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十篇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十篇

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8:14

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篇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政府决策;作用;意义

abstract:the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canprovidethegovernmentofficeautomation,decisionprovidesspacedatasupport,arewidelyusedinthegovernmentatalllevelsofdecisionmaking.electronicmap,specialdatabase,coordinatedinformationsystem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inthegovernmentofficeinthespecificapplication,andwillhelptoimprovethegovernmentdecision-makingmorescientificandreasonable.

Keyword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thegovernmentdecision;action;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图形将空间物体、现象分布反映出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信息能够充当其他信息的载体,广泛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以空间信息处理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政府决策领域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世界上最早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国家是加拿大,其将地理信息系统用于调查资源。随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开始建设、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美国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投入最多,居世界之首,84%的政府部门在办公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例如,美国的林业局、土地局等政府部门都根据自身部门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欧洲一些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较晚,但是发展很快。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都建立了专门的地理信息系统。例如,英国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地方政府运作服务、设施规划与管理、环境、紧急事务等。

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地理信息系统投资建设的力度,建成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其主要由全国Dtm数据库、大地数据库、重力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地形要素数据库组成,在政府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GiS在政府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及特征分析

1.1政府GiS的作用

地理模拟、数据综合、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优势,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空间数据的获取、分析、处理、管理、建模等融为一体。在政府办公自动化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增加政府办公信息,为政府办公自动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首先,空间数据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包括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例如湖泊、河流、居民地、铁路、公路、境界等;包括了专题地理信息数据,例如工农业规划、降雨分布范围、资源分布等。这些数据是许多和空间位置密切相连的信息的载体,丰富了政府办公自动化信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支持主要包括输出模拟地图、提供成果展示、检索查询、业务管理系统、对分析决策的支持等。地理信息系统将非空间数据和空间数据有效地整合,发挥空间分析功能,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支持。

1.2政府GiS的特征分析

首先,政府地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各级政府机关的综合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其他一些和空间有关信息的载体,是连接各种信息的纽带。地理信息系统有着明确的应用目标和使用对象。用户第一原则是系统目标确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其次,政府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实用性,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相融合的特点,对数据源的选用和系统软硬件的配置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地理信息系统不但要有运行可靠的软硬件环境,还要具备升级换代的可操作性;既要多样性的数据源,还要确保数据源能够实时更新。第三,政府地理信息系统是社会性工程,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部门的支持。制定、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是地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基本保障。第四,政府地理信息系统是协调式、分布式的空间型信息系统,其对数据转换格式、指标体系、数据模型、数据结构等有着统一的要求,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第五,建设、完善政府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应当遵循分阶段建设、逐步到位、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地分布实施。

2我国政府GiS的应用

2.1GiS与政府办公自动化一体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与政府办公自动化一体系统的目的,是有机地整合地理信息和政府政务信息,为政府决策者提供综合的、直观的信息,成为各级政府管理者办公、决策的重要辅助工具。逐步升级、不断完善地理信息系统与政府办公自动化一体系统,使之成为政府办公自动化的良好信息平台。该软件系统以电子地图检索、显示为主,能够以各个行政区域为单位,多主题、多层次、多要素的检索、显示和输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与政府办公自动化一体系统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成为了能够服务于各级政府文秘人员工作的应用软件工具。该系统软件的主要设计思想是:满足政府办公自动化的专业多、层次多、范围大的要求;满足系统效率高、响应快的要求;满足系统数据处理类型较多的要求;满足数据动态加载的要求;简洁的用户界面,便于用户掌握、操作;具有可扩充性;满足各级政府不同人员的使用需求。

2.2系统的具体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各级政府的具体应用包括:电子地图应用、专题数据库应用、协调式信息系统应用等。

首先,电子地图应用。电子地图应用是政府办公自动化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初步结合,是地理系统系统应用的起步阶段,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分省地图和综合政务信息。分省地图的基础是国土基础数据,各省测绘局均参与到了数据裁切、投影变换、地名数据更新、综合取舍等系统完善工作。

其次,专题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一些省份陆续建立了专题数据库。其中包括河北省的重点工程、对外贸易、旅游专题库;福建的基本省情、重点工程信息系统;新疆的矿产、口岸专题库;陕西的防汛、交通、旅游等信息系统。这些专题数据库都是国民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三,协调式信息系统的应用。国家科委遥感中心、中国气象局、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测绘局等部门联合研发了协调式地理信息系统,用于防汛抗旱,为相关部门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其专业信息包括:副热带气压、台风、降雨量预报、降雨量实况、气象云图等气象信息;水文站、水库等汛情信息;洪涝卫星遥感信息等。该系统将各种专业信息放在一个空间数据基础上,以便于用户检索、分析、使用。用户可以按照不同的主体进行快速检索。实时数据全部采取分布式加载,确保系统的实效性。在系统建设中,重点解决了以下问题:按部门职能提供数据、统一的数据平台与软件平台、分层数据处理、以地理数据为基础等。

3结语

在政府办公自动化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践中,获得了以下经验。首先,地理信息系统在系统功能和信息资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应当广泛用于政府办公自动化中,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其次,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耗资费时的复杂工作。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原则,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建库。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应当将实用性放在首位,确保系统建设稳健发展。第三,建设协调服务信息系统涉及到多个政府职能部门,能够为各级政府实现数据共享创造条件,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的建设、发展。第四,典型试点和原型法是积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的重要方法。最后,数据资源建设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系统能否投入日常业务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的数据信息。借鉴国外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经验发现,数据得不到更新,是导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初晓炜,伦绍玲.面向政府决策支持的统计地理信息系统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20).

[2]蓝荣钦,李淑霞,刘阳,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地理空间信息,2004(01).

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篇2

论文关键词:信息恐怖主义,信息反恐,信息安全

1信息恐怖主义及其特点

1.1信息恐怖主义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全社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信息系统的开放性与易用性,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恐怖分子进行恐怖活动新的工具。其次,通信和信息系统本身的技术缺陷,比如当信息以电磁波的形式进行传递时,极易受到截获和监听;安全技术开发的滞后以及攻击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本身的漏洞和安全性的缺乏等等这些都使得恐怖分子进行恐怖活动有了可乘之机。此外,恐怖分子利用信息袭击作为新的恐怖活动手段,避免了传统恐怖活动的风险,并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严重后果。

信息恐怖主义是信息时代恐怖主义与信息活动的结合,通常信息恐怖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信息恐怖主义即为网络恐怖主义,广义上的信息恐怖主义不仅包括网络恐怖主义,还包括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散布恐怖信息,制造恐怖气氛以及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予以破坏的行为。

1.2信息恐怖主义的特点

(1)恐怖活动的手段和目标多样化

传统恐怖活动手段比如爆炸、劫机、绑架人质、投毒等依然存在,而且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强化了恐怖活动的后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恐怖分子更多地掌握高科技提供了可能,进而出现了信息恐怖主义的新手段,如利用黑客技术窃取资料、破坏网络系统;恶意攻击破坏政府部门、金融等重要设施网站;通过网络及各种通信技术传递情报,攻击指示等。

传统的恐怖袭击目标多为实体,如国家的重要机构和部门、通信电力等重要公共设施等。信息恐怖主义还将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信息、重要机构网站、信息管理系统、重要基础设施等系统等列为了袭击目标。

(2)超越时空地域

信息时代,信息恐怖活动超越了传统恐怖活动的有形物理空间,转入了无形的信息空间。虚拟的网络将世界连在了一起成为了“地球村”,在便利了社会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使得恐怖袭击无须太多考虑时间和地域等因素,轻易地窃取信息、破坏系统等,而且造成系统瘫痪无法运转等严重的后果。虚拟信息空间在为恐怖情报传递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恐怖分子的身份提供了隐藏,恐怖分子通过网络进行恐怖宣传、发展恐怖组织、进行恐怖活动,给反恐增加了难度。

2武警部队是我国信息反恐的主力军

信息恐怖主义成为当今世界新的威胁,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威胁。恐怖分子借助信息全球化,使得信息恐怖活动形式越来越多。已经发生的信息安全事故也让我们看到了信息安全要从细节做起。电磁波干扰、电磁泄漏等给恐怖分子进行信息窃取有了可乘之机;我国的一些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依靠进口,从而受制于人,给信息安全保密带来很大困难;信息安全技术较信息系统滞后,有些系统安全性级别不够高等给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计算机病毒、黑客技术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和设备对信息的破坏和窃取也是信息安全保密中需要防范和应对的重要方面。2002年我国“鑫诺”通信卫星遭到“法轮功”邪教分子非法信号干扰;新疆“7·5”事件等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这些都使得人们对信息恐怖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民众及武警部队的信息反恐意识。

武警部队是我国反对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力军。武警部队必须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反恐任务的变化,即从物理空间维扩展到信息空间,不仅要防范和打击来自物理空间的恐怖主义,还要应对和有效打击来自信息空间的恐怖主义。只有不断提高防范和打击能力,建立预警机制,抢占信息反恐制高点和主动权,才能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

3 武警部队信息反恐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深化信息反恐理论和技术研究,提高武警部队信息反恐能力

恐怖事件出现之后的快速解决固然重要,但恐怖事件发生前的情报获取、情况掌握及相应控制措施的采取则更值得研究,因此只有建立预警系统,才能主动并有力有效打击信息恐怖活动。随着信息恐怖主义的形式不断增多,不仅要根据目前恐怖主义的表现进行针对性反恐理论研究,进行应对性反恐,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积极创新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占领信息反恐的主动权。

3.2 开展信息反恐演习,提高反恐实战能力

武警部队作为我国反恐的主力军,要密切关注有关恐怖事件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积累反恐资料,在院校教育及部队训练中积极开展信息反恐演习。紧贴局势变化,科学设置演习内容;着眼反恐实战,贴近真实环境;紧跟科技发展,将新技术应用于信息反恐演习,培养参战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信息处理能力和应对反恐复杂局面的应变能力,提高信息反恐实战能力。

