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艺美术运动特点十篇工艺美术运动特点十篇

工艺美术运动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0:52

工艺美术运动特点篇1

关键词:工艺美术运动;设计;西方1工艺美术运动产生背景

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们对于生产线上统一生产的没有外在美感以及设计内涵的工艺品日渐不满并逐步丧失信心,于是一场抵抗这种批量生产的思潮逐渐产生并被艺术家们付诸实际。英国就此开始了这场力求和自然和谐统一以及以哥特式风格为主流设计特征的运动――史称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正式进入艺术世界的舞台标志性事件是:1888年工艺美术展览协会在英国伦敦成立。工艺美术展览协会的成立使工艺美术运动在英国掀起了一场艺术设计风潮,同时,这场运动的影响也遍及了整个欧洲,甚至影响到了美洲大陆上的美国。

2工艺美术运动中的设计思想

在工艺美术运动中,其理论指导以及主要代表人物都有着各自最为核心的设计思想,这些思想都体现出了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特点。(1)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是“工艺美术”运动最主要的理论指导人物,他的主要思想是:1)艺术要与技术相结合、与生活结合。2)强调实用主义,反对维多利亚风格的矫揉装饰。3)设计理念中民主以及社会主义色彩较为浓厚,强调设计应该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4)提出向自然学习,强调将观察融入设计中去。(2)威廉・莫里斯。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作为“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和主要运动者,一直被视为对工业和资本主义现实无望的梦想着和理想主义者,他一生的理想是通过设计进行社会改革。他的主要思想是:1)对于生产线似的工艺品产出十分反对,而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风格也应该遭遇剔除,哥特式的设计风格才是最为贴近生活实际的设计。2)着重指出设计服务于人民大众的,不只是上层人士。3)设计必须是集体活动,而不是个体活动。4)具体设计上强调实用性、美观性相结合。(3)沃赛。C・F・a・沃塞(CharlesFrancisannesleyVoysey)是一名建筑师,对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都有着很高造诣。尽管沃塞受莫里斯的思想影响,但是他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依存于哥特式风格,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思想上的元素。他设计的家具简约、朴实,比较容易实现批量生产,在实践过程中与“工艺美术”运动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实质更为接近。完成于该运动强盛时期的《果园住宅》(theorchard)是他的代表作。此外,“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对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的艺术家们同样有着很深的影响,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设计师查尔斯・马金托什等。在美国,“工艺美术”运动对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影响力最为显著,其代表人物是易士・沙里文和弗兰克・赖特;加利福尼亚的代表人物有格林兄弟、家具设计师古斯塔夫・斯蒂格利、柏纳德・迈别克等人。

3工艺美术运动特点

工艺美术运动的掀起对后世的设计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运动,这次运动在设计风格中有着自身独居的各种各样的特点。

(1)重新重视手工艺的发展,反对从生产线批量产出的工艺用品。工艺美术运动中,手工艺成为一种基础美学,手工艺制作产品受到设计家们的追捧,而机械制造的东西艺术家们几乎是不屑一顾了。手工艺制作在运动开始时还基本是专门服务于“精英人士”,而在运动中,艺术家们认为这样的制作应该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而不只是服务于某一特殊群体。(2)认为维多利亚风格繁复造作,同时对于其他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持否定态度。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运动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不光对机械化、工业化风格的工艺用品进行否定,同时也认为维多利亚式风格装饰太过繁杂。在他的观点中,哥德式、中世纪的建筑、家具、用品、书籍、地毯的设计风格才能真正体现出设计的淳朴,真实。(3)推崇哥特式设计风格。在工艺美术运动中,艺术家们秉持着这样一个观点:必须使哥德风格和中世纪的行会精神重新在设计中得以有效利用,在工业化不断加强维多利亚风格充斥的特殊时段拯救设计的精神,使民族的、民俗的、高品位的设计得以保持下去。拉斐尔前派兄弟(preRaphaelites)和霍尔曼汉特对于英国画家领域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保守主义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主张忠实于自然的风格,真实的、诚挚的“新艺术”风格,在题材和风格上,他们对于中世纪和哥德风格情有独钟,因此,他们与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的理论和williammorris的希望不谋而合。(4)主张设计朴实,注重实际运用。JohnRuskin作为最早期的社会主义者,他的设计理论充满着强烈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色彩。JohnRuskin强调设计应该具有民主特性,具备民族灵魂,强调设计应该服务于大众,而不是专门为某一阶层进行特殊设计。JohnRuskin曾提到:以往的美术都被贵族的利己主义所控制,其范围从来没有扩大过,从来不去使群众得到快乐,去有利于他们。与其生产豪华的产品,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产品为好。(5)提倡回归自然,推崇东方装饰设计风格。在工艺美术运动中,设计师的设计中选取了大量的东方元素,如花鸟鱼虫等,使设计上显得与自然融合。东方对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早就产生,而东方人注重从大自然中提取自然元素作为设计源泉早就不鲜见,所以,这次运动十分推崇东方的这一装饰风格。在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中的“威廉.莫里斯室”对这种回归自然的艺术设计风格有着集中的展示。

4工艺美术运动的滞后性及进步性简述

从历史发展潮流来说,工业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可是大多数艺术家们却因为无法正视工业化,于是产生了一种规避情绪,希望回到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时期。工业美术运动的艺术风格最终没有成为在潮流前沿的主要领军风格其对工业化以及机械化生产的否定占据了较大的因素。工艺美术运动尽管是艺术家们的一种“乌托邦思想”在作祟,但是正是因为这场运动,让之后的设计家们在设计之路上有了更多风格可以参考,也对后来的“新艺术运动”影响颇深。而且,这场运动是艺术史上第一个接受女性艺术家的时代,这也不可谓不是艺术时代的一项伟大突破。正因如此,工艺美术运动给刺绣、玻璃、陶瓷业等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手工业迅猛蓬勃的发展。

5结语

任何一场艺术运动其实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并且随着每一次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就会带来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但无论是繁到简还是简到繁,都会有很大程度上质的提升,工艺美术运动也是如此,这场运动在很多领域都影响很深,也对后世的西方艺术设计风格领域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运动特点篇2

公元5世纪初期,罗马帝国受到哥特人的入侵,经济和政治一度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当时的经济水平十分衰退,他们凭借欧洲政治经济不景气的机会,入侵整个欧洲领域。人民的生活陷入苦难中,渴望依靠信仰支撑,此时的教会利用这个时期开始宣传禁欲主义,想通过教会的理念迷惑百姓的心智。直到公元10世纪,西欧的建筑行业仍旧低迷,很多公共的大型建筑物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对建筑物结构设计的技术及艺术理念都纷纷失传,那个时期只有修道院是集设计与质量于一身的标志性建筑物。教皇的愚昧统治,曾经一度让市民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而展开封建领主的斗争,教会的斗争也随之而来。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力、物力一度超越了罗马时期,建筑行业也得到空前的发展。

