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十篇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十篇

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8:10

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建筑工业化应用趋势

一、机电一体化概述

随着传统的机械和电子技术的交叉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得以诞生。借助于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高速发展通道,成为一门融机械、计算机、信息、传感检测、自动控制与伺服传动等多专业技术于一体的系统技术。

二、建筑工业化概述

建筑工业化,指运用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式来改变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它的主要标志是标准化建筑设计、工厂化构配件生产以及机械化施工和科学化管理。

三、机电一体化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

国内部分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建筑工业化的整体发展方向包括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等。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这些发展内容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应用。

(一)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是一个单独的专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标准化设计的推进,其要求相关人员在设计阶段就需要考虑相关设备的安装位置与安装方式;通过选用模块化设备提高整体设计的效率;通过选用先进的小型化设备提高空间利用率等。这些都要求相关人员能够系统地考虑各专业的需求,将整个建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对机电一体化做系统的设计。

(二)在生产阶段的应用

建筑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其多数作业在构件厂内进行,实现了工厂化制造。由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实质是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厂家通过投入流水生产线、安装智能化设备(机器人)等措施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自主决策;通过布置三维扫描等设备实现产品的自动检测。这种方式的主要构件产品包括pC墙板、隧道管片、预制桥梁、桥墩、盖梁等。此外,有的生产企业还布置了智能物流系统,生产出的构件由无人运输车自动送至堆场。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地降低了劳动者的作业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因人为操作不当而带来的风险,保障了工程的质量。

(三)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在建筑工业化形式下,现场施工的主要作业内容就是吊装。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通过采用盾构机普遍实现了隧道施工的自动化,在城市综合管廊的安装上也已有厂家着手研发成套设备来进行自动化施工。而在施工作业量较大的住宅施工(pC墙板安装)方面,因施工环境复杂、工艺繁琐,目前仍鲜见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出现。在相关工程机械中对其主要系统和部件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异常情况,就可以自动报警并提示异常部位;从而有利于进行程序化地维护、检查工作,减少维修投入,缩短维修时间,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从根本上确保施工安全。

(四)在运行和维护阶段的应用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推进,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运行和维护的方式将发生极大的改变。目前,绝大多数的建筑消防通过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自动报警、喷淋等;很多重要桥梁也都引入了自动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与预警。此外,在城市综合管廊运维中已经开发出了智能巡线机器人,通过视频分析与传感器数据收集,其能对各种管线进行外观观测与发热监测,还可对管廊内气体成分进行监测与分析诊断;用先进技术手段辅助管廊监控,有利于提高管廊管理效率。并且,这些类似技术的应用必将进一步推动机电一体化运行和维护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四、机电一体化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发展趋势

同主流机电一体化技术一样,其在建筑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相较于一般机械自动化的重要进步。智能传感器的出现为机电产品提供了更为智能的硬件基础。近年来,飞速升级的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软件基础。这些智能技术可以促使机电产品更智能,通过算法使它具备部分人的思考、判断等功能。

(二)微型化

通过与微电子技术的融合,可以缩小部件尺寸,向着纳米级的方向推进。这些产品性能高、重量轻,可运用于各个的行业,拥有广阔的前景。

(三)模块化

出于标准化设计的需要,各功能部件需达到较高的互换程度,这就要求各部件必须高度模块化。

(四)网络化

伴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的演进,网络技术被大面积地应用到各个领域,而其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交叉应用也将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会带来机电产品协同、自主作业的可能。

(五)系统化

在这方面主要是要求目前的机电产品采用更为开放的架构,通过组合各个功能模块,提高产品的拓展能力,使其可以与其他智能部件协同工作,发挥“1+1>2”的作用。

(六)环保化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工业化进程中得到提高,但这也消耗了Y源,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绿色产品这一概念。环保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的是将产品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小,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无污染,结束使用时可以回收并能重新利用就是机电产品环保化的主要发展方向。

五、结语

在建筑工业化的进程中,机电一体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机械的形态,优化了设备功能,同时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它和工程设备的融合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并将在智能监控、智能维护等方面有所运用;它改变了传统建筑施工的方式,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不断适应要求逐渐提高的建筑工业化,提升机电一体化水平十分必要;企业应积极探讨、大胆尝试,以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工业化进程中的深度应用。

(作者单位为中铁二十三局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邹志慧,李瑞,陈相霞.浅析机电一体化应用的优点及发展趋势[J].电子世界,2014(16):456-457.

[2]王娟.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居业,2015(10):101-102.

[3]隆富国.建筑工程中机电一体化的运用与发展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16):161-162.

[4]李俊峰.建筑施工领域中的机电一体化[J].机电一体化,1995(S1):2-6.

[5]陶格兰.机电一体化在国外建筑机械上的应用[J].建筑机械,1986(11):14-18.

[6]李胜.国内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价值工程,2013(08):110-111.

[7]姜新嘉.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3(08):231.

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篇2

摘要:工业建筑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步走出了传统的厂房建筑设计,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对建筑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工业建筑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主要就现阶段我国工业建筑设计的理念与发展趋势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工业建筑;设计理念;发展趋势

abstract:theindustrialbuildingwiththedevelopmentofmodernindustry,havebeengraduallyoutofthetraditionalplantconstructiondesign,modernindustrialproductiontobuildinghadthehigher,therenewalrequirement,thedesignoftheindustrialarchitectureincontentandformchangeddramatically,inthispaper,thedesignoftheindustrialarchitectureinourcountryatpresentstageoftheconceptanddevelopmenttrendwasbrieflydiscussedinthispaper.

Keywords:industrialarchitecture;Designconcept;Developmenttren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业建筑作为从事工业生产的活动场所,为保障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工业发展也促进了工业建筑的发展。工业生产加工出的新型建筑材料提高了工业建筑的质量与使用寿命,工业化的施工方法也促进了工业建筑改革的进行,工业建筑承载着工业化时代的文明成果,可以说工业建筑与工业生产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作为城市建筑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及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对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问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工业建筑发展史及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现状

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18世纪下半叶起源于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随后蔓延到美国、德国以及欧洲、亚洲等几个发展较快的国家。20世纪初期,由于社会发展,技术更新,生产机械化,使得工业建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被人公认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我国鸦片战争后出现了工业建筑的雏形,但真正有较大发展是在解放以后。上世纪50~70年代的厂房大多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下指导建成的,工业建筑往往只考虑满足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空间的要求,较少考虑环境因素对人的关怀,结果工业建筑设计几乎成了生产设备构筑物的简单包装。工业建筑的形象成了“傻、大、黑、粗”,存在着土地利用率不高,耗能,环境污染严重,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建筑也随之飞速发展;而与此同时我国工业也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另外,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等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因此工业建筑在满足生产功能这个最基本的需求之外,也与时展相适应,有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与发展趋势。

