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十篇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十篇

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56

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现状趋势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并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等,实现对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输出、分析、预测、决策等,它是一门容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科学。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已过去60多年了,在这期间,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由国外引入会计电算化理念,1998年以后,财政部了多部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政策法规,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有了规范和发展依据,会计电算化技术得到了迅速普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和自主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缺乏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专门人员,只是由会计人员和计算机人员组成研发小组进行研发。研发出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多数只是应用于个别的企业或团体。

第二阶段:通用会计电算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适用于各个企业或团体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但是软件主要是围绕着会计电算化的最基本功能即核算来进行,所以也称为核算型会计电算化软件,软件对企业的综合管理起不到很好的作用。

第三阶段:会计电算化面向全面企业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会计电算化得到了全面发展,不仅只是用于简单的会计核算,而且扩大到了企业管理层面,实现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集成化管理。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普及范围较广,大多数的企业或团体都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来代替以前的手工记账,既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又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为企业或团体的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总体而言,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足

很多单位片面认为会计电算化仅仅是手工记账的代替,没有认识到会计电算化更重要的分析、决策、管理功能,而且在硬件软件上的投入力度也不够。

2、缺乏复合型人才

会计及管理人员只是懂会计及企业管理的知识,而对计算机技术比较缺乏。当出现计算机硬件或软件方面的问题时,多数求教于软件的售后服务人员。

3、各种会计电算化软件兼容性不佳

目前,由于会计电算化市场较大,会计电算化软件较多。各种会计电算化软件之间竞争相对激烈,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不能进行数据在各种软件之间的转移,给数据的应用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4、数据保密性、安全性不尽理想

现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多数已经不再单纯是单机版的软件,软件的网络化非常普及。由于网络的安全性不佳常常造成数据外泄。而且一旦计算机遇到病毒侵袭或意外断电等情况,往往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5、未考虑国际化进程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当然不会例外。我国的很多企业或团体正在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向国际化进程迈进。但纵观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还是主要依据我国的国情和政策法规开发,很难做到与国际接轨。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经历了30年的发展,应用规模逐步加大,核算模式基本成型,会计电算化行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和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尤其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近几年来,外国的多家企业进入中国,同样我国的很多企业走出国门,我国正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我国的会计市场也将受到巨大的冲击。而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也将逐步发展和完善。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会计电算化将有以下发展趋势:

1、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将大大提高

虽然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很大普及,但是仍然有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小企业还没有采用。随着金税工程等的实施,对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要求进一步增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计电算化将完全替代手工记账,成为我国会计领域的里程碑式的标志。

2、会计电算化将向全面管理发展

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主要以会计核算职能为主,多数只是对手工记账的代替。在以后的发展中,会计电算化将突破仅仅会计核算的职能,还将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企业的预测、决策等做出积极贡献。

3、会计电算化软件标准将逐步统一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开发商众多,各种软件之间的数据接口等标准不统一,不能实现相互输送,造成了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便。今后,为了会计信息的兼容性,相信国家将对这些标准进行统一。

4、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将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

最初的会计电算化是单机版,只能在一台计算机上使用,即使以后出现了局域网共享的电算化软件,但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要求。今后,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互联网对远在千里之外的部门进行管理将会成为现实。

5、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未来的会计人员将会成为会计业务熟悉、计算机技术熟练、管理水平极高的人员。

6、会计政策法规将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完善和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将进一步融合,这就要求我国在会计政策、会计法规等方面做出调整,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篇2

【关键词】科技史;计算机发展史;信息科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40-03

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有人说,以史为鉴,知兴衰,使人明智;有人说可以传承文化。科技史从属于历史,揭示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不仅再现了科学技术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还展现了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计算机软硬件以及因特网的发展历程作为科技史的一部分内容,是当前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为数不多的“非技术”内容,为课程增加了一抹人文色彩,却又存在严重的不足。那么,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学习科技史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呢?本文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为例,谈谈对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科技史的思考。

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学习科技史的意义

1.有助于感悟科学精神

通过对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的回顾,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真实过程,科技史并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成功史,其中有大量的失败经历。德国哲学家韦伯尔曾讲过:“在每一历史事件背后,必须有一种精神。”巴贝奇为把“分析机”的图纸变成现实,耗尽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使他一贫如洗。晚年的巴贝奇已经不能准确地发音,甚至不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仍然百折不挠。1871年,巴贝奇怀着对“分析机”无言的悲怆离开了人世,但他为计算机科学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包括30种不同设计方案,近2000张组装图和50000张零件图……更包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以及为追求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学生能在科技史的学习中,了解科学历程的艰辛,感悟求真、求实、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

2.有助于促进理解知识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有趣和动人的故事,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对科技史的学习能让学生从源头上学习知识,而不只是学习现成结论的知识片断,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概念。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只有仔细研究这些知识产生的艰难历程,即研究清楚早期的一切错误假定,才有可能真正彻底而又正确地理解这些知识。信息科技课程中,无论是计算机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因特网还是数字化,都有大量的概念和术语必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才能体会和理解。

3.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

科学技术呼唤“理解”科学技术的人才,对待科学技术知识不但要有横向的了解,还要有纵向的理解。正如莱布尼茨在书里“找到”帕斯卡一样,艾肯也是在图书馆里“发现”巴贝奇和阿达,他们的论文令年轻人心驰神往,并为之奋斗。帕斯卡、莱布尼茨、巴贝奇、图灵、冯·诺依曼等科学家,他们的研究精神,他们面对问题时的远见,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迸发的智慧,能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考。

科技史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载体,它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的交叉点上。通过了解信息科技演进的历程,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了解到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这是单纯掌握某一门科学或某一项技术所不能带来的人文精神。

当前信息科技课程中科技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对科技史没有明确的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此的要求也较为简略,但大部分教材对此都有所描述。以计算机发展史为例,关于硬件,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个时代。

尽管不同的教材在描述以上内容时详略不一,但学生阅读这些文字时都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如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术语。对学生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基础,因此难以理解使用这样的元器件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课堂教学调查表明,80%的学生阅读后往往只得出“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了”的结论。仅仅从计算机制造的元器件来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仅仅告诉学生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是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好,难道这就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发展史的目标吗?

