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物业管理的重点难点十篇校园物业管理的重点难点十篇

校园物业管理的重点难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7:46

校园物业管理的重点难点篇1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需要全方位探索更好的方式将物流学生输送给本区域企业。本文旨在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浙江省高职物流专业与物流园区联动的职教模式,通过“院—园”联动促进学生实习与学生就业衔接。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物流园区;联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45-04

浙江省物流园区的特点及对人才的要求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是各类企业物流运作集聚的场所,是物流业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各级政府推进物流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浙江省的物流园区建设在全国领先。

(一)物流园区总体规模大,人才吸纳能力强

浙江省的集群经济促使物流业集群发展,而物流园区就是物流业集群运作的平台。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物流园区数量达到51个,位居全国第二,其中,10万平方米(15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21个,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又加快建设28个物流园区;2011年推进7个物流园区、启动3个物流园区建设,完成2个物流园区前期准备;2012年重点扶持12个物流园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物流园区20个,到2020年,全省共规划形成22大物流园区。最近几年,浙江“大物流”建设将重点抓好物流园区建设。在空间布局上,环杭州湾、宁波—舟山、温州—台州、金华—义乌四大综合交通枢纽,利用其优越的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优势,已成为承载全省物流需求的集聚中心,物流的布局体现了浙江经济发展的布局,此布局涵盖了学生生源和就业分布。物流园区功能综合、企业性质多样,涵盖了高职教育中物流岗位群的主流,企业数量多,人才吸纳能力非常强。

(二)物流园区与块状经济联动发展,吸引就业

浙江省块状经济明显,从其发展规模和趋势来看,分布于全省,但主要集中于宁波、绍兴和温州等地,约占全省“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的65.9%。浙江省有三大产业积聚区:环杭州湾地区、温台沿海地区、金衢丽地区,产业地理集聚派生出对物流产业空间集聚的要求,“块状经济”逐步向工业园区和制造业基地集中。相应地,物流节点也呈现集中化发展,逐步向物流园区集中,形成较强的集聚效益。块状经济造就了物流业就业和创业的平台,吸引人才的集中化,形成较强的人才集聚效应。

(三)物流园区与专业市场联动发展,吸引就业

浙江是个市场大省,全国性大型专业市场有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海宁中国皮革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均有与之相配套的物流园区为其服务,形成了“专业市场+物流市场”的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以物流市场带动专业市场发展,以专业市场反哺物流市场,商贸物流发达,吸引众多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和创业。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就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已由以前的“2+1”细化为“2+0.5+0.5”,即第三年的实习期分为两段: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顶岗实习承上启下,指导就业实习,两者成为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合作企业数量少,性质单一,就业吸纳能力弱

高职物流专业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校企合作中,相对于学生人数而言合作企业数量少,性质单一,岗位面狭窄,不能覆盖专业岗位群,缺乏对“岗位群”概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未能充分考虑到毕业生未来发展要不断更换岗位的可能性,限制了学生对职业人就业岗位的认知甚至将来的就业选择,让学生看到的仅仅是专业领域的冰山一角。这样的合作,使得学生的职业认知可能出现偏差,甚至让学生看不到专业的未来,一就业就转行,更无法满足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的需要。这样的实训企业在顶岗实习、就业实习方面几乎无法发挥实际作用,最终校企合作流于表面。而选择一个物流园区等于选择一批物流企业,行业覆盖面和岗位覆盖面宽,就业吸纳能力强。

(二)选择的实训企业性质不符合学生的就业意愿

很多学校对物流校外实训企业的选择带有较强的盲目性。校外实训企业的选择应能代表物流的主导方向,代表学校培养的方向,代表学生就业的需求方向,应做到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较好地吻合。经考察,往届学生的实际就业方向与校外实训企业性质有许多偏差。如有些学校选择清一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实训基地,而学生更多选择的是第一方物流。这种盲目选择的实训企业无法发挥指导学生就业的作用。校企合作的企业选择出现偏差的同时,许多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实习企业和岗位选择的引导也非常有限,甚至是空白。这也是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非常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学生不是对本行业没有兴趣,而是缺乏引导以致转行的。

(三)选择的实训企业地理分布不符合学生的就业意愿

目前,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实习所选企业的地理分布和校外实训企业的地理分布吻合度极低,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管理方便,校外实训企业选择在学校附近,而顶岗实习及就业实习时学生是分布在全省各地区,真正进入校外实训企业顶岗的学生很少,能够就业的学生数量更少,大多数学生主动选择回流生源地自己解决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问题,其中也存在一部分学生自己无力解决,导致学校完全失控,更无法引导。

(四)所选择的企业分散、就业吸纳力不够

据调研,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选择的企业仅能满足参观式、认识型实习,实训企业数量少、地理位置分散。物流业已经过了粗放式发展阶段,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以前的大批量,单个的企业就业吸纳力弱,不具备实现全部学生的顶岗实习及就业实习的功能,学生不得不分散选择实习企业,学校无法监控学生实训的质量和效果,且管理成本高。

(五)学生的发展机会和学校的管理规模效应相矛盾

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发展机会和学校管理规模相矛盾的问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机会,却降低了学校顶岗实习管理的规模效应;学校最好寻找更多的校企合作企业,但地理分布的分散却失去了管理规模效应。另一方面,顾及到学校顶岗实习管理的规模效应,却限制了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机会,批量安排学生到一家公司进行实习,虽然管理规模效应提高了,但批量进入公司顶岗的学生不得不在公司竞争有限的发展岗位,并且容易互相干扰,难以做好同学到同事(甚至是上下级)角色的转换,对于学生的发展无疑是人为地制造了障碍。学校所期望的是把学生分散在众多企业中,这样,学生在公司里有较多的发展机会。但是,这多家公司在地理位置上要相对集中,便于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批量管理。

浙江省高职物流专业与

物流园区联动职教模式的实施

(一)根据地区经济选择物流园区

结合块状经济选择物流园区浙江省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在本省就业,同样也是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所以,在园区选择时应紧密结合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重点选择典型块状经济中的物流园区。浙江省2009年块状经济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有7个:萧山纺织、绍兴纺织、镇海石化和新材料、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慈溪家电制造、萧山汽配。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块状经济总规模排在前5位的是宁波、杭州、绍兴、温州、台州,以上5市块状经济总量规模占全省的71%。这些块状经济对应的重点物流园区有:宁波的慈溪、庄桥、石砌、江东、宁海、空港等物流园区,杭州的传化物流基地、下沙综合物流园区、普洛斯物流园区、康桥物流园区,绍兴中国轻纺城现代物流基地,温州瑞安江南物流园区,台州物流园区。在选择物流园区时需重点考虑这些服务于重点块状经济的物流园区,物流服务于块状经济,块状经济又反哺物流发展,这样的物流园区发展快,功能综合,人才吸纳能力强。

结合专业市场选择物流园区浙江省是个市场大省,全省有交易额超百亿元的专业市场22个,全国性大型的专业市场有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海宁中国皮革城、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余姚中国塑料城、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中国颐高数码连锁集团、杭州浙江汽配城等,目前逐渐形成了“专业市场+物流市场”的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物流是专业市场功能的重要延伸,大多的专业市场都有了自己配套的物流园区或增加了物流功能。这种类型的物流园区有非常庞大的经济实体支撑,人才需求旺盛,发展稳定,易于就业和职业发展,甚至会与许多学生家族中的实体企业相关联,易于学生做好家族企业的接班人。这类物流园区在“院—园”联动中能够发挥较好的就业作用。

