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十篇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十篇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7:11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篇1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2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批准号:QJZ1250013)“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我们对海口市六所完全中学的2万多名学生做了心理普查。普查的内容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共三个量表。发放问卷25000张,回收23116张,剔除无效问卷216张,有效回收率91.6%。课题组将有效回收的问卷先以学校、年级、班级为单位,分门别类,整理装订,然后按10%的比例,等距抽样,录入电脑。本研究使用的分析工具为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19。现将本课题的描述性分析报告如下:

一、对样本结构的频数分析

1.学校样本结构。本次参加调查的学校分别是:湖南师大海口中学、海口景山学校、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海口华侨中学、海口市第一中学、海口实验中学等六所学校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其中,前三所为民办学校,样本数544名,占23.8%,后三所学校为公办学校,样本数1746名,占76.2%。

2.年级样本分布。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包括7~12年级的各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173名,占51.2%。女生1117名,占48.8%;初中生样本1011名,占44.1%。高中生样本1279名,占55.9%。

二、对中学生亲子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1.亲子关系均值解析。本次亲子关系量表共有20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描述情况的符合度打分。若总分在60分以下,表示亲子关系已有了危机,须马上调整;若总分在60~80之间,表示亲子关系还算良好,但是还可以更好;若总分在80分以上,表明亲子关系很好。本次亲子关系调查的均值为70.22,属“还算良好”。

2.亲子关系频数解析。按照以上评分标准及解释,有23.0%的中学生亲子关系得分在60分以下,属“亲子关系危机”;有47.6%的中学生亲子关系得分在60~80之间,属“亲子关系良好”;仅有29.4%的中学生的亲子关系得分在80分以上,属“亲子关系很好”。

三、对中学生同伴关系的频数分析

1.同伴关系均值解析。同伴关系测验由28个陈述句组成,每个句子后面列有“是”和“否”两种答案。要求中学生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是或否的判断。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将所有项目的得分累加起来,即得总分。对总分的解释规则为:0~8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较少;9~14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15~19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的行为困扰较严重;20~28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相处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本次同伴关系测评的均值为7.12,属于“0~8分”,说明中学生与朋友相处的困扰总体较少。

2.同伴关系频数分析。按照以上解释规则,有66.3%的中学生同伴关系融洽,有25.6%的中学生同伴关系困惑轻微,这两项合计91.9%。只有8.1%%的中学生同伴关系存在中度以上的困惑。

3.对同伴关系的维度分析。同伴关系测验又可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在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B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C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D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

系统统计的结果显示,B组和a组的均值较高,分别为2.49和2.04,C组和D组的均值较低,分别为1.35和1.24。有6.4%的中学生交友困惑较大,2.8%的中学生不善交谈,0.9%的中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困惑大,0.9%的中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困惑严重。调查发现,84%的中学生待人接物能力强,79.2%的中学生与异性交往得体,65.2%的中学生善于交谈,54.6%的中学生交友交际能力强。

四、对中学生师生关系的频数分析

1.师生关系均值分析。师生关系测验共有18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是”或“否”,若总分为24~36分,表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严重;9~23分,表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中等;9分以下,表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较少或很少。本次测验的师生关系均值9.83,属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中等。

2.师生关系频数分析。根据以上对总分的解析规则,有39.3%的中学生师生关系存在中度困惑,7.6%的中学生师生关系存在严重困惑,两项合计46.9%。只有11.8%的中学生师生关系融洽。

3.对师生关系的维度分析。师生关系的测验又包括aBC三组,a组的分数表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困扰程度;B组的分数表示在师生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C组的分数表示在师生之间地位关系上的困扰程度。系统输出的结果显示,aBC三组的均值分别为:2.89、4.82和2.12。这说明中学生总体在师生情感关系上困惑最大,属中度困惑,在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上困惑较小。

五、结论与讨论

1.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同伴关系最好。本次研究发现,有66.3%的中学生同伴关系融洽,远高于亲子关系融洽(29.4%)和师生关系融洽(11.8%)的比率。同伴关系中度以上困惑8.1%的比率,也明显低于亲子关系危机的比率(23%)和师生关系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46.9%),这说明在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同伴关系最好。这可能与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开放程度的提升有关。可以这么说,当今中学生是自古以来同伴信息交流最便捷、最活跃的一代。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中学生在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方面困惑较少,中学生在交谈能力和交际交友能力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2.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最差。本次研究发现,中学生师生关系的融洽度只有11.8%,明显低于亲子关系融洽度(29.4%)和同伴关系融洽度(66.3%),师生关系中度困惑度以上的比例46.9%,明显高于亲子关系危机的比率(23%)和同伴关系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8.1%)。可见,在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最差。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中学生在师生情感距离方面,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最大(65.5%),无困惑的比率最小(18.1%);中学生在师生地位方面,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最小(27.1%),无困惑的比率最大(48.3%);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困惑中度以上的比率(39.9%)和无困惑的比率(36.1%),均介于前面二者之间。可见,师生情感距离困惑是当前中学生师生关系中最大的问题。

中学生师生关系的困惑是教师、学校和教育对社会当下的困惑,是市场经济对家庭、学校、社会的侵蚀和塑造,是情感对理性的妥协和屈服,是教育日趋功利化的结果,是师生关系商品化的镜子……是这一切在中学生心灵上的反映。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课外有偿补课的繁忙景象,只要听听关于师源性身心伤害事件的报道,就知道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篇2