2003年,中国第一次在北京举行代号为“长城”的反恐怖综合演习。2009年6月举行的“长城6号”反恐演习,就是在反恐部门的指挥下,公安、武警、环保、卫生等多部门的专业处置力量密切协同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反恐实战能力。

3.3 增强安全保密意识和信息反恐意识,提高反恐人员信息素质

增强安全保密意识是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的基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密,不能存侥幸心理。不断发生的恐怖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信息恐怖活动的破坏性之大,恐怖活动方式之多,也使民众的信息反恐意识得到了提高。武警部队作为国家反恐的主力军,更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信息反恐工作中的重大责任。

信息时代的反恐斗争既是技术的较量也是人员的较量,因此需要不断增强武警部队反恐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大批信息反恐技术专家,增强信息反恐能力。通过演习训练和不断学习,提高反恐人员的身体素质和灵活应变能力,增强对现有信息处理技术的熟练掌握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4 完善反恐法规,健全信息反恐机制

我国高度重视反恐工作,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以适应国内外反恐斗争需要,但现有法律尚不足以达到惩处、威慑恐怖分子的目的。“9·11”之后,我国就着手反恐法的研究,但相比于其他法律,反恐法不仅要着眼于眼前,还要考虑长远。新疆“7·5”事件发生后,反恐法的出台显得更加紧迫。

随着信息恐怖活动的国际化,推动信息反恐国际合作成为了防范和打击信息恐怖主义的必由之路。武警部队应加强与其它国家在信息反恐技术上的合作,共享反恐情报,互相交流反恐经验,互派人员到对方国家培训学习,积极开展信息反恐联合演习等。

参考文献

[1]马荣生.武警部队须注重防范和打击信息恐怖主义.国防,2009

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篇3

关键词:信息系统;边界;定义;系统概况图

一、引言

任何一个系统都有一个边界的问题。边界问题就是确定系统和相邻系统交接部分,哪些元素属于本系统,哪些元素属于相邻系统。对一般的物质性系统,其边界通常比较容易通过物理的方法确定,以物理的形式表达。小区边界可以以围墙或街道划分;企业边界可以用围墙,也可以用业务范围划分等等。但对信息系统的边界,学术界一直没有一种权威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其难度主要在于信息系统是一个融于物质系统的特殊系统,其本身既包含有一定的物质成分,又包含一些非物质成分。同时,所有这些成分几乎都又融于其相邻的系统中,难以单独分割。

信息系统边界的定义对于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都十分重要。有了明确的边界就知道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范围,可以更好地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流程、信息处理方式、信息组织方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确定与设计信息系统与外部信息系统的信息联系。特别是在企业信息系统多个子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过程中,子系统的边界的确定对于整个信息系统的信息流程优化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将应用现有的关于信息系统的知识,按照作者对信息系统边界的理解进行归纳定义;同时,在此定义下探讨信息系统边界的表示方法。

二、信息系统边界的定义

在许多关于信息系统的教科书和论文中,都提及信息系统边界的概念,但均未对之有明确的定义。关于边界的概念,应该有这样一些内涵:边界是用于划分系统与其他系统,特别是相邻系统关系的一种方法;边界应该能说明那些元素是属于本系统的,那些元素不是本系统的,是属于系统外部环境的;边界的划分除了能界定本系统的元素外,还应能界定与表示本系统对外的输入与输出,即本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为了更科学的定义信息系统的边界,首先来分析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包括:信息系统涉及到的两个最基础概念――信息与系统,国内外专家学者仍有不同观点与看法,这就使得我们对它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目前大家认同的信息系统构成要素中,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人员、信息流程、信息处理方法等,特别是有形的要素,许多并不仅仅扮演信息系统元素的角色,同时还扮演了其他系统的要素。如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其同时可能又是生产系统的工作人员;信息系统的计算机,可能同时又用于生产控制,扮演着生产系统元素的角色。这样就使得我们在划分信息系统的构成元素时,几乎不可能从物理上将其进行分割。信息系统一般都是某种物质系统内的一个子系统,但其又完全融入大系统之中,几乎不可能进行有形的分割。就如人体的肉体系统与血液、神经系统的关系,要完全把血液与神经系统从肉体系统中分割出来是不可能的,只能进行示意。这就使得我们通过有形的方式来准确表示信息系统及其边界几乎完全不可能。信息系统具有比一般系统更复杂的边界关系,既有物理上的相关,又有信息上的相关。

根据上面的分析认为信息系统的边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一是通过界定其构成元素来区分它和环境的关系,二是通过界定其边界关系来区分它与环境的联系。这样,可以归纳出信息系统的边界定义为:信息系统的边界就是信息系统内部构成元素与外部有联系实体之间的信息关系的描述与分割。它并不需要在它们之间划一条物理边界,而只需要弄清它们之间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分割。

基于上述定义,我们在实际应用信息系统边界的概念时就没有必要再用传统物理边界的概念进行思维。只需要把边界上的信息输入、输出表达完整、分割清楚即可。

三、信息系统边界的表示方法探讨

由于之前没有专门探讨信息系统边界表示方法的资料,我们可以从现有关于信息系统一般的表示方法入手进行分析。在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中,表示信息系统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功能层次结构图;系统结构图(硬件系统);信息(或数据)流程图。

前两种表示方法都着重于描述系统本身的构成;只有第三种方法不但描述了系统本身结构,同时还描述了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信息联系。根据前面对信息系统边界的定义,显然,上述方法三比前两种方法更适合作为描述信息系统边界的方法。仔细分析信息(或数据)流程图的作用知道其本身并不是专门为描述信息系统边界而设计出来的方法,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更全面、系统地描述信息系统的信息(或数据)来源、处理、去向、存储等信息(或数据)流动细节。所以,这种方法并不是表示信息系统边界的最简约方法,更不是最恰当的方法。

在这里推荐一种我们在信息系统研究中常用的表示信息系统边界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系统概况图”作为信息系统边界的描述工具(如图1)。这种方法可以简约地表示系统内部,但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信息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信息联系。

四、结论

信息系统边界的定义对于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都十分重要。信息系统的边界的定义就是分割信息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即在连接外部环境实体的信息中哪些信息是由信息系统内部产生而输出到外部环境实体的,哪些信息是由外部环境实体产生而输入到信息系统内部的。信息系统边界的表示方法不止一种,但系统概况图是表示边界的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篇4

关键词: 人工智能;意识;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801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正逐渐向智能化时代过渡,人工智能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基于符号处理的符号主义通过自动机理论来模拟人工智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知识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规则利用和选择的问题就突现出来;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联结主义试图从模拟脑组织结构的方法解决人工智能问题,比较符号主义而言,对于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方面有一定的突破,但受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制约,人们对大脑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而行为主义认知基于维纳和麦克洛等人提出的控制论和自组织系统以及钱学森等人提出的工程控制论和生物控制论,提出了感知-动作模式。虽然人工智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人工智能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的一些专家系统虽然能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但必须有严格的逻辑知识,有严格的范围限制。究其原因是人工智能没有解决其基本和核心的问题:意识问题。

文章首先分析了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提出的意识机理论与模型[1,2],探讨了其成功之处,提出了值得继续探索的地方,给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1 意识的基本概念

意识在哲学家的眼里是相对于物质而存在的,是除物质以外的主观意识,是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理解和心理过程。在钟义信教授的文章“意识机理论与模型”中对意识做了如下定义:“意识”的概念理解为“对于外部刺激的感觉、记忆、理解和判断”的能力。所谓某个系统对某种刺激“具有意识”,主要是指这个系统对于这种外部刺激具有感觉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这种定义方法对于研究人工智能是有好处的。可以从信息的角度来处理意识问题。即:信息的感知、存储、逻辑推理等过程。

对于一个有意识的系统应当具有以下功能:一、信息感知、获取能力;二、信息加工和储存的能力;三、信息推理和选择运用的能力。智能可以定义为:在给定目的、环境、问题的情况下,获取特定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以达到认知,生成策略信息,利用策略信息解决给定问题的能力。

2意识的生成机制

在钟义信教授的“意识机理论与模型”文章中提出了一种意识生成模型,把意识生成过程的外部信息分为两种,一种是“形象”分量,一种为“效用”分量。“形象”分量,指系统所感知的这个刺激的外部形象和姿态,包括它的外貌、形状等静态形式参数和动作、情态等动态形式参数,相当于全信息理论中的语法信息;刺激的“效用”分量,指对于系统所设定的某个目的而言,这个刺激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有利、有碍、还是无碍于实现系统所设定的目的,相当于全信息中的语用信息。其模型如图1所示。

1) 形象刺激的获取方法

现在考查一个试验和观察者组成的系统,记为(X,C,C*;R),其中R为观察者那主体,X为事件,C为先验肯定度分布,C*为后验肯定度分布。则信息量可用下式计算:

[i(C,C*;R)=i(C*)-i(C)=n=1nC*nlogC*n-n=1nCnlogCn](1)

但这里计算出来的还是语法信息量,想当于Shannon的熵的定义。而且上式只适用于归一的情况,即概率性事件。

对于偶发信息和模糊信息,肯定度是不规一的。不过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归一的情况。

[i(C,C*;R)=1nn=1ni(Cn,C*n;R)[=1nn=1n[f*nlogf*n+(1-f*nlog(1-f*n)-fnlogfn)-(1-fn)log(1-fn)]]](2)

2) 效用刺激的获取通过对语法信息的计算公式,可以推导出效用信息的计算公式:

[i(U,U*;R)=1nn=1n[u*nlogu8n+(1-un)log(1-un)]-[unlogun+(1-un)log(1-un)]](3)

i(U)表示R关于X的先验单纯效用信息量,i(U*)表示R关于x的后验效用信息量。i(U,U*;R)则表示试验过程所获得的实得效用信息量。

综合语用信息量则分两种情况表示为:

