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十篇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十篇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6:13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篇1

摘要:井冈山精神是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培育、形成的,它是一种伟大革命精神,其核心是"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学习和研究井冈山革命斗争首创精神,对于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首创精神当代启示

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的总称。它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1]井冈山精神内涵丰富,其中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和灵魂。这种“敢为天下先”首创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深入探索这种首创精神,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时代价值。

一、“敢为天下先”首创精神的源于中国革命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飞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在结合中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为主要代表的革命先辈们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也为中国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度的革命道路,迈出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第一步。

大革命失败以后,由于缺乏对中国实际情况的全面考虑,导致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实际作用与人们的初衷相差甚远。在南昌、秋收等起义失败以后,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等革命先辈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冷静仔细的分析,顶住来自共产国际和国内教条主义的双重压力,立足于国情,认为“城市中心论”行不通,中国革命不能直接“嫁接”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他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独辟蹊径,果断的引兵罗霄,最终在这个“像眉毛一样的地方”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新道路――井冈山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3]探索井冈山革命道路所表现出来的大胆创新的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中国革命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

二、“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的主要特点

井冈山的首创精神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低潮,革命事业处在异常困难的关键时期形成的,是在反动势力相对薄弱地区,红军以春笋破土之势,茁壮成长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凝聚而成。总书记在一九九三年视察井冈山时,把井冈山的精神概括为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等六个方面,其中敢于创新是井冈山精神的一个显著特征,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首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井冈山的首创精神是以来中国革命创新精神的最初体现,是中国革命创新精神的雏形。在整个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体系中,井冈山的首创精神无疑处于排头兵的地位。但是归根结底,井冈山的首创精神仍然源于中华民族精神,仍然是由众多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塑造而形成的。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井冈山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井冈山大地上具体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井冈山的创新精神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基础和源头。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生产责任制、企业股份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国两制”等都是井冈山创新精神的时代体现。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才敢于“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井冈山的首创精神是在等革命先辈的领导下,由全体爱国的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她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精神,井冈山所创造的优秀精神财富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基础,她所体现出的民族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井冈山的创新精神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理论体系,她在实践中产生,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它吸收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井冈山首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列主义的结合,正是由于这一点,井冈山精神不仅是中国的精神,也是世界的精神财富。

再次,大众性和革命性相统一。革命就是除旧布新,就是变革,就是开拓创新。井冈山的创新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魂,它具有强烈的的革命性,这种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党性和阶级性上。“革命性不仅是一种破坏性,也是一种建设性。”[4]井冈山创新精神的革命性在于共产党人不仅在打破一个不平等的旧社会,也在为建造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而努力。可以说,井冈山的首创精神的创新性就是其革命性。井冈山的创新精神亦深深地跟根植于广大群众当中,她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有如此大的影响和意义就在于她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她是人民的思想武器。井冈山首创精神的这种大众性和革命性统一于中华民族为建立新社会而奋斗的历史中,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井冈山的首创精神具有适应性。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他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列主义、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们能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可见,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中国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有可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而井冈山首创精神的正是这种有机结合的产物。她是在敌强我弱,敌人的大部分势力分布在大中城市的情况下,在借鉴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凝结成的,她适应中华儿女的迫切需要;适应当时中国的复杂国情;适应中国革命的的急切需要。也正是这种适应性,使得她能在艰难的岁月指引中华民族取得一次又一次革命的胜利。

三、“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的时代启示

在任何社会发展中,精神力量永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更是如此。强调说:“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继承和弘扬井冈山创新精神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与时俱进的同时努力实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实际,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其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勇于创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重要战略机遇期继承和弘扬井冈山创新精神,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确立了新思路,提供了新动力。强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7]

井冈山的创新精神的精髓就在一个“新”字,重要战略机遇期弘扬这个“新”精神,使得我们可以着眼于丰富经济发展内涵、创新经济发展观念、开拓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破解经济发展的难题,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就像过山路一样,走到了非常狭窄的口子上,处于“瓶颈期”:发展成果要共享,收入分配要改革,公平分配的社会诉求越来越大,然贫富差距与日俱增;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我国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勇于探索创新,继承和发扬了这个“新”字,总书记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包容性增长”这一全新的概念,认为经济发展的成果应有全体人民共享。贯彻落实“包容性增长”可使资源在长期内得到更优化的配置;经济发展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等得到统筹兼顾;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提高;在兼顾环境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并由人民共享,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敢于创新,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重要战略机遇期继承和弘扬井冈山创新精神,为政治体制改革带确立新的视角。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8]。所以我们不能再走传统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了,因为国情发生了变化。我们要立足于国情,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等等。但是政体改革进程中政府长期以来更大程度上充当着经济发展“管家”角色,一些社会需要的服务却没有得到有效提供,部分管理也未到位。一些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纪律观念淡薄,严重等导致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之下,政体改革和反改革的力量正处于激烈博弈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敢于创新,带头探寻改革的“突破口”,解放思想,力排众议,支持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深圳市等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三分制”改革,为全国政治体制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快了政体改革的步伐。

3、乐于创新,营造“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

文化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始终是一个包容万象、容纳百家的广阔领域,各国家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只有足够重视文化教育与文化繁荣,国家才有可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9]

重要战略机遇期弘扬井冈山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文化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互促互补、共同发展,互惠共荣。当前的中国社会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汇的时期,传统的与现代的,国外的与本土的等等文化相互交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新出路就是让不同的文化共同发展,互惠共荣。大力弘扬井冈山创新精神,让这个“新”和“创”不仅给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打破沉闷局面,使各种文化在创新发展自身的同时与其它文化和平共处,而且,独辟蹊径地提出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模式,有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等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4、善于创新,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重要战略机遇期继承和弘扬井冈山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了新的方向。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走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新道路。

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极大的破坏的生态平衡。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承载力偏低是我们基本的国情。党的十七大报告创造性地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的新观点,这也正是“十二五”规划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突破传统生态文明建的瓶颈,敢闯敢试,认为与“低碳经济”相较,我国更适合“绿色经济”,它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结合。经济绿色在我国的发展使得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促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为世界性的环保运动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谈发扬井冈山精神[J].党史文苑,2003,(4).