生源集中地选择物流园区浙江省大学生就业有非常明显的“回流”生源地的现象,尤其是高职院校,这是必须接受的现实。在回流生源集中地选择代表型的物流园区,选择学生最终就业所在地的物流园区,可以使学生将实习单位直接转化为就业单位,做到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真正“零距离”衔接,将就业工作做到家,让家长、学生安心。

(二)根据培养目标选择企业

选择了物流园区,意味着与园区中的企业都有了合作的机会,但物流园区中企业众多,从学校的管理和影响力角度需要对园区中的企业进行选择,园区中的企业属于物流中的细分行业,可以把他们进行分类,在与学校职业人培养目标吻合的每一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1~3家企业作为重点来培养关系和维护关系。这样,一可以降低学校的管理成本,二可以通过与这些企业的紧密合作提高学校在园区和当地社会中的影响力。

(三)沟通渠道构建

建立政府(主要指物流园区管委会)、物流园区中的企业、高职院校一体化沟通渠道和机制,沟通实施方案需要有良好的组织、人员、机制等保障,积极探索合作新方式,随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物流园区与职业院校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园区管委会在沟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统筹协调,积极出台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为企业和院校协商、沟通创造条件。许多新规划的物流园区,如嘉兴物流园区,出于企业和院校双需与双赢的目的,园区功能设计上已包括了“物流教育实训基地项目”,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做好学生技能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衔接。企业要积极接纳教师下企业实践和学生实习,并提供便利的条件;院校要有稳定的人员保障和体制保障做好合作关系的经营和维护。目前,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所以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差。校方需深入调研企业的各种需求并给予满足,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相对而言,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学生,在挂职深入调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岗位作业标准的基础上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选,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积极主动反哺企业;另一方面,为企业开展各种培训,开展各种互动项目。园—企—院三方共建稳定的物流专业建设委员会,为校企沟通及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四)联动关系的经营与维护

健全的运作机制是联动关系得以良好经营和维护的前提。由物流园区管委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提供政策和财政扶持。院校优化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容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在管委会的支持与主导下,校企双方建立完善的运作机制。学校需要建立上下贯通的多层次的合作组织体系,最高一层建立院级校企合作办公室,专业建设委员会用于校企合作关系的开辟和制度的建立,相关内容可以由专业建设委员会及专业教师提出建议;中间一层为分院或系部的校企合作具体实施部门,由实践指导教师、挂职锻炼教师构成,具体对合作关系进行运营及专业指导,是组织的轴心;基层为园区中的学生组织,对实习学生进行基层管理,包括基本情况反馈、信息传达等,是组织的纽带。三个层次职责明确,有机合作,形成一个完善的运作系统。在合作中还要积极发挥往届毕业生的作用,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提出建议。

“院—园”联动培养模式的实效

(一)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有效衔接

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占高职院校30%的教育时间。学生通过这两阶段的实习后走向就业,实习阶段的管理直接关乎学生最终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院—园”联动培养模式通过园区的选择、园区中企业的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等方面探索物流专业深度的工学结合模式,在物流园区中实习的学生看到的企业多,涉及的岗位多,使学生在实习中明确就业方向,最终真正将实习转化为就业。

(二)加强与学生就业地理区位上的衔接——物流园区的选择

“院—园”联动模式中,合理地选择和布局物流园区,在选择物流园区方面,要考虑物流园区的定位、性质、规模、地理位置等。浙江省高职学生在实习、就业方面有“哪里来哪里去”的倾向,所以要做好生源分析,兼顾浙江省物流园区的分布和生源情况,合理选择物流园区,加强与学生就业地理区位上的衔接。

(三)加强与就业岗位的衔接——企业的选择

在对物流园区做出选择之后再进行有代表性企业的选择。同一个物流园区内每一类企业可以联系几家,兼顾不同的类别,涵盖物流专业核心岗位群,满足学生不同的实习和就业需要。对在校物流专业学生期望的就业企业和就业岗位进行前期摸底,并对往届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的性质和岗位进行调研,做好物流园区中重点合作企业的选择,加强与就业岗位的衔接,并且通过重点合作企业打响学校在当地的知名度。

(四)兼顾学生就业和企业职业培训,达到双赢

在物流园区内的企业数量多,类型多,覆盖的物流专业岗位群全面,人才吸纳能力强。一个物流园区就能满足大量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对企业员工进行各类职业培训,为物流园区提供社会服务。园区内企业众多,具有一定的规模,便于组织培训,让院校成为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

(五)落实实习管理,控制实习效果

高职院校实习管理一直是职业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管理难,评价难。院—园联动实施后,学校做好物流园区的调查及生源分析,合理选择与学校合作的物流园区,通过校、企、政合作,学校按地区、按专业统筹安排,对学生进行分区,集中委派专人管理,减少管理难度,进行实习控制,保证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陈皞.新形势下的浙江省物流园区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6):27-28

[2]欧阳恩剑.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工学结合校区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2010(8):33-40.

[3]石纳芳.民办高职“五位一体”物流实训基地体系构建探讨[J].物流科技,2010(11).

[4]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10[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校园物业管理的重点难点篇2

【关键字】军队院校数字化校园保密军训网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带来了现代军事的重大变革,军队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受到了军队各级领导的重视,“十五”以来,军队院校信息化发展加速,在硬件资源和应用软件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但对于教育信息化来说这只是一小步,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其重点在于革新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管理方法、教学组织、课程设置等。[2]

这就要求在具备良好硬件条件和应用的前提下,必须加快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教学、科研、管理上全方位实现信息化交互。

数字化校园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中央军委明确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要求,军队院校也要着眼院校教学科研的任务需求,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升学校现代化教学水平和现代化战争条件下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3]

因此,自“十一五”以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军队院校信息化工作重中之重,建设各业务系统统一的认证平台、实现校园一卡通覆盖、各种信息(人员、物资、教学等)的数字化、各业务系统和工作流程的数字化都是军队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二、军队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

军队院校的网络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在总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实施的,由于其网络建设和存储的数据的特殊性,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方面具有以下几个难点。

第一,军队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由总部统一规划实施的,走的是集中式发展道路,各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既需要遵照总部的规划,又需要兼顾自身的特点,具有集中性强,灵活性弱的特点。[4]

第二,军队院校的数字化校园部署在军训网上,军训网与互联网是从物理上完全隔离的两个网络,军训网上部署的数字化校园虽然防止了数据的泄密,但也造成了使用受限、无法共享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等缺点。

第三,由于对数据保密的要求,军训网的开通和管理是有严格限制和特定流程的,军训网不能做到大规模全面铺开,而且军训网上不能使用无线网络,这也给网络规划和管理人员提出了考验,既要注重军训网接入的严格管理,也要保障用户使用的方便。

第四,军队院校存在数据保密的要求,在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必须严格做到数据的保密,防止数据泄露,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设数字化校园安全体系的负担。[4]在实施“数字化”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好“放”与“保”的关系,做到既要让广大师生方便快捷地使用系统的功能要,又要让系统达到军队保密的要求,成为系统建设的难点。

