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作物的基本知识十篇农作物的基本知识十篇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22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篇1

1.《生态农业与庭院经营》定价:13.40元/本

该书主要阐述了庭院生态农业的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庭院经营管理的概念、要求及策略,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着重介绍了庭院种植型、庭院养殖型、庭院能源利用型、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庭院无公害生产模式、庭院休闲观光旅游服务模式等主要模式类型的组建及其关键实用技术。

2.《植物病虫草鼠害诊断与防治基础》定价:8.30元/本

该书主要讲授植物病虫害、农田杂草、农田鼠害和农药施用的基本知识,着重讲了植物病虫害的调查、测报和防治;农田杂草的种类、分布、习性及防治技术;农田鼠害的生活习性、预测预报及防治措施;农药类别、药理及安全施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农业基础化学》定价:9.90元/本

该书主要讲述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旨在使学员掌握一些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能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化学问题。

4.《兽医药物临床应用》定价:12.70元/本

该书主要讲述兽医药物应用基础知识、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作用于血液循环系统的药物、作用于泌尿系统的药物、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维生素类药物、肾上腺素类和抗过敏药物及解毒药等11部分。

5.《家畜饲养学》定价:11.70元/本

该书主要内容是:阐明畜禽生存、生产所需要的营养素,以及营养素缺乏或过量对畜禽生产和健康的影响;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量及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方法和手段;阐述饲料的种类、来源及营养价值;针对各种畜禽营养需要量,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科学而又经济的提出配合饲料的配方。

6.《电子技术基础》定价:17.10元/本

该书主要讲授了整流、逆变、放大、振荡、运算及数字电路等内容。而每部分内容中包括电子器件(简称管)、电子电路(简称路)两个方面。“管”指二极管、三极管、运算放大器、门电路、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显示器等;“路”分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对管的讲授着重于研究它的特性、参数、选择及使用中注意的问题;对路的讲授着重于各种电子电路的应用,包括如何看电路,以及电路的性能、用途、特点和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计算。本书有意识地用管、路结合的方式讲述,便于学员自学。

7.《工程技术基础》定价:22.10元/本

本教材内容包括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建筑工程等三大工程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机械工程领域包括机械识图、机械设计基本常识、机械加工基础知识;电气工程领域包括电工基础知识、常用电工仪表及其使用方法、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三相和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低压电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安全用电;建筑工程领域包括水力学基础知识、水泵的基本原理和选择使用方法、给排水工程识图的基本方法、给排水工程的基本知识、热工基础知识、风机的基本原理和选择使用方法、暖通工程基础知识和土建工程基础知识。

订购电话:010-8490321884904997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篇2

关键词:农林院校大学物理高中物理内容比较与分析

1999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进行全方位整体改革。为适应21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农林院校,物理课程所涉及的物理学知识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力、电、原子、热四部分。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农林科技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农业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

一、力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课程力学部分讲述了流体力学、振动和波(机械振动、机械波、声波)。流体力学部分的主要内容有: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的流动性质(液体的定常流动、连续性原理、伯努利方程)、液体的猫滞性质(牛顿勃滞定律、泊肃叶公式)、物体在猫滞液体中的流动(斯托克斯公式、雷诺数和流体相似率、离心分离技术)。振动和波的主要内容有:简谐振动的特征及描述、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简谐振动的合成、频谱、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平面简谐波、惠更斯原理、声波、波的干涉、多普勒效应。此外,有些版本的教材如金仲辉(2000)、王海婴(2000)均讲述了牛顿力学和力学的基本定律,两个版本都讲述了质点运动状态的描述、牛顿三定律、力学相对性原理、力学的三个守恒定律、刚体的转动(简述)。除此之外,王海婴(2000)还讲述了非线性力学(线性和非线性力学系统的特点、两种确定性和两种随机性)、相对论力学(相对论运动学、狭义相对论动力学、广义相对论)。刁岗(2001)对于力学基础知识没有专门介绍,在固体一章中涉及应变与应力、杆的弯曲等力学知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中,没有讲述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初中物理中学习过浮力、压强、压力方面的知识,高中物理课程涉及的力学基础知识,以及力的应用方面的知识,学生对于流体力学部分的学习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振动和波这部分涉及的知识内容同工科大学物理大致相同,农林学院校对于声波的讲述有所加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同样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

二、电磁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涉及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同工科院校基本一致,但是,在叙述上更精炼和简单,内容更侧重于物理知识在生物学、医学中的应用,如静电场的应用(静电场处理种子、电晕放电处理种子、人工诱发闪电的应用、静电喷农药和静电人工授粉)、磁的应用(磁场处理、磁性肥料、磁化水、磁法检验)、电磁波在农业上的应用、电容器与细胞电容、生物组织的电阻等,以及基尔霍夫定律及应用、直流电的医学应用。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的物理背景是电荷守恒定律,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可以在高中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上引申得出。农林院校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同高中物理课程的编排思想是一致的,涉及的电磁学知识提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物理学基础知识。

三、光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光学部分涉及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光的吸收与散射等知识内容,在讲述物理基础知识时,更加侧重于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如薄膜干涉的应用、夫琅禾费圆孔衍射与生物显微镜、激光在现代农业和生物学中的作用、生物体发光的性质和实际应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光学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特种生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由此看到,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光学部分同高中物理的编排思想基本是一致的,高中物理课程涉及的光学、原子物理的知识提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物理学基础知识。

四、量子物理基础知识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林院校量子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光的量子性(黑体辐射定律、光电效应实验规律、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光电效应的应用、光的波粒二象性);第二,量子力学初步(德布罗意波、不确定关系、薛定愕方程、势阱和势垒、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小原理);第三,光谱分析(原子光谱、分子光谱、X射线谱及其应用);第四,激光的原理和应用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该部分讲述了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基础知识,原子物理中介绍了X射线(X射线的产生、X射线的强度和硬度、X射线谱、X射线的性质、X射线衍射、X射线的衰减规律、X射线的医学应用)、原子核和放射性(原子核的角动量和磁矩、原子核的稳定性、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种类和衰变规律、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辐射防护、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的应用)。量子力学基础讲述了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德布罗意假设、物质波的统计解释、不确定关系、波函数、薛定愕方程、势阱与势垒、原子结构理论(四个量子数、原子的壳层结构、分子结构)。此外,还介绍了相对论基础(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混沌动力学基础知识。高中物理对于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的知识作了初步的介绍,使学生对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述,是在高中物理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提高和扩展。高中物理涉及的激光、放射性同位素、核反应方程、衰变、半衰期、结合能、核裂变、链式反应、核聚变等知识,侧重于从应用的角度展开物理知识,这同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基本是一致的。