[i(μ)=n=1nμnlogμn,(C=p)?(C=Q)=1nn=1n[μnlogμn+(1-μn)log(1-μn)+log2],C=F](4)

有了效用信息才能进一步明确语义信息,采用类似于不归一语法信息的度量方法,可得如下公式。

[i(t,t*;R)=i(t*)-i(t)=1nn=1n[t*nlogt*n+(1-t*n)log(1-t*n)]-[tnlogtn+(1-tn)log(1-tn)]](5)

同理i(t)表示R关于X的先验单纯语义信息量,i(t*)表示R关于x的后验语义信息量。i(t,t*;R)则表示试验过程所获得的实得语义信息量。

3 改进的意识模型

此意识系统的功能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目的的作用。任何系统都需要有目的,没有目的的系统是没有智能的。事实证明,单纯的形象刺激对于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存在一定的瓶颈。而目的的引入有助于解决效用计算的问题,但是效用计算中的目的不是从外界引入的。而是系统中推导出来的。当然大的目的是编写软件时人为加入的。例如:象棋中的人机对战模式程序,大的目的就是机器要赢得比赛,这是人为引入的。而在计算每一步的得失时就是机器根据引入的目的分解出来的。所以目的也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目的直接引入,微观的目的是根据形象刺激和记忆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得来的。

3.1模型有效性推导

现考察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人工神经网络起源于生物学的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神经网络是一种固有的并行和分布式处理结构,由一组连接的输入/输出单元组成,每个连接都有与之相关联的权重,通过调整它们的相互连接的权重来进行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常用于联想记忆,优化计算与决策,分类识别等领域[3-4]。

神经元的输入即形象刺激,用样本数据对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时,宏观目的为人为设定,即要使人工神络网络具备模式识别的能力;而微观目的是在宏观目的的推导下产生,即要使每一个样本的输出接近于真实情况;而调整权值即为决策。人工神经网络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技术。当然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决策树或其它的模式识别理论上都能获得合理的解释,在此不再阐述,由此可以改进的意识机理模型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4 总结及下一步工作

高级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一项纯理论性的工作,而且非常复杂,研究的难点在于人类对于大脑的结构还知之甚少。该文在研究了钟义信教授的意识机模型后,非常兴奋,觉得引入目的的智能系统才是真正的智能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出了目的的宏观性和微观性,使得意识机理模型更具有可操作性。

下一步还可以研究由语法信息到语义信息的具体算法及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 意识机:理论与模型[J].电子学报,2000,28(10):41-44.

[2] 钟义信. 信息科学原理[m].第三版.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2:45-48.

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篇5

[关键词]混沌理论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

[分类号]G203

混沌的概念由来已久。在古代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把开天辟地之前的形态称为混沌。恩格斯说:“在希腊的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柏拉图把混沌视作物质范畴内的事物。康德(Kant)认为混沌由某种更基本的物质构成,构成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性”,亦即复杂性。混沌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却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1961年,美气象学家洛伦兹在进行数值天气预报时,意外发现从两个误差为千分之一数量级的初始值开始,计算出来的天气模式差别越来越大,最终变得毫无相似之处。这一意外发现,播下了混沌理论这门新学科的种子。

非线性混沌科学不但在认识论上有重大的哲学意义,在求解基本问题时有重大科学意义,而且在研究生态环境、医疗诊断、经济发展、科学决策等问题时,都有重要应用价值。将混沌理论(chaostheory)应用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趋势。信息资源的组织是非线性的,其实质是各信息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一类非线性反馈的系统性组织。混沌(chaos)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一种本质行为,信息资源管理趋向混沌的特性要求必须对以决定论为指导的传统管理哲学重新思考。

1 混沌理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哲学启示

混沌理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哲学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简单与复杂的辩证关系。混沌理论认为简单中孕育着复杂,从复杂中可以抽象归纳出简单的规律。信息资源管理虽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信息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关系盘根交错,无数信息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之成为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但其中的规律也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表现。

・可测与不可测的辩证关系。由于信息世界原本处于一种包罗万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迷茫混沌的状态,无数的信息单元中有无数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之成为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因而要准确地描述信息或精准地预测信息的未来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混沌理论指出,混沌并不是简单的混乱,信息的发展变化并不等于没有规律可寻,而是被无序的表面遮盖着的更高层次的有序性。混沌理论要做的就是要在混沌中寻找出信息预测的规律。

・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关系。混沌虽然难以精确定义,但可以把它看作是确定系统所产生的随机性。“随机性”指的是不规则的、不能预测的行为。混沌的随机性是内在的,是确定性系统自身固有的,信息资源管理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①信息技术的不确定性,信息技术的变革可以完全改变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②信息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外部的信息生态环境处于变化莫测;③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很难预料组织的信息需求。信息资源管理的随机性在适当的条件下,将以必然的形式从内部产生出来。

・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辩证关系。信息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稳定态,而是在不断发生和演化着。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思维中的那种纯粹的逻辑分析和演绎,往往是在构成论意义上而非生成论意义上来考察信息世界的静态思维,很难反映信息世界的真实状况。混沌理论则是将信息定位于混沌状态。混沌状态不仅具有整体稳定性,而且还具有局部不稳定性。局部不稳定性表现在初值的“敏感性”,初值“差之毫厘”,结果将“失之千里”。混沌理论用动态的思维考察信息状态,为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新视角。

・有序与无序的辩证关系。混沌不是纯粹的无序或混乱,而是一种“有序中的无序”。它没有经典意义上的周期和对称,表面上没有明显的有序,但它却有跨尺度的自相似性。这种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有序性,是一种更深刻的变换中的不变性,有序渗透于表面的无序中。在知识经济时代,数据的无序,并不能说明在组织和管理信息过程中正熵的增加和负熵的减少是一种必然趋势。信息管理的开放性一方面可以使信息管理从外部环境中吸收负熵;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通过学习来积聚和复合知识及信息。正如乔治・吉尔德(GeorgeGiider,1989年)在《微观世界》(mi-crocsrn)一书中所说:“思维征服了微观世界,超越了所有的熵陷阱,了物质本身”。这表明,后现代的信息资源管理不仅仅是处理信息的机器,更要善于创造出新知识。

2 混沌理论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价值的定位

混沌现象是宇宙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混沌不同于混乱,是介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特殊状态。以混沌理论的视角将信息资源管理解读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是研究如何治理信息源混沌状态和人们认知活动的混沌状态,如图1所示:

信息是数据的高级形态,强调智力和智能,强调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自组织系统,跟外部系统不断地交换信息。混沌现象是从这个自组织系统内部自发地产生的。混沌与有序是矛盾的概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混沌再现了信息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信息组织的有序来自信息源的混沌,混沌包含了新的有序结构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在混沌的驱动力作用下,信息系统自发组织趋向有序,但是有序的过载又诱发了新的混沌。因此信息源本身一直处于绝对有序与绝对无序中间的混沌状态,在此命名为混沌1。引入混沌理论要做的就是,在信息源混沌中寻找出不确定性的规律。

人们的认知活动也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在此命名为混沌2。这是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具有“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特点。当信息流不断输入时,人们选择性地注意、理解和记忆信息,有可能造成认知结构混乱。从中可以看出,语用信息蕴含于语法信息和语义信息,它来自于有序态,但对用户的作用却是无序的,这种无序又不是毫无秩序和规律的。人们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混沌现象;当信息流不断输入到信息接受者的头脑中时,非但不能使用户的思维更清晰、更有序和更有规律,反而可能造成他的混乱;而信息接收者基于本身的认知结构,可以对这些信息有所理解也有所歪曲,有所记忆也有所遗忘,有所接受也有所排斥,经过这些无序的过程、混沌的状态,最后才有可能在新的认识层次上再达到有序。信息资源管理的价值突出表现在,治理信息源的混沌状态和人们认知活动的混沌状态。

3 混沌理论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维度

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是从信息源和认知的混沌状态找到各种规律。混沌理论有吸引力的方面是提供了把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行为理解为有目的和有结构的某种行为的方法,而不是理解为外来的和偶然的行为。治理信息源的混沌状态,可以利用混沌理论计量各类

信息的产生、增长、老化以及分布状态的规律,当然这种规律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在信息的采集、组织、提炼过程中引入混沌理论能在有序与无序的辩证中寻找治理信息源混沌的方法;借助于混沌理论能深入了解简单与复杂、确定性与随机性、稳定性与不稳定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在信息分析、预测中寻找信息资源管理稳定的、确定的规律,并把结果通过信息检索系统传递给用户;有助于用户理解、吸收信息和知识,有效治理认知活动的混沌。因此,利用混沌理论从信息计量、信息采集、信息组织、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预测、信息传递、信息检索人手,可以分别治理信息源和认知活动的混沌状态。借助混沌理论从这八个维度构建信息资源管理的框架,如图2所示:

4 混沌理论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框架构建

汤姆・J・彼德斯指出,未来的管理将从控制走向混沌。他认为,人们告别了命令和控制的时代,迎来了一个充满“好奇、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新时代”。因此不要试图去进行指挥控制管理过程,而应去支持资源的分派、知识的再配置和适宜文化的设计。混沌理论为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借助于混沌理论可以从信息资源的计量与采集、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提炼、信息资源的分析与预测、信息资源的传递与检索8个维度来改进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如图3所示:

