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十篇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十篇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9:38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篇1

土耳其有着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优势,与欧洲许多发达国家联系紧密;但劣势为其能源缺乏,例如石油与天然气,该国需要进口70%的能源以满足需求。能源的依赖困扰着土耳其的工业发展———在纺织和服装工业,能源成本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土耳其靠近中东地区,不安定的局势也是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

1.1土耳其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土耳其于1933年建立了以生产多种纺织品为主业的国有公司Sumerbank,1933年后,大多数纺织与服装相关的小生产商,加入到Sumerbank体系。Sumerbank通过投资与职业教育,带动了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经过1923年至1962年纺织和服装生产能力逐年增长,尤其在库库罗瓦地区(Cuku-rova)生产的棉花,是对当时土耳其以棉为基础的纺织工业的重要支撑。1962年至1972年,土耳其政府推行重要的替代政策以扶植本国工业。在第一个发展阶段,私人企业得到加强。1972年,第一个纺织工业协会在布尔萨(Bursa)成立。同年,土耳其第一次变成了一个纺织品净出口国家。1980年至1989年,出口导向型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土耳其纺织制品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截止1990年,纺织品制品在土耳其出口中已达到9.3%,现今已达54亿美元年出口额的纺织工业已成为土耳其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与欧盟达成了关税协议,土耳其的纺织工业产能从1990年开始持续增长。土耳其纺织企业每年会把其利润的相当额度用于购置设备上,截止2008年,土耳其已拥有世界上7.3%的气流纺、5%的长纤维纺纱和5.1%的毛纺织的能力。土耳其纺织工业最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1995年,世贸组织的《纺织品和服装协议》要求在2005年以后取消《多纤维协定》与所有贸易壁垒,这意味着中国作为竞争对手直接出现在国际纺织市场舞台上。土耳其的纺织工业虽然在历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在今后其纺织工业需要调整结构,不断提高竞争力。

1.2土耳其的纺织集群

依据土耳其纺织和服装工业的从业人口、公司数量及出口金额,土耳其的纺织和服装工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区域:马尔马拉地区(marmara)、爱琴海(ege)地区和库库罗瓦(Cukurova)地区。(马尔马拉地区[泰基尔达(tekirdag)、伊斯坦布尔(istanbul)和布尔萨(Bursa)三省]是土耳其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集中了约56%的纺织行业从业人员、约67%的纺织服装公司与71%的纺织出口金额。主要的行业为服装、纱线、针织产品和纺织后整理。爱琴海地区集中了约12%的纺织行业从业人员,约11%的纺织服装公司与10%的纺织出口金额。主要的行业为家纺,包括毛巾与睡衣。库库罗瓦地区是一个新兴的纺织集散地,集中了约10%的纺织行业从业人员,约5%的纺织服装公司与12%的纺织出口金额。该地区潜力巨大,主要产品是机织地毯、纱线及棉纺与后整理。

1.3土耳其纺织工业进出口情况

土耳其如今有超过7500家的纺织企业,多属于中小企业,土耳其主要出口国家为欧盟国家,约占其出口的49%,排在第二位的是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如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土耳其纺织工业进口情况土耳其纺织工业进口排名靠前的产品类别为:棉花、棉纱和棉纺织,其他织物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人造长丝等。土耳其纺织工业出口情况土耳其出口金额排名靠前的产品类别为针织服装服饰及配件、非针织类服装服饰及配件和棉花棉纱及棉纺织等。

2土耳其纺织机械市场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mF)2006~2012年的《国际纺机交货统计》,土耳其的纺纱机械、牵伸变形机械假捻锭子、织造机械、大型圆形针织机械、平形针织机械和后整理机械(机织物&针织物)的交货量大都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达到谷底,并在2009至2012年逐年恢复。

3小结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篇2

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纺织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得益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东南沿海地区正是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利用地理区位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接来自欧、美、日、韩、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率先崛起,促进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经过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促使东南沿海地区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传统纺织服装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资源丰富、地域广阔的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在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凭借中西部区域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依托内销大市场的中西部区域纺织行业将有着更大发展空间。

主要纺织产品产量

2010全年,中、西、东部地区的纱线产量分别为792.46万吨、166.96万吨、1757.49万吨,同比分别是增长了17.28%、21.81%、10.34%,2010年中西部地区产量增速均高出东部增速。在产量占比方面,2010年中、西、东部地区纱线产量占比分别为29.17%、6.15%、64.69%,占比较2006年分别是增加了4.99、0.10、-5.0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的纱线产量在中国的占比都出现上升,且中部地区纱线产量占比提高幅度尤为明显。

2010年,中、西、东部地区的布产量分别为110.55、33.20、511.71亿米,同比分别是增长了24.65%、15.07%、13.74%,2010年中西部地区布产量增速同样高出东部增速。

在布产量占比方面,2010年中、西、东部地区布产量占比分别为16.87%、5.07%、78.07%,占比较2006年分别增加了2.43、-0.12、-2.31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的布产量的占比提升最为明显,而西部地区布产量占比微降、东部布产量占比降幅更大。

服装

2010年,中、西、东部地区服装产量为33.14、4.36、242.72亿件,同比增速分别为23.49%、76.46%、18.99%,西部地区服装产量增长尤为明显。占比方面,2010年,中西东地区服装产量占比分别为11.62%、1.53%、86.85%,占比较2006年变化是分别增长了3.96、1.00、-4.96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量占比均在上升,且中部占比上升明显。

“综合来看,中部地区纱、布、服装产量的占比都是呈现明显上升,而东部地区则是明显下降。”

投资额

投资方面,2010年中部地区纺织实际完成投资额为1556.12亿元,同比增长44.52%,在中国纺织行业投资总额之中的占比为38.55%;西部地区纺织实际完成投资额为374.17亿元,同比增长了44.27%,在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为9.27%;东部地区投资总额为2106.40亿元,同比增长了19.28%,占比为52.18%。

“中部、西部地区投资增速都在40%以上,明显高出东部,但东部地区的投资额占比仍占据50%以上的主要比例。中部地区的实际完成投资额增速连续位居高位,增幅占比最大。”

纺织进出口

截至2010年,据中国海关数据,中国中部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4.62%,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之中的占比为5.88%;西部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39.9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62%,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之中的占比为6.60%;而东部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1855.3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93%,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之中的占比则为87.52%。

从进口方面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进口主要是以纺织品为主,其中中部地区纺织品进口额为4.5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81%,在纺织品进口总额之中的占比为2.53%;西部地区的纺织品进口为0.9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22%,占比为0.51%;东部地区纺织品进口额则达172.6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11%,占比为96.95%。

“进出口方面,东部地区都占据绝大部分比重。中部地区出口增速最高,但占比最低;进口则是西部地区增速最高,但占比最少,不到1%。”

利润率

在东中西地区纺织企业效益指标方面,截至2010年11月,中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户数为6456户,同比增长了13.08%,在中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总数之中的占比为11.66%;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户数为1858户,同比增长6.60%,占比为3.35%;而东部地区企业户数为47077户,同比增长13.08%,占比为84.99%。

“东部地区的纺织企业仍占据着大部分份额,但中部地区企业占比较2006年同期提高了2.1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企业仅提高了0.09个百分点。”

在盈利能力指标方面,截至2010年1-11月,中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利润率最高,达到5.00%,而西、东地区的利润率分别为4.11%、4.96%;从纵向趋势上来看,2010年1-11月中、西、东部的利润率较2006年1-11月份分别增加了2.13、2.06、1.30个百分点。

“中、西利润率的增幅高于东部,且中部盈利能力增长最高。”

纺织服装上市公司

根据聚源数据库中的申万行业分类,纺织服装行业共有72家上市公司,其中中部地区7家、西部地区4家、东部地区61家,数量占比分别为10%、6%、85%。

按照2011年9月底纺织服装企业的总资产规模,以及2011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总额分别降序排列,发现排名前5位的纺织服装上市公司都是位于东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的雅戈尔、际华集团、森马服饰、美邦服饰4家无论是总资产还是净利润指标上都是位居前5位。

仅在总资产规模方面,排名前5位的东部纺织服装上市公司资产合计占72家纺织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的37.65%。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集中特征明显,而中西部11家上市公司的资产总计是占据纺织服装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的12.24%。

“东部地区的纺织上市公司在规模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篇3

[关键词]纺织服装出口;劳动力成本;贸易壁垒;对策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5.22.038

1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聚力发展

1.1综述

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密集使用劳动力要素的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行业,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人世以来,我国开始逐步享受全球纺织服装贸易一体化的待遇,尤其随着2002年欧盟和美国分别对纺织服装业项下30个和55个类别全部或部分取消配额限制,以及2005年全球纺织服装配额制度的取消,我国纺织行业产能得到深度释放,纺织服装出口额持续快速增长。白2007年起,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但总额仍持续扩大,并在2011年首次突破1.5万亿元大关。面对主要市场需求下滑,国内成本上涨、市场竞争加剧和贸易摩擦频发等不利因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3年出口规模站上了1.7万亿元的历史高位,达到17619.8亿元,是2002年的3.4倍。

1.2聚力发展的表现

受欧盟、美国等主要市场需求回暖影响,2014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共出口纺织服装18333.3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1445.4亿元,增长4.2%;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6887.9亿元,增长3.8%。从月度走势看,3~8月,我国纺织服装月度出口额持续走高,并在8月以1879.3亿元创下月度出口额历史新高,而9月到11月出口额小幅回落;12月略有回升,当月出口纺织服装1576.6亿元,同比下降1.1%,环比增长5.4%。

1.3聚力发展的原因

首先,我国纺织服装业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复苏超过预期。欧盟和美国历来是我国纺织服装主要的出口市场,但由于此前欧美深受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其需求不振,造成我国纺织服装对欧美两大市场的出口均显疲软。2014年以来,随着市场的回暖,带动了出口的增长。我国向欧盟出口纺织服装3604.1亿元,增长12.5%;向美国出口2748.2亿元,增长6.5%;出口表现均好于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整体水平。除欧美市场外,位列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第三大市场的东盟表现稳健,2014年对欧盟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4.5%;而在新兴市场的开拓中,我国纺织服装业状态良好,对非洲、俄罗斯、巴西、印度的出口额,分别增长15.6%、5.3%、9.6%和8.8%。