三、解决方案

我校自2005年开始规划建设数字化校园,已有十余年的建设和使用经验,我校是医学院校,师生们需要获取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需要和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因此我校在网络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军队院校前沿。以上提出的建设难点,我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都曾遇到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在遵循总部统一部署思路下,应当根据院校自身情况,积极和厂家交流,从平台架构到技术细节上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建设方案。在系统设计时建议遵循自上而下的思路,要从全局和总体的角度综合分析,选择安全、可靠、可扩展的系统架构。同时,在数字化校园实际建设中应当遵循“需求牵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求实高效”的方针,不求一步到位,而是用需求推动建设,边建边用,注重实际,逐步完善。[5]

其次,严格确保平台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坚决做到互联网数据单向输入军网,严格防止军网数据的输出。网络和个人终端严格做到从硬件(防火墙、入侵检测、信息审计等)设备到系统防护软件(保密系统、标签和水印系统等)再到安全防护软件(杀毒、系统补丁等)的安装;保证军训网病毒库、补丁包的定期更新,确保数据的保密和安全。[3]在技术手段严格把关的情况下,经常性地对全校师生进行信息安全的宣传和教育,从思想上和技术上双管齐下,严防信息泄露。

再次,加强军训网接入点的建设,确保师生对军训网络的便捷使用。对于教职员工来说,需要增加军训网的接入点数量,确保每个教研室至少有两训网计算机,方便教员使用数字化校园中各业务系统。对于学员来说,应建设集中的军训网电子阅览室,[6]让学生可以方便使用数字化校园,填报查询各类信息,同时,建立严格的电脑使用登记制度,确保军训网使用的安全可查。

除此之外,对一些特定的业务系统采取军训网和互联网同时建设的办法,这些特定的业务系统首先是不的业务系统,而且具有在某个时间段使用量特别大的特点,例如学生选课系统。军训网现有终端数量较难满足集中选课时的使用需求,因此单独将该系统同步在校园网上部署,实现数据在两个物理隔离网络之间的逻辑同步。在校园网上部署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只保留帐号密码验证功能,没有人员信息,账号数据从军网上定期提取,进行脱密后导入校园网数据库中更新使用。[3、6]这样既解决了军训网终端数量的局限,方便师生使用数字化校园的业务系统;又解决了数据安全的问题,校园网上运行的系统数据完全不,数据导入军训网业务系统时实现了无缝对接。

另外,针对军训网资源匮乏的问题,在军训网上建议同步建设图书馆、网络教学等业务系统,定期将民网上的资源和资料同步到军训网数据库中,给一些不能访问民网的教员和学生提供方便,解决军训网数据资源匮乏的问题。

四、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军队院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但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其建设也存在许多的难点。要确保数字化校园在军队院校得到良好的应用,必须处理好信息安全保密和业务系统建设使用的关系,从思想教育、行政管理、技术手段、制度机制等各方面统筹实施,才能在保证信息安全和保密的前提下,将军队院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好和使用好。

参考文献

[1]唐清安,汪顶武.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硅谷.2010.8:80-81

[2]姜婷婷,乜勇.我国数字化校园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

[3]蒋东兴.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

[4]乔建忠.军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之策略分析[J].艺术学院学报.2008.1:85-88.

校园物业管理的重点难点篇3

[关键词]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特殊性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社会亚文化。其广义是指广大师生在学校教学、工作、学习以及课外活动中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

目前的师范院校在学风、校风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重功利轻公益,重专业轻修养,重个人轻集体的思想与未来人民教师的形象格格不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对师范教育的新要求。

一、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1.健全、严格的制度文化

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与关键,对于教育事业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在众多的师范院校中,尽管名称各异,层次不同,但是无论就管理的形式,还是内容而言,可谓异曲同工。从时间上来谈,从新生入校时“礼貌礼仪教育”到毕业时“文明离校教育”,从早操的检查到晚自习的考勤;从空间上看,从宿舍的管理规定到教室的文明细则,从餐厅悬挂的标语到阅览室墙上的口号,无一不彰显师范院校的特色。此外,不断加强的管理力量与日益严厉的管理力度对师范院校中存在的违纪违规现象产生着强大的震慑作用。

2.浓郁、活跃的人文思想

走进各大师范院校的校园,一般都会见到“师范意义”极浓的文化景点,如浙江师范大学的“崇师园”、河北师范大学的“孔子行教塑像”、南京师范大学的“吴贻芳塑像”、徐州师范大学的“教育名言碑园”等。这些蕴涵传统师德观念的景点,使得整个师范院校洋溢着尊师重师的人文气息。其次,红红火火的文体活动也使师范院校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文明礼貌月”、“金秋艺术节”、“社团巡礼”、“青春论坛”、“青春极限”等比赛,一方面,活跃了师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广大师范生的从教技能。

3.鲜明、浓重的区域特点

除了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师范大学外,其余的师范院校大多面向本省(市、区)招生,而在师范生就业改革前,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也大多定向分配到本省(市、区)的教育系统,为当地的教育事业服务,很少出现全国范围内的师范生流动。这样,从生源到师资的区域化,使得读书深造、毕业分配、回母校任教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所中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大学“校友”的情况层出不穷。久而久之,小范围内循环往复的师资培养,使得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与所在区域的文化紧密结合。

二、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

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的发展水平,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1.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结构不全,缺乏部门配合

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被认为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学生的文体活动,主要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要靠思政人员来完成,与学校其他部门没有关系的错误思想。这样一来,校园文化的主体就无形中局限于少数管理学生的政工干部和广大的学生群体。校园中的其他成员尤其是专业教师被排斥在外,这显然与校园文化需要全员参与的理念背道而驰。这种主体缺位、合力缺失的情况,限制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影响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2.校园文化建设重开头轻过程,缺乏科学指导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都有形形的学生群团组织,活动项目众多,内容丰富多彩,但普遍存在缺乏科学指导、重启动轻过程的现象。这种片面强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表面上的红火文化氛围却难掩其过程管理苍白、活动效果疏于评估的顽疾,导致校园文化建设重复率高,资源浪费、品牌与亮点难以体现、校园文化层次较低、师生参与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等现象。

3.校园文化建设功利性色彩渐浓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在带给广大师范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其“短、平、快”等功利性色彩极浓的观念也难以避免的影响到师范生群体。如校园中的商业广告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作弊、替考等违法信息;越来越多的商家基于盈利目的赞助校园文化活动,无形中降低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许多师范生在众多诱惑面前,难免“乱花渐欲迷人眼”,将眼前的物质利益凌驾于长远利益的追求之上。

三、新形势下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办法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统筹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是校园文化发展和创造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不竭的动力。在当前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发展面临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一要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内的优势,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为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二要改进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文化素养精的校园文化管理与研究队伍;三要加大经费投入,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与物质奖励;四要做好统筹协调,把校园文化发展的理念与转型发展期教育的整体态势紧密结合,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的整体发展中起到更加突出的作用。

2.树立校园文化建设全员意识和师范特色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使广大在校师范生受益,还会使全体教职工受益。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发挥领导者的统领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文环境。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师范教育最根本的性质是师范性,“师范院校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师范性和综合性有机结合”,在师范院校转型的大背景下,不仅不能丢掉自己的师范特色,相反应该理直气壮的发挥师范院校的优势与强项,把开展师范技能系列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与强化师范性。

3.实现校园文化的品牌经营和特色创新

当前,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从整体上来看,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校园文化“大”校并不等于校园文化“强”校,学校的职能部门应该在整合资源、加强指导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通过精心策划、严格管理等手段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体系,搭建供师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平台。同时,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项目化、课程化运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建设理念,实现和加强校园文化的特色创新。

参考文献:

[1]姜洪友,蔡晓金.转型背景下的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东晓明.浅谈高师院校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2007,(2).