五、热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经济效益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我国已全面推行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对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满足课程改革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健康成长的新型农村接班人,提升农村师生素养,体现乡村学校特色有着现实意义。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1.内容

笔者基于我区生物学教学的现实情况,开发研究了农村初中学校身体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其包括农村初中生身体健康教育课的设置和随之组织进行的各种学生身体健康教学活动。开发内容涵盖了与农村初中生身体健康紧密相关的“医药与健康”“饮食与健康”“居住与健康”“运动与健康”四个方面,分别从知识理论、实际调查、安全防范和健康生活四个模块逐渐递进循环进行分析研究,使其成为联动系统工程,达到促进农村青少年健康生活和个性成长的目的。

2.方法

为了获得良好的研究成果,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深度访谈法、科学实验法等,对农村初中生物与健康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材料进行设计实施,分析评价反思改进,解决实际问题。

3.结果

(1)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了初中生物基础教育的社会效益,有利于农村学校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笔者所开发的初中生物校本课程以学校自身的资源条件为基础,通过资源的调整和优化配置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出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健康成长的新一代农村接班人,更好地满足现代农村教育市场的需求,提升农村学校在农村建设中的位置,也扩展了农村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收到了很高的基础教育的社会效益。

(2)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了基层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效益,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本体知识的理解,还能丰富知识,积累实践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与完善,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

(3)农村初中学校身体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了农村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素质,有利于农村青少年身体健康的终身发展,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形成各种行为模式的时期。这种行为模式一经形成,就不容易改变。所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可以提高农村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素质,有利于他们身体健康的终身发展,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4)提高农民家庭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农村家庭节约开支、平衡发展。身体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学校身体健康教育是解决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中最为便捷和重要的手段之一。开发的学校身体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向家庭和社会辐射,其最终目的就是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使广大农村青少年及所在的农村家庭成员都自愿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科学的生活行为和方式,预防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大大节约医疗费用的支出,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5)农村初中学校身体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有利于农村社区卫生事业的有序发展。通过农村初中学校身体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达到改善农村青少年个体、社会的健康状况和文明建设程度,增强农村广大农民的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农村地区的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将最新的知识传播给广大群众,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行为的养成,并促进行政领导和决策层,制定支持促进健康的各项政策,将学校身体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联系百姓生活、服务百姓健康的服务理念,促进社区卫生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研究

1.结论

(1)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了国家课程,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的适应性,形成农村学校的特色教育。通过课题组对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弥补现有农村初中生物国家课程的不足,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适应性,进而挖掘和展现本校的特色,推动形成农村学校的特色教育。

(2)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了初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技能,尤其是赋予了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课程的决策权,增强了农村初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技能,密切了各学校间、校内外间的合作交流,增强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民主性。

(3)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了农村青少年科学的身体健康理念和身体保健技能,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和谐性,形成高素质的新型农村接班人。

(4)通过课题研究理论和大量实践工作,使农村初中生树立科学的身体健康理念,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学科应用能力,并从根本上体验乡村生活的快乐,激发其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怀。从本校身体健康教育中三个学期的学生评价资料反馈情况看出,农村青少年在身体健康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实践活动、科学素养四个评价内容上有了大幅度提升,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成绩显著。

2.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具备全新的课程观、课程开发的能力、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农村基础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精力有待提高,课程意识和合作意识有待加强,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良性发展。建议我们的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应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和沟通平台,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加强教育管理部门的服务力度和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毛燕.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学习兴趣;教学设计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实施现代物流重大工程的通知》,要求多措并举推动现代物流发展,重点引领企业开展包括物流园区工程、农产品物流工程等在内的十个领域项目建设,由此可见,熟悉农产品物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培需求增加,农产品物流类课程建设迫在眉睫。《农产品物流》是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课程,因为是概述性课程,课时较少,因此,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该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

1《农产品物流》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1.1符合社会需求

福建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物流需求增长势头旺盛,但由于农产品生产者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水平较落后,使得农产品流通效率低,大量价值耗费在中间环节。[1]因此,发展农产品物流刻不容缓,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强的物流人才则是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福建省内多所高校均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培养的物流人才主要是掌握物流基本理论,物流对象以普通货物为主,而对于熟练掌握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与技术的专业人才则不多,因此,开设农产品物流类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培养掌握农产品物流理论与技术的人才尤为必要。

1.2突出专业特色

高校规模化扩张造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目前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趋同,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同化,导致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竞争白热化;[2]同时还造成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满足不同类型物流人才的需求。福建农林大学是福建省内兼具地理区位和农业学科优势的综合性大学,作为农业院校,应结合当地物流需求情况,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专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形成差异化,提升学校竞争力。

1.3提高专业素养

《农产品物流》课程主要介绍农林产品物流技术与管理相关理论知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具有农产品特色物流的课程,该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并能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引导学生职业定位,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属于专业主干课程。由于该课程开设在第八学期,前期学习过《运筹学》《现代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技术》等课程,学生对于物流基本理论与技术已基本掌握,通过该课程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农产品物流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2当前《农产品物流》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2.1缺乏合适的教材

福建农林大学该课程为三年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对于已经掌握部分专业知识的同学而言,教学内容不能再着重于物流基础而应突出农产品物流特色的物流技术与管理方法。物流类课程相关性强,目前公开发行的《农产品物流》课程教材很少,适合作为本科教材的只有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赵编的《农产品物流》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周洁红与许莹主编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两本,教材内容均涉及农产品物流相关问题,但对于本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其中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叠,是学生前期学习过的内容,不适合作为教材选用。因此,目前适合高年级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使用的《农产品物流》课程教材尤其匮乏,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

2.2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造成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因为该课程学时数较少,理论教学仅28学时,导致部分内容只能做概述性介绍,无法深入分析;第二,因为该课程实践性较强,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且农产品物流实验设备较少,如冷链物流与农产品追溯,只能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无法通过实践验证和分析,这也导致教学内容只能停留在面上,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

《农产品物流》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降低这些问题对教学的影响成为该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因此,通过对该课程进行教学知识点、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等进行研究,使这个问题得以解决。

