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管理科学十篇体育管理科学十篇

体育管理科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9:10

体育管理科学篇1

关键词:体育管理学;学科;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科发展的师资队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材、科研、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作重点分析。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数理统计法。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数量和整体素质是衡量一个学科建设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我国体育管理学教师占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教师的比例已逾3成。近年来,众多相关母学科专业教师开始从事体育管理的教学和研究,他们正成为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新生力量,体育管理学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已具备一定规模。

2.2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在专业建设的理念上,“大、全、广”和“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正在改变,各院校正逐步摆脱原有“空洞的”纯理论的学科发展范式,向分工更细的部门管理、更加实用的操作管理、多学科互融的交叉管理的方向发展,以人为本,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逐步回归其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本质。教育目标方面,原来主要针对体育行政管理,为体育政府部门培养管理人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行政管理人员相对于体育其他领域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逐渐降低,管理人员从过去的自愿的和兼职的管理者已经变为专职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士。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本科生主要是体育经营管理者,研究生多数在高校就业,总体上,体育管理学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就业方向基本一致。从市场角度看,我国体育管理学毕业生的需求空间还相当大,但目前毕业生“供大于求”现象严重,主要归因于一些院校对体育管理学的专业定位不准、办学的盲目性等。

2.3课程设置

全国16所体育院校、几十所高师体育(学院)系、部分综合大学体育院/系近百所各类高校开设了《体育管理学》课程,并且成为许多院校的必修课程,另外体育产业管理、体育部门管理等相关课程也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但是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相关交叉性学科教材缺乏,课程设置内容不够全面;缺乏核心课程的界定,缺乏联系体育企业需求的务实课程,很多院校还比较着重倾向政府管理的宏观领域。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院校开设体育管理体制和体育产业管理,而且体育管理体制、竞技体育管理、群众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管理职能和体育管理方法等课程工设也比较普遍。体育管理学课程设置上呈现课程数量、广度、深度以及课程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加的趋势。各校都在紧跟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趋势,逐步完善和充实课程设置内容,与体育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探索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很多院校的体育管理相关课程设置的内容已经形成特色。从国内外体育管理学教育的比较来看,我国的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学科建设的队伍大体上是体育界的专家慢慢形成的,体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归在体育学科门类下,没有归于工商管理门类,所以管理学基础知识在整个体育领域都比较薄弱,知识结构也有所欠缺。

2.4教研

2.4.1教材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统编和全国高校编写的体育管理学专门教材已逾30本,而体育管理专业研究生却没有材,这引起了我国的体育管理学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编写教材、翻译国外教材、邀请国外专家讲学、吸收国外最新体育管理学科发展信息等。

申请教育部批准的能达到研究生水平使用的体育管理教材寥寥无几。目前国内使用的不同版本体育管理学教材在框架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模式单一,“在宏观领域中,还无法对管理决策起应有的作用;在微观领域中,它的触角亦未能伸展到必要的深度和广度”,教材的使用也不能适应各类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材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结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毕业生的质量。

2.4.2科研方面

近年来,育管理实践的日益丰富,需要体育管理理论指导的各种实际问题也日益凸显。体育资源管理、体育组织管理、社区体育管理、体育项目管理、比较体育管理、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等成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热点,每年体育管理领域的科研成果显著,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管理每年都有新的科研成果,有力推动了体育管理学的发展,同时,体育管理学相关研究也存在研究范式单一、科研成果的低水平重复、体育管理学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此外,体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科研论文较少,亟需综合和升华体育管理实践,不断创新理论、技术和方法,拓展学科研究范围,进一步完善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

2.4.3学术交流方面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与完善都离不开与其内部或外部环境的交流,同样,体育管理学也离不开人员之间、与其他学科之间、国际与国内地区之间等的交流。

3.结束语

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师资队伍主要以体育类高校为主,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师资在内外部交流及课程上存在封闭性;各院校体育管理学的专业建设正在改变原有“大、全、广”、“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体育管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本合理,但综合素质有待于进

一步提高;体育管理尚缺乏核心课程,管理学基础知识仍需加强;体育管理学教材多而杂,缺少“统一”与“权威”;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日益丰富,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但也存在研究范式单一、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理论落后于实践发展等问题;体育管理学术国内外交流逐步增多,但总体尚显不足;体育管理学的社会服务活动相对缺乏。上述概括了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现状,仍需我国体育管理者及体育管理学者和专家进一步探索研究,完善体育管理学科体系,使之成为推动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迎合社会需要的综合性学科。

参考文献

体育管理科学篇2

随着高校体育俱乐部规模的扩大、项目的增加,矛盾日益凸现,如会员水平参差不齐,需求不同,甚至产生摩擦。管理跟不上,就会影响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一)设立体育社团管理机构

由于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各单项体育俱乐部之间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或有冲突和重复,所以,体育俱乐部应设立完备的体育社团管理机构,实现对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分配、人员登记、资源管理等。单项体育俱乐部每届推选出热心、有能力的会员担任部长,挑选一批学生担任部长助理、财务、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活动委员,对所在的体育俱乐部进行管理。部长统筹俱乐部的重大事务。体育俱乐部收取的费用由财务根据各单项俱乐部收入、需要再次分配和管理,对每一笔开销登记明细并公布,鼓励单项俱乐部适当开展活动、有效使用经费。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宣传由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管理人员负责,还可以组织不同单项体育俱乐部合作组织活动,合理分工。此外,管理者要对各体育俱乐部会员数量、会员水平等做好统计,并要求其根据每届所吸纳会员的水平、特点开展培训并组织比赛。这些比赛可以有适当奖励,是内部交流,也是为学校的竞赛选拔后备人才的有效手段。会员通过各类活动能认识到自己的现有水平,找出不足之处,会员们可以互相帮助,提高运动水平。