[3]杨伊生,张瑞芳.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1).

校园物业管理的重点难点篇4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管理;网络安全

1引言

校园网是指利用网络设备、适宜的组网技术与协议、通信介质以及各类系统软件和应用管理软件,将校园内各种终端设备和计算机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用于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最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逐年加快现代高等教育正在朝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向发展。校园网显现了以下关键特征,促使许多高校在对校园网及其信息应用进行不断的升级改造和完善,文章将以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的升级做为实例探讨了校园网改造的设计与实现这一课题。

2校园网升级改造的设计与实现

2.1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的现状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托隶属电信企业的优势,很早就组建了校园网,期间对一些关键网络设备和技术进行了更换和提升,近年来,随着学院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建筑楼宇的不断增多以及信息化的需求加大,原有校园网在运行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网络覆盖:覆盖范围不够。随着新培训大楼和体育馆的建成及的实验楼的改造,原有规模的校园网设备的端口数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现有需求。

2、网络性能:性能不稳定。原有网络带宽和主交换机交换能力及服务器的配置均己经不能满足学院多媒体教学和开展远程教育等业务流量的需求。

3、网络管理:管理难度大。随着入网用户的增加,网络设备的维护和网络用户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4、网络安全:安全体系差。没有一套完备的网络安全体系;原有防火墙性能较差,大大限制了外网访问速度。

5、与外网互联方面。出口带宽较低,而且是单条专线接入互联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教育科研网与公众网间互联不尽人意,网络性能不太稳定。

2.2升级改造的方案设计

2.2.1网络拓扑结构

校园网一般采用三层层次模型,将整个网络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各司其职。网络由三个层次组成: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

接入层的功能:可以是直接连接桌面pC,也可以是建筑物楼内的交换机,做为网络接入安全控制和QoS策略实现的边缘点,可以实现接入用户的802.1x认证。

汇聚层的功能:承上启下,提供负载平衡、快速收敛和扩展性;完成路由选择,汇聚接入层设备的流量,高速无阻塞地转发给核心层设备。

核心层的功能:提供负载平衡、快速收敛和扩展性;连接各汇聚设备;完成数据流的高速转发。

2.2.2网络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在校园网升级改造项目中,网络管理系统依照“技术管理为主,行政管理为辅”的方式,在行政上,通过委派有网管经验的网管工作人员,专职负责校园网设备的配置和管理,信息定期收集统计和分析,性能和安全性监控。在技术层面上,选用一款专业的网络管理软件,安装在网管中心,通过提升整个的校园网的管理水平。

2.2.3校园网安全系统设计

合适的安全产品选型和部署、完善的系统加固处理、良好的安全管理培训及快速的安全事件响应,才是安全有保障的解决之道。因此,要想很好地实现网络安全管理,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部署合适的安全产品和防御系;2、网络安全管理措施。

2.3升级改造的实现

2.3.1网络拓扑结构

根据单位现有的设备,以及以上这些设计要求,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结构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网络中心。网络中心选址在学校地域的中心建筑(实验大楼),布置了校园网的核心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www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拨号服务器、域名服务器等),并预留了将来与本部以外的几个园区的通信接口。

第二级是建筑群的主干结点。校园网按地域设置了几条干线光缆,从网络中心辐射到几个主要建筑群,并在二级主干节点处端接。在主干网节点上安装的交换机位于网络的第二层,它向上与网络中心的主干交换机相连,向下与各楼层的集线器相连。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全部为1000mbps。

第三级是建筑物楼内的交换机。三级节点主要是指直接与服务器和工作站连接的局域网设备,即以太网或快速以太网交换机。

网络中心设施是华三公司的H3C-7510交换机。H3C-7510交换机具有良好的虚拟网络支持能力,可以跨越各个建筑物的地理限制,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必要的虚拟网络,从而为网络的应用、管理和维护带来极大的便利。网络中心用的各种服务器都可直接连接到中心的H3C-7510交换机的快速以太网端口上,以解决可能会出现的瓶颈问题。

各建筑物楼内配置H3C-e126交换机,用于按地域将连续ip地址划分子网,建立虚拟局域网。各系或部门的服务器可直接挂在H3C-e126交换机上。所有这些H3C-e126交换机都连在第二级的主干节点H3C-e3610交换机上。

2.3.2网络管理系统部署

校园网的管理对保证网络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校园网的管理分行政手段管理和技术手段管理。

1、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网络安全管理队伍

要真正实现网络安全,各种制度、策略和技术措施只是前提条件,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才是重点。要维护大规模网络的安全,需要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让他们在有关信息安全部门的领导下做好重要系统的管理和监控、协助建设各类网络设施和系统、协助配置各类系统和设备、协助应用部门查杀计算机病毒、协助信息安全部门处理各种安全事件、在信息安全部门的授权下检查解决各类系统的安全漏洞和弱点等工作。

2、布署稳定实用的网络管理系统软件

在众多的网络管理系统中,有著名的iBmtivoli、HpopenView等网管平台软件,也有Ciscoworks、HammerView等设备厂商提供的网元管理软件,更有美萍网管这种网上盛行的软件和免费软件。选择网络管理软件最重要的是适合网络业务的需求,我们根据学院本身的特点选择了安装上海北塔通讯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完全自主开发的一套Btnm网络运维管理系统。

校园物业管理的重点难点篇5

中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劳动者,这种定位决定了中职教育必须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企业。从企业角度讲,企业希望中职毕业生能零距离上岗,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对企业现实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和不适应感,打击了就业信心,影响了就业稳定性。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平稳过渡,已成为校企双方共同关心的课题,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也许就是解题的金钥匙。本文就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粗浅的研究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

校企文化;有效融合;意义与价值

校园文化是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得到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校园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一所被健康浓厚的校园文化浸润的学校,其发展潜力和社会影响是巨大的。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建设具有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了众多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1进行校企文化融合的现实背景

当前,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笔者归结为“五个缺少”:一是由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初期过多地模仿了普教模式,缺少自己的特色,“职业性”不够突出。二是在表现形式上比较单一,缺少个性,造成千校一面的局面。三是职业学校平日忙于抓学生管理,忙于应对繁重的教育教学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四是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缺少足够的认识,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展牌标语、校园环境,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搞环境改造,看不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五是中职校园文化与中职培养目标缺少统一性,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环境,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越来越意识到建设有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力图通过校企文化层面上的有效融合,强化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在校内营造企业环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企业氛围,适应企业环境,实现校企间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短时间融入企业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已经有许多学校进行了大胆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2中职校企文化有效融合的可行性

2.1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是一致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劳动者,主要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所以,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要想使培养的学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就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来培养人才。这就要求校企之间在文化上实现有效融合与沟通。

2.2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融合的切入点。企业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存在许多共同点:一是两种文化针对的对象相同,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二是两种文化所起作用大体相同,都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凝集作用;三是两种文化结构大致相同,都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和企业精神分别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核心。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切入点:①两种文化面对的对象相同。中职学校的学生最终要走进企业成为企业员工,两种文化面对的是相同的群体,在文化熏陶的目标上存在一致性。②两种文化具有相同的内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许多内容上是相融的,如在职业道德培养上,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一致的。③两种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校园文化熏陶,步入企业继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升华,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2.3校企双方存在融合的强烈意愿。在职业教育发展初期,学校与企业缺少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学校甚至脱离了市场、脱离了企业办学,闭门造车。学校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企业不知道学校培养了什么样的学生,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需要,学生进入企业以后,企业还要花费时间和人力、物力对新员工进行再培训,影响了企业生产和企业效益。我们在与企业的交流中得知,许多学生短时间内不能适应企业环境,不能顺利地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因此选择了辞职或被企业辞退。企业招工受到影响,学校就业工作陷入被动。因此,学校和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已经成为校企双方的共识。

