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壤学的主要内容十篇土壤学的主要内容十篇

土壤学的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54

土壤学的主要内容篇1

王明德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014035

【文章摘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速度的加快,土壤学的教学越发重要。本文将主要对农学专业土壤学教学质量进行分析。

【关键词】

农学;土壤学;教学质量

1教学内容的改革

1.1正确定位课程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土壤学主要是研究土壤的基本理论以及土壤分布的规律,学习土壤学是农学类学生需要基本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而进行土壤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以及土壤的分布规律。目前,农业发展迅速,而土壤学的重点和任务主要是从土壤的肥力出发,加强土壤肥力的培育,不断提高土壤的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土壤的持续利用。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课程内容以及农学类专业的特点的基础上,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着重了解和认识土壤的肥力以及土壤的类型。加强对土壤基础理论的认识,详细讲授土壤肥力的作用,掌握水分与土壤的肥力的关系。

1.2突出教学主线,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在许多学校,土壤教学安排的学时不多,基本是较少的学时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保证土壤教学的质量。在教学时,需要将各个章节划分为五个主题,即土壤组成、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分布以及当地主要土壤类型及特点。通过分解,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地了解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框架,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自主以及积极思考的能力。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听课时可以充分地集中注意力,从而主动地探索问题。

1.3站在学科前沿,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土壤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发展规律等知识的更新速度较慢,很多学生对土壤学的学习兴趣不大,经常感觉到学习土壤学时比较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土壤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增加新知识、丰富课本的内容,不断更新课本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查阅课外书籍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理论,随时关注土壤学的发展动态,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整理,随时向学生讲解,丰富学生的土壤学知识。

2进行土壤学实践教学

2.1土壤有机质部分实践教学

土壤肥力是土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土壤学的关键部分,土壤的有机质与整个农业的产生密切相关。在学校的教学安排上,教师基本都是讲授第三章的土壤有机质的教学内容的第十个学时后,才会开始安排学生进行土壤有机质有关的实验课程。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测量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对土壤有机质肥力的含量的测量。因此,教师在讲授土壤学课程时,首先对土壤学的有机质的理论进行详细地讲解,在进行土壤有机质的实验课之前,安排学生在野外充分地认识土壤,然后再进行土壤实验教学。在土壤实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重点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1)重点观察和认识三种以上的具有有机质含量的土壤,了解有机质含量的不同对土壤物理性状产生的影响。(2)详细查看具有不同有机质的土壤上残留的作物,通过对残留物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土壤的肥力的不同程度对农业作物产生增氧的影响。(3)学生学习如何规范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管,充分全面地掌握如何有效地进行风干土壤的制作和保存技巧。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份土壤有机质观察学习的实习报告。通过进行实地实训,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认识和掌握土壤有机质对在土壤肥力中所起的作用,加强学生对风干土壤的水分以及有机质含量的测量。采取先理论教学、再实践观察测量以及实验测定的调整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土壤有机质部分的知识。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保证其能够独立地完成土壤有机质测量的实际工作,提高学生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等完整技能。

2.2野外调查部分实践教学

实施土壤野外调查实践往往是土壤学最主要以及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土壤学有一个综合全面的认识。野外土壤实习一般采取集中形式进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交通条件和交通工具、个专业集中进行和教师工作的任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难以保证野外土壤实习的正常有序地进行。野外土壤实习的理论重点是分析成土冈素在土壤形成和发育所起的作用。由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难度较大,所以在进行野外调查实习时,需要对各个章节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进行分散学习,从而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讲授土壤的形成、发育以及分类之前,提前进行野外调查,同时开展土壤综合实验的内容,不断加强学生对实践的认识。避免产生学生对这方面产生空白的现象。对野外的调查实践可以安排四天的实践,第一天主要是安排学生查看录像、观察不同的土壤类型样本,将野外调查工具提前准备充分;第二天主要安排学生对典型的土壤的剖面进行详细地描述;第三天安排学生对成土的五种因素,即流水沉积母质、风积母质的形成以及河流、植被和地形,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什么影响;第四天主要是整理土壤样本,要求学生完成野外调查报告。明确野外调查的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每组学生需要取出完整的剖面层次里的土壤样本,并且完整地保留下来以供以后评价实践成绩的标准。第二,至少观察三种以上的成土过程。第三,查阅1份县级以上的土壤志。充分了解具体的土壤类型的划分以及土壤水分的养成状况。通过进行野外调查实践,使学生全面地掌握挖掘土壤剖面和土壤样品采集,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独立地进行有关土壤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实现土壤教学的目标。

3总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土壤学的教学内容,加强土壤学的实践操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土壤学实用性以及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丰富的土壤理论知识,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材的建设与改革,在多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土壤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英荷、洪坚平、田晓红.提高土壤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2):169—171

[2]张锡洲、王昌全、李廷轩.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12(17):158-159

[3]田应兵、王文凯.地方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2(16):244-246

土壤学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土壤污染与防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08-02

《土壤污染与防治》是一门研究土壤中污染物污染规律、迁移转化及治理的一门专业课程,它着重于对土壤污染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土壤污染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完善环境科学知识结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将来从事土壤污染与修复工作奠定知识和基础技能。

一、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日益受到重视。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从污染开始到后果显现需要一个长时间、间接、逐步积累的过程,土壤中的污染物往往是通过农作物吸收、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引发人们健康的变化,最终才能被人们认识和发现。土壤污染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直到1955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富山市神通川流域出现了“痛痛病”后土壤污染研究才步入正轨。更重要的是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移动速度缓慢,土壤受到污染和破坏后很难恢复,同时我国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立法不完善,污染治理的主体不明确,进一步导致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困难。在高校开设《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土壤污染状况的重视程度,而且能够培养出一批土壤污染与防治的工作者,同时提高全民防治土壤污染的意识。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土壤污染与防治是介于土壤学与环境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土壤科学的发展较早,起初仅是研究土壤圈内部的理化性状和质能交换,随着研究技术与手段的提高,土壤科学所涉及的范围已扩展到自然界的各个圈层。由于土壤是人类处于镉圈层活动的一个纽带,同时自身又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体,联系面宽、用途广,因此,土壤学是一门综合而又十分复杂的自然学科。总的来说,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中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和植物生长关系的学科。

从土壤学的角度看,土壤污染与防治是土壤学向环境学渗透而产生的新分支;从环境科学看,土壤污染与防治属于环境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我们所理解的土壤污染与防治是以“人类与土壤污染”这一对特殊矛盾体为其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无机、有机物染污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等动态规律,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与防治,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土壤环境容量及质量评价,土壤污染的修复与利用技术。

从传统土壤学与土壤污染与防治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出来,两者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所区别。土壤污染与防治是以传统土壤学为基础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在《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中,土壤学的基本知识内容是学习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讲授中没有对土壤的基本知识再行赘述。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着重强调了土壤污染的危害、污染的规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土壤污染的修复治理及土壤污染的评价。

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所学的环境科学专业所学的土壤污染与防治,则主要以土壤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为重点,及由于人类的不恰当利用方式对土壤造成的损害及其修复。土壤污染与防治方面的教材共有四部,分别是林成谷(1989年)、杨景辉(1995年)、夏立江(2001年)、洪坚平(2005年)进行编写的。就选用教材内容分布来看绪论占5%,土壤污染占8%,无机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占13%,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占10%,肥料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占8%,固体废物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占12%,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与防治占8%,酸沉降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占6%,污染土壤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占8%,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占12%,工矿区污染土壤的合理利用与复垦占10%。

