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知识与技能十篇美术知识与技能十篇

美术知识与技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2:10

美术知识与技能篇1

关键词:小学美术;知识与技能;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54-02

众所周知,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暴露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当前,美术教学面临着新的课程改革,而如何正确把握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是此次改革的重点问题之一,但也不能意味着我们完全摒弃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我们应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适当地降低要求,因为真正的美术教育教学绝不能缺乏基础的艺术知识与技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迫于学校与家长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出现了走向选择两个极端的误区。我曾经听过有人反映有一所学校的美术老师给学生上泥工课,整个过程就是简单的几个小制作的教学内容,没有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期间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制作难度基本上没有,学生用了短短十几分钟就完成了任务。为了打发时间,教师只让学生反复地做,直到下课铃声响起。这种不分教学对象的美术教学,纯属浪费学时。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一、由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到学习美术文化层面的提高

将美术学习由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到学习美术文化层面的提高,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地知晓人类与美术、政治与美术、历史与美术、生活与美术、情感与美术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使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更有兴趣。传统美术教学往往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相关文化的延伸、扩展与灌输,而过分注重对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创造与发挥,遏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也打消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所以,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学应该适当降低难度,在学习美术文化方面加强一些,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与美术创新力,这也是当前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所呈现的一个显著特点。例如在“戏剧脸谱”教学案例中,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们布置一下家庭作业,让学生们业余时间收集一下关于我国戏剧脸谱方面的知识,由此来了解我国传统戏剧脸谱的各种造型及色彩的运用,初步了解脸谱及我国戏曲相关知识,学习我国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默会知识的创新与开发

有位国外哲学家曾经说过:“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不能言传的这些知识就是我们所说的默会知识,而这部分知识更多的应该来自我们的生活实践。不可言传是默会知识个体化的明显特征,它与美术教学教学同样具有实践性、个性化、情感性的特征,我们平时更应该注重默会知识与美术学科教学二者的融合。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重将课题内容的延伸扩展,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默会知识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我在给学生们上静物写生时,事先有意地构思出具有强烈的生活情调或情趣主题,然后分成家庭卧室系列、生活厨房系列、农家丰收系列等生活主题,进一步拉近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艺术离不开生活”的真谛,同时也让生活的温馨与美好来熏陶与启迪学生创作的激情。

三、美术教学注重对学生价值观、情感与生活态度的培养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很多情况下,情感起着调节人行为和力量的作用。情感体验也是美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培养

所谓兴趣,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及志趣。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有趣,诱发人们产生有趣的因素往往是外在的新鲜事物,具有持续时间短暂、即生即灭的特点。兴趣的中级阶段就是乐趣,它是以有趣为基础而渐渐形成的,具有持续时间久、自觉积极的特点。兴趣的高级阶段就是志趣,它是发自内心的情趣与爱好。我们知道了兴趣的发展三个阶段特点,就要对学生的美术兴趣培养方面有意地引导,将持续时间短的对学习有趣的表现逐渐引导至趋于集中、稳定,转化为乐趣,并结合情感体验将之升华到志趣阶段,最终让学生安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有的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不重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将志趣简单地理解为边玩边学,实际上仍然属于低阶段的乐趣,学生对学习一旦感到学习毫无兴趣、枯燥无味,学习不能持久,由此也就进入了一个学习误区。曾经有人报道过一个小学搞的一次“乐学”课堂改革:在课堂上充满着嬉闹声,各种游戏不断,学生集体创作完成的《我的家乡》,其实就是一部集体“涂鸦画”,教学质量低下。这样的课堂是完全违背教学规律,忽视学生的兴趣,只注重学生乐趣的解放,教学生一些简单的绘画技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比较科学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教师做到言传身教,以情激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正确积极态度,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据调查,有很多学生之所以喜欢美术,恰恰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好,师生感情融洽。所以,教师一定要关心爱护学生,要和每个学生交朋友,在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与素质的同时,也要用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打动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对学习美术的强烈渴望,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做到以景激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场合和情景下触发的,快乐活泼的教学场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对于每堂课的导入一定要精心准备,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再次,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探讨,做到以情传情。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合作式学习小组,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探讨。学生通过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慢慢地感悟体会到美术的技巧与方法,能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形成人与人之间正确的情感,实现美术课程教学的目标。美术课程正确把握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前提是注意教学过程和方法,美术新课程教学大纲的核心是注重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在大力倡导教育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也应该及时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顺应当前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的改革潮流,这也是我们从事美术教学者近些年非常关注和重要课题。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技能知识目标、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目标、方法过程目标等做到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将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发挥到极致。

总之,美术教育教学必须讲求学术探究,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要力求做到难易适中,学生容易接受,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吻合,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不断促进他们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沙正权.多媒体教学在美术课程中的整合[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2]赵.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

[3]胡知凡.英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J].中国美术教育,1997(03).

