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十篇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十篇

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32

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篇1

目前我国在校工科大学生有近700万人,居世界首位。工科学生的数量要多于文科生和理科生,尤其是在以工科为优势学科的高校。工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锻炼在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材料等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高校投入大量的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近年来,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教学和科研所涉及的实验室种类愈发复杂,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如何与时俱进地履行学院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根据工科教师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建设有竞争力的科研基地成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办公室的新课题。

1.高校工科类院系的实验用房现状

实验室是高校尤其是工科院系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用房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条件,然而随着高校实验室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实验室用房的需求难以得到合理安排。

以江苏省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例,该校主要以工科类教学和科研为特点,新校区于2006年建成,该校某工科学院的楼宇兼用于实验室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使用面积共11207.72平方米。在建成之初的分配方案为:行政办公用房及学院公共设施面积2279.76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0.3%,主要包括会议室、接待室、报告厅、资料室、储藏室以及行政人员办公室等。教师办公室面积为1545.2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8%,用于学院97位教师办公、休息;研究生教研室面积为3154.21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8.1%,用于硕士、博士研究生科研,室内多以隔断形式划分为多个区域共多名学生使用;实验用房总面积为4085.4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6.5%,其中教学实验室926平方米,科研实验室3195.45平方米;其他用房143.0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主要为卫生间、开水间、强/弱电间、值班室等。

在学院建设初期未对用房进行预留,所有面积均已进行分配使用。但是随着学院的发展,该院平均每年新进青年教师4至5人,每名引进的青年教师需要新增办公面积分别为9平方米,而每年的退休教师人数在2人左右,且退休教师办公用房收回较难,新进青年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实验条件难以满足。日积月累实验楼宇面积的局限与新型工科实验室的需求矛盾也日益凸显。(新型工科是指为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在有关理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实际每年的实验室用房面积增长需求缺口约为90平方米。

2.实验用房管理制度建议

院系办公室对实验室用房传统的管理方法由于单纯依靠行政调配、无偿使用,导致使用人缺乏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且学校各单位房产需求增加过快,房产利用率不均衡且调控困难,占房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提高实验室用房的效益,最初的管理策略是实行资源调节费制度,把实验室用房调节费与实验室绩效评价结合起来,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行使用单位向学校交纳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的办法改革,即制定公用房管理条例,规定实验室用房根据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等情况核定免费定额面积,超过面积交纳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高校收取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立了自我约束机制,实验室用房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大为提高,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但单纯依靠经济杠杆调节实验用房仍存在弊端,一是高校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经费的支持下,加强了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用房建设速度加快,使用面积逐渐增多,实验室用房供需矛盾仍然比较大;二是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管理手段随着科研经费收入的增长,其调节力度在不断减弱;三是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一视同仁”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是参考用房的“量”,未体现其“质”。没有考虑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成绩、完成实验教学的质量、数量和水平等绩效因素,缺少激励作用,实验室更新动力不足。

院系办公室对实验室办公用房的管理策略应向以下方向转变:

第一,实验用房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对以教学为主的实验室主要评价指标是承担实验教学的情况,实验教学成果和水平,实验教学理念、措施与发展思路,队伍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研究,学术交流,设备与环境条件,开放服务和运行管理等;对以科研为主的实验室主要评价科研工作方向、承担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任务情况、研究成果和水平、队伍建设和管理、学术交流、设备与环境条件、开放服务和运行管理等。按照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办法,把公用房作为投入,把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和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产出,评价实验室的用房效益。

第二,安全评价。根据安全验收结果,将实验室内部管理质量作为次年实验室调整以及收费的重要依据。在合理安排实验室空间面积之后,需结合实验室用房情况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各实验室负责教师,履行安全第一,水、电、大型设备和具有毒性的试验试剂必须符合国家和学校安全管理条例要求。但是工科类实验室直接使用人以研究生为主,安全意识及防范措施较弱,处理危机的经验欠缺,而安全问题是涉及生命的重大问题,一旦处理失当将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院系办公室与学校职能部门及相关院系之间要加强广泛、频繁的沟通协作关系,各院系根据自身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特点,汲取其他院系优秀的管理办法,积极与学校职能部门,改进自身的管理策略。例如学校职能部门对院系时时更新消防、试剂管理上的漏洞事故情况,交换总结经验教训,在管理化学试剂时可与化工学院合作针对使用危险试剂实验室人员进行专门的试剂管理和使用培训,管理大型设备时可在对设备的布局进行合理设计及保护方面与土木学院交流配合等。院系办公室可以在其中起到联系、组织、协调、督促的作用,在配合学校每年例行实验室检查之余,更要时时监控实验室的使用和安全。定期面对全院师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和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演练。

第三,压缩行政办公面积。配合2014年12月26日中央下发关于整顿行政办公用房的通知,院系严格按照下发标准调整压缩办公用房面积。行政办公室由原来的405.6平方米,压缩至255.84平方米,将整顿清理出的149.76平方米的房间作为教学科研用房。

第四,清退退休人员实验用房。协助即将退休的教师将实验室和办公室内物品和资料整理,将交钥匙环节作为退休前在院系办公室必须办理的环节。同时也需将退休教师在办公室内的国有固定资产划分到负责部门统一管理分配。

第五,培养科学使用实验室用房意识。很多高校中尤其是以工科类为优势学科的高校内部,存在着实验室重复建设的现象,购进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设备,造成重复浪费。公共资源中的实验室办公用房资源因此得不到合理运用。教师中仍存在实验室用房“圈地”情况,因担忧未来实验设备得不到用房支持,可能发生的延误项目进度和效果,就事先将大面积实验用房占据,但在短时期内并不作为实验之用,产生一方面实验室办公用房闲置,而整体实验用房紧张的情况时常发生。本质上应从人文精神方面向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引导工科类院系教师和学生科学合理地自动调控或在院系办公室管理下合理布局实验室的使用。不断完善实验用房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整体布局实验室,打消教师们用房紧缺的不安心理,从被动、清理实验室用房,到主动寻找与相关项目组合作、使用实验室用房,尤其要明确房产资源是国有资产而不是私有财产的产权性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源“占有”和“使用”之间的关系,明确高校是要充分保障对资源的“使用”而不是“占有”,实现思想意识形态中的本质转变。

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实验室管理

[作者简介]林敬学(1969-),男,山东高密人,青岛黄海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实验室管理;李娜(1981-),女,山东菏泽人,青岛黄海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山东青岛2664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升本后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ZCJG086)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39-02

自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以来,民办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在民办院校升本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11年5月,教育部认可的民办高校有386所,其中本科院校79所,比例超过20%。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来看,民办高校即使办本科教育,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培养的方向都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升本的民办高校面临着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艰巨挑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重视实践技能,实践技能是学生处身立世的核心本领,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核心课程安排。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要以实验为平台。高校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平台,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的实验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办学效益,是决定实验室能否成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如何解决实验技术队伍、实验室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何建设开放的实验平台、共享的实验资源,升本后的民办院校及其教师应该认真探讨。

一、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后实验室管理现状

(一)实验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缺乏激励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的实验技术队伍普遍由三类人员组成,分别是年轻教师、退休返聘的教授和社会兼职教师。年轻教师大部分是“80后”,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的实践经验,又缺乏到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无法充实和丰富知识结构,仅靠在学校学习的那点老本,没有新技术、新知识的补充和滋润,没有对新设备、新仪器的了解和掌握,原来储存的知识越发缩水、干涸,无法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