2.工业建筑的设计理念

2.1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观念

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从生态的角度去探讨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工业的发展之路。要求工业自身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需要对城市环境设计、节能、节地、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等问题给予极大重视,目前对工业建筑的各种生态化探讨,已开始在建筑设计的创作实践中得到应用。另一方面,指工业在发展变迁中,工业建筑的自我更新与延续。首先,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某些工业建筑往往因为经济发展、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变化等原因,成为“旧建筑”,但其物质质量还能满足其他用途。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应重视对这样的“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使其最大限度的达到应有的实际使用期限。其次,广义的可持续性应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吴良铺先生在《建筑学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应该把技术与人文的结合作为21世纪建筑学发展的一条原则,这也是解决工业革命后建筑技术与艺术分离的重要途径。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也要求物质的可持续性与精神、人文的可持续性并存。

2.2工业建筑的“以人为本”

随着对以人为本理念的传播与认识,人们开始关注工业生产中人的感受及其余工作效能的关系。在工业建筑中的人们往往长时间地处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中,因而,工业建筑空间是更需要人性化关怀的场所,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宜人的空间环境可以减轻人们的工作疲劳,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相反,缺乏人性关怀的压抑空间(冰冷、单调、乏味),恶劣的工作环境(噪声、有害粉尘、拥挤、杂乱、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等)会使人们难以忍受,导致生理或心理的疾病,影响工业生产持久、稳定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还是从关怀人对物质空间环境的体验和感受上,都要求工业建筑及其环境应该像其它公共建筑一样,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2.3资源的节约

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工业建筑设计应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非生产性设施用地比重等指标要求。应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缩短工艺流程,推进工业企业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工业厂房设计也应由分散向集中,单层向多层发展。采用联合厂房将生产性质相近、联系密切的车间有机整合;在综合考虑功能的基础上,厂房设计应尽可能向多层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约土地的效果。

3.当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新趋势

3.1工业建筑的高科技化趋势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的技术革命,不仅带动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也引发了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型工业和具有相应高技术要求的工业建筑。如新兴电子产业中,生产计算机芯片的微观制造业工厂等,不仅产品生产具有高精密性要求,其生产环境也具有超洁净、防微震和空间灵活性等高要求。此外,新科技所包括的结构体系、节点方式和建筑材料的创新为工业建筑的通用性和灵活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创造以技术美为审美特色的工业建筑提供了条件。

由于工业始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随相伴,工业建筑相应的技术性要求和超大空间等特性,也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因此,以体现时代特征的高新技术的物质形态来表现工业建筑也就更能反映出生产企业与最新科技紧密关联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工业建筑的发展很自然具有高科技化趋势。

工业厂房高科技趋势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的应用,材料工业的发展和压型钢板生产工艺和能力的提高,也使工业厂房向轻质高强、结构体系大跨度、大空间、多层甚至高层、多功能方向发展;技术及设备上的发展也更好的满足了生产与管理的微型化、自动化、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化等要求;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工业厂房艺术融合在一起,就使工业厂房出现了智能化的特点,人们就能获得提高工作质量的环境。

3.2工业建筑的趋同与多元化

科技的进步为建筑超越所在环境和地域条件的限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保持生产空间所需的温湿度等物理指标,成熟的结构体系、建材和施工技术可应用于不同地点的每一个工厂,加上强大的现代资讯技术对于传播和复制的有力支持,使得现代工业建筑总体上呈现出全球性趋同化的发展。

3.3工业建筑的文化性趋势

工业建筑的文化性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在公众面前追求良好形象,以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使工业建筑成为企业的形象代表,以物质形态来展示企业文化体征,突出企业个性,提升企业形象。从而在一些工业建筑创作中引入人文因素,开拓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则是工业建筑作为广义建筑学中的一员,在新时期条件下,对建筑审美价值和艺术性追求的新探索,也是关于工业建筑的文化性探索。

3.4工业建筑的综合化趋势

工业建筑的综合化趋势主要有以下方面促成。

1)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工业生产自动化的提高,使传统劳动型转为高技术型。为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创造了条件。

2)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关注,使科研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3)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对开发公众性开放空间的需求。

4)企业从社会进步的人性化角度,对生产环境中生活化空间的拓展。

因此,现代工厂除厂房外,往往还包含着办公管理、科研、展示,甚至健身休闲等文化设施,生产与生活、产业与科研、工业与民用等不同功能互相渗透与影响,使工业建筑不再仅以工业生产作为其单一用途,而且日益呈现出使用功能的综合化趋势,成为包容多类建筑的整体。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要求也不断发展,对工业建筑设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工业建筑设计师们在设计时不应仅仅考虑工艺流程要求,而要在其中体现出更多的文化关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要更多地考虑,要在工业建筑建筑不仅考虑外观的优美、个性、与环境相协调,还要考虑建筑内更多的人文关怀,为员工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另外工业建筑也要体现科技工业的发展成果,将这些科技成果应用到工业建筑中去,创造出适应的智能化工业建筑;当然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也是工业建筑设计中应注重考虑的。

参考文献

[1]蔡荣,浅谈现代工业建筑发展趋势[J].科技咨询导报,2007

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

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对于建筑工程的技术手段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为它的运用在建筑业的发展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建筑业实现较快发展的推动力量。所以,需要明确建筑工程在当前所呈现的特点,根据它的发展趋势,促进建筑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1传统的建筑工程的特点分析

从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来看,在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于建筑方面的要求不高,仅将它看成是一个休息的空间。因而,在那个阶段当中,它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所涉及到的建筑材料往往也只是石头以及木材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在日益增长以及建筑工程的数量也有了不断的上升空间。传统采用的材料已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由于搭建技术的采用不适合当前的发展趋势,也就导致了实施的技术转变为了运用混凝土的技术手段。这种方式的采用能够加强建筑的坚固性能,因而对其使用寿命也能进一步的延长。但是,这种手段极易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方面的平衡。

由于受到经济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的限制,传统的工程技术显得较为单一,因而其技术性不够强,也没有注重其节能与环保等方面的因素。在传统社会虽然存在有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建筑工程,但是它们大多是上流群体创建而成的,无法使这个技术手段普及,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它的单一化的特点,在技术手段以及普及范围等方面仍旧处于较低的水准,同样,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在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方面也较多。

2现代建筑工程的特点分析

随着当前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技术手段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相应地拓展,这种方式的采用能够更大满足人们的需求。从当前的阶段发展趋势来看,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在居住上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在娱乐方面的需求,并且还具有着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特征,这与传统的建筑特点相比较而言有着较大的优势。