[关键词]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53-03

[作者简介]张建飞(1981―),男,重庆人,本科,重庆市第八中学教师。

新课程理念倡导数学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信心及创造力的培养,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方法注重授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话语权,注重以学生为本,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一、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概念阐述

“惑”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是指在外在因素作用下个体产生心理迷乱的一种心理状态,但它是一种不稳定的过渡状态,个体会在原有心理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心理水平之间达到平衡,并在这一平衡状态下逐渐产生趋向于可能水平的思考和行为。因此,以“惑”为诱的教学方法,正是教师利用“惑”这一外界刺激,通过主动发现、制造惑去刺激学生,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并理清、辨析惑,进而解答疑惑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应用中一般有“设惑”“厘惑”“解惑”“思惑”四个步骤。

二、八年级数学应用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要求

认知发展心理学认为,“个体学习与其心理发展水平有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经验背景下的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学习的方式方法有潜在规定性”,教师应用以“惑”为诱教学方法需遵循以下要求:

(一)创设有效的“惑境”

有效的“惑境”主要表现在情感性和动力性方面。一方面,教师在情感性上需要引发学生的困惑心理,使学生面对“惑”时能有足够的信心,让学生实现由“惑”而“知”的可能性飞跃;另一方面,教师在动力性上需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强调的“跳一跳,摘果子”原则为学生创设难度适中的惑,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让学生既不会因“惑”太难而放弃,也不会因太容易而失去兴趣。

(二)关注“惑”的个体性

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在同一“惑境”中,不同学生对“惑”呈现出不同的个体性。如就产生“惑”的原因来说,有些学生会因原有知识准备不足而困惑,有些学生会因学习能力不足而困惑,更有些学生会因审题出现偏差而困惑。教师面对学生“惑”的个体差异性,在应用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时,需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与他们交流,了解学生的“惑”,了解学生产生“惑”的具体原因,并采取一些措施指导每一位学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惑”,使学生达成由“惑”至“知”的目的。

(三)倡导学生的探究

学生自我在以“惑”为诱的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解惑重视的是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设置“惑”的目的是通过引发学生认知的失效与学生与之俱来的认知欲形成冲突,而自我解惑正是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探究“惑”的过程,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欲达此目的,教师一方面需要降低学生探究的“危险系数”,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及自我解惑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学生探究失败时,需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不因此而萎靡不振,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避免犯同类的错误。

(四)重视方向的引导

解惑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试误,但当学生反复试误无果时,教师需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需要蹲下身,放下架子,站在和学生一样的高度上,去发现、满足学生至“知”的需要,和学生一起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进行无障碍交流,实现学生顺利解“惑”至“知”的教学目标。

三、以“惑”为诱教学方法在八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以梯形面积的计算为例,从四个步骤去分析此教学方法在八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一)“设惑”,即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困惑

师:甲、乙两村合修一长80米、高5米的水坝,甲村修到一半时乙村接着修。现县水利局要给这一工程以每方50元的补贴,两村因图纸丢失而无法确定补贴金额而焦头烂额。在座的同学若是村长,能否解决这一难题?

(生听完问题后相互讨论,一致认为条件不够,无法解决)

师:为什么不能解决?

生1:要算总金额,需算出拦水坝的体积,拦水坝的长80米是已知的,只需计算出拦水坝的横截面――梯形的面积即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但在此处只有高5米是已知的,故不能解决。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们一致表示同意)

师:同学们据已学数学知识推断这问题无法解决,可这问题又必须解决,这该如何是好?其实这问题可解,同学们可设法攻破这一难题吗?

这时,学生们脸上露出疑惑,感到难以置信。不少学生还在嘀咕:明明是条件不够,老师怎么说问题可解,这是怎么个解法呢?可见,这一问题引发了认知上的冲突,学生产生了困惑。

(二)“厘惑”,即与学生一起辨析惑

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哪呢?

生2:知道上、下底的长度。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不同意见吗?

生3:知道上、下底之和也可。

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此时,学生已将思考的焦点从“能不能”的困惑转移到“怎么做”与具体解惑问题上了。

(三)“解惑”,即启发、引导学生解决惑

图1

师:同学们可画出梯形的草图,标明已知量,想想上、下底的长度或上、下底之和。同学们可相互交流讨论。

师:找到解决的办法了吗?

(几分钟后,同学们都说没有,但眼中闪烁着渴望)

师:请学生4上讲台画出草图并标明已知量。

(生4画出的草图如图1所示。梯形[wtBX]aBCD是水坝的拦截面,CD为拦水坡,实线为甲村完成的部分,虚线为乙村完成的部分,高aH为5米,是已知的,线段eF可量)

师(夸生4画得好):还有其他遗漏的条件吗?同学们赶紧阅读题目。

生5:甲村修到高度的一半,即aG=GH=2.5米。

师:还有其他被遗漏的条件吗?

(同学们摇头示意没有)

师(用书遮住梯形的虚线部提示):这是个什么形?

生齐:梯形。

师:一共有几个梯形?梯形有什么性质?

生齐:共3个,梯形的两底相互平行。

(此时,不少同学暗喜大声说:梯形中有3条平行线,即aD∥eF∥BC)

师:将条件aD∥eF∥BC与aG=GH放在一起,你们想到什么呢?

(正在思考的同学们恍然大悟,异口同声说: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师:谁能将这一个定理解释一下?

生6(自告奋勇):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它在其他线段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师:据此定理,我们能推出什么呢?