[2]《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

[3]《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3.

[4]黄宏.延安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4.

[5]《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6]《井冈山的光辉》[m].21世纪出版社,1997:163.

[7]news.省略/politics/2010-02/03/content_12926039.htm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讲话.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篇2

各地进行"两学一做"第二专题学习,围绕"实事求是闯新路"的主题开展。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关于实事求是闯新路的发言内容,快来阅读看看吧。

实事求是闯新路发言稿一

7月28日下午,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并就"两学一做"第二专题"实事求是闯新路"进行学习交流。市委书记邓保生在会上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坚持把"实事求是闯新路"这个井冈山精神的核心融入思想和工作当中,贯彻到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知责奋进、实干争先,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蒋斌、谢来发、肖伏芝、黄建平等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学习。

邓保生强调,实事求是必须把握规律、掌握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证明,无论是落实上级政策、还是制定发展举措,既要跳起来摘桃子,也要尊重客观实际,决不能任性拍脑袋。坚持实事求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当前,我市已进入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项发展任务十分艰巨,更加要求我们尊重实践,遵循规律,根据客观实际做好各项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践行群众路线。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相统一,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相统一,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邓保生强调,敢闯新路离不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要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新常态下,面对新的发展实践,要解决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不断解放思想,着力从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找突破、找答案,真正让"五大发展理念"入脑入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闯劲,不断开辟各项工作新局面。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勇担当、能担当、敢担当,直向矛盾、直面问题,做到"先改""敢改""善改""实改".

邓保生强调,实事求是闯新路最终体现为知责奋进、实干争先。坚持实事求是,要体现在加快发展升级上。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要坚定信心,增强定力,推动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坚持实事求是,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认真抓好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循环区、绿色区、生态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净空、净土、净水"行动,精心做好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现场推进会有关准备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实事求是,要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要增强改革定力、强化改革担当、提升改革水平,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农业农村、商事制度等各领域改革,切实将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力。坚持实事求是,要体现在推进民生事业上。要加快棚改"13245"三年攻坚,推进"十类百个民生项目"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扎实做好城市工作,抓好安全稳定确保社会平安和谐。坚持实事求是,要体现在加强党的建设上。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带头践行省委"作风建设20条",持续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同时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高度重视基层党建,让群众在正风反腐中有更多获得感。

会上,蒋斌、黄建平、魏晓奎、高国结就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发了言,谢来发、刘海滨围绕"实是求是闯新路"结合各自思想和工作实际作了中心发言,王宏安就学习《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发了言。

实事求是闯新路发言稿二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5年光辉历程表明,井冈山精神不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发挥着激励人心、增强信心、催人奋进的巨大作用。正如胡锦涛同志2009年在井冈山视察时所指出的:"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奠定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基础,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无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渊源关系。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都是对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独创性的中国革命产生了具有开创性的井冈山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井冈山精神支撑和推动着独创性的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正是在这种历史的延续中,井冈山精神成为贯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井冈山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革命的民族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的、具有原创性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人文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沉淀和结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升华,是对民族精神的创造性传承。它是经过锻造和培育的革命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正是井冈山革命斗争,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者,是爱国主义、共产主义高度统一的革命者;正是井冈山道路和井冈山精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最先进的政治力量;正是井冈山精神,把爱国主义的传统从民族救亡图存的层面升华到民族自立、自新、自强的全新高度;正是依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井冈山精神谱就的华彩乐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体表现,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井冈山精神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反映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井冈山精神是近代以来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祖国统一、民主、富强和文明的历史主题的反映。历史主题未变,反映历史主题的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也不会变。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从井冈山斗争时期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到改革开放以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穿始终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彰显了改革创新这一时代精神的核心,使井冈山精神在新时期得到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今天,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必须保持这样一种理想信念,发扬这样一种优良传统和作风。

实事求是闯新路发言稿三

近段时间以来,我按照要求重温了党章、党规,认真学习了系列重要讲话及省委、市委编印下发的学习资料,参加了市委安排的系列学习活动,观看了《筑梦路上》纪录片,进一步加深了对"实事求是闯新路"的理解。我结合自身学习情况,谈"三点认识"和"四点体会".

一、三点认识

(一)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筑梦历程的经验总结。我们观看的《筑梦路上》纪录片脉络清晰地显示:从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万里长征,到浴血抗战、解放全中国,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赢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民族复兴构筑了制度基础和道路保证。

(二)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发展改革的具体要求。强调,革命如此,建设和改革也如此,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敢于开辟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实事求是,要求了解实际、掌握实情;敢闯新路,必须敢担风险、敢于创新。从农村改革起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迈向全面小康,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各个历史时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就是因为拥有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宝贵精神品格。

(三)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推进工作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敢闯新路是辩证统一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前提,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放思想、敢闯新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才能冲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禁锢,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二、四点体会

