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神病的状及治疗十篇精神病的状及治疗十篇

精神病的状及治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2:19

精神病的状及治疗篇1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76

慢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则为高血压,此疾病发病因素包含心理社会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长时间的压抑、愤怒、紧张、焦虑等情志属于引发高血压疾病的重要因素,同时,此也为此疾病患者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方式也有所改变,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造成老年高血压疾病发病率日益上升,随之引发各并发症也较多,较为常见的则为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病程时间长,需长时间接受治疗,结果造成怪癖、固执等个性化差异,逐渐加深怀疑、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1,2],治疗疗效受到影响。为此,本研究将250例患者纳入到讨论中分组研讨,旨在研讨心理干预治疗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疾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药物降压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5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25例。对照组男70例,女55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4.2±14.2)岁,平均舒张压(82.3±5.8)mmHg(1mmHg=

0.133kpa),平均收缩压(153.4±7.2)mmHg;研究组男68例,女57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4.5±14.4)岁,平均舒张压(83.4±5.5)mmHg,平均收缩压(153.2±7.1)mmH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入院后,患者均接受氯沙坦药物治疗(扬子江药业集团四川海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71),口服50mg/d。研究组则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每日给予1次心理干预,其内容包含:测量患者血压状况,让患者了解掌握疾病有关知识,了解疾病病程状况(终身性疾病),但坚持接受治疗,可较好控制疾病,协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纠正错误认识,协助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规律作息、低盐饮食、戒酒戒烟等。把患者安置到安静房间中,患者呈仰位或半坐姿势,将注意力集中,闭目养神,均匀呼吸,按双脚、下肢、躯干、上肢、面部等部位,保持8s左右,让患者体会到肌肉紧张感,再放松15s,感受到放松感,进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每次持续30min。

1.3观察指标[3,4]患者治疗1个月后,采用SDS和SaS判定患者心理状况,同时需记录治疗4周后患者血压控制状况,对比讨论所得数据。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SDS、S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SDS评分:治疗前,研究组(51.8±10.3)分和对照组(51.6±1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血压比较对比治疗4周后,两组动态血压情况,研究组最小舒张压、最小收缩压、最大舒张压、最大收缩压分别为:(63.5±7.1)、(102.3±10.4)、(90.6±10.3)、(145.2±7.2)mmHg;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70.6±8.9)、(111.3±11.2)、(99.4±7.8)、(158.9±11.4)mmHg;治疗后研究组最小舒张压、最小收缩压、最大舒张压、最大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精神病的状及治疗篇2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帕罗西汀;抗精神病药;疗效总评量表

aClinicalStudyoftheassistanteffectofparoxetineinthetreatmentofSchizophrenia.GaoChuanwei.theSecondpeople'sHospitalofShangqiu,Shangqiu476000,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antipsychoticscombinedwithparoxetinetotreatschizophrenia.methodsSchizophrenicinpatientswereclassifiedintotwogroups,withorwithoutdepressiveoranxietysymptomsrespectively.thelatterwastreatedwithparoxetinebesidesongoingantipsyehoticsmedications,andthepatientsweremeasurelwith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scalefortheassessmentofnegativesymptoms(SanS)and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Self-Ratinganxiety(SaS)beforeandatthe8thweekend.Results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ofSDS,SaSscoreatthe8thweekend.thetreatmentemergentsideeffectswereveryslightandacceptable.theimprovementrateofClinicalGlobaimpressionscale(CGi)was40.2%.Conclusionparoxetinecanamelioratesymptomsofdepression,anxietyandtensioninschizophrenia.

【Keywords】Schizophrenia;paroxetine;antipsychoties;CGi

我们以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加用帕罗西汀作为辅助治疗,以观察其对抑郁、焦虑症状和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的疗效。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6年1月~2007年6月入住的病人;年龄18~50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病程3~12年;入组前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30;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分≥30,其中至少有一个分量表评分≥3。将入组患者SDS评分≥53分或/和SaS评分≥50分者入抑郁症状组[2](以下简称Ⅰ组),SDS评分<53分或/和SaS评分<50分者入不伴发抑郁症状组(以下简称Ⅱ组)。排除出现严重躯体合并症;治疗中出现严重药物副反应不能耐受,病人不同意继续用药;病人不依从治疗或因各种原因不能完成8周的观察者,共计48例。Ⅰ组24例(男、女各12例),Ⅱ组24例(男、女各12例);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53.0±12.1岁及50.3±11.1岁,平均病程分别为18.0±6.2年及19.3±7.0年。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Ⅰ组24例病人中,利培酮8例,氯氮平6例,氟哌啶醇3例,奋乃静5例,舒必利2例。Ⅱ组24例病人中,利培酮6例,氯氮平8例,氟哌啶醇4例,奋乃静3例,舒必利3例。用药剂量氯氮平250~600mg/d,氟哌啶醇10~28mg/d,利培酮2~7mg/d,奋乃静12~40mg/d,舒必利0.2~0.8/d。1.2方法两组病人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第4、第8周分别做BpRS、SanS、SDS、SaS及副反应评定量表(te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原有的抗精神病药物不变,辅以帕罗西汀20~40mg/d。观察8周。数据处理使用SpSS10.0系统进行。