关于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软件也经历了二进制编程、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几个时期”。从阅读角度看,学生既缺乏对这些编程语言的基本知识,也缺少编程经验,即使教师可以花一些时间进行演示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得到的结论也仅仅是“编写软件越来越方便了”。学习软件的发展历程难道仅仅是得到这样的结论吗?

在科技史中选择有意义的内容

《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历史本身是真实的,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在短暂的学习时间、有限的课时内,学生究竟应该学习哪些事实?如何选择有意义的内容供学生学习呢?

信息科技的发展史,离不开计算机的发明,因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计算机从无到有的主要发展历程。20世纪整个技术发展中,研制一台自动化机器,使之能够模拟人脑运算、解决逻辑问题等,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期盼。相当多的人从事着运算、排序、计数、检索和分类方面的工作,在单调重复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错误。因此,谋求降低此类人工劳动的举措,在科学领域变得十分迫切。

1642年,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帕斯卡制造出第一台计算机器,俗称“加法机”,“加法机”主要由一系列齿轮组成。30年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制造出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但是这些机器的运算执行都离不开操作员的辅助工作,需要人工输入数字,并指示机器进行下一步工作。

18世纪30年代,英国的巴贝奇思考自动计算的问题,设计了机械计算机“差分机”,此后热衷于更有抱负的设想“分析机”。“分析机”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计算机器,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执行运算的设备以及保存数据及运算中间结果的存储器。由于整个过程的控制由一套穿孔卡片来实现,因此,也有人认为“分析机”由三个部分组成: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组成,若再加上输入、输入设备,就和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几乎一样。

此外,巴贝奇设想一种现在称之为“条件转移”的指令,可以根据某个被计算结果的正负号,从可能继续运算的两条路线中选择一条做下去。这一重大的创新,标志着机器不仅能代替人的具体计算,而且开始代替人的逻辑判断,它是实现现代电子计算机设计很关键的思想。巴贝奇的一生都在为制造一台自动计算机器而劳碌,但最终却劳而无获,另一位女性阿达在翻译他的论文时认识到,许多计算中存在条件转移需求,她提出了我们现在称为“循环”和“子程序”的概念,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软件工程师。

在巴贝奇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自动计算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950年,英国科学家图灵发表了计算机史上里程碑式的论文Canmachinethink。1848年,英国数学家布尔吸收了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思想,创立二进制代数学,布尔将形式逻辑归结为一种代数演算,布尔代数特别适合于具有断开与接通两种状态的电路系统。布尔本人并没有把逻辑代数与计算机联系起来,但他创造的逻辑代数却对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06年,电子管问世,并在20世纪20~30年代得到巨大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设想运用卡片穿孔以及借助电流进行运算的部件,制造出一台巴贝奇曾经构想过的自动计算机,1944年这台机器制造出来,被称为maRKi。1946年,eniaC诞生,有人说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但是,人们仍然被十进制这种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

当人们还在苦苦寻找制造基于十进制的计算机解决方案时,冯·诺依曼看到了二进制的长处,他在构思计算机的结构时,运用了莱布尼茨和布尔的成果。冯·诺依曼意识到,二进制的优点不仅在于它强调计算机和逻辑机的等价性,还在于从电学和电子学的观点看,完成二进制运算所需要的两种状态很容易用电压和电流的有与无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他认识到程序和存储器的重要性。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二进制计算机的优点,这催生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制造计算机元器件不断更新,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最终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

信息科技课程中关于科技史的学习建议

1.信息科技的发展历程应从机械计算机开始

人们一般从eniaC开始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说是从电子计算机开始讲起,同时引入冯·诺依曼的二进制思想和存储程序思想。但是调查显示,几乎没有学生能较为合理地解释这两个思想的价值何在。究其原因,在于离开当时的背景去描述一个思想的价值,学生缺失理解某概念的情境,缺少对计算机发展脉络的了解。

从哪里开始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呢?计算机从无到有经历了几百年,考虑到现代计算机对早期计算工具的继承关系,因此有必要简述计算机(器)的早期发展史。然而早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应该从中国的算盘开始,但是算盘仅是计算的一个记忆助手,类似于一张纸和一支铅笔,并不是真正的机器。有人认为,应该从1642年帕斯卡的加法机开始,也有人认为应该从1840年巴贝奇的机械计算机开始讲起。笔者认为,从哪里开始讲述,取决于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从无到有建构自己的知识。巴贝奇的机械式计算机思想较为复杂,学生可能会一下子难以理解,早期计算机主要解决的是单纯的数据计算问题,因此,从帕斯卡的加法机开始讲述,逐步过渡到巴贝奇的分析机,适时引入存储数据以及逻辑运算的知识,再到电子计算机以及冯·诺依曼思想,是个较为合理的思路。

