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论语的教育思想十篇论语的教育思想十篇

论语的教育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4:54

论语的教育思想篇1

(文县第一中学,甘肃文县746400)

【摘要】孔子一代先师,垂范百世,将人师之道,演绎得淋漓尽致,令后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教育改革无疑需要做好传统思想精华的抉发,同时结合时代思想,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之路。本文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论语》的教育思想做一分析,兼及它们对现下教育的借鉴意义。

1 《论语》明确阐述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目的当然应该指向社会发展。春秋末期,在孔子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社会政治秩序失调,价值系统紊乱。出于政治和伦理目的,孔子提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目标。孔子格外重视“君子”的道德修养,这与他对人的精神修养的要求是相联的。

孔子在讲“君子”的同时,还讲“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道”即是“人”之“道”,此‘人’之‘道’即指个人的政治和道德修养……”(高时良《中国古典教育理论体系——孔子教育语义集解》)。“志于道”不是为了简单的世俗生活,也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而是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学习的真正目的,乃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当然,孔子并无半点阻止学人致仕的意思。反之,孔子自己一生为政治理想奔走,也曾做过鲁国大夫。而且《子张》中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本是主张致仕为官。个人的精神追求与政治追求是不矛盾的,孔子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具备崇高的政治和精神追求的人。

孔子的教育目的相对后世教育家,较为偏重伦理道德目的,这是与他“恢复周礼”及“仁政”的理想密切相关的。当下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学校教育基本局限在智育的范围之内,道德教育严重缺失。人才培养的目的似乎只是生产各个行业所需要的生产工具,人的全面发展得不到重视。从《论语》这里,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

2 《论语》介绍教育作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孔子的理想,而教育作用是教育在进行过程中及之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效用效果。《论语》中所体现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社会经济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还没有明确讲到教育的经济作用的地方,但他毕竟意识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问,人口多了之后还要怎样呢孔子说,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之后还要怎样呢?孔子说,把教育搞上去。(《子路》)这里似乎只谈到了人口、经济和教育的先后关系,实则不然。孔子说到把教育搞上去之后,就再没了下文,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不只是经济会作用于教育,教育也会作用于经济,二者相互促进。这就是教育的社会经济作用。

2.2 对人的作用

教育的对象是人,有人说孔子是第一个发现人的人。那么孔子对教育对人的作用当然十分重视,也做了颇为丰富的阐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整部《论语》,孔子都很少言及人性,为人所熟知的有一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很显然,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然而为什么成长之后有善有恶,良莠不齐原因在后天习染不同。后天习染不外乎环境与教育,而教育尤重。这其实是表明了教育对人性的决定作用。一个人,后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熏陶,便可向着良善的方向发展;反之,后天受到了恶劣的教育渐染,便很可能走向罪恶之路了。

其实教育的作用当然不应该仅仅是这两个方面,至少还有一个传承文化的作用。这一点,《论语》里没有明确地提到,但孔子的“好古”及他对学生的教学内容,都少不了古代历史文化的教育,这是一个孔子没有明确提及却时刻践行的方面。

3 《论语》对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的阐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1 有教无类

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只是一个口号或理想,而是他实际践行的。他的学生贵贱贫富同列门墙。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少数像孟懿子、南宫敬叔这样的贵族外,绝大多数都出身于平民阶层。比如孔子称仲弓为“犁牛之子”。孔门中虽有“乘肥马,衣轻裘”的公孙赤、“家累千金”的子贡这样的富裕者,但也在少数,大多数人出身贫寒。如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子夏“家贫,衣若悬鹑”,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有教无类”体现了一代大教育家的博大胸襟。

“有教无类”似乎触及了一个教育普及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当下我们的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前些年的教育普及问题现在已基本解决。然而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相当尖锐,教育水平存在着地区的、经济的、文化的、性别的乃至民族的差距。如何缩小或消除差距,达到真正的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将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3.2 因材施教

《论语》中并没有直接谈到“因材施教”这个词汇,它是后人根据孔子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材”指的是个人的特性,包括智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清醒地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比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由也果”,“求也艺”等等。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顺应他们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引导他们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之路。

3.3 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一“学”、“思”的辩证关系,传承几千年,仍然魅力不减。“学”主要指浅层次的知识获取,“思”则主要指对知识的分析思考。对比哲学上的认识论,前者近似感性认识,后者近似理性认识,二者结合,才能达到对事物的全面深入的认知。另外,《卫灵公》里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点出了“学”的基础性作用。学为先,学思结合,乃是科学的治学之道。

3.4 乐学

孔子主张“乐学”,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以学习为乐,这是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对于多数人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孔子强调“乐学”的重要性。学何以有乐,“有所得而乐之也”(朱熹《集注》引尹氏说)。孔门学生在孔子的教育下,常有所得,自然易于达到“乐学”的境界。

后世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研究著作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但我们今天学校教育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却不得其三昧。其一,学校班级制教学,一个班数十人,每一科就一个授课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本就困难,而且应试教育只要求出分数,根本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再加之教师水平问题,致使因材施教在我们的教育中基本看不见。其二,仍然是为了应试的需要,填鸭式教学法充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机械地灌输似乎成了一种共识,“高分低能”成了许多人对学生的第一观念。启发式教学法在我们今天似乎成了一种奢望。其三,我们的学生为强大的压力所迫,一味学习知识,往往难以消化吸收,不善于思考也成了一种通病。其四,现在的学生为学习而痛苦还来不及,何况以学习为乐“乐学”真的成为了不可企及的理想。教育本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工程,然而如果说这项工程的实施过程只能给学生带来痛苦,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失望而痛心的事啊!

阅读《论语》,真的让人受益非浅:

原文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果我们能取其精华,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相当的借鉴性,作为后学者,当慎思之,明辨之,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荀子》[m].

[2]朱熹.论语集注[m].