学生一起答:ae=Be,DF=CF,即e、F分别为线段aB、CD的中点,线段eF为梯形的中位线。由以上条件,可算出梯形的面积,S梯形aBCD=1/2(aD+BC)・aH=1/2・2eF・aH=eF・aH。[wtBZ]

师:至此,我们顺利帮村长们解决了难题,也学会了梯形面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中位线×高。

(四)“思惑”,即反思解惑的过程

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将生活中的稍有难度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且课堂气氛活跃。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黄晓学.从“惑”到“知”――数学教学重学术认识的发生原理[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篇3

一、活动教学中常见的困惑

困惑一:一个班级有五六十人,学生人数多,给教师组织活动带来了许多困难。如何保证活动既兼顾群体需要,又兼顾个体差异,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感?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题。

困惑二:情感源于学生活动中的真实体验,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目标的实现是需要累积的。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只追求表面的“成果”而忽视深层的态度、情感发展的不良倾向,真正落实教学的情感目标呢?这又是一道难题。

困惑三:老师提问之后,学生便开始“大量地说”——这是目前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许多老师深感困惑之所在。学生“大量地说”占用了教学时间,这是明摆事实。课堂上,如果学生大量地、重复地说,却看不到个人观点,没有个人见解,这显然是一种浪费。在大额班级中,“大量地说”对教学时间的占用,情况更严重。如何让学生的“说”更有价值呢?这还是一道难题。

二、对活动教学困惑的对策思考

活动过程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行为习惯等充分地展现与形成的过程。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程度、同伴间的冲突与合作等,都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而不能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评判学生优劣。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重视参与活动的过程

俗话说,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惟有亲身体验过的才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教材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老师要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思考与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品德内化,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

学校地处城区,一出校门就是交通要道,学生上学、放学高峰期,校门口的交通非常混乱。为此,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就成了学校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主题活动时,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交警叔叔、过马路的人、汽车司机、闯红灯的人、乱穿街道的人等,从而在体验中提高遵守交通规则意识。我还在保卫科长、班主任的协助下,把学生带出校门,通过实地考察,进行体验学习,把课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由于教学空间突破了学校和课堂的限制,学生的全员参与就成为了可能,他们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懂得了要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的道理。

2.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的选择既要根据活动目标、教学内容、资源条件和学生数量来确定,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充分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的前提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在大班额教学环境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主题,分配好活动小组,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内有明确的分工,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确保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一年级小朋友虽然年龄小,但是春节期间的喜庆气氛,家人团聚的欢乐,亲情的温馨幸福早已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通过设计以下几种趣味活动,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得:(1)欣赏活动:用一首欢快、喜庆的歌曲《拜年》让孩子们置身于过年的真实感受中,回想起自己家过年时一幕幕热闹的情景。(2)游戏活动:课堂上,在学习“年夜饭”时,可采用猜谜语的游戏,让一年级的学生借助刚学会的拼音,读懂谜语,猜出谜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过年饮食的特殊含义,如:过年时吃鱼表示“年年有余”,吃汤圆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等等。(3)角色扮演活动:拜年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应该注意哪些礼节呢?先小组内讨论,然后演一演,最后再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角色表演。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富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各种趣味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实践。

3.注意活动的整合与连续

我们知道,小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在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为此,品德教学活动应注意整合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和节假日活动等,注意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及时捕捉校内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引领学生经历道德难题,自主建构道德认知。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鲜艳的红领巾》的教学,便可以与少先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清明节时,可以组织一年级小朋友到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入队仪式和祭扫烈士墓活动,还可以邀请二年级的同学一起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并请二年级的同学给新队员授红领巾,并教一年级的新队员如何系红领巾。通过参加入队和祭扫烈士墓活动,新队员们明白了:红领巾是光荣的象征,红领巾有着光荣的传统。又如,在执教《红领巾胸前飘》时,可以举行“红领巾我爱你”主题队会活动,让学生明白:党是太阳我是苗,长大为国立功劳。胸前的红领巾在召唤我们,召唤我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懂得了如何去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篇4

高中生由于当前所处的特定时代及自身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决定了其在入学之初往往会面临如下困惑。

(一)人生价值理想选择的困惑

理想与人生价值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传统的单一价值观和理想选择因受西方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面临挑战。基于此,广大高中新生在诸如“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我未来要做什么样的人”等理想、价值问题上面临困惑。

(二)因缺乏自主力而产生孤独无助的困惑

当下高中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学到初中,为了升学进入重点学校,进而以后进入名牌大学,家长们包揽了几乎所有的家务,许多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步入高中后,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由于离开父母、寄宿学校,生活上便没有了依赖,遇到小小的生活问题,往往就会束手无策。另外,由于升学或者分班的缘故,此前在初中时期建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必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环境和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面孔,这同样会使他们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三)自我定位的困惑

由于高中新生在入校后必将面临如上所说的位次上的“重新洗牌”,许多新生自然地会出现自我定位的困惑。如果老师(严格地说是班主任)不加以疏导解惑,就将会严重影响部分同学的学习生活,因此应引起新生班主任的足够重视。

(四)心理上的困惑

高中新生处于青春期,其心理素质发展变化迅速,自我独立意识、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明显,但高中新生的学习生活恰恰不利于这种转变的顺利进行。许多同学学习的自尊心极强,却偏偏遇到强手;许多同学自我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却偏偏被学校和老师“牵着鼻子”走;从部分同学自信心的确立方面看,因城乡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在进入城市中学后,感觉自己许多方面的素质远远不如城市同学,这使他们往往在拥有诸多特长的城市同学面前自惭形秽,从而出现较强的心理失落感。以上诸因素的存在使许多高中新生出现明显的心理困惑。