就整个教学内容来看,课程教授内容以土壤圈与土壤污染的关系,土壤污染与防治的发展史、现状、危害,特别是土壤污染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土壤污染与防治的内容与任务开始,详细讲解了土壤污染物性质、种类、来源,及无机、有机污染物、肥料对土壤的影响,阐述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固体废弃物、污水灌溉、酸沉降等对土壤与环境的影响、工矿区污染土壤的特点,着重阐述了对污染土壤监测评价与修复技术,具体学时分布见表1。

按照讲课内容28个学时来看,土壤基础内容的讲述仅有4个学时,这对于从未接触过土壤知识的本科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其专业课的学习中,有专门讲述土壤学、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化学的课程,如用55%的时间来讲解土壤污染与防治,如用较大篇幅讲解土壤污染的现状及危害,不仅重复,也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土壤学基础知识。

三、关于《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成效

多媒体教学具有画面多、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的功能。在《土壤污染与防治》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这些特点,更加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

通过两位主讲教师的努力,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将环境污染现象的真实、生动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了解现实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触目惊心的感受,更真切地体会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引征众多研究的数据,展示了污染物在土壤中转移的规律,参考大量文献资料,详细介绍了国外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了现场,提高了学生对土壤污染的直观认识,同时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减少了板书的时间,有利于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实验、实习教学提高学生案例处理能力

实验、实习教学是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未设置实验、实习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及动手能力,可将工矿、企业、农田污染地作为学生实习与实验的基地或采样点,必须从实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习教学方式的改革入手,真正解决实习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自己取样,调研当地土壤的基本结构与情况,分析存在的污染问题,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在调查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采样点土壤给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该土壤污染问题治理与修复的方法,并设计出可行有效的实施方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习结束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知识独立完成实习报告,要求学生必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认识,努力克服实习报告的“克隆”现象。

3.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在《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土壤基本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判断土壤是否有污染发生、为何种污染物、危害程度及相应的污染源情况等,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农业生产上对广大环境保护工作者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工作即将全面结束,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我国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有效处理土壤污染的问题,需要高校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随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的知识也将不断更新,因此要充分注重教材的建设与改革,以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洪坚平.土壤污染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土壤学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大机械;土壤结构性特征;压实

中图分类号:F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01-01

当今时代是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农业生产中大型机械的运用也愈加广泛。大型机械在耕作中的应用具有高效率、使农业高集约化的作用,是农业发展的积极推动力。土壤在机械化的作业中,不可避免的会结构上的变化,国内外对于这方面也多有研究,其中机械压实是主要的研究方向,在最先关注此问题的欧美各国,对机械对土壤的压实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出机械压实土壤后会破坏土壤原有的结构,对农作物生产产生负面影响的结论。在耕地作业中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土壤压实一方面,还会造成土壤疏松,但同时关于压实和疏松研究大机械对土壤影响,还未曾出现。黑土区是我国农业生产十分重要的耕作区,黑土土壤本书抗蚀性不佳,再加上人为和自然因素对其施加的影响,造成黑土土壤侵蚀严重。针对东北黑土耕地区本身存在的一些土壤现状,分析研究其机械耕作前后土壤结构的变化和由此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为大机械的科学化作业和土壤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

1.具体研究区域和方法

1.1研究地区自然条件

被研究区域为黑龙江省克山县克山农场,地势高低不平,海拔和平均坡度分别为240到340米,3度,该区域土壤绝大部分为黑土,小部分草甸土分布于低洼地带。该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每年十一月到第二年四月中旬为土壤的结冻期,深度最大达到215米。

1.2具体的研究方法

由于马铃薯的生长和成熟过程对土壤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研究对象选择分别由大、中型机械耕作的马铃薯田为最佳。2006年九月到十月的耕地,在收获农作物前后以及土壤深松以后,在样田选择六个研究样点,从地面0厘米土层开始到80厘米垂直土层内,每10厘米布设和选取一个样点,3次处理过后重复。

主要使用的大机械有两种,一种是卡特公司(美)的mt865履带式拖拉机,一种是GRimme公司(德)的V562-815轮式马铃薯收获机。选取的中型机械是我国东方红-1002履带式拖拉机。

确定好样地已经作业机械后,可对土壤的硬度进行性质测定。使用te-3型土壤硬度计来测定土壤硬度,使用规格为100Cm3的环刀对土壤孔隙度以及容重进行测定。

1.3实验数据的处理

主要使用eXCeL软件以及Sigmaplot科学绘图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实施t检验。

2.实验结果分析

2.1土壤硬度与机械耕作的关系

机械在马铃薯样地耕作过程中,土壤结构产生最明显变化的是收获与深松的过程,大中机械性能存在差异,因此作业土壤的硬度变化垂直产生一定的规律性,0至80公分的土层内,大型机械对土层硬度的影响分三层,分别为耕作区与压实积累区和无影响区,中机械作业后土壤的硬度也有以上三层分区,但每层变化较大机械作业浅,对17.5公分到30公分的土壤硬度影响最大。大型机械进行收获和深松工作后土壤硬度与收获前相比明显降低;而中型机械作业土壤的前后变化在0至17.5公分处于大型机械相同,幅度较小。机械结构功能与样地土壤深度和硬度具有紧密关系,所以产生以上的影响。

就作业深度来说,大型深松机比中小型联合整地机达到的深度要深许多,有的机械带有的铲尖还可以防治土壤形成新的结板层,因此大型机械对于土壤影响的强度和效力更加明显。实验表明,压实积累区在机械作用下产生如下规律性表现:机械作业时对土壤的碾压次数随着深松、收获后、收货前不断增多,土壤的硬度也随着碾压的增多而增加。大型机械在压实积累区对土层硬度的影响比中型机械深10厘米,范围也要更大,由此可看出大型机械压实土壤主要是在土壤的压实积累区,以下土层的土壤硬度各种机械都无法产生影响。

2.2土壤容重与机械耕作的关系

土壤的孔隙分布和紧实程度的特性可有土壤容重反应出来,土壤容重对于土壤水气热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可对土壤上的作物产生影响。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大中型机械在作业过程中都会对土壤的容重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明显不同。中型机械可逐渐增加土壤容重而大型机械则降低容重,因此大型机械收获作物的过程也是疏松土壤的过程,虽然效果并不明显。大型机械在作业时,在非耕地的下层土壤层的容重影响主要是压实积累,但对非耕作的下层土壤和耕作土壤人的容重都未有明显影响,所以大机械与土壤的关系仍主要是良性的。中型机械在耕地收获前和整地后对土壤容重的影响表现为改良和压实,但对容重的影响还是以压实为主。

2.3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与机械耕作的关系

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是反应土壤水分的重要指标,土壤水分的各方面变化都与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着重要关系。大型机械可使耕作表层土壤nCp/Cp增加,但对非耕作的深层土壤影响不大。实验证明土壤的大机械作业与土壤结构的关系还是良性关系,产生的效应也以正效应居多;中型机械则与土壤良性关系不明显,主要是压实土壤。大型机械的耕作方式可对土壤形成一定的保护性,但同时也会由于对土壤深层结构的搅动,加速土壤的消耗。研究显示,大机械的深松作业,最佳位置为板结层以下2至3公分处,此处既可使土壤板结层破除,又可减轻作业机械燃料消耗与零件磨损,因此在大机械耕地作业时,需对土壤结构和水分等特性进行详细了解,以此选择正确的作业方式和土壤适宜深度,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效果。

结语

1)土壤与机械耕作的关系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大型机械的影响主要是疏松土壤,并对耕作表层土壤具有改良作用;中型机械则会由于耕作中促成土壤形成新的结板层,因此对土壤有不利的影响。

2)大中型机械对土壤硬度的影响均存在耕作区、压实积累区和无影响区三个层面的变化,但中型机械的影响较轻,且会形成土壤板结层。

3)耕作区表层土壤的容重会在大机械的作用下降低,深层非耕作土壤的容重则会增加;中型机械对耕作区土壤容重的影响主要是新结板层形成的关系,深层非耕作区的容重会因压实而增加。