[3]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论语的教育思想篇2

【关键词】思想教育;因势利导;艺术性;针对性

教师教书,向学生传递文化科学知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因此,很多教师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就看他们能否把四项基本能力的运用炉火纯青,学生配合的是否天衣无缝。但我认为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教育学生课本知识,而且必须承担育人的任务。正如我国唐代思想家和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虽然有些教师在授课中也能结合课文的中心渗透一些良好的思想,但常常是轻描淡写,或一语带过。至于所达到的效果,他们则认为这不是英语教师份内的事。正因为认识上的不足,在英语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教育这一环节显得比较薄弱。

英语教学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应该遵循“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这个总目标开展工作。利用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职业类学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在课堂中渗透思想教育极其重要。我在这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为教语言而教语言,可根据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教师就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依据。而决不能脱离课本,去空洞的说教。如:在教名人传记这一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在英语课本第二册Unit 13“albert einstein”中,学习科学家孜孜以求,契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在教科普知识这一类课文时,可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在高职英语第二册Unit 8“Recycling City”中,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放眼世界,防止污染,保护人民健康,养成卫生习惯);在教文学名著时,可指出文中的主题思想,使学生从中领悟人生哲理(在高中第二册Unit23“the tale of two Cities”对于恶势力的反抗,颂扬舍己为人的精神)。

二、思想教育要注意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做法。

有一次我走进教室,虽是夏天,但在下大雨,很凉快。但电扇还开着,我就说:i’m sure it is cool today.Do you think i should keep the fans on or turn them off?学生都表示应该关了。我在黑板上写了to save the electricity几个词,并补充说:we should try to save the electricity.i don’t mind if you keep the fans on when we feel hot,but not at this moment.短短的几句话,虽花费了一分钟时间,却是一次结合实际的思想教育。

三、思想教育要注意艺术性

在英语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要讲究艺术性;而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则更需要讲究艺术性。例如教《How to make everyday happy》这篇短文时,我启发学生想像为什么乔治叔叔无论对于熟人还是陌生人都会微笑的打招呼。这时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因为他乐观开朗,有一颗善良的心。有的说:他想和身边的人分享他的喜悦。有的说:乔治叔叔把快乐带给大家,我们也应该这样,让身边的人能为我们感到幸福。通过这一系列有趣的想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学到怎么样能够多为别人着想,怎样与人为乐。在课文《there is Something Very nice inside Your Drum》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讨论了谎言的利弊。学生认同“善意的谎言”是人们对事物寄托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善良心灵的对白,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安慰的一丝暖意,是人们心底里流露出来的一种柔情。同时,学生表示愿做一个诚信的人。

四、思想教育要注意针对性

论语的教育思想篇3

关键词:教育;思想;方法;意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孔子的教育思想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业的发展,所以《论语》中关于教育的这些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借鉴,它不但是一部承载了其教育思想的不朽经典,更是一部为我们提供学习方法、对我们现实有指导意义的不朽经典。

一、言传身教

《论语・子路》中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话集中说明正己才能正人的道理以及正己的重要性。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对教师行为提出的要求。因为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就会在思想行为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也是最有力的说服教育。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正己呢?《论语》也给出了我们答案。首先必须做到“学而不厌”,要不断地学习,不耻下问,要活到老,学到老。其次,“三人行,必有我师”。俗话说:“老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并不是圣人,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今社会飞速发展,教育愈加重要,更需德才兼备、言传身教的教师。

二、因材施教

《论语・雍也》中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能讲些浅显易懂的知识,也就是必须因材施教。《论语》中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仍有借鉴作用。当然,时代不同,具体要求和做法也应有所不同。那么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因材施教呢?有的老师认为当年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是因为没有教学压力,可现在呢,一个班四五十人,如果都实行因材施教,一人一个教法,那根本没办法教。诚然,我们不能像当年孔子那样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逐一去培养学生,但起码我们可以把自己班的学生分层。比如,我就把学生按照接受能力的不同分为了三个组。在平时的作业布置、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不同的要求,比如给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多布置一些拓展型题,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我就会布置一些基础性作业。还有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对于反应好的学生,我会让他们把问题回答得更详细更全面一些,而对于那些自信力不够的学生,只要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哪怕只是对了一点,我都会加以表扬。所以,因材施教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你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留心一点,就能发现学生的不同。再多一点理解,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关照,一样能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也必定能像孔子一样受到学生的爱戴。

三、诱导启发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

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再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如果求学之人不能举一反三,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这句话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在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下,孔子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有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善于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进步。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对于我们现在很大程度上的“填鸭式”教学是有很大思考空间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善于学习的人而不是被学习的人。

孔子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论语》是一部智慧之书。它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也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智慧,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人学”,无论从教育角度来说还是其他角度来说,《论语》都是值得我们去研读的一部智慧之书。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1986-03:3.

[2]焦玉莉,阮巧玲.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其重要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0(5).

论语的教育思想篇4

关键词:教育哲学;思想;《论语》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2-0066-002

一、引言

《论语・述而》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前人多从语法或《论语》等先秦两汉及以后的著作来判断其涵义。但是,鉴于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著作年代影响语法的判断。因此在本文采用结合语法判断,主要依据《论语》本身中的互文关系的方式,对《论语・述而》中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教育哲学思想进行研究。

二、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论述

教育对象的问题,即什么人可以受教育和什么人应该受教育,是普通民众和教育家们关注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孔子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如在《论语・述而》第七中以下孔子对教育对象的选择的看法的记述有以下两条,将在下文分别论述:

1.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自行束以上”此句颇多争议。大致有“年龄说”、“脯说”(肉干)和“修行说”三种解释。持“年龄说”的如李泽厚先生。李泽厚先生认为:“束”一般都解作“十条肉脯”,本译从汉代经师。而与孔子所讲“十五而志于学”,书传“十五入小学”相应。亦有以服饰、行为“束带修饰”、“约束修饰”释“束修”者。李泽厚先生将之译为:“孔子说:凡十五岁以上,我没有不收教的。”[1]。

持“脯说”(肉干)或类似的礼物说有杨伯峻先生等。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对“束”作了如下解释:束--古代一种见面礼。“”是干肉,“束”即一束干肉,每束十条。杨伯峻先生将其释义为“只要是主动地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2]”

另有一种解释是“束”即“修行”,即吸收门徒以修行程度为依据。如高时良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体系》中提出:“如《盐铁论・贫富》:”余结发束修,年十三,幸得宿卫……[3]但《盐铁论》成书日期为西汉,在孔子之后,故难以选择此解释。

