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艺美术运动的成就十篇工艺美术运动的成就十篇

工艺美术运动的成就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3:19

工艺美术运动的成就篇1

关键词:工艺美术运动;设计;西方1工艺美术运动产生背景

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们对于生产线上统一生产的没有外在美感以及设计内涵的工艺品日渐不满并逐步丧失信心,于是一场抵抗这种批量生产的思潮逐渐产生并被艺术家们付诸实际。英国就此开始了这场力求和自然和谐统一以及以哥特式风格为主流设计特征的运动――史称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正式进入艺术世界的舞台标志性事件是:1888年工艺美术展览协会在英国伦敦成立。工艺美术展览协会的成立使工艺美术运动在英国掀起了一场艺术设计风潮,同时,这场运动的影响也遍及了整个欧洲,甚至影响到了美洲大陆上的美国。

2工艺美术运动中的设计思想

在工艺美术运动中,其理论指导以及主要代表人物都有着各自最为核心的设计思想,这些思想都体现出了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特点。(1)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是“工艺美术”运动最主要的理论指导人物,他的主要思想是:1)艺术要与技术相结合、与生活结合。2)强调实用主义,反对维多利亚风格的矫揉装饰。3)设计理念中民主以及社会主义色彩较为浓厚,强调设计应该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4)提出向自然学习,强调将观察融入设计中去。(2)威廉・莫里斯。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作为“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和主要运动者,一直被视为对工业和资本主义现实无望的梦想着和理想主义者,他一生的理想是通过设计进行社会改革。他的主要思想是:1)对于生产线似的工艺品产出十分反对,而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风格也应该遭遇剔除,哥特式的设计风格才是最为贴近生活实际的设计。2)着重指出设计服务于人民大众的,不只是上层人士。3)设计必须是集体活动,而不是个体活动。4)具体设计上强调实用性、美观性相结合。(3)沃赛。C・F・a・沃塞(CharlesFrancisannesleyVoysey)是一名建筑师,对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都有着很高造诣。尽管沃塞受莫里斯的思想影响,但是他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依存于哥特式风格,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思想上的元素。他设计的家具简约、朴实,比较容易实现批量生产,在实践过程中与“工艺美术”运动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实质更为接近。完成于该运动强盛时期的《果园住宅》(theorchard)是他的代表作。此外,“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对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的艺术家们同样有着很深的影响,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设计师查尔斯・马金托什等。在美国,“工艺美术”运动对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影响力最为显著,其代表人物是易士・沙里文和弗兰克・赖特;加利福尼亚的代表人物有格林兄弟、家具设计师古斯塔夫・斯蒂格利、柏纳德・迈别克等人。

3工艺美术运动特点

工艺美术运动的掀起对后世的设计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运动,这次运动在设计风格中有着自身独居的各种各样的特点。

(1)重新重视手工艺的发展,反对从生产线批量产出的工艺用品。工艺美术运动中,手工艺成为一种基础美学,手工艺制作产品受到设计家们的追捧,而机械制造的东西艺术家们几乎是不屑一顾了。手工艺制作在运动开始时还基本是专门服务于“精英人士”,而在运动中,艺术家们认为这样的制作应该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而不只是服务于某一特殊群体。(2)认为维多利亚风格繁复造作,同时对于其他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持否定态度。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运动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不光对机械化、工业化风格的工艺用品进行否定,同时也认为维多利亚式风格装饰太过繁杂。在他的观点中,哥德式、中世纪的建筑、家具、用品、书籍、地毯的设计风格才能真正体现出设计的淳朴,真实。(3)推崇哥特式设计风格。在工艺美术运动中,艺术家们秉持着这样一个观点:必须使哥德风格和中世纪的行会精神重新在设计中得以有效利用,在工业化不断加强维多利亚风格充斥的特殊时段拯救设计的精神,使民族的、民俗的、高品位的设计得以保持下去。拉斐尔前派兄弟(preRaphaelites)和霍尔曼汉特对于英国画家领域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保守主义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主张忠实于自然的风格,真实的、诚挚的“新艺术”风格,在题材和风格上,他们对于中世纪和哥德风格情有独钟,因此,他们与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的理论和williammorris的希望不谋而合。(4)主张设计朴实,注重实际运用。JohnRuskin作为最早期的社会主义者,他的设计理论充满着强烈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色彩。JohnRuskin强调设计应该具有民主特性,具备民族灵魂,强调设计应该服务于大众,而不是专门为某一阶层进行特殊设计。JohnRuskin曾提到:以往的美术都被贵族的利己主义所控制,其范围从来没有扩大过,从来不去使群众得到快乐,去有利于他们。与其生产豪华的产品,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产品为好。(5)提倡回归自然,推崇东方装饰设计风格。在工艺美术运动中,设计师的设计中选取了大量的东方元素,如花鸟鱼虫等,使设计上显得与自然融合。东方对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早就产生,而东方人注重从大自然中提取自然元素作为设计源泉早就不鲜见,所以,这次运动十分推崇东方的这一装饰风格。在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中的“威廉.莫里斯室”对这种回归自然的艺术设计风格有着集中的展示。

4工艺美术运动的滞后性及进步性简述

从历史发展潮流来说,工业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可是大多数艺术家们却因为无法正视工业化,于是产生了一种规避情绪,希望回到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时期。工业美术运动的艺术风格最终没有成为在潮流前沿的主要领军风格其对工业化以及机械化生产的否定占据了较大的因素。工艺美术运动尽管是艺术家们的一种“乌托邦思想”在作祟,但是正是因为这场运动,让之后的设计家们在设计之路上有了更多风格可以参考,也对后来的“新艺术运动”影响颇深。而且,这场运动是艺术史上第一个接受女性艺术家的时代,这也不可谓不是艺术时代的一项伟大突破。正因如此,工艺美术运动给刺绣、玻璃、陶瓷业等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手工业迅猛蓬勃的发展。

5结语

任何一场艺术运动其实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并且随着每一次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就会带来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但无论是繁到简还是简到繁,都会有很大程度上质的提升,工艺美术运动也是如此,这场运动在很多领域都影响很深,也对后世的西方艺术设计风格领域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运动的成就篇2

【关键词】创造性;建筑装饰;文脉传承

一、不破不立谓之新――新艺术运动之求新之道

在我国《词源》中,“创”字含有“疮、伤、损、惩”等意思,其共同的含义是“破坏”;“造”字包含有:“作、为、始、成”等意思,共同之涵义则是“建设”,而两字合起来,“创造”就是“破旧立新”[1]。

新艺术之所以至今仍然那么令人赞叹和回味,就在于它将自然形态之美创造性地应用与技术发达的社会之中,寻求同科技一起和谐地缔造人类美好生存环境的最佳方式。回望大师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新艺术对唯美的追求具有某种程度的唯美主义倾向,甚至会有某些乌托邦式的情结。安东尼・高迪(antonioGaudi,1852-1926)的圣家族大教堂(SagrdaFamilia)那四个棒棒糖式的尖顶,带有显著的突尼斯风格,以及尖顶上令人称奇的空与实的花纹图案,还有更加令人惊叹的尖顶外形构成了高迪勇敢无畏,大胆创新风格的永久性纪念碑[2]。比利时大师维克多・霍尔塔(VictorHorta,1861-1947)把这个时期的创新成就推向了更高的境地,在1983年他设计的比利时苔锁住宅(BelgiantasselHouse)中,他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语法。它的设计线条优美,与装潢融为一体。建筑物从内到外都装饰着由建筑材料和钢铁铸成的曲线和藤蔓图案,形成完美和谐的统一体[3]。为了探索新的道路,新艺术的先锋们走上了“东学西渐”的道路,这也是向旧的哥特审美倾向的势力决不妥协的表现和宣言。19世纪中叶以后,日本版画形式就渐渐进入西方人的视野,这成为西方艺术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外来的远东绘画“触及灵魂”,才使他们抛弃了对往昔传统艺术的参考,直接向自然中去找寻创作的灵感,真诚地探索自然之美,并终于发现了曲线、非对称之于妩媚的关系法则,开始大量使用植物花茎、叶片和纹样作为编制美妙图景的基本元素,捕捉和展现大自然的风格与韵味。

