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验室安全制度管理十篇实验室安全制度管理十篇

实验室安全制度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3:14

实验室安全制度管理篇1

一、目的:规范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二、适用范围:检验科实验室和工作人员安全的一般要求,防火、用电、化学危险物品、微生物的安全要求,以保证检验科实验室的安全运作,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安全管理流程:

1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1.1

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

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1.2

食物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1.3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或进行化妆,但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1.4

眼睛和面部的防护

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1.5

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

除要求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着装外,工作服应干净、整洁。所有人员在各自实验区内必须穿着长身的工作服(白大褂)并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

1.6

在各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软底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

1.7

洗手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

1.8

眼睛冲洗

眼睛若被血液或其它体液溅到,立即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1.9

移液

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移液具,应使用助吸器。

1.10

锐利物品

谨慎处理针头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使用后的针具不要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的。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在完全装满之前就应及时丢弃。

1.11

工作环境

1.11.1

“清洁”区和“非清洁”区

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情况由主任选择并确定“清洁”和“非清洁”工作区,在清洁区和非清洁区之间设“缓冲室”。被指定为“清洁”的区域,则应努力保持清洁,如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电话、视频显示器终端、键盘、门柄及其它经常被手或手上的手套触摸的物品的污染,要求工作人员在触摸设备(如计算机键盘及电话的保护罩等)前取下手套,仪器设备和工作面的应常规消毒和清洁。被指定为“非清洁”的区域,允许戴手套接触所有物品(如电话、门柄、计算机终端和其它物品),所有这些物品的表面都认为是不清洁的。未戴手套的人员如果使用该区域内的电话、计算机终端或其它设备,应该戴上手套,或在使用后立即彻底洗手,

“清洁”和“非清洁”区都应保持整洁。实验台至少应每天清洁—次,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清洗,用合适的含氯消毒剂清洗。在处理溅溢的样品或严重污染的工作面时,应戴上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相应合适的清洁剂清除所有的溅溢物。

1.11.2

设备

冰箱、冷冻柜、水浴和离心机应该定期清洗和消毒,在发生严重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进行清洗、消毒时要戴上手套穿上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防护服。

1.11.3

外衣

外衣(实验服、工作服)应悬挂在远离散热器、蒸汽管道、供暖装置、以及有明火的地方,不要挂在压缩气瓶或灭火器上,也不要挂在门的玻璃隔板上,妨碍视线。“清洁”的和“非清洁”的个人防护服要分开存放。

1.11.4

垃圾处理

每天清理垃圾,由医院物业工作人员来处理。

1.11.5

装饰

不得在电灯、灯座或仪器上进行装饰,更不要使用电子装饰物、蜡烛、圣诞树等有引起火灾危险的装饰品。

1.11.6

个人物品

实验工作区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如钱包、外套、皮靴、咖啡杯、运动服、预包装的食品和药品等。

1.11.7用后的废弃物品

实验工作区内的用后废弃物品存量不要太大。具危险性的液体如酸或碱性液体应放在视平线下。较大的废弃物容器应靠近地面存放。

1.11.8

出口通路

实验室的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或设备。注意:无论任何时间、何种原因都不得阻塞通往灭火器、火警箱、防火毯、安全淋浴或出口的道路。

1.12

玻璃器具

操作玻璃器具时应遵循下述安全规则:

*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

*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试管上的塞子,粘紧时可用刀切开分离。

*接触过传染性物的玻璃器具,应先消毒,再清洗。

*破裂的玻璃器具和玻璃碎片应丢弃在有专门示记的、单独的、不易刺破的容器里。

*高热操作玻璃器具时应戴隔热手套。

*破碎的玻璃器具只能使用机械装置处理。

1.13

离心机

1.13.1

离心过程中应控制气溶胶的产生在最低水平。

1.13.2

离心机只有在盖好盖板后,才能启动。

1.13.3

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盖板后进行。

1.13.4

使用合适的消毒液常规清洗离心机。

1.13.5

使用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以保证离心的顺利进行。

2.

防火安全准则

2.1

安装有警报系统。每个检测和报警装置都与总警报系统连接。实验室的任何地方,包括储藏室能听到警报系统的报警。所有有关建筑的防火设置,都应经当地消防部门审核批准。

2.2

防火

2.2.1

隐患的估计和研究

在开始临床实验工作之前就应对火灾的隐患进行研究,在实验工作运行的过程中,要经常研究火警的隐患。研究的内容包括:

2.2.1.1

使用化学物品的数量和性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电器设备的隐患等。

2.2.1.2

哪些操作方法已经改变了,新使用了哪些化学物品,以及在上届消防培训之后增加了哪些新的工作人员。

2.2.2

易燃易爆物

2.2.2.1

易燃性液体的供给量应控制在有效并安全进行实验的最小量。

2.2.2.2

禁止用冰箱储存易燃液体。如果确实需要,应存放在专门的防爆冰箱内,并且冰箱应远离火源。

2.2.2.3

从储藏罐里倒出易燃液体,应在专门的储藏室或通风橱内进行。运送易燃液体时,其金属容器应有接地装置。

2.2.2.4

加热易燃易爆液体(燃点低于94℃)必需在通风橱进行,不能用明火加热。装易燃易爆物的容器应经当地有关消防部门审核批准。

2.2.3

火源隐患

2.2.3.1

常见的火源是明火、加热器件和电火花(电灯开关、电动机、摩擦和静电)。

2.2.3.2

应对电气设备的接地、漏电和墙上插座的接地、极性进行年度检查。

2.2.3.3

应尽量消除各种火源隐患。

2.3

灭火

实验室配备足够扑灭各种火情装置。

2.3.1

灭火器

根据上级消防部门的规定配备、摆放灭火器,并根据要求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维修。

2.3.2

警报系统应进行年度安全检查,随时检修、维护的。

2.4

消防训练

2.4.1

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防火安全训练。

2.4.2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学会如何火警警报,学会遇有失火时应做到:

2.4.2.1

拨打报警电话“119”。

2.4.2.2

发出火警警报以求得帮助,并开始从失火区或建筑物撤离。

2.4.2.3

如果可能,立即使用便携式灭火器进行灭火。

2.4.2.4

如果不能扑灭火情,应把所有通向火场的门关紧,并用湿毛巾或床单堵住下面的门缝,以阻止火情的蔓延。

2.4.2.5

应将房间里的所有人员撤出。(如果火情并非十分危险,可安排留下一人,向前来灭火的消防队员介绍具体情况。)

2.4.3

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讲解使用便携式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技能。训练应为“手把手”的方式,还应包括不同火情采用不同灭火器的知识。

2.4.4

对工作人员撤离火场的训练应经常举行,每年进行几次。所有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训练(包括夜班和周末加班的人员)。

3

实验室用电安全准则

3.1

仪器用电

作为仪器维护措施的一部分,应进行年度的安全用电检查并建立档案记录。每年至少对所有电插座的接地和极性、电缆的完整性进行检查一次,并将结果记录在案。可移动的设备应接地或采用更先进的方法防止触电(全部塑封无法接地的仪器例外)。新设备在使用前也应进行同样的检查。实验室应装有足够的插座,分布要合理,以减少在插座上接上其它多用插座和避免拖拉过多的电线。

3.2

所有电器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只能由取得正式资格的维修人员进行。

3.2.1

仪器的维修

除校准仪器外,仪器不得接电维修。维修时要确保手干燥,取下所有的饰物(如手表和戒指),然后谨慎操作。

3.2.2

线路检修

实验室技术人员不得维修建筑物的电力系统。任何涉及开关、插座、配电箱、保险丝、断路器的维修工作应由医院维修人员或其他有资格的人员进行。

3.2.3

接地

电器设备必须接地或用双层绝缘。电线、电源插座、插头必须完整无损。4.化学危险物品使用准则

4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准则

4.1

化学危险物品分类

4.1.1

腐蚀品

腐蚀品是接触人体后给人造成可见损伤或不可逆改变的物质。腐蚀性化学废弃物是指pH小于2.1或pH大于12.5或对钢(Sael020)的腐蚀力超过o.635cm/年(55t)的物质。例如:盐酸。

