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十篇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十篇

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0:37

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篇1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46-02

目前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学科和行业,人们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是工作中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是由两类组成的。其中一类是专门针对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类是针对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即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强化计算机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不仅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而且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课堂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对计算机基础课堂的教学进行科学评估,从而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中,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建立一个全新的、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尤为重要。

一、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应遵循教学评估的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实际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其中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见图1。可测性原则是指评估指标体系必须是通过实际观察和评价获得的明确结论。实际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评估指标中应立足非计算机专业学科的实际特点,强调教学实践环节,充分引导、培养学生自觉探究性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估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复合能力培养。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特色的融教育、创新、实践、操作于一体的评估指标,并激励师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最终实现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复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教学评估。图1形象直观地说明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

图1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制订原则模式图

二、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评估,查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随后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依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课堂的教学要素和特点制定具体指标,规定出相应的分值和评估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是由两个层次组成的。第一层次(一级指标)由七个部分构成,分别是教学准备、课堂管理、教学内容、讲授方法、教学互动、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第二层次是这七个部分所包含的评估指标(二级指标)(见表i)。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把涉及到与质量相关度较高的作为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分值的确定主要运用比较法,把与教学质量相关度较高的因素作为评估指标的内涵初步确定权重,然后对评估专家进行调研,通过对评估指标的试用、初评、研讨、综合等最终确定分值,见表l所示。

表1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理论课)

三、构建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应注意的关键点

1.建设立体化、高素质教学督导专家队伍是有效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估的基础。立体化就是不仅在学校层面要聘请督学专家,在学院层面也要建立督导专家队伍,同时还可以从校外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学校的教学督导,实现教学督导队伍的立体化格局。高素质就是指教学督导必须德才兼备,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即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对教学方法、教学规律、教育理论应当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具备与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活跃思想,这样才能够进行高屋建瓴的督导。督导专家的评聘应当考虑到各专业的需求,兼顾学术型与管理型以及不同学科专业的专家。由此,教学督导专家队伍就能够在有效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估、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教学督导专家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估的同时,要注意加强与教师交流和沟通,做到以评促进,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督导专家在听课后,要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课堂组织、课堂设计进行评估。在评估后要及时和授课教师交流评估意见,重点在于肯定教师优点的同时,促使其克服缺点,锐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从而通过教学督导专家所进行的教学评估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3.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估结果的反馈

是教学评估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的实施,可将教师课前准备、课堂管理、教学内容、讲授方法、教学互动、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综合一起进行评估,构建科学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实施后,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自己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结果反馈主要包括:反馈给教师本人、反馈给院(系、部)教学主管领导、反馈发现的问题,对每年评估排名在后10%的教师进行“会诊性听课”等。在结果的反馈中要体现“以教师为本”的原则,要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科学化信息手段。

综上,构建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应在设计好总体评估框架的基础上,遵循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到各项评估指标的关联度与权重,确定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建设立体化、高素质教学督导专家队伍,教学评估的目的在于“以人为本”,在于帮助教师成长,评估结果的反馈应全面、适度。科学、有效的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实施,能够使教师及时认识到教学方面存在问题,鼓励教师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端正教风、学风、考风等的基础上,促进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的不断优化,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增强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谷真研.构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科学评估模式的探索.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

收稿日期:2014-01-20

作者简介:谷真研(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教学评估研究。

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篇2

关键词:高校勘测设计院;改制;无形资产;财务管理

在高校勘测设计院的经营过程中,有形资产是很好核算的,而无形资产,一直以来是被忽略的,例如有些为无形资产的耗费在帐务处理上,是被作为费用计入成本的,还有一些无形资产,勘测设计院一直在使用,却并没有意识到。所以,在高校勘测设计院改制过程中,如果不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将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果评估的方法不科学,也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或者给改制后的企业背上沉重负担。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进行无形资产评估,采取何种投入方式,不仅关系到高校勘测设计院改制是否成功,也关系到改制后勘测设计院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高校勘测设计院主要无形资产的组成

高校勘测设计院的无形资产,主要有校名、资质、专利或专用技术、品牌等几个方面,并且各有自己的特点。

1、校名

我国现有的高等学校,一般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百年老校也不在少数,经过多年的努力,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技术先进”、“人才资源丰富”、“科研力量强大”、“重科学轻利益”、“重声誉轻名利”等等,都成为社会对高校形成的共识。一个企业冠以高校名称,就被赋予了以上优良属性,同时,高校的专业特色、技术特点、办学规模等,也成为对企业的无形支持。特别是有些高校,校名本身就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如“中国煤炭经济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等。很多社会企业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据媒体报道,以清华大学为例,2004年盗用清华大学名义的各种公司、机构已有上百个。这些公司有的是和个别老师或下属机构合作,就用清华的名义开展业务,而且还把清华大学的地址、信箱等联系方式用上,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经清华大学相关部门交涉,大多数都做了改正,有些企业改了后生意立刻变差了,于是又改回来。截止今年,以“清华”名义注册的公司多达上万家,然而有些仅仅是租赁了清华大学周围的房屋。所以对高校勘测设计院来说,校名是一项巨大的无形资产。

2、资质

由于高校的人力资源丰富,所以当一些社会设计院在为注册资质升级但注册资质人员不够而四处奔波时,高校勘测设计院可以利用本校注册资质人员众多的优势轻松地获得相应资质。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众多的设计院需求注册资质人员挂靠的信息就可以感觉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单凭资质这一条,就可以把很多对手排除在竞争圈外。以水利部颁发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为例,乙级业务范围包括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行业涉及农业、林牧渔业、水利、木材、食品等;甲级业务范围包括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矿泉水、地热水,行业可涉及农业、林牧渔业、水利、水电、纺织、皮命、造纸、石化、冶金、医药、采掘、建材、木材、食品、机械、建筑业、商饮业、服务业。和乙级比起来,甲级的业务范围增加2.5倍,涉及行业增加了3.6倍,由此可见资质的重要性。

3、专利或专有技术

专利或专有技术可以保证企业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用技术带来利润,还可以利用专利或专有技术打压竞争对手获取项目,或者通过不同的技术转让方式,直接获取收益。例如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从国外引进三维设计平台,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标准进行二次开发,研制成电厂三维设计系统。该院应用该软件实现了电厂整体优化设计,提高了设计水平,降低了工程造价,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4、品牌

这个品牌,就是指高校勘测设计院的现有名称。每个高校勘测设计院的主要设计业务,都是和本校的专业特征有巨大关联的,例如煤炭学院设计院的主要设计任务,主要与煤田相关,很少有农田水利上的项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每个高校设计院都形成了自己的专业设计强项,这种传统强项,除了领军人物的作用外,也是依靠诸多前辈的设计、管理人员的努力才积累下来的,也应该视为无形资产的一部分。很多个人和小规模的设计单位,挂靠高校勘测设计院,就是看中了这个品牌。笔者曾对一设计院的年业务进行统计,其中有近30%收入就是这类业务。

二、高校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

目前,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有多种方法,这些评估方法和基础理论,基本上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基础上形成的,缺乏与我国国情及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理论。无形资产具有不确定性、价值的动态性、易变性、附属性等特点,采用一种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并不能解决评估价值因不同的评估机构而结果相差甚远的问题。所以在委托评估机构时,应建议评估机构不要采用单一的评估方法,最好的办法是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综合评估,既有成本的考虑,也有收益的考虑,既考虑现值也考虑预期值,还有风险考虑与折算,注意与类似的无形资产进行类比。按具体对象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市场经济下,学校名称是类似于商标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都注册了自己的校名商标,更有“复旦”被上海市工商局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清华大学”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成为国内高校中第一个驰名商标。但学校校名的价值到底如何计算,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我们可以提供国家对学校的投入、学校自有资金或贷款的投入、学校的科研收入、校办产业的产值、利润等财务数据,提供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个数、拥有的学部委员的人数、每年学校培养的学生人数、学校在国内的排名等一系列的非财务数据和指标性数据,建议评估公司,采用定量和定性相接合的方法,设定不同的权重,综合国内外其他高校的资料进行评估。

高校勘测设计院的资质、专利或专有技术,可以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加上其后的维护成本,考虑资质、专利或专有技术给企业带来的超额收益;考虑到市场上技术更新的速度及本技术的领先程度,资质的剩余寿命年限等,来确定它们的评估价格。即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相结合。