其次,民营企业出口增势喜人。民营企业是影响着纺织服装业出口景气度的关键力量。2014年,我国民营企业共出口纺织服装1.2万亿元,增长8.6%,增速较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整体增速快4.5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65.4%,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了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对市场冷暖的反应最为迅捷,其出口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形势有望继续向好。

最后,我国主要的纺织服装出口大省活力依旧,而中西部省份的出口步伐则逐渐加快。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一直占据着重要份额。2014年上述省份分别出口纺织服装,增速均高于同期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整体增速,占55.4%。与此同时,部分中西部省份纺织服装出口亦形势喜人。如贵州省增长1.1倍,湖南省增长1.2倍,重庆市增长42.7%。虽然在出口规模上尚无法与东南沿海地区出口大省相比肩,但凭借着惊人的增长速度,中西部省份纺织服装出口表现不俗。

2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隐忧凸显

2.1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与“招工难”并存

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面临的最大压力。2011年至2013年,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均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年平均增幅分别为22%、20.2%和17%。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有19个省市自治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目前部分熟练的纺织服装工人月薪已涨至4000元以上;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越南一线纺织服装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200美元/月,缅甸服装厂一线工人的平均工资则仅为100~120美元/月。相比之下,国内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劳动力成本压力不断扩大。虽然工资持续上调,但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行业缺工情况依然不容乐观,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因招工难而导致生产线空置的情况。

2.2市场需求回暖与贸易壁垒频发并存

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尤其是近年来出口竞争力较强的纺织服装等传统大宗出口商品首当其冲。比如,美国针对日用消费品尤其是进口消费品的安全标准要求和监管力度不断提升,频频通报召回中国产纺织鞋帽类消费品。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在其的2014年第42周通报中涉及我国产品的数量就多达33项,占通报总数的61.1%,其中的纺织服装和时尚物品类商品被通报7例。此外,欧盟《官方公报》近日刊登第2014/350/eU决议,正式纺织品环保标签,进一步扩大了限定产品的范畴,规定有毒化学物质的限制使用。

3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发展的应对策略

3.1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实现精细化管理

产品的竞争力并不取决于劳动力成本的高低,而是在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要求企业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革新生产技术,并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促进了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外,精细化管理在纺织服装行业中显得尤为重要。不论生产者还是管理者,生产过程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把关,细节决定成败,产品的品质和服务上了一个层次,也就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企业获得更稳健的发展潜力。同时,政府部门应当继续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形成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有利于消除劳动力的流动障碍,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以达到优惠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篇4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环境及发展趋势

1、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区域性优惠安排增加的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和贸易的联系与依赖日益增强.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要求贸易自由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1986年,关贸总协定将纺织品回归自由贸易的议题纳入乌拉圭回合谈判.并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其宗旨就是主导世界贸易总体趋势朝自由化方向迈进。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本身就是贸易自由化的有力例证。因此.从长远来看.国际贸易包括纺织品贸易的大环境是自由化。

但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并不是全球性自由贸易。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全球贸易体系中出现区域贸易协定急剧增长的趋势。截至2003年1月1日.在wto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总数达到259个在这些区域贸易协定中有许多专门针对纺织品的贸易优惠安排。如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就取消了北美三国之间纺织品进口的配额限制和关税.逐步实现其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再如美国(2000年贸易与发展法》,赋予加勒比海邻近24个国家以及撒哈拉以南48个非洲国家生产的服装输往美国.在关税和配额方面享有优惠。在欧盟.其内部各国之间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关税已全部取消。欧盟还通过与地中海国家签订《联系国协定》.与巴尔干半岛地区国家签订《联系与稳定协定》.推动双边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欧盟还与南非、墨西哥、智利等国分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分阶段地逐步取消纺织品配额和关税。事实上,包括正在谈判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构想中的泛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都把纺织品服装问题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来对待.并考虑特殊的安排。促进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对抗区外竞争者越来越成为这些区域贸易协议的重要内容。

大大加强的区域贸易优惠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所达成的惠及所有wto成员的自由贸易制度。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区域贸易优惠安排为贸易转移提供了机会,在对区域市场形成保护.促进与既定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发展的同时,事实上减少了各成员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增加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可能性,增添了我国产品在其区域内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

2.贸易争端背景下,关税壁垒被重新利用的趋势

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作为wto的成员国中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理所当然地享受纺织品配额取消的利益。但是,配额取消带来的自由贸易仅100多天就被美欧的频繁设限打破。4月4日,美国启动针对3类中国纺织品进口的保障程序;4月6日.欧盟公布对中国纺织品特限行动指南;4月28日,美国对l4大类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同日欧盟对我9类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5月13日,美国决定对3个类别的中国服装产品重新实行配额限制5月18日,美国对我4种产品采取特保”;5月22日.中国宣布自6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5月23日,欧盟对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5曰.欧盟宣布推迟对我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7日,美国正式对我4类纺织品实行进:13限制措施,设限期到2005年12月31日止月27日.欧盟对我t恤和麻纱提出正式磋商请求;5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6月,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开始……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面临纺织品进口增长为推卸责任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通过打击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以转移国内压力。但是,随着中国政府外交策略的转变.单方面地实施限制或是特保的效果越来越难以掌控.而且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种种责难。因此.关税壁垒作为wto认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出现被重新利用的趋势。2004年欧盟、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行业总体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分别为9%、lo.2%、8%.并承诺在2005年将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分别约束至7.9%、8.9%、6.6%。虽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约束水平较低但是下降幅度有限并呈现以下特点:(1)关税升级现象。以欧盟为例,享受最惠国待遇的供应方向欧盟出口纺织品时遭遇的关税结构为:原料平均关税为0。7%,纤维平均税率为5-3%,纱线平均税率为6.3%,织物平均税率为9.1%,服装平均税率为11.9%.从原料到服装的关税升级现象十分明显.使服装制成品的有效关税大大高于其名义关税:(2)关税高峰现象。以美国为例,美国至少对200种纺织品制定了高于18%的从价关税税率,对部分羊毛及人造纤维的征税超过30%,一些特定服装的从价税达到33%,甚至更高。就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关税安排特点来看.关税仍然是直接影响竞争力并形成不公平竞争的最直接的因素。

3。自由保护主义背景下,贸易限制手段多样化趋势

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世界纺织品贸易并未从此真正步入自由贸易。在许多纺织品进口国不安地要求延长配额取消时限时,我们就已经体会到这一点。配额取消后,国际纺织品贸易保护不会随之消失,相反将以一种新的形态继续配额的影响。如果说配额制度是一种有限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话(毕竟受多边协议和增长率的限制),这种新形态就是一种自由保护主义了。一方面,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贸易限制实施更为自由.因为这些措施不是多边的,而是双边甚至是单边的。

利用“二保一反”措施实施贸易限制。”二保一反指我国《入世协定书》中所规定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反倾销措施”。按照我国《入世协定书》中规定,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截至2008年12日前,如遇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在短期内数量激增、价格下跌,对其造成市场扰乱”,可运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1:3限制:也可在截至2013年1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后12年内).运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限制也可在截至2016年l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l5年内)根据反倾销措施条款在确定倾销时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预见各国以二保一反实施的贸易救济将成为我国今后很长~段时间内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

利用生态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形成出口屏障。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同时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安全为由.对产品制定了苛刻的绿色环保要求。目前.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盛行的欧盟生态标签和生态纺织品认证已造成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货和出口限制并成为我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准入的“绿色屏障”

利用劳工标准制造贸易障碍。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一些新的企业认证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目的是希望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客观地说.社会责任标准是人类物质文明上升到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31的大量增加.发达国家抨击发展中国家忽视劳工权益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大多数地区企业的生产很难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因此,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存在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大障碍。

4.新市场出现的背景下,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回归wto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一些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给与特定国家的优惠和特权.那些由此而产生的贸易也将部分被取消,生产和贸易扭曲将会被消除。当纺织品服装贸易不再受到数量限制.世界将出现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配额取消使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变得更为开放,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此外,发展中国家迫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将进一步开放其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新的市场也会使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日益扩大。超级秘书网

在出现新的市场的同时,世界纺织品市场价格出现下降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自1996年以来其纺织品服装的进口价格持续下降.欧洲、日本和许多其它市场也是这样。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口服装的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进口服装在整个纺织品进口中占很大比重。配额取消后,来自低成本生产国的产品比重上升,进口纺织品服装价格还将不断下降,将使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延续。一方面,进口价格持续下跌,给进口国带来明显的福利净增加效应;另一方面.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下去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

5.市场集中程度加深背景下。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

如果说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在配额取消前呈现的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话,那么,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它将成为一个几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但是,在分析日本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各自前5位的供应国和地区所占的贸易比重(表1)时,可以发现分别作为非配额国家和配额国家的日本和美国.其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集中程度。2001年日本前五大进31服装供应国已基本垄断了日本进口服装市场.而相比之下,美国前五大服装供应国占美国进口服装市场的一半还不到。因此.可以预计,随着配额的取消.美国及其它原设限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集中程度将进一步加大。

因此.取消配额后,市场开始进行激烈的重组,过去靠配额的庇护生存的企业面临抉择。在这个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商品的价格逐渐下降,行业利润趋薄。在高端产品市场,我国产品仍将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竞争;在低端产品市场,我国则将与为数更多的具有基本相同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竞争,这其中既包括东南亚国家,又包括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等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不可避免。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拓展的对策建议

在日趋严峻的出口环境下.我国纺织品贸易要持续增长.必须有的放矢地拓展纺织品出口贸易。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对外拓展贸易市场