企业里富有一线生产经验、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验教师,在技术水平上可以完全胜任岗位,但是,由于不是专职教师,在企业和学校两地来回跑,在管理上不到位,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返聘教师年事已高,观念相对陈旧,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掌握,而且不是学院正式编制,加之资历较深,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实验技术人员属教辅人员角色,地位与待遇不对等,缺乏制度激励,不利于实验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不利于实验室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也不利于实验室师资队伍的稳定。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教学能力和积极性,建设一支资源配置合理且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做到人尽其才,对于升本的民办院校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验资源配置单调,完整性、系统性、有效性不足

在民办高职院校升本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升本的基本条件,各高校都投入了巨额资金,新建设了一批实验室,购买了一些贵重仪器设备。但是,要清楚地看到,实验室建设周期短,缺乏有效论证,很多都只是为特色而建,没有真正与学科和专业建设相结合,实验资源配置单调,实验室小而不全,实验经费有限。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需要认真研究,将有限的经费利用好,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开出,提高设备资产的效益。

(三)开放度不足,管理权分散,共享度低

各院系分别管理自己的实验室,对本单位的学生,仅开放教学计划中安排的有限的验证性实验,缺乏对创新性实验和兴趣性实验的开放。各院系之间因管理、协调等问题,很难实现实验资源共享。如何在现有实验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潜力,开放实验资源,建设共享平台,最大化地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提高设备投资效益,做到物尽其用,值得认真研究。

二、实验技术队伍的管理

实验技术队伍是实现实验室功能的决定性资源,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的关键。尤其是刚刚升本的民办职业院校,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院校特色的形成都要求更加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不同于理论教学人员,不仅有实验室的常规管理,还有预做实验、实验准备、实验辅导等工作;既有常规的验证性实验,又有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面宽事杂。因此,实验技术队伍的结构和层次要合理,职称搭配要适当,专职要与兼职相结合。同时,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调动实验技术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年轻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让他们迅速成长。一是老教授的传、帮、带,通过观摩、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二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遣年轻教师到相关企业考察、实习,锻炼实际操作技能;参加教育机构、行业协会的交流会、研讨会,拓展知识面,了解国内外发展行情;聘请一线的技术专家来校讲座、培训,有针对性地指导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办法等。

对兼职人员和返聘教授,要有正确认识,这种做法对缓解民办院校高职称教师和高技能教师不足所带来的教学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各民办院校必须加强对兼职人员和返聘教授工作的监控力度,强化其责任心,加强其教学效果监督、检查,使返聘教师的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要改变“重理论、轻实验”的传统观念,要切实树立“没有一流的实验室,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没有一流的实验技术人员,也不会有一流的实验室”的观念。建立适用于实验技术队伍的长效激励机制,在收入分配政策、职称评定、业务培训等方面,切实考虑其实际需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其成长的良好环境,为其施展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不仅要留住人才,还要吸引高学历、高技能、高职称的人才加入到实验技术队伍中,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实验技术队伍。

三、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经费管理

民办院校的实验经费非常紧张,把有限的实验经费分配利用好,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费投入的效益,解决前期实验室建设上存在的系统性缺陷,配套设施、实验材料不全的问题,提高实验开出率,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经费分配应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权衡重点学科、重点课程、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制订实验经费量化管理的分配方案。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合理规划实验室建设。根据学校办学思路,分清轻重缓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实验室建设经费。

在实验室运行方面,应当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解决实验室在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上存在的不足,以提高资源共享和开放的水平,以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和设备投资效益为原则,在分配经费时做到确保重点、兼顾平衡。

四、实验室的开放和共享管理

实验室开放水平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观测点。实验室开放不仅可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设备重复购置,节约实验室建设经费;而且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实践锻炼的空间和环境,给学生选择、参与、实践、创新的机会和条件;同时,还调动学生参加科学实践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要实现实验室的开放和共享,实验教学队伍是关键,实验设备资源是基础,还要进行体制、机制和开放平台方面的建设。

(一)构建开放、共享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要构建开放、高效的实验教学运行管理体制,就要从体制上打破实验室分散管理的格局,扫除阻碍开放和共享的条条框框,就要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打破原有的学科、专业界限,对现有的实验设备资源、实验用房、实验教学队伍进行整合和重组,建设为一级学科服务的开放的现代化实验中心。基础性实验室、公共实验室、计算机中心、创新性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等组合成相应的校级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组合成院级实验中心。学校成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各级实验中心,对实验教学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制定学院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组织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抓好实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对实验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科学的监督和管理、组织实验员业务培训、负责实验仪器设备的购修和各种消耗品的保障与供给等。

(二)制定一套系统、高效、安全的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是规范实验室工作程序的依据,是实现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提高实验室的共享水平、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投资效益、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和高效运行、更好地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需要制定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实验技术队伍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等制度,如《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对社会开放实验室收费细则》《实验指导教师职责》《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大型精密仪器预约登记办法》《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等,从制度上保障实验资源、空间向学生、教师和社会开放,为全校各院系共享实验资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三)建设高效的实验室开放预约平台

实验中心根据整合后的实验资源,按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实验项目分类目录,上传到实验室开放预约平台,在网上向全校公开。各教学院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个人依据学习和兴趣的需要,参照实验项目分类目录,在网上向实验中心提交申请,经登记、审核合格后,可以使用学校各实验中心的实验室,来完成选定的实验课题。在保证满足计划内教学任务需求的前提下,将实验室全部可用时间在网上公布,向学生、教师开放,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对于学校的重点实验室、特色实验室,可以向其他院校和社会机构开放,提供有偿服务,既能提高投资效益,又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举多得。

五、结语

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后,对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的关键,合理使用实验经费,挖掘现有设备资源的最大价值,对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建设充分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是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朱丽,董先明,杨乐敏.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分析及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

[2]王云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模式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

[3]马传峰.实验室资源的开发与开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

[4]张则,马晓君.实验经费量化管理模式研究与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7(6).

