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老人护理的培训十篇关于老人护理的培训十篇

关于老人护理的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6:05

关于老人护理的培训篇1

通过此次培训,能掌握相关的养老护理基础知识、技术护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的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

1.老年护理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2.生活照料

3.技术护理

4.康复护理

5.心理护理

三、培训要求与培训内容

1、护理的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a.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b.老年人的护理特点

c.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d.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e.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

f.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知识

2、生活照料

(1)通过本章节培训,学员能够了解清洁卫生、睡眠照料、饮食照料、排泄照料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及生活照料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掌握并熟悉生活照料的操作步骤。

(2)培训内容

a.清洁卫生

b.饮食照料

c.排泄照料

d.安全保护

3、技术护理

(1)通过本章节培训,使培训对象熟悉了解技术护理的理论知识,掌握熟悉给药、观察、消毒、冷热应用、护理记录、临终护理等技术护理操作步骤。

(2)培训内容

a.给药

b.观察

c.消毒

d.冷热应用

e.临终护理

4、康复护理

(1)通过本章节培训,培训对象能够了解肢体康复的主要内容,作业疗法的原理,掌握被动运动和作业疗法训练的操作步骤、训练方法,指导老人合理使用健身器材及主要功能,组织适合老人的闲暇娱乐活动。

(2)培训内容

a.肢体康复

b.闲暇娱乐活动

5、心理护理

(1)通过本章节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初步了解造成心理异常的原因及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观察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变化及疏导技巧,掌握与老人沟通,协调及情绪疏导的具体方法步骤;指导老人的人际交往及情绪自救的方法;初步掌

握临终关怀技巧。

(2)培训内容

1.理论知识

2.心理异常

3.心理的定义

4.心理异常的含义

为了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推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宿政发〔**〕131号)要求和省民政厅、财政厅《**省

养老护理员培训实施方案(**-**年)》(苏民福〔**〕24号、苏财社〔**〕165号)、《**省省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苏财社〔**〕224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年,计划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220名,中高级130名。全市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90%以上。

二、培训方案

(一)培训对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包括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农村敬老院、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人员。

(二)培训等级:培训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三)培训机构: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由具有符合条件的学校承担,中、高级养老护理员由省民政厅委托相关机构组织培训。

(四)学时要求:初级不少于180个标准学时。

(五)培训内容

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

(1)尊老敬老,以人为本;

(2)服务第一,爱岗敬业;

(3)遵章守法,自律奉献。

2.老年护理基础知识

(1)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2)老年人的护理特点;

(3)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4)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5)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

3.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1)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知识;

(2)劳动法的相关知识;

(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4.安全常识(讲座)

(六)培训教师

应具有本职业或相关专业较丰富的知识、实际操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的教师应具有中级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考核与鉴定

培训的考核和鉴定按照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大纲》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具体由培训机构向考核和鉴定机构申请,统一组织考核和鉴定。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参训

各县(区)民政部门负责做好培训报名、组织参训等管理工作。各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人员必须全部参加岗前培训。各县(区)民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员应及时统计上报,市民政局按月汇总,并安排市

培训机构适时组织培训。需参加省厅中、高级培训的,根据省厅通知要求,由各县(区)民政部门一次性申报,市民政局汇总上报省民政厅后,由省培训机构分期安排培训。

(二)经费保障

1、补助标准。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经费参照省补助标准执行,每人1200元,包括培训、食宿、鉴定等费用。由市、县民政部门从省补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中支付。

2、与培训合格率挂钩。培训机构要确保培训合格率(职业资格认定通过率)不低于90%,如低于90%的,则按照比例扣减培训经费。

3、中、高级培训经费,按照省民政厅有关培训通知要求执行。

(三)实施时间

全市护理员培训从**年5月起实施,并实现常态化。根据各县(区)新增护理员情况,由市民政局统一组织开展培训。有条件的县也可以自行组织培训。

(四)相关要求

1、各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人员必须符合养老护理员任职资格的基本条件(年龄50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身体健康),并要全部参加岗前培训,未经过培训的,不得安排上岗。

2、各县(区)民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员应严格审核把关,符合任职资格基本条件的应及时统计上报,参加岗前培训;不符合任职资格基本条件的不得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3、培训学校要认真组织,只要有培训需求,就要及时安排培训,确保全市新增护理员能够及时得到培训;同时,要坚持教学标准,保证培训质量,真正让参训人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并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不断提高全市养老护理

关于老人护理的培训篇2

1.1对象根据荆楚理工学院安排的20所实习医院间隔抽取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相关人员392名。纳入标准:直接从事老年护理和护理照料的人员。临床医院选取的是目前以老年病人为主的呼吸内科和心血管内科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社区卫生机构是从事护理工作的社区护士,养老院是从事老年人护理的护士和照料老年人生活的养老护理人员。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制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表。被调查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及工作单位。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老年护理培训意愿1项(非常愿意、愿意、一般及不愿意,单项选择)、老年护理培训目的1项(单项选择,提高工作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上级要求、增加社交机会及不愿意落后别人)、培训时间1项(单项选择,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培训方式1项(多项选择,系统培训、短期培训、业余自学、经验交流、专题讨论、调研考察及其他)、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1项(多项选择,工作繁重、领导不重视、经费不足、没有时间、学和不学一样、家务重及其他)、老年护理培训内容1项(多项选择,护理保险、护理法学、人际沟通、社会福利、社会学、老年护理心理学、老年护理伦理学、老年康复学、老年营养学、老年精神护理学、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研究、老年生理与病理、老年用药护理、老年健康评估、老年健康教育及老年健康管理,每项选择为需要、不需要,以需要为评分标准)。

1.2.2调查方法选取荆门市三级医院15名护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名社区护士及养老机构5名养老护理员通过预调查,间隔2周后重测,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94,内容效度0.93。在2013年6月实习前由项目组负责人对荆楚理工学院2010级护理本科班实习并参与本次课题项目的18名学生进行统一培训,18名学生分别在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实习,由18名护生在实习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于2013年10月—2013年12月以方便抽样的方式现场发放问卷,并解释调查目的,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软件输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被调查者一般资料392名被调查者均为女性,年龄20岁~65岁(32.33岁±10.17岁);学历:中专以下18人,中专89人,专科168人,本科及以上117人;职称:无职称31人,护士157人,护师117人,主管护师及81人,副主任护师6人;护士执业资格:无资格43人,有资格349人;工作单位:临床医院229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1人,养老机构32人。