高校勘测设计院多年来都有自己的专业设计强项,单位名称就是自己最好的的设计品牌。在承接设计项目时,勘测设计院的项目承接经历,曾经获得的奖项,是一个无可比拟的承接优势,“我们设计过……”比“我们有信心设计……”有更好的说服力。财务会计上可以通过对设计项目按所属专业类型,分别统计出合同金额数、实际收入、成本、利润数等;可以比较建院时的投入和现在资产的数据,得出企业规模的扩张程度;可以通过历年经济数据的比较,得出企业发展的速度等,提供给评估机构在无形资产时评估和考量。具体的可参照预期期限无限的收益现值法来评估。

三、无形资产的投入方法

当然,高校勘测设计院的校名使用,说到底也就是个冠名权的问题,并不是说学校名称评估出的价格,就是冠名的价格。同样,所有无形资产的价格,评估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双方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有利学校、有利企业发展的原则,结合无形资产的投入形式,互相协商的结果。

笔者认为,无形资产的投入,可按具体资产不同,分为股权投入、有偿使用、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

冠名权,可以作股权投入。高校名称的无形资产,评估价值肯定是巨大的,如果以评估价值投入企业,恐怕所有的高校勘测设计院都不愿意接受。所以,应该在财务统计的基础上,结合勘测设计院的现有有形资产规模、所有者权益、赢利能力等各方面因素,作为股权投入企业。这样增加了学校在改制后企业中的股权比例,能够提高学校对企业的影响力,又能有效地保证该无形资产不至于贬值,并且做到保值增值。

资质和资质所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的,离开了特指的勘测设计院,资质也就没有了作用。并且,资质还需要不断维护,而这种维护,离开了特指的勘测设计院,也无法进行。所以,对资质这种无形资产,在协商价格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一次性有偿转让的方法,直接转让给勘测设计院。

专利或专有技术有法律的规定年限,但这种法律寿命,往往会在更新的技术出现时被提前终结,也可能在法律年限到期后,由于其独特性和先进性,经过法律手续后,寿命得以延续。这种寿命的不确定性,使得学校和设计院双方对其投入价值不愿做最后确定。所以,可采取有偿使用方法,使用了就付费,不使用就不付费。学校也可以向其他设计单位有偿转让专利或专有技术的使用权,获取最大的效益。

高校勘测设计院的品牌和高校的冠名分不开的,其评估价值,可以作为冠名权的一部分,并入冠名权中一并计算。

四、无形资产的长效管理

1、改制后勘测设计院的无形资产管理

勘测设计院改制后,由校办企业变身为纯社会性的经济独立体,作为一个企业,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其天然的责任。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重利轻义”的现象,危害到学校的声誉。所以,充分利用学校在企业中的股权,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既可规避学校的风险,保证学校的收益,也是对学校无形资产的一种有效保护。

2、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

高校教育产品具有准公共性,不以盈利为目的,高校办学宗旨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天平上更注重社会效益,教学第一的思想使高校的工作中心围绕着教学而展开。高校领导、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本身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效益和价值优势,忽视无形资产长期积累创造的巨大作用,所以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保护意识淡薄。同时,对高校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也是保证改制后勘测设计院无形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对高校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树立教学第一的思想,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保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B、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对所有的无形资产进行归口管理;

C、建立和完备相关的法规,完善无形资产的核算和评估体系;

D、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协调处理高校所有的无形资产方面的问题。

3、财务上完善无形资产的核算。在会计处理上,设置“无形资产”科目,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在无形资产转让时,按转让形式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如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时,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其他业务收入”,同时借记“其他业务成本”,贷记“无形资产”;如果是转让所有权,则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其他业务收入”,同时为转让发生的支出则借记“其他业务成本”,贷记“银行存款”等。

参考文献:

1.王晓玲,浅议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与核算,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

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篇3

【关键词】高等院校;预算绩效评价;制度系统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财政部陆续制订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2003年)、《中央级行政经费项目支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2003年)、《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2004年)、《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2005年)等规章。《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关于预算报告审查结果报告》中,为了圆满完成2009年预算,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委员会对2009年预算工作所提建议的第七条“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提出:加快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2009年工作要点》第二十五项重点工作“严格预算管理”中提出:扩大绩效考评试点范围,加快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机制。从上述政策动向中可以看出,目前的预算绩效评价属于预算支出管理范畴,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手段是“绩效考评”。

一、高等院校预算绩效评价系统创新目的和意义

高等院校预算绩效评价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揭开预算绩效评价的“黑箱”,建立科学、透明、开放的预算绩效评价系统,推进高等院校绩效预算制度建设和绩效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绩效预算系统包括预算决策系统、预算执行系统和预算绩效评价系统。预算绩效评价系统在绩效预算系统中地位非常重要、作用非常突出。

(一)预算绩效评价系统是传统预算与绩效预算的本质区别

如果没有预算绩效评价系统,绩效预算就无从谈起。

(二)预算绩效评价系统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引功能,直接决定着绩效预算系统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没有绩效评价的预算活动是盲目、随意和不完整的,因而也是低效和危险的。如果绩效考评方法、工具、标准以及指标设计不当,其预算决策与执行就会误入歧途。

(三)预算绩效评价系统是预算决策的依据,也是预算执行结果考评的基础

高校绩效目标是部门预算的支出结构和支出总额界定的基本依据;支出绩效评价标准,规定了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和支出结构的阶段性依据。

二、高等院校预算绩效评价系统的基本内容

高等院校预算绩效评价系统创新的目标是构建面向绩效的高等院校预算评价制度系统(见图1)。 

其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高等院校预算绩效评价系统是预算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绩效预算区别于传统预算的标志。它与绩效管理理念融合在一起,贯穿于绩效预算决策、执行和评价的全过程。

第二,高等院校预算绩效评价系统由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及其制度基础与环境组成,是一个规则层级系统(见图2),包括:(1)制度环境;(2)制度基础;(3)评价体制和机制;(4)评价工具和技术。

第三,高等院校预算绩效评价系统渗透于预算过程、政策过程和服务过程,绝不仅仅是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评价,它更关注政策目标实现程度和服务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三、预算绩效评价系统构建

由图2可以看到,预算绩效评价系统包括预算评价制度、制度基础和制度环境三个部分,下文分别予以研究。

(一)理念创新与制度环境建设

1.高等院校绩效考核文化和环境

高等院校是不缺乏绩效考核精神的。(1)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高校、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校之间在财政资源、引进人才、生源、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激烈竞争,这些竞争本身就有绩效评价的内在要求。(2)高等院校是人才和知识密集的地方,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岗位聘任、项目争取、学术影响、教学评价等都引入了考评和竞争机制,各种考核、奖励不一而足。(3)高校内部组织及其成员本身具有很强的成长和发展冲动,为了争取有限的教育资源,各种冲突广泛存在,而解决冲突的机制就是各种各样的评审和遴选。

但是,绩效考核主要集中在个人绩效或者项目绩效上,对于学校或者院系(部门)的绩效考核相对薄弱,虽然社会、市场和政府对高校有这样那样的排名、评级、评估、达标等,但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整体办学效益的系统性评价还没有能引起更多的关注。

目前的高等院校绩效考核存在着两大制度性缺陷:一是公共受托责任意识的淡薄。“个人或部门分肥”代替了集体主义、共同发展理念和公共受托责任。这也导致各种各样的考核体现的是某些人或某些团体的意志,而不是学校的意志,更不是公众的意志。二是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绩效预算的脱节。绩效考核过程与资源配置过程相互独立,激励和约束功能大打折扣。绩效考核几乎无一例外地扮演着终结者的角色,即对前一阶段工作或活动的事后评价和奖励,忽视了过程管理、目标激励和结果导向。这导致了一个很危险的趋势:绩效考核引起竞争,走向了冲突和矛盾。而与绩效管理相联系的绩效考核,其本质精神是合作,是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2.绩效预算评价理念和文化创新