二、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背景

18世纪,正处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工艺美术运动应运而生。那时的欧洲,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使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尽管生产力水平大增,但是经济发展没有让人民过上优越的生活,处于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艺术领域中面临着品味越来越低的境遇,很多艺术家想要挽救这样的状态,希望通过设计来改善艺术品味。他们想通过艺术与设计想结合的理念,回归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很多艺术家的理想变成了泡影。尽管设计与艺术结合没有成功,很多艺术家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境遇而放弃,他们开寻找新的方向突破自身的发展。中世纪的艺术成为他们新的发展方向,不少艺术家纷纷将目光停留在中世纪,想要从那个世纪的建筑设计中寻找灵感。工业美术运动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这也为今后的设计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工艺美术运动对家具设计的影响

(一)哥特式教堂对工艺美术运动中家具设计的影响

装饰风格趋向于简洁化,这是哥特式教堂的显著特点,在空间上选用垂直线和水平线的简单流线设计。拱形的造型也是哥特式建筑喜爱的样式,层层叠加的建筑主体,给人以挺拔的感觉,将建筑物原本的高度拉高,这些层层叠加的装饰也不断将教堂结构的垂直性得以突出。室内则与建筑主体风格不同,它多用横向的线条组成,这些水平的线条与墙体和柱子完美结合,加上一排排高耸的窗户连绵不绝,使人在室内有种通透感。造型简单而大气。室内的柱子也是简洁化的着最原始的石料。很大的室内空间,家具摆放数量很少,更显得空间宽广,整齐划一。工艺美术运动中的家具设计就沿用了这种特点,家具多采用简洁的造型,以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线条为主,家具没有太多繁冗的装饰,以简单大气为主要设计风格,方正结实更突出了家具的实用性,古朴的中世纪色彩,也让使用者找寻到返璞归真的色彩。

(二)罗曼式风格对工艺美术运动中家具设计的影响

拉长建筑节点是中世纪时期,罗曼式风格的特点,家具的装饰性得到发展。例如,室内的柱子上不再使用简单的石料毫无装饰,而是加入了雕刻艺术,将柱子的点缀效果凸显出来。柱子上雕刻的人物或景物都采用拉长的效果,镶嵌于柱子之上。经济上不富裕,也导致了建筑中的装饰成分受到局限,为了美观,建筑结构的节点外露成为这时期建筑装饰的特色。除了结构外露之外,家具并没有太多繁冗的装饰,有时会在家具的拉手位置或柜门的玻璃上增加装饰品。这样的手法使材料的质感和手工制作的精细突出除了。朴素而大方,简洁而明快,这也是罗曼式建筑风格对家具设计的影响。

四、结语

工艺美术运动特点篇3

“工艺美术”运动为劳动阶级设计了理智而丰富的生活模式,认为设计师应忠于材料的自然材质和颜色,并使产品保持实用为主。可惜的是,理论的完美并未得到实际的完整贯彻。基于讲求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功能的思想,莫里斯等人选择了复兴中世纪哥特风格的设计。反对繁琐和华而不实理应是顺应当时社会背景的,但中世纪哥特式的设计形式与具有精细插图的版面编排太过具有复古倾向,使他们的设计逐渐被冠以逃避现实的嫌疑。

莫里斯等人为追求手工细作和自然原始,并拒绝使用工业制造使产品造价过于昂贵,这与他“设计为大众服务”的初衷无疑是互相违背的。莫里斯等人的设计走错了道路,只是复制和再现了社会现实。“新艺术”运动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处于19世纪工业时代来临阶段,艺术家与设计工作者各种探索寻找新出路的运动的总和。

“新艺术”运动的开创人物是英国的阿瑟•马克穆多。他的设计秉承了“工艺美术”运动莫里斯推崇的自然主义及对东方艺术的吸收,成为了“新艺术”运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新艺术”运动在理念上总体与“工艺美术”运动相当,都是对传统的突破。它提出将设计散布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将设计活动同常常远离大众普通生活的艺术分离开来,讲求朴素、实用、自然和不过分矫饰的通用型设计。

是基于“工艺美术”运动对设计风格转变的再次尝试。它选择在装饰上走自然主义风格,多用卷草等植物纹样,以曲线为主,并吸收了洛可可纹样、凯尔特装饰、日本传统装饰风格等。在这样混乱无章法的时代里,此类改变的确为当时的设计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从设计发展的角度看,它也并未提出与工业时代吻合且区别于传统设计风格的设计形式,而是对已有陈旧装饰的简单挪用,并不适用于当下的工业社会,是一种消极的改革,甚至是一种设计行为的倒退。

但是“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相比有新的突破和进展。由于19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文学界对于精神文明、道德的不安与对美学价值衰败的恐惧,通过复兴宗教思想和象征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们在对艺术的影响上是相互的,使“新艺术”运动多了理论支持与新的元素。

由于印刷工艺的发达,起到了连接世界设计运动的信使作用。通过大量的印刷物普及,“新艺术”运动终于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工艺美术”运动未能实现的“普及大众,为大众服务”的理念。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的意义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工艺美术”运动在思想上是进步的、积极的,是对萧条设计的强烈刺激。它力图提高工业集约生产下的设计品位,为工业革命后的设计找到出路,使之为大多数人服务,成为美观、实用、经济的设计。

工艺美术运动特点篇4

摘要掌握美的法则,以欣赏一切事物的美,并按照美的原则创造艺术的美,是包括美学在内的众多研究的中心任务。由此,从美学角度去研究艺术体操的审美价值,从而探讨艺术体操美的内涵组成就具有了研究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艺术体操的美学构成、审美规律等角度,对其美学价值进行一些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艺术体操审美价值节奏美

中图分类号:J702文献标识码:a

艺术体操发展到今天,人们更加注意艺术体操的美学研究,从艺术体操的各方面来探求美。美国著名的舞蹈家邓肯认为,艺术体操的动作应该是自然的,所有动作都应从自然的跑和跳跃等动作中派生出来。她的舞蹈在许多方面与现代艺术体操相似,既锻炼身体更充分体现了动人的美感。

艺术体操动作内容丰富,变化繁多,动作要求规范化,艺术风格要国际化和民族化,既要遵守国际认同的发展方向,吸取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等舞蹈动作,还要吸取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进行动作编排,创造出既有中华民族风格又符合规定要求的新的艺术体操体系。

艺术体操是以艺术性为主要特征,以自然性身体动作基础的有节律运动,是在音乐伴奏下,由人体动作姿态、器械动作、音乐的伴奏以及服装色彩等综合而成的,是不能为其它艺术所代替的美。那缓急交错的节奏美、跌宕起伏的布局美、优雅动人的姿态美、器械与人交融一体的和谐美,让人领悟到了艺术体操的观赏性和优美性。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艺术体操运动,直接作用于人感官,激起人们的兴奋、惊异等强烈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艺术体操的艺术性不同于其它类型,它是在体操的基础上,追求人体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种自然创造力,一旦失去了技术美便失去了生命力,艺术体操通过表现连贯、流畅的合乎人体自然韵律的舒展动作充分展示优美的动态形象,以达到较多的艺术效果。艺术体操展现女性美,传达燃烧的激情及情感的波动。

