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十篇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十篇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6:28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篇1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护理的150例新生儿,分析所采取的疾病预防措施及效果。

结果:通过科学、精心的护理,只有2例新生儿因病转新生儿科治疗,其余新生儿均正常出院。

结论: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预防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6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23-02

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算起到满28天,这段时期称为新生儿期。这个期是新生儿进行生理功能调节并适应宫外环境的关键时期,由于新生儿器官组织功能不健全,调节能力差,身体机能非常脆弱,容易发生窒息、感染等各种疾病,死亡率较高。因此,新生儿期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疾病,以保证新生儿健康快乐成长[1]。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儿护理中的疾病预防措施,现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出生护理的150例新生儿进行分析,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出生的150例新生儿。其中,男81例,年龄4d~24d;女69例,年龄4d~25d。所有新生儿体征正常,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150例新生儿采取积极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1.2.1维持体温稳定,预防寒热病症。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体温改变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新生儿病房保持安静、整洁,并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配置空调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及温、湿度计,在新生儿穿衣及裹被情况下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

(2)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给新生儿头戴帽、母体胸前怀抱、婴儿培养箱等。在为新生儿进行其他护理时,尽量减少暴露在外的面积,以免身体散热过多。气温过低,新生儿易患伤寒综合征和呼吸道感染。但气温过高或保暖过度,新生儿可能患上湿疹或脱水热,所以保温措施应当适宜。

(3)观察体温,每4h监测一次,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37℃。

1.2.2喂养护理,防止窒息。

(1)新生儿出生半个小时左右可以给予母乳喂养,让婴儿吸吮母乳,并在出生1~2小时喂些5%~10%葡萄糖水,4~6小时或更早时候喂奶[2]。尽量给予新生儿母乳喂养,以确保新生儿获得全面优质的营养。如果确实无法实现母乳喂养,可从喂养葡萄糖过渡到配方奶。

(2)人工喂养时,奶具必须专用并进行消毒。对于消化道畸形或咽下综合征的患儿,应由临床医生进行诊治。喂后应先抱起婴儿头部片刻,再以侧卧位放到床上,避免呕吐或溢奶。如果发生溢奶,可将婴儿抱起,让其头部靠在喂奶者肩部,一手托住婴儿臀部,另一手握成空心状轻叩其背部,方向从腰部往上至背部,5~10min左右[3]。

(3)人工喂奶时新生儿容易发生呛奶,应采用仿母乳奶嘴,并且一次喂奶量不宜过多,喂奶时奶液应充满整个奶嘴,避免吸进空气。发生呛奶后护理者取坐位,将新生儿面朝下俯卧于护理者腿上,然后一手抱住新生儿,另一只手空心状轻叩其背部,助其将呛入的奶汁咳出来。

(4)为了防止新生儿窒息,及时调整新生儿睡姿,以平躺为宜,避免长时间趴睡。新生儿口鼻附近的被子、毛巾等软质物品必须及时移开,避免其发生窒息。

1.2.3预防感染。

(1)严格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新生儿病房定期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采用湿式法进行清洁,每日以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30min以上。进入新生儿病房必先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

(2)皮肤护理。新生儿应穿着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婴儿体温稳定后,每日沐浴一次。为防交叉感染,遵守“一婴一盆一巾”原则。沐浴应采用煮沸过温水(36℃~37℃)清洗。为保持皮肤皱褶处干燥,可用消毒过的植物油轻轻擦拭。然后进行5min左右的抚触。每次换尿布或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再以毛巾蘸干,并涂抹少量油膏,防止红臀和尿布疹。

(3)脐部护理。新生儿出生1~2min脐带就可以结扎,处理时采用无菌法操作,残端应保持清洁干燥,并敷上脐部无菌敷料。每天对新生儿脐部护理一次,洗浴后擦干全身,除去原有敷料进行观察,并以0.5%碘伏涂搽脐窝。通过这种方法让脐部残端自然脱落,并可预防脐炎发生。

(4)眼、鼻、口腔及外耳道的护理。每天进行2次清洁护理。若眼部分泌物较多且为脓性时,提取分泌物进行微生物检测。

1.2.4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

(1)预防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病房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洁净,避免过多探视,谢绝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探访新生儿,乳母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并暂停哺乳。

(2)预防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感染源有羊水污染、产道污染及出生后皮肤、粘膜、脐部感染。由于新生儿对化脓性细菌抵抗力差、皮肤及淋巴组织屏障功能低等原因,新生儿容易感染败血症,并且同时可得脑膜炎、肝脓肿、肺炎等疾病,因此对新生儿败血症应采取措施积极治疗,皮肤、脐部局部感染者应给以碘伏等进行处理,避免引起败血症。

(3)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主要由断脐、脐带结扎不洁引起,因此接生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就能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的机率。

(4)预防接种。新生儿出生3d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分别在出生1d、1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感染。

2结果

采取上述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150例新生儿中148例正常出院,有2例因病转新生儿科治疗,其中1例为高胆红素血症,另1例为湿肺。经过治疗2例患儿也已痊愈出院。

3讨论

结合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探讨并总结了新生儿护理中疾病预防措施。综上,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由于新生儿生理器官和皮肤都很脆弱,容易受到感染和生病,因此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采取积极的疾病预防措施,以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琳华.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35):68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篇2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20-01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并伴有体温低下的综合征[1]。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或室温过低。保温不良的早产儿或低体重儿,也可在感染、产伤、窒息之后发生。本病大多数在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出现症状,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3月收治的硬肿症患儿有10例,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0例中有9例为早产儿,1例足月低体重儿,其中有2对双胞胎(早产),2例合并窒息的患儿,住院天数在10~20天,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全部治愈出院。

2新生儿硬肿症的原因分析

寒冷、早产、低出生体重、感染和窒息为主要原因。新生儿期,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过大,皮下脂肪层薄,易于散热;早产儿体内棕色脂肪少,在感染、窒息和缺氧时棕色脂肪产热不足,导致体温过低;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其熔点高,寒冷时易于凝固。一般以生后1周内新生儿和未成熟儿多见。全身表现为体温低于35℃,重症患儿低于30℃,局部表现为皮肤发凉、硬肿、颜色暗红、不易捏起,按之如硬橡皮。硬肿发生顺序一般为: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患儿反应低下,哭声低弱或不哭,吸吮困难,严重者可导致休克、肺出血、心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急性肾衰竭等多脏器损害而危及生命。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新生儿硬肿症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

3观察及护理

3.1复温:其中复温是治疗的最关键的措施。其中凡肛温>30℃且腋温高于肛温者,可以置于已经预热至适中温度的暖箱中,一般要经过6-12小时就可以恢复正常的体温,那些体温低于30者应置于比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每小时监测肛温、腋温1次,并逐步提高暖箱1℃,于12-24小时恢复正常体温。