一方面,巩固和拓展传统出口市场。众所周知.欧、美、日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传统市场.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中一直占较大比重.一直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是输往这些国家和地区。而欧、美、日同时又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的大国.2003年仅美欧纺织品服装进口就达2300亿美元。如果我们对美欧市场占有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可增加2o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因此,欧、美、日仍应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市场拓展的重点。

但是如果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市场.会造成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增加贸易的不稳定性。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传统市场出现的市场竞争加剧、各种关税及有针对性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的利用以及区域优惠安排的趋势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发展障碍。要想在后配额时代的纺织品贸易中寻求进一步发展,优化全球出口市场的战略布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拓展贸易市场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拓展周边和新兴市场比如俄罗斯韩国和中东等市场。以俄罗斯为例有统计数据显~,2003年俄罗斯纺织品服装进口额比2002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从其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预计未来对于占尽地利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俄罗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对内拓展出口动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是价格驱动.2004年我国出151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有3.51美元出1360亿双鞋,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在这种价格驱动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形成了一种”数量大价格低“的现象。这其中有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客观原因也有国内企业由于“对外出口偏好”而过度竞争的原因,还有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主要出口常规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原因。

众所周知出口数量大价格低极易招致进口国的贸易争端和报复(比如“二反一保”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实现贸易动力的转型尽快地调整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以质量带动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这同时也是回避某些非关税壁垒的有效手段。

但是企业是为了追求利益而生存的。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因为短期利益的驱动同时又缺乏长远的眼光而惰于收集信息并适时调整生产结构。所以不能奢望仅仅通过企业的觉悟实现动力转型这个目的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篇5

目前国内废旧纺织服装回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完善的废旧纺织服装分类体系。废旧纺织服装来源的特殊性、种类的多样性、回收分类成本等因素均增加了分类难度。目前回收企业和再加工企业主要按照回收对象特点进行自主分类,回收市场未形成完善的回收分类体系。

(一)影响回收分类的主要因素

1.废旧纺织服装的基本属性。设计属性是废旧纺织服装的基本属性,且在回收阶段前就已经确定。影响回收分类的主要设计属性有生产工艺、材料成分、辅料与配饰、款式、颜色等。生产工艺、辅料和配饰、款式会涉及到废旧纺织服装回收处理过程中废旧纺织品的拆解步骤和难易程度;废旧纺织服装的材料成分则直接决定回收材料和回收再利用价值;考虑到废旧纺织服装剥色和染色问题,颜色也是影响回收分类的重要因素之一,颜色较浅的废旧纺织服装回收后再利用产品颜色多样,而颜色较深的废旧纺织服装只能染成深色,品种颜色较单一。

2.废旧纺织服装的再利用价值。纺织服装由于使用范围广,最终收集的废弃物来源比较复杂。不同的使用环境、废弃环境都会直接影响废旧纺织服装的污染程度、损耗状态以及可回用性,进而影响废旧纺织服装的回收处理方式、回收成本等。废旧纺织服装的再利用价值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回收生产技术。目前具有回收生产技术的是棉、毛、涤纶,故废旧纺织服装目前主要的回收对象为这三类纺织品,对于新的纤维回收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将是今后纺织品循环再利用需要攻克的难题。(2)损伤程度。损伤程度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废旧纺织服装的回收处理方式。根据纤维的损伤程度划分不同的回收级别,如:几乎无损伤的纺织服装,可考虑直接再利用;有损伤但是损伤较小的纺织品选择进行材料循环再利用;损伤较大,几乎无再利用价值的可选择焚烧或者填埋处理。(3)织物污染程度。不同的污染程度关系到织物的回收处理工艺,污染程度较大,不能通过简单的洗涤达到清洁目的的废旧纺织品,即使纤维具有可回收性,综合考虑回收价值和回收质量,可能也被焚烧或者填埋处理。(4)再利用材料价格。回收企业在从事回收作业过程中考虑到经济效益,会更加倾向于回收材料价值高的产品。

(二)回收企业的分类体系

上海缘源实业有限公司[4]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2009年开始推行废旧衣物试点。随着废旧衣物专项回收利用被列入《上海市2012—2014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纲要)》,上海已明确到2014年底,将遍及本市有物业管理的12000个小区。作为政府与回收企业合作的成功典范,上海缘源实业有限公司的回收工作备受关注。上海缘源实业有限公司自行设计了一套回收分类体系,将回收后废旧衣物进行详细的分类,再打包送至不同的处理工厂,具体回收分类体系如图1所示:上海缘源实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将各回收点的废旧衣物回收后,将衣物汇总运输至公司的处理工厂。这些回收的废旧衣物第一步是根据穿用价值和季节分出三大类,第一类是直接可再穿用的冬装;第二类是可再穿用的春秋服装;第三类是不符合捐赠条件的衣物。根据国家民政部门的规定,捐赠旧衣被物均须七八成新以上。而在此判定是否达到捐赠要求完全是凭借工人的个人经验来主观判断。

经过实践,上海缘源实业公司按照穿着季节、颜色、成分等逐步分类的分类体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是,由于分类主要针对家庭废弃纺织服装,具有局限性,而且人工分拣直接分为不可服用和可服用两大类,细化分类时增加分类工作量,颜色分类较细,区分难。

废旧纺织服装分类体系的探讨

针对我国废旧纺织服装回收现状,结合回收主要考虑因素,对废旧纺织服装分类体系进行探讨,完善分类体系。

(一)废旧纺织服装的来源划分

根据废旧纺织服装主要使用、产生环境,将其根据来源划分为以下四大类:1.家庭废弃纺织服装。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日常消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纺织品,如:衣物、被褥、床单被罩、窗帘等,非织造布除外。家庭用纺织服装在纺织品消费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这一类废旧纺织服装种类复杂,颜色多样,损耗主要为服用过程中的磨损、洗涤、护理等造成的损伤。由于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个人喜好等因素,纺织服装更新周期缩短,部分废弃纺织服装还处于生命周期的使用阶段。这部分纺织服装在处理过程中,分拣后经过适当的整理和再设计,可直接进行使用。2.制造加工厂。制造加工厂类废旧纺织服装,是指纺织服装在生产制造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回丝、下脚料、边角料等废弃物,这部分收集的纺织服装主要是处于生命周期的前期,属于加工制造阶段,不存在服用过程中的损耗问题,种类相对于消费后废旧纺织服装较少,回收过程中可根据生产条件直接确定其种类,人工分拣比较容易。3.特定行业作业服。特定行业作业服是指非家庭用的,在特定场合使用的或者特殊规定的行业用纺织服装,如:军装、警服、消防服等。我国军队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废旧军装,这些废旧纺织服装出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考虑,不能像其他废弃服装一样,进行丢弃或者投入市场二次使用,但是积压会造成库存成本,直接掩埋或焚烧处理,又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的浪费。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这类废弃纺织服装可通过机构与专业回收机构的合作,进行回收处理,进行材料层次的回收利用。这类纺织服装种类比较单一,颜色固定,回收分拣工作也较简单。此外,像医院、邮局、银行、航空等事业单位机构,工作服比较统一,全国工作人员广泛,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纺织服装,这些纺织服装如果得到较好的回收处理再利用,不仅节约了能源,还解决了处理难的问题。4.其他类。其他类是指不归属于以上三类的废弃纺织服装,这一类主要包括非织造布废弃物和部分不能归类于上面三类的针织物、机织物,比如:家庭装饰用的贴墙布、台布等;医疗、卫生用的手术衣、防护服、消毒包布、口罩、尿片等;民用的擦拭布、湿面巾、卫生巾及一次性卫生用布等;工业用的过滤材料、绝缘材料、水泥包装袋、土工布、包覆布等;农业用的作物保护布、育秧布、灌溉布、保温幕帘等。

(二)废旧纺织服装回收级别的判定

为了提高废旧纺织服装回收的综合性能,使回收经济性和环境性最佳,将收集的废旧纺织服装按照来源进行简单分类后,再对各类废弃物根据损伤程度、污染程度、辅配件的回收、回收成本、回收产生的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回收处理方式判定,从而提高整体利用率,减少后续回收工作。废旧纺织服装的回收处理级别可细分为以下四方面:1.直接再使用。是指废旧纺织服装处于生命周期的使用前期,几乎无损耗,可直接进行二次使用,不需要进行再加工等处理。此类纺织品可经过洗涤、消毒、包装后,捐赠给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所以这类纺织品需要达到国家捐赠基本条件。2.修补、再设计。是指废旧纺织服装处于生命周期的使用前期,损耗程度较小,经过修补、再设计后可再使用。废旧纺织服装中部分废旧纺织品由于人们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纺织服装更新换代周期缩短,虽然属于生命周期的使用前期,但由于款式过时、出现部分瑕疵(纽扣脱落、拉链破损等),而遭到废弃。这类废弃纺织品经过修补、再设计后可直接再利用。3.材料回收。是指废旧纺织服装没有直接再利用价值或者通过修补、再设计也不能再次使用的,但是材料具有回收价值。这类废旧纺织服装根据回收价值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类为材料具有回收价值,可循环再制造成纺织品,完成废旧纺织品从织物纤维织物的闭路环式循环回收过程,主要为棉、毛、涤纶;另一类为目前不具有再回收成再生纺织品技术的纺织品,可以通过再加工成路基布、无纺布、拖把、抹布等。4.焚烧或填埋。是指废旧纺织服装没有服用价值,又不能以材料回收的形式进行利用,燃烧能够产生较高热能且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以焚烧的形式继续处理,不能进行焚烧处理的进行填埋处理。

(三)废旧纺织服装细化分类

废旧纺织服装按照来源、回收处理级别判定后,具有可回收利用性的废弃物会进一步进行分类细化,如:成分和颜色。成分根据现有回收技术,主要分为纯棉、毛、涤纶、其他纺织品四类;颜色主要分为深色和浅色,增加分辨区分度。不具有可回收利用性的废弃物,根据其是否具有较高的燃烧热能且是否燃烧对环境造成污染,进行焚烧和填埋的处理,需要进行焚烧和填埋的废弃物,不需要进行细化分类。