4.1.2

毒害品

毒害品是吸人、食人或少量接触即可引起严重生物效应的物质。

4.1.3

致癌物

由于检测化学物品能否诱发恶性肿瘤的测试系统很不相同,定义致癌物比较困难。例如:苯。

4.1.4

可燃烧物

可燃烧物指任何可燃烧的化学物品,包括可燃物和易燃物。

4.1.5

易爆化学物品

易爆化学物品是指能迅速发生剧烈化学变化的不稳定物质,爆炸性分解可在正常温度和压力下发生。例如:肼。

4.2

材料安全数据表及标签

购进可能有危害的化学物品都必须附有材料安全数据表。所有危险化学品都需要以易于识别的形式进行标记,使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很容易警觉其潜在的危险性。标记可以是文字、图标、标准化代码或多种形式并存。

4.3

腐蚀品的储存

4.3.1

储存

腐蚀品应在近离地面处储存以减小掉下的危险。

4.3.2

酸性试剂瓶的搬运

搬运体积超过500ml的浓酸试剂时,必须用运载托车。

4.3.3

注意不要在同一区域内存放互相不能共存的化学物品。例如:乙酸或乙酸酐等有机酸应与硫酸、硝酸或高氯酸等强氧化剂分开储存。

4.3.4

个人防护装备

在使用腐蚀性物品场所的工作人员,应该穿戴围裙、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

4.3.5

溅溢

使用任何化学物品之前,应安排好处理容易破碎或溢出的物品的容器。

4.3.6

化学通风橱

所有挥发性腐蚀物品的操作,都必须在化学通风橱中进行。

4.4

易燃物的储存

易燃易爆液体应在合格的容器里储存。分装时应有明确的易燃和可燃性标记,工作储备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储存可燃性液体的仓库应远离明火和其它热源。如需要在冰箱内存放,该冰箱的设计必须符合避免产生蒸汽燃烧的要求。实验室所有的冰箱门都应标明可否用于存放易燃、可燃性液体。

4.5

紧急处理

实验室必须重视发生化学危险品溅溢的可能性。有关工作人员都应接受培训,以掌握处理突发事故的知识。培训应包括化学危险物品溅溢的识别,熟悉向管理部门通报的方法和保护自身安全应采取的措施。在多数溅溢事故中,实验室可以决定撤离的区域,并通知有关专业部门处理。如果由外部专门机构处理溅溢物,则实验室就必须中断工作,直到隐患排除。

4.6

污染物的清除和处理

每个实验室都应负责日常的清污工作。在结束常规工作时、工作交班、发生紧急事件如清除溅溢物后,都需要进行清污工作。需外送维修的设备,只有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确认没有化学危险物品污染时,才能外送维修。

4.6.1

废弃化学物品

所有废弃化学物品都应按危险物品处理,除非能够确定它的性质。

清洁溅溢有害物质的所用材料,包括吸附物和中和物,都被认为是有害废弃物。

4.6.2

实验室专人协调和负责处理实验室有害化学废弃物。

4.6.3

化学废弃物放置在密闭、有盖的容器中。

4.6.4

标签

化学废弃物的包装应有标签,标签应包含以下内容:

*日期

*实验室来源

*成份

*物理性质(气体、液体等)

*体积

*危险性(易燃或易爆)

4.6.5

运输

实验室由专责人员负责容器转运,并将其放置在指定的废弃物堆放场所。

5

实验室微生物安全准则

5.1

临床实验室可能接触的微生物可分为三类:

5.1.1

病毒,如: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及丙型

肝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5.1.2

细菌,包括:细菌、分枝杆菌、真菌。

5.1.3

其他具有高毒力的病原体,如出血热病毒和立克次氏体。

因为从病史和体检不能可靠地鉴定所有病人的病原体,所以当接触和处理所有的体液时,均应执行“常规预防措施”。

5.2

感染途径

5.2.1

空气传播

在取下装有标本试管的塞子时、溶液洒落在坚硬的表面上、用未加塞子的试管进行离心或溶液(包括接种环内的溶液加热太急)时,具有传染性的溶液在上述各种情况下,可能形成气烟雾散布在空气中。

5.2.2

经口传播

用口吸移液可能导致微生物人人体引起传染。传染也可通过间接途径,如饮食或吸烟前没有彻底洗手引起“手—口”传染。

5.2.3

直接传播

偶然的针刺、碎玻璃划伤和动物咬伤均可通过直接接种引起传染。临床标本中的感染原也可通过被纸张轻微划伤的手指、很轻的擦伤或损伤的表皮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5.2.4

粘膜接触

一些病原体,包括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通过与粘膜(如眼结膜)的直接接触进入人体。所以在擦拭眼睛、更换隐形眼镜或使用化妆品前应彻底洗手。

5.3

血源性病原体

5.3.1

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都面临着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

5.3.2所有的单位都应执行“常规预防措施”。另外,一旦确定有接触潜在感染原的可能,应采取硬件控制和操作过程控制,以减少或消除接触这些潜在感染原的可能。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工作服、实验服、面罩、面具、护目镜、安全镜和鞋套等,并讲解何时使用和如何使用。

5.3.3

常规预防措施

*来自所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被认为是具有传染性的。所有血液和体液的标本都应放置于指定的容器里,在运输过程中防止发生泄漏。采集标本时应防止污染容器的外表或随标本的信息卡。如果存在潜在的或实际的污染,则应再加一层包装(例如:包装袋)。

*所有处理血液和体液(例如:取下真空试管的塞子)的工作人员都应戴上手套。如果有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的喷溅,则应使用面部防护装备。

*对于微生物培养之类的常规操作,则应使用生物安全橱。

*实验室应使用移液装置,绝对禁止用口吸移液。

*使用注射器和针具时应防止受伤。禁止用手将针套重新套在针头上、禁止故意将针头弯曲或折断、将针头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取下、或对针头进行其它操作。所有锐利物品在使用后都应放入贴有清晰标签、不会被刺破的容器内,然后运至处理场所。废弃锐利物品的容器应就近放在便于操作的地方。为防止装得过满而意外伤人,应在装满后尽快运走。

*血液或其他体液发生泄漏或工作结束后,均应使用合适的化学杀菌剂对实验室工作区进行表面消毒。可使用新鲜配制的漂白粉溶液(次氯酸钠1:10稀释液)或2.5%甲酚溶液或其它有效的溶液对所有的工作台进行消毒。

*实验中用过的污染物品在重复使用前或装入容器中按传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前,应先进行去污处理。

*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的设备在实验室内或外送商家进行维修之前,应先进行清洁和消毒。无法彻底消毒的设备必须贴上生物危害的标签。

*手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后必须立即彻底清洗。在实验工作结束后或取下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在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下所有的个人防护装备。

*如果实验人员工作时有可能接触到血液、或其它可能具传染性的物质、病人的粘膜或损伤的皮肤、或在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都应戴上手套。在进行血管穿刺时,包括静脉采血、手指或脚背穿刺,也应戴上手套。如果手套破损、刺破、或失去其屏障功能,则应尽快更换。清洗或消毒会损害一次性手套的质量,故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手套,在接触病员后应更换手套。

*患有渗出性病变或湿疹的医务人员在痊愈前不得直接接触病人,也不得接触医疗设备。

5.3.4

标签警告标志

必须采用通用的警告标志系统明确标识装有危险生物制品的容器或被其污染的物品,在危险废弃物的容器、存放血液和其它有潜在传染性物品的冰箱、以及处理尖锐物品的容器上,所贴的标签应标明通用的生物危害标志。

用于存储、运输的容器应加上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并在存储、运输前将容器盖上。如实验室用常规预防措施来处理所有标本,同时标本或容器又存放在实验室内,可不使用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但如果离开实验室,就必须使用标签或颜色编码标志。

5.4

标本处理

*被高毒力微生物(如土拉巴斯德菌或粗球孢子菌等)污染的物品,处理前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包括用于隔离的设备和材料。

