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面向十篇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面向十篇

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面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0:15

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面向篇1

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其工作职责一方面是向大众传达最新的资讯和文化,一方面对于社会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直接引导着人们的社会语言交流。本文就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影响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社会语言影响力

广播电视是重要的大众文化传播的媒介,承担着向社会提供最新资讯和宣传普及文化知识的责任,而语言是广播电视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和载体。一方面广播电视需向人们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广播电视语言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语言传播是建立在大众传播媒体不断普及以及广播电视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广播电视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带入社会语言的使用当中。

一、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规范作用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行业对播音主持人的发音和语言使用能力的要求很高,人们在收听和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可深受感染,并在广播电视语言的带动下,规范自己的社会语言。广播电视传播语言与社会语言规范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形成丰富的语言规范体系,其次是向社会传播语言规范。这里所说的语言规范并不是专家学者讨论的那些关于语言学的逻辑演绎方式,也不是那些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通过对大量语言进行运用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总结和文化提升方式,并随着语言文化的不断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扩充。[1]广播电视媒体是使用语言的大户,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实践经历,一方面可有效地巩固和提高自身的语言行为规范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广播电视在传播信息和语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语言的使用规范。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经常形容“广播电视播音员的读音,是对汉语语言使用规范起到深远影响”的原因了。

二、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导向作用

语言是广播电视在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语言本身还有着规范、传播和示范作用,新时代的背景下,广播电视的播音员俨然成了社会语言使用的权威和典范,对于社会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人们可通过学习广播电视播音员或主持人的发音,或语言表达方式来规范自己的社会语言,这也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实际工作中发现,当前社会上许多新流行的短语、词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广播电视传播开来的。广播电视语言已然成为当今社会语言使用重要的风向标,[2]除此之外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使用方式、表现风格等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语言的使用造成影响,成为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而这种影响性却不易即时显现,往往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同样,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导向作用也如此,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与节目的品质、价值观存在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另一方面与广播电视语言的传播主体――主持人、播音员和嘉宾主持人的品位、个人的文化素养、使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审美价值观念等因素息息相关。为了对社会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广播电视语言的传播主体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使用能力,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扎扎实实地练好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重要作用。

三、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示范作用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使用是大众的主要模仿对象,新时代背景下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发音和使用方式,俨然成为社会语言的重要标志和使用标准,俨然成为公众学习普通话的第一导师。国务院在关于推广普通话问题的指示中,就有一条规定:“全国各个省市地区电视台应该要主动承担起普通话的推广工作的责任,具体的可以协同各个地区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委员会举办各种各样的讲座,以此作为进一步地规范人民群众的普通话使用方式。”[3]除此之外,对于各方言区域的广播电视台要在日常的播音节目中穿插以普通话为主体的播音节目,让公众感受到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示范作用。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以前就得到了充分的论证,那时电视并未普及,因而广播电台播音员就成了人们了解国内外信息和学习语言的老师。一旦播音员或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发错音、念错字,其造成的社会影响难以估量。这也是为什么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发音标准成为其工资绩效考核标准的重要原因了。笔者曾听闻过这样一则趣事:“一名小学生在课堂上朗诵课文的过程中,读错了一个字,老师及时地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发音,但是这名小学生却理直气壮地说电视上的主持人也是这样读的,还与老师发生了争执。”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模仿电视主持人的使用语言,俨然成了其学习语言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广播电视语言的示范作用是何其强大。因而就须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语言发音、词汇的使用、语法的表达方式等等提出严格的要求。社会经济和文化越发达,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主体的语言规范影响性也会越大。语言规范具有极强的层次性特征,主要包括了语言使用者的规范情况和要求等方面的层次性特点。

四、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审美作用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审美作用,是公众所认可的。如果说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只满足了语言使用规范这一基本要求,并没有发挥出有声语言的社会功能导向的话,便是不成功的。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还需要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人们通过广播电视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和文化资讯的同时,还提出了透过节目实现对美学理想追求的具体要求,希望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产生心理的碰撞和愉悦的共鸣。换言之,广播电视语言在实现自己的基本信息传播功能的同时,还要向公众传播最优美的语言,让人们感受到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实际工作中发现,但凡优秀的播音工作者,都能够借助有声语言这一媒介方式创造出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电视或者播音节目作品。[4]

参考文献:

[1]唐丹.论电视语言的价值及其实现[D].中南大学,2005.

[2]董洁茹.普通话中介语研究初探[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李宇明.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建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体会[J].语言文字应用,2001(2).

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面向篇2

【关键字】三网融合广播电视创新发展

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播电视只有创新发展,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广播电视必须与时俱进,为自己开拓出新的发展道路。

一、三网融合的背景和含义

三网融合打破了广电和电信各自领域的垄断,实现资源共享。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在向数字电视网、宽带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使其功能趋于一致,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实现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三网融合不简单的物理合一,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政府工作、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平安家居等多个领域。今后的手机可以上网看电视;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二、广播电视的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广播影视工作要以创新为动力,发展为主题,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全面发展,把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成为导向正确,结构合理,装备先进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广播电视事业。广播电视当前的主要任务有:提高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推进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过度,基本实现数字化;推广计算机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在广播电视工作中广泛应用。广播电视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引导,广播电视工作要加强新时期的发展壮大,迎接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三、广播电视依靠科学技术

广播电视工作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作保证,提高广播电视的技术含量。在三网融合的形势下,要把广播电视事业做大做强,就要保持广播电视技术先进。广播电视工作的着力点要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丰富节目内容,拓展社会的影响力,提高技术创新。2000年9月16日总书记提出了加强广播电视的覆盖,把国外的反动声音压下去,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广播电视开展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使我国的无线广播功率达到世界第一,促使美国之音等对华广播电台停止反动宣传,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进一步提高。

四、广播电视是科技进步的成果

广播电视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广播从中波到调频,从模拟生到立体声,普通广播到数音频广播;电视从黑白到彩色,到数字高清电视和网络电视;节目传送从有线到无线到光纤,从地面到卫星通讯,无不是科技创新的成果。广播电视工作也是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85年起,我国利用C波段通讯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我国31个省市的广播电视节目实现卫星传送。有线电视快速发展,全国有线电视网遍布城乡。SDH,DVB等技术广泛使用。

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中央和部分省级广播中心正向数字一体化过度,数字录音技术,数字音频工作站得到广泛应用。

