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会计电算化的历程十篇会计电算化的历程十篇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0:43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篇1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跨入了一个信息和知识并重的时代,它对社会经济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于一个企业,特别是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受到资金、规模的限制更为明显,因而要进行卓有成效的经营和管理,就必须掌握更好有效的信息,才能进行正确的决策,而这些能够反映客观现实的信息7%来自会计系统。

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会计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创立了复式簿记、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会计报告四个系统规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手工处理方式下的会计普遍存在着数据处理速度慢,会计人员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不高等缺陷,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快速,高效获信息的要求,而实现会计电算化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缺点,因而实现会计电算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必要性,其重要性体现在:

(一)是企业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必然要求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大量的数据计算和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完成。使财会人员从繁杂、单调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克服手工会计计算中记账不规范、不统一、易记错、易漏记等一系列问题,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二)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手工条件下,会计人员整天忙于记账、算账、报账,使得单纯依靠手工计算的财会信息无法满足当今市场经济住处社会住处的要求。而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会计核算领域的拓宽,使会计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同时,会计人员也拥有了更有效的参与经营和管理的条件和工具,从而可以较好地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是会计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会计信息量多综合性指标,约占企业管理信息量的70%,具有涉及面广、辐射和渗透性强等特点。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可以为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奠定基础,带动或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提高会计信息搜集、管理、传输、反馈的灵敏度和正确性,提高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使行业乃至地区之间大量的经济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共享,极大地提高经济信息的使用价值,从而使企业踏上管理现代化的台阶。

二、中小民营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概况及制约因素

(一)中小民营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概况

本次调查,我们通过问卷的方式向临安地区五十五家企业的财务人员详细地了解了该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现程度及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制约因素,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63份,其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占全部调查企业的92%(详见表一),全民所有制企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与私营企业的比例大致为1:2:3(详见表二),因而我们基本上做到了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实现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趋势,但是就我们所做的调查来看,中小民营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不容乐观。在所有调查企业中,完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只有7家,仅占全部调查企业的12.7%,计算机和手工操作并用的企业为16家,占全部调查企业的29.1%,其余的为22家,即58.2%均要用手工操作。在计算机和手工操作并用的企业中,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下的企业,100%将计算机用于文字处理、开增值税发票,注册资本200-499万元的企业有20%将计算机用于网上交易,注册资本在500-999万元的企业34%将计算机用于网上交易和业务处理,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网上交易和业务处理才达47%(详见表三)。这与国家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中的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总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二)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因素

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因素有很多,未完成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财务人员认为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因素首先是领导人的态度。其比例在41%-66.7%之间,几乎占了所有因素的一半;其次,财务人员认为是资金制约了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其比重在20%-40%之章,而在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中,资金的制约与会计人员的素质的制约几乎占相当的比例;再次,认为是财务人员自身的素质制约了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但随着企业注册资本的提高,其制约的比例也逐步提高,如在注册资本200-500的企业中,会计人员素质制约占19%-25%,低于资本的21%-37.5%的比例,但在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中,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制约占了33.3%-49%,已接近于领导人态度的制约(详见表四),由此可见,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企业领导人态度是制约的关键因素,资金是第二位的,调查中,绝大多数财务人员认为资料安全管理、售后服务等因素不是制约会计电算化实现的关键因素。

1 领导人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程度和素质普遍不高。在所有的调查企业中,只有21%的企业的主要领导人重视会计电算化,其余57.7%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程度一般,而22.3%主要领导人不过问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从表四的不同规模企业主要领导人的学历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领导人素质的一个侧面,即领导人的总体学历水平不是很高。注册资本50-199万元的计算机和手工操作并用及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领导人,大专以上学历比例分别为67%、91%,高于手工操作的25%;注册资本200-499万元的计算机和手工操作并用及实现会计电算化企业领导人,大专以上学历比例分别为43%、67%,高于手工操作19%:注册资本500-1000万元的企业计算机和手工操作并用及实现会计电算化领导人大专以上学历比例分别为33%、49%,高于手工操作的17%;而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领导人的学历100%在大专以上。总之计算机和手工操作并用及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领导人,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远远高于手工操作企业领导人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因此,提高领导人学历及素质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途径之一。

2 资金的制约。从表四我们可以看到要普及会计电算化,困扰中小民营企业的又一问题是资金的制约。小企业本身资金运转的余地就不是很大,许多领导人认为再增加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投资及维护费对于本企业来说是笔额外的费用。因而许多小企业还是青睐传统的手工操作,这就需要转变领导人的观念,加大宣传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使中小民营企业的领导人明白,采用会计电算化的可以提高效率,为企业节省更多经营资金。

3 会计人员的素质的制约。实行手工操作的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下的企业中,80%的会计是高中或中专学历,在实现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并用的企业中,20%以上的会计具有大专学历,而在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67%以上的会计个有大专或本科学历。这就反映出目前会计人员总体学历不高,素质有待提高情况。调查中,

尽管所有财务人员都认同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人员需要具备除会计知识外,还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使用、编程、维护知识及管理知识,但实际的调查中只有0.47%的会计人员会编写程序,只有3%会计人员可以对计算机进行一般维护,有37.7%能对软件进行操作,有42.7%能进行文字的一般处理,其余的13.53%基本不会操作计算机。由此也可看出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三、中小民营企业进一步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思考