2结果

2.1BpRS评分比较两组病人BpRS总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人间在治疗后总分及各因子分减分率比较,Ⅰ组病人1因子(焦虑抑郁)和2因子(迟滞)较Ⅱ组病人减分率显著为多(p0.05)。

2.2SanS评分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SanS总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相比均无显著改变(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各因子分亦无显著改变(p>0.05)。

2.3SaS、SDS评分比较见附表。

附表显示,两组病人治疗前SaSSDS总分以Ⅰ组显著为高。Ⅰ组病人治疗后SaS总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2.4teSS评分比较所有病人中出现窦性心动过速3例,肝功异常l例,心电图改变1例。副反应发生率为16.7%(8/48)。

2.5CGi评定两组病人治疗中新出现的副反应均较轻微,不影响治疗。有心动过速3例,失眠2例,以BpRS和SanS减分≥10,CGi评分5~6者为中度改善;以BpRS和SanS减分5~9,HamD减分4~7,CGi评分7~10者为稍有进步;低于稍有进步者为无效。本研究两组合计有效率40.2%(19/48)。两组病人之间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3)。

3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期间,合用帕罗西汀后对所伴发的抑郁、焦虑及迟滞症状有改善,对阴性症状的改善作用则不理想,帕罗西汀不能明显改善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症状;因此,精神分裂症病人伴发的抑郁与内因性抑郁在生化、神经内分泌等机制上可能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伴有明显抑郁症状的病人在合用帕罗西汀8周后,其BpRS和SanS量表总分均数的下降比对照组更明显。情感淡漠与情感低落、意志缺乏与迟滞等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又伴有抑郁症状有时较难分清,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合用抗抑郁剂。抗抑郁药辅助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国外有较多的报道[3],结果多给予肯定。本文研究了帕罗西汀对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治疗,效果肯定。抑郁症状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急性状态后、抗精神病药治疗后、精神病后。及时辨别抑郁症状、及时给予抗抑郁药治疗无疑是有益的。

4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9-90

[2]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194-195

精神病的状及治疗篇3

关键词:集体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性精神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迁延日久、易反复发作,终身患病率约为6.55‰,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1]。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回归社会仍然存在瓶颈问题[2]。近年来,认知行为干预在医院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治疗重大疾病及慢性反复性疾病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3-4],对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加速康复的进程及节约临床治疗费用有积极意义,针对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性,本科室积累了多年的治疗经验,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入选对象来源于2012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③病情处于恢复期,精神症状基本消失,现实检验能力较好,且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④无严重慢性躯体疾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脑、肝、肺、肾及造血系统的病例;②合并有酒精及药物依赖史的病例。

共入选病例12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精神病家族史、平均病程、药物治疗情况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方法

2.1常规治疗全部患者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病情选择药物,临床药物包括利培酮、氯丙嗪、氯氮平、奋乃静、富马酸奎硫平、奥氮平、舒必利、氯硝安定、阿立哌唑及艾司唑仑等,必要时合并使用药物。

2.2集体心理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增加机体心理疗法,将治疗组6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5例,1次/w进行集体心理治疗,40min/次。集体心理治疗包括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及阳性强化法,

2.3疗效评价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调查并记录患者在1年内复发的次数,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疾病的复发率。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康复状态量表(mRSS)对入组患者集体心理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其中,mRSS中mRSSa表示mRSS中的活动能力缺乏量表、mRSSB表示mRSS中的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量表、mRSSC表示mRSS中的社交量表、mRSSD表示mRSS中的依赖量表,每3月测评一次,记录集体心理治疗0、3、6、9及12月的分值,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