4)大型机械对耕地表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的影响会对土壤产生积极的作用,中型机械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的关系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wange-H(王恩),ChenX-w(陈祥伟).effectofheavymachineryoperationonsoilthreephasesandavailablenutrientinphaeozemRegion.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水土保持学报),2007,21(4):98-102(inChinese)

[2]Xiap(夏萍),RenL(任丽).Changesofsoilphysica,lchemicalandecologicalfactorsundermechanizedcultivation.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19-322(inChi-nese)

土壤学的主要内容篇4

摘要:土壤肥料学实验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研究综述了部分高校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学分、学时、实验项目及实验内容设置情况,结合红河学院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目前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以期为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7.021

explorationandpracticeofteachingReforminSoilFertilizerScienceexperiment

 

ZHanGDe-gang,LiUYan-hong,SHiXian,LiChun-yan

(CollegeofLife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ofHonghe,mengzi,Yunnan661100,China)

 

abstract:Soilandfertilizerexperimentwasakindofplantproductionspecializedbasiccourse.thisarticlereviewedcoursecredits,hours,experimentalprojectsandexperimentalcontentsettingsofsoilandfertilizerexperimentfromsomeuniversities,combinedwithsurveyresultsofHongheuniversity’ssoilandfertilizerexperimentalquestionnaire,presentsoilandfertilizerexperimentteachingproblemswereanalyzed,measuresforsoilandfertilizerexperimentteachingreformandcurriculumconstructionwereproposed,inordertoprovideareferenceforsoilandfertilizerexperimentcurriculumreform,constructionandimprovingthequalityofteaching.

 

Keywords:soilfertilizerscience;experiment;teachingreform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全过程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开发智力资源、孕育发明创造、丰富人类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1]。土壤肥料学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2]。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对土壤肥料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的同时,着重给学生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3]。

 

本研究归纳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土壤肥料学精品课程资料及部分文献资料,分析了目前部分高校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结合红河学院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学习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目前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1部分高校土壤肥料学实验开设情况

1.1实验课时、学分及实验项目

《土壤肥料学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土壤肥料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常用科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由表1并结合部分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目前该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实验类别设置在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之间有很大差别,还有部分学校还是《土壤肥料学》理论课程的附属课程。从学分上看,有0.5~1个学分不等;从学时上看,有16~36个学时不等。由于学分学时的不同,实验项目设置上也存在差异,实验项目5~14个不等。另外,除室内实验野外,部分学校还安排1~2d的野外实习。

 

1.2实验项目内容

从表1可以看出,从开设频度来看,土壤学部分土壤有机质测定和土壤速效养分测定(部分学校分别开设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分析、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和土壤酸碱性测定等经典实验被大多数院校开设。其他实验如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测定,主要成土矿物、岩石和母质的识别,土壤微量元素的测定等根据各学校学时安排被部分学校选开。

 

肥料学部分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过磷酸钙有效磷的测定两个实验被大部分院校开设。其他实验项目根据各学校情况选开,如作物缺素症状的外形诊断、植物体内全氮磷钾测定、尿素含氮量测定、尿素肥料中缩二脲含量的测定、磷二铵中水溶性磷的测定和肥料中钾含量的测定等。

 

2红河学院土壤肥料学实验开设及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2.1红河学院土壤肥料学实验开设情况

红河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土壤肥料学实验》是农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为1个学分,实践课对应36学时,在秋季学期开设。在参考了其他院校该门课程的开设情况后,结合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验设置如表1所示。

2.2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学习情况调查

为充分了解学生对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的认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形式,问卷题目的设计考虑了实验课程开设必要性、兴趣、实验内容设置、学习收获及考核方法方面,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对刚学习过这门课程的红河学院农学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和农学两个专业的2008、2009级175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等后作出选择,并对结果进行统计,问卷回收率100%,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土壤学的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03-02

一、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土壤肥料学是我校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目前,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需要,故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符合课程发展趋势。

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方便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资源上网也方便了本地从事农业工作人员自学,并通过与学校教师在线交流,促使教师了解驻马店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土壤、施肥等问题,并组织学生到农田中实地调查、取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补充丰富了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

我校办学目标是“开放式、国际化、地方性、应用型”,努力培养和造就“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响应学校办学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自主地学习、复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其是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教学网络开发非常必要。

二、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内容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资源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使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得以延伸,实现网络资源有效辅助课堂教学。

课程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复制及延伸,因此,首先要提供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相关内容,包括课程信息、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电子课件、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等。其中,课程信息主要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和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个初步认识并以自身的条件制订学习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课程理论教学的重点,必须完整清晰地体现在网络课堂中,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核心内容;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复习与检测。其次,课程网络资源还要提供一些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一些开放性实验、实践,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实践(实验)的类型和项目,结合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指导教师的建议,设计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实验)。最后,上传学生进行实践(实验)后整理的科研文章及图片,以供师生有效交流,促使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步骤

土壤肥料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制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分模块进行组织、编写、上传材料。该建设阶段包括六个方面:

1.首先,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模块的设置、教学内容、实践(实验)教学、网上交流等方面的要求及建议;第二,从网上学习同类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借鉴其先进经验;第三,研究国内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及所需人才的要求条件,并与本地农业专家座谈听取他们对网络资源如何与行业接轨,如何能体现出应用型教学的本质等建议,对土壤肥料学网络资源建设内容、标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使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师、学习者、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共同需要。

2.教学团队的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讨论网络教学资源的模块设置,每一模块的内容及要求、每位教师所要完成的内容、网络维护、管理、教学内容的更新等进行讨论,制定该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详细计划。

3.根据设置的模块分层次、分步骤上传网络教学资源内容。

4.组织学生对上传的教学网络资源内容进行学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5.邀请校内外农业专家、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对本课程网络资源内容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使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和社会。

6.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宣传及推广,使企业、社会相关人员、学生参与进去,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在线交流为使用者、管理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用者从网络教学资源中获取知识,管理者能够不断从交流中了解网络教学资源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加以完善。

第二阶段是该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应组织主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并上网;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要相互检查教案、相互听课,对每位教师上课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建议,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进步,接着组织教师对自己主讲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录像、修改、整理并上网,接受学生、专家对讲课的质量进行监督及评价。

第三个阶段是把土壤肥料学课程中一些涉及化学反应等的难点以动画形式进行演示,辅助教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组织教师把所讲内容中要做动画的部分内容进行汇总,并聘请动画专业的老师讲授并协助动画制作,把土壤发生演变的过程、有机质的矿化与腐殖化过程、胶体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置换过程、植物吸收并运输养分的过程、不同植物不同缺素症状等制作成动画,辅助学生对这些难点的学习及理解。

第四阶段是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应经常召开会议,畅谈教学方式、手段上的创新、发现,课堂上对教学环境的有效把握及调控,课堂中一些突发事情的控制及处理。把这些交流心得写出来并进行整理成为教改论文进行发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勇于发现、创新及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的教改项目,为申请精品课程做准备。

四、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网络资源平台建设是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第一,教师队伍模块,主要介绍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的教学与技术专长、教学情况、技术服务。教学与技术专长主要介绍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情况主要包括主讲课程、所承担的实践教学、教学研究论文情况;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教师在本地为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授课情况及所承担的课题和获得的科研奖励。通过这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及其他人员对该课程教师队伍有所了解,使教师接受社会监督、评价的重要窗口,也是外界对教师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的了解,有利于教师利用技术专长服务于地方经济。

第二,课程建设模块,主要包括本课程的介绍、教材建设的过程、教学改革获奖情况。通过这些方面的介绍使学习者对本课程建设过程、发展情况及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教学改革等获得的成效有所了解。