(一)提高企业领导人的素质

领导人的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会计电算化能否顺利实现,这就要使领导人通过学习,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程度,使其明白应该追求企业长远的经济利益,不能局限于短期的经济利益,使其意识到只有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迅速掌握信息,提高管理效率,才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降低企业的营运风险,实现企业的最终经营目标。通过对实现会计电算化程度不同的企业领导人的学历的比较,可以看到计算机和手工操作并用及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领导人的学历的远远高于手工操作企业领导人的学历,因而提高领导人素质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领导人的学历。提高领导人素质的途径之二,就是加强对领导人的培训和学习,采用政府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挂职锻炼、交流提高相结合等方式,对企业领导人系统也进行市场理论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使其开阔视野、丰富经验、提高水平。

(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培养一支高质量的会计人才队伍,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人员保障,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坚实基础。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的输出结果。会计人员只有具备管理知识,精通业务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才能促进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实现。因此,有关部门就要针对现今中小民营企业会计学历、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强化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学习,加快会计人员知识的更新速度,提高管理能力。同时,注重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一批符合新时代会计要求,具备高素质的复合性会计人才。

(三)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优秀软件

加大国内高级财务软件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使会计软件能满足不同会计主体的需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注意会计软件的安全性,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篇2

一、会计数据处理的几个阶段

1.手工处理

主要是指靠人工进行会计数据的收集、分类、汇总、计算的一种形式。在会计发展史中,手工处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最大优点是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最明显的缺陷是它的低速度低效率及高差错率。

2.机械处理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时正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企业的规模日渐扩大,会计也越来越重要,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加大。这种情况,便产生会计数据处理技术方面的创新,最具代表的穿孔卡片系统。整个系统由穿孔机分类机卡片整理机、机械式计算机及制表机等几个部分组成。它没有被广泛推广,主要原因在于它体系笨重、庞大,成本过高,操作困难,稳定性差。

3.计算机处理

进人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计算机的出现,为会计数据处理更上一层楼,提供了有利条件。计算机具有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功能,自动完成对会计数据处理的过程。原始数据已经录人计算机就能迅速加以识别、归类和计算,并能储存结果,直到完成整个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工作。其优点是:实现电动运算,运算速度快,能连续工作,人为参与控制少,只要输人原始数据正确。就可保证提供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二、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会计信息的提取、利用更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手工系统的会计工作组织体制以会计事务的不同性质作为指定的主要依据,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原有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体制。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工作的组织机制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作为制定的主要依据。虽然,这两种会计工作体制是截然不同的,会计电算化将手工会计对数据的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记录的操作方式,改变为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式。这样便加速了会计信息提取、处理速度,使管理者能迅速决策,以免贻误商机。

2.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信息的质量表现为时效性、可靠性、重要性、相关性等,会计电算化将大大提高这些指标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增强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使会计向多种量度发展,同时处理、存储实物量和与之相依存的货币量,在需要时提出来。

三、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原理的冲击

1.记账规则的变化

由于会计电算化可以通过数据库存入或者提取任何会计信息,因而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便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多元重组。也就是说,在手工条件下的日记张、总账、明细账、辅助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形式:平行登记、错账更正、结账、对账、试算平衡等记账规则的配置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2.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手工条件下,受人力所限,系统只能选择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传统会计方法的选择依据是: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简便性。一些能够使会计信息更加科学的会计方法由于操作上的难度而不得不放弃,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中的代数分配法、坏账准备金提取中的帐龄分析法等。而在电算化条件下,无论多难的会计核算方法,计算机都能在瞬间完成。因此,简便性不再是会计方法选择的依据,会计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逐渐转向决策有用性。

3.内部控制的变化

手工会计中人与人的联系的主要的,因此内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人的联系设计的。例如:授权控制与责任分工、凭证与记录接近控制等。电算化会计后,计算机、网络处理信息的集中性、自动性,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作用逐渐消失,信息载体的改变以及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统以记账规则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失败。对此,现代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给企业的内部控制赋予了新的内涵。通常分为普通控制和应用控制。

(1)普通控制

普通控制室针对整个电子处理部门,为系统的安全可靠而对系统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及环境实施的控制。包括:组织控制、系统维护控制、系统操作控制、系统的安全控制等内容。

①组织与管理控制

组织与管理控制是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的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其中较重要的岗位有系统管理和审核岗位。

系统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的软、硬件的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与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的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系统管理岗位应保持相对稳定,若有变动应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审核岗位主要负责监督计算机及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的给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

②系统维护控制

系统的维护控制是指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而对系统软、硬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

③系统操作控制

系统操作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赋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系统应制定适当权限标准体系,使系统不被越权操作,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操作权限控制采用设置口令来实行。操作规程控制是指系统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用机时间纪录规程等。

④系统的安全控制

系统的安全控制主要是指运用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对数据保密、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被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对网络访问身份进行控制。另外,网络应尽量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应保密,以保证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