二、班主任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般而言,新生的班主任通常是对新生进行个体教育的最恰当人选,这主要是基于班主任所担任的角色和工作性质而言的。首先,新生班主任通常是新生进入校园见到的将与其高中生活密切相关的第一位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很容易对这个“第一位老师”产生信赖感,形成新环境下的亲和力;其次,许多学生家长往往在语言、行动上表露出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托付给班主任管理的意愿,因而学生往往会从家长与班主任的互动与交谈中产生对班主任权威的心理认同。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体会,我认为做好新生班主任工作有几点共性的东西,即行动上的两个“务必”和方法上的两个“抓手”。

(一)两个“务必”

1.务必尽快融入新生群体,以帮助学生完成生活和情感上的“断乳”。这是一个不算新的话题,但很重要。入学初,班主任应尽快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身体状况、思想品德等基本情况,如可利用新生入学班会了解学生行为表现,通过学生履行报道手续的办理过程观察其做事的能力,通过直接与学生接触了解其思想状况,等等。班主任应经常走进教室、宿舍与学生交流,关心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在开学后的1―2个月,要多到班级、宿舍和学生交谈,以了解他们的冷暖、心理的波动,及时化解心中的困惑,从而拉近与同学的距离。这种了解与距离的拉近很重要,了解了学生,便可因人而异开展教育。班主任对新生熟悉与近距离接触,新生往往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消除孤独、提防、无助等不良感觉,在心理上去除对父母、原有老师、同学的依赖,从而完成生活和情感上的“断乳”。

2.务必使新生做好人生价值定位,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初中到高中不仅是学生学业的转折,而且是其人生的一次跨越。进入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明确方向很重要。班主任应让每位同学都知晓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对此,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除了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会独立生活、注意心理调适等常规外,还应努力帮助学生做好人生的价值定位。这里,尤其应注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引领学生,帮助学生在思想中剔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颓废思想。有了正确、宏大目标的引导,相信新生会慢慢学会面对现实,确立新的学习目标,投入新一轮的竞争中。

(二)两个“抓手”

1.尽早打造班级特色文化。对一个班级而言,一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每个师生的个人行为就都将与文化中内蕴的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逐渐合拍,进而可逐步形成班级的特定作风和精神。班级文化中内蕴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虽然不具有像“硬件”那样的“刚性”,却有柔中带刚的特点,它的柔软性只是形式上的,具有一种无形的“促逼”力量,使人们内心有一种紧迫感、柔性压力感实现共同的集团目标。基于此,新生班主任应及早与学生一道打造班级特色文化,并努力使这种文化引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力避因班级文化的缺失而使学生出现行为、价值“失范”现象。这种做法胜于枯燥地说教,强于刚性的纪律管束。

2.在班级管理中确立师生平等理念。高中新生在刚进校时,由于环境的“突变”,以及自身心理的阶段特点,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心理困惑。高中生的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不仅需要管教型的老师,而且希望能有一位与自己平等相待、坦诚相见、彼此尊重的班主任,这样的班主任“介乎师友之间”,可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学生自然会向其吐露心声,遂得其指导。平等的理念包含诸多内容,如对所有学生平等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宽厚对待优秀的学生上,而且体现在对待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及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平等理念还体现在班主任对待犯错误学生所表现出的态度方面,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要有包容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让学生从内心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篇5

关键词:农村;数学课堂;困惑和反思

一、教师考核制度和新课改实践的困惑

在课程改革中,有部分的教师不是真正为了贯彻新课改、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而改,还是为了适应考试而改,为新一轮的应试而改。由于教师在认识上还有的欠缺,造成了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急功近利,仍旧追求考试成绩,新课改停滞甚至倒退。

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改变现有的各级考试政策及教师考核制度,特别是后者,涉及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必须改变,不要再停留在一考定教师成绩的阶段,要重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过程,并将新的教学尝试和考试成绩一起来计算教师的考核结果。其次,反复学习新课标,进一步理解新课标。由于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学情差异很大,教师新课程的实践困境重重。所以我们必须对以往的失败进行有效的反思,只有总结以前经验,课程改革才能推向深入、取得成功。因此我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再次认认真真地学习新课标。由于这时我们已有了教材、有了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此时重温新课标,定有深刻感受和感悟,对新课标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定能把新的理念、新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挺进。

二、农村结构布局调整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困惑

由于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随亲就读子女成为新时期的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就自己所在学校存在的困惑阐述一下:近几年,作者所在乡镇因随亲就读转出学生平均每年在五十人以上(五十人是我乡一所普通村小学的全校学生数量),由此产生的农村小学小班额现象十分严重,有的班级学生甚至在五人以下,而这样一个班要按照国家要求开足开齐所有课程设置,由此产生以下问题,首先、教育资源浪费极大,特别是教师资源,每一位农村村小学教师要带三门甚至四门及以上科目,教师基本整天排满课程并累于写教案,无法真正将尽力投入到教研教改中去,特别是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极其认真设计备课,博引最新教学方式方法,太多的课程和教案写作,严重分散教师精力,无暇顾及教研教改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小班额现象无法满足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开展,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培养,注重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发现现象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进而让学生产生思维逻辑,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班级人数太少,不能很好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解决办法,加大学校结构布局调整,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我认为要解决现有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很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问题,教育资源浪费问题等,只有通过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将学生集中到有条件的寄宿制学校,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三、农村数学课堂活动与教、学具缺少的困惑