3《农产品物流》课程教学知识点设计

由于缺少合适的教材,因此明确合适的教学内容尤为重要,通过查阅文献及到同类院校和企业调研,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涉及以下八个方面,见表1。在该课程教学中,应结合这八个方面知识点选择教材,针对当前教材匮乏的情况,可增加自编教材充实内容,以完善该课程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设计

4.1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让学生掌握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对该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设计。

4.1.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以学生分组方式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团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这要求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综合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系统规划与技术》等前期学过课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项目要求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活动的意愿加强,既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又为未来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设置的“教学项目”要求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教师可对教学项目进行设计,以物流项目穿插教学过程,教学项目,见表2。也可让学生自主选题教师审核同意后进行。

4.1.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项目,对每个教学项目先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如在项目三中,针对顺丰优选项目,要求学生已经掌握供应链的基本结构、流程、即时采购策略等知识以后再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提出问题如“顺丰优选供应链的模式是什么?”“顺丰优选供应链设计的原则是什么?”“顺丰优选供应链有什么优缺点?”等,要求学生结合问题进行分析。

4.1.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回忆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总结,非常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案例教学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结合教学项目进行,即可以部分教学项目为案例,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各种其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对项目方案进行评述,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

另一种方式是以学生主导,学生自编案例强化理论知识。这种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是: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组学生查阅大量文献和书籍,或到当地企业调研,针对所学知识完成一个企业案例,并上台限时演示案例幻灯片。[3]

以上方式对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均可有效提高,且教学效果较好。

4.2分组教学方式设计

4.2.1分组方法

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每个小组由5~6人组成,组员中至少有1人是成绩较突出的学生,2~3人是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2~3人是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分组是因为学生的各种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基础较好,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地分布在各个小组中,在小组的各种活动中可以使小组的成员相互学习、启发和补充,共同完成任务。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4.2.2课堂教学组织

分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把握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获取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对于农产品物流这门课程,因为农产品种类多,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物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木材物流与大黄鱼物流,由于产品本性差异较大,涉及运输、储存等物流活动有显著差别,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要求两组学生对这两种不同类型农产品物流进行介绍,然后请其他组对这两种农产品物流进行分析总结,进而理解“农产品物流运作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这一知识点,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产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本课程内容涉及农产品物流基本理论、农产品物流业务和农产品物流实践应用等内容,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物流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结合物流实践及部分教学项目,要求每组同学对教学项目内容做方案分析,并完成一个物流案例。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各组员会充分发挥自己所长,有的同学收集资料,有的同学做幻灯片,有的同学上台演讲,同学之间互相协调沟通,团队合作能力等都得到锻炼。对于教师而言,在案例汇报过程中,可以挖掘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对这部分同学加以指导,引导他们参加校级或省级以上的各级专业技能大赛。

5结论

农产品物流类课程对于拓展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职业兴趣有重要帮助。在面向2012级物流管理专业的该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优化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分组教学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饶淑雯.福建省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物流管理与工程,2012(12):75-77.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StS教育、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农村生物资源、田野、课堂

1.StS教育概述

1.1StS教育的涵义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1]。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理科各科教学与本学科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仅获得各学科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1.2StS教育与传统理科教育的区别

我国的传统理科教育有不少缺点,主要表现在:(1)过于偏重系统化分科知识,旧的知识框架和模式限制了各学科间的联系,限制了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职业训练及社会需要的联系;(2)重知识轻能力,能力的培养长期停留在一般个性心理特征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也缺乏培养扩展能力和灵活变通的有创造性的能力;(3)科学价值观偏移,导致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科学、技术、社会三者脱节[3]。而StS教育与传统理科教育截然不同,StS教育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理念更新、教师角色转变、学习方式变革、教学规范转型相联系[4]。

1.3StS教育的特点

(1)综合性

从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多视角、全面地引导学生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现实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科学素养的培养[5]。

(2)开放性

StS教育根据整个世界的变化趋势而不断更换主题,StS教育在强调科学系统本身开放的同时,还强调与其密切相关的技术系统、社会环境、认知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它内含一种开放的教学观。

(3)互动性

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联系,试图将科学中的某些观点和概念与这些观念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结构联系起来,试图将科学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协调起来.在教学实施中,强调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与合作的互动。

(4)多元性

StS教育的实施会因国家教育观念、民族文化特色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StS教育承认多元文化的教育方式、多元文化的教育资源,提倡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

(5)人本性

StS教育从目标上强调从个体的发展出发,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StS教育的学生中心取向强调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学生与教师、教材等客体相互交换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6)发展性

StS教育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通过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StS课程内容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素养的内涵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作为StS教育对象的人更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StS教育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不断发展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6]。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碰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和技术,需要培养了解社会,致力于社会的科学和技术人才[7]。StS教育因其独到的特性,是适应时代挑战,指导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构想。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StS教育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将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8]。

2.农村中学实施生物StS教育的优、劣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学生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70%以上,因此实施StS教育的重难点在农村中学[9]。生物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实验学科,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极易将科学、技术、社会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2.1农村中学实施生物StS教育的优势

现行农村中学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多半是动植物、环境保护、生态及人口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10]。所以农村中学在生物StS教学方面存在着以下优势:首先,学生感性知识丰富。农村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接触动植物及大自然的机会多,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及动植物等基本知识比较熟悉,教学时恰当地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有便利的实验和实习条件。生物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实践和实习获得的,像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及农作物的繁殖、管理,动物及家禽的习性观察和饲养等,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才能形成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再次,现行中学生物教材大大增加了演示、分组实验的数量,还增设有“看一看”、“动动手”、“做一做”等内容,这些内容中涉及的实验材料在农村很容易得到,而且有一些较简单的动植物材料,稍加整理就可以制成临时或永久性的直观教具,既能节约经费,又能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11]。

2.2农村中学实施生物StS教育的劣势

同时,农村中学与城区中学相比较,也存在不少劣势:第一,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一般比较紧张,教学设备比较简陋;第二,大部分农村地区目前还没有铺设网络,因此农村中学也无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生物教学[11]。

3.农村中学实施生物StS教育的方法

出于上述考虑,我们将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定位为: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现有资源,扬长避短,结合地域性特点,将生物学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与农村发展相结合,与劳动技术、农村特色经济相结合[12]。实施农村中学生物StS教育,可做如下一写尝试。

3.1课堂教学渗透StS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开展StS教育的主要平台。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3.1.1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