3.2合理喂养:提供能量与水分,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遵医嘱给予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有条件时最好应用输液泵控制,无条件者应加强手控滴速,建立输液记录卡,每小时检查输人液体量及速度,根据病情加以调节,防止由于输液速度过快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3.4观察病情:详细记录护理单,监测体温,每2h测体温一次,体温正常6小时后改为4小时一次,监测心率、呼吸、血液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观察暖箱及室内温度、湿度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如多巴胺、肝素、止血敏、呋塞米(速尿)等药物及氧气、吸引器、复苏囊、呼吸机等),一旦病情突变,能分秒必争进行有效地抢救。

3.5其中健康教育,会向家中们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知识,嘱母亲坚持拔乳,要保持母乳的通畅,一定也要避免因患儿住院就造成的断乳,也介绍相关的保暖、防感染、喂养、预防接种等的一些育儿的知识。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主要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对新生儿硬肿症的预防就应正了这一点。该病症对新生儿健康可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者会引起多种器官功能损害。下述五点主要预防措施是每个家长都要好好学习的:①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减少早产儿的发生。②寒冷季节和地区应为产房装配保暖设备。③新生儿一旦娩出即用预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处理。④对高危儿做好体温监护。⑤积极早期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使发生硬肿症。上述有效的预防措施为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增添极大安全保障。预防,是避免疾病发生的关键,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针对疾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小结

通过对10例新生儿硬肿症的观察与护理,有助于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加强对广大家长的健康宣教,预防新生儿硬肿症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防止肺出血、循环和呼吸衰竭等多脏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0.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篇3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b)-130-02

婴幼儿常见疾病多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常见,常占就诊率的60%以上[1],且多在气候多变时发病,特别是抵抗力差的婴幼儿,有的一年7~8次甚至上10次发病,在临床治疗护理此类患儿时,通过与其家长或看护人沟通及社区访视中了解到多因大人缺乏婴幼儿方面的保健知识和这类疾病的预防知识,没有给婴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他们体质弱而常发此类疾病。为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减少日常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危重患儿比例,减少家庭医疗费用支出,2007年6月~2008年6月,对我院附近的宝真社区110例0~3岁婴幼儿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改变家长错误的养育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宝真社区110例婴幼儿为观察组,其中,0~1岁35例,1.1~2.0岁38例,2.1~3.0岁37例;以2006年6月~2007年6月该社区102例为对照组,其中,0~1岁38例,1.1~2.0岁37例,2.1~3.0岁27例,以每年发病4次(含4次)以上为阳性,观察两组在常见病的发病率、危重病例例数、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三方面的差异。

1.2方法

首先得到宝真居委领导支持,从2006年6月1日开始对宝真社区102例0~3岁婴幼儿建立儿童档案,请家长配合,从建立档案开始,宝宝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常见疾病算发病(以到医院门诊或住院为准),以出现危急生命症状算危重病,并请家长保管好就诊时的各种费用收据或发票,每个月进行一次资料收集登记,截至2007年6月30日,统计出该年内每名患儿发病次数、出现危重疾病次数以及在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然后算出该社区102例在这一年内的发病率(以每年发病4次或4次以上或出现危重病为阳性)、危重病例的比例及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再从2007年6月新建好0~1岁儿童档案,保留上一年0~2岁儿童档案,并开始对该社区的110例0~3岁的婴幼儿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并及时收集登记好婴幼儿发病次数、重病次数及费用支出(标准同上),到2008年8~10月统计出这一年每名患儿发病次数、出现危重疾病次数及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并核算出该年110例婴幼儿的发病率、危重病例的比例及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对两组的这三方面作比较。

2结果

通过社区健康教育,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见病的发病率、危重患儿病例例数、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三方面的比较

3社区健康教育措施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据婴幼儿发育特点,把整个社区的婴幼儿分为两组,0~1岁为一组,1.1~3.0岁为一组。分组做好时间、内容的具体安排,定期做健康知识讲座,向婴幼儿家长或看护人教授婴幼儿安全保健知识及日常疾病预防知识[2]。

协助和指导家长制订婴幼儿膳食计划,监督家长和鼓励婴幼儿在多吃奶类及其制品的同时,把握好食品的种类和数量。

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根据年龄特点及季节特点安排一日的生活内容,如睡眠时间、饮食时间、活动时间(每日至少1~2h的户外活动)[3]。另外,指导家长做好家庭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如经常洗头、洗澡、换洗衣服等。

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预防接种及定期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体格检查,1岁以内每年体检4次(生后3、6、9、12月),1.1~2.0岁2次(生后18、24个月),2.1~3.0岁1次(生后30个月)[4],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改变措施。

定期访视,每个月进行1次家访,对婴幼儿睡眠、饮食、衣着(特别适中)、卫生等习惯及家庭环境进行具体指导。并与其家庭保持电话联系,定时询问宝宝近期情况,家属也可随时来电话咨询。

通过指导,问卷式调查,评价,使每个患儿家庭都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并根据婴幼儿家庭对其宝宝在这方面的保健知识及日常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决定是否结束健康教育。

4讨论

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家长的合理喂养、正确护理密不可分,很多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都与家长健康知识的缺乏有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是婴幼儿疾病的诱因。譬如:衣物的不及时添减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甚至肺炎等;饮食的不合理可能导致腹泻、肠炎、营养不良、贫血等;睡眠,家庭卫生环境等都与婴幼儿健康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因此,对婴幼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笔者对该社区的婴幼儿家长实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产生了良好效果,通过对患儿饮食、睡眠、卫生、衣着等方面的指导,提高了患儿的机体抵抗力,明显减少发病次数,降低危重患儿比例,节省了患儿家庭开支,有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护理观念的推广,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学不可少的一部分,护士职责要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少痛苦,集医疗、预防、护理于一身。但现在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还缺乏政府的有效政策、财政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做好这项服务需要很大的人力、精力、财力,我院仅对一个社区婴幼儿进行了上门健康指导,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事实证明,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对疾病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政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社区服务点履行好职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轮流到自己管辖的社区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4],且能有效地节约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2.

[2]桂月娥.社区护理干预在儿童晚发性佝偻病治疗中的作用[m].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65-66.

[3]石洪.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1-83.

[4]高同娟.社区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和能力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53.

