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十篇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十篇

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8:48

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篇1

新生儿脐带的脱落一般在生后3~7d。脐部是一个自然的伤口,也是一个细菌侵入的门户,断脐时或出生后的处理不当,脐残端被细菌侵入,繁殖可引起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严重时引起败血症,甚至死亡。因此做好新生儿脐部护理十分重要。我们对新生作每日常规做脐部护理,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母婴同室管理制度。去年对在我院产科出生的部分新生儿进行了临床监测,无1例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现将预防与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中,我们抽取300名进行了跟踪监测。300名新生儿中,剖宫产256例,会阴侧切分娩5例,自然分娩39例。

2护理措施

新生儿回病房后,值班护士对新生儿进行认真的核对与查体,检查脐带有无渗血,脐纱方有无污染。如有渗血抱回分娩室在严格消毒的情况下重新结扎脐带;如脐纱方有污染应立即更换,保持脐部的清洁与干燥。脐纱方在出生后8~12h取下,每日用2%碘伏消毒脐部及脐轮周围2次。

2.1预防感染保证新生儿清洁,每日洗澡1次,洗澡时避免污水污染脐部,洗澡后要更换衬衣。勤换尿布,注意勿使尿布遮盖脐部,以免脐部受尿液感染。脐纱方取下后不必包裹纱布,更不要用厚塑料布盖上,再用胶布粘上,这样很容易滋生细菌酵成脐炎。婴儿用的眼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等一定要新生儿专用,避免交叉使用。

2.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1)母婴同室病房保持清洁安静,有利于产妇及婴儿的休息与睡眠。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每次通风15~30min。(2)病房做好消毒工作,每日空气消毒机消毒病房2次,每次1小时。(3)每月病房空气培养1次,每月对物体表面,消毒剂以及医护人员的手做1次微生物监测,并保存检测记录。(4)保持地面清洁,每日用0.2%过氧乙酸或1∶2000健之素消毒液拖地2次。(5)喂奶前后,换尿布前后母亲或家属应洗手。(6)指甲应剪短,避免抓伤新生儿或把细菌带给新生儿。(7)母婴出院后对床单应用消毒液进行擦拭与消毒。

2.3指导母乳喂养孕妇住院后责任护士及时向其母乳喂养的有关知识,如母乳喂养的好处,早吸吮、按需哺乳等。产后立即让新生儿吸吮母亲的乳房,使新生儿尽早的获得足够的乳汁,让新生儿吃到免疫物质极高的初乳,增加婴儿的抗病能力,从而减少脐炎的发生。

2.4加强母婴同室的管理责任护士向家属及产妇反复宣传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从保护新生儿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探视人员。冬天外来探视人员不能直接接近新生儿,因从外边进来,身上比较凉,对新生儿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家人或亲属有感冒者谢绝探视与陪护,以免增加新生儿感染机会。对有传染病的产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与消毒隔离手段。

3结

对300例新生儿住院期间跟踪监测,无1例发生新生儿脐炎,护理效果较好。

4讨

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

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生儿脐带残端为一开放伤口,如护理不当可引起感染。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常见的问题有脐出血、脐炎、脐肉芽肿,严重者可合并全身感染发展为败血症。临床发现出生时正确断脐,加强日常护理及住院时适时修剪,加强产妇的健康宣教,科学严格的质量管理是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有效措施。

1临床资料

选择新生儿368例,男189例,女179例,顺娩200例,剖宫产168例。孕周在37~42周,无产伤,无窒息,无产前感染。

2体会

2.1正确断脐新生儿在出生清理呼吸道后,各项评分好就会在无菌操作下进行断脐。我院采用在距离脐根0.5cm处用气门芯结扎,然后在结扎部位上0.5cm剪断脐带,挤除残血,用安尔碘消毒液消毒脐残端,覆盖好无菌纱布,脐带布加压包扎,脐带一般脆性大,在剪脐过程中应当注意根据情况来结扎,切忌过长过短,24h内注意观察脐带有无渗血,有渗血者再次结扎。

2.2加强日常护理适时修剪脐带脱落前护理,我院采取出生24h后暴露脐带残端,新生儿出生后每日沐浴1次,沐浴后用干棉签擦干然后用75%酒精2次消毒脐带断端。预防感染并且保持干燥并针对脐带不同临床表现采用不同护理方法。住院时适时修剪可促进创面愈合,出生第48h后根据脐带情况给予修剪,先用安尔碘消毒液消毒脐残端及周围皮肤,在结扎下方用无菌剪刀沿脐根呈浅锥形一点一点剪掉,再用安尔碘消毒液消毒。这样修剪可促进创面早日愈合,减少脐炎发生。

2.3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新生儿脐部恢复情况是产妇及家属最担心和焦虑的问题,因现在脐部护理方法与过去传统观念不同所以做好宣传至关重要,新生儿在出生后告知现脐带情况,耐心解释脐带护理要点,教会产妇观察脐带,告知产妇保持脐带干燥重要性,及时更换尿布以免尿液浸润脐带,通过有效的宣传能解除家长的思想顾虑,也能减少脐带发炎的几率。

2.4科学严格的质量管理是监督让每一位护士都掌握正确的脐部护理工作并制定相关的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学习,并委派责任心强,操作技术好的护师担任质控员,监督每一项工作及指导,经常总结工作,讨论脐炎发生原因,分析个案。严格把关随时监督,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脐带发炎的几率。

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不干预;护理

theeffectComparisonoftraditionalnursingwithnointerventionnursinginneonatalUmbilicalRegion/HUGui-zhen,HUXian-yu,LiYan-hui.//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5,12(20):104-106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ofthetraditionalnursingwithnointerventionnursinginneonatalumbilicalregion.method:815newbornsoffull-termbirth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theobservationgroup(400cases)andthecontrolgroup(415cases).afterbirth,thecontrolgroupwasgiventraditionalnursing,while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nointerventionnursing.thesheddingtimeofumbilicalcordstumpandtheoccurrenceofadversereactions(bleedingandinfection)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3to6daysafterbirth,theproportionofnewbornswithumbilicalcordstumpoffoftheobservationgroupwasobviously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字2=11.28,p

【Keywords】newborn;Bellybutton;nointervention;nursing

First-author’saddress:ShijieHospitalofDongguanCity,Dongguan52329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0.035