根据互文关系的方法,结合《论语・乡党》来看孔子的饮食观洁净、新鲜、卫生,应该可排除“脯说”(肉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到孔子对食物洁净的重视,其中蕴含了人生的智慧:病从口入,只有谨慎地选择食物,才会避免因吃了不洁净的食物而生病,不能保护好父母给的身体发肤,有损孝道;也不能尽忠竭力。具体到“沽酒市脯,不食”,即是说“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更进一步地说明孔子的饮食观。买来的肉干不食,是因为无法保证制作过程的洁净,抑或是新鲜卫生。杨伯峻先生的解释是:“参与国家祭祀典礼,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别的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若是存放过了三天,便不吃了。”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但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再过夜了。如果“束”做“肉干”解释,拿孔子是否会拿学生送的肉干去交换或者赠人呢?从《论语・卫灵公》来看,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的孔子,应该不会把自己视作不卫生的“肉干”赠人。

另外,根据互文关系的方法,依据《论语・述而》中孔子宁取义而舍富贵的态度来判断,也可排除“脯说”(肉干),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同样,在《论语・卫灵公》中记录了孔子的主张:“子曰:有教无类。”(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的区别[4])加之,从孔子弟子的资料来看,有贫困如颜渊的学生,也可排除“脯说”(肉干)。如《论语・雍也》中记录道: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因此,根据互文关系的方法,看《论语》中的上下文中的相关主题的言论,无论是采用“年龄说”还是“修行说”,都可以看到在教育对象的选择方面,孔子是持“有教无类”的态度。另外,从《论语・子罕》中可以看到孔子不厌其烦地尽力为“鄙夫”释疑解难。如“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一“有教无类”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教育哲学思想,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不过时,对我们实现教育公平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众多学者对这一句话的义理的看法较为一致。如杨伯峻先生将其释义为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于交谈,一个童子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疑惑。孔子道:“……别人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而来,便应当赞成他的干净,不要死记住他那过去。[5]”徐前进先生认为《述而》“不保其往”的意思是:“不应该依据他往日(之表现)。”而应该依据他现在的(“洁己以进”)表现[6]。

这句话也说明了孔子对受教育者的选择是本着开放的、过往不究态度。根据互文关系的方法,可以在《论语・八佾》中看到孔子类似的言论:“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即是说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7]。高时良先生认为“不保其往”即对一个人的言行,应着重看他现在的表现。对教育改造人充满信心。重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没有理由挫伤学生的自尊心[8]。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今天的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也可以推广到教育管理中的教职员工之间的关系中去。

另外,根据互文关系的方法,关于孔子对作为教育对象之一的少年或童子表示关怀、重视的言论可见《论语》中其他章节。如下列三例:(1)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2)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3)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论语・宪问》)

第一句中孔子说家乡的学生志向高大,文采斐然,都不知道如何指导他们。第二句中说自己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9]。赵华伦先生认为“少者怀之”是“少年,要关心他们”[10]。第三句说阙党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达信息。孔子回答别人这个童子上进与否时说到,不是肯求上进的人,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11]。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孔子的教育对象扩大到普通的民众中去,乃至童子、小子,在那个时代具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互文关系的方法,《论语》中孔子将教育对象扩大到士庶阶层,以“民”为教育对象的教育哲学思想又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这句话断句不同,意思不同。如:(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高时良先生赞许第一种断句方法:如果不足以任使,便要教育他们[12]。杨伯峻先生根据古人的惯用语法,提出如有第二种意思,则应为“民可,则使(之)由之;不可,则使(之)知之。”方不致晦涩而误解。杨伯峻先生解释道是“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13]。根据互文关系,在《论语・为政》中可以找到下例:“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由此可以判断,可以选择高时良先生的解释。

根据互文关系的方法,可以看到《论语》中孔子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身份并非一成不变,在特定的情境下,可能会反过来对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起着教育作用。如下例:《论语・阳货第十七》: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开始说治理小地方的百姓,用不着教育。而子游申辩道教育总是有用的,此时,孔子承认了子游的观点是正确的,自己不过是开玩笑的。孔子是否真的是开玩笑,已不可考。但孔子承认学生的正确观点,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三、结语

根据互文关系的方法,可以看到《论语》中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教育哲学思想在春秋末期的奴隶社会时代具有其积极意义,孔子促进了将“官学”下移到民间。这些对今天的教育,也具有启示作用。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也并非完美无暇。根据互文关系的方法,可以看到《论语》中的以下例句: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这句话争议颇多。这里选择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不可改变的[14]。”孔子由于时代、科技的限制,发出这样的感慨。而如今的物质文明、科技发达,因此推行“全纳教育”,扩大了教育对象,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4][5][7][9][11][13][1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8][12]高时良.中国古典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论语的教育思想篇5

【论文摘要】:《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以继承和创新态度去学习、理解论语、借鉴论语宝贵资源。《论语》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意义在于: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在治国中的重要。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须处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系,这也是借鉴《论语》意义所在。随着经济发展,利己主义倾向抬头,社会主流价值观倾向于经济中心论,物质意识被强化,经济发展与经济收入成为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全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贵遗产。重视和借鉴《论语》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仁学”思想重在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仁”是《论语》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仁”是做人的根本,只有确立“仁”这个做人的最高准则,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交往的秩序:与人为善、与人为爱。

(一)什么是“仁”?

《论语》开篇就阐明“仁”的根本立足点。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孝悌是“仁”的根本立足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血缘纽带,指向个人品质、家庭伦理和治国平天下的有机统一,这个意义上仁的“孝”“悌”是整个儒家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这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也确立了个人行为准则: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矣。”③这是对他人行为的要求,也是实行仁的方法:推己及人,这里“以人为本”超越了个体自身,波及到整个社会关系之中。“仁”要求个体在行动时要从自身与别人两方面约束自己,也就是实行“忠恕”之道。这是《论语》思想的基本原则,树立了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④就个人性格来说,必须刚强、坚毅、执着;在行动上,必须语言谨慎、质朴、正直。从反面来看,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在这里“说”和“实际行动”脱离,内心缺乏正直、诚信。只有具备这些心理品质,才有可能孝悌、实行忠恕之道,也才能实现真正的“仁”。

(二)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论语》“仁”思想,贯穿“人本理念”:人与人之间非工具而是目的,是人的内在价值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是以仁的态度来对待所有人。这一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

“忠恕之道”启示就是人与人之间首先要克制自己,做人做事以诚信为本;对别人要团结友爱、宽容大度,个人要具备与人为善、团结他人、宽容他人的品格,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都有借鉴意义。