2.1绿色建筑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之中,主要利用了绿色建筑这一技术手段,通过自然资源以及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了建筑对环境所产生的危害。绿色建筑能够使得建筑对于资源的消耗有大幅度的减少,在能源与资源方面做到了有效的节约,促进其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依然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而建筑物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了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之中对于绿色这一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为人们创设一个自然、健康的居住环境。

2.2生态建筑

在建筑工程的众多技术手段当中,生态建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之中,生态技术利用到了现代的高新科学手段,运用了一系列的学科专业知识,比如,建筑设计学、气候学等。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得项目施工的科技含量变高,促进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都能得到提高。生态建筑这一技术手段的采用降低了施工过程之中的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进而减少了对于环境的污染。在生态环境得到了一个较好保护的基础之上,为人们创设了一个环保、舒适的居住环境。

2.3智能建筑

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手段的创新,许多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然运用到了建筑工程中来。智能建筑也就是借助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手段,提高建筑物当中的防盗、通讯设施等方面的科技含量,促进建筑物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一个提升,使得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结合,为人们营造一种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使得日后对于它的管理趋于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方向。

3未来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3.1朝精细化的趋势发展

随着当前的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技术手段也在往精细化的趋势延伸,因而相关的施工方面的技术以及在设备安装方面的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比如,就工程当中的钢结构焊接以及安装技术而言,它的精细化程度就在不断上升。一些新的焊接技术,比如说焊接水平控制技术、材料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准愈来愈高,渐渐也就形成了一种多功能的管理技术,例如,wmS技术等。在设备安装方面,对于其质量监控的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当前已经发展为一种吊装技术,在鸟巢这些大型的项目之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这种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其精细化的水准,进而使得对于质量的监控的精准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3.2朝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趋势发展

随着当前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它们也运用到了建筑安装当中。借助计算机技术能够对建筑安装的过程施行模拟以及监控,利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得其最终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证。在建筑安装项目当中运用到的数字化以及信息化技术手段是通过动态模拟对安装过程实施监控,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以及管理水平。

3.3朝集成化的趋势发展

集成化这一发展趋势使得建筑的施工技术、安装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之间有了衔接,通过采用将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技术手段的综合效益,进而提高实施建筑工程的技术水准,进一步去满足日后的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4结语

人们在建筑方面的需求渐渐趋于多样化以及多元化,为了更好的为人们营造一种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关的技术手段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建筑工程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总结了相关技术经验的基础之上,实现其技术手段的创新,使得它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之中朝向精细化以及数字化等方向发展。保证其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而提高建筑工程所带来的在经济方面的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彭菁.试论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民营科技,2014(01).

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建筑;管理;国际;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增加,建筑行业也逐渐兴起。建筑行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随着国际建筑业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管理正面临着一个极大的考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建筑行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拥有先进的建筑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一、我国建筑管理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缺乏健全的建筑相关法制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至今成立时间将近70年,各种法制法规尚未得到完善,政府对建筑行业及其市场经营的管理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无指定的兼职法规尚不完善,存在大量漏洞。目前,我国政府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各种政府部门分工繁杂,虽然各部门都有分工,但工作内容大量重复,各部门之间还缺乏共同和交流,让其管理工作缺乏协调性,致使其工作效率低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种项目审批工作复杂、繁琐,对外商投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基于这些原因,我国建筑管理一直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其管理法制力度过于薄弱,建筑市场比较混乱,工程建设参与方的行为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也无法为建筑市场营造一个自觉自律的环境。

(二)建筑企业本身缺乏严谨的管理方案

由于我国目前上处于一个发展中阶段,很多管理模式还在摸索期,建筑企业的管理方式也不够科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且目前,我国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建筑市场缺乏其应有的透明度和竞争性,各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松散、薄弱,市场分析能力不高,缺乏自身经营的战略眼光和目标。我国现在的建筑企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处于一个混乱时期,进入门槛条件较低,有很多农民建筑队伍走进建筑市场,给市场的整体水平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筑行业没有优秀的管理方式,缺乏企业战略目标和组织管理模式,对市场竞争也没有积极性,对建筑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建筑管理从业人员整体素|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各种建筑施工活动逐渐增多,导致建筑管理从业人员的数量急剧增多,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导致这一行业的从事人员职业素质偏低,对建筑项目管理人才极度缺乏,目前,虽有国内外高校以及专业培训所培养的人才,但仍无法满足目前的社会需要。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加快了我国经济改革的速度,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跨国项目或跨国公司开展业务均要通过国际Bot、咨询或招标等方式运作,增加了我国海外经营与投资项目,再这样的背景下,项目管理愈发被企业管理者所重视,逐渐形成了国际化潮流与趋势。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行业壁垒的消除,令国内更好与国际市场相衔接,外国企业必定会借助服务、人才、管理、技术及资本上的优势来抢占国内市场,尤其是以建筑工程行业最为激烈。为了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企业必须更新管理思想,摒弃传统陈旧的经营模式,制定灵活机变的措施,勇于进取、在竞争中学会生存,从而更好的促进自身长远发展。积极发展海外项目及业务,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投资及建设机会,消除进入国际市场的壁垒。在加入wto组织之后,将会见面关税,减少对外工程承包的审批程序,历经长久的发展之后,将会过渡到自由经营模式,对发展海外项目、抢占国际市场有着重大意义。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趋势

在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网络的普及,促使建筑行业项目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财富》中,有学者曾发表过这样一段言论: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项目管理将会成为一种潮流,留存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一动向提醒我们,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将会成为企业管理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运用集体智慧、知识共享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知识经济是指将知识转化为效益的经济,利用智力资源、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产生新的成果与创意,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这个过程仅凭农业或工业长久的批量生产是难以实现的,由此,先进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了自身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电脑手段是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举措。传统的管理方式一般是以质量、进度和成本为核心,采用peRt及Cpm等技术进行辅助支持,大多是以静态、封闭的视角对管理过程进行跟踪监视。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商业环境亦随之改善,电脑及其他信息化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好帮手,项目管理也应随之进行调整,将战略协调、变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特点与业主实际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方式。

(三)程项目管理集成化趋势

就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阶段和项目管理特点而言,国外工程项目管理先后采用了三种形式:最先采用的是业主自行管理模式,其特征为业主与设计、施工方直接签定合同,业主组成相应机构直接行使对项目的管理权;而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业主委托承包商承包建设模式(即epC模式)在西方国家成为了项目建设的主流形式,这是由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全过程,并负责试运行服务,也叫“交钥匙”承包;而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工程公司为了适应项目建设大型化、一体化以及项目大规模融资和分散项目风险的需要,推出了一种成熟的项目管理方式――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模式(即pmC模式)。

三、结语

建筑行业的发展是国名经济发展的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建筑业发展也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所获得的成就也为世界所瞩目。但我国建筑的管理却仍存在很大问题,相较于国际建筑管理水平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若无法得到改善,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中所暴露的问题将会更多,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国际竞争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进而阻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篇5