拓宽教学内容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适当地增补一些知识,以说明这些内容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13]。如在讲根的结构时,补充“怎样合理灌溉和施肥”;在讲茎的结构时,补充“果树的嫁接和修剪技术”;在讲真菌时,补充“几种常见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在讲遗传和变异时,补充“遗传病的调查和防治措施”;在讲生态系统时,补充“建造人工生态系统,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等等[14]。

3.1.2课堂中引入活的生物或实物材料

有“生的”就不要“死的”,有“真的”就不要“假的”,有“会动的”就不要“不会动的”。例如植物教材中列举的各类植物,在农村中学周围都可以见到。在讲叶的形态时,上课前让每个学生各自采集几片不同形态叶子,上课时对照挂图结合课本的内容提问,先让学生回答自己手中叶片的名称及形态,稍加启发,学生一般都能理解[15]。这种方式既有利于课堂气氛活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记忆。讲种子结构时,事先要求学生从家中带少量种子(大豆、玉米),老师浸泡后分发给每位学生,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种子进行观察。先察看颜色、形状,然后解剖观察构造。在观察中要指导学生把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的引导问题。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之处,点出胚是种子主要部分,是产生下一代植物的幼体;引导学生比较子叶和胚乳不同的地方,引出什么是单子叶植物,什么是双子叶植物的概念。利用农村周边丰富的生物资源,将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活的动植物或实物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对实物的观察、思考和老师提问启发,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注意力较集中,听课效果较好。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促进实现StS教育目标。

3.1.3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做好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教学中心须充分重视实验,发挥实验的作用。农村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十分有利,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大部分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例。比如参加过养鸡、养猪,帮助父母种植过水稻、蔬菜等农作物,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捉过鱼、摸过虾。他们在劳作中有意无意地观察到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惯和各种行为,脑海中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这些经验带到学校,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活跃了实验探索气氛,对实验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辅助作用。可根据农村学生的这些特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先后让学生自带牛蛙(代替青蛙)、鲫鱼、家鸽、兔子等活体,作过各种各样生物解剖实验。

3.2开辟田野课堂,开展课外教学

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在农村中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授课空间,把上课的地点定在菜地、田野[16]。学生在广阔的田野上,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难题带回到课堂研究讨论,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3.2.1采集制作标本,培养学生技能

带领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到学校周围的田野或山上,采集植物标本。首先实地进行整体标本和器官标本的分类,让学生重新认识和区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直根系和须根系。然后将带回的标本指导学生把新鲜含很多水份的植物体迅速压平,制作成扁平的腊叶标本,供课堂教学观摩之用。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季节,指导学生自制捕虫网在校园里、田野上进行捕捉蝴蝶、飞蛾……等[16]。并制成标本,充实课堂教具。通过这些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技能。

3.2.2培植与教学有关的植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可根据教学实践需要,在校园的空旷地开辟植物园,种植各种各样教学需要的植物,特别是当地较难找到的植物[17]。这种形式不仅绿化了环境,美化了校园,同时把种植的方法教会学生,让学生亲手种,种植全过程由学生自己观察,成果学生自己介绍,也可结合课外活动带学生到实地考察,把观察到的结果,与课本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3.3开展生物进农家课外活动

农村学生家长在生产实践中掌握的经验知识,大都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中所要学习和解决的问题[18]。因此,农村中学的生物StS教学完全可以实行与家庭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19]。另外,虽然学生家长的实践经验知识丰富,但有关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内部生理却缺乏科学性的认识。鉴于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让生物走进农家”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和家长的优势互补。比如棉农知道种植棉花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摘心、整枝,以防止棉花“疯长”,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互制约的缘故。这时候,指导学生把书本上讲过的知识向家长宣讲:根、茎、叶是营养器官,它们的生长叫营养生长;而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的生殖有关,它们的生长叫生殖生长。当家长在读农业科技这方面的书籍,见到这些科学术语时,就不会挠头了。再如,学生家长都知道大雨过后,要及时给庄稼排水,但是却不知这是为了保障庄稼的正常呼吸作用。果农懂得移栽果树苗时,要裁剪去许多叶片和小枝条,但却不懂得何谓蒸腾作用。菜农在移载菜苗时,知道要带土移植,但不知道是保护根毛,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保护根毛[19]。通过“让生物走进农家”的活动,学生使家长学到了生物科学知识,学生也从学以致用中体验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感受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让生物走进农家”还可以让学生纠正家长的许多错误概念。比如,家长一般习惯上把小麦和玉米分别称作小麦种子、玉米种子。当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这部分知识讲给家长听,并耐心讲解小麦和玉米为什么是果实,而不是种子。在家长恍然大悟的同时,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成功地实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渗透[20]。

总之,在农村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对StS教育的认识,以其精神,目标为指导,充分利用农村资源,紧密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丰富第二课堂,使StS教育改革新理念得以贯彻实施,保证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蔡玉梅,张素娟.浅谈StS教育与生物学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3(17):169~170.

[2]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4.

[3]杨元礼.StS教育与中学理科教育改革[J].中学生物教学,2000,5(4):56~57.

[4]黄晓论.StS教育的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2,7(9):30~35

[5]JohnHolman.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ducation[J].intjScieduc,1988,10(4):346-471.

[6]Vidandrews.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text)[m].newYork:Stanleythornespublishers)Ltd,1992:30~37.

[7]DeBoreGeorgee.aHistoryofideasinScienceeducation[J].intJScieduc,1998,21~32.

[8]罗新湘等.StS教育述评[J].教育发展,2003,12(3):54~56.

[9]何金旺.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现状及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S3):89~91.

[10]黄明韶.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学生物教学,1999,9(03):35~36.

[11]张改玲.生物教学中提高探究性学习效率的尝试.[J]山东教育,2005(Z2):84~85.

[12]余晓丽.中学生物实施StS教育浅论[J].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1999,19(6):110~111.

[13]张家学.利用农村有利条件为农村中学生物教学服务[J].教学交流,2005,7(5):96~98.

[14]江玉祥.关于加强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几点尝试[J].零陵学院学报2005,26(03):179~180.

[15]张义珍.浅谈农村中学如何开展生物教学.黑龙江科技信,2007,10(01):156~157.

[16]蔡建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StS教育[J].生物学通报,1995,30(9):40~41.

[17]王大满.农村中学生物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05,28(06):89~90.

