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学专题研究十篇教学专题研究十篇

教学专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5:15

教学专题研究篇1

随着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资源短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等问题的日益涌现,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前“,生态文明”、发展“绿色产业”等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生态学这一学科也愈加受到公众的关注与重视。生态学原本作为生物学的分支学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由于生态学专业的多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现实生产生活中所出现的诸多环境与生物方面的问题多能从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寻找到解决办法,生态学专业也逐渐成为热门专业,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报考过程中,生态学经常是学生选择报考的热门研究方向。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热闹局面下,却隐藏着许多问题并逐渐暴露出来,着重反映在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面。而这些问题也是作者在近年来进行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过程中所发现的,虽然不能说具有完全的普遍性,但是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希望通过提出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过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为将来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的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地理解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许多报考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对该学科认识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将生态学专业与环境学专业等同,认为生态学就是治理污染、整治环境的一门学科。作者曾经就“为什么报考生态学专业”这个问题询问过多位刚刚考上生态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生,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是“因为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学习生态学能够治理环境”,或是“有关生态环境的问题现在都是热门问题,学好生态学以后好找工作”,等等。这样的答案充分体现出学生对生态学这门学科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知必然会影响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后续的学习水平,甚至是学习态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生物的生存、繁衍、演化都离不开环境,可以说生态学的核心研究任务是探索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影响。然而,由于受到当前整个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影响,促使我们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超乎以往的关注,长此以往就导致了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生态学是治理环境的一门科学”或是“生态学就是环境学”。因此,帮助学生纠正这一错误理解,为他们讲解完整的生态学学科体系和正确的生态学研究任务,应该成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二)忽略或不重视生态学的基础学习及研究

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每一门学科的必要学习环节,也是生态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理解和掌握的方面。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尽管具有门类众多的分支学科,但生态学兼具理论和应用、基础与创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在针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相关课程中,需要设定符合这门学科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开设多门有关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如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另外也可以根据区域发展的特色,开设诸如流域生态学、植被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方面的科目。以上的学科是每位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在一年级阶段展开全面学习的主要内容,都需要基于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才能够进入到对特定科学问题进行提炼并展开深入研究的阶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通常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有效累积,部分学生往往只注重应用研究,或者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而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再深入理解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理论。这也导致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生态学方面的相关软件,并能够通过操作这些软件对一些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但是却不能针对研究结果展开合理解释,出现了只会做图而不会分析的尴尬局面,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储备。另外,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表现出比较浮躁的学习态度,并且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科研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等等。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降低了学习和教学效果,因此这迫切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三)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生态学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大部分的分支学科(如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都需要进行野外的实践调查研究。因此,进入生态学专业学习的研究生,一般均被要求进行室内或室外的调查和实验。例如在一年之中,研究生需要针对所要研究的不同生物类别,分春、夏、秋等不同季节依次展开野外调查。野外实验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获取第一手数据的有效手段,也是将课堂和书本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际,接受现实检验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野外实验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现实世界中所实际存在的科学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所获取的数据能够有利于研究者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也一直是生态学这门学科进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目前在针对生态学方向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到野外实践调查的积极性,不能独立制订野外调查计划和具体实施事宜,甚至部分学生在野外调查工作中消极应付,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无法主动发现科学问题,展开实际调查研究的本质原因。此外,许多学生通常还会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分离,只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处理数据、绘制图表,却无法解释清楚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实规律。这其实是缺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是造成目前很多学生无法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方案

(一)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并出台相应的考核机制

基于对当前生态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该首先加强对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通过对生态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中的基础理论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之后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大多缺少严格的考核机制,加之社会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并不能成功实现科研人才的培养。因此,本研究认为,针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教学,需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如可以开展不定期的随堂考,课堂上加强提问以及讨论环节,老师在课堂上随即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最终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将这部分的成绩纳入到学科成绩中。这样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能够随时检验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同时也能督促学生的学习以及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在实践教学中设置考核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专题研究篇2

关键词:专题研究;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专题研究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组织教学,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1][2]。研究生教育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侧重于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背景知识和方法论[3]。通过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高等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该课程是面向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二级学科学位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算法,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前沿研究的一些热门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引导科研工作。计算机网络学科的特点研究分支较多,内涵丰富,发展迅速,采用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可以以点带面,突出重要的、活跃的研究领域。同时,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计算机学科各个专业的研究生都需要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研究工作。因此,我们在专题研究教学过程中,强调专题研究的开放性,即在教师给定的大的专题类别中,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自行选择具体的课程项目开展研究工作。

从教学实践中看,尽管多数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相关课程,并且在研究生入学时已经确定了各自的学科研究方向,但在选修该课程时,大多数学生对于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很茫然,在课程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研究兴趣;而在面向专题研究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因此,如何协调好专题研究的开放性和学生研究兴趣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在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专题研究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

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体系的开放性、前瞻性方面都有局限性。采用专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可以将

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和传统教学体系相结合,提出问题,并从多角度、多方位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相互协作,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专题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每个专题以基础理论为纲,结合国内外的相关前沿研究,扩充知识的外延,并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课程教学中。我们将教学过程分解成三个基本环节:授课和阅读环节、课程项目研究环节和研讨环节。

2.1授课和阅读环节

授课和阅读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由于研究生本身存在个体差异,如入学时的基础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等,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各自专业方向的研究课题之前,对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兴趣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一些专业课,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已经是从事计算机方面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授课过程的设计中,一方面从整体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研究热点,强调知识体系内在的联系,另一方面,专题选择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研究生通常具有明确的学科定位和研究方向,本身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经过各个专题的学习后,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提出研究课题和目标,完成后续课程项目研究环节的任务。计算机网络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很多问题本身并没有确定的、完备的正确答案。每种新的理论和解决方法的提出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假设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确定若干问题,选择一些高质量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进行深入分析。在阅读环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论文,完成论文评述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课程项目研究环节