中央台建立了全数字的编播系统和数字机房,实现了节目的自动播出系统的联网。促进了数字音频(DaB)广播的发展,逐步走进百姓家庭。我国各级电视台基本实现节目录制,播出的自动化。数字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中心广泛使用。

五、三网融合促进广播电视发展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技术都处于信息浪潮的前言。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正在向广播电视的各个领域渗透。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强大的冲击。卫星技术特别是直播卫星技术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方便快捷。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为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三网融合促进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使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更加高效快捷。

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的融合,推动广播电视业务流程网络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智慧化转变。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广播影视不仅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更应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的发起者、组织者、提供者。三网融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打造“智慧化”的新型主流媒体,“智慧广电”是广播电视发展新趋势,也将成为新常态,是整个行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就需要抢占网络信息技术制高点,积极主动开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高新技术与广电业务融为一体,实现从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

现在广播电视与新媒介相互融合成为的发展新趋势,我国的广播电视只有创新发展,才会焕发新的生机。

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面向篇3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播音主持方向

近几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从原来的北京广播学院等几家,发展到目前的几百家,地方高校在其中占很大比重。而报考此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迅猛增长,而反观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针对性也越来越高。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校生越来越多,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怎样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又如何使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合于目前电视等媒体的现实需求?未来又如何吸引生源?本文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主持方向为例,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入学考试与录取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对目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一些意见。

一、方向建设,不是建设方向所代表的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建设即“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建设包括两大类的选择,一类是专业内部的方向选择;另一类是专业相关的外部方向选择。但广播电视编导方向战略的选择,要做到“自下而上,上下兼顾”。笔者所提倡的广播电视编导方向建设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基于社会、媒体对人才的要求而做出的,即“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所以方向是在专业基础上的方向,不能为了方向而方向,失掉广播电视编导这个基础。www.133229.com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主持方向要科学、规范地建设,笔者认为必先理清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之间的关系。就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方向来讲,要兼容两个专业的优势,夯实电视编导的基础,发展播音主持艺术的专长。

二、方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

从专业发展、因材施教,避免“大锅饭”等来看,地方性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该拓展和强化专业方向的目标培养。

而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大”和“全”。所培养的学生概括起来全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宣传部门从事广播电视编导、策划、制作、播音、主持以及摄影、摄像、音响、撰稿、编剧、广告、社教等方面的工作。这样的提法虽然有扩大就业出路、吸引考生的意图,但培养目标的“广撒网”就会全是重点而无重点可言,在教学上也会呈现出无系统、无规律等盲目教学现象。既然在战略上选择了方向,那就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方向,重点培养、着重强调。

当专业方向战略确定后,以及专业培养目标这个大战术问题明确后,后续的专业建设自然也就有了方向和依据。

三、方向建设,专业考试与录取的设计要科学而有针对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艺术类招生,在高考之前需进行专业考试。笔者参加过多次地方高校的艺术类的考试评委工作,在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地方高校考试内容“无层次、无方向”。“无层次”表现为一次初试定命运,而无复试或三试,这种做法使得所谓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不见得专业素质水平就好,而考试失利的学生专业素质就差;“无方向”表现为在一试过程中,所有专业方向兴趣爱好的学生混杂在一起,不同专业方向素质潜质的学生混杂在一起。这种“无层次、无方向”的选拔生源极易造成考试的走过场,看表象。再者这样的选择学生也是不符合广播电视编导本文所强调的方向建设的要求。

专业考试,地方高校不能急功近利,简单化、一刀切处理。对于地方高校专业考试笔者认为设初试和复试是理想的,既避免了一试带来的简单表象、走过场的考察弊端,又避免了选择三试效率与效果不明显的弱点。

初试的设计可以集中在学生基本素质的考察,测试学生是否符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本素质要求,例如笔试部分设文学艺术常识或综合文化知识等;面试部分自我介绍、编讲故事和艺术特长展示等。复试设计可以集中在学生方向选择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考察,以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方向来说“有声、上像、内涵深”即是方向人才遴选的原则,也是测试的重点。

录取方法上,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上要针对实际有所创新,不能一刀切。有的学校选择专业考试与高考成绩相加的形式由高到低录取;有的学校选择各考试的权值比重,有的侧重专业考试成绩,也有的侧重文化课考试成绩,然后各成绩相加由高到低录取;有的学校选择以专业成绩或高考成绩过一定分数线,然后以另一成绩由高到低录取等。这些录取方法各有其短长,但都有对优秀人才遗漏的可能。

地方高校要录取优秀学生,就必须吸收各录取方法的长处,避免其短处。笔者认为以下录取方法对于地方高校专业发展是有益的:

第一,高考成绩过国家线之后,以专业成绩由高到低排名,录取招录人数的20%。这样做就使得专业素质非常高的学生不至于因为文化课而掉落。

第二,专业考试过学校线之后,以高考成绩由高到低排名,录取招录人数的10%。这样做就使得学习成绩优异并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同学不至于掉落,也为将来报考研究生,积累生源。

第三,专业考试和高考成绩均过线的同学,以专业考试占60%,高考成绩占40%,然后成绩相加由高到低录取招录人数的70%。

此外专业男女生比例的问题也要重视。笔者看过这样的编导班,共31人,但男同学只有7人,这样的班级男女生组成除有特定的专业方向要求外,是极不合理的。所以在录取方法上是否可根据市场对编导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专业方向的实际要求,考虑男女生分别录取的比率构成。在教学经验上来看,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方向男女生构成中,以女生占6成,男同学占4成比较合适。因为这符合男女同学在报考上的人数比例,符合大部分女同学的生理优势,另一方面也大致符合一般地方电视媒体相应工作的人员比例构成。

四、方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要合理、有序、有保障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建设要构建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全面分析社会需求,职业特征,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制定合理、有序的人才培养模式。

1 突破固有模式,构建“专业实、方向突出”的课程体系结构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往课程模块排序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按年级顺延下来,理论与实践脱钩,学生个性化培养不明显。在此情况下,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是必要的。

要突破固有模式,前提是“专业实”,即专业基础教育要扎实有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精简、合并、缩小学时等方法作为所有方向的通识课,这样做即割除一些与实际工作脱节老旧的知识,也能集中精力让学生把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精髓。“方向突出”即专业方向教育要有重点、集中、深入。在播音主持方向的教学中,要凝炼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课程,并与通识课并列开出;在播音主持方向专业课的选择上,要深入地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媒体特点,努力做到播音主持方向的“地方差异化”教学体系的建立。为了方向突出,在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应以突出专业方向和“地方差异化”的选修课为主。