通过这次专题学习,感觉有触动、有启发。我认为,坚持"实事求是闯新路",在实际工作中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解决好认识不清的问题。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深入系统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二是解决好勇气不足的问题。指出,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始终是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坚持实事求是,要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敢于为地方发展负责、为群众利益担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形成"敢闯、敢干、敢拍板,敢抓、敢管、敢落实"的氛围,尽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篇3

摘要:“三创三先”是对新时期江苏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三创三先”精神展现了江苏改革发展新阶段的时代性,反映了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战略的实践性,体现了“创”和“先”的深厚群众性和根植于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

关键词:“三创三先”;新江苏精神;江苏改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11-0058-03

每一个大的历史时段,都有反映民族、国家与社会发展变化基本趋势,体现人民共同心愿、意志和精神追求的时代精神在闪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辛亥百年来激励民族解放与进步,推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在这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民族工业发轫、国家救亡图存,还是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江苏人民以其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质和勇于开创争先的精神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在改革发展中敢闯敢创、步步争先,用实践证明并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实现百年来富强文明的现代化梦想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三创三先”精神展现了江苏改革发展新阶段的时代性

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时段都有不同的时代主题,诞生了不同的时代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奋斗不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只要敢闯敢创,就能得到发展。而进入新世纪,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智识世界,这迫切需要我们立足“创”的基础,发扬“先”的精神,抓住时展的脉搏、找准时展的趋势,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地争先、领先、率先。

江苏人民以“三创”精神为动力,积极探索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至2010年底,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小康指标,2011年底三分之二的县(市)达标,“两个率先”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进入“十二五”,江苏发展也迈入新的关键阶段,面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图伟业和时代目标,要立足“第一个率先”的良好基础,实现“第二个率先”的伟大历史任务和战略目标,我们迫切需要实现地域精神的升级、升华,来提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精气神。这不但是江苏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央一直对江苏的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江苏为全国发展大局多挑重担、多作贡献。从量上来看,江苏经济总量超过全国十分之一,人均GDp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七个县(市)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十,利用外资规模连续八年全国第一。从发展模式来看,江苏创造出的“新苏南模式”既有“珠江模式”中的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也有“温州模式”中的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事业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江苏作为中国百年现代化梦想的先行军,从“三创”到“三创三先”的拓展和升华,正契合了江苏从“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跨越的时代要求。因此,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确定“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为新时期江苏精神,全面体现了江苏人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精神状态和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呼应了江苏阔步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代需求。

二、“三创三先”精神反映了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战略的实践性

精神来源于实践,不同的社会实践会产生不同的精神,不同历史阶段、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实践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精神。改革开放30多年的筚路蓝缕,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江苏始终重视并充分发挥了精神力量的鼓舞与激励作用。正是有了“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神,江苏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道路上闯出一片天地。在这些精神的基础上,江苏总结出“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这是时代精神在江苏的具体展现,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生动实践的理性概括和升华。

当前,江苏正处在从“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面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崭新的、艰巨的、在全国具有开拓性的历史任务,如何走好科学发展之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相融合的基本现代化目标,需要有新的时代精神鼓舞与指导。

面对国内、国际的双重竞争压力,江苏当前所面临的已经不是当年“敢闯敢试就当先”的发展环境。因此,更要立足于“创业创新创优”,以处处争先、步步领先、事事率先的精神去推动发展,才能不负中央寄予的“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殷切期望和全省人民群众的期盼。这次省委确定“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为新时期的江苏精神,契合了江苏改革开放30多年来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实践需要和精神追求,正是江苏当前立足建设全面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前进的历史新阶段、新战略、新任务的实践需要。

三、“三创三先”精神体现了“创”和“先”的深厚群众性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鼓舞和引导江苏全省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江苏人民奋勇创业、努力争先,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建设结出丰硕成果。这种精神在江苏人民心中有着强烈的心灵共鸣。

在这次江苏精神征集过程中,不论是群众投票还是专家组论证,意见最为集中的是“三创”精神传颂多年,已得到广泛认同,体现了江苏人的现实精神状态,新时期江苏精神应当在“三创”基础上进行拓展。在第二轮征集网络投票中,“三创三先”两种表述相加,投票数超过13万人次,位居第一。50位各界代表也大多数赞同“三创三先”内容。这充分表明了江苏人民对“三创三先”精神中“创”和“先”的广泛认可,并在3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处处得以体现。同时,也反映出江苏人民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自己奋力拼搏、敢闯敢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自豪和骄傲。

“三创三先”精神,语言平实,体现了江苏新时期新精神的大众化特点,使广大干部群众一听就懂、入耳不忘、脱口而出。这次在原先“三创”精神的基础上加上“三先”,从语义上看争先是前提,领先是责任,率先是目标。只有争先才能领先,只有领先才能实现“两个率先”。“争先”、“领先”、“率先”,出自同一词群,三词连用,层叠递进,简练激越,振奋人心,是江苏人民现实精神状态与未来发展要求的全面体现,倡导指向十分鲜明。从声韵上看,“三创”声律组合上音韵和美,节奏明快,逐步递进,既体现了江苏“两个率先”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江苏人的“精气神”,又通俗易懂,便于传诵,便于为广大群众领会,能够充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变为推动我省“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行动,成为引导和鼓舞全省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四、“三创三先”精神根植于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

这次新时期江苏精神的产生,亮点就在一个“先”,不仅呼应了原先“三创”精神中的“创”,更为“创”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这一个“先”字的产生,得益于江苏地域文化特质和深厚的人文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先”就有先行、前列的蕴意。中国人历来有崇尚先进、不甘落后的文化传统,这一点在江苏尤为甚之。