面向专题研究的课程教学中强调引导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学习,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处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5],学习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通过学习者自身经验的互作用进行动态调整经验结构的过程。以建构理论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专题研究、问题驱动,引导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

因此,课程项目研究环节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给定的专题框架下,使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课程项目的设计和实现。该环节强调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在完成课程项目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3研讨环节

研讨阶段是师生互动交流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各自的课程项目的研究成果,由教师组织大家进行讨论。研讨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重要补充,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由于在前期授课阶段侧重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特性,通过组织分组讨论和交流,能够很好体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共性,便于学生在讨论中进行知识融合。在讨论过程中,还可以发现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欠缺,及时进行弥补。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课程项目过程中,有很多创新的思路,通过讨论有助于相互交流研究方法和经验。

3教学实践分析

在专题研究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程度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同,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再是仅仅通过最后的期末考试体现,而是在课程项目研究环节和研讨环节都会有所反映,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高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尝试。

3.1第一阶段(2005年)

我们在2005年进行“高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开始尝试以采用面向专题研究的方式组织课程教学。

在授课和阅读环节,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采用以教材为主,强调基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第一年的教改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系结构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宽,在每一层中选择经典的、有代表性或者是目前活跃的研究方面作为专题。

在授课过程中,在介绍每个专题之前,梳理系统的理论框架,引导学生自主修补基础知识,拾遗补缺。在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现结构框架下,进行专题优化和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确定问题域:对某些领域的问题进行分解和细化,选取本领域中有代表性的研究专题,确定专题的方向;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研究方法和解决方案;

(3)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求解。

专题确定后,通过问题驱动方式给出该专题的研究脉络,每个专题给出相关的研究论文五篇左右,以经典的研究论文为主,也包括部分前沿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学生课后阅读的资料。学生可以在每个专题中任意选择一到两篇进行精读。

在课程项目研究环节,针对“高等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我们确定课程项目类型可以是文献综述、系统设计与实现、模拟和仿真研究等,以便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适合的选择。该环节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过渡,鼓励学生在课程项目实施中进行交流与相互合作,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该环节的工作主要包括:

(1)确定课程项目的范围。首先,教师根据本学科的前沿研究以及课程重点确定若干课程项目专题,选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包括新视角、新问题、新方法等,同时,具有探索空间和研究难度,并兼顾大多数学生的研究兴趣,具有代表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有所收获。

(2)组织学生开展课程项目的研究工作。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三至四人的研究小组,在教师给定的课程项目专题范围中,自行确定具体的研究选题,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提交实施大纲。教师可以进行选题指导,并对研究内容提出建议。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小组成员进一步搜集相关参考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分工协作完成课程项目。最后,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在课程项目中承担的工作,独立完成相关研究论文。研究论文内容包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可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或进行方法综述和理论分析。

在研讨环节,由于课时所限,并且“高等计算机网络”课程选课人数多,很难保证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课堂汇报,因此,我们采用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即在每个专题的讨论中,教师选择研究工作有特色的小组进行汇报,其他组为评价组,进行提问和研讨。这样,在分组讨论中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使讨论不断深化,同时,还需要控制讨论时间,按计划完成讨论课的教学阶段。

在该阶段,我们确定的课程项目选题范围包括:ip路由技术;ip服务质量;ipv6的研究;tCp拥塞控制;网络测量和性能分析。从教学效果看,这种采用专题研究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研究兴趣,通过课程项目的研究和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在各个环节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教学内容覆盖面过宽,由于时间限制,很多内容只能做结论性介绍;同时,由于阅读论文中经典论文的比例较高,和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有重叠,使得学生对论文的阅读目标不明确;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论文阅读情况进行检查,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

从学生完成课程项目的情况看,选题相对集中,课程论文以一般性技术综述为主(约占80%)。例如,选择ipv6专题研究的学生占35%,但课程项目选题及研究内容相似,缺乏自主的、有一定深度研究工作。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对这个领域比较关注,而ipv6网络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已经进行了多年,中文参考资料较多,对资料进行简单的综合就可以完成技术报告。另一方面,ipv6网络还没有得到实际部署,大多数学生缺乏实际的运行环境和使用经验,研究兴趣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没有体现出这个领域研究工作的多样性。此外,尽管教师给出了参考论文,但很少有学生主动对前沿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检索和跟踪,反映出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还没有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第二阶段进行了改进。

3.2第二阶段(2006年)

我们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对教学内容重点进行了调整。在授课和阅读环节,增加当前活跃的研究领域所占的比例,突出重点的专题,加强对国际前沿研究的跟踪。对一些内涵丰富的大专题进行细分,缩减专题的覆盖面,突出研究重点;在课程项目研究环节,增加和学生科研工作相关的自选课题。课程项目的选题范围包括:ip路由技术;ip服务质量;网络模拟平台的应用与研究;tCp拥塞控制;网络测量和性能分析;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网络相关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从学生完成课程项目的结果看,选择专题六(和科研相关)的学生完成的工作很有新意,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讨论气氛活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课程项目选题方面,个别选题较偏,如选择专题三的学生仅占2%,表明该专题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研究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对学生研究兴趣进行反馈,确定适当的课程项目选题范围。

3.3第三阶段(2007年)

分析前两年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我们在2007年对授课和阅读环节、课程项目研究环节和研讨环节进行了综合调整。

在授课和阅读环节,将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有机结合,突出重点和前沿研究领域;进一步加强对前沿研究的跟踪,弱化当前不活跃的研究项目,增加阅读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选择近三年相关研究领域顶级会议的论文。2007年度给出参考论文38篇,细分为五个大专题,七个小专题。