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篇3

1生物安全是在生物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产生的。由于在生物技术研发、生产或应用过程中频繁使用的各类基因、细菌、病毒、抗生素、催化剂等物质向环境释放,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转移,往往会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安全风险,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安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大力推动和扶持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目前拥有以张江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的生物医药科技园3个,以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和高校为龙头的研发机构30多家,具一定规模的生物技术公司约250多家,已经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基地。与此同时,上海市生物安全极其管理问题也逐步凸现。本文从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出发,以上海市为分析对象,探讨了生物安全管理的发展、现状、不足以及对策建议。2生物安全管理现状2.1发展概况由于生物安全风险具有长期性、滞后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人们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管理有一个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引起了某些国家的关注,1976年,美国制定了《重组Dna分子实验准则》。此后,相继有20多个国家颁布了此类法规或准则[’,“]。生物安全问题引起国际上的广泛注意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3]。198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组成了非正式关于生物技术安全的特设组织。1986年和1992年又连续了有关重组Dna安全问题和生物技术安全问题的文件[n]。1992年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两个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和《生物多样性公约》,此后国际上开始对生物安全立法工作予以特别重视,并在此推动下,1995年12月通过了《国际生物技术安全准则》,2000年1月通过了《卡特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该议定书是目前国际最权威的生物安全管理框架151,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该协议〔〕}。我国生物科技发展较快,但是生物安全管理却相对滞后。1990年制定的《基因工程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是我国第一个有关生物安全的标准和办法。1993年国家科委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农业部颁发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该办法增加了对新生物制品审批、新药审批、动植物检疫方法方面的生物安全管理。2000年,我国政府将生物安全列为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新领域。同年5月,颁布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并在8月8日签署了《生物安全议定书》。到目前,中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出台的法规标准已经超过了10个。2.2上海市生物安全管理现状近年来,上海的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生物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数量庞大、分布密集,产业规模和科研水平也不断提升。上海市生物安全管理也已经起步,出台了一些相关的管理办法,但总体上,上海生物安全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还不够。从上海目前生物安全管理法规标准体系来看,除了国际和国家通用的法规政策以外,上海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了生物安全的法规。2001年,上海市环保局实施了《上海市环境保护微生物菌剂应用的环境安全性管理(暂行)办法》,并在2004年6月由上海市政府正式了《上海市微生物菌剂使用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这是国内生物环境安全领域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该《办法》引人了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许可、开放环境微生物菌剂的领域应用备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同时明确了微生物菌剂提供单位和使用单位的环境安全管理措施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强化了微生物菌剂环境保护应用的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管,规定了微生物菌剂要进人上海市,须通过人体安全关、生态安全关、小动物实验关。但该办法只适用于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微生物菌种及其制剂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转基因微生物菌剂则不属其管辖范围。另外,上海市环保局正在积极制定《上海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市重点行业(生物制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从上海生物废弃物处理设施来看,上海市生物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废弃物,均未建立专门化或专业化的处理公共设施,只是将此类废弃物归属于危险废弃物,其评估咨询系统、分类贮存系统、收集系统和处理处置系统相应地纳入到上海市危险废弃物的相关系统中。通过调查,目前上海具有资质、达到一定规模的畜禽动物焚烧处置单位只有1家,并且其每年处理规模,还明显无法与上海生物技术产业产生的废弃生物量规模配套。从上海生物安全管理具体执行情况来看,上海生物安全管理对象主要包括生物技术企业及研究机构两个部分。目前,上海的生物技术企业主要是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技术手段的生物制药企业,产品包括治疗药物、诊断试剂等。其废弃物主要为生产性废水、废气、废渣,发酵工程制药的产生量最大。上海市绝大多数生物技术企业,均选择将生物废水与其它种类废水混合后集中处理,采用的工艺多为物化+好氧生物处理或厌氧+好氧生物处理。而上海研究机构的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尽管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实验室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i9489一2004)之前,参照我国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一2002)并结合自身科研领域的生物安全问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了分级并制定了相关规定,但是在废弃物管理上,上海的各类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产生的废水和废物仍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分类收集、储运、处理处置系统。其中废水和固废基本上是与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合并收集,并分别输运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处置,试验动物尸体一般自行寻找出路进行焚烧。而产生的废气绝大多数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中,没有相应净化设施。3存在的问题3.1对现状及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目前,除了环保局监控的若干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外,上海相关管理部门对其他生物技术企业,使用的各类制剂,产生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和去向,以及这些废弃物可能对上海城市环境和生态安全带来的哪些威胁、危害程度等,都缺乏基本的了解和科学的评估。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高校、中科院系统等科研机构,因其研究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动性,管理部门对它们在试验中产生的废弃物种类、数量、去向、危害等情况更是缺乏应有的了解。#p#分页标题#e#同时,管理部门以及研究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认识不足,且不够系统,对生物技术发展与应用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风险性和危害性还只有感性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受目前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限制,人们对生物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未知的或认识不清的领域,一些生物科技应用成果的安全性,国际上仍存在较大争论,比如一些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3.2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制定不全,管理措施执行不力由于国内还缺乏一部综合性生物安全立法,上海建立完整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还缺乏一个宏观的依据和指导。管理制度体系的内容也制定不全。目前,尽管上海在基因工程、农业转基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等方面已经有了基本的管理法规标准可以遵循,但是依然没有将生物废弃物明确作为污染源进行环保管理和监督,没有具体针对性的污染控制措施,更不要说提高到生物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高度进行重点管理。至今,已颁布的各个不同的标准与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法规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和统一,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从管理法规微观层面看,首先,对不同种类的生物废弃物缺乏相应的回收管理制度(模式),其次,一些已经出台的管理制度内容制定还不够完善,如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虽然有登记制度和进出口的审批制度等,但是缺乏对其研究、实验、保管、运输、进口、出口、应用、推广、废弃等全过程的监管制度与标由于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不足,再加上相关人员对现代生物安全的危害性、严重性等认识浅薄,缺乏环境风险意识,导致生物技术企业和研究实验室相关人员对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试剂瓶、培养基等生物废弃物随处丢弃、实验废水经处理直接进人下水道,大量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的诱变剂、环境激素等成分随实验废弃物混入生活垃圾或生活污水系统;企业生物废弃物排放管理散漫,部分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停运或未按要求运行。3.3处理设施、技术手段不到位,处理处置能力不足首先,上海总体上还缺乏技术可靠的生物废弃物处理公共设施,尤其是畜禽动物焚烧能力还远远未达到上海生物科学研究与生产产生的量;其次,上海许多生物技术企业污水、废弃物等处理设施存在设备技术落后、应变能力差、处理设施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上海目前相当一部分早期生物技术企业由于受到当时水平的限制,设计标准偏低,技术手段落后,加上后期技术转型、生产规模扩大等原因,从而造成处理设施运行不良,出水超标。而搞研究的生物实验室大都没有相应的针对性的废弃物处理设施或技术,而且其中回收、储存和运输等环节技术更为薄弱。3.4管理监督机构设置不明、程序不统一目前,生物安全管理存在各个部门分散立法,分头管理的问题。管理涉及环保、卫生、农业和进出口检疫等部门,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监管机构,各个分管机构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和衔接。由于政出多「〕,各个部门的规定在管理程序上又不统一,使得被管理人在接受管理时无所适从,出现重复登记、审批现象,降低办事效率和效果。4管理对策与建议4.1加强教育与培训i6],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生物安全观加强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和相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建立相关人员的上岗培训考核制度,帮助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生物安全观,重视和防范生命科学发展带来的环境风险,建立生物安全风险防范意识。4.2尽快开展全市范围内的生物废弃物调查和生物安全现状评价通过开展上海生物废弃物调查,摸清上海市生物科技研究和产业的发展及其废弃物排放、收集、处理管理现状,分析和评估对上海城市环境和生态安全已有和潜在的威胁与风险,为全面启动上海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依据。4.3完善生物安全法规制度,制定上海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对上海现行的有关生物废弃物排放的法规与技术标准进行调研分析,找到不足和缺陷,完善相应的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包括完善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终形成完善的上海生物安全管理体系。4.4研究开发高效实用的生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针对目前上海生物技术企业废物处理设施技术落后、运行效果不佳的现状,通过深人研究净化原理,探讨处理工艺参数、应用条件、结构形式、运行方法和控制系统等,积极研究开发生物废弃物的废水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的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4.5建立生物废弃物公共集中处理设施与制度针对目前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实验室数量多、分布相对集中、废弃物的性质复杂、排放管理混乱、处理处置设施缺乏的现状,成立的生物废弃物公共集中处理设施,并建立相应的生物废弃物收集、排放、运输、处理机构和制度,对生命科学实验室排放废弃物进行统一集中处理。4.6成立统一的生物安全管理和监督机构打破分散管理现状,理清各个管理机构职能,理顺关系,成立统一的上海生物废弃物管理监督专职机构,对上海生物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控制和协调,从而加强对生物安全管理控制,提高管理效率。

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篇4

一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分析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由于人为疏忽、设备老化、安全教育宣传不到位、管理缺陷等原因,从而发生的安全事故,使人触目惊心。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本校自身的教学、科研需求及特点,探索与本校相适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

二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高校化学实验室承载了教学及科研任务,是高校化学类专业课程进行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实验室的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工作。教育部针对实验室安全工作,分别出台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意见》(教备[1992]44号)等文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也于2013年出台了《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对实验室管理和安全工作做出一系列有章可循的规定。但随着我国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发展规模的扩大,各类新型实验技术、实验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的不断涌现,实验室安全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仅仅依靠国家颁布的各种管理办法文件很难满足各个高校化学实验室的个性化需求。所存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各类问题中,有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但在法律、法规或各种规章制度上仅依靠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1]等文件,很难有针对性的实现对各大高校的化学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提出的文件要求也是总体指导性精神,很难落实到工作实处[2]。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分散