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立体感,实物感,引导学生逻辑思维,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学生独立的知识体系。然而,在我们农村地区,大部分学校没有计算机房和多媒体设备,甚至有部分教师根本不懂得操作计算机,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空谈。其次,农村小学教学器具严重短缺,很多学校因教育投资,设备管理等各方面原因,数学教具基本只有三角板和直尺。尽管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

解决办法,首先,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投资,保证每年有专项投入,让农村孩子上课有教具、学具。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具管理,专人专管,确保学校现有教具的正常使用;再次,鼓励教师自制简单的教学用具,并应用于日常教学。

四、留守儿童学生家庭学习的困惑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篇6

关键词:先学后教灵动课堂教学主体

“教师讲,学生听”是小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占用大部分时间,教师的教学设计大多着眼于将问题一讲到底,学生在课上只是被动接受,很少有提出问题和困惑的机会。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教学质量不高,还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提倡“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时代,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等活动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将被动学习化转为主动学习,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生成性。“先学后教”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正是适应了这种转变。“先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和态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建构课堂教学平台;“后教”,则需要教师转变课堂角色,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中,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课前“先学”,交给学生打开课堂的“钥匙”

“先学”不仅要求学生预习教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课前准备一份“导学案”尤为重要。“导学案”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获得答案,更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使其成为学生进入课堂的“钥匙”。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份“导学案”,内容如下:

1.复习反馈

(1)三角形有()条边,()个角。

(2)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个直角、()个钝角。

(3)动手量一量,算一算,每块三角尺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是()。

2.探究学习

(1)猜想:其他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也都是180°吗?

(2)准备:剪下教材第113页的3个三角形;准备好剪刀、量角器等工具。

(3)操作验证:

我是这样验证的:

我觉得还可以这样验证:

我的发现:

我的困惑: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可以通过测量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计算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也可以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是180°。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动手操作得到结果验证了猜想,经历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究过程,最后汇报探究结果和发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学生在交流小组验证结果时,闪现出了很多思维的火花:“我们组量出来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不到180°。”“我们组量出来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要比180°大一些。”“我们组是把三个内角剪下来拼成一个角,这个角的度数也超过了180°。”这些都是孩子们的验证结果,也是他们的困惑。学生在“导学案”中呈现的想法和困惑,我们应该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让学生意识到测量数据的误差,剪拼时操作不当都会影响最终的验证结果。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想法和困惑,才能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导学案”要把例题生活化、细化,使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先学”可以是复习旧知,渗透新知;可以是搜集整理相关材料;还可以是学生自己探究遇到的困惑。让学生通过“先学”提出质疑,形成相应的问题,并尝试找寻解决方法,得到适合自己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探究兴趣,让孩子体会到“有价值”的数学。

二、课上“后教”,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导学案”客观呈现了学生探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中收集有代表性的信息,将其整合成有价值的材料,然后把这些生成性材料转换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资源。

如三年级的一道练习题:把一根木条锯成4段,每锯一段用时3分钟,多少分钟可以锯完这根木条?学生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4×3=12(分);(4-1)×3=9(分),我让学生把两种答案都写在黑板上,并提问:“你认为哪种结果是正确的,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自己判断,尝试着将两种算法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错误。通过画图和摆小棒的方法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一根木条锯成4段,只要锯3次就能得到4段,因此这道题目正确答案是(4-1)×3=9(分钟)。学生从操作过程中知道“锯的次数等于锯成的段数减1”。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结合小组间交流讨论,产生思维碰撞,明确正确的结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收集学生的“先学”资源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正确的结果,而且要明晰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更要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只有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信息,才能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中心点,教学中预设的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只有明确学生的不足和所需,课堂教学才能贴近学生,教学内容才更具有针对性,学生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

三、交流释疑,“教学相长”

“通过自己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困惑?”这是“导学案”的最后环节,目的是掌握学生真实的学情,调整教学预设,使其更有针对性。虽然学生的收获、困惑可能是零碎的,但将其梳理整合起来就能成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篇7

高中音乐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为巩固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开拓音乐课程改革的领域,以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师遇到的困惑为研究对象,努力帮助基层音乐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重视高中音乐教研,提高我省教师《音乐鉴赏》之外的五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能力。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教学在经历数年之后,《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已经基本成熟,并已形成以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为特点的教学模式。但《音乐与戏剧》、《音乐与舞蹈》、《演奏》、《创作》、《歌唱》等五个模块开设极少。为提高高中教学模块的开课率,XX年我学科将把教研的重点转向了这五个模块的教学研究。

二、深入基层服务一线教师,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

为巩固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开拓音乐课程改革的领域,以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师遇到的困惑为研究对象,努力帮助基层音乐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XX年音乐学科将深入教学一线,开展送教上门、送培到门等活动,与教师们共同探讨、研究和解答新课程实施至今依然存在的疑惑,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做到在实践中收获,校正中前行。

三、深入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新一轮音乐课改中,教师们比较困惑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唱歌课教学、如何使学生通过课堂乐器的学习、演奏,有效参与音乐活动等此类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老师们的困惑,计划由我学科牵头组织部分市进行此类课题研究,申报省级课题。

四、开展教研员培训活动,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的音乐教研员队伍。

教研员是音乐教师的专业引领人,为提高各级音乐教研员的教科研能力,使他们更好服务一线教师,XX年我学科计划开展教研员培训活动,计划培训到县、区及音乐专职音乐教研员。