关键字:建筑建筑施工发展前景

根据前述施工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在建筑施工发展历程,根据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规模和国家就现代化建设为基础对建筑业的大力扶持。笔者在建筑施工技术前景和建筑施工管理前景,建筑业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做未来建筑施工发展前景展望

1.建筑施工技术上

(一)建筑模板向专业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高层建筑和大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大量出现,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模板在建筑结构,建筑施工上的重要性。经过多年实际施工发展和实践总结,建筑行业已总结一系列先进支模工艺和混凝土浇筑方式。模板材料也从传统的木质模板向组合钢模板,混凝土永久模板发展。现阶段,占据建筑企业施工模板主体是组合钢模板,约占模板总量的60%。

施工技术中的爬模从外墙模板开始,发展至内外墙爬模,之后到无爬架爬模,在施工设备上自下而上逐层爬升。

由此看出建筑模板趋于实际化,工具化;由于我国现阶段高层建筑,现代化大体积建筑的蓬勃发展,促使传统工艺在工具模板化,工具质量化等方面与现代建筑有差距,在现代化商业建筑过程中追求成本最小利益最大,以及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未来伴随中国建筑施工的蓬勃发展和建筑技术日益更新,在建筑模板方面必定趋于系列化和专业化以及工具化,用刚性材料或更新型材料代替木质材料,方便拆卸和日后循环利用,充分综合协调环保,资源利用与经济效益三方利益关系。

(二)清水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更加广泛运用

清水混凝土在未来建筑发展上优势体现在:首先,在使用途径上,出于保护膜涂刷可在刮腻子之后直接进行,不需要贴砖和抹灰,因此即便在混凝土的表面依然不会存在明显质量缺陷,清水混凝土浇筑材料用于建筑工程结构中要优于传统混凝土材料;其次,在自身材料性能特点上,清水混凝土外观结构整洁,表面光滑,大方;现阶段商用建筑,民用建筑以及工业建筑对混凝土结构外观和性能要求不断提升,导致清水混凝土材料会愈加得以重视,避免建筑结构出现裂缝影响整体建筑质量。

出于日益迅速的经济增长和民众对安全,美观等需求变化,在施工技术上清水混凝土材料会替代传统混凝土广泛用于建筑结构上。

(三)高技术化

高技术化体现在桩基技术革新与地基处理技术改革

在桩基技术上,未来重点发展冲钻孔技术。由于目前施工桩直径普遍在600~1500,深度65cm左右,未来高层建筑和地标性建筑会不断更新与发展,桩基深度和直径要求均会更加严格,市场需求带动技术革新,必然会把桩基技术研究作为重点课题,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完善气举反循环成孔,泵吸反循环,清孔技术提升水下砼灌注技术和质量。

其次,发展预制桩技术。现阶段在已掌握的环保型抱夹式、预压式静力压桩技术基础上,逐渐淘汰噪音和污染较大之柴油锤击打桩工艺,重点开发引进液压锤击打入式、预钻孔式预搅拌式组合施工技术,并结合打压入桩与水冲辅助静压沉桩法,合理解决预制桩通过砂卵石夹层难题。

最后,在地基处理技术上;为满足搅拌需求会逐步完善水泥土搅拌机运作技术,为满足加固桩基深度和桩基直径会逐步发展搅拌和旋喷组合组合的搅旋桩基技术,进一步迎合市场需求和业务范围。

2.建筑施工管理上

2012年哈尔滨大桥坍塌事件,近几年各地区建筑质量,建筑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国民经济水平增长带动生活质量需求提升,向安全,舒适方向发展。因此在建筑施工管理上会注重建筑质量管控和建筑安全把控力度。

首先,在施工质量管理上,会加强施工人员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并在现场成立质量监管小组,严抓质量管理关口,提升建筑安全性与舒适性;落实建筑管理责任制,减少管理层级和旧式管理模式

其次,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上;会成立安全监督小组,并在建筑施工发展前景中,安全管理会逐渐成为建筑施工核心,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阶段性实现安全教育和安全警示。

3.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上

(一)生态化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在国家和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逐步呈现现代化,规模化,统一化发展趋势,积极响应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近几年建筑行业发展遇上井喷期,如何在众建筑企业揭竿而起之际标新立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呈现强大市场竞争力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走势。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经济结构走势,生态化的目标要求建筑行业向低损耗,高质量,低废弃,高性能方向发展,生产对环境对空气影响最小,最环保建筑材料。

传统建筑只注重建筑完成质量,不考虑建筑使用后对自然生态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但未来在市场需求和整体行业发展走势下,在建筑设计阶段对设计目标,设计过程,建筑工程市场化,建筑与环境兼容性等问题将成为考虑方向。为提高建筑物使用寿命,保持建筑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在使用高性能建筑材料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工业化方向发展

传统建筑注重个体化建设,不注重材料和资源循环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资源损失。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形成可持续化发展,建筑行业力求把互换性和流水性植入建筑施工环节,以标准化,工厂化,规模化,循环利用化的成套技术革新建筑业传统施工方式。

工业化,流程化是现代建筑行业整体发展方向。从脚手架,支模板,建筑构件等均可由工业生产完成。标准化的实施,标准化的设计为未来建筑行业的高效率,工业化提供可能,完成建筑行业统一性协调发展。

结束语

未来建筑施工前景更多涉及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协调上,并以技术革新带动企业发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求。

参考文献:

[1]魏涛,廖光煊,梁天水.封闭框架大空间高层工业建筑可燃气泄漏事故重构与防治对策[a].2010超高层建筑火灾安全及综合防灾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

[2]胡小媛,许琳.我国建筑绝热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其前景[J].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2002,6:2-4

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商业建筑;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所谓商业建筑指的是为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提供场所的特定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种类日渐繁多,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商品交换的规模也空前扩大,需要商业建筑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发展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商业建筑的功能日益多样化,商业建筑的规模化也不断扩大,并逐渐成为地下商业街、商品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大型批发市场、专业商店、大型商场、商品交易场所于一身的综合型建筑物。作为城市综合体和建筑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建筑形式,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对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走向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通过对商业建筑的发展,能够较好的预测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走向,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性意义。

一、商业建筑发展

1.1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是一项多功能、规模化的建筑,是指主要是针对有形的商品而展开交易买卖的商业建筑场所。商业建筑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商业建筑的规模可以将其划分为大型商业建筑、中型商业建筑和小型商业建筑三种类型;按照商业建筑所涉及到的市场范围可以将其分为超级商业建筑和近邻型的商业建筑;此外,按照商业建筑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商业建筑划分为综合商业建筑和单体商业建筑;按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能够将其划分为体验业态商业建筑和物品业态商业建筑两种。商业建筑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为各类日常用品和生产资料等的零售商店、商场、批发提供场所;为金融、证券等行业的交易场所及经营管理业务活动提供商务办公场所;提供餐馆(含中西餐厅、饮食店、酒吧等)、会所(亦称会员俱乐部)、旅馆(含宾馆、酒店、招待所等)、文化娱乐设施(如卡拉oK歌舞厅等),为会员提供休憩、饮食、聚会、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的场所等。