各大高校均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及管理机构设置特点,不同学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方式不同,有些由设备管理处与教务处共同管理,有些则分散到保卫处、设备处及科研处共同管理,部分高校将安全管理划归到综合治理委员会或发展规划处等部门共同管理。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水电、房屋、消防、设备、保安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分属不同职能部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问题,多个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共同工作的情况下,很难迅速有效解决问题[3]。

(三)安全教育重视度不足

许多高校在教学科研过程开展前,未进行安全教育工作的宣传和系统讲授。虽然在实验室中悬挂有本实验室的安全须知,但并未在开课之前进行系统实验安全知识的讲解,也未针对实验安全方面开设专门的课程供教师和学生进行专门学习,安全教育往往是走过场,不能达到实验室安全教育本应达到的效果。

(四)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投入不到位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综合排名,往往出现“重科研、轻安全”的情况,因此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教学、科研设备的购置等,但对于安全方面的专项经费则投入有限。有些实验室由一般教室改造,水电布局、防火防盗等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如烟雾报警器、喷淋、排风系统不足或根本无法配备,同时有毒有害、具腐蚀性或易燃易爆试剂的放置间防盗系统不足,使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

三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针对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各个高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室安全体系构

(一)制度建设

在任何工作开展前,制度的形成和建设都是核心工作,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建立符合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考虑两个问题:①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各高校在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所指定的制度,需要考虑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针对化学类实验自身的特点,以及各个化学实验的不同内容,该制度还应具备特殊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实验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以及事故预案,每一流程均有指导性的操作意见,使制度落到实处;②制度针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处理流程。一旦发生事故,除了进行紧急处理及善后工作,还需在制度中明确应急处理上报流程,使一切工作有章可循、流程清

(二)管理体制建设

制度建立是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但体系建立和完善才能将制度落实。高校化学类实验室管理一般由学校管理层、教务处、设备处等各系分层管理。其中各系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化学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各层领导下,由实验室主任及化学类实验室负责人主要执行安全管理工作,检查安全隐患,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责任落实到人,将“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到实处,授课教师同样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从而达到将安全管理工作层层负责,提高实验室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

(三)安全教育建设

针对学生,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开设普适的实验安全教育课程,使每个学生均构建基础的实验安全意识。同时在开设的所有化学类课程开始前,均应根据本门课程实验的特点和危险性,提供专门的实验安全课程内容学习,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实验特点,提升学生安全操作意识。针对教师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开设安全管理教育类课程以及风险应急处理等课程或专业培训,使授课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从业务上熟练掌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及应急处理方法。

(四)硬件设施建设

化学类实验往往需要进行加热、各种化学试剂反应等,有许多试剂具有腐蚀性或有挥发性,因此化学类实验室必须配备通风橱、洗眼器、烟雾探测器、喷淋设备、消防设备等安全设施,用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同时,化学类实验的废弃物有许多直接废弃会污染环境或侵蚀管道,因此还需配备废液、废弃物回收设备,用以进行无害化处理。

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传统管理模式;开放性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12-02

一、实验室的重要作用

1.实验室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摇篮。实验室是沟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桥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实践基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实验室更被喻为科研领域的麦加,是科技工作者向往和追随的地方。其科技创新成果往往代表了世界前沿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诞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创新成果都诞生在实验室。

2.实验室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所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进而努力进行创新实践、创新创造,锲而不舍,从失败中总结提高,最终完成实际的科学创造。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实验室是开展科学实验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实验室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是建立学校知识创新体系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既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又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

二、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高校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设备使用率低,资源严重浪费。院系教研室根据本专业的需要选择采购实验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建设的实验室往往专业针对性强,规模小,功能单一。单一功能实验室设置仅为一门专业课程服务,表现为有课使用,无课闲置,设备等资源使用率低,造成了实验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资源浪费是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中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2.实验室建设经费分散使用,经费使用效益低。有限的实验室建设经费被分散使用,造成使用经费额度小,必要的大型实验教学设备无法购置,经费只能用来购买基本的实验教学设备,建设经费不能统筹安排,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建设经费的最大效益。同时,这很容易造成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重复建设率高。

3.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分散的实验室建制导致了实验室规模过小、功能单一,所设置专业和学科的实验教学能力封闭性较强,实验教学涉及知识面单一,缺少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造成了缺乏跨专业学习的机会与条件,无法适应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实验室相互独立,导致实验内容只是围绕所在院系教研室专业课程的开设来设置,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建立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建立开放实验室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实验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等较高层次的实验项目越来越多,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建立开放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开放实验室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验室管理水平,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育人功能和整体效益的重要手段。

2.建立开放实验室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实验室的弊端。开放实验室可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实验资源效益,使实验室资源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开放实验室能转变和更新传统的实验教学理论,带动传统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及实验内容的改革,建立新型的开放实验室运行模式,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能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固有模式,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使实验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高最优化的实践环境和学习空间。除此之外,开放实验室能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作用,扩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对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如何建立高校开放实验室

1.开放实验室的建立应以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原则。开放实验室模式应以改变传统实验授课方式为起点,应以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为主线,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验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同时,开放实验室应坚持训练与提高相结合,低起点与高层次、高目标相结合,发挥个性与兼顾一般相结合。我们要以传授实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为立足点,以创新思维、实验设计为核心,以有利于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循序渐进地根据各专业特点采取各种模式建立开放实验室。

2.开放实验室建设应坚持“实验环境开放、实验内容开放”的原则。首先,实验环境开放是开放实验室的基础,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管理,建设基于网络化的开放、以人为本的新型实验环境,实现实验室设备、资源、管理信息化。新型实验环境充分利用了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进行管理。其次,实验内容开放主要通过“必修实验”、“选修实验”、“科技创新实验”、“综合实验”、“科研实验”等多种实验形式建立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被动、灌输式实验向主动寻知求学的主动实验转变。再次,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实验预约系统,赋予学生充分的自自填实验课表、自选实验项目、自定实验内容、自拟实验方案、自带实验课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放。

3.开放实验室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学校在实验中心建立虚拟实验服务器,将部分实验项目的资料统一放到服务器上,并利用一些仿真软件,模拟实验环境,在校园网上建立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从校园网内任何工作站登陆虚拟实验服务器,通过用户验证后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这突破了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丰富的实验内容。学校师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浏览实验室管理系统主页,查询各个实验室设备情况和开放时间,并可和实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充分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验需求。因此,开放实验室的建立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新型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借助这一网络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开放实验室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开放模式。

4.开放实验室应逐步实现对外开放服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创新和科技开发需要实验室自身的硬件设施不断升级与改善。传统实验室服务范围的封闭性是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一个弊端,它一方面导致实验资源的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看,还存在实验室资源不足的现象。因此,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内容还应包括对社会的开放,包括对其他高校、企业和研究所等单位机构的开放,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对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是缓解实验室资源短缺和实验室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对社会开放,除了可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发挥社会效益之外,还有助于提高实验室自身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收费实现设备的正常维修和维护,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转使用,有助于实验室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升级改造。

五、加强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1.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开放实验室正常工作的基本保证。首先,实验室主管部门务必强化安全意识,增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分析实验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确保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实验仪器设备安全。其次,建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严密的操作规程,落实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措施,确保师生安全与实验设备安全。第三,抓好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树立安全观念,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学生与开放实验室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开放实验室学生负责制,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