[18]李菊英.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17(06):30~31.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篇6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于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有计划地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科技常识和文明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以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为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镇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

2、基本目标:通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精神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知识,了解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学会和掌握1-2种实用技术或从业技能,及时掌握有关农民致富的新经验、新信息,了解常用的经营管理和科普、文化、卫生知识,熟悉文明常识,努力培养大批有觉悟、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

二、教学内容

根据我镇农村实际,本着系统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主要安排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国内外农业介绍、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经营管理、市场信息、致富经验、农村卫生、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文化体育、公民道德和影视戏剧欣赏等14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具体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是:

1、政治理论

主要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辅导、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的基本知识、组织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党的群众工作、村务公开和**管理、优秀党员干部先进事迹等。

2、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党和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粮食安全、资源与环保、土地承包、农村费税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农产品流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就业、集体资产管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农村基本法律制度等。

3、国内外农业介绍

主要包括:世界各国农业概况及先进技术、生产模式,世界农产品贸易规则,中国和山东农业概况,山东农业各产业应对入世的对策等。

4、农村实用技术

主要包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地瓜、水稻等大田作物优质新品种栽培及产品加工技术;蔬菜新品种优质高产技术和无公害生产、大棚蔬菜生产、蔬菜加工储藏技术;苹果、梨、枣、桃、板栗、核桃、樱桃、葡萄、银杏等优质果品高产栽培技术和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果品加工保鲜技术;猪、牛、羊、鸡、鸭、驴、肉食鸽、兔等畜禽新品种养殖技术和疾病防疫、畜产品加工储藏技术;淡水养殖、混养等水产养殖加工技术;蝎子、黄粉虫、狐狸、貂、鸵鸟、鹿等野生动物养殖技术;牡丹、月季、玫瑰等花卉栽培和切花保鲜、盆景艺术、插花艺术及市场销售技术;林种苗木、平原和荒山绿化、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珍稀植物种植及木材加工技术;金银花、西洋参、天麻等药材栽培技术;山东绿茶生产、加工技术及茶艺;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农村电工等农业工程技术;沼气、秸秆、太阳能等农村能源利用技术。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

主要包括:农民进城务工须知;建筑工人操作技能;居室装饰装修技能;编织(柳编、麦秸编织等)、刺绣、剪纸、结艺等手工制作技能;营业员、医院护工、保育员、烹饪、服装剪裁、美容美发、保健按摩和餐饮、旅游、宾馆等服务技能,社区服务、家政服务技能;常用家用电器的维修技能;非机动车、机动车(摩托车、农用机动三轮、货车等)驾驶、保养与维修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等。

6、农村经营管理

主要包括:农村综合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统计和商务活动的基本知识等。

7、市场信息

主要包括:主要农产品市场行情,农用物资供求信息,用工信息,农村家庭日用品购买信息,农产品及农用物资市场供求分析,农产品、农用物资质量鉴别和认证等。

8、致富向导

主要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经验、方法,农民致富的做法、门路,各地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发展精品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农民投资理财基本知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典型经验等。

9、科普知识

主要包括: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基本科学知识;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基本知识,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科学常识,当代科学技术成就与现代农业科技革命,反对xx、封建迷信和伪科学,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1)

三、组织形式和有关要求

1、及时节目预告。村远程教育管理机构通过广播、公示栏等多种形式公布节目单,适时进行预告。

2、采用多种形式授课。课程主要采取本校教师专题辅导、案例分析、操作示范、影视剧等表现形式,力求通俗易懂、寓教于乐,使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喜闻乐见。

3、多形式开展教学辅导。根据教学计划和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需求,远程教育工作人员将结合上级部门的培训计划,组织科技下乡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辅导。利用科技教学示范实验基地,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和致富能手的作用,通过现场指导、典型示范等途径帮助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解决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4、适时开展学历教育培训工作。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和市委党校、农广校等组织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及群众学历教育工作,以涉农专业为主,培养各类农技能手和中专、大专学历人员,由主办学校提供教学资源。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篇7

关键词: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00-02

水土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耕地逐年减少,水资源日趋短缺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粮食减产、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土环境退化、土壤荒漠化等一系列与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紧密相连的资源环境问题,正在制约着当前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如何促进我国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发展和研究人员培养成为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农业水土工程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是研究水、土运移规律与持续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是合理利用农业水土资源,创造良好的农业水土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科学。作为以地学、生物学、气象学为理论基础,以工程学为技术基础的应用科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在我国曾先后被称为“农田水利”和“农田灌溉”,国际上普遍采用“水土工程”名称,我国于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定名为“农业水土工程”。

农业水土工程是在农田水利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最早把西欧水利科学技术介绍到我国并在《农政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农田水利有关问题,这是我国关于农业水土工程的最早著作。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农田水利作为一门科学逐渐形成,不断完善,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兴建了泾惠渠等关中大型灌溉工程开启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农田水利科学。我国关于“农田水利”最早的解释出现在李仪祉先生的《农田水利之合作》中。30年代中期李仪祉的《农田水利讲义》和沙玉清的《农田水利学》,对“农田水利”作了进一步科学地概括,形成了我国农田水利科学的初步体系。4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农业水利”一词。50年代以后,原苏联的影响起着很大作用。80年代以来,欧美的影响又逐渐增长,一些专家认为可以用“灌溉排水”来代替“农田水利”[2,3]。

早期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只是从水的角度出发,以水为出发点。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认识到“水、土、作物”三者是紧密相关的,应该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近20年来,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围绕我国西北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中国农业水研究中心。2003年武汉大学的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河海大学的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为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4]。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了农业水土工程专业。

2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对象的特点

农业水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以降水(灌溉)―土壤水―作物水―光合作用―干物质量―经济产量的转化关系和高效调控作为研究主线,从水分调控、水肥耦合、作物生理与遗传改良出发,探索提高各个环节中水的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的机理。就属性来说,其属于自然造物占主导地位,并受人为因素影响,是一种具有工程意义的自然过程,是人类农业生产历史产物,其形成受人类农业生产科技进步支配。同时,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又赋存于农业工程系统中,保持着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农业水土工程从根本上是以水的转化效率和生产效率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目的的动态研究过程。农业水土工程领域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各种单项技术互相渗透的显著特征。包括水利工程学、土壤学、作物学、生物学、遗传学、材料学、数学和化学等多学科有机地结合。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手段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的复杂。农业水土工程既要研究工程技术,又要研究包括农业水文学理论,流体力学与水力学理论,土壤物理学与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地表物质(水分、溶质、泥沙)迁移与能量转化理论,植物水分生理与抗逆性生理理论,农业气象学理论,农田生态学理论等。必须将相关理论与农业水土工程的核心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够推动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