2 建立校内、校外实践体系,为就业服务

实践体系的建立是保证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平台,更是保证就业的助推器。就笔者的经验来讲,实践体系可采取校内多维系操作,校外多合作的方式进行。

多维系中横线可把理论课中的实验部分单独设立课程,以小课的方式进行,并且方向小课以各自的内部特点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做即保证了大课理论的消化,也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系统完整所带来的提升空间的无限扩大;纵线可把不同年级的方向学生以通道班的形式统一起来,配备专业方向教研室的老师做方向导师,老师指导学生,学生带学生,老师再指导学生的流程完成各种专项任务;以校内资源为平台,为学生全面搭建模拟工作台。多合作即与当地媒体或传播公司建立共同制作节目、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互动机制。双方互通有无,建立双赢的合作局面。播音主持方向的学生从主持技巧在理论课上的学习,再到小课的巩固,再到选修课的丰实,再到通道班的提升,再到工作台上的历练,最后“出口”到校外媒体或传播公司具体实践。从这种多维系操作与多合作方式的运作,从内到外增强了学生的本领,就业目标也容易实现。

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面向篇4

2011年12月15日,第三届中国广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广播改革25周年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等机构与媒体的近80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参会。

研讨会主题为“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战略”,旨在探讨广播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战略,提高广播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广播事业的振兴和繁荣。

广播的全能时代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白玲在致辞中回顾:1986年12月15日问世的“珠江模式”曾经推动了中国广播的全面改革。由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首创的“主持人直播、听众热线参与、大板块组合、全天滚动播出”的全新形式,在传播观念、节目形态、经营模式等方面做出的探索与创新,奇迹般地逆转了内地广播与港澳广播的竞争格局,从而开创了中国广播划时代的发展历程,并为广东广播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25年来,广东广播顺应改革开放大潮,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令国内同行瞩目的“新珠江模式”。白玲介绍说,2008年,广东电台率先创立全国首个多媒体实时互动平台“珠江网络电台”,为广播媒体的全媒体发展开创新路;2010年广州亚运期间,在广播和网络的跨媒体互动平台上开设“广州亚运直播室”,得到了广大听众的一致认可;2011年,广东电台继续整合资源,结合广播、网站、移动通信等多种平台,打造“珠江网络传媒”,加快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的进程,但在媒体融合及新媒体运营方面,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总编张振华作了题为《挖掘转型――创造广播新的春天》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广播的优势尚未被完全挖掘,广播人没有把广播做到极致。广播的未来既在传统广播自身优势的深度挖掘与释放,更在广播融合新媒体的战略转型。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有了从“单行运动员”变成“全能运动员”的可能。广播人在坚守、发扬传统广播的同时,更要开疆扩土,为广播增添新的传播方式、接收方式、节目样态及内容,从而实现广播的时代转型。但广播的全媒体之路必须找准切入点,否则,“全能运动员”也会变成一无所长的“全不能运动员”。

广播的发展机遇

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认为,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细分与整合加速,音频的载体和平台日益融通,广播不再被称为广播,而是音频(audio)媒介。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内生增长趋缓,对外整合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借助新媒体平台,深度挖掘广播的品牌价值,使“广播电台”向“广播网”发展,让广播的覆盖由“地方”向“全国”延伸应是未来广播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在其题为《移动化与平台化:后2.0时代的媒体策略》的演讲中指出,“移动化”是后2.0时代的媒体潮流,“媒介社区化”则是媒体社会化的潮流。她认为,“个人化、互动化、集体贡献内容”是后2.0时代新闻业的特征,广电媒体将由内容提供商转向聚合型媒介平台。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播电视系主任申启武认为,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先天性缺陷恰恰成就了它移动性和伴随性的优势。虽然现代社会人们对媒介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但是解放人们眼球的传统广播仍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介战场占有一席之地;而失去移动性和伴随性的网络广播并不为广大受众所热衷。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广播将会以传统广播为主,网络广播、手机广播为辅的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向前推进。

广播的制胜策略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在演讲中阐述了他的观点:融合性媒体取代单一媒体将成为今后大型媒介集团的主流。这种融合不仅是媒介形态的融合,而是技术、资本、资源的融合;这种融合会促进国内媒介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广播要打破地域性和行业性的限制,构建真正的媒介集团,从而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汪良认为,需求永远是推动媒体变革的重要力量;技术和政策是大力发展网络电台推动台网融合的助力;内容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变革,接收终端的创新,广告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建设紧密的网友队伍是融合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广播媒体应依托互联网,与新媒体牵手,以音频、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提供内容,以及时高效的、互动的方式满足受众的参与热情。

广东广播电台台长张云江介绍了“珠江网络传媒”的运营模式:珠江网络传媒具备传统媒体的权、节目线与供应链,可组织集团下各频道的音视频节目资源,并通过中心系统发送到不同终端播出使用;其面向特定商业领域开办专业类型平台,即针对商业价值高或者有着特定需求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化的信息服务。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HitFm频率总监黄永国介绍了HitFm的新媒体推广策略。鉴于HitFm频率的受众群体分布,选择与之活跃人群相对重合的新浪微博进行嫁接,由此推出的微博电台具备了新的传播特征:一是传播速度快,信息内容精炼,还能保持主持人神秘感;二是在微博中加载图片或视频,增加与听众的视觉沟通,还可发起讨论增加互动性。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覃信刚的发言,在对世界广播强国有所借鉴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广播强国建设的有利条件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广播强国建设的主要途径: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广播强国。

他认为,广播改革发展有着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面对与新媒体的竞合,广播要做强,必须改革创新、科学发展。首先,要加快构建有利于广播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其次,应稳步放开频率资源,实施全国全覆盖。第三,要开办有中国特色的类型化电台。第四,要建立全国性的应急广播体系。最后,要立足本国,放眼全球,推进广播产业跨越式发展。

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面向篇5

2011年12月15日,第三届中国广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广播改革25周年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等机构与媒体的近80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参会。

研讨会主题为“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战略”,旨在探讨广播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战略,提高广播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广播事业的振兴和繁荣。