新艺术运动时期并不是欧洲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他们缺乏大规模实践的机会,许多设计却都局限在建筑的室内和局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便宣告了这场运动的结束。但它的影响至深,成为艺术史上不可跨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的价值就在于对“新”的探索和努力。

二、吸纳与扬弃――对新艺术运动建筑装饰的反思

建筑作为整合了多种技艺的中心艺术,在19世纪时“已经发展为空洞的常规”,那些无意义地仿照古典样式的柱子、飞檐、壁柱、线脚等以及其它各种无聊的装饰,经常表现的过分矫揉造作。艺术家多年以来习惯并满足于那种状态,完全丧失了新鲜的创造力。因此,新艺术运动的建筑师们以全新的材料和钢铁、玻璃、混凝土等制造崭新的形式与装饰,在运用新材料新结构的同时,处处浸透着艺术的考虑。在他们的设计下,建筑内外的金属构件有许多曲线,或繁或简,使冷硬的金属材料看起来很柔和,显出结构的韵律感。

1968年,奥地利建筑家阿道夫・卢斯发表了《装饰与罪恶》的论文,抨击建筑中装饰的滥用现象,对当时的新艺术等装饰主张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战。他写道:“文化的进步跟从实用品上取消装饰是同义语。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不能产生新的装饰了”[4]。上述非装饰的思想与其说是卢斯的个人意志,不如说是当时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因此,引起了整个建筑、设计乃至艺术界的强烈震撼,从而为确立建筑和设计的现代形式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三、藕断丝连的文脉传承――从工艺美术运动到新艺术运动

提起新艺术运动,总让人想起工艺美术运动,虽然两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方面的成就不同,但是两者仍有着密切的关联。新艺术运动得到普遍的认可,而且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谈起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艺术运动完成了对其之前传统的超越,并且这种超越的价值和利益能够为我们所感知,我们受惠于这样的超越。于是,今天有关于两者关系的探讨,特别是对于当代中国艺术与设计的新启迪就变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了。

工艺美术运动在英国的作用于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在历史主义与现代运动之间的“过渡”的东西。如同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一样,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具有复兴手工艺与装饰艺术的优点。基于这个原因,在欧洲大陆人们从来没有把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对立起来看待。与此相反,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那些拥护新艺术运动的人同样也拥护工艺美术运动,反之亦然[5]。

如果从上面对工艺美术运动到新艺术运动的思想、文脉上的传承性的解读聚焦到当代中国,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中国在艺术与设计方面面临百年前欧洲各国同样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现阶段拥有高速增长的GDp,但回眸过去,我们的城市、环境和建筑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文脉的“断层”和“苍白期”。在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中,由于操办者的偏颇以及中国某些同行们的哄抬,那位建筑师扬言“对待传统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他逼到危险的境地”,今天试看遍地“欧陆风”建筑的兴起,到处不顾条件地争请“洋”建筑师来中国创名牌,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种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茫然[6]。繁荣反映了我们的能力和速度,却无法赋予我们真正的荣耀――我们企图占有,却不似创造。这样的困境在百年前的欧洲同样存在,他们成功地建起了一座桥,从而走出困境,走向新的未来。或许我们可以回顾这段桥的历史,重拾属于我们自己的文脉并很好地传承下去,直到找到我们的出路,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中国重新探讨新艺术运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结语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过:“中西之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动。且居今日之世,讲究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我们需要在“西学东渐”的基础上去努力探索艺术与设计领域的“民族复兴”之路。但这条道路充满崎岖和坎坷,但我们不能懈怠,只有行动才能创造出带有中国特色的、代表时代精神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韩德田.创造学概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2](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m].王申祜,王晓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6.

[3][5]RobertFitzgrald.浮想联翩――新艺术运动风格[m].赵立丹,译.michaelFriedmanpublishingGroup,inc.授权,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2002:16,71.

工艺美术运动的成就篇3

西方手工艺术运动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运动的主要成员是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察尔斯·马金托什(charlesrenniemackiniosh)、c·f·a·沃塞(charlesfrancisannesleyvoysey)。这些成员看到工业革命后由于机械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活品质和工艺文化的破坏,倡导回归自然,强调材料使用的真实性和手工制作的重要性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反对使用机械,从而形成了最早的西方手工艺术运动。该运动主张真正的艺术必须是美观而又实用的。他们看到,艺术家以及匠师的天下已经被工业化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要为恢复某种质朴、美观以及技艺的标准而战斗。该运动的诞生与影响反映了人们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对于工业生产的疑虑,进而产生出向自然和中世纪手工艺制品回归的心理。虽然从现在看来,这场运动对于机械的排斥似乎比较盲目,也没有一个比较成功的结果,但是其为后来的当代手工艺术运动发展开启了源头。

西方手工艺术运动当代主导思想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工艺即艺术”一词,这个名词指涉后现代时期工艺材料被提升为艺术,以及某些设计家的地位晋升为艺术家。作为西方当代艺术多元化的一支,西方当代手工艺运动是在艺术与设计的双重背景下发展起来。在艺术发展方面,20世纪当代艺术进一步发展,1917年杜尚的小便池和自行车轮等现成品雕塑在挑战艺术概念的同时,也将艺术发展引向观念艺术的方向,这就使得艺术脱离工艺与材料的束缚而与手工艺渐行渐远。在设计发展方面,随着包豪斯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设计的威望与日俱增,这使得设计与手工技艺的观念也进一步分离。这样一个设计和艺术与手工艺分离的情景并不是手工艺衰落的表征,而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再次兴起的前奏。随着人类的生活环境被工业生产的庸俗工业复制品所占据和破坏,概念艺术以来的艺术面貌越发地让观众感觉到艺术的自大与空洞。这种情形下,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人们对于实际技巧塑造视觉形象的渴望促成了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再次兴起。这种脱离功能性的创作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的陶艺家,进而启发了60与70年代从事玻璃与金属的创作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文化成果也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同文化区域传递着。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西方当代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作为多元化艺术现象的一部分传到了中国。

中国的手工艺的复兴就同时具备“工艺美术运动”和“西方当代手工艺术运动”的特征。就是说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一方面反对工业化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反对当代艺术的空洞以及现代工业设计的大批量复制。笔者认为只有从中国具体问题着手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这些问题也构成了中国当代手工艺复兴的起点。

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主要面临两个问题。首先,手工艺的市场逐渐萎缩。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打开国门,大批量价格低廉的工业机械化生产的生活用品涌入中国,实用手工艺也迅速失去了其原有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辛亥革命的结束,手工艺也失去了封建皇室贵族对于手工艺的需求。就这样手工艺的市场逐渐缩小。只有高档手工艺品以仿古的形式一直延续到当代。

其次、手工艺的创作观念落后于时代,一直延续清代风格。诸葛铠先生归纳了三个原因我认为比较贴切。一是以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技艺和风格逐渐走向程式化,一时难以扭转。二是近代文化转型的不平衡性,使传统手工艺无法迅速与时代靠拢。(这种不平衡性就是近代社会上出现的古今混杂、中西并举的现象)。三是高居于现实生活之上的高档工艺品,本来就是用以升值的藏品和玩物,以仿古为上品,自然可以无视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手工艺所面临的问题逐步发展延续的同时,中国当代手工艺复兴的条件也在逐渐形成,