建议

废旧纺织服装由于使用范围广,废弃物来源比较复杂,污染程度、损耗状态、回收成本以及可回用性等因素的影响,回收分类难。废旧纺织服装分类体系的建立不仅能规范回收行为、提高回收准确性,还能对回收产品的质量起到监控作用。废旧纺织服装分类体系今后在研究和实施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试点运行,全面推广。废旧纺织服装的回收分类工作可选择部分地区或者城市,进行试运行。实践一段后,针对具体回收分类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整,再进行全面推广。

(二)政府大力支持,制定激励政策。废旧纺织服装分类体系实施过程中,需要各回收机构与企业积极配合。政府需积极引导,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利用所筹资金,积极开发废物再利用项目,对于积极从事回收再利用的企业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与鼓励。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合作,制定岗前培训课程,提高回收作业人员的作业技能。家庭废弃纺织品类的废旧纺织服装主要来源于城镇居民,目前各城市积极开展社区废旧衣物的回收工作。社区在政府的支持下,对于积极参与废旧纺织服装回收分类事业的居民,可进行适当的名誉奖励或者派发小奖品等,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三)制定管理条例。为了促进废旧纺织服装健康发展,督促回收企业和作业人员有序分类,需要制定相关管理条例,严格规范回收作业者行为,通过法律的手段,促进废旧纺织服装回收分类事业的有序发展。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篇6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路径

一、引言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是永恒的民生产业,是工业革命的发端和工业化的跳板,这一产业凝聚着智力、技术和资本,这种特性决定了该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需承接经济转型矛盾焦点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的历史性使命。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极大地冲击了实体经济;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量骤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受到的影响巨大。2012年受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危机会导致欧元区增长下降,欧盟又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其目前占中国出口市场的比重约在18%至21%之间,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愈发艰难。从国内来看,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东部等纺织服装业较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产业升级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均对纺织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和加快产业转移提出了鼓励和指导意见。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有利于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优势,突破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因素,提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较优势,通过承接纺织和服装制造业转移,发展经济并扩大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地缘广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纺织服装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研究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或者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对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乃至整个国际纺织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主要受到转出地的推力、转入地的拉力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三个因素的影响。

(一)纺织服装转出地的推力

“推力”是指产业转出地推动本地产业向外转移的力量。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企业的逐利行为、竞争需求以及市场需求是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推力。

1.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海外接单、沿海加工模式恰恰适应当时的对外开放土壤。纺织行业很快就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创汇产业,到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高达2549亿美元,是1978年的85.6倍。而改革开放的另一贡献就是给我国纺织工业开辟了世界第一大市场―内贸市场,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内销市场逐渐发展成为纺织行业运行第一大驱动力。

纺织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追求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动机。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土地、水资源及能源日益紧缺,从而使该地区的商务成木迅速抬高,再加之远离新兴市场以及劳动与环保法规的日趋严厉,因而,对产业转移产生了推动力。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也产生了逐利行为,向中西部转移。

2.竞争的需要

全球金融危机给纺织服装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美国、欧盟等地区出口量的大幅度削减,纺织服装企业调整策略,制定了出口转内销的方案,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此外,由于原材料价格的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一些纺织服装企业采用后向一体化战略,向上游原料环节延伸,中西部原材料的产地成了首选。中西部的纺织服装原料供给地给东部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带来了巨大诱获力。

3.市场需求

纺织服装行业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属于中低端产品,东部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基本达到饱和状态。近年来,中西部各省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购买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纺织服装需求,中西部广阔的纺织服装市场也在客观上吸引着东部纺织服装企业。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投资中西部,在中西部建厂,将会很好地连接生产和销售市场,减少物流成本。因此,东部纺织服装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开拓新兴市场。

(二)纺织服装承接地的拉力

“拉力”是指产业承接地接受外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力量。原材料及劳动力的优势、区域竞争力提升是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拉力。

1.原料及劳动力上的优势

中西部地区具有原料资源的明显优势,正逐步成为我国纺织服装原料加工基地。在土地资源方面,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且土地价格较便宜。在能源资源方面,中西部水资源、煤炭等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在劳动力资源方面,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使得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条件大大恶化。以江西为例,从劳动力成本看,河南纺织业工资水平仅相当于上海、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的40%。由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价格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较低,纺织服装初加工能力西移,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效益。

2.区域竞争力的提升需要

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不发达区域来说能够弥补资金的不足,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优化;对发达区域来说可以通过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有利于缓解中西部地区产业趋同现象,可以形成对资源的替代作用,减少资源产业布局中的指向性。中西部通过承接服装纺织产业转移,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三)政府政策的引导

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推进和引导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东部沿海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行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加强内地与新疆的合作,建设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支持大企业集团将其产业链的一端移入新疆发展,构建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重点巩固提高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指出,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考虑资源禀赋、消费市场、产业基础、环境容量、运输条件等因素,以提高产业区域布局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原则,引导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促成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区域布局。按照市场规律加强协调整合,避免各自为政,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上下游、价值链各环节相协调的区域布局。产业转移要和产业升级相结合,与地区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相协调,杜绝落后生产能力和污染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三、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路径的实证分析

(一)产业转移的测量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我们借鉴苏云霞和孙明贵的方法,本文认为,产业转移不仅可以用静态的存量指标来测度,也可以用动态的流量指标来考量。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衡量目前产业生产分布的存量,产业动态区域集聚指数体现产业生产的区域转移方向和速度。

1.纺织服装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

产业的静态区域集聚指数是在Hoover系数的基础上得到的,Hoover系数是表示某行业在各个区域的集聚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行业i在区域j的产值,表示全国范围内行业i的产值,表示区域j所有产业的总产值,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值。

2.纺织服装产业动态区域集聚指数

,其中为在时间段(0-t)内产业i在区域j的动态集聚指数,为在时间段(0-t)内产业i在区域j的产值的增长速度,为产业i产值在时间段(0-t)内的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3.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我们从东部省份中选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福建省、广东省,从中西部的省份中选取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贵州省作为研究的样本。全国的数据来源于2002-2009中国统计年鉴,各个省份的数据来源于分省2002-2009的统计年鉴。

4.具体结果的处理方法

本文对计算结果的处理:产业动态区域集聚指数大于1,归为产业集聚;产业动态区域集聚指数小于1,视为产业转移,2008年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小于1,该地区产业视为绝对产业转移,2008年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大于1,该地区产业视为相对产业转移。(见表1)

(二)各省份静态区位商分析

从各个省份的纺织业的静态区位商的数字可以看出,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四个省份的静态区位商数值大于1,说明纺织行业在这些地区的集聚程度极高,由于这些省份纺织行业的前期发展较好,说明这些省份目前还是纺织业的大省。

从各个省份的服装业的静态区位商的数字可以看出,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个省份的静态区位商数值大于1,说明服装行业在这些地区的集聚程度极高,由于这些省份服装行业的前期发展较好,说明这些省份目前还是服装业的大省。

1.东部沿海省份

上海、广东发生纺织产业转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市和广东省的纺织产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在全国的地位下降,纺织产业已经不属于核心产业。上海和广东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问题,它们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等生产业和纺织总部基地,培育建设全球或区域性纺织服装时尚创意中心、营销中心、贸易中心、品牌中心和购物(消费)中心,以贸易、商业流通带动周边地区和全行业的生产制造。

江苏发生产业相对转移。江苏省纺织工业在原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其经济总量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省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影响下,纺织业也开始向外区域转移,但是优势地位还没有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转移趋势还将加大。

浙江、山东、福建三省纺织产业不但没有转移,其集聚程度明显加大。浙江、山东、福建是中国纺织出口大省,是中国纺织重点生产基地。纺织行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包括化学纤维、棉纺织、色织、印染、毛纺织、针织、麻纺织、纺织器材等链式结构工业体系。它们纺织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调整步伐也在加快,主要纺织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纺织产业从省区的沿海地区向省内非沿海地区梯度转移进程加快。逐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特色的产业基地,主要有绍兴、萧山、象山、潍坊、滨州、德州、晋江、石狮、长乐。从产业的发展周期看,它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进入产业的衰退期,产业转移的趋势不明显。

2.中西部地区

安徽和江西纺织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成为纺织产业的承接地。安徽省为了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提出了以安庆华茂集团为龙头,发展纤维到服装的棉纺织产业集群;以淮南新南港为龙头,发展汽车装饰品产业集群;以蚌埠一毛、二毛为龙头,发展毛纺织产业集群的战略计划。并延伸产业链,带动纺织产业相关产业发展。江西纺织业的持续发展,首先得益于其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随着东部沿海省市纺织服装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江西各级政府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其次,产业基地的崛起使江西纺织业发展充满活力。

河南和贵州纺织产业转移趋势明显。河南和贵州的纺织业发展一直受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聚发展程度不高,专业市场、物流等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新产品开发滞后,产品档次不高,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约,纺织行业一直发展不景气。目前政府通过制定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纺织行业支持力度,随着纺织行业的调整,它们也将成为纺织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从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1.东部沿海省份

上海、浙江和广东服装产业向外部转移。上海、浙江和广东是中国服装的传统大省,近几年却逐渐衰落,只能从其发展遭遇瓶颈制约寻找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常令人始料未及,劳动力成本一路高涨,服装出口优势不再。外销锐减,内销又十分困难。后者因为前者引起,做了外销而丢了内销。于是产业升级、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成为了没有选择的选择。由于热衷承接海外“大订单”和习惯了“来料加工”的工业模式,导致转型显得迟滞和缓慢。如果没有合适的措施改变这种局面,服装产业转移将成为必然。

江苏、山东和福建服装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江苏、山东、福建的纺织服装产业在全国转型得比较早,比较早地走上了品牌化发展之路,因此一批品牌企业当前的市场增长速度非常快。它们以服装节为平台、推手,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服装产业的品牌建设,扩大服装业的影响力。它们利用在大型企业、金融资本、品牌营运经验等多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时尚创新能力,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进一步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省份还将保持竞争优势,服装产业转移可能性较小。