广播的全能时代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白玲在致辞中回顾:1986年12月15日问世的“珠江模式”曾经推动了中国广播的全面改革。由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首创的“主持人直播、听众热线参与、大板块组合、全天滚动播出”的全新形式,在传播观念、节目形态、经营模式等方面做出的探索与创新,奇迹般地逆转了内地广播与港澳广播的竞争格局,从而开创了中国广播划时代的发展历程,并为广东广播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25年来,广东广播顺应改革开放大潮,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令国内同行瞩目的“新珠江模式”。白玲介绍说,2008年,广东电台率先创立全国首个多媒体实时互动平台“珠江网络电台”,为广播媒体的全媒体发展开创新路;2010年广州亚运期间,在广播和网络的跨媒体互动平台上开设“广州亚运直播室”,得到了广大听众的一致认可;2011年,广东电台继续整合资源,结合广播、网站、移动通信等多种平台,打造“珠江网络传媒”,加快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的进程,但在媒体融合及新媒体运营方面,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总编张振华作了题为《挖掘转型——创造广播新的春天》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广播的优势尚未被完全挖掘,广播人没有把广播做到极致。广播的未来既在传统广播自身优势的深度挖掘与释放,更在广播融合新媒体的战略转型。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有了从“单行运动员”变成“全能运动员”的可能。广播人在坚守、发扬传统广播的同时,更要开疆扩土,为广播增添新的传播方式、接收方式、节目样态及内容,从而实现广播的时代转型。但广播的全媒体之路必须找准切入点,否则,“全能运动员”也会变成一无所长的“全不能运动员”。

广播的发展机遇

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认为,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细分与整合加速,音频的载体和平台日益融通,广播不再被称为广播,而是音频(audio)媒介。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内生增长趋缓,对外整合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借助新媒体平台,深度挖掘广播的品牌价值,使“广播电台”向“广播网”发展,让广播的覆盖由“地方”向“全国”延伸应是未来广播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在其题为《移动化与平台化:后2.0时代的媒体策略》的演讲中指出,“移动化”是后2.0时代的媒体潮流,“媒介社区化”则是媒体社会化的潮流。她认为,“个人化、互动化、集体贡献内容”是后2.0时代新闻业的特征,广电媒体将由内容提供商转向聚合型媒介平台。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播电视系主任申启武认为,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先天性缺陷恰恰成就了它移动性和伴随性的优势。虽然现代社会人们对媒介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但是解放人们眼球的传统广播仍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介战场占有一席之地;而失去移动性和伴随性的网络广播并不为广大受众所热衷。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广播将会以传统广播为主,网络广播、手机广播为辅的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向前推进。

广播的制胜策略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在演讲中阐述了他的观点:融合性媒体取代单一媒体将成为今后大型媒介集团的主流。这种融合不仅是媒介形态的融合,而是技术、资本、资源的融合;这种融合会促进国内媒介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广播要打破地域性和行业性的限制,构建真正的媒介集团,从而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汪良认为,需求永远是推动媒体变革的重要力量;技术和政策是大力发展网络电台推动台网融合的助力;内容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变革,接收终端的创新,广告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建设紧密的网友队伍是融合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广播媒体应依托互联网,与新媒体牵手,以音频、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提供内容,以及时高效的、互动的方式满足受众的参与热情。

广东广播电台台长张云江介绍了“珠江网络传媒”的运营模式:珠江网络传媒具备传统媒体的权、节目线与供应链,可组织集团下各频道的音视频节目资源,并通过中心系统发送到不同终端播出使用;其面向特定商业领域开办专业类型平台,即针对商业价值高或者有着特定需求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化的信息服务。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HitFm频率总监黄永国介绍了HitFm的新媒体推广策略。鉴于HitFm频率的受众群体分布,选择与之活跃人群相对重合的新浪微博进行嫁接,由此推出的微博电台具备了新的传播特征:一是传播速度快,信息内容精炼,还能保持主持人神秘感;二是在微博中加载图片或视频,增加与听众的视觉沟通,还可发起讨论增加互动性。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覃信刚的发言,在对世界广播强国有所借鉴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广播强国建设的有利条件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广播强国建设的主要途径: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广播强国。

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面向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提升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播电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广播电视从当初播出二、三套节目,发展到今天播出几十套、一百多套;传输方法上从无线模拟播出到有线网络、微波、数字、卫星等多种方式播出。如今人民群众所看到听到的广播电视节目的丰富性及声音、图像质量,已与往日不可类比。广播电视由于它的功能特征和传播的广泛性,决定了广播电视是当前信息传播、文化传播上最广泛、最便捷、最可靠的媒体工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播电视的蓬勃发展,对推进城乡文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1、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概念起源于17、18世纪欧洲发达国家,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后清晰的产权制度、基本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公私二元对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基础之上,主要用于弥补社会公共利益需求中市场失灵的部分。我国使用“公共服务”这一概念,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的。由于文化体制改革起步较晚,公共文化服务是近几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市场化程度提高,特别是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日益显现,为提高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而逐步将其分离出来,并提高到文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其中,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定义尚无统一说法,综合各方面论述,可以表述为:为实现社会公共信息、文化利益需求,由政府及其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主导、面向社会公众有计划地提供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活动的统称。

广播电视媒体作为政府的公益性单位和大众媒体,承担着信息传播、舆论导向和公益服务的职能,作为大文化中的广播电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必须担当起应有的职能和责任。要承担起这个职能和责任,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2、加快新技术应用步伐,增强广播电视在新媒体、网络领域的应用

高新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的信息传播新形态和新手段,互联网的出现吸引了具有超前意识的受众,并日趋成为大众化的重要信息载体,还有数字报纸、网络视音频、互动多媒体、移动电视等。广播电视要想继续在舆论阵地上取得主流媒体的地位,不能仅仅是依赖于传统的传输覆盖方式,而必须要加快自身的改造,加快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并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体制机制的演变,加快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变革,以形成体制的力量,实现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对不同受众的覆盖。利用高新科技向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和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内容、图像和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全社会共同享受广播电视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

3、不断强化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

我国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阶段。人民群众对获取信息及时效性、全面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媒体单位转变观念、创新意识,主动增强服务社会、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务意识。先进的、发达的文化建设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的增强与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作为大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首先要求得到自身的蓬勃发展,才能承担起繁重的服务功能和职责。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管理者,有必要加大对广播电视的投入,扶持广播电视的持续发展壮大。广播电视媒体单位更要转变观念,破除垄断地位和等、靠、要思想,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大胆创新思路、变革举措,积极发展产业、做大经营,壮大经济实力,实现宣传、经营双丰收。