2.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梳理计算机发展的脉络

同样的历史,既可以是编年史,也可以是文明史,还可以是文化史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也如此,计算机发展的脉络如何梳理?有的教材从计算机使用的部件来划分,分为电子管、晶体管等五个时代,但这种划分意义不大。有的教材以编年史的形式来描述,但是过于庞杂,难以体现重点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冯·诺依曼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计算机结构、二进制以及存储程序的思想,历经近百年依然使用,并成为信息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思想,也应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因此,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来梳理脉络更为合理。

人们从提花编织机中得到指挥机器工作的“程序”的灵感,以穿孔卡片的形式记载最早的“程序”,而存储程序的思想,使计算机最终成为可以处理不同任务的通用计算机。按照计算机逻辑结构不断发展这样的学习线索,聚焦计算机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科学家解决问题的创新,有助于理解计算机从无到有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二进制的意义。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二进制”等,学生都能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得以理解。而“程序”、“指令”、“逻辑运算”等概念,也给学生后续学习算法奠定基础。

3.精简内容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仅仅关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有关信息科技的发展史内容更是庞杂,涉及的知识面也十分广泛,如物理学、电磁学、通信学、数学等,这些知识十分专业,甚至到大学也未必能学到,因此高中阶段对此的学习绝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和专业。首先,要注意精简内容,规避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和术语,规避技术细节,把握每一次技术进步的核心要点,理清时间线。其次,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之符合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年龄特点。再次,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不是专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不必为了学习与信息科技有关的发展史,去舍弃高中课程核心的学习内容。最后,要精心编排学习内容,不能孤立地学习信息科技的发展历史,要将其融合、渗透在各个部分的学习内容中,才能在高中阶段真正得以落实。

科学技术是智慧的结晶,高中信息科技课程要重视科技发展史,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和激情,让他们沿着科学的发展足迹,逐步通向科学技术的光辉殿堂。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

参考文献

查尔斯.辛格等.技术史第Vii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贾玉树,邢润川.科技史与历史关系的理性思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1).

戴叶萍.科技人才创新应注重科技史的学习[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篇3

1.手工处理

主要是指靠人工进行会计数据的收集、分类、汇总、计算的一种形式。在会计发展史中,手工处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最大优点是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最明显的缺陷是它的低速度低效率及高差错率。

2.机械处理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时正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企业的规模日渐扩大,会计也越来越重要,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加大。这种情况,便产生会计数据处理技术方面的创新,最具代表的穿孔卡片系统。整个系统由穿孔机分类机卡片整理机、机械式计算机及制表机等几个部分组成。它没有被广泛推广,主要原因在于它体系笨重、庞大,成本过高,操作困难,稳定性差。

3.计算机处理

进人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计算机的出现,为会计数据处理更上一层楼,提供了有利条件。计算机具有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功能,自动完成对会计数据处理的过程。原始数据已经录人计算机就能迅速加以识别、归类和计算,并能储存结果,直到完成整个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工作。其优点是:实现电动运算,运算速度快,能连续工作,人为参与控制少,只要输人原始数据正确。就可保证提供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二、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会计信息的提取、利用更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手工系统的会计工作组织体制以会计事务的不同性质作为指定的主要依据,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原有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体制。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工作的组织机制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作为制定的主要依据。虽然,这两种会计工作体制是截然不同的,会计电算化将手工会计对数据的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记录的操作方式,改变为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式。这样便加速了会计信息提取、处理速度,使管理者能迅速决策,以免贻误商机。

2.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信息的质量表现为时效性、可靠性、重要性、相关性等,会计电算化将大大提高这些指标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增强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使会计向多种量度发展,同时处理、存储实物量和与之相依存的货币量,在需要时提出来。

三、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原理的冲击

1.记账规则的变化

由于会计电算化可以通过数据库存入或者提取任何会计信息,因而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便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多元重组。也就是说,在手工条件下的日记张、总账、明细账、辅助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形式:平行登记、错账更正、结账、对账、试算平衡等记账规则的配置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2.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手工条件下,受人力所限,系统只能选择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传统会计方法的选择依据是: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简便性。一些能够使会计信息更加科学的会计方法由于操作上的难度而不得不放弃,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中的代数分配法、坏账准备金提取中的帐龄分析法等。而在电算化条件下,无论多难的会计核算方法,计算机都能在瞬间完成。因此,简便性不再是会计方法选择的依据,会计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逐渐转向决策有用性。

3.内部控制的变化

手工会计中人与人的联系的主要的,因此内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人的联系设计的。例如:授权控制与责任分工、凭证与记录接近控制等。电算化会计后,计算机、网络处理信息的集中性、自动性,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作用逐渐消失,信息载体的改变以及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统以记账规则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失败。对此,现代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给企业的内部控制赋予了新的内涵。通常分为普通控制和应用控制。

(1)普通控制

普通控制室针对整个电子处理部门,为系统的安全可靠而对系统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及环境实施的控制。包括:组织控制、系统维护控制、系统操作控制、系统的安全控制等内容。

①组织与管理控制

组织与管理控制是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的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其中较重要的岗位有系统管理和审核岗位。

系统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的软、硬件的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与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的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系统管理岗位应保持相对稳定,若有变动应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审核岗位主要负责监督计算机及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的给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

②系统维护控制

系统的维护控制是指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而对系统软、硬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

③系统操作控制

系统操作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赋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系统应制定适当权限标准体系,使系统不被越权操作,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操作权限控制采用设置口令来实行。操作规程控制是指系统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用机时间纪录规程等。

④系统的安全控制

系统的安全控制主要是指运用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对数据保密、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被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对网络访问身份进行控制。另外,网络应尽量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应保密,以保证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