脐带在胎儿成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满足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需要十分关键。在新生儿出生后,需剪断脐带。脐带剪断后,其愈合过程一般需要7d左右,伤口附近会产生少量胶质分泌物,为厌氧细菌提供有利的培养基,加之新生儿抵抗力较差,厌氧细菌容易通过脐带残端创口侵入机体并引发脐部感染,甚至发展为重度脐炎(蜂窝组织炎及脐周脓肿),导致新生儿败血症、腹膜炎及化脓性脑膜炎等的发生,严重时可引起患儿死亡。因此,在产科工作中,新生儿脐部护理是医院产科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新生儿脐带处理的目的是以止血为主,预防感染,尽快使脐残端干燥及脱落[1-2]。新生儿出生后,常规结扎其脐带后,脐带结扎残端一般在结扎后7~10d逐渐干燥并脱落,但值得注意的是,脐带血管仍需3~4周才可以完全愈合[3-4]。另外,由于新生儿脐部结扎的伤口是闭合的,这给厌氧菌感染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因此厌氧菌感染也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主要途径之一[5-6]。新生儿脐部护理是预防其并发症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观察脐部不干预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选择2013年7-12月本院产科的815例足月新生儿进行分组护理,以观察分析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12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815例,均为足月分娩婴儿,母婴无严重并发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新生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400例,对照组为415例。观察组:男186例,女214例;体重3612~3886g,平均(2827.4±24.5)g;胎龄37~41周,平均(38.9±2.7)周;顺产214例,剖宫产186例;apgar评分8~10分,平均(9.5±0.6)分。对照组:男192例,女223例;体重3594~3904g,平均(2847.9±21.7)g;胎龄37~42周,平均(38.8±2.9)周;顺产221例,剖宫产194例;apgar评分8~10分,平均(9.4±0.8)分。两组新生儿出生时的胎龄、分娩方式、apgar评分、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1)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法:在新生儿出生后,脐带根部及周围采用0.1%安尔碘常规消毒,距脐轮0.5cm处应用灭菌气门芯进行结扎脐带,距脐轮1.5cm处迅速地剪断脐带,残端血液马上用纱布挤出来,擦拭干净,并用2%的碘酊消毒脐带剪断的残端,断面待干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再用脐带布包扎。住院期间每日沐浴后需及时消毒脐窝及脐周围(75%酒精消毒),暴露脐带残端,等待脐带残端自然干燥,脱落。(2)观察组采用脐部不干预护理方法:结扎脐带的方法与对照组新生儿相同,即用5%聚维酮碘消毒脐部皮肤,脐带根部用气门芯结扎,在距结扎处1.0cm左右剪断脐带,并挤尽残留血液,用碘配擦拭脐带残端及脐轮周围,不用纱布与外界隔离,充分暴露脐部残端,保持脐部干燥、透气;不用脐带布包扎,保留脐部残端气门芯,不清理脐带残端结痴,使气门芯与残端结痴一起自然脱落。告知婴儿家长脐部护理的重要性,护理新生儿前、后正确清洗双手,彻底消毒新生儿脐窝根部而不单纯消毒脐带表面,观察脐部的异常情况并避免尿湿脐部。两组新生儿在断脐时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住院期间脐部未完全干燥或脐带未脱落者,出院后指导家长正确的脐部护理方法,做好电话随访并在儿童保健体检中做好跟踪工作。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及不良反应(脐部出血和脐炎发生率)的发生情况。新生儿脐炎的诊断标准:由于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新生儿的脐残端被细菌入侵、繁殖,发生急性炎症等临床症状体征。脐轮与脐周皮肤轻度红肿,伴有少量浆液性分泌物为轻度脐炎;脐部及脐周皮肤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较多,常有臭味或伴有全身症状为重度脐炎。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比较产后3~6d,观察组脐带残端脱落的新生儿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字2=11.28,p

2.2两组新生儿出血、潮红及感染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部潮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脐部出血和脐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在胎儿未出生前,脐带是将母体营养从胎盘输送给胎儿的管状结构,在胎儿成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十分关键。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的功能作用完成,需剪断脐带。由于脐带剪断后留下伤口,脐带残端失去血液供应后,将逐渐硬化、干枯并慢慢脱落。这个愈合过程一般需要7d左右,伤口附近会产生少量胶质分泌物,为厌氧细菌提供有利的培养基,加之新生儿抵抗力较差,厌氧细菌容易通过脐带残端创口侵入机体并引发脐部感染[7]。轻度脐带炎者可出现脐周围皮肤水肿,分泌少许脓性分泌物,一旦处理不当则会持续感染,进一步发展为重度脐炎(蜂窝组织炎及脐周脓肿),导致新生儿败血症、腹膜炎及化脓性脑膜炎等的发生,严重时可引起患儿死亡[8-9]。因此,一直以来,新生儿脐部护理都是产科、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者及新生儿家长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新生儿脐部护理以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目前脐部护理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效果报道不一致。传统的脐部护理方法脐部感染几率高,其原因是用纱布绷带包扎脐部后使局部不透气,温湿度不稳定,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或粪便尿液污染时,若未及时更换尿布可导致脐部的分泌物增加,致使细菌入侵,从而延长脐带脱落的时间[10]。另一方面由于脐部受脐包的压迫,影响了新生儿的腹式呼吸,易引起新生儿腹部的不适,特别是对早产儿的呼吸有一定不良的影响。脐部渗出物与无菌纱布粘连,一旦得不到及时更换,使脐部处于潮湿环境,易发生感染而引发脐炎[11-12]。同时新生儿沐浴或大小便时也可能弄湿或污染脐部包扎的纱布,脐炎的感染风险提高。不干预护理方法对新生儿出生24h内进行沐浴后,擦干脐部,用75%酒精消毒脐带断面及脐窝,1次/d,暴露脐带残端,不用包扎,保持干燥透气,防止细菌入侵,从而减少脐部感染,利于脐带早期脱落,更利于护理人员及婴儿家长的观察与护理;暴露脐部可节省医疗材料,简化护理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护理人力;护理人员也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监测新生儿的情况,有利于护理安全,充分体现了以新生儿为中心的护理原则,提高了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这对减少产科的医疗纠纷十分有效作用。笔者认为新生儿脐部不干预的护理方法比传统的脐部用碘酊消毒、包扎法更胜一筹。

分娩是人类繁衍的生理过程,新生儿脐带自然脱落也是属于其中的一个生理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正常情况下,残留的脐带逐渐干燥僵化,于1周左右脱落,创口在10~14d才完全愈合[13-14]。本组研究中,产后3~6d,观察组脐带残端脱落的新生儿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7~14d,观察组脐带残端脱落的新生儿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推测其原因可能是:不干预护理方法中,对新生儿出生24h内进行沐浴后,擦干脐部,用75%酒精消毒脐带断面及脐窝后即暴露脐带残端,不用包扎,保持干燥透气,这样能有效防止细菌入侵,从而减少脐部感染,利于脐带早期脱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脐部护理方法,用纱布绷带包扎脐部,使局部不透气,温湿度不稳定,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或粪便尿液污染时,若未及时更换尿布可导致脐部的分泌物增加,致使细菌入侵,从而延长脐带脱落的时间。因此,在脐带残端脱落的时间上,不干预护理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护理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脐带残端很快有细菌存在,传统护理方法是采用乙醇消毒加脐带包扎,但由于纱布、绷带包扎容易致伤口不透气,温度、湿度变化比较大,特别是纱布、绷带包扎包被尿液、粪便、脐部渗液、渗血或分泌物所污染后,家属往往不能及时更换,致使脐部残端伤口温度、湿度增高,局部不透气,成了细菌的培养基,细菌侵入,新生儿脐炎的发生风险提高。目前wHo对脐带护理方式的指导意见比较倾向“自然干燥法”,无菌断脐、无需包扎及消毒,提倡等待脐带自然干燥脱落。研究发现,新生儿出生后,断脐后不做处理,予以暴露脐带残端,并不会提高新生儿脐炎的发生风险[15-16]。本研究中,观察组新生儿脐部出血和脐炎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脐带自然脱落是一个自然的法则,而不干预护理方法顺应了脐带自然脱落的过程,遵循了这个人类诞生的自然法则。不干预脐部护理法能更快地促进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及脐部愈合,减少脐炎的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新生儿脐部护理方法。临床实践证明,此法安全、高效、低耗、省时、节约人力和护理成本,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夏杰.新生儿脐部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4):2236.