3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3.1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其中,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现在企业招收员工时,不仅看重岗位技术能力,而且越来越看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而这些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需要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企业文化环境中,按照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有位学者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泡菜”理论,认为“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同样,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否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良好的文化环境。

3.2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是当前众多职业学校追求的目标,但往往是口号多行动少,即使有行动也不知道从何切入。企业愿意招收既能胜任技术岗位,又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企业管理环境的员工。但事实上,有很多学生很难实现角色的转变,不是主动辞职,就是被企业淘汰。我们在进行就业跟踪调查时了解到,学生就业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比较集中的表现为嫌企业管理太严、劳动强度太大、加班太多、工作单调乏味以及思家心切,这些基本上表现为学生想象中的企业环境与实际情形差距较大,造成短时不适应感,从而放弃就业机会,并且多数是集体辞职。这种状况是企业不愿看到的,因为从招工到入厂培训,企业在人力、物力上有一定付出,学生因不适应而集体辞职的情况造成了企业的利益损失,甚至影响了企业生产的有序进行。同时,这种情况学校也不愿看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生就业失败也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失败,对学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对校企之间的合作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融合,对学生“零距离”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完善学校管理的需要。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越来越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教学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课堂教学难以组织,学校管理如同一盘散沙,有些学校由于管理不力,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使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更加严重,职业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陷入僵局。于是,有的学校不遗余力地狠抓学生管理,苦口婆心地大做思想工作,形成了一整套学生管理制度,但收效却很小,教职工的职业倦怠心理严重,有的破罐破摔、磨洋工混日子,有的埋怨学生素质低、难管教,有的甚至调侃说“办好一所职业学校就等于少建一所监狱”。学校的管理者也摇头无奈叹息。其实,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对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文化中接受熏陶,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中,慢慢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释放或转移学业压力,使躁动的情绪得到有效缓解。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激励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技术,为就业、为融入企业做充分的准备。

3.4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特色是强校之本,没有特色就难有大的发展。引入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融合,是创建特色校园、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例如,某职业学校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实训教学中,实现了实训“六合一”,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有助于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再如,某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订单培养”比例占到70%以上,“招生即招工,毕业即毕业”,产生了很大的招生吸引力。该校邀请订单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和管理、参与学生考核,同时向学生发放企业员工手册,让学生定期参加企业实习,把订单企业的文化引入学校,融入学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意识上已经认定自己就是该企业的一员,所以主动与企业的各种要求靠近,学生好管了,教学省心了,这种办学模式特色明显,成了校企合作的典型。

3.5为企业服务的需要。职业学校把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企业输送合格员工,直接服务企业。这一宗旨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企业在完善服务功能方面走了学校的前面,职业学校应该加快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步伐,学习优秀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学习借鉴企业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比如,我校对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服务,就是学习了企业对产品售后服务的做法。学校设立了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建立了电话沟通、网络调查、企业走访、信息反馈等一系列服务体系,通过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为学生排忧解难,同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意见及要求,对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作为教育教学、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工作的重要参考。

4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4.1认识误区。认为引入企业文化就是多挂几条标语,多喊几个口号,没能真正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没能做到根本上的有效融合。

4.2生搬硬套。有的学校把企业现成的企业员工手册不加修订的发给学生,抛弃学校原有的管理规定,完全按企业手册办事,这样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硬接触,不易为学生接受,实际效果并不很好。

4.3找不到合适的融合点。主要原因是学校对自身和企业文化的内涵认识不到位,迫于某种潮流压力,随意把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引入学校,造成师生的不认同。

4.4不能很好的坚持。校企文化的融合是需要时间的,在长时间的不断磨合中实现有效融合,困难一定不小,如果为赶潮流,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这种融合一定不会有效果。

作者:姬梅素单位:石家庄市鹿泉区劳动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旭曦.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07(14):25~27.

校园物业管理的重点难点篇6

【关键词】高校校园;快递;服务中心

当今,随着网络购物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网购阵营,校园快递也飞速发展起来,相关的快递点或加盟店为校园内师生收发快递提供了极大便利。但目前许多高校和内部的快递企业的运营存在着许多问题,无秩序竞争、低质的快递服务等问题仍不能让师生满意,本文对此进行初步研究,试图为高校的快递服务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高校校园快递发展的需求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校园经济的快速释放与发展,高校校园师生对快递有了更新的需求,究其原因如下:

1.网上购物刺激了校园快递的大量需求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网上购物成为许多人日常购物的主要途径,尤其对于年轻人吃、穿、住、用、行等都离不开网购,许多网购经历者上网的第一件事便是看看网上又有哪些促销活动、打折商品、团购物品等,已经成为上网的习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对快递有了很大依赖性。

网上购物,相对于实体店购物,网购价格更低廉,挑选的方式更便捷、种类范围更广泛,突破了地域选物的局限性,成为很多大学生首选的购物方式。大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较为熟悉,加上对时尚和新鲜事物接受快,当下大学生群体网上购物成风,不仅书籍多在网络上购买,甚至连服装鞋帽、化妆品、书籍、数码产品、雨伞、睡衣等日用品均购置于互联网,一部分学生也在网上完成食品、充值及票务服务等的需求。这样促进了校园快递业的迅速发展和大量需求。

2.家人与学生间的物品递送需求促进校园快递的发展

高校的在校学生大多都是分布在祖国的各地,一些生活必需品不能随身携带,由家人通过快递寄送较为安全便捷,寄来的包裹主要内容包括衣服、被子、书籍等等。尤其每逢各大高校寒暑假、毕业生离校期间,大学生的行李包裹托运、日用生活品等通过快递方式寄送工作单位或原生活住所,更加产生了对快递业的需求。各大高校内总有快递公司或物流公司进驻校园“现场办公”,将快递业务的营业网点和办公场地设在了学生宿舍楼附近,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快递服务。每年的六七月份都成为各快递公司争夺的焦点,一所万人的大学进驻的快递公司甚至达到5家以上,有的院校已经实现校企合作,将信誉好、业务精的快递公司的营业网点建到了校园内,常年为师生服务,同时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场所。

3.校园经济牵动着周边企事业单位的快递需求

高校的大学生是一个消费规模较大的群体,高校的科研能力又吸引了相关的合作伙伴和企业聚居大学城,以学生为消费目标的“校园经济”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多的商家把目光锁定这一市场,从服装到饮料,从电脑到手机,还有mp3等各种数码产品,大学生周围的居民也越来越多,逐渐庞大的群体也产生了对快递的快速需求。

二、高校校园快递存在的问题

1.不稳定

虽然高校校园的快递业务的潜力巨大,但面对单票货物的价值较少,所赚取的利润有限,而快递公司建立单个点需要较高的租金、人工费和水电费等开支,市场份额的有限与较高的成本而带来的净利润额较低,使快递公司在高校或周围不建立营业网点,或其点经常变换营业场所,经常性更换人,乃至出现更换营业业务的情况。这种巨大的不稳定性,同样难以在师生中树立良好的口碑,也不利于市场的开拓。