与授课进度相适应,安排学生阅读相关论文并在教师给定的时间段内提交论文评述报告。由于“高等计算机网络”选课同学人数较多,考虑到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研究兴趣的差异,允许学生可以在教师给定的专题里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若干篇论文。论文评述报告内容包括分析论文中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方法和理论,以及对论文优缺点的评价等。

同时,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论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学生在论文评述报告中有自己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可以请这些同学在课上进行讲解,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并进一步分析和点评。教学实践表明,在授课过程中引入论文阅读和讨论机制,可以对学生的研究兴趣进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问题和专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引导。

本阶段课程项目选题范围为:网络体系结构和路由技术;ip服务质量;网络资源管理;网络测量和性能;网络服务;课题中与网络技术相关的研究问题。从教学效果看,本阶段学生的课程项目选题的分布领域比较平均(六个专题分别为:21%;11%;13%;17%;12%;26%),并且研究内容很少有雷同,每个研究小组完成的工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这说明,通过加强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研究性和自主性学习,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对研究专题的理解有了进一步深化。同时,课程项目的完成质量有显著提高,课题研究工作具有多样性、创新性的特点,对前沿研究的分析能力有明显增强。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有时论文阅读环节的课堂讨论和授课内容的安排不同步,影响授课效果;有些论文难度较大,学生自学困难,需要进行调整;应加强网络研究中的实践环节,如系统设计和模拟平台的使用等。

4结束语

从教学实践可以看出,面向专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探索实施专题研究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亚敏,胡甲刚.研究性教学及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实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2]景静姝,王玉琨,刘鉴汶.高等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理论导刊,2007,(05).

[3]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4]王根顺,包水梅.论研究生教育中探究性教学的实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5]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ResearchandpracticeofSubject-orientedinstructionalpattern

Liwei,LiYun-chun

(SchoolofComputerScienceandengineering,BeihangUniversity,Beijing100083)

教学专题研究篇3

关键词:导游专业课题说明教学关注点教学模式

一、课题基本情况说明

2010年底,我作为第二核心成员参与了由我校许蓉老师主持的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规划课题《扬州地方导游英语项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编号:2010148)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研究的核心任务就是基于中职导游专业的学生,紧紧围绕扬州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出符合他们实际的导游项目课程。

我作为扬州市导游专业的“中青年教学骨干”,在课题组主要承担导游专业项目课程与扬州旅游资源整合的任务。鉴于此,我将所教的专业课《导游基础知识》整合成了八个项目主题,共计32个子项目,将每一个项目都和扬州地方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面向行业,坚持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教师在教中做,在做中教,大大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在项目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考取导游证,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在课题的研究和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真的有这样现成的教材给我们使用吗?我们如何更好地把握学情?我们的目标该如何确立?怎样使用教法与学法?评价体系如何更加合理、人性化?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的关注点到底在哪里?下面我将自己的看法归结为以下几点。

二、基于课题谈教学关注点

1.关注教材――依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整合。

教材的优点往往是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理念陈旧、远离行业。鉴于此,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我对导游专业教材整合的方法主要基于三条原则:保留基本框架、删除陈旧内容、拓展实训技能。这些经整合以后的项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在项目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能考取导游证,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关注学生――依据学生实际,对学情进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关注学生真的很重要,对学生越了解,在教学中往往会取得越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更加体现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情对教师教好课显得至关重要。通过研究,我觉得中职学生的总体学情主要有四个方面:

知识方面:学生具备零散认识,但缺乏系统理论;

技能方面:学生具备初步技能,但缺乏练习机会;

方法方面: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但缺乏合作交流;

能力方面:学生能够查找信息,但缺乏处理能力。

也许正是基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我才更好地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到极致,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3.关注目标――依据课改理念,对目标进行设计。

作为一名从传统教学转型为课改理念支撑下的“双师型”教师,我经过大量行业人才需求信息的采集与能力分析,已基本明确了导游专业适应职场需求的人才总体培养目标。在设计目标时,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实施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环环相扣,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打破专业理论课枯燥乏味的情况,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人文素养和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创业意识与能力。

4.关注教法学法――依据培养目标,制定教法与学法。

应根据行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围绕导游人员人才培养目标,依照学生学情分析,制定教法与学法。我在项目教学法的框架下采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讲练结合法。教师通过设置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制作精美有趣的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以故事形式的讲授让学生对专业文化产生兴趣。针对教法,本课时的主要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学生观看视频、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实现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5.关注评价――依据成果展示,设立多维评价标准。

传统的教学设计评价机制缺失,使得课堂比较沉闷,老师“一言堂”;而好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师生得以共同发展。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包括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表。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完成任务进行自评,然后进行小组间互评,最后由教师综合评价。评价时,师生共同讨论,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同时评判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学到了东西。

三、结语

我在课题研究的支撑下,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旨在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的教学模式。在此我把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和大家一起分享,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当之处,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教学专题研究篇4