(二)体育俱乐部资源的合理利用

体育俱乐部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硬件资源可以通过向学校申请获得,而专业知识、技能和指导教师等软件资源则相对困难。据了解,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很少有时间为体育俱乐部讲课,因此,体育俱乐部的负责人,应该积极联络老师,请其在空闲时间来为会员指导,或请老师为体育俱乐部的骨干会员指导,再由他们传授给普通会员,这既能使骨干会员的水平得以提高,也可以获得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体育俱乐部现有的硬件设施如何分配和使用是个问题。比如羽毛球体育俱乐部会员的羽毛球拍和球是由俱乐部提供还是会员自备、社团的医用工具如何配备、足球场等公用集体配套设施的使用及培训时间的分配等,这些都是要经过考察慎重安排的。安排专人分配场地、时间、工具是最合理的方法。另外,为了拓展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可以在不同的体育俱乐部之间举行联谊活动,拓展会员的见识,增加会员接受其他运动项目的机会,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如有兴趣广泛的学生,可以在体育俱乐部建立交流部,安排有多样兴趣的同学同时接触不同的项目,使体育俱乐部的形式丰富多样。

(三)纪律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俱乐部要有集体意识,更要有纪律要求。会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严格履行义务。首先,会员必须登记真实详细的信息、缴纳相应的费用。俱乐部通过对会员的了解,在尽力满足会员要求的前提下,组织和合理安排教学、竞赛等活动,要求会员严格按照时间表进行培训,如有特殊情况无法到场,必须履行正规的请假手续。其次,组织活动,特别是校外活动时,一定要遵守管理条例,不能独自行动,更不能在没告知负责人的情况下,私自外出。最后,确认入会后,必须无条件服从管理规定,不能随便更改或破坏,如果有同学多次违反相关制度而教育无效,应该开会批评,严重的话可以取消其会员资格。体育俱乐部必须保证绝大多数会员的最大利益,不能因为个别同学的不良表现影响到俱乐部的正常工作。对于每一个不服从管理的人,管理层必须正视,决不能姑息,必须要明确俱乐部的管理条例,必须增强会员的集体主义意识,要有一定的纪律意识,俱乐部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体育管理科学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小组长;选拔;地位;管理能力;培训;管理问题;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指导力量,还要将学生的力量作为改善教学体系和完善教学结构的重要支撑。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是深化学生主体能力与解放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性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各个小组的管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教学焦点,成为了达成有效教学的路障。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小组合作之中,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拟定小组长,以小组长作为自身的“左膀右臂”对学生进行协调与管理;以小组长作为连接学生与教师的纽带,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以小组长作为调节课堂的杠杆,缓和与调剂合作教学之时的氛围。小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风向标,带领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但是作为体育合作教学中新晋的小组长,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的骨干作用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之中对其进行耐心与细致的疏导,在日常之中逐渐向其渗透小组管理思想,以此强化小组长对体育学习小组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

一、重视选拔,确立具体的选拔标准

在小学体育小组合作学习中选拔小组长,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小组长的身体素质必须要过硬,必须能够具备扎实的运动功底,能够以榜样的力量向学生展示体育运动的精彩与魅力;其次,小组长必须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能够真正地帮助教师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学生,并时刻以身作则;再次,小组长必须能够善于沟通、善于协调,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凝聚为一体,让学生集体在小组长的引导下能够具备较强的集体荣誉意识。小学体育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选拔与任用,撇除小组长自身的条件之外,教师还要注重选拔方式的科学、民主与公正,切不可因随意指派误己、误学生、误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之内进行投票选举,也可以鼓励学生自我推荐,教师在根据小组长候选人的表现做最后的裁定,最后经过全体学生的认可与肯定的便是体育小组长的最佳人选。通过这样公正、民主的任命,可以让小组长真正意识到身为组长的重要性。

二、适时放手,突显小组长的管理地位

小组长,是学生的第二任“教师”,是教师开展合作教学管理的“心腹”。培养和强化小组长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就需要教师适时放手,卸下束缚小组长成长与发展的包袱,为小组长的管理与发展提供一定有利的平台,以此突显小组长在小组合作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在小学体育小组合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的将集体的体育锻炼、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等等分组进行,向小组长下达专属命令,让小组长对其组内成员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与引导,让小组长以自身为首进行体育游戏与竞赛参与的积极号召,以此充分体现小组长的带头作用。作为小学体育的任课教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小组长,要将课堂管理的权利适时适度的下放,让小组长的管理能力能够有体现与发展的一席之地;教师还要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向学生阐明小组长的地位与作用,表明小组长在合作学习中的立场,引导学生对小组长进行拥护与尊重。例如,在小学体育《篮球及篮球游戏》的教学中,教师在一定的投篮技巧传递之后,就可以鼓励小组长进行投篮技巧的示范,之后在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锻炼,让小组长带领自己的小组进行投篮锻炼,鼓励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监督与引导,以此突显小组长的管理地位。

三、培训指导,重点强化小组长的组织能力

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组织性的教学是开展体育锻炼及其他活动的主要方式,分散式组织教学就需要教师借助小组长的作用来进行组织、协调与管理。在小组长的选拔时看重的就是其自身的组织能力与管理作用,但是真正发挥小组长内在的组织能力与管理作用却是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培训的,毕竟“初来乍到”的小组长未有任何管理与组织的经验。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长的明确指导与强化培训,以培训指导强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组织力、协调力。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鼓励小组长在会议之中将自己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公开性的探讨,教师可以依据小组长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在会议中向小组长传达小组管理的有效思想、有效管理技能与有效管理方法,让小组长在会议中进行经验分享与方法借鉴,让小组长在互帮互助之间共同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在小组长会议中对小组长传递组员合理分工的方法,可以向小组长传递合理安排组内活动的方法;教师还可以鼓励小组长在组织小组合作时善于听取组员的心声,及时与组员进行交流与共同,鼓励小组长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四、注重评价,发现和改正小组长的管理问题