[2]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4-355.

[3]黄德珉,陈俭红.新生儿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54-355.

[4]文合群,冼肖媚,朱丽兴.暴露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7):899-902.

[5]李小花,朱亚萍,朱为.不同脐部护理在新生儿脐炎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9):62-63.

[6]宋红辉.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中的作用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3):170.

[7]钟丽晖,徐芮.舒适护理理念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应用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4,36(2):303-304.

[8]殷秀珠,陈小荷,胡善荣.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7):873-874.

[9]郭云芬,贺怀珠.新生儿脐部感染临床分析150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23):45.

[10]赖翠婷,麦桂霞,赖素丽.新生儿应用开放式脐部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358-359.

[11]徐东红.不干预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3):224-225.

[12]张燕冰,易亿.新生儿脐部护理改良法的效果评价与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18(8):66-67.

[13]王秋菊.改良式护理方法对预防新生儿脐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4):206-207.

[14]王芝兰,郭庆玲.对比分析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109-110.

[15]郑瑞莺.不同护理措施对新生儿脐部愈合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2):3353-3355.

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脐炎病;新生儿患者;治疗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84-01

新生儿脐炎是因为在对新生儿进行断脐的时候没有进行较好的处理,使其感染上大肠杆菌或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新生儿的脐带部位有粘液和臭味,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发热的现象,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还会使新生儿出现死亡的现象[1]。为了对患者进行较好的治疗,采取了两种方法,进行治疗,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71例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71例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实验组有38例,有20例新生儿性别为男,有18例新生儿性别为女;对照组有33例,有17例新生儿性别为男,有16例新生儿性别为女,两组新生儿的基本条件差别小(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实验组方法首先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脐部和脐窝进行擦洗,在无菌的棉签上吸收碘伏,对患者的脐部周围进行涂抹,注意保持适当的涂抹力度,避免对患者皮肤造成损害,脐部周围的碘伏晾干后,喷洒适量的云南白药,再用纱布进行覆盖,每天进行两次的药物治疗。

1.2.2对照组方法对患者的脐部进行擦洗,使其保持干净无菌的状态,在对患者的脐部周围涂抹碘伏,在对患者的治疗期间,避免对患者脐部进行触摸,避免使伤口进一步的感染,每天涂抹两次,共进行4天左右的治疗。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1.4治疗标准治疗显效:患者在进行2天的药物治疗后,脐部的脓液消失,红肿的现象也明显的减轻;治疗有效:患者在治疗4天后,脓液和红肿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治疗无效:患者在5天的治疗后,相应的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2结果

通过对患有脐炎病的新生儿进行治疗,实验组显效26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为78.8%,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的脐炎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在断脐的时候,消毒操作并不严格,而且新生儿的脐部处于凹陷的状态,极易出现细菌的集聚[2]。而新生儿的家长又没有相应的护理知识,并没有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甚至对于出现脓液的现象,也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而且在一些医疗条件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有在家中进行接生的,剪脐带的工具没有进行较好的杀菌,使患者直接出现细菌感染。总之,患有此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合理护理,使新生儿的脐部遭到细菌的感染。因此,要加强医护人员无菌的操作观念,尤其在断脐后,一定要对新生儿进行来良好的消毒操作,并使用纱布将脐部进行认真的包裹,保持干燥。同时对新生儿的住所每天都进行通风,还要保证新生儿内衣的清洁和柔软。而且要积极提倡患者去正规的医院进行生产,避免使用土法进行接生[3]。在对患有脐炎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首先要对患者的脐部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消毒,保证局部的清洁,主要是将患者脐部的脓液进行清理,这样就可以使患者的创面暴露出来,对患者进行碘伏的涂抹能够有效的消炎,再进行云南白药的治疗,不仅能够将脐部周围的细菌消除掉,还可以使创面保持干燥,从而有利于脓液的彻底消除,使红肿的现象也能尽快的消失,通过本文实验的研究,采用碘伏和云南白药进行综合治疗的实验组,有26例患者在用药两天后,相关的症状就得到显著的缓解,治疗有效率高达97.4%。而仅使用碘伏进行治疗的患者,不能对患者的创口进行有效的杀菌,因此患者的恢复效果较慢,治疗有效率为78.8%,由此证明对患有脐炎病的新生儿进行碘伏和云南白药的综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对脐炎病的患者使用云南白药和碘伏的治疗,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脓液和红肿的情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庆,卢济亨,张德江,万泽辉.57例新生儿脐炎导致病菌检测[J].浙江预防医学,2012,12(11):129-130.

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银离子敷料;新生儿脐炎;临床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05(2016)7-0001-03

新生儿脐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患儿发病时脐部或脐周皮肤会表现出明显的红肿,部分患儿脐窝处还会出现浆液脓性分泌物,如不加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发展成为腹壁蜂窝组织炎,严重情况下还会引起败血症、腹膜炎、门静脉炎等病症,导致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不安、精神状态差等),给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脐炎的主要原则是全身用药与局部治疗相结合,传统的儿科局部治疗以脐部或脐周涂抹甲紫、浓碘酊等进行消炎杀菌,但治疗效果都不十分理想[2]。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

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脐炎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银离子敷料治疗新生儿脐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脐炎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有典型的新生儿脐炎表现,脐部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并带有臭味或脐窝周围皮肤发红。轻症者除脐部有异常外,体温及食欲均正常,重症者则有发热、吃奶少等表现。按照其就诊时间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8例;日龄3~36d,平均(10.2±3.9)d。用药治疗前,采集患儿的脐部分泌物进行常规病原菌培养与鉴别,发现培养出大肠杆菌10例,B型溶血性链球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按照患儿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轻度脐炎(脐周红肿,且脐窝内存在轻度渗出表现,无脓液)、中度脐炎(脐周红肿,脐窝有渗出物,且渗出物的量轻度增多,有少许脓液)、重度脐炎(脐周红肿,并有部分溃烂表现,脐窝内的分泌物呈脓液状,有臭味,同时伴随不同程度的败血症、腹膜炎体征)[3],分别有3例、