江苏地处东南,历史上自隋唐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后,有了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江苏地区就一直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与文化中心,有着绚烂而厚重的优秀历史文化。从地域文化角度看,江苏文化由吴文化、金陵文化、汉文化和淮扬文化组成。由于地理、区位和资源的限制,江苏地区在历史上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对中原汉文化的继承、突破和创新,这也造就了江苏文化中“为天下先”的精神内涵。从吴县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变革精神,到昆山顾炎武从“明道救世”思想出发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这些都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囿困境、奋发前行的精神力量。近代以来,江苏率先吸收接纳西方现代文明成果,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民族工业发展,江苏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贡献。从江苏古来的民风民俗看,百姓崇文重教,乡间民里状元文化盛行,文人举子数不胜数。正是这种智识文化传统蕴育了江苏地域文化传统和人文特质中“开创、争先”的精神内核,使得江苏始终在历史大变革之际能够先人一步,立于历史与时展的潮头。

新时期江苏精神的产生以及“三创三先”精神的内涵,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战略内涵,也深刻体现了江苏优秀文化核心价值和区域人文精神内涵。从语言表述上看,“三创三先”好记易懂,通俗性、群众性强。“三创三先”精神,上合中央对江苏发展的定位要求,下应江苏人民追求发展的期盼,必将成为新时期指引全省干部群众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事业发展的精神火炬。

参考文献:

[1]江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23.

[2]梁慧星.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的权利性质及其适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5-7.

[3]安子昂.生存性权利优于经营性权利—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J].行政与法,2005(5):26.

[4]李国光.合同法解释与适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76.

[5]王利明.物权法专题研究(下)[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414.

[6]解志国.民法上优先受偿权的几个问题[J].法商研究,1997(5):26.

[7]易军,宁红丽.合同法分则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198.

[8]倪受彬,施幽静.论在建工程抵押权与工程款请求权的权利冲突——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6(4):122.

[9]寇学军.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买受人的权利与商品房担保贷款担保权人的权利冲突与平衡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7(5):66-67.

[10]顾长浩.关于工程款优先受偿权需要明确与解决的几个问题[n].建筑时报,2003(10):53.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篇4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新局面。这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分析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形势任务,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组织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做好组织工作的根本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组织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根本要求,充分认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顺应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竞争与较量日趋复杂激烈;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建设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艰巨。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将是长期的、持续的,也是复杂的、严峻的。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对党的最根本的考验。要经受住这个最根本的考验,关键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更富有实际成效。

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既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广阔舞台,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十七大主题来谋划和开展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把工作成效体现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去;必须推动广大党员干部高举旗帜,增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进步;必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不断进取;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解决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必然要求。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党不管党、治党不严、纪律松弛的现象;有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不大;有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选人用人的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和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仍时有发生;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必须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在突破重点难点上下功夫,在做好基础工作上下功夫,在提高工作水平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和组织工作,努力从整体上不断取得新进步。

我们一定要紧密联系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实际,深刻认识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的宗旨和性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着力改进党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方式,着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更加自觉、更有成效地把党建设好,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篇5

一、准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事业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时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精心谋划和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展开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事关长远的顶层设计,明确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依法治国正在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如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如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瓶颈制约和发展难题,如何引导形成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如何巩固管党治党成果,都迫切需要我们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工作实际,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灵魂工程来抓,通过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重要作用,来坚定发展信心,发挥引领作用,弘扬**精神,凝聚**力量。

第二,要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工作。要深入持久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不断增强全局**干部职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改革发展各方面,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水文化建设各环节,融入到**干部职工工作生活各领域,将其转化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和人文关爱、家国情怀,努力在**部门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情感认同,为加快**改革发展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第三,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大局展开工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作为推进五大发展的重要内容,摆在八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首要位置,纳入九大风险防范的关键领域,对做好新时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把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身规律相结合,把“十三五”**规划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统筹,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和服务**中心工作的有效途径,既要坚定信心、又要直面问题,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谋划长远,以新思路加强战略谋划,以新作为推进改革攻坚,把握部党组提出的“十三五”**发展目标任务,努力把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到推进“十三五”**改革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上来。

第四,要紧紧围绕**精神文明建设短板和不足展开工作。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上,在提高素质、引领风尚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精神文明建设还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一些党员干部还存在信仰迷失问题;**建设领域还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等现象;利益格局调整使职工思想活动和价值观念的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信息技术进步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丰富、反映诉求渠道更加复杂,**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更多挑战;**系统因地域区域行业差异,基层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存在不平衡等等。我们必须自觉检视**精神文明工作,改进那些已不适应的习惯做法,创新那些亟待突破的桎梏束缚,更好地在解放思想中适应形势任务,在转变观念中赢得创新发展。

二、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精神文明建设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要求,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新发展理念对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始终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自觉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第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不竭源泉。创新从本质上讲是思想的创新、精神的创新。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本身就是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发展、人民群众新期待、工作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让创新贯穿**精神文明建设一切工作,深入推进理念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把深化**改革的难点、**发展的重点、干部职工关注的热点作为切入点,不断探索**精神文化建设新路子,赋予**精神文明建设新内涵,努力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新境界,更好地跟上时代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让创新在整个行业、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蔚然成风。

第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补齐短板的必然选择。只有协调,才能平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就会摔跤,就不能行稳致远。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目前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短板”。指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个别部门“一把手”“一手硬、一手软”等矛盾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只重视**工程任务,但对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我们必须深刻把握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辩证关系,不断增强新形势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实践自觉,坚持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坚持动态平衡,力求协调发展。