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几个思想观念必须确定不移:一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看作是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大事来做。这要成为广电人的工作理念。二是着眼于提高全体公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播电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让更多的人从广播电视中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三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尽最大的努力用最好的节目表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广大受众提供尽可能多的高品位的文化信息。总之,大局常识,责任意识仍然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思想基础。

4、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最大化

在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大力推进和巩固“进村入户”工程。没有完成这个工程的地方要尽快让每一个家庭都能看上广播电视节目;已经实现这个目标的地方,要加强维护,确保不出故障。二是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水平。数字化工程是丰富广播电视节目,提高广播电视服务水平的根本方向,要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参与的力度,尽快实现模转数的整体平移。三是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的改革创新。政事分开以后,要着力进行广播电视的内部机制改革,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因素和创新能力,提高广播电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四是要加强教育和管理。广播电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说到底还是节目,要坚决抵制低俗之风,使广播电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导向正确、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让更多的人爱听爱看,从中享受文化的乐趣和滋养。

5、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加强作风建设,以“创建学习型团队,争做创新型人才,构建和谐型机关”活动为载体,积极倡导“勤学善用、创新务实、忠诚敬业、俭朴清廉、和谐高效”的工作作风。二是加强文化建设,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在人事行政管理、宣传管理、安全播出、技术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制订、修订、完善了50多项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强化制度建设,用规章制度规范行为,用规范行为来凝聚人心。

参考文献:

[1]袁正领、魏蕾.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1).

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面向篇7

一、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中有55个少数民族,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4个自治县,民族自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自20世纪20年代广播传入我国以来,从1932年中央台开办蒙语、藏语广播,到2000年12月24日专门以5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广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8套节目开播,到目前的各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蓬勃发展,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已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目前民族自治地方有广播电台73座,节目套数441套,民族语言节目105个;电视台90座,节目套数489套,民族语言节目100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电台每天用21种少数民族语言播音。[1](p315)内蒙古、新疆、、青海、广西等省区级电视台分别播放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藏、壮等少数民族语言节目。民族地区州、市(县)的台站也用蒙古、维吾尔、藏、壮、朝鲜、哈萨克、柯尔克孜、傣等10余种民族语言及方言播放电视节目。1955年,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民语广播电视在云南大地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文山、红河、西双版纳、德宏、迪庆等州市均办有民语广播电视节目,涉及10个民族12种语言。[2](p122)

二、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多样性发展,广播电视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民语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

(一)非主流媒体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核心价值观造成较大影响

当前,非主流媒体的快速发展,不间断地对受众进行信息轰炸,给人们带来了思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非主流媒体对人民群众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形成,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国外的空中电波渗透长期存在,对边疆民族群众的核心价值观造成较大影响。例如,与云南省相邻的越南、老挝、泰国、菲律宾等国家长期办有民语广播电视,其中马尼拉“福音”苗语广播电台的“王主”广播对我边境少数民族危害极大。除此之外,美国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加利福尼亚州均开办有苗语广播电台,通过互联网传播渗透,对民族团结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基础设施滞后成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的“瓶颈”

民语广播电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云南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地形地貌复杂,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民语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信息量小和节目结构单一导致民语广播

电视不能满足受众精神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兴起,民语广播电视新闻来源较少、栏目单一、形式呆板、重播率较高,与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地方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受到较大冲击。

(四)人才匮乏使民语广播电视缺乏内在动力

当前,从事民族语节目的工作人员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相对较低,而年轻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大多不愿从事民族语广播电视工作。少数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面临人才匮乏的局面,尤其是地、县一级广播电视单位,相关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与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民语广播电视特殊人才需要不相适应,很大程度地制约和限制了民语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3]

三、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的对策建议

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加快民语广播电视快速健康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牢牢把握新时期民语广播电视发展的方向

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广播电视工作的基本原则。民语广播电视同其他传播媒介一样,都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种独特的重要地位要求民语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对此不允许有丝毫的怀疑和曲解。坚持党性原则要求民语广播电视必须做到:第一,在政治上时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民语广播电视机构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自觉地遵守和积极宣传党的纲领,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决议。宣传内容要紧紧围绕党的任务和宣传方针。在日常宣传和对

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是非问题的宣传报道中,必须自觉地捍卫党的利益,鲜明地站在党的立场观点一边,不允许传播任何违背党纲、以及党和政府主张的内容,更不允许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传播媒介那样,为了小集团的利益在宣传上各行其是,并与党的主张唱反调。第二,在宣传上坚持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强调新闻宣传的政治倾向性,是任何阶级的传播媒介的共同要求。意识形态领域,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资产阶级思想就必然去占领。无产阶级政党的舆论工具从不讳言自己的政治观点,其政治倾向性是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是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因而这种倾向性是与真实性相统一的,是富于生命力的。第三,严格遵守宣传纪律。民语广播电视机构都是党领导下的思想宣传部门,宣传工作必须置于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之下。党管宣传要贯彻到整个宣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宣传方针,从宣传计划的制定到每一项宣传活动、每一个节目安排,都要严格按照党的宣传部署进行。要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允许出现宣传上的“杂音”。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民语广播电视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4](p78)民语广播电视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1•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民语广播电视要“以宣传为中心”,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经济效益服从于社会效益。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经济效益,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2•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自觉地将民语广播电视工作放到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来考虑,加强各种资源整合和力量联合,促进民语广播电视全面、协调、快速、共同发展。3•处理好汉语广播电视与民语广播电视的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4•处理好民语广播电视与民语报刊杂志发行、民语影像制品制作、民语网站建设之间的关系,构建高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平台。#p#分页标题#e#