美术知识与技能篇2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专业技能;结构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96-02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艺术学院与艺术专业建设的大力提倡是现在全国的艺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艺术教育发展的同时,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也进一步得以加强与扩大。作为新发展的教育事业它还存在一些发展不足之处。随着教育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美术教育专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美术教育事业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在一些中小学教育阶段,主课副课划分明显加之有些学校领导对升学率的要求更加引发主、副课发展不平衡的不平衡,也越来越偏离国家对中小学生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宗旨。

在今天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类专业在各类院校中都出现了语文教育、英语教育、数学教育、体育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师范类专业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语文教育、英语教育的招生人数每年都远远超过于美术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等所谓的传统类副课专业在学生、家长的印象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其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仍然是簿弱环节,并且在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也从而使得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对未来美术教师的摇篮――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就教育人才质量方面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要培养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就要让美术教育类的学生自身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

一、关于创新方面的要求

作为美术教育类学生首先在创新的方面要有必备的基本素质。今天学生教育准求的是素质教育,是一个在各个方面,多种范围内对学生进行的广阔培养。除了在文化和专业技术课外还要在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乃至单项素质与综合素质的等方面的教育。“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犹如一个企业一样,只有不断的在产品、技术等方面不断地创新,才能给它不断注入活力并不断地发展。美术教育也一样,作为对美术教育专业起决定作用的教师本身更不能缺乏创新素质。如果作为美术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创新素质又怎么能来为学生树楷模,在专业上导方向、教育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只有了创新素质的美术教师,才能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在美术专业领域富有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专业人才。

做为教育类学生以后大多面临的是做教师的选择,在美术教育教学创新方面包括了多方面的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等,如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也包括了对以后所教的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而进行的不断创新。这些就要求在美术教育中,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要达到这些创新的要求,就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强化教学方法创新精神。在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为重点,是以能力、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观念。对美术教育的学生来讲,以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专业教师首先在学习阶段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与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

教育事业是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而在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育中起关键性作用。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接触也最为密切。教师的一举一动动在无形中影响或感染着学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老师,既是知识再渊博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因为他的不良心理会产生的种种不良行为从而给学生以无意识的传教并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要在心理素质方面达到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首先,要心态平稳有较强的耐性。因为在美术专业教学方面学生的领悟能力与手上绘画的表现能力都会因为其学专业的时间长短及个人对理论知识的领悟有所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专业指导时要有不厌其烦的精神和耐心。其次,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在教学中组织好教学并把专业学生教好使他们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

三、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

在美术教育中,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业务素质上要求有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知识是专业生命的起步与开始,专业理论是专业技能发展的根基与实践指导,反过来技能是理论知识的实践与验证并能够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这些就如常说绘画里面的“手”和“眼”的关系吗,美术的学习一开始学生大多都会掌握住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一些基本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在此知识指导下去进行技能的训练。这时就会出现常说的“眼高手低”的现象。这时候就出现了眼睛、脑结合能够分析并看得出好坏作品的差距但因为缺乏技能的提高而手无法表现出来因此就导致了“手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不断地在理论的指导下慢慢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只有对学生有了这些了解,才有可能更接近于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因为美术课程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无论美术范围内的任何课程他都必须以美术基础理论、美术技能为基础,在此之上才能学习各自不同的专业理论知识。。

在以上美术教育的三大块的教育都取决于专业教育教师的素质高低。而专业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高低取决于自身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三个方面的结构。