我们知道,艺术体操的动作是在自然动作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动作为主,创造组合出一套新鲜的、完整的、自然的动作,形成一种具有自然性的美和美感。构成艺术体操美的自然属性,是人体运动的“自然”动作,而非人工的动作。从本质上看,自然动作来源于放松,而放松是指人体动作在紧张之后有节奏的松弛,这种自然的收缩与放松的交替动作,给人以轻松感,表现出艺术体操所特有的自然、流畅、弹性、波浪起伏、节奏上升之美。

艺术体操自然的美,还体现了人体线条柔和清晰、柔韧结合的特有之美。当然,艺术体操不是动作简单的连接,也不是难度动作的组合,而是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巧妙地把技术动作、音乐节奏及人的风格有机和谐地组织起来,把各种美的因素融合为一体。艺术体操以高难的技巧、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旋律、协调的色彩、感人的艺术形象,综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创造出完美而鲜明的意境,产生出强烈的审美力量,令人心驰神往。如果忽视了任何一个局部,如技巧难度太低、音乐旋律太差、造型不美、神形分离等就会影响整体效应,所以在艺术体操中绝不能把技巧、舞蹈、造型、音乐等看成是独立的、个别的,而应该严格地按照每一局部的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并把它们和谐、完整地统一在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民族风格之中,浑然成为一个整体。这方可产生韵味十足、风格突出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体操是以节奏为中心,以自然性动作为基础的有节奏运动。节奏就是动力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的分配,用最省的力量完成较难的动作。紧张与放松是节奏的根本原则,摆动、弹性和波浪性动作是节奏运动的最基本动作。在动作过程中必须合理调节各肌肉群紧张与放松的关系,才能控制好肌肉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上的用力程度,才能使动作自然、流畅,富有韵味。艺术体操所要求的身体动作不是自然形态或生理形态的动作,而是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经过美化的极富表现力的动作,这种身体动作有静态和动态之分,并且受时间、空间、方向和速度的影响。

静态是指表演过程中动作之间相对静止和短暂过渡时的姿态和造型,它有高低曲直之分,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这些姿态或造型的交互展现,塑造出千姿万态、栩栩如生的独具魅力的造型。动态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的肢体在空间完成动作时所构成的瞬间形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造型,动态有快慢、轻重、刚柔之分,亦有大小、伸缩和起伏之别。艺术体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动作美,这种美是通过身体动作的运动表现出来的,是美的最基本形式。

艺术体操之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内蕴美则是很重要的一个层次。所谓内蕴美并不单指传统观念中的思想内容,虽然它也有包含美的思想或高尚的理性要素,但是把形式表现内容加以简单化理解,容易导致在艺术体操创编过程中将主旋律先行固定,或把一些极为平庸的动作程式化。如果一味地模仿而缺乏创意,就不能展现出自身的特点和运动员的个人风格,而且也产生不出符合民族特点、中西结合的精品。“蕴”指的是蕴藏、渗透、分布于整套动作结构和布局的全部精神质素。

艺术体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杂技中的精华技艺于一体的体操分支项目。从广义上讲,它是体育与艺术的结合,是完美的艺术化的体育,是人类把女性美的表现推向顶峰,把美好的思想感情通过女性独特的身体运动表达出来,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高雅的艺术化体育运动,是美的综合艺术。比如体型美,我们知道体型是指与身体结构、健康水平、运动能力和个性特征有关联的个体类型。体型美主要看全身各部分的比例是否匀称、协调、均衡、和谐,整个身体以及主要肌肉群是否具有曲线。我们通过身高、体重、胸围、坐高指数来证明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体型特点以及发育情况。艺术体操的运动员的选材与其它项目不同,要求体型修长、匀称而富有曲线美,且五官端庄秀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艺术体操通过身体的语言表达健康向上、自然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以形动人、以情感的健康和尊严之美。它不但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能塑造、修正体型。通过艺术体操的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器官的发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和仪表修养。

而且,艺术体操是必须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以自然性韵律动作为基础的运动项目,因此,音乐的节奏和风格特点必须与编排动作相互一致,完美结合,才能使之富有感染力及完美性。在音乐的选择上必须慎重,既要考虑运动员的身材及神经类型、心理特点,又要考虑整套动作的难度与音乐特点、民族风格等,所以选择音乐也是很有讲究的。在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是激发运动员兴趣与影响情绪的兴奋剂,是成功的基础。如果运动员是小巧、灵敏、弹跳力好、力量型的,可选择欢快、活泼、中快速的音乐;如果运动员身材修长,柔韧性好,可选择优美、流畅、缓慢、起伏较大的中速乐曲。

艺术体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连续不断的、优美富有节奏的身体运动,它能充分展现女性独特的魅力和形态美,形象地表达人的情感和意志,更好地发展女性柔韧、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形成健美体型,对于提高音乐素养、进行美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一套动作的编排,不仅需要考虑难度本身的节奏变化,还必须同时考虑所使用的音乐的节奏变化,才能更加完美地利用运动员的身体动作和器械动作的不同节奏变化充分体现音乐,使成套动作的编排更加符合艺术体操的规则中的规定。

艺术体操的音乐是以艺术体操内在特征为依据,表达一种属于美学范畴的内容情感,有激情、优美与和谐等。艺术体操中的身体动作被人们称作是一种造型艺术,这种造型艺术存在于人们的视觉空间,这种空间却是有形而无声的,而音乐作为一种成熟的独立的艺术形象,是有声而无形的,存在于人们的听觉空间,将音乐艺术中的“声”引进到艺术体操的“形”中,使单纯用一种感官感知的体操成为了运用两种感官复合感知的艺术体操。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共同点都是在伴随着时间展开、消逝、转瞬变化中,将所要表达的内容逐渐地、不间断地展现出来,两者结合则更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还能留下美妙的乐曲,将艺术体操空间艺术通过跳动的音符带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是充分展现其韵律美和节奏感的主要手段。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与人体的各种动作的协调结合,不仅能激发运动员的活力和兴趣,还能赋予艺术体操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艺术体操的美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它反映了艺术体操的产生、变化、发展、更新的全过程。它的基本点是主体创造者和客体美的有机统一,集自然美、节奏美、动作美与技术美于一身。而艺术体操的动作美、技术美是艺术体操运动的核心问题,艺术体操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于动作、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动作和技术构成了艺术体操美的基本内容,艺术体操如果失去了动作、技巧,缺少表达感情的艺术体操美的形式和手段,就等于没有艺术体操艺术。只有掌握了表达感情美的形式和手段,并准确地表达了艺术体操中所具有的美的内容那才是美的。人们在评论一套艺术体操动作水平高低时,主要在于动作的美感度、技术的美感度、所掌握动作的熟练程度、动作技术的难易度等。