2.建立健全开放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开放实验室与传统式实验室相比,存在着实验时间不确定性、实验项目多样性、实验内容多变性、实验对象多层次和多专业等问题,开放实验室管理的难度增大。强化科学管理,完善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开放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我们要加强建立申报制度、建立预约登记制度和建立自选课题可行性论证制度的管理,建立健全《开放实验室负责制度》、《开放实验室管理规则》、《开放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和《开放实验室仪器损坏赔偿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管理条例。

六、结语

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

作者简介:王少夫(1974-),男,安徽宿州人,安徽科技学院机电学院;叶爱芹(1971-),女,安徽天长人,安徽科技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凤阳233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科技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RC2012329)、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20104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65-02

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1-3]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4-5]为推动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本文通过对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特点的分析,结合安徽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安科院”)的实际,提出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改革思路,以期引起对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与改革。

一、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特色

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以培养各类应用人才为目标,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依靠国际交流合作,经过多年发展和历史积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应用型建设为主要面向,以各学科应用见长,以开放合作和注重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强的鲜明特色。[6-8]

1.人才培养方面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号召,结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应用型示范高等学校以专业教育为结合点,以兴趣引导为形式,培养各类应用类人才。各实验中心积极探索和实践三“结合”+三“注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专业学术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科技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注重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全力塑造具有技术能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与创业型人才。[9-12]以安科院为例,学校高度重视示范本科院校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相关建设,做到重点突破,并能够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示范本科院校建设要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实现有机融合、资源共享、相互促进;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建设思路,专业层面要重点加强“一改三建”,学校层面要重点加强“三改三建”。各实验中心针对农业技术院校的特点设置针对农学及工学专业等专业的实验课程,充分发挥安科院在农学及工学等学科方面的优势,增加相关学科的实验内容,促进学生构建较为宽厚的社会与农业领域的知识基础。各实验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努力构建以农业科学技术为核心、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这样才能与其他学校的同类型实验教学中心形成错位发展,进而发展为有影响、位居省内先进水平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实验教学与科研方面

在教学科研队伍中将实验课程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按项目管理的方式组合为不同的团队,按照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分工协作来完成工作任务;在实验教学与实践方面,加强实践课程和案例教学的比例,调整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时;鼓励学生依托实验教学中心等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锻炼其科研能力;支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在部级、省级等大学生设计大赛中,安科院学生屡创佳绩,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较高水平。各实验中心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依托重点学科优势,在注重抓好实验教学各环节的同时也形成了科研方面的特色。

3.实验教学资源以及信息平台建设方面

实验中心建有较为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库。依托学校网络教学系统和精品课程网,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教学资源平台。实验教学中心建有管理网络系统,加强了实验设备的管理。公布实验室开放信息,尽可能有效地实现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努力做到网上预习实验与实际实验相结合。

4.合作交流方面

在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下,各实验中心借鉴并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外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手段。以双方互换师资交流为契机,中心聘请国外著名大学的专家指导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等国家的2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美国、韩国、新西兰等国家的8所大学正式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将部分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环节安排在国外进行。同时,青年教师通过外出研修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坚力量。外教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校教学内容、育人模式、教学手段和评价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也成为省内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5.服务社会

在保证完成学校实验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为己任,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生产示范、成果推广和实训实习基地资源等方面优势,以重点专业及专业群的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主,鼓励实验教师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打造区域性社会和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行业企业员工、农村实用人才和职教师资培训及技能鉴定服务。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和交流工作,带动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发挥示范院校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验中心与许多企业开展了科研合作,积极融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千亿元硅产业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有效促进了应用技术的推广,提升了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对接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广泛开展校际、校企、校地、校所合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发展应用性教育,建设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生实验能力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多层次、有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中心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突出了多层次、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及网上教学的优势,注重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社会的密切联系,实现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体化、多层面、开放式、重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1.实验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分阶段培养目标如下:

首先是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阶段。通过基础实验项目使学生全面掌握各项实验的基本方法及技能,正确写出实验报告,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

其次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阶段。通过开设提高型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实验后通过总结经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是专业能力的培养阶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方向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后,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会用实验方法去研究实验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研究

为使学生在得到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同时又能掌握具有实用性、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实验技术,中心及时将科研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引进到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实验内容不断更新,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新方法、新技术,以达到教研结合、以研促教的目的。

3.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运行维持等方面,实验教学中心具有一定的自。针对实验教学环节设置各类考核管理制度,可确保实验教学中心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实验教学考评方法

对于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在原有考试和考核的方式、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鼓励创新。采取平时成绩同操作考试、期末笔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打破以实验结果为依据的单一考核模式,综合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考核,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其实验能力。

5.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在不同发展阶段就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吸引高水平教师加入到实验教学队伍中来,组建以高职称、高学历为主、年龄结构合理、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社会实践检验和实验教学经验的高水平实验师资队伍,拥有一批省内乃至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教学的学科带头人。

按“双能型”的标准组织实验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有关实验室设备及其管理、实验操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实验项目操作能力、实验设备管理能力和实验技术服务能力;对有继续深造要求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鼓励他们攻读高学位。采用送出去培训、请进来讲座的办法,让实验教学人员了解最新实验技术和实验手段,提升实验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和实验教学能力,以适应日益提高的实验教学要求。

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改革方法和实践

顺应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遵照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实验教学工作的部署,[11]结合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际进行改革。以安科院为例,确立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为:以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实验室建设为主题,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实验室管理为手段,分层次、分批次地建设教学实验室。[12,13]

在今后一个时期,要改革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优化实验室结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科学研究的发展要求对实验室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系统构建。二是强化项目管理,提高实验室建设效益,对项目的规划、立项、审批、建设、考核、评估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和监控。三是抓好基础课程的教学,进一步搞好精品实验项目建设,重点加强教学研究和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四是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队伍结构状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逐步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更为合理、水平更高的实验教学队伍。五是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实验课程教学与科研的广泛的协作指导关系。六是进一步优化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与知名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应用型人才。七是进一步制订实验中心及实习基地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反复强调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四、结论

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资源条件、实验室指导思想等方面都不同于重点研究型高校。因此,探讨如何加强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教学水平、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是一项艰巨而又需要创新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在理论上深入探讨,在实践中加以改进,以创造一套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谭志勇.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82(12):87.

[2]刘海燕,孙红梅,王广慧.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0(1):72-73.

[3]姚毅,孙山,毛逢银.高校扩招后的实验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2,(1):37-38.

[4]李英俊等.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25-27,30.

[5]张清德.优化实验教学管理措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83(13):111-113.

[6]刘华东,韩红江.开放实验室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3,(22):30-31.

[7]荣昶,赵向阳.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12.

[8]张波.开放性实验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5):81-83.

[9]杨军,董幕蓉.基于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0,(3):84-87.

[10]潘丽红.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开放性实验室建设[J].黄山学院学报,2010,(2):111-113.

[11]张琪,林向东.高校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79-284.