12例、和5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日龄3~33d,平均(10.4±3.1)d。治疗前经脐部分泌物病原菌培养与鉴别,发现,培养出大肠杆菌9例,B型溶血性链球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按照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级,轻度脐炎、中度脐炎、重度脐炎分别有3例、13例和4例。两组患儿性别、日龄、致病病原菌、临床表现及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通过使用蘸有3%的双氧水的棉棒对脐部红肿、溃烂部位进行清洁,将脓液完全清除,至无泡沫后再次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擦干并给予5ml安尔碘进行消毒处理,采用旋转手法在患处涂以莫匹罗星软膏,轻轻按摩揉压,使得药物充分渗透、有效吸收,再以无菌纱布覆盖。上药2~3次/d。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儿则给予蘸有碘伏的消毒棉签将局部脓液清除干净,然后使用生理盐水对碘伏渍进行清洁,再以注射器(容量为5ml)抽取生理盐水,对准患儿的脐部,通过脉冲式清洗法进行冲洗,反复两次后,剪取与患儿患处大小相适合的的银离子(爱康肤银)抗菌敷料,填充于脐部,以无菌纱布覆盖。上药1次/d。

1.3观察指标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同时,记录各组患儿换药时的疼痛程度(患儿均在正常喂奶后60min左右,安静状态下换药,观察患儿换药时是否啼哭[4]),单次换药时间、总换药次数、脐部拭子细菌培养转阴的时间以及脐部总的愈合时间。其中,患儿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显效:以患儿用药后1~2d后脐部及周围皮肤红肿、渗液或者脓性分泌物等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脐部拭子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已转阴;有效:以患儿用药3~4d后脐部及周围皮肤红肿、渗液、脓性分泌物等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脐部拭子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已转阴;无效:以患儿无法达到上述标准,且用药5d后主要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的情况[5]。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0%和65.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906,p

2.2两组患儿换药时的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换药时保持安静15例(75.0%),啼哭/吵闹5例(25.0%),对照组患儿换药时保持安静4例(20.0%),啼哭/吵闹16例(80.0%),观察组患儿总体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儿其他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单次换药时间、总换药次数、脐部拭子细菌培养转阴的时间以及脐部总的愈合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脐炎指的是新生儿在断脐时或出生后常因护理不当引起的脐部炎症,本身在新生儿的脐带脱落前,脐部就很容易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而当新生儿断脐后,脐部形成先天性创口,很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致炎症感染[6]。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等多种革兰氏细菌都是常见的致病病原菌[7]。

临床上治疗新生儿脐炎的主要方法是抗菌消炎,本文观察了银离子敷料治疗新生儿脐炎的临床效果,并将其与莫匹罗星软膏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无论是在脐部拭子细菌培养转阴的时间或脐部总的愈合时间等主要指标的比较上,还是在治疗有效率的比较上,银离子敷料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莫匹罗星软膏的情况。

虽然作为一种局部外用抗生素,莫匹罗星可以通过在病原菌菌体内异亮氨酸转录Rna合成酶和异亮氨酸结合点的作用,达到阻断氨基酸合成,促进细胞内转录Rna耗竭,并进一步终止敏感菌Rna、蛋白质合成的目的,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发挥抗菌作用[8-10],但在治疗中,由于其无法有效维持创面的湿润,容易引起敷料浸透、创面粘连,一方面容易造成病原菌的再次入侵,另一方面,粘连严重的情况下,换药时不得不通过一些措施来将敷料分离,不仅操作复杂,时间长,而且易造成机械性损伤,给患儿带来更大的痛苦,本文患儿在换药时的疼痛程度比较,就明显观察到对照组患儿疼痛程度更高,啼哭/吵闹的比例占到80%,加上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每天需换药2~3次,更增加了患儿的痛苦程度,使患处伤口的愈合时间延长[11]。

而银离子敷料(爱康肤银)应用于新生儿脐炎的治疗过程中,其以1.2%的银离子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基本成分,一方面,羧甲基纤维素钠能够有效促进创面渗液的吸收和凝胶的形成,使创面可以维持一定的温度与合适的湿度,将其与外界环境隔绝,避免创口被污染,还能发挥保护神经末梢的作用,有效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另一方面,敷料中含有的银离子成分能够在氧化后形成活性银离子,并有效发挥抗感染作用,加速创面愈合,填塞在脐部的银离子敷料也能同时发挥吸收渗液的作用,在为伤口提供良好愈合环境的基础上,有效避免了因敷料与组织粘连导致的伤口机械性损伤,换药次数少、时间短,效果显著,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有保障,俞佳等[2]和应继东[12]研究结果也与本文基本一致,共同证实其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银离子敷料治疗新生儿脐炎的临床疗效显著,脐部痊愈时间缩短,操作更为简便,换药的痛苦程度小,安全小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树勤,徐小英.观察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7):106-108.

[2]俞佳,吴建萍,仇午娴.银离子抗菌敷料治疗新生儿脐炎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8):752-753.

[3]李梅,周珑,张鹤.银离子敷料在普外科换药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4,2(1):45-47.

[4]李金玲.诺氟沙星联合云南白药外敷治疗新生儿脐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6):3684-3686.

[5]胡桂贞,胡献玉,李延辉.新生儿脐部不干预护理与传统护理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0):104-106.

[6]张焕梅,吴丽芬.护创液联合护肤粉治疗新生儿脐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4,6(6):500-501.

[7]SoofiS,CousensS,imdada,etal.topicalapplicationofchlorhexidinetoneonatalumbilicalcordsforpreventionofomphalitisandneonatalmortalityinaruraldistrictofpakistan:acommunity-based,cluster-randomisedtrial[J].theLancet,2012,379(9820):1029-1036.

[8]Broomma,SmithSL.Latepresentationofneonatalomphalitisfollowingdrycordcare[J].Clinicalpediatrics,2013,52(7):675-677.

[9]erdoganHm,Unvera,Citilm,etal.DairyfarminginKarsdistrict,turkey:iii.neonatalcalfhealth[J].turkVeterinerlikveHayvancilikDergisi,2009,33(3):185-192.

[10]GoldenbergRL,mcClureem,SarahS,etal.aReviewofStudieswithChlorhexidineappliedDirectlytotheUmbilicalCord[J].americanJournalofperinatology,2013,30(8):699-702.

[11]周凤娟.汇涵术泰护创敷料用于新生儿脐部消毒临床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8):2223-2224.