2.4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患者评分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复发率的比较对治疗组及对照组在集体心理治疗后随访1年,随访期间:治疗组发病1例(1.67%),对照组发病5例(8.33%)。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panSS量表评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在治疗后6月pna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9个月治疗组pnaSS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2.3mRSS评分比较入组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集体心理治疗干预6个月后,治疗组mRSSD分值较对照组较小,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itaQ评分的比较治疗时间0~6个月干预组与对照组的itaQ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9、12个月时,治疗组的itaQ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阐明,起病与病前个性特征及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1]。经过治疗后,部分患者会遗留缺损症状,部分患者以衰退为转归,只有少数患者能完全缓解,这些残留症状和功能衰退并不是药物的能力所及[2]。另外,精神病患者出院后面临许多社会家庭问题,影响其情绪及康复[5]。本文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指导,让患者主动去适应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患者回归社会,预防复发,发挥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一年复发率(1.67%)低于对照组(8.33%),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集体心理治疗能有效减少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患者服药依从性密切相关[6],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较为复杂,其中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无自知力状态及社会不支持、歧视给患者造成的社会心理负担是患者不依从的重要因素[7]。集体心理治疗能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客观的分析自我有助于患者自知力的恢复,同时将患者融入集体的环境中进行治疗有利于增强其社会角色感,加强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及对生活的计划性,有效地帮助患者作好重返社会的心理准备,让患者认识到药物维持治疗是预防疾病再燃,重建美好人生的可靠保障,进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8]。

本研究对治疗组和干预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在治疗9月后pnaSS量表总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19.

[2]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1.

[3]邢海燕,张玉国,崔娜.信心干预对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依从性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0):72-73.

[4]冯宝珍,徐冬梅,刘玲,等.系统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随访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38-40.

[5]樊慧贤,王惠丽.58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6.4(1):56-57.

[6]朱紫清,张明圆,瞿光亚,等.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1996,(9):73.

精神病的状及治疗篇4

【关键词】奎硫平;舒必利;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

奎硫平于1998年由FDa批准上市,成为一线抗精神病药;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1]。然而奎硫平治疗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效果研究不多,作者以传统抗精神病药舒必利作为对照,采用前瞻性、双盲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奎硫平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符合CCmD-3分裂症诊断标准;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入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2周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排除严重躯体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及药物滥用者。经过SanS和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评定,有两个或多个突出阴性症状群(分量表综合评分≥3分),而无突出阳性症状群,则为以阴性症状为主型分裂症[2],列为入组对象。入组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6.0±5.5岁;病程3.2±1.3年;SanS总分为57.4±5.5。对照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7.6±1.0岁;病程2.7±1.4年;SanS总分为56.7±6.2。两组一般资料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研究组使用奎硫平片(100mg/片,商品名启维)开始剂量为100mg/d,2周内达到500mg/d,此后视情况加减药量。对照组使用舒必利片(100mg/片),开始量为200mg/d,2周内达到800mg/d,此后视情况加减药量。由2名医师进行培训并达到良好信度(SanS、SapS、teSS的iCC分别为0.94、0.93和0.93)。

1.3疗效评定标准量表评定在不知道用药的情况下于治疗开始及治疗6周后各作SanS、CGi、teSS评定。以SanS量表减分率评定疗效[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痊愈:减分率≥75%;显著好转:50%≤减分率<75%;有效:25%≤减分率<50%;无效:减分率<25%。显效率=痊愈率+显著好转率,有效率=痊愈率+显著好转率+进步率。用药物副作用量表(teSS)[2]评定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临床总体疗效两组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两组总体疗效比较(略)

2.2两组治疗前后SanS总分、因子分和CGi分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SanS总分、因子分及CGi分均低于治疗前(p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nS总分、因子分及CGi分比较(略)

2.3副作用比较治疗后6周奎硫平组teSS总分(39±5.3)明显低于舒必利组(83±6.1),t=19.32,p<0.01。奎硫平组只有部分病人出现嗜睡、头昏,而舒必利组则各项反应较明显,尤其是嗜睡、血象异常、肝功能异常、心动过速、头昏、震颤、流涎和体重增加发生率明显高于奎硫平组(p

表3两组病人副作用出现例数比较(略)

3讨论

舒必利是目前公认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较好的传统抗精神病药,本组显示,奎硫平疗效与舒必利相当。在观察比较奎硫平组和舒必利组治疗前后SanS各因子分的变化中,结果显示奎硫平对情感淡漠、兴趣/社交缺乏的治疗效果明显(p<0.01),而舒必利对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的治疗效果明显(p<0.01),进一步提示奎硫平和舒必利治疗分裂症阴性症状效果接近。两药治疗前后CGi分的变化也说明了两药对分裂症阴性症状有较好疗效。奎硫平的药理作用不同于传统抗精神病药,对5-Ht2、5-Ht6受体有较强的亲合力,对D2受体有中度亲和力,对D1受体亲和力低,对D4受体亲和力极低[1]。5-Ht/Da受体结合之比为2∶1,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是最高的,服用奎硫平病人单次剂量后12h,pet扫描显示超过一半的5-Ht受体被阻断,而只有1/4的Da受体被阻断,这种阻断模式使奎硫平成为最少多巴胺能拮抗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3]。由于这些药理作用特点以致奎硫平有抗精神病和抗阴性症状的作用,没有明显的锥体外系副作用并且不会产生催乳素水平的升高。舒必利的作用特点是选择性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Da2)受体,从而改善注意力,缓解阴性症状。因此,两种药物均显示出明显的抗分裂症阴性症状作用。治疗过程中,奎硫平治疗所出现的副作用较舒必利明显少(p