4.1计量与采集

混沌区具有无穷嵌套自相似结构,即该区域内显示出无穷无尽套迭的彼此相似的结构,任取一个小单元,放大看都具有和原来混沌区整体相似的结构,包含有整个系统的信息。由于信息之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它们之间的地位有主次差别,因此在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采集过程中,可以利用混沌理论从混沌运动的自相似性中寻找信息源的分布规律,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值。权重高的信息应该突出表现,并以之为中心。对于权重较低的信息不应该置之不理,或视而不见,应该通过扩大或缩小它们的语义范围,寻找与主要信息的联系,逐渐向权重高的信息靠拢。对于权重很低的信息在采集时也不能完全抛弃,可以作为补充和辅助手段突出主要信息。利用混沌理论采集信息归纳起来就是从混沌运动的自相似性中确定信息片断之间的语义联系,判断信息之间的主次关系,从而找出那些决定事物变化和发展方向的最关键的信息要素。在计量信息源的过程中,可以依照此种原理,描述某一区域信息源的特征,将之作为计量整体信息源的参考依据,对信息相互引证关系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信息源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为信息采集工作提供指导。

4.2组织与提炼

在信息世界里,两条信息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完全没有关系、很接近到几乎意味着同一件事、分离的但相等及一个拥有比另一个更丰富的信息。将众多的信息片断放置或排列在一起,可以明确或隐含地向用户表达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这种信息并置或排列后的结果看作是信息集合。信息片断转化为信息集合的过程就是信息组织的过程。在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组织方面,利用混沌理论研究信息源的相关性、转化性、离散性和集聚性。从混沌吸引因子的特性中寻找信息组织的方法。混沌吸引因子表示一个动态行为最终停留下来又被吸引过来的状态,是信息源混沌现象的一种内在规律性表现。根据混沌吸引因子所界定的描述混沌现象过程中的变量数目,通过实现信息片断的分离(信息的区分、分类)、判断其相关陛,寻找片段之间的语义关联,将无数的语义片段集聚排列(信息的归类)、组合整序(信息结构序化),形成有序的信息内容集合,实现信息的有序组织。更进一层,利用混沌理论提炼混沌吸引因子,将信息集合结构和形态进行转化,使语义复杂性不断提高,将低价值的数据提炼为高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提炼。

4.3分析与预测

信息的分析与预测可以帮助用户减少信息理解和认知的障碍。在以前的信息预测和决策等工作中往往以牛顿范式为指导,即认为时间可逆,任何一个系统,只要知道了它的初始状态,就可以根据动力学规律推算出它随着时间变化所经历的一系列状态。传统的预测方法如平均法、线性回归法等都遵循该原理。然而,对于可能走向混沌的信息系统,长期预测决策注定要失败,稳定发展中总含有波动,危机间或发生。所以,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应打破还原论的束缚,在预测和决策中用非决定论方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在信息的分析与预测方面,可以利用混沌管理方法中的混沌动力学预测法、混沌唯象预测法、混沌情景预测法优化信息预测的模型。混沌动力学预测可以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混沌产生的条件,分析预测信息未来可能出现的情景性质。唯象预测法根据现象而不依赖确定规律的黑箱理论同样适用于混沌的信息预测研究。唯象预测法是一种从现象到现象的预测方法,它通过信息现象探讨事物的本质,以大量的现象为依据,探讨信息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混沌情景预测方法可以通过假定模拟当前的信息环境,预计未来的情景,以更好地分析信息的语法形态、语义功能和语用价值,为决策提供依据。

4.4传递与检索

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篇6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3-0018-04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大众信息传播逐渐从传统媒介向新兴的互联网媒介进行转变,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交流更加便利,信息交往也愈发频繁,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了多重影响。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必须积极研究和挖掘互联网的积极价值,规避其不良属性,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双重境遇

1.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机遇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信息交往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85亿人,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为6.1%,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已远远高于23.8%的全球平均水平。[1]作为一种信息传输工具,网络信息交往的普及和流行,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场景和渠道,并凸显了其应有的价值:

第一,从传播主体的视角看,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便捷传播拓展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主体范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发挥宣传者的主体性作用至关重要。要达到这一点,既要大力提升宣传者的自身素质,也要不断扩展其主体范围,以形成全方位的参与力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为扩展理论宣传的主体范围打下了基础。通过网络互动,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先进群体的希冀便可以共同发挥作用,家庭、社会、政府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也可以相互交流,及时了解和反馈社会思想动态,共同做好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最终形成理论普及的合力。

第二,从受众客体的视角看,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内容的立体化提升了人们接受核心价值理念的积极性。由于网络信息一般都具有形象化、趣味性的特点,它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特点,同时,又进一步将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融合为一体,形成更为形象和直观的信息源,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提供了全方位、大容量的丰富素材,使核心价值理念本身变得更有感染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宣传者可以将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与多媒体信息相聚合,吸引受众群体浏览和学习,从而极大限度地激发其求知欲和调动其参与学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从传播过程看,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交互传播也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作为一种主流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要确保其被人们普遍接受,就必须高度重视对传播过程的把握。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一方面在制作、发行的速度上超越了以往任何媒体,借助这一优势,传播者可以把核心价值理念在第一时间传递给社会公众,使其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确保其始终走在时展的前沿。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是在双边甚至多边互动中进行的,这也为传播者及时了解公众动态提供了平台。利用网络交往,宣传者可以及时了解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宣传工作。如通过BBS、Blog等途径,让人们就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并作出回答等,使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具有针对性。

2.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网络本身是一柄双刃剑,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迎接新的挑战:

第一,对于接受主体而言,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开放传播不利于人们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的传播早已是全球性的了。统计表明,目前在互联网上,英语的内容约占90%,法语的内容占5%,世界上其他的不同语系只占5%,中国在互联网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上仅占全球总体的0.1%和0.05%。[2]可见在当今网络世界里,西方文化实质上占据了主流。西方的文艺作品、电脑软件等在网络上的大量传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再加上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恶意向我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将极易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扭曲,导致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在行为模式上产生自我放纵和随心所欲的不良现象,并进一步导致许多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产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信心不足的不良情绪,结果动摇了应有的政治信仰,极大削弱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

第二,对于宣传主体而言,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内容的综合性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环境走向复杂化。与传统媒介信息不同,网络信息内容有着更为强烈的综合性。在网络世界里,健康的、有益的、反动的、暴力的信息应有尽有,其在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构成直接影响的同时,也间接导致核心价值传播的外在环境走向复杂化。一是其动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权威。网络信息体现出来的综合性,迎合了人们追求自主、自立的心理,容易使他们产生藐视传统和权威的逆反心理,从而给宣传者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二是其不利于传统宣传路径的顺利展开。传统模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一系列教育、宣传等手段展开的,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可操控性,而网络综合信息的传播,已超出宣传者的控制,极易使人们的思想出现疑惑和混乱,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序展开。

二、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1.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已有经验

近年来,应对全球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态势,我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就。

第一,建立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由政府主导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传播的专业网站。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交往日益频繁,网络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积极利用网络优势,对于这一点,主流价值观的建构者早已有所认知,在实践中积极建立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网站。如由《人民日报》建设的大型网上信息平台―人民网,其通过对党和政府执政理念和时事新闻的诠释和播报,全面马克思主义及核心价值理念最新成果的内容,已成为国家重要新闻、政策法规权威解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各省、市、县的宣传部门也陆续建立了相关的理论传播网站,系统地向社会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国家政策,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窗口。

第二,在各类局域网内部开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传播的专栏。局域网是在一个局部的地理范围内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互相联接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它通过数据通信网或专用数据电路,与局域网数据库或处理中心相连接,构成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各类地区间的局域网也相继诞生,为处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事务提供网络支持和公共服务,如高校、企事业单位、非政府机构等内部的局域网,这些网络信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其一般的做法是在其中开辟理论宣传专栏,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信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进行网络核心价值理念教育,为推进理论的大众化做出贡献。

第三,在各类综合性的门户网站上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核心价值理念专业网页。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其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并向用户提供了搜索服务和目录服务,是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世界名副其实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目前,在国内的各大门户网站,如网易、搜狐、新浪等均已建立了理论宣传网页,凭借这些门户网站的强大优势,其相关网页点击率较为可观,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2.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实问题

当前,从总体上看,网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过程中是起了巨大作用的,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发挥网络的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与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传播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仍显滞后,与当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求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

第一,网络信息传播缺乏新意,社会影响力有待提升。在当下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与其他各类专题网站相比,一些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网站影响力相对乏弱,由于在理论宣传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缺乏新意,使其难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多元化和互动性的客观现状。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1)在内容上,缺乏特色。现有理论传播网站、网页或专栏,其在理论宣传上普遍存在特色不鲜明、甚至无特色的不足。虽然已建立各类资源库,但其中真正可用的资源量很小,而且这些资源库同质化非常严重,相互雷同,大有“千人一面”之感。(2)在文字上,缺乏新意。信息大多是平面信息,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优点,运用网络化、电子化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通俗且富有感染力地加以表达。(3)在传播中,缺乏互动。网络互动是提升网络信息传播实效性的重要手段,目前,相关理论网站在这方面的表现依旧较差,不能充分调动公众参与,扩大自身影响,许多网站结构简单,像人民网“强国论坛”这样的互动论坛寥寥无几。

第二,网络信息传播力度不足,社会覆盖面有待扩展。网络虽已全面进入民大众的生活,但网络核心价值理念宣传的覆盖面依旧不高。一方面,网络理论宣传存在地域差异。目前,网络信息传播主要面向城市为主,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其网络理论传播的覆盖率依旧极低,理论普及水平相对滞后,导致农村和小城镇网络理论宣传普及出现盲点,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难点。事实上,近年来网络使用者早不再集中于社会精英阶层,而是向普通市民阶层扩展,如2008年农村网民数量达到846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60.8%,8800万新增网民中接近6成来自农村。[3]因此,这其中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网络理论宣传存在领域差异。网络信息传播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公共事务领域的网站中,其他单位如企业、非政府机构等领域相对缺乏。即使是大中城市,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事业单位,在一些街道、个体工商户以及外来务工者那里,由于经济状况、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网络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理论宣传教育也存在盲点。