(2)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是为了使计算机系统能适应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各种能预防、检测、更正错误和处理舞弊行为的控制制度和措施,包括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输出控制等。

①输入控制

输入控制,其目的是要防止为经审核的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内,并保证经审核的数据均能完整、准确输入并转化为计算机内部数据的格式,包括业务的审核与准备,输入操作及核对控制、计算机校验等。

②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

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它是对系统数据处理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的控制,包括接近控制、加密控制等。

(3)输出控制

输出控制,其目的是要保持系统能准确、完整地输出经处理的会计信息,并能使输出的会计信息满足管理部门的需求,同时,禁止未批准的人接触系统的输出资料,包括检验控制等。

4.会计核算原则的变化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信息渠道的宽畅与提供信息的多元性,使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真实性、及时性、可比性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又对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核算原则产生冲击。

(1)对权责发生制的冲击

在会计分期的前提下,为合理计算各期的经营结果,需要运用应计、递延、分配等程序,这是权责发生制地存在基础,对于某些新出现的经济业务,权责发生制原则显得无能为力。会计电算化加快了经济金融化的速度,使许多现代金融工具得以衍生。衍生金融工具以远期合同的形式进行交易和投资,是一种财务杠杆原理的金融商品。

①金融资本具有强大的流动性,对它的揭示就应及时、快捷,而且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以揭示金融资本的真实价值。

②衍生金融工具在合约签订时,与它相关的权利和风险已经发证转移,但交易并未实际发生甚至到期时也不可能发生,按照现行权责发生制地确认标准,衍生金融工具就很难在会计中得到反映。

可见,为了完整地反映出衍生金融工具这项交易的发生并揭示与其相关的风险,会动摇现行会计的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

(2)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

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重要一环,使其他会计原则建立的基础。它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计价时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成本计价,历史成本易于取得,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等特点,在工业经济时代为会计实务界所广泛采用。但是,历史成本所提供的信息对信息需求者缺乏相关性,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与互联网环境下,他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

①难以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地计量

信息化时代,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已经取代有形资产的地位而成为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主要源泉。因此,只有对无形资产进行准确计量,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和生产力。但由于无形资产大多属于自行开发的研究结果(如:技术秘方等)或长期积累而成(如:商誉等),没有具体计量成本费用支出的依据,并且不具有实物形态,因而难以用历史成本对其进行准确地计量。

②难以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准确地估量

这是由于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实际上是一项和约,故在签订时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已经产生,但由于交易未实际发生,因而无历史成本可循;另一方面,任何一项衍生金融工具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交割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其市场价格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以其签订合同时的价格入账,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市场价格和风险就无法得到反映。看见,衍生金融工具所固有的特点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对其显得无能为力。

③价值反映脱离实际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产品和设备的寿命周期缩短,以历史成本所反映的产品和设备的价值难以与其真实价值相符。

④信息反映滞后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篇3

【关键词】计算机医学应用远程医疗电子病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成为一个热点研究的对象,被广泛关注。本文讨论了其在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疗、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并做了一些总结、展望。

一、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是把原有的病历计算机化,它是用存储卡、计算机等电子设施存储、查询、提炼患者的诊治过程,代替原有的手写病历[1]。相比传统手写病历具有显著优点。第一,录入方便。医生以往需要手写病历这非常耗时,医务人员如果使用电子病历将会大大缩短书写所用的时间而且其非常便于存储,后期医务人员浏览病历也非常方便,这些可以大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第二,共享方便。在传统手写病历中,积攒的病历往往堆积如山,具有很大的闭塞性,往往在某一科室、某一医院自己查阅。而采用电子病历后各个医院可以非常方便的共享病历资料,提高国家医疗的整体水平。病历的共享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三,存储时间长。传统手写病历所用的纸张有一定的使用年限,电子病历摆脱了这个难题,可以保存远远超过手写病历的时间。

二、医院信息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是对医院信息执行分散收集、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全员共享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应用软件系统[2]。它包括以下四类系统:一、行政方面。包括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门诊、手术及住院预约系统,病人住院管理系统等。二、医疗方面。包括门诊、急诊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医疗统计系统,血库管理系统等。三、评价方面。包括医疗质量评价系统,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等。四、其他方面。如医疗情报检索系统,医疗数据库系统等。医院信息系统的蓬勃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三、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一般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旨在提高诊断与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保健需求的一项全新的医疗服务[3]。其发展目前可分为:一、远程监护。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端的生理和医学信号传送到监护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意见的一种手段。二、远程咨询。远程咨询是一种一方对一方的医疗服务模式,多为上级医院向下级医院提供咨询服务,以解决小医院缺乏专家的困难。三、远程会诊。远程会诊可归纳为医生通过对远地病人的图像和其他信息进行分析做出诊断结论,即最后的诊断结论是由与病人处于不同地方的远地医生做出的。四、远程手术。远程手术是将远程医疗手段用于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远程会诊、手术观察、手术指导、手术等。

四、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其在医学的应用以下方面:一、在医学教育及医疗培训中的应用。①医务人员的培训。②一些医疗设备的培训等。二、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①模拟外科手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医院可以非常方便、底成本的进行外科手术的模拟。②放射诊断方面。采用这种技术,首先获取病人的有关数据,然后再虚拟环境中庸计算机模型区提取这些数据并显示出来。这对医生非常有用。