[5]司凤梅,常杰.临床路径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3):73.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篇4

[关键词]新生儿;胎传梅毒;防控措施;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75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1(a)-0158-03

胎传梅毒是母体中的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直接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引发的感染,会造成流产或死胎,还会引发新生儿胎传梅毒及死亡[1]。近年来,胎传梅毒在我国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胎传梅毒的防治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的重要课题[2]。为了进一步研究胎传梅毒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及防控措施,本研究收集了2007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52例胎传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详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收治的152例胎传梅毒患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符合《梅毒诊断标准》中的相关标准。其中,初产妇121例,经产妇31例,孕周37~41周,平均40.2周。

1.2方法

对152例胎传梅毒患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包括胎儿临床表现、发病时间、母亲文化程度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2007~2012年胎传梅毒患儿检出情况的比较

6年间共发生152例胎传梅毒患儿,2012年的发病率是2007年的11.8倍,呈显著上升趋势(p

2.2胎传梅毒患儿母亲文化程度的分析

101例患儿母亲文化水平为初中或以下,占66.45%;49例患儿母亲文化水平为高中,占32.24%;2例患儿母亲文化水平为大学或以上,占1.31%。

3讨论

胎传梅毒是母体中的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直接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引发的感染,胎儿感染的严重程度直接与母体的梅毒程度、是否在妊娠期间接受正规治疗、母亲血液中螺旋体数量有直接关系[3]。如果对于胎传梅毒不及时进行治疗,会造成胎儿或新生儿的死亡,不管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社会,胎传梅毒都是一个沉重的情感或经济负担[4]。近年来,胎传梅毒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发病率,城市中无固定职业的患病人数较多,主要原因是这部分人群的学历比较低、收入偏低、经济基础差,再加上年龄正处于性活跃期,很容易发生高危行为。同时,生活、工作条件比较差,缺乏一定的疾病预防、治疗知识,产前保健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该疾病的危害性,从而成为发生胎传梅毒的高危人群。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加大胎传梅毒疾病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疾病防治指导,这对降低该病的发病率有重要作用[5]。本研究中,102例孕妇产前确诊为梅毒,但85例未进行正规治疗或不治疗而导致疾病发生;17例孕妇进行正规治疗,新生儿完全正常或病情较轻。因此,对于孕产妇梅毒患者的及时诊断和青霉素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疾病传播率。

新生儿胎传梅毒表现具有多样性,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对于疾病的诊断有一定难度[6],因此需要结合母亲病史、实验室检验(血清学检测以及X线片检测)、患儿临床表现及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该疾病主要发生在产后3周左右,发病时间比较早,大约有89.47%的患儿集中在1月龄内,平均发病天数是9d。因此,做好围产期的疾病治疗非常关键。胎传梅毒患儿多为低体重儿和早产儿,患儿身体情况较差,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7]。本组39例患儿是在剖宫产之前就已经发现疾病感染指标,能够得到及时的发生和治疗,治疗效果良好;另外53例患儿因家庭分娩或非剖宫产,错过了最佳诊断时机,造成新生儿器官损伤。如果出现漏诊或漏治,会使孕妇或新生儿的梅毒发展到二期或三期,后果非常严重,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在我国现阶段,对于梅毒检测、预防的投入经费不足,而且相应的教育健康力度不足,人们对于梅毒的危害性、自我保护等相关知识知之甚少[8]。患者也缺乏常规治疗的认识,相关部门也缺少有效的管理干预和追踪传染源制度。鉴于胎传梅毒的发病特点,这种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因此,需要提高孕产妇对于梅毒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认识其危害性,有效提高妊娠期间防护梅毒的能力:①加强对适龄男女(特别是高危人群)的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和优生优育的宣传工作,加强其性道德建设,提倡健康的,全面提升性道德素质;②全面加强对孕产妇及其配偶的血清产前检查以及相关宣传工作,全面提高人群对血清产前检要性的认识,在妊娠早期积极参加相关检查;③对于已确诊的孕产妇,需要尽早接受规范治疗,定期随访、检查,全面评估胎儿情况。

综上所述,孕产妇是预防胎传梅毒的根本,接受正规的检测和治疗是预防胎传梅毒的关键,对于新生儿的治疗是疾病的补救措施。加强梅毒筛查以及疾病的预防、治疗知识普及,对于降低该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付志智,李永红.2005~2010年广西胎传梅毒流行病学及防治对策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1,12(2):14-15.

[2]杨占华,周飞燕.新生儿先天性梅毒28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3(24):86-87.

[3]方育东,赖秋亮,谢少虹,等.249例早期梅毒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2(1):104-105.

[4]王耀斐,蔺兆星,干娜.2004-2010年陕西省主要性病病种报告病例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2(5):56-57.

[5]张荣莲,陈烈平,陈起燕,等.45529例孕产妇妊娠期梅毒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1,2(5):35-36.

[6]宋丽萍,周志光.欠发达地区育龄妇女梅毒感染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13(4):495-495.

[7]罗晓风,蔡梅英,肖晓玲.2006~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1,29(2):144-145.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篇5

[关键词]新生儿;品管圈活动;产科病房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2(b)-0126-04

Valueexploreonqualitycontrolcircleactivityonreducingthenursingriskofneonatalinmaternitywardofgeneralhospital

wanGLingJianGXiaoling

thetenthpeople′sHospitalof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7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qualitycontrolcircleactivityondecreasingthenursingriskofneonatesinmaternitywardofgeneralhospital.methods1200neonatesborninmaternitywardofthetenthpeople′sHospitaloftongjiUniversityfromJanuarytoDecember2012wereenrolled,theywererandomizeddividedintothecontrolgroupandexperimentgroup.Qualitycontrolcircleactivitywasestablishedwithearlyinterventionandvisualmanagementmethods,whilethecommonnursingmethodswasusedinthecontrolgroup,thehappeningofdiseases,recoverytimeandmedicalinccidentaffairsrateswerecompared.Resultsnodifferencewasfoundinthemorbidityrateofthetwogroup(p>0.05).Butaftercarryingoutqualitymanagementcircleactivity,jaundicehospitalizationlengthsignificantlyreducedfrom(7.11±0.52)dto(6.24±0.41)d(p<0.01),pneumoniahospitalizationlengthreducedfrom(8.05±1.02)dto(7.21±0.88)d(p<0.01);neonataladverseeventsratedecreasedfrom5.30%to2.70%(p<0.05).ConclusionQualitycontrolcircleinobstetricalwardimprovesthequalityofnursinganddecreasetheadverseevents.

[Keywords]neonate;Qualitycontrolcircle;obstetricalward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指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组成的小集团。这个小集团,作为全面品质管理的一环,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品管手法、全员参加,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并从中增加同仁之间的人际关系及和谐气氛,称为QCC活动[1]。QCC应用到护理服务行业是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2]。产科病房在综合医院多实行母婴同室的混合性管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病区,而综合医院产科护士同时担负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而新生儿又属于与儿科交叉的围生医学范围,护理工作繁杂,风险较大,必须同时保证母婴的安全。综合医院产科的新生儿绝大多数属于早期新生儿,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及新生儿疾病,如何有效管理产科病房新生儿,防止新生儿意外事件的发生,并对于患病新生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品管圈活动是一种管理模式,它对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及时评价和早期处理,以减少医疗事故和意外的发生以及风险事件对医患双方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产科自2012年1月以来,对病区新生儿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索品管圈活动在产科的应用,对新生儿风险加强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患纠纷及平均风险事件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2月我院产科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共1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600例,孕龄32~42周,平均(37.0±4.0)周,男325例,女275例,剖宫产354例,顺产246例,转儿科共53例,纳入研究547例。实验组600例,孕龄31~42周,平均(37.0±4.2)周,男315例,女285例,剖宫产348例,顺产252例,转儿科共62例,纳入研究548例。对照组和实验组资料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凡是出生后由儿科医生决定立即收治儿科的新生儿均不在本研究之列。