2.2被调查者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老年护理培训意愿:非常愿意82人(20.9%),愿意226人(57.7%),一般66人(16.8%),不愿意18人(4.6%)。老年护理培训目的:提高工作能力214人(54.6%),更新专业知识136人(34.7%),上级要求22人(5.6%),增加社交机会9人(2.3%),不愿意落后别人11人(2.8%)。培训时间:半个月47人(12.0%),1个月82人(20.9%),3个月164人(41.8%),半年78人(19.8%),1年21人(5.4%)。培训方式:系统培训284人(72.4%),短期培训265人(67.6%),业余自学181人(46.2%),经验交流256人(65.3%),专题讨论218人(55.6%),调研考察185人(47.2%),其他23人(5.9%)。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工作繁重274人(69.9%),领导不重视174人(44.4%),经费不足214人(54.6%),没有时间228人(58.2%),学和不学一样67人(17.1%),家务重142人(36.2),其他35人(8.9%)。

2.3老年护理培训内容排列前5位分别是:老年护理心理学307人(78.3%),老年营养学290人(74.0%),人际沟通284人(72.4%),老年康复学283人(72.2%),社会学241人(61.5%),其次是护理法学237人(60.5%),社会福利206人(52.6%),老年护理伦理学195人(49.7%),老年用药护理192人(49.0%),护理保险184人(46.9%),临终关怀182人(46.4%),老年健康教育177人(45.2%),老年精神护理学163人(41.6%),老年健康评估136人(34.7%),老年健康管理125人(31.9%),排列最后2位是老年生理与病理116人(29.6%)与老年护理研究52人(13.3%)。

3讨论

3.1老年护理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本调查显示,从事老年护理人员培训愿意很高(78.6%),与周晓艳等调查结果类似,低于张显碧等调查结果,可能与他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有关。高培训需求为对从事老年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调查显示,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工作能力(54.6%),与邓荆云等调查结果一致,也反映我国目前从事老年护理人员的技能有待提高。本调查显示,参加培训的时间比例最高的是3个月(41.8%),培训方式比例最高是系统培训(72.4%),与张显碧等调查一致,认为最好是半脱产方式,利用工作间隙进行学习,对函授和自学的方式认为自己不能达到学习目的,同时也担心会影响经济收入。对于培训方法认为最好有指导老师讲解示范,通俗易懂,学以致用。政府在护理员培训方面给予宏观引导与支持(如培训经费),并能与就近的地方高职院校加强相关专业指导与培训。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培训,最好采用多种培训手段,案例教学法、多媒体仿真标准化病人Simman教学系统,构建远程网络教学平台并形成网上知识库,理论与实践培训同时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本调查显示,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主要是工作繁重(69.9%),其次是领导不重视(44.4%),说明目前养老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重,政府部门要加大养老护理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护理队伍素质,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关于老人护理的培训篇3

1.1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遴选程序

采取个人自荐和科室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科室根据各层次人才的遴选条件,择优推荐,填写医院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对象推荐表,并附相关材料,上报护理部。

1.2护理部审核

由护理部对申报人条件进行审核,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理论考试,根据各层次人才的遴选条件,确定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名单。最后,公示无异议后,正式启动医院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我院共有1847名护理人员,选取了126名人员列入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其中后备人才78名,中青年护理骨干42名,高级老年护理人才6名。职称:护士及护师84名,主管护师36名,副主任护师及主任护师6名。

1.3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养目标

通过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制度的实施,在护理队伍中选拔一批在老年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和护理管理上综合发展的老年护理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性强、素质高的护、教、研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梯队;培养和引领团队、增强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提升科室内涵质量,并致力于老年护理研究,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能参与医院医疗、医技、护理、药剂等学术探讨,参与或承担老年护理相关课题研究的科研与教学人才。

1.4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养

1.4.1后备人才

(1)培养目标:能够准确评估老年人活动能力和环境,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具有适应医疗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老年人及家属提供个性化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为老年患者提供个体化护理。(2)培养内容及方法:以老年护理核心能力为导向,理论培训以个案护理、床边交接班、疾病讲堂等方式进行培训,鼓励其独立完成护理工作,并予以反馈和正向指导。老年护理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老年人安全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用药护理、喂食法、叩背祛痰法、卧床老年人床上擦浴与洗头、便秘的处理、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等。培训方式有课堂讲解与多媒体演示、模拟练习、现场操作展示、通过网络平台自学等。每月第1周与第3周的周五进行培训,每次1~2h,每人次培训30学时。由高级老年护理人才及科室主任根据所在科室老年患者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授课。

1.4.2中青年护理骨干

(1)培养目标: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具备应急能力;能够对护理员及其他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完成对护理对象的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和方案、进行健康教育等工作。(2)培养内容及方法:培养方式包括参加医院组织的老年业务讲座,并作为授课人对后备人才进行授课,外出进修学习,每人3个月,每人至少参加1次老年专题研讨班。理论培训内容包括机体老化的理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老年人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感官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人文知识与技能等,共30学时。技能培训采取情境模拟训练的方式,以提高应急服务能力为主,在急救操作中,引导护理人员独立思考不同的救护措施以及科学分工和配合,培养综合急救能力。

1.4.3高级老年护理人才

(1)培养目标: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以整体责任制护理模式处理老年人的复杂问题,提供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高级专业护理服务;协助护理人员在医院、养老院或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建立联系。(2)培养方式:培训周期为1年,培养方式如下。①依托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每年参加至少3次国内老年医学相关专业学术交流;②开展老年护理领域的科学研究;③承担院内老年患者疑难护理问题的会诊;④每季度到老年护理院进行调研。

1.5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训质量评价

成立考核评价小组,考核小组由5名人员组成,包括2名护理部主任和3名科护士长。考核评价小组负责全面监督和考核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情况。通过查看相关材料(包括制度、计划、原始记录等),评价培训和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核、现场答辩等方式,评价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是否达到培训目标。