人作为整体的创造者,其审美意识的能动性、创新性,就是通过创造动作美、技术美表现出来的。艺术体操动作美是由各种跳跃、转体、波浪、翻滚等特有动作组成的。运动员利用这些自然动作,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新鲜动作,优美的波浪、轻飘的大跳、快速的转体、配合默契的抛接构成了动作的和谐。如艺术体操的各种高难度跳步,动作应做到轻松、流畅,不费力气,如一片云、一片纱、一片羽毛,轻盈潇洒,给人一种艺术美感。艺术体操的节奏使人的动力在时间、空间上得到最合理的分配,用适当的力量完成复杂的动作,让节奏感在紧张和松弛的合理交替中完成,要掌握松弛适度的技术,把握韵律的尺度,防止动作因过分紧张用力而造成僵硬现象,使节奏的摆动、波浪和弹性具有韵律美。艺术体操的技术美,在于动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多样化。艺术体操的创编者只有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技术动作,到生活中捕捉新鲜的东西,并要善于观察分析生活,才能创造出生动的、具体的、美的艺术体操动作语言来。

另外就是艺术体操的色彩美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由于色彩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艺术体操服的色彩协调美将感染观众和裁判员,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注意处理好冷色和暖色、华丽色和朴素色等之间的关系,始终要考虑明度关系是艺术体操服的配色特点。明度的对比关系是艺术体操服色彩中最先考虑的要素,明度可形成多种调子,主要由对比产生层次感与空间感,给人以视觉感,是服装配色中表现最强的因素,更是色彩清晰度的关键。

艺术体操美体现在心与行的结合之中,这是艺术体操美内涵的本质所在,是艺术体操的出发点和归宿。艺术体操美是通过创编者、运动员的表现技巧、感情、色调及她们的艺术实践创造的总和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人的形体合乎运动美的标准,以及她们完成美的一切展现手段的技巧能力。

可以说,艺术体操不仅有体育运动的健康美,而且融合了雕塑、绘画、工艺在内的艺术美。对美的追求是艺术体操的重要特点,一套高质量的动作,就是要在音乐、形象、动作姿态、线条等方面追求美、创造美。艺术体操艺术性的集中表现就是表达一种美感,其核心就是“难、新、高、创”,身体的动作和各种造型动作的美感贯穿于整套动作之中,而且难和美是辨证的统一,难度要由美来体现,用美来保证难度成功。

因此,我们从美的角度来分析艺术体操的美的现象,充分认识艺术体操的审美价值,真正体现艺术体操这种活的人体艺术美,感受人类智慧与人体自然美,对于发展、普及艺术体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乔秀美:《论艺术体操的美学价值》,《伊利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徐讯:《简论艺术体操的服饰美》,《山西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作者简介:

张胜衿,男,1973―,河北衡水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工作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工艺美术运动特点篇5

关键词:工艺美术运动;建筑;自然;设计

1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

1851年,伦敦“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成功地炫耀了欧美国家工业发展的成就,但的钢铁和玻璃却暴露出机器和美学之间的格格不入,刺激了人们探索新的美学规律的冲动,并试图寻求工业产品与艺术间的某种平衡。19世纪下半叶,理论家拉斯金、艺术家莫里斯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促成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拉斯金反对“纯艺术”和大机器生产,主张艺术家从事设计实践活动,否定单纯制作工艺品的行为,艺术家应当自发地去改造社会,将美学与技术融合,从自然中获取灵感,指引人们的审美走向。莫里斯身体力行地将拉斯金的理论付诸实践,他不满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矫揉造作的复古风气,认为艺术设计应该服务于大众。他的设计有三个原则:一是崇尚哥特式风格,推崇中世纪的自然风格和手工创作,这样的设计是民族的、有品位的;二是将自然材料以及形态运用到设计中,保留了原始材料的特性;三是注重设计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讲究协调,讲究美和功能的和谐。

2英国的建筑设计

英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作品是莫里斯于1859年落成的新家——“红屋”(图1),其坐落在肯特郡内科斯利赫斯的郊外,周边地域开阔,环境优美。“红屋”的屋顶和窗户都保持了哥特风格的样式,外部简朴,采光良好,散发着浓郁的田园别墅气息。整体平面呈L型和非对称构造,房屋外表贴满了红色的砖瓦,没有粉刷,绿树环绕。室内装饰和家具用品则是由他亲自设计,秉承了忠实自然的原则,将自然界的植物藤蔓、花鸟鱼虫作为题材,以纯粹的中世纪手工方式创作,功能良好且不乏装饰性。整栋建筑、室内装修与周边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将功能、实用与舒适感完美结合。然而,英国的艺术改革者们反对工业化生产、否定机器产品、主张回归自然、回归中世纪的传统创作模式的思想,显然与工业化潮流背道而驰,这也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之处。…图1

3美国的建筑设计

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漂洋过海迅速传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运动的代表人物阿什比等人先后前往游访,并在美国社会积极宣扬设计思想。美国的艺术家们认为这种风格的设计能展现这个新兴国家的民族特色,更能用来表达个性。路易斯•沙利文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作为受到工艺美术运动影响的芝加哥建筑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和设计引领了美国建筑设计的潮流。沙利文设计的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凸显了注重内部功能、强调结构的逻辑性、立面简单利落的设计特征。沙利文最早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被奉为功能主义设计的首要准则,功能永远在第一位,形式服从于功能。赖特沿袭并发展了沙利文的设计思想,他主张在建筑设计中,使功能、结构、装饰、环境等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是对莫里斯注重设计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思想的继承。赖特还有诸多设计理念,包括崇尚自然的建筑观、构筑属于美国的建筑文化、技术为艺术服务等。他认为:建筑本应是自然的一种延伸,建筑是有生命力的;设计师要汲取传统的、有价值的营养,创造具有美国特色的建筑文化,他身体力行地将其草原式住宅保留了门廊这一传统构件;技术的进步能为艺术提供新鲜的血液。赖特的建筑作品充满着天然气息和艺术魅力,源于他对材料的天然特性的尊重,既然材料来源于自然,那么建筑就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几何空间,应该是有生命力的、运动的。因此,他极力宣扬有机建筑,即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他的流水别墅便是有机建筑的代表之一(图2),这栋建筑就像是从山林里生长出来的一样,生机勃勃地向四周伸展,粗犷的岩石材质与周围的山石融为一体。内部装饰不是人为的强加,而是如从建筑中生长出来的那般自然。赖特作为世界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强调应用现代工业化材料,利用好每种材料的优点,不仅注重建筑自身各个部件的关系,而且充分考虑了人在建筑环境中的地位以及心理感受。加州西海岸的格林兄弟有别于其他建筑设计师,他们更多地执着于手工艺和对细节的把握,这源于他们早年的手工艺创作训练。格林兄弟认为建筑设计是一项艺术活动,所以他们的设计作品不管是外观还是室内,都非常的细腻,且讲究工艺。格林兄弟还受到了日本传统建筑的影响,所以在他们的设计中可以找到日本工艺风格的影子(图3)。

4结语

工艺美术运动更像是知识分子反对工业化的逃跑计划,是没有出路的,但莫里斯作为现代设计运动的拓荒者,他倡导的中世纪手工创作、自然主义、人性化设计等都是难能可贵的探索实践,给后来的设计者提供了新的设计风格参考。更重要的是,美国建筑设计师经受了工艺美术运动思潮的洗礼后,在丰富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思想的同时,扩充了设计创造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着重协调了人与物、功能与形式、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发扬了美国式的个性。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曹天慧.风格设计……设计史点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邱佳妮.建筑师的匠心——美国工艺美术运动大师格林兄弟[J].家具,2014(4).