2.服务质量偏低

大部分快递公司没有固定的门面,往往靠一辆货车或快递员的电动车每天中午在固定的地点(如大门口)发放快递,递送时间较短,这很容易让人错过自己的包裹,既不便于师生们领取,也不便于通过此公司向外寄送快件或包裹。而快递的本质是即时性的满足客户的发件和送货到家,而高校的大学生上课时间不能接货导致不能实现真正快递的目标。好多校园内的快递点基于营业成本的考虑,或选择与其他企业合租简易房或商铺,或选择偏僻场所,收发的货物信件摆放凌乱无序,难以给师生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为寄、取邮件或包裹带来不便,因而难以维持业务的长期往来。

3.被动性

高校快递量大的部分集中在外部的快件或包裹邮寄到校园内,师生更多的是接受货物,好多接受快递服务的师生并不知道接受的是哪家快递公司的服务,除了中国邮政外并不清楚社会上还有哪些常见的快递公司,他们向外寄送的货物通常想到和使用的就是中国邮政,这就体现出高校校园快递业缺乏主动性,而快递公司多数都是依靠网上卖家的选择而提供校园快递业务的,这也影响到了快递公司在高校校园的快速与良性发展。

4.利润低、收件少

高校校园快递业务往往被多家快递公司竞相争夺,快递公司向师生派件而提取的报酬低,而从师生收取的货物虽然提成高但量少,导致快递公司在高校校园的盈利率低,而点也只赚取少量价格差价,因而同样难以盈利和扩展运营范围。

三、高校校园快递的发展对策

1.快递点整合

为了向全体师生提供优质的校园快递服务,避免各快递公司点在高校校园内无秩序混乱竞争,高校的学生处、团委或后勤部门组建或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建立学校快递服务中心或快递中转站,该服务中心与邮政和各快递公司签署合作运营协议,统一接收各快递公司的快件或包裹,然后进行中转分配,按照协议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该中转站接受校方和快递公司的双重监管,同时接受各协议快递公司的业务统一培训,更好的保证服务质量和快递效率。如果这种快递服务中心或中转站形成规模,具有一定的运作经验和经营实力,可以向邻近院校或社会扩展运营领域,进一步以市场化规律运作。

2.科学管理、规范业务流程

高校校园快递服务中心或中转站要有严格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和完备的业务操作规范,有健全的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制定一系列业务操作规范,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并有效执行,包括不同快递公司的费率和递送网络、快件包裹的包装物、包装技术、包装标准、丢失或损坏赔偿标准、运输时间范围、送货时间范围、员工的统一着装、纠纷解决的程序路径、上门收件的时间标准、交流用语的使用、下单的标准填写等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来执行,提醒师生认真填写运单和保价,并提醒师生仔细阅读背面的服务条款,让师生享受到专业的服务。

重视员工或在校兼职大学生的业务培训与管理工作,形成标准化的服务规章,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形成团队精神,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要做到有责任心、礼貌、热心和热情,坚决杜绝快递服务中的偷盗丑闻。对于以班级为单位以实训为目的参与学校快递服务中心实训的大学生,也要重视这些学生的业务培训工作,并做好业务交接分配工作,严格要求并做好相关的激励和约束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减少差错,降低成本,提高知名度和信誉度。

3.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

许多人认为高校校园内的快递量没有办公写字楼那么多,而且对快递的寄送速度和准确性不是很高,其实这也是不负责任的想法,校园内的部分快递货物还是非常注重时效性的,而且校园师生对快递服务质量的印象也会向外扩散,等到他们毕业参加工作时仍然会偏爱曾经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的快递公司,所以高校校园快递服务中心仍要注重和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快递信息的管理工作。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就好比是快递服务中心或中转站的血脉,通过实现校园快递服务中心、快递企业和师生间的资源共享,以提高服务水平,减低运营成本。

在高校校园快递服务中心或服务中转站的信息化建设中,可以吸引快递公司的投资,鉴于快递量的季节性和有限性,只需配备必要的计算机、扫描枪、外网连接、柜台、储物柜等设备即可,实现快递收发件信息的及时传递、处理与存储。

4.扩大营业规模、扩展服务种类

高校校园快递的寄送业务通常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日常快件或包裹寄送、寒暑假行李托运和毕业生行李托运。寒暑假和毕业生离校的期间,行李和包裹托运是快递需求最繁忙的时段,针对这样的业务需求,可以提供上门取货、提供包装箱、袋等服务,针对学生生源地的不同为师生选择最可行的托运方案、选择适合的快递公司。对于以外的淡季时间段,可以根据师生不同的需求,量身打造相应的快递业务,如提供个性化包装、代收小额货款、代购、代送鲜花、礼物等,并将营业范围适当扩展至其他邻近高校,实现规模校园和范围经济效应。这些增值服务的目的不仅增加校园快递中心的营业额,还可以进一步宣传快递中心,树立其贴近学生,用心服务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朱鸿,王苏徽,卢小辰.高校校园快递新模式探讨――以江南大学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7):111-114.

[2]高攀,田剑.网购环境下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1(11):18-19.

校园物业管理的重点难点篇7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机制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唯一路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有赖于双方文化的深度融合。纵观校企文化融合,其实质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深度发展,较之于校企一般的合作关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具有更大的难度。这就必须要有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保证,从而有效地规范和指导校企双方进行深入的文化融合。

高等院校与企业的文化融合,不但要在办学理念上予以重视,还需要系统的融合机制作为保障,这不仅是校企合作的保证,更是校企文化深入融合的基础。创新高职院校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机制,必须要遵循社会、学校和人的客观发展规律,以系统的思维对高职校园文化进行整体的思考和建构,在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制度化、系统化和实效化方面下工夫,并演化为具体的方法步骤加以执行。

一、坚持科学发展,构建统筹推进的融合逻辑结构

纵观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构,大体都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是文化的灵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和标志;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障和基础。

校企文化融合建设可以按照提炼精神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倡导行为文化、构建物质文化的步骤整体设计、分层塑造。塑造是对设计理念和成果的实施,整体的塑造是对整体设计的物化行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文化又具有形成的长期性和形成之后的相对稳定性两个特点,所以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要求塑造采取多节点、多层次的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一)把握重点,构建校企精神文化融合的核心

大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在承袭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使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主动融合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形成以诚信敬业和服务责任为重点的职业道德,经世济用、开放协作的职业情怀以及价值凝练、风格独具的校园文化新风。

(二)着眼长效,创建校企制度、行为文化融合的机制

没有文化的制度是落后的制度,没有制度的文化是无根的文化。把无形的文化建设落实为有形的行为方式,形成规范的制度程序。把制度渗透到融合的每个环节,通过制度的强制性,使其在执行中不断强化,最终变成校园成员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促进和深化校企文化融合的良性循环。由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创建校企文化融合的制度、机制,用制度把融合后的文化固化下来。

1.教学科研制度文化建设。在教学组织上,使用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等灵活形式;在教学过程上,注重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融入职业标准,引入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形成教学与培训共享机制;在课程安排上,注重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课程对接岗位,课程考试衔接职业资格鉴定;在教材使用上,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使教材对接技能。

2.人事制度文化建设。采用互聘互访、产研一体模式。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科研、访问(企业)工程师,定期到对口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顶岗实践;高职院校聘任企业技术精英作为专业带头人,聘用企业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