(一)在知识结构上: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要具备美术专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并明白自己所在的院校的性质与学生将要被培养向美术专业的哪个目标。同时应该有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指导及学校的各种基本管理知识,只有很好的专业理论与扎实的专业技术并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专业老师。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以便了解教学中间学生的各种反应,以便更好的辅助专业教学。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整体的统一性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它与数学、英语等以结果的对错为准与字写得好坏没任何关系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教学不同,美术教育、教学上当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存在对错有的只是不同的“风格”与“个性”。这些用于专业教学上就是专业教育心理知识,这些能够使我们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以便沟通,加强师生交流,以便在教学上可以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研究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从而设计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二)在技能结构上:美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它作为专业教育其独特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一个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的教师,必须也要有熟练的技能或是让学生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必须具备一种专业技能,并在教学工程中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其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职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有许多专业课程理论同专业技术操作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有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有熟练地专业技能。美术教育专业决定了培养实用能在美术行业第一线上应用人才为目标。因此,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应该向专业技术与专业理论相互兼顾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发展。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在综合能力的结构上:在专业的教育中,美术课不仅仅只是一门单一的技术性课程,在美术专业的发展上往往是综合知识的发展。同样作为美术教师不仅是理论课的知识讲授者和技术实践上的指导者,他同时还要懂得很多与艺术有关的历史、文学等综合知识。并在教学及教学调控能力上能运用自己知道的各种知识来为自己的课堂创造活跃而有序的教学氛围,从容自如地上好每堂美术课,使学生能够喜欢自己所学的这门课程,在课堂上运用一切能够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方法,使其配合教师完成当堂所学内容。在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是有许多缺点的,特别是在专业学习中会更加明显。我们要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学生,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分别对待。美术专业虽然是以最终的作品为结果,但在一些技能学习前应该更多的启发学生对客观对象进行科学的观察,强调学生首先是如何的用自己的眼睛去正确的观察。只有观察正确了才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在专业学习上只有方法正确了才能够在专业学习与教学上有所收获与作为。作为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上的不足之处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应该给予及时必要的纠正不能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这样对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很不利。由于专业学习及性格等方面会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使得学生群体会呈现出一个发展不平衡的显现,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上要因为不同的学生差异而要有耐心。并且在教学方式上也要有所区别不能同等对待,这样才能维持班集体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纪律,并是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课堂所学知识。也才能使专业教学能够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顺利进行。

四、专业教学中是师生互利的成长关系

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主要以一定文化对象想进行学习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是在一种良好的教学秩序下才能够进行,只有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的教学秩序才能够得以保障。而在美术教学中它要有课堂的纪律性又要有技能知识学习的灵活性,美术教学中所教的不仅是理论文化知识同时还有专业技能知识,这种课堂往往是师生互动性、交流性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性。往往一些教学活动是双赢性质的,特别是一些技能型课程,如在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能在不断重复的教学中得以扩展与提高,同时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也能够得以巩固与提高,并且学生也能够从专业教师的教学中学到专业课程的上课方法对其以后从事专业教学时提供一些间接性的经验。在专业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中互动的主体。要鼓励学生大胆,积极主动的就专业学习与老师互动。这样不仅能够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及师生之间互动对话讨论,而且还能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同时也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它在教学上有助于学生给任课教师提供信息,使任课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信息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更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经验的丰富。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作用得以发挥也才能够使专业教学变成共同发展师生互利的过程。

具备了以上的素质要求,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也才能使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并使其在美育、美德情操上日渐完善使其专业综合素质上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美术知识与技能篇3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成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2):22.

美术知识与技能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教学;学科融合;能力培养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融合,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当下学校教育科研的热点。而在“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中发现,课题的研究不仅使美术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自主探究创作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它与美术学科的整合还摆脱了长期以来教师辛苦教学、学生兴趣不浓、教学效益低下等突出的问题,让美术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开展实践培训,培养教师熟练的操作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以及开展多元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培训,使美术教师们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及课题研究的框架,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与方法,在常态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融合教学,通过实践探究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逐步开展了双向多媒体操作技能、“班班通”电子白板教学等使用技能的培训,并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验、掌握,在互动交流中不断完善。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们能从网上收集资料、下载资料,结合美术知识制作色彩美、布局美的多媒体课件,得到全校师生的赞许。可见,通过课题带动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教师们的操作技能也得到全面提升。

二、改变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开展,改变了美术教师“点对点”的传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结构,构建了以w生为中心的自主互助“学习成长共同体”的新型“五步三查”教学方式。利用信息网络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美术乡土资料或进行地方文化社会调查,把美术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与文化相联系,通过自主互助“对学与群学”的方式,了解祖先的生活方式及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信息互助分享与探究创作中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及作品的原创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建构知识,在自主互助的学习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