1.2研究方法

除了按常规设置新生儿床头卡和腕带标识外,根据新生儿有无高危因素分别标识为高危儿,使用红色卡片;非高危儿,使用绿色卡片。凡是新生儿母亲存在疾病或分娩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及新生儿存在疾病的标识为红色高危儿卡片,而顺产分娩的正常足月儿标识为绿色普通儿卡片。红色卡片标识:床号、姓名、出生时间、体重、孕龄、apgar评分、分娩方式、高危因素;绿色标识:床号、姓名、出生时间、体重、孕龄、apgar评分。将卡片置于婴儿床头。同时对于产科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对于高危儿的护理观察和对高危儿可能发生疾病风险的认识,针对不同的标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1.3研究内容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发生疾病的情况,发病后儿科住院天数,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品管圈活动实施步骤

2.1成立品质小组

小组人员共8名,护士长担任圈长、护士长助理任秘书作会议记录,圈员为产科病房护士3名和产科特需病房护士3名,所有人员都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品管圈成立后,圈长带领小组人员进行培训,需掌握品质及品质管理的知识,通过投票结果,设定圈名为“爱心圈”;徽标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徽标为底色的基础上,两个心形抱成一团;含义为“温暖人心,温暖我心”;同时明确了品管圈活动要求,圈长每周组织1次会议,每次会议时间50min。

2.2计划

首先主题选定,圈长用激发每个圈员思维的形式,采用头脑风暴法、根本原因分析法(RCa)等工具,提出新生儿在产科病房中的一系列问题,对照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的顺序,然后集中意见,利用分类法依次筛选出主题,最终确立“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的风险”作为品管圈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书,时间以6个月为活动周期,设定具体项目负责人和每步骤所需的时间。继而对现有产科病房中新生儿风险进行现状把握,从医护因素、患者因素以及护理技术等进行检查;通过流程图将现行工作充分掌握,把现有产科病房中新生儿的现象与标准服务差距以及变化加以观察和记录,并设定改善目标值为5.23(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经过圈会设定目标: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的风险;3个月内提高护理质量。并针对护理质量低下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通过鱼骨图特性要因图分析护理质量低下的原因,选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医护人员与新生儿家长的沟通、护理操作流程、健康教育等四个要因;对四个要因再做一次检查;最终在第8周完成了从人员、护理和环境解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要因拟定护理措施。具体见图1。

图1品管圈活动实施步骤

2.3护理对策实施

2.3.1细化产科病房中的护理工作内容

2.3.1.1保暖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排汗能力差,身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差,新生儿体温极不稳定。出生后立即放于热辐射式抢救台上,用干毛巾擦干新生儿,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使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中。回到病房后棉被保暖。

2.3.1.2喂养提倡及早喂养,以防止低血糖。提倡纯母乳喂养,由于有医学指征可采取配方乳。试喂5%糖水5mL,每2小时1次,喂两次后无呕吐开奶。喂奶时将新生儿抱起取半卧位,喂哺前,先将乳液滴于喂食者手背测试乳温,无烫灼感方可喂哺。人工喂养的奶量:出生第1天,30~60mL/(kg・d),第2天60~90mL/(kg・d),第3天90~120mL/(kg・d),具体的奶量应根据新生儿的情况酌情增减。

2.3.1.3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生后及时清理呼吸道,吸净口鼻及气道的羊水,保持呼吸道通畅。普通新生儿可放置于一个30°左右的斜坡式床垫上,并使其侧睡,防止溢奶而引发窒息。高危儿可再其基础上,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软垫,避免颈部弯曲。一旦发生呼吸抑制,可轻弹、拍打足底或托背等恢复呼吸,同时遵医嘱给予吸氧,氨茶碱。

2.3.1.4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加强对家属预防感染知识的宣教。每次接触新生儿前必须洗手,以防止其交叉感染。新生儿每天须洗澡,以保持皮肤的清洁。每次大便后臀部须用温水清洗,勤换尿布。保持脐部清洁和干燥,须用碘酒消毒。

2.3.2优化产科病房中的护理人员技能

提高护士对各项操作的熟练性,注重护理知识的专业性。针对在产科病房中常见的新生儿呕吐、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等疾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并每月一次进行业务学习;对疾病进行归类,由各专业护士负责学习和指导。护士必须在床旁进行交接班,晨间交班护士长必须到场,确保交接班的完整性。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生儿及其家长的生理和心理的创伤,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2.3.3加强高危新生儿家长健康教育

入院时由接待护士对高危新生儿家长进行初次健康教育。主要讲解高危儿的护理程序、签署高危新生儿特殊治疗及护理知情同意书。在住院期间,由护士对家长集中进行早期干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1~2次。采用多媒体教学,结束后发放指导材料及调查表,了解家长对培训内容的掌掘情况由产科护理人员对家长进行“一对一”的干预操作示范指导。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方式采用书面、面对面传授、电话、短信、e-mail、QQ、飞信等形式,从根本上弥补了产科病房开展中的不足,满足了新生儿家长的需求,推动了医院的发展。

2.3.4早期干预

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对高危新生儿实施早期干预,主要包括视听刺激、新生儿抚触及婴儿被动体操训练等,每日2~4次,于喂奶前30min或两次喂奶之间、高危新生儿清醒时进行。干预训练时家长进行观摩,并指导家庭干预。

3结果

根据计划6个月后进行效果确认。另选取黄疸和肺炎新生儿转儿科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实验组黄疸住院天数为(6.24±0.41)d,对照组住院天数为(7.11±0.52)d,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肺炎住院天数为(7.21±0.88)d,对照组住院天数为(8.05±1.02)d,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产科病房中新生儿常见疾病比例见表1,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见表2。

表1产科病房中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比较(例)

表2实施品管圈管理前后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668,*p<0.05

4讨论

综合医院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是由产科护士承担,产科新生儿均为早期新生儿,极易发生疾病及意外事件,如何规范和提高产科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有效规避医疗风险和意外事件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发生意外或疾病,及易导致家属误解,导致医疗纠纷发生[3]。新生儿安全管理是产科病房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关键是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4-7]。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来,全体护士参与品管圈活动全过程,护士们的工作责任心与满足感增强,主动服务及团队精神明显改善,科室的凝聚力更强了,加强了护患沟通,护士对患者全程、仔细、周到的评估和护理,各种健康教育落实到位,提高了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全科护士积极参与实施前后的护理措施,对降低产科病房中新生儿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院产科自2010年起将品管圈管理模式应用到科室新生儿的护理管理中来,对新生儿的高危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针对隐患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如安全宣教制度、病房管理制度,风险防范措施等,并同时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组织操作技能考训练和考核,增强了医护人员自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用卡片在新生儿床边进行标识,对普通新生儿和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施行具体的观察护理措施,对其存在的疾病和意外风险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及时干预,研究显示,护理人员积极主并进一步加强健康宣教,加强护患沟通,使产妇及家属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护士进行风险管理[8-9],可以很好地改善护患关系。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及现代护理模式的不断完善,给产科母婴护理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0-11]。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对高危新生儿疾病做到早期发现,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新生儿的安全得到保障,产科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宁,周玲.“QCC”方法在提高门诊药房的服务管理品质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146-148.