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篇7

1.1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制度实施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大实施力度,如《仪器设备借用制度》、《实验室安全工作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维修制度》、《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等。尤其加强实验室管理档案的建设,将实验室管理工作按时进行归档管理,做到有据可循。使实验人员、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各种技术档案及基本信息的建立和管理形成科学、规范、制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使学生和实验技术人员时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同时增强了实验室监督管理力度。中心定期开展实验室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所遇问题,以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

1.2创建实验平台,构建“统管、共享”的实验教学中心按照本科实验教学体制改革思路,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已取消了原先本科实验室分属各教研室管理的模式,成立了兽医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本科平台办公室、功能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和生产实践基地。其中本科平台主要负责实验教学计划的实施以及仪器设备的管理,协助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如本科实验教学药品由平台专人管理,本着勤俭办学的方针,合理使用本科实验教学用品,管理人员将对药品及低值易耗品的进行统一调配使用。另一方面即平台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申报、维修、报废及调配,对于价值5万以上的贵重仪器,实行有偿使用,以保障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在中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采购的管理模式下,提高了实验室利用率及药品、仪器设备使用率,避免浪费。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同时,中心还承担荣昌县周边地区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和重庆市部分区县基础畜牧兽医工作者专业技能培训工作,有效地发挥了实验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

1.3建设信息平台,实现网络管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验室应充分使用电子、信息等现代技术与手段,实现对实验项目、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信息的网络管理,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建立实验室管理网站。通过实验室网络平台可进行实验仪器及低值易耗品的查询,实验课程的安排,经验交流等,还可进行网络教育、多媒体课件以及视频录像等辅助教学。近年来,兽医科学实验教学中心重视网络实验教学和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兽医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专用网络平台。中心网站专人管理,不断充实网站内容,以期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

1.4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切实做好防护措施实验室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把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预防工作,把事故的隐患消除在过程进行之前。其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包括人身安全、物品安全、动物安全。首先,中心配齐相应安全用品,教师加强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警惕。进行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学生实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并仔细审查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对需用电实验要确保用电安全,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关闭电闸。其次,中心对有毒、有害药品进行专人管理,领取使用必须经中心主任确认后,由保管员与领用者一起领取,并在保管员的监督下进行使用,未使用完的有毒有害物品由实验保管员回收保管储存,并作好相关的领取、使用记录。兽医科学实验中实验动物的安全尤为重要。在实验开展前,必须对实验动物进行疫病检测,并附检验合格证,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中心专人负责实验动物的采购、检查及回收、销毁,并进行登记,定期进行公示,以保证师生人身安全。

2建设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中心所有教学设施、实验仪器设备实行统一调度使用,在保证教学任务前提下中心仪器设备向校内外开放,既服务于教学又兼顾科研需要,亦可向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及技术培训班开放,提高利用率。中心部分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到实验室进行预备实验,实验内容的复习,实验操作环节的熟悉,对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验证,或者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题。由于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充分保证学生的创新科研项目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得到提高。这样中心在高效利用实验平台和项目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了师生的科学素养,对挖掘实验室潜力,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政策导向,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中心按照“骨干人员稳定,兼职人员可流动,专兼职人员结合”的原则组建实验教学队伍。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西南大学下发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教师系列和教学辅助技术工人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同时制定和实施指导教师岗位聘任制、实验项目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制等制度,鼓励教师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良好互通局面。为了稳定实验教师队伍,引进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学校实行教学科研与实验系列分开聘任的岗位聘任政策,明确规定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在岗位津贴和职称评定方面与理论课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为鼓励教师从事教改研究,对教改论文等级核准以及实验室工作量计算也有明确规定,并激励现有实验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通过在职学习提高自身学历和能力。另外,兽医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所开展的实验课程实行“双师制”,理论课教师必须作为实验课程的指导教师,即每个实验项目有2名教师同时指导,既保证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密切联系,又确保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提高实验人员综合素质,中心每年分派实验技术人员外出参观、学习,以吸取其他院校在实验室管理方面的长处,更好地发展本中心实验室。中心现已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学历层次较高,业务水平过硬,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并在教学研究、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应用和对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工程领袖;实验室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09-02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和期望越来越大。世界各国都将大学的发展列入了国家战略规划中[1]。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工程和科学教育是许多国家的改革重点,这也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此高校在科学、技术和工程专业做了许多新的计划和改革。麻省理工学院(mit)作为美国最顶尖的理工类院校,在2007年开始实施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这一培养方案显示了美国对培养工程领袖人才的重视。可见,工程领袖型的人才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国内大部分高校对本科生的教育,目前还是以理论教育为主,侧重于专业技术素质的培养,缺少培养工程领袖型人才的环节[2]。

2015年1月,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试行“工程领袖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的实施依托我校“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挖掘学生工程领袖潜质,培养工程领袖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该计划发挥了很好的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该计划的实施以实验室开放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形式,提高了学生的领导力和动手能力。为了配合该计划的实施,我院进行了实验室管理改革。

一、工程领袖人才培养计划

“工程领袖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依托我校“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小组团队为基本单元,以挖掘优秀学生领导力、潜力为目标,按照1∶1的循环分工任务承担模式进行,指导本科生完成申报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关键技术的提出和实施、项目资金的分配管理、项目资源的组织等科研任务。

团队的组建需要满足:(1)电子信息学院大三或大四的在读本科生,培养周期为1.5~2年;(2)从所有申报的学生中选拔出50人,每5人自愿组成一个小组;(3)以小组形式进入培养单位,建立本―硕―博―导培养团队;(4)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支撑,制订小组个性培养方案,挖掘学生的工程领袖潜力。

二、实验室管理改革内容

高校实验室建设层次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科研和人才的培养[3]。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实验室的管理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以顺应科技及实践教学的发展。针对“工程领袖人才培养计划”,我院对实验室管理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

(一)创建工程领袖培养开放实验室

为了保证“工程领袖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我院于2015年初提出了创建“工程领袖培养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以研究探索创新型项目为主,运用现代化信息平台,试行全新的运行和管理办法,实施7×24小时开放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该实验室为工程领袖培养专用实验室,能同时支持100余名学生开展电子类的相关实验。

该实验室配有一名实验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并制定出了符合“工程领袖人才培养计划”特点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如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培训管理办法、学生实验守则、实验仪器设备及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学生损坏、丢失实验器材的赔偿制度、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等,使实验室的管理具有可操作性,有据可依,责权明确。该实验室采用网络化管理手段,所有实验资源均对工程领袖学生7×24小时开放,在教学计划之外的时间里,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心实验网络管理平台”进项实验资源的网络预约,学生可通过刷卡使用实验室。这种开放预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二)努力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实验室教学出成绩的基础,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高校的实验室就无法发挥它的作用。我院十分注重提高实验室教师的素质,不断引进业界高水平的专家加入团队。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项目工程的兴趣,我院常聘请相关专业资深的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接触前沿理论和技术的机会。这种与教授和专家近距离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此外,我校鼓励副教授或博士以上学历的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指导学生进行申报,同时以导师责任制的形式完成申报项目。如此,每个参加工程领袖的小组,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直接责任导师,解决了缺乏教师指导实验的问题,极大地保障了工程领袖计划的实施。

(三)加大实验室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心实验室,目前主要承担电子信息学院各个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实践、工程领袖计划实践、毕业设计、电子类学生竞赛活动,同时承担硕士生部分专业课程实验和科研训练工作。实验中心拥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室的各类仪器设备500余台(套),能同时支持500余名学生开展电路类、通信类、测试类和工程类的相关专业实验教学。

我院鼓励参与工程领袖的同学,在利用工程领袖培养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心实验室的其他实验室资源。我院实验室管理使用网络化管理手段,对实验室的设备、实验场地、教学资源进行开放式网络管理。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中心实验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了中心所有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实行了实验资源网络预约,学生刷卡使用实验室的开放流程。中心所有实验资源均对学生7×24小时开放,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

(四)加强安全管理

由于实验室全天候开放,随之而来的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安全是实验室管理的基础,我院加强安全管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安全教育,增加师生的安全意识。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包括实验室的一般安全准则,灭火常识和常见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其次,招聘一些家庭较为困难、有勤工俭学意愿的学生作为学生管理员,由学生管理员轮流值班负责无教师情况下的实验室安全卫生工作[4]。学生实验结束后,学生管理员负责对门、窗、水、电进行第二次检查。另外,实验中心定期请专业人员讲解消防知识,并定期进行消防演习,并且不定时抽查实验室安全,增强学生和管理员的安全意识。

三、意义和作用

创建工程领袖创新开放实验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与工程领袖的学生不仅可以在该实验室探索所申报的项目,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术沙龙之类的讨论活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每组同学邀请至少一名副教授或博士以上学历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不仅解决了开放实验室管理下学生实验缺乏指导的问题,也极大地保障了工程领袖项目小组的结题率。此外,聘请高水平的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探索知识的兴趣。

加强实验室的开放力度,继续推行网络化的管理办法,可以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率。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通过网络平台预约实验资源,完成申报项目。这种面向优秀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模式,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培养。

让学生以学生管理员的身份参与到实验室管理中,可以更好的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在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实践表明,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心的教学改革中来,在实验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学生创新教育的特色之路。

四、结论

在这里我们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工程领袖人才培养计划”的实验室管理办法,通过实际的培养实施,证明我们的实验室管理办法是行之有效的。然而,实验室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通过参与学生的反馈和指导教师的建议,我们将在后期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和建设。

参考文献:

[1]U.S.DepartmentofeducationateStoFLeaDeRSHip:ChartingtheFutureofU.S.Highereducation,2006.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J].三峡高教研究,2012,(2):1-3.