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篇6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7)05(a)-0125-02

小儿糖尿病一般是通过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胰岛β细胞会出现进行破坏[1]。相关文献显示[2]:其发病不受季节影响,可以发生于一年四季,0~6岁的婴幼儿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位于我国儿童死因首位。小儿糖尿病临床多见于i型糖尿病,患儿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由于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肺部感染,进而出现体温异常和呼吸道感染,严重时会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者会致使患儿死亡[3],因此,对于患儿进行有效、及时治疗的同时给予患儿有效的护理干预?o为重要。该研究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之间,在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炎小儿共9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传统护理干预和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家属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患儿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之间,在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炎小儿共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1~8岁,平均(4.34±3.12)岁,入组患儿住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体温过高、肺部湿罗音、呼吸道异常等症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平均(4.41±3.20)岁,对照组49例,平均(4.39±3.34)岁,两组患儿在临床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患者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4]:入组患儿均符合糖尿病合并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患儿无心、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同时家属对研究表示同意。排除标准:患儿对药物有过敏反应;排除拒绝相关治疗者。

1.3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儿传统护理措施,需要使室内空气清新、通畅以及干燥,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之间;护理人员需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有无咳嗽、痰液性质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测量血糖。

观察组:给予患儿行个性化护理干预。①体位护理:护理人员给予患儿经常翻身,经常轻拍患儿背部,顺序需要由外周向肺门、从上到下进行等频率拍击等;②药物护理:根据患者的个体疾病差异,需要根据病原体给不同的药物治疗,若患儿出现呼吸道综合症,需及时对其行雾化吸入或者应用生理盐水和万托林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液体,同时采用空气压缩泵对其进行治疗,及时有效优于胰岛素控制血糖;③脐部护理: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儿脐部有无化脓、脱落等,对于已经脱落的患儿采用双氧水清洗,未脱落患儿使用0.9%碘酊消毒,清洗后需保持患儿脐部干燥;④健康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定时召开相关会议,倡导母乳喂养,少量多餐,保持患儿身体清爽,对于出汗多的患儿需要及时更滑衣服,应用热毛巾擦干,在喂养后需要将小儿树立抱起,轻拍背部,防止吐奶加速胃排空。

1.4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5]:①观察两组患儿经过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的临床效果对比情况;②统计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临床疗效评价[6]:患儿临床症状完消失,病情痊愈,判定为康复;患儿疾病出现好转且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判定为有效;患儿疾病和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判定无效。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由家属代填,分为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60~79分)、不满意(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对比情况以及对家属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用[n(%)]表示,p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对比情况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有效者共47例,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共35例,其有效率为71.43%,两者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3,p=0.000

2.2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干预模式的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6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82,p=0.000

3讨论

新生儿肺炎属于新生儿并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产前、产时以及产后,肺炎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吸入性肺炎,第二是感染性肺炎,新生儿肺炎的致病菌常常为肺炎克雷伯菌,其次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7]。吸入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多为呼吸道分泌物堆积、气道阻塞等,患者的病情的轻重主要和细菌性质、吸入物的量以及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烧、反应差以及呼吸节律等。通常把出生后6个月内患有糖尿病称为新生儿糖尿病,其发病率高达1/40~50万[8]。相关资料显示[9],发病机制多和遗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相关,如果双亲中一人患病,子代有3%~7%几率患病,如果双亲均为糖尿病患者,子代有30%~50%的概率患病。多数会会引起窒息、呼吸困难,严重者会出现死亡,因此,及时有效的给予抗生素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该研究通过对患儿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干预措施,能够及时监测患儿的疾病发展状况,体位护理能够有效的引出体内的呼吸道分泌物,排除气道分泌物,同时药物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脐部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脐部的干燥,防止细菌感染,同时健康指导患儿家属对糖尿病合并肺炎的相关知识,可以使其对患儿的康复更加了解。

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观察护理体会

新生儿败血症是目前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很率高。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弱,皮肤粘膜薄嫩易破损及脐部未愈合,是细菌容易入侵门户,可因产时、产前及产后感染而发病,因此如何做好护理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1临床资料

2006至2008年我科收治的45例用液固双相培养瓶行需氧菌培养确诊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其中男:15例,女:30例。足月产:40例,早产儿:3例。过期儿:2例。

2败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高烧或忽高忽低发烧,烦燥不安、食欲下降,脉搏增快、消瘦、贫血、脱水、酸中毒。严重者出现昏迷、抽风、黄疸、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表现。

皮肤与粘膜:常有红斑、痉点、痉斑等。

血培养:取血液进行细菌培养时可培养出致病菌。

3常见护理诊断

体温异常,低于或高于正常体温与感染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拒乳、吸吮无力,摄入量不足有关;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脐炎、脓疱疮有关;潜在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与细菌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4护理措施

4.1保护性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当体温过高时,可调节环境温度,打开包被等物理方法或多喂水来降低体温,新生儿不宜用药物、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体温不升时,及时给予保暖措施;降温后,30min复测体温一次,并记录。

4.2保证营养供给

喂养时要细心,少量、多次给予哺乳,保证机体的需要。吸吮无力者,可鼻饲喂养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营养。

4.3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

病原菌未明前,可选择氨苄青霉素抗感染治疗,病原菌明确后根据药敏选择用药。

4.4清除局部感染灶

如脐炎、鹅口疮、脓疱疮、皮肤破损等,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4.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加强巡视,每4h监测t、p、R、Bp的变化,如出现面色发灰、哭声低弱、尖叫、呕吐频繁等症状时,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做好抢救准备。

4.6健康教育

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减轻家长的恐惧及焦虑,讲解与败血症发生有关的护理知识、抗生素治疗过程长的原因,取得家长合作。

5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

要注意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治孕妇感染,以防胎儿在宫内感染;在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产房环境、抢救设备、复苏器械等要严格消毒;对早期破水、产程太长、宫内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做新生儿护理工作,应特别注意保护好皮肤、粘膜、脐部免受感染或损伤,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在护理新生儿时,要细心观察吃、睡、动等方面有无异常表现,尽可能及早发现轻微的感染病灶,及时处理,以免感染扩散。

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篇8

【关健词】综合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易感隐患防控措施

近年来,院内感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新生儿是医源性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各个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另外一些侵入性操作、使用等均可使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由于其具有特殊性,已成为医院内感染工作的重点。我院自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共出院新生儿患儿456例,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分析统计共发生院内感染20例(4.38%),现就新生儿院内感染易感隐患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1]

1呼吸道感染

发生呼吸道感染包括新生儿肺部感染8例,主要为获得性肺炎,感染率为1.75%。

1.1易感隐患

1.1.1口咽部细菌定植和误吸,口咽部定植菌误吸是患儿获得性肺部感染的最主要隐患。吞咽和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时、昏迷带鼻胃管、胃反射抑制、胃排空延迟及胃肠张力下降者则易发生误吸。当吸入菌量大、毒力高时患儿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1.1.2胃液酸度降低,新生儿胃酸浓度减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胃内细菌引起获得性肺炎的机制可能是直接误吸胃液。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儿的体位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入的重要因素。