(2)研究手段的复杂。为解决复杂现实的工程问题采取的实践手段复杂多变,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不断改进研究手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手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包括计机技术、核技术、信息技术、红外技术、遥感技术、电测技术、示踪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以及先进的灌排技术与设备的应用等,同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系统工程学、模糊数学、应用随机过程、系统动力学、信息论控制论、预测学与技术经济学等方法,借助这些技术与方法,才能从整体上考虑水―土壤―作物―大气之间关系,实现地表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的定量描述,才能科学地确定其调控方案使该领域由单纯的实验性质变为一门有较严格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的科学[5]。

(3)农业水土工程系统是开放性的。在其演化过程中不断地有新学科的加入,这又影响着系统的演化行为。

(4)系统具有时间属性。包括工程时间尺度,自然演替时间尺度,工程时间尺度既要关心其工程运营期间的稳定性,又受到自然演替时间尺度的限制,水―土壤―作物―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与传递属于短时间的尺度问题。对于不同生长期的水―土壤―作物―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与传递又属于长时间的尺度问题。

(5)存在着控制性条件。从水分调控、水肥耦合、作物生理与遗传改良出发,探索提高各个环节中水的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的机理。可以利用植物本身生理功能调节和挖掘植物本身的节水潜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作物水分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提升传统节水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利用现代新材料技术,解决节水设备与产品研发中的材料与工艺问题,提升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的技术水平;推进常规节水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和集成化,促进其大规模的应用,充分挖掘其节水的效果;在高效利用常规水资源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劣质水、天然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潜力[4]。

3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教学不足及对策

通过对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现代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分析可知,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严重不足。现针对存在的不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1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脱轨

本科阶段各专业划分明显,即使存在交叉也多是专业基础课上的共享。例如农田水利专业就很少涉及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农业水土工程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要等到研究生阶段才能够接触,这就导致问题的出现,如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的基础课程没有学习,影响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各相关专业本科生都可以报考,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不同,偏农学的本科生报考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虽然在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方面基础较好,但是水利和数学等就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为偏农学的本科生在本科阶段数学学习要求相对较低,水利方面的知识更是难以接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是以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中的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期达到农业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这个系统中,水分由土壤向植物的运动规律起关键性作用,农田水利专业本科生从事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在知识储备上占优势,建议农田水利专业的本科生报考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同时加强农田水利专业本科生农业生态系统及植物生理生态相关知识的学习。康绍忠在1993年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试办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本科班[5],这将大大提高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质量。

3.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作为科研人员,研究生指导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研究内容是不同的,甚至一些导师没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不足,从而影响了学生直接参加科研课题的机会。这一差别不但在各高校之间存在,在同一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内部区别也很大,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建议全国统一设立专门的研究生科研基金,用于研究生的培养。另外,各高校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区别很大,1992年康绍忠在他的文章中提出应在农业部所属教材编审委员会下设立农业水土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小组,讨论全国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教材的统一编写问题及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这一举措有利于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3.3学生掌握学科前沿不充分

学生从本科阶段进入研究生学习,学习方式需要有一个转变过程,现行的本科学生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已有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和思考,本科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制约其思考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研究生阶段只有主动探索性学习才能够完成相应的知识储备,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过渡时间较长,开始进入探索性研究阶段还没有完全掌握本领域的前沿。我国部分院校存在2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过短,研究生质量在时间上难以保证,建议农业水土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3年制培养方式。我国大部分高校文献检索能力有限,教师和学生不能获得本领域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建议各高校加大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投入,或者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为研究人员提供方便。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粮食危机问题,要求在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培养适应时代需要、高水平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人才,为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安全等重大战略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熊运章.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探源[J].西北高等农林教育,1994(增):155-158.

[2]熊运章.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2(增):1-5.

[3]熊运章,康绍忠.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及其发展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1996,12(4):6-9.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篇8

摘要:农业气象课是农业相关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此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基础理论知识和气象观测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不断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以及应用气象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本文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学提出新的要求,提出应该使学生明确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几点探讨。

关键词:农业气象教学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气象学科中应用气象学的重要分支。农业气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农业气象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较全面地掌握光照、温度、水分、大气、风和气压等农业气象要素的意义、特征、变化规律及形成各种天气过程的原因;初步弄清天气与农业天气、气候与农业气候的基本知识,掌握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的形成、变化规律及调节原理,掌握基本的农业气象要素和小气候的观测原理、方法及气象资料的分析整理方法。为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调节和改善农田气象环境条件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农业气象学基础。

一、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1农用气象预报服务

包括农业天气分析评估、农业灾害性天气、病虫害、作物适宜播种期、收获期、重要物候期、土壤水分、未来气候趋势预测和极端气候条件预测及对农林牧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等服务产品。同时预报服务也包括农业气象旬(月)报、雨情、墒情、温情、灾情、农业干旱监测专报,作物生育期间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年度农业气候评价,气象灾害评估与风险分析产品等服务产品。

1.2农用气候服务

包括农用气候专题分析、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农用气象灾害专题分析、农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精细化的农用气候动态区划及成果推广应用、退耕还林草气候适应性分析等服务产品。

1.3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包括开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的气候环境评价。如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甘草);制啤酒原料(啤酒大麦、啤酒花);油橄榄、百合、黄花菜、花椒、白兰瓜、酿酒葡萄、苹果、桃、板栗等作物。开展特色作物播种期、采摘期等时机、适宜天气预报;开展特色作物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响应;开展特色物极端天气条件和病虫害预报等服务产品。

二、加强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方法

2.1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农业气象课程应强调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而过去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模式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在诸多的教学改革中,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上的多媒体教学,是集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传媒为一体,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为抽象的理论课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显示出其显著的优越性。所以农业气象课程的教学方法也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改变原有传统的农业气象学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

2.2突出学生创新思维,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行为,有了创新行为,创新精神才有生命力,才有实际价值。生可以通过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农业气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比如说农田蒸散量是由作物叶面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造成的农田水分损失量,它是决定农田水分状况,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状况的重要因素。对于蒸散量的测定方法很多,无论那一种方法的测定都会有各自的优缺点,针对此问题如何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去理解农田蒸散量的测定,由老师加以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以期在测定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2.3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讨论学习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参与。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主角是学生,学生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新分析、筛选与整合,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将其观点与其他人探讨、交流,得出一定的结论。