1.6效果评价

1.6.1护理人员的科研成果

比较培养前、后,老年护理人才梯队成员发表老年护理相关的论文、课题立项、出版书籍、申请专利的数量。

1.6.2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

由考核评价小组建立老年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考核题库,后备人才与中青年护理骨干以相关基础知识为主,高级老年护理人才以前沿知识为主。①理论考核:每个层级的理论知识考题设立难易程度相当的2份试卷,分别用于培训前和培训后的知识考核。每份试卷均包括100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②技能考核:编写老年护理技能操作题库,每名护士按规定时间到护理操作室抽签考核老年护理技能,参考护理操作流程及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满分100分。

2结果

培训前,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为(76.2±4.5)分,培训后为(87.6±5.6)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78,p<0.001)。

3讨论

3.1老年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我院开展的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分为后备人才、中青年护理骨干及老年护理专家3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弥补了在职护士在老年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由表2可见,老年护理人才梯队人员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0.001),且老年护理相关的论文、课题立项、专利等科研成果增多,为开展老年科研、提高老年专科护理质量奠定了基础。在老年护理人才梯队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中,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激发了各层次人员对老年护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临床护士护理观念转变,促进临床护理向专科护理发展,使老年护理工作系统化、程序化、专科化,护理技能规范化、标准化、专科化,体现了临床护理服务必须充分体现专科特色这一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护理人员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助于确保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老年患者因多病共存、一病多症等特点引起的复杂的病情变化,为老年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从而降低护理风险。

3.2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了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在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中,除了注重对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注重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培训。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观看录像《为自己工作》、学习南丁格尔精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等形式的活动,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软技能,促使他们更好地落实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从而拉近老年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结果显示,培训后,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由(76.2±4.5)分提升至(87.6±5.6)分(p<0.001)。

4小结

关于老人护理的培训篇4

【关键词】老年;护理员;专业水平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问题和重大的社会问题。据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提供的数据,目前,社会上约有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的人才需求。养老服务业为社会创造出众多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受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不大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从全国各地养老服务调查情况看,现有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低,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其业务技能通常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我院作为河南省首家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本研究旨在对我省从事养老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现状水平进行调查,为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的养老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取便利抽样,于2011年10月对参加河南省首批养老护理员培训的来自郑州、许昌、鹤壁、南阳、信阳、开封、焦作、三门峡8个地市75家养老机构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为93.3%。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2部分,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护理员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等;专业水平现状主要包括文化程度、是否有医学学习背景和是否接收过有关养老护理的培训等。由研究者亲自发放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让学员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

1.2.2资料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养老护理员专业水平采用频数和百分率来表示。2结果

112名研究对象中,年龄在21-57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8.61±9.69岁;研究对象以女性为主(占90.2%);婚姻状况:87.5%已婚,8.9%未婚;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学历42人(37.6%),高中或中专学历的52人(46.4%),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8人(16.4%);27.7%的研究对象有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12.5%护理员刚开始涉足养老护理工作,工作时间不到1年;大部分的研究对象没有医学相关专业的学习背景(占75.0%);69.6%的研究对象没有接受过养老护理的相关培训。3讨论

关于老人护理的培训篇5

规范化的专业培训有助于快速提高妇科病房低年资护士的专科知识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通过对本科室低年资护士采取“以老带新”方式进行规范化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临床综合护理能力,以期能达到独立当班,保证护理安全,加速患者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低年资护士;专科护理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18-01

妇科病房专科性较强,对护士的专科知识要求高。而一些“低年资护士”因其缺乏工作经验,且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往往会影响护理质量[1]。为使年轻护士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妇科临床工作,我科对低年资护士实行“以老带新”临床培训工作,从而希望更好地提高年轻护士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妇科低年资护士,包括新进护士或者轮转新入科护士。

1.2培训方法

1.2.1制定培训目标:

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指引下,以病人为中心,对护士进行全面地优质护理相关内容及专业知识的培训。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护理,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给病人提供周到的生活护理、细致的人性化护理,到位的专科护理,做到生活护理和专科护理相结合,生活照顾、病情观察和临床护理不分家。掌握妇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常用急救技术,能够独立地完成临床工作,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2]。

1.2.1.1基础培训目标:

熟悉优质护理的一系列服务要求及流程,掌握妇科病房的各项规章制度及专科护理操作,掌握妇科各常见疾病及紧急情况处理措施,掌握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评估及方法等。

1.2.1.2实践培训目标:

掌握妇科基础护理工作及常规护理操作技能;掌握各班次工作职责并能胜任各班次工作;能独立完成本专科护理,掌握护理病历书写要求。

1.2.2选择培训老师:

在科室护士长的带领下,通过“以老带新”的方法,选择临床经验丰富、专科理论知识及技能扎实、护患沟通能力良好、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师职称以上老师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导师制带教的作用,提高规范化培训的实践效果[3]。初期安排与带教老师一起搭班,结合各个班次常规工作及重点工作内容进行讲解,有利于低年资护士遇到问题能及时提出并给予解决,并发现低年资护士的问题给予指导。带教老师通过专科理论知识、操作考试、护理查房、个案分析、临床能力评估等等,对低年资护士的专科护理能力进行系统分析与客观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需加强培训的地方,并据此及时调整培训计划。

1.2.3制定培训计划:采用“阶段目标教学法”进行培训:

“阶段目标教学法”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它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层层分解、环环相扣的教学目标为主线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4]。根据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知识及护理常规等制定培训及学习计划,包括周计划、月计划。列出各阶段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自学内容和培训内容,培训形式有每周一、周五早会学习、每月业务学习培训、不定期护理查房等,由带教老师督促学习和落实,护士长不定期检查,及时了解新护士理论学习进展和技能掌握程度,使培训有依据、有标准、有落实、有反馈。

1.2.4培训内容及方式

1.2.4.1基础培训:第1阶段(第1-2周):

新入科当天由护士长介绍科室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低年资护士培训模式,并进行专科专题讲座;第2天开始由带教老师进行带教,主要目标是熟悉科室环境,强化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知识、手术方式及护理要求,做好病人入院评估及宣教,培养妇科病房护理人员基本素质。

1.2.4.2专科培训:第2阶段(第3-8周):