五、建立省级音乐名师工作室,推动地方教研工作的开展。

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建立5-10个音乐名师工作室,通过帮、带、扶等措施、通过公开课、论文撰写、网络教研等活动,培养、打造一批名师,推动地方教研工作的开展。

XX年行事历

3月组织部分市开展音乐学科课题选题研讨会

4月全省音乐教研员培训会

5月省音乐名师工作室挂牌仪式。

7月全省普通高中教学模块培训及研讨会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困惑;兴趣

一、学生兴趣不浓,动力不大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老师、领导都追求成绩,但由于语文试卷评分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比其他科更好的成绩,如作文,只要学生的作文字数符合要求、中心观点明确、审题准确,那么作文分数一般都在40-49之间,如果再加上语言优美,布局合理,那分数更是在50分以上了,所以语文试卷上只要作答了就无零分,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可以拿到好成绩。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数理化上面,缺乏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动力。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只做到了上课翻书,下课合书,其余时间决不翻动书。像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的文化氛围并不浓厚,家长也不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学语文就是识几个字,没有进行有计划的培养。而我所带的班级,属于学校的普通班,这种不重视语文学习的现象更是严重,更何况全班40人,每次考试成绩在90-99分之间的人数占全班的三分之二,相比其他理科十几分、二三十分的成绩来说,真是高出很多。努力学习的学生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相差也不过是1-8分。这样的情况发生几次之后,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就感,学困学觉得,我不学习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那平时还费什么劲。时间久了,大部分学生都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动力。

二、阅读面过窄

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理想很美好,现实又如何呢?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对语文学科又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不管老师如何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就是不买你的账,依旧我行我素。这样就导致许多本应该在课余时间完成的任务,而教师只得从课堂上那宝贵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钟中分出时间来讲解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主流思想等内容。如果教师不讲解这些内容只顾上课,又会发生许多哭笑不得的事情。如我在为学生讲读《林黛玉进贾府》时有一个学生问我曹雪芹是男是女,我当时不知该说什么。可是用了课内时间教学任务又无法完成,只能占用下一节课的时间,周而复始这个问题让你永远不知该怎么解决。

三、教学内容与考试卷联系不大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都发现了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大部分学生早读时宁可背单词背数理化公式也不愿意读语文。为什么呢?有一次,在学校考试工作结束以后,我把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他们满脸无辜地告诉我:“英语我把书背完了保证能得高分,数理化公式我背了能做题,语文我就算把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又能得几分?最多在名句默写上得六分,上高中后,父母都希望我们能考上大学,我也想上大学,可语文课堂上的课文,考试又用不着。”期末复习语文老师更是尴尬,英语老师忙着检查学生的单词默写,数理化老师忙着印模拟考试卷,而语文老师该带着学生复习什么内容?让学生把一学期的课文再读一遍?更何况许多学校周考、月考、期中考、期终考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有几个学生愿意把时间花在努力一年也可能没有提高几分的语文学科上呢?

四、尴尬的语法教学

现在初中、高中语文教学都在淡化语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教还是不教,这个问题总会在脑中纠结,难以选择。不教,考试时文言文的翻译题经常会用到语法;教,就要从头讲起,又没有时间。而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是常考句式。语法的枯燥更是让学生避之如虎。据有些资料显示:有9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不感兴趣,有65%和88%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作用不大。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句子。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特殊用法等多种文言文知识。文言文翻译题型固定、分值高。所以教还是不教,该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这些只会让你越来越迷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但这些困惑正是需要我下功夫研究的地方,只有解决了这些困惑,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更是我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的责任。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篇9

【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作为加入教师培训队伍时间不长的“新战士”,面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笔者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也由此去思考、研究。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期能抛砖引玉。

困惑一:现行考试制度是否可以改革

纵观以往的履职晋级培训Ⅰ类考核,每次都有部分教师无法通过,只要细心的培训者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没有通过考试的并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人,恰恰相反,他们是那些最勤奋的老教师们,他们总是最早到、最晚走,从不缺席、早退。那么,为何会发生这样有悖常理之事,他们又为何总是为考试而伤脑筋呢?追其原因有三:

一、社会、历史原因。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未通过考试的这部分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后到乡村学校代课转正的,因此,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并且由于长期在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学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对新的教育理念匮乏;加之社会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许多老师家里种植了橡胶树、茶树,因此他们无心追求新知,部分教师甚至被当地布衣“同化”——致使他们现有的知识落后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而今,履职晋级培训Ⅰ类考核都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题量多、活、开放性大,以至让他们“无从下手”。

二、生理原因。

由于教师长期伏案工作,老教师容易犯颈椎病、腰肌劳损等职业病,加之老眼昏花、动作缓慢,答起题来力不从心。中青年教师5分钟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则需要付出两倍、三倍、乃至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大多数老教师如果不与中青年教师“资源共享”是很难完成“任务”的。

三、心理原因。

曾听部分教师议论:“我每年都去考,但是因为诸多因素,常有考不过的现象发生,不考又不行,因为它跟每年的履职挂钩。管它的,我的职称已到顶,晋级是不再可能,今年没通过明年我补考,就这么混下去吧!”真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教师中,有此抱怨的为数不少,他们只局限于“要我学”而非“我要学”的怨气中。这种不健康心理自然阻碍自身发展,患“心病”的教师会厌恶培训,并以消极态度对待,最终影响了自身学识底蕴及业务能力的提高。

如何关注这些“弱势”群体,显现“人文”关怀?这是值得我们培训者商榷的问题,他们都已年近天命,让其再去进行学历培训——不太现实,我揣测,他们没有这份精力,更缺乏这样的上进心,他们最操心、最在意的恐怕是何时退休之问题。如今,部分学校政策相对宽松——40岁以上的教师可以只学不考或不学。而部分学校政策可没那么宽松,同属一个教育部门,甚至是同一县、市的教师,却“享受”着不同的“待遇”,这显然不公!