首先,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离不开近代以来工业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工业与手工艺的关系并不是像第一次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所宣扬的那样对立,也不似现代手工艺工厂生产所“标明”的统一。二者应该对立的部分是手工艺中体现手工语言的那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制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手工工艺直接作用于材料,而形成机械制品无法表达的那一部分内容。

其次,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中国也形成了人性的回归带来的手工艺需求。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人们在吃穿的基本需求得到初步满足之后,消费需求开始转向了用的领域。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工业社会内部造就了一大批厌恶工业制品的手工艺簇拥者。

第三个条件是艺术多元化,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限制,

艺术表现形式开始逐渐丰富起来,以此为背景,新工艺观念开始兴起。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开始的时候,也正是西方70年代的“多元主义复兴之时,它助长了后现代主义自身树冠状结构的蓬勃分杈,它包括:贫穷艺术、观念艺术、工艺即艺术、地景艺术等等”的时期,各种艺术观念也从此传入中国。此后,懂得历史且善于反思的中国人一定比较容易理解“多元”的意义,不再教条地把写实主义作为评价艺术的标准。人们对于艺术也更加宽容,这种思想方面的解放为当代艺术形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第四、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理论研究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认为张道一先生“工艺美术综合之美”的提出是针对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研究中的纯艺术和纯设计倾向开出的一剂良药,从而把工艺美术概念放在学术研究中比较正确的位置。

第五、现代工艺教育为中国手工艺的复兴提供了新的基础。就在中国手工艺复兴条件逐渐形成与完善的同时,当代工艺美术创作实践与教学的探索也在逐步开展。在工艺即艺术的理念传入中国之后,高等艺术院校成为新观念的传播者,而陶艺成为中国当代手工艺术的先锋,就像白明说的“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严格来说是起源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广东陶瓷产区等院校和地区是这种风格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这种新艺术观念首先在陶艺领域开始,笔者认为其原因应该有两个,首先,陶艺在中国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工艺基础。其次,陶瓷工艺是传统工艺美术中相对比较容易上手,作品生成效率比较高的一种,从而进行艺术表达时也更直接。

工艺美术运动的成就篇4

民间美术的现实意义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中国的民间美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态,还是中国民间文化和中国历史重要的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物化形式。它在长达数千年的传承中,与百姓生活血脉相融,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精神。因此,发掘、继承、保护、传播、学习中国民间美术是对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传承。民间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以最厚重、淳朴和原生的姿态存活于民间,但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农耕经济主导的社会生活和传统手工业,受到致命冲击并迅速瓦解、流失。在此背景下,民间美术一方面面临着毁灭性的破坏;一方面还应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重任。因此,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已不能局限于民间文化、造型艺术等“专业”范畴,而应以更为宽阔的视野,探索民间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民间美术造型语言的运用

民间美术是美术之源也是美术之流,是一切美术形式发展的基础和母体。通过优秀的美术设计作品和创意,可以较好地把握和理解普通群众的情趣喜好、造型艺术的形式和规律,以及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特征。以2008年北京申奥的徽记设计为例,它就是通过运用民间美术的艺术规律设计出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造型艺术作品。创意者着重表达了国人申奥的情结,由此联想到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2008年北京申奥会徽是由奥运五环的颜色构成,值得注意的是,五色的交错不是按奥运五环的层次进行,而是按“中国结”的“盘长”(一种中国结的编织技法)的方式相互环扣在一起。此外,会徽图案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绿、红、蓝三色环构成一个阿拉伯数字5,黄色环构成阿拉伯数字6,寓意(这种寓意属于现代设计思想)中国的56个民族,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由于它设计简洁,内涵丰富,中国特色浓郁,因此成为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成功运用的典范。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盛赞“非常完美,很有诗意,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代表着中国的发展和未来,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工艺美术运动的成就篇5

一、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美术能够运用于工艺或其他生产模式中的规模以及其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传统工艺美术的含义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现代工业设计中,选择了以传统美术元素为依据实施设计,这种形势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工艺美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现代工业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现代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美术的支持,对形式的追求决定了工业设计的美学特性,而对功能性的追求则决定了其产品经济价值的提供。在传统美术的推动下现代工业设计取得了卓越的发展成效,目前已经成为一项具有生产功能、经济价值与艺术活动的综合性学科。工业设计既要求能够将艺术与科学融合,又要求产品与其他客观事物的统一性,同时也对机械化生产有着必然要求,因此要达到这些基本要求,就必然要选择一定的处理手段,使每一项工业设计要求都能够被满足。运用传统美术馆在现代工业设计中进行恰当的控制,能够更好地提升其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对其功能性提供良好保障。

二、中国传统美术概述

中国传统美术运用于工业设计中被称之为工艺美术,在最终传统美术的艺术基础上,通过与工业活动的不断结合,最终产生了专门与工业设计相关的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不仅能够很好的运用于各种工艺制作中,同时也能够在大型的工业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美术既追求精神上的审美,又同时追求外观上的美感,因此能够在满足人们的基本欣赏需求同时,进一步开发艺术价值中的实用价值,实现其精神审美的功能体现。传统美术能够运用于工业设计中源于其在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功能性,正是因为我国传统美术在诸多工艺品的设计上,极大的传承了美术的精神美感与功能完善,才有了传统美术的不断发展,也才有了工艺美术作为一项专门性学科的不断发展。

三、现代工业设计与中国传统美术的关联

(一)因现实文化生活而关联

人们的文化生活决定了人们在许多功能性事物上不仅要求能够满足基本的功能要求,同时也需要能够实现一定的艺术审美效果,这是人们现实文化生活决定的。每一个个体在文化生活方面都有着个人的喜好与情感色彩,同时也会受到时代思想与审美观的影响。任何现代工业设计中其最终目的在于使人们在工业生产中的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既要保证经济效益,又要保证审美性与功能性,由于其与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必然要受到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而在传统美术工艺的选择上有所要求。

(二)工业美术是对传统美术的继承与发展

工业设计中的美术元素是必然条件,不仅能够决定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更能够决定其能否具有现实性价值,即是否能够拥有时代特征与实用特征。传统美术所追求的形式与精神两个基本元素,对于工业设计而言就是要在保持现代色彩与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对传统美术进行创新与发展,以传统美术为基础实施艺术语言和设计的不断优化,运用新的工业设计表达方式将当前人们的工业功能性要求表达出来,因此现代工业设计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美术的艺术元素。

(三)工业设计与传统美术的融合

当前我国工业设计所追求的功能性与精神性特点,与传统美术在工艺生产中的运用原则是完全同步的,这就决定了传统美术能够运用于工业设计是,并且也能够发挥其对工业设计的有效推动作用,促进现代工业设计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与传统美术有着显著的同步性,实现两者的结合首先应当从传统美术本身入手,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其为依据和出发点实施工业设计能够将工业设计的精神性进行准确把控,进而使工业设计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需要运用一定的美术审美性元素与功能性结合,使工业设计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工艺美术运动的成就篇6

现代空间艺术讲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美观性,要求艺术品给人以较强的空间上的艺术美感。在设计园林时,要将园林当做一件独特的艺术品,从整体上把握好园林的空间构造,注重园林中个空间的相互融合,把握好园林各部分的节奏和韵律。此外,城市园林注重对环境的提炼,通过缜密的建构构成,在小的空间内抒发大的空间表达,通过空间的感知,来进行园林语言的翻译,实现人与环境的沟通。“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者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就体现了通过借景有效运用园林空间,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2现代空间流动设计对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