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篇9

ChenXiaoli

(安康学院,安康725000)

(ankangUniversity,ankang725000,China)

摘要:实行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必须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章制度、文档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着手,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abstract:theaspectsaboutimplementingstandardizedmanagementoflaboratorywereconsideredfrombuildingupexperimentalteams,regulationandsystem,managementoftheassetsanddocuments,thelaboratorysafety.thepurposewastoimprovethequalityofschoolteachingandthegeneralabilityofstudents,promotethedevelopmentofscientificresearch.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规范化

Keywords:laboratory;management;standardization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03-02

0引言

高校实验室既是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也是教师开展科研、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重要场所,还是衡量高等院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所以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实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是必须之举。本文分析了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应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章制度、文档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着手。

1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技术人员是实验室队伍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执行实验室管理的主要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和业务水平决定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成效。实验教学任务会在高素质实验室工作者的指挥下顺利完成,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因此要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做好,配备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从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到实验教学的准备、改进、创新,都要通过他们辛勤劳动来实施;除此,他们还要发挥好助手作用,帮助主讲教师上好实验课。同时,随着升本、专业转型和实验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实验室工作人员加强实验理论和实验技术的知识更新,接受再教育,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自我完善,以适应现代实验室管理的需要。

很多高校认为实验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把实验教学人员当作教辅人员,严重挫伤了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实验室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改变观念,要大力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实验室师资队伍。首先院校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进修计划,分批次、分层次地进行;要加大与其他院校的学术交流,学习他人的先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和方法;要做好业务培训工作,掌握最新技术和提高仪器设备和使用维修能力,保证实验环境和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其次要鼓励实验人员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在与他人进行合作中总结经验和积累科研能力,进而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2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建全

实验室规章制度就是实验室系统中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在实验室现代化建设、科学管理、以及完成实验室基本任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指挥和协调实验系统中人们从事实验活动各个环节的准则和规范,是维护实验室管理秩序,确保实现实验室管理功能、管理对象及其基本要求的、不可缺少的强制手段,同时又是调动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激励性手段。它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了保证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按照教学评估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形成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违章必究的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使实验室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才能增强各类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做好实验室建设项目、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仪器设备管理(包括采购、效益评估、报废等)、实验教学等各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3实验室档案管理的建立与完善

实验室档案是实验室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反映,主要效用是它的参考价值,它对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开展、考查、经验总结及以后的科研研究工作有着广泛的参考作用。实验人员应该平时及时收集并记载各种存档材料,建立完整的文档,促进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①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实验教学登记制度、实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损坏、维护维修、丢失赔偿、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仪器设备借用、贵重仪器使用登记等)、卫生制度、安全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工作档案的管理制度。②实验教学档案,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大纲、加血计划任务书、课表),教材,分组表,点名表,实验登记表,教学工作日志,实验报告,成绩表。③仪器设备管理档案,包括仪器明细账,仪器损坏维护维修登记表,仪器报损表,仪器借(领)用登记表,大型仪器使用情况登记表,有毒药品的使用情况登记表。④其他,实验室工作日志,实验室教研、科研、社会服务记载等

4仪器设备管理

4.1设备的管理要实行全程管理,就是对每个实验室建设时的仪器购置、仪器的使用、维护、报损等的全过程管理仪器设备购置必须要有前期的论证工作。首先,由使用单位召集相关学科老师,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教学科研需要和学院现有条件提出论证报告,提供仪器设备规格型号和技术参数、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是否合理等方面论证依据,报经设备管理部门审查。大型仪器设备、批量仪器设备及药品的采购要采用招标方式。购置的仪器设备,经由资产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联合验收合格后,方可向商家付款95%,仪器试用一年后质量有保证付余下的5%的保质金。

仪器购置回来后应该在设备管理处建账,使用单位入账,建立仪器设备表,主要包括:设备的学员代码、仪器设备编号、分类号、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国别、单价、购置日期、现状、使用单位、使用方向。

仪器下放到各个实验室运行使用,应该实行使用单位负责制,责任层层落实到部门到个人。实验人员在仪器使用前,必须对其检查、调试,学生使用时,仔细给其讲解使用方法。对于一些操作比较复杂的仪器,应多次示范,使用时随时纠正学生错误操作。对每台仪器都要有使用记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每使用一次都要认真填写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所做的实验名称、使用的时间、使用过程中的情况、使用人签名、指导老师签名,并且检查验收。这样对每台仪器的使用都有详细的记载,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从而充分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4.2实验室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尽力提高利用率首先进行实验室资源整合,打破“小而全”的实验室格局。建立实验中心,从而避免重复购置仪器设备。一些通用设备如万用表、示波器在电信类实验中都要使用,就可以把一些专业课实验室整合到一起,既可以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又提高了房间的率用率。

4.3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有效措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验室开放可以采取的方式:科研课题引导,高年级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设置开放性实验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爱好,选择相关的实验项目;设置设计性、创新性以及扩展开放类实验项目,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根据目标和要求,自主组织竞赛队伍完成实验项目。

实验室仪器设备除了完成大纲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和科研课题任务之外,还可以开放共享实行有偿服务,直接为社会服务。科学定价、统一收费、合理分配,鼓励大型仪器设备主动对外开放,既可以增加收入,弥补实验经费不足,又扩展了科研方向,使教师的科研服务于社会,从而实现仪器设备的社会价值。

4.4对仪器设备的管理还需加强设备维修工作管理人员要掌握一定的维修知识、技能和技巧,能够保持仪器的完好率。做到随时坏随时修,这样不仅可节省开支,节约时间,更可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建立健全工作日记和维修日记,每次维修要记录故障情况及检修过程,以便更好地掌握仪器的性能和每台设备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就是建立维修资料档案,为仪器维修建立参考资料库。

4.5仪器都有使用年限,超期服役的仪器就会经常出现故障,测量结果不准确,应及时报废或报损在这些仪器设备中,有些是完全没有使用价值了,而有一部分经过适当修理,还可以在一些低要求的场合使用。因此,可将这些仪器设备以及那些由于实验改革、更新而搁置的仪器设备,一方面组织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修旧利废,挖潜改造,改进仪器性能,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让相关专业学院的学生去拆卸、组装,让学生了解仪器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就是本着“物尽其用,合理调剂”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调剂给相应的大专院校、高职学校和农村中学,以使其得到有效地利用。

5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保障学校实验教学、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是每一个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容忽视的问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包括对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实验室安全和环境安全的管理。对进人实验室的学生和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明确安全操作程序。实验室应配备适当的、充足的灭火器材和急救药箱及喷淋设施,并应定期检查其有效性。实验室使用完毕,及时关水、关电、关窗、关门。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回收和处理,以保护环境。

6结束语

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科研的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就必须不断地总结,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杜玉杰.地方高校实验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68-170.