例如,在讲灾害性天气时,教师首先提出讨论问题:你的家乡发生过什么灾害性天气?是怎样防御的?河北省有哪些灾害性天气?怎么形成的?采取什么防御措施?然后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并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课上分组讨论;学生讨论时教师在旁指导。

2.4增加实践教学比例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学时有限,上课时仅能安排学生做些最基本的认知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难实施。同时,农业气象实训课统计资料用时较多,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以后,熟悉仪器的时间很少。对于仪器使用方面,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理解和掌握,教师只能越俎代庖,由此造成了学生对教师过分的依赖。为克服这种弊端,我们从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增加实训课时所占的比例,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与使用方法,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请教或者共同探讨,逐步学会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仪器设备。

比如,利用我校现有的气象观测设备,完成对农田蒸散量的计算,通过学生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风速、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测定,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推导农田蒸散量的数值,既加深了同学们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结束语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气象学在观测手段研究方面正逐步实现自动化、遥测和精确化。在作物气象条件研究方面,从过去单因子研究向多因子综合研究发展,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开展数值模拟和模型实验。为了适应目前新形势下农业气象学的新任务和农林专业学生发展的要求,农业气象学必须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和思维转变。只有通过不断优化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做到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才能够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农业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淑云,林国智.农业气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7.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篇9

【关键词】农户转基因作物选择安全管理

目前,转基因玉米、棉花、烟草已经在我国大规模推广,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已经完成试验阶段,进入商业化推广的准备阶段。但是转基因作物与以往传统的改进良种有根本的区别。广大农户作为最为重要的主体对作物的认识和可接受度将决定转基因作物的未来。笔者通过实地调查,选取典型案例,进一步分析农户的选择行为,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一、典型案例

农户一:家中有4亩田,2个劳动力。当他到农技站购买种子时,技术员便向他推广转基因稻种(当然他并不知道这个新品种叫转基因水稻),当听说这种水稻不用施药时,他并一口气买了8斤种子(即他计划将全部田用作新品种)。因为传统的水稻品种每季要施3-4次药,而他最害怕施药。以前每次都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施药。

农户二:家中有7亩田,2个劳动力,当他到农技站购买种子时,技术员也向他推广转基因种子,优点多,缺点少。但是该农户只是将信将疑买了4斤种子(即2亩田),他是一个勤劳的农民,不管风雨都按时进行田间管理,当然施药,施肥也很及时,但是岁月不饶人,近年体力也在下降。于是他选一部分田用新品种,即使新品种有可能不理想,也不会对收入产生大的影响。如果今年的新品种正如宣传的那样,有许多优点,明年便进一步提高新品种面积。

农户三:有6亩田,2个劳动力,男性劳动力常年在县城务工,农忙或需田间管理时,便回家进行短期劳动。当他听说农技员推广的新种子,并没有立即购买。在一次闲聊中,他得知一个工友去年在选用这个品种时,没有听说产量高,还略低于传统品种,但考虑耽误一天时间便会损失40-50元,而回家打一次药要用2-3天时间,他最后买了6斤种(即3亩田),这样一天时间就可以。

农户四:有7亩田,2个劳动力,儿子在一重点大学上学,男性劳动力在镇邮政所上班。当身边的农户买着这种前所未闻的新品种时(因为他从来没听说水稻不需施药而产量高),他们便打电话给儿子,儿子告诉他们,这种水稻是转基因水稻,有可能对人体有害,并且不一定高产。因此他没有选用这种品种。

农户五:有4亩田,2个劳动力,村长,高中学历。他有阅读报纸的习惯,知道这种新品种的确抗虫,生命力较传统品种强,但是有可能对人体和牲畜有害,但是考虑自己是村长,其他农户很多选用而自己却没有,影响不好。于是他去农技站购买了2斤种子(1亩田的种子),并且他不打算将这亩田的水稻自用。

二、影响农户对转基因作物选择的因素

1、经济效益是第一因素。当农户在选择新的品种时,首先考虑现实的经济收益,如果新品种的总收益不如以前的品种,农户是不会轻易地改变对旧品种的依赖。转基因作物一般较传统作物的产量高,特殊的转基因作物还有一般品种不具备的品质,如抗虫、耐水旱、高温、有药用作用。农户可以省工时、省农业生产资料,减少不正常气候带来的损失。6个农户基本上考虑了这一因素。即使没有选择转基因作物的农户,也是出于对自身未来收益稳定性的担心。

2、农户对转基因作物的了解程度。转基因对于大多数农户是陌生的。他们对于这个新品种的优点主要集中在无需打药,而且产量高,而潜在的风险并没有被认识。农户中也有一些知识水平较好的,他们在多方权衡后才大规模改种。但是我们发现他们自己往往不食用转基因产品,而将其推向市场,进行风险转移。在农户4、5表现最为突出。农户4,户主本身知识不高,但其儿子有较高的文化。这时,儿子的建议决定了农户的选择。农户5,在农村中属于文化人,有读书阅报的习惯,平时对转基因作物有所了解,所以,他在选择时持慎重态度。

3、农户自身的劳动习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无论是现代农业,还是传统农业,对于农户自身劳动习惯都有依赖。特别在传统农业产区,农户的劳动量还比较大。杀虫除草是农作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许多农民认为这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这些工作一般在气温较高的天气下进行,农民在田间作业非常吃力,甚至出现高温农药中毒的现象,所以相当一部分农户疏于杀虫除草。转基因则减少了这些工作。所以平时就不爱田间管理的农户非常青睐转基因作物。而平时比较勤劳的农户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可以通过农户1和2的比较分析看出来。

4、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非农收入的上升。当前,许多农民在外务工,其中的一部分的劳动场所在居住地附近,没有放弃农业生产。这些农民一方面日平均劳动所得较农业生产大,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精力应对农业生产。转基因作物能够减轻生产负担,降低经济损失。同时他们比在家单纯务农的农民信息多,来自不同地区的工友有时提供不同的生产经验与建议。农户3将其一半的田地改种转基因水稻,既减轻自己的劳动负担,又防止潜在的经济风险。

三、农户转基因作物选择对安全管理的要求

1、完善制度,建立严格的转基因作物管理体系。转基因作物具有许多传统作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存在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对于环境安全的危害的人体危害。它可能演变成“超级杂草”,诱发自然生物种群改变,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引发害虫,野草等生物体对药性产生抗体,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这些问题虽然当前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旦爆发,其后果是毁灭性的。因此向农户推广转基因作物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管理。