参考文献

[1]赵靖平.精神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34-137.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2003.94-202.

[3]赵靖平,朱荣华.奎的平: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1):36-37.

精神病的状及治疗篇5

【摘要】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至2009年来我院就诊并给予利培酮治疗的38例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结果:治疗后SanS分值明显低于治疗前,经相比(p

【关键词】利培酮;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精神病,在我国约占住院精神病人的50%左右。利培酮与其他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因其疗效好、剂量小、副反应少等特点正广泛的运用到精神分裂症治疗中。本组对我院2008年至2009年就诊的38例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均给予利培酮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自2008年3月~2009年4月首次来我院就诊的38例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均在22~64岁,平均35.6±4.8岁;平均病程9.3±5.2年;SanS总分≥60分;SapS≤16分;所有病例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孕妇及哺乳期者、药物依赖者、酒依赖者、神经系统疾病者及严重躯体疾病者

1.2治疗方法:所有给予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药者均需用安慰剂清洗14d。开始利培酮药量为1mg/d[1],14d内根据患者病情加至4~6mg/d,药量平均4.2mg/d,疗程60d。有其他反应者需给予对症处理如给予盐酸苯海索治疗锥体外系反应,给予水合氯醛治疗失眠症状。

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给予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肾功能、血糖及血脂等常规检查。治疗前后均给予阴性症状量表(San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1)的评定,并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或X2检验。

2结果

2.1治疗前后SanS的比较:由表1可知,治疗后SanS分值明显低于治疗前,经相比(p

表1治疗前后SanS的比较

SanS总分情感平淡思维贫乏意志缺乏兴致缺乏注意障碍

治疗前57.5±5.417.2±1.312.8±1.410.1±1.013.9±1.66.9±0.8

治疗后34.4±5.86.9±2.65.3±1.44.2±2.16.3±2.62.6±1.7

2.2治疗前后GQoL1的比较:38例患者治疗前GQoL1总分为163.8±20.2。治疗后GQoL1总分为201.3±9.8。治疗后GQoL1分值明显高于治疗前,经相比(p

2.3不良反应:治疗后其不良反应主要为锥体外系反应。其中便秘9例、口干7例、心动过速6例、头昏5例、嗜睡4例、震颤4例、肝功能3例、血压降低3例、体重增加2例、记忆力减退2例、血象2例、静坐不能1例、流涎1例及注意力减退1例。大多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为轻度,少数为中度。经对症处理后,不影响患者继续治疗。

3讨论

精神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每年以3%的幅度增长,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疾病之一。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精神病,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人格、意志、行为、情感反应及社会功能的障碍。在我国约有60%~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因药物疗效不全而使得患者家庭、社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故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治疗时如何对其病情进行有效的治疗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利培酮是是苯并异恶唑衍生物[2],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是具有独特性质的一种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能有效的降低锥体外系发生副作用[3],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及情感症状。本组对我院38例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结果治疗后SanS分值明显低于治疗前,经相比(p

综上所述,利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不仅能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特征,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任清涛,田明萍,路英智.奋乃静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32-33

[2]汪卫华,李宁,苏宗荣,等.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5):286-287

[3]孙良民,刘英.利培酮与舒必利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153-154

精神病的状及治疗篇6

摘要目的:探讨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用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20例,疗程8周;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panSS总分减分率为55.6%,显效率为7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氮平可以作为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奥氮平精神分裂症首发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是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一般无意识障碍及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我们对奥氮平(商品名:欧兰宁)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为2007年11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住院患者,均为首发病例,未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

共入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9~37岁,平均30.6±6.3岁,平均病程1.4±0.5年;其中偏执型14例,紧张型3例,未定型2例,青春型1例。

方法:奥氮平由江苏豪森药业有限股份公司生产。起始剂量10mg/日,1周内加到治疗剂量20mg/日,平均10.3±5.2mg/日。疗程8周。治疗期间不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急性期伴有兴奋激越和攻击破坏行为者联用氯硝西泮治疗。