由带教老师对妇科常见疾病史的采集、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肿瘤清扫手术、阴式手术等术前各项准备及健康教育内容指导、术后患者的护理步骤与流程、异位妊娠等突发紧急情况的抢救处理进行专题讲座。涉及专科知识技能、专科管理、感染控制、病情观察、风险评估等,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低年资护士对妇科麻醉和手术方式要有确切的观察与了解,并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问题。主要目标是掌握生活护理班、治疗班、办公班、早班、中班、晚班、夜班的职责;夜间急诊患者接诊、处理流程;能独立进行妇科常用的护理操作,如会阴护理、阴道擦洗、导尿、腹腔镜操、盆底功能锻炼、输液泵等操作及术前术后宣教;熟悉妇科危急重症的抢救流程、观察、护理要点;学习各项应急流程。

1.2.4.3实践培训:第3阶段(第9-12周):

主要目标是在带教老师的监管下单独分管病人的日常护理,完成各个班次的工作,独立做好护理病历的书写,进一步掌握妇科危急重症的抢救流程、观察、护理要点,通过不同时期病人护理的横断面进行床边护理能力评估及考核,深化专科护理内涵。

1.2.4.4预见性护理能力培训:

一般认为,“预见性护理”是护士综合运用医学知识,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与判断,找出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和干预措施,实现对护理风险的有效防范[5]。我科室根据从病人入院、手术前、手术后、特殊用药(化疗等)、出院前等各个环节制定出病人健康教育评估表及妇科专科护理记录单,内容涉及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生命体征动态监测、腹痛及阴道出血观察、术后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等,促进年轻护士全面及时观察病情变化,综合分析,预见性地对于风险因素及时干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1.2.4.5急救能力的专项培训及情景模拟训练:

将急救能力培训分为单项操作培训和选项操作培训。单项操作一般为医院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急救技术操作(徒手心肺复苏、吸痰、吸氧)和急救仪器的使用(简易呼吸器、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输液泵、注射泵)。选项操作是科室护士长根据本科的专业特点选择急危重病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6],如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紫杉醇化疗过敏休克、硫酸镁保胎治疗观察等制定抢救流程,并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单项操作练习熟练以后方可进入情景模拟训练。利用业余时间在科室练习,由几位低年资护士分别轮流扮演病人、家属、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反复演练,直至熟练。带教老师在旁观看并给予点评指导。

1.2.5考核:

考核周期为每月进行,考核方式分为理论和操作考核。由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对包括护理部和大科在内的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全面了解培训的效果以及培训中存在的重点问题,督促改进并提出下一步培训重点。通过以老带新的方法,主要培养低年资护士独立工作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处理临床实际工作。由护士长及带教老师根据科室自制《年轻护士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考核评分表》进行考核,主要评定低年资护士的护理评估、分析判断、临床护理能力及理论知识水平。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评分标准,以此来考核护士的临床综合能力。

2效果评价

通过对低年资护士不定期的考核,我们发现她们的评定成绩每次都在不断地提高,与病人、医生及各相关科室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逐渐加强。她们能主动了解病人需求,善于关注病情变化并及时与医生汇报处理,且病人的满意度也在不断地上升,医生对护士的工作配合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

3体会

3.1提高了低年资护士对于整体护理的认识:

低年资护士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往往会在工作岗位上产生无所适从感,在工作初期如能获得明确的指导,那就会增加其承受专业压力的能力[7]。通过科室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不仅能增加护士对职业的认同感,也能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使其对整体护理有更明确的认识。

3.2降低了低年资护士职业风险的发生概率:

有研究指出,3年以下护士是发生护理缺陷的高危人群[8]。而低年资护士由于对专科知识了解较薄弱,容易发生专科风险。护理部把新护士列为风险管理的重点人员,在岗前培训时就医疗、护理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用实际事例作为反面教材强化新护士的风险意识,临床中带教老师对低年资护士严格实行一对一带教,规范护理操作流程,进行风险案例讨论,让她们掌握专科常见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基本特性,加强急救能力的专项培训及情景模拟训练,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尽早发现和预见性处理[9]。因此,本科室通过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专科培训,能较好地降低护士职业风险。

3.3增强了低年资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对低年资护士预见性护理意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护士独立思维与钻研的能力,保证护士进行安全、有效的护理行为。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体现护士的自身价值。同时,通过“以老带新”模式的培训,激发了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体现护理专业价值。

4总结

对低年资护士护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及时了解年轻护士思想动态及需求,多关心,少指责,勤指导。整个护理团队应当发扬团结协作、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要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关心爱护新护士的生活,让她们尽快融入集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各级护理人员的通力合作。具体而言,对低年资护士培养的要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培养职业使命感和工作责任心。身边的同事、领导们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非常好的正能量;其次,要有目标、分层次地培养低年资护士的各种护理技能。包括预见性护理、风险意识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各种急救情景的模拟等;最后,要培养其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她们参加病房管理,不断提高低年资护士的综合能力,最大程度满足病人的需求,对病人实施安全、可靠的治疗和护理服务,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10]。

参考文献

[1]蒋银芬.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4):55.

[2]冯素文,金颖,余晓燕.分层规范化培训在妇产科新护士培养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2,11(6):584-586.

[3]杨华.实行导师制带教提高护士规范化培训效果[J].全科护理,2011,9(2):455-456.

[4]王黎.阶段目标教学法在产科病区新护士带教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4,13(1):34-35,50.

[5]张颖.预见性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1,2(19):122-123.

[6]严秀芳.应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实践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4):79-80.

[7]雪丽霜.新护士夜班能力的培养[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5):213-215.

[8]郑凤君.85起护理缺陷发生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与康复,2006,5(3):223-224.