1.2商业建筑开发设计的要求。

1、商业建筑开发设计必须具有齐备的生活系统

为了能够满足城市精英阶层的居住、消费、休闲、娱乐、社交多种形态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商业建筑必须拥有齐备的生活系统。齐备的生活系统应该包括具有国家化标准的写字楼、星级较高的酒店、规模较大的购物中心。同时,对于商业建筑来说,它包含着多种功能,因此,必须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团队进行专门的物业管理,为每一位使用者提供完备、舒适的环境和服务,提高综合服务等级,促进项目管理的专业化。

2、商业建筑开发设计必须具有便捷的交通设施

商业建筑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的经济分布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于商业建筑来说,商业建筑各项功能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便捷的交通设施才能完成。便捷的交通设施能够为办公人员带来极大的便利,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增加收入,促进事业的发展。对于交通设施的选址来说,最好选择安排在地铁站或者交通运输点,这样将有利于商品和货物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流和资金,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作为联系顾客与商业设施的载体,商业建筑也是制约商业聚集的一个重要因素。

3、商业建筑开发设计必须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商业建筑开发利用必须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因此必须充分考虑经济、交通、人口、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商业建筑的选址应该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具有较强的流动资金有利于商品的扩散。从交通来看,商业建筑区位因素的考虑应该着眼于交通发达的地区,主要包括交通枢纽和各火车站点。从人口来看,应该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有利于资金、信息、技术和商品的流动。对于环境来说,商业建筑应高选择自然环境好的地区,为消费者提供一种舒心的环境。

二、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2.1通过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现在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们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的原则进行设计。

2.2应当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要处理好传统风貌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处理好开放型社会和民族精神的关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城镇结合起来,弘扬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特征。

2.3要考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观念的综合,突出时代精神。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及运用。世界各国都面临能源紧张的局面,我国也不列外,节能材料及技术的研发运用势必成为建筑材料及技术的主流。新材料、新技术,尤其是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及运用正好能缓解能源匮乏。所以要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

2.4自然环境,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全国各地的气候、地形及地理环境差异也比较大,建筑开发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中,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注重原生态的开放,是景观具有亲人性,如在活动绿地的建设,应减少太多的人工臆造。完美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把建设所需资源降至最小。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及建材的浪费。

2.5承重结构体系将要以框架为主。框架结构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抗震性能,并可以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结构轻。

2.6住宅的使用寿命要大大延长,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不久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提高住宅耐久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7建筑设计的智能化趋势。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的日渐广泛,建筑设计中的智能化趋势日益显露出来。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为人们提供较为先进的服务,尽量减少人们不必要的劳动支出,运用智能机器或只能技术就能实现简单的操作。比如在建筑清洁方面、防盗设施方面等。

2.8建筑设计的人本化趋势。人本化趋势是建筑设计中的又一大趋势。建筑设计将会更加贴近人民生活,贴近人民的需求。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建筑设计中人本化趋势是较为明显的。它会根据不同的商业类型对商业进行设计,比如,专业商店、批发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地下商业街等。此外,现代商业建筑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社会价值、公共利益和文化品位,影响人们的生活模式。现代商业建筑外观的审美,不仅仅是外装修材料、立面形式、比例、色彩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参与意识。

2.9建筑设计的功能化趋势。建筑设计的又一大发展趋势是实现其功能化。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并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功能,而是为了给居民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将休闲娱乐功能、商业功能等融为一体,体现建筑设计功能密集型的发展趋势。

三、生态建筑设计的特点

3.1一要重视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整体、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设计过程的多学科综合性。

3.2为实现这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有效途径:

3.2.1开放地下空间:解决城市用地紧张,向城郊扩张,会使耕地减少,生态平衡破坏,向空中发展会增加城市人均密度增加,空气污染。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对土壤的破坏;节约能源:土壤具有隔热和蓄热双重功能;有利于生态平衡,不破坏植被,不占农田;防尘、防毒、地下空间无大气污染;利于储存蔬菜、水果、粮食;抗震性能好,维护费用低。

3.2.2物质能量循环利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如对太阳能,风能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来源。

3.2.3加强绿化设计,城市与建筑的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被有释放氧气,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等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心理功能。

3.2.4建立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四、结束语

商业建筑作为建筑设计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其发展趋势对建筑设计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商业建筑设计要求和发展趋势的探讨,对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通过对商业建筑发展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今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生态化、智能化人本化和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根据具体施工和建筑条件,采用先进的建筑施工,不断推进建筑设计朝向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再上新台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延博.对商业建筑设计原则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6(20)

[2]冯悦.对商业建筑设计原则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3]顾洪峰,陈卓.浅析促进商业发展的商业建筑设计的几点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4)

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新时期;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从事于建筑设计的设计者以相关的建筑规划表来对建筑意图进行制定、创造,属于建筑设计的范畴,结合设计者本身的创新性思维,来提高建筑设计的鲜明特色和丰富魅力。由于现阶段中的建筑设计依然没有摆脱传统设计模式以及设计理念的束缚,过于单一化,缺乏设计理念的创新,所以当前最关键的工作就在于对建筑设计进行全面的改革创新,从而丰富建筑设计中所蕴含的人文文化以及科学文化。

一、新时期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关键意义

民族的核心灵魂在于创新,对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人们逐渐加强了对创新理念的重视程度的同时,建设设计的影响作用和地位也逐步得到了提高,并且伴随着建筑设计行业逐渐走向国际化,在新时期下的建设设计方法开展创新工作有着非同一般的关键意义。

(一)顺应了人们在新时期下的先进思维

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或者是哪一国家的发展阶段,创新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建筑设计这一方面,人们对创新型的建筑设计理念愈加的追求,不单单的满足于当前传统模式的建筑设计模式,开始提高了对创新建设设计理念的重视程度。因此在新时期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完全顺应了人们对于创新型建筑设计和创新思维模式的科学思想发展趋势。

(二)顺应了新时期下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历史文化因素、建筑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都通过这个国建自身的建筑进行全面的展现,能够将这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以及历史文化等进行映射。并且创新型的建筑设计理念可以将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全面的体现出来,将城市的精神文化呈现出来,体现出这个国家的综合发展实力。在新时期下,国家以及人们对建筑这一行业逐渐提高了重视程度,使得建筑设计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同时建筑设计的创新从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了这个国家的精神智慧,突显了新时期下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三)顺应了“中西结合”的新型建筑设计理念