预算绩效评价与通常意义上的评估、考核有本质的区别,在绩效评价环境建设中应该倡导以下的评价理念和文化。

(1)系统性评估理念。评估是组织成长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评估应该与组织和个人的持续发展相结合。这就要求评估对象和内容具有系统性,能引导人们持久、共同地向战略目标迈进。评估的系统性还要求高校管理者应该对评估的组织者进行规范和监督,避免无序评估和无谓评估,即保证绩效评价组织体系的系统性。无序评估是校内单位自行其是,为了本系统或者本部门工作盲目评估,其结果一是形不成合力;二是甚至出现评估攀比,对学校整体工作带来冲击。无谓评估是指评比成了一种福利形式,流于形式、不痛不痒。因为评估组织体系的混乱,造成各类先进、优秀的含金量各不相同,表面上评价体系很完备,但在实际衡量和比较个人或者组织绩效时往往陷入迷茫。

另外,评估的系统性要求绩效评价时间具有持续性和可预期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能帮助组织和个人提前确定奋斗方向并规划组织和个人发展前途,自觉和学校的整体利益融合在一起。这种预期能有效地避免组织和个人的机会主义倾向。

(2)法定性评估理念。绩效评价是一种绩效管理的工具,参与考核与评估是组织和个人的权利,接受考核和评估是组织和个人的义务,绩效评价具有制度化、责任化、法律化的含义。

第一,绩效评价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绩效管理和绩效预算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绩效预算倡导的“管理责任”和“结果导向”都必然要求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第二,与政治性评估和先进性评估不同,绩效评价不是自愿性、奖励性评估,而是义务性评估和责任性评估,一旦占用和消耗教育资源,就必须接受评价,带有强制性。任何人都有权去评估;没有人可以不被评估。

第三,是一种契约式评估和结果导向性评估,不是只体现领导偏好或者个人主观感觉式的印象评估,有明确的绩效标准和具体的绩效指标,具有操作性强、责任明晰化、可追究的特点,直接与个人或组织的利益挂钩,一方面增强了外部约束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个人和组织自律意识的培育。

(3)开放性评估理念

绩效评价的开放性非常重要,是绩效评价能否成功的关键。

第一,绩效评估是全员参与的工作,内部组织和成员既接受评估,也评估别人。组织和成员拥有是否享有资源的自由;相应地,可选择是否接受评估。但是,每个组织和成员无论是否享有资源,都拥有参与评估的义务和权利。

第二,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相结合。资源配置与组织成员的工作及其绩效责任相联系。组织成员拥有进入和退出评估的自由,前提是不影响他人和组织的绩效。

第三,鉴于评估对象和评估标准的特殊性,评估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是开放性的,具有阶段性和不断完善的特点。当然,标准和指标的调整必须是将来预算期开始之前,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和通过。

第四,评估的程序、方法、过程和结果都是公开、透明的,具有可观察性和可验证性。绩效评估信息公开,内部组织和成员共享。

第五,评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正式评估、非正式评估等等。

(二)关系创新与制度基础变革

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和管理体制是预算绩效评价系统的制度基础,它决定了绩效预算评价系统的目标、内容和发展方向。另外,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不仅改变着内部组织和成员的资源占用权和利益分配格局,也改变着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不可避免地要求制度基础的相应变革。绩效评价系统能否成功运作的关键,就是它与制度基础的适应或符合程度。

1.高等院校预算绩效评价主体

党委是政治权力的代表,是绩效评价的领导机构和初级人的角色,校长、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院系(部门)负责人是行政权力的代表,教授委员会以及各专门委员会是学术权力的代表,教代会和群团组织是群众性权力的代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3: 

校长是学校内部绩效管理以及院系绩效评估的组织者,校长就学校的总体绩效对党委负责。

归口管理部门是其专项事业发展绩效管理的组织者和对院系(部门)所辖业务的绩效考评主体,对分管校领导负责;分管校领导向校长负责。学校绩效预算发展在组织体系上其实有两个选择,一是科层制组织,它有利于层层分解目标,也有利于控制和责任的落实。一是事业部制,使高等院校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控制层级和指令性控制,而以团队及其协同控制为特征。学校专项事业发展由归口管理部门统一负责,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内在要求。即使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归口管理部门对学院(部门)的业务指导和专项考核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专项事业委员会作为学校层级的专项事业发展的指导、咨询性组织,对归口管理部门以及专项事业总体绩效的评价也很重要。

院系(部门)领导人是内部组织绩效管理以及项目绩效评估的组织者,对校长负责。

教授委员会以及各专门委员会,是学术权力的代表,是各专项事业绩效评估的组织者,既对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进行绩效考核,也可直接指导院系(部门)的绩效管理工作,对党委和校长负责。

教代会和群团组织是群众性权力的代表,对关系学校整体发展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实施绩效评估。在这些特定事项上,党委和校长对教代会负责,并尊重群团组织的合法利益。同时,教代会、工会等群团组织在党委的领导下,参与对学校总体绩效和专项事业发展绩效的评估。

2.高等院校预算绩效评价关系创新

(1)契约型关系创新。目前公共受托责任是靠“经济责任制”来维护和保障的。校长对公众负责,各部门领导人对校长负责,内部成员对部门领导人负责。为了落实“经济责任制”,推行了经费签批“一支笔”原则。年底对部门及其领导人实施考核,以决定奖惩和任免,辅之以“离任审计”和“专项审计”,督促其遵守“经济责任制”。

绩效预算评价系统中,公共受托责任是靠“绩效合同”和绩效管理来实现的。经济责任制显性化了,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更明确,更具有经济契约性质。契约责任和合同责任比起抽象而笼统的经济责任制,更具有现实意义上的约束力。因为责任细分后,变得可以追究,责任者也能够承担。

另外,组织内部的团队和个人也通过“绩效合同”联结在一起,有利于简化服务关系,降低交易成本。

(2)共生型关系创新。这里的共生有两个含义,一是绩效的共生,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各个利益主体的协调、配合及共同努力,绩效评价就将流于形式,绩效预算和绩效管理就会功亏一篑;二是利益的共生,绩效评价是绩效预算顺利实施的关键,而这些都是为了强化绩效管理,追求预算绩效的提高。无论是外部评估与内部管理、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法定评估与自省性评估,都会影响整体办学效益的高低,从而影响每个人的利益。

(三)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构建

1.“分层管理、分级评估”的预算绩效层级评价体制

所谓的分层管理,是指校长负责校级评估,不干涉院系级和项目级评估事宜,把院系级评估的立法权、组织权、实施权和解释权统统下放给院系(部门)领导者,以行使院系(部门)自治。

分层管理有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含义,即上级绩效评估与本级绩效管理(或者说自评)结合在一起。如校级评估,在外部评价之外,校长组织的自评与本级绩效管理能有效地与外部评价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专项事业评估和院系评估也是如此,在学校对其进行绩效评估的同时,各归口管理部门和院系进行自评和内部绩效管理。

所谓的分级评估,是指对学校总体绩效逐级落实,并分别制定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具体包括校级绩效评估、院系(部门)级绩效评估和项目级绩效评估。校级评估的内容包括校级绩效管理和自评;专项事业绩效评估;院系(部门)绩效评估。院系(部门)级评估包括专项事业绩效管理和自评;院系(部门)内部绩效管理和自评;项目绩效评估;内部组织和成员绩效评估。项目级评估包括项目绩效管理和自评;团队或个人绩效管理和自评。

2.预算绩效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见图4)

预算绩效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的运行和作用机制:目标管理和政策监督机制;项目管理和绩效报告机制;审计评估与预算控制机制。目标管理和政策监督主要由外部评价,即党委领导下的政治权力、群团权力代表来完成;项目管理和绩效报告主要由支出机构管理者和项目、团队负责人来完成;审计评估与预算控制机制主要由校级管理者授权的核心预算机构来完成。

(1)评价是全程式动态评价,贯穿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审计和评估阶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

(2)评价与预算调整紧密相关,并据此影响政策调整和项目实施调整。如果是项目实施和管理责任,预算控制和政策监督机制将发挥作用,调减预算、追究责任人;如果是政策目标确定不当,或者预算安排不当,可以在项目或部门负责人申诉理由后,按程序予以审批和调整,绩效合同随之调整。