第三,工学结合模块,主要包括校企结合、实训基地、制度规范、实训成果。校企结合主要向外界展示与本课程相关企业、单位联盟及学生实习实训情况。使更多企业对我校学生能正确认识,有利于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同时也为新的联盟企业合作创造条件,为学生今后就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实践教学模块,把实践(实验)的教案、大纲、指导、实验项目上网,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实践(实验)进行预习、了解所要上实践(实验)的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有利于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第五,在线教学模块,包括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来进行预习、学习、复习该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心得可在网上交流平台中进行分享。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学生通过在线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其能够做到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全面了解、整体把握。

第六,在线交流模块,包括学习心得、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及科研动态等。网上交流主要为学生、其他使用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教师较能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科研动态主要向外界展示教学团队及学生课题申报、结项、情况。

五、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辅助课堂教学为目标,故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校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还不太完善、不系统化、还缺乏一些具有创新性模块,并且各模块中的内容有待完善、网页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及学生科研动态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在线交流平台教师不能及时回答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实践、科研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对负责管理各教学资源模块的教师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各模块的更新情况,尤其是在线交流平台;再者,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团队要经常召开会议,探讨各模块内容的建设及创新;第三,教师应结合本地农业、土壤、肥料施用的现状、土壤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一些创新性实验(实践)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自主完成研究,并及时上传学生科研动态,促使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保荣.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1):52-53.

[2]向守兵.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初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8.

[3]谭玮.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12(31):92-96.

[4]盛正发.问题与反思: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6):62-65.

[5]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eB/oL].http:///new/.

土壤学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小兴安岭人工落叶松;土壤分析方法;变化

随着对小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为提高林地生产力,该区开始进行大范围的人工更新造林工作。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和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做为小兴安岭林区造林树种之一,因其生长速度快等,受到林区经营单位的喜爱,营造了相当数量的人工林落叶松纯林,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一味追求人工落叶松的速生丰产,忽视了它的林学特性,造成群落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研究人工落叶松林地质量降低和林地土壤质量变化的规律,揭示其土壤变化规律以及与林地生产力的变化关系,找出最佳生物调控措施,实现人工林落叶松速生丰产和持续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生产力,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小兴安岭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土壤分布状况

小兴安岭位于中黑龙江省中北部,地处北纬46°28′至49°21′,东经127°42′至130°14′。西北接伊勒呼里山,东南到松花江畔,长约500公里小兴安岭属低山丘陵,山势浑园,山顶也较平坦,平均海拔高度400-600m,个别山峰1000m以上,南部区域主要以片岩和花岗岩为主、北主要以砂砾岩、页岩和玄武岩为主。该区冬长夏短,生长期125-150天,年降水量500-800mm,土壤主要有暗棕壤、沼泽土、草甸土、黑土和黑钙土,其中暗棕壤分布最为广泛。地带性的顶极群落是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混交林。由于该区的长期过量的采伐破坏,原始红松林急剧减小,取而代之的是林相残破的天然次生林,为恢复森林植被、满足木材生产的需求和提高林地生产力,该地区人工营造了较大面积的针叶纯林,主要有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红松、云杉、樟子松等……

2.小兴安岭林区人工落叶松造林方式

落叶松属阳性树种,喜光性强,10年内稍耐侧方庇荫,对水分要求较高,适于土层深厚,湿润、排水良好的山中下部生长,对山麓、沼泽、草甸、湿润而肥沃的阴坡、阳坡、河谷或山顶均能适应其生长,耐寒能力强……落叶松现行的造林方式为植苗,苗龄2-3年,初植密度一般为3300-10000株/hm2,株行距为1.5m×2m、1m×2m、1m×m或植苗组造林,多采用人工纯林营造方式,要求林地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比较均一。

3.营造人工落叶松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3.1人工营造落叶松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土壤物理性质是衡量林地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保持土壤肥力以及促进植物吸收和利用有重要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直接影响林地生产力和林木的生长。不同的造林方式、采伐方式可对林分结构进行调整,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也能够使林分土壤肥力发生变化。经过研究发现,采用多树种造林或保留一定的天然林木,丰富林分中植物,可以改善和调整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和肥力,提高林分生产力。

3.1.1人工落叶松林土壤容重的变化

土壤容重是土壤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容重亦称“土壤假比重”。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量的比值。土壤容重的大小能反映出土壤的结构、松紧度、孔隙度、通气性、土体内生物活动以及根系伸展时候的阻力状况,一般含矿物质多而结构差的土壤(如砂土),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之间;含有机质多而结构好的土壤(如农业土壤),土壤溶重在1.1-1.4之间。由于人工落叶松林内枯叶丰富土壤熟化程度较高,容积比重常较小,土壤溶重通常在0.8-1.2之间。

3.1.2人工落叶松林土壤孔隙度的变化

土壤孔隙可分为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的水分移动缓慢,溶解植物所需的养分对植物生长有重要作用,它是提供给植物根系吸收或为蒸发土壤提供水分,而非毛管孔隙外为水分的暂时贮存提供了空间和提供土壤水分通道。一般来讲,人工落叶松土壤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同时存在且总孔隙度在50%―60%左右,非毛管孔隙占20%―40%为较理想的状态,因人工落叶松林下凋落物较多,腐殖质土层较厚,孔隙度相对较大,土壤通气性相对好,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同时较高的孔隙度使土壤具有较高的水分渗透性,增加了土壤的蓄水能力。

3.1.3人工落叶松林土壤水分的变化

任何土壤内的空隙都是由水分和空气充持着,前者增加时后者减小,土壤具有强大的持水蓄水能力可调解森林中的水分,这一特征主要与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及土壤厚度有关。森林涵养水源作用在于林下土壤,质地细、疏松多孔,有机质含量高和胶体多的土壤储水量多,反之储水量少。

人工落叶松林下枯枝落叶多、湿度较大、分解快,会使土壤容重降低,改善土壤的孔隙度和通透性,以及土壤的水分物理特性,从而改变人工落叶松纯林的土壤物理性质。

3.2人工营造落叶松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2.1人工落叶松林土壤pH值变化

土壤的pH值受母岩、降水、地形、植被等影响,pH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动近而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林木的生长,落叶松的凋落物中含灰分少且有树脂和单宁等酸性物质,土壤常呈酸性反应,通常pH在6.1左右,pH值的测定时要对不同的土层深度进行测定,特别是根系布区的pH值情况,实践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pH值逐步递减。单纯营造人工落叶松,特别是人工落叶松采伐后在原地继续营造落叶松,将会导致土壤进一步酸化,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较大,不利于土壤养分的保存和积累。可通过采伐等调整森林群落的种类和群落结构就能达到改就土壤pH值的目的。

3.2.2人工落叶松林土壤有机质变化

人工落叶松林下常常是分解速率慢于凋落速率,从而形成枯枝落叶层,在这个层次中凋落物层、半腐层、腐殖层是逐渐过度的,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因落叶松林死地被物呈酸性反应,限制微生物活动,所以分解缓慢,这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的释放,其次,土壤微生物、物动、植物根系也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分解、养分循环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再次,土壤动物机械粉碎纤维素和木质素,微生物参加土壤有机质的腐化和矿化作同,构成腐生食物链的营养级其残体增加了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与质量变化是土壤肥力、质量状况的最重要特征,是制约土壤理化性质的关键因素。土壤有机质是林分生产力与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在人工落叶松的抚育管理生产经营中可通过不同的方式人为干扰,从而调整森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3.2.3人工落叶松林土壤养分变化