五、总结与展望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一步一步改变人类。在医学领域更为尤甚,所以对于医学生、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对他们将会受益匪浅。目前,借助计算机,人们发展了很多新型的医学领域。一、生物芯片。生物芯片是通过对计算机芯片研究分析演绎而来的,采用微量点样、光导原位合成等方法,将生物大分子,如多肽分子、核酸片段、环氧树脂分子等有序地固化在聚丙烯酰胺、硅片等载体表面,通过相关仪器检测分析[4]。二、移动医疗。就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总之,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着医学的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应该抓住时代的机遇,大力发展计算机技术,大力提高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以便提高我国居民的整体医疗水平,使我国医疗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蕊,刘倩.浅议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5(10).245-245.

[2]侯文生.计算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m].65-65.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一名电算化会计专业授课老师,在多年的实训指导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二、我们必须认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他(她)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地将会计电算化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三、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丢掉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丢掉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简单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成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地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2.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不少软件供应商看中学校的培训资源,会主动和学校联合搞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 。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二、我们必须认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他(她)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地将会计电算化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三、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丢掉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丢掉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简单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成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地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2.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不少软件供应商看中学校的培训资源,会主动和学校联合搞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篇6

关键词:电子病历卫生信息化医院信息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38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3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建立,电子病历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传统的医疗方式,其对于我国卫生事业的深刻意义和影响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

1电子病历的基本概念

电子病历(electronicmedicalRecords,emR),也称电子健康记录(electronicHealthRecords,eHR)[1]。是指医务人员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电子信息为载体,记录病人发病情况、病情变化和诊疗过程的病案,是临床诊断治疗、科研教学的基础资料。关于emR的定义,美国电子病历学会(Computer-basedpatientRecordinstitute,CpRi)于1997年进行了修订,并作了明确阐述:电子病历的内容包含了纸质病历的所有信息,但它决不只是利用计算机将纸质病历移植为电子载体,而是将纸质病历中文字的、图表的信息变为计算机能识别和理解的格式化数据予以输入、存储、处理、查询。它不仅包括了静态的病历信息,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文本、图像、声音结合起来,进行多媒体的信息综合处理。1960年,美国麻省总医院首次开发门诊电子病历并投入使用。2004年美国总统布什在众议院的年度国情咨文中提到“将健康记录计算机化,可以避免严重的医疗事故,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水平”,要求准备以eHR(包含个人终生健康状况和医疗保健信息)为基础,建立国家健康信息体系(nationalHealth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nHii)[2]。50年来,电子病历技术已成为美国医疗保健的基本技术位列国家保健议程之首[3]。据统计数据显示,美国10%的医院实施了健康信息系统技术(Hit,or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16%的医生已使用电子健康记录(eHR,orelectronicHealthRecords)。自上个世纪末,加拿大、德国、英国、丹麦、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也都相继投入大量财政支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成立电子病历开发委员会,支持发展电子病历、网上预约、网上处方和paCS,建立国家健康信息体系。

2新医改形势下我国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子病历起步较晚。1994年,我国卫生部在第六届医药信息学大会上提出“希望到本世纪末,我国将有若干家医院能够真正实现完整的电子病历系统”。2002年10月,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指出:“三级医院在全面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重点加强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如电子病历、数字化医学影像、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应用”。2005年4月1日,我国《电子签字法》开始实施,这对于emR的使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各医学软件公司与试点医院合作,积极稳妥地开展emR的研发和试点工作,应用面有所扩大,但是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电子病历有许多优点,包括:①传送速度快。通过计算机网络,医务人员可以远程存取查阅病人病历。尤其是在分秒必争的急诊时,所需的资料和数据可以被即刻检索出并极速送达到医师的面前。②共享性好。传统病历有很大的封闭性,病人的各类医疗记录只保存在本医院。而电子病历的应用避免了病人到其它医院就诊需要重新检查的现状,这不仅节约了三级医院宝贵的医疗资源,也免去了病人不少痛苦。③存贮容量大。计算机存贮技术远远突破了传统纸质病历对病人健康记录的承载能力。使人们拥有贯穿一生的个人电子健康记录不再是梦想。④使用方便。对临床医务人员来说,通过电子病历系统一是大量节省了他们用于书写病史的文案工作时间,二来可以方便、迅速、准确地存贮、检索和浏览病历,减少各种科学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中的人工收集和录入数据的工作量。对病史管理人员来说更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病史管理的工作强度。⑤成本低。电子病历系统一次性投资建成后可以减低病人的费用和医院的开支。

3总结与展望

从长远来看,电子病历代表了新兴的生产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简化病历流转流程,极大地降低诊疗费用,提高诊疗效率,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同时也将为医院节约大量的成本,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重复工作,对“发展节约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都将产生广泛且深远的意义。所以,我国公立医院发展电子病历已不在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卫生事业转变的又一次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aStatepolicyapproach:promoting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inCalifornia”.CaliforniaLegislativeanalystoffice(February2007)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经济管理