在小学体育合作学习之中,教师不能完全放手,任小组长任意妄为,教师要以旁观者的角色对其的管理能力与管理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与总结,及时发现小组长在体育小组学习管理中的行为缺失与突出问题,并及时与小组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小组长排忧解难。在小组长管理行为的评价中,教师应遵循正面性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以激励性的语言与肯定性的行为对小组长的主动性进行激发,让小组长在教师的赞许下积极主动,让小组长在评价之中实现发展与进步。例如,在小学体育小组长的评价之中,教师可以在小组成员之中开展小组长的能力总结,鼓励小组成员对小组长进行评价,教师则可以根据组员的真实反馈对小组长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总之,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小组长在体育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并为小组长的管理与进步提供一定的平台,让小组长在教师的引导与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文静.发挥体育骨干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运动.2014(12)

体育管理科学篇4

一、体育教学计划信息的管理

系(部)根据国家或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及学校和系部的发展定位制定所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参照系(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教研室结合实际撰写教研室工作计划,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任课教师编写教案并组织课堂教学是当前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计划信息管理的主要模式。一般而言,系(部)教学计划信息指在教学实施前教研室和教师所反馈信息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日期、内容提要等。开发体育教学计划管理系统,将为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时、有效查询或管理相关文件提供帮助等。系(部)、各教研室制定的体育教学计划等教学计划信息都可以在体育教学计划管理子系统中查询;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在系统中检查、查询系部和教研室期初、期中和期末的教学实施情况,汇总分析每学期的各类相关信息,这将有效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体育教学资源信息的管理

体育教学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体育教研、体育教学人员情况、体育教学设施四个子系统构成,其是整个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基础,其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运行效果。

1.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信息主要包括教学常规文件信息、学科和专业建设信息、课程建设信息等,这三个方面的管理信息主要内容有:有关日常教学文件、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包括名称、日期和内容等要素信息。体育教学常规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系部开设专业相关的教学文件名、建设日期、内容,学科专业建设名称、日期、内容和课程建设名称、日期、内容等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数据管理,便于快速高效地查询、增减、统计与分析相关信息。

2.体育教研信息的管理。体育教研信息主要包括体育教改与教研指南信息、体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信息和体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施信息等。具体信息有:教改与教研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名称、日期和内容,教学改革与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成果名称、建设日期和内容等。体育教学与研究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系部体育教学与研究的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准确把握系部教学改革和研究发展动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系部体育教学和研究的相关动向和实施情况。

3.体育教学人员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人员信息主要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师业绩考核信息、教师培训进修信息和教师工作酬金信息等。具体信息有姓名、性别、籍贯、民族、出生年月日、政治面貌、专业、学历、学位、职称、工作时间、职务、获奖统计、联系方式、业绩考核、进修培训等。体育教学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以上各种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

4.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信息主要是指体育教学设施的使用和管理的相关信息,如场地设施建设、场地设施使用、场地设施管理等。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现有的体育教学场地设施进行有效查询和统筹管理,有效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教师也可以根据查询结果合理安排上课地点,有效提高课堂组织及教学的效果。

三、体育教学运行信息的管理

体育日常教学信息管理、教学文档信息管理、教学工作量信息管理、群体工作信息管理、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管理构成了体育教学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核心。

1.体育日常教学信息的管理。体育日常教学管理信息主要包括学生选课、教师安排、教材订购、教学进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编制、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同行评议、课程考核、缓考补考、重修补修等。体育日常教学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能够快速有效的对以上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管理,合理安排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体育教学工作量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工作量信息指教师的教学工作人员选聘、教学工作量的核算、教学编制的确定等,如:选聘人员姓名和工作内容与要求、系部教学工作总量、教师个人教学工作量、教学编制设定和要求等。体育教学工作量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既可以方便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对以上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也可以方便其他相关人员对相关信息的查询。

3.教学文档信息的管理。教学文档信息主要有系部各个专业的教学规划、教学管理制度、教改与教研、教学评估信息等。教学文档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以上各类信息进行有效查询和管理,提高系部教学文档管理规范化水平。

4.群体工作信息的管理。群体工作信息主要是指校运动会和各类竞赛的有关信息,如活动开展的时间、项目,比赛项目的设置,比赛时间的安排,比赛成绩的登记。群体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能够方便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对以上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管理,有效保障学校各类群体活动的有序开展。

5.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的管理。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主要包括运动队训练和竞赛方面的有关信息,如运动队名称、人员情况、训练时间、参加比赛的时间、比赛成绩等。运动队训练竞赛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可以对以上信息进行有效查询管理,为学校运动队的科学训练提供保障。

四、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信息的管理

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分析、教学质量评价共同构成了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管理体系,是整个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关键,体育教学质量与评价信息的完善对于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是指系部领导评教、教师之间评教、专家评教、教研室评教、学生评教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和课程考核成绩控制信息等,主要评教主体、评教客体、评教的时间和内容、评教结果及课程考核及格情况等内容进行管理。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体育教学管理人员便可以很轻松地对以上各类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管理,为日常教学监控奠定基础。

2.体育教学质量分析信息的管理。体育教学质量分析信息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成绩的分析和实践技术课成绩的分析,如分析的时间、分析的结果等。建成的体育教学质量分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教学管理人员查询和管理相关信息提供便利,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监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教学质量评价信息的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信息是指教学理念、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学科专业、教学常规、教学效果、教学特色、教学评价、学生学风等方面的有关信息,如培养定位信息、队伍结构信息、教学中心地位信息、评价主体信息、评价个体信息、评价内容和时间信息、发展优势和特色信息、学风建设成果信息等。建成后的教学质量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既可以为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及时反馈各类教学信息提供便利,又可以为系部做出有关教学管理的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五、结语

众所周知,教学管理规范化是当前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当前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探索和实现体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构建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不但是高校自身生存的需要,而且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孟凡会,等.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1):110.

[2]温志宏.体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设想[J].中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4.