2.中西部地区

河南和江西服装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是服装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为了承接服装产业转移,河南省、郑州市把服装行业列为省经济支柱产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国家服装协会也正式把河南省确定为承接服装产业转移试验区,这些让河南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绝好的战略机遇。在积极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河南服装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河南省服装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完善,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集群优势。江西服装产业采用“量质并举”及“品牌发展”战略,做大服装总量,提升发展层次,实现从“订单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的战略转移。

贵州服装产业不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处在全国的下游水平,在承接服装产业转移过程中,贵州的优势也不明显,受到交通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影响,招商引资一直收到限制,因此服装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较差。

四、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为了分析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路径,本文选取东中西10省份作为样本,通过比较各个省份的纺织服装产业的静态和动态区位商,发现以下结论:(1)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纺织行业的集聚地,随着商务成本的变动,上海、广东等部分省份的纺织行业产生转移;(2)中部省份是纺织产业转移的重点,安徽和江西是纺织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3)服装产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商务成本的变动,上海、广东等部分省份服装产业发生转移;(4)中部省份是服装产业转移的重点,河南和江西是服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5)受到交通及其他配套设施的限制,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效果不好。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工作的对策建议:(1)东部地区要做好纺织服装升级转型工作。东部地区发挥市场、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以“优化结构、强化创新、增强服务、培育品牌”为原则,引导纺织产业向高端领域转移,加速产业升级步伐。东部地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等生产业和纺织总部基地,培育建设全球或区域性纺织服装时尚创意中心、营销中心、贸易中心、品牌中心和购物(消费)中心,以贸易、商业流通带动周边地区和全行业的生产制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水平,培育特色区域品牌;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重视发挥东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作用,满足国内外客户一站式采购的服务需求。进一步细化产业分工,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化、差异化终端产品制造业;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化纤、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制造业。(2)中部地区做好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工作。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人才、资源等优势,以“发挥优势、积极承接、加强配套、完善体系”为原则,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重点发展棉纺织、麻纺织、针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加工制造,逐步建立和完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河南、安徽等棉产区可利用资源优势重点承接东部棉纺织产业转移;江西等地应加快麻纺织生产基地建设;江西、河南可依托粘胶纤维产业的基础,重点推进功能化、差别化粘胶纤维开发生产。(3)西部地区应该完善招商引资的配套措施,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备军。西部地区发挥资源、能源、劳动力等优势,以“立足资源、发展边贸、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为原则,抓住西部开发战略机遇,发展棉纺织、丝绸、服装及其他特色产业。新疆应利用棉花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建设;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和可利用羊绒羊毛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毛制品;四川、广西、云南等地发展蚕桑生产,扩大茧丝绸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可适度发展棉纺织、服装业。利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多、文化多元、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服装服饰、藏区藏毯、贵州蜡染、江南蓝印花布等特色产业。西部地区应该进一步完善工商、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为纺织服装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高顺成.中部六省对沿海纺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拟熵权分析[J].纺织学报,2011(4):138-144.

[2]李廷,陈淑英.中国东部地区纺织企业产业转移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7):159-161.

[3]刘泽仁,饶绍伦,刘银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13-17.

[4]刘泽仁,饶绍伦,刘银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13-17.

[5]苏云霞,孙明贵.江、浙、沪商务成本构成比对分析及对产业转移路径的影响[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7):15-25.

[6]王革非.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推力研究[J].丝绸,2011(8):54-57.

[7]杨峻.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模式的研究[J].纺织导报,2013(9):24-28.

[8]张龙琳,周莉,梁列峰.长江流域纺织产业转移中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09(6):1-3.

[9]郑小碧.基于产业转移成熟度的我国纺织经济发展研究―以浙江省绍兴县纺织经济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6):49-56.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篇7

对于全球的纺织服装产业来讲,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使2009年注定成为新世纪以来极不平凡一年。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出现衰退之时,国家及时实施扩大内需系列经济政策,纺织工业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以内销补外销,较好地抵御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去年二季度后,纺织工业开始呈现回升向好的发展局面。

一、政策催生利好行情

为抗击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目标,采取积极的财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措施,大规模增加投资和启动消费,提振国内经济。在着眼全局的同时,国务院出台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措施,组织编制和实施纺织行业3年振兴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宏观政策举措,对国内纺织品服装需求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一是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农业和交通等相关产业的投入,特别是4万亿元投资所启动的大规模国内基础建设,给产业用纺织品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增加了对土工合成材料、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等的需求。来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09年产业用纺织品产量700多万吨,增长在17%以上,其中无纺布增加在29%,均大幅高于全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增幅。

二是政策催热了房地产市场和汽车消费。商品房和汽车成为2009年消费最引人注目的两大亮点,销售形势可以用“井喷”和“火爆”来形容,去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达到1364万辆,同比增长4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37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对家用纺织品和车用纺织品需求产生了较大的拉动作用。考虑到房屋交付时间,家纺类消费大约存在3个月以上的滞后期,家纺产品在2009年四季度以后才步入旺销阶段,因此影响将延续至2010年,并带来超过1000亿元家纺产品市场。

三是随着国家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养老统筹发放标准和消费能力的政策落实,中央财政资金“乘数效应”逐步显现,投资需求的增长透过生产回升对就业稳定、收入增加和消费增长的带动作用日益凸现,有效扩大了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份额,为保纺织工业增长和产业升级拓宽了空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9年5月,国内衣着类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回升至22.1%,高于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6.9个百分点;11月份衣着类消费零售额同比增速升至24.7%,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高点。2009年国内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8.8%,增幅高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仅低于家具业与汽车业,十分抢眼。

以扩大内需为主导的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不仅扩大了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市场空间,对于纺织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改善效益和促进发展的作用同样突出。十年来首次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纺织服装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困难问题得到缓解,2009年扭转了1―2月全国纺织工业投资下降9.78%的局面,全年完成投资额3102亿元,同比增长13.86%。纺织企业贷款的利率水平明显下浮,1―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息支出同比下降12.02%,低于主营业务收入20多个百分点,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贷款成本。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自金融危机以来连续上调,也有效减轻了纺织企业的税收负担。在外需萎缩的2009年,海关进一步简化加工贸易内销手续,加工贸易内销征税缓税利息率由6.12%调整降低为0.36%。加工贸易内销,就是将原先要通过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转为向国内市场销售,通过这种转变成了众多加工贸易企业的避风港。优质的“出口”商品投放到国内市场,使国内百姓也能分享我国加工贸易带给世界的成果。

二、增长与调整双丰收

纵观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走势,保增长与调结构双重成效显现。

1、增速触底回升,效益稳步提高

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全年累计实现总产值37979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比1―2月提高7.67个百分点;1―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31亿元,同比增长25.39%,行业平均利润率达到4.04%,高于上年同期0.48个百分点。

2、区域结构不断改善,中部发展进一步提速

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部地区全年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6亿元,同比增长30.1%,高于东部地区22.24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3069个,同比增长48.69%,高于东部地区26.31个百分点。中部六省1―11月份主营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提高了1个多百分点。

3、在主体产业发挥支撑作用的同时,深加工行业比重明显提升

从表1可以看到,棉纺织和服装业是带动全行业增长的主体,总产值分占全国纺织工业的32.98%、27.44%,对行业增长贡献分别达到31.36%、39.58%,分别拉动行业增长3.04个百分点、3.84个百分点;制成品业和针织业分别占全国纺织工业的9.16%、10.15%,对全行业增长贡献率都超过10%,对全行业增长拉动都在1个百分点以上。同时,主要终端产品行业――服装和纺织制成业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为14.63%、11.97%,在全国纺织工业比重较2005年分别提高1.6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纺织工业产品进一步向深加工发展趋势越来明显。

三、内销支撑作用凸显

国内销售市场一直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外销下滑的2009年,其支撑作用显得更加突出,纺织行业内销增速呈现明显的回升走势。2009年2月底,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内销产值同比增速仅为6.63%,9―11月内销产值增速达到19.73%,已经基本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1―11月,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内销产值为26740亿元,同比增长14.05%,其中服装和纺织制成品内销增速分别21.77%、18.24%,呈现高增长态势。

200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全年出口总额为1713亿美元,同比下降9.65%,内需市场成为我国纺织行业在2009年中实现增长的根本动力所在。内销增长不仅弥补出口下降的缺口,而且带动全行业整体增长,1―11月份全国纺织工业内销占销售总产值的79.89%,在销售产值中所占比重较上年上升了2.96个百分点;内销增速高于销售产值增速4.23个百分点,拉动全行业增长10.8个百分点,其中棉纺织和服装业、纺织制成品业分别拉动全行业增长3.77个百分点、3.58个百分点、1.17个百分点;内销对全行业增长贡献率达到110%,特别是化纤业,内销对其增长贡献率高达864%、对毛纺织、丝织、纺机业增长贡献率都在120%以上,其他子行业见表2。

四、后危机时代新形势

进入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的苗头日益明显,经济增长将会由负转正,全球贸易将会缓慢恢复,逐渐步入后危机时代。金融危机打乱了中国纺织工业正在进行的调整步伐,随着刺激经济政策逐步退出,后危机时代将又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

1、调整主旋律未变,只是节奏稍缓

2000年到2007年的中国纺织工业景气周期之后,本已步入了调整周期,沿海外向型纺织服装企业出现了大面积关停和转移,但为应对危机采取宽松的货币和有利于就业的一系列政策,已经采取调整措施放松了,工资等相关成本下降,使一大部分经营困难纺织服装企业有了喘息之机。随着危机结束,经济增长动力恢复,低工资、低成本格局难以延续,“用工荒”、“招工难”又在抬头,老的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箭在弦上,势在必发。只是经历了危机,国际资源价格相对危机前较低并且短期难以大幅回升,人民币升值步伐会有所放缓,给我国纺织工业调整一定空间,在调整节奏把握上可以稍显从容。但产业升级将面临行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创新、企业转型等多重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2、内需仍是增长主导力量,引擎作用将更加突出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将步入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特别是农村衣着类消费将是一个巨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增速将高于衣着类,住房消费的滞后效应将会在2010年显现,家用纺织品将呈现出较快增长;产业用纺织品中,医疗卫生用品、车用纺织品、土工布等近几年市场容量将快速扩大。内需无疑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但内需的启动还需要一个过程,制约消费增长的问题较多,内销经营还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困难。