会计电算化是新时期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需求。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帮助会计人员参与决策、参与管理,以便更好的发挥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作用。实现会计电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将原始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大量的数据全部由计算机处理完成,将会计人员从繁杂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脱出来,降低了劳动强度。因为电子计算机处理速度快,是人工处理速度的几百倍、几千倍,甚至更多,从而节省大量时间,使大量的会计信息得到及时、迅速的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在以前的手工会计工作中,受工作量大、业务繁杂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错记、漏记现象,账证表难以统一和规范。通过采用会计电算化后,系统会对会计数据列出一系列规范要求,保证数据在处理过程中能得到有效控制,在根本上解决了会计手工操作中的不规范、不统一、易出错、易遗漏等问题,进一步保证了会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另外,系统软件通过先进的技术对输入数据进行纠错处理,防止非法数据的输入。例如借贷凭证表面不平整,计算机会拒绝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与完整性,使会计工作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3转变会计工作职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管理对象,一方面具备核算、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进行预测参与经济决策。同会计电算化相比在手工处理方式下,会计人员整天忙于记账、算账、报账,难以分出时间和精力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参与经济决策。同时,受手工处理方式的制约,对会计信息难以全面、详细、及时、准确的处理,使分析、预测缺少科学的依据。采用会计电算化后,该系统将会计人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为经济决策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从而强化了会计的工作职能,从根本上发挥会计的预测、决策作用。

4促进会计队伍素质的提高和自身的不断发展

会计电算化的开展和实现,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随着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转变,为了适应工作的新需要,要求广大会计人员学习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功能的完备性要求会计人员转变职能,更多地参与经济活动的预测、分析,探索经济活动规律。另外,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很多工作都是由计算机完成的,它必然强迫会计人员学习新知识、接受更专业培训。因此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实现,将大大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会计电算化不仅是会计核算手段、处理会计信息的技术变革,它更是对会计核算的方式、程序、内容、方法以及会计理论的研究冲击,从而促进会计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

5促进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的发展,加速会计制度的改革

由于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技术,必然对会计核算方式、方法、程序、内容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会计电算化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会计电算化后内部控制、审计方法等,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去研究、探索、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的发展。

6为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基础

会计信息作为经济活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至关重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可以得到及时、有效、准确地处理,加快了信息传播,有助于管理者及时调整决策。同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可以共享大量信息,促进和带动其他业务,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为整个管理现代化奠定基础。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会计核算方式的重大革新,会计电算化发展速度很快,取得了很大成就,对会计工作的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吕义霞.论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0(04).

[2]马萍.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发展趋势[J].会计之友,2002(09).

[3]宁继光.浅谈会计电算化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9).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篇8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档案整理实践与理论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为传统的纸质档案手工整理阶段。这一阶段档案管理大多数处于顺序整理、载体管理状态而游离于信息控制之外。原因是当时档案管理部门内部认为实体管理是内容信息开发利用这一目的的实现手段,没有档案实体的支撑,档案内容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根本目的就无法实现。因此,档案实体整理工作成为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档案内容信息开发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档案实体整理和档案信息整理并存阶段。这一阶段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为信息社会拉开序幕以后,我国档案部门即开始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档案整理实践,在档案信息处理方法和技术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档案信息处理对象由档案实体转向了档案信息,而档案信息在档案实体中有三种存在形式:一是档案的内容信息。它是档案信息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档案信息的主体。二是档案的形式信息,或称为结构信息。如文件的格式、科技文件中的代字代码标准、文件之间的排列顺序和结构所表现出的信息,它是档案整理时增殖的信息。三是档案的载体信息。如纸张、照片、光盘等,文献情报界所指的字迹、符号等也是传达信息的载体。档案信息整理实质上是对以上三方面档案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档案整理实践实现了从传统的档案实体整理为主向档案实体整理和档案信息整理并存阶段转变。

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夸,为“档案实体整理”和“档案信息整理”二元实践阶段。同时向以“虚拟整理”为主的趋势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使计算机的应用和处理能力又攀新高。电子文件大量产生,使档案实践发生重大变革。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依托的智能控制日渐成为档案整理实践的重心,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一阶段,由于电子档案的出现,理论界对档案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探索,最具代表性的是天津师范大学刘新安教授提出了档案二元结构体系――“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论”。认为“档案是由文件实体集合和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两种物质实体构成”,反映到实践领域就形成了以“文件实体集合”为对象的档案实体整理实践和以“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为对象的档案信息整理实践。由于档案物质实体双重结构的出现,直接导致档案整理实践的分化。而档案整理的分化,才使档案实践体系具有划分为“档案实体整理”和“档案信息整理”的可能。档案信息整理结果的表现形式是形成档案信息整理的各种记录,它与“文件实体系统”成为联系密切、相互说明的十分发达的记录实体系统。记录实体系统构成的要素,再不像传统档案理论和实践所认识的只包括几种检索工具,其内容要宽泛得多,档案信息整理变得十分发达,其内涵日益丰富,且系统不断壮大。