关于老人护理的培训篇6

关键词:日本;老年护理;社会福利士

中图分类号:D7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14-03

1999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约6.96%[1]。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2]。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步伐的加快,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与人口老龄化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如何加快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我国老年护理的重要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着绝对数世界第一、发展迅速、地区不平衡、高龄化和“未富先老”的特殊性,养老和老年护理的社会问题日趋严峻,其中老年护理人才匮乏尤为突出。而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之一,其在为老年人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反观我国,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日本国民总数近一倍,通过对日本养老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借鉴,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为老服务人员的解决路径在当前极为重要。

一、日本养老人才培养:社会福利士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机构民营自由化改革。但是这一改革带来了很多弊端:日本人口生活压力大导致社会整体生育率水平下降;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长,2010年日本总人口约1.28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2958万,占总人口数的23.10%,平均2.8个生产力人口支撑一位老人;青年人口逐年下降,人口资产增长率呈现负增长态势,人口结构呈倒金字塔形;在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约有20.00%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服务[3],对于老年人护理相关的福利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日本的社会福利士及护理福利士的职业被独立分离出来,并逐渐成为日本社会中的一种新职业。

(一)日本社会福利士概况

日本社会福利士是在1987年5月第105届国会通过的《社会福利士及介福利士法》中规定的,具有从事社会福利业务国家资格的人,即社会福利士是在厚生劳动省按规定正式登记,具有社会福利方面专业知识,或者护理等相关技术的个人;能够为身体或者精神层面存在障碍或由某种理由造成的无法正常生活的个人或者群体提供咨询、建议、指导等服务的或相应帮助的个人[4]。

日本老年人护理按老年人所处场所不同分为居家护理服务(临床护理)和机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居家护理是指由于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等原因,只能在家中接受的各种护理服务,种类大致有居家护理、入浴护理等13种。机构护理是指享受社会保险的老年人离开家庭进入各种护理机构接受的护理服务。日本政府为了保证老年人健康、愉快地度过老年生活,建立了许多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老人福利护理机构,主要包括老年人保健机构、老年人福祉机构和疗养型护理机构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的保健、咨询服务,并且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参与开办,由政府给与资助。

日本的社会福利士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往往大不相同,总体看来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资讯,这也是福利士最为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咨询者具备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下,为其提供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案,促使其解决现有问题。二是协调协商。在咨询谈话的基础上,为受助者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务。在问题没有计划的情况下配合相关当事人进行协调协商,促使问题的早日妥善解决。

(二)日本培养社会福利士的措施

1.扩充社会福利士的职业培训内容

培训机构为了使社会福利士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有需要的老年人,不仅开设了许多相关理论的课程,并且还要求学员进行实习操作。改善现有的培训方式,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完成对理论的理解,增加各培训机构专职教员的数量,使其能够更认真地培养社会福利士。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

2.完善社会福利士的培养体系

为了更好地向养老服务行业输送人才,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日本政府建成了两套社会福利士培养设施。一套是以普通全日制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一般性培养设施;另一套是以社会福祉专业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短期培养设施。并且修改了关于社会福利士培训教育设施的相关规定,完善了社会福利士部级资格认证考试制度,由厚生劳动省指定的日本社会福利士养成校协会进行统一考核。

3.提高各福利机构的吸引力

为了提高社会上各福利机构的吸引力,日本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强制降低了各中小福利机构的消费金额限制,使广大收入较少的老年人能够消费得起。并且各福利机构也相继增加了多种服务,满足需要护理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至此,日本社会福利机构的利用人数逐渐增加起来。

4.利用网络等改善社会福利士的就业环境

日本政府为了改善社会福利士的就业环境,促进其就业,规定全国各地的福利人才服务中心都要无偿地为社会福利士介绍工作。政府还对为确保福利人才就业而开办活动的福利中心的经营者进行补助。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福利人才供应网络,要求求职者填写详细的个人资料。哪里有需求,保证第一时间通知到需要就业的社会福利士。并且服务中心还会给与各求职者相应的指导,以便他们能更好地使用这个人才供应网络。

5.社会福利士教育课程要求

鉴于社会福利士对使用技能的要求,为了能够提高社会福利士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日本厚生劳动生要求各种教育机构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普通培训教育机构在保证1年以上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选修新课目,将总课时扩充到1200个小时。短期培训教育机构在以往修学年限不得少于6个月的基本条件前提下,根据新设置的规定将课程的授课时间扩充到600小时[5]。大学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在维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保证实习内容、时间和教师资质符合相关规定,并要符合必修课、选修课在一定范围内的互补和替换要求。

学校还对课程设置以及知识点作了详尽要求,内容主要涉及四个主要方面:其一,理解关于人、社会、生活和社会福利的改善和开发方面的知识技能;其二,理解关于综合性、整体性谈话援助的理念及方法;其三,关于地方福利的改善和开发方面的知识技能;其四,服务相关方面知识。另外,日本厚生劳动省还要求教学内容上应在保持原有国家资格认证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尚未被列入考试大纲但又在实际工作中涉及的知识点,积极将新领域、新知识纳入资格认证的实际教学中。

二、中国养老人才及养老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对护理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我国服务老年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至今未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养老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养老人才人员少、素质低、服务质量差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甚至阻碍了养老发福利事业的发展。

(一)整体素质偏低,服务人员年龄偏大

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人才的文化素质以中专以下学历为主。从事护理的人员,多数是下岗及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护理人员普遍缺乏人文关怀、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适应不了养老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高层次养老护理的需求[6]。我国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整体年龄偏大。年轻人一般不愿意承担这类工作,所以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多数为40―50岁左右的年龄段[7]。

(二)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少、工作待遇偏低

由于传统观念认为养老护理人员就是伺候老人、社会地位较低等诸多原因,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即使从事了这个行业,人员流失率也相当严重。据统计,我国现有约30多万名养老护理人员[8]。但我国老年人口从2013年开始就已经超过2亿,服务比例严重失调。这也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更加重了护理人员的流失率。现有养老机构多数为社会公益性质,因此,不可能给从业人员提供较高的薪水。而社区服务人员一般都是政府购买,服务低于市场价格,再加上政府补贴措施不到位、社会捐款分配不均衡,从事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普遍只比当地最低工资水平高一点,有的甚至就是当地最低工资水平。

(三)养老护理培训不足

养老机构及社区中的护理人员多数缺乏专业的养老护理方面的培训。护理人员在上岗前未接受过正规的养老护理知识的培训,养老机构中提供的培训方式多数是由从事该职业年限较高的人向年限较低的人传授经验和技巧[9]。这种方式只注重护理人员的技能操作,缺少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因而护理人员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层次和特殊的需求。

(四)高等教育缺乏相关专业

由于养老服务是一个新兴专业,大多数高校还未能及时开办相关专业,而开办该专业的多数是专科类院校。使得毕业生只具备技能知识而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这样也阻碍了我国养老人才的培养,阻碍了对养老产业的进一步研究。