第三,网络信息传播缺乏联动,信息孤岛的劣势显现。所谓信息孤岛,简言之即指一个个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信息资源系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因体制分散,各单位在资源建设上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可遵循,而是各干各的,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均由自己的信息中心监管,有自己的数据库、自己选择的操作系统、自己开发的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完全是独立的体系,结果导致理论宣传缺乏统一管理,条块分割、信息壁垒现象严重,不能做到互通有无和资源共享,造成资源的浪费。加之一些政府部门缺乏信息共享观念,信息更新和信息共享的动力不足,结果使得“信息孤岛”现象不断增多。可以说,加强管理,把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宣传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充分利用共享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四,缺乏专业人才,难以满足理论信息传播的实际需要。人才工作是强本固基的战略性工作,人才能力的大小,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网络理论信息传播的质量的高低,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网络空间内的传播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综合而言,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类网络专业人才正不断增多,但在主流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那些既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又谙熟网络信息传播之道的专业化人才则相对缺乏,尤其是缺乏高水平具有一定理论根基的信息采编和加工处理人才。而已有的在信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多数未经过信息专业培训,不仅网络实践经验欠缺,理论素养也有待提升,虽然国家在很多高校设置了信息专业,但仍满足不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实际需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效实现还不尽如人意。

三、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路径选择

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双重境遇以及当前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当前要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就必须对网络信息的特性有个准确的分析。笔者认为,当前要化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一系列困境,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网络主流舆论的阵地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的多重特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积极利用网络传播的快捷、立体性等优势,用先进的、丰富的、富有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主流理论来占领网络阵地。一方面,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者和宣传者要积极做好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牢牢把握住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对于国内外重大事件,力求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给出有价值的评论,或通过BBS论坛在线交流等网络互动手段,与广大受众及时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疏导人们的情绪,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者和宣传者还要广泛采集与主流价值观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和整理,建立各种数据库,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关的案例和法规等,丰富核心价值理念的时代内容。同时,为了促进人们自觉参与学习,教育者和宣传者还要对网络信息进行编辑加工,以使其具有充足的吸引力。如精心设计网页,丰富表现形式,保证信息的可读性、趣味性,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把深刻晦涩的理论,演绎成广大网民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信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质和内在精神去感染网民,“黏住”网民,来获取较高的点击率,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功效。

第二,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有利于核心价值理念网络传播的新机制。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东西,诚如诺斯所言?押“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4]网络信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的消极作用,决定了当前迫切需要制定一整套相关的制度对其进行规约,以促其发展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第三,建设网络人才,建构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大阵容。信息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要求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者自身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当前,要有效克服网络不良信息对人们主流价值观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者和宣传者首先就必须精通网络,熟知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懂得如何应用网络优势,在关键时刻做到力挽狂澜,起到引导作用。为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建设一支既有科学理论素养,又懂得网络技术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使他们具备自主运用网络工具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能力,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网络虚拟社会中顺利进行。

第四,强化正确的网络观教育,引导广大网民正确合理地运用网络。互联网环境的到来及其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必须把不断强化对广大网民的网络观教育视为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者和宣传者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和引导理念,积极培养人们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和科学的网络价值观,促其在信息网络中走向全面发展。一方面,积极加强对网民的网络道德观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其进行网络信息交往中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教育,促其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不浏览、传播和制作各种反动、暴力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抵触的信息,自觉阻止那些低级、庸俗和有害的信息,从源头上筑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加强对广大网民的网络法制观教育。目前,我国网民对网络法律、法规的知识依旧较为缺乏。根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41%的受调查网民认为自身心态“不太成熟”,26%的受调查者认为“不成熟”,此两项占到受访总数的近七成,仅有2%的受调查网民认为自身心态“非常成熟”。[5]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把加强对广大网民的网络法制观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升其法制观念,努力做到法制建设与网络文化发展同步,向人们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宣传法制教育同步。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押//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

[2]徐萍,田启树.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其对信息用户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押//www.cnnic.cn/html/Dir/2009/01/12/5447.html.

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篇7

[关键词]多媒体学习;认知加工;三通道假说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72-05

一、多媒体学习三通道的背景

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对多媒体学习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媒介技术层面

媒介技术层面的多媒体学习又可以被称为“多媒介学习”,是在学习活动中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呈现教学信息,运用多种媒介组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例如黑板、电影、幻灯、印刷媒体等。这种认识方式在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的最初阶段占据着主要地位。

2.呈现方式层面

呈现方式层面的多媒体学习又可以被称为是“多表征学习”,是在学习活动中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征来呈现材料,这里的表征指的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虚拟现实等外部表征。呈现方式层面对多媒体学习的认识较为直观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测量性,因此这种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可。

3.感觉通道层面

mayer在双编码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多通道学习”的概念,将多媒体学习看成学习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系统进行学习,这种感觉系统称之为通道。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mayer将通道划分为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强调的是学习者接受外界材料时所用到的如眼睛和耳朵这样的感觉接收器。感觉通道层面的研究借助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开创了对学习者内部多媒体学习认知加工方式研究的先河。

上述对多媒体学习的三种不同认识,从不同层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见表1),对多媒体感觉通道层面的认识,已经开始关注多媒体学习的内部认知过程,将焦点转向了对多媒体学习本质的研究,这是多媒体学习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为人们研究多媒体学习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受其理论基础的制约,感觉通道的观点存在某些局限,这些局限客观上限制了多媒体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对“通道”的内涵进行新的界定已势在必行。

二、多媒体学习三通道划分的理论依据

多媒体学习的三通道观点是在编码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认知神经科学也为多媒体学习的通道划分提供了证据支持。

1.编码理论研究——三通道划分的理论基础

编码理论是通道研究的基础,不同通道将采用小同的编码方式。当前编码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

paivio的双编码理论认为,人类拥有两个认知编码系统,即言语系统和表象系统。这两个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均不相同,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言语系统采用序列加工的形式对言语符号进行加工;表象系统以同步的方式加工非言语信息。双重编码理论中存在三种加工类型:表征的、参照性的和联想性的。

(2)anderson命题符号编码理论

命题代码理论主张不论言语信息还是非言语信息的存储都不依赖于其表层形式,而是以抽象的命题形式进行编码的。“命题既不是句子,也不是由单词组成的。相反,他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由单词所指的概念组成的实体。”某概念的意象或言语描述来自于同一个抽象系统,是从命题表征中重新构造的。

上述两种编码理论都是基于认知的编码理论,认为知觉和认知是两个相互分离的串行系统,知觉系统负责从环境中提取信息并传递给认知系统,认知系统负责对信息进行编码,强调知觉系统中未经认知系统编码的信息不能够直接进入个体的知识体系中。基于认知的编码理论则主张信息在加工系统中的重构,如命题编码认为任何信息都需要经过抽象的命题加工,而双编码则认为无论是言语信息还是非言语信息都要经过表征性加工、参照性加工或联想性加工,无论是哪一种编码方式都需要对信息进行或多或少的语义性加工。双编码和命题编码实际上关注的都是高级认知学习活动,对于较为复杂和抽象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解释性。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基于认知的编码理论无法解释的知觉编码现象。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知觉编码理论应运而生。

(3)Barsalou的知觉符号编码理论

Barsalou于20世纪末提出了知觉符号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具有六个核心特征:知觉符号是感觉运动系统的神经表征;知觉符号是图解式的;知觉符号是多模式的;知觉符号进一步组成仿真器;知觉符号系统中有多个框架;知觉符号跟言语符号密切相关。从知觉符号理论的核心特征中可以看出,Barsalou关注的编码不仅仅包括感知觉,还包括运动知觉,这-两种编码产生的知觉符号都是神经表征,而不是传统编码上的认知表征。

综上所述,编码方式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编码都有其理论和实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对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的研究。对上述编码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存在的编码形式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知觉性、亚符号性和符号性。知觉性编码形式保留了信息原始的知觉特征,包括视觉编码、听觉编码、触觉编码等感知觉编码,也包括运动知觉编码;符号性编码形式则对信息进行完全的抽象加工,仅保留语义信息;亚符号性的编码形式则是介于知觉性编码和符号性编码之间,忽略部分细节的知觉信息,仅对部分特征信息进行语义编码。由于符号性编码和亚符号性编码都是对信息进行语义加工,因此可以统称其为语义性编码形式。

编码理论的研究促进了多媒体学习模型与通道研究的发展,mayer所提出的多媒体学习双通道就是在双重编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在编码理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很多研究者致力于寻找这些编码理论的契合点,试图运用混合编码的观点解释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编码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为多媒体学习的通道研究指明了方向。

2.认知神经科学理论研究——三通道划分的证据支持

认知神经科学是由众多学科整合起来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因而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几年来eeG、meG和fmRi等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为解释人类复杂的认知活动奠定了基础。在多媒体学习领域,认知神经科学从不同的侧面对通道划分提供证据支持。

(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认知神经学专家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揭示了大脑皮质具有以下功能。脑皮质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体觉区,负责感知觉活动:二是初级运动区,位于额叶中央沟正前方,是控制身体运动的区域;三是语言运用区,主要位于大脑的左半球,由较广的脑区组成;四是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与感觉、运动程度无直接关系,但与皮层下中枢有联系,而且更多的是在大脑皮层各中枢间起联合与综合的作用。

由此可见,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活动,如负责感知觉的初级感觉区和感觉联合区,负责动作的初级运动区和运动联合区,以及负责高级认知活动的语言运用区和前额联合区。对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感知觉加工、运动加工和语义加工各有其物理基础。

(2)长时工作记忆的多重表征与其神经机制

tulving于1972年对长时记忆进行划分,并于1995年进行补充,将记忆系统区分为五大类: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节记忆系统。1985年,Graf和Schacter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将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anderson于1980年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Squaire于1987年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新进展对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进行区分,揭示了两类记忆的功能和存储部位。2002年Gazzaniga等人在Squaire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参与各种记忆类型的神经系统。长时记忆中的表征形式与编码是对应的,因此长时记忆的多重表征间接说明学习者对外部信息加工时采用了多种编码方式,其加工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语义信息,还包括了动作技能和知觉信息等。在多重表征系统中,动作技能有其特殊性,即其神经基础不仅仅局限于大脑,骨骼肌、反射通路也是动作信息加工的神经结构。