3.工具选择与技术创新 

绩效预算制度本质上是战略式绩效管理思想在预算领域的应用。预算绩效评价工具的选择既要吸收和借鉴现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也要考虑到高等院校绩效预算制度建设的实际需要。安秀梅在探讨“推进中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时提出了战略导向的绩效管理模型、结果导向的cap战略规划模型、7-s模型和业务整合模型、多维框架模型在公共支出绩效考评中的应用问题。冯俏彬在《美国财政绩效评级方法与借鉴》中详细介绍了美国近年来绩效管理的“项目评级工具”——theprogramassessmentratingtool(简称part)。“所谓项目评级工具,实际上是一套用来评估联邦机构某项目管理与绩效的调查问卷,涉及项目的目标与设计、战略计划、管理、结果与会计责任等多个方面,所有这些方面的得分加在一起,就得到某项目的评估等级。进一步地,项目所获得的评级将影响它能否继续获得预算”。葛玉良、李宝元提出了“三层四维战略性绩效评估”思想,以“战略性激励”为核心理念,将“个人、团队和整个组织绩效”三个层次和“创新学习、内部流程、外部顾客和财务收益”四种绩效标度贯通起来,整合管理。这个思想实际上是以目标管理为基础框架,并将kpi技法和bsc方法统一整合起来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他们认为战略性绩效评估的要义,是要求组织绩效评估与组织战略要求相一致、相匹配,绩效评估系统应有利于把内部单位和成员的行为统摄和导向到战略目标上来。

 

上述思想都给人们很多启示。笔者认为,针对不同层级的绩效管理,有必要采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术。

(1)项目绩效、团队或个人绩效:绩效合同。这里的项目,一般指最底层级的执行性明细项目,在预算会计系统中专门立项核算的项目。它区别于包括很多子项目的大类项目,也区别于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再次细分到团队或个人的具体任务。对于这类项目,可以通过细化合同内容的方式来进行绩效评估,完全以契约式责任检查和评估。

至于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也可以由院系(部门)或者项目负责人与团队和个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拟定具体实施任务及双方的权利义务,以绩效合同的形式进行管理。

(2)院系(部门)绩效评估:平衡记分卡(见图5)。院系(部门)绩效是学校总体绩效的基石;院系(部门)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院系(部门)应该借鉴企业“三层四维战略性绩效评估”思想,全面评估院系(部门)绩效,并促进其加强绩效管理。

目前,不少高校实行的部门聘期目标及考核工具如果以平衡记分卡方法为指导,加以规范化,并充实和丰富相关内容,也可以成为院系绩效评价的工具。

(3)学校总体绩效和专项事业绩效评估:项目评级工具(part)

学校总体绩效和专项事业绩效的评估必须考虑很多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很多目标难以量化。而且,过于详细的指标控制往往导致为指标而指标的风气。所以,应该针对大类项目、专项事业整体发展、学校发展关键性指标进行管理和评价,而将更具体的评价下移到院系层级。“项目评级工具”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它的项目分类思想和问卷设计思想对于学校层级的评估是简便易行的。

对于高等院校预算绩效标准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倡导开放式和成长性。也就是说,把标准和指标选择的权利交给基层,并鼓励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当然,学校要设计一套关键指标和相应的指导性标准。

在关键指标的选择上,笔者倾向于分类确定关键指标的做法,如总体绩效指标;专项事业绩效指标;院系(部门)绩效指标;重大项目绩效指标;绩效合同基本条款等等。

至于绩效评价指导性标准,笔者倾向于标杆管理法,即选择同类高校相对优秀的绩效标准。同时,在奖励标准和惩罚标准之间,留下足够的空间,或者分不同档次设计奖励或惩罚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晓岚,吴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动因、现状与展望[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2):120-122.

[2]安秀梅.公共治理与中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3):304-312.

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篇4

摘要:本文介绍了专业认证的概念和意义,并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探讨了我院对专业认证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专业认证目的和意义

专业认证是由专业认证机构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职业协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为相关人才进入专门职业界从业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就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如土木工程、电子机械等)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计算机专业认证就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之一。

为顺应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国家和行业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和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同时为配合国家工程师制度改革,实施注册工程师制度,尽快实现工程专业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教育部于2006年3月份正式成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及其秘书处,并由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相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业学会成员、工程教育专家及资深工程师按合理比例组成了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

试点工作旨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专业办学实际,反映行业需求,促进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和实施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计算机专业认证的试点单位之一,于2007年11月进行了专业认证。下面就计算机专业认证的过程和一些体会做简单介绍。

2计算机专业认证过程

专业认证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6个阶段:申请认证、学校自评、审阅《自评报告》、现场考查、审议和做出认证结论、认证状态保持。具体认证内容及时间结点见表1。

对于被认证单位来说,认证前的准备、自评报告的撰写和专家现场考查是非常关键的三件事,下面分别做介绍。

2.1专业认证的准备

许多高校在近几年都进行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教学资料的保存、教学秩序的规范以及教学特色的提炼上都做了很多的工作,它们为专业认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科评估与专业认证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科评估更多的是展示亮点,而专业认证更多的是关注大多数学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有几点很有必要。

(1)领导重视,成功关键

(2)全院动员,统一思想

(3)学习材料,明确目标

(4)专家辅导,提高效率

(5)组织队伍,撰写报告

(6)学科推论,充实佐证

(7)组织专家,校内评审

(8)提交报告,补充完善

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是: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本专业是如何保障目标的有效实施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说明以上三点,需要提供有力的佐证材料,尤其是毕业生的调查资料,需要有长期性和广泛性。

2.2自评报告的撰写

自评报告是根据专业认证标准来撰写。专业认证标准包含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见表2。

计算机专业可以选择按照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或若干个申请认证。按照任意一种培养模式通过认证,即被认定为计算机本科专业教育达到相应合格等级。

自评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前言:包括学校概况、办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路。本专业的介绍,包括历史及现状、专业目标、本专业在学校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专业特色等。

(2)专业建设与水平:依据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七个主要指标逐一描述,提供全面、翔实的达到标准要求的证据。

(3)整改与提高:介绍上次认证以来专业的建设、改进与提高。首次认证无此项要求。

(4)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重点描述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改进的地方。

(5)附件(以近四年为主):

①教学文件:教学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时安排及主要内容(标题),任课教师的情况。

②各年级正在执行的教学培养计划。

③本专业所在院系教师的名单、简历。

④由学校组织的有关德育、体育评估的结论及数据。

⑤毕业班外语成绩。

⑥图书、期刊、音像等教学资料统计数据。

⑦实验室主要设备清单。

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和历届毕业生反馈的有关资料。

⑨教育部对学校整体办学、教学工作的评价或评估结论。

总之,在自评报告中,要始终围绕着“目标是否合理,方案是否有效,结果是否可测”这一主线进行,做到自评有理有据。

2.3现场考查的过程

现场考查是专业认证的重要环节,可以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采取的手段措施以及人才培养效果进行更深入细致的了解。通常,考查专家由教育界及产业界人士组成,人数为3~7人,考查时间一般为3天。主要活动包括:专业自评与讨论,专家审查材料,专家考查教学环境,专家听课,专家分别与教师、学生、毕业生座谈,听取考查反馈意见等。在现场考查过程中,被考查的单位应注意以下几点:

(1)汇报简略,重在讨论

(2)要说清培养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3)教师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所讲授课程的目的和作用

(4)学生要明确培养目标,专业对学生的要求

(5)实验环境是否得到有效利用

(6)毕业生调查成为常态,能够证明培养方案的有效性。

3专业认证的思考

(1)专业认证与本科教学评水平评估不同,不能以直接以本科评估来应对专业认证

本科评估与专业认证的主要区别有:本科评估是针对整个学校,而专业认证是针对个别专业;在本科评估中,评价方式主要是以学校自我评价为主,而专业认证则采用社会第三方评价;本科评估关注学校的现状,而专业认证除了关注专业的现状之外,还关注其是否有不断改善的机制;本科评估以定量数据为评价依据,而专业认证则以专家判断为主;本科评估的目的是使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而专业认证是使学生获得注册工程师资格,因此,本科评估重点关注的是学校,更多的是展示亮点,突出特色;而专业认证更多的是关注大多数学生,充分体现教育以培养学生为本的理念。

(2)避免培养目标空泛化,要能够证明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人们在设置专业或规划专业发展时,对人才培养目标常常采用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泛的描述,较少去认真思考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真正体现国际发展潮流,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学校专业特点等问题。而在专业认证中,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作为被认证的专业,必须能够说清楚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其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培养方案是在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置的,要证明培养方案的有效性

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设置的,要能够处处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所承担的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在的作用和地位;学生应该对人才培养目标及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做到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总之,被认证的专业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

(4)要重视毕业生调查工作,建立不断改进机制

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负责人或教师,更多的是关心学生教育教学问题,对毕业生的就业,尤其是毕业生毕业后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工作情况很少了解,即便了解也是一些个别的精英式人物。但是,如果一个专业对自己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没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很难说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真正得以实现,因此,要把毕业生的调查工作作为办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随时得到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并在适当时候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方案,建立起不断改进的机制,使专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家驹.美国的高等教育评估[J].夏天阳主编.各国高等教育评估[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69.