1.1.3呼吸道侵入性操作损害了正常的防御机能,其不利影响包括:(1)损伤鼻腔粘膜上皮和引起炎症反应;(2)削弱咳嗽和纤毛清除功能;(3)刺激气道分泌,氧气囊上方分泌物滞留和下漏;(4)恶化口腔卫生,易并发鼻窦及鼻咽部炎症;(5)导管本身还可以成为细菌粘附繁殖和自鼻腔向后移行的便利通道。

1.1.4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呼吸功能不完善、防御功能不健全,细菌病毒易侵入引起上呼吸道炎症。

1.1.5空气、手、水和食物的污染:(1)空气:新生儿监护室内呼吸治疗器械产生大量带菌气溶尘埃,悬浮运动下能使之进入下呼吸道和肺泡;(2)手: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医院感染;(3)水和食物,鼻饲饮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误吸;

1.1.6呼吸治疗器械污染,氧气湿化瓶、液,气囊面罩、雾化器、导管等污染引起。

1.2防控措施:

不断加强和改进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全员强化培训教育,科内医务人员要掌握全面的感染知识,并具备较强的防控意识。认真执行院内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认识,树立高度责任感;建立健全医院感染三级网络责任制,凝有医院感染者,督促留取样本送检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确诊为院内感染病例,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组织监测新生儿所有可凝感染源,找出致病菌,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2.1减少或消除口咽部病原菌的定植和防治误吸:

1.2.1.1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隐患因素,抬高头部后胃内容物不易反流,而平卧位及保持平卧位的延长是引起误吸的主要原因。鼻饲时,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鼻饲速度不可过快,鼻饲后,及时清除口腔内容物。

1.2.1.2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喂完后竖起患儿,不断拍背部,将胃内空气排出。

1.2.1.3小儿胃管勿扭曲、挤压,定期更换,按时消毒。

1.2.2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是口腔护理,每日3次,根据口腔pH值选择漱口液,pH值<7时,用2%碳酸氢钠;pH值>7时,用2%硼酸水;pH值中性时,用1%~3%双氧水。口腔有溃疡时,用制霉菌素粉沫涂抹口腔,并与鱼肝油软膏交替使用。

1.2.3营养护理:积极适量给患儿补充氨基酸、脂防乳、微量元素,适时注射丙种球蛋白,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必要时输新鲜血浆,进一步增加患儿的体质。

1.2.4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1.2.4.1洗手:严格按手卫生标准洗手,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保证手的细菌菌落数<10cfu/cm3。洗手是为了消除手部皮肤附着的致病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疾病的途径。经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占30%[2]。

1.2.4.2公用器械的消毒灭菌,每48小时更换1次管道。如果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应该增加更换管道的频率,减少细菌吸入。氧气湿化瓶液体4小时更换1次,湿化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10小时。

1.2.4.3医务人员必须戴专用口罩、帽子,每4小时更换1次,保持个人卫生,不留长指甲。

1.2.5呼吸治疗机械应严格消毒灭菌,湿化瓶、雾化器、气囊面罩等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0小时,晾干备用。

1.2.6适时吸痰,吸痰过于频繁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粘膜损伤,而气道损伤是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发生心律失常,所以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

2脐部感染

本组共发生脐部感染5例(包括人院时脐炎,住院后又感染其它致病菌者),感染率为1.09%。

2.1易感隐患

2.1.1新生儿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免疫系统不成熟,机体抵抗力低等高危因素构成新生儿易感特性。

2.1.2新生儿母婴同室,病房病床多,陪护多,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易造成空气污染,而屋内飞沫间的传播难于控制时,易引起交叉感染[3]。

2.1.3与医务人员手、鼻带菌有关。

2.2防控措施

2.2.1改善病室环境,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室温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55%~65%,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二次,每次60min。或用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日3次,每次3小时。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3次,同时擦拭床头柜、椅、床架、门把手、治疗车及各种监护仪等表面2次/日。患儿出院后,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病室空气消毒采取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用乳酸熏蒸1小时。晨晚间开窗通风。

2.2.2暖箱、新生儿蓝光照射仪等,是消毒隔离的重点部位,新生儿暖箱温度一般控制在34~36℃,湿度控制在65%~75%。分别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小时,同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胃管按时更换并冲洗消毒管口。使用一次性胃管,隔日更换1次。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监护室应更换隔离衣,带口罩;换尿布、操作治疗前护士应洗手,有感冒及传染性疾病者禁止进入新生儿监护室。严格预防交叉感染。

2.2.3加强健康教育,提倡纯母乳喂养,及时接种疫苗,增强患儿抵抗力,降低陪护率,有感染性疾病者禁止探视陪护患儿。

2.2.4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加强临床病原学分析,提倡应用一种抗生素治疗,减少抗生素联合用药,严格控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2.5脐部每日用1%碘酊擦洗1次,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如发现患儿有脓性分泌物,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预防交叉感染,控制炎症的发展。

2.2.6缩短住院时间,合理安排病室,减少感染机会,因为住院天数与医院感染有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4]。住院天数越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同样发生了医院感染又延长住院天数。

3消化道感染

新生儿消化道感染是细菌侵入消化道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所引起的炎症、腹泻等,本组发生4例,感染率为0.87%,由于新生儿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消化功能差,医院感染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腹泻是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在新生儿病房易引起爆发流行。

3.1易感隐患

3.1.1母乳喂养新生儿前,母亲未用温水擦洗乳头;人工喂养新生儿的奶头消毒不彻底或连续使用;医务人员的手带有肠道致病菌均可引起新生儿患者的消化道感染。

3.1.2新生儿蛋白质或脂肪吸收障碍,抗生素不能合理应用,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新生儿蛋白质或脂肪吸收障碍。

3.1.3气候骤变,药物反应,易引起新生儿腹泻。

3.1.4鼻饲新生儿的流质温度、浓度及输注速度不准确。

3.2防控措施

3.2.1母乳喂养前要用温水擦洗乳头;人工喂养新生儿奶头用沸水煮30分钟消毒后使用。接触新生儿的手应用肥皂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擦手。医务人员进入监护室要更换衣服、鞋等,戴口罩、帽子,禁止有病的陪护人进入监护室。

3.2.2新生儿消化功能不健全,母亲应忌食辛辣、冷等食物。给新生儿洗澡时间宜短,洗澡后及时在温箱内保暖。换尿布时应避免时间过长,防止受凉,腹部注意保暖。洗澡间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次60min。澡池一人、一膜、一池、一用、一消毒。

3.2.3调整好鼻饲液的浓度、温度及输注速度,一般鼻饲液温度以40~41℃为宜,过冷易引起腹泻,初起应鼻饲速度慢,10~20ml/h,数量宜小。如发现腹胀应随时调整鼻饲液的浓度、温度和输液速度。由于鼻饲管较细,应经常用温开水冲洗保持其通畅。加强吃奶及鼻饲用具的清洁消毒,确保输注系统各环节不被污染。