中国式风格的建筑都是有着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而且西方风格的建筑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在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和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建筑行业方面也有着同样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国内的建筑设计者对国外先进创新的设计理念和优秀的设计作品有所接触和认知,并进行长期的研究学习,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能够更进一步得到创新发展,使得国内的建筑行业逐渐得到了创新。另一方面,西方的建筑设计者也逐渐转向了国内的建筑行业,并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因而在新时期下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要充分顺应“中西结合”的形势来发展。

二、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趋势

在现阶段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建筑设计的创新趋势显得尤为关键。但是部分建筑设计者普遍存在着过于盲目化的创新理念,更有甚者还将现下的流行要素硬性的涉及到创新理念中,没有对人们的实际需求和实际的发展环境进行全面的考量,所以在新时期的建筑设计创新发展中,一定要遵循相应的创新趋势。

(一)提高对生态设计的重视程度

建筑设计者在制定、创新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时,要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并且要对自然的发展规律始终保持尊重的态度。不可以将自然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不能只看重眼前的蝇头小利。生态设计要以经济成本节约和生态环保等为基础,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将建筑设计理念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高效的结合。在新时期的发展下,建筑设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阶段中生态设计是创新设计理念中的中坚力量。一方面,将建筑设计理念有效的和自然环境因素相结合,使得建筑能够全面的融入到生态环境的发展下,尽量最大程度的降低建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另一方面,可以把自然生态环境有效的结合在建筑设计理念中,对高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加以应用,使得人工环境更加的自然化。

(二)提高对人文文化影响的重视程度

建筑是作为艺术以及文化等的关键承载体而存在的,建筑可以将本地的社会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综合发展实力、历史文化等全面的呈现出来。针对建筑设计者而言,建筑设计者的核心灵魂是通过建筑设计来展现。以此为基础,完全可以在对建设设计进行创新制定的过程中,将城市自身的人文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和建筑设计相融合,将当地的人文文化全面的体现出来,使得当地的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特色。

(三)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

新时期下的建筑设计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必须要和外界的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结合,利用本身的优势来对外界环境产生作用影响,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加强了建筑本身和外界环境紧密性的关联意义。并且外界的环境因素也可以反作用于建筑,其中包括建筑的整体设计形式以及空间环境。然后,在制定设计方法的过程中,要对外界环境的多元化因素以及全面因素进行考量,将城市的实际发展和建筑设计理念相融合,将城市的主要特征以及发展走势等充分的展现出来,所以对和城市发展相结合是现阶段中建筑设计新型的创新趋势,也展现了对城市发展的尊重态度。

(四)坚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在建筑领域内,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将人口以及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协调工作。只有生态环境因素得到改善并加以利用,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才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理念在创新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注重能源方面的节约,对当前的环境因素加大保护力度。

三、总结

建筑物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建筑物体,从另一方面也能够将所处城市本身所具备的人文文化以及风俗特色、民族文化等全面的体现出来。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下,传统模式的建筑设计理念并不能够对人们与日俱增的建筑要求全面的满足;在建筑行业的设计范围内,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是当前最迫切的工作。本篇文章对新时期下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且在长期不断的发展改变过程中,为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薛可可.新时期我国建筑设计创新性思考[J].房地产导刊,2013(4):92-92.

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工程中开展的项目管理活动。其内涵本质是从项目的开始至项目完工期间,通过管理者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各种理论方法,对项目建筑工程的全部过程开展全面详细的管理活动。以期在为项目建设工程中优化配制各种市场要素和建筑商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关系,其是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我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他们在不同建筑施工场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及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项目工程的科学话管理提供指导。

1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模式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有一下几种模式:

(1)设计-招标-建造-模式

该模式即Design-Bid-Build模式,简称DBB模式。本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我国项目工程管理最传统的模式,其在实际工程项目运行中具有简单易管理等特点而成为通用最广泛的模式。DBB模式在项目管理中有利于工程的合同管理工作,项目的前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都签订统一文本合同。另一方面,对于项目投资方来说,本模式有利于其减少投资。但是,DBB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其主要是在该模式下项目的施工工期较长,有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正常按照事先设计的工期完成。

(2)建设-管理模式

即Construction-management模式,简称Cm模式。建设-管理模式是一种采用快速路径法的思想,在项目工程施工中建设单位委托具有资质的管理公司进行工程的全面管理。与传统的设计-招标-建造-模式相比较而言,由于在该模式中引入了快速路径法这一设计思想理念,因此,其极大地减少了工程的建设工期,也为项目业主减少了风险。但是,从另一角度分析,Cm模式在全过程中都展现了边设计边施工这样的原则,因此,在项目中可能会出现一个项目下边流生出很多的小项目,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协调各种力量,同时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项目施工中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3)设计-建造模式

即DB模式。该模式要求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必须由一个总的单位承包商进行,其承担了项目的所有任务。在本模式下,项目的建设单位业主提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其通过招标确定选择具有专业资质的管理法人作为自己的代表,参与建设项目工程中与工程承包商的设计、建设,与其保持密切联系,确保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

(4)建造-运营-移交模式

建造-运营-移交模式,即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该模式在国外比较流行。其运营方式是通过政府主导下,项目建设对私人资本开放的模式。本种模式下,政府对本国的一些基础建设设施开放,对项目具有资质的公司授权管理,签订运营协议,协议期满后在移交于政府进行管理。本中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项目的承包者必须具备很雄厚的经济能力,同时对其开放审查程序复杂多变,不利于管理。

(5)工程项目委托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委托管理模式是指项目的最开始阶段就通过寻找具有经验的从业人员,通过签订合同雇用其代表建设业主在项目的全过程中对项目实行全面管控模式,与其他几种模式不同的是,本模式下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6)设计-采购-建造模式

即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国内又俗称“工程总承包”模式。其管理的理念是指在业主要求人的投资理念下,剩下的全部工作都通过设计采购建造承包商来实行,业主不用参与其中。本模式下,业主可避免传统模式中工作聘请各种管理人员进行项目的管理。而总承包商会承担下所有的施工管理任务。业主在本模式下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在项目完成以后进行竣工阶段的验收工作。

(7)合伙模式

该模式是在充分考虑建筑施工单位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优化项目建设工程的一种开放式管理模式。本模式基础性要求是确保业主与建设监理施工个单位之间

相互信任和资源共享。在前期各种工作确定后,成立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的首要任务就是及时沟通各方,以保障在项目中争议和诉讼的产生和保障项目参与各方实现经济目标利益。在本模式中,合作协议是确保整个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而合作协议的签订需要各方共同参与。

通过上述的分析发现,在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上述7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不同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具有各自的优势。

2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1)工程项目管理理念的创新

工程项目管理理念是管理水平提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也是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理念表面层次的内容较多,而相对忽略了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这是极其不利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发展和进步的。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而言的,即对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进行适当的革新与完善,并要不断的填充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以彻底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但是,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发展的速度与方向,创新发展的速度要适中,既不要冒进,又不要停滞不前;发展方向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不要片面追求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而是要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理念。

(2)工程项目管理理念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的不断融合,国内的大型企业公司和一些跨国公司企业在国内的投资不断增加,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出现国际化、全程化、信息化的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国际化趋势有利于提升自我的管理水平及学习先进的技术水平,全程化趋势要求我们对项目管理工作效率提升有利,信息化趋势使得项目工程紧跟时代步伐。

3结束语

针对目前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很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制度,规范法律法规,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并与国际全面的接轨;同时,加快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管理创新体制。为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奠定基础,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茹琳.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探讨与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9.