*培养分枝杆菌和两性真菌用的平皿和试管必须使用胶带密封,用压力蒸气灭菌后进行处理或焚化处理。

*普通标本和使用过的培养基应弃人结实的塑料袋中。

*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和污染的器具应置于装有次氯酸钠1:10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剂的不锈钢容器内,然后进行高压灭菌、清洗和再次灭菌。

*对医疗废弃物处理的管理应遵守有关法规。

5.5

生物安全柜

生物安全柜是微生物实验室里控制生物危害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实验室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使用和维修。

5.6

微生物实验室里常规准则:

*不接收或处理严重污染的标本。

*涉及分枝杆菌的离心操作应使用有旋帽的离心斗,离心管也应塞紧(双重隔离)。

*针具和接种环应灭菌处理,并防止加热时液体发生飞溅。

5.7

泄漏事故

(1)立即清洗发生泄漏污染的区域。通知主管和主任。如果培养物发生泄漏或其容器发生破损,应对该区域进行至少10分钟的清洗,直至气溶胶或飞沫已经沉降。

(2)吸净漏出的液体。

实验室安全制度管理篇2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管理水平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21

前言:近年来,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很多学校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关注,并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对学生实验课程的规划和实验室的建设上。实验室是学生开展实验课程的主要场所,随着资金投入的增加,学校实验室规模也随之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安全管理难度的大大提升。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保证学校师生安全。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限制因素

(一)安全意识缺乏。意识决定行为,安全意识的缺乏是限制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一些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校师生的安全意识缺乏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对其产生原因进行阐述[1]。一方面,学校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不足,安全会议未能按时召开,且未能将实验室安全工作放在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位置,导致学校师生及管理人员也对这一工作不予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平日里生活、学习事务较多,且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培训,也使其安全意识较为缺乏。

(二)安全建设投入不足。现阶段,虽然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展了对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但是在资金分配上,往往仅将资金投入到实验室器材采购、实验室规模扩建等方面,在安全建设上投入较少,安全设施配置明显不足。

(三)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一些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甚至部分学校并未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责任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很多具备安全管理制度的学校,执行力度也相对较弱,缺乏专门的安全检查小组和系统的管理体制,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每个部门都可以管理,在出现安全问题时,各个部门又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及时负责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消极的影响作用。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强化措施

(一)提升全员安全管理意识。首先,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重视安全文化教育。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向学生渗透实验室安全方面知识。学校也应设置专门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并在校园设置安全教育条幅、张贴安全教育海报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实现安全意识的提升。其次,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将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的树立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在新实验室投入使用之前,应先面向全员开展安全教育。

(二)加大安全建设投入力度。安全设施的配置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首要条件。为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学校也应加大对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新实验室建设中,应结合实验室专业特征,请专业人员对实验室进行设计,尤其要重视水、电安装等方面的安全性,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同时,对旧实验室进行及时改造,更新实验室通风设备和实验器材,保证安全通道的顺畅,设置齐全的安全事故抢救设施,从而提升实验室安全事故应对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应设置红外安防、监控系统等,避免实验室危险物品流失,或是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

(三)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予以支持,因而,学校应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和实验室特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从环保、安全、节约等角度,严格规范学校师生行为和管理人员工作方式,从而增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同时,学校应加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细化各部门及人员职责范围,加强监督考核,避免管理缺口,保证在出现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负责人,实现实验室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结论:实验室作为学生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知识、锻炼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重要场所,其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学校应对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限制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全员安全意识的增强,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为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实验室安全制度管理篇3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管理;高等学校

一、引言

2001年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发生火灾,烧毁实验室;2001年广东工业大学某实验室爆炸,造成1人生命垂危、2人重伤和3人轻伤;200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生火灾,烧毁整栋实验大楼等等,一个个案例轻则毁坏实验仪器重则危及师生的生命安全。随着高校的高速发展,实验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师生走进实验室,如何创造一个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保证高校实验室安全而稳定的运行,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实验室安全关系着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同时也关系的广大师生的安全。高校中大量的课程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室里面集中了大量的师生,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十分必要。近年来各高校安全事故频出,引发事故的原因层出不穷,实验室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三、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实验室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是目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中重建设,轻管理,尤其的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1.存在的安全事故。(1)进入实验室的人身危害问题。主要是师生在进入实验室后由于未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实验室管理也不严格落实安全制度,加上学生的安全意识不高,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容易造成火灾与爆炸事故、生物与有毒物质泄漏、触电事故以及废弃物安全处理等问题。(2)实验设备安全问题。各高校在实验室的软硬件投入的力度逐年增加,实验室中存放了大量昂贵的高端实验室设备和大量的计算机,由于广大的师生频繁的进出,但是由于实验室工作人员普遍较少,难以做到时刻紧盯。各高校实验室也经常出现被盗的情况,由于部分学生不爱惜实验室设备,设备损坏率居高不下。(3)实验室硬件故障。当前各高校虽然在实验室中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了大量的设备,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中投入轻维护的现象。在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由于人员多,操作不规范,实验室设备经常损坏,小问题逐渐积累成大问题、大故障。2.安全事故分析。(1)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当前各高校在实验室的建设阶段投入大量的人力、无力和财力,但是到了后期的运行中,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多数仅限于让实验室能用就行的情况,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甚至沿用过去的老规章制度,没有与时俱进。(2)实验室安全设施更新不及时。因高校办学资金不足,加之投入的短期回报率比较低,部分高校的实验室除了实验室设备陈旧,安全设施更是老旧,部分安全设备甚至无法使用,关键时刻根本无法发挥作用。(3)广大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广大师生都抱着侥幸心理,对于实验中的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开展实验室时,经常会出现不按实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的现象,极易引起安全事故,轻则毁坏实验设备,重则伤人害己。特别是部分高校的课程安排的大课,一个老师带着过百人上课,老师难以顾及所有学生,时常出现操作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的情况。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前没有从事过实验室工作的经验,缺乏安全知识,部分实验室相关消防安全器材的使用培训不到位,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难以正确的使用消防器材,应急能力差。

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1.制定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国家和地方相关安全和环境的法律法规,结合实验室建设发展与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本校当前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实验室应急事件的处理预案,规范实验室工作的操作流程。2.实行安全责任制。从高校领导到主管实验室的直接领导提高安全意识,真抓实干,明确责任,避免走过场,更要避免全部工作责任推到实验室工作人员身上,制定合理的惩处措施,对于先进的工作人员要加强鼓励提高工作积极性,存在问题的人员要加强教育。3.消除潜在安全隐患。安全工作预防为先,各高校要经常性的对实验室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问题要不留死角,防患于未然。4.加强验室人员人才队伍建设。高校进一步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高级人才到实验室队伍中去,建设一支有责任心、有能力、高素质的实验室人才队伍。5.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很多安全事故都给了我们血淋淋的教训,安全事故的引起也是由于某个不经意的小问题引起的,没有发生事故的时候总是无所谓的态度,发生事故了总是后悔不及。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都需要承担着实验室安全的责任,学校需要对每一名师生都开展安全教育,在实验室显眼的位置粘贴安全宣传画册,让每一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五、结语

实验室安全关系着每一名进入实验室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每一个学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强化实验室安全标准的建设,制定严格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投入足够的资源,明确实验室工作人员责任,加强师生的安全知识教育,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师生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黄坤,李彦启.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80-283.

[2]高淑芹,平梅.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49-152.

[3]温光浩,周勤,程蕾.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4):153-157.

[4]胡婧.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共建和谐育人环境——浅谈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中国水运:理论版,2008,6(1):248-249.

[5]刘云,孟江.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考核体系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5):127-130.

[6]王扬,从容.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提高水利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30):39-39.

[7]仇新艳,李付亮.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高学生职业实践技能,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28-30.

[8]范秋梅.加强实验室开放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5):129-131.

[9]尹东,陈勇,刘艳章,柯丽华.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自然科学:文摘版,2016(1):00220-00220.