[2]杨春文.高等师范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4150-14151.

[3]徐舶.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97.

[4]祝社民.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22-24.

[5]方伟红.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J].科技信息,2010,(21):675.

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篇10

国家从2008年起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但经过8年的发展,该专项资金的运行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资金效能的发挥。本文聚焦研究资金规模较大的科研专项经费,通过分析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意在进一步提高科研专项资金控制流程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资金;经费管理

一、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自2008年起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更新三方面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专项经费的设立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创造了条件,但如何管好用好这笔经费,发挥最大效用,如何建立稳定运行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新机制,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促进实验室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实验室、依托主体单位以及主管部门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释义与现状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政部、科技部于2008年制定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对资金的使用范围予以了规范,确定了开放运行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和仪器设备费三个主要开支范围。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专项经费203.75亿元,从2001年投入1.3亿元到2008年投入21.68亿元,再到2014年投入30.45亿元,13年间共计增长了29.15亿元。开放运行费指用于日常运行维护和对外开放共享,重点实验室运行费通常由国家集中划拨、主管单位和实验室依托单位根据情况进行配套。实验室运行费一般用于实验室日常行政和管理支出、开放交流、开放运行的耗材等。基本科研业务费指实验室围绕研究方向和主要任务开展的系统性、研究探索性自主选题研究等支出,实验室的项目经费是实验室经费中占据比例最大的经费,是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保证。仪器设备费指实验室按照科研工作需要进行的五年一次的仪器设备更新改造等费用,中央财政建立了仪器设备购置需求与全国科技资源清查结果相衔接的机制,避免重复购置,基本保证了仪器设备经费的使用效率。近年来,国家对重点实验室经费投入逐渐加大,主管单位和依托单位也给予了配套支持,但总量上仍然不足。国家每年投入的专项运行经费对实验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实验室的经费大部分都必须依靠各类竞争性科研项目补充。实验室项目经费管理是实验室经费管理工作的核心,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是提高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使用效益的关键。然而,通过财务验收和日常督查发现,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违规情况屡见不鲜。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重点实验室需要争取尽量多的项目经费,同时,项目数量也是实验室考核、评估以及实验室研究人员晋升的重要指标。因此,在项目阶段阶段,实验室及主管单位均十分重视,给予积极配合和协助。但当科研项目经费到账后,则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存在浪费、不合理使用等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编制虚假项目预算套取经费。部分项目在申报时,存在编报虚假预算现象,虚列考察调研费、会议费、设备购置费、对外协作费等,待项目完成后又造成大量结余资金,或长期挂账,或用于与项目无关的支出。(二)提供虚假配套承诺或不及时足额提供配套资金。按照有关规定,同一项目的不同渠道获得的经费均应纳入项目预算统一管理和核算,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合同约定及时提供配套资金。但有的项目存在配套资金不及时到位、虚列配套或不配套的情况,有的项目承担单位则没有将配套资金与专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核算。(三)挤占挪用项目经费,超预算范围开支,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项目经费预算。按照规定,经批准的经费预算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做调整。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的程序报批后,才能进行预算调整。但有的项目存在自行调整预算的情况,甚至有的调整幅度很大,预算调整后没有按规定程序报批。(四)项目结题不结账。项目必须按规定及时结题,项目验收结题后要及时办理结账手续,清理有关账目,按规定处理结余经费,项目组不得以任何理由继续占用结余经费。但实际上,很多科研专项都普遍存在着结题不结账的问题。部分项目专项资金结余较大,项目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五)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率不高。项目承担单位往往重视实验室经费的申请,忽视取得经费后的资金使用与管理。一方面源于项目预算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另一方面与资金下达时间的不确定性有关。由于使用执行率不理想,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曾经面临预算额度被削减的尴尬局面,对科研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重点实验室项目经费的管理普遍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管理增加经费使用预警和调控手段,预防和纠正经费使用失控,己经成为实验室经费管理关注的重点问题。实验室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要通过建立健全实验室内部监督机制及内部控制程序、加强对实验室项目经费使用的全过程控制等方式来加强对经费的管理。(一)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许多重点实验室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对项目申请书的申请理由、选题意义、创新点等部分比较重视,对经费预算编制却较随意,仅希望能够申请到更多的经费,而对具体经费的使用计划简单安排了事,这样往往在项目执行中任意变更经费使用预算,不按批复的预算计划实行,使得科研项目的预算与决算存在很大的差异,出现了较多不合理或不符合实际的开支情况,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正常结题。要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的管理,在项目申报时就要让负责人改变凭经验估计的编制做法,促使项目负责人、实验室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共同参与预算,结合项目研究的实际需求合理编制,明确各项开支的范围和标准。由于在预算编制中会有一些经费在人员、设备、场地等方面存在相互交叉、界限不清的现象,因此,还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确保资金效用的最大化。同时,可以结合财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将重点实验室项目预算额度在财务系统里面予以控制,减少超支报销和不必要的调账,加强对预算执行率的跟进工作。(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费使用。在经费的管理上,实验室通过制定出台相关经费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行为,改变传统“人治”的管理模式,向“法制”管理的方向上靠拢。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办法仍然是2008年财政部、科技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8]531号),规定“专项经费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仅允许开支“没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对经费预算执行率的逐步重视以及科研任务的加重,继续限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在劳务方面的开支,将不利于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实验室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中央有关部委可以参照对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的调整方案,修订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在绩效支出方面的限制。重点实验室应进一步细化项目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标准等细则,规范项目科研经费报账的流程,保证经费使用严格按照项目申请预算书执行,严禁擅自更改经费用途,扩大开支范围。各项目组指定专人负责项目经费的日常管理和结算,能够单独设立经费银行账户的则单独设立,实行经费独立核算,不能单独设立银行账户的,则由实验室统筹设立分项目会计科目,按照预算编制进行明细分类核算,这样能够防止将不同的项目经费进行混合使用和核算。(三)建立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全过程控制。高校要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监督机制,加强经费的监督管理。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在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上要相互配合、互相监督,确保各项经费使用合理、核算准确。通过定期推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加快预算执行率,明确资金使用状况,加强项目负责人对经费的责任意识。同时,实验室也要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建立内部控制分类管理体系(如图1),来发现项目经费执行过程中的漏洞,及时改进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保障经费使用的公平、公开,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此外,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响应教育部对高校进行信息公开的要求,以网站作为信息平台,将实验室年度情况总结、项目总经费年度报表、各项目预算执行率及重大设备购置等情况进行公布,接受实验室成员和学校师生的监督。对项目的申请指南、评议流程、评议结果、验收条件等内容也都可以适时公布,实时更新。(四)加强部门合作,提高管理人员水平。目前依托高校设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管理模式是由科技部门主管项目立项,财务部门负责账务核算,实验室主导日常运行事项。由于没有单独设立账套,实验室一般也不会聘请专业财务人员,所以,在预算编制和资金管理中容易出现问题,加之重点实验室专项资金采用“零余额”账户的管理模式,对如何合理安排资金使用显得尤为重要。项目负责人与实验室管理员、财务管理员和科技处人员要加强配合、互相协调,通过对当年专项经费预算的分析,及时下拨资金额度,定期统计经费。同时,实验室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参加财务部门宣讲活动等方式,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实验室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2008.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2]何国建,方红卫,王光谦,傅旭东,詹秀玲.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模式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

[3]苏丁丁,熊兴耀,程鹏,曾璐.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6).

[4]谭力.浅谈普通高校实验室经费的管理[J].渝西学院学报,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