流动空间的目标是把空间视为一种积极流动而非消极静止地存在,创造出流动性的空间视觉感受,给空间以力量性的美感。现代空间流动设计要求空间设计,避免孤立静止地存在组合,并追求连续性的运动空间。通过采用象征性的分隔,使得设计空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保持一定的交融性和连续性。为了增强空间的流动感,艺术家们往往借助流畅的、极富动态的、有方向引导性的线条,来达到其设计的最终目的。著名设计师密斯所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就体现了对流动空间理论的有效运用。园林设计向来讲究动静结合,而多元的时代对于园林空间的动态感官体验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园林设计时,要将流动空间理念引入,采用多种手法,创造出流动的园林感官体验。例如:可以有效安排树木、亭台与水流湖泊等,营造动态的环境,给人以动静协调的美感。事实上,中国古典园林构景就很讲究运用动静的方法,将山水园林的水面布局在全园中部,水面的倒影与岸上的景色虚实结合所构成的美景,只有在对岸才是最佳观景位置,于是环水的景致自然就形成彼此的对景。

3现代雕塑艺术在园林植物雕塑中的应用

现在,不少城市园林设计会通过对植物进行修剪创造出美的形状,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实际上是下年代雕塑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有效运用。看过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人,无不对男主角爱德华那双妙手的修建能力和创造能力惊叹,他的妙手可以修正出那么漂亮可爱的植物,创造出艺术感十足的植物雕塑,给人以强烈的美感,确实令人钦佩。人们对园林雕塑方法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并不陌生,只是,在设计园林时,植物雕塑的运用也要拿捏正确。植物雕塑不仅要考虑园林的整体风格,还要讲究韵律与意境。植物雕塑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园林的意境,造园的意境是一个审美的较高层面,例如园林所能折射出的社会思潮,人们的审美取向,能带给人们的情操的陶冶,能通过观赏园林景观引起游客的情怀抒发等都属于意境美的范畴。

4现代绘画艺术在园林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美术和绘画艺术而言,色彩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是表达艺术思想的工具。绘画艺术是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对客观物象采用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具象图形进行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现实对象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突出和夸张其本质因素。在园林设计中,引入绘画艺术的相关改建,就是要有效做好城市园林中的色彩设计。园林作为设计对象和艺术品式的存在,是对自然景观的典型化。将引入绘画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引入城市园林设计,符合园林色彩设计的要求。园林景观色彩组成包括自然色、半自然色和人工色。自然色在园林景观中表现为天空、石材、水体、植物的色彩。半自然色是指人工加工过但不改变自然物质性质的色彩,在园林景观中表现为人工加工过的各种石材、木材和金属的色彩。人工色是通过各种人工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颜色,在园林景观中表现为各种材料和色彩的瓷砖、玻璃、各种涂料的色彩。园林景观的色彩设计要考虑园林的整体性,同时要确保园林的绿色基调,此外注重对点缀色彩的运用。在园林的景观效果的设计中,景观关键部位的点缀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景观的展示效果带来很大的突破。

5结语

工艺美术运动的成就篇7

根据运河的流经区域,苏南运河区域包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苏北运河区域包括徐州、宿迁、淮安、扬州。从目前现状来看,苏南与苏北运河沿岸的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是显而易见的,亮点基本集中在苏南地区,长江以北仅有扬州被列入。而历史上苏南苏北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水平的差距并没有今天这样明显。扬州的民间工艺美术早在汉代就已名震八方,明代扬州艺人周翥首创了以金银珠宝、翡翠玛瑙、水晶玳瑁等高档材料雕成的山水、人物、花卉、亭台、翎毛嵌于檀犁漆器上的‘漆器镶嵌’工艺;扬州漆器是清代扬州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以清宫档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两淮盐政‘进单’所记为例,扬州向清王朝所供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钿镶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种工艺漆器,其地位并不亚于当时的苏杭。

(一)区域文化、经济基础、发展理念上的差异

区域经济的发展易受区域文化中滞后因素的掣肘。近代工业的发展是苏北经济被苏南正式拉开的分水岭;而改革开放初期,对新形势、新观念接受程度上的差异,再次拉开了两地经济水平的距离,由此也影响和制约了对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理念的认知。苏北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地域性格雄豪大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讲究体面、排场、义气,但变通不够;造成经济形态一直以自然经济为主,观念相对封闭,眼界相对狭隘,竞争意识不强。表现在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影响上,市场推广意识不浓,缺乏吸取先进经验的魄力,创作观念陈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但缺乏一种与时俱进的眼界,这种相对落后的观念成为苏北运河区域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短板。苏南地区源远流长的吴文化,使苏南地区的人文思想中具有了非常深厚的中庸智慧和务实包容的市场竞争意识。这种开放的心态和思想带动了观念、文化等的不断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足,也形成了收藏和投资艺术品的地域传统,大大带动了该区域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由于经济基础的雄厚,苏南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呈现出重材、重艺、重品的特点,在创作理念和产品品质上与苏北差异显著。

(二)市场价值重视程度的差异传统文化的影响

使苏北地区形成了“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的地域观念,在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上,虽然保留了传统的技法,但缺乏合乎当前需要的创新性探索,如邳州岔河镇良壁村王如坤的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和程序传统,风格淳朴,但却迟迟打不开市场,其原因既与其工期较长、产量有限有关,更重要的是,在形式、题材等方面,相比较于技艺精美、形式多样的南通蓝印花布,差距一目了然。苏南运河沿岸自明清以来,即商贾云集,新兴的市民阶层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富商大贾们附庸风雅,以竞相收藏书画、文物为能事,书画作为商品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观念和技巧的不断翻新,形成了苏南民间工艺美术精致、细腻、高品质等艺术特点,如苏州檀香扇以其高档的材质、复杂的工艺、独特的芳香一直为文人雅士华美精致的怀袖雅物。对于市场价值的重视程度是决定民间工艺美术存活与发展的关键,从二者的发展轨迹可见,苏南运河区域的适应和转换能力明显强于苏北,这与苏南深厚的区域文化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申遗成功后江苏段沿岸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思考

(一)发掘运河周边民间工艺美术的地域特色与功能地域特色的塑造

在苏南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进程中已形成一定的基础,这首先取决于于苏南运河周边历史形成的坚实的经济基础,使民间工艺美术呈现出种类全、工艺精、功能多等特点。如常州木梳竹蓖,素有“宫梳名蓖”的美称,造型新巧,吃发均匀;其选材精良,多以百年老龄黄杨木或石楠为料;工艺复杂,要经过煮坯、劈齿、磨齿等二十八道工序制成。可见,民间工艺美术生存与发展必须是建立在艺术特色与实用功能兼具的基础之上,很多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当代语境下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不仅是因为当今消费者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工序冗长、功能单一、工艺粗糙等现实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民间工艺美术的准确定位

当前,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生存窘境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使在苏南运河周边区域,也同样存在,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美术逐渐销声匿迹,且传承人技艺上与前辈相差甚远,需要很长时间的淬炼。对此,除了大力加强传承人的培养之外,还应加强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准确定位。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空间应主动适应不同的文化生态。如历史上淮安手工业兴盛,被誉为淮安特产,有的还被列为贡品。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淮安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满足和适应漕运者、商人、官吏、士兵等的需要,当地酿酒业兴盛,由此带来了铜器制作的繁荣;由于人口流动性强,蒲草编织和木器业获得了发展,成为了当地独有的手工艺形式。明代扬州江千里制作的螺钿杯,精致细腻,广受文人雅士欢迎,有诗为赞:“螺钿妆成翡翠光,紫霞秋澈婺州香;形神俱美真通太,假寐仍期到梦乡。”此二例虽然久远,但说明一个问题,即只有根据市场需要所生产的产品才具有生命力。这需要当今的民间工艺美术从业者们顺时而变,从地域、市场和艺术特色进行调研和定位,找出合理的对接途径,而不应盲目模仿或创新,尤其要防止特色泛化。