3、出口增长恢复缓慢而曲折,但地位不可或缺

纺织产业链和丰富劳动力资源国际比较优势,足以令中国纺织工业出口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中国纺织工业在出口没有稳定回升的情况下,要得到快速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只是发达国家经济恢复会显得缓慢而复杂,越是恢复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就会越加盛行,而且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步入快速通道,人民币升值之剑高悬,都对出口快速增长构成压力,决定了出口增长恢复不会一帆风顺。出口增长方式将更多依赖于中高档纺织品服装市场份额的扩大,部分低端纺织品市场让渡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在所难免。

五、转型升级战略支点

面对发展有利形势和制约因素,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质量和空间、国际竞争力,将取决于产业调整的速度和力度。从战略层面来看,建议将“三转一升”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1、政策转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工业产业政策,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系列配套政策。而启动消费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产业政策也需要采取由鼓励出口为主转向以支持内销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同时,出口政策本身也需要调整转向,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鼓励中高档产品出口,高附加值、自主品牌产品出口。

2、企业转型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多为生产型、加工型,普遍面临转型升级重任。企业转型不仅表现在对关键技术的破解上,它对未来或将产生的更广泛意义是向设计、营销这条“微笑曲线”的两端进军,由生产型、加工型向设计研发型、品牌经营型进军。通过将劳动力和技术、管理、设计、营销以及资本的广泛结合,利用信息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以一种综合效应而非单一的产能来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3、区域转移

中国沿海纺织工业由于面临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升和发展资源环境的约束,纺织工业向中西部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梯度转移特征明显。产业向内地转移,既可满足外需又可兼顾内需。现在应该抓住危机过后的全球经济调整机遇,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措施,加快纺织产业由东南沿海向内地转移步伐,加大推进转移力度,把促进产业互补、建立合理的产业梯度作为产业转移当中的重点和难点,从产业配套体系上和产业所需要的重要服务功能方面来考虑实现产业的整体转移,依托核心环境和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来带动产业加快转移,实现区域结构优化和整体升级。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篇8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古丝绸之路”往来的重要“参与者”之一,理应成为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份子。

在“一带一路”如火如荼建设的当下,有一个地方成为了当仁不二的焦点地区,那就是――“新疆”。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拥有原料、电价、土地、劳动力成本、区位等特殊优势和产业基础。自2014年“新疆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百万人就业”战略提出以恚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2014年至2016年三年间其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978年至2013年前35年的投资总和,企业数量从2013年底的560家,增加到了2016年的2083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梁勇表示:“2017年新疆将要完成纺织服装产业固定资产投资72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40%以上。”为确保任务顺利完成,2017年自治区已实施了发展环境优化行动、投资促进行动、招商引资行动等9大行动。

为配合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发展的侧重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的时代要求,2017年8月24日~27日,在亚欧商博会期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新疆纺织服装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亚欧博览会秘书处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新疆国际博览事务局、《中国纺织》杂志社、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承办的“2017‘一带一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论坛”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隆重召开。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篇9

一、关于“后配额时代”

纺织品配额是一些发达国家(美国、欧盟、加拿大、土耳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制定的限制别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壁垒,它有悖于世贸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原则,也损害了广大进口国消费者的利益。经过长期的谈判协商,乌拉圭回合的《纺织品与服装协定》规定了自由贸易的回归期限,经十年过渡期,至2004年12月31日配额将全部取消,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国际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这标志着纺织品贸易进入自由贸易的新时代。

二、“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环境

对于中国纺织行业来说,2005年可谓非同寻常。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贸易协会(atC)”的规定,全球于2005年1月1日取消纺织品及服装配额限制,实现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使中国纺织业面向一个扩大的世界市场,一个新的发展良机。但国外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空前关注,令2005年后的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环境将更加严峻,贸易政策更加复杂和严格。

1.配额的取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纺织品贸易,扩大出口

纺织品及服装配额的全面取消,有利于发挥我国纺织品业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发

挥成本和质量方面的比较优势,扩大市场,尤其是欧美等原设限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带来新的贸易机会。事实上,2005年一季度,中国纺织品出口224亿美元,增长19.1%,其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84亿美元,增长24.8%;服装出口140亿美元,增长15.9%。从纺织品出口市场来看,对美国出口35亿美元,增长70.5%;对欧盟出口39亿美元,增长48.3%。根据有专家测算,2008年,我国纺织品及服装出口总额估计可达1000亿―1200亿美元,在美国纺织品市场所占份额将从11%增至18%,在欧盟纺织品市场所占份额将从10%增至12%,约占全球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的30%,可以由此新增600万个就业机会,国内生产总值可因此增长近2%。

2.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出口将面临更激烈的竟争

配额取消后,我国将失去现有双边配额对我已占有的市场份额的保障作用,面

临全球纺织品出口国的激烈竞争。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中主要面临两类竞争:一类是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企业,它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与我国产品在质量上展开竞争,由于我国纺织业总体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在此类竞争中不具有优势;另一类是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当、具有劳动力相同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东盟和南亚诸国、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各国,以及正在形成的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内各国,它们主要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或地理优势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进口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与我国产品在价格和数量上展开竞争。因此,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出口将面临着这些国家的竞争压力。

3.配额取消后利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随意设限

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是指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签订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纺织品特殊限制措施)》,即242条款,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2008年12月31日以前,如认为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激增对其国(地区)内产业造成影响,可对中国实施为期1年的配额限制。

早在2002年9月,美国纺织品生产商协会(atmi)就向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当年1月1日才取消配额限制的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布、手套、胸罩、睡衣和行李箱五种产品重新进行设限。同年10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应美国贸易代表的要求,展开了新一轮“323条款”调查,准备针对可能“激增”的纺织品进口采取措施。调查结束后,美国政府于2003年5月21日公布了对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实施特殊保障措施的申诉程序。此前美国已经在2002年年初,将《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的16条补充写入其1974年贸易法,称“421条款”,从而为美国重新实行对华纺织品和服装产品设限铺垫了道路。在这个基础上,2003年11月17日美国决定对我国针织布、袍服、胸衣三种纺织品出口设限,涉案金额约4亿美元

今年1-4月,中国纺织品全部出口是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远低于同期中国整个出口的增幅。在这个阶段,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增长了70%,对欧增长45%。2005年5月,美国在一周之内先后两次宣布对我国主要纺织品实施特别保护措施。此外,加拿大、日本、韩国、印度、土耳其、欧盟等国也相继完成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特别保障条款的国内立法,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公开宣称要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实施特保措施。

美欧对我纺织品设限的依据是中国加入wto报告书里的242条款,但援引242条款应该是有条件的,即要证明中国纺织品确实在美欧存在市场扰乱、存在威胁阻碍贸易有序发展的情况,二者之间应有因果关系。美欧不仅没向中方提供详尽数据,而且在这些问题上与中方的看法和分析都有很大差距。美欧仅凭三四个月的数据,就草率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这是完全没道理也是不科学的。

可见,配额取消后欧美等国会利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随意

设限。

4.配额取消后其他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将成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配额取消后,发达国家在不能使用配额这种传统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情

况下,除了主要利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设限外,还大量使用其他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等,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新出现的非关税壁垒,如、“社会责任标准(Sa8000)”。Sa8000是全球首个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它关注的是产品的生产者,比如工人的最低工资、工作时间等。目前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国家内部的政治家、有关媒体、社会组织不断向政府施压,要求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在生产过程中不得雇佣童工,要求对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福利进行检验。这对于我国不少中小纺织品服装企业是一个比较严格的要求。而且近来,这一标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因此,“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被认为是我国出口企业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之外的第三类关卡。

显然,其他的非关税壁垒对于我国纺织品的贸易发展不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且正在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三、“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应对策略

根据对“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环境的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应采取以下的应对策略: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服装和深加工产品仍是国际纺织品贸易的主体,中国纺织企业应继续把发展纺

织品服装和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作为扩大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攻方向。从世界范围看,纺织品服装产品的面料、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各环节都出现了新发展态势。对高档成衣的旺盛需求刺激着面料制作方面高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中国纺织品企业要迎合世界潮流,不断增加产品设计、研发等软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创立自主品牌。逐渐转变为以技术为后盾,以产品为依托,以质量竟争取胜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新格局。

2.调整纺织品出口战略,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我国应调整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战略,要由以出口贸易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

力争在区域集团内部投资设厂,实现就地生产,就地经营销售,这样,利用原产地原则,欧美设置什么样的贸易障碍都可轻松跨越。

另外,除直接到国外设厂,还可以在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让外国人帮助寻找客户,推销自己的产品,这样可有效回避企业在出口方面的诸多不合理限制,争取更大区域贸易集团的市场份额。

3.政府完善出口预警机制,企业提高对预警信息的敏感性

建立完善的出口预警机制,不但有肋于减少或防止贸易縻擦,而且能够在贸易縻擦发生时为企业调整经营策略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企业对政府部门的出口预警信息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由于行业协会是非政府组织,能更好地触及政府硬政策涉及不到的方面,因此,

应更加充分地发挥行业协会的软作用。在非政策因素影响情况下,行业协会在沟通信息,组织企业应变等方面应发挥更充分的作用。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篇10

刘建新在推介会上致辞。他表示,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的战略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在新疆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成为新疆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产业。他指出,中国-亚欧博览会纺织品服装展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产业链的延伸、价值链的提升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诚邀国内外纺织服装企业到新疆参展、投资。

徐文英表示,近年来依托新疆资源、区位等优势和政府政策、资金的扶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全国增速最快的地区。下一步,新疆将进一步出台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政策将向服装、家纺产业集聚程度高的园区倾斜,向入疆发展的国内外优强服装、家纺品牌企业,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倾斜。他指出,新疆在拓展中亚、西亚和俄罗斯等纺织服装市场潜力巨大,商机无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继续支持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到新疆投资兴业。