三是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人民群众是广播电视的生存源泉、工作基础和衣食父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广播电视宣传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广播电视宣传遵循新闻规律的客观需要。[5]广播电视要一心想着人民群众,一心为了人民群众,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广播电视宣传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活力,才能深入人心,得到社会的认可,发挥应有的作用。民语广播电视因其节目传播方式特殊(以民族语言传播)、文化特色鲜明(牢牢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上)、视听主体特定(以少数民族听众、观众为主),决定了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突出民族性、民生性和服务性。民族性:特定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俗、审美习惯,都直接左右着民语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和节目的设置原则,好的民语节目应当是最能体现直接服务受众的审美价值,最能体现直接服务受众的文化精髓。因此,要服务这个群体,民语广播电视必须做到地域性强、民族性强,形式独特,语言独特。[6](p99)民生性:民语广播电视所面对的少数民族群众,分布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和各个阶层,他们既包括市民,也包括农民,同时也包括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等阶层中的绝大多数人员。民语广播电视只有围绕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活环境以及冷暖痛痒、喜怒哀乐”等内容进行关注、关心和关怀,才能使民语广播电视立得住脚,具备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服务性:民语节目的特殊性,要求它相对于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必须有明显转变,即媒体姿态从传播到互动的转变,媒体职能从单一提供信息到提供信息和服务的转变。[7](p39)长久以来,我国的各种媒体,尤其是电视,都十分强调媒介的喉舌作用及其政策宣传的功能,而忽视了电视传播应有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电视市场长期处于节目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状态,由于节目匮乏,所以观众只能电视台播什么就看什么,电视台怎么播就怎么看。国家赋予的神圣地位和市场造成的单向传播,直接形成了电视传播者居高临下的话语方式,造成了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的间离和隔膜。所以,民语节目民生性将服务意识和互动观念引入到节目中来,不仅拉近了电视和观众的距离,而且重塑了亲民有信的形象。因此,增强互动和服务不仅是民语节目的特色所在,而且也是民语节目赢得观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切实加强民语广播电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转播、录制、发射等技术和设备,是民语广播电视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先进的广播电视技术、设备的使用和熟练掌握,是确保民语广播电视宣传的质量和效果的根本保障,也是有效抵御“空中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扩大国家对外影响,有效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强兵利器。一是构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体系,确保民语广播电视安全传输。2007年,为确保党的十七大安全播出,我国完成了建国以来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最大的一次转星调整,为民语广播电视的安全传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地处祖国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广电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以及境外敌对势力、组织破坏时有发生等原因,民语广播电视播出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因此,要充分认识安全播出在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国家信息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安全播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加强民语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基础设施建设,下定决心彻底解决电力等配套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要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一线播出人员的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训,全面提高一线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二是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民语广播电视覆盖率。200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2006〕79号),对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作了全面部署,标志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已从部门行为、工程建设提升为政府行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阶段。

就文山州而言,在“村村通”工程方面:在“十一五”期间完成7697个20户以上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项目,在2009~2011年将完成4609个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项目,[8](p359)采用直播卫星覆盖方式对特困的民族支系丘北彝族“僰人”、富宁瑶族的“山瑶”支系群众进行覆盖。在无线覆盖工程方面:包括省级无线覆盖项目、文山电视调频台“西新工程”项目、文山电视调频台10Kw调频发射机改造工程、无线覆盖补点项目、提高无线覆盖点功率项目、中波台覆盖项目等。在基础设施工程方面:包括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项目、边境集市点有线广播站项目等。在民族语言工程方面:包括文山州民族语言译制中心项目、民语覆盖项目、边境县自然村配备电视机和有线广播项目、边境村民配送电视机和收音机项目等。三是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化体系,确保民语广播电视适应未来发展。数字化是广播影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一方面,要加紧推进现有模拟系统向数字化系统的转换,促进广播电视系统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要将互联网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如3G手机等)逐步运用于民语广播电视的传播,使民语广播电视更加丰富内容形态,更加彰显文化个性,更加顺应时代潮流,从而拓宽传播方式、扩大覆盖界面、影响不同族群、提升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语广播电视的媒介影响力。

(三)要切实提高民语广播电视节目质量

提高节目质量,是民语广播电视永恒的主题,是民语广播电视的生命力所在。民语广播电视要坚持改革创新,重视研究传播艺术,注意利用现代传播技巧,善于运用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改进组织方式、工作方式和领导方式,在地缘优势、人文优势上作文章,增强节目的针对性、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以生动、新鲜、贴近、丰富和深刻为重点,使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

一是进一步扩大民语广播电视新闻信息量。新闻是广播电视的灵魂,也是衡量一个广播电视台实力的重要标准。民语广播电视从诞生那天起,就应该以新闻信息传播为己任,立足民族地区,面向特定的民族听众,辐射邻近的同语种听众,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各种最新信息,将自己打造成少数民族群众依赖的、准确性高、权威性强的现代舆论工具。要把新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覆盖人民群众的每一个群体,从而不断扩大新闻信息的“量”。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民语新闻信息的“质”,如,选好角度,提升价值,切实改变各类会议新闻空洞无物的窘境;增强新闻敏锐性,从细微处入手,善于发现一些看似很小但却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要深入改革民语新闻节目的编排方式,按照新、广、短、活、快的要求,活跃节目形式,突出节目特色,增强节目的可听性和可看性。#p#分页标题#e#

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节目结构。实践证明,民语广播电视要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一定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充分认识自己的特点,发挥本民族的相对文化优势,认真研究对象地区和受众的特点,独立自主地办好节目,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从民语广播电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坚持高端精神引导,直面中华民族精神坐标和文化未来走向的重大命题,体现国家力量主导下的文化倡导,对广大受众进行优秀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坚持全面生动反映广大民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与旗帜鲜明传递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文化领域、道德观念、社会价值上的观点、立场、态度和取向并举,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担负起塑造人、武装人、鼓舞人、教育人的重任。另一方面要坚持大众文化供应,加快发展民语民生节目、娱乐节目、影视节目,不断挖掘视听市场潜力,扩大受众群体。从受众甄别选择广播电视节目的角度看,要善于研究受众心理,吸引受众注意力,增强受众参与性,提高对受众的持久影响力,系统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对民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实际需求,采用多种节目形式,吸引不同的听众群和观众群。

(四)加大民语广播电视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常言道:“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民语广播电视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作保障。要下大力气培养人才。一是有计划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弄清人才总量、结构、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具体的目标、政策和措施,量化到指标、落实到人头,不能流于形式、流于空谈。二是分类型培养。在重视人才团队或群体培养的同时,加强“精英人才”、“核心人才”的锻造,大力实施民语广播电视“四个一批”(一批名记者、一批名编辑、一批名主持人、一批名管理人员)培养工程,针对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和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推进民语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工作。三是多形式培养。把业务培训与实践锻炼、“送出去”与“请进来”、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通过实践培养人才。要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从民语广播电视发展的实际出发,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一是在视野上要不拘一格。天下之大,何时无才,何地无才?