《论语》对个体价值取向将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状况作为出发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须能了解大学生当前生存状态: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心理层面。更主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肩负的使命,在思考自己的同时将思考他人、集体、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教育中,须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沟通、交流,努力把引导人、教育人、改造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语》通过对“仁”的深刻挖掘,在政治思想上就是“为政以德”,即以“仁”为核心的“德政”主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就是说,国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使众多的星辰环绕着他。国君只有具备“仁”基础上的道德,实施德政,才能够成为众星共之的核心。

那么,有德之君如何实现被“众星共之”呢?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邪曲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从了;反之,老百姓就不服了。在这里,孔子仍强调个人须具备优秀的品质、正直的品格。但这是不够的。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⑥将德政扩展到和个人优秀品质、孝顺父母、慈爱百姓结合起来,这样,德政就扩展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德政是每个人的政治。

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不同类型的人才,教育体制的原因使其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往往以工具化的眼光处事,缺少长远性的战略眼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重视以下问题:

必须重视“孝悌”思想,这是为人的基础。《论语》“孝悌”思想是超越时代、超越时空的。当前利益多元化导致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在追求利益同时,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每个人思考。大学生在与人相处、参加社会实践中,难免出现价值取向冲突。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而《论语》“仁爱”“忠恕”思想提供了方法论上启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挖掘《论语》有益思想,重视和理解“孝悌”思想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须培养“正直”、“诚信”、“责任感”、“理想信念”意识。当前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各种亚文化侵入,瓦解了部分大学生的做人原则。价值取向也出现不良现象,这都是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论语》中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培养及不懈追求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⑦“学”指什么呢?如仅理解为学知识是不妥的,也不是孔子思想所在。联系《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一词古代两种含义:一是"博学";二是相对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所以,孔子这里所谓“学”,是指“明明德”的“大学”。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是后天习得的,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在于对光明正大的品德弘扬和追求,努力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从而“止于至善”。

由“学”到“仁”,道德品质由抽象转为具体:家庭伦理、个人道德行为及个人道德追求。在《论语》中,主张对个人道德品质追求须有一个学习体知过程。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⑧可见最重要是树立对“仁”的态度,回归到对自己的要求、规约。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致力于如何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将其视为不懈追求的过程。孔子赞赏颜回“一簞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⑨的精神。归结起来,在个人道德修养上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正是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困境中锤炼道德品质,发展自己。

总之,《论语》蕴含深刻的为人、修身、治国思想。充分挖掘其有益思想,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借鉴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中,继承《论语》精髓,在创新基础上将其应用于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以及完善人格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健康前进。

注释

①⑦《论语·学而》.

②《论语·颜洲》.

③⑨《论语·雍也》.

④《论语·子路》.

⑤⑥《论语·为政》.

论语的教育思想篇6

 

1德育的核心内涵以及《论语》中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响力的活动。近年来掀起一股《论语》热潮,足以说明2500多年前的智慧历久弥新,其中的德育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论语》中的德育思想可以分为思想内容、教育方法、实践方法三个方面,其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与此相对应的德育教育方法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学思结合、以身作则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仁包含的范围很广,它包括了各种具体的以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其中也涉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小到人格修养的培养,大到国家治理,其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儒家的仁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例如要创建和谐文明自由的社会,有利于推动社会成员相互关爱的道德情操。

 

《论语》中关于“义”的内涵十分丰富,虽然儒家不否认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但却明确表示不能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以及长远利益,应该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论语》中关于义的解释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和竞争压力环境下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让教育者们思考在教育过程中如何树立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论语》中的“礼”在孔子看来,是具体体现其“仁”和“中庸”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国家治理,个人成就事业的准则。例如,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可以看出,孔子推崇的礼对我们今天教育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人们不仅要在现实生活中遵循一定的道德法则,还应谦卑有礼,张弛有度。

 

《论语》中所说的“知”,其实是“词”的意思,延展开来,“智”就是“识词”,知智义同,故智作知。例如孔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不仅仅是对待学问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基本道德。在孔子的修身的儒家思想中,智重在人事,重在了解和辨别社会现象,所以“知人”和“知言”就成了智的最基本的内容。

 

诚信是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它也是儒家道德思想体系的重要概念之一。从哲学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其是立国之本,而对个人来说,它是我们处理任何社会关系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个人以诚立身,就能公正守法,取信于人。幼儿时期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其诚实的品质,要从娃娃抓起,足以可见诚信对一个人自身修养,道德规范的重要意义。

 

2当代教育管理中德育的缺失

 

教育管理旨在把人培养成真正的人,这里的“人”,不仅仅指知识能力的提升,更包含品德的塑造,人格的健全。当代教育管理中德育的缺失已不再是个别实例而是一代人行为规范的转变,因此,教育管理者要重新思考如何提升受教育者的德育,把其培养成真正的人。

 

“仁”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孩子缺少孝道的品格,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增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视为家里的掌上明珠,很多孩子形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成为了“啃老族”,更有甚者,在父母没有立马满足自己的情况下持刀相向,酿成惨案。“仁”的第二个方面缺失体现在不懂得尊重爱护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隘,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在娇惯和纵容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特别容易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引起误会而引发争执或者激烈的斗争,复旦大学学生投毒案就是一种不能宽容他人,缺少博大胸襟的典型案例。

 

“义”指的是反对见利忘义,由于竞争的压力以及市场经济的驱动,利益观在孩子童年就已逐渐形成,这是非常不乐观的,这可能导致孩子道德价值观的缺失,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比率逐年上升,而且逐渐呈现低龄、暴力、成人化的特点,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义利观,使得他们从小就为了追逐某些利益而使用不正当手段。

 

“礼”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体现在举手投足间。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不遵守纪律,还有一些孩子不体恤父母,挥霍钱财,肆意妄为,更有甚者伤害自己的亲人,初中女生召集同学辱骂和围殴自己的母亲,日本留学生机场捅伤母亲,让教育者们不得不思考“礼”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孔子所说的“智”,不完全等同于智商,而是在正确认识自身的基础上,听言审行,包括自己的各种言行举止。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学生中屡见不鲜,例如北大学生不会洗衣服打电话问妈妈应该先放水还是先放洗衣粉,在学习态度方面,不懂装懂,没有实事求是的作风。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失信的现象在学生中随处可见,答应他人的事情没有办到,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严重影响了社会道德风气,这种行为使得受教育者到了工作岗位上影响企业的竞争甚至危害国家声誉。诚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应该培养的品格。