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以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末各评定1次。并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及心电图检查。以panSS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或症状恶化为无效。

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临床疗效:20例中痊愈4例,显著进步1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显效率75%。panSS阳性量表评分和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在治疗后第2周开始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疗后第4、8周未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在治疗后第4周下降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疗前panSS总分为78.5±10.5,第8周末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疗后第2、4、8周末panSS总分减分率分别为40.5%、50.8%、67.5%,两两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有嗜睡1例,头晕1例,经对症处理后消失。震颤1例、静坐不能1例,体重增加4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及心电图治疗前后相比,均无明显改变。

讨论

奥氮平是噻吩苯二氮类衍生物,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均有良好的疗效。最大优点是与氯氮平疗效相似而无粒细胞缺乏的不良反应[1]。

本研究以奥氮平(商品名:欧兰宁)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治疗量为10~20mg/日,显效率为75%。治疗起效时间约为2周。不良反应较轻,主要为体重增加,锥体外系反应少见。且治疗时患者依从性良好,易于接受。本研究显示,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首发病例时具有疗效好、起效快、不良反应轻的特点,因此奥氮平可以作为临床首选药物。

精神病的状及治疗篇7

【关键词】肺结核;精神分裂症;异烟肼;精神症状

异烟肼发明于1952年,异烟肼的发明使治疗结核病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精神病人合并的躯体疾患中,肺结核并不少见。早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作者就指出精神病人患肺结核的比率较一般居民为高,尤以精神分裂症病人患肺结核者更多。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群体,若并发了肺结核,会加重患者自身的痛苦,也会加大治疗及护理的难度。长期以来,异烟肼是否能用于精神病人的抗结核治疗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一些经典的教科书曾明确规定:“有精神病史者慎用或禁用异烟肼”。异烟肼真的完全不适用于伴精神病的肺结核患者的抗结核治疗吗?为澄清这一疑问,相关专业临床医师做了积极的探索[1]。精神分裂症[2]合并肺结核患者收治的医院颇受限制,治疗上也很受制约,是特殊人群中更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为探讨异烟肼的疗效及安全性,现将我院分院的一些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3]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分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住院病人。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共70例,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合并肺结核)和对照组(单纯精神分裂症)。其中,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35例(治疗组),男26例、女9例;年龄29-62岁平均(47±5.4)岁;精神分裂症平均病史8.1年;肺结核平均病史6.2年。单纯精神分裂症患者35例(对照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25-60岁平均(44.6±8.6)岁;精神分裂症平均病史6.6年。两组病人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史、临床症状接近,以上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首先进行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的调查统计,对70例患者采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6])量表评定,一致率90%以上。治疗组:使用第二代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维思通(西安杨森生产)3-5mg/d基础上,加服异烟肼(上海信谊生产)300-400mg/d、利福平0.45g/d、乙胺丁醇、辅以维生素B660mg/d等治疗肺结核。对照组:单纯服用维思通3-5mg/d。观察期间不合并其它抗精神病药物,根据病情酌情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和抗胆碱能药物。分别在治疗前及第0、4、8、12周末进行panSS量表评定精神症状的变和teSS[6]量表评定不良反应。

1.3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数据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临床疗效见表1。经过12周的临床观察治疗,治疗组在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维思通及维生素B6基础上,合并使用异烟肼治疗肺结核,未见明显精神病性症状加重,故在足量抗精神病药物及维生素B6基础上,异烟肼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的肺结核。两组病人治疗前在一般情况、精神症状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经过12周的治疗精神症状都有不同好转,未见明显加重情况,而且对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等方面也有不同改善。

3讨论

异烟肼是强有力的一线抗结核药物,是治疗肺结核首选药物之一,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明显的不良作用屡有报道。急性期表现为不自觉的肌肉颤动、言语不清,继而意识模糊,可有丰富生动的视幻觉(看到毒蛇、猛兽、鬼怪)、听幻觉,罪恶妄想及迫害妄想均很常见。有的则相反出现情绪淡漠、情感迟钝。少数病人记忆减退比较突出,并发生错觉而类似谵妄―健忘综合症(KorsakoffsSyndrome)[1]。异烟肼能使精神病人精神症状加重,与其剂量有关,小剂量可出现失眠、精神兴奋;大剂量甚至出现精神失常、惊厥。因异烟肼与维生素B6机构相似,增加维生素B6排泄,照成维生素B6缺乏。导致中枢r-氨基丁酸减少,引起兴奋,神经异常甚至惊厥等,对嗜酒、精神疾病、癫痫者慎用[7]。因此,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应慎用或忌用异烟肼。在对35例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合并使用异烟肼治疗,在不加大抗精神病药剂量,同时也没有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药物,只在常规治疗的情况下,未见精神症状的明显加重。笔者分析:一、上述精神分裂症主要以阴性症状为主,大部分病人趋向精神衰退,只残留一些精神症状和人格改变,无明显的精神兴奋表现,故可能异烟肼对其精神活动的副反应表现不突出;二、从理论上讲,异烟肼引起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与维生素B6缺乏有关,异烟肼与维生素B6有活性辅酶5'磷酸吡多醛(pLp)形成的复合物使后者失去作用,导致维生素B6缺乏。异烟肼与维生素B6和用,补充了可能照成维生素B6缺乏,减少了失眠、精神兴奋、精神失常、惊厥症状的出现。三、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时合并使用维生素B6,异烟肼可以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的肺结核。且相对安全。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研究,我们认为配合应用有效抗精神病药物,合并使用足量的维生素B6,异烟肼仍可作为精神病人较安全的抗结核药物。