当档案历史联系整理不再依附于档案实体整理的约束,成为一项独立实践时,它就能与已存在的“档案编目”和其他档案信息整理实践形成完整的“档案信息整理”范畴。这时。档案信息整理“变成为不仅包括“档案编目”,而且还包括“档案历史联系”、“档案编研”和“档案统计”等在内的一个完整的实践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元档案实践中的“档案信息整理”独树一帜,成为档案实践中“重中之重”的实践,由此,档案被作为一个强大的社会历史信息与信息系统。在实践中。档案人员发现完全可以将文件实体与历史联系记录分离开。用不同的载体形式来承载它们。于是档案人员便想到要创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记录档案的历史联系。并单独对历史联系进行整理。由于这种方法在整理中脱离了文件实体,只对历史联系进行整理。因此刘新安等专家称它为“虚拟整理”技术。这是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高层次档案实践形式。它具有一些传统档案整理实践不同的特征。使档案整理的范围和深度,从单纯的物理形态,向数字化形态延伸和扩展。

在这一阶段。现代“虚拟整理”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可以说是全面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阶段。“虚拟整理”技术的产生宣告了一个新的档案整理时代的来临。它将档案记录历史的水准提高到传统档案整理所梦寐以求。但终未能达到的高度。

可见。新中国成立后档案界积极探索档案整理实践与理论的演变。至今已达半个多世纪,其实目的只是在于促进档案内容信息的传播与多角度社会利用服务。

“虚拟整理”技术的产生使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有了美好前景

(一)适应了屯子档案整理的需求

电子文件的出现,计算机让档案人员一下子完全丧失了对电子文件进行实体排序的可能和权力。具体地讲,电子文件实体在硬盘存储上的物理排列方式是由计算机及其技术自己控制的,究竟将一份电子文件存放到硬盘的哪一物理位置,是由计算机自己决定的,计算机对此总是遵循它自己的固定逻辑和算法。

因此,传统的和原本十分简单的、用文件进行实体排序立卷的方法。在高科技的计算机条件下,反而成了一种难以实现的方法。档案人员为实现电子文件向电子档案的转化。就开始寻觅在计算机及其技术条件下记录和物化电子档案历史联系的新方法。

在电子文件整理过程中。虽然我们不能随便改变电子文件所在的地址。但能根据文件之间所存在的客观历史联系,通过对文件的排序,反映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这种虚拟整理方法。它是以文件的历史联系为依据,对文件进行的非实体排列。仅用一套符号及语法逻辑来记录和解释档案历史联系的技术。

电子文件“虚拟整理”技术出现后,档案界很快地出现了虚拟立卷的技术。具体地说,电子文件的立卷实际操作对象并不是电子文件实体,而是电子文件信息。它并不是组成案卷实体,而是虚拟立卷,并且采用统一的标识来揭示具有有机联系的一组电子文件。具体做法:由业务承办人对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并以此事的主题为名在电子系统中创建一个“文件夹”;给“文件夹”一个唯一的流水号,以便“文件夹”之间可以根据建立时间的先后依次排列:文件形成或收到时,通过标引其归属的某个“文件夹”的流水号,就可以将处理同一具体事务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文件统统归入同一个“文件夹”中。至此,电子文件的虚拟案卷便形成了,这叫虚拟立卷。但是计算机毕竟只是一种设备,它只能从字面上来判定文件间的关系,这是未必准确的。何嘉荪在《如何改革归档文件的整理办法》中指出:“不依靠人工干预,计算机是无法自动模拟文件间的历史有机联系的。也就是说,文件间的历史有机联系,如果不是由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在文件形成过程中加以记录和描述(著录)或在信息整序过程中加以处理(按历史联系分类并以具体的事件为单位组织成虚拟的案

卷),那么,这种有机联系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住或检索出来,再好的计算机软件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段话很客观地分析了计算机功能上的不足,所以只能由人来对电子文件进行立卷。

电子文件立卷后既符合信息准确、系统的要求,体现反映同一事件(问题)若干电子文件的历史联系,保证利用者能看懂与同一事件相关的所有文件,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可满足利用者关于某一专题的深层次查询需求,并在立卷过程中产生了检索工具――机读档案目录数据库。这为档案信息的增值服务又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没有立卷,利用者在查阅档案的时候输入检索词,可能只得到要查的那一份文件,这样得到的信息量还是少的。如果电子文件已立好卷,利用者不仅可以得到本来需要的文件,还可以得知文件的案卷标识、与该事件有关的其他文件名等相关信息,可以溯源检索,查全率查准率更高。立卷后的档案信息是有组织的、系统的,在输入检索词时再点击查阅范围,检索得出的文件就是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既准确又不浪费时间。

(二)对纸质档案也能进行辅助整理

在档案的传统整理中,由于文件实体的限制,只能保留档案间的一维历史联系。“虚拟整理”技术的提出,使得纸质档案在计算机及其技术的辅助下,也能实现多维的整理。档案的计算机辅助整理是在不破坏实体排列的基础上。建立起档案历史联系的多维记录系统。

具体地讲,在纸质档案整理计算机化系统中,计算机整理的对象是纸质档案的历史联系,即在计算机中通过对文件材料历史特征进行著录,按照不同的原则对纸质档案的历史特征进行多维的排序,形成历史联系信息系统。以达到更全面地记录纸质档案间历史联系的目的。