3.学生教育制度文化建设。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训)、学徒培养等模式。完善学生“双证书”培训和考核制度,可以引企入校、办校进厂、校办企业、订单培养、半工半读,也可以共建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工作室,还可以共设优秀技能人才奖学金、共办专业技能大赛,力求校企资源与学生共享;完善以能力为核心、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学生评价模式,建立起“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质量保证与评价机制。

4.学校管理制度文化建设。采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管理模式。建立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校企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及毕业生跟踪评价等机构机制,完善信息通报、矛盾化解等制度,切实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

5.学生行为制度文化建设。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制定一系列岗位标准、工作规范、劳动纪律、奖惩兑现等方面的实习实训制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和规范,使企业文化真正贯穿到学生的理念和行为中,促进学生由学生角色转变为员工角色,实现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真正完全融合。

(三)抓住重点,夯实校企物质文化融合契合点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企文化融合建设中的基础载体,是维系学校与企业文化融合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1.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建设。积极联合企业实行共建,创立校企共用、共享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实训设施的结构和功能上应是“仿真”职业环境。此外,要建立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融实验展示、演练实训、考工、生产多种功能为一体,能够体现企业高职实际操作流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校园环境布置突出行业特点。作为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建设和布置要融入行业特点、企业特色,让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一是完善对学校设施的合理命名;二是营造具有职业特色的道路文化和广场文化;三是创建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楼道文化,从而实现教学环境、校园环境与职业氛围、工业文化零距离的融合。

二、坚持权责明晰,构建高效有序的校企文化融合动力结构

当前,校企文化融合的速度、校企合作的深度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不相匹配,这不仅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也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究其原因,与推进校企文化融合的责任方不明晰所导致的推诿责任、推动力不足有极大关系。校企文化融合有序推进和有效运作,必须要有动力系统的维系。就如一艘航船,要顺利到达目的地,必须有原动力、推动力和持续力。

(一)高职院校对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关注和追求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原动力

廓清校企文化融合建设的原动力,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和校园新文化建设的质量。校企文化融合不仅是高职校园文化茁壮成长的关键点,也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校企文化的融合不是为了短期改善学校的生存状况,而是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启动校企文化融合的原始动力因学校的不同而呈多元状态,但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经过10年的迅速扩张后,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双降,使招生竞争更加激烈。以2011年高职院校招生为例,三年大专报到率平均为83%,个别民办院校报到率不足50%。二是办学经费紧张,致使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淘汰更新难,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三是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岗位吻合度和工作岗位满意度低,出现企业、家长、学生都不满意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困难局面,就要求高职院校主动拆除校园的“围墙”,从物质到精神都要实施与企业的全面互补与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领导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推动力

廓清校企文化融合建设的推动力,直接决定着高职校园新文化建设的深度和速度。从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体制、机制分析,校企文化融合建设推动力实质是“一把手”工程。

1.大胆重塑,积极推进,校长是企业文化融合的第一推进力。比尔・盖茨曾说:“企业间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数字上的差距,实质上是文化的差别”。学校间的竞争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的竞争。只有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校园文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资源的配置、培养方案的制订、校园文化的引导,校长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校长毋庸置疑是校企文化融合的第一责任人、第一推动力。

高职院校的校长要承担起责任,就要具有前瞻的眼光、海纳百川的精神,在传承、发扬传统校园文化的同时,敢于汲取鲜活营养,引进企业文化,大胆推进高职校园新文化的创新与重构,整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职业校园文化;校长还要认真学习企业家的胆略气魄、实干精神和经营思想,使自己集教育家与企业家于一身。

2.领先一步,站高一层,企业家是校企文化融合的第二推进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对内加快优化升级、对外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只有进行科技创新、自主品牌研发、产品品质与服务提升,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对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提升、效益增加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有“眼光”的企业家深刻理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内涵与意义,并以此来加深企业文化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管理的办法,把职业院校作为培育技能人才、提高职工素质的“孵化器”,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政府也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推动力。政府在提升高职校企合作层次,协调校企合作双方利益,监督校企合作协议落实,评估校企合作成果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统筹和推动作用。

(三)融合理念的深化与制度的固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持续力

由于文化固有的特性,校企文化的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那么怎样持续克服两种文化在融合中产生的摩擦力,怎样克服校企文化融合中领导的变更问题,这就需要融合的持续力。

校企文化融合的持续力应来自于完善的融合机制与制度。制度是诠释和推动校企文化融合、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主要力量。要让融合理念深入人心,必须有赖于制度体现的“行为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制度建设过程是校企文化融合中核心价值观固定化的过程。只要制度还在运行,校企文化的融合就会得以持续。校企领导人更替,不会影响文化融合的进程,靠的就是渗透着校企文化融合核心理念的制度,制度因进入管理网络而持续,校企文化的融合自然得到持续。要使校企文化融合理念进入校园工作网络,一是让校企文化融合理念融入管理流程;二是让校企文化融合策略进入管理制度;三是靠高职院校党政工团全员推动,使其心态化、人态化、生态化。

综上所述,明确校企文化融合的主体责任,明辨融合的逻辑结构,明晰融合的动力来源,对加快校企文化融合,促进两种文化在对接中渗透、在融合中深化都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国,阳建强.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营造与提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校园物业管理的重点难点篇8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还没有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也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现状思考,引发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关注与探索,为推动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和提升品质,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现状思考随着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校园文化作为“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深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因素。它对展现学校特色、打造办学品牌、提升社会竞争力,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全面而又具有特色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作为一种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传承文明、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通过理想信念、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氛围、校园环境等体现出来的,得到师生共同认可的,具有趋同性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下位概念,它需要融入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职业特色,并在校园精神的引领下由高职院校师生共同创造的校园精神和物质文化的总称。(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和载体。1.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校园人在长期的实践与生活中形成的精神成果,通过校训、校风、办学理念等发挥着育人作用。2.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对价值观进行渗透和展现。它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高职院校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会使被管理者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产生对规章制度的认同,进而使规章制度充分地发挥作用。3.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实践和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高职院校的校园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面貌、学校作风、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它既体现着校园行为理念,也展现着校园行为方式。4.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硬件环境的配备与展示。高职院校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长期的。随着高职院校推进跨越式发展,其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也会更加丰富,作用也会更充分地发挥。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现状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现状并不理想。有的是照搬本科院校,有的是忽略其作用,有的是没有职业教育的体现。(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缺少彰显职业教育的元素1.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很少体现技术技能。调查发现,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比例较小,约占1/4;大部分学生参与文体类的社团活动,占57.4%;而参与专业技能类社团活动的则只占18.3%。这种局面,表明了高职院校在社团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文化教育的缺失,也使得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不出显明的职业特色。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中,没有明显地体现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校训、校徽、校歌等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但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很好地在这些方面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查显示,只有10%左右的学生能够从学校的校训、校徽、校歌等和校园环境中感受到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中缺少企业文化的渗透。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是要进入企业工作,学生到岗位上如何适应,能否胜任,这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将校企合作的文化成果运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使专业技术教学更有活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深入了解企业,从而缩短学生到岗位上的适应期,更好地使他们产生对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行为等方面的认同。(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缺少合理布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在具体内容方面还缺少合理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得不够深刻。1.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很多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备,或制定的规章制度得不到充分的实施,实施效果不好。2.校园行为文化偏离了方向。某些高职院校的校园行为受到了社会上某些不好风气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校园行为。3.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表现为只是有一些基本的教学设施而已,在教室、食堂、寝室、校园没有体现学校价值观的设施和装点。4.校园精神文化不深刻。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但一些高职院校在建校时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准确的定位,很难形成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风貌。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存在问题的原因(一)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把握缺少深度很多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重视程度不够或把握不够深刻,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缺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而只是简单地根据具体事情谋求一些解决的办法,更难以成功地将职业元素深刻地贯穿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之中,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也不可能真正展现出职业特点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应当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职业精神、职业理念和职业价值、职业行为等,形成一面大学精神的旗帜。(二)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布局缺乏统筹因为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方法上的不当和布局上的失衡。首先,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没有一个宏观的领导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学团带着学生搞一些活动,甚至学生完全自主安排活动,没有相应的指导。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没有形成体系,这就很难形成相应的客观评估体系,不利于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总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具备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软实力”。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地对此展开思考,并不断实践,从而促进自身的内涵建设,并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雷久相.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5).