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面向篇8

*年,各级广播影视部门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为主题,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安全播出,依法加强管理,加快事业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在巩固中发展,在规范中提高,在创新中进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圆满完成以党的十七大为重点的各项宣传任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水平提高。紧紧围绕确保党的十七大的安全播出,顺利完成卫星广播电视转星调整工作,安全播出迈上新台阶。影视内容生产繁荣发展,电影年产量超过400部,电视剧产量超过1万4千集,影视动画年产量突破10万分钟。农村广播影视重点工程扎实推进,以加强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村村通工程,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继续推进西新工程。数字化进程加快,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加快由小容量单向传输向大容量双向交互转变,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扎实推进,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影数字化取得重要进展。改革进一步深化,电台电视台等事业单位加快内部机制改革,稳妥推进制播分离,电影电视剧和影视动画产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管理力度加大,扎实开展抵制低俗之风行动,继续加强境外节目引进播出管理,强化播出机构和频道频率管理,认真开展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走出去”迈出新步伐。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二、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播影视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切实做到六个“始终坚持”: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深化对广播影视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明确广播影视发展的方向、思路、目标和动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强统筹,特别是要加快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大众传媒为大众,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广泛深入、生动活泼、持续永恒地开展宣传,使之融入生活、走进群众,为人民群众理解、认同并自觉实践,进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包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意识。深入贯彻“三贴近”原则,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入手,采取更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真正把“三贴近”落到实处。

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推动大发展大繁荣。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加强规划,完善政策,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水平,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广播影视传播体系。重点是以数字化为龙头,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新阵地,不断提高传输覆盖、安全播出水平,不断创新管理手段,推动广播影视实现跨越式发展。

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促进大发展大繁荣。通过改革创新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结合点,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进而找准改革发展的用力方向和着力点,一手抓公益性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产业,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广播影视生产力。

始终坚持以科学依法、综合有效的管理保障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以管理促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保安全,更新管理理念,改进方式方法,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科技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管理。

始终坚持以队伍建设支撑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事事依靠人才、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创新体制机制,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硬、素质高、纪律严、作风实、结构优的宏大队伍。

三、扎实做好2008年各项工作

2008年,广播影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围绕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大力推进广播影视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安全播出,切实加强管理,大力繁荣创作,加快事业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以十七大精神宣传为主线,认真做好各项宣传工作。一要把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十七大的历史任务和重大意义,宣传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展示各条战线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声势。二要精心组织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重大宣传报道活动。深入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和伟大成就。精心组织,加强协调,确保完成好奥运会、残奥会各项宣传报道任务。认真组织好“两会”报道,做好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海南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纪念刘少奇同志、同志诞辰110周年和井冈山会师8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

2、进一步加强安全播出工作。推进安全播出由重点防范向安全运行转变,加快构建广播电视安全运行保障体系。今年重大宣传任务多,特别是奥运会现场直播任务多、涉及面广,必须提前谋划,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扎实做好各种应急预案,严格执行现场直播规章制度,确保反应快捷、处置及时、万无一失。

3、统筹传统媒体、新媒体发展,大力加强阵地建设。一要正确处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并将最终走向融合。传统媒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发展新媒体、抢占新阵地,不断延伸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新媒体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内容、品牌、人才、资金优势,壮大自身实力。二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电台电视台成为广播影视发展新媒体的主力军。中央三台要依托央视国际、国际在线、中国广播网,坚持走多媒体综合集成的发展道路。总局将在规划布局、资格准入、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向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重点倾斜。三要积极探索发展新媒体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新媒体受众分布和收听收视习惯,创作生产出更多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作品,形成网络广播影视文化品牌。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积极稳妥发展ip电视。四要切实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加快建设全国信息网络视听节目技术监管体系。从加强内容监管入手,重点查处、暴力、侵权盗版等违法违规网络视听节目,务使网络视听节目有一个大的改观,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4、以重点工程为载体,加快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加快由工程建设向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使广播影视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村村通工程,重点是确保在6月30日前完成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对4000多部发射机进行更新改造和运行维护。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要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上取得更大进展。西新工程要抓紧实施第四期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办好中央和地方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大力提高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和自制水平。

5、以内容产业为重点,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大发展。一是紧紧围绕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繁荣国产电影。突出抓好重点影片创作,着力发展主流大片,积极推进主旋律影片大众化、市场化。加快国有电影制片单位事业转企改制步伐,推进规范的公司化改造。继续深化电影院线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层次的电影市场体系。二是按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要求,促进电视剧持续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备案公示管理制度,优化电视剧题材结构。进一步完善审查办法,重点加强对低俗、暴力等不健康内容以及敏感问题的审查。认真执行总局关于引进管理和播出调控的各项措施。三是坚持鼓励原创、综合开发,加速影视动画产业升级。要坚持“抓创意、促原创”,引导企业强化创意研发,培育核心竞争力。继续严格执行黄金时段国产动画播出规定,切实加强境外动画引进管理。抓好衍生产品综合开发。大力开发图书、玩具等各类衍生产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建立影视动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6、以数字化为龙头,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一要按照“大容量、双向交互”的要求,加快推进大中城市有线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和数字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确保维护好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合法权益。积极发展付费电视、视频点播、信息服务等新业务和增值业务。二要加快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三要加快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积极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的推广实施,加快奥运城市数字电视频率规划和标清数字电视播出。加快移动广播电视发展,认真做好奥运城市移动广播电视试点,确保按时为奥运会提供服务。四要加快电影数字化发展。加强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中影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力争8月投产运营。加快构建多层次的数字电影放映体系,积极推广农村数字化流动放映。

7、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按照总局改革方案,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一手抓公益性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产业,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二要突出重点,积极稳妥把改革引向深入。电台电视台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突出公益性质,深化内部机制改革,重点做好制播分离改革试点。电影电视剧和影视动画等经营性产业,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加快产业发展步伐。三要严格按规矩办事。各地广播影视重大改革措施和方案的出台,必须严格按规定和程序报批,改革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各级广播影视管理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完善落实配套政策,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