[3]袁正刚.体育教学管理系统的信息管理因素[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69

[4]周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5).

[5]刘成,李秀华,翁家银.对普通高校体弱、特形学生的体育教学[J].体育学刊,2001,(5).

体育管理科学篇5

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对各乡镇进行了分类,并抽样确定了6个乡镇共18所村小作为调查范围,确定了45周岁以下的全体中青年教师共147名作为调查对象。我们首先统一了标准,调查组成员研究确定各项评分标准,减少评定误差,如实客观地评定每一项测试。第二是展开调查,按自评、问卷、考查、实验操作、面试考察、座谈了解、随堂听课、个案调查的顺序进行调查,然后综合评议和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兼教体育的教师现状

1.接受调查的兼教体育的教师为35人,其中中年教师11人,青年教师24人;男教师29人,女教师6人;大专学历12人,中师学历18人,专业合格者5人;小高职称15人,小一职称16人,小二职称4人。他们参加了理论知识测试,平均得分75.2分,达到合格标准的29人,表明多数兼教体育的教师具有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测试不合格的有6人,他们理论知识不足,甚至讲不清各种技术动作的名称术语,不能较好地掌握教学大纲,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扎实,较难适应岗位要求。

2.能用简洁语言说明动作结构的有27人,能准确示范、动作优美并能用简洁的的语言说明动作的结构、教学步骤、练习过程的有19人,表明村小兼教体育教师基本能利用动作示范这一最直观的启发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虽然他们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动作能较好完成的不多,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自身示范,让学生认识、模仿教师掌握的动作体现较好。

3.全体被调查的中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相比,水平结构不一样。中年教师实践经验较丰富,但理论知识欠佳;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

4.韵律舞蹈和民族体育对于中年教师和一部分男教师来说则是一个明显的弱点。在基本动作、基本舞步的测试中,绝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都能根据测试者的动作模仿或自我演示,达到合格水平。能自编小律动的有8人,他们懂得一些体育舞蹈的常识,基本能适应当前村小的韵舞和游戏教学的需要。

5.接受调查的教师校际间分布不匀,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领导是否重视体育。重视的学校配备了1名体育课程相对集中的兼教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实际工作中也注重培养和锻炼体育兼职教师;不够重视的学校存在体育课随意安排或分摊现象,评价考核制度也不健全,体育课随意被挪用现象时有发生。

6.从座谈情况看,乐意从事体育教学的有32人,认为体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的有30人,说明村小兼教体育的教师对该学科的认识是端正的。在对“如何提高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能切合实际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的有9人,不能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思考缺乏深度的有27人,说明村小兼教体育的教师对体育学科的研究还不够,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努力还不到位。

思考和建议

村小布点多,办学规模小,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重,在担任语文、数学任务的同时还需兼教体育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在加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应针对各地农村实际,合理调整布局,收缩布点,扩大办学规模,选配体育专职教师,为体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条件。要根据村小教师的不同年龄、不同学科和教学基本功的不同现状,分层次、划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优、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队伍,为在村小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保证。

师范学校要加强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从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加强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丰富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操作能力,使师范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合格的新师资,在教好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同时,也能教好其他兼教学科,为小学教师队伍输送新的血液。

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调配好各乡镇的教师结构,制订政策和措施,完善教师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在教师评先、评优、年度考核、至诚晋升、选拔任用等方面体现对优秀骨干教师和一专多能教师的倾斜,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教研部门、教育科研机构要努力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活动普及到每所村小、每门学科、每位教师,让教师做中学,用中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操作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

教师进修学校要针对村小教师的现状,开展多层次、多门类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和教学能力上台阶培训,面向农村,在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同时,培养足够数量的、能胜任村小教学工作的教师,一方面要重点抓好中青年教师的全员培训,另一方面要切实把好新师资培训的教学入门关,逐步提高村小教师队伍的群体素质。

体育管理科学篇6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

当前,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球推进。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都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药卫生人才。为此,必须加强医学教育管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1.1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医学教育管理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依托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管理活动自古有之,但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世界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虽然有不少学者和管理工作者对教育管理进行过总结和研究,但一直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在1985年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厦门大学设立首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并确立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方向。此后,关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广泛开展,一批著作相继出版。1997年,薛天祥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管理学》,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由经验体系、工作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转变[1]。

1.2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

随着教育管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医学教育管理学也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经验总结到体系研究的发展历程[1]。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广大学者和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工作总结和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热切期盼医学教育管理学的诞生。199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教学管理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进入到规范化、科学化阶段;1995年,在原卫生部科教司组织下,由周东海主编出版了《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2014年,许劲松主编出版了《实用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学》;2015年,《医学教育管理》杂志问世。至此,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成为该学科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2如何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

2.1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对于如何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入手,并按照管理活动的先后环节次序建立学科的内容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明确一些基本概念入手,然后提出管理的各种原理原则,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从明确管理的任务和职责开始,以此为基点,然后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基本框架,然后一步步地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上述几种意见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科学地确立学科理论体系,应取各家之长,采取综合的方式研究。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认真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学科理论体系的确立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这些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终究只是对管理活动的部分记载,或者局限于对管理活动个别方面规律进行研究,而缺乏对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和各个方面规律的综合研究。因此,单单总结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根源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和给它提供的条件外,还要根源于自身的规律和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理论框架,既包括它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也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原则,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结构。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以使理论更加充实、更加完善。只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紧密结合,才能找出医学教育管理的自身规律,形成学科的理论体系。二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互补。归纳研究的基础是实践、实验和观察,由于任何阶段的实践、实验和观察都有局限性,归纳的经验材料可能不准确或不完备,弄不清结论的性质和意义,而归纳本身又不可能发现这些问题。这就要靠演绎来分析和补充还不充分的知识。演绎同样需要归纳,因为演绎不是先验的,而是来源于经验,来源于归纳的结果。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必须交互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既重视理论推导,又重视实践总结,使二者互为补充,交互作用。这样,才能使理论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取得成果。三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运用抽象方法,研究多层次管理活动,从中抽象出管理活动的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运用典型分析方法,剖析典型的管理活动,研究其经验和方法,从而丰富对管理活动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的认识。运用系统方法,研究管理活动各个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一步认清管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起学科的理论体系。