 

3《论语》是教育工作者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参照

 

论语中“仁、义、礼、智、信”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德育教育有很好的启示。

 

31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观

 

我国的道德建设包含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如何使宏观的社会道德观具体化,在教育管理领域,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准确规范的道德准则,积极宣传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坚决摈弃不良的社会风气,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使受教育者从小就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孔子在谈到“礼”的时候,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一些基本准则,也就是建立礼仪之邦,这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观有着很好的借鉴。只有在自由、平等、博爱、诚信的社会大背景下,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观。

 

32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父母可以充当教育工作者的角色。随着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一味地放纵和溺爱只会导致孩子独立性差,道德感缺失,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家长应该努力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德育观,例如让孩子在幼年时期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的思想观念,使他们从小就明白要做一个懂孝道、互帮互助、踏实、诚信的人,而且要采用鼓励与惩戒并存的方式,偏废其中一项都是不可行的。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孩子沟通,调查发现,那些善于运用沟通技巧的家长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使得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通畅。

 

33发展学校德育工作,完善德育内容

 

学校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场所,在受教育者的人生里,大部分的道德观形成于读书时代,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是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的巅峰时刻。在这个宝贵的时期,学校以及老师都应该思考如何构建学生良好的德育价值体系。竞争的压力以及高考制度迫使很多学校和老师都以分数论英雄,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可能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当前的教育体制,不把分数当作评判的唯一标准,而要综合考察其道德品质,孔子给了学校和老师一个很好的重要参照,学校应该制定校纪校规,大力宣传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博爱、诚信、礼貌、宽容、踏实等,而对一些徇私舞弊、打架斗殴、鲁莽虚荣等行为做出惩戒,学校可以多开设德育课程,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把其内化到学生心中。

论语的教育思想篇7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不断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注重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分析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创新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传播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和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必须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增强网络文化话语设置自觉,促进网络文化话语广泛传播,主动参与网络文化话语交锋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2)10-0074-08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对千千万万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不断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的价值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生活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互联网日益成为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想方式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改变。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其中,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30.2%,20—29岁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持续走高,从2007年的48.3%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72.9%,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保持在93%以上,2010年为98.5%,2011年为96.1%,已经基本饱和。可见,大学生是网民中规模巨大的群体,同样也是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亚群体,已然成为网上各种思想文化交锋争夺的重要对象。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力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其价值日益凸显,意义重大。

第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是维护中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巩固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才能保证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蕴含着意识形态软实力的较量逐渐凸显,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争夺青年大学生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可以说,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松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渗透和价值植入,并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他们“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因此,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演变与反演变的斗争异常激烈,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尤为重要。文化话语权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当前,要维护中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主导文化话语权,尤其要牢牢掌控网络文化话语权。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e23(p24>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产生、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搭建,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领域同样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西方敌对势力往往会利用影响面广、煽动力大、传播速度快的互联网,借助网络文化话语霸权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扰乱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破坏目的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和国家利益。例如,美国就曾利用新兴网络社交平台twitter、Facebook、Youtube、Flickr等推动别国所谓的“民主革命”。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领域,掌控网络文化话语权,积极有力地维护中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是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的现实需要。校园文化既包括显性的校园文化,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的“网下文化”,又包括校园的“网上文化”。校园的“网上文化”即校园的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校园文化借助和运用校园网络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校园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新形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主动适应这种校园文化的新形态,主动掌握网络文化话语权,这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掌握网络文化话语权,能够正确引领网络文化发展方向,防止不良网络文化信息侵蚀和破坏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掌握网络文化话语权,还能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创新“网上文化”,以校园网络的形式承载意义深刻、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信息。例如,以创造和运用BBS论坛、视频、动漫、博客、播客、微博、QQ、mSn等校园网络文化样式来反映学校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掌控网络文化话语权,就是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把校园网络建成教学结合、学用结合的桥梁,建成大学生学习理论、了解信息、讨论交流的园地。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网络评选活动2011年评选出的最佳思想政治创新奖“天津大学天外天网站”、最佳文化建设奖“湘潭大学三翼校园”、最佳文明网络社区奖“上海海洋大学易班”和“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武汉大学珞珈新闻网”、“华中师大在线”、“西南大学资讯网”等全国高校百佳网站,都是集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教育性为一体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些高校网站都结合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广大师生的需求,注重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始终弘扬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力图形成能够反映学校整体风貌的校园网络文化特色。

第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是深化网络文化育人的根本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悄然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虚拟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有机内容和重要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网络文化话语权,首先要将正确的价值观注入校园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领域充分发挥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作用。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的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新形态,不管这种文化形式如何发展,文化内容如何变迁,必然会承载特定的价值观,只有将正确的价值观注入校园网络文化,发挥先进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效应,防止和消除不良校园网络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才能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注入或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校园网络文化才会具有灵魂,而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表征。失掉正确价值观的校园网络文化,必然会失去发展方向和教育意义,不可能成长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先进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还能够通过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和丰富大学生的虚拟社会关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既需要风清气正的“网下环境”,又需要积极向上的“网上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可以带动校园整体文化环境的优化,从而实现校园整体环境对大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让大学生融入校园网络生活,接受网络文化的熏陶,参与虚拟社会实践,让大家能够借助校园网络平台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让他们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自主参与者、自主建设者、自主发展者,并通过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积极、正面、持续的影响,最终实现大学生现实发展与虚拟发展的统一。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的内容涵盖

文化话语权的本质是利益表达权,是特定利益主体借助承载特定价值观的文化话语来实现利益表达的权利和权力的统一。网络文化话语权是文化话语权的特殊表达形式,是文化话语权在网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文化话语权交锋的敏感地带和重要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权行使和文化话语能力表达,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它主要包括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分析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创新、传播和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