(三)寻找苏南苏北民间工艺美术的互补性

苏南与苏北的民间工艺美术也可借鉴南北经济结构互补的经验和方法,实行产业联动,优胜劣汰,开拓创新,共同发展。但艺术风格上的互补不是折中,而是应汲取各自优秀的创作理念,推陈出新,拓展创作思路,达到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目的。徐州新沂草桥的大柳编文化,以原材料的天然性与手工制作相配,不仅展示出材质美,也体现出了技艺美。这种具实用功能,又具形式美感、材料原生态的工艺品,既符合当前正在倡导的生态设计理念,又展现出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情感性。苏南运河区域的民间工艺美术一贯强调技艺的细腻精致和材质的精美上品,散发出一种小众情感,但自然特性相对缺乏。当今的消费人群流动性特征明显,市场需求呈多样化趋势。是否可以在创作生产中有目的地对象化,通过材料、工艺的变化,降低原本高档的工艺品成本,从而使产品具有普适性;同时,在保持技艺、材质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自然性特征,使高档消费人群感受到天然醇香,这也许能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另外,极端重工重料的价值认识不应再成为创新的圭臬,应强调应时应世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苏南民间工艺美术历来强调对于材质的追求,但在当前高档材料来源匮乏、成本快速上涨的背景下,一味追求奢华名贵的材料和繁复多变的工艺技巧已不是普遍性的市场需求;而苏北人文情感浓郁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却能唤起当前人们对田园乡土情调的向往,这种新的需求若能被有效利用,必将会成为一条合理的生存和发展途径。

(四)引入高校人文科学的研究资源

第一,引进高校研究人员与地方合作,建立江苏段运河周边民间工艺美术的文献资料库。江苏段运河沿岸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存量丰富,目前,除了各地已经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文化传承人之外,民间还散佚着众多的文化形式和艺人。当然,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也不能面面俱到,需要进行细致筛选和系统归纳,将那些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文化种类纳入到保护和发展的程序中来,包括文字的、影像的、图形的、声音的、观念的档案。这对于江苏段运河周边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非常必要。第二,利用高校资源,针对某些领域进行专项研究,探讨其发展的可行性和在当下的文化适应性。江苏段运河沿岸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丰富,做好文献资料库已是一件工作量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对每一种文化形式或艺术品种作专门的研究,因而就必须从各种类的特点以及在当前环境下的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立项和研究,尤其是对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如苏北的县一级区域文化应成为关注的重点。通过高校研究人员细致发掘和梳理,结合当下趋势,寻找发展对策,有助于使很多不适应当前文化语境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第三,根据市场,高校与地方联手研发新的工艺美术种类。高校的特点在于研究能力强,但市场把握方面欠缺;而地方则熟悉市场,但缺乏专门专业的研究人员。因而,完全可以利用二者的互补性进行资源的整合。当前,很多工艺美术种类因不能完满地实现“文化适应”,处于萎缩和消亡的境地,但其中亦有很多工艺美术种类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只是因为理念、材料、技术等方面的不适应所致。对此,应组织高校研究人员根据市场进行针对性研究,进行技术上的提升,材料上的取代等,从而能使诸多民间工艺美术种类获得继续生存的可能。

(五)努力锻造民间工艺美术的地域文化产业链

工艺美术运动的成就篇8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本文对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性质和特点、内容以及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艺术设计学必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和多学科的协作,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为人类提供适合现代的、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一、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

设计是计划,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既不限于事先构想,更不排斥实践,是人类智慧和技能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例如造物,从原始到现在,造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计其数,而在造物活动中,使物蒙受艺术光彩的因素就是“形”。作为一种创造行为,设计就是将某种观念转化为实体(给予特定的形)的过程;也是利用某些物质材料,在特定空间中“创造物体形象”的计划。考察物的造型过程,即可发现:

1.设计(即计划)是造物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源于需求,规约制作,决定使用。由此可见,自原始时代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以来,设计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2.产业革命迅速改变了手工艺者个人从事设计与制作的情况,出现了设计师这个新职业。造型计划也随之从混沌的生产关系中独立出来,这才产生了设计学及其后的发展。设计学是研究产品造型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设计活动的经验,以指导设计创作,创造某种体形环境。它的内容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有人反对用这样的观点来谈问题,但学科细分化却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分化与综合是有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子的分化,哪来量子力学的发生和发展?)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设计的关心逐步加深,设计对象不断扩大。于是,造型计划又有了更细的分化。

其一,造型计划的性质有所不同。若将其按功能性、使用性或相反的无用性、无观赏性的要求进行整理,则造型计划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造型,多是对材料和物体进行组织或加工、综合。这是专门研究“物与物”关系的机能造型和以“物与人”关系为目标的造型。前者的计划主要在工学方面(基于工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例如齿轮、发动机、人造卫星等。而后者,则还必须考虑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即便是后者,又有把使用者的生理条件作为设计重点的,即把人作为活动的物体来处理,例如驾驶座的设计。以上,一般被称为“工程设计”①。也有重视使用和接触制造物之人的生理与心理条件的(即寻求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条件的均衡),例如衣服、家具、住宅的设计等。这种计划常常不能用复杂的计算去解决,而更强调艺术感觉。此外,还有使用物体和物质来表现形象和色彩,以吸引注意,并打动受众的心,传达某种意义。此种情况是把造型作为作者与观众精神联系的媒介,通过物来建立“人与人”的交流关系,例如宣传画、广告等。以上,都被称为“艺术设计”,余者则属于“纯美术”②。

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而并非理工科或者纯艺术的分支门类。再加上其又以实用性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要叫“艺术设计”而不叫“设计艺术”的原因。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和设计”(写作“艺术·设计”),而是对design的意译(在国外,“设计”和“design”也是分别使用的),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

在这个领域中,复杂的公式和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无济于事,本质的东西在于以简化的公式为基础的方向性的估测,被称为“以直观为基础的力学意识和为探索方向而迅速、大致的估算”(属于直观感觉的技术经验领域),从而才有了艺术设计师自由驰骋并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在实用的造型领域中,绝对不变的物理法则的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师只能密切配合工程师的工作,做二度创造(人性化设计)。而在纯粹美的造型领域里,则是美术家纯感性的专业范围(尽管有所谓“美术的工艺化”,那只是特种工艺,而不是艺术设计的主体),但艺术设计却可以帮助纯美术将“只可意会”变为“可以言传”的科学③,破除玄学。

其二,机械以机能价值为目的,却是为了人类而存在,所以必须适合人类并有秩序。遗憾的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排除了难于定量化的人类要素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只遵从容易对象化的自然法则,这样才在物的方面完成了急速的发展。不过,“无时求有,有时求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时代,机械的形态也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因为美与真、善一起是人类最根本的愿望,具有最重要的价值。而且近代的产业组织又要求一切方面的专业化,于是,艺术设计学作为新的职业而诞生,并有了日益扩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完全可以由工业设计④的诞生得到证实。

传统的设计领域只有图案设计、工艺美术和建筑学。到20世纪初期,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才逐渐发展成为设计领域的独立分支,并统一为“艺术设计”。这是一种崭新的视觉文化,它将新的视觉现象(大众社会、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与艺术、广告以及新媒介结合为一体。

二、艺术设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从原始社会以来,造物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来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如何应用造型技术和艺术来创造合适的环境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是研究艺术设计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社会性质。

艺术设计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的变化,都密切地影响着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此外,艺术设计学的美学意识自然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切说明艺术设计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绝不能离开社会条件,不能不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