实验室安全制度管理篇4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引言

实验室是科研人员的培养基地,也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必备途径,同时也是高校安全隐患的主要来源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逐渐被高校所重视,因此加大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力度具有现实意义。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平稳运行,加强事故防范意识,营造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特征

1、仪器涉及内容较为复杂

我国高校实验室的专业面涉及较为广泛,加上高校理工类的科研项目、高校实验室的转型和发展、以及科研人员的培养等教育需求。大多数高校都陆续开展了相应的教学及实验,实验室是高校实验研究以及科研的重要阵地,实验室的设备管理对于高校实验室安全极其重要。高校实验室仪器较多,种类复杂,实验室的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都需要进行安全检查和管理。实验室的安全检查需要全面,才能真正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

2、仪器种类繁多危险性大

高校实验室所进行的实验种类非常多,相对来说危险系数也就越高。加上许多的外在因素影响,高校实验室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实验室安全隐患中包括机械设备、危险化学用品、电气压力以及军用科研材料等较多类型,且个别设备安全隐患极大,不容许有一点操作失误或疏忽。例如机械设备隐患,焊工、机械加工等实验,存在刺伤、高温、飞物等安全隐患。

3、教学与科研存安全隐患

由于许多外国高校长期以来重视科研实验,科研仿佛成为高校的主要职能,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开始了教学科研的路程。此时,实验室安全管理成为了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实验时,多数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但仍有许多学生,不顾危险擅自操作实验仪器。教师对此有很大的责任,教师在实验前,就理应为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促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集中注意力,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实验,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因为实验事故的结果往往不是我们所能承受的。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较为疏忽,往往是高校的领导层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到其下级的系或院中往往重视度不够,而到了实验的操作人员,往往安全意识淡薄,对于实验安全没有强烈的意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导致学生认为实验是安全的,不会存在隐患。在实验过程中一心专注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隐患。高校实验室的大多数实验人员为学生、青少年,对于安全隐患认知较为浅薄,始终对事故抱侥幸心理,在事故发生时往往措手不及,甚至对身体及心灵造成伤害。安全问题是实验过程中相对于实验结果和实验目的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安全管理不容小觑。

2、实验室安全机制不完善

许多国外的发达国家在实验室安全问题上的细则较为科学规范,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相对较为健全。我国的整体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相对而言有待完善,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实验室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高校的二级院校中许多教师和领导对于安全管理构架体系不清晰,导致了在完善制度时无从下手。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落实管理到个人,明确管理人员负责的区域,注重管理人员安全培训。管理者应严格要求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首先进行登记,其次检查携带物品是否存在危险隐患,最后佩戴好实验室专用手套、服装等进入实验室操作。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忽略了这些小事所带来的无穷后患,安全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

3、管理人员执行力的匮乏

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严格规范的执行这些安全管理制度,则成为了主要应注重的问题。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在执行方面并未严格遵守,很多高校仅仅是挂在墙上展示,并未真正的贯彻落实。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碍于情面,导致事故责任划分不明确,对于实验事故的处罚力度也没有实施,导致了制度成为了形式化的摆设,对于事故的处理方式,也多是进行批评教育结束。因此,可以明显看出,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实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实验室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管理人员缺乏执行力度,对于规章制度的模式,对于安全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安全隐患的几率。

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施策略

1、严格实施准入机制

大部分的高校实验室都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在实验人员首次进入实验室之前,都会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及严格考核,但在培训过程中,往往为实验者灌输的都是安全教育意识,缺少专业系统的实践培训。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应针对培训以及考核制度,只有通过培训及考核的实验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根据实验室不同的物品的危险系数,进而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标准,其中应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化学及物理物品的安全、仪器设备使用后的处理方式以及发生安全事故时如何保障自身安全。同时,高校在实验理论课教学的同时,设立安全教育课堂,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方法相结合,详细的为学生讲述实验安全常识以及应对安全问题时的具体措施,加强学生自身事故防范意识以及安全观念。

2、建立专业管理队伍

高校实验室的主要管理人员为资产管理部门、设备部门、实验室以及保卫科等,管理的部门人员多数为高校二级行政管理人员。相对而言,这些人员对于化学药品、辐射、物理知识以及机械设备方面缺乏认识,在安全检查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无误的发现设备的问题,为学校实验室加大了安全隐患。若想高校实验室规范科学严谨的运行,离不开专业的管理队伍,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对实验室器材设备以及药品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安全隐患,学校需要对管理队伍进行培训,保证每个管理人员在安全方面具有极高的防范意识。建立专业的实验室管理队伍,不仅能够维护实验室的安全,还能在高校师生进行实验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告知,做到实验室安全防患于未然。

3、完善安全检查制度

无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人员有多专业,安全管理制度有多完善,如若没有完善的安全检查制度,这些起到的作用将微乎其微,不足以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实践,最终安全管理制度将会流于形式。安全检查制度需要具备三方面素养,一是严谨、二是具有权威性、三是跟随问题导向。高校应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高校实验室进行安全排查,检查机械设备是否完备、化学药品是否保存完整等多项内容。安全检查制度必须落实到个人,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上报整改,若因检查不到位而发生隐患,则免除该检查人员一年评职称、评奖资格,并对造成的问题负全部责任。安全检查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所以对检察人员应给予较高的福利待遇并进行严格筛选,通过检查监督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维护实验室以及校园安全。

4、规范管理高危实验用品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最大隐患之一,便来自于实验室的高危实验用品。所以,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在规范严格的管理下,使高危用品能够发挥积极地实验效果,同时避免实验室事故的发生。高危实验用品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章程,对其与其他实验用品进行分别管理,挑选专人负责检查和管理。对高危物品进行单独存放,进行双门双锁以及双人保管和领用的制度,此外,应彻底排查高危用品数量和领用记录,保证高危物品只能在实验室进行专门存放。高危物品在进入实验时,应有严格的领取、实验以及用后销毁制度,做到高危用品的严格规范科学的使用,使用、归还或销毁都应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统一操作,不允许师生在实验后私自处理,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从根本上排除最大的安全隐患。

结语

综上所述,实验室是科研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体现高校整体水平的标志。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也是一项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工作。伴随高校实验事故频发,高校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与管理,制止一切不安全不规范的行为在实验中发生。实验室安全关系着学校科研成果,为高校科研能够顺利开展,师生实验安全得到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应被学校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徐红岩,曾令宇,陆召军.地方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12).

[2]谭棉,冯夫健.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05).

实验室安全制度管理篇5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建议

从宏观层面讲,生物安全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能够有效应对来自生物及生物技术因素的影响和威胁,维护和保障自身安全与利益的状态和能力[1]。实验室生物安全则是指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及状态不低于可容许水平,能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并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2]。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实验室生物安全包括“生物安全(bio-safety)”和“生物安保(bio-security)”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用以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及意外释放的防护原则、技术以及实践,后者则是指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高校实验室对生物安全管理这一块开展的研究时间较国内要早,因此在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相对成熟。而国内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虽然已经开展了数十年,但时间尚短,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培训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3]。因此,制定合理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以及提高相关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十分重要。

1国外高校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

与国内情况相比较,整体来说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起步较早,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体系都颇为完备。因此,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意识较强,人员素质较高,具体包括以下4方面内容。

1.1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完善

法国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管理标准体系由国际标准(iSo、ieC)和本国标准两部分组成,管理标准数量为79项,其中含45项国际标准和34项法国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占比为57;中国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管理标准体系同样由国际标准(iSo、ieC)和本国标准两部分组成,管理标准数量为49项,其中含24项国际标准和25项中国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占比为49。由此可见,法国在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管理的标准数、采用国际标准比例以及标准发展速度等方面均高于我国[4-5]。美国在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善。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公共卫生实验室协会(apHL)于2011年了“生物安全实验室能力指南”(GuidelineforBiosafetyLaboratoryCompeten-cy),使得从事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以正式、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以CDC/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微生物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五版)”(Biosafetyinmicro-biologicalandBiomedicalLaboratories)框架和内容为基础,提出了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人员的能力包括潜在危害的识别、危害控制措施的使用、管理控制的实施以及应急准备和响应处置能力等4大领域、17项具体方面的内容[6]。此外,如美国的生物实验室管理团队,会要求组织内设立专门的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在生物风险物质进行风险评估和严格监管、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知识和专业培训、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评级、建立实验室职业健康检查制度等方面承担职责[7-8]。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在2009年年底以工作组协议(Cenworkshopagreement,Cwa)形式启动了标准制定工作,并于2011年了“生物安全专业人员能力”(BiosafetyprofessionalCompe-tence,Cwa16335-2011)。此文以“实验室生物风险管理标准”(LaboratoryBioriskmanagementStandard,Cwa15793-2008)中所提出的实验室生物风险管理中组织机构、风险评估、菌毒种保藏、一般安全、良好操作技术规范、人员和能力、个人防护装备、人为因素、健康监测、应急准备与响应、事故调查、设施、设备维护、消毒灭菌、运输和安保16个要素为基础,提出了实验室生物安全专业能力所涉及的25个方面的核心能力,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人员所需的各种附加能力、学历和资格[6]。