【关键词】微专题;初中化学;教学;应用

初中化学学习内容多、时间紧、无作业、地位低,学生们刚刚接触化学课程的学习,面对茫茫的知识点往往找不到切入点,也很难构建起成熟的化学知识体系。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化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和思维体系。“微专题”强调围绕主干知识的一个中心词,设置立足于学情、考情,选择一些针对性强、切口小、角度新的微型专题,可以有效帮助解决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小问题、真问题和实问题。利用“微专题”设置教学内容,是既满足三维教学目标,又切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应用“微专题”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应用“微专题”有助于及时解决化学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设置“微专题”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某一个具体的化学问题。教师在吃透教材和课程目标后,根据学生能力、知识水平等基本情况对症下药,采取随堂“微专题”的形式进行“穿插练习”或“集中练习”,做好化学复习的查漏补缺。虽然“微专题”的主题是确定的,但其形式可以是多变的,可以是题型专题,也可以是知识点专题,还可以是练习中的易错题专题。依据以上几点总结出学习热点,设计类似“化学用语”、“离子的检验”等微专题,根据教学需要,每节课进行一个“微专题”教学,分别解决不同的教学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2.应用“微专题”有助于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微专题”设计的原则是把握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寻求找到一条主线把零散繁琐的化学知识串起,把各个知识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进学习技能的“迁移”,避免了学习的“碎片化”。因此,通过选择高频考点作为“知识节点”,围绕节点横向联系,设置有效、典型的“微专题”,把零碎的化学知识化整为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例如在化学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基本操作的学习中已经了解、接触了装置气密性检查的知识,随着所学仪器知识的增加,接触到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日趋多样,所用装置越来越复杂,因而有必要进行一次“装置气密性检查”微专题学习。

3.应用“微专题”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化学专业发展。“微专题”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确立并构建的,“微专题”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化学教师发现了解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通过对学生实时学习状况的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节奏,改善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交流,确保知识的有效传授。此外,“微专题”的设计过程也是教师二次学习的过程,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向结合,不仅拓宽了教师自身的知识面,也促进了其专业化方面的成长。

二、“微专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为依据,确定学习对象。课程标准既是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初中化学“微专题”应以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接收的知识为重点。例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初中化学学习阶段学生必做的8个实验活动,围绕这一课程标准,形成“8个学生必做实验”这一微专题,针对每一个实验逐一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能力;酸碱盐部分所涉及性质杂、反应多,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可依据该知识点,设计“离子专题”、“溶解性表专题”等微专题;铁、铜及其化合物,是初中化学中涉及面广、反应现象复杂的物质,可进行“铁、铜专题”学习。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的不同,导致每位学生对同一“微专题”的接受吸收程度不同。因此化学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学情,“微专题”的选择应以中档题为主,难度过大,大部分学生难以接受,而且解题耗时太长,无法达到教学目标;难度太小时,无法引起学生对专题学习的兴趣和重视。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师生有效互动。教无定法,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模式是否成功。在“微专题”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增加师生互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尤其增加学生说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提高学生参与率。例如针对“微专题”中例题的讲解,教师可安排学生先尝试讨论解题并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某些例题展开讲解,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做好教学反思。对“微专题”内容的及时巩固是决定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每结束一个“微专题”的教学,教师应当留两三道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微型专题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并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利用让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上黑板演练的方式,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并且依据答题效果的好坏来检验整个班级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教师的课后反思提供帮助。

总之,传统化学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连接并构建完整的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利用“微专题”进行有效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化学教学方法的不足。针对初中化学学习内容多、时间紧、无作业、地位低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微专题”教学,从教学大纲、学生反馈的问题、批改作业时发现的知识薄弱点出发,设置“微专题”,把过去的“基础回顾”与“随堂训练”有机地引入教学活动,改变以往授课过程的枯燥乏味和低效低下,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突破口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并矫正自己知识的盲点和病灶,帮助学生解决实在的问题,纠正错误,建立并巩固化学思维系统和知识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真正有效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惠富.巧用“微型”专题,提高化学复习实效[J].中学教学参考,2014(7):102-103

[2]施振伟.浅谈“微专题”在高三复习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4(11):34

教学专题研究篇5

关键词:文化专题;韩国高中;人民币

中图分类号:H1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CpiK项目实施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志愿者教师以搭档合作教学模式走进韩国高中课堂,帮助韩国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专题教学将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有机整合,是语言主体教学的重要辅助,也逐渐为人重视。钱币不仅具有流通之功效,还往往融合了本国文化精髓,是一张醒目的名片,成为当代国际交往中极具代表性的事物。讫今,我国业已发行了五套人民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壮大与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深,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日趋被关注。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深受儒学、佛学影响,又互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流通钱币背后的文化既有区别又有关联,亟待系统认识。选取韩国高中为研究对象,也是基于笔者教学实践,以期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助力。

一、文化专题与对韩高中汉语教学

搭档合作教学源自欧美,要求两名或两名以上教师结合个人优势为教学对象实施优质授课,分工与角色灵活多变。并非所有赴韩志愿者都能使用流利的韩语直接教学,因而在搭档合作模式里,其分工也以会话指导为主,提供地道的发音和交际环境。但单纯的会话指导难以充分发挥志愿者自身优势,进而文化教学也成了多数人的常规任务。这是外国师生了解华夏文明,提高汉语学习兴趣,增进同中国教师情谊的一大渠道。近年来,与国外汉语教学规模扩大相呼应,国别化研究呈现出井喷现象。诸如韩国中学教材文化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探讨中可得知,即便大部分书本能够注意文化导入,或依附课文,或补充注释,或单列一章予以专题叙述,但教材设计毕竟多考虑整体布局,讲求简洁,关于文化部分常以识记内容为要,并是多数韩国学生已认识、通晓的内容,欠缺升华。汉语难学,作为韩国高中近年才出现的第二外语,求索之路漫长,目前仍以兴趣培养为导向。中华文化精深博大,囊括万千,富有渗透力,文化专题应用领域广阔。