土壤肥力的变化是人工落叶松林土壤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土壤养分的测定分析测定土壤养分全量及有效性,养分全量分析代表了土壤养分的长期储量,经过一定强度的间伐后人工落叶松中土壤全n和速效n、全p和速效p在三年内基本保持在原的含量上,多年以后差别加大,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下植被类型来改善土壤养分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通过缓慢的风化和腐殖质矿化才能使大部分有机碎屑,腐殖质,不溶性无机化合物成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有效成分。

总之,土壤肥力是封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和空气的能力,虽然调整土壤结构和肥力是个时间较长的事情,但科学合理的研究林分土壤结构,建立合理的落叶松林地土壤调控方法和技术措施,对提高林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实现落叶松人工林持续速生丰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土壤学的主要内容篇7

摘要:为改善吹填土的理化性质,实现吹填土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充分利用,通过室内土柱淋洗试验,研究在不同施用量下土壤调理剂对吹填土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及各种离子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调理剂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淋洗过程中,各处理淋洗液全盐含量先急剧下降,之后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ph值先显著升高,后缓慢升高并逐渐趋于稳定;淋洗后土壤容重降低17%以上,渗透速率提高到0.20mm·min-1以上,水解氮、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全盐、k+、na+、ca2+、mg2+、cl-、so42-含量较淋洗前原土均有90%以上降幅。

 

关键词:吹填土;土柱试验;土壤调理剂;土壤理化性质

中图分类号:tu471.99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5

吹填土又名填充土,具有粘粒比重、相对密度和容重较大、结构性差、孔隙度和渗透系数小、碱性和含盐量高(为氯化钠型)以及自然脱盐率极差的特点[1]。该土一般是在疏通整治河道、围海造陆的时候,用挖泥船和泥浆泵通过水力把港口或者江河的泥砂吹填而形成的沉淀土。所以,要充分发挥吹填土在城市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优化吹填土的理化性质,使其向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方向演化显得至关重要。对于滨海吹填土的改良,以往主要是采用暗管排盐、生态修复、客土、灌溉淋洗等措施[2-4],并且土壤调理剂也主要用在改良内陆盐碱土方面[5-6],其在改良滨海吹填土方面的应用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以天津南港工业区吹填土为例,采用土壤调理剂掺拌改良与室内土柱淋洗相结合的试验,研究土壤调理剂改良吹填土的可行性,为吹填土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土壤为天津市南港工业区碱化度较高的吹填土,试验地土壤的含盐量为22.26g·kg-1,ph值为8.27,容重为1.98g·cm-3,渗透率约为零,孔隙度为28.78%,水解氮(an)含量28.2mg·kg-1,全氮(tn)含量0.329mg·kg-1,有效磷(olsen-p)含量37.6mg·kg-1,速效钾(ak)含量594mg·kg-1,有机质(som)含量14g·kg-1。

 

试验所用的调理剂主要有3种,编号a、b、c,分别由诺沃肥、脱硫石膏和蘑菇棒3种成分按不同比例配制而成,各成分配比及其基本性质见表1。其中诺沃肥是土豆面粉、玉米淀粉等原材料的发酵残渣,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蘑菇棒主要是用食用菌生产后的废弃菌棒经腐熟后制成,因此,该土壤调理剂为有机无机复混调理剂。

 

1.2试验方法

土柱装置是用内直径19cm的有机玻璃管,采用室内自来水进行淋洗。淋洗过程中保持水流缓慢,土柱底部装有10cm厚的石子和石英砂作为反滤层,土柱下方装有渗漏排水孔,可收集滤液。

 

选择0~60cm耕层土壤作为控盐改碱的目标,先将风干土样过2mm筛,然后混合均匀,量取7份等体积干土,其中1份做对照,其余6份分别按体积分数10%,20%的调理剂a、调理剂b、调理剂c进行完全混合均匀后装入土柱,对应标记为a1、a2、b1、b2、c1、c2,土柱高度60cm。装填后的土柱用自来水慢速饱和。待土柱饱和后,静置4d。待调理剂与土壤充分接触后,开始淋洗试验。根据淋洗液电导率调节灌水量,每天灌水前收集各土柱渗滤水。直至淋出液的电导率达到标准值为止。淋洗结束后,对土柱内的土壤与淋出液各指标进行测定。

 

1.3样品制备及测定方法

将土柱内的土壤取出,自然风干,磨碎,过2mm筛后备用。所有的土样均制备1∶5土水比浸提液,并与淋出液测定其电导率(ec1∶5)、ph值和离子组成含量。ec1∶5采用ddsj-308a型电导率仪和djs-1c型电导电极测定。ph值采用phs-3c型ph计和e-201-c型ph复合电极进行测定。na+和k+采用火焰光度计测定。ca2+、mg2+、cl-、so42-、co32-、hco3-采用土壤盐分常规法测定。an含量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tn含量采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定,olsen-p含量采用碳酸氢钠法测定,速效钾ak含量采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计法测定,som含量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

 

每个土样进行3次重复测试,取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测试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土壤容重、渗透性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它们不仅影响土壤孔隙度与孔隙大小分配、土壤的穿透阻力及土壤水肥气热变化,而且影响植物生长及根系在土壤中的穿插和活力大小[6-9]。一般说来,土壤容重小、孔隙度大、渗透率大,表明土壤比较疏松,结构良好,有益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的活动;反之,土壤容重大、孔隙度小、渗透率小,则土壤紧实,土壤结构差。

 

由图1可知,施用不同土壤调理剂后,土壤容重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调理剂a下降约17%,调理剂b、c下降约19%;但同种调理剂不同施用量下,土壤容重无明显变化。土壤渗透率均比对照有明显增加,其中对照组土壤基本无渗透率;但调理剂a渗透率约为0.25mm·min-1,调理剂b渗透率约为0.20mm·min-1,c渗透率约为0.56mm·min-1,故c组渗透率明显优于a、b两组。因此,调理剂c更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疏松土壤,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

 

2.2土壤调理剂对淋出液全盐量、ph值的影响

2.2.1土壤调理剂对淋出液全盐量的影响图2是各调理剂不同使用量下,土壤全盐量随淋洗累积用水量(淋洗时间)的变化规律。由此可知,不同处理下土柱试验的淋洗液含盐量变化规律表现相同,即在整个淋洗过程中,淋洗液含盐量逐渐减小。淋洗初期,随淋洗用水量增加而显著减小,之后则随用水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但不同处理间盐分的淋洗强度与淋洗用水量有所不同,其中盐分淋洗强度与调理剂中石膏添加量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石膏添加量越高,峰值越大,即20%调理剂a>20%调理剂b>10%调理剂a>20%调理剂c>10%调理剂b>10%调理剂c>对照;盐分淋洗强度与调理剂用量则呈现负相关,10%调理剂c处理经35l地下水淋洗后淋洗液全盐量降到0.3g·l-1以下。由于在淋洗初期土壤溶液盐浓度很高,淋洗速率很快且淋洗效果明显;随着土壤溶液盐浓度逐渐降低,淋洗效率也逐渐降低,所以淋洗后期的脱盐效果并不明显。

2.2.2土壤调理剂对淋出液ph值的影响图3是不同土壤调理剂施用量下吹填土的淋出液p

h值随淋洗过程用水量(淋洗时间)的变化。由此可见,不同土壤调理剂用量下吹填土淋出液ph值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即均先显著升高、后缓慢升高并逐渐趋于稳定。其中,10%调理剂c、20%调理剂a处理下ph值大小差异较为显著,其它处理ph值大小变化不显著。此外,由表2可知,淋洗结束后,a1、a2、b1、b2、c1、c2各处理ph值均在8±0.06上下浮动,适宜植物生长,而对照土壤经淋洗后严重碱化,ph值上升至9以上。

 