第一,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是分析、创新和传播网络文化话语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或不愿熟识网络文化话语,就必然缺乏能力和机会同各种思想文化对话、互动、争鸣、交锋,势必会失去网络文化话语的主导权。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就是要及时跟踪和全面掌握网络空间出现的各种文化话语事件和文化话语信息。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飞速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事件、文化资讯和文化信息往往会迅速反映到网络空间。同时,网络社会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事件、网络文化资讯和网络文化信息,两者相互交织,形成各类各样的网络文化话语快速传播。例如,2011年中国网络流行体就有“凡客体”、“王家卫体”、“赵本山体”、“中英穿越体”、“Hold住体”、“tVB体”、“高铁体”、“淘宝体”、“总结体”、“方阵体”、“咆哮体”、“坑爹”等等。网络领域的各种文化话语,往往反映着多种多样的网络思想文化信息。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必须熟识这些隐含着特定网络思想文化信息的网络文化话语。这些或隐或现或晦或涩且广为传播的网络文化话语,或是草根阶层网络参与表达的利益诉求,或是特定人群对特定事件的政治认知,或是特殊势力对政治决策的舆论影响,或是人为散布的虚假错误信息,或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点渗透,等等。因此,只有熟识各种网络文化话语及其反映出来的网络思想文化信息,才能掌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

第二,分析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还需要分析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善于认真分析网络文化话语,才能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囿于各种网络文化话语,而需要对各种网络文化话语展开深刻分析,善于抓住各种网络文化话语的背后意图、利益主体、诉求内容、运用平台、传播轨迹、语言特点、主要受众、影响深度等,为准确运用网络文化话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我们看到,美国在大肆宣扬“网络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同时,又不停地发动“网络攻击”,利用网络霸权破坏他国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例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伊拉克顶级域名的申请和解析工作被终止,伊拉克被美国从虚拟世界里“抹去”。2009年4月,摩尔多瓦发生未遂“”,因有“推特”网(twitter)的参与鼓动,被称为“twitter”革命。2009年5月,根据美国政府的授意,微软公司切断了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和朝鲜五国的mSn即时通讯服务端口。2009年6月,伊朗总统大选后局势一度动荡不稳,美国政府下令“推特”网站推迟网络维护时间,帮助伊朗反对派传送信息,为伊朗局势煽风点火。2010年1月12日,谷歌公司威胁退出中国市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随即发表声明,宣称要“维护网络信息自由流动”。可见,为保持美国所谓的世界领导地位和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的“网络自由”主题演讲和开展所谓的“e外交”,其实质是美国依靠独控的网络霸权,借“网络自由”为话柄,诱导别国无所限制地开放网络门户,以便他们随时利用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干扰别国内政,输出美国意识形态,服务于美国的全球舆论战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对这种网络文化话语加以深刻分析和解读,便可能沦为西方所谓的“网络自由”的思想俘虏。因此,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必然包括让广大学生认识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图谋和利益主体,让他们能够敏锐识别和正确分析错综复杂网络文化话语的背后意图。

第三,创新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创新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的核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行使网络文化话语权,体现网络文化话语能力,关键在于创新网络文化话语。“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社会生活在变化,社会实践在发展,文化内容在更新,这些都会迅速地在虚拟社会折射出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如果不能及时跟进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能扣准经济社会的时代脉搏,必然难以反映和回应社会生活提出的现实课题,难以破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要有力解答经济社会发展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关乎思想文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必须立足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和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现状和趋向,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阵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提供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不仅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网络文化话语,还要不断地把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注入网络文化话语,以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为“魂”,以适合网络言说方式和贴近学生实际为“形”,创新网络文化话语指导理念、话语体系、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等。

第四,传播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的内容还包括传播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提高网络领域文化话语的议题设置能力和辐射传播能力。列宁指出:“创造新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文化并不是传播文化的任务”。创新网络文化话语不同于传播网络文化话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创造网络文化话语,又要传播网络文化话语。只有通过自主设置和主动传播,才能彰显网络文化的话语权和话语能力,没有网路文化话语的自主设置权利,缺乏网络文化话语的主动传播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导致网络文化话语的“话语失声”。“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出网络文化话语的时代强音,占据网络文化发展制高点,必须自主设置网络文化话语,并大力传播网络文化话语。“在网域内,通过议程构建、吸引或说服,信息手段可以被用于形成网络空间的软实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抢占网络文化阵地,有效防范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文化殖民,必须牢牢掌握网络文化话语设置权,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避免网络文化话语的“话语失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止步于“接招”,还必须主动“出招”,即主动设置网络文化话语议题,不然,只能附庸或者尾随西方敌对势力的网络文化话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的传播能力,还要优化对内传播,筑牢思想文化防线,扩大对外辐射,提高参与国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能力。

第五,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还包括有力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力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有赖于网络文化话语的有力调控。调控网络文化话语,首先,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网络技术高超和研判分析能力强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通过他们积极开展网络舆情研判分析和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启动网络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机制、分析甄别机制、监控引导机制,大力构筑网络文化安全网,避免因别有用心的网络谣言和虚假错误的网络诱导而丧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阵地,导致对大学生的网络话语误导。其次,还要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规范网络文化空间的法律法规,有力调控网络文化话语。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权威机构出台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等针对互联网及网络文化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和政策文件,是调控网络文化话语的重要法律依据和政策依据。只有充分依据网络文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网络文化管理的相关规定,才能有理、有据、有力地调控网络文化话语,及时删除网络文化话语传播中的“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净化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空间,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领域,维护我国的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和网络文化话语主导权,必须大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

第一,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首先需要大力加强网络的硬、软件建设,掌握网络信息的核心技术。网络文化话语是以网络的硬、软件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就不可能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网络系统的核心是它的根服务器,现在全世界一共有13个根服务器,其中一个是主根服务器,12个副根服务器。主根服务器设在美国,12个副根服务器当中9个设在美国。当前,国际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美国倚仗自己网络信息技术的绝对优势,实际掌握着国际互联网的控制权,并把这种网络控制权转变成为网络文化话语的垄断权,对他国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美国的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这些社交平台都是传播体现美国国家利益和政治意图的网络文化话语的外交工具,他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绝对优势和网络文化话语垄断权,不断向他国输出网络文化话语和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因此,要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必须掌握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构建网络文化话语的技术平台,“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大学生的新平台”。

第二,增强网络文化话语设置自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需要形成网络文化话语设置自觉。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将“建设先进网络文化”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先进网络文化的建设,有赖于正确网络文化话语的创新和设置。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强国在全球范围内根据本国利益需要,不断抛出各种网络文化话语议题,传播和推销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如先后推出“意识形态终结论”、“人权至上论”、“文明冲突论”、“中国”、“普世价值论”等,特别是提出的所谓“网络自由”或“信息自由”,误导世界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面对西方网络文化话语的强势推销与渗透,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的创造、设置和传播尚处于守势和弱势,要根本扭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创新和设置落后的现状,从网络文化话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网络文化话语的主动传播者,必须自觉地进行网络文化话语的创新和设置。创新和设置网络文化话语,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握大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文化的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大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网络文化产品和网络文化服务,以优秀的网络文化培育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多种网络文化话语和多元网络文化信息的冲击下,不断增强网络文化话语设置的主动性,牢牢掌握网络文化话语的主导权,全面提升我国网络文化话语的辐射力。