就教学对象看,韩国高中生在本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影响下,相对中国学生较内敛的个性,其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及宽广的视界给志愿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以满堂灌的纯语言教学为代表的传统模式并不适应当前教学发展潮流,建立互动、多元、趣味性的课堂才真正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一般而言,韩国高中可分为外国语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不同类型的课堂其专题教学情况不尽相同。专题教学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对肩负语言教学与文化交流重担的志愿者们而言意义非凡。它侧重将具有关联性,并能构成系统和层次的文化对象集于一炉,同时考虑学生身心特点,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要求,避免单一、枯燥的方式方法。而从某角度来说,文化专题课堂原则上还存在一位隐性教学对象,即韩国汉语教师,与之良好的沟通交流势必会提升其汉语水平与文化认知能力,完成志愿者本人的“第二教学任务”。在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中,汉语志愿者教师被亲切地称作“来自中国的天使”,其受欢迎度与善用专题教学不无关系。

二、汉语教学视角中人民币上的中国元素阐释

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视角中,并非全体文化对象都适用于专题形式。人民币上文字、数字、图案、花纹等符号,尺寸、厚度、质地以及现代防伪技术都能构成教学内容,人民币的诞生、发展历史又非三言两语可陈清。实物如何被纳入专题教学是由其自身所负载的文化功能来决定。

当今流通的人民币以第五套发行版为主,分纸币、硬币。从语言文字层面看,手写隶书“中国人民银行”简化字样居于正面,背面都借未标注声调的“ZHonGGUoRenminYinHanG”拼音。纸币正面面额还用汉字宋体如“壹佰圆”、“伍拾圆”等大写表示,“”三字则出现在每一类面额纸币中,饰以黑体。纸币背面右上角罗列蒙、藏、维吾尔、壮文字样。背面右下方还将黑体“年”字附在阿拉伯数字之后提示年份,与之相并列的还有篆章“行长之章”。我国三种硬币,“YiYUan”、“wUJiao”、“YiJiao”见之于正面,币制单位则各用黑体“元”、“角”来醒目,年份直接以阿拉伯数字单独出现,圆环面用“RmB”简写意味“RenminBi”。

中国汉字史源远流长,自甲骨文起,发展形成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形体,其文化品性孕育了一批金石墨客,一些书法作品具有重大史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堪称东方之神采。在日常生活中,标注金额又分大小写,大写有利于避免阿拉伯数字标记易被篡改的缺憾。“圆”、“元”本是同音字,习惯上都能用于表示人民币单位,其差异背后却又蕴含历史机缘。我国还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反映了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和谐的民族关系,显现出我国国情。《汉语拼音方案》发端于当代,古时并非如此,《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专著一起写就了音韵学的辉煌。

再如头像,第五套版都选择建国初期肖像,市场还流通的5角和1角纸币,则选取苗、壮、满、高山族等少数民族。梅花、、荷花、月季、水仙、兰花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里负有不一般的象征含义,深受推崇和喜爱,分别绽放在不同面额的纸币上。硬币则分为一元、荷花五角、兰花一角。图案也务求精美,融合了精湛绘画手法和手工雕刻凹版印刷技术,典雅大气。纸币背面图案筛选中华大地上富有代表性的名胜,一方面地跨东西南北,表现我国地域之广博,另一方面也从政治、文化因素来衡量。仔细透光观察某些纸币正面左下方和背面右下方的局部圆图案,可窥见二者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古钱币,昭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人民币还道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民族精神追求。透光观察出的古钱币,正反两面,一阴一阳,合为一体,鸣合《周易》理念。一个汉字可用不同的字体抒写,一句意思可用不同的民族文字说明,正乃“和而不同”的内在追求。特殊号段的人民币还具有较高的收藏潜力,如全同号“6666666”、“8888888”,因“6”、“8”在汉文化概念中属吉祥数字,此类全同号又罕见,故弥足珍贵。纸币颜色的取定也暗合中国人的心理喜好,百元红色代表热情、积极,五元紫色象征富贵。

总之,我国目前流通货币的文化特点即为包罗众多,凸出主流,传统与现代交融,并蕴含国民价值观和哲学追求。人民币作为文化专题对象,立之为基点,并在相应范围做知识拓展,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导入课堂,是适应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规律和要求的一次实践。

三、教学设计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注意教学内容的扬弃与教学原则设定。专题教学赋予了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汉语文化教学讲求以弘扬主流,易于为外国人所接受的那部分文化,因此在汉语教学视角中对人民币上的文化进行阐释时应注重教学对象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教师当以系统思维做依靠,通过语言文字分析、艺术欣赏等表层显现逐步过渡到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追求等内在的散发及拓展。同时尽量避免涉及有关敏感问题,但也该在心理层做些意外情况假定。避免文化专题陷入孤立、单调的泥淖,使其成为具有持续效应的教学形式,还应当注意融合类比分析。例如,比较纸币文字,韩纸币5000、1000面额的正面图画上还有繁体汉字,如“明堂”、“竹”、“室”,足见繁体汉字在韩国历史上影响之深;面额10000、5000、1000的纸币正面左上角和其背面在透光观察下能组合成一个阴阳鱼,而面额10000、5000的纸币左下方还附着若隐若现的阴阳鱼和“乾、坤、坎、离”四卦,都表明韩国人所注重的“易”文化观念。中韩两国文化联系既如斯紧密,对韩师生展开文化教学时,既要考虑到两国间的共性,也要分辨出差异。另外教师应认识到诸如人民币文化专题教学该是知识性与趣味性共存,文化同语言结合,帮助学生将文化认知转化为语言技能的过程。设计相应的语言教学,如发音练习、生词学习和情景会话,使专题具有粘合性。

其次,要求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具备开拓意识。据了解,志愿者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往往会吸纳互动、游戏等方法活跃课堂气氛,除却传统的板书,还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电视、互联网等辅助教学。有的教师考虑得更加周全,组织课外文化体验或将中国元素以文化才艺学习带入课堂,尽可能模拟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