[2]陈连珍.品管圈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结果[J].求医问药,2011,9(5):52-53.

[3]邱敏芬.产科病区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J].护理杂志,2006,23(9):79-80.

[4]李加宁,宋燕宾.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确保护理安全[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57-58.

[5]曹华华,邓慧,胡妍,等.品管圈在降低颈丛麻醉术后排尿障碍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1):153-154.

[6]邓文娟,肖艳兰,黄河清,等.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22-23.

[7]程友花,王蕾.品管圈活动中争创“无铃声呼叫病房”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127-128,131.

[8]贾丽华,蔡绿花,卢彩萍.品管圈在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遵循率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888-889.

[9]ottossonB,HallbergiR,axelssonK,etal.patientssatisfactionwithsurgicalcareimpairedbycutsinexpenditureandafterinterventionstoimprovenursingcareatasurgicalclinic[J].intJQualHealthCare,1997,(9):43-53.

[10]周源芝,王文艳,董养珍.孕期健康教育对剖宫产率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2,25(9):102-104.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篇6

【关键词】儿童死亡;疾病;死因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7-1097-02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B

为了解本地区儿童疾病及死亡情况,加强对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的防治,有效地降低儿童死亡率,特对我院近10年儿童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处理,以便找出儿童主要死因及相关因素,寻求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儿童死亡率。

1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1996~2005年454份住院儿童死亡病案进行了统计,资料来源于我院病案统计室,疾病全部采用国际疾病iCD-10分类,查询相关统计报表,用病案统计软件进行查询、分类,采用eXCeL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1996~2005年共收治住院儿童199207例,包括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于医院的34例,共有454例住院儿童死亡,平均住院天数5.41天,24小时内死亡46例,病死率0.23%,具体年限分布见表1。

2.2地址来源及住院前发病情况:城市145例(占31.94%),城镇56例(占12.33%),农村248例(占54.63%),5例弃儿来源不明。农村和城市儿童来源比例,经统计检验u=4.09>2.58,p

2.3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本组男290例,女164例。最小仅出生20分钟,3岁以内婴幼儿病死率占70.05%,其中新生儿死亡占3岁以内婴幼儿死亡的33.96%,新生儿男女比例为73.15%∶26.85%,经统计检验:u=7.68>2.58,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比例趋于平衡,见表2。

2.4病种分类:前三位病种依次为:肺炎(47例),先天性心脏病(43例),新生儿窒息(23例)。

2.5疾病分类及前三位疾病大类病种排位情况:围生期疾病88例,占19.38%,传染与寄生虫78例,占17.18%,呼吸系统疾病56例,占12.33%,先天畸形53例,占11.67%,肿瘤43例,占9.47%,损伤与中毒类37例,占8.15%,神经系统疾病28例,占6.17%,消化系统疾病15例,占3.30%,心血管与血液系统疾病均为14例,各占3.08%。在围生期疾病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肺炎、窒息和肺透明膜病,占了围生期疾病总数的71.59%。传染病与寄生虫类排在前三位的是乙脑、败血症和流脑,占传染病与寄生虫类疾病的53.85%,其中农村患儿占66.67%。居第三位的呼吸系统疾病中,肺炎占83.93%,据报道,我国每年约有30万婴幼儿死于肺炎,肺炎已成为5岁以下儿童的第一位死因[1]。另查统计室疾病分类报表,肿瘤类发病逐年增多,2005年比1996年相比增加近2.5倍。

2.6死因分类:儿童死因分为感染、意外、先天畸形、肿瘤和其它[2],依次为53.30%、13.66%、12.34%、9.47%和11.23%。

2.7本组病例中,13例在家中出生(其中12例来自农村),9例感染性疾病,2例为意外。近10年收住弃儿13例,死亡5例(先天畸形2例,围生期疾病3例),病死率38.46%。感染仍是儿童的主要死因。

3讨论

我院前5年儿童平均病死率0.26%,后5年为0.21%。统计检验:u=2.29>1.96,p

农村孩子因费用或转诊不及时等因素,延误治疗,是引发死亡不可忽略的因素。加强对农村妇女孕期保健宣教工作,提高农村住院分娩率,加强对农村儿童疾病预防宣传工作,改善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是降低儿童死亡率的重要途径。

3岁以内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病死率高,本组新生儿占了27.39%,新生儿中有35例早产儿,占围生期疾病的39.77%。因此应大力发展孕产妇保健,注意孕期营养、保健和疾病防治,定期检查,减少高危儿,先天畸形及早产的发生率,同时大力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婴幼儿期护理知识的宣传,加强新生儿期保建工作。

感染性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将极大地降低儿童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的Schwela博士指出,全球范围内,儿童健康正面临来自大气污染的严重威胁,近30年来,儿科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可能与大气污染有关的疾病(如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3]。现每年仍有近

110亿儿童(相当于每天近2.9万儿童)死于可预防的环境病因,环境质量是决定儿童出生后第一年死亡率的关键因素[4],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对降低儿童死亡率显得非常重要。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篇7

[关键词]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整体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6(a)-0155-02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在儿科有较高病发比例,由多种因素引起,运动、气候变化、冷空气等外界刺激均可诱发或加重病情,故在规范治疗的同时,对护理干预有较高的要求[1]。整体护理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护模式核心部分,重视心理、精神、社会方面的个体化、创新性干预,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障。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10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患儿,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治疗过程中儿科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结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共选择100例患儿作研究对象,男59例,女41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6.8±2.2)岁,均与中国儿童哮喘协作组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病程6个月~2年。其中有家庭过敏史31例,过敏性鼻炎13例,婴儿时期湿疹29例,药物过敏史27例。因气候原因如冷空气或气候变化诱发57例,上呼吸道感染诱发33例,进食海鲜如鱼、虾等诱发10例。临床特征:①咳嗽症状取支气管舒张剂或皮质激素应用可缓解;②大部分患儿无发热,有荨麻疹、哮喘或个人过敏史等家庭过敏史,有揉眼睛或鼻子习惯,婴儿期曾有湿疹或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发生;③临床无明显感染症状,取抗生素应用效果不佳;④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血象无异常;⑤患儿多在睡前、夜间、清晨及运动后有阵发性咳嗽出现,发病>1个月。家属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取0.5沙丁胺醇溶液0.5mL雾化吸入,2次/d;病情较重者,可取吸入型布地奈德1mg加生理盐水2mL雾化吸入,均治疗2周[2]。期间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即呼吸道管理、用药指导、病情观察及生命体征监测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实施全面、细致干预,具体步骤如下。