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篇5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中医药院校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在医学及相关交叉学科中良好的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关技能。目前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医药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往往是单纯强调计算机科学技术本身,学生对所学计算机知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缺乏系统、清晰的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医学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医药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CDio作为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论体系,用于在中医药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符合现代医药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CDio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能力。本文从教师CDio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等五个方面阐述CDio模式下中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1培养教师的CDio能

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其中两条标准对教师能力的提高提出了要求,即标准9教师能力的提升和标准10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组织计算机教师参加医学信息学术会议和医学实践活动,与医学专业教师加强学科之间交流,促使计算机课程与医学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与渗透,组织教师进行CDio知识培训,开展CDio教学研讨与相关调研活动,转变授课教师原有的一些授课习惯性的思想和观念,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教师将CDio精神灵活地贯穿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构思、设计、实施与评价课程项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知识、扩大视野、创新思维、提高理论层次和教学水平的过程,也是CDio模式的应用过程和具体体现,它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2设计构思教学方案

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医学计算机意识、普及医药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在医药领域中的计算机开发能力,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同时,密切与医药专业相结合,通过“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等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联系医学专业计算机应用实际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调整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环节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综合应用教学等构成,确定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设计教学项目,编制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

3实施CDio模式教学活动

由于地域或者家境等原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理论教学的首次授课时以理论为主,在以后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应用项目教学和综合应用为辅,实验课以朋辈带教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实验授课前教师从每组中挑选学生担任“学生教员”,规定带教任务和带教目标,进行实验操作的辅导,“学生教员”按CDio模式自行构思、设计并实施辅导全过程,教师根据需要进行实验前和实验中的指导,实验课结束时,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教员”角色可以不断轮换,使每个学生都从中收获到仅作为一个听课学生所收获不到的能力、进步与成功,它有效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实现了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学生计算机基础个体差异过大问题。利用学生参加见习和举办各类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将活动内容、计算机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做中学”,形成获取知识(自学)、共享知识(团队工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创新)和传播知识(沟通)等能力。教师通过搭建的网络教学平台、email、QQ等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联网的发展使师生互动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给老师留言或在线咨询,教师可通过网络上传教学资源和答疑指导学生,网络宽松平等的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4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学生考核注重的是能力考核,根据平时实验成绩、期末上机考试、期末理论考试和项目设计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实验成绩和项目设计成绩各占总成绩的20%,期末上机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各占30%,教师是项目的评估者,学生完成项目并进行成果展示,然后教师根据已制定标准进行评估。教学监督由教学双周志和教学反馈组成,教学评估建立定性定量的考核评价体系,专家评估、学生评价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其中专家评估占40%,学生评价占50%,教学设计占10%。

5CDio模式改革建议

首先CDio教学模式由国外引进,但是还需要根据中医药院校各专业自身特点进行合理设置,因此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先进的工程设计思想,设计出符合各专业特点的CDio创新型教学模式方案。其次,建立健全的CDio考核和评价标准尤为重要,这是CDio模式下计算机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的评估和反馈,可以从中找出在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最后,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优势,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辉.CDio教育理念下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9.

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篇6

   本学期的九大工作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加强迎评工作力度,积极投身整改阶段

   我校校内评估专家组上学期末对学院自评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校专家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学院将根据这一意见进一步加强和领会评估指标体系,制订本学期评估工作行事历并使评估的整改工作逐项逐条落实,补充和完善指标中的支撑材料,按时间节点,具体责任到人,通过全面整改,继续提炼学院工作上的亮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迎接4月上旬校外专家组和6月初市教委的考察评估。

   二、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院本学期将逐步调整教师结构,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和党建工作,培养又红又专的专业教师。在“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手,充实和调整师资力量,逐步形成一支梯队的师资队伍。

   今年学校将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进行专业调整,整合后的卫生信息管理系将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diyifanwen.com第一专业等三个专业,学院将就这三个专业引进一名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专业教师,以支持和带动该专业的学科发展。

   本学期学院将刘芹、张默、王琰三位具有注册“护士”的背景的指导教师在继续担任学生指导教师的同时参与临床护理教研室和基础护理教研室的备课、听课及教研活动等教学工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逐步充实到各教研室担任专业教学工作。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本学期学院的教学工作继续紧紧围绕迎评工作,根据校内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的意见,从规范教学管理入手,建立良好的教学保障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各教研室将按照学院和各自的工作计划认真展开教学工作:

  (一)认真组织“公开课”教学活动,要求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上课,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开展“说课”教研活动,本学期学院要求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说课,提高讲课水平,计划以全院和教研室两部分分别开展“说课”活动,具体安排另定。

  (三)以“护理”专业为龙头,有计划地加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已经上报学校四门课程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四大教研室由各教研室主任把握方向,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四)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本学期继续开拓非学历教育项目——《国家注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专升本辅导培训》;本学期继续探索建立中外合作学历教育项目和海外招生的可行性,逐步建立较高层次的、不同形式的合作教育项目。

  (五)继续准备专业剖析材料。“护理”专业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剖析并增加支撑材料,同时准备“卫管”专业剖析工作。

  (六)着手建立“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和“临床护理技能训练”校内考核的试题库。

  (七)本学期在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做好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的同时,学院还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八)狠抓实训环节,继续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强化护理技术操作的练习,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提早进入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四、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目前适应高职高专医疗卫生技术类专业的教材并不多,学院将逐步实现大部分或全部使用适应高职教学需求的自编教材。本学期《临床护理实践》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学后,此教材立即发至学生手中。《循证护理》和《多元文化与护理》两本教材已通过人卫出版社审核,今年将可以印刷出版,医学英语教研室编写的《高职护理英语》这本教材已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学院各教研室将陆续制定系列自编教材计划,争取分批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医护类系列教材出版计划。

   五、继续加强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

   本学期学院将继续在保持已形成良好的院风、学风、教风的基础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严格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打造“上海护士”品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本学期将结合迎评促建这个核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职业素质教育活动:5.12护士节庆祝活动、毕业典礼暨授帽宣誓仪式、职业素质教育讲座暨医德教育报告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共2页,当前第1页1

   六、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积极开拓实习与就业渠道

   随着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学院生源的逐年增多,学期在先后与市24家医院合作办学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新一批就业市场,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可靠保障和奠定良好基础.本学期继续加强产学研教学领导小组,完善教学领导小组工作条例.补签校企合作协议书.

   七、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建设

   由市教委批准的护理实训基地ii期建设项目——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在本学期全部完成,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安装、调整过程中,这次建成的ii期项目,以突出实用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为主,高科技因素含量多,同时也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训室,为两个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八、09届就业和09年招生工作

   XX年级毕业生310人,截止本学期开学就业率已达93%,签约率70%,学生毕业前将在两次返校中完成学院布置的各项工作,如:发放《临床护理实践》教材,要求每人完成临床实习总结、自我鉴定等,4月下旬参加毕业考试。计划至学期结束(6月底)09届学生就业率达到98%、签约率达80%以上。09年招生工作已开始紧锣密鼓展开,学院将配合学校,顾全大局、认真完成今年的招生工作。

   九、筹备成立计算机教研室

   依托学院初步形成的护理专业的品牌优势,学校进行了专业调整,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整合后的卫生信息管理系除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外,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成立计算机教研室,将在本学期进行筹备与规划。

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篇7

论文摘要: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教学经费是用来衡量高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是否合理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经费指标在内容上、统计上以及评价标准上逐渐显现出弊端,就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见解。

自2003年起,教育部每五年派专家到高校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调节和改进教学目标中的不合理因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将教学经费作为教学条件与利用的二级指标进行考察,它将高校对于本科教学的投入情况予以量化,用“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与“生均教学经费”两个指标作为衡量高校是否达标的标准。教学经费在评估中的重要性,可以用周济部长的一句话来概括:“教学经费投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教学经费不达标,学校的教学评估就不能通过。”因此,教学经费成为教育部专家组在进行评估时的重点考察对象。但是,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会计专业的发展变化,当前对教学经费的理解与统计工作存在的一些矛盾,成为困扰高校评估的普遍问题。本文围绕这些矛盾对教学经费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教学经费的定义