1.2高度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美国高校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培训十分重视,很多大学生物实验室都根据不同安全等级开设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学生必须获得生物安全培训合格证书方可进入生物实验室。以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UniversityofColoradoatBoulder)的生物安全培训课程为例,无论之前是否有过实验室研究经历或在其他院所参加过类似培训,学生在进入生物实验室之前除了学校强制要求的必须通过常规生物安全培训和考试外,还要参加一项针对自己从事的特殊实验的安全培训。法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采用了严格准入制的门禁措施,他们针对进入实验室园区和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进行严格登记。以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inRa)为例,每个实验室课题组均配备专门的实验室安全人员,负责对新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安全培训,包括实验室整体情况介绍、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生物安全事件的处置方法,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等内容。只有经过培训并考核通过者,在签订实验室安全知情书和承诺书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

1.3安全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强

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往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英国牛津大学为例,该校在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检查和落实方面都体现出了安全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牛津大学在实验室安全方面的检查虽不繁琐,但涉及面广、流程规范、内容具体细致。检查中涉及实验室安全文件的检查(包括文件是否更新、是否生效、是否抄送到位),实验室安全委员会职责的检查(包括成员结构、会议开展情况等方面),意外事故防范检查(包括防范措施、安保细则、急救员、急救用品等方面),安全整改的检查(重点针对已发现问题是否整改完成),仪器设备安全的检查(包括操作规程、使用记录、定期维护等内容),工作环境安全的检查(包括潜在危险、卫生标准、废弃物清理等方面),防火安全的检查(主要包括防火设施和防火演练),有害物质控制的检查(包括评估、标识、控制、处理等方面),安全防护设施及物品的检查以及安全培训的检查等内容。校级安全检查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系部级的安全检查则贯穿日常工作中[9],如图1所示。牛津大学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上,侧重于配合规章制度为实验室准入、安全防护设施及物品、安全标识、安全责任及实验流程审核、工作环境安全、废弃物处理、安全培训等方面制定一整套可操作性强的安全检查规范,从而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作用,保证制度得以有效落实[9]。

1.4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强

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实验室人员由于管理制度完善,宣传、培训到位,加之环保意识强,因此都具有很强的生物安全意识。例如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微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废弃物处理会严格按照微生物废物/废液处理规章流程进行作业。对所有培养过微生物的液体培养基均需通过次氯酸钠溶液处理4小时以上方可倾倒;对所有经微生物污染过的固体培养基、废弃物均要统一收集,经高温灭菌后抛弃;对培养物不慎倾洒时,应及时使用专门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同时,实验人员在生物实验室会严格按照要求着装,并杜绝在实验室饮食和饮水的行为。

2国内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与不足之处

2003年爆发的SaRS事件作为我国生物安全发展的分水岭,让我国政府和人民充分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随着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SaRS实验室感染、泄漏事件,让人们愈加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此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已于2008年颁布新标准GB19489—2008)”“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法规、标准的相继制订,使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尽管有以上法规标准的约束,国内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说明了生物实验室在安全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2.1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制定管理办法所占比例仍然偏低,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虽已制定了自己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但总体来说这些管理办法只是确定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缺乏详细、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文件,因此其产生的效果十分有限。另外,只有少数高校设有专门管理部门进行系统规范的监管,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都是由实验室设备处负责管理运行,导致校园生物安全体系尚不完善[8]。

2.2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不够

我国的福建农林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等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注重生物安全教育,开设了生物安全专业[10];浙江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系统的生物安全课程教学[8];北京理工大学也开设了实验室安全全校公选课,并开展了实验室安全培训和实验室准入培训。但是总体上,国内大部分院校并未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即使已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院校也是偏重于理论教育得多,缺乏长效的实践培训。

2.3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一项调查显示,某医科大学9个专业500名学生中有52.6的学生经历过实验室伤害事件,却只有18.0的人知道并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只有3.8的人知道如何处理生物实验室发生的意外事件[11]。对35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对实验室物理性危害的认知率为28.9,对实验室化学性危害的认知率为47.6,对实验室生物性危害的•751•认知率为13.6,三者均知的学生比例仅为0.9[12]。针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实验室的日常检查结果发现,师生中存在诸多生物安全意识薄弱的现象,比如不按照规定着装、实验时未佩戴相应防护用具、在实验室储存食物、饮食饮水、戴手套接触公共设施、不知道应急安全设施如何使用等。

2.4实验室生物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国内高校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经费投入不足而给实验室生物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出现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配备不齐全、一次性用品重复使用、实验仪器设备超负荷运转、实验动物检疫不严格、实验室废弃物处理不规范等问题。

3对我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建议

北京理工大学生物类专业设立较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经验较少。虽然学校在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培训等方面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的管理体系,但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方面与国内外先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培训上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本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出以下3方面的建议。

3.1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要高度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建立校、院两级的生物安全委员会,由委员会和相关院校组织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工作,委员会负责全校范围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3.2开展和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工作

要注重安全培训实践性,切实提高我校师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和生物安全技能。应在已有实验室安全全校公选课、实验室安全培训和实验室准入制度的基础上,纳入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工作,或单独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工作,将此作为一个重点内容长期开展下去。

3.3加大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

要加大安全经费投入,加强生物实验室安全设施、设备的建设和配备,为生物实验室提供专门经费用于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落实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宣传、标识、培训、实验废弃物处理等工作。

4结束语

实验室安全制度管理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完善

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场所,近年来,教育体制随着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性实验项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较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另一方面,为高校如何主动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需要。目前,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意义、实验室安全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就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等内容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看法。

1高职院校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分析

导致实验室不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实验室的设备、仪器等处于危险状态,如位置放置不合理,未有专人保管等等。人为因素主要指工作人员的或者本身能力的欠缺。

1.1高职院校实验室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实验室的设备、仪器等处于危险状态,如位置放置不合理,未有专人保管等等。

(1)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某些安放实验室仪器不合理,贵重仪器、设备缺乏专人保管,仪器档案的建立不完善,没有做到经常维护、保养和检查,导致实验器材的损坏与存在安全隐患。

(2)化学药品

1)一些剧毒、易致毒危险化学药品没有妥善加锁存放在指定的存放环境下与其他药品试剂一起贮存。

2)一些易燃、易爆危险化学药品试剂及易燃、易爆气瓶和压力容器没有陈列整齐,一些易挥发易燃试剂没有按要求放置在避光、防潮、通风、干燥的环境下保存,瓶签不完整。

3)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化学物质没有储存在特制的专用储存器储存。

4)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化学试剂可能带有腐蚀性,试剂在使用时可能对环境带来污染或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伤害性。

1.2主体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指工作人员的或者本身能力的欠缺,未能达到实验室需求的水平和标准。

(1)管理体制

1)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缺乏专门的管理团队

近几年来,为了扩大经济效益,高职院校在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许多高职院校采取了扩大招生规模的形式,所以实验内容不断更新,而高职实验技术人员教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大幅增加。毕竟实验技术人员精力是有限,在确保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后,在没有专职人员的情况下开放,高职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很难保证。开放的实际效果不是很好,利用效率不高。开放教学实验中心的实验室,对实验技术人员管理维护仪器的能力、知识储备和指导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现有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急待大幅提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高校对实验室的需要。