参考文献

[1]陈文忠.精神分裂症与肺结核[J].中国防痨杂志,2008,30(4).

[2]沈渔.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07-518.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0-101.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267-275.

精神病的状及治疗篇8

【关键词】利培酮;脑梗死;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认知障碍

脑梗死后精神与认知障碍的发生是非常普遍的[1],这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康复和生活质量。脑梗死所致精神与认知障碍是由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所引起的,常突然起病,呈阶段性恶化,临床表现有:敌对、幻觉、妄想、谵妄及认知障碍等[2],正确有效的选择抗精神药物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探讨利培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精神及认知障碍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3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脑梗死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给予诊断。②精神障碍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③排除合并心、肝、肾等严重疾病;排除癫痫持续状态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严重失语不能配合调查者;排除既往有精神病者。共入组62例,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48~89岁,平均67.6岁,入组者均完成2周的治疗与量表评定。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①脑梗死的治疗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予以抗血小板,降脂,护脑等处理。②精神障碍的处理:予以利培酮治疗,剂量范围在1~5mg,采用逐步达到最小有效量。治疗期间不使用其它抗精神病药物。

1.2.2评定方法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简易智能量表(mmSe)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进行评定,共评定2次,取平均分。以BpRS总分减分作为疗效评定指标:减分率≥75%为痊愈,50%≤减分率

1.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治疗前后配对t检验,p

3讨论

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衰退,故对抗精神药物敏感性高而耐药性低,且易出现不良反应;加之许多抗精神药物有影响认知和睡眠的副作用[3]。因此,如何选择抗精神药物治疗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利培酮是一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国内外研究证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且有改善认知作用,故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之中[4,5]。BpRS是精神科应用最广泛的评定量表之一,该量表能较全面反映患者的精神状况,故为大多数精神科工作者所接受。mmSe是最具有影响的认知功能筛查工具,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

本研究采用BpRS及mmSe量表来评价利培酮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及认知障碍的疗效,发现经过两周的利培酮治疗,BpRS由治疗前的(57.08±5.30),下降至治疗后的(29.06±3.54),前后对比具有显著意义,精神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而mmSe由治疗前的(14.85±2.82)上升至(21.60±4.68),认知功能亦得到明显提升。BpRS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4.2%.显效率为58.1%。以上结果说明利培酮不仅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的精神症状,且能改善脑梗死后的认知障碍。分析原因考虑:利培酮是一种5-Ht2a和D2受体联合拮抗剂,它一方面阻断中脑边缘通路的D2受体而改善注意力与阳性症状,另一方面通过阻断中脑皮层通路和黑质纹状体的5-Ht2a受体,增进前额叶皮质的D1受体功能和纹状体的D2受体功能,从而改善阴性症状与认知功能[3]。本研究发现利培酮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精神症状与认知障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宏义,平二军.脑梗死伴精神障碍阳性症状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64(12):44:45.

[2]高斌,代丽泽,何艳琴.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99例临床特点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11,24(2):141-142.

[3]孙双涛,赵汉清.精神类药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39(3):189-192.