1.2.1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需加强访视力度,对有较大情绪波动的患儿,需采用安抚、转移注意力等方式促其平复。并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沟通,讲解疾病基础知识,告知治疗方案持续化、规范化、个体化优势,防控要点,注意事项及转归等,缓解其恐惧、不安、焦虑心理;另外,护理人员对患儿的述说需耐心倾听,给予安慰和鼓励,以使其安全感增强,保持愉悦心境,提高医护依从性,以促进康复,减少对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1.2.2疾病急性期干预疾病急性期患儿多以清晨或夜间咳嗽为主要表现,故需完善咳嗽时的护理及加强病情观察。严格遵医用药,患儿咳嗽频繁时,可协助其取半卧位,对有效咳嗽、排痰方法加以示范和指导。对患儿有无脉搏增快、呼吸困难、憋闷、喘息、口唇发绀等缺氧与不适表现进行观察,依据症状情况向医生及时报告,配合解痉、平喘、吸氧等抢救方案的实施,确保患儿安全。

1.2.3疾病缓解期干预缓解期治疗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的核心环节,故需完善护理配合,本期以积极抗炎为主,以使气道炎症消除,对哮喘发作起到预防作用。咳嗽变异性哮喘症状消失后,仍需行6个月~1年的持续治疗,以基本控制病情。故需就长期坚持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患儿和家属强调,帮助其克服不适心理,以取得积极配合,并做好督促管理。

1.2.4用药指导本病治疗所需用药以支气管扩张剂、免疫治疗药物、抗过敏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需提格遵医用药力度,并对药物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就雾化吸入药物如何应用向患儿及家长重点指导,依据Gina方案,主要治疗措施为气雾吸入,正确运用,才可提高安全性,达到治疗目的。吸入装置根据患儿年龄行针对性选择,如>3岁患儿可应有口嘴法吸药,

1.2.5饮食干预取得家属配合,依据疾病特点,并参考患儿喜好,对饮食方案进行制定,宜选择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宜消化食物。过咸、油腻、过甜、海鲜等饮食尽量避免。母乳喂养的小儿可依据勤喂少量的原则,斜坡式怀抱哺乳,以防呛咳,诱导吸入性肺炎发生。

1.2.6环境干预为患儿营造淡雅、整齐、宁静、清洁、温馨、安全的居住环境,室内光线充足,流通性良好,空气清新,保持湿度为60%~65%,温度为20~22°C。挂毯、地毯等避免使用,因易藏螨虫;枕头、棉被需勤晒、勤洗;患儿入睡时不宜抱长绒毛玩具;不宜养花和宠物,同时避免患儿接触油漆、花粉、油烟、尘螨等,全面提高防控力度。

1.2.7预防复发干预(1)过敏原查找:常见过敏原包括屋尘、某些植物花粉、食物中的鱼、虾、螨、真菌孢子、动物皮屑及油漆染料等。需对患儿每次咳嗽发作前的致敏性进行仔细观察及识别,以防再次接触。对花芬、尘埃等不可避免的抗原过敏,采用一般治疗方案对病情未有效措施且复发者,需配合医生应用脱敏疗法,将引起阳性反应过敏原溶液依据皮试结果,行皮下注射,通常在发作季节前1个月进行。(2)避免发作诱因干预:①运动后咳嗽加重:需避免患儿剧烈运动;②气候改变:因冷空气刺激为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以冬春季为高发期,故需做好患儿保暖工作;③情绪因素:针对哭闹、情绪激动引发的疾病发作,需保持患儿情绪稳定,减少不良刺激;④增强机体免疫力:依据患儿机体情况,指导家长对运动计划进行制定,年幼儿鼓励尽量到户外活动,年长儿可适当参加骑自行车、游泳、打球、慢跑等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的复发起预防作用。

1.2.8出院指导建立随访机制及复诊计划,可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与家长建立联系,对患儿状况及时掌握,强化在院期间饮食、用药等注意事项,取得学校配合,必要时动用社会关爱力量,全面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1.3指标观察

①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问卷,调查患儿及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包括环境、护理人员知识技能、服务态度3项,共含问题12个,总分12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佳;②知识掌握程度:采用医院自制量表,对患儿及家属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调查,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效果越好;③生活质量:应用小儿生活质量问卷(iSLQ),对患儿主观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躯体体验、抑郁体验、焦虑体验、学校生活、同伴交往、自我认识、家庭生活、生活环境,分值越高,效果越好;④观察疾病复发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

2结果

两组患儿均好转出院,但观察组患儿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知识掌握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患儿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组间护理满意度、知识掌握程度及患儿生活质量评分[分,(x±s)]

3讨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又可称为隐匿型、变异型、咳嗽型及过敏性哮喘,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小儿为高发群体,其发病机制同哮喘类似,以气道持续高反应性为病理生理改变特点,但缺乏典型喘息症状,以顽固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3-4]。咳嗽症状通常在清晨、夜间更为明显。病情在哭闹、运动后可被诱发或加重。治疗是一个规范、长期的过程,若处理不当,极易迁延难愈,对患儿身心健康及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故在采用有效药物积极治疗的同时,实施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是促进疾病转归、改善预后及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5-6]。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案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可帮助患儿及家长克服不良心理,增强安全性,提高医护依从;疾病急性期干预重在控制病情,防范危急事件发生,做好抢救配合;疾病缓解期干预,向患儿及家属强调长期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以降低复发率;同时行饮食、用药、环境指导,以增强患儿体质,保障治疗有序进行,避免环境中的过敏原诱导疾病复发,并完善预防干预,如过敏原查找和规避等,并取得学校和社会配合,建立随访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全面保障患儿生命安全。结合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及知识掌握率、患儿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加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整体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水平,改善患儿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具非常重要的实施价值。

[参考文献]

[1]帕提姑丽・阿布来提.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30):161-162.

[2]钟艳华.51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1):10.

[3]王良红.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特点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2,18(9):6-7.

[4]张欣,陈雅民,安丽萍,等.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护理及中医护理干预[J].河北医学,2012,18(10):1472-1474.