2)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模式不完善

实验教学中心在高校中的地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学校更加注重理论教学。大部分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的相关安全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的权限,即使有执行力度也不够。责、权、利不明确,没有专业人员对这些安全隐患进行有效地排查和完善,造成许多管理漏洞、盲区、责权不清晰等巨大隐患,即影响了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也改变了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初始意愿。

1.3安全意识

1)对安全的认识度不高

在高校普遍认为实验教学中心主要是承担教学任务的传统观念,随着教育的改革实验中心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数量和质量迅速增加与实验室的开放。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加了解创新的重要性、使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普遍学生认为只要有教师在就安全了,认为安全管理可有可无。但这些都需要有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做保障。

2)安全管理执行不足:

在高校普遍在实验教学中心教学时,虽然,往往在实验课程前,教师都会对实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对于安全的教育都只是基于形式,没有真正把安全管理落实到实处,使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未真正重视。

2实验室安全管理

2.1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是进行各种实验教学及科研的场所,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安全管理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为了保证实验室安全,必须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安全应急预案、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实验室“三废”处置管理办法、实验室定期安全排查制度等。

2.2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为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在健全的管理制度下,还必须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为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要对不安全环境因素进行整改,确保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安全稳定。二是在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奖惩制度,做好岗位安全培训教育,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掌握安全操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三是进行必要的人事安排,重要岗位要配备业务熟练、安全意识强、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

2.3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为以防万一,有必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案准备,在有情况发生时,能够采取及时正确的处理措施。在实验室必须配备一般治疗伤害的药品和急救箱,并制定安全急救措施,对相关的实验人员进行急救训练,以便在实验人员受伤或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及时地进行合理的急救处理。

2.4加强实验安全教育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自古以来无数血的事实归结成的教训。预防工作,教育为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把安全教育纳入新生的入学教育,启动实验室安全培训准入制,并将培训及其考试制度化,与学生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作为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后才能进入实验室。

3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3.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高职院校实验室肩负着培养应用人才、出成果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学校主管部门的领导要从战略高度,运用政策导向和竞争激励机制,把广大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实验室建设上来,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进行规范化管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验收,勇于创新,认真实践,创出特色。

3.2探索先进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促进资源共享

应将分散的各教学实验室相对集中,形成以技术实验中心为行政管理机构,院级实验室和功能性实验室并存的管理模式,技术实验中心在一位主管副院长的领导下由具有一定学术造诣,治学严谨、热爱实验室工作的实验室管理干部、实验技术人员组成。另一方面,应加强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无线射频等技术,把各实验室的设备信息、业务数据方便地、更好地集中到实验中心的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校内实验室资源共享。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使实验资源的共享扩大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范围。

3.3强化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实验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核心部分,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个人基本素质。一方面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充实队伍,改善结构;另一方面要对现有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在职进修提高。学校要加大经济投入,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岗前培训、鼓励实验人员攻读学位,定期参加新技术的学习或讲座等多种途径,帮助实验工作人员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派专门人员学习专项技术。使新设备、高新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切实赋予实验技术队伍相对独立的地位,改变仅将其视为教辅人员的做法,他们的技能的不可替代性应由相应的职务(称)、级别、待遇等来体现。还要在人事部门建立较完整的实验技术人员考核档案,实验人员聘任、晋升、奖惩都按规定通过考核评定。对不适应实验技术岗位的人员要及时进行分流。

3.4健全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监督管理力度

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实验室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实验人员、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各种技术档案及基本信息的建立和管理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使学生和实验技术人员时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实验室监督管理力度。聘请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经验丰富的退休专家和老教师协同技术实验中心组成监督检查组对全院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的状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出谋划策,同时积极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的立项论证与评估,使实验室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总之,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好坏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要尽快改变实验室目前的落后状况,必须有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才能改变实验室管理模式;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挖掘实验室自身的潜力;与外界加强联系;吸引外部资金;合作开发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把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艳秋.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8):37-38.

[2]赵水俭,汪春华,朱西桂.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6):106-108.

[3]徐苗苗.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6,(7):137-138.

实验室安全制度管理篇7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安全管理

1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针对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包括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实验耗材及废弃物管理有待加强,基础建设投入有待提高[2]等问题,诸多文章都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良策;探究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还必须在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医学实验室是因其独有的专业性而存在的实验场所,其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法复杂多样,涉及安全隐患较多,安全管理难度大[3],因此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也因之具有不同的特色.在医学实验室活动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参与者要由被动管理转换成主动遵守,才能达到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保障校园安全、保护环境安全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成为探索高等医学院校安全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

2.1具有基本的实验室设备设施

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基本安全装备的建设和投入,是作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硬件保障[4].应充分利用国家对高等学校建设提供的大量资源支持,加强实验室安全硬件条件建设.在实验室设计时,合理划分区域,并根据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合理布局设计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布局.设备方面要做到定期核查、调试、维修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淘汰达到报废年限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仪器设备、并可每年通过项目申报和专业建设等途径及时更换和补充实验室所需设备,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先进性.

2.2具备基本的实验室管理队伍

安全管理团队建设首先要构建“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组织构架[5G6].医学实验室安全风险涉及面广而复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严重,所以对安全问题必须由上至下人人重视.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职责要划分清晰.在管理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有效传达责任压力和管理意图,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强化责任担当.其次就是发挥团队优势,资源共享、合作促进,提高效率.

2.3具有基本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安全管理制度是协调生产关系、规范组织和个体行为的各项法规和制度.建立严谨合理、层次清晰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可以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使践行工作有章可循.

3医学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1充分了解师生实验者的实际需求

人的因素对于安全来讲是最重要的,安全运行离不开人的安全素质,许多安全事故都是源于安全知识的缺乏,同时也有专业技能知识的不足.只有了解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才能做好分析预测、制定对应的应对处置预案措施.

3.2从预防为主角度制定安全文化建设措施

我国的多部法律中,将预防为主作为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医学实验室安全从预防事故的角度出发,可以确保实验室与实验人员的安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对人和环境的伤害.

3.2.1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认识水平

医学实验室在实际工作中,会涉及到大量特种设备比如真空泵、培养箱、蒸汽发生装置、超低温冰箱、离心机等专用仪器设备,还会涉及到各种不同危险程度的耗材,包括危险化学品、病原微生物、实验动植物、放射性同位素等.管理和使用不当均会造成安全事故,对人身和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近年来国家对危险物品及设备的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7],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必然也越来越高.有效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对安全潜在危险因素的敏感度、辨识度、预测能力成为保障实验室安全的必然要求.

3.2.2建立安全教育体系

(1)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利用文字、图像、语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安全常识和各种相关知识的教育,建立起全链条的医学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体系,形式上可以是安全手册、安全刊物、网上安全信息与常识、多媒体网络课件、培训课程等[8],内容可以包括医学实验室的环境安全建设规范、实验室各项实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警示、各种实验用品的潜在危险提示、实验室废弃物及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理、实验室安全应急处置措施等,使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做到进入实验室前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后则思路清晰、行为规范.(2)开展实用、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利用大众广泛熟悉的、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微信平台等多媒体技术,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系统,并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群,广泛开展入校、入院、入室安全教育.根据医学实验室的特点,开展有序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加强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针对性教育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知识竞赛、安全演习、宣传展板、安全小游戏等方式.国家规定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培训应由有资质的专门机构组织进行,例如辐射安全培训.

3.2.3建立严格的安全准入制度

医学实验室不仅具有一般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特点,还具有其特殊性,如有危险化学品、实验动物、生物化学及放射性废弃物等.因此必须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才能让师生认真对待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安全意识[9].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便捷的多媒体技术建立安全学习考试系统,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识课程[10].师生是实验室工作、学习的主体,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直接受益者,明确准入原则,实施有效的教育培训措施,比发生事故后的惩处有更大价值.