2.2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1)要以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为组织基础,凝聚一批集各医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和教学管理干部于一体的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遴选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管理经验并热衷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专家为学科带头人,选拔一批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一定研究能力的中青年管理工作者为学术骨干,定期组织活动,开展研究。(2)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科队伍的培训,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要定期组织培训活动,特别要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培训,也要组织关于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基本知识的培训。此外,也可组织医学院校中有较好基础的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培训活动。(3)积极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学科队伍的新生力量。目前,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中,已有医学教育管理学方向,不少学校已开展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要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多培养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毕业后,要吸引他们参与到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中来,并加大培养力度,使他们成为学科队伍中的后备队和生力军。(4)组织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相关项目研究,通过立项、研究、成果评审、成果推广等活动,以任务带培养,不断提升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的水平。

2.3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学科体系

2.3.1围绕学科内容,开展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管理包括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3个医学人才培养阶段的教育管理,涉及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医学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医学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管理现象、管理关系和管理问题,探讨医学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和特征[1]。应组织力量,开展对上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容。

2.3.2要以立项研究的方式,推进研究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每年的立项研究中,应专设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同时,应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积极申报有关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争取在“十三五”规划项目中立项。

2.3.3建立研究团队

当前要尽快组织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2.4推进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2.4.1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在每年的年会上,应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相关内容的学术交流,同时也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专题研讨会。此外,两个学会的下属组织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2.4.2围绕学科内容,组织专题研讨

要鼓励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有计划地、分专题的开展系列研讨,并将研讨结果分析整理,形成资料,供深入研讨或编写专著参考。

2.4.3在医学教育相关杂志上开辟专栏,提供研讨平台

建议《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在杂志上开辟医学教育管理专栏,供广大专家学者和医学教育管理者就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开展学术交流、专题探讨和学术争鸣,不断繁荣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学术环境。

2.4.4加强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合作交流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交流渠道,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在同国外相关组织交流中,要有意识开展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交流。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展这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要注意收集整理国外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资料、书刊和信息。2.5组织力量,出版专著(1)建议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联合组织力量,编写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编写团队应有资深的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专家,也应有目前在医学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专家和少数教师参加。编写团队应相对稳定,并采取边研究边编撰,研究和编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建议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同人民卫生出版协商,在“十三五”参考书编写出版计划中,专门列出关于医学教育管理专著的选题计划,并组织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编写。争取在“十三五”期间能出版一批医学教育管理的专著。(3)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科方向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相关教材,在总结教材编写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相关的专著。

作者:文历阳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参考文献:

体育管理科学篇7

关键词:本科创新人才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24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突飞猛进。如何更好地适应科技时代,提高本科生培养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时代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作为财经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我们必须认识看清形势,紧跟时代脉搏,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革与完善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采用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措施,为社会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财经专业人才。

1我国大学本科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接轨步伐的不断加快,“教育管理”很多年前就成为独立的学科,教育管理的学科体系也已经很早建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知道在教育的众多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教育要素,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人才。作为财经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确财经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性能力的财经专业人才。在我国财经大学本科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任务,从而更好地适应科技快速发展时代的需要。

财经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和素质:要持续充满对财经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的能力;要具备宽阔的知识面;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以促进知识的创新;要保持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强烈的创造激情;要有创造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质等。

观察思考我国财经大学本科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还存在已有的管理模式和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本科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本科生培养规模的快速壮大的需要,很多院系参与本科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没有能得到充分发挥。因而,本科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进一步提高。

2教学管理工作相应的对策研究

其一,提高本科教育管理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在我们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前提下确定财经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本科教育管理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需要做到系统化、知识化和创新化。不同学科在学科文化、知识属性和成果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对于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的教育管理、教育评价以及考察和考核方式等也应采取相应灵活机动的管理制度。

其二,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弹性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投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只有适合学生需要与兴趣的课程才是最恰当的课程。因此,弹性教学管理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个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弹性,以实现学生更大的学习自。建立以培养本科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与探究精神为主的教学管理新体系,把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切磋式、讨论式学习,培养应对变化的能力和自我调控适应的能力。通过课堂内外讨论、设疑、交流等诸多形式使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从而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良性条件。

其三,转变思想观念,在办学思想上重视本科教育管理。

要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在办学思想上重视本科教育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为科技快速发展进步的社会提供多样化、高水平、高素质的财经专业人才,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其四,增大各院系本科教育管理自。

本科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必须合理分配任务和权力。如果权力太过集中,将会极大地削弱管理体系的整体功能。随着本科生规模的扩大,本科教育管理的重心必须逐步向学院进行合理下放。合理地确定管理的任务和分工,实现层次化管理,从而营造灵活、宽松和开放的教育管理机制,将教育管理职能和目标从教育过程任务型管理转移到教育过程评估型管理,将高校教学管理的重心从由高校教务处具体措施制定、实施转移到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控制层面上来。

其五,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依靠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建立科学的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进步幅度和提高幅度进行教育质量评价。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综合评价考察体系,将对财经专业人才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融合为一体。

其六,进一步完善本科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

随着高校学科门类不断增加和本科生规模的迅速壮大,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教育管理模式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显得非常重要。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占有量已成为衡量―个大学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完善本科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从而实现教育管理中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同步化管理,实现教务处对本科生教育全程调控和过程管理。各级管理部门通过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对各种数据进行高效化分类、整理和分析,对快速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新平.关于教育管理理论、实践及其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6).

[2]吴志宏.探讨新世纪教育管理学研究的走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2).

[3]周丽华.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8).

