其影响之大,生命力之强,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等思想。

1.1.2先秦儒家思想的含义

孔子于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先秦儒学,后经由孟子、荀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先秦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其以伦理思想为内核,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高扬人本主义精神,是显赫一时的学说,经久不衰,至今都有深刻影响。孔子以“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仁”为核心,不断完善其思想体系;孟子继承并从内在心性方面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建立了以“民贵君轻”、“行王道”“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的“仁政”说,推动儒家文化继续向前发展;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言性恶,主张理天下以礼为本,礼法结合,形成了“隆礼尚法”的政治学说,他综合百家,改造儒学,丰富儒学。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1.2.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思想渊源――“德”的思想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德”的观念。“在原始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并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德’的观念,甚至连美丑善恶的德行观念也是不存在的。”[1]周公是先秦思想史上公认的,明确提出政治之“德”的第一人,此后,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端说,对“德”的观念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王能统治天下,被认为是“以德配天”,体现了对“天命说”的进步,不仅在宗法观念中闪耀着“德”的光芒,在政治观念中也强调了实施“德治”的重要性,第一次真正地实现了将“德”从天和祖先的意志中解放出来,用人性论来论证政治的合理性,从而将“德”的观念植入到人心。在先秦儒学德育思想中,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性力量,其基本目标是维护统治秩序,主要体现出对自身的动物性本能和欲望的理性对待及规制上。

1.2.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逻辑基础――“人性”思想

雅斯贝尔斯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时代”说,他认为人类历史的诞生和精神的存在都与此息息相关。[2]孔孟荀都是从人性观出发对道德进行论述的,孔子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习惯是后天形成的,大多数人的天赋素质都是差不多的,由于人们后天所受的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异,因此,实施道德教育是可能的,它对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仁”的外在表现即“爱人”,不管是“亲亲”之爱还是“泛爱众”,作为爱的形式,都是善的表现,由此,我们也可以讲,孔子所讲的性是一种趋于善的性;[3]孟子认为人性的善就如自然之水往下流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这也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依据,他以人性本善的视角讨论了实施道德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在人性问题上坚持两个观点,即人性恶和化性起伪,区别于孔孟的人性善观点,他从性恶的角度阐述了实施德育的必要性。清代学者戴震曾就荀子的人性说提出,荀子的人性说实际上是主张人性可以通过学习而得以改善,而如果顺其自然就会成为恶。[4]

孔孟荀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其共同追求的内质是性善,虽然孟荀由善恶各为一端而言性,但最后在两者的契合点――善进行交互汇合,由此可见,善是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基础,同时,先秦儒家注重自我教育,他们认为实施自我教育的基点是内在的善性,道德教育必须依托于伦理善,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还是荀子的性恶,都从不同的层面论证了实施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2.3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基础――“礼”的思想

儒家的“圣人制礼作乐”的说法,认为“礼事起于遂皇,礼名起于皇帝”;“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5]儒家将“礼”归于圣人之作,更多意义上应该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孔子将仁的思想融进礼的发展,正式提出以“仁”作为礼的精神实质;孟子继承并发展其思想,充分尊重礼,并将礼提升到人生之道的层面;荀子从礼的起源、功能和本质等方面,全面阐述了礼的思想,他坚持“以礼治国”为本位,“隆礼”成为荀子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孟子和荀子的完善下,中国礼文化的雏形得以丰富和发展。“如果说周礼主要体现为一整套模式化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礼论则是在这一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日趋瓦解的历史境况中,挖掘和增强了礼的内在精神价值,将礼的制度典章提升到思想学术层面,实现了礼的理论化、意识形态化。”[6]

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之特质

2.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基本内容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作为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重新全面的梳理其基本思想,把握儒家思想的脉络,能够更好的再现儒家德育思想智慧的光芒,为我国德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2.1.1“仁”为内核的德育思想

先秦儒家围绕“仁”的思想,以不同视角和层面,对“仁”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形成了以“仁”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丰富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泛爱众,而亲仁。”[7]先秦儒家的道德楷模是圣人,现实社会的道德模范是仁人,“仁”的根本出发点是指人必须有真性情,并且要通过道德范畴来展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礼”的实施是“仁”的要求;其次,“忠”、“恕”是“仁”的体现;最后,“恭、宽、信、敏、惠”是“仁”的内在要求。