笔者反复思考——对这部分弱势群体,Ⅰ类考核的政策能否向他们倾斜?如:针对这类特殊“情体”,在试卷中多一些机动、选做题?或考试按年龄段分设a、B卷,让老教师的答题量比中青年教师相对少些,使他们也充分感受到“以人为本”的关怀!

困惑二:如此“关怀”是否“弊”大于“利”

不记得曾几何时,晋级时增加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尔后又有了这样一个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在申报和聘任专业技术职称时,可免试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乡镇一级基层单位工作的人员;我省独龙、德昂、基诺、怒、阿昌、普米、布朗等7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少小民族晋级不用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而其他民族则不行,部分少小民族因为享受到了政府的“特殊照顾”而沾沾自喜。笔者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人文关怀”是否有点“过”?正如英语教育家郑小四所言:“人之初,性本惰,要想成功靠逼迫。”这样的“人文关怀”不仅助长了他们的惰性,更让其有了“懒惰”的理由,长此以往,“享受特殊待遇”的人越来越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便成为在所难免之事;说难听一点,这其实是民族歧视,凭什么这么小瞧少小民族,难道他们就比其他民族逊色?笔者认为,这样的“人文关怀”不利于少小民族的发展,要想让这部分人不断发展,就应适时鼓励他们参与到有利于发展的轨道上来,而不是一味的采取“保护政策”,让他们为自己找到跟不上时展“开脱”的理由。类似培训还是应让其积极参与,结果如何则另当别论,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磨炼中提升自己,真正做到“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

困惑三:培训机构的“专业性”能否动摇

如今,不知是由于制度改革,还是利益驱使,个中缘由不得而知,总之,部分本应由教育培训机构来做的教师培训任务也由其他部门“接手”了。由于有了某些非培训机构的介入,自然给正规的培训部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缘为何故?——这些部门搞的培训以“自学”为主、不搞集中培训,最多统一时间进行以乡镇为单位的开卷考,这里的统一是要加引号的,统一考试时间,“忽略”巡视环节,大家心照不宣,因此,最终“统一”的仅是上交试卷的日期而已。当然,此类培训的“自学”也需要加引号,因为,从拿到书,再到考试,大部分人压根就没有翻开书“学”过,甚至考试都请人“代劳”。而培训机构所举办的部分培训却要组织三到五天的集中培训,且考试得集中到市、县级培训机构指定的地点参与全省乃至全国的统一考试,因此,“代劳”之事在这里自然没有“市场”。为钱、为闲,取谁舍之,明白人一目了然,何乐而不为之?

困惑四:“骨干”教师培训意义何在

骨干教师培训无论是部级的、省级的、市级的,做了一期又一期,而学校的中坚力量——一般教师却不太引人关注。每所学校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教师可称之为“骨干”,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更上一层楼的教育梦想仅凭凤毛麟角的骨干,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很多时候,村完小一级的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骨干”吧,过不了多久准会被“挖走”,“人往高处走”这是无可厚非之事。就拿本校近年举办的“村完小骨干教师培训”来说吧,如今到村完小一走访,发现曾经的“骨干”大多已“黄鹤一去不复返”;更有甚者,参加培训的是语文学科,可回校却“改行”当了数学老师。这并非个案,我们身边不乏类似案例,“骨干”教师培训的意义何在?

笔者认为,继续教育不仅要关注骨干,更要关注那些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弱势群体,各种业务培训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敞开!当然,这一现象已逐渐引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重视——远程培训、非远程培训、项目培训等名目繁多的培训正逐渐走进学校,走进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群体中。

困惑五:“远程培训”是否确有实效

远程培训的“粉墨登场”,为农村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各种资源“百花齐放”为我们的培训舞台增加了绚丽的色彩。但任何培训模式的推出都有一个尝试的过程,笔者认为,远程培训这种模式对一些边远山区是否适用,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毋庸置疑,远程培训方式的灵活多样确实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但以往本地在实施远程培训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电脑知识知之甚少,计算机操作技能差,造成学习困难及上网参与讨论的实效性不强。

(二)远程教育时空分离、师生分离、教管分离的“三分离”导致授课教师、辅导教师难以及时指导学员,以致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加之,远程教育的教学平台、教师的教与学员的学等诸方面尚缺乏规范。

(三)教师远程培训发展不均衡,特别是作为远程培训工作的重要支点,培训机构建设步伐还远不能适应开展教师远程培训的需要。

(四)由于培训内容缺乏整合,造成一些培训交叉重复,学员负担过重。因此难以避免造成部分一线教师对继续教育不理解或理解片面,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现象的发生。

以上是笔者在以往的培训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相信类似困惑不仅笔者有、西双版纳有,全省各地州有。在此罗列几点,希望得到各位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篇10