精神病的状及治疗篇9

【关键词】精神病;外科急腹症;诊断;治疗mentalpatientswithsurgeryof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acuteabdominalpain

wangSheng

【Keywords】psychiatricdiagnosisandtreatmentofacutesurgery【中图分类号】R65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37-01精神病患者是一个具有特殊性差异的群体组织,临床上发生外科急腹症的情况比较常见。但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头脑和思维功能有一定的障碍性,所以会时常伴有精神异常的病状与行为,因此精神病患者临床出现外科急腹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疗的特殊性和困难性。精神病患者合并外科急腹症的临床诊断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患者的发病情况及病史资料的收集不全面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患者的发病表现与身体特征状况不显著,不能够被及时发现,容易造成精神病并发急腹症的患者的误诊互殴延迟诊断、治疗[1]。这些相关的医学资料都表明,对精神病患者并发外科急腹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相当重大的临床意义,正逐渐成为广大医疗工作同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值得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5例精神病合并外科急腹症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回顾性分析与研究。25例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放射与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49.5岁。患者的精神病史为6-25年,平均14.5年。25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外科急腹症诊断,详见如下图表:

急腹症类别数量(例)比例(%)麻痹性肠梗阻1144急性阑尾炎936胆石症5201.2方法:记录并统计25例精神病患者的急腹症症状,同时对病患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酌情进行治疗。对其临床症状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

2结果

对11例麻痹性肠梗阻的精神病患者参考其病情酌情采取禁食、禁水、肠胃减压、导泻、灌肠、抗感染、补液等处理方法,后病愈;急性阑尾炎患者经明确的临床诊断后,2例实行保守治疗后病愈,6例采取阑尾切除术;5例胆石症患者经B超检查后,实施保守治疗后病情缓解[2]。

3讨论

3.1精神病患者存在头脑和思想障碍,患者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等,所以很大一部分精神病患者存在对疼痛性刺激等不敏感的情况。较正常人相比,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困难性,有时还会出现不能及时得到诊治甚至是误诊的状况。精神病患者罹患急腹症,往往会出现症状不明显或隐匿的现象,患者由于行为和认知能力的障碍性,一般不会主动谈及其病状或没有能力表达其病情;精神病患者长期而且大量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导致脑组织中的内啡肽物质过多的产生和分泌,一定程度上抑制胃肠和白细胞功能,精神时常处在兴奋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神病患者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病状的及时发。同时,患者病史资料的收集也相当的困难。如果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被忽视,造成延迟治疗,那么急腹症的炎症就会扩散并掩饰原发病因,导致对病情的误诊。所以,医疗工作者应该细致、耐心地对患者的家属及其病史资料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其病状,通过饮食起居状况,时刻关注其病发时间与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实行准确的治疗手法。术前要与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病情解析,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要请家属提前注意,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争执与纠纷。精神病患者进行手术前期,要严格监测其精神状况,如果有必要,可以请精神科医生帮助,采用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等方式,利用强效抗精神病药物控制患者精神病情,以保证治疗能够顺利进行[3]。手术后,可以根据精神科医生的建议,斟酌情况对患者继续实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3.2因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其合并急腹症状况发生时,应细致并全面的观察与关注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并对其临床病状的真实与否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诊断能力。精神病患者不能正常地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也会产生副作用,导致精神病患者的营养不良和自身免疫力的下降。而罹患急腹症后,会造成更正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及身体器官的受损。有些精神病患者会有暴力倾向,不能保证手术的正常进行,术中可对患者实施全麻。很多的临床研究也普遍认为,以腹腔镜为主的微创手术可以作为检测和诊断急腹症手段的同时,具有创伤较小,患者术后可恢复速度快以及手术后方便护理的优点。精神病患者实施急腹症手术后,需要得到更好的护理。临床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和观察,提高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减少患者收到意外伤害的情况的发生[4]。

3.3精神病患者急腹症手术后的观察与护理十分重要。精神病患者长期受抗精神病药物的侵蚀,免疫力十分低下,又由于其特殊性,不能主动告知医生自己身体的不适情况或者不能向医者倾诉,所以导致了炎症的发展与蔓延,感觉机能不灵敏和抗精神病药物的降温作用使患者体温升高或降低不明显,手术切口受到感染而未能被及时发现,导致病情的反复与恶化。因此,术后的切口观察有其必要行。对待精神病患者罹患急腹症的状况,术前,应注意患者的膳食与营养状况的调节,维护精神病患较差的体质;术后,更应保证其膳食的营养与热量,饮食效果较差的病患应立即进行调理,或服用治疗消化的相关药物,待必要时还可进行鼻饲或补液[5]。