工艺美术运动特点篇6

论艺术设计学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摘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本文对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性质和特点、内容以及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艺术设计学必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和多学科的协作,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为人类提供适合现代的、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设计技术艺术

一、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

设计是计划,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既不限于事先构想,更不排斥实践,是人类智慧和技能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例如造物,从原始到现在,造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计其数,而在造物活动中,使物蒙受艺术光彩的因素就是“形”。作为一种创造行为,设计就是将某种观念转化为实体(给予特定的形)的过程;也是利用某些物质材料,在特定空间中“创造物体形象”的计划。考察物的造型过程,即可发现:

1.设计(即计划)是造物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源于需求,规约制作,决定使用。由此可见,自原始时代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以来,设计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2.产业革命迅速改变了手工艺者个人从事设计与制作的情况,出现了设计师这个新职业。造型计划也随之从混沌的生产关系中独立出来,这才产生了设计学及其后的发展。设计学是研究产品造型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设计活动的经验,以指导设计创作,创造某种体形环境。它的内容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有人反对用这样的观点来谈问题,但学科细分化却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分化与综合是有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子的分化,哪来量子力学的发生和发展?)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设计的关心逐步加深,设计对象不断扩大。于是,造型计划又有了更细的分化。

其一,造型计划的性质有所不同。若将其按功能性、使用性或相反的无用性、无观赏性的要求进行整理,则造型计划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造型,多是对材料和物体进行组织或加工、综合。这是专门研究“物与物”关系的机能造型和以“物与人”关系为目标的造型。前者的计划主要在工学方面(基于工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例如齿轮、发动机、人造卫星等。而后者,则还必须考虑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即便是后者,又有把使用者的生理条件作为设计重点的,即把人作为活动的物体来处理,例如驾驶座的设计。以上,一般被称为“工程设计”①。也有重视使用和接触制造物之人的生理与心理条件的(即寻求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条件的均衡),例如衣服、家具、住宅的设计等。这种计划常常不能用复杂的计算去解决,而更强调艺术感觉。此外,还有使用物体和物质来表现形象和色彩,以吸引注意,并打动受众的心,传达某种意义。此种情况是把造型作为作者与观众精神联系的媒介,通过物来建立“人与人”的交流关系,例如宣传画、广告等。以上,都被称为“艺术设计”,余者则属于“纯美术”②。

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而并非理工科或者纯艺术的分支门类。再加上其又以实用性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要叫“艺术设计”而不叫“设计艺术”的原因。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和设计”(写作“艺术·设计”),而是对design的意译(在国外,“设计”和“design”也是分别使用的),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

在这个领域中,复杂的公式和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无济于事,本质的东西在于以简化的公式为基础的方向性的估测,被称为“以直观为基础的力学意识和为探索方向而迅速、大致的估算”(属于直观感觉的技术经验领域),从而才有了艺术设计师自由驰骋并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在实用的造型领域中,绝对不变的物理法则的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师只能密切配合工程师的工作,做二度创造(人性化设计)。而在纯粹美的造型领域里,则是美术家纯感性的专业范围(尽管有所谓“美术的工艺化”,那只是特种工艺,而不是艺术设计的主体),但艺术设计却可以帮助纯美术将“只可意会”变为“可以言传”的科学③,破除玄学。

其二,机械以机能价值为目的,却是为了人类而存在,所以必须适合人类并有秩序。遗憾的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排除了难于定量化的人类要素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只遵从容易对象化的自然法则,这样才在物的方面完成了急速的发展。不过,“无时求有,有时求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时代,机械的形态也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因为美与真、善一起是人类最根本的愿望,具有最重要的价值。而且近代的产业组织又要求一切方面的专业化,于是,艺术设计学作为新的职业而诞生,并有了日益扩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完全可以由工业设计④的诞生得到证实。

传统的设计领域只有图案设计、工艺美术和建筑学。到20世纪初期,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才逐渐发展成为设计领域的独立分支,并统一为“艺术设计”。这是一种崭新的视觉文化,它将新的视觉现象(大众社会、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与艺术、广告以及新媒介结合为一体。

二、艺术设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从原始社会以来,造物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来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如何应用造型技术和艺术来创造合适的环境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是研究艺术设计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社会性质。

艺术设计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的变化,都密切地影响着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此外,艺术设计学的美学意识自然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切说明艺术设计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绝不能离开社会条件,不能不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

艺术设计学是融技术⑤与艺术为一体的应用学科,它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加,也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乘,而是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件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在技术上都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这足以证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艺术设计追求机械和人的关系有机化。所谓有机化,就是把近代科学、技术纲目很难抄取的美、善、社会正义等对人类社会来说最珍视的要素,挽回到狭义的技术中,使物-人-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师是在工程技术所提供的可行性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艺术设计不能超越当时技术上的可能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而作为技术要求的约束总是保持为一个自由度的界限(只作为单一的下限或上限)。这个自由度将允许任何一个艺术设计师的创造性,即使在严格的技术约束下,也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艺术品。反之,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会促进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艺术设计师是凭经验和感觉去解决问题的,但这种经验和感觉与艺术家不同,是把计算与直观综合起来,把一个技术上正确的工程变成一项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千万不要让学生认为艺术设计学的学位就等于一个艺术家的毕业证书。艺术设计师是一个营造师,他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并使它具有美的形式。不过,艺术设计师也不同于工程师:艺术设计师必须以简化的公式或方向性的估测来理解和掌握力学——施工的领域,为的是能够创造新型结构的造型方案,并大致定下尺寸。而对工程师来说,则应该有足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够对已确定结构的各个部分予以分析,并定出精确的尺寸。简言之,工程师能给人以规矩,不能与人巧;艺术设计师则于规矩之外,更与人巧。盖非精熟规矩,不足语于巧。

3.在纯美术的创作中,美术家可以不受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等条件的制约,可以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地去创造。而在艺术设计的范围内,由于受生产、技术、使用和消费等条件的制约,创作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应人们普遍心理、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在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设计意念引导下进行创造。确切地讲,艺术设计是在各种因素(机能的、直感的,生理的、心理的,共性的、个性的……)的限制中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创造。

三、艺术设计学的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论艺术设计学论艺术设计学:艺术试论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论艺术设计学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艺术设计史研究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总结教训,以利其发展。研究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一边为艺术设计汲取营养,一边又成为掌握潜在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之关键。

艺术设计理论因为“年轻”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留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多。例如探讨艺术设计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艺术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艺术设计的技术和艺术的基本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与艺术设计史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故而艺术设计理论必须是设计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自由驾驭的。也就是说,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只能束之高阁。

四、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造型及其组合,控制欣赏者的观赏运动,以达到宜人之目的。印刷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运动;工业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和绕观运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镇设计则是控制人的视点和亲历运动,并通过此举调动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大千世界中,运动的形态又是最引人注目的形态。由此可知,创造运动变化的形态是多么重要。