再次,注意教学反馈与教学合作交流。志愿者队伍中有相当一批成员还是教学新手,短期的岗位培训与真实教学间毕竟存有差异,因此教学反馈与反思理当成为教师个人常态化的一项任务。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志愿者身份特殊,代表中国形象,其课堂内外言行举止极易被关注,教学能力强弱和教学效果优劣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这是汉语志愿者教师所共鸣的现实。但挑战即意味着机遇,成为一名合格的汉语志愿者,必然要有所为。与韩国教师的良好沟通、与志愿者同伴的经验交流,与当地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立合作机制,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仍将继续发酵,在韩高中文化专题教学方式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志愿者教师通过专题教学进一步梳理了中华文化,增强个人教学实践能力,也从比照中获得了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风土人情、文化观念的认识,构筑出国与国交流的桥梁。逐步加强关于专题教学的研究,把握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规律,具有颇丰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08-01.

教学专题研究篇6

关键词:会计教学改革教学观念

一、会计专业概述

会计专业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又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会计学是以资金的流动为研究对象,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对企事业,机关单位和其它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

在发展中国家,会计专业一直是十分热门的一个专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剧增,于此同时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好的会计人才对经济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如何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中,但是目前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还不是十分成熟,正处于不断完善中。

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的学生刚进入企业时,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知识比较滞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是不能到达要求,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困扰。其实造成这种企业需求与学生实际能力之间相矛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用一下几点来归纳。

(一)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大部分院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在课堂上,老师一味的采用讲授的形式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对知识的接受完全靠老师的讲授,双方之间严重缺乏互动,这种满堂灌的方式是知识教学的大忌。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教师对知识传授的不足往往产生矛盾,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得不到满足,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长期下去,课堂上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情绪低落,旷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课堂学习形同虚设。

(二)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观念延续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应用性理论教学而忽略基础性理论教育;在强调专业知识的同时却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却忽略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方式根本不足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认识,不能培养出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编制分录和编制报表,但在实际工作中碰到课堂上未教授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变的问题时就会缺乏独立分析思考及创新问题,到最后什么也做不了。说到底这种方法没能使学生掌握积极主动处理事务能力。

(三)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合理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是我国院校会计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比如在课程设置中偏重了专业课程而忽略基础教育课程和一些辅助课程。会计专业的课时分配比较多,而经济管理及信息使用等辅助课程分配的很少,内容比较固定,这些课程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学生的知识面变得狭窄,很难适应新时期新准则对会计人员的素质的要求。

三、会计教学改革的方式

正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如此多的问题,为提高我国会计教学水平,会计教学亟待实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会计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与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会计课程设计局限性太大必须打破这种局限性才能拓宽学科的视野,形成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在现代社会中,会计学是一种很重要的商业语言和工具,它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这种专业性是为经济社会生活提供服务的,必须从多个方面(社会、经济、文化)中认识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大人文科学的比重,科学分配文科、商学与会计学科课时。课时分配之后,还要加快教材体系的建设,教材的内容不能过于陈旧,当前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编写一定要结合实际不能滞后,另外还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具有会计专业鲜明的特点。

另外,实践教学活动也必须大力推广。实践教学的加强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并且改进其实验教学;第二,增加学生会计实习实践,培养学生思维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第三,进行网络化实践教学,推进会计信息化发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会计教育的改革

学生是接受会计教育的主体与对象,培出优秀的会计人才是会计教学的终极目标。对学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方向,能时刻提醒学生的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职业规划、职业环境认识、就业现状、职业素质要求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并且让这些明确的目的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之中,让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这种思想能使学生变得消极。兴趣能让学生鼓起干劲学起东西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还要适当的制造一些学习的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在学校里面比较安逸,生活学习都比较松散,适当的压力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

(三)对教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师道,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者必先收到教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教出学生素质的一个参照,即是学生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具体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老师的思想素质是指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有献身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操;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师的立身之本是良好的道德品质素质,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知识素质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理论知识;心理素质要求教师精神饱满,心胸广阔,诙谐幽默善于应变调节课堂气氛,使教书育人不在是死板的流程。

参考文献:

[1]张伟.浅述如何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财务管理

[2]石本仁.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J].会计研究,2009(9)

教学专题研究篇7

关键词:语文专题语文研究性学习《专题》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围绕“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核心,苏教版语文教材设置了10个专题。从选材上看,这10个专题范围非常广,和自然、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课外知识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传承我国乃至世界优秀文化知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语文教师进行研究究性教学提供了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专题的教学与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于课内,成于课外,针对《专题》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专门的课外延伸,并把课外所得更好地应用到学习之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呢?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做好指导员

1.引导学生选择“专题”中的相关研究内容。十个“专题”的内容应该说内容丰富多彩,“专题”研究性学习最难的可能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开展研究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课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新颖性原则。不能重复教材内容,要在原“专题”深度和广度上动脑筋。二是实际需要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不像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三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能力研究,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合学生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的方式。对于《专题》“研究”,学生往往怀着仰视、不敢涉足的心态,自己的研究能否超越教材?怎么去研究?常觉“斗大西瓜无从下口”,眼见远方灯塔却不知路在何方。此时教师要指点迷津,告知学生如何根据各《专题》不同特点查阅文献资料,如何调查研究,如何分析研究资料,如何表述成果,等等。如在对《汉字》专题进行指导时,针对出现的网络新词(如“打酱油、宅女、宅男”等),可让学生借助网络对汉字开展拓展研究,研究课题就可定为“网络新词研究”,可研究为什么出现网络新词,网络新词含义,对网络新词看法,等等。

二、做好服务员

在《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教师的服务主要指两方面:一是物质层面的服务,二是技术层面的服务。