(2)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是为了使计算机系统能适应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各种能预防、检测、更正错误和处理舞弊行为的控制制度和措施,包括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输出控制等。

①输入控制

输入控制,其目的是要防止为经审核的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内,并保证经审核的数据均能完整、准确输入并转化为计算机内部数据的格式,包括业务的审核与准备,输入操作及核对控制、计算机校验等。

②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

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它是对系统数据处理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的控制,包括接近控制、加密控制等。

(3)输出控制

输出控制,其目的是要保持系统能准确、完整地输出经处理的会计信息,并能使输出的会计信息满足管理部门的需求,同时,禁止未批准的人接触系统的输出资料,包括检验控制等。

4.会计核算原则的变化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信息渠道的宽畅与提供信息的多元性,使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真实性、及时性、可比性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又对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核算原则产生冲击。

(1)对权责发生制的冲击

在会计分期的前提下,为合理计算各期的经营结果,需要运用应计、递延、分配等程序,这是权责发生制地存在基础,对于某些新出现的经济业务,权责发生制原则显得无能为力。会计电算化加快了经济金融化的速度,使许多现代金融工具得以衍生。衍生金融工具以远期合同的形式进行交易和投资,是一种财务杠杆原理的金融商品。

①金融资本具有强大的流动性,对它的揭示就应及时、快捷,而且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以揭示金融资本的真实价值。

②衍生金融工具在合约签订时,与它相关的权利和风险已经发证转移,但交易并未实际发生甚至到期时也不可能发生,按照现行权责发生制地确认标准,衍生金融工具就很难在会计中得到反映。

可见,为了完整地反映出衍生金融工具这项交易的发生并揭示与其相关的风险,会动摇现行会计的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

(2)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

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重要一环,使其他会计原则建立的基础。它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计价时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成本计价,历史成本易于取得,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等特点,在工业经济时代为会计实务界所广泛采用。但是,历史成本所提供的信息对信息需求者缺乏相关性,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与互联网环境下,他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

①难以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地计量

信息化时代,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已经取代有形资产的地位而成为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主要源泉。因此,只有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计量,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和生产力。但由于无形资产大多属于自行开发的研究结果(如:技术秘方等)或长期积累而成(如:商誉等),没有具体计量成本费用支出的依据,并且不具有实物形态,因而难以用历史成本对其进行准确地计量。

②难以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准确地估量

这是由于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实际上是一项和约,故在签订时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已经产生,但由于交易未实际发生,因而无历史成本可循;另一方面,任何一项衍生金融工具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交割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其市场价格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以其签订合同时的价格入账,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市场价格和风险就无法得到反映。看见,衍生金融工具所固有的特点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对其显得无能为力。

③价值反映脱离实际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产品和设备的寿命周期缩短,以历史成本所反映的产品和设备的价值难以与其真实价值相符。

④信息反映滞后

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篇4

【关键词】医疗系统计算机应用

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及计算机行业的飞速进步,计算机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系统,本文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医疗系统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医疗系统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医疗系统计算机应用的现状

所谓医疗系统就是指运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医疗机构为其所属(相关)单位(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就目前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办公自动化系统。目前,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医疗系统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医院都能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日常事务的自动化管理,普遍实现了所需要文件的传输、电子邮件的收发,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计算机来管理各类档案。

(二)文献检索系统。近年来,医疗系统的计算机应用已经将范围扩展了许多,许多中型医院都可以通过上互联网来检索相关的医学期刊,浏览国内外的图书馆中的医学内容,甚至有的医院还建立起了自己的电子图书馆。

(三)业务处理系统。现在很多医院除了以上这些系统外,还能够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其它的自动化管理。就算是规模比较小的医院,也能够实现门诊挂号、划价、收费、发药等内容通过计算机操作管理。规模稍大一些的医院,还实现了通过计算机管理住院部的床位使用情况,通过计算机完成检查项目及报告的自动化流程控制,通过计算机进行医疗费用自动结算,通过计算机实现医疗设备、财务及人事管理工作。

(四)决策支持系统。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医院,已经能够通过决策系统把那些由业务处理系统采集来的各方面数据,进行相互链接,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并且通过调动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并计算,从而辅助半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的决策。这个系统有诸多子系统构成:经营分析评估系统、查询管理系统、病案科研分析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功能也非常强大。比如,可以通过查询管理系统为查询者提供门诊、住院的具体情况,并且也可以查到手术、药品、检验、检查、医疗及财务等信息,使有关部门及领导能够全方位地进行统计,并且可以通过条形图、直方图、圆饼图、折线图等方式形象而直观地显示统计结果,为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的同时,帮助管理人员做出精准的分析和判断,为最后的正确决策奠定基础。

(五)远程诊疗系统。这一系统相对以上几个系统来说就比较高端,因此,这一系统目前还很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二、医疗系统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前景展望

从以上我国医疗系统计算机应用现状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的医疗系统计算机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几年,他们的医疗系统计算机应用已经开始逐步实现了患者预约、与医师交流、患者健康评估、顾客健康信息、病人查看医学记录、个人可识别健康信息的隐私以及医疗保险等内容。其自动化之高,使用范围之广,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笔者认为,我们国家医疗系统的计算机应用,除了继续普及和发展把各种自助设备的应用,如自动挂号机、缴费机、自助取化验单机等功能,进一步发展如今已经得到应用的医疗系统外,还应该加快其发展的进程,在比较大型的医院中先推行更加先进的技术,甚至可以投入使用一些世界上顶级的技术。