[5]仇中叶,张桂才,林敏.固本止咳颗粒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67例临床观察及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4):25-27.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篇8

【关键词】哮喘患儿;护理干预;治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22-0108-02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中的一种常见疾病,疾病表现有气促、胸闷、咳嗽、喘息等,且病情易反复发作[1]。该疾病难以治疗彻底,医学界对于小儿哮喘疾病的治疗进行了很多相关讨论,目前使用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吸入治疗法,吸入治疗可改善患儿疾病症状,不过为了加强疗效,还需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使治疗依从性提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分析哮喘患儿吸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哮喘专科建立档案的7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临床表现都存在反复可逆性的喘息及咳嗽发作,伴有胸闷、气促等症状。其诊断均参考“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解读”标准[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5~14岁,平均(8.69±2.39)岁。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5~13岁,平均(8.15±2.13)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指导用药,让患儿及其家属掌握正确吸入方法;嘱咐定期复诊;对某些有疑问的个体进行经验指导。

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1)在实施吸入治疗前,需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述采用这种治疗方法的目的,并告诉他们这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较高,不会对患儿造成刺激。积极、规范治疗,哮喘症状可完全控制,这样有利于使患儿配合治疗,让他们放心。(2)吸入技巧指导。不但要耐心教会患儿正确掌握吸入技巧还要教会其家属,方便其在日常生活中辅助患儿。并在随访过程中检查使用方法是否正确,必要时反复指导教育才能保证药物使用方法的正确。注重与患儿的互动,多鼓励,这样有利于使其治疗配合度提升。(3)实施吸入治疗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儿坚持每日定时测量峰流速(peF),监视病情变化,记录哮喘日记,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4)健康教育。患者教育十分重要,这是实现长期治疗和自我管理的必要基础。教育必须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育形式,如;科普读物、录像、讲课等。教育的内容包括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常见症状、治疗方法等。让患儿及其家属对哮喘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起治疗的目标和信心,有利于规范的治疗。(5)心理护理。对于患儿本身,由于遭受疾病的困扰,幼小的心灵容易存在恐惧不安。患儿家属常常因担心病情反复发作、药物不良反应,表现焦虑不安,对医生的诊治持怀疑态度。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针对他们心理障碍的情况,给予心理疏导和教育。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伙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信任度,缓解心理压力。(6)建立随访复诊计划。护理人员预约患者复诊的时间,联系没有按时复诊的患者,保证长期的规范治疗。

1.3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用哮喘症状评分表示)与治疗依从性评价标准

日间症状评分:凡是0分代表无症状;1分指偶尔有轻微症状;2分表示有中度症状或发作较频繁;3分为症状发作次数已影响日常生活;4分为无法进行日常生活。夜间症状评分:0分为无症状;1分为憋醒1回;2分为憋醒2回以上;3分为夜间常憋醒,但能间断入睡;4分为哮喘呈持续发作无法入睡[3]。治疗依从性,良好:患儿能够坚持根据医嘱按时用药,且定期复诊;差:患儿无法根据医嘱按时用药,间断使用治疗药物[4]。

1.4统计学处理

3讨论

儿童哮喘疾病是因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所诱发的起到慢性炎性病变的疾病,这类疾病治疗难度较大,且病情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3-5]。临床上大多因遇到冷空气或吸入过敏原所致[6]。现阶段,哮喘疾病治疗的目的是使疾病发作次数减少,使其临床症状得以改善,同时要避免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7]。

吸入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副作用率低、见效快、治疗效果显著等特征,这对于哮喘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8]。除此之外,还需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控制疾病发作次数。特别在近几年,各大医院的护理干预变得越来越优质,这对于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使患儿疾病得以改善,在实施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要将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患儿和患儿家属,并指导用药和病情自我监测,便于使临床疗效提升,同时也有利于使患儿生命质量得以改善。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依从性与肺功能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哮喘患儿疾病治疗中,必须注重对患儿的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重视与患儿和患儿家属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便于使其治疗依从性大大提升,保证规范化治疗实施。经过本次研究可了解到,综合护理干预更加全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文娟,林英,刘宴伟.儿童哮喘吸入治疗依从性研究及护理干预[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7):2376-2377.

[2]陈育智.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解读-儿童哮喘的定义及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9):643-644.

[3]刘月梅.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吸入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的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4):35-37.

[4]蒋思琼,裴娇茹.哮喘儿童吸入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3):755-757.

[5]孙礼宾,万文竟,童仁香,等.儿童哮喘吸入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安徽医学,2012,15(5):597-598.

[6]廖惠玲.儿童哮喘吸入治疗终止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2:3.

[7]曾长凤.儿童支气管哮喘雾化吸入给予综合护理的效果[J].当代医学,2013,19(23):130-131.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篇9

【摘要】婚孕前保健,以提高怀孕的夫妇结婚的认知水平,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促进良好的产前和产后护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生育之前在优生保健干预来看,效果还远远不够。许多已婚夫妇孕前健康不达标,导致新生儿的死亡率是很高的。这不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影响优生政策的实施。

【关键词】婚前检查;孕期保健;优生优育

健康宝宝的诞生,关键在于孕前保健,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的重要事项。孕前保健的主要焦点在婚前检查和怀孕前的准备工作分为两部分,但的这两部分在人们的意识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我们可以在政府统计数据显示上刊登,由于忽视孕前保健形成的事故众多。婚检是人口质量的第一关,但在人类过于依赖本能,往往被忽视。二是怀孕前的准备工作。专家指出,孕前保健和孕期保健也同样重要。良好的土壤才能孕育好的种子,良好的身体状况才能生出健康,聪明的宝宝,优生优育的关键是预防,除了婚前医学保健,如果是有遗传病或遗传缺陷,以减少或消除遗传性疾病,在同一时候还需要注意的夫妇应避免各种不利于人的生育不利因素的影响,如吸烟,酗酒,吸毒。

婚前保健能够保证健康的婚配,防止各种疾病的延续,而孕期保健将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发育情况。我国的《母婴保健法》规定将婚前医学检查和婚前卫生指导,作为婚前保健的法定服务内容。婚检是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可能患病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行的医学检查,包括对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指定的传染病、有关精神病等检查。婚检具有及早发现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减少新生儿的出生缺陷与死亡率,实行优生优育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等作用。但是新出台的《婚姻登记条例》中取消了强制婚检的规定,使婚检率大幅度下降,新生儿缺陷有所反弹,严重制约了出生人口质量。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有将近120万个新生儿有出生缺陷、先天残疾。换言之,每30秒就新增1个残疾婴儿,就意味着有一个家庭将因此饱受痛苦。数字式沉重的,但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婚孕前保健作为一项预防出生缺陷的关键措施应当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婚孕前保健的实施策略。

首先,设婚检门诊,配备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表达能力好的医务人员从事婚检咨询指导工作。对进行婚检的新婚夫妇设立健康档案,由专人进行管理。婚孕前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婚前性知识教育、婚后生育安排、出生缺陷三级预防、遗传病防治、优生优育咨询、孕前检查等,并对影响优生优育的可控因素进行孕前干预。

其次,利用门诊健康教育活动中心,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讲座内容包括新生儿缺陷的预防、医学检查的作用及意义、孕检的准备工作和怀孕期内的保健、传染病的防治等。对新婚夫妇的教育要更加全面,更有耐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健康教育,以促进检测达到最佳效果。