(五)全国未形成统筹

现阶段我国养老人才培养主要还是在市一级统筹的程度上,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培训、考试标准,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养老人才管理混乱,不能很好地维护养老人才的权益需要,使得各地区护理人才能力参差不齐,甚至养老人才流失严重,不能满足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老年人对护理的需要。

三、日本养老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养老护理人员的特殊性,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应由政府主导。我们应通过学习日本在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并且与国际接轨的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之路。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人才管理中心

统一管理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考试等工作,维护养老服务人员的权益,促进全国的养老人才的交流与流动,提高养老人才的服务水平。

(二)鼓励各大高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

建议政府部门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养老管理与服务、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学和老年新产品开发等专业,为发展养老产业和养老机构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希望相关部门、机构对现有养老服务人员和有志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待业人员进行家政、保健、营养、心理等方面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增强其专业技能,提高其整体素质;并建立相应培训基地。相关部门应对各类社会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等级考试,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实行职业资格认证,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

(三)提高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补贴力度

提高护理人员的收入,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并且提供免费的培训及建立全国统一的护理人员就业网站,解决养老护理人员的就业问题;对培训机构进行补贴,实行减税或免税的政策,改善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

(四)逐步完善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的环境

建立完善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国家需要在现有《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职业资格认证的类型标准,促使养老人才认证机制更加全面规范。加强国际交流,创新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培养和打造外向型人才,我国养老护理融入国际老年护理领域,共同探讨和解决老年护理领域存在的共同问题,很好地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共和国民政部,养老服务基本情况[eB/oL].http:///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R].2013.

[3]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数据[eB/oL].http://bdtk.mhlw.go.jp.2008.

[4]财团法人日本社会福利士会.http://jacsw.or.jp.2008.

[5]日本厚生劳动省,关于在社会福利士养成教育内容等的修改.2007.

[6]张慧清,申秋.广西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8,(10):28-32.

[7]杜国玮.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为例[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关于老人护理的培训篇7

关键词:新护士 岗前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729-2190(2007)7-0085-0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独立学科,对于刚刚走出校门进入临床工作环境的新护士来说,怎样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实现从学生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转变,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是各级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护理队伍的建设和护理服务质量。开展针对毕业一年护士(称为新护士)的培训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我院几年来开展对新护士的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制定培训内容

1.1护理理念

护理是一种服务,是助人的方式,护理的核心是关怀,护理程序是护理的工作方法,护理工作是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从而对其提供生理、心理乃至社会的有效护理服务的过程,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有着自身的知识体系、教育体系、专业标准、价值信念和论理。

1.2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热爱护理专业,具有护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按照专业标准和规范进行护理实践,具有护理专业所需的态度、价值、道德和自律,能够关怀、同情服务对象,能够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健康问题,并提供有效的护理,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1.3新护士的特点

刚刚走出校门的护士,虽然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接触了一点临床实际,但这只打下了一个基础,与专业护理人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护士有以下特点:(1)护理专业所需的态度、价值、信念还未完全形成;(2)临床基本技能有待进一步学习、实践、提高;(3)沟通交流技巧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4)团队协作精神、慎独精神和工作自律性还需要在临床环境中不断培养;(5)不熟悉医院的环境,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等问题;(6)临床思维还未形成。

1.4护士成长的特点

护理人员的成长具有实践性、晚熟性的特点,实践性是指理论知识、工作经验、操作技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积累、提高。晚熟性是指学习周期长,因此护士的培训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

2新护士培训的目标及方法

根据对新护士上述特点的分析,我们把对第一年新护士的培训重点放在培养专业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上。

2.1培训的总目标

通过一年的培训,使新毕业的护士能够达到:(1)具有专业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2)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医院和护理人员的形象,无违纪行为;(3)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各种操作考核达标;(4)能够胜任临床各个班次的护理工作,能够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5)能够理解和陈述护理质量标准,并能依据质量标准进行护理实践;(6)通过护士专业注册考试。

2.2培训的方法

分为岗前和岗位培训两个阶段。岗前培训的重点是使新护士熟悉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医院文化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岗位培训的重点在岗前培训的基础上使新护士逐步熟悉医院的环境,适应临床工作,实现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培养专业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制订严密的培训计划

3.1岗前培训阶段

时间2~3周,首先熟悉医院环境,是培训护士的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病区环境、治疗室、护理室、抢救室、监护室.卫生间等各个相关科室的位置。

3.1.1强化规章制度。

(1)基本素质要求和护士礼仪培训,岗前培训要求新上岗护士必须有严格的时间观念,不许迟到、早退,不许中间办私事,要求在工作时间不许聊天,不许背后议论别人,不许在工作其间接手机或用医院电话聊天谈私事,工作时间内不许着奇装异服,化浓妆,留长指甲。要求在病区工作中要说话轻、走路轻、动作轻;使护士们能够严格自律,衣帽整齐,紧张有序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2)明确各班职责,要求护士按程序工作,新上岗护士在毕业实习时对一些职责有所了解,在培训班上还要进一步强化。要求护士对每一个病员都进行认真的交接班,认真记录护理记录,做好晨、晚间护理,生活护理,观察病情和护理效果,研究制订符合病人的护理方案。这些培训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很具有操作性;(3)查对制度的培训。增强查对意识,了解查对工作的重要性,使规章制度成为每位护士护理工作中的必然行为,而不是负担。

3.1.2预防医院感染意识培训。

在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的培训中,强调以下几个内容。(1)垃圾分类及登记(2)无菌物品的检点保养方法,(3)强化安全操作观念,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要求做到为病人负责,为自己负责.

3.2岗位培训阶段

时间为一年,此阶段的培训以各科的科护士长和高年资带教老师为主。此阶段分为两个阶段。

3.2.1岗位培训第一阶段:

时间为3个月,为带教老师指导下的临床见习阶段,培训重点是在岗前培训的基础上熟悉临床环境。各病房的培养内容有:(1)讲解各班职责和工作程序,并见习各班工作;(2)带教老师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新护士进行各种基础护理操作;(3)讲解专科的基本护理常规;(4)在专人负责带教的前提下,安排新护士与不同的护理人员合作,使其尽快熟悉本科室工作人员。

3.2.2岗位培训第二阶段:

时间为9个月。为带教老师督导下的临床实践阶段,培训的重点是使新护士逐步适应临床环境,并在此环境中按照专业标准进行护理实践,实现从学生到专业护士的角色转变,并能够在带教教师督导下,解决临床中遇到的护理问题.(1)指导带教各班次的护理工作;(2)督导临床各种基础护理技术操作;(3)督导专科护理技术操作,(4)指导健康宣教及护患勾通的技巧.