4皮肤软组织感染

发生院内感染3例,感染率为0.65%。临床常见有脓疱疮、药物疹感染等。

4.1易感隐患

4.1.1新生儿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易诱发皮肤感染。

4.1.2皮肤薄嫩,易破损而造成皮肤局部感染,如尿布皮炎等。

4.1.3新生儿用药不当容易引起药物疹,药物疹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感染。

4.1.4新生儿婴儿服、尿布消毒不彻底或有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无菌观念淡漠,在操作治疗过程中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婴儿用品混用,可直接或间接造成新生儿皮肤感染。

4.2防控措施

4.2.1加强新生儿皮肤护理,针对新生儿发育特点,在其预防能力尚未完善、抵抗力差的情况下,做好相应护理,如保持体温恒定,每日温开水洗澡,注意皮肤皱折处和外阴部清洗,同时涂抹婴儿粉。婴儿所用浴皂、扑粉、浴巾均为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2.2产后早开奶及纯母乳喂养,使婴儿吃到足够的初乳,以增加自身免疫功能。

4.2.3医务人员应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增强无菌观念,接触新生儿患儿前,必须用快速手消液擦手,勤换尿布严防发生尿布皮炎,所用尿布均应高压消毒。

4.2.4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因用药引起药物疹,应找出引起药物疹的药物,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避免抓破,严防感染。

5结论

总之,新生儿患儿院内感染要想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条例》,加强院、科、个人三级监督监测控制网络,认真执行各项院内感染制度,明确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强化院内感染知的培训学习。重点抓好新生儿监护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穿刺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空气消毒,地面消毒,物品消毒的方法。熟知消毒液的浓度、消毒时间,定期做好工作人员体检;缩短住院天数,增加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合理运用抗生素;积极保护患儿免疫机制;加强手卫生及环境清洁卫生工作。落实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控制外源性感染,坚持无菌技术原则,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由于我院严格院内感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科内医务人员工作到位,职责明确,一年来,未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流行,全年院内感染发病率为4.38%。

参考文献

[1]董秀华、武淑贤,新生儿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2期。

[2]李嫦珍、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308—309。

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篇9

资料与方法

1987年4月~2002年4月收治新生儿175例,经血培养证实新生儿败血症者36例。男28例,女8例,足月儿32例,早产儿2例,过期产儿2例,有异常分娩史者9例,顺产者27例;产重>2500g者32例,4000g者2例,医院出生者30例,在家接生者6例;发病日龄生后3天以内者5例,3天以后者31例,门诊入院者30例。妇产科转入者6例,其中条件治病组中早产儿1例,异常分娩者1例,严重

36例中发热28例,体温不升3例,拒乳21例,烦躁哭闹20例,黄疸20例,苍白11例,肝大9例,哭声低7例,腹胀7例,嗜睡7例,四肢末端发绀、发凉6例,生理反射减弱5例。其中由条件致病菌所致的败血症者发热7例,拒乳5例,烦躁哭闹6例,黄疸5例,哭声低3例,嗜睡2例,苍白4例,体质消瘦4例。

感染途径:经脐部26例(其中条件致病菌组9例),皮肤黏膜6例(条件致病菌组3例),呼吸道2例,肠道2例。

实验室检查:10例白细胞计数≤10×109/L,22例(11~20)×109/L,11例720×109/L;30例中性粒细胞≤50%,6例≤50%者,其中10例条件致病菌组白细胞

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20例,大肠杆菌4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变形杆菌3例,枸橼酸杆菌2例,绿脓杆菌1例,产气杆菌1例,其他球菌1例,假单胞杆菌1例,蜡样杆菌1例。

有合并症者16例,肺炎4例,硬肿症3例,肠炎6例,脑膜炎2例,胆汁黏稠症1例,外阴炎1例,合并肝炎1例,肠炎1例。

结果

全部病例均单用或联合应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索加氨苄青霉索或先锋霉索加氨苄青霉素,根据其药敏及治疗效果调整抗生素,同时辅以输血等全身支持治疗。结果痊愈30例,好转出院1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4例,治愈率83.2%,死亡率11.1%,其中条件致病菌组,全部治愈。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危及新生儿生命的常见病之一,发病率较年长儿及成人均高。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利用及检验手段的提高,发现条件致病菌导致败血症的种类及人数亦在增加。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及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婴儿绝大多数均在医院出生,新生儿的感染率下降较快,但本组病例中医院出生者占83.3%,表明在医院内出生的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仍高,机会仍多,且其中有6例直接由产料婴儿室转入,脐部感染者占首位(69.4%),其次为皮肤黏膜与国内多数报道相符合,因此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问题之一。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正常为生后3~7天,但大多数新生儿在生后4~5天随母亲出院,此时多数新生儿脐带未脱落,与干燥局部仍有分泌物存在,如母亲及家长无对脐部护理的知识及措施,则未脱落的脐带及局部的分泌物就易引起感染,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途径。

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早产儿;出院指导;护理

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新生儿称为早产儿。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生率为5.6%,国内报道早产儿死亡率为12.7%~20.8%。早产儿的生活能力低下,身体各器官发育较差,适应性及抵抗力差,护理难度大。随着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早产婴儿的存活率已不断提高,但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易发生各种疾病,其日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较正常足月儿差。早产儿除按正常新生儿护理外,还必须在喂养、环境要求、皮肤护理、预防疾病上给予特殊护理。因此,加强患儿家长的出院健康指导,对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及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耐心喂养

由于瘦小的早产儿出生后即经历了痛苦的磨难,各方面能力较正常婴儿差,出生时营养物质储存少,胃肠道功能不成熟,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有特殊的营养要求。由于孩子嘴小,吸允及吞咽能力低下,应选用适宜的奶头。奶头孔眼不宜过大,否则乳汁流得太快,易引起呛咳,甚至发生窒息。但奶头孔眼也不宜太小,以免吸奶费力,引起疲劳。早产儿的胃容量极小,有时多喂几口奶也会因溢奶呛入肺中而夺去微弱的生命。所以,早产儿的正确喂养十分重要,应耐心、细心,喂养最好是少食多餐,母乳仍是早产儿首选的理想食物。母乳喂养是早产儿的重要营养来源,它能有效降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然而,单纯母乳不能满足早产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还需加上一定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所以,在早产儿出院后应使用专用配方奶粉喂养,以帮助实现“追赶性生长”。一般出院初期,一次喂奶大多需要30~40min。每两次配方奶之间喂一次母乳,以防回乳。使用配方奶粉的时间以胎龄到足月或体重达到2.5Kg为宜。哺乳前应用毛巾将乳房擦干净。由于小儿控制胃部入口处的贲门肌肉发育不成熟,很容易出现喂养后的呕吐现象。若遇到这种现象时,应将孩子置于侧卧位。这时,一侧嘴角处于低处,口腔内存留的呕吐物易于流出口腔。千万不要竖着抱孩子,这样存留口腔内的呕吐物会呛入气道,引起吸入性肺炎。所以,为帮助早产儿实现追赶性生长,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制定和采用适合早产儿的不同阶段生长发育需要的科学喂养方案,为你的宝宝打下坚实基础。