[4]刘春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视角下院级管理人员的作用、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体育管理科学篇8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人才培养规律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而高校科学规范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标志。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衡高等教育布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理念、历史文化积淀、管理方法基础和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限制,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诸多新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探寻和掌握人才培养规律,建立适应本科学生成长的管理系统,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切实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点

1.新建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单一化教育向多样化教育转型期,新建本科院校不断增加。根据2010年新建本科院校上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统计,2000年-2010年,我国批准和设立的本科院校占普通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强,其数量和人才培养规模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而新建本科院校包括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固定资产总值、图书和设备数量等办学条件只占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的五分之一,可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高效益和高贡献率对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新建本科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新建本科院校多数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相对培养精英人才、研究型或技术开发型人才的研究型、教学研究型重点大学而言,大多新建本科院校根据自身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及本地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普遍定位于服务地方和行业的地方性、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为国家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客观需要。

3.新建本科院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主体大多设在地级城市且是所在城市的唯一的本科院校,大大改变和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据统计,新建本科院校招收本地学生和本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大多超过一半,这些高校主体面向本地区办学,有的继续发挥专业优势面向行业办学,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事实证明,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具有多年办学经验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成,在教育管理理念上普遍存在一个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过渡的过程。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这个过渡阶段会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1.学生多层次共存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复杂

新建本科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在本科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普遍存在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共建的多学科多层次办学和多校区管理的特点,在新建本科院校逐步向本科教育的过渡阶段,本、专科学生共存和多学科交叉的现状造成管理对象复杂化,旧的教育管理制度无法适用多层次管理对象的不同需要,新的教育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复杂。

2.院系整合调整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为进一步做好科学管理工作,新建本科院校会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调整重组院系机构,从而使得部分学生所属院系发生变化,学生宿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等需要适当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会面对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管理制度的重新制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调岗分配等客观情况,由于宿舍条件差别、工作交接不及时、信息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而新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尚不太熟悉,致使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一步到位又形成多头管理局面,班级管理、宿舍管理、课堂管理等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组织性的培养存在真空地带,加大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3.传统工作模式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果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历史积淀不深,适应本科教育管理的经验欠缺,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挖掘有限资源、拓展育人途径、发挥全方位育人功能。在实际工作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针对本专科生共存的有效工作制度还须不断完善,齐抓共管和全员育人的氛围和合力尚未形成,缺乏系统的工作保障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不强。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对专科生注重和强调“管理学生”的行政化教育管理方式较常见,对学生问题的处理方法简单生硬,通常采取说教和压服的手段,对学生的动机和愿望考虑不多,缺乏说理分析和疏导、引导的灵活性。工作中缺乏对本科教育管理工作规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开展必要的理论研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生理心理的解惑、人生职业规划的设计等缺乏必要的指导,缺乏与学生良性沟通的前提和人格魅力,未能适应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与时俱进,思维转变不及时,改革创新的动力和超前管理意识不强,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影响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合理应对专科院校升本以后所带来的诸多矛盾,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的转变和具体措施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是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绩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三、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理念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是新建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是对学生教育管理本质的理性认识,需要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转变工作理念,突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瓶颈。

1.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要根据新建本科院校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和不同校区的学生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分类管理,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满足学生的合理的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用真诚之心去凝聚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宽松环境,为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成才等方面创造条件,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面发展。

2.要树立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理念

要客观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优势资源和在某些条件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降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切实转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行政化思想,提倡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朋友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增强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由“被动式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转变,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目标。

3.要树立服务学生成才的管理理念

要把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抛弃束缚学生工作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及时转变工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确立服务至上的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有效的服务方式和方法,构建全方位的学生成才服务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管理效能。

四、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面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环境、新的发展要求及新情况、新问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充分认识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努力探寻本科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共同构建和谐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

1.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制度

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多层次多学科学生共存、院系机构调整、多校区办学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并逐步完善各项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大力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从责、权、利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长效机制,形成教学、管理、服务三大系统共同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格局,创建公平竞争、和谐有序、规范管理的育人环境,最终实现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目标。

2.重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构建目标管理模式,管理的重点从注重日常行为的管理,向学生的目标管理转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行业需求相吻合的学科专业,将学校各项管理目标纳入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计划中,帮助学生制订成长计划,通过新生入学全方位教育、与学生签订自律承诺书、成立学生自律队、成立学生公寓自管会等做法,充分发挥学生会自律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实施,成为管理的主体,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优势,积极营造育人文化氛围,以精品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科学严谨的教风、研风感染学生,以优美的人文环境熏陶学生,创造条件并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成才,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觉投入实现某种愿景目标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高级应用型人才。

3.建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综合测评体系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综合测评体系是客观分析、科学反映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评价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者要从适应社会人才竞争的角度去设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把学校的绩效考评要素纳入学生的成长目标和成才工程中,把设计不同群体目标和不同层次学生个人成才目标的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与本专科学生班集体建设、本专科学生个人自我设计的学业、新建本科院校目标实现结合起来,以制度化的形式促进学生个人成才目标的实现和整个学生工作管理目标的实现,积极指导并帮助学生设计大学生涯和成才之路,努力适应社会竞争和择业的目标,迎合现代大学生更注重实际的心理状态,为大学生未来就业、适应现代竞争、促进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协调发展,从而建立起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实际的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

总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融思想性、政策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管理。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需要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重构操作性强的教育管理模式,寻求有效的方式方法,切实解决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和现实问题,从而实现学校在办学层次提升过程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斌.新建多科性本科院校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J].高教研究,2007(25).

[2]唐元松.新办本科院校学生工作人性化初探——以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服务学生考研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8).

[3]姬海苗.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Z1).

[4]李同果.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思路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8).

[5]林木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格局[J].海峡科学,2011(2).