(一)建立健全电子病历系统。病历记录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基础性的数据,病历不仅能够记录患者疾病诊治的全过程,而且还能够成为在司法机关判断医院与患者之间纠纷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电子病历系统可以综合患者的很多信息,比如: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医学影像、住院记录等,还包括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患者情况,根据医务人员的诊疗经验进行的相关分析和讨论以及据此提出的诊疗意见等记录。这些记录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有:病程记录、会诊记录、病历讨论记录、查房记录等。这些内容如果都是纸张的病历,管理起来要比电子病历困难得多,同时,在医师进行查阅时,电子病历也比纸张病因清晰、便捷得多。另外,电子病历输入和反馈也比较规范和快捷。总之,电子病历系统能够使各个不同处室,不同地点,甚至是不同医院的病人资料,迅速整理成数据形式的资料,并把相关的图形、影像等临床诊断信息随时、及时地增加进来,为医师做出最后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拟定出科学而有效的治疗方案。电子病历,非常便于通过互联网开展院内外甚至是国内外的技术、信息交流以及重大病症的专家会诊之用。

(二)建立健全远程医疗系统。我国幅员辽阔,不仅存在着经济技术发展很不平衡的现象,而且医疗资源的分配也很不均,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教学、交通、医疗等诸方面都非常落后。因此,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对疑难杂症进行诊断、专家会诊、手术指导便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通过远程医学系统,便可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进行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可以把诊疗现场的高清晰度照片、视频、声音等医疗信息实时地传输到远程医疗室、远程专家会诊室、远程培训观摩室、包括个人电脑等多个地方,全面实现远程诊断、远程专家会诊、远程手术指导、医疗观摩学习等工作,从而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

三、小结

医疗系统作为现代化医院运营的必要技术支撑和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医院经营和管理之必需,是使医院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必须,是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改进医疗质量,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备。我们坚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系统计算机的应用也势必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化。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篇5

【关键词】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人工智能

1机械电子工程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1.1相关概念机械电子工程与传统机械工程的研究方向不同,机械电子工程更侧重于运用信息实现机械系统能量的连接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具体地说,机械电子工程的核心理论依然是传统机械工程中所讲述的定理和概念,但是也更注重与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联系,是一门跨学科发展的新兴学科。基于其跨学科多、综合性强的内涵,机械电子工程这一学科衍生了以下特点:(1)机械电子工程的产品设计依据也和传统的机械工程不同,机械电子工程除了依托机械原理外,还依据电子工程方面的知识设计产品,而传统机械工程设计依据仅仅是机械结构以及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等与机械相关的知识。(2)机械电子工程生产产品的设计思想与传统的机械工程有着本质区别。由于其是一门跨专业强的学科,所以在设计产品时,必然要考虑到不同学科原理的运用,在设计时融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机械电子工程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机械电子工程在产品设计时,会考虑更多的问题,设计思想会更加全面和完善。(3)机械电子工程生产出来的产品与传统机械工程不同,由于封装理论的运用,其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较小,结构清晰而简单。但每一个模块都由复杂的机械工艺制造而成,所以对设备的精度以及生产者的技术要求较高。1.2发展历程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手工加工、流水线生产以及集成生产三个阶段。手工加工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机械工具的制约,人们主要靠纯手工进行生产活动,工业化水平十分落后,人力成本也限制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这些不利条件也刺激了人们追求更有效率的机械生产的心情,为机械电子工程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流水线生产阶段,这一阶段将人力极大地解放出来,通过流水线的运作,可以大规模地生产出标准统一的产品,但是随之而来的不足是,流水线生产模式相同,生产出来的产品差异性不大,不能提供个性化的产品。集成生产阶段,这一阶段运用了大量的机械电子工程的技术,由于制造工艺的提高,这一阶段除了能够大规模地生产产品之外,还能够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2人工智能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1相关概念人工智能是信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产物,它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融合了电子信息科学、生物学、神经行为学以及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也是一门跨专业度较大的新兴学科。较为官方的定义是,人工智能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学知识搭建的人工智能系统,实现对人类行为的模仿或者研究的科学。人工智能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一方面,由于这一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依靠较为专业的技术才能保证其有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科的专业性也决定了人工智能人才的专业性,专业知识过硬、对其余学科有包容性、目光较为长远的人,更适合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2.2发展历程人工智能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出现的时间较晚,但由于其特点较为明显且迭代速度较快,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工智能的萌芽阶段。20世纪中期,这一领域的相关学者一起开展了关于机器模拟人工智能的研究,并形成了人工智能最初的模型,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人工智能的正式诞生。第二阶段被称为人工智能的“第一发展期”,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机器语言的编译,这一工作为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期,虽然已有前两阶段的理论成果,但是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学者发现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积累还不能给人工智能得到自动化发展,理论的实施还有很多困难。第四阶段是人工智能的“第二发展期”,此时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仔细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用于商业并生产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第五阶段是人工智能的平稳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人工智能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一直在小步快跑,并形成分布式主体的新的发展模式。

3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随着各学科之间不断融合交互,机械电子工程作为一门跨专业的新兴学科,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影响,并得到良好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3.1人工智能改变了机械电子工程复杂的计算过程机械电子工程在设计到生产的过程中,要经历“建模-论证-生产”这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要进行大量计算,过程比较繁琐。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后,由于其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快速进行大量计算并得出精确结果,将其运用于机械电子工程,则会节省大量计算时间,提升效率。3.2人工智能可以排除机械电子工程生产过程中的诸多故障上文已经提到,机械电子工程的生产需要经过大量计算及论证,这一过程如果只靠人工进行,很容易造成计算错误导致建模失败,从而给整个生产过程带来不良影响。人工智能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及整合,将信息分门别类地归纳和整理,会将计算的错误率大幅度降低,也就避免了后续环节错误和故障的生成。总的来说,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人工智能的运用,机械电子工程完善了自身的系统、提高了自身的生产效率;而人工智能也借助机械电子工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引起更大的关注,两者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都实现了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浅析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J].山东工业技术.2016(21004):135.