物质层面的服务较简单,只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学生在开展活动中所遇到的物质设备、资金等问题就行。技术层面的服务主要指教师根据学生品德、心理、个性等不同,进行相应的辅导,以保证研究活动顺利开展。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如研究“长城”专题时,可能涉及对长城价值的认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感情,对秦始皇的评价,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

三、做好监督员

初中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等特点,在研究活动中,往往开始热情高,后来热情逐渐消退,尤其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一蹶不振,因此学生的《专题》研究方案一旦确定下来,就要有序、有效地推进。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天做什么,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等等,都需教师督促。如《荷》专题确定了“荷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课题,拟定怎样的研究方案、每一步的实施时间、最后的总结报告等,教师都要检查。只有严格督促,才能保证研究的有序、有效。当然,在督促管理中,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也有其自身特点。它往往是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从教师管理为主到依靠学生自我管理,由单纯的校内管理到校内外的全程跟踪管理为主。

四、做好保管员

一项专题研究活动,凝聚了学生许多心血,积累了学生许多智慧。活动结束后,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以供展示。展示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卡片、笔记、黑板报、手抄报等都行。如在教学《荷》这一专题时,我要求学生或独立或合作出好一期以“荷”为刊名的手抄报,搜集关于荷的名句的资料,把这些材料在班上展览,通过交流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学会补充和完善。展示后,把一切都保存下来,作为学生美好的记忆,为后来研究者提供范本,并为下一个课题研究积累经验。保管的材料包括:开题报告和开题申报表,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表,搜集的文献资料、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者的心得体会,等等。

在《专题》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尝试,它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教好语文专题,更要发挥专题知识的延伸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专题时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更多、更实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

教学专题研究篇8

关键词:幼教钢琴教学;改革思考;即兴伴奏;教学评价

钢琴是幼教专业音乐教学中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专业技能性强。笔者试从幼教专业的特点入手,结合五年一贯制教学对象及常见教学现象,对幼教专业钢琴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行们探讨,以期更有利于幼教专业的钢琴教学,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教学改革首先应是教学思想观念的改革,然后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考试方式的改革。

一、明确目标更新观念

幼教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突出“师范性”,防止向“专业化”看齐。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要“偏重基础训练,加强键盘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偏重基础训练,是指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掌握钢琴演奏的基础知识;加强键盘实践,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键盘实际能力,即演奏能力和伴奏能力。教学中可通过教材的适当选用,在钢琴课中加进伴奏指导,要求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伴奏实践等方法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比如:当学生弹到拜厄时,已涉及到伴奏形式了,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分析伴奏的形式及所适合的儿童歌曲,为学生掌握即兴伴奏奠定基础。

二、提高能力创新模式

(一)教材的改革

合理地选用教材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因此,幼教专业钢琴教材的选用应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既要考虑整个教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又要突出实用性的特点,在此原则的基础上,对教材的选用,应注意几点。

以中小型乐曲为主,古今中外各种风格的作品应均有涉及。幼教专业钢琴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通过钢琴基础课的学习,扩展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本原则的指导思想即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代表作品的学习来了解音乐的不同风格及民族特色,丰富其音乐修养。例如:巴洛克时期可通过巴赫的作品,进行复调技术训练;浪漫派以后的各个作曲家,各种不同体裁的钢琴音乐具有丰富的内容,各民族乐派的代表作又鲜明地体现了各民族典型的音乐风格等等。之所以选用中小型乐曲为主,是因为学生的程度不会很高,以其所能达到的技术难点为“度”,争取让学生都有所涉猎。

(二)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一对一”个别授课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的局限性,幼教专业教学可尝试采取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前三年以集体课为主,后二年以小组课、个别课为主。所谓集体课,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集体课教学,主要讲授钢琴演奏以及钢琴的基本知识、伴奏的基本知识、教学法内容以及钢琴作品的分析等。这些钢琴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在大课中一次性讲述,省去了教师对每个学生讲授的无谓的重复,而且可讲授得更系统,更有条理。很多学生一起学习,可引导其讨论,启发其思维,形成互帮互学之风。

(三)教学评价的改革

目前,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演奏考试式”,每学期期中、期末进行,考试的内容是演奏练习曲和乐曲各一首,由教师当场评分。这种考试只能检查学生对演奏技术的掌握情况,虽然给学生提高演奏能力提供了锻炼机会,但不能代表其运用钢琴为教学服务的工作能力。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可尝试以下两个部分的结合:

1.钢琴演奏及视奏考试。在传统的演奏练习曲、乐曲各一首的“演奏式”考试基础上加进视奏考试内容(视奏曲目的程度比考试的乐曲程度低两个层次左右),检验其演奏及视奏的能力,由教师当场评分。这种考试既检查了学生的演奏技术学习情况,又能检查学生在短时间内分析乐曲风格及钢琴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2.即兴伴奏能力考查。即是要求学生为同学弹声乐考试伴奏,由钢琴和声乐老师共同为其评定伴奏分。这样既解决了声乐考试中伴奏难找的问题,又给予了学生伴奏实践及检验的机会,综合考查了学生运用钢琴的伴奏能力。通过每学期的这些考核与考查,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已有的知识,给予其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形成各种工作能力,为将来的幼教工作作好准备。

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它的内涵是必须从塑造教师人格做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起着身教与楷模的作用,在钢琴教学中,师生关系就是师徒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人格的塑造尤显重要。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为更好地实现幼教专业钢琴的教学目的,幼教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探索经验,逐步摆脱不适合幼教专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模式,走出一条有幼教专业特点的新路,为幼儿音乐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师资。