(3)知觉学习

知觉学习(perceptuallearning)是一个新兴领域,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Gibson于1963提出,“凡是由于训练或经验某种刺激而引起的对于这种刺激的长期而稳定的知觉改变都可以认为是知觉学习”。1991年Karni和Sagi提出,知觉学习表现为神经器质上的可塑性。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知觉学习既可能发生在刺激特征编码较特异的信息加工初级阶段,也可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高级阶段。

认知神经科学对多媒体学习多通道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人脑可以对知觉、语义和动作三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处理,这三种信息在不同的脑区中进行编码,参与其存储的神经系统亦有所不同。

三、多媒体学习三通道的界定

本研究认为,对多媒体学习通道的划分应该依据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统,而不是感觉系统。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对编码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两种信息加工形式——知觉性加工和语义性加工,两种加工形式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加工系统。将知觉加工系统从语义加工系统中划分出来,得到了认知神经科学中知觉学习理论的支持。知觉学习理论发现知觉学习既可能发生在刺激特征编码较特异的信息加工初级阶段,也可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高级阶段,那么知觉加工系统和语义加工系统应该是一种并行结构而不是串行结构。

所以,本研究认为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统,分别是知觉加工系统、语义加工系统和动觉加工系统。多重记忆表征理论为三种信息加工系统的划分提供了证据支持,长时记忆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记忆,这些记忆的形成依赖于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统。大脑皮质功能区的划分进一步为三种信息加工系统奠定了生理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对三种不同信息加工系统的划分,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多媒体学习加工通道,即知觉加工通道(perceptualprocessingchannel)、语义加工通道(Semanticprocessingchannel)和动觉加工通道(Kinestheticprocessingchannel)。下面将对多媒体学习三通道的内涵进行详细分析与阐述。

四、多媒体学习三通道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知觉加工通道(perceptualprocessingchannd)

原有多媒体学习理论认为认知系统中的知觉加工与语义加工是序列结构,知觉加工是对外界环境信息的选择,其输出是语义加工的输入,知觉信息必须进入语义加工系统中进行编码后才可以被存储。Barsalou的知觉符号编码理论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则否认这种观点,提出知觉加工并不是语义加工的早期阶段,而是一种独立的加工系统,其输出的信息可以直接进入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存储,因而知觉加工和语义加工是一种并列的结构。

知觉通道的加工内容为外部环境中的感觉刺激,采用激活、联接的方式进行编码,编码后的信息以知觉模型的形式在长时记忆中表征。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这一事物的知觉。对知觉加工通道的研究需要以感觉为基础。按照刺激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感觉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属于物理刺激,味觉和嗅觉的刺激属于化学刺激。当前多媒体学习领域的技术可以很容易的实现物理刺激的模拟,但对化学刺激的呈现则较困难,因此对知觉通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和触觉通道。

外界的不同感觉刺激是以并列的形式进入加工系统的,例如视觉信息通过眼睛进入视觉通道,听觉信息通过耳朵进入听觉通道,触觉信息则是通过皮肤进入触觉通道,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和触觉通道的刺激信号以并行的方式传输到大脑皮层的初级感觉区激活相应的细胞,在感觉联合区的作用下,三通道的感觉信息相互激活和联接,经过多次的重复则会形成稳定的神经结构,进而在头脑中形成对某一事物完整的知觉模型。由于知觉通道采用激活和联接的形式,知觉模型的形成是感觉刺激多次重复后形成的稳定的神经器质的改变,因而对意识参与的依赖性较低,只需要较少的认知负荷。

从学习类型方面看,知觉加工通道对于初级认知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让学习者不需要过多的注意和加工,较为容易地产生知觉模型,进而为高级认知学习奠定基础。从学习者方面看,知觉加工通道对于低认知能力的学习者意义较大,即知觉通道这种不需要过多的意识参与的信息加工系统似乎更有优越性。虽然知觉加工通道对学习的意义较大,然而当前的多媒体学习模型往往忽略了对知觉加工通道的研究,更加关注于高级学习活动的语义加工通道。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知觉加工通道与语义加工通道相区分,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多媒体学习中知觉通道研究的关注。

2.语义加工通道(Semanticprocessingchannd)

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对语义加工通道的研究一直是多媒体学习关注的焦点。语义是指对于那些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符号的解释,其本身是不存在的,而是人为规定的。因此,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所特有的高级认知活动的抽象学习。语义加工通道加工的内容为有意义的符号信息,这些信息不是来源于感觉器官的输入,而是来源于知觉通道和动觉通道。当外界信息进入知觉通道和动觉通道时,有意义的符号被识别出来进入到语义加工通道中,按照一定规则被解释,经过命题编码和类比编码的形式,最终形成命题和意象进行存储。从神经机制的角度分析,当外界刺激经过传输激活大脑皮层感觉区域和运动区域后,有意义的信息会进一步激活语言运用区和前额联合区,进而形成高级认知活动。

在语义通道中存在两种编码方式:命题编码和意象编码。命题指不依赖于符号和图像,以抽象的形式来表征事物的内在意义的一种深层心理表征。例如对句子而言,不保留音、形等特征,对图像而言,不保留具体的知觉形式,命题只表征其内在意义。意象是对表象的概括和总结。例如对桌子而言,意象并不保留其具体特征,只表征其大致的轮廓,这种轮廓是在对桌子这一类事物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之上得出的。命题和意象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对外部信息的重构,都需要意识的控制,因此会产生较多的认知负荷。二者的区别在于命题是完全抽象的,而意象则保留了一定的形象性。当信息在语义通道中传输时,其编码方式是由信息的特点、内容决定的。空间结构性强的语义信息会优先采用类比编码的形式形成意象,而时间逻辑性强的则会优先采用命题编码的形式形成命题。

3.动觉加工通道(Kinestheticprocessingchannel)

动觉是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状况的感觉,也就是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感觉。动觉通道主要用于加工动作信息,同知觉加工通道和语义加工通道一样,该通道的加工也是以大脑为神经基础。但除此之外,脊髓、小脑和外周神经对该通道的学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动觉通道主要是针对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动作活动方式,如写字、骑车、游泳等,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对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经过两个过程:认识和操作。在认识过程中,学习者必须借助于知觉通道和语义通道的加工作用,知觉通道对输入感觉信息的加工,首先使学习者对动作技能产生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语义通道的加工可以使学习者从思维的角度掌握动作的技巧,使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和精确,在此基础上学习者会对动作技能产生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在第二阶段的操作过程中,学习者只需要在认识的指导下,完成各种动作,当完成正确的动作时,在运动器官、小脑和大脑皮质运动区会形成稳定的神经结构,进而使动作自动化。但是,从认识到动作自动化的过渡并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过程,例如学习骑自行车。虽然学习者已经清楚骑车的步骤,但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为动作技能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学习者进行动作技能类知识的学习时,将动觉信息编码成动觉模型,在此过程中运动器官上会留有动觉信息的记忆,进而使学习者产生一种最为直接的动作经验,帮助实现自动化,有效地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综上所述,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三通道加工信息类型、编码方式和编码后的表征形式可用表2表示。

4.三通道的相互关系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知觉通道、语义通道和动觉通道是三个相互独立的并行加工系统,但三通道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知觉通道为整个多媒体学习提供学习内容的特征信息和有关学习环境的背景信息,对学习内容产生感性的认识;语义通道是在知觉通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总结,使感性认识升华成理性认识;动觉通道赋予这种认识过程主观能动性。三个通道在构成一个整体时相互依存,如语义通道意象的形成就是在知觉通道知觉表象形成的基础之上抽象概括而得的;动觉通道加工简单的动作只需要重复的操作练习,但对复杂的动作技能的学习则需要在自动化过程之前借助于知觉通道和语义通道的作用而完成。

多媒体学习三通道假设对mayer通道理论的改进之处在于,将通道的划分标准由原来的感觉获取转向信息处理。在三通道假设中,笔者将类比和命题两种编码从原来的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中提取出来,合并成语义通道,用于加工抽象的语义符号。而在语义通道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知觉通道和动觉通道,用于处理知觉信息和动作信息。这种新的划分方式是在整合多种编码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支持,强调了多媒体学习的多元性,扩大了多媒体学习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了多媒体学习过程中知觉特性、动觉特性和时间特性的研究。三通道假设的提出,旨在引起人们对知觉学习和动作学习的重视,为三类学习行为的整合提供理论依据。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三通道多媒体学习过程信息获取的眼动脑电特征与认知传播模型”(编号:11YJa8800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篇8

项目简介:“汉维哈柯文版office办公软件产品”是一套独具特色的集成办公软件,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疆西北星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我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特点与信息处理的应用需求,开发的是支持汉、维、哈、柯、英文五种语言文字的编辑处理、跨平台、兼容性好(兼容微软office套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语种办公软件。

意义:该软件产品集成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幻灯片制作三大应用功能。软件研发中解决了字符排序、拉长、混合编辑、排版、多媒体、等50多个技术难题,填补了新疆没有维哈柯文办公软件的空白,对促进我区少数民族文字软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满足了我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迫切需要。

第一套自主开发的世界级办公软件

项目简介: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国首套世界级办公软件”――永中office的测试版拥有许多革命性的创新,在单一的程序中集成了办公软件的三大应用(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幻灯片),并且在所有office应用中使用统一文件格式、统一标准用户界面,特别是永中office“数据对象储藏库”技术,这一创新技术应用,真正解决了办公软件各应用间数据集成问题。

意义:在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这两个微软和其他办公软件的技术软肋上,永中office开发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永中office的另外一个明显的技术优势在于它优异的跨平台性,由于利用JaVa开发语言,可以使永中office跨越任何支持JaVa的平台,保证了不同系统平台用户之间文件交流的畅通性,而这恰恰是目前wpSoffice最为头疼的事。