梁勇介绍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并表示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进一步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落实这一目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出台了各项新的优惠政策,他就新疆缩短纺织服装企业贷款贴息等8项新政策在推介会上做了详细介绍。阿德江・达吾提在推介会上盛情欢迎国内外广大客商参加中国-亚欧博览会。据悉,主题为“共商共建共享丝路:机遇与未来”的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将于9月20―2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

2016丝丽雅・纺织材料创新论坛在沪成功举办

3月16日,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联合主办的2016丝丽雅・纺织材料创新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揭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杨纪朝,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副会长贺燕丽,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涛、总裁邓传东等出席了揭幕仪式。

高勇在致辞中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唯有创新才能驱动发展。近年来,丝丽雅集团一直致力于功能性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为纺织服装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此次在纺织材料创新论坛上,企业以“缘起・丽雅蓝”为主题的时尚走秀形式再次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新产品――丽雅蓝?牛仔纱,这种敢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精神值得学习和推广。

冯涛在致辞中表示,丝丽雅用持续的创新精神,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明星产品雅赛尔tm纤维为原料,利用纤维染色的创新技术研发出丽雅蓝tm牛仔纱,入选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16/2017――幻彩型纤维。该产品是对环境友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良好适应性的牛仔产品新宠。

丝丽雅・纺织材料创新论坛是以“引领+开拓+融合”打造面向纺织全产业链的开放性的专业平台,本次论坛共举办了魅力牛仔专场、绿色纤维专场、棉纺推介交流论坛专场、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专场和功能性纤维专场等5个专题共20多场演讲。

在丽雅蓝・魅力牛仔专场论坛上,丝丽雅首次了“高强超柔、如丝如绒――雅赛尔”宣传片,并举行了“缘起・丽雅蓝”为主题的牛仔时尚走秀,通过“丽-时尚绚丽,雅-自然优雅,蓝-梦想之蓝”等3个主题的自然呈现,21位顶尖模特,135套围绕丽雅蓝?进行时尚设计的牛仔服饰,将雅赛尔纤维、牛仔新宠・丽雅蓝?的时尚精彩进行了完美演绎,开启了一场纤维与时尚碰撞、东西方牛仔文化交融的视觉盛宴。

在接下来的4场专题论坛中,演讲嘉宾从绿色发展趋势、纤维创新技术、功能性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两天5个专题论坛吸引了众多专业观众,成为面料展中的聚睛一角。

第27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新闻会在沪召开

3月16日,第27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新闻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商务部外贸发展局国内会展处处长陈庆光,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张锡安,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庆辉,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焦培以及大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岩,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服博办主任张乙明等领导出席了会。

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服博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部级专业展会。本届服博会由国家商务部、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特别支持,大连市服博会办公室、辽宁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大连市服装纺织协会联合承办,将于9月19―21日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隆重举行。

本届大连服博会将以“共赢・大连”为主题,展览面积5万m2,拟邀请海内外各类参展企业1000余家。着力打造东北亚最时尚、引领潮流的风向标、中国服装纺织产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以及展示大连“东北亚时尚之都”的重要舞台。服博会期间还将举办大连2016秋季时装周、“大连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大赛、高峰论坛、专业学术讲座以及专业对接会等活动。

与往届相比,本届服博会更加凸显国际化色彩,预计参展国家和地区总数将超过20个,参展国际知名品牌将达到50多个;专业化水准不断提高,首次设立“皮草专区”、“家纺流苏专区”、“面料专区”等三大专区;高端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国内顶级专业服装设计师、纺织进出口商、纺织服装批发商将云集现场;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东北服装行业联盟”的组建,为海内外品牌进入中国东北市场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平台;交易化内涵进一步充实,展会将进一步扩大专业买手规模,提高专业采购商参展力度;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扩大,凭借互联网技术,推进中国面料馆大连分馆、中国方舟(裳舟网)在线平台以及服博会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积累,大连服博会实现了由地方性展会向部级展会的华丽蜕变,现已成为促进服装纺织产业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的重要舞台,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未来将成为引领行业发展时尚的重要地标。

“天门纺机杯”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揭晓暨《纺织科学研究》杂志编委会成立仪式隆重举行

3月17日,“天门纺机杯”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揭晓暨《纺织科学研究》杂志编委会成立仪式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中国纺织出版社党委书记董清松,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副会长彭桂福,湖北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方勇等领导、院校专家、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的企业代表、行业媒体等出席会。

在2015“天门纺机杯”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评选活动中,“以联盟之力做强原液着色纤维产业”、“世界首套干法纺聚酰亚胺装备环保高效”、“仪纶联盟提升新一代合成纤维价值”等10条科学新闻获奖。据悉,获奖新闻涵盖了2015年度在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并对行业转型升级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类新闻,均为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在活动现场,主办方对中国化纤产业技术联盟、江苏奥神新材料、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中国石化仪征化纤等十大科学新闻背后的相关单位进行了表彰。

其中,“仪纶联盟”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与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优秀的纱线企业、面料企业及服装品牌共同组建而成,通过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的协同合作,加快仪纶产品应用开发及技术创新,将新材料的技术价值转化为产品价值和能够被消费者看得见、摸得到的商品价值。

另外,在会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宣布《纺织科学研究》杂志编委会成立。新一届编委会由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顾问,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庄小雄担任主任。

聚力家纺供给侧,驱动智能新趋势

――2016中国家纺企业家论坛圆满召开

3月17日,以“聚力家纺供给侧,驱动智能新趋势”为主题的2016中国家纺企业家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传媒中心、《中国纺织》杂志社承办,宁波圣瑞思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协办。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晓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传媒中心主任魏林,中国丝绸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丝绸协会副会长、湖州市纺织协会会长、中国・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凌兰芳,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秘田霖,浙江瑞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圣瑞思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袁峰等嘉宾、企业代表出席本次论坛。

朱晓红在致辞中提到,中国纺织行业在进入深度转型新阶段的同时,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家纺行业势必要将供给侧改革与调整落到实处。近几年,行业涌现了一批勇于创新和革新的优秀企业家,他们的努力见证了中国家纺行业的升级和发展。

在主题演讲环节,田霖表示,罗莱加速从传统家纺企业向智能家居提供商转型,推行“产业+资本”双轮驱动战略,积极开发未来智能健康家居生活一站式解决方案。公司未来的方向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罗莱自己的大数据库,帮助客户解决更高的生活需求。凌兰芳发表了“丝绸家纺的现状和未来”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丝绸之路集团以丝绸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改革传统工艺,创立世界丝绸家纺国际品牌。袁峰指出,圣瑞思以“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等指导方向为发展契机,以提高终端客户的生产效率及管理水平为目标,为客户提供最优秀的服务。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传媒中心、《中国纺织》杂志社共同推出的“中国家纺行业传媒影响力品牌大奖”也于同期举行了颁奖典礼。罗莱家纺、博洋家纺、恒源祥家纺、欢莎家纺、宝缦家纺、大唐家纺、悦达家纺、华纺家纺、巴黎春天家纺、辑里蚕丝家纺、三利毛巾、京京毛巾等家纺企业和中国家纺最佳供应商企业宁波圣瑞思自动化有限公司获得殊荣。

借力多屏时代变革,打造家纺零售电商新体验

3月16日,作为2016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配套活动之一的“多屏时代的行业变革”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5.2馆举办。

千家万纺联合创始人代艳做了题为“未来家纺零售”的演讲,他认为,未来消费者的行为将越来越模糊化,碎片化,而将消费者“链接起来”的成本却居高不下,未来家纺零售行业“链接”非常关键;魔云纺总经理杨瑞海认为,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科技手段融入电商,利用3D技术实现的三维立体场景展示、社交和游戏等可以提升消费者的体验;美国信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刘刚认为,目前家纺行业电商化面临品牌集中度高、产品价格体系混乱、目标人群难以确定等诸多问题,企业电商化需要从强社交、强服务、高垂直、高精度等几个方面寻求新方式。

阿里巴巴基于对市场的调研分析,认为多屏时代的新型分销渠道对传统渠道造成了较大冲击。据阿里巴巴家纺行业运营专家马宇航介绍,为了帮助家纺行业中小企业提高在零售电商的竞争力,阿里巴巴将携手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为中小企业赋能,通过阿里强大的全网信息资源,帮助家纺企业解决推广难的难题,实现全网营销。

多屏时代下,精准分析目标受众和定位目标人群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多屏iD的识别与整合,关键是大数据的流动。随着阿里巴巴等大数据企业以及新型电商平台的介入,底层多屏数据的打通和整个产业链中数据的流通交互使用将进一步完善,行业内外将真正迎来多屏程序化购买的时代,家纺行业借力多屏互动电商大有可为。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宜布网正式上线,买布卖布踏入“网”时代

3月10日,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宜布网正式上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吴江区委书记梁一波,区委副书记、区长沈国芳出席上线仪式。

盛泽纺织业转型升级之需

宜布网总部设在具有“中国绸都”之称的盛泽镇。纺织产业作为盛泽镇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近年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盛泽纺织产业传统的营销模式面临挑战,如何实现纺织产品营销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打通网络销售渠道成为了进一步推动盛泽纺织产业向好发展的关键力量。宜布网的出现是盛泽东方丝绸市场一个新的开始,通过宜布网电商平台,将汇聚纺织生产企业,整合盛泽及盛泽周边地区纺织产业链,形成有效分工,为纺织生产供应商和买家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空间。