[2]苏远锋.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1):16.

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篇6

关键词:会计技术;多维会计技术;数据库技术

会计技术,是指会计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技术支撑或技术手段,是指有关会计信息的生产、存储、传递、处理、显示、提取、控制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会计技术的发展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

历史上,会计技术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刻记记事、结绳记事等原始计量记录时代,用算盘作为运算工具、用笔墨在凭证和账簿上登记的手工操作阶段。后来随着复式簿记法逐渐被广泛采用,成本计算、折旧计算、财产估价等会计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

同时,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单纯靠手工操作逐渐不能完全适应管理工作的要求,一些生产机械化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如计算器、卡片穿孔机、机械化制表机等被应用到数据处理技术上来,出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会计操作,使会计操作技术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提高。

后来,随着会计的进一步被重视,会计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会计数据处理工作量成倍增加,会计数据提供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手工操作或机械化核算己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必须用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现代化数据处理手段来代替。因此,到了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一出现,很快就被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去,进入了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阶段,这是会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会计硬技术的发展过程

会计硬技术通常是指会计操作技术,其发展过程包括手工操作技术阶段、机械化操作技术阶段和电算化操作技术阶段。

(一)手工操作技术阶段

包括原始计量记录和书写记录两个阶段,原始计量记录包括绘图记事、刻记记事、结绳记事等,是人类会计发展的起源。后来出现了刻记记事,刻记记事方法的产生,是原始会计进展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当人类进入纸张、文字和书写的文明时代,便开始使用纸张、笔墨来处理凭证、账簿和报表。

(二)机械化操作技术阶段

随着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内部分工和相互联系也日趋复杂,单纯靠手工操作逐渐不能完全适应管理工作的要求。机械化操作是在人工和机械的共同控制下,运用穿孔机、验孔机、卡片分类机、卡片整理机、制表打印机等各种机械来完成会计数据处理工作,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并可节省人力和核算费用。

(三)电算化操作技术阶段

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处理发展到电算化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从而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电算化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电算化会计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人机相结合的控制系统,又称会计电算化系统。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它引起了会计学科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的重大转变,并带动着经济管理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带动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的进步。特别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推广与普及,会计的工作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会计软技术的发展过程

会计软技术一般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其发展过程包括单式簿记阶段、复式簿记阶段、多维会计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阶段。

(一)单式簿记阶段

单式簿记的会计凭证经历了从经济凭证发展到原始凭证这两个阶段。

我国自西周时期开始使用经济凭证,这种凭证在财务收支活动中仅起一般经济凭证的作用,而尚未同账面记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状况持续到春秋时期。

原始凭证的使用始于战国时代,终于清朝末年。这种原始凭证不仅可以作为财物出入库的依据,还是会计人员登记账目的依据,并且还有了保管制度。

在整个单式簿记方法体系中,结算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式簿记结算方法经历了盘点结算法、三柱结算法和四柱结算法三个时期。单式会计报告在我国经历了两个阶段,西周到汉代使用的是文字叙述式会计报告,而唐代至明清使用的则是文字数据组合式会计报告。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会计思想与会计行为,而后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出现了官厅会计,而民间会计的出现,则是更晚的事情了。

(二)复式簿记阶段

随着商业的日益复杂化,不完全复式簿记也逐渐表现出明显的缺陷,因此一些国家也都发展了自己的复式簿记方法,中国有自己的传统簿记,其渊源甚古。

传统的中国单式簿记,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其当时的先进水平,足令今天的中国人自豪,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步缓慢地向复式簿记前进。我国复式簿记的表现形式是四脚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18世纪中叶,即清朝乾隆到嘉庆年间。

(三)多维会计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阶段

1、多维会计技术。对不同的用户来说,信息的需求会有许多共同点,但也同时存在着许多差异,使用者之间不同的利益关系是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信息的需求因差异而呈现多样性: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管理质量、预测未来、评价财务状况、认定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判断风险与不确定性、合理配置资源、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合法性、确认对社会的贡献等等。用户在使用信息上也存在差异,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不同的信息类型的重新组合又可能产生不同的偏好。现实需求的多样性与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会计理论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又使会计信息多元化成为可能,而会计信息多元化将会更加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

2、数据库技术。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因此有效地对数据进行管理,是计算机应用中令人关注的课题。数据库系统就是人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所达到的成果。数据库是具有一定结构、经正规定义并集中控制的相关数据结合。数据库系统以增加数据的共享性、可用性、扩展性、独立性和完整性为目标,并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来控制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套软件,它主要提供了数据定义语言和数据操纵语言,具有数据库的定义、建立、修改和控制等功能,还具有数据查询、报表编制、数据定义的修改、数据更新的能力。用户对数据库内容的存取与更新都必须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控制之下进行。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要使数据库中的数据能够为多个应用程序所共享,同时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崔春.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2、张超.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3、陈飞.浅谈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4、马京华.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5、宰华东.刍议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完善[D].吉林大学,2005.