【参考文献】

教学专题研究篇9

关键词:会计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的资源缺乏

(1)实践课程缺乏

当前很多高校对会计实践并不重视,导致教育体系中设立的实践课程偏少,其学时大大少于理论课程,一般一个学年才会设立一个实践课程。同时实践课程的学分也很低,一般为1-2分,然而理论课程的学分能高达4分。并且设立的实践课程内容单一,大部分都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像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科目的实践课程容易被忽略。

(2)实践教师团队缺乏

一般高校不会专门成立实践教师团队,通常选用教授理论课的老师对实践课程进行监督指导。但是教授理论课的老师并不能分出大量时间在实践教学上,并且在实践教学上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同时他们也不会有太多精力去亲身实践,很容易让已有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但如果能成立专属的实践教师团队,他们将专注于实践教学,会有大量精力及时间去设计让学生真正受益的实践方式,教学水平也将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3)实践技术缺乏

许多高校都没有引入比较高端的实践技术,目前我国高校的实践大多停留在手工帐核算实验或者简单的会计电算化。这些简单的实践技术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实际,不能为学生模拟一个真实的会计环境。学生在这种不明晰的会计环境下进行实践,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学生本身的积极性都不会有提高。

2.实践与理论脱节

实践教学在高校中由于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实践课程中都不会精益求精,大多都抱着合格万岁的心态。老师仅是将实践课程的程序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重结果不重过程,让实践教学虚有其表。但由于实践课程过少,加上现有实践流于形式,学生不能快速有效地将实践与理论配对,形成了实践与理论“两极分化”的局势。

3.实践与社会脱轨

目前的实践教学局限于基础数据的处理,在已有的实践课程中,大多数给出的业务信息都是现成的,并且都是简单基础的业务,不能反映实务的灵活性和复杂性。但在社会实际中,会计人员第一手拿到的不会有现成的信息,只有一张一张的单据,并且经常会发生突发状况,不会像实践中设立的基础业务那样一成不变。

二、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所谓“实践出真知”,讲的就是在实践中能悟出精髓。会计实践也如此,在会计实践中,学生能快速发现自己没有理解的地方,也能将理解了的知识再次进行巩固,实践是一种对自身所学知识进行快速审阅的方法。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理论知识是如何运用到实际业务中去的,联合实际,学生也能探索出有些会计处理方法的原因,这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

2.有助于培养管理型人才

实践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反应能力,这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能力。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不是空有一身知识的“移动教科书”,而是能掌管大局,理智应对的管理型人才,这就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实践,学能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度,加强自己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同时也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将会有明显提升,为成为管理型人才打下基础。

3.有助于快速融入社会

会计学子从高校到融入社会需要一个过渡期,因为社会环境与高校不同。在高校里,学生面临的所有业务和交易,都出现在教科书上,有现成信息有步骤有答案,还可以向老师咨询。但一旦迈入社会,就会面临“信息需要自己提取、问题需要自己解决”的境况,很多学生会一时难以适应。但在高校里的实践可以缩短融入社会的时间,因为有效的实践体系将会模拟会计实际环境,可以让学生提早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

三、对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1.提高实践课程学分及比重

目前,高校的当务之急是调整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调增实践课程的平均分以及调增实践课程的数量,让学生及教师逐渐地了解到会计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摒弃以前那种随意的心态,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去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去运用所学知识,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设立eRp沙盘模拟教学

eRp沙盘模拟是一种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可以说高度还原了真实的会计环境。eRp沙盘包括了6张沙盘盘面,代表六个竞争企业。每张盘面上都分设了基本的职能中心,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人设需要分配工作。eRp沙盘模拟了持续经营的实际过程,学生可以从市场分析,制定策略,财务处理等各方面领悟到会计处理方法是如何渗透到每个程序中的,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提供稳定有效的实习岗位

目前高校对会计学这个专业还是会定期提供实习岗位,但是大多数提供的实习岗位要么就位于学校内,仅是提供一个电算化的模拟软件,要么就是在学校以外的实习基地。这些都不能模拟真实客观的会计环境,并且不能长期稳定地提供实习岗位。高校可以寻求信誉较好的企业,同他们签订定期的实习协议,双方各自提出自己的要求后达成一致,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有效的实习岗位,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教学专题研究篇10

关键词:专业数学教师;发展方向;研究

我国数学教育开展较早,但是并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理论体系,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较为单一,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专业数学教师是直接为学生传道授业的工作者,数学教师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间接提升我国数学的整体水平。

一、专业数学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学校制定的制度过于普通化,真正可以推动数学教师专业进步的措施可执行性不强。尽管学校在推动数学教师专业上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但是很少根据相关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很多制度上存在着不够细化的问题。另外,学校对数学教师的评估方式和奖罚制度过于简单,无法真正调动数学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大多数学校制定的制度很难落实到个人。尽管学校相应部门会对制度进行监管,但是整体力度很低,从而造成教师无所谓心态,间接阻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解决对策

1.重视自我学习

专业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当是教师的一种自觉,教师要有着极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必须坚持热爱所进行的数学教育活动,通过长期不断地自主学习,提升数学教学整体水平。专业数学教师在自我学习过程中,不要为了追求片面的教学成绩而学习,要积累相关的经验,重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好地融会贯通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完善相关制度

学校制度的完善,能够有效引导数学教师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学校应当推行更加完善的制度,确保每一位数学教师能够完成一整轮的数学教育课程,这能够促进专业数学教师知识面更加广泛。同时,学校要成立相应的数学教研组,根据教师的基本情况,确切制定好针对性的专业方案。另外,学校要加大对数学教师的监管力度,明确奖罚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本校专业教师培训课程编写工作,应当由资质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执行,通过编写针对性极强的题目,来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平。

本文根据相关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为新环境下专业教师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数学教育基础事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