线上线下互通的电商平台

据介绍,宜布网将为纺织品供应商提供全球化立体式的产品线上推广、线下2万m2展厅集中展示,为纺织品采购商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买布“快、优、省”。自试营业以来,已有300多家纺织企业成为宜布网会员。宜布网注重做好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多次组织会员企业参加行业内各大展会。另外,宜布网还分别与广州珠江纺织城以及“蜘蜘纺衣料+”在线交易平台达成战略联盟合作,实现了网站在广州中大市场线上、线下的共同推广,为全国性战略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宜布网已完成了a轮融资,联想投资以1000万元入股宜布网,B轮融资中,一些基金、风投机构也纷纷看好宜布网。为庆祝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成立30周年,同时激励全国纺织人参与纺织电子商务,宜布网斥资1000万元公益基金培训1000个“创二代”。同时设500万元重奖,寻找“纺织小马云”。

宜布网上线会现场还同时举行了苏州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盛峰汇电子商务城揭牌仪式,及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与宜布网战略合作成立盛泽纺织商务培训基地揭牌仪式。

功能与奢华的结合

――兰精集团与国际羊毛局宣布合作

3月17日,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期间,兰精集团携手国际羊毛局召开了新闻会,旨在共同推进天丝?纤维与美丽诺羊毛的战略合作。兰精纤维(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大中国区纺织品商务总监陈荣辉、兰精集团全球纺织业务拓展总监amitGautam先生、国际羊毛局中国区技术经理朱梅女士等参加了会。

美丽诺羊毛纤细透气、弹性好,被广泛应用于高档服装和家纺产品。天丝?作为美丽诺羊毛的理想混纺伙伴,其湿气管理特性和丝般的顺滑悬垂为混纺产品带来更多价值,可以使消费者享受到既有功能性、又具奢华感的纺织品。日前,兰精集团与国际羊毛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合作推广两个完美纤维为高端纺织品和运动服装产品带来的新理念。

兰精集团首席商务官RobertvandeKerkhof先生表示:“公司内部所做的零售市场分析显示,天丝?/美丽诺羊毛混纺通常应用于针织产品,主打运动服装。新一季我们的开发重点将瞄准用于正装套装和衬衫的高档机织面料,并有兴趣拓展羊毛混纺产品在高端市场的业务。”

陈荣辉在会上指出:“天丝?a100非常适合与美丽诺羊毛混纺,有特别的纤维长度可供选择。美丽诺羊毛在加入天丝?后变得更凉爽,适合用于夏季纺织品;而天丝?在加入美丽诺羊毛后则变得更温暖,适合用于冬季纺织品。这意味着两者的混纺适用于一年四季。”

“通过与国际羊毛局的合作,我们将把重点放在衬衫面料的开发上,特别是在中国,通过进一步加强内部的产品开发以及外部的流行趋势专家,特别是衬衫行业专家的合作,将为中国的面料生产企业带来更多灵感。而在全球来说,重点开发用于女式外套的横机和圆机织物,以及用于男装外套的机织面料,”陈荣辉具体解释道,“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进一步拓展天丝?/美丽诺羊毛混纺产品在高端羊毛服装市场的份额,使其成为全球纺织品系列中不可或缺的奢华混纺组合。”

“宜布网”携手300余家会员企业亮相上海国际纺博会

3月16日,为期3天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宜布网携手300多家会员企业在展会集中亮相,展示了盛泽纺织企业的风采。17日下午,“宜布网”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了专场信息会,与众多纺织面料企业、行业专家、媒体共同展望基于“互联网+”的纺织品o2o平台对于盛泽纺织贸易的积极推动作用。

互联网+纺织品o2o电商贸易平台

博览会上,宜布网携300多家会员企业和上千种面料产品,采用现代化电子商务手段,搭建集现货交易、仓储监管、物流配送、融资服务、质量检测、品牌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一站式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的有机融合。客户登录宜布网网页、手机app、微信就可直接下单采购所需面料,成为纺织品电商贸易的新尝试。

工贸快速匹配,进化共生生态圈

博览会上,宜布网整合产业生态圈和渠道生态圈,在3天时间内全面展现盛泽纺织企业实力,同时助其在快速变化的生态圈中准确定位、积极应对,与渠道生态快速匹配、进化共生。客户只需指尖点击,就可随时查看工厂直销、样布质量等百家企业的资料信息。现场还提供了咨询服务,更有第三方银行监管保障交易安全,真正做到让“买布、卖布”变得便捷、高效、安全,以新型展销形态,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宜布网及其会员企业积极响应行业“供给侧改革”,与纺织行业前沿面辅料、服装、家纺、针织、纱线优质企业共同直面“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以新型展销形态,助力行业企业转型升级。

卓郎纺织专件在JeC展上展示了用于超细长丝的全新accotex518SF玻璃成型皮圈

3月15日,卓郎纺织专件在巴黎举办的欧洲JeC展览会上展示了其全新的accotex518SF玻璃成型皮圈。这种最新的玻璃成型皮圈可以满足行业日益增长的越来越细的长丝加工需求,可应用于众多精密产品领域,包括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市场在注重小型化的同时也不忘更轻的重量和节省空间,如应用于笔记本、平板和手机等。为了应对这种增长趋势,卓郎纺织专件特别研发了全新的玻璃纤维皮圈accotex?518SF。这种皮圈特别针对精细长丝和超细长丝而设计,如D(5μm)、C(4.5μm)和BC(4μm)。

玻璃成型皮圈的基本功能是向玻璃纤维长丝输送浆料。不过单丝直径越小,就越要注意避免出现毛丝或毛羽等缺陷。由于accotex518SF的表面粗糙度异乎寻常的低(Ra<0.2μm),皮圈表面极其光滑且均匀一致。这就防止了“飞丝”和“毛羽”,减少了连续浆料膜上的断点,生产出涂层包覆良好的长丝。采用全新的化学配方和均匀一致的表面质量,纤维长丝的充分附胶和持续运行就有了保障。

卓郎纺织专件全新的accotex?518SF玻璃成型皮圈产品,是解决玻璃纤维缺陷的最佳选择。

aUteFaSolutions将在iDea2016上展示其定制理念与针刺整线服务

在5月2―5日的iDea展会上,aUteFaSolutions(奥特发)集团将展示其定制理念与针刺整线服务的经济与技术优势。奥特发集团针刺线满足客户对纤网成形质量、纤网加固、纤网克重灵活控制以及设备维护量最低化的要求;可以为非织造材料制造领域提供“交钥匙”工程整线;拥有整线演示设备,可为每个客户提供一种解决方案。集团CeomarcoFano先生说道:“客户期待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完善的备件服务及繁琐昂贵的换针解决方案。针刺机一旦作为非单机工作时其性能会提高。”

闭环控制系统,保证纤网质量

奥特发集团交叉铺网机与针刺机的组合由“闭环控制系统”监测,交叉铺网机topliner系列结合截面系统与附加的weBmaX系统,防止织物边缘区域克重增加,可带来极好的纤网均匀性、相当大的材料节约及持续的材料成本缩减。

自动换针,无需人工干预

拥有自动换针机2.0后,奥特发集团每台针刺机都能拥有独特的服务设备。自动换针机2.0可进行全自动卸针和无需人工干预的换针过程;可更换单根刺针、全部刺针或用户设置的刺针单元;适用于每个服务车间并可提高效率与经济,换针操作速度可达1500根/h,刺针容量超过10000根。

webmasterFUtURa梳理机,清洁与维护最佳通道

webmasterFUtURa是专门开发设计,用于高速生产,并适应于全球非织造生产线需求的梳理机。其重点是降低维护难度,所以奥特发集团完全重新设计了易开系统。易开系统安装于高精度线性轴承上,所有辊子维护前后位置完全一致。梳理机喂入部分、胸锡林、转移部分、道夫等不同部分各自安装于独立“车厢”。每个“车厢”由两侧螺钉分别与相邻区域连接成“火车”(即梳理机),因而可容易且完全进入每个区域进行清洁与维护。

VDma:德国技术助力越南纺织

以“德国技术助力越南纺织”为题的2场技术会议将分别于7月5日和7月7日在越南河内和胡志明市举办。这2场活动均由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旗下的纺织机械协会主办,越南纺织服装协会(VitaS)和越南贝克尔旅游有限公司等协办。来自22个VDma成员企业的业内专家将就纺纱、针织/机织、非织造布、染整等领域的实用技术进行讲座。

着眼于开发新产品、提高纱线和织物质量及提高竞争力的越南纺织企业将有机会通过了解德国纺织机械和设备制造商的最新技术,找到实现目标的解决方案。这些德国纺机制造商包括:andritzasselin-thibeau(安德里兹・阿斯兰-蒂博)、Brückner(布鲁克纳)、erhardt+Leimer(莱默尔)、立信(欧洲)、Groz-Beckert(格罗茨-贝克特)、HasGroup(哈斯集团)、Heusch(好使)、mahlo(玛诺)、mayer&Cie.(迈耶・西)、Karlmayer(卡尔迈耶)、memminger-iro(美名格-艾罗)、a.monforts(门富士)、oerlikonBarmag(欧瑞康巴马格)、Reiners+Fürst(雷纳+福斯特)、ResedaBinder(雷西达粘合剂)、Saureraccotex、Saurertexparts、Setex(智达)、textechno、thies(第斯)、trützschler(特吕茨勒)、welkerSpintech和XetmaVollenweider。

技术会议的举办地点分别是河内喜来登酒店和西贡喜来登酒店。活动期间的沟通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进行,包括:B2B对接会(在一个包括桌面展示在内的单独区域进行预先约定的或自发的会面)及氛围轻松的晚宴。

从2016年3月底开始,感兴趣的越南纺织企业决策者可登录germantech-vietnamesetextile.de网站进行登记,介绍自己的企业和安排与德国企业及其的见面。

在Saigontex(越南纺织面辅料展)期间,VDma的合作伙伴将分发交流会宣传页。上述活动主要针对越南纺织业决策者和国外投资者,而7月8日在胡志明市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纺织服装系举办的一场关于先进纺织技术的研讨会则主要针对学生和未来的专家。

Hyosung公司启动creora纤维新的品牌推广活动

近日,世界最大的弹性纤维生产商Hyosung(晓星)公司启动了针对creora纤维的新的多方位全球推广活动,包括:新的广告、网站、吊牌和其他销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