三、开展教学研讨,培养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福建省电教馆、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携手开展了阶段研讨、中期成果评选、终期成果展示及参与各级的教学比赛活动,这些活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教学研讨中,教师们把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深度融合,把“东方潜能在线”网络互动、powerpoint及“班班通”电子白板教学软件操作熟练,环环相扣,通过有效的组织与教师良好的言语表达把知识重点用多媒体图文与声像俱佳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整个课堂在教师的信息教学有效组织中达到高效。教师们在这些活动中逐步掌握了教学规律,提高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四、借助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题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教学中,学生们已不满足于学习美术教材上的知识,思维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而是通过网络资源收集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地方性内容,通过交流互动,调动创新思维,创作与众不同的作品,在常态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由于教材编写的地域局限性,教材很难及时、准确地反映身边生活中最鲜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强大的网络资源,解决了这一地域局限的问题。学生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身边的素材进行收集补充,利用“东方潜能”在线网站上传美术素材、下载资料,进行美术创作及网络现场互助,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1∶1课堂的人机对话掌握美术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的亲近感、生活化,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同时,可以通过开展东方潜能在线网络知识学习竞赛、电脑作品设计比赛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校叶博文等学生的电脑绘画作品分别在福建省电脑绘画比赛中获二、三等奖,其在收获成功的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与创新力。

五、结语

美术知识与技能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价值;创新创造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35-01

中国的传统艺术博大精深,上至故宫博物院的古代文物,名家字画,下至乡村小院的窗花、民间刺绣,无不散发着我国传统艺术的芳香,讲述着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美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的社会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它的价值在很多方面得以体现。

一、美术教育的技术价值体系

美术技术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利用造型语言对客观事物和内心情感进行真实表达,技术本身包括表达与表现的技巧、技法等。高等学校实施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语言以及美术语言的逻辑构成,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表现技术体系。

(一)再现性造型技术以美术的方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表达,再现是基础。再现性技术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几乎涵盖所有学科。美术作品中的再现性艺术多指具象的艺术造型,这其实是一种艺术语言掌握和运用的方式方法。

(二)从造型语言逻辑上考量较为抽象的表现性艺术。美术中的表现性艺术以再现性技术为基础,更加强调造型语言和造型形式的现代性、艺术语言的跳跃性、造型材料的时代性、美术媒介的适用性。再现性造型技术的核心是洞悉事物的本质特征,强调认识的主观性和表达的情意性。

二、美术教育的创新创造价值体系

美术教育具有重创造、重创新、重个性的品质。马蒂斯曾说,美术创造是“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形式”。马克思将“创造性”和“自由活动”视为等价因素,创造是一种真正追求自由的活动。美术教育能有效地改变学校强调规范和逻辑绝对性、结果唯一正确性、教学形式强制性的局面,对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培养都大有裨益。

(一)多维性的认识观在对事物发展情态的把握中,逻辑思维固然重要,直觉思维的作用也绝对不可小视。直觉思维所表现出的非逻辑性、思维过程的中断性和智力图像性三个特征中,智力图像性特征更多地强调视觉媒介的优势,这正是直觉思维对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培养的意义所在。美术教育中包含了对事物的多维认识,包括形象、形状、色彩、材质、技术等,为培养多维性的认识观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创作能力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从构思、设计、实践、创新这一完整链条中着手培养。包括适合表现主题构思的材料选择、适合材料制作的加工技术、造型语言与表达方式的提炼、表现形式的修正、完善与改进等,这里具有重要的技能因素。美g教育给学生更多的是体验,是在技能训练中的创新与创造。

三、普通高校实现美术教育价值的途径与方法

普通高校实现美术教育基本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突出科学与人文精神,实现专业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社科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教育,美术课堂教学是实施美术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教学内容中蕴涵着大量有待开发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美术教育课程常把表现技能与表现技巧作为教学重点,与美术教育的价值目标吻合度不够。美术教育重要的是理解美术的社会文化背景、技术条件、表现技法与表达方式、创作思想与表现主题等。

(二)美术教育更要注重个性教育。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生存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学科知识。人才竞争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竞争上,准确地说应该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其掌握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两方面。社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包括创新、创造能力和对事物的多维认知能力,将更多地体现在获得的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个性教育方面。

(三)注重在美术教育中开展二课堂活动。适当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合理安排艺术实践、科学参与社会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大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全面提高他们的美术素质,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增强他们服务社会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美术知识与技能篇6

传统学校美术教学,学生在学校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简单知识和技能,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求。这给我们农村的美术教育带来新的思考:

一、如何把美术教育从单纯的专业技能技巧的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等方面的联系,同时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丰富,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