这个系统的核心任务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历史性原则中的来源原则、事由原则以及时间原则对案卷、全宗的历史特征进行整理,使在传统手工整理中不能体现的历史联系得到完整的记录。

(三)使元数据技术得到相应利用

元数据被很多国外学者喻为是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的“血液”。它不仅能有效地反映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而且能有效地组织信息资源并方便对电子文件的查询和利用,在达到信息整序的同时建立检索系统,实现智能控制,保持电子文件的有机联系。可见,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利用元数据全面记录文件的背景信息和结构以及形成管理的全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建立规范、标准的元数据著录系统,这是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元数据著录系统由若干元数据元件及其相互关系组成。元数据元素能详尽她描述电子文件内容、背景和结构特征及文件的变化过程。电子文件元数据可分为5种类型:内容元数据(描述电子文件的内容特征。相当于传统文件的著录数据)、背景元数据(记录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结构元数据(描述电子文件的结构信息)、保存元数据(文件保存要求并跟踪记录电子文件的维护过程)、利用元数据(文件利用条件并跟踪记录电子文件的利用过程)。

第二,在电子文件形成阶段,当文件进入到运转系统中,必须按照系统要求和提示先将文件格式进行标准化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文件会根据文件类型自动生成一个相应的元数据表,随即开始自动捕捉文件中的相关信息登录到各相关的元数据元素中,最后由作者补充他应填写的内容,至此文件进入到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电子文件也就形成了。

第三,在电子文件运行阶段,即电子文件的运转和办理过程中,系统设置有相应的记录功能,对文件的存人导出及访问过程做跟踪记录。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广大软件开发工作者和财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各类财会软件的运用为推动我国经济管理手段现代化、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情况来看,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是影响整个电算化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会计工作内容繁多复杂,只有进行科学的岗位分工,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并落实岗位责任制,才能使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高效、协调地运作,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是按照核算和管理的内容及工作性质来划分的,一般分为会计主管、出纳、工资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利润核算、编制报表和稽核等10个岗位。各企业可以根据行业特点、业务繁简、企业规模、人员多少等情况,在掌握出纳人员不得兼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簿的登记工作以及稽核工作和会计档案保管工作的原则前提下,可以采取一人一岗、一岗多人或一人多岗等形式。与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相比,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大大减轻了会计工作的劳动强度,一台电子计算机完成了过去几个人的工作,与之相应的会计工作的分工、各岗位的职责及权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会计岗位的分工已不适应目前电算化工作,如果不及时地调整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制度,使会计岗位分工、职责尽可能地比较规范、科学,就无法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整体优势就不能充分发挥,同时,对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不利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十分必要。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及职责和权限

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应由传统的以总账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会计电算化应设立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系统设计员、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各会计工作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如下:

(一)系统设计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系统设计员要根据会计制度和企业管理、核算的要求,负责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软件的研制、开发和升级工作,帮助系统操作人员掌握软件的应用。

系统设计员岗位的职责主要有:根据会计制度和核算要求开发会计电算化系统。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企业微观管理的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功能。负责指导有关人员正确掌握会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时解决软件在运行中所发生的技术问题。为保守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系统设计员岗位的权限主要有:有权对软件源泉程序进行编译或对程序进行加密。有权要求软件使用者提供软件评审所需的资料和用户报告。有权制止软件的非法拷贝和传播。有权拒绝来历不明的软件或带有病毒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运行。

(二)系统管理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员负责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管理工作,组织、协调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能够应用财务、会计和电子计算机知识对本单位运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使用和维护。

系统管理员岗位的职责内容主要包括: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阶段,负责协调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软件评审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行阶段,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帮助系统操作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检查督促系统操作员对数据的备份情况。检查各操作员操作的日志记载情况,对计算机开机、关机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防止非法调用和操作。为保证会计软件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保密与安全,不得从数据库直接对会计数据进行修改。运用电算化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和分析模块,紧密结合本单位经济活动情况,对本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简要分析,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对于系统内发生计算机病毒等情况应运用杀毒软件消除病毒,并向负责计算机安全的公安机关反映。为保守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系统管理员的权限主要包括:有权设置发球本岗位权限范围内的操作保密口令。有权对系统操作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有权拒绝来历不明的软件或带有病毒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运行。有权对有关人员的操作权限进行设置和调整。

(三)系统操作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系统操作员负责会计数据的录入与输出工作,能够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部分或全部功能,系统操作员要根据会计电算化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操作堆积和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措施。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职责内容主要包括: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及时、准确地录入计算机,同时通过计算机输入界面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初步核对。根据数据审核员核实过的会计数据进行凭证过账,即登记机内账簿。及时输出会计凭证和有关会计数据。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每天进行数据的备份并妥善保管备份数据。为保证会计软件开发包正常运行和数据的保密安全,不得从数据库直接对会计数据进行修改。为保守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权限主要包括:有权设置发球本岗位权限范围内的操作保密口令。对于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有权拒绝录入计算机。对于未经数据审核员审核的已录入的会计数据,有权拒绝进行凭证过账处理。有权拒绝来历不明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运行。