第三,促进网络文化话语广泛传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还必须有力促进网络文化话语传播。2005年1月,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回答和解决这一新课题,必须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坚持在网络思想文化领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结合大学生思想文化接受的特点,运用网络文化传播的多媒体表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文化话语,增强网络文化话语传播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解决大学生网络条件下思想行为出现的新问题。为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首先从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的高度,树立主动传播网络文化话语的战略意识。提出和传播正确的网络文化话语是应对西方网络文化话语和筑牢大学生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战略重点,需要我们树立主动传播正确网络文化话语的意识,广泛、有效地进行网络文化话语的传播。其次,传播网络文化话语,还需借助广泛的传播载体,加强媒体文化话语传播能力建设。“一个关于传播和组织形成的关系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必须超越把传播、信息和组织视为概念上互相分离的观点。相反地,传播必须被视为组织结构和现实由此而得以产生和再现的手段。换言之,组织是通过在传播中产生的意义的表达而建立的。……组织的传播网络越完善,信息的传输就越准确。”可见,加强承载网络文化信息的网络文化话语传播,必须构建强大的传播网络。具体而言,就要加强网络文化话语传播,既要加强报刊、电视、电台、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文化话语传播能力建设,更要注重网络新媒体的文化话语传播能力建设,大力建设传播快捷、覆盖广泛、影响力大的网络文化话语传播体系,形成文化话语“网上传播”和“网下传播”相结合的态势,切实增强网络文化话语传播能力。

论语的教育思想篇8

后现代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博弈论对策后现代主义在现代表现为提倡人文关怀和自由,注重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的培养,以及对他者的包容和关怀。有一种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享乐和自由,在文化上的体现有:恶搞文化、涂鸦艺术、跑酷运动以及“快闪族”。这些都与现如今社会的提倡多种文化相符合,并且深深受到这个时代的主力军——年轻人的深深喜爱和追捧。然而,这却与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有冲突,更严重的结果可能是会消解我们的价值观。把这两者放在一个策略游戏——博弈论中,分析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这两种选择,看受教育者将会做出如何的决策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对策。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

后现代主义生于19世纪60年代,最先与产生于建筑艺术,源自现代主义及反叛现代主义的一种思潮,后来逐渐发展到社会文化和学领域。以德里达、哈贝马斯、福柯、罗蒂和利奥塔等人为代表,主要在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以及从本质上是对西方哲学的否定。“所谓‘后现代’就意味着要远离或者反对一点什么现代的事物”。后现代主义批判任何事物,尤其是对现代性的消解以及解构,“去中心化”“多元化”“反对理性”“反对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是它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后现代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其理论观点和特征如下:

1.反对理性,消解主体性。崇尚理性和科学,提倡人道和主张用理性去战胜一切是现代主义的特征。然而至工业文明发展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各种问题应运而生,、环境污染、核武器、贫富差距扩大以及核战争的威胁,这种问题不得不让人们对现代哲学的主流思想——理性进行怀疑和挑战。后现代主义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认为新兴技术不过是政治团体或者社团资本主义强有力的新意识形态工具。从这一点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旨在改善这种状态,对现代主义进行“超越”,而不是简单的“批判”。

2.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有那么一个无法改变的本质存在,人类所要做的就是认识这个本质就可以了。并且反对传统哲学将现象而后本质区分开来。反本质主义就意味着要消解二元独立中的“本质”维度,即否定任何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认为本质就是理性的霸权。这种做法被德里达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被利奥塔称为“元叙事”。

3.反中心论,提倡多元化、寻求差异和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者反对中心性和一元性,主张多元论。否认任何社会公理和主导价值观及思想,认为一切文化和思想都是平等且相互渗透的。主张这个世界没有统一性和同一性,只有差异性。注重关怀人的差异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党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手段;其主要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指导,坚持列宁主义、思想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同时借鉴融合相关学科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灯人文社会科学和数学、统计学等现代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有导向作用、保证作用、育人作用、协调作用和激励作用,旨在于培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德智体”全面发展、党性修养高的人才和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如下:

1.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流意识。借鉴其他的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现代方法论的运用,以传统的主导思想为根基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应用。

2.教育模式较为传统。教师处于知识、理论的授予者,处于主动地位,受教育者则是接受者,并且对教育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有着严格的规定。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

3.目标为培养受教育者的正确政治信仰和“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主流意识为指导,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发展以党为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

三、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博弈

博弈论由冯·诺伊曼于上个世纪提出,一种处理竞争与合作问题的数学决策方法。也是一种研究竞争中参加者为争取最大利益应当如何做出决策的数学方法。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这个游戏中,参与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以下简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策略是这两者分别对后现代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的偏好。把这两个选择组合起来有四种可能的结果:教育者——后现代主义,受教育者——后现代主义;教育者——后现代主义,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后现代主义;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

现在我们可以看看这两者在这个博弈里各种选择的支付情况:如果教育者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则对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主流意识会起到很大的消解作用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教育者为主导的话语权威有很大的冲击,得到-2。但是后现代主义提倡的批判精神和强调创新以及人文关怀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推进的作用,得到1,因此教育者偏好后现代主义的最后得到-1。如果受教育者选择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东西都很受现代年轻人的欢迎,包括各种文化,但是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不良侵蚀,所以受教育者偏好后现代主义的最后收益是3。如果教育者偏好思想政治教育,这无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的捍卫,但是对于多远文化的冲击也是很难以进行,因此最后得到3。如果受教育者偏好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但是对于当下的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似乎不大可能,即使长期来讲对他们是帮助很大,因此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好的收益是1。下面用一个表格来分析两者对不同选择所获得的收益。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受教育者有优势策略,无论教育者将做出何种决策,受教育者偏好后现代主义的收益都是最大的,所以,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偏好后现代主义。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呢,虽然偏好思想政治教育是收益最大的选择,但他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选择,所以在这个游戏当中,选择偏好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明智的。因此,在做决策时,目前看来收益最大的却不是最明智的选择,那么教育者就应该将后现代主义倡导的一些文化和思想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让后现代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从而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四、决策