2.1.2以“隆礼”为特征的德育思想

《荀子・大略》载:“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8]意思是,君者所以能为王,主要在于隆礼尊贤,荀子对礼的发挥在先秦儒家中处于极高的位置,他人伦秩序和社会规范的角度论礼,还直接提出礼是一个国家存亡的关键,“礼”是先秦儒家重要的道德内容,也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礼”强调的是整体的社会秩序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故而“礼”的基本精神首先应当是秩序精神,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与“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礼”是“仁”的外在体现,是“仁”的范本;“仁”是“礼”的核心,是“礼”的灵魂。

2.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价值

先秦儒家把道德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认为道德教育是一种统治手段,它和政治、法律处于同等地位,道德教育的成败决定了政治上的得失、国家的兴衰,道德建设是政治上清明、天下大治的前提,因此,孔子提出了“德治”学说,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说,国君如果采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治理国家,他就会安于自己的位置,臣民就会像众星拥戴北极星一样去拥戴他。孟子认为道德对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决定性作用,他认为德育是“保社稷”、“保四海”、“保四体”的基础,道德教育是与国家存亡、个人安危紧密相连的,其它任何东西都无法与社会价值相比拟,进一步对孔子的道德政治价值论进行了升华。荀子认为法家虽能攻伐天下,兼并天下,却无法治理天下,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是以道德教育为根本大计,道德教化是巩固国家、维护统治的利器。

3.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封建意识形态,稍显陈腐老套,与现代社会追求的意识形态格格不入,但是,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流思想,它从一定程度上积淀了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道德实践中独特的历史经验和智慧,包含不少真理性的颗粒,我们在寻求发展时,应批判性地继承和创设式吸收这些精华成份,这对有效解决当今的学校德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德育主体的意义

3.1.1继承德育至上思想

先秦儒家特别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是天下大治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国家和社会的兴衰,因此,他们都坚持以德育为根本,这个优良传统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夯实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并不乐观,其面临着就业压力、升学压力、社会需要等多方面原因,各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屡禁不止,地方和部门的领导没有真正担负责任,对德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放任其发展,使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受到了巨大的牵制。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渗透德育思想,坚持德育至上。

3.1.2弘扬儒家仁爱精神

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先秦儒家十分推崇孔子的“仁爱”精神,指出这种仁爱精神更应该体现在一名合格的教师身上,他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爱,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现代社会“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9]弘扬儒家“仁爱”精神,体现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上,主要有以下几点:“有教无类”,“当仁不让于师”,“诲人不倦”。

3.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德育客体的意义

3.2.1塑造现代社会理想人格

历代文人墨客都努力探寻儒家理想人格,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格局,蕴含在儒家理想人格中的精神价值,以其超越性深深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走向,儒家理想是东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做人的标准,更是一种人生的目标,儒家理想人格为我们确立现代社会理想人格提供了现实价值,首先,现代社会理想人格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再次,现代社会理想人格应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最后,现代社会理想人格应具备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今天,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代学校德育教育中,更应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握其思想内涵,具有坚韧的人格。

3.2.2指导青少年加强自我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以社会发展及教育者的规范、要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调控等一系列主体性思想转化活动,以提高自我品质,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一直秉持这样一个信念,即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断进取,就能达到既定的道德目标,实现既定的道德理想,因此,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是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指导方法:首先,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高度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成长、一切学识、一切发展都来自内部,教育的作用在于对这种发展进行引导和指导,使其有所成效。”[10]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育对象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否则任何教育都不能顺利展开,都会流于形式;其次,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我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以减少盲目性;最后,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要学会勇于直面自己的缺点、错误,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提高道德修养。

结论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德育实践任重道远,德育现代化面临着不断地冲击和挑战,德育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推陈出新,捕捉德育发展最佳时机,通过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进一步的剖析理解,批判地加以吸收与借鉴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优秀的德育文化资源,将对于有效解决德育问题、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作者单位:1.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师资学院)

参考文献:

[1]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5页.

[2]雅斯贝尔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2页、66-67.

[3]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一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142页.

[4]孙伟:《重塑儒家之道一荀子思想再考察》[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页.

[5]孔颖达:《礼记正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世界书局《十三经注疏》本,第1229页.

[6]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7]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北京大学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