一,理论如何打动群众,73.4%的受调查干部对此深感困惑。从方式和内容上看,当前一些理论宣传没有创新,大多报刊杂志的理论栏目版式陈旧,形式过于刻板、不够鲜活,内容不够贴近现实;理论文章大多充满说教语气,高高在上,缺乏感情,没有吸引力,板着面孔,拒读者于千里之外,打动群众更是无从谈起。一些受调查干部指出,目前的理论宣传报道在数量上是比较充足的,但问题在于,没有很好地在高端权威的理论刊物和普通百姓之间搭起一座桥;面向群众、能为之解疑释惑的理论文章和书籍较少。理论文章应该从生活中、从群众中来,而不是专家学者们关起门来想当然。有时候即使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党政干部,对一些高深的理论文章也难以把握,更难以担当起向群众解释清楚的职责。很多党政干部建议,应针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呆板晦涩的文件语言,很难使群众入耳入脑。对老百姓进行理论宣传,应该在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上下功夫,不要搞太多的名词、太多的概念,以致把理论弄得玄而又玄,让百姓摸不着头脑。

二,理论如何与工作结合,指导实践。69.4%的受调查干部对此感到困惑。在人民论坛记者的调查采访中,很多党政干部表示,他们最需要看得懂、说得清、用得上的理论。如果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帮助,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打折扣。一位基层干部对记者说:“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做通老百姓的工作,要上下沟通意见,要争取财政等支持。我们经常碰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又没出来,真着急!”一位从事干部培训多年的党校教授告诉人民论坛记者,当前基层干部在上理论课的时候,觉得老师泛泛地讲授理论知识,不解渴、不过瘾,他们最想探讨现实热点问题,最想实现理论与工作的紧密结合。

三,理论学习重形式轻实质,为学习而学习,缺乏效果。55.1%的受调查干部有这方面的困惑。一些党政干部指出,当前理论学习不少是流于形式,真正有需求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比较少,以致造成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学习的心理疲劳。在一些地方,党政干部理论学习不深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理论学习计划欠科学,结合实际少;形式较单调,成效不明显;学习理论喊得多,做得少,往往是文件来了传达学习一阵,求新不求深,过后就放下,并没有认真学进去。

四,理论学习方式方法有待创新。51.6%的受调查干部对此存在困惑。理论学习像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没有深入实践,学习的形式过于刻板,不够鲜活。应当改进理论学习的形式,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广大干部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使学到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可以把学习成绩纳入绩效考核评定体系,从利益上促使领导干部学习兴趣的增加;有干部建议,可以寓教于乐,把理论用新的形式来承载,比如说举行辩论会、播放主流电影等等。学习效果不是简单学习多少小时或者写多少心得体会就可以衡量的,必须以工作成效为检验的唯一标准,要看是否推进了实际工作的发展;评估的主体也不能仅仅是上级组织,而更多的应该是下级组织、学习者个人、广大人民群众等。要把先进的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思想引进党政干部对党的理论学习的评估中。

五,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重视不够。50.4%的受调查干部有此困惑。尤其是一些部门领导同志,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或者误区,认为理论宣传是说教,只是为了上级要求而学习,为了宣传而宣传,主动性不够。还有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缺乏应有的自信和勇气,可以说是“论理色变”。有的党政干部认为,搞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高层领导和专家们的事,自己人微言轻,阅历浅薄,轻易放弃理论思考;还有的党政干部有“三怕”的顾虑:一怕自己思维浅薄出“洋相”;二怕“班门弄斧”、自讨没趣;三怕结论错误贻误工作。对此,有专家指出,党政干部的实践经验对理论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妄自菲薄。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杜凤娇)

责编/(见习)袁静美编/李祥峰

讲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解老百姓最困惑的问题

湖南省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成新平:在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理论学习还存在着从本本到本本的现象,还有的脱离实际,拘泥于个别词句,不能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国内外形势、把握发展规律。理论创新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讲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解老百姓最困惑的问题,才是我们理论创新、理论宣传报道的着力点。否则,简单地做政策的注释,只会是自说自话、自言自语,说不到群众心里去,就发挥不了理论应有的功能。

营造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

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宣传部副部长张雪珊:各级党政干部要带头营造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不学理论、不学技术、忙于应酬、忙于打牌的干部可以说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我们需要的不是高超的牌技而是高超的理论水平和高超的工作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理论和创新理论,亲自做笔记、亲自研究如何更好的发展,踏踏实实地做些调查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落到实处。

既要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又要培养年轻的研究队伍

北京房山区政策研究室张斌:当前理论宣传有时候不注意互动交流,只是以教训的口气进行宣讲,看不到群众思想活跃、掌握信息多的事实。形式上文章太长、文风呆板,不吸引人。现实中,理论研究队伍严重老化,许多掌握重要课题的同志虽然水平高,但早已脱离教学、科研第一线,知识结构老化;甚至有的老师只是挂名,并不研究;有些老师理论课讲得很沉闷;有些老师自己知识视野不开阔,理论更新不充分,论证不严密,讲起理论来缺乏底气。这样的宣传大概只会适得其反。建议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既要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又要培养年轻的研究队伍。

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理论学习的价值

后勤指挥学院张晓侠:目前对于党的理论的宣传报道在数量上是充足的。问题在于,从内容上看,理论创新不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不明显;从传播途径来看,理论本身太严肃,高高在上,没有和普通人的生活结合起来,不易读、不好读,老百姓自然就不读。如何增强全社会学习理论的兴趣,最核心的是要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理论学习的价值,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从理论宣传的角度来讲,媒体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它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但现在党报离高端太近,离群众太远,自然让人产生抵触情绪。建议把理论学习成绩纳入职称等评定体系,增加大家理论学习的动力。

既要高举时代旗帜,又要富有时尚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