4评价方法

4.1阶段评价

在岗前培训结束前和岗位培训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考核工作由护理部教学人员与科室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共同完成。

4.2终末考核

新护士完成上述培训和实践后,护理部要对新护士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需要新护士达到以下标准,才能成为正式的护士:(1)按时完成培训计划并无延期。(2)基础护理操作考核达标;(3)胜任临床各班次的工作,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对新护士的评价合格;(4)通过国家组织的注册护士考试;(5)在培训阶段无病人投拆。

4.3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新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关于老人护理的培训篇8

【关键词】技能培训;临床实习;护生

护理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应用科学。这就要求护理活动的实践者——护士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1]。

为提高高等、中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我省卫生厅、教育厅每年均对即将进入实习教学阶段的学生进行临床技能抽考。为此我校在每次技能抽考前均对被考核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技能培训。在培训中,我们实施“专人专项”的方案,即每个参训教师负责一项护理操作。培训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内容是让学生熟悉各项操作。我们先组织学生观看各项操作的录像,唤起学生的记忆。再由每位参训教师详细讲解自己负责的那项操作,然后学生参照录像练习各项操作;第二阶段的内容是“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所有参训教师对学生进行各项操作的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的情况,教师开研讨会,讨论各项操作中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力求每项操作都臻于完善。然后每位教师根据研讨的结果对自己所负责的项目进行改进完善,再从细节上指导学生练习。第三阶段是在已能规范进行各项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并通过考核了解每个学生的薄弱项,再由负责该项的老师给予特别辅导和加强练习。在这一阶段还要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和与患者自然亲切的交流的能力。最终考核的结果是我校每年均获得河北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这证明我们的培训方案是科学的、规范的、有效的。

我们对进入临床前参加过此项培训的学生进行随访,内容包括他们在临床的工作情况,实习医院和带教老师对其的满意程度等。结果表明参加过技能加强训练的护生在以下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1能更快适应护理工作

护理工作存在着强度大,重复性及枯燥乏味等特点。这也是护生进入临床后不能尽快适应工作的主要原因。但是参加过护理技能培训的学生在三个月的训练过程中,是在实验室模拟的病房环境中,每天重复练习各项护理操作,与临床护士每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强度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这部分学生比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学生进入临床后能更快适应医院环境和护理工作。

2操作规范,熟练

由于《基础护理学》课时有限,平时在教学中,对各项操作只能做到“老师讲一遍,学生练一遍”。学生对各项操作没有深刻印象,更不能熟练掌握。等进入临床时,几乎把各项操作都忘光了,还需在临床中重新再学。而参加技能培训的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各项操作,最终达到能够规范、熟练进行各项操作。进入临床后,能马上开始工作,而且操作规范、熟练。

3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关爱患者

一般的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对自己不自信,会出现不能很好的与患者沟通,缺乏对患者的关爱。而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使用可以主动配合的标准化患者,有利于学生角色到护士角色的转换。整个沟通交流场景逼真自然,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操作过程中体会人文关怀及沟通交流方法,明确其重要性及必要性,培养了学生在短期内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服务[2]。

4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学生比一般的护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会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考核,使学生习惯于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操作,避免了有的学生“自己操作不错,老师看着就手发抖”的现象。最后省专家组来校考核时,95%的学生能够做到不紧张,发挥出正常水平。可见通过技能培训,也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这部分学生进入临床后,在工作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

5理论扎实,就业前景好

近年来我省技能考核增加了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操作好,还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没有参加技能培训的学生进入临床时已把在学校学的许多理论知识都忘记了。因此感到临床工作力不从心,带教老师和患者对其满意度低。而参加技能培训的学生在培训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巩固理论知识。他们进入临床后,由于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指导,工作更出色,受到带教老师和患者的好评,并且在护士资格证考试中通过率很高。以上这些优势,使他们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前景好。

由上可见,实习前的技能训练对护生在临床中的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建议各医学院校可对全体即将进入实习的学生开展此类技能培训,为他们的实习、就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于老人护理的培训篇9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2-0276-02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62

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是护理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临床实习是护生从学校踏入社会,从教室走向医院,是帮助护生将学校所学的医学知识、护理理论,护理操作运用到临床实践上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成长为一名护士极为重要的一步。如何搞好实习期的教学管理,将护生培养成医德高尚,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这是教学医院的重任,也是每一位带教老师的责任。教学医院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才能促进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院是一所综合性教学医院,每年接收一百多名临床实习护生。这几年,通过不断的改进临床护理教学方法,并严格管理、规范培训,取得了满意的临床实习效果。现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完善教学管理体系质量保证措施和监控手段是教学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质量标准得以实现的关键[1],我院实行学校带教老师-护理部教学干事-病区护士长-病区总带教老师-病区带教老师的五级带教网络。根据实纲的要求做好教学计划,学校带教老师定期到各实习点进行抽查并考核护生每个实习阶段的情况,定期召开全体实习生联系会议;护理部教学干事负责督促检查,宏观调控,协调关系,每月对全体护生进行多媒体授课,内容包括:各科疾病护理常规、护士礼仪培训以及规范服务、健康教育指导、护患沟通技巧、护理程序等;病区护士长主要负责实习计划的执行,具体工作的安排,抓好带教的管理;病区总带教老师负责管理科内的带教工作,护生的入科教育,每周进行业务小讲课或护理查房1次,内容为专科知识、健康教育指导、操作示范及讲解、负责对护生的出科理论和操作的考核,以及做好护生出科鉴定及有关实习记录;病区带教老师负责执行实习计划,跟班指导,培训护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以及对病人病情的观察能力。通过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保证了临床教学和实习的顺利进行。