[2]吴强.浅析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7,(2).

[3]周平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校园物业管理的重点难点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特色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刁爱华(1979- ),女,江苏泰兴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商企业管理和教学管理。(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3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企业急需大量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然而很多地方却陷入了企业“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毕业生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不相容,难以适应企业要求,这也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在校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应是企业要求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要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起来,构建具有自身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职院校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概念提出于1986年,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在内的,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学校的“意识形态”。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外显层,主要是指对象化了的物质形态,它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制度文化是中间层,主要是指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等;精神文化是内隐层,主要是指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等。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等,是学校建设过程中一种看不见的“软件”,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应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随着构建和谐校园进程的稳步推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职业性”很强的一种教育,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面向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现代企业文化之中,并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

二、高职院校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一)职业特色的文化建设以养成职业素质为立足点,实现就业时文化“零距离”

从学生角度看,高职院校学生如果仅仅具备满足企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则很难出色和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岗位工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存在脱节现象,重专业技能而轻职业素质是较普遍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实现就业时文化“零距离”为目标,在校园内营造职业氛围浓厚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接受企业行业文化熏陶的全方位职业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提高职业素质教育效果的最佳途径和实现平台,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职业人,实现学生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化。

(二)以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

从学校角度看,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精髓相融合,创立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另辟蹊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毕业生就业状况,事实说明,如果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多数难以就业,就不能说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高。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等权威报告显示,高职生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生。从2007年开始,广西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连续4年超过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月薪增长亦最快、增幅最大。与普高生相比,高职生更注重实际,更有吃苦精神与奉献精神,愿意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就业心态更加务实、就业定位更加准确,主要是由于这些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职业定位明确,构建具有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等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而备受企业青睐。

(三)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

从企业角度看,现代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不仅是“实用型、应用型”的技能型人才,还应该是具有较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意识并对企业文化有一定了解的高素质人才。很多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久便被淘汰,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而是由于难以适应企业管理,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无法在企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需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将企业的优秀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建设中,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感受到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毕业生主动适应企业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毕业生供其选择,从而选聘到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招聘的学生的价值观和企业的文化不相容而频繁跳槽,致使企业招聘成本增加。

三、高职院校构建具有职业特色校园文化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培养技能型人才应遵循“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对于如何使培养的高职毕业生符合企业要求、适应企业需要这一问题,在2011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一观点为我们指出了提高高职院校师生工业文化素养,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从思想文化层面加强“教、学、做”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一)突出“职业”特征,坚持校园文化建设贯穿全方位的办学过程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更加应该适应职业教育特点,并将其融于办学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地实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蕴涵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立及学生就业教育等环节,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也都要向优秀的企业学习,实现真正的文化融合,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时刻提醒学校要以加强与企业联系为办学方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信心倍增。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高职学生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才能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二)以“校企互动”的方式,共同营造职业氛围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文化的承载形式,彰显学校精神,体现职业特征。通过实习实训中真实企业生产场景和企业文化的进驻,为校园文化的企业化构建提供物质载体。因此,我们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鼓励校企共建职业学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办急需专业、共同培养教师和共同开发教材,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营造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合作共建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相一致的仿真实训基地,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为学生营造贴近生产实际的工作环境。实训服完全仿照企业工作服,在校园中树立著名企业家的塑像,教室内张贴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

(三)引进企业管理风格,建立既符合高职院校要求又具有企业特色的制度文化

高职院校在进行制度文化建设时,应构建融合优秀企业管理文化、体现职业特色的规章制度。学院规章制度的制定应结合企业要求和社会需要,体现时效性和针对性,制度的实施应体现严格性和规范性。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 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如实行订单培养的方式,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为毕业时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和社会奠定基础。学校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着企业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否则不准进入车间,甚至在车间内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走,且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说话。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校园里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四)和企业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院精神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核心。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在这些文化理念的统领下,首先,应将学院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培养、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校企文化及时无缝对接。其次,在专业和课程建设等环节渗透职业精神,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涉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内容。再次,通过到企业实习实训,让学生在掌握真实的工作流程的同时,了解企业的需求以及“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准职业人”的思想和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最后,有计划地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及成功人士到校作事迹报告。学生通过与企业员工的联系与沟通,耳濡目染他们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吃苦精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使学生对高职学院精神及企业精神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学院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前奏,企业精神是高职学院精神的延伸。

[参考文献]

[1]陈新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探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6(3).

[3]马磊.高职校园文化中如何体现职业特色[J].科技信息,2009(33).

[4]尚芳.将企业文化教育融入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研究[J].现代经济信,2008(7).

校园物业管理的重点难点篇10

摘要: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高、内容形式单一、管理水平落后、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现状不容乐观。职业技术院校应遵从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其使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着力创新,形成特色,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在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在积极开展中。

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仍然处于发展中期,存在各种问题,以下做简单的归纳。我国的职业技术院校经过数年的发展,已初步走上特色办学、注重实践、能力为本的发展轨道。在抓教学、强素质的同时,开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综合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予以更大的关注,多数院校也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以技能培训和实现就业为首要任务的职业技术院校来说,为保证生源和就业率,多数院校只能以教学为中心,把学生的技能学习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往往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被忽略。所谓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深入研究,不能形成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这种现象在多数院校当中普遍发生,成为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第二,难以形成具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职业技术院校多为转型、合并或新成立,缺乏厚重的校园历史文化积淀和突出的校园文化底蕴,在提炼、升华和体现校园特色文化时无从着手,加之对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理解不够,因此对如何形成统一系统的、富有特色的、能够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校园文化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只能盲目照搬或简单模仿一些普通高校校园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雕塑标语,而没有注意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与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的挖掘和培育,导致了校园文化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第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存在偏差。虽然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大都已能注意到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但隐形的人文环境建设仍无所作为。造成的结果是学校得到美化,环境得到改善,但学生厌学现象依然严重。究其原因,学校只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的质量管理,而忽视学生的根本需求。

二、准确把握校园文化内涵,形成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的组成,一般理解为四个层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一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文化组织活动和艺术形象设计,在校园内设置视觉标志,充分展现学校独特的文化品质和气质。二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在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的文化,通过制度载体表现出无形文化,是在教育理念引导下学校成员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物化过程,是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三是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

三、把握特点规律,建设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

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贯彻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要独立出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则必须区分出别于传统校园文化的内容,在进行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加以强化和补充。

第一,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树立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必须把握三个立足点: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色;体现学校具体培养目标。切合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多元需求、家长学生对学校的多元需求以及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多元需求的实际,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定位必须与之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