[2]刘光忱,栾旭纲.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篇9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withtheintroductionofforeignadvancedconceptofbuildingdesignandconstructiontechnology,andconstructiontechnologyofdomesticindustrialinnovation,developmentofconstructiontechnologyofindustrialbuildingsinChinaarehigh-techcontent,ecological,industrialdevelopment.

Keywords:innewconstructiontechnology;developmenttrend

一、目前国内新型技术的使用情况1.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在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1.1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可占用空间的减小,为了获得更大更优的居住条件,高层建筑发展成为必然;为了满足高层建筑对工艺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清水混凝土技术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技术中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的混凝土,质朴自然,体现出人类回归自然的追求理念。

1.2混凝土施工的新材料——钢纤维砼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只为了居住性和生产适用性,而且还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让建筑呈现出艺术美感。标志性的住宅和工业建筑也成了人们追求的方向,为了达到艺术效果,建筑施工中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要求就提高了。为了使建筑的艺术感和实用性都能得到体现,我国建筑行业的专家研究出了钢纤维砼。钢纤维砼是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经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它不仅能改善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而且能增强砼构件的抗剪、抗裂能力、耐久能力,能使脆性砼具有较好的延性特征。另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因而它使构件具有优良的抗冲击能力,对于结构抗震性有极大改善。钢纤维砼的应用,是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一项突破,它弥补了建筑施工中建筑材料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

2.新型防水施工技术在施工中的广泛应用

2.1防水混凝土结构

防水混凝土结构是指以本身的密实性而具有一定防水能力的整体式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它兼有承重、围护和抗渗的功能,还可满足一定的耐冻融及耐侵蚀要求。与卷材防水层等相比,防水混凝土结构具有材料来源广泛、工艺操作简便、改善劳动条件、缩短施工工期、节约工程造价、检查维修方便等优点,在工业建筑中经常采用。

2.2防水材料的更新发展

运用防水材料达到防水效果的传统作业方式是沥青防水,现在通过科研专家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出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密封膏等高效弹性防水作业。防水施工在向冷作业方向发展,综合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新型防水材料的应用以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材料为例,它是以高强度水泥为载体,经特有活性物质和微硅粉改性而成,以此为基础,我们已经开发了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涂料、混凝土外加剂、结构修补砂浆等多种产品。

目前在我国建筑施工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实践验证,水泥基渗透非晶防水材料渗透性强,防水性能持久,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自我修复功能,整体防水性强,能抵御化学物质的侵蚀,并对钢筋起保护作用;而且环保无毒,不产生危害气体,施工简单,对复杂混凝土基面适应性好。任何复杂环境尤其是水位经常波动、变化,以及经常受到机械震动的环境下,如溢洪道、水池、地铁隧道、地下室等结构,水泥基渗透型非结晶防水材料优越性能更加突出,解决了一般防水材料无法解决的难题。

3.建筑工程中的土方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在建筑工程中土方工程包括一切土的挖掘、填筑和运输等过程以及排水、降水、土壁支撑等准备工作和辅助工程。最常见的土方工程包括场地平整、基坑(槽)开挖、地坪填土、路基填筑及基坑回填土等。设计标高一般要求:大型工程项目通常都要确定场地设计平面,进行场地平整。场地平整就是将自然地面改造成人们所要求的平面。场地设计标高应满足规划、生产工艺及运输、排水及最高洪水水位等要求,并力求使场地内土方挖填平衡且土方量最小。设计标高确定方法:一般方法如场地比较平缓,对场地设计标高无特殊要求,可按照挖填土方量相等的原则确定场地设计标高。实际工程中,对计算所得的设计标高,还应考虑下述因素进行调整,此工作在完成土方量计算后进行。考虑土的最终可松性,需相应提高设计标高,以达到土方量的实际平衡;考虑工程余土或工程用土,相应提高或降低设计标高;根据经济比较结果,如采用场外取土或弃土的施工方案,则应考虑因此引起的土方量的变化,需将设计标高进行调整。场地设计平面的调整工作也是繁重的,如修改设计标高,则须重新计算土方工程量。

4.混凝土预制桩的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的建筑工程中,一般多层建筑物当地基较好时多采用天然浅基础,它造价低、施工简便。如果天然浅土层较弱,可采用机械压实、强夯、堆载预压、深层搅拌、化学加固等方法进行人工加固,形成人工地基。打桩前的准备工作:打桩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清除妨碍施工的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平整施工场地;定位放线;设置供电、供水系统;安装打桩机等。桩基轴线的定位点及水准点,应设置在不受打桩影响的地点,水准点设置不少于2个。在施工过程中可据此检查桩位的偏差以及桩的入土深度。打桩技术要点如下。打桩机就位后,将桩锤和桩帽吊起,然后吊桩并送至导杆内,垂直对准桩位缓缓送下插入土中,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然后固定桩帽和桩锤,使桩、桩帽、桩锤在同一铅垂线上,确保桩能垂直下沉。在桩锤和桩帽之间应加弹性衬垫,桩帽和桩顶周围四周应有5~10mm的间隙,以防损伤桩顶;打桩开始时,锤的落距应较小,待桩入土至一定深度且稳定后,再按要求的落距锤击。用落锤或单动汽锤打桩时,最大落距不宜大于1m,用柴油锤时,应使锤跳动正常。在打桩过程中,遇有贯入度剧变、桩身突然发生倾斜、移位或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或破碎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打桩,及时研究处理;如桩顶标高低于自然土面,则需用送桩管将桩送入土中时,桩与送桩管的纵轴线应在同一直线上,拔出送桩管后,桩孔应及时回填或加盖;多节桩的接桩,可用焊接或法兰锚接。目前焊接接桩应用最多。接桩的预埋铁件表面应清洁,上、下节桩之间如有间隙应用铁片填实焊牢,焊接时焊缝应连续饱满,并采取措施减少焊接变形。接桩时,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节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1‰桩长。打桩的质量控制:打桩的质量检查包括桩的偏差、最后贯入度与沉桩标高,桩顶、桩身是否打坏以及对周围环境有无造成严重危害。桩的垂直偏差应控制在1%之内,平面位置的允许偏差,对于建筑物桩基,单排或双排桩的条形桩基,垂直于条形桩基纵轴线方向为100mm,平行于条形桩基纵轴线方向为150mm;桩数为1~3根桩基中的桩为100mm;桩数为4~16根桩基中的桩为1/3桩径或1/3边长;桩数大于16根桩基中的桩最外边的桩为1/3桩径或1/3边长,中间桩为1/2桩径或边长。