3.4精神病患者罹患急腹症的临床检测与治疗护理中,医护人员应该多应用联想性的思维方式与较强的个人综合分析的能力。细心观察病患临床表现的同时,细致且耐性的聆听患者的诉说,并分析其特征,以纺织意外状况的发生[6]。例如,精神病合并急腹症患者手术治疗后,如发现患者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失常用手捂住右边腹部,那么建议第二天马上作B超检查,如检查为急性阑尾炎,则立即联系实行手术治疗。精神病患者具有临床医疗的特殊性,所以罹患急腹症并手术治疗后,应该得到护理人员的关注与重视。护理人员应该充实自己,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善于观察和总结,善于积累临床经验。对患者进行细致入微的专业护理。临床观察作为护理工作中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环节,在精神病科护理的工作中更显得尤为重要与珍贵。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与质量的不断追求,精神病患者合并外科急腹症的诊断与治疗,也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提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新时代课题。由于精神病患者自我意向、自我保护、不善言辞与沟通的特殊差异性,医疗工作人员更应关注和重视[7],精神科护理人员更应该培养灵敏的洞察力与观察力,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提高自我综合分析的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手段更好地服务于病患。参考文献

[1]何俊鹏,韩从朝,于长洪.1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外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J].中国民康学,2010,12,22,(23):3050-3051.

[2]陈志强,董京年.精神病患者合并外科急腹症的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2011,7,18(19):41-42.

[3]郑会忠,崔二龙,王大宏.精神病患者合并外科急腹症的诊治[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1,13(6):550-551.

[4]郭志华,杨福收,杨彦林.住院精神病人合并急腹症的临床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305-306.

[5]相淑芳.精神病病人伴发急腹症的临床观察护理[J].中外医疗,2009,1:134-135.

精神病的状及治疗篇10

摘要:目的比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救助精神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讨论两类药物在治疗救助精神患者中体现的社会及经济价值。方法将先后入院的救助精神患者分别穿插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分成两组,每组选出住院时间超过2w的患者35例,观察到出院;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w使用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eSeS)、治疗中需要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及静坐不能评定量表(BaRS)进行评定,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一般表现进行观察;治疗前后通过血常规、肝功、血糖、尿常规、心电图等理化检查对疗效及副反应进行观察;并对自动转付费患者数量进行统计。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治疗效果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t=2.3p

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救助精神患者;社会经济价值

近年来,国家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监管救助力度逐步加大,尤其对流浪的精神患者更加重视,更是加大救助力度与救助投入。而各省市对流浪精神患者的救助经济投入不同,有的省市是对流浪精神患者定点医院收治流浪精神患者实报实销;有的省市则对流浪精神患者定点医院收治流浪精神患者定人定次定额,这就使得流浪精神患者定点医院对流浪精神患者用药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做法。对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好,还是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优点多,说法不一。现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流浪被救助精神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材料选取2013年1月~12月在沈阳市安宁医院住院的流浪的被救助的精神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CCmD3[1]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6~60岁;③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评分≥60分;④住院时间≥2周。排除标准:严重的躯体疾病。拟入组人数83人,完成研究70人。有13人因未满2w出院而未完成研究;其中男性31例,女性49例。根据服药情况分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和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每组各35例;非经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5±3.45)岁;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4±4.2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给药方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可给予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等,剂量根据病情调整,可联合其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口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定醇等,剂量根据病情调整,可联合用其它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以上两组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用苯海索、苯二氮卓类药物。

1.2.2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评价及转付费患者入院率评定

1.2.2.1治疗效果判定治疗前和治疗后2w分别由专门的评分员评估,采用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分。

1.2.2.2副反应评定采用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eSeS)、治疗中需要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及静坐不能评定量表(BaRS),对患者生命体征监测,一般表现的观察及记录患者自我报告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通过血常规、肝功、血糖、尿常规、心电图等理化检查等来观察疗效及副反应。

1.2.2.3转付费患者入院率评定对两组出院患者转成付费患者继续在院系统治疗进行数量上的分别进行统计。

1.3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评价由表1可知,2w后两组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评分均有减少。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评分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由表2知,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统计学比较有差异(χ2=4.73p

2.3转付费患者入院率评定由表3可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转付费患者入院人率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两组统计学比较有差异(χ2=5.85,p

3讨论

流浪被救助精神患者具有精神病史、躯体病史不详,伤人毁物扰乱社会治安率高,伴有躯体疾病率高[2],监护力度差等特点。本研究病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无论在治疗效果上还是在不良反应方面上都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方面已经取得了进步[3-4],在其它存在阳性症状和/或阴性症状的疾病治疗及情感方面的调节均有较好的效果,并且更适合流浪被救助精神患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对其治疗过程中更有效,更具有安全性;在转付费患者入院率方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也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这就提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在经济收入方面,医院前期投入虽然略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但后期收入明显增高。同时也相应减少了患者再次流浪、扰通社会秩序的几率。

本研究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在各方面包括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社会经济价值都优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所以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值得应用于流浪被救助精神患者。

参考文献:

[1]陈彦方,杨德森,姚芳传,等.中华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165.

[2]孙录,杨志辉,等.222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现象学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1):1289-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