(四)数据审核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审核员负责审核已录入的会计数据和输出的会计数据、账表的正确性,能够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关审核方面的功能,包括会计数据的输入与输出、会计政策的设定等。数据审核员要根据财经法规、会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制度的要求,严把审核关,维护财经法规和制度的严肃性。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篇10

关键词:会计技术;多维会计技术;数据库技术

会计技术,是指会计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技术支撑或技术手段,是指有关会计信息的生产、存储、传递、处理、显示、提取、控制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会计技术的发展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

历史上,会计技术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刻记记事、结绳记事等原始计量记录时代,用算盘作为运算工具、用笔墨在凭证和账簿上登记的手工操作阶段。后来随着复式簿记法逐渐被广泛采用,成本计算、折旧计算、财产估价等会计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

同时,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单纯靠手工操作逐渐不能完全适应管理工作的要求,一些生产机械化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如计算器、卡片穿孔机、机械化制表机等被应用到数据处理技术上来,出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会计操作,使会计操作技术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提高。

后来,随着会计的进一步被重视,会计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会计数据处理工作量成倍增加,会计数据提供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手工操作或机械化核算己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必须用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现代化数据处理手段来代替。因此,到了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一出现,很快就被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去,进入了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阶段,这是会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会计硬技术的发展过程

会计硬技术通常是指会计操作技术,其发展过程包括手工操作技术阶段、机械化操作技术阶段和电算化操作技术阶段。

(一)手工操作技术阶段

包括原始计量记录和书写记录两个阶段,原始计量记录包括绘图记事、刻记记事、结绳记事等,是人类会计发展的起源。后来出现了刻记记事,刻记记事方法的产生,是原始会计进展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当人类进入纸张、文字和书写的文明时代,便开始使用纸张、笔墨来处理凭证、账簿和报表。

(二)机械化操作技术阶段

随着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内部分工和相互联系也日趋复杂,单纯靠手工操作逐渐不能完全适应管理工作的要求。机械化操作是在人工和机械的共同控制下,运用穿孔机、验孔机、卡片分类机、卡片整理机、制表打印机等各种机械来完成会计数据处理工作,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并可节省人力和核算费用。

(三)电算化操作技术阶段

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处理发展到电算化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从而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电算化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电算化会计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人机相结合的控制系统,又称会计电算化系统。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它引起了会计学科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的重大转变,并带动着经济管理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带动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的进步。特别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推广与普及,会计的工作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会计软技术的发展过程

会计软技术一般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其发展过程包括单式簿记阶段、复式簿记阶段、多维会计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阶段。

(一)单式簿记阶段

单式簿记的会计凭证经历了从经济凭证发展到原始凭证这两个阶段。

我国自西周时期开始使用经济凭证,这种凭证在财务收支活动中仅起一般经济凭证的作用,而尚未同账面记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状况持续到春秋时期。

原始凭证的使用始于战国时代,终于清朝末年。这种原始凭证不仅可以作为财物出入库的依据,还是会计人员登记账目的依据,并且还有了保管制度。

在整个单式簿记方法体系中,结算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式簿记结算方法经历了盘点结算法、三柱结算法和四柱结算法三个时期。单式会计报告在我国经历了两个阶段,西周到汉代使用的是文字叙述式会计报告,而唐代至明清使用的则是文字数据组合式会计报告。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会计思想与会计行为,而后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出现了官厅会计,而民间会计的出现,则是更晚的事情了。

(二)复式簿记阶段

随着商业的日益复杂化,不完全复式簿记也逐渐表现出明显的缺陷,因此一些国家也都发展了自己的复式簿记方法,中国有自己的传统簿记,其渊源甚古。

传统的中国单式簿记,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其当时的先进水平,足令今天的中国人自豪,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步缓慢地向复式簿记前进。我国复式簿记的表现形式是四脚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18世纪中叶,即清朝乾隆到嘉庆年间。

(三)多维会计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阶段

1、多维会计技术。对不同的用户来说,信息的需求会有许多共同点,但也同时存在着许多差异,使用者之间不同的利益关系是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信息的需求因差异而呈现多样性: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管理质量、预测未来、评价财务状况、认定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判断风险与不确定性、合理配置资源、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合法性、确认对社会的贡献等等。用户在使用信息上也存在差异,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不同的信息类型的重新组合又可能产生不同的偏好。现实需求的多样性与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会计理论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又使会计信息多元化成为可能,而会计信息多元化将会更加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

2、数据库技术。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因此有效地对数据进行管理,是计算机应用中令人关注的课题。数据库系统就是人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所达到的成果。数据库是具有一定结构、经正规定义并集中控制的相关数据结合。数据库系统以增加数据的共享性、可用性、扩展性、独立性和完整性为目标,并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来控制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套软件,它主要提供了数据定义语言和数据操纵语言,具有数据库的定义、建立、修改和控制等功能,还具有数据查询、报表编制、数据定义的修改、数据更新的能力。用户对数据库内容的存取与更新都必须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控制之下进行。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要使数据库中的数据能够为多个应用程序所共享,同时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崔春.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2、张超.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3、陈飞.浅谈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4、马京华.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5、宰华东.刍议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完善[D].吉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