第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绿色发展的基础。**与绿色有着天然之缘。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进一步宣传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引导全社会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培养环境意识、节俭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努力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为促进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精神文明打破自我循环、自我封闭的重要途径。指出,要从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中寻找登高望远的思想阶梯。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改革发展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坚持对外开放战略,**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坚持开放的发展理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善于借鉴国内外、行业内外一切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不断拓展工作载体,丰富活动形式,确保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常做常新。

第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属性。改善民生是**事业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要在**行业宣传**人“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新时代的**行业精神。提高职工文明素质,提高行业文明程度,满足干部职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干部职工的文化权益始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解决干部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创建为了群众、创建依靠群众、创建成果由全体干部职工共享。要坚持广泛吸引干部职工参与,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以干部职工为中心,让干部职工当主角,使干部职工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突出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重点任务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工作,围绕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志愿服务等标志性、牵引性强的重大任务,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务求取得建设实效。

第一,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补理想信念之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首要的就是认真学习领会好、深入贯彻落实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学习教育,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更好地把学习成果体现在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血脉里、贯彻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入脑入心,学深悟透,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部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提振信心、奋发有为。

第二,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为主线,筑价值引领之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塑造人的纯净灵魂,培养高尚人格。组织**干部学习《**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坚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要持续在贯穿融入上下功夫,扎实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坚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干部职工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和行为习惯。要持续在文化涵养上下功夫,注重用优秀文化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注重家庭家风家教,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在亲情中升华。

第三,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引行业风气之先。以文明单位创建为龙头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家品牌,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努力推动节水型小区建设活动,面向小区居民开展以生活节水等水常识、节水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节水宣传教育。鼓励基层各单位积极开展文明室、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

第四,以培育全行业崇德向善良好风尚为目标,强道德建设之基。重视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培育,是新形势下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要求,也是当前道德建设领域因面临的种种挑战而面临的必然选择。要持续推进**职业道德和岗位行为规范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各专业从业人员行为准则实施,在**系统全国文明单位中推行岗位行为规范制订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创新。要大力选树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积极向上级部门推荐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鼓舞身边人,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第五,以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树行业文明之风。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要精心组织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及公益宣传活动。

四、切实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

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科学的宏观指导和有力的组织领导。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战略思考和宏观谋划,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越复杂、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站在事关**改革发展大局的高度,切实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程,同**中心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推进。各级党支部书记要倾注精力、亲自部署、经常过问,给予有力指导和支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第二,注重实践养成。把弘扬新时代**行业精神与加强**系统作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与推进**职业道德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与水文化创作、传播、推广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选树践行新时代**行业精神的先进典型,使干部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做有标杆。

第三,狠抓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是深化工作认识的源泉,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也是完善工作思路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动力。对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要落实领导责任和部门职责分工,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岗位,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立下责任状,使每项任务有明确之责、有限定之期、有评价之标,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任务扎实推进,确保任务圆满完成。要发挥好组织协调的制度优势,加强沟通协作、加强工作指导、加强监督检查。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创新精神;课改;教育

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颁布、实施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推进。《语文课程标准》随之走进中小学校,走近语文教师。几年中,教育界从上至下的学者、专家、教师乃至学生及家长广泛介入这次空前的改革运动中。作为站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面对改革的浪潮,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不一:有的语文教师与时俱进,正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着新课程改革绚丽多彩的“教学景观”,成为最具活力的“弄潮儿”;有的语文教师却仍沉浸在过去的经验和成绩中,依然照本宣科,继续带着陈旧的教育观念走进课堂。成为改革中的“落伍者”。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依靠的不仅是专家、学者,也不仅是部分教师精英,是所有站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每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都应责无旁贷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成功。

面对新的课程观念和旧的教学经历,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从思想上树立创新精神,要有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意识,在实践中摒弃尘封数年的旧教育教学观,抛掉禁锢自己的经验,建立起新的课程观念,勇敢地挑战课程改革,成为语文教育创新的实践者。

1 社会的发展召唤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在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确立。知识经济社会已经到来,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直接影响到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的各个方面。今天的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它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知识经济对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成为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的人需要三张通行证:学术性通行证,包括读、写、算的能力;职业性通行证,就是在急速发展的世界上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开拓技能的通行证,强调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和追踪等不同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非常全面,因而对教育的影响及冲击也是多方面的。教育必须把培养高智力的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之一,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的改革,改革基础教育中与时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使之与经济的发展变化相协调、相适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以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为核心,纷纷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也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时启动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现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行。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应是立足现代、面向未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教育。它植根于现代生产力和现代生活方式,以现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为背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现代教育。它应关注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人的个性、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今世界教育创新的趋势,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要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服务,

2 课改的成功离不开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

语文新课程改革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因为传统语文教育本身存在着种种弊端。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育虽然在教育精英下不断的修正和改进,但普遍教学中成效仍然不大,很多语文教学中仍然以知识本位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成为知识的灌输者,教参教案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执行标准,这样以至学生厌学,教师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语文教育效果低下。

新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语文教育的弊端。进行大规范改革解放,从指导思想到性质、理念、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更新。语文课程标准新的指导思想,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到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语文课程新的性质定位,是“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新的目标,是由知识中心向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维度。新的教学内容除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五个板块。还增添了“综合性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行新型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新的教育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提出多元化的评价,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内容注重过程与质性。

语文教师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站在语文教育的前沿,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执行者。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的序言中说:“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语文教师教育行为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改革要想获取成功离不开教师的创新精神,需要广大教师打破传统理念、方法,争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开拓。语文新课程提出,作为课程的实施者的教师不是已有课程方案的被动执行者,应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创造者。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师只有把全新的课程理念、内容创造性地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3 学生的发展必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新语文课程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其目标从形成和发展学生全面、和谐、终身发展所必需具备的语文素养出发,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将语文学习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先决条件,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能力培养方面,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把每一个学生视为独特的自我,以实现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