3.3建立实验室安全评价体系

实验室安全评价体系是对实验室进行的安全风险评价,为制订防范措施、实施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有实践价值的数据和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指导,对科学规范管理起到导向作用,是一个综合的评价系统[1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安全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一线工作者以及各种行业专家都有或多或少的归纳.只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就可以建立符合自身行业、专业特点的安全评价标准.只有遵循一定的标准进行工作实践,才能让基础工作有扎实的积累和沉淀,从而持续产生较好的效果;也只有建立了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开展不同范围的自查、检查与交流,以检查促建设,以交流促提高,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更开阔的视野中拓宽思路,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

实验室安全制度管理篇8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生命科学实验室实践与探索

intensifyingconsciousness,changingidea,exploringtheconstructionoflaboratorysafetymanagementoflifesciencelaboratoriesinuniversities

wangwenjie

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

abstract:Safetymanagementoflifesciencelaboratoriesinuniversitiesisofgreatimportanceforlaboratoryoperation,teachingandresearchwork.itisalsocriticalforthesecurityofstateproperty,physicalandpsychologicalcareofteachersandstudents.Basedonthecharacteristicofsafetymanagementoflifesciencelaboratoriesinuniversities,thispaperpointedoutthattheconstructionoflaboratorysafetymanagementshouldchangemanagementidea.theexperienceandeffectivenessofpracticeandexplorationintheconstructionoflaboratorysafetymanagementinCyrustangHematologyCenterofSoochowUniversityarepresented.

Keywords:laboratorysafetymanagement;lifesciencelaboratory;practiceandexploration

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从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实验方法日新月异,先进昂贵的仪器设备不断涌入,成为开展生命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作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室正常运转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准确把握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特点,转变管理理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

1.1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生命科学实验室使用的化学试剂种类繁多且成分复杂,大多属于化学危险品,具有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等特点,在储存、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随意放置、使用会导致危险事故和环境污染,危及师生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加强危险化学品购买、运输、储存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对不同危险化学品分别进行妥善保管,专人专管。对易燃、剧毒物品实行领用管理,做好出入登记,确保责任到人。

1.2实验技术安全

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广泛,实验操作涉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动物实验等,步骤相对烦琐,需要使用各类生化试剂及仪器设备,对操作者的安全意识及操作规范均有较高要求。如进行Rna操作,要有Rna操作专区;使用离心机要样品配平,以防离心机受损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动物实验需小心谨慎以防抓伤、咬伤。应加强操作者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过程,切实保障技术安全。

1.3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

仪器设备是生命科学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一旦发生仪器设备类安全事故将对实验室成员人身安全造成伤害,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规范管理制度对于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1.4废弃物的合理处置

生命科学实验室产生的许多废弃物属于特殊垃圾,污染性、危险性大,处理不当会对人和环境造成危害,主要包括(1)有毒物品,如eB、重金属、氰化物、丙烯酰胺、甲酰氨、有机溶剂、电泳凝胶等。这些废弃物要用专用容器进行分级分类收集,统一处理。(2)含生物细胞或培养液的废物,如病毒、细菌、细胞废弃物,带抗性标记的质粒类垃圾。含菌体量较少的废弃液采用消毒剂杀菌,含菌体量多的废弃液进行高压消毒处理,最大程度减少污染。(3)实验动物尸体或器官。高压消毒处理后送至有关部门集中焚烧。(4)实验耗材,如吸头、吸管、eppendorf管、手套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耗材应高压灭菌后丢弃;玻璃或金属制品需要使用专用容器分类收集,统一回收处理。

2转变理念做好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

2.1以人为本,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淡薄是绝大多数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强化安全意识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实际工作应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尊重生命,以保障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安全教育是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包括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也包括对师生的科普教育;包括安全知识教育,也包括安全技能培训。

2.2管理与服务并重

管理的目的是服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根本上是为生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由单纯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管理与服务并重。紧紧围绕教学科研开展安全管理,坚持服务宗旨,体现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实验室安全工作解难事办实事。从观念上明确安全管理是为大家解决安全问题,提供安全保障。

2.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工作海恩法则和墨菲法则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心存侥幸,不要妄自尊大,要避免事故,重在防范,要保证安全,必须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监管是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的有效方法;制定科学、完善的预警机制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2.4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管理长效机制

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脱离健全的管理制度谈管理将是纸上谈兵,安全管理各方面都需要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

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1)不断深入开展安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2)大力倡导实验室安全文化,树立安全价值观念,逐步实现师生内在安全需求与外部环境安全的和谐统一。(3)以大局观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整体效能,同时充分考虑到各个细节;结合生命科学实验室的现状和特点,使管理制度具有可操作性,保证能够落到实处。

3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我校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将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3.1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

3.1.1实施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

通过设置门禁严格把关实验室准入制度,对新成员进行安全知识技能培训,确保每位新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考核后才可开通进出门禁权限。

加强安全教育,利用多种渠道帮助成员接受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树立师生安全价值观念,使师生从被动服从转变为主动去做,包括(1)参加各类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2)邀请保卫处、设备处领导进行安全专题报告。(3)中心内部以幻灯片形式学习国家安全与环保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强化安全责任与义务,营造“安全在我心中,安全人人有责”的氛围。

3.1.2实际工作中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对于安全隐患做到人人告知;对于安全违规行为“早发现,早纠正”,并有相应惩罚规定;对违规行为进行内部通报,违规人员被批评的同时,也对其他成员进行了安全教育。

3.2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3.2.1健全安全管理组织结构,落实安全责任人制度

目前中心安全管理组织结构为:安全总负责人全面领导安全工作;各研究团队带头人直接安排本实验室安全管理,并指定专人为该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指定专人为公共平台安全责任人。安全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必须在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有人,责任落实到人,中心与安全责任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管理责任、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签订安全责任书不是将责任推给个人,而是号召人人重视安全。

3.2.2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安全涉及诸多方面,中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管理制度:“中心门禁管理办法”“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奖惩办法”“公共仪器分级管理办法”“公共平台仪器负责人制度”。这些制度明确了实验室准入制度,从各方面将安全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3.2.3加强日常监管

实行常规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定期进行实验室卫生安全检查;各安全责任人进行每月安全自查,及时纠正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向保卫处设备处递交安全自查报告;保卫处设备处进行定期、不定期的集中检查或专项检查,对于安全问题进行现场纠正。

3.2.4建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警机制

制定“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突发事件给出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以最快速度和最小代价控制事态发展,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3.3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3.3.1切实保障实验室技术安全

“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规定:对剧实行“五双”管理;使用有毒药品或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要在通风橱内进行;需要使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危害性生物毒剂、转基因动物,须向设备处安全科申请,在符合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甲醇、丙烯酰胺等废液分类收集,统一回收;病原微生物污染的耗材(如移液管、手套等),有传染性、疾病的废物(如血样、尿液等)和动物尸体必须经过消毒灭菌的无害化处理,送至指定地点集中焚烧;尖锐废物(如针头、玻璃等)单独收集在锐器盒内回收处理;组织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3.3.2切实保障设备安全

“公共仪器分级管理办法”对公共仪器采取分级管理:Ⅰ级禁止使用设备(高温烘箱、高压灭菌器),Ⅱ级仪器负责人操作设备,Ⅲ级负责人及授权人操作设备,Ⅳ级常用设备。Ⅰ级常用特种设备由专人管理操作,禁止他人使用;Ⅱ级仪器由仪器负责人统一操作;成员可对Ⅲ、Ⅳ级仪器提出使用申请,参加仪器培训、考核后授权使用,未经授权不得擅自操作仪器。分级管理有效保证了仪器的规范、安全使用。

“公共平台仪器负责人制度”规定仪器负责人职责包括编写仪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对申请使用人员的培训、考核及授权;完成仪器状态、使用登记的每日检查;做好仪器的定期维护、保养、校准,出现问题及时与厂家联系。

3.3.3加强安全防护建设

不断规范整个安全防护系统,包括安装火警感应系统,配备防火设备;安装洗眼器和喷淋器;自备急救箱,备好消毒液、创可贴、纱布等急救用品;设置门禁,控制无关人员进入;在各出入通道及公共平台区域配备数字视频监控设备,记录人员进出,监控实验室安全状况,对于违规行为及时调取录像,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4结束语

安全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将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确保中心稳定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认真贯彻执行管理制度,管理与服务并重,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也会面临新情况、新挑战,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体系与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为创建平安和谐的实验室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在宁.试论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2(2):198-200.