Linux的跨平台藏文信息处理

项目简介:Linux藏文应用环境是在Linux操作系统上开发的,支持英、汉和藏三种文字的藏文应用环境,目前,该应用环境已经与红旗Linux进行了集成,形成服务器版和桌面版。该成果采用统一的多文种信息处理体系和系统框架,采用Unicode内码,支持国际/国家相关藏文、汉字处理标准;采用Qt/KDe平台作为藏文信息处理系统的图形标准。

意义:从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角度,系统采用当前文字处理领域的最新技术来解决藏文操作系统中的特殊问题,因此藏文操作系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民族语言版本Linux操作系统及办公套件

项目简介:该项目为民族文字用户提供蒙古文、藏文、维文系统平台,结束我国没有专门蒙古文、藏文、维文系统平台的现状。该项目可以在红旗Linux系统上增加蒙古文、藏文、维文支持。在红旗Linux上安装本软件后,即可支持包括蒙、藏、维、汉、英等在多文种处理。能够在Linux系统中输入、存储、加工、显示、打印汉字,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软件采用符合国际国家标准的字符编码,支持大字符集:GB13000、GB18030-2000、iSo10646-2000。软件为Linux系统提供了完善的本地化支持,能够按照汉、蒙、藏、维文化习俗显示时间,日期。软件提供了汉、蒙、藏、维多种文字的系统界面。

意义:本项目采取充分利用Linux系统现有国际化技术,底层开发,系统全面多语言化。采用红旗Linux为基础平台,不仅完成了蒙古文、藏文、维文化用户界面,还针对相关系统进行了改进和增强。

通用报表定制系统

项目简介:该系统采用B/S结构,完成数据来源定义、报表样式定义和报表的浏览功能。用户可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完成已往需要编程才能实现的报表定义。系统由报表设计器、报表服务器、报表客户端三部分组成。

意义:系统具备强大的数据计算、灵活方便的函数定义、完备的报表分析、报表结果的多种方式输出等功能;可采用外挂、内嵌等方式与J2ee、.net等架构的应用系统进行连接;功能完备的统计图表等的特点,系统设计通用性强,能适应当前主流架构系统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弹指e挥办公自动化系统

项目简介:该系统是采用最新的J2ee技术自行开发的一套广泛适用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文档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基于J2ee架构,业务流程、用户界面、业务报表、档案类型都可动态定制;基于J2ee架构,实现了文档一体化;基于J2ee架构实现了广域网的应用;文书档案实现了按部门组卷的功能;系统本身具有自动备份、恢复数据的功能。

意义:系统实现了业务动态定制、文档一体化、广域网下单位之间的公文交换、自动备份及恢复系统数据,并具备移动办公、并行处理、公文监控、催办、手机短信提示、版本信息、电子分发、电子印章等功能。

中安oFFiCe

项目简介:该系统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快速地设计表单模板。密文格式独立;密文的密级标识采用图像水印技术生成,与密文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分割,任何一个微小部分更改,系统都能发现并发出警告;实现密文网络侦听识别;采用平台及中间件技术,通过特有的组件,可以快速设生成标准电子公文;系统居有独立性,能够和常用编辑系统文件实现无缝链接,增强了系统扩展性。

意义:系统设计了普通版和涉密版,普通版能够快速创建各种电子公文,能对生成的公文加密存储,能和常用编辑器实现无缝链接;涉密版采用专用公文编辑模版,将带有密级的文件转换成无法更改的、带有密级标识的文件格式并确保正文与密级标识不可分离,以防止非法篡改涉密文件。

科皓mofice企业办公平台软件

项目简介:该系统采用统一消息驱动技术,实现了手机和电脑办公的有机结合;采用开放体系结构,提供对强大的移动通信业务支持;采用消息中间件进行消息的流转,保证了消息能够准确、安全、可靠地发送到接受方;采用结构化、组件化方法设计;具有良好平台无关性和语言无关性;采用队列管理技术,实现对各单位数据的有效处理;采用硬件集群和软件集群相结合的技术,配合网络负载平衡技术,满足系统容量不断扩充需求;提高了可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安全可靠性。

意义:系统为单位用户提供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的低成本信息沟通和移动办公手段,不仅实现通信互连、信息与传递,还具备基本的办公软件功能,可实现单位用户oa软件功能。

Linux办公自动化软件测试环境

项目简介:该项目提供了适用于Linux办公自动化软件测试模型,可用于定制多种类型办公自动化软件测试方法、技术和过程。形成了一套完整测试体系及工作流程;提供了Linux办公自动化软件的集成测试工具,包括:测试框架、版本管理、错误跟踪工具;提供了评估系统,实现对Linux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评估与用户跟踪,确保软件质量。

意义:提供了评估系统,实现对Linux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评估与用户跟踪,确保软件质量。

Linux智能人机交互系统

项目简介:该项目将填补Linux操作系统上没有手写与oCR软件的空白,市场前景巨大,可望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对Linux平台在政府办公中的应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Linux操作系统在政府机关的应用以及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pC在国内的推广,对于Linux下的手写与oCR系统的用户需求将会快速增长。

意义:汉王笔大字符集手写识别,可以解决很多键盘输入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它将成为一部分Linux用户进行汉字输入的首选输入法。

南宁市行政审批电子政务办公

项目简介:该系统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由信息公告、公文交换、业务受理、事项管理、智能统计等11个子系统共60个功能模块组成;提供强有力监控功能;提供实用而灵活联审功能(即并联审批或称主办受理,通过网络抄告相关窗口的功能);软件系统设计采用科学、规范、通用的审批流程与并联审批流程,并结合oa办公系统功能;软件系统采用aSp、Delphi双语言平台及B/S和C/S双模式开发设计;软件系统结合手机短信功能,实现程序前台受理,审批办结合系统服务器后台自动条件判断发送短信功能。

意义:该系统成功研发填补了我市大部分市直机关没有统一规范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平台的空白。

信科办公自动化集成

项目简介:该项目采用了LotusDomino/notesR5平台实现企业级信息集成和知识管理,具有功能齐全、操作方便、查询灵活、自主化程度高、数据管理安全、系统运行稳健等特点。意义:该系统涵盖业务比较齐全,支持多数主流系统平台,系统扩展性好,可满足大多数单位实现办公自动化的需要。

中软Linux3.1桌面操作

项目简介:简易、友好的安装过程,安装界面图形化,配合帮助信息;完善的中文平台,支持GB18030-2000中文标准,支持普遍使用的智能aBC、王码五笔输入法;易用的系统管理工具,用户管理、字体管理、桌面配置、软件包管理;丰富的硬件适配,支持网卡、显卡、声卡、调制解调器、打印机等主流设备;丰富的网络应用支持,上网浏览、收发邮件、资源共享;易用的图形环境,全部图形化操作;良好的多媒体支持、支持mp3、VCD、DVD等多种格式的播放;完善的系统功能,支持oFFiCe办公套件,支持B/S架构的应用;可靠的安全特性,减免病毒的攻击。

意义:该项目对系统易用性、友好性、可靠性方面进行全新的设计。

朗科办公自动化系统V1.1

项目简介:该系统用户按照严格的权限控制和安全控制登陆使用。其完全基于web方式,采用Lotusnotes/Domino平台和XmLJaVa技术,可以做到工作流跨服务器流转追踪,并提供了多人会签的文档锁机制,将收发文、会议管理、任务管理、文件传阅和信息与单位的核心业务紧密集成,具有完善的自动化办公功能。

意义:该系统利用数字签名保证重要数据的完整性,并利用独特的加密技术、用户验证、存取控制等安全机制,使用户只能看到和自己有关的文件,充分保证数据的安全。

安全办公自动化

项目简介:该系统采用目前先进、优秀的LotUS作为其办公开发平台,LotUS产品以其功能强大、实用、高效、先进、安全等特点,通用办公自动化子模块,内容涵盖了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全部办公事务及办公管理事务。

意义:该系统具有国家保密局监制的物理隔离设备,引入信息安全岛和密钥,具有很强防泄密功能;多达7级系统访问权限控制和数字签名技术,客户端采用SSL安全认证,符合C2级安全标准;远程安全办公模式,采用转发系统,适合人员外出或上下级之间远程登录办公;声、像压缩技术可对视频会议、远程可视通话实时压缩传输,确保声、像的高度保真;数码记事本功能。

中信安全办公自动化应用平台

项目简介:中信安全办公自动化应用平台是针对目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繁冗、低效、保密安全性差的办公现状,通过集成加密卡等硬件设备和病毒防火墙,运用Java语言自主开发的具有安全监控、安全审计、安全应用功能的安全平台。该系统基于LotusDomino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完全可控oa安全通道;同时具备了严格用户登录控制,通过硬件对数据加密实现实时跟踪、文档一体化,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等特殊系统功能。

意义:该系统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办公自动化提供了安全保障。

公安局刑事案件技侦办公自动化系统

项目简介:该项目采用了B/S结合C/S结构开发的公安刑事案件技侦办公自动化系统,在通过ip地址、maC地址、用户名和密码进行全方位身份的验证。

意义:该项目实现了案件立案、审查、任务分配、侦办、查询、结案、专人专机保密等全过程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符合软件工程相关设计规范,数据结构符合公安部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永兴办公信息系统

项目简介:本系统采用界面友好、低维护的B/S体系结构,便于网上办公,同时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远程办公。为用户简单、高效、快速地构建企业级的通信基础设施,完成网上协同工作,实现网络化办公,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意义:解决了用户内部各部门及岗位间协同,上下级沟通,以及资源管理和利用,同时,加强了上级对下级,总部外分支的监控,并利用不断积累的信息资源辅助领导决策。系统结合具有潜力的JaVa,使系统具有极大的通用性,能够运行于多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