现行的教学经费是依据原国家教委1988年制定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确定和分类的,包括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

本专科生业务费:本专科生进行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及加工、运杂费,生产实习费,毕业论文答辩费,资料讲义印刷费及学生讲义差价支出等。

教学差旅费:教师进行教学调查、资料搜集、教材编审调查等业务活动的市内交通费,误餐费、外地差旅费。

体育维持费:各种低值体育器械(包括各种球类、冰鞋、跑鞋、铁饼、标枪、铅球等器材)和运动服装的购置费、修理费,体育运动会费用,支付场地租金和参加校际以上运动会的教职工运动员的伙食补助费以及公共体育教研室的业务性报刊、杂志、资料等零星费用。

教学仪器设备修理费:教学仪器设备的经常维护修理费。

二、教学经费的研究意义及发展趋势

(一)教学经费的研究意义

1.教学经费投入的多少可以反映高校领导层对本科教学重视的程度。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水平是该学校在社会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教学经费可以为本科教学提供所需的人、财、物支持。因而,一所学校教学经费越充足,投入越多,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实力去开展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反映了学校领导层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

2.教学经费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确保本科教学条件不下滑的必要条件。随着“教育为本”政策的推行以及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必须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用以保持与学生数增长相对应的教学条件,而教学经费可以从绝对和相对两方面来衡量教学条件是否充足的一项重要指标。

3.教学经费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点考察项目之一。根据教高司函[2005]7号文件要求,经费预算的标准为a级?30%,c级?25%,如果达不到相应标准,必将对评估成绩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进行教学经费的统计并加大相关的投入,也是各所普通高校迎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教学经费可以为测算普通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提供依据。自国家发改委印发了《高等学校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之后,普通高校培养成本的研究引起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教学经费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用于教学方面的支出,而教学所针对的对象是学生本身,因此教学经费的统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普通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测算提供参考。

(二)教学经费的发展趋势

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调节和改进教学目标中的不合理因素,自2003年起,国家教育部每五年派专家到高校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将教学经费作为教学条件与利用的二级指标进行考察,因此,教学经费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将高校对本科教学的投入情况予以量化的评价指标。

当前人们对教学经费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从理论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譬如对教学经费包含内容的探讨,都是首先提出目前教学经费包含内容存在的问题,其次阐明作者自己的见解,并未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对教学经费包含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这就导致在教学经费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理论意识强、实践效果弱的现象。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将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作为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学经费问题的研究必将随着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三、教学经费指标评价存在的矛盾及解决措施

(一)教育改革深入与教学经费内容陈旧的矛盾

教学经费主要指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明确提出教学经费是在1988年由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制度将

教学经费设置为“经费支出——业务费”科目下的四个子目,但是随着会计的发展变化,1998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重新对会计科目进行了调整,成为当前高校普遍遵循的一项会计制度。在近十年间,会计科目又进行了不断的变化、调整,加入了许多新的会计科目,淘汰了陈旧的会计科目,但是现今各高校对于教学经费的理解仍然沿用1988年会计制度规定中的定义,这就导致许多新的可以归属于教学经费的会计科目因为定义的限制无法归集到教学经费中来,而陈旧会计科目的淘汰使得教学经费所容纳的范围越来越窄,特别是根据教高司函[2005]7号文件要求,经费预算的标准为a级?30%,c级?25%,这样就容易导致高校为了达到相应的级别标准随意扩大教学经费范围,引起专家组在评定过程中的质疑。

针对这一矛盾,建议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教学经费所包含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随时对其进行更新。特别是在高校评估前夕,要依据当前形势对教学经费内容进行界定,这样既统一了教学经费口径,便于专家组考核,又为高校教学经费数据的获取提供了依据,防止由于口径不一致带来的高校之间教学经费统计所包含内容的差异。

(二)会计科目设置与教学经费统计之间的矛盾

1998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统一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实行了大收大支,会计科目设置中不再设有“教学经费”子科目,而是将相关内容完全融入到“事业支出”科目下“公用支出”中的22个科目核算。大量的日常会计业务既不再区分是教学还是行政,也不再将教学经费分门别类地进行归总,这就为高校在评估中统计教学经费数据带来困难,虽然目前高校绝大部分都采用了电算化核算,但是要想在众多繁杂的会计业务中将教学经费准确地分离、归集,其工作量也过于庞大。高校只能通过早期着手、专人负责等办法对其进行专项统计,即使这样,最后统计出来的数据也可能由于工作量大等原因产生纰漏,从而使统计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影响学校的评估结果。

这一矛盾一直困扰着各所评估高校,建议充分利用计算机高工作效率的优势,将日常业务处理工作与教学经费统计工作良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管理者能够随时获得教学经费数据,对学校教学经费的投入情况进行监督。刘素琴曾推荐应用“yctx区分码”[1]对教学经费进行统计,这种方法需要会计人员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在处理日常业务时能够准确地将属于教学经费的业务分别归入各个分项,但是这种方法容易使会计人员在繁多的日常业务中由于得不到监督产生归类错误,如果能用凭单形式先将行政经费与教学经费两大块分开,再通过报销人员填制不同种类的凭单形式对教学经费进行细分,最后由会计人员审核,这样所产生的归集结果的准确度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计算出反映实际投入水平的教学经费数据,使教学经费指标在评估中真正达到“指挥棒”的导向和规约作用。

(三)各高校教学情况差异与评价指标单一之间的矛盾

教高司函[2005]7号文件将经费预算的标准设为a级?30%,c级?25%,但是教学经费的绝对值与学费标准相关,学费标准又与学校所处的地区、学校的隶属关系以及学校的规模等原因有关,因此,虽然比例相同,但数值却不同,故这并不是具有全国可比性的标准。而且如果高校不考虑本校实际,一味地追求较高的评价指标,将学费收入中的绝大部分投入到教学中去,不但不会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反而会造成资金的一种浪费。

当前评价指标的标准可以从某一侧面反映高校教学经费的投入情况,但并不能如实地、全面地反映一所高校的学费使用情况,基于此,建议增加评价指标对经费投入情况进行系统地衡量。比如可以增加学费收入占高校收入比率指标,用以衡量学费收入差异所引起的经费指标差异;增加经费使用效益指标,用以衡量教学经费的具体使用效率。这样才能将经费投入与产出有效地结合起来,使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参考文献:

[1]刘素琴.浅谈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学经费的统计[j].教育财会研究,2007,(2).

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篇8

abstract:Startingfromteacher'sprofessionalautonomousdevelopment,thispaperdiscussestheperformanceevaluationsystemofteachersinChina’sprivatecolleges,determiningtheindicators,evaluationsubjectandevaluationcycleandfinallyputforwardsthemethodofperformanceevaluationsystemofprivatecollegeteachers:360degreeevaluationmethodtodeterminetheevaluationobject;statisticalaveragemethodtodeterminetheevaluationobjectweight,analytichierarchyprocesstodeterminealllevelsofindicatorweight.