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篇7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人员;建设

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会计电算化以来,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会计电算化,是指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现代化财务处理方法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随着会计电算化应用的不断普及,单位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人员劳动强度减轻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错误造成的人为差错等。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会计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佳及业务技能不精等问题,不能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很好地为单位预测、决策和控制等管理工作服务。因此,加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对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会计人员除要精通本专业外,还要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然而现阶段,从知识结构来看,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不系统,知识老化、更新慢等问题,会计人员对会计以外的经济、法律、高新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认识不足,只能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对如何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办法不多,从而制约了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发展。

据某市某一行业对会计人员学历结构和专业技术职称进行的实际调查,结果如下:

被调查的430人中硕士研究生9人,占总数的2.09%;本科生98人,占总数的22.79%;大专生187人,占总数的43.49%;中专生58人,占总数的13.49%;高中生及以下人员78人,占总数的18.14%。高级会计师10人,占总数的2.33%;会计师133人,占总数的30.93%;助理会计师176人,占总数的40.93%;会计员72人,占总数的16.74%;无职称39人,占总数的9.07%。从以上资料得知:大专学历的人数最多,但是大专以下会计人员多于大专以上会计人员;助理会计师及以下人员明显偏多,会计师以上人员明显偏少。说明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短缺,反映了会计人员总体结构失衡,对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质量和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影响。

(二)会计人员自身认识不足,观念落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不仅可以使会计人员从单调烦琐的报账、算账、记账工作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开展经济分析、预测工作,还可以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减少误差。但是有一些会计人员(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不主动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很陌生,不能对会计信息、决策信息进行分析、为单位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及规划;有的会计人员还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产生质疑;有的会计人员甚至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由“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账面比较漂亮而已。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开展。

(三)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薄弱。20世纪70年代前的会计人员一般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只是参加过短期的电算化培训,他们只懂得怎样去使用计算机,谈不上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开发和利用,更谈不上利用计算机的先进功能为财务管理服务。

(四)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会计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一般只知道怎样使用财务软件,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极其有限,遇到超出范围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只能求助于软件维护人员,而维护人员基本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知之较少,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即使是那些通过了会计电算化考试的会计人员,也只是掌握了一些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不能灵活运用软件处理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来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五)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有些会计人员电算化知识贫乏,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等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忽视信息安全教育,随意与互联网和业务无关的终端连接,使电脑感染病毒,甚至遭到人为非法破坏。

二、加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未来的电算化会计人员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娴熟的实践技能,而且要有较好的综合素质,能够熟悉单位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运用会计软件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为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支持。因此,加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和国民的共同目标。会计人员要主动适应形势需要,更新认识、更新知识,转变思想观念,努力掌握新的工作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的功能,为单位的财务管理服务。充分认识实行会计电算化是单位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重视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而向前发展的,环境不同,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要求也不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是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培训可采用以下方式:

1.参加行业协会、后续教育培训单位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

2.自行聘请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到单位给会计人员有针对性的授课。

3.利用互联网资源参加远程教育,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也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问题。

4.选送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或业务骨干到大专院校进一步深造,既可以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以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促进其他会计人员业务的提高。

5.由于在职会计人员文化程度和年龄存在差异,培训可以考虑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通过初级培训,使会计人员掌握一些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操作技能;通过中级培训,使一部分会计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的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开发提供业务支持;通过高级培训,使一小部分会计人员能够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

(三)实行岗位定期轮换制。实行岗位定期轮换制是迅速普及电算化技术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捷径,给会计人员提供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机会,真正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终身学习理念落到实处。如果长期将会计人员固化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容易导致处理问题能力下降,积极性受到挫伤。因此,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轮岗,有利于促使会计人员尽快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技能,加强会计各岗位间的协作,克服对不同岗位工作的偏见;有利于堵塞会计电算化中的漏洞,增强会计人员的竞争与风险意识;并且也可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造就一个良好平台,使会计人员能“干一岗位,精一岗位”,业务技能、职业道德水平都能得到提升,全面打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四)改善会计人员知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1.知识结构要合理。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掌握相关的经济、法律、税收、金融和审计等知识。把具有不同知识、不同专长的会计人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其知识互补,在总体的知识结构上达到或基本达到电算化环境下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2.学历和职称结构要合理。从上述对某市某一行业会计人员学历结构和专业技术职称进行实际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会计人员比例较低。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广泛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进入会计行列,鼓励在职会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参加职称考试,并实行工资、待遇等与技术职称、学历挂钩的办法,以此激励会计人员发奋进取、更新知识。

3.年龄结构要合理。自然规律和工作的连续性,要求既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会计人员,又要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青年会计人员构成,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年龄段人员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实现年龄互补,在不断发展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最佳的综合效能。

(五)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的重要保障。会计职业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经济工作,是一个集许多利益主体的利益为一身的职业,掌握着一个单位的钱财事务。在电算化环境下,财会人员要面对各种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而这些数据都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实际价值的数据;这些计算机会计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会计人员一旦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丧失法制意识,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使其感染病毒瘫痪或遭到篡改、泄密和破坏,将给单位和本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作为会计人员应该做到:

1.重视信息安全教育,不越权上机操作,不连接互联网和业务无关的终端,对使用的计算机安装杀毒软件,严防电脑病毒入侵,防止人为非法破坏数据,保证自身不危害单位经济信息的安全。

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篇8

关键词会计实务;电算化系统

会计电算化系统需要从业人员掌握许多新知识,学习新内容。根据会计软件应用的需要,会计电算化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计算机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组成原理、各种硬件设备的使用、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汉字输入方法等;(2)会计应用软件知识,包括系统的安装、启动、初始化及各模块的操作应用。随着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方向的发展,会计人员还必须掌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相关知识,以适应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需要。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工作,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完成了数据处理的信息化,会计电算化是从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演变而来的系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实务发展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会计电算化实施与运行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不仅需要会计、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会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双向式人才。