2.重视岗前教育以提高护生适应能力①实习前培训:近几年来我校护生比较多,这对临床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实习前培训很关键,学校在每一批护士去医院前进行为期两周的阶段见习。通过见习能巩固和加深所学基础理论,使见习护生熟悉医院环境、了解各科室的工作特点及护理工作常规,了解《55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的内容及要求。学会与病人沟通,熟悉晨晚间护理工作,为下一个阶段打下良好基础。②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实习计划:在下科室之前均举办为期3天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护生的职业态度、护生的素质、医德医风的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医院的规章制度、护生的职责以及规范护理文件书写的管理等。介绍医院的环境以及各科室的情况。同时加强了护生的安全教育,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合格为80分,合格者方能进入科室;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护生操作能力,在岗前进行一期操作培训,使护生进一步掌握各项操作的规程,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3.注重护生技能的提高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绝大多数内容是通过护理操作来完成的[2]。护理部很重视实习护生的操作培训、在没下科室之前进行55项操作培训观看视频,并把主要的护理操作分解到各科室重点培训,作为项目进行出科考核。各科负责培训的护理操作,在护生进科室时集体培训,先由总带教老师示范,重点讲解操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然后按具体情况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放手由护生操作,每项操作完毕,带教老师应指出其优缺点,在整个带教过程中必须做到“两个到位”即讲解到位,示范到位,示范前讲解一遍操作要领,示范时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操作,并强调关键动作,无菌观念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项等,在执行每项操作时都必须认真进行三查七对。通过培训,要求护生熟练掌握操作程序和技能,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讲清每项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使每个学生都掌握过硬的本领,较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4.注重健康教育和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医院需要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全方位的服务,对临床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水平,还要有更好的服务态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为病人提供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如何提高护患沟通能力,需要从实习阶段开始培养,护理部要求护生在每个轮转科室必须跟专科护士上责任班两周,除每周进行的理论知识讲座外,每天跟随带教老师到病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入院宣教,术前术后病人的健康指导。并要求护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生理、社会各方面的需要,随时满足病人的需求,特别强化护生对新收病人及手术前后、出院等病人反复多次做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通过沟通增加了护生直接参与护理病人的机会。通过深入病房,接触病人,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护生能逐步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以后的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5.加强理论培训和抓好出科考核经常组织护生参加科内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小讲课,通过讲座和教学查房,帮助护生强化理论知识和专科知识,使护生对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护理常规和护理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同时采用提问方式,训练护生分析、归纳、综合及推理思维能力。通过集中学习、讨论,提高护生们的业务水平和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护生出科前进行专科理论知识考核及护理操作的考核,并根据考试成绩及平时表现、医德医风、劳动纪律等作出科鉴定,同时组织护生召开会议作出科小结,带教老师将护生在该科的实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护生,听取护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根据实习生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管理和带教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进一步提高。

经过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规范培训,对临床教学进行科学的管理,护生的操作能力明显提高,与病人沟通能力及护理人际交流等职业综合素质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规范化管理也提高了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好的带教老师会使护生在实习中勤于思考,乐于学习,动手能力提高快,实习效果好。最终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教与学互相促进[3],达到教师、学生知识的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丽华.iSo9000用于医院教学管理的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3):6162.

[2]胡靖宇,段长虹,刘艳艳,等.中专护生能力培养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9):1617.

关于老人护理的培训篇10

关键词:桌面推演;灾害;救护能力;培训;护理

随着世界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灾害也频繁发生。特别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的经济、财产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为了随时应对可能再发生的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及健康,将灾害的损伤降到最低,对我们的灾害救援及护理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做好灾害救护的培训,提高护理团队的救护能力,是我们广大护理同仁共同关注的问题。应急预案演练是检验、评价和提高应急救援反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应急预案演练分为实战拉练和桌面推演。实战拉练现已家喻户晓。桌面推演:是指将突发事件所需的应急预案用口头演练的方式在模拟场景中表现出来,用以检验预防控制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桌面推演是情景模拟教学的一种形式,主要依托模拟演练培训系统,以角色扮演为手段,以文字和语言演练为处置手段和对策的培训方法[2]。它最初来源于兵棋推演,现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我院急救中心率先采取桌面推演模式培训护理人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制约我国护理团队在灾害医学救援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缺乏基本的紧急医疗和灾难医学救援训练重大灾害具有突发性、群众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与医院救护环境相比现场灾难救援环境更复杂、更恶劣。传统的理论结构、急救流程、动作技能已很难适应现场灾害救援的需要。目前关于灾难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比较缺乏,护理团队在现场灾害救援时就有可能显得力不从心[3]。

2桌面推演实施步骤

我院急救中心率先将桌面推演引入灾害救援护理团队的培训中,我们设计了大型车祸、地震、溺水等场景,通过这些场景设计和推演培训,护理团队应急救护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实战现场救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以大型车祸为例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推演实施步骤。

2.1首先我们要设计、写出角本。角本内容包括车祸发生的时间、地点、受伤人数、受伤类型、我们要实施的救护操作及需要准备的物品。

2.2组织参演人员讨论所设计的场景是否合理、患者伤情、救护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以及救护流程是否符合要求等。

2.3讨论好了后就进行人员分工,如谁负责检伤、谁进行CpR操作、谁进行止血包扎搬运等并进行演练。演练过程中如发现有不妥要及时进行修改再次演练,演练时还要注意相互的配合。

2.4推演培训开始前先由我们的培训老师给参加培训的护理同仁们进行一次理论授课,让大家对所设计的场景、患者的伤情、我们所要进行的处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5推演表现中我们要有1位老师负责整个场景的介绍及解说,其余老师负责操作的演示。我们先将整个场景连贯性的给大家演示一遍,然后解说老师将各个操作进行分解式讲解、操作老师再次演示、演示结束后解说老师进行总结,最后进行互动训练,将我们的学员进行分组,实行一对一的带教,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场景的演练。

2.6互动训练结束后我们会采用抽查、发放问卷调查、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反馈学员掌握的情况、培训的效果、这次推演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面等。

总之,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的价值日趋重视,当人们面临灾害来临时,往往要求得到专业人员快速而优质的救护。护理人员是灾害救护的主要成员之一,其灾害救护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灾害救护的效果。我院急救中心率先采取桌面推演培训模式对我院急救中心全体护理人员、医院机动库护士、急诊专科学员进行灾害救护培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素珍,成翼娟,李继平.四川省护理人员对灾害护理培训内容重要性的认同度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1,01﹙10﹚:2071-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