艺术设计学是融技术⑤与艺术为一体的应用学科,它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加,也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乘,而是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件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在技术上都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这足以证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艺术设计追求机械和人的关系有机化。所谓有机化,就是把近代科学、技术纲目很难抄取的美、善、社会正义等对人类社会来说最珍视的要素,挽回到狭义的技术中,使物-人-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师是在工程技术所提供的可行性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艺术设计不能超越当时技术上的可能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而作为技术要求的约束总是保持为一个自由度的界限(只作为单一的下限或上限)。这个自由度将允许任何一个艺术设计师的创造性,即使在严格的技术约束下,也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艺术品。反之,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会促进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艺术设计师是凭经验和感觉去解决问题的,但这种经验和感觉与艺术家不同,是把计算与直观综合起来,把一个技术上正确的工程变成一项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千万不要让学生认为艺术设计学的学位就等于一个艺术家的毕业证书。艺术设计师是一个营造师,他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并使它具有美的形式。不过,艺术设计师也不同于工程师:艺术设计师必须以简化的公式或方向性的估测来理解和掌握力学——施工的领域,为的是能够创造新型结构的造型方案,并大致定下尺寸。而对工程师来说,则应该有足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够对已确定结构的各个部分予以分析,并定出精确的尺寸。简言之,工程师能给人以规矩,不能与人巧;艺术设计师则于规矩之外,更与人巧。盖非精熟规矩,不足语于巧。

3.在纯美术的创作中,美术家可以不受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等条件的制约,可以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地去创造。而在艺术设计的范围内,由于受生产、技术、使用和消费等条件的制约,创作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应人们普遍心理、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在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设计意念引导下进行创造。确切地讲,艺术设计是在各种因素(机能的、直感的,生理的、心理的,共性的、个性的……)的限制中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创造。

三、艺术设计学的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艺术设计史研究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总结教训,以利其发展。研究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一边为艺术设计汲取营养,一边又成为掌握潜在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之关键。

艺术设计理论因为“年轻”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留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多。例如探讨艺术设计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艺术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艺术设计的技术和艺术的基本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与艺术设计史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故而艺术设计理论必须是设计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自由驾驭的。也就是说,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只能束之高阁。

四、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造型及其组合,控制欣赏者的观赏运动,以达到宜人之目的。印刷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运动;工业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和绕观运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镇设计则是控制人的视点和亲历运动,并通过此举调动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大千世界中,运动的形态又是最引人注目的形态。由此可知,创造运动变化的形态是多么重要。

所谓运动变化的形态,并不一定是真实运动的形态。在造型活动中,最普通的是创造有运动感觉的空间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创造“不动之动”。即:客观形态是不动的,给欣赏者的感觉却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因为,欣赏者的视点在动,欣赏者的人身在动(绕观或亲历),并由此带动了欣赏者的思维运动,从而产生了“超乎象外”的“惊人”效果。这就是所谓“形态的生命活力”。

中国传统造型理论早就把生物生长运动的形态与人的品格和精神联系起来,并且论述了运动变化的形态所给予人们的影响。这种不动之动(亦称“空间张力”)共有七种:

⑴主要导向——水平的(暗示低能量、平静的)与垂直的(暗示高能量、兴奋的)方向。

⑵框围的磁力——画面的框围、银幕的四边,对靠近它们的物体施展强而有力的拉力,尤其是四个角(两个主要导向——高度与宽度聚合的地方)大力地牵引着附近的物体。

⑶块体的牵引——大的块体比小的块体更具独立性、更稳定,块体越大,其牵引力越大。

⑷画面(银幕)的不对称——我们倾向于把焦点放在画面(银幕)右边的物体上。这种左右不对称同时也决定我们把倾斜知觉为上坡或下坡。

⑸图形和背景——人们把图形(经验或群化)当作物体知觉;而背景只是“无遮蔽”的画面范围的一部分。图形位于背景之前,是被包围的领域;背景是包围的领域,好像在图形后面延续。分隔图形与背景的线条属于图形,而不属于背景。图形比背景不稳定,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像要移动似的。

⑹心理描绘——采用最少的线索去充实心理上不存在的资讯,而达成一种易于处理的图样。具体内容有“整平化与尖锐化”⑥、“力象”⑦等。低鲜明度的影像强迫我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只有在促进而非阻碍心理描绘时,才见美学价值。

⑺诱导力——把我们的眼睛从一点领到另一点上去的力。如果仔细查验视觉诱导力所运作的不同途径,很容易发现诱导力的三种类型:

轨迹诱导力:由可领导我们眼睛到某特殊方向的静态因素创造出来(透视消失线、位移和梯度)。

动势诱导力:由某些东西确切地指着一个特殊方向而创造出来(注意方向、动势和箭头)。

位移诱导力:由实际上移动的物体或看起来在画面上移动的物体创造出来。

总之,运动感是激发感官并因此对机体产生效应的物质能量(刺激)。发出运动或“不动之动”的刺激的形体是刺激物。运动变化的表情因素有:节奏、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形状的曲直,张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与含混,内在支配力的主动、被动等。所有这些,都是艺术设计师应该掌握的能力。

工艺美术运动的成就篇9

教学艺术形成是教师和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为了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或教师职业培训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从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的角度,不断进行教学素养提高的一种长期的、有效的专业化方式。

一、教学艺术形成的价值与目标

1.教学艺术形成的价值

第一,教学艺术形成有助于丰富教师发展的内涵,提升教师发展的层次。从教师发展的目的来看,教学艺术形成的目的是实现教师长期的、有计划的全面发展。任何一种单一目标,如教学技能的提高,都不能实现教师发展的长远目标。教学艺术形成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内容体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发展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艺术形成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职业认同。教师的工作乐趣与工作成就是职业认同的两个重要前提。工作乐趣与工作成就是相互关联的,工作乐趣是工作成就的必要前提,工作成就反过来又会助长工作乐趣。前者是工作主体的主观感受,后者是工作的客观结果。将教学艺术形成客观的社会要求转化为教师的主观愿望,给他们的工作乐趣带来一种机缘。当教学由于教学艺术水平提高而取得成就时,教师的工作乐趣又会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职业认同就会逐渐形成。

第三,教学艺术形成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履行教学责任。教学责任是教师责任中的核心内容。教师责任的履行仰仗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等。教学艺术形成是教师这几方面综合素质的一种较为全面的提升,它为教师更好地履行教学责任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四,教学艺术形成及运用可以让教师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美。教师职业的美是从事教师职业者对它的一种美好的感受与体验。只有当人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潜能时,才会最大程度地体验到他所参与的活动或从事的职业的美。这是因为在人的最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时候,往往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而教学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感性与创造性。教学艺术形成包括教师对职业情感的培养以及对各种赖以进行教学创造的能力的提高。因此,它有助于使教师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美。

2.教学艺术形成的目标

教学艺术形成的目标是指通过教学艺术形成的具体目标,是教师教学水平变化的结果。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艺术形成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两方面,理论知识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基础文化知识、学科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都是教学艺术形成必要的知识体系,这是由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决定的。教师在教学艺术形成中的技能目标是指教师通过练习,在教学艺术形成所需要的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结果。

第二,方法与策略目标。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是最基本的目标,多种方法、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使用是中级目标,教的策略的灵活设计与运用是高级目标,教师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创新是最高目标。

第三,价值观目标。首先要建立对教学艺术及教学艺术形成的认同;其次是确立对教学艺术形成的正确态度;再次是培养对教学艺术及其形成的酷爱情感,这是教师能够形成教学艺术的根本心理动力;最后是培养教师探索教学艺术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艺术形成的保障系统

1.心理保障系统

第一,教学艺术形成需要。教学艺术形成需要是教学艺术形成的心理起始,也是教学艺术形成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对教学艺术功能与价值的认识以及对自身教学艺术的“我感”是教学艺术形成需要产生的前提。相关的高层次的需要,如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培养有助于教师产生教学艺术形成需要。

第二,教学艺术形成兴趣。兴趣并非是教学艺术形成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可以增加教学艺术形成的信心,改善主体对教学艺术形成的感受,从而维持与强化教学艺术形成行为。教师对教学艺术理论认识的深刻性与实践效果亲历性的感受是教学艺术兴趣得以生发的前提。培养或增强教学艺术兴趣的策略莫过于教学艺术形成与运用的实际过程。教学艺术形成与运用具有很强的共时性特点。即刻的教学艺术效能对教师来说是莫大的快慰,长久坚持所产生的教学艺术水平提高的显著效果又会把教学艺术兴趣变得更加浓厚。