新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其中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新的要求。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应具备的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然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养、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及其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会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 语文教师的成长有赖于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篇7

时代呼唤担当,时势成就事业。战争年代勇于牺牲精神、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开放时期敢闯敢试精神,都彰显和诠释了共产党人不同时期的责任担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突出“干”字当头、担当起全面振兴历史重任在市管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欢迎大家阅读。

 

通过这次学习研讨,大家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形成了重要共识。一是深刻认识到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的极端重要性。二是深刻认识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XX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的极端重要性。三是深刻认识到推进法治建设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四是深刻认识到调动积极性提升精气神的极端重要性。

他指出,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要求,也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重要检验。要按照宪魁同志的讲话要求,把强化“四个意识”作为贯彻重要讲话精神的根本保证。就领导干部如何突出“干”字当头、担当起全面振兴历史重任,强调四点意见:

第一,干好的前提在于掌握思想武器,在思想和行动上筑牢新的发展理念。的重要讲话蕴含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虽然这次学习研讨结束了,但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必须作为大家一项长期的任务,与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开展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深入学、持续学、跟进学,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同时,要认真组织好本地本部门干部的学习,努力把讲话精神转化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推进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学深悟透、把握精髓。

对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要论述,对推进XX全面振兴的重要要求,要潜心研学,带着信念、带着使命、带着责任,联系实际、坚持不懈地学习,领会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义,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新发展理念既是观念范畴,也是实践范畴,既要让新发展理念入心入脑,更要具体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任务落实等各个方面,坚决调整、纠正和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和做法,在谋发展、干事情、上项目上自觉贯彻新理念、引领新实践。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指导实践的一把钥匙。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重要讲话精神的目标定位在指导实践上,强化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找准短板、找出差距,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用新发展理念衡量工作、指挥行动、训练干部,努力在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突破,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寻找机遇、打造亮点、拓展优势,真正把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科学的方法,指导工作实践、推动全面振兴。

第二,干好的关键在于始终聚精会神,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现在看,破解我省经济总量不大、质量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根本还是要靠加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结合实际打好发展组合拳,在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上下功夫,在转换动能、培育新增长点上下功夫,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努力提高经济运行水平,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得以充分释放的全面振兴新路子。

具体讲,必须把心思和精力凝聚到抓经济建设上来,从解决分心分神问题入手,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聚焦“五大规划”战略实施和“XX丝路带”、十大重点产业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心无旁骛促振兴,在思想上决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在工作上决不能有丝毫松劲和懈怠;必须充分调动全民创新创业积极性,按照培育发展新动能、激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要求,在体制创新上想实招、在机制建设上搞突破,进一步推进筒政放权,全力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引进用好人才,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必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坚持向大局聚焦、向中心聚力,一切工作都要服从于全面振兴、一切资源都要服务于经济建设。

要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作为考核评价的指挥棒、红绿灯,进一步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形成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考核导向,切实把各级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推进XX全面振兴上来。

第三,干好的基础在于提高能力素质,增强抓重点攻难点的改革创新本领。目前看,我省存在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国企活力不足、非公经济发展缓慢、新的发展动能成长不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畅等方面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去破解,靠一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去推动。就领导干部来说,既要转变思想观念、提振精神状态,更要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和攻坚克难的本领。目前,有些干部仍习惯于依赖政府、依赖资源、依赖传统发展模式,思想和行动上的等靠要还很突出,缺乏向改革要动力的意识、缺乏向创新要发展的能力。

因此,必须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推进资源型城市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改革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做大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的经营能力,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办事能力,等等。提高这些能力,重在涵养改革创新的思维。遇到矛盾和困难,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善于运用新的理念,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发展质量效益的新视角,去寻求改革创新的途径办法,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使改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全面振兴的第一动力。

重在增强改革创新的底气。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注重联系自身工作领域和工作实际,在加强政策、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运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推动改革发展的专业化水平。深刻领会宪魁同志提出“好环境是最大的发展红利”的要求,强化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首先想到权由法定,切实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司法环境、社会环境,推动形成健康的经济生态。

重在积累改革创新的经验,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在转方式、调结构、抓转型、促升级、推进XX全面振兴的实践中,谋改革之策、走创新之路,尤其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注重总结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内化为改革创新的能力和本领。各级党委(党组)要注重发挥各级党干校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以提高干部落实新发展理念特别是改革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强教育培训,区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干部的实际需要,实行精准式、订制式、点穴式培训,补齐“能力”短板;着力加强实践锻炼,加大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工作力度,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促使干部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确保政治素养跟得上、思想观跟得上、知识结构跟得上、行动能力跟得上。

第四、干好的根本在于勇于担当作为,调动积极性提振精气神。按照XX同志关于加强教育引导、提升能力素质、正确对待干部的要求,把调动干部积极性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和重要措施来抓,激励广大干部更好地团结和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全面振兴是XX发展的宏伟事业,是总书记专门对我省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能不能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是对领导干部政治素养、党性观念的重大考验,对精神状态、能力本领的全面检验。首先,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时代呼唤担当,时势成就事业。战争年代勇于牺牲精神、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开放时期敢闯敢试精神,都彰显和诠释了共产党人不同时期的责任担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推进XX全面振兴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选择了我们、人民选择了我们、事业选择了我们,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总书记的嘱托、无愧于全省人民的期待,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更严更实的作风,直面矛盾、抢抓机遇,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在推进补齐“三大短板”、走出“六条新路子”、激发“四个动力”、打造“四种环境”等全面振兴任务中,彰显政治品质、体现人生价值、作出应有贡献。