所谓运动变化的形态,并不一定是真实运动的形态。在造型活动中,最普通的是创造有运动感觉的空间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创造“不动之动”。即:客观形态是不动的,给欣赏者的感觉却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因为,欣赏者的视点在动,欣赏者的人身在动(绕观或亲历),并由此带动了欣赏者的思维运动,从而产生了“超乎象外”的“惊人”效果。这就是所谓“形态的生命活力”。

中国传统造型理论早就把生物生长运动的形态与人的品格和精神联系起来,并且论述了运动变化的形态所给予人们的影响。这种不动之动(亦称“空间张力”)共有七种:

⑴主要导向——水平的(暗示低能量、平静的)与垂直的(暗示高能量、兴奋的)方向。

⑵框围的磁力——画面的框围、银幕的四边,对靠近它们的物体施展强而有力的拉力,尤其是四个角(两个主要导向——高度与宽度聚合的地方)大力地牵引着附近的物体。

⑶块体的牵引——大的块体比小的块体更具独立性、更稳定,块体越大,其牵引力越大。

⑷画面(银幕)的不对称——我们倾向于把焦点放在画面(银幕)右边的物体上。这种左右不对称同时也决定我们把倾斜知觉为上坡或下坡。

⑸图形和背景——人们把图形(经验或群化)当作物体知觉;而背景只是“无遮蔽”的画面范围的一部分。图形位于背景之前,是被包围的领域;背景是包围的领域,好像在图形后面延续。分隔图形与背景的线条属于图形,而不属于背景。图形比背景不稳定,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像要移动似的。

⑹心理描绘——采用最少的线索去充实心理上不存在的资讯,而达成一种易于处理的图样。具体内容有“整平化与尖锐化”⑥、“力象”⑦等。低鲜明度的影像强迫我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只有在促进而非阻碍心理描绘时,才见美学价值。

⑺诱导力——把我们的眼睛从一点领到另一点上去的力。如果仔细查验视觉诱导力所运作的不同途径,很容易发现诱导力的三种类型:

轨迹诱导力:由可领导我们眼睛到某特殊方向的静态因素创造出来(透视消失线、位移和梯度)。

动势诱导力:由某些东西确切地指着一个特殊方向而创造出来(注意方向、动势和箭头)。

位移诱导力:由实际上移动的物体或看起来在画面上移动的物体创造出来。

总之,运动感是激发感官并因此对机体产生效应的物质能量(刺激)。发出运动或“不动之动”的刺激的形体是刺激物。运动变化的表情因素有:节奏、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形状的曲直,张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与含混,内在支配力的主动、被动等。所有这些,都是艺术设计师应该掌握的能力。

工艺美术运动特点篇7

美术感悟美术美术学习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感知美术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也称“造型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二、分类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不同类别的绘画形式,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中国画又称水墨画,它在世界绘画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在宣纸、绢帛上作画的,它讲究笔墨,着眼于用笔墨造型。在表现方法上,中国画采用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在工具材料上,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的。在表现方法上,传统的油画家采用焦点透视法作画。在画面构成上,它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

2.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等地发现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认识人本身、认识世界的过程。

3.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等。陈设欣赏工艺品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器、壁挂、陶艺等。

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如何巧妙地学习美术,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作画非常刻苦、勤奋,但是技能并没有达到提高,至是在现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这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思路和方法不对。从表面上看,他们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没有做到及时的总结,没有去看到自己的画为什么没有得到提高,只是手法上的熟练,在这样的情况下怎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到多动手,多动脑,实战经验结合理论知识,每次作画后都要认真的分析,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尽量少走弯路,达到学习的最高效率。

其次,要针对性地去学习。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就是要求我们首先要弄清自己的学习状况,存在哪方面的问题,针对性地去克服与解决。比如,有的同学技法比较熟练,但是色调的搭配上不是很好,也有的人色彩搭配很合理,但是手法不纯属,因此做不出完美的作品。

工艺美术运动特点篇8

关键词:纸造型艺术;毛针织服装;工艺表现形式

1纸艺术概况

纸是一种具有多种性能的原材料,早在公元105年,中国就已有利用废渔网、树皮、破旧布及麻造纸的详细记载。15世纪活版印刷术发明以后,纸质材料的应用日趋广泛。随着纸质材料加工技术的提高与研究应用的深入,便成才了以纸为设计元素或艺术风格的艺术手法,即以不同材质、颜色的纸张,以折、卷、剪、粘、插等手段形成各种造型,产生某种形式美感的艺术形式。在这些手法中运用的最多的还是折纸艺术和剪纸艺术。

折纸又称纸艺,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折纸的起源有中国起源说、日本起源说、西班牙起源说等,由于文献和出土文物始终并没有关于折纸的记载,所以迄今它的起源已无从考证。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是造纸术的诞生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折纸传统,并在民间的祭祀与宗教礼仪活动上逐步发展起来。7世纪中期,大唐帝国成为文明开放的鼎盛国家,折纸艺术也就在那时伴随着中国人民的美好祝福传播到了更广泛的世界各国。折纸艺术不仅生动传神,它还散发着无穷的神秘魅力,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原理与方法。7世纪末,阿拉伯人将欧洲几何学原理运用到折纸中,这是折纸与数学相结合的开始。从19世纪开始,折纸与自然科学也走到了一起,开始在西方成为教学和科研的工具。包豪斯建筑学院的莫霍利・纳吉(Laszlomoholynagy)创立了用折纸进行建筑设计的方法。学前教育创始人德里希・福洛贝(FriedrichFroebel)认为,折纸能够非常好的启迪智慧,并把它与教育学说结合起来。到19世纪晚期,第一次国际折纸学术会议在巴黎举行。此后到20世纪,折纸艺术迅速发展。

在现代的艺术流派中,传统工艺的加入也促使着这种独特的艺术化风格不断发展,而在针织服装这一特殊的服装类别中,设计师们运用翻折、堆砌、镂空等手法,打破了概念中毛针织服装设计的整体结构与材质固有符号性关系,强调其结构运用和空间立体概念。

2折纸元素在毛针织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折纸是纸艺术中的一个部分,即在二维平面纸面上运用翻、转、折叠、拉、挑、挤、插等“不剪不粘”“复合折纸”或“组合折纸”手法创造三维立体形态。折纸工艺中的“折”“叠”等技法运用于针织服装设计中,既可以改变针织面料的柔软特性,又能给针织服装创造新的款式和廓形。

2.1折纸工艺的造型特点

折纸艺术以其特有的立体造型、空间感和多变性富于了针织面料新的表现能力。在毛针织服装设计领域中的造型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折纸工艺运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而因其松软面料特性具有更显著的空间立体感,强调其造型性,使毛针织服装在结构设计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二是折纸工艺具有多变性及合体性,毛针织服装多变的织法决定了带有折纸结构设计的多变性,并可以通过特定方向的折叠来符合人体的结构,当人体自然运动时折叠造型打开,凸显其适度的和体性。三是折纸工艺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折纸的元素可以点的形式、线的形式或面的形式进行平行或交叉排列,产生立体、动感和肌理变化的效果,使针织服装的款式、结构的变化更加丰富。