体育管理科学篇9

论文摘要:科学管理是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科学不同于科学主义,科学管理不同于科学主义管理,科学管理有自己的内涵与特征、产生与发展及限度。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一方面要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批判和防止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的倾向。

一、科学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一)科学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管理,首先对科学要有正确的理解。“科学”一词在西方有比较严格的界定,英文中“science”是naturalscience的简称,意指自然科学。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w.C.D丹皮尔在其著作《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科学主要是追求纯粹知识的自由研究活动。”“科学按其本性来说,就是研究自然界的规律性的。”罗素认为,科学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的一切确切的知识。“确切的知识”,是指“从经验得来的知识”,即关于有限领域的、具体对象的、一定程度精确的或有实证根据的知识,而不是靠信仰得来的知识。我国著名学者赵震江教授与罗素有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在现代西方社会语境中,科学一般假设世界是有序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必然性的判断是可以通过经验,特别是观察来证实或证伪的,对客观世界的经验是可以通过对条件实施控制而重复证实的。我国1987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将科学规定为“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社会科学大词典》将科学规定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体系。”

我们认为,科学有两层含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组织、物化的科学成果等知识体系部分,属于科学的“形而下”层面;而在追求客观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思想、科学信念、科学精神等组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则属于科学的“形而上”层面。正如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J·D·Birnal)所指出的:“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是在非常不可预见的要素之中的发现。”“科学可以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系统,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

科学不同于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在哲学上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致视科学为万能。”而“科学是不断地追求真理的活动。科学精神是一种正确地对待科学的态度,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科学自信而又老实地坚持‘世界是能被认知的,但它将永远无法被完全认知’;因而求真也是一种宽容的精神,因为真理是要不断被批判和检验的。”科学在对象和方法上有自己的范围和限度。

(二)科学管理的内涵

对于科学管理的涵义,研究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萧宗六先生在其所著的《学校管理学》中指出:“所谓科学管理,一般是指凡是经过反复实践并证明能够提高效率的,是合乎客观规律的管理,它的含义既包括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技术的管理,也包括运用成熟的管理经验、讲究管理方法而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地管理。”“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最初是由美国人泰罗(F·w·taylor,1856-1915)提出来的。------20年代末科学管理则从‘动作与时间’的研究转人人际关系学的研究。”萧宗六先生所谓的科学管理可以包括经验管理、古典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顾明远则在《教育大辞典》中从两个方面对“科学管理(scientificmanagement)”作了解释:(1)指按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组织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其理论、方法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2)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美国管理学家泰罗创立的一套企业管理制度,亦称“泰罗制”。周祖城先生认为科学管理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泰罗及其追随者所倡导的一种管理学说;第二层含义是指“科学地进行管理”或“科学的管理”,区别于凭经验的、盲目的管理。他还认为,这两层含义差别很明显,前者是特指的,特指管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或一种学说;后者是泛指的,泛指灵活运用一切已为人类社会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等进行管理。

我们认为,科学管理是指教育管理行为遵循教育和管理规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的、理性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施管理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科学管理方式相信科学理性;注重把调查、统计、测量、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结论,作为管理行为选择的依据;注重对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效果进行量化分析,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它包含两个层面:“形而上”层面就是科学管理相信科学理性,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真的科学精神;“形而下”层面就是科学管理有自己的特点和限度。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或称科学教育管理),有别于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是一种绝对的管理观,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的人性观:唯科学理性。科学主义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科学理性。人的作用在于,一是运用自身的理性认识发现科学知识,并且去掉人的价值理性以及非理性的干扰,做到“价值中立”;二是人必须相信和服从由理性得到的科学知识。管理的世界如同自然世界,人只是有科学理性的人,作用在于认识管理规律和服从规律,甚至人本身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有客观规律的,是管理中的确定因素,是一种可以计算的“资源”。第二,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的管理方法:科学方法万能。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强调四个方面:一是将对象理想化,即自然科学研究首先必须将对象进行分析和隔离,把对象理想化;二是数量化,在简化对象之后,还必须用数学公式将其确定表达出来;三是最优化,所有规律都是反映最优状态的,而不是反映现实状态的;四是程序化,科学制定的步骤要严格遵循,每一步都不能出错。科学主义主张标准化、定量化、最优化、程序化是最好的管理方法。第三,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的管理目标:效率的最大化。科学主义教育管理对人进行“经济人”假设,运用理想化、定量化、最优化、程式化的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选择最优化的方案,使教育管理达到最大化的效率。追求效率实际上就是追求最大化的标准。第四,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单一的科层制。科学主义的思想体现在组织结构中就是科层制。科层制是建立在理性行为基础之上的权力结构。理性权力在整个组织中的设计,采用的是能直接控制人员的活动,并使活动达到具有高度可预测性的程度和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率。这是科学主义的思想。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认为,科层制是教育的唯一组织结构,不管是教育行政还是学校管理,都要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权力的层次结构,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组织效率最大化。

(三)科学管理的特征

1.科学管理是一种相信科学理性的管理方式。科学管理方式确信教育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管理需要用严格的方法来收集、分析、整理数据,建立假设并对假设进行检验、论证,然后用于实践。科学管理承认教育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要以事实为基础。“以事实为基础的管理和以经验为基础的管理的区别不在于管理时是否提供事实,而在于以什么态度来提供事实。把管理决策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还是主要依赖经验而把事实作陪衬。”科学管理强调全面占有事实,全面收集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然后作出决策。这是一种相信科学理性的态度,是一种求真的科学精神的体现,而科学精神本身是教育管理内在的追求目的。

2.科学管理是一种注重定量分析的管理方式。无论是经验管理还是行政管理,对管理对象和管理过程的分析都止于问题的性质、特点、规律、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处理方法等定性层面的研究,人们不会为管理对象去设计一个数学模型,去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决策等。科学管理方式不仅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还要对问题内在深层的本质特点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决策。例如,对于学校办学规模和成本效益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学校办学规模小则成本效益低,办学规模大则成本效益高。这是一种定性分析的经验性结论。教育经济学利用数理统计手段对学校办学规模与成本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学校办学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有一个临界点。当学校规模较小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其生均成本降低,同时固定资产的使用率提高,办学效益随之增加;当规模继续扩大,超过临界点时,生均成本的下降趋势开始变得不甚明显,甚至有上升的趋势,这时固定资产使用率的变化也趋于缓慢。因此,学校办学存在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科学管理的分析方式。