二、如何把美术教育教学真正与学生生活及学校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美术学习中,由内化的欣赏转化为外化的创作。既学到美术知识,又把它们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审美能力。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强化课程的选择性,鼓励进行校本化课程的开发,将美术、技能、劳动整合为艺术综合课,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这就为美术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指明了方向。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深刻提示社会与教育、实践与教育的内在联系,强调指出学习与社会现实、社会实践的重要性。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发展为中心,信息技术发展为纽带,网络技术发展为标志的竞争的高科技时代,这需要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也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农村小学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这一特点,做到美术教育与学校实际有机结合,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也可以开展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活动来带动学校其他学科共同提高。

根据具体条件和美术特长培养要求,我们在一至六年级的美术特长课培养中决定较为系统地学习素描、中国画、剪纸等方面的知识。而且限于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又特别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和造型能力的掌握,目的是更好地从直观方面培养他们的形体意识,提高审美能力。而这些恰好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美术学习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对于这些学生只要再加上系统专门的技术培训和实践,比起那些一般的同龄儿童具有更强的可塑性,能使他们摆脱以往落后的思想,从此摆脱以往毕业就过早的面临就业,就业就面临由于知识水平低下而必须选择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弊端,让他们在未来美术专业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开发当地课程资源,优化学校美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协调课堂结构与学校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在教育思想、内容、方法上要紧密联系学校实际,体现教育的科学化、人文化、生活化,做到教育与学校实际情况对接,教育与学生兴趣爱好对接,教育与学生未来发展对接,实现文化课知识与美术审美能力并重,提高学生对高速发展的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美术知识与技能篇7

【关键词】美术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美术教师应不断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路子,让美术教学不断呈现崭新的面貌,让学生的审美创新素质不断增强和发展。

一、优组教学资源,营造创新氛围

1.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形成资源互补和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容量、多角度地为学生展开美术视野,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一块黑板、一支彩笔的课堂局限。黑板变成了屏幕,彩笔变成了鼠标,美术教学实现了无纸化,把广阔的美术艺术展示给学生,拉大了课堂时空,使美术课堂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在屏幕上学习美术知识,直观性强,条理性强,易接受、易记忆;在屏幕上作画,方便快捷,容易修改,这样,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发挥,创新思维有了用武之地,创作激情下的丰富想象跃然屏幕之上。因此,教与学的配合更密切,师生对话更直接,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计算机成为开发学生潜能载体,教学成为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转化中介,提高了学生审美思维能力和绘画创新能力。

2.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审美创新激情。创新教育理念要求美术教学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技能。一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学习空间和超强的想象跨度优势引入美术教学,使美术教学状况和面貌大为改观,促进了美术教学能量的最大发挥。美术艺术特点决定了视觉教学的重要性,多媒体的形象性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智能结构和审美创新结构的建立过程。二是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宽了学生的创新价值取向。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博采众长,提高比较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在创造心理背景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数据库,形成一个审美创新素质发展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既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运用知识的技巧和能力,又激发了创新动机,增强了创新欲望。

3.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升课堂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课堂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创新。美术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和创新,不断完善备课的各种要素,丰富和充实课堂知识浓度和密度,课堂上用形象的示范取代了抽象的讲授,教学的审美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课堂教学的新格局,用课堂的新教法推出教学的新成果。教法的创新必然会促进学法的创新,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学习方法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吸收者;操作实践性的增强,学生不再是美术的客体旁观者,而是主体创作者;思维构建性的增强,学生思维不再是教师思维的翻版,而是带有自己个性色彩的改版。教法和学法的创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定格于审美智能结构和审美创新意识的形成上,把课堂教学效果定格于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的转化上。

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的创新,体现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高效快捷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加大了美术教学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丰富了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课堂的有效密度。教师板书规范、整洁、条理,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环节切换率快,节省了学生的“待机”时间,供给学生充分思维的余地和创作空间,体现了讲解、训练、互动、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开放优势,美术教学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师生面对面信息交流的衔接,实现了讲解与欣赏、绘画与评价教学活动的链接,使美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达到完美和统一。