2.2折纸工艺在毛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第一,结构型折纸工艺。结构型折纸工艺往往运用于毛针织服装的整体塑造,抛弃以往各款式或者部件的简单组合,把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结构模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全新的针织服装结构形态。其手法通常采用条状针织面料进行相互编织、套结等手段来造型,形成具有空间立体感的交错与扭曲状态,视觉上具有错视的美感。

第二,重复型折纸工艺。重复型折纸工艺可运用在毛针织服装的局部,也可整体采用重复折叠塑造出独特外轮廓。其造型特点具有一定空间感、肌理感、规律感,视觉上具有浮雕感。大面积的重复折叠往往运用几何形态来表达,表现出其服装款式的秩序美;小面积的重复折叠则形态多样化,规律性强,可塑造服装局部立体感的独特造型。

第三,装饰型折纸工艺。装饰型折纸工艺在折纸工艺中独特性,表现为在支撑结构的同时又成为细节的载体,成为针织服装设计殊的点缀。该手法往往运用于服装的局部,可在不同的位置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效果,在手法上采用相同方向、不同方向或内外交错的折叠方法,为服装在体现有序或者无序的结构之余,增添细致、独特的色彩。

3纸艺术在毛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意义与创新

现代针织服装的设计,只在功能上满足大家的需求已远远不够,纸艺术的设计元素在针织服装的面料和造型等方面都带来了崭新的灵感,使原来平淡、规整的款式转化成层次丰富、创新多变的新设计,更好地把针织服装独有的艺术魅力和设计特点展现出来,满足人们对针织服装的时尚审美需求。纸技艺手法除了具有在感官上吸引消费者目光的装饰能力外,它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如带有镂空设计的针织服装直接穿着,有助于人体排汗降温,并增加活动舒适度;带有折叠设计的针织服装能够弥补着装者身材的缺陷,利用特殊的折叠方式在人体的某些部位,产生错视效果,起到美化身形的作用。

在强调保留区域性文化特色,尊重发展地域、民间、传统文化,形成良性循环的多元化格局的今天,服装设计正向更具文化性、审美性、实用加创新性的方向发展。传统的纸艺术是当代针织服装设计设计的灵感来源之一,为针织服装设计的创新提供着丰富的养料,设计师从中可以挖掘、寻找充满创意的灵感和设计语言。随着针织面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传统的纸技艺效果必定面临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而传统视觉效果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碰撞,并运用科技化的工艺技术,必定会出现新的设计火花,让传统的纸艺术工艺创新的运用到现在针织服装设计中并得以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陈青.折纸设计快参[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1-9.

工艺美术运动特点篇9

中华民族工艺美术,通过几千年脉络不断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它所固有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样式。当下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猛,社会财富逐步积累,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空前好时机。近几年,在国家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及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掀起开发应用地方特色工艺美术融入创新教学应用的热潮。改革创新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特色,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找准切入点,结合教学勇于实践探索,走出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改革创新路子。

一、融合地方工艺美术创新实践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切实提高教育效果,这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相同的。从中国书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形成都是由现存最早西周帛画、彩陶等实用艺术中分离出来的。如今地方高校美术本科中国书画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基础性与专业性教育,它根据一定的社会职业分工与人才培养需求,将书画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较为系统地传授于学生,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以中国书画艺术与青瓷技术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是为青瓷艺术和美术教育发展培养创意、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的应用型教学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获得书画技能的应用展现,而且对传统工艺美术龙泉青瓷的手工技艺、认知审美等取得很大体验,促进了学生艺术思维创新的启迪与实践拓展及全面综合修养的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独特而有质量。

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陶瓷中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它作为我国陶艺类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活化石,它反映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点,它早已具有中华文明和东方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龙泉青瓷艺术的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创造,青瓷融合书画装饰是青瓷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青瓷装饰品位高低的决定性因素。龙泉青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地方性和世界性,这为青瓷艺术成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打造专业特色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而地方高校凭借着丰富的地方工艺美术打造专业特色,体现地方工艺美术在美术教育创新的应用价值,使区域工艺美术和地方高校找到了美术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契合点,高校美术教育合理地结合地方特色工艺美术在创新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融合龙泉青瓷装饰实践教学中,将个性与共性、自由与法度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在当今美术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体现其独特价值。

二、艺术与技艺的和谐统一以凸显教学特色

高校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运用艺术载体面向学生开展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提高教学质量凸显特色。

中国画融合青瓷艺术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融合创新装饰,主要运用高温颜料、雕刻等手法在釉中绘制应用,在发挥书画应用技能基础上以提升青瓷品位与技术研究,促进青瓷文化的发展。如作品《珠光烨烨》,就是以氧化铁等高温原料在泥盘坯上直接绘制而成。在泥坯中用泥料绘制中国写意画很有难度,特别是国画意笔表现,要求一气呵成,追求气韵生动,灵动而神似,特别要对其在原料和烧制等工艺做到一次成功,更是难上难。首先要在教学中对紫藤笔墨技法掌握熟练,运用于胸;再者是在圆盘中对鱼、题款、印章等构图设计宜简洁和谐统一,追求笔简意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在实践中,中国画融合龙泉青瓷的釉下装饰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定工艺技术条件的制约,它不单纯展现中国画技法,最重要的是艺术与工艺制作的可能。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体会融合青瓷釉下彩工艺与白瓷工艺的不同,龙泉青瓷高温厚釉的流动效果很难控制,好的韵味十足,流动大了,釉下绘制的效果可能是面目全非,而在细部的技法表现上更是困难。这种中国画融合青瓷应用实践教学把艺术表现与工艺技术的有机联系,给美术教育技能应用提供新平台,展现出中国画宣纸以外独特的外延教学。

在龙泉青瓷的传统清雅意味中,加入书法装饰,体现的是和谐、恰当。龙泉青瓷研究院院长张建平教授在实践创作中大体将其书法的装饰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直接用手刻的书丹阴刻、书丹阳刻技法,还有就是釉下书刻装饰类的高温颜料书写、阴刻填色、立面雕刻等。在教学实践应用中,主要运用书写刻法和

[1] [2] 

高温颜料书写等。如入选上海世博会作品《泉韵》,是对静态龙泉青瓷釉色与动态书法视觉的谐调统一,工艺技术与艺术文化的统一,使之达到“以意呈象,以象造型”的艺术境界。书法在青瓷装饰中的运用,让作品呈现出独特而又具新意的艺术效果。该作品在泥坯上书写的行笔节奏、分行布白、书风特点与青瓷器型位置、釉色和谐统一,书写后刻工的雕刻工艺与书法理解水平高度协调,充分反映书者的书法意境。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刻工表现出书法艺术的韵味,彰显其文化品质与精神内涵,书法字体大小、错落、疏密、印章等与书者相一致。而在教学实践应用中要求学生对书体、章法在青瓷上书写练习,特别是笔法在泥坯上运用与刻法的统一,烧成后在釉色下的艺术效果,将两种艺术尽可能完美地融会与提升。在教学实践应用中,学生可以结合运用跳刀、划纹等技术增加其工艺装饰性,发挥思维应用实践,书法与青瓷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赋予龙泉青瓷以文化艺术的意韵,教学实践让学生体会艺术与工艺应用价值。