熊猫办公自动化(oa)系统V5.0

项目简介:本系统采用JaVa及VC++技术,实现图形化的工作流定制端,实现“所见即所得”。系统融合各种网络技术、手写笔技术、internat技术、网络安全及网页等多种计算机技术。设计识别器控件解决手写输入问题。设计全文批注控件解决批示意见问题。设计笔迹控件解决亲笔信、圈注、签名等问题。

意义:适应了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实现办公管理信息化的要求,有助于实现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信息共享,协同办公,提高管理效率。

平方笔迹鉴别系统

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脱机、文本独立笔迹鉴别问题,通过对笔迹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匹配等技术的研究,设计自有的特征提取方法和分类算法,并开发笔迹鉴别系统。本项目将图像识别技术运用于文本独立的笔迹鉴别,本质是对图像纹理的研究,通过应用了笔迹整体图像的纹理特征提取和分类技术,能对待检脱机笔迹进行识别。项目组通过设计多种图像预处理方法,改进了提取特征的Gabor算法和SVm(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使得笔迹整体识别率达到78%。同时提供笔迹样本库管理功能,对训练样本进行管理。

意义:笔迹识别应用于公安办案,检察举证等领域,能提高这些部门的工作效率,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工作流及知识管理的网上办公系统

项目简介:该软件可自动生成串行、并行的可变办公流程;实现办公信息智能化的处理功能;可实现JaVa服务器系统与Domino服务器共享身份认证,使用两类系统无缝地连接;保证了信息多层次的全面的安全性;使多种类型信息的价值得以提升,成为高附加值的知识资产;专家集体智能加权决策,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它可更加有效地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规范管理、提高办公效率和科学化程度。

意义:可作为商业软件向外推广,必将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信业e-oa”办公自动化系统

项目简介:该项目主要针对各个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作管理的各项需求为目标而设计的。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了公文流转、电子邮件、电子个人秘书、常用信息管理、档案管理、业务资料管理等多项日常业务的处理,能够高效、规范的完成网上协作办公。

意义:该成果信息的覆盖面涉及了整个办公过程,解决了信息凌乱无序问题;实现了信息集中管理、共享使用;公文运转和信息流转采用电子手段可以大大加快流转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了文件状态管理难以监控,容易导致重要文件丢失、公文旅行、办事拖拉等问题;解决了缺乏信息检索工具,难以查找调用有用的信息问题,提高了信息利用率。

重庆电力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

项目简介:本系统结合重庆市电力公司的企业办公特点,实现了“上联国电公司、横联重庆市党政办公网,下联基层单位”的广域网络环境下全行业综合办公自动化,功能涵盖了公文处理、档案管理等,支持移动办公和居家办公,实现了客户服务系统与办公系统的数据整合。

意义:提供了基于构件、面向应用的开放式平台,采用面向构件的搭建方法和灵活工作流控制,具有较好的应用适应性,减少了系统软件包维护量。

书生智能文档技术-2004

项目简介:设计工具支持可视化的设计文档外观、校验、计算、访问控制、数字签名、电子印章、对webservice的引用以及强大的脚本引擎等;统一客户端支持对XmL文档的全面解析,可以作为独立的客户端应用,也可以嵌入到浏览器中使用;服务器包括用户管理、文档管理、授权管理、服务管理、映射管理等功能,同时提供了SDK,支持快速的应用开发;支持电子印章和电子签名,可以直接与智能文档设计器以及服务器无缝结合。

意义:书生智能文档是一种动态的XmL文档,除了具备传统电子文档的所有特性外,还包含有高度结构化的XmL信息、应用程序、可执行的动作、安全访问控制等;在内容组织、表现和交互上更具柔性,动态地与应用系统融合。

通用办公自动化平台(DXo)

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篇9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工作日臻完善的大背景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中“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要建立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印发了《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方案》并共同召开“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视频会议”进行工作部署。**日,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召开“全省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视频会议”,对建设全省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部署。

根据中央、省里统一安排部署,市公务员管理信息库建设工作于七月上旬正式启动,此项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在上级领导的精心指导及各单位操作人员的全力配合下,我市人保部门不仅汇集了全面充分的建库数据,而且践行了按时上报数据信息的建库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分级建设管理的初期任务。公务员管理信息的建库工作,是一项包括信息采集,处理录入逻辑关系,涉及行政管理学范畴,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细活,之所以能按上报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主要是在做好我市公务员管理信息库建设的过程中,准确、科学与辩证的工作思路是其最为重要的保障因素,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而言,它们也构成了完善此项建设工作的哲学维度。

一、本体论:建设中的准确――以事实为依据

在本体论上,德国哲学家康德将人的理性称为“追溯本原的能力”,而本原,就是“放在第一的事物”。对作为必须具备理性素质的行政工作人员来说,“客观事实”就是所谓的本原,即“放在第一位的事物”,而重视、追溯与恪守“客观事实”的能力,就是行政工作人员的理性。在我市本次公务员管理信息库的建构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准确地采集信息、充分地整理信息以及规范地审核信息成为了建库工作的首要原则。作为“二个中心”之一,市公务员局要求各采集单位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统一标准(60-131项信息)完成本单位全体公务员的数据采集、校核及录入工作,并进一步审核各基础信息源上报的公务员人员汇总名单及身份证明材料,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上,以各市直单位及各县为独立文件库,掌握了63份详实的电子版与纸质版文字材料,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信息客观真实。

二、方法论:建设中的科学――从实际操作出发

毋庸置疑,在当代科学哲学中,哲学是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其中,实证主义至今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之一,它所强调的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性),换言之,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观察相符,两者缺一不可。对于我市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言,科学地学习、研究进而应用好《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是实践操作中最关键的环节,基于系统软件开发的阶段性与特殊性,许多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尽相同的疑点与难点,在经过相互交流与学习之后,本着科学观察、逻辑分析以及实证校验相结合的方法论思路,最终基本解决了软件应用上的疑难部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饶市交通运输局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同志们经过反复操作实践,提出了备份与接收双向合并的科学方式,从实际操作出发,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信息录入、架构、管理、汇集和上报工作的畅达、精准与快捷。

三、认识论:建设中的辩证――坚持发展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光辉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公务员队伍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员的更替、机构的调整以及政策法规的变化都影响到对公务员队伍进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时俱进,保持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对于构建科学完善、功能齐备的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意义非凡。就目前《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单机版)的使用功能而言,其对于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作用主要依托于“系统管理中心”、“机构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系统”这三个功能模块,因此还基本停留在汇总的意义之上。笔者认为,随着公务员管理需求的逐步扩大,“工资管理”、“综合查询分析”等功能模块将会为公务员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充分的实际意义,这也将是今后系统建设和管理工作人员继续学习的方向和关注的焦点,而最终形成一个动态、同步而智能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已非远在八荒之外。以上这些坚持发展的认识,也正是做好公务员管理信息库建设的辩证哲学之依据所在。

地理信息系统的意义篇10

(一)自然语言阶段

自然语言是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供人类记载与交换信息使用的最为常见的语言。它具有通俗性、易理解性。在数学,计算机等学科不发达的时期,自然语言在空间信息的表达上起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等文献中,有大量文字记载了空间信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描述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类聚集区――多在山谷、平原地区的桃花已经开过,而山上寺庙中的桃花才开始开放。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地理学一重要规律,既垂直地带性。

自然语言是科学研究和表述最基本的工具,对于地理学而言,自然语言主要以描述为目的。纯粹的自然语言是模糊的,其结构性不强且复杂多变。用自然语言来描述空间信息,会存在表述冗余、表达不精确、信息挖掘空间小的问题。

(二)地图语言阶段

1、早期地图

相比于普通的自然语言,“图”具有更好的记载、示意空间信息的功能。最早的地图,并不具备现代定义地图的完整特点,但是其更简练的表达、更直观的展现为古代人们的生活、政治、军事带来便利。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中出土了公元前238年下葬的7幅木刻地图。它们分别为政区图、地形图和经济图。(图1)图中包括山峰、山脉、居民地、河流等地理要素,没有明确的比例尺。

早期地图主要发挥了“示意、展现”的功能。能给读图者主要的空间信息,帮助读图者决策,但其可量测性并没有保障。

2、现代地图

现代地图定义为“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数学法则的引入是现代意义的地图区别于传统地图重要的特点。数学法则包括坐标系统,地图投影以及比例尺,这三个要素使得现代意义的地图严密、准确、可测量。这使得地图对空间信息的表达突破了一般的定性描述,走向“为世界建模”的定量阶段。

3、计算机地图

在计算机制图之前,地图的制作周期长,人力物力的开销大。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地图的绘制从传统的手工绘制发展成为计算机绘制。这使得地图生产的成本降低,周期缩短,从而使地图能够表达不断变化的空间信息。同时,计算机技术进入制图领域,使得地图精准化,标准化程度提高。

(三)地理信息系统阶段

从自然语言到地图,尤其是计算机制图:空间信息的表达向着“快”、“多”、“准”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对空间信息的要求也增多。传统地图在动态性、交互性上表现出局限性。因此,将数据库技术引入空间信息的表达,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始登上舞台,成为继自然语言、地图后的空间信息表达方法。

GiS脱胎于地图,如果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代语言,那么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地理学的第三代语言。不同于普通的地图、机制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包括空间信息量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等。这些分析功能通常是由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所选择与进行的,因而,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数据库来管理空间数据,使得系统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动态性。

(四)虚拟地理环境阶段

将空间信息表达出来的目的是对其进行记载、交换、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这些功能。但是,随着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的成熟,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虚拟地理环境(VGe),可定义为包括作为主体的化身人类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等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数据环境,虚拟图形境象环境,虚拟经济环境,以及虚拟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6]。虚拟地理环境是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这使得它不仅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一切优秀的特征,还具有沉浸性、构想性和更好的交互性。通过虚拟地理环境,我们可以超越现实,到达远古时代甚至到达外星球。

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