2.3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养分含量、离子组成的影响

由表3可知,对照养分含量在灌水淋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tn和olsen-p下降程度较大,分别为53%和49%;an和som分别下降30%和23%,而ak下降较少,约为19%。但添加调理剂的各处理养分含量虽经淋洗却也有所升高,其中a1、a2、b1、b2养分含量略有升高,c1、c2养分含量显著升高,这与土壤调理剂中诺沃肥、蘑菇棒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见,土壤调理剂不仅可以改良土壤结构,而且还可以增加淋洗后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调理剂c表现更为显著。

 

淋洗结束后,土壤的离子组成情况如表4所示。由表可见,添加土壤调理剂后地下水淋洗有显著的脱盐效果。与原始土壤相比,各处理全盐量明显降低,对照、a1、a2、b1、b2、c1、c2的脱盐率分别为73%,86%,85%,86%,85%,87%,88%。从土壤盐离子组成来看,原始土壤属于典型的氯化钠型盐土,而可溶性盐离子的累积对植被生长有很大的毒害效应,且na+含量过高对土壤结构破坏也很严重。因此,降低土壤中na+和cl-含量是改良的方向。由表4可知,试验土壤中除co32-含量不变,hco3-含量增加外,其他阴阳离子含量都明显降低。与原始土壤相比,对照、a1、a2、b1、b2、c1、c2的na+含量分别降低93%,98%,99%,98%,98%,98%,99%,cl-含量也均降低95%以上。说明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地下水淋洗起到了很好的改良效果,但同一调理剂不同使用量淋洗效果无明显差异。

 

3结论与讨论

淋洗过程中,各处理淋洗液全盐先急剧减小,之后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ph值均先显著升高,后缓慢升高并逐渐趋于稳定;淋洗结束后,a1、a2、b1、b2、c1、c2各处理土壤ph值均在8±0.06上下浮动,而对照土壤ph值上升至9以上。

 

经土壤调理剂掺拌改良和室内土柱淋洗相结合,滨海吹填土的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重减小和渗透速率明显提高;an、tn、olsen-p、ak和som含量增加;土壤离子组成改变,k+、na+、ca2+、mg2+、cl-、so42-含量均明显降低,hco3-含量明显升高。对本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佳土壤调理剂为c。

 

施用土壤调理剂可以有效降低吹填土盐分含量,但考虑土壤调理剂成分组成,添加过多也可造成盐分的累积、淋洗水量的增加和淋洗时间的延长。因此,要根据吹填土的基本理化性质添加适量的土壤调理剂才能达到最好的改良效果,本试验土壤调理剂较佳添加量为10%,最优量有待进一步探讨。

 

对盐土在淋洗过程中ph值升高的原因,陈邦本、殷仪华等[11-12]根据jurner和hinrich等[13-14]关于ph值与caco3沉淀溶解理论,认为盐土脱盐ph值上升是由于对土壤进行淋洗造成ca2+流失,土壤中ca2+的流失造成caco3水解加速,进而提高hco3-含量以及ph值。因此,可以说适量的ca2+有助于改变土壤酸碱性。

 

参考文献:

[1]刘莹,王清,肖树芳.不同地区吹填土基本性质对比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03(4):197-200.

[2]张万钧,郭育文,王斗天,等.滨海海涂地区绿化及排盐工程技术探讨与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1,3(5):79-85.

[3]邹桂梅,苏德荣,黄明勇,等.人工种植盐地碱蓬改良吹填土的试验研究[j].草业科学,2010,27(4):51-56.

[4]王承君,魏剑,苏亚勋,等.滨海吹填快速脱盐技术的初步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6):52-55.

[5]李凤霞,杨涓,许兴,等.烟气脱硫废弃物在盐碱地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土壤,2010,42(3):352-357.

[6]李跃进,乌力更,卢永兴,等.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改良碱化土壤田间试验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4(s1):10-15.

[7]韩凤朋,郑纪勇,李占斌,等.pam对土壤物理性状以及水分分布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4):70-74.

[8]任坤,任树梅,杨培岭,等.caso4在改良碱化土壤过程中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6,25(4):77-80.

[9]张海军,李跃进,陈昌和,等.脱硫石膏改良碱土过程中特征值变化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7):165-168.

[10]斯格尔,李跃进,崔智勇,等.脱硫石膏改良碱土5年后稳定性跟踪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73-76.

[11]陈邦本,方明,胡蓉卿,等.江苏滨海盐土碱化可能性的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10(2):76-81.

[12]殷仪华,陈邦本.江苏滨海盐土脱盐过程ph值上升原因的探讨[j].土壤学报,1991,22(1):5-7.

[13]jurnerrc,brianlm.thephofcalcareoussoil[j].soilsci,1965,82:337-342.

土壤学的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土壤学教学质量内容与方法教师能力

土壤学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和一些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要在教学规定的课时内学会土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技能,还需要实时地了解土壤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先进的应用技术。只有这样学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才能脱颖而出。因此,针对土壤学课程的整体安排与设计,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土壤学研究成果以及一些优秀的土壤学教材,同时也对土壤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理论知识的教授更加同步。

一、顺应现代社会发展,改进土壤学教学内容

根据本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土壤学课程组将土壤学的教学大纲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订。与之前的对比,完善之后的大纲更加彰显出了土壤学自身的鲜明特点和重难点,从而在宏观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对土壤学独特的系统性加以重点强调,内容上重点讲解土壤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且,还要突出对人类的地球生存环境的影响的重要因素,如土壤圈、生物圈、水循环圈以及大气圈的物质交流和能量转换等因素,更加彰显出在资源与环境科学的领域中土壤学科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从整个生态系统综合的角度,不仅要传授关于土壤圈中各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础知识,还要介绍土壤圈与其他圈层之间重要的物质交流与能量转换对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影响,这些过程中包括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具体分类以及土壤的分布特点。

二、革新教学方法,促使知识教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

1.比较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大多在土壤学实验课和课外实践中采用,可以用来检验学生对实验和实践的准备情况,能够有效地反馈学生对课堂上所传授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课后自学。这种方式是为了解决土壤学学时变少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可以把一些简单易懂的容易自学的知识交给学生们课后自学,然后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以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3.针对性写作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写作的能力。就是当老师讲完一个章节的理论知识后,可以从中总结出若干方面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针对这些问题查阅资料后撰写论文。论文完成后让老师批阅。例如教师在讲完土壤污染后,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农药污染的严峻形势提出若干问题,然后分派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到的信息撰写论文来讨论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以及写作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专题讲座。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师教授完一段完整的理论知识后,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学者开展相关的课题讲座,如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防治的专题讲座、土壤质量改良的专题讲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的专题讲座等。

5.试验设计。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在一段理论课程结束后,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与土壤质量、水分、施肥等相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去尝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试验方案[1]。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教学实践,增强学生课外实践能力

1.结合社会中的农业问题设计实验。在土壤学的实验课程中,针对目前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减少一些更偏向理论的实验,如验证土壤离子交换现象、实地考察土壤结构实验,增加关于土壤肥力方面的实验,如土壤肥力的测定、影响土壤肥力因素的测定等[2]。

2.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研究生论文进行实践。可以将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和研究生的论文与学生的课外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参与到相关实验的设计、采集样品、处理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的完整过程。在完整地参与整个过程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通过让学生们的实践学习很好地融入到教师们的科研中来,可以分担教师的一些工作,节约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从学生的角度,他们可以通过这个过程熟悉科研项目的模式,使得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以上这些方法,可以使得学生们在土壤学的学习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土壤学的魅力所在,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土壤学的教学质量,使得土壤学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3]。

参考文献

[1]孙清关于土壤学实习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尝试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2年。