其次,要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作风扎实、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各级党委(党组)要贯彻落实好宪魁同志讲话要求,切实把这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利用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契机,坚持重德才、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从我省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构建“XX丝路带”和建设十大重点产业实践中,在艰苦边远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沿边开放最前沿、信访维稳第一线中,特别是在推动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建设中,主动发现和大力培养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干部,把他们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第三,既严格管理又热情关心。突出严早严小严预防,把严格管理贯穿到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约束干部言行,规范权力行使,使各级干部自觉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严格按照党的原则、纪律、规矩办事,不滥用权力、违纪违法。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篇8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区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全区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切实做好我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新闻宣传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确定的纪念活动主题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的精神要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巨大成就、成功经验和前进方向,永远铭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丰功伟绩,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实现__“开创新天地、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宣传重点

(一)大力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为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宣传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通过宣传,使人们进一步深刻领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深刻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从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二)大力宣传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宣传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宣传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宣传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十个结合”概括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大力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各条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的显著改善及全区人民昂扬的精神状态。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广大城乡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宣传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财富和持续快速的发展为我们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灾难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宣传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展现的崭新风貌。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宣传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宣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通过宣传,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只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就一定能够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战胜任何困难险阻,不断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四)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科学发展观。宣传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宣传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宣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深刻内涵;宣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宣传我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开创新天地、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的最新成果。通过宣传,引导人们深刻认识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三、具体安排

(一)重要纪念活动的新闻宣传。

1、做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召开的重大纪念活动的新闻宣传。

11月15—16日,市委、市政府在世纪城娇子国际会议中心承办“纪念改革开放30年——统筹城乡发展论坛”;12月上旬,省委、省政府将召开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将召开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新__、__新闻、__公众信息网等区级新闻媒体要对以上重大纪念活动重要稿件给予及时转发,及时采访报道社会各界反响和各街道、各部门认真学习纪念大会讲话精神的情况,将中央和省、市、区的精神要求及时传达下去,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2、做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蓉城之秋群众性文艺活动的新闻宣传。

区级各新闻单位要开辟专栏,对各街道、各部门开展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览、歌咏舞蹈比赛、演讲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及时进行报道,对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蓉城之秋群众文艺调演作重点报道,通过活动预告、现场报道、活动花絮、人物专访等形式,充分展示改革开放30周年来我区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扩大改革开放30周年在群众中的影响。

3、做好区委批准的其他相关活动的新闻宣传。

对我区各街道、部门根据区委统一部署组织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区级各新闻单位要及时做好报道。

(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主题宣传。

组织区级新闻媒体结合自身定位、集中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主题宣传。具体安排如下:

1、新__

(1)推出《__之变——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从11月下旬起,从__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层面,选取典型例证,推出系列报道,以点代面,生动形象地展示改革开放30年给__带来的可喜变化,扩大改革开放在群众中的影响。

(2)推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特刊(或专版)。在12月中旬,组织推出《策马扬鞭三十年凤凰涅磐新__》大型纪念特刊,图文并茂地展示建区以来,我区改革开放在各个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3)开展“‘__精神’大讨论征集活动”系列报道。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与征集新时代的“__精神”活动相结合,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__精神表述语。设立“__精神大家谈”专栏、专题,进行跟踪报道,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将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加快__发展上来,将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__新跨越上来。

2、__新闻

开设“纪念改革开放30年”栏目,制作片头、片花,从宏观、民生的角度反映我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就。推出“镜头里的变迁”、“我家30年”、“老__人看新__”等系列报道,用平民化的视角表现改革开放带给普通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反映我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就。

3、__公众信息网

开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栏,对重大会议、重要活动,以及社会各界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热烈反响的新闻报道及时进行转载报道。

4、对外宣传

(1)与成都电视台《今晚8:00》栏目合作,围绕东郊惠民工程和“一轴四城一区三带”城市和产业发展战略,推出“东郊惠民工程与新城东”系列专题报道,折射反映成都东郊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迁。

(2)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年,塑造新时代“__精神”,“开创新天地、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加大对外新闻宣传包装策划,在市级以上媒体宣传我区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的新进展;推出我区加强城乡路网建设、加大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加快推进民生工程进程,以改革创新精神进行凤凰涅槃的系列报道。

(3)加强与市级以上新闻媒体的联系,根据各个媒体推出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报道和专栏报道的特点需求,挖掘我区典型人物事例,精心策划选题,提供新闻素材,争取通过市级以上新闻媒体的报道,大力宣传我区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和亮点经验。

四、工作要求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相关部门和区级各新闻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区级各新闻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这项工作,组建专门队伍,精心策划选题,认真组织实施,把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新闻宣传与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成都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与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宣传结合起来,与__“开创新天地、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的目标结合起来,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宣传任务。

(一)把握导向,把握基调。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新闻宣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理论性,要紧紧围绕中央确定的纪念活动主题,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准确把握报道基调。要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关于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重要论述和历史结论为依据。对改革开放以来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价,要严格按照中央有关决定和文件精神把握。未经批准的研讨会、座谈会、论坛和评选活动等,不得随意报道。

(二)改进创新,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区级各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新闻宣传工作。要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群众的接受心理,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说话,把我们要说的和群众想听的有机结合起来,多与群众平等交流,努力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宣传报道的思想性、说理性和权威性,提高报道的社会效果,形成主流舆论声势。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篇9