二、优选课堂教学艺术,强化课堂共振

美术知识与技能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美术知识与技能篇9

(一)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

1.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

美术分纯艺术和实用艺术两大板块,不管从事哪个板块教学的高师美术教师,都应具备四个方面的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艺术感悟能力、创作(或设计)能力、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思考能力、美术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艺术感悟能力体现为:良好的审美感知、敏锐的艺术直觉、超强的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等等。大学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艺术感悟能力是美术学科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必备条件。创作(或设计)能力包括强烈的创作(或设计)意识、娴熟的制作技法技能、有计划的完成作品的能力等等。创作(或设计)能力是教师之所以为专任教师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的主要表现。美术学科虽是人文学科,但在一定意义上又兼具操作实验课的特点,教学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教师个人独特的“制作”经验和体会;而这些经验和体会的科学性、独特性、深刻性、时代性的程度与否决定教师教学内容的含金量的多少。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思考能力包括:对社会现象和专业现象的研究能力、对专业新论题和趋势的思考及把握能力。我国高师美术教学存在一个教学内容陈旧、严重滞后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美术教学内容的改革除了学校要积极调整外,教师个人对自己教学内容的更新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有先进的理念、发现的意识、研究的能力,把最新的艺术动态、艺术思想有选择性地介绍给学生。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思考能力,也是教师专业上有造诣的重要条件,因为它决定教师科研的深度和时代性。不关注社会,不能思考与艺术相关的问题和现象,不培养独到的学术眼光、学术思维,也就不可能成为“学者型”和“专家型”教师。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素养是指教师要掌握丰富的中外美学、中外美术(包括设计)史、美术评论等方面的知识。

2.综合文化知识素质

在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院长高峰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星先生指出:艺术师资最大的问题是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不能同步,许多艺术师资有较好的技能却难以达到一般高校教师的文化涵养。所以,一方面他们依靠师徒传授方式出来的学生往往文化也较低;而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在艺术学术研究上也缺乏能力,科研和学术写作能力不足。可以这么说,周星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高校艺术教师的普遍顽症以及提高文化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师美术教师培养的目标是美术师范生,所以相对于美术专业院校教师更应加强综合知识文化素质。

综合知识文化包括与美术学科紧密相连的姊妹艺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它决定教师理解世界、理解艺术的广度和深度。美术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当代艺术正逐渐成为教学内容重要的一部分。当代艺术注重艺术表现的实验性和观念性,作品呈复合形态出现,作品可能是书法与环境设计与影视媒体的结合,也可能是美术、舞蹈与自然科学的糅合,还可能是中国文化元素与西方任一国家文化元素的嫁接。当代艺术不仅是视觉游戏,更是一种智力游戏,它对高师美术教师综合知识文化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阐释、解读当代艺术需要储备大量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这在客观上也要求高师美术教师素质的多元化,要求体现出美术教师的文化功能。

(二)雄厚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

美术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很高,但总是不能像预想的那样教出优秀的学生。探其究竟,除了学生或其他方面的外在原因外,主要是教师自身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常常被高师一些美术教师所忽视。具备很高的教学能力是高师美术教师素养中重要的一部分,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两方面:

1.一般教育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教师必须要掌握一般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能力,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前者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电化教育、教学技法技能和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后者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2.美术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

高师美术教师不仅要求掌握一般教育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技法和知识灵活自如地运用在美术这种特殊学科的教学中。美术教育是一种以视觉形象为主要媒介的教育,是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的教育。它不仅要求教师有很强的示范能力,还要具备把艺术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能力;不仅有很强的形象和逻辑的思维能力,也要有准确生动的表达艺术思想的语言能力;不仅要求掌握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要探求新的教学模式。高师课程的特点是课程多时间短,教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并消化学科的规律性的知识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针对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展开美术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的能力、独立理解和分析美术现象的能力、独自进行创作和设计作品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①

3.教学教育现象的理论研究能力

研究教学教育现象的理论能力,体现为教师教学教育方面的科研能力。高师美术教师要具备把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的能力,对于教学教育现象,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能在司空见惯的日常教学教育现象中,有发现新的问题或是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完美的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以下简称师德)是指教师担负起其教师角色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时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师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质的统一。我国自古对师德就极为重视,师德被视为教师职业之魂,如“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师者,教人以德者之称也”等等。教师的职业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高师美术教师在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的同时,要有完美的教师职业道德。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敬业和奉献精神

敬业和奉献精神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只有热爱和敬畏教育事业,才能真正享受这种人生生活方式的乐趣;才会由衷地生发对受教育者的爱心;才会自主执著地对教学进行探索;才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会甘于奉献。敬业精神主要的表现是,对教育事业的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和责任心。责任心又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包括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责任感。