二、现代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最小的代价谋求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是现代建筑技术活动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规范下,现代建

筑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趋势。剖析和揭示这些发展趋势有助于认识和推动建筑技术的进步。

1.高技术化发展趋势

新技术革命成果向建筑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渗透,是技术运动的现代特征,是建筑技术高技术化发展的基本形式。这种渗透推动着建筑技术体系内涵与外延的迅速拓展,出现了结构精密化、功能多元化、布局集约化、驱动电力化、操作机械化、控制智能化、运转长寿化的高新技术化发展趋势。建材技术向高技术指标、构件化、多功能建筑材料方向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也随之向着高科技方向发展,利用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使整个施工过程合理化、高效化是工业建筑施工的核心理念。

2.生态化发展趋势

生态化促使建材技术向着开发高质量、低消耗、长寿命、高性能、生产与废弃后的降解过程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材料方向发展;要求建筑设计目标、设计过程以及建筑工程的未来运行,都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尽量选用低污染、耗能少的建筑材料与技术设备,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力求使建筑物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谐一致。在这样的趋势中,建筑的灵活性将成为工业建筑施工技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使用高科技材料的同时也要有助于周围生态的和谐发展,另外在建筑使用价值结束后建筑的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要在建筑施工的考虑之中。

3.工业化发展趋势

工业化是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它力图把互换性和流水线引入到建筑活动,以准化、工厂化的成套技术改造建筑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从建筑构件到外部脚手架等都可以由工业生产完成,标准化的实施带来建筑的高效率,为今后的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统一化提供了可能。

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1.1建筑装饰施工技术

目前,建筑装饰技术获得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材料制造技术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突破,逐渐趋于成熟,如石材毛面铺设技术、陶瓷复合技术、石材研磨技术、木制品集成技术等,使用性能较强,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装饰施工中。

1.2建筑施工技术中的钢结构安装技术

钢结构安装技术,一般用于大跨度的建筑物建筑施工中。在此基础上,钢结构预应力技术也逐渐研究出来,由此而形成了多样化的钢结构体系,包含了预应力网架钢结构体系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钢结构安装过程中的操作简便性和可靠性。

1.3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泵送技术是我国混凝土施工中的一项关键的技术,其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外加剂技术和减水剂技术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一些新型的混凝土形式,如泵送混凝土、特细砂混凝土、水下混凝土等也成功地研制出来。大面积混凝土浇注技术是混凝土施工的难点,目前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诸如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清水饰面混凝土技术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并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1.4建筑施工技术中的深基坑支护技术

水泥墙技术、土钉墙技术以及排桩技术,这些都属于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且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获得很大的提高。目前,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中,复合土钉墙技术发展得最快,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区,可以获得很好的施工效果。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地铁车站和人防工程中,应用预应力地下连续墙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而逆作法施工工艺,作为深基坑支护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可以使施工成本降低,并缩短施工周期。

1.5建筑施工技术中的混凝土灌桩技术

随着桩检测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混凝土灌桩技术也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尤其是后压浆技术,极大地减少了建筑施工所需的成本,桩体体积明显减少。而混凝土灌桩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

2强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实施途径

2.1培养技术性人才

人才是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基础和关键要素。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更好地分析、研究和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就必须注重人才的发现、利用和培养,充分意识到人才的重要作用。技术人才是建筑人才的中坚力量,因此应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有效提升技术水平。继续教育和继续培训,是培养建筑行业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将先进的施工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施工中,有利于从业人员分析和判断新技术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2.2不断推广应用新技术

提高施工技术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是积极地推广新技术,应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精髓,吸取失败经验的教训,将不断引进新技术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工作内容,持之以恒。应清楚地意识到,理论指导对于工程实践的重要意义,在应用成功案例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先进、成熟的施工技术理论,加强技术理论的研究。在施工案例中,积极应用和推广新技术,从而满足现代化建筑的施工需求,提高建筑施工行业的整体水平。

2.3重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采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我国各个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施工行业也同样如此。计算机分析功能和模拟再现功能是计算机的重要功能。在数据计算准确的前提下,技术人员可以对新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而客观的判断,分析其可行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加强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3建筑施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建筑施工技术中装饰技术的发展趋势

装饰配件生产的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是未来建筑装饰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这一模式下,明显地降低了建筑装饰材料的污染性,有效缩短施工周期,建筑装饰的美观性和适用性获得提升。未来建筑施工技术的主流技术将被幕墙技术、木制品集成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所取代,满足建筑物的个性化需求成为设计施工的重要内容。

3.2建筑施工技术中防水技术的发展趋势

防水技术是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目前,人们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防水涂料的环保性能,必然成为防水技术发展的核心。一些对环境污染小的材料,如丙烯酸酯类、聚氨酯类将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3.3建筑施工技术中超高层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在高层建筑越来越普遍的形势下,超高层建筑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同普通的高层建筑相比较,超高层建筑施工有着更为严格的施工技术要求。同时模板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地广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以及升降机脚手架施工技术获得广泛应用。

3.4建筑施工技术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将逐渐发展成为未来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重点,该项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升高墙体的抗渗透性能。但是目前该项技术的应用范围还不够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使其在高层建筑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还需要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3.5建筑施工技术中桩基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中的桩基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及盲目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在应用桩基技术进行工程的施工时,会根据施工趋势的地质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桩基动力检测系统等桩检测技术将成为未来桩基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

3.6建筑施工技术的信息化管理趋势

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仅仅依靠施工技术的提高是不能满足建筑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还应该在施工技术的管理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对工程中施工计划书的编写、工程的招标、工程的预算、工程的质量管理等工作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同时一些先进计算机技术及控制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的应用,能够成功地实现施工质量的远程监控等工作。

4结束语

建筑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的施工工艺非常的多,为了满足建筑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分析,对建筑施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及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高.浅析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家,2012(6).

[2]候俊,盛锋坡.简述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科技致富向导,2012(3).

[3]李闯,王长恩.浅析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7).

[4]罗庆荣.浅析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