[2]曲波,李庆章,高学军.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1-72.

[3]刘凤莲.实施规范化管理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0):136-137.

实验室安全制度管理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问题;安全管理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主要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办学,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根据办学方向和社会需求,民办学校建设了一些实验(实训)室,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实践教学。但是,由于民办学校建校时间较短、管理经验不足,崭新的实验(实训)室内存在着足多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涉及到学校人、财、物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二、民办高校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出现的问题

1.资金周转紧张,安全管理的经费不足。

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自筹和学生学费,所以资金问题一直是民办学校发展的瓶颈。为了发展,他们一方面要努力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另一方面还要维持正常的办公、教学和人员工资等。因为资金有限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上投资甚微,所以实验(实训)室安全就难得到保证。

2.实验(实训)室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不到位。

足多民办学校无形中继承了国办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观点。另一方面,为了节省人员工资,好多岗位都是兼职的,如分管院长、职能管理部门、实验(实训)室管理员、实训教师等都存在兼职。管理人员的不到位,管理机构的不健全,也是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之一。

3.实验(实训)室管理人员安全观念不强,安全意识不深。

正因为民办学校存在重教学、科研、轻安全管理的思想,所以,实验(实训)室管理存在着安全制度不严、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安全观念不强的现象,还存在着认为只要现场工作人员多加留意就出不了大事的错误认识。这种思想势必会造成管理上的疏漏,使不安全隐患随时可能发生。

4.管理体系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

因民办高校在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很多工作尚在摸索中,还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和规章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安全制度不严,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实验(实训)室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的出现。

三、民办高校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对策

1.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经费。

实验(实训)室的安全管理,首先要保证必要的安全经费。每年学校年度财务预算时,学校要专门划出一块实验(实训)室的安全管理经费:一是用于购买安全设施的经费,二是进行安全教育的经费。只有配备各种必要的安全设施,才可以有效避免安全隐患的出现、安全事故的发生。如防止火灾发生,可配备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器材;防止被盗,可配备防盗门、窗、锁、柜等设施;另外还要配备一些劳保用品:如头盔、手套、靴子、工作服、防毒面具等。为了将事故苗头杜绝在萌芽之中,还要配备先进的技术防范设施,安装必要的监测、监控设备等。

2.健全实验(实训)室管理机构,规范实验(实训)室人员编制。

根据国家实验室工作管理办法,按标准设置实验室管理机构,按岗位设立实验室人员编制,取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院级设立实验室分管院长,有专门处室代表学校对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建设和日常管理。各实训中心和实验室设立主任、副主任、秘书等职务,每个实验室分室要设立专职管理员、安全员。只有机构、人员到位,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才有充分保障。

3.提高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

实验(实训)室的安全工作至关重要,必须自上而下,统一思想,逐级明确责任。每年年初,我们学校以分管实验(实训)室院长开始,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即分管院长和职能管理部门负责人签订,职能部门和分管部门签订,最后落实到每个实验(实训)室管理员。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使各级人员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安全责任得到落实。所以从职能管理部门到具体管理岗位,他们在安全管理工作上都比较主动,日常工作安排值班安全员检查,定期安排安全教育,每学期定期开展“安全活动月”活动,节假日和学期末进行安全大检查。通过安全责任的落实,管理人员积极性得到提高,实验(实训)室的安全问题得到保证。

4.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管理离不开制度,只有规范建立健全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实训)室才能得到安全保证。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的完善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要负起这个责任。从学校总的来说要制定《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各级实验室管理人员职责,学生上课要遵守《学生实验(实训)守则》,各大型、危险、精密仪器设备要有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实训)室管理员还要执行《实验器材保管、领用、借还制度》......总之,实验(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安全工作才能落实到实处。

结束语

实验室安全制度管理篇10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是高校重要的教学场所,安全、洁净的实验环境是正常教学的保障。本文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用电安全、设备安全、消防安全、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管理办法。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消防安全环境管理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广泛的应用于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生产过程控制、金融和商业的信息化、军事、科研、教育、医疗、信息服务产业等各个领域。计算机网络是支持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最主要技术之一,国内外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都需要大量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各个高校都纷纷致力于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设备,建设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由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专业性,在管理和维护上,都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1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安全主要包含用电安全、贵重设备安全、消防安全、人员安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内布满电线,一旦出现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1.1用电安全

实验室管理人员应该掌握实验室内部的布线结构,熟悉室内供电设施的操作规程,具备常规的用电安全知识。严禁任何人员在实验室内乱拉乱接电线,严禁任何人员在实验室使用高温、炽热的大功率用电设备,如寒冷的冬天经常使用的电烤炉等大功率设备。定期聘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对实验室的供电、用电设备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排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即将在实验室上课的教师进行用电知识培训,使教师掌握实验室设施的操作规程,重点宣讲实验室的供电和用电注意事项,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培训。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外部供电系统停电时,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师应进行停电应急处理,即时正常关闭实验设备,将危害降低到最小。

1.2设备安全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设备价格较高,3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等设备都属于贵重物品。而高校实验室内的硬件设备丢失时有发生。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设备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网络实验室的安全防盗工作刻不容缓。在建设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时,购买机柜,将重要设备放置于机柜中,平时机柜加锁管理。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中加装电子监控设备,进行实时监控。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钥匙由专人管理,做好实验室的使用登记,完善实验室管理员的工作日志。并定期检查和核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设备,发现丢失,即时登记上报。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主要存放电子设备,电子设备不能浸水,所以实验室管理员要做好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防水工作。禁止学生将水杯和饮料带入实验室,避免学生将水散在电子设备上,引起设备损坏。进入雨季时,做好实验室通风工作的同时,注意防止雨水从窗户飘入实验室,做好实验室的防水工作。

1.3消防安全

为了保障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保护学校的公共财产。应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实验室的火灾事故。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应该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防火制度。严禁将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带入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不允许任何人员在实验室吸烟,严格遵守用电安全管理制度。一旦发现火灾,立即报警。即时疏散学生,切断电源,使用灭火设备进行扑救。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存放大量的电子设备,铺设电线和网线。学校要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即时排除安全隐患,做好实验室的防火、防盗工作。保护好学校的公共财产,保障正在进行实验的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加强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意识,做到安全工作人人有责。

2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环境管理

电子设备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特别是高温环境,会对设备造成损害。所以保持良好的环境对计算机、教师和学生非常重要。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要尽量避免灰尘,防止静电。保证实验室的湿度和温度的合理,保持实验室的干净整洁。每天对实验室进行清扫,清理操作台。定期对键盘和鼠标进行消毒,避免病毒在实验室内通过设备进行传播。保持实验室的空气流通,室内温度尽量不要超过30℃,通过空调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

虽然定期对实验室的环境卫生进行处理,尽量减少灰尘。但是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仍然无法避免灰尘的存在。计算机工作时,会吸附空气中的灰尘。一般在主机箱内部的CpU、电源、显卡、主板等部位安装了风扇,灰尘的堆积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散热。如果不及时将计算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那么计算机就会出现死机,或者CpU、电源、显卡、主板等部件烧毁的情况,严重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所以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计算机的主机箱进行除尘处理,重点清理风扇,包括CpU的风扇、电源风扇、显卡风扇。在拆装主机箱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损坏计算机的部件。机箱内的部件如果不是非拆不可,尽量不要进行拆卸。不要拆卸机箱内的板卡、插口、接线,因为如果安装不当,容易造成接触不良,引起许多不必要的故障。

3建立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管人、管事。例如制定《实验员岗位职责》、《指导教师上机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制度》、《实验室卫生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完整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的管理有章可循。学校对实验室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将制度的执行纳入对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范围内,督促制度的执行。

4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是学校重要的教学场所。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环境管理、安全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干净的实验环境,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尚晓航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08).

[2]姚亚辉.大型网络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9(04).

[3].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的建设[J].信息科技,2014(09).

作者简介

张俞玲(1982-),女,白族,云南省大理市人。硕士学位。现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