笔者曾见一本名为《中国教师缺什么》。书中列举了一些中国教师的种种缺乏:缺乏爱、尊重、宽容、平等;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笔者认为导致诸多缺乏的外因是社会功利取向对教师的负面影响,但重要内因还是有些教师缺乏敬业和奉献精神。在人们的一般价值取向是功利取向的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教师要做到任凭窗外繁花似锦,向其迷惑,仍心如古井明澈见底,稳坐教室,不为所动,确实不易!然而,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不管是出于客观被动还是主观自愿的选择,那就“意味着接受教师作为身份的意义以及承诺”②,要在教师的职业身份下寻找完美自由的生活状态和境界!

2.良好的品德和得体的言谈举止

良好的品德通过身体力行内化为人格,完美的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榜样力量,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言谈举止是其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教师精神风貌的展现。教师应有得体的言谈举止,古人云“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得体的言谈举止不仅仅是外在仪表和行为的一招一式,更是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知行合一。需要强调的是:高校美术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自由与规范、艺术个性与职业道德、求真求善求美等之间的关系。

二、高师美术教师的素质提高

高师美术教师素质提高的方式方法因人而异,笔者认为应遵循一条原则:遵循艺术规律、尊重美术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特点,紧紧围绕社会要求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具体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高师的教学性质和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

(二)研究高师美术教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三)密切关注社会变化、积极参与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四)秉持多元文化观,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创造性品质;

(五)坚持终身学习观,不断反思自身,不断超越自我和发展自我。

注释:

①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23.

②陶志琼.教师的境界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辞海[G].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1104.

[2]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美术知识与技能篇10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高师素描教学;课程改革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深入展开,与之相应的高等师范教育应针对这一改革的要求,培养能适应中学教学需要的人才。素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同样面临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冲击。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育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目标不明确、重技轻理、教学内容狭窄、课程安排与中学课程需求相脱节等。素描课程也不例外,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很难胜任对美术文化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中学美术教学。总体上讲,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高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主要采用前苏联契斯嘉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至今,高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实践基本上未发生根本的变化,还是沿用契氏的教学体系和观念[1],这显然不符合新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高师素描课程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配合中学新课改目标的实现来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师范美术专业学生,这就有必要完善和改革素描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学课程内容相结合,以适应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高高师学生核心竞争力。

1打破重技轻理的模式,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

重技轻理的教学模式,虽然使学生的素描技能有了提高,但导致学生的艺术修养尤其是理论修养方面欠缺。理论知识的欠缺不仅限制了学生素描技法向高层次发展,也制约着学生未来教学能力、创作能力的发展。所以高师学生在学习素描技法的同时,有必要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

1.1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能提高高师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高师素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大多仅凭个人经验,内容多是如何具体处理画面效果的技法指导,很少运用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去启发引导学生,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不能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形体,其结果是素描教学内容在不断深化,而学生的创作能力却不能有效提高,导致学生的画面效果缺乏个性和内涵,且对素描本质理解片面。素描不仅是一项技巧性的绘画,也是作者心灵深处的诉求,作者可以表达美好的情愫、思想和理念,线条和调子等只是实现这种表达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样,素描的创作也需要画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这些艺术修养来自美术理论,而仅仅被动地依赖于教师传授技巧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相对就显得薄弱。由于缺乏个性,导致创作水平相应较低或甚至根本无法进行更高层次创作。理论指导实践,学生正是因为缺少了深厚的理论知识,才会在实践创作中陷入困境,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无法产生,只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和模仿,其结果是一批匠人复制出另一批匠人[2]。所以在素描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在获得较强的造型能力的同时,也具备系统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作能力。