第三,教学艺术形成意志。教学艺术形成是一个持久、艰难的过程,只靠一时的兴趣难以维持长远,这就需要教学艺术形成意志。尤其是当教学艺术形成进人“高原期”时,教师感觉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也没有明显成效,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放弃的想法,这时就需要意志发挥作用:意志具有推动与维持作用,确保教学艺术形成长期坚持下去。教师克服教学艺术困难的过程就是培养他们教学艺术形成意志的过程,它会逐渐增强教师教学艺术形成的自觉性、自制性与坚持性。

第四,教学艺术形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一种“能力恐慌”,它是教师对自己现实能力估计后的一个心理状态,也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角色期望。教学艺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产生能力恐慌,同时又消除能力恐慌的过程。比较与反思可以使教师产生能力恐慌,长久消除能力恐慌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实现自己的发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

2.审美保障系统

在教师教学审美感知能力培养方面,要从培养教师社会感知能力人手培养他们的教学感知能力,通过培养教师的教学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审美感知能力。教师要具有教学审美能力,要善于通过观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美。

在教师教学审美想象能力培养方面,要使他们认识到教学审美想象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学审美想象是教学创造的前提。教学是极富创造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展开丰富的想象,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要培养教师诗人的气质,作家梁晓声曾经撰文,认为教育是诗性的事业。①教育既然是诗性的事业,那么,教师就应该是诗人,至少他们应当具有诗人的气质。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的审美想象力。在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反思,发挥自己的教学审美想象力,从审美的角度对教学进行自我评价,这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在教师审美情感培养方面,要使教师认识到审美情感的重要性。要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概而言之,要培养教师的教育情感。

在教师审美领悟能力培养方面,要使教师认识到审美领悟可以帮助教师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所代表的科学与人生价值,所蕴涵的时代与社会意义,使教师不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学生不为考试而掌握知识,教学可以使师生共同体验科学之美、人生之美、社会之美。

3.社会保障系统

教学艺术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予以支持。教学艺术形成需要这样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应当为人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这种制度应当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这种制度应当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制。教育行政因素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行政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对教师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教育行政决定着校长的人选,而选什么样的校长对学校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育行政拥有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权,对教师的评价权。学校是教师发展、教学艺术形成最主要最直接的环境。

三、教学艺术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艺术形成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教学艺术分层问题,把握教学艺术掌握原则,确立与养成教学设计的观念与习惯,进行教学艺术推广。1.教学艺术分层教学艺术分层是为了建立教学艺术个体化的动力机制,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教学艺术形成的基本程式,有助于人们揭示教学艺术掌握的规律。教学艺术可划分为初级教学艺术、中级教学艺术、高级教学艺术和超级教学艺术。

初级教学艺术是最低层次的教学艺术,是个体教师教学艺术的萌芽阶段。中级教学艺术要求能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语言形象生动,板书概括、明了,教学风度良好,整个教学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高级教学艺术要求能巧妙地处理教材,优选教法,能创造美好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学效果突出,具有高级教学艺术的教师是学科带头人,能给其他教师进行示范与指导。超级教学艺术是个体教师掌握教学艺术的顶峰,它融个性风格、审美性、创造性于一体,有独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自成一家。

2.教学艺术掌握原则

第一,立美和审美统一原则。所谓“立美”,就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过程;所谓“审美”,就是认识美之所在或对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②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或创造是立美,在教学艺术中认识美、感受美即为审美。

第二,借鉴与创造并重原则。指将吸收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和教学中的独创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教学。借鉴性与创造性贯穿于教学艺术形成的始终,是教学艺术形成的重要手段。

第三,分层分步原则。指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近期、中期、长期奋斗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教学艺术。

第四,课内课外结合原则。指教师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既要做到在课堂上尝试、调整、改良教学技能、技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又要重视课后复习、思考、理论学习,为教学艺术的形成创造条件。

3.教学艺术设计

严格地说,教学艺术是设计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时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形态是他们通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而产生的。教学艺术的创作,既需要冥思苦想,又需要突发而来的灵感。教学艺术所传达的内容结构、顺序编排需要人们设计,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也需要设计,教学环境的布置,空间结构的摆布也都是教师设计的结果,即使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如怎样使用,在什么时候使用也需要设计。③教师的语言、板书如果不设计,就达不到“少而精”、“约而达”的效果。课堂提问的内容、怎么提问,包括提既然是诗性的事业,那么,教师就应该是诗人,至少他们应当具有诗人的气质。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的审美想象力。在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反思,发挥自己的教学审美想象力,从审美的角度对教学进行自我评价,这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在教师审美情感培养方面,要使教师认识到审美情感的重要性。要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概而言之,要培养教师的教育情感。

在教师审美领悟能力培养方面,要使教师认识到审美领悟可以帮助教师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所代表的科学与人生价值,所蕴涵的时代与社会意义,使教师不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学生不为考试而掌握知识,教学可以使师生共同体验科学之美、人生之美、社会之美。

3.社会保障系统

教学艺术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予以支持。教学艺术形成需要这样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应当为人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这种制度应当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这种制度应当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制。教育行政因素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行政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对教师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教育行政决定着校长的人选,而选什么样的校长对学校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育行政拥有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权,对教师的评价权。学校是教师发展、教学艺术形成最主要最直接的环境。

三、教学艺术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艺术形成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教学艺术分层问题,把握教学艺术掌握原则,确立与养成教学设计的观念与习惯,进行教学艺术推广。

1.教学艺术分层

教学艺术分层是为了建立教学艺术个体化的动力机制,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教学艺术形成的基本程式,有助于人们揭示教学艺术掌握的规律。教学艺术可划分为初级教学艺术、中级教学艺术、高级教学艺术和超级教学艺术。

初级教学艺术是最低层次的教学艺术,是个体教师教学艺术的萌芽阶段。中级教学艺术要求能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语言形象生动,板书概括、明了,教学风度良好,整个教学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高级教学艺术要求能巧妙地处理教材,优选教法,能创造美好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学效果突出,具有高级教学艺术的教师是学科带头人,能给其他教师进行示范与指导。超级教学艺术是个体教师掌握教学艺术的顶峰,它融个性风格、审美性、创造性于一体,有独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自成一家。

2.教学艺术掌握原则

第一,立美和审美统一原则。所谓“立美”,就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过程;所谓“审美”,就是认识美之所在或对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②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或创造是立美,在教学艺术中认识美、感受美即为审美。

第二,借鉴与创造并重原则。指将吸收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和教学中的独创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教学。借鉴性与创造性贯穿于教学艺术形成的始终,是教学艺术形成的重要手段。

第三,分层分步原则。指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近期、中期、长期奋斗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教学艺术。

第四,课内课外结合原则。指教师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既要做到在课堂上尝试、调整、改良教学技能、技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又要重视课后复习、思考、理论学习,为教学艺术的形成创造条件。3.教学艺术设计严格地说,教学艺术是设计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时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形态是他们通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而产生的。教学艺术的创作,既需要冥思苦想,又需要突发而来的灵感。教学艺术所传达的内容结构、顺序编排需要人们设计,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也需要设计,教学环境的布置,空间结构的摆布也都是教师设计的结果,即使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如怎样使用,在什么时候使用也需要设计。③教师的语言、板书如果不设计,就达不到“少而精”、“约而达”的效果。课堂提问的内容、怎么提问,包括提问的语气也应当是经过设计的。课堂上,教师应该自觉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具有一定差异的学生,怎么运用这个原则,需要教师进行设计,否则就有可能伤害教育对象的自尊。对课堂的组织,如秩序的维持,也需要教师设计。因此,教学艺术是教师在备课之前精心设计、策划,在上课当中积极发挥的结果。