8、加快走出去步伐。一要着眼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抓紧制定完善走出去规划。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坚持与外交、外援、外宣紧密结合,坚持软件与硬件并重、落地与节目并重,统筹中央和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走出去,统筹广播电影电视走出去,统筹传统方式和高新技术方式,进一步扩大重点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有效覆盖,大力推进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不断增强我广播影视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二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继续扩大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落地。加强长城平台运营和建设,完成拉美平台建设,努力建成东南亚平台。加强国际台环球广播网建设,完成在部分亚非国家整频率落地,推动在美国、欧洲、拉美整频率落地,实现在欧美主要国家和其他重点国家租时段播出。积极推进中央电台全球华语广播网建设。突出抓好电影走出去,力求我国电影在进入发达国家主流院线和电视网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三要创新方式,提高实效。积极采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扩大海外落地,积极探索实施本土化战略,更好地适应国外受众需求,切实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认真把握国际贸易规律,推动我国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

9、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和改进管理。一要强化宣传管理,继续深入开展抵制低俗之风行动,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继续清理整治虚假违法广告。省级广电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对电台电视台特别是集团、总台的宣传管理。二要强化播出机构和影视制作机构管理,依照法律法规,针对频道频率、节目栏目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建立退出机制。频道频率绝不能搞公司化、企业化,更不能与广电系统外搞任何形式的合资合作。三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进和创新管理。以内容监管为中心,以技术监管体系为保障,创新管理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强化互联网视听节目、有线数字广播电视和卫星广播电视节目监管为重点,加快建设完善内容监管技术系统,逐步实现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全面监管。四要加强法制建设。

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面向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复合型人才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风格各异的节目主持人应运而生,多彩多姿的广播电视栏目以其广泛的影响力给主持人带来了空前的荣耀和声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已成为亿万人了解身边变化、知晓天下大事的窗口,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要适应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圆满的完成肩上所承担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意识、政策观念、知识水平、欣赏品味、工作态度诸多方面。

1.要提高政治素质

要当好一个合格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首要的是必须牢固树立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应当明确广播电视台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必须为党和政府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广播电视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一点什么时候都丝毫不能动摇。作为广播电视媒体的主持人,要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第一位的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要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完整、准确、及时、深入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

及时准确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到千家万户,是每个广播电视媒体主持人的神圣使命。因此,必须树立阵地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理解和把握新闻宣传,对新闻事实的局部真实和本质真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广播电视台是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作为“灵魂”的主持人,当仁不让地要守住这块阵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把握节目主旨和主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鼓与呼。同时,要牢固树立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思想观念,讲导向,就是要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奋勇前进。舆论导向事关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广播电视宣传的前途命运。主持人是广播电视台的代言人,更应增强导向意识。

2.主持人应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不是演出来的,是真实自我的体现,所谓“播如其人”蕴涵的内涵正在于此。主持人在屏幕上端庄得体的形象、标准的语言与主持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紧密相连。主持人应当树立真诚面对观众的意识。同时加强个人道德、人格素质的修养,摆正个人与媒体的关系,虚心求教,心中想着受众,养成踏踏实实、爱岗敬业的作风。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所主持的栏目,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舆论阵地,不是你主持人的私有领地,你不可以随心所欲,爱咋办就咋办。你所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能出风头,信口开河,乱讲一通。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穿着亦应得体,不可穿奇装异服,浓妆重彩,过于艳丽。那样受众是不会对你认可的。

3.主持人应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必须看到,广播电视媒体专业化、对象性的发展趋势需要知识型、专业型的主持人。另一方面看,要做实做活广播电视节目,作为广播电视媒体形象的代言人的节目主持人,如果单靠外在形象和较好的播音水平是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形式的发展,因此,主持人要真正胜任自己所承担的职责,必须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其成为一个能采摄、写稿、编辑、解说、和表达的综合式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而要达到如此的境界,就必须从三个方面狠下工夫。一是努力提高主持人的新闻素养。主持人归属于新闻行业,它既带有新闻特征,又带有艺术的特征,是一门交叉学科。主持人应不断培养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敏感性,只有首先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才能成为合格的主持人。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水均益在进入中央电视台之前,一个是报社的记者,一个是新华社的记者,他们长期在一线采访摸爬滚打多年,具有丰富的采访经验。正因为有记者生涯的厚实底子,因而主持起节目来才游刃有余,显得底气十足。二是构建顺应时展的知识结构。进入二十一世纪,各个领域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如果对经济生活、经济知识、经济理论、经济法规以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知识不了解,对一些重大经济决策的方针、措施不了解和不研究,或者知之甚少研究不深,报道宣传就没有针对性,节目也就没有对象性,更谈不上有深度有力度。

新的形势要求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驾驭市场的运营本领,不单要完成采编播任务,还要学会策划节目、沟通交往、经营创收等等。这就对主持人的策划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公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栖霞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果都风采》、《农民之友》、《荧屏导视》、《致富报道》等许多有特色的栏目,在做每一期节目时,主持人都和编辑、记者一起研究策划方案,一起参与采访,一起参与制作,在这当中根据节目的风格定位,恰如其分的发挥主持人的桥梁纽带和导向作用,从而使节目办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广大受众认可。三是具有扎实的语言表达素养。作为主持人有一副天生的嗓音固然重要,但并不是重要到决定一切的程度。要使主持的节目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收视效果,主持人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节目语言流畅,语汇丰富,音色优美,语调自然,有磁性,有张力,并形成有个性化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现代媒体竞争中赢得受众,求得发展。

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面向篇10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196亩,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5人,其中教授281人、副教授476人,博士生导师9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8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7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64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图书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自建校以来,辽宁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15万余人,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94个国家培养长期留学生8000余人,短期留学生3000余人。学校分别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辽宁大学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力争经过全体辽大人的扎实工作,早日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2015年我校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含方向)招生。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及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码影视制作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适合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制作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与包装、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动画创意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电视摄像、剪辑技术、影视特效、影视照明、导演基础、编剧理论、电视广告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

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片摄影、电视摄像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适合从事专业图片摄影、电视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摄影光学、色彩与构图、暗房技术、摄像技术、数码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影像编辑艺术等。

表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和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影视、戏剧表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表演技巧、台词、形体、声乐、经典戏剧赏析、表演理论、艺术概论等。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在表演上力求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台词、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唱腔、乐理、声乐、剧目等。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专业的独奏、重奏、合奏能力,适应“新民乐”等现代演奏需要的艺术人才。专业课程: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改编。专业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赏析、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形体、声乐。

戏剧影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导演理论知识和导演、创作技能的影视导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英语、舞台导演元素、台词、导演理论、舞台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影视剧作、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创作等。

戏剧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