3.科学管理是一种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的管理方式。科学管理方式将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管理中来,形成了整体优化原则、动态平衡原则、合理组合原则、开放闭合原则、信息反馈原则等一系列的管理原则。科学管理将数学、统计学、计算机及传播学等科学的技术手段引人教育管理,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具体的技术手段,如教育调查、教育测量、教育预测、教育规划、教育实验、教育统计、教育诊断、教育评估、计算机辅助管理等。

二、科学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一)科学管理方式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泰罗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管理落后,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现象大量存在,企业效率低下。泰罗认为,企业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缺乏合理的工作定额,工人缺乏科学指导。因此,必须把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系统运用于管理实践。基于此,泰罗提出了科学管理的一整套理论,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提出工人操作的每一动作的科学方法,以代替过去单凭经验从事的方法。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育和教育,使之成长成才,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由工人选择各自的工作,并各尽其能地进行自我培训。第三,与工人密切合作,以确保所有工作都按照所制定的科学原则行事。第四,管理者和工人的工作和职责几乎是均分的。管理者应该承担起那些自身比工人更胜任的工作,而在过去,管理者把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职责都推给了工人。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引发了科学管理运动。首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大学里正式学习管理学课程以及对企业领导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其次,随着科学管理逐渐进人美国工业的实践,它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激发了英国、欧洲大陆、苏联以及日本的兴趣。最后,其他领域开始感受到科学管理的影响,而且通过在组织结构、政策、指导原则以及新兴大型企业中的表现,科学管理的思想超越了工厂管理而扩展到一般管理。科学管理为效率和理性提供了一种声音,既有实践的目标,也有理论的内容。科学管理反映了它所在时代的精神,为其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催生了科学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20世纪初,美国的公共学校教育迅速发展,学校管理面临着新的棘手间题。同时,国家和社会用于教育的开支不断增加,巨额的教育经费引起社会人士对学校工作的关注,他们开始猛烈抨击旧的学校管理方式,向学校要效率,迫使学校管理人员开始借鉴泰罗的科学管理方式。20世纪头10年的教育科学化运动也强调科学方式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教育科学”运动的奠基人爱德华·桑戴克断言:“我们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类的行为”“人性的真实情况可以被制成供量化的科学进行研究的材料”。“教育科学”的方法被承认为管理的基本工具,并对教育管理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1913年弗兰克·斯波尔丁(FrankSpaulding)和富兰克林·鲍比特(FranklinBobbitt)将科学管理的思想运用于教育管理实践。斯波尔丁将注意力集中在量化方法的重要性并将它作为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的产品和成本的手段。他将科学管理的技术运用于编制预算、计划资金和控制教育经费等方面。鲍比特认为,教育管理有必要借鉴和应用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在他看来,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可以用来应对城市学校所面临的管理方面的挑战。他在论文《用来解决城市学校系统问题的若干一般管理原则》中写道:“在那个多数人都谈论着‘科学管理’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可能性时,似乎就值得研究一下这种比较有效地管理形式的原则,以便弄清楚是否有可能应用这些原则解决教育管理和监督方面的问题。”由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斯波尔丁和鲍比特将泰罗的科学管理概念引进教育管理,促进了科学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领域的发展。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得到普遍推广

科学管理方式需要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技术手段对教育管理进行科学分析与管理。继泰罗制与科学管理运动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行为科学理论提出,开始了对人的行为规律和人际关系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将用于战争的运筹学、数理统计引人工业管理与教育管理;此后,经济学、工程学、数学和统计学的新成果及信息技术,都被用于解决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复杂问题,而这些复杂问题靠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方式是无法解决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管理科学日臻完善,尤其是系统科学提供的系统分析的思想、原则、方法和手段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新思路;同时,预测技术、线性规划技术、网络技术、系统分析、计算机辅助管理等逐渐进人教育管理领域;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诊断、教育预测、教育规划、教育决策、教育质量管理等成为常规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这些为科学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普遍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三、科学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限度

科学管理方式以反映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技术手段来实施教育管理;注重把调查、统计、测量、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结论,作为管理行为选择的依据;注重对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效果进行量化分析,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其主要优点就是前文所阐发的相信科学理性及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体现的科学精神。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一下科学管理方式的限度。

(一)科学管理方式难以用于非理性因素的分析

科学管理方式注重理性的逻辑分析,长于量化的数据处理,强调直接的因果关系。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教育管理中存在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如人的经验、情感、意志、灵感、直觉、创造性、机会等,这些是无法按科学方式进行定量描述的。

(二)科学管理方式难以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

教育管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教育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人。人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立场、习惯、情感、价值观。在用科学管理方式处理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时,这种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渗透其中,使分析的结果带上主观色彩,影响决策的客观与公正。比如,学校管理中有学生评教。每到学期末,学生按照学校设定的教学指标体系给任课教师打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再由教务部门将每一个班级全体学生的打分相加并计算平均数,得出每一位教师该学期的教学质量评估分。这个学生评估分数将进人教师的教学档案,成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理论上,采用这种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是科学的,它似乎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难以给教师一个公正的评价,这样得出的教学质量分往往不具有可比性。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大家公认的好教师得到的评估分出现比大家公认的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得分低的现象。如果分析原因,就是统计学中的不同样本不具有可比性原理,不同班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群体评价标准,有的班级学生打分松,有的班级学生打分紧。所以,以这种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缺乏公正性,这样的评估分数掺人了主观因素。

(三)科学管理方式难以用于模糊性因素的分析

体育管理科学篇10

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16号文件)要求,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部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教育科学规划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