4.教学艺术推广

教学艺术推广指群体教师认识、掌握、运用教学艺术的过程。教师个体教学艺术掌握是教学艺术团体掌握的基础,教学艺术掌握群体范围的不断扩大会形成教学艺术社会掌握,从而实现教学艺术推广。首先,要对教学艺术意义、本质、特点、功能、内容有自己的理解,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应发挥优秀教师的中心辐射作用;再次,教师集体要有追求教学艺术的审美意志,从培养教学审美兴趣、动机开始,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教学审美意志。

四、教学艺术形成策略

1.成为发展型教师

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发展型教师。教师可以分为“生存型”、“享受型”与“发展型”三种不同的类型。教学艺术形成需要“发展型”教师。这种类型的教师怀着崇高的服务社会的理想走进教师的行列中,他们认为,教育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但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教师的发展;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种类型的教师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最终唤发起生命热情的因素在教师自身,唯有教师本人才能为自己描绘出真实的形象。教师的反思与研究是自身成熟的第一步,反思与研究使教师的职业生活充满了理性,也是他们专业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他们发展自己的内在需要。

为成为“发展型”教师,教师应学会学习。教学艺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是教师形成教学艺术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艺术形成中要努力提高教师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在研究中,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学会终身学习,学校还应建设教师学习的共同体。

2.确立教学艺术形成自觉

教学艺术形成自觉,一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的自我觉悟。比较与自我反省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与其他教师进行比较,可以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效果是超越自我的前提。二是指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自知之明”,即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本体及相关理论以及实践方法、策略的认识,这是理论建构的自觉与实践探索自觉的统一,缺乏理论发展的敏感性与实践探索的积极性就不会有教学艺术的形成。三是指教学艺术形成需要一定的氛围与条件,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关键,它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与社会性四个维度。教学艺术形成只有成为教师的自主选择行为,而非外在强迫行为,它才会更为持久。能动性指强的内驱力与强的作为性,这是教学艺术形成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的创造性有助于他们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社会性主要指适应与合作,适应时代要求、学生发展要求、课程改革要求等可以为教学艺术形成增加必要的动力。与专家合作、与其他教师合作、与学生合作是教学艺术形成的必要策略。

2.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理论实践化与实践理论化的有效方法。首先,教学艺术形成需要实践理论化,教师自觉地用理论去指导、去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就可以使教学实践减少盲目性,去除纯粹的经验性。实践理论化的过程也是教师比较、分析、总结、提炼的过程,它有利于增强教学实践的理性化、科学化程度。其次,教学艺术形成需要教学理论的实践化,这是行动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几年专家学者与中小学教师合作进行理论一实践的研究,这种行动研究对专家学者而言是理论的实践化。广大教师学习接受了一种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性的运用,这也是一种理论的实践化形式。教学理论见诸于教学实践就找到了归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也会得到解决。教学艺术理论只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素质,被教师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才会有意义,教学艺术理论的实践化也就是教学艺术的形成过程。

4.进行反思性教学

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意味着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理性,即善于对实践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思考。教师既是教学实践主体,又是教学理论主体。教师在形成教学艺术的过程中,要增强自己理性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应具有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的意识与能力。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与理论胸怀是培养他们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前提。

工艺美术运动的成就篇10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美术;创新发展

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辅助设计不断走向新的道路,以前需要手工完成的工作现在基本被计算机代替,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以我们熟知的平面设计为例,图形的设计有了新的编程方式,文字的编排都建立了一个专属的设计库,简化了过去繁复的设计过程。人们可以着眼于新的设计渠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的创新上。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和广阔前景。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可以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天马行空,凭借对于色彩的认知不断更改配色方案,不断地更改图形方案,根据自己的想法任意塑造形象,凭借我们的创意不断深入下去。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它的应用范围早已从数值计算、文字处理向信息处理、知识处理更广阔的领域扩展,被应用于科学、建筑、医学、广告、电影、游戏等各领域,并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从1945年底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算器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的实验室问世,到1963年真正意义上的电脑美术设计作品(萨罗兰德的电脑绘图板系统)的诞生,以往人们用手工很难实现的视觉效果,被电脑轻而易举地完成了,甚至完成的比预想的还好。计算机美术设计伴随着电脑技术的成熟而逐渐发展起来。

设计总是受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着设计形式的更新。虽然现代派设计运动在包豪斯时代就开始倡导“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并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本框架,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未能真正的付诸实现,而只是停留在设计理论层次。随着电脑技术的成熟和多媒体功能逐渐成为个人电脑的标准配置,新的各种各样的软件层出不穷,带动了计算机美术设计的普及推广,设计的艺术与生产加工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计算机设计几乎渗透到现代设计的每一个领域。

计算机美术设计与传统艺术设计

设计是艺术科学与生活的整体结合,是功能形式与技术的总体协调。近年来计算机美术设计不断挑战传统设计模式和观念,进入了艺术设计的崭新阶段。往日许多用传统艺术设计方法难以表现的设计,借助电脑这种先进的工具如今得以实现。在电脑日益强大的设计功能面前,设计师们只会感到想象力的贫乏,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设想无法实现。电脑美术在现代设计中无与伦比的高效率,以及激发创造思维的神奇魅力是那样撼动人心,凡是使用过的设计者无一例外深深地被它吸引。作为视觉艺术,电脑美术在视觉艺术创造规律、形式美法则和审美方法上与传统艺术设计相似或相同。计算机美术设计是对传统艺术设计的继承与发展,计算机美术设计与传统艺术设计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存在着延续性和独特性。计算机美术设计与传统艺术设计相比,其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①计算机美术提高了设计工作效率,达到很多传统设计所达不到的效果;②计算机美术赋予艺术设计新的特征,挑战传统设计;③计算机美术的介入使设计大众化,使更多的人能参与艺术创作。

积极推动工艺美术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要想创作一幅好的作品,一件精美的工艺产品,首先要有好的创意。但只有好的创意是不够的,还要能够精确地实现这个创意。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将显著地提高设计人员的创作水平。因此,为尽快地促进工艺美术业产生新的飞跃,我们应积极推动工艺美术设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以信息技术带动工艺设计,把工艺美术产业提高到广泛采用信息智能工具的水准上来,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过去,工艺美术产业普遍以传统的作坊式、密集型劳动形式,在设计方面更是传统的工具、古老的题材、繁重的手工绘制及总也不变的表现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工业和高科技的迅速崛起,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使人们固有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思想、文化选择都趋于多样化。近几年来,虽然工艺美术行业经过不懈努力,好作品时有问世,但相对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倘若我们还停留在传统思想观念、原始的制作加工及陈旧过时的题材创作上,就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就会失去我们的阵地,更谈不上去竞争,去占领更多市场。如今,人类已步入了信息时代,中国加入wto,工艺美术行业所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握这一有利时机,使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相融合,首先就要转变思想观念,面对现实,摒弃门户之见和自大心理,要搞大协作,互通信息,要摆脱“躲进小楼成一统”那一套落后的小生产观念,不要抱着多年固有的生产模式和过时的设计理念不放,更不可坐井观天,要彻底改变小农意识,放眼世界,规范运作,有序竞争,借助网络文化扩大和提高知名度,注重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及时掌握现代信息,寻求和扩大市场空间。

工艺美术创新的网络层面应用

工艺美术的发展经历了很多断层,有过去生活的影子,也有过去的生产知识总结,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也逐渐显现出新的态势。网络连接了世界,渗入每个国家、行业、公司,甚至每个家庭。时空在缩小,人们的审美标准逐渐由过去的单一走向繁复、多元。工艺美术的设计、创新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能利用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