关键词:评估标准;统计平均法;层次分析法;指标

Keywords:evaluationcriteria;statisticalaverage;aHp;indicators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004-03

0引言

近几年,随着高考最低分数线的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民办高校正是借着这种优势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硬件设施上,师资力量上,学校知名度等。而在这三个方面中,一个所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否合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不仅留不住优秀教师,而且也培养不出优秀教师。优秀教师的空缺,势必影响学院的招生生源,影响学院的社会声誉。相反,如果一所大学能给教师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那其教师是在正向的环境下从事教学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而且良性的刺激下有利于提高学院的社会满意度,提高学院的知名度。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建立起一套既符合我国民办高校特点,又能比较客观的衡量民办高校教师工作水平的民办高校绩效评估体系,不仅有利于学院对教师的日常管理,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而且能提高学生与社会满意度,有利于我国民办高校整体的长久发展。

1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1定位不准确一直以来,我国民办高校生源录取分数线偏低,学院对这部分学生管理难度大。这就造成了民办高校一直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放在首位,把能管理好学生的老师定义为“好老师”。这种片面的绩效评估理念,不仅混淆了绩效评估的激励作用,而且也达不到提高师生满意度,促进学院发展的目的。

1.2指标及权重设计不合理教师自我提升及其社会活动其实也是教师工作业绩的衡量标准之一。而往往民办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估体系却忽略了这两项,致使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差距越来越大。一个科学的高校评估体系,不仅要有能全面反应教师工作业绩的各级指标,而且也能用客观数据公正地体现出教师工作业绩之间的差异性。

1.3评估结果反馈不及时由于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设计不合理,评估结果片面,不具有说服力,所以评估之后评估者一般都不会把结果及时反馈给大家。这不仅失去了评估的意义,而且对教师也起不到应有的预警,督促,激励作用。另外,评估之后还应该及时征询教师对评估体系的意见和建议,便于我们改进绩效评估制度,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2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的设计

为了建立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我们从宏观发展和微观运行两个层次对我国民办高校绩效评估体系问题进行研究。在宏观发展上,弄清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为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指导方针。

在微观运行中,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对师德评估、对教学活动评估、对科研活动评估、对社会服务评估耦合的系统。因此,在微观运行中把我国民办高校绩效评估体系划分为以上四个子系统。在师德水平子系统中,既包括教师思想是否与国家与高校发展目标相一致,思想上是否积极上进,又包括道德上是否能给学生以正面影响,是否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水平子系统中,既包括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学工作质量,也包括教学的改革与成果。在科研水平子系统中,既包括科技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论著等,也包括科研项目等。在社会服务子系统中,既包括校内外社会活动,也包括学术声誉。

根据上述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分析,确定出影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的一、二级指标。

2.1师德水平指标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教师师德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民办高校对教师师德水平的评估应包括以下方面:要高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热爱并珍惜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要热爱学生,以服务学生为目的,对每位学生有颗公平心;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在潜移默化中以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要有健全的人品人格,言而有信,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民办高校对教师师德的评估应贯穿在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无论是在人才引进还是在教师师德评估时对不符合师德要求的教师一贯采取“一票否决制”的办法,这也体现出了各大高校对教师师德培养的重视程度。

2.2教学水平指标对教学水平的评估是教师绩效评估最关键的步骤,它的评估结果直接反应教师教学效果。对教学水平的评估围绕三方面:教学工作量方面,既包括教师的实际授课时数和学生的出勤人数,也包括教师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数,毕业设计数,社会实践数。教学质量方面,包括学生评估,教学督导评估,直接领导的评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要注重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要求同事和直接领导应该积极参与听课,以掌握教师课堂授课情况。教学改革与成果方面,包括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获奖情况,精品课程建设等,用以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在教材教法上参与学科建设。

2.3科研水平指标科研水平是社会衡量一个学校实力的象征,同时也是判断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民办高校在抓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科研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校社会地位的影响。科研水平包括:科技奖励方面,按部级、省级、市级进行划分。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论著等方面,应包括SCi收录论文数量、ei收录论文数量、iStp等收录论文数量、出版本专业专著数量。科研项目方面,应包括部级项目基金数、省级项目基金数、市级项目基金数、校级项目数等。另外,在统计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和承担或参与项目数量时,也应把作者排名先后不同则贡献程度不同的差异性考虑在内。

2.4社会服务指标与公办高校一样,我国民办高校对社会建设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服务评估指标是从侧面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进行衡量,是一种社会影响反作用于教师能力水平的评估方式。随着我国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的不断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在保证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积极地参与校内外的社会服务工作。这也是社会对各大高校的期望与要求。民办高校社会服务评估指标应包括一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另一方面是教师在社会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

综上,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可划分为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

3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评估主体,方法与周期的确定

3.1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评估主体的确定采用360度评估法确定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的评估主体。360度评估法是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评估方法,它能从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反应被评估者的各项指标。依据360度评估法,将被评估者的直接领导、同事、本人、学生等都纳入评估主体范围,以达到全方位、立体式对教师进行评估的目的。

3.2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评估主体权重的确定采用统计平均法确定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评估主体的的权重。统计平均法是专家按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对每个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后,用其平均值作为各项指标的权重的一种计算方法。其主要步骤可概括为:①选取专家。要选取本学院有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丰富的学院管理经验,并且公平公正,思想道德高尚的教授作为评估专家,数量至少要求五位专家。②专家初评。将评估主体的四个指标交给各位专家,并请专家在不受干扰的前提下独立的对每项指标的权重进行初步赋值。③回收意见。将各位专家的初步赋值数据进行回收,计算各个指标初步权重的总体均值e(X)和总体方差D(X)。④求各项指标权重的平均数。如果第一轮权重估算时各个指标的总体方差在可控范围内,此时可以用四个指标的总体均值分别代替各项指标的权重。否则,只要至少有一个指标权重方差不在可控范围内,就要请专家重新给出意见,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3.3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是将多个评估指标排列为一个有序的整体,然后通过对各个评估指标的两两比较、判断,得出各个评估指标的权重的一种方法。当指标选取比较多时,人工计算量大,此时通常借助于eXCeL软件或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权重计算公式:

kt相对于w权重=kt相对于jm权重・jm相对于in权重・in相对于w权重

3.4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评估周期的确定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评估周期长短要合理。频繁的评估不仅容易使老师对评估方式产生厌倦心理,对评估结果丧失关注,而且还使得评估人员陷入繁琐的处理统计数据工作中。周期过长的评估起不到对老师的督促管理作用,不便于老师发现问题,纠正不足。结合这些情况,我国民办高校的教师绩效评估周期以每学期期中、期末各评估一次较为合理。这种评估周期能便于评估者和被评估者及时获取教师的教学信息,便于学校对教师的直接管理,也可以将评估结果作为学期末学校续聘和解聘教师的重要依据。

4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案例研究

本文以山东省民办HH高校为例对该套教师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实施。截至2016年3月,HH学院有在职教师344人,其中本科7人,研究生284人,博士生53人;初级职称31人,中级职称196人,副高及以上职称117人。该高校近年来在抓教学的同时狠抓科研,力争五年内在每个专业都能培养出一批承担省级课题,在个别专业能承担部级课题的教师队伍。

4.1问卷调查按前文所述,我们对该高校所有在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下发344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328份,共确定出4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

4.2各层指标间的影响统计对该校调查问卷中这4个一级指标数取平均数值,再对师德,教学,科研,活动等两两进行比较,得到一级指标列和与行和统计表(如表1所示),进而确定出一级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统计表。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其他各层指标的影响统计表。

4.3一致性的检验首先求一致性指标C.i.其中,?姿为最大特征值,n为比较因素的数目,C.i.=(?姿-n)÷(n-1)。采用matLaB可以得到最大特征值:?姿=4.0312。结果得到:C.R.=0.0104,其次查表得出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89,计算一致性比例:C.R.=C.i.÷R.i.有C.i.=0.0104÷0.89=0.0098?燮0.01。所以可以接受一致性检验。

4.4运行结论由上面数据可知:科研水平占0.49,这与该校的政策倾向是吻合的,该校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各项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以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及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教学水平占0.30,该校教师在追求科研任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教学水平,要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高社会满意度。总之,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要与HH学院整体的发展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促进教师和HH学院共同进步。

5结论

本文采用360度问卷调查法,借助于matLaB软件制定出了一套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使该套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它能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提高学生与社会满意度,有利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根据本文给出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针对不同的评估结果,我们可以挖掘引起差距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改进。

参考文献:

[1]张洪英,陈红.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4(2):78-80.

[2]邓璐,牛奉高,齐玉琴.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实证与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5(2):171,176.

[3]蔺洪全,王国武.基于aHp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3(7):38-42.

[4]沈红.论大学教师评价的目的[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43-48.

[5]Kubrushko,p.F.nazarova,L.i.professionaldevelopmentoftechnicaluniversitylecturersinfieldofinnovationteachinginteractiveCollaborativeLearning(iCL),2013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2013:467-469.