1.2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培养高师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美术专业学生是未来的美术教育者或工作者,在重技轻理的教学模式下,有些毕业生到中学后,只能画不能讲,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及文化修养等方面不适应中学美术教学的需要。新课改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有: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领域的内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内容分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个模块[3],这些内容都少不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只有理解了的事物才能真正的认识,有些高师学生到了大三还不知道透视的基本知识,何谈对素描的真正认识?而现代艺术求新求异范围宽泛,有关视觉和触觉造型的美术活动都被列入了学科内容,使素描学科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新形态,构成了素描的多样化特征[4]。如比例关系、形体透视规律、光影变化规律、明暗变化规律、虚实对比规律、构图规律;解剖知识、点、线、面、黑、白、灰等知识,以及组合意识、抽象意识、设计意识等问题,这些知识主要偏重于理论讲解,目的是使中学生获得对造型形式和规律的理解,学会认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美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而不是教他们多么严格、多么专业的素描技法。中学的美术课并不是专门为有志从事美术专业的人而设置的,当然并不排斥这方面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过分强调,就偏离了全民教育的总方向,违背了美术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根本目的[5]。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不是为了培养多少天才的艺术家,而是为了艺术的社会化、大众化和生活化。”美术师范学生肩负着普及国民审美文化修养,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中国未来国民的艰巨使命,课程必须要体现美术专业师范性的特点,不能与美术学院或者设计学院的办学方向相混淆[6]。面对中学美术教学实际,高师美术专业若想适应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就不能仅局限于技能知识的掌握。因此,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强理论教学,可使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既能灵活教学,又能独立创作。

2拓展教学内容,增加素描欣赏教学的学习

审美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人们每天瞻仰完美的艺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情感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他还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而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5]。

中学美术教学不仅仅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绘画技能,更应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而培养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美术欣赏课自身的特点,无疑欣赏课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学素描教学中,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感受美、认识美进一步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而不是对学生表现结构素描、光影素描等技法的训练。高师素描教学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当增加欣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素描作品,按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进行讲解。通过欣赏优秀素描作品,会使学生逐渐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并可通过学生课堂阐述、撰写学习心得或学习感受等方法,对作品进行评述,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融入教学之中,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将会适应中学美术教学,建立更完善地教学方式。

3合理安排素描课程内容结构,增加速写练习

作为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也应具有一定技能方面的专业功底,高师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学美术教师在从事普及性中学美术教育的同时,还要指导中学生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及绘制宣传画等工作的能力。因此,在适当增加素描理论和欣赏教学的同时,技能方面的基础训练也不可缺少。素描技法教学中,速写属单色素描的范畴,常用以记录生活,为创作积累材料,渗透于绘画的各门类教学过程之中,高师专业在素描课中开设速写内容有以下必要性:

(1)适应中学美术新课改的要求

目前高师素描的练习仅限于光影素描,当然高师专业开设光影素描的练习是必要的,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它是训练学生造型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且富有表现力、创造力和审美价值。但是中学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虽然他们都是实施美术活动,但在中学基础美术教育中技法训练只是全部美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中学美术有限的课时中,中学生不可能达到光影素描或结构素描的绘画要求,况且这种基础性强、高素质、强能力的表现方法也不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美术教育应给予学生信心及适当的表现技巧,不可过分强调“形”、“明暗”、“结构”等的训练,应允许他们适当自由发挥其内在潜能,可凭性情横涂竖抹,任意发挥,直抒胸臆,在绘画过程中允许写实、变形、抽象并存,这样才能起到开发其思维的作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速写就是一种运用简洁洗练的笔法,快速概括出物体造型,简明扼要地表情达意的绘画形式,具有简洁性、概括性、夸张性、甚至趣味性等特点,且不需要光影素描漫长的训练时间,是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较为实用的练习方法之一。这也符合了中学美术培养目标――不能为了培养画家而学美术技能,重要的是以美术教育造就具有科学、文化、艺术和初具实用技术素质的未来公民。

(2)提高师范生的速写创作能力

高师速写教学,能够扩大基础教学的探索性,也是一种最直接体察生活与感受生活的方式,是学生生活与创作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教学中适当增加速写教学,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绘画语言和个性语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创作的能力。因为速写是创作的最初体验,是由造型训练走向创作的必然途径。从创作过程来看,速写是创作的准备阶段,是作者和自然的对话,是生活的体验。如叶浅予笔下的《》,是艺术也是对生活形象直接的启示,简练的几笔就勾勒出了街市无聊的生活状态[7]。学生通过速写能更好地发掘生活的真实美,激发其创作的热情和灵感,通过速写使学生对美的形体、美的构图、美的意境进行判断、选择、加工和表现,也就是说,速写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与美术创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应立足于师范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学课改的实际相结合,适应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合格的中学美术师资为目标,改革和调整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参考文献:

[1]王裕亮.高师美术院校素描改革实践与创新意识的同步性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01):7375.

[2]张玉奎.加强素描理论教学完善美术教学体系[J].成功(教育),2007(06):75.

[3]高明.美术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顾森毅.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高师素描学科[J].艺术百家,2003.(04):127.

[5]吴东梁,樊学川.普通中学美术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