土壤学的主要内容篇9

论文摘要提出重庆市主城区园林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偏碱、养分含量低和物理性质差等,并针对各种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化学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护措施等,以期给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园林绿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1],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2]。然而,由于园林景观和绿化效果主要是由植物直接来体现的[3],园林植物的质量易受到重视,而对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基质——土壤的质量则往往考虑较少[4,5]。重庆主城区园林土壤来源复杂,相当数量的土壤存在ph值偏高、养分含量低、容重大、砾石含量高、质地黏重、通气性差等缺陷,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苗木成活困难、苗木成活后长势衰弱、后期管护困难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园林绿化又好又快的发展。目前,重庆市正在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随着大量园林建设的进行,园林土壤的问题越发凸显。如何管理和改良园林土壤质量,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已显得十分重要。

1重庆主城区园林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主城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褶皱带的平行岭谷间,城市土壤以紫色砂泥岩风化物上发育的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为主[6]。园林土壤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土壤,其特性不同于城市的一般土壤或农田土,其主要来自客土,很大一部分是外来土或添加物。重庆主城区内大量的城市建设使园林土壤土源复杂,土体层次紊乱,表土经常被移走或被底土掩埋,土层中常掺入底层僵土或生土,以及大量的砾石和建筑垃圾等;加之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其结构退化,养分缺失,影响了园林植物的生态绿化效果。重庆主城区园林土壤主要存在三大主要问题,即偏碱、养分含量低、物理性质差。

1.1土壤偏碱

重庆主城区大部分园林土壤的酸碱性为中性偏碱,ph值在7.0~8.5,其中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强碱性土壤(ph值>8.5),对桂花、香樟、雪松、杜鹃、山茶等喜酸性园林植物而言,这样的土壤条件会大大降低其种植成活率,严重影响其生长。

1.2土壤养分含量低

重庆主城区园林工程进行填埋建植的土壤主要有建筑过程中挖掘出地下未充分熟化养分贫瘠的土壤、混合了建筑垃圾的施工剩土、山地土壤,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氮、磷含量都普遍偏低。据调查,重庆市街约55%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约40%的土壤有效氮含量偏低,约60%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偏低,速效钾含量中等[7]。这样的养分含量水平容易导致植株恢复缓慢、生长受阻。加之对园林绿地养分的补给往往不能使其土壤肥力达到平衡,土壤肥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制约了城市绿地生产力的提高。

1.3土壤物理性质差

重庆主城区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土层侵蚀和堆积作用频繁[6],加上广泛分布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夹杂在土层中,在建筑施工时极易致使大量的岩石侵入栽植土壤中,一些栽植土壤还含有大量建筑碎石、砖块、水泥、石灰等建筑垃圾。未清除这些侵入体就地栽植,特别是栽植大树,容易导致泥团外露、苗木泥团周围形成空洞、水分和养分流失、新生根系生长困难等,最终将导致苗木死亡。重庆主城区园林土壤的容重偏高,由于施工压轧、行人践踏、硬化铺装等人为活动,土壤的结构被严重破坏,有的土壤容重高达1.60~1.80mg/m3[7]。特别是大量行道树的根系被挤压在硬化路面下有限的土壤中,直接造成土壤水气循环受阻等不利条件,使得根系发育受阻,树木生长困难,对直根系的乔木类园林植物危害尤其严重。

2土壤改良措施

2.1偏碱土壤的改良措施

2.1.1化学措施。①离子中和。改良偏碱土壤的常用措施,对于大面积的偏碱土壤改良较适合。主要是通过强酸根离子将土壤中的碱性离子中和,达到降低土壤碱性的目的,如施用硫磺、硫酸亚铁、柠檬酸等。在实际应用时,要确定用量的大小,一般应通过测定土壤的总碱度再计算出相对精确的用量,也可以根据中和试验筛选出相对合适的用量。②施有机肥。有机肥料含有许多腐殖酸等酸性物质,可中和土壤中的碱性物质,防止土壤板结,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它还具有很强的螯合能力,能交换土壤团粒上的致碱离子。不仅能降低土壤酸碱性,还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1.2工程措施。①穴土置换。局部土壤的改良措施之一,对于栽植树木的偏碱土壤改良较适合。在开挖需要种植喜酸性园林植物的栽植坑时,适量放大树坑,栽植前,在树坑中填入原本酸性的或者经过化学改良好的偏碱栽植土,使植物根部周围的小范围内的土壤酸碱性得到改善,以维持树木生命力,待树木生根发芽后其对碱性危害的抗性增强。②挖沟排水。土壤中的致碱物质主要是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地表水能溶解表层土壤中的致碱物质,再通过挖沟排水,把含有致碱物质的土壤深层水排出,达到有效降低致碱物质含量从而降低土壤碱性的目的。同时,应控制好排水沟的密度和深度,可以对排水沟进行加盖和装饰,这样既能防止意外发生,又能提高景观质量。

2.1.3生物措施。①栽植耐碱园林植物。一些园林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耐碱能力,如海桐、木槿、柽柳、石榴、栾树、椰树、仙人掌、康乃馨等。这些园林植物都能在ph值7.5~8.5的碱性土壤中生长发育。对于ph值8.5以上的强碱性土壤,因为其高碱性对土壤水肥平衡和园林植物生理代谢的强烈影响,对这些耐碱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也会产生危害,应该先改良再栽植。②栽植绿肥植物。一些绿肥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碱性物质,同时又能在其根部分泌酸性物质以及其根瘤腐化后能在土壤中残留酸性物质。因此,栽植绿肥植物能达到降低土壤酸碱性的目的,可以用作碱性土壤生物改良的绿肥植物有麦草、黑麦草、燕麦、绿豆、苜蓿等。对于新建设的单位、公园、小区等绿地,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改良。

2.2养分不足土壤的改良措施

2.2.1有机肥料培肥。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能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状况,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保证植物生长的养分需求。常见的有机肥有泥炭、油饼、鸡粪、菌包等。在新建绿地过程中,对于土壤养分不足的绿地,首先要施入足够的有机肥,具体做法是,栽植乔木前把有机肥和栽植土混合后填于树坑底部;栽植灌木或地被植物前在表土上均匀地撒上一层有机肥,再翻耕于土壤中。对现有绿地也应追施有机肥,补充土壤的养分库。具体做法是,乔木绿地可以转孔施肥,灌木或地被植物绿地可以沟施或撒施。

2.2.2化学肥料培肥。施用化学肥料是目前绿地补充土壤养分的最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化肥养分的单一性,长期施用将造成土壤养分的不平衡,特别是不科学的施用方法将引起土壤板结,恶化土壤环境,影响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测土配方施肥是解决施用化肥造成土壤养分失衡的有效途径。一种方法是测土施肥:先化验土壤,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再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计算出一个经济合理的施肥量,这是最科学、准确的施肥方法。另一种方法是配方施肥,配方肥是根据不同植物的需肥特性配制化学肥料配方,根据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选用适合的配方,这种方法虽没有考虑土壤的状况,但也算相对合理[8]。

2.2.3商品化复合改良剂培肥。与常见的有机和无机肥料相比,商品化复合土壤改良剂具有更快速的改良效果,其主要成分有矿质养分、有益活性微生物、生长激素等,其作用机理为促进土壤养分转化,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活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恢复。在园林建设中,利用商品化复合土壤改良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改良土壤的效果,提高绿地的绿化质量。