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评价;层次分析法

作者简介:刘崇磊(1978-),男,天津人,天津体育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天津3003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e3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43-02

如何有效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成为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校应“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体育专业也正处于由外延发展到内涵建设的阶段,在现代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事业勃发的外部环境下,针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数量与专业办学条件、办学效益、教育质量等因素间日益凸现的矛盾,必须找到高校体育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合理路径。

一、构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专业主要承担着培养具备系统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体育工作规律,能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任务。体育专业学生长期将致力于运动技术训练,对理论知识学习不系统,表现出与非体育生不同的学习和成才特点。因此,要针对体育专业学生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开展顶层设计,以促进体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纵观国内各高校,都在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制度、方法等方面进行着改革与创新,而在专业、课程等教学管理过程中用教学管理评估来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效益已成为通用做法。而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全国17所高校体育专业44名教学管理专家的结构化访谈,有70.45%的专家认为“目前非常需要改进体育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对“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是教学管理的最重要环节”表示“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占75%。可见,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来提升教学内涵式发展的质量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构建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的构建应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全面、全程、全员”。同时,指标要考虑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各影响因子间的关系要层次化、条理化,能够区别它们对整体目标影响的权重差异。通过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运用,以评促建、以评促教,用新思维来引领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前期理论分析、访谈有关专家以及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体系研究》(项目编号:F01-0402)有关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设计出调查问卷。[1]按地域随机抽取全国17所高校体育专业的44名教学管理专家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确立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自变量重要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权重,构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

1.构建层次结构分析模型将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中与评价有关的因子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估总分设为a,准则层共7个维度,设为n1~n7,标准层共27个指标,设为S1~S27,指标层次划分结果见表1。2.构造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在本层次与相关各因素之间两两进行比较,通过两个因素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定量化描述。主要采用“1~9”等级将判断定量化。[2]“1~9”的标度中“1”表示“两元素比较,同等重要”,“9”表示“两元素比较,一个比另一个极端重要”,其他以此类推。将两元素比较结果列入如下判断矩阵形式:

将专家对指标各因素两两比较的分数进行处理,从上到下依次构造出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估总分a、专业建设n1、课程建设n2、师资队伍建设n3、实践教学n4、质量控制n5、学风建设n6、育人效果n7的判断矩阵。

3.计算各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采用和积法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得出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估总分a的特征向量w=(0.1390.1530.2060.0940.1390.1070.162)t。最大特征根λmax=7.3882。再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CR=Ci/Ri,其中Ci=(λmax-n)/(n-1),Ri为由1~7阶正互反矩阵计算1000次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情况综合评价得分a的Ci=(λmax-n)/(n-1)=(7.3882-7)/(7-1)=0.0647。CR=Ci/Ri=0.0647/1.32=0.049

4.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评价总分a以100分计,通过各指标权重可得分项评价分数,从而确定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见表3。

三、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应用策略

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一级评价指标中,“师资队伍建设”、“育人效果”和“课程建设”分列重要性的前三位。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二级评价指标中,“教学水平”、“师资引进与培养”和“组织与规章制度建设”分列重要性的前三位。可见,高校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团队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要通过评价指标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培训目标、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体系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的应用中会出现指标适用性、手段科学性、被评对象是否认同等问题。特提出如下解决策略:

1.加强评价指标适用性研究,营造良好的应用氛围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的适用基础是树立科学的质量管理理念,形成良好的教学管理氛围。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的应用首先要得到各级管理者的支持。各级领导要当好“设计师”和“领头羊”,带领学校全体成员推行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成为实施的推动者和身体力行者。同时,应建立“顾客导向”的科学的质量管理理念,被全体教职工充分理解,形成全员认同,并通过工作实践体现。要通过宣传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管理氛围,使得教学质量管理规范成为(下转第56页)

(上接第44页)

高校师生的内在追求和共同信奉的价值。要通过引导、激励等机制营造“质量是生命线”的氛围,以提高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实际应用效果。

2.注意搜集信息方法的改进和信息反馈工作

要提高体育专业评估的质量离不开对相关信息的整理、分析、综合。一方面要捕捉足够量的信息,一方面要对信息处理有强有力的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等常规途径搜集相关评估信息外,还可以运用不记名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手段搜集信息。同时,注意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通过信息反馈实现“共振”效应,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3.健全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的运用还涉及评价者的主观因素,除明确指标外,还应设计一整套公开、公平、公正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明确评估组织机构的职责、各指标的操作性解释和各项数据的科学利用,以充分发挥评估的正向引导和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被评专业师生的积极能量和创新潜能,提升教学质量。

4.要努力实现评价指标的校本化

本研究仅调查了国内44名管理专家的意见,为使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指标权重更加科学化、客观化,还可扩大专家范围,使指标权重评判的主观性尽可能降低。如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一级指标“育人效果”权重排在第二位,但其二级指标“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排在最后,出现矛盾。原因可能是由于“育人效果”二级指标多且受其总权重所限,这也体现出采用aHp建立的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仍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从各高校实际出发,使教学管理评价指标更加校本化,切实通过教学管理评估提升高校体育专业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崇磊.中国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研究[J].运动,

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无疑是高等院校的一大财富,但往往这一财富被疏于管理,使得无形资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能被充分的体现,甚至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高等学校的核心竟争力被削减。因此,如何做好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概述

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是指高等学校占有使用的、不具备实物形态、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非货币性资产,一般包括研发水平、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及社会声誉等。

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除了具有无形资产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相关性,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与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密切相关;二是多元性,包括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产权归属的多元性。投资主体有来自国家、企业的资金和固定资产投入,高等学校科研人员的智力投入,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就必将决定了产权归属的多元性;三是创新性,高等学校无形资产主要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技术知识产权类,因此很大意义上无形资产都具有创新性。

二、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不足,造成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一方面由于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且难于计量,所以容易在资产核算中往往被忽略。但实际上,作为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它是高等学校必备的资源,不仅为学校创造社会价值,还可为学校带来丰厚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缺少宣传教育,高等学校无形资产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给学校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价值的宣传几乎空白,使得管理者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资产效益观念和无形资产保护意识。

2.组织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很多高等学校没有设置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其管理多按照实物资产管理模式进行。例如科研处负责教师科研成果的管理,只是以“物”的形式来进行管理,并没有把无形资产的具体价值体现出来。另外,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没有建立,造成无形资产在产权归属、核算、保密、开发利用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无据可依、无章可循。

3.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人才流动导致无形资产流失,高等学校教师、科研人员调离学校,必然同时带走其掌握的属于学校所有的技术成果、技术工艺、信息甚至客户关系,将本属于学校所有的无形资产转为他人所有。职务发明被侵占导致无形资产流失,由于高等学校管理监督的滞后,部分科研负责人有的不经过任何批准,直接将职务发明成果拿去创办企业,占为己有。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无形资产流失,有的科研人员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薄弱,造成一些科研成果、专有技术、信息等秘密被泄露的事情时有发生。

4.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缺失

在会计核算上,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投资收益的确定都没有合理的核算与管理办法。无形资产如何去评估,社会上也没有一个可操作的评估体系,这也是造成无形资产被忽视的主要原因。

三、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1.树立无形资产管理意识

当前各高等学校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对高无形资产相关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和教育,使高等学校领导层和教职工真正认识到无形资产管理对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意义,增强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对于非专利技术要注意保密,对于发明创造,要及时申请专利,要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届定清楚,对于即将离校、离职、离岗的教职员工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校必须与其就原从事科研工作或取得的科技成果签订知识产权归属与保密协议。同时要在全校师生中加强著作权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学习,并善于应用这些法律、法规保护好和维护好学校的无形资产,积极主动地对高等学校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管理。

2.完善无形资产管理机制

首先是要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依据现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建立相应的有利于维护学校无形资产合法权益、杜绝流失的管理制度,使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真正落到实处。这些制度包括无形资产产权确认制度,无形资产核算制度,无形资产档案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统计制度,无形资产审计制度,无形资产保护制度等。其次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这是做好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前提,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管理人员既要有熟悉专利权法、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以及专利申请、专利转让等方面知识,还要有经营管理和财务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无形资产的管理。

3.建立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

对于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管理应视同有形资产一样,建立一套可操作的评估体系,包括评估办法、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评估标准以及评估程序等。同时依据财务与会计制度,结合高等学校会计环境所具备的独有特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对外投资、转让、接收捐赠的核算。真正了解无形资产价值,真实记录和反映无形资产的变化情况,维护好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无形资产流失,促进技术、科学知识的推广运用,确保无形资产的管理科学性。

在当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无疑是一项很重要的资源。高等学校人才云集,科技研发优势明显,是无形资产富集之地,如何管理好,充分利用好无形资产,对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程彩君.高等学校无形资产构成及管理现状分析.会计之友,2012.05.

[2]陈怡松.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管理现状考察及对策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28.

[3]李煜.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作者简介:覃芳(1973-),女,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