2环境的管理

2.1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摄入能量少,体内糖元储存不足,产热少。汗腺发育不好,体温调节功能差,导致早产儿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早产儿维持理想的体温,早产儿室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65%~75%,以防失水过多。空气要保持新鲜,每日通风2-3次,避免对流风直吹婴儿。

2.2减少噪音的刺激:早产儿的视听觉功能发育往往不成熟,接受感觉刺激的能力相对较弱,当刺激输入与他的发育预期需要不一样时,就会造成超载的压力,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如听力缺失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1994年,美国环保署(epa)推荐白天45dB,晚上35dB的指数。因此,我们应努力为早产儿营造一个安静、柔和的环境。

2.3减少光线的刺激: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强光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性照明能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如拉上窗帘以避免太阳光照射,尤其是直射眼部。降低室内光线,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24h内至少应保证1h的昏暗照明,以保证婴儿的睡眠。

3基础护理

3.1保持舒适体位:舒适的体位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在安置早产儿体位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促进屈曲体位:用毛巾或床单制作早产儿的卧具,使其脚能触及衣物,手能触及毛巾床单,能感觉边际,有安全感;另外,包裹婴儿时要确定婴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以利头手互动。(2)早产儿的头颅比较软,是可塑型的,良好的睡姿有利于头颅的发育。头颅塑形,常使用厚度为1-2cm的小枕头,中间稍微下陷,两头微隆起,也可以用水枕头。

3.2日常护理:每日为婴儿沐浴1次,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细菌对婴儿身体的侵害,预防疾病。沐浴时应关闭门窗,保持室温24~26℃。抚触时间应在两次进食中间,或喂奶1h后,午睡或晚上就寝前,婴儿清醒,不疲倦,不饥饿,不哭闹时进行。抚触前要洗净双手,不使用指甲油,不戴首饰。转贴于保持室温28℃,双手涂婴儿润肤油,抚触婴儿皮肤力度要合适,不能太轻或太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皮肤皱褶及臀部,及时更换尿布,大小便后用温水洗净或湿巾擦净臀部,避免因大小便刺激引起臀红或尿布性皮炎。如已发病涂护臀霜或儿肤康,并保持臀部干燥。给予脐部护理2次/d。婴儿沐浴后脐带未脱落者,用无菌棉签沾75%的酒精涂抹脐带根部及脐周,保持干燥,直至脐带脱落无分泌物为止。

4预防疾病

4.1预防感染:由于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因此要积极预防感染。每次接触早产儿前要用流动水认真洗手。尽量减少亲戚朋友的来访,避免大人将外界细菌带给婴儿,避免患感冒或腹泻者皮肤感染者接近早产儿。婴儿所用的物品应保持清洁,奶具要用开水煮沸消毒,以免引起婴儿腹泻或鹅口疮。早产儿的皮肤娇嫩,衣服、尿布宜用干净柔软易吸水的棉布缝制,衣服要宽松无纽扣,以防擦伤皮肤;同时要加强皮肤的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必要时涂油保护,每次换尿布和洗澡时都要观察和检查全身各部位是否有异常,尤其是不常暴露和不易发现的部位,如患儿的颈部、股阴部、臀间沟、腋窝等皱褶处,发现有异常时须及时治疗处理。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干燥,不可洗盆浴,尿布也不要盖住脐部,被尿浸湿容易得脐炎。一旦脐部有分泌物,或脐轮发红,可用75%酒精涂抹,然后盖上消毒纱布。脐带脱落后每天洗澡,至少每天一次,以保持皮肤清洁。

4.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氧气可以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不可置疑,氧气为维护早产儿的生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是把双刃剑,在为早产儿造福的同时,也为他们的生活埋下了隐患。早产儿的家长千万不能忘记对孩子视网膜的关注。有关专家指出,用过氧气治疗的早产儿和新生儿在满月时,一定要请有关医生检查一下视网膜。[3]

4.3预防接种:当孩子体重达到2000g时,可以考虑实施预防接种。由于孩子出生体重不同,经历的疾病过程也不同,达到2000g的早晚差异较大。今后的预防接种程序只能因人而异,由医生为您的孩子制定特殊的预防接种时间表。家长应该根据这特殊的时间表到当地保健部门为孩子进行接种。提示:在进行预防接种前,告诉医生孩子是早产儿,提醒他做出相应的计划并采取措施。

4.4抚触:婴儿在抚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多年的国内外研究表明,抚触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性,同时也增进亲子感情,提高婴儿的情商。温和的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活性,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完善,伴随着胃肠道的胃泌素、胰岛素分泌增多,使食欲增加,[1]同时减少婴儿焦虑和不安,增加睡眠时间,两者均利于体重增加和体格发育。母子间的亲密感主要通过亲密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触摸、亲吻、拥抱、面对面注视。总之,婴儿抚触是一种对婴儿健康有益的、简便、实用、安全有效且值得广大医护人员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4.5对父母的心理支持:父母往往认为早产儿易于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国外有学者经过一年有目的的观察,结果表明,那些较易患病的早产儿都有一个失望、悲观和生活满意度较低的母亲。医务工作者应该给早产儿母亲更多的支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对家属进行宣教,使其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安慰家长,向其介绍好转病例、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解除不良因素,增强育儿信心。医务人员不仅要重视早产儿出院后对其父母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还要在早产儿住院期间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如允许父母每天1~2次进入niCU参与护理他们的婴儿。这种护理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实施,而国内目前只允许病情危重的新生儿的父母入内探视。在护理早产儿时,千万不要急躁,要精心,多观察孩子变化,但不要过分紧张,要科学调理,要有信心,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的。实践证明,2岁前是弥补先天不足的宝贵时间,只要科学地喂养,在2周岁以前早产儿的体质赶上正常儿是完全可能的。

5病情观察,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及时送往医院复诊5.1宝贝体温下降到35℃以下,或上升到38℃以上,采取相应的保暖或降温措施后,仍没有效果。

5.2宝贝有咳嗽、吐白沫、呼吸急促的症状。

5.3宝贝食欲不振、吃奶量减少、脸色蜡黄、哭声微弱。

5.4宝贝突然有了腹胀、呕吐的症状。

5.5宝贝发生痉挛、抽搐。

总之,早产儿生理功能发育不全,适应能力差,抵抗力低下,各种外界不良因素都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在其日后的成长过程中理应得到包括家长、医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实施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早期干预。以耐心、细致的护理,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