电子会计电算化系统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一方面,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另一方面,任何计算机系统都不是无懈可击的,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的控制系统。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高效性及准确性,确保财产的安全,为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因此,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电算化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应包括软件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实施电算化系统后新的企业内控制度及凭证流转程序方面的培训。尽可能在开发阶段就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在这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一阶段尝试阶段(1982年以前)。

第二阶段自发发展阶段(1983年—1988年)。

第三阶段稳步发展阶段(1989年--1996年)。

第四阶段会计软件发展阶段(1996年以后)。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电算化软件产业,通过部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面向会计电算化应用人员的培训可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大部分会计人员要通过培训,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部分会计人员要通过高级培训,能够对计算机系统环境进行一般维护,对会计软件进行参数设置,以及对会计核算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利用。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内部控制是企业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完整性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会计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制度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控制方式发生变化,由单一制度控制转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方式主要是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账务的集中化处理,使会计部门传统的内部控制措施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的核对等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内部控制措施,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例如昔日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昔日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会计电算化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人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的,由人员和计算机相结合来共同完成。

2.其次,控制对象发生变化,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对象、工作情况、信息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等。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在纸张之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修改数据不留痕迹。随着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

3.再次,手工会计系统中加大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会出现由于会计人员的粗心大意、疲劳或处理环节过多等而产生的无意识错误。会计电算化系统后,输入数据正确、计算机程序正确和设备正常运转三者具备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如果上述的任何一方出现差错,就会使处理结果错误。现实中,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加之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因此,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四、结束语

我国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建立后,不但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改变了大量手工管理习惯和方法。由于控制方法、对象等方面的变化,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已刻不容缓。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思路为:坚持明确分工、相互独立、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原则。建立系统的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控制机制。使会计电算化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控制之中。

参考文献

[1]刘红英.会计实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03.

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篇9

从普及的方面看,计算机又具有普遍性,因为当今社会的人民生活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处在普遍应用的基础上。人们的各种家用电器都蕴含着计算机技术力量。不仅如此,计算机技术在社会、文化、商业、经济等方面都被广泛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专门性和综合性。在计算机技术被普遍应用的今天,它的专门性和综合性也得到了激发。比如现在很多家庭的装备都趋于智能化,用计算机的高智能技术取缔了以往单一的控制技术,利用植入芯片的方法,将空间智能化,开灯、关灯、播放电视、订餐甚至查询事物都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执行,这样大大顺应了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节省了人们的时间,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专门性强化它的综合性,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便利。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突破性和深入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促使它的定位愈加明确,实现更快速的突破发展,并更加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它的发展历程中,由电子管的产生到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中间的技术发展经历了42年,紧随其后的半导体晶体管、半导体计算机消耗了10年时间,微电子到集成电路的发展,用时不过2年,从集成电路到第四代计算机的诞生,经历的时间更短。由此可见,计算机技术每一次的大踏步都在缩短时间,这样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不但体现了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的进步,更体现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进步。而现在,计算机技术更是依照社会的需求创造出各种类型的电脑,并仍在不断改进中,计算机技术将会深入到人们切实的工作生活中,创造出相对应的计算机产品,让大家更加方便使用。

二、未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技术正在向信息智能化的更深层次迈进中,在某种程度而言,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关键,它在普及计算机功能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宽带、光线等高速上网服务已成为当前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技术在社会中得到应有的体现。于此同时,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到所需的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提升了人们的视野。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其向不同领域发展的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也由过去的使用局限性到现在的广泛应用。人们过去查询事情若想借助计算机网络可能会非常困难,但发展到现在,不论是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随处进行查阅,工具也广泛到可以随身携带,例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等。这样不仅方便使用,还提高了效率,更适应了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趋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效率及性能愈发提高。现在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实属平常,一段时间内如果不关注计算机领域,恐怕你都要对推陈出新的产品叹为观止。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中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曝露出来,这也使技术人员要更快的对这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弊端进行改良换代,这样才能使高性能、高品质的产品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可以更快的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篇10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电子计算机日益深人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记帐、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国家、地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并颁布实施,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开发各行业适用的、具有多层次和类型的系列会计软件、审计软件,并对其合法性、正确可靠性进行评审,同时还要进行其他大量而艰巨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备基层单位要进行大量而复杂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管理工作,主要是提高企业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还要修改扩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自行开发或购买会计软件,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等等工作。以上所列的各项工作必须做好,否则电算化会计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有损于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益并使其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会计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将无法实现。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指整个会计工作由手工核算和管理,向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设备并运用现代化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现代化核算和管理的整个转变过程。

从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将来的发展趋势。

l、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②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③建立了网络化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④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问题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人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部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应用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并彻底甩掉手工记帐。

3、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一、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方法,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①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②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③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④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著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建立并实际运行该系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关键是;①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的开发完善;②会计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迅速提高,建立成型的管理模式;③企业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和巩固;④做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配套改革工作;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也应该包括其开户银行、税务局以及指定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须是以管理为重心的。这决不仅仅是会计帐簿和报表数据的总括分析,而其管理和分析的原始数据必须直接来源于生产经营的各基本环节,如材料仓库、每道生产工序和每个销售人员,因而是最明细和详尽的。因此,完整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规划、统筹设计。这样的系统与以往开发的核算系统不是并列的,而是以其核算功能为内核、以管理功能为重心;该系统不是以会计职能而是以业务类型来划分其子系统的。

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实际运行会计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自然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象国外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问题。

4、近期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帐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