目前,我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法律文件主要有:《农业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作物标识管理办法》,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销售转基因植物品种种子,必须有明显的文字标注,并应当提示使用时的安全控制措施。但是这些文件大多不够具体,容易出现政出多门,互相推诿的局面。

上述案例中的转基因水稻种子实际上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批,进行推广,这正说明我国当前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不够严格规范,对于潜在的风险认识不够,经济利益至上观念浓重。

2、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转基因作物比较特殊,其内在的一些特征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国开展转基因研究的科研院所有不少,但大部分以从事科学研究为主。从事种子推广,农业管理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不了解转基因。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介绍作物是报喜不报忧,当发生问题后,不能及时得到处理。

在案例中,也可明显看到推广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对于转基因作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但现实是,大部分农民一般信任工作人员。造成一种信息的路径依赖。各级政府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转基因知识培训。受到培训的工作人员向农民宣传相关知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3、建立农户参与式的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体系。转基因作物关系到国家的食品、粮食和环境安全。农民作为最大的主体,不应该仅仅是被管理者。他们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能够逐渐了解转基因作物的一些特征,比较与传统品种的差异,提供宝贵的意见。建立参与式管理体系,即是村为单位,划定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责任区,指定一些有一定文化、有责任心的农民为巡视员,及时跟踪转基因作物。当发生风险事故时,能够及时迅速将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启动风险应急处理预案,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4、设立转基因作物风险基金,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农户选择转基因作物最主要是考虑经济收益。但是当发生风险事故后,转基因产品便会出现卖难的局面,农户自身也不敢食用,容易造成社会事件。转基因作物风险基金的建立,能够在发生风险事故后,补偿各方损失,帮助农民恢复农业生产,避免产生恐慌心理。

(注:本文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基因安全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农作物的基本知识篇10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5)

摘要:概述了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阐述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25-04

作者简介:徐娟(197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企业经营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二五”科研课题“高职农业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8)

现代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的特点,正朝着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方向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不同规格的农技人才;要面向农村经济、面向农业生产、面向农民兄弟,走一条多方位、多层次办学的路子。

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

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农业,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征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专业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式循环,从自给农业发展为市场化农业。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农业发展突破了产销脱节、部门分割、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工业装备普遍使用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农田水利化、农地园艺化、农业设施化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传输、信息通讯等的网络化、现代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先进科技广泛应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科研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农业增产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同时,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也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生态环境受到重视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

高职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

(一)现代农业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要求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专业需求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以生产为主变成现在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多种专业并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农业技术类专业人才,包括农学专业、园艺专业、设施农业专业、园林技术专业、水产养殖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等。(2)生态环保类专业人才,包括农业生态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等。(3)食品加工类人才,包括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等。(4)流通服务类专业人才,包括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生态旅游专业、观光农业专业等。(5)工程机械类专业人才,包括水利工程专业、灌溉与排水技术专业、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等。(6)经营管理类专业人才,包括经济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等。

由于现代农业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不仅表现为不同专业的差别,而且也表现出同种专业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别。以生产类专业为例,它既需要研究型的高科技人才为其发展提供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持续动力,也需要应用型、推广型和服务型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

(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知识要求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人才的知识结构大致包含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前两者构成基础知识,后两者构成专业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而且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迁的出发点。具体而言,农业高职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文化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要求具备一定的政治、哲学、法律、公文写作、文秘、体育、计算机、英语、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所学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园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遗传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相关技术知识。比如,园艺专业主要有蔬菜栽培及育种、果树栽培与育种、设施园艺等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专业领域里的最新知识,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

专业拓展知识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以外的跨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知识。比如学农学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植物保护、园艺等专业的知识,了解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在现实的农业生产领域较好地开展工作。

(三)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具备以下六种能力。

专业能力指的是在所学专业领域里的专业核心能力。比如,兽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园林植物养护能力、园林工程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能力、园林工程管理能力等。

实践能力指的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这一系统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结构为依据。

创新能力指的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等。

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在农业产业实践中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才能在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迁移能力职业迁移是指人们随着社会进步和竞争加剧,打破一生只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的模式,进行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职业迁移能力也可称为通用技能,是职业主体将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时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衔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迁移能力是职业生涯中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它能适应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业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大农业观念、大生态意识、大环境意识,具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要爱农、学农、乐农,主动承担起改变农村、农民和农业现状的责任,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专业素质方面要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甘于探索的寂寞,经得起工作中失败的考验。有敏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有积极的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朝着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目标迈进。

文化素质方面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既有容纳世界优秀文化的胸襟,更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胸怀宽广,眼光远大,热爱自然,寻求和谐。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明晰办学定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农业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要求,主动承担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以服务“三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流通与服务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己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新教育思想,树立大产业观、大综合观、大市场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二)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涉农特色专业(群),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

作为农业高职院校,要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延长专业链,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要在加强原有种植类、养殖类等优势专业类群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需要,增设观光农业、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新专业。形成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与服务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例如,以畜牧兽医为代表的农业技术类特色专业群、以园林技术为代表的环境美化类特色专业群、以食品加工技术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服务类特色专业群、以物流管理为代表的流通服务类特色专业群、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代表的经营管理类特色专业群等。

(三)实施系列培训工程,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三农的能力

实施系列培训工程一是实施农业企业员工(农民)培训工程,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技术骨干队伍;造就一批服务现代农业主体的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支精干的经验人队伍,重点培训农民自办的各类流通组织的带头人和业务人员。二是实施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养、较强奉献精神的农技推广队伍。三是实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程,着重培养与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农业信息处理能力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一是成立专家智囊团,为地方政府与农业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职能作用,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二是鼓励教师个人积极承担农村、农业企业(行业)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学院与农业企业、农户合作,以“公司加农户”、“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企业和农户增收。四是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可选择省级重点建设的新农村示范村作为试点,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探索构建综合服务的院村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农业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五是以知识更新为目标,面向农民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在服务形式上,学校转变为农服务模式,设立为农服务窗口,建立为农服务网站,开通为农服务热线。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农业综合素养农业高职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农业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学农爱农、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现代农业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施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将国际化现代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工艺流程、农产品质量标准、流通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有利于专业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推进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与现代农业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农业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农业职业标准对接;引入农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情境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与农业企业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农业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放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家庭农场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拓展国内外产学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加强农业高职院校与农业企业、行业、地区的联合培养或合作培养,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院校与农业企业、地区联合或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早、较快地了解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与要求,可以更早地了解工作要求,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施智明.高职教育中职业迁移能力的开发与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6):13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