2.3物理性质差土壤的改良措施

2.3.1工程措施。①清除砾石和建筑垃圾。对于有大量的岩石、砖块、水泥、石灰等侵入体的栽植土壤,必须清除这些危害因素,最好对要栽植植物的表层土进行翻耕,在翻耕的过程中去除。②防止压实。在绿地平土和栽植植物时,采用人工驳运和回填,尽可能地减少机械作业,防止压实土壤。对建好的绿地进行防护,防止人为的践踏。③开沟排水。开沟排水能防止植物根部积水,缓解水气矛盾。一般来说,排水沟应略低于园林植物根系深度,以保证园林植物根系周围地下水的排出。应根据土壤情况和对园林景观的影响确定间距大小。④利用有机覆盖物。有机覆盖物是目前国外城市地表覆盖中比较盛行的一类覆盖物质,主要有废弃的树皮、核鳞、树叶、松针、木片、草叶等植物材料。有机覆盖物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能减轻环境胁迫对植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还具有防尘、装饰的功能。⑤采用透气透水材料。采用加放人工透气管的方法改善乔木根部透气性。具体做法是,将塑料管用无纺布包裹两头,空档处填满珍珠岩,放置于树木根部,管长以从园林植物根部至地表为宜,人为地在土壤中营造出透气空间,从而改善园林植物根部的透气性。

2.3.2管护措施。翻松培肥,通过翻松土壤打破板结层,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加,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增强,养分得到释放。在翻松土壤的过程中,可以往土壤中掺入泥炭、树皮、树叶、珍珠岩等,增加土壤中的孔隙,使土壤的容重降低,从而改善通气状况。

3结语

园林土壤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对其改良的工作是个重要的过程,而其特殊性质又决定了对其改良又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园林绿化建设中,通过多种改良措施为园林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对园林植物在种植后成活和恢复生长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是提高园林绿化质量的根本基础。同时,与具体的改良措施相比,园林土壤的质量管理也非常重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园林土壤准入体系、珍惜保护土壤表层土、建立适合园林绿化的栽植和养护规范、控制土壤污染等手段,能有效地促进园林土壤的改良和保护,是提高园林绿化质量的有力保障。

4参考文献

[1]张菊芳,方海兰,项建光,等.加强园林土壤质量管理确保上海园林绿化建设质量水平[j].上海标准化,2002(6):53-54.

土壤学的主要内容篇10

关键词:深沟;造林;秸秆;土壤;变化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9802

1引言

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较为严重,如我国西北一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风沙较大,植被生长的环境较为恶劣。同时,土地荒漠化不仅仅是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也是世界突出的环境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加大治理的力度,维护生态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深沟造林覆盖秸秆的方式,不仅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容量,还能够为林木的生长提供水资源的供给,使得林木成长势头较好。目前,秸秆技术在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地区使用较为频繁,它不仅能够减少水分散失,还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尤其是一些风沙较大地区,通过深沟造林的方式,还能够截留风沙所携带的物质,增加林木周围的有机物运动。

2材料与方法

2.1试验地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2012~2016年在新疆盆地林地内进行。盆地属于干旱区,常年高温,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且盆地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有关部门需要加大治理的力度,使其能够得到绿化,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盆地内土壤养分较低,盐分较高,本实验选取此地,主要是为了通过秸秆覆盖查看其前后的土壤和盐分变化,查看秸秆技术能否应对这两类问题,如果可行,应当在这种类型的土地上加以实施,如果前后无任何变化,则找出相应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改进。

2.2试验的方法

研究主要选取了面积为15000m2的试验区,然后工作人员利用机械设备挖出深沟。将苗木种植到沟里,先不急于灌溉,把一定量的麦秆铺在沟里,麦秆的长度一般在5cm范围内。本试验主要采用对照的方式,通过对比反映出相应的试验结果。因此,工作人员会在两个同等的沟里试验区a和试验区B,种植一样品种的树种。试验区a在深沟65cm的时候铺上秸秆,而试验区B在65cm处不铺设秸秆。然后对照两者的试验结果。另外,在土壤的测定标准有:颗粒、饱和度等,盐分的测定主要有:总盐、So2-4等。试验数据主要采用excel和SpSS软件来加以统计。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4.1对土壤改良的影响

通过上述试验可知:秸秆能够改良土壤,秸秆在铺设之后,会吸引一些小虫子,提高树木周围生物的活动量。秸秆和动物尸体在腐烂之后,出现了微生物活动现象,这样一来,不仅有利改良土壤,对于树木的生长也是极为有利的。再有,由于秸秆和微生物增加了土壤的容量,增大土壤的空隙。在没有铺设秸秆之前,土壤只是服务于林木,土壤内部也少有微生物的介入,所以土壤的容量一般,空隙一般,在这种土壤环境中生长的林木,由于没有足够的土壤养分,因此,大多数林木成长的速度较为缓慢。另外,试验人员在初期覆盖秸秆的过程中,土壤的变化还不很大,但是随着铺设的时间越来越长,土壤的变化也就越来越显著。试验表明:在我国一些干旱少雨的地区可以实施深沟秸秆覆盖的方法,它不仅能够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对于当地的绿化也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的。而且,如果在干旱风沙地带开展深沟造林,还能够截留下大风所携带的物质,有利于改良林木土壤,使得林木能够健康生长。

2017年2月绿色科技第3期

陈宝玉:深沟造林条件下秸秆覆盖对土壤养分和盐分变化的影响资源与产业

4.2盐分运动的影响

经过试验发现,深沟的盐分从土壤表层到深层呈现不断增大的态势,这一态势的原因主要有:由于采用了深沟造林的方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被的高度,这样一来就可以达到集水洗盐的效果。另外,秸秆覆盖的方式,能够抑制水分的蒸发,从而达到盐分上升的效果。深沟中覆盖秸秆,使得水分不易扩散,起到了集聚水分的作用。林木的生长最需要的水资源,但这不意味着水越多越好,而是要掌握一定的度,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会采取滴灌的方式来保持水分。深沟中覆盖秸秆,既能够提供林木生长水分,又可以持续不断地补水,因此,试验中采取深沟秸秆覆盖的方式,林木的生长一般较好。参考文献:

[1]鲁天平,史征,刘永萍,等.深沟造林条件下秸秆覆盖对土壤养分和盐分变化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12):165~172.

[2]张金珠,王振华,虎胆・吐马尔白.秸秆覆盖对滴灌棉花土壤水盐运移及根系分布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2):1467~1476.

[3]宫秀杰,来永才,钱春荣,等.耕作方式对松嫩平原北部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4(1):115~120.

[4]王同朝,李小艳,李仟,等.秸秆覆盖和土壤水分互作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3):280~287.

[5]王维,郑曙峰,路曦结,等.农田秸秆覆盖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18):8343~8346.

[6]田云峰,史征,鲁天平.秸秆覆盖对深沟造林地土壤温度与含水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6):207,216.

[7]乔海龙,刘小京,李伟强,等.秸秆深层覆盖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小麦生长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5):885~889.

[8]汪可欣,付强,张中昊,等.秸秆覆盖与表土耕作对东北黑土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6(3):131~137.

[9]韩瑞芸,陈哲,杨世琦.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磷及水土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9):148~154.

[10]赵荣玮,张建军,陈宝强,等.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分和当年造林成活率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6(6):87~93.

[11]李飞跃,汪建飞.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3(14).

[12]张达斌,姚鹏伟,李婧,等.豆科绿肥及施氮量对旱地麦田土壤主要肥力性状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7).

[13]⑵鹄觯段长勇,张嫣紫,等.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14]高菊生,徐明岗,董春华,等.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2).

[15]游东海,田霄鸿,把余玲,等.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

[16]毛伟,李文西,张富春,等.稻麦轮作制下连续秸秆全量还田对耕地质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2(6).

[17]苗峰,赵炳梓,陈金林.秸秆还田与施氮量耦合对冬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土壤,2012(3).

[18]王淑娟,田霄鸿,李硕,等.长期地表覆盖及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2).

[19]刘长奇,黄亚继,王昕晔,等.玉米秸秆制精制油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