首先,在师生关系上,改变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倡导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摒弃“唯知识论”的观点,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其次,在教育理念上,注重人文关怀以及受教育者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要注意给教育者情感关怀以及每个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提倡以人为本,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抽象理论教育和忽视个人发展和以及社会本位的观念。将人文关怀和感情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理念中来。

第三,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注重多样性、创造性以及实效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生硬单一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将人都培养成同一个模式,因此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要强调多样性,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注重多样性,选择那些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内容,这样更利于受教育者的接受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培养发展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采取多种互动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利于自主性的培养。提倡以对话方式的互动过程,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在这个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博弈中,受教育者将偏好后现代主义这种流行的哲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做出的决策最明智的反应,应该是包容后现代这种文化哲学,但只吸取它的精华,将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的方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迎合这个多元的社会并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蒂芬·K.怀特.政治理论与后现代主义[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白波.图说博弈论[m].哈尔滨出版社,2009.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于世明,刘聪.后现代主义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7).

[5]李辽宁.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5).

论语的教育思想篇9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贴吧成为高校大学生表达思想的平台。贴吧在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娱乐、生活等各种信息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走向,就必须牢牢把握贴吧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保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关健词:网络话语权贴吧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科技革命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由计算机为载体构成的这个网络世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数字化空间,并且以其特有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交互性、平民参与性等特点,使人们解放了思想,开启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化时代。而贴吧,以其开放、自由、快捷的特点迅速在大学生中占领了主导性地位,成为当代大学生娱乐休闲的工具,在其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网络制度建设的落后和不健全,贴吧也和其他网络传播媒介一样,存在着形形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与时俱进,保持与学生思想状态的同步发展,在贴吧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主导地位,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概念辨析

“话语权”即说话权,就是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可以决定社会舆论的走向,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也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网络话语权即使话语权在网络社会的一种体现,是指在网络社会中,控制网络舆论的权力,是决定网络舆论走向的重要力量。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话语权体现的阶级立场,是意识形态在话语权上的较量,谁拥有了话语权谁就拥有了对社会绝对的思想控制的主动权,因而是民族国家争夺的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实质是意识形态在网络上对控制权的争夺,是维护国家统治力量合法性的重要方面。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贴吧话语权的必要性

(一)贴吧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高校贴吧是大学生表达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平台,由于贴吧的匿名性、自由性、开放性以及便捷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校园贴吧中表达自己真正的利益诉求。贴吧内容十分丰富,从话题涉及的范围,可分为个人、学校和社会三大类别。因此了解高校贴吧的最新动态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总体思想发展趋势,对于开展预防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贴吧的缺陷

1、意见领袖对贴吧舆论的不良影响

意见领袖是网络社会催生的一种新的领导形式,是指在网络引导舆论导向的人群,他们在网络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受网民的推崇,并且与崇拜者结成了十分稳固的关系,对崇拜者产生价值引导的作用。一旦这种意见领袖的言论脱离了大众文化所能包容的限度,甚至公开地与主流文化对抗,就会对学校和社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2、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是指网络上的黄色的、虚假的信息对上网者的影响。贴吧的开放性自由性使得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的信息都可以轻易涌入贴吧中,一些的、不健康的垃圾信息可以不知不觉地在贴吧中传播,再加上网络监管制度的不健全,这些信息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3、价值观念错乱

由于贴吧内容的繁杂,各种价值理念充斥其中。大学生在信息浏览中有很大的选择权,但是大学生现阶段的信息鉴别能力还比较低,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念的错乱。

4、影响现实人际关系的发展

信息时代,一大弊端就是“网络成瘾”的蔓延。“网络成瘾”就是网民将大部分时间耗在网络上,从而忽视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现在有很多大学生也把很大的时间放在浏览帖子上,并且乐此不疲。在虚拟的网络社会过分沉溺,必然导致其社会交际能力的退化,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5、心理问题

长期迷恋于贴吧,有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如双重人格,是网络角色与现实社会角色错乱的表现。网络成瘾综合征,即出现抑郁、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贴吧出现的种种问题,呼吁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预,因此在贴吧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变得尤为紧迫。

三、构建高校贴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途径

构建高校贴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加快网络贴吧技术的创新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关键

互联网一全球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成为追求平等自由的新平台。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网络高端技术仅仅掌握在美国等大国,他们对网络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凭借其网络文化霸权,宣传其思想、政治、文化的先进性,对其他网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打破这种网络话语权的垄断,就必须要创新网络技术。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技术创新,为创建贴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保证。

(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者,他们不仅可以在现实生活与学生进行交流教育,也可以进入贴吧,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并且可以发表正向言论,引导学生主体思想流向,并且可以充分发挥其个人魅力,争取成为高校贴吧的“意见领袖”,这样,对于保证高校贴吧健康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性作用。

(三)建立“贴吧巡查员”,对贴吧内容进行良性控制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为了保证网络健康有序发展,“网络警察”出现在网络中,监管网络,确保网络安全。类似于“网络警察”的职能,建立“贴吧巡查员”,给予“网络巡查员”一定的权限,它可以对高校贴吧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过滤,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四)引进心理治疗机制,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而服务

大学生在网络中出现的人格分裂、网络成瘾综合症、社交恐惧症等病症,可以利用贴吧的匿名性,建立专门的讨论贴,提供治疗办法,以及病症危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性,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强、理论性强的脱离现实生活的缺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C].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论语的教育思想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想教育;教材内涵;教学情境

我从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这两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进行阐述和说明。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尽管题材、风格不同,却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更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使学生深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的教育和熏陶。

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时,我就紧紧围绕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后,在教师指导下刻苦学习知识这一条线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紧扣课文重点内容,然后让学生找出能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的句子,进行交流和探讨,使他们走进海伦的世界,感悟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这样,我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使学生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学生也能由此学会乐观面对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在浓郁的氛围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

由于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情节与学生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有着巨大差别,加上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若是我们仅靠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课文中的情节,既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也无法深刻感知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可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与文章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浓郁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思想上的教育。

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我就通过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所描绘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景观以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瀑布美景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我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思想教育渗透方面的优势,使学生在学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