1理论创新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这是对全党提出的要求,更是对高等学校提出的任务。高等学校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优势,理应在传播、整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方面有所作为,理应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进行不断研究、总结,理应承担起理论创新的重任,理应率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做到与时俱进,起到引领社会前进的作用。首先,理论创新要求有“理论勇气”,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其次,理论创新要求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在体现时代性中把握规律性。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高等学校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它通过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氛围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精神境界、价值追求和道德品质,使青年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都能获得一种精神的高度,一种可以转变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和精神势能;其次,在科学研究方面,它通过学者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对社会主流文化有着文明健康向上的重大影响,从而起到对社会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引导作用。高等学校要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库”;再次,在为社会服务方面,不论是学者用自己的成果或智慧向社会提供的服务,还是高等学校的学生为社会所做的志愿服务,都会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做出重大贡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一是价值观念的创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民族精神的弘扬需要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整理、继承,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批判、吸收。这都要求高等学校的文化工作者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的事业心,“厚德载物”、“推己及人”的仁爱心,用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审视古今中外的文化现象,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丰富我们的民族精神。二是精神境界的创新。高等学校教师应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各种中外文化思潮,以“囊括大典、兼容并包”的精神境界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三是工作方式的创新。在信息和网络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我们要与时俱进,利用一切信息渠道,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特别是德育工作方式在新的形势下更要注重创新,注重实效,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出新方法、新思路、新举措。因此,高等学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利用教育工作的特殊优势,以创新的姿态,自觉地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也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需要高等学校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既是党的教育事业对高等学校提出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多样化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各类高等学校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面对挑战和抓住机遇?高等学校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战略和策略,形成创新的局面。不论是培养“学成任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还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高等学校,都要明确各自的层次定位和目标定位,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

教育教学创新是高校坚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坚持先进性,要求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观念、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具有前瞻性、超前性、科学性和现代性。坚持先进性,首先是体现在理论创新上。理论创新必须反映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变革的规律性;坚持先进性,也体现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坚持先进性,还体现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高等学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是先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最有决定作用的因素,另一方面又是精神世界最富有最文明的群体。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及其他途径,培育先进文化成果,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辐射源。高等学校进行的科学研究,通过基础研究,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基石,通过应用研究,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不论是从高等教育的独特性质考察,还是从高等教育的功能考察,高等教育创新的本质在于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教学创新。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的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说,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实践创新的先导。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确立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民主化创造性的教学观。这就是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既要关注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更要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展;既要系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扩大办学规模,还要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保证教学质量;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观念创新的路子是漫长的、曲折的,有时还有反复。一些新的正确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深入人心,并以显性方式固化下来,原因是缺乏制度的保证。可见,观念创新必须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制度创新包括学科制度的创新、教学制度的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是大学创新系统的保证。因此,我们要尽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制度和评价制度,建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教学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是大学创新系统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都要在观念创新的观照下进行,都要在制度创新的框架内进行。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高校坚持先进性的最终体现

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的独特性质,必然要求高等学校不断进行文化创新。高等教育在文化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高等教育直接创造新文化,如通过开展学术和科学研究,创造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新技术等;二是高等教育

间接地创造新文化,这主要表现为培养具有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从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看,文化创新也是高等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驱动力之所在。文化创新可以表现为学科专业建设,也可以表现为高等学校富有特色地建设自己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还可以表现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最终表现为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不言而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总是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要紧跟学科前沿。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受学生的欢迎。要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学科建设是当务之急,是必不可少的。不加强学科建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体现在拓宽专业面向中,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而拓宽专业面向也要依靠学科建设。因为没有学科背景支撑的专业是没有前途的专业。所以说,学科建设在教育教学创新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当然,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必须一方面要研究、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也要批判地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的原料,以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生发展的多样化培养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用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影响、感染全体教职员工和大学生,提高教职员工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

从近几年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依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数量上的迅猛增长,也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不断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学校通过加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力度,扩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使用最先进的教材,促进教授上讲台,采用符合学生特点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方法。把科学研究引入本科教学过程,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精神。

参考文献

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篇10

一、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制定的能体现一定教育价值观的办学出发点。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决定并制约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并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教学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长的管理实践,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方向和品牌形象。

我国从2001年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极其重视校长培训,说明了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课程改革进入纵深推进阶段的关键时期,校长的办学理念仍然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改革必须要面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面对每一位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而新课程的根本价值在于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因此,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验现状,小学校长必须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学校实际的办学条件、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最大限度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拥有科学的管理水平

新课程改革前1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校长的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的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学校长必须要在立足本校教学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实践,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在管理决策上,应遵循教育及管理规律、新课程的核心精神,制定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决策方案。通过适当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处于良性互动之中。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调动全校的各种积极力量,齐心协力完成学校的工作目标。在管理目标上,应着眼于适应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学校制度创新,而不仅仅囿于日常管理事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要做到科学管理,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突出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定位,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人格发展需要和知识养成需要,建立适应当代教育教学生态的工作机制。在管理思想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师生充分而又自由、主动而又生动、全面而又独特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发掘师生的创造性潜能,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关心师生的价值诉求,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

三、开拓教学的崭新局面

课程改革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小学校长必须到教师中去,从学生中来,推进生动活泼、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西部地区的小学而言,校长必须要走进课堂,做到引导教师的教学观念、观察教师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借鉴新课程改革10年来成败经验的基础上,立足课程改革现阶段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发挥教师投身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积极性,把新课程精神用于课堂教学,不断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相适应的崭新教学模式。

走进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校长应带领教师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精神,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内容开展有效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积极推进课程三级管理的实践,引导教师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学校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使学校办学走向特色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