三、加强和拓展特色实践应用教育,为推动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面是艺术的发展繁荣。艺术作为一种以形象化表现现实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社会渗透性和公众参与性,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传播和社会影响力。地方高校对社会文化艺术以“适应而不随从,超越而不脱离”推动文化发展服务地方。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如何把教学所学应用到实践中以服务地方,使得艺术和技术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达到完美的融合,这是当下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最现实问题。

目前龙泉青瓷在技艺精湛成熟的同时也存在着现代艺术理念落后、产品单一、从业者文化艺术水平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策略缺乏等问题。如何提高龙泉青瓷的竞争力,拓宽龙泉青瓷市场,是龙泉青瓷产业在传承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龙泉青瓷要发展,需要提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水平及科研创新能力,中国书画应用龙泉青瓷实践教学正是这中间一个重要的参与地方发展的角色。中国书画应用青瓷以创新教学实践、服务地方为出发点,发展合作教学、创新教学和应用教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地方高校产、学、研为一体的教学质量,充分地利用和发掘地方资源,为地方建设再创辉煌提供服务。而更具未来发展的意义是实现校校合作对中国传统青瓷文化艺术的创新教学和研究项目的开展,同时也可为各地对龙泉青瓷进行教学实践应用提供服务。

工艺美术运动特点篇10

中华民族工艺美术,通过几千年脉络不断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它所固有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样式。当下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猛,社会财富逐步积累,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空前好时机。近几年,在国家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及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掀起开发应用地方特色工艺美术融入创新教学应用的热潮。改革创新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特色,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找准切入点,结合教学勇于实践探索,走出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改革创新路子。

一、融合地方工艺美术创新实践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切实提高教育效果,这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相同的。从中国书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形成都是由现存最早西周帛画、彩陶等实用艺术中分离出来的。如今地方高校美术本科中国书画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基础性与专业性教育,它根据一定的社会职业分工与人才培养需求,将书画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较为系统地传授于学生,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以中国书画艺术与青瓷技术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是为青瓷艺术和美术教育发展培养创意、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的应用型教学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获得书画技能的应用展现,而且对传统工艺美术龙泉青瓷的手工技艺、认知审美等取得很大体验,促进了学生艺术思维创新的启迪与实践拓展及全面综合修养的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独特而有质量。

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陶瓷中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它作为我国陶艺类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活化石,它反映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点,它早已具有中华文明和东方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龙泉青瓷艺术的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创造,青瓷融合书画装饰是青瓷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青瓷装饰品位高低的决定性因素。龙泉青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地方性和世界性,这为青瓷艺术成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打造专业特色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而地方高校凭借着丰富的地方工艺美术打造专业特色,体现地方工艺美术在美术教育创新的应用价值,使区域工艺美术和地方高校找到了美术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契合点,高校美术教育合理地结合地方特色工艺美术在创新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融合龙泉青瓷装饰实践教学中,将个性与共性、自由与法度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在当今美术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体现其独特价值。

二、艺术与技艺的和谐统一以凸显教学特色

高校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运用艺术载体面向学生开展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提高教学质量凸显特色。

中国画融合青瓷艺术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融合创新装饰,主要运用高温颜料、雕刻等手法在釉中绘制应用,在发挥书画应用技能基础上以提升青瓷品位与技术研究,促进青瓷文化的发展。如作品《珠光烨烨》,就是以氧化铁等高温原料在泥盘坯上直接绘制而成。在泥坯中用泥料绘制中国写意画很有难度,特别是国画意笔表现,要求一气呵成,追求气韵生动,灵动而神似,特别要对其在原料和烧制等工艺做到一次成功,更是难上难。首先要在教学中对紫藤笔墨技法掌握熟练,运用于胸;再者是在圆盘中对鱼、题款、印章等构图设计宜简洁和谐统一,追求笔简意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在实践中,中国画融合龙泉青瓷的釉下装饰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定工艺技术条件的制约,它不单纯展现中国画技法,最重要的是艺术与工艺制作的可能。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体会融合青瓷釉下彩工艺与白瓷工艺的不同,龙泉青瓷高温厚釉的流动效果很难控制,好的韵味十足,流动大了,釉下绘制的效果可能是面目全非,而在细部的技法表现上更是困难。这种中国画融合青瓷应用实践教学把艺术表现与工艺技术的有机联系,给美术教育技能应用提供新平台,展现出中国画宣纸以外独特的外延教学。 在龙泉青瓷的传统清雅意味中,加入书法装饰,体现的是和谐、恰当。龙泉青瓷研究院院长张建平教授在实践创作中大体将其书法的装饰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直接用手刻的书丹阴刻、书丹阳刻技法,还有就是釉下书刻装饰类的高温颜料书写、阴刻填色、立面雕刻等。在教学实践应用中,主要运用书写刻法和高温颜料书写等。如入选2010上海世博会作品《泉韵》,是对静态龙泉

[1] [2] 

青瓷釉色与动态书法视觉的谐调统一,工艺技术与艺术文化的统一,使之达到“以意呈象,以象造型”的艺术境界。书法在青瓷装饰中的运用,让作品呈现出独特而又具新意的艺术效果。该作品在泥坯上书写的行笔节奏、分行布白、书风特点与青瓷器型位置、釉色和谐统一,书写后刻工的雕刻工艺与书法理解水平高度协调,充分反映书者的书法意境。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刻工表现出书法艺术的韵味,彰显其文化品质与精神内涵,书法字体大小、错落、疏密、印章等与书者相一致。而在教学实践应用中要求学生对书体、章法在青瓷上书写练习,特别是笔法在泥坯上运用与刻法的统一,烧成后在釉色下的艺术效果,将两种艺术尽可能完美地融会与提升。在教学实践应用中,学生可以结合运用跳刀、划纹等技术增加其工艺装饰性,发挥思维应用实践,书法与青瓷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赋予龙泉青瓷以文化艺术的意韵,教学实践让学生体会艺术与工艺应用价值。

三、加强和拓展特色实践应用教育,为推动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面是艺术的发展繁荣。艺术作为一种以形象化表现现实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社会渗透性和公众参与性,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传播和社会影响力。地方高校对社会文化艺术以“适应而不随从,超越而不脱离”推动文化发展服务地方。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如何把教学所学应用到实践中以服务地方,使得艺术和技术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达到完美的融合,这是当下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最现实问题。

目前龙泉青瓷在技艺精湛成熟的同时也存在着现代艺术理念落后、产品单一、从业者文化艺术水平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策略缺乏等问题。如何提高龙泉青瓷的竞争力,拓宽龙泉青瓷市场,是龙泉青瓷产业在传承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龙泉青瓷要发展,需要提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水平及科研创新能力,中国书画应用龙泉青瓷实践教学正是这中间一个重要的参与地方发展的角色。中国书画应用青瓷以创新教学实践、服务地方为出发点,发展合作教学、创新教学和应用教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地方高校产、学、研为一体的教学质量,充分地利用和发掘地方资源,为地方建设再创辉煌提供服务。而更具未来发展的意义是实现校校合作对中国传统青瓷文化艺术的创新教学和研究项目的开展,同时也可为各地对龙泉青瓷进行教学实践应用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