最后,进行免费检查和宣传工作。通过在媒体,宣传手册,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婚姻孕前保健知识,可以也进行早期婚姻和生育培训类,对新婚夫妇进行生育知识教育,中国的人口质量分析,建立健康,文明的婚姻和和谐的生活方式。为了使受过教育的实现,婚姻是男人和女人的结合,也是在人口再生产,关系的的后代质量和国家的繁荣与。在这里,首先要解优生的原则:良好的婚姻观,优越的身体概念,优越的边界提高胎儿和胎儿的教育,以避免近亲结婚的意识,提高检查的意识。

检查结果显示,接受婚孕前保健的80对夫妇有21对存在疾病异常,阳性检出率22.35%,其中生殖系统疾病10例,遗传性疾病2例,传染性疾病6例,内科以及其他3例。而对照组并没有经过婚检,其潜在患病率显然高于该检查结果。这表明,婚孕前保健对婚孕前检视度、优生优育知识的了解度、婚孕前各项检查的自觉落实度、产检达标率、健康提升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而未及时进行婚孕前保健将给患者和家庭留下巨大的阴影和不安。

二、混孕前的保健

为了使婚姻孕前保健的重要性,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产前和产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如同行医治病只有我们明确的原因,才可以对疾病的一剂解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新生儿的健康。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和接触不好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生育。根据产妇的年龄,生活环境,怀孕和新出现的疾病,早期药物的使用等方面的教育,大多数夫妇都能够接受医生的建议,正确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每对夫妇的需要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指导。由于婚姻的孕前保健服务,根据各种不利因素的诞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首先,为了使婚姻孕前保健的顺利开展,必须创建标准,舒适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婚检,孕检的人接受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婚前检查室的布局和营造气氛,让这对年轻夫妇感到了家的温暖,从而提高婚检的质量。公开咨询门诊婚前咨询,怀孕测试,进行详细记录,并随访。其次,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婚前筛查,产前诊断和产前检查工作,做好充分准备,确保生产检验检测怀孕,分娩率,以确保安全,防止妊娠的禁忌症和并发症的出现,做一份好工作的残疾儿童鉴定,遗传性疾病和非遗传疾病鉴别工作,真正实现之前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所有可避免潜在的危险。再有,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机构,配备了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胎儿心脏监测仪等先进设备,它是产前保健的技术支持。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健康,促进怀孕前的检查是最实际的做法。目前可以从三个方面:第一,推进婚检怀孕前,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民政等部门的工作,共同做好宣传,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促进公民对疾病的预防和优生优育知识;其次,承担婚检,在怀孕前在医院应为新婚夫妇检查,为建设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加强婚检工作的管理,使婚前体检项目标准化,合理化;,服务热情,让人们检查成为真正的人愿意行为;最后,提倡从现在起,每个18年岁的年轻男性和女性应该建立一个健康卡,记录我的健康数据,在未来,与爱和婚姻或出生准备。

新生儿疾病预防与护理篇10

【关键词】益生菌;临床应用;肠道菌群平衡

目前益生菌属于一种生物制剂,临床上对于益生菌的有效性和危险性数据不够完善;但目前临床上对于应用益生菌后的效果满意,对于早产儿的益生菌应用更是突出。其改善宿主肠道菌群平衡,一定程度地激发早产儿自身免疫反应,带给早产儿有益作用。目前早产儿都会伴有一些或大或小的消化性疾病比如小儿腹泻、肠道炎症等,若是疾病严重可能会导致早产儿营养不良、心脏胃肠道疾病甚至死亡;所以对早产儿的疾病防治是很有必要的。益生菌作为利于人体的生物制剂,对此类消化性疾病防治有着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在促进肠道消化,改善肠道平衡方面效果突出已经在临床上投入使用。

一、益生菌的基本作用及作用机制

1.益生菌首要作用是调节肠胃道菌群平衡:早产儿的消化系统主要是由微生物构成,而大部分微生物是厌氧菌;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反应、抵抗力等都与人体微生态平衡密切相关。而机体的菌群是相互依赖、相互抑制的,要是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则机体的菌群就会受影响从而导致菌群失调、有害菌增多等。益生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有益菌繁殖,使有益菌和有害菌数量相同,使肠道菌群平衡和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这样就有效地改善肠道消化功能,防止腹泻腹胀等肠道疾病。肠道疾病有时候是突发性的,临床上需要对其及时诊断与治疗,口服益生菌则可以起到缓解肠道疾病,再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结果。

2.其次就是益生菌在机体免疫方面的作用: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尤其是细胞吞噬方面,机体具有免疫外界细菌还有吞噬有害细菌,对于肠道菌群平衡有着一定的作用。随着人体受药物影响而改变了细胞吞噬作用,还有抗生素的频繁使用带来一些副作用。在益生菌的应用中可以促进淋巴细胞增生,这就增加了免疫细胞进而改善细胞吞噬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抗炎因子,促进肠道炎症治疗效果。再者就是益生菌可以促进肠黏膜的免疫球蛋白的分泌;肠道每天都会有许多免疫球蛋白分泌进入肠道内,而此蛋白可以保护肠黏膜不受炎症破坏,防止其他蛋白水解。益生菌则有着保护肠黏膜的功能,使肠粘膜修复损伤上皮,保护其不受细菌感染。

3.益生菌的其他作用

益生菌可以作为受体来和病原体竞争受体结合点,因为益生菌在肠上皮上有着与致病菌相同的复合糖结合点,如果一定量的使用益生菌则可以起到抑制致病菌结合定植从而改善肠道疾病。同时益生菌还可以促进损伤上皮修复,阻止致病菌再次移位定植,减少炎症的发生率。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酸碱平衡,促进肠道代谢平衡,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还可合成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等,促进肠道营养吸收。

二、益生菌在早产儿重要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1.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早产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主要是因为小儿肠黏膜损坏从而发生局部坏死,是新生儿非常严重的消化疾病。这最大的引起原因是肠道有害菌增多感染和肠道供血不足导致肠道坏死;服用益生菌则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益生菌具有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作用,则可以抑制有害菌感染,防止肠道黏膜破坏,则有效地起到防治小肠结肠炎发生。

2.有效地预防黄疸:黄疸可以说是常见的新生儿症状;是由于早产新生儿血脑屏障不够完善,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引起胆红素增多,使新生儿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早期轻度黄疸是不会引发新生儿病理性症状,然而重度黄疸则会引发核黄疸(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会影响新生儿神经系统,不仅会给新生儿带来一定的神经性疾病甚至会危及新生儿生命。据相关实验证明,早产新生儿通过口服益生菌制剂可以明显降低血胆红素,促进胆红素肝肠循环及其排泄,有效地预防和改善黄疸症状。

3.益生菌对小儿各类腹泻防治的作用:

早产新生儿常常会发生腹泻疾病,而且大部分是肠道菌群不平衡导致的。在一定意义上,益生菌不但可以增加腹泻肠道内的有益菌数量,还可以改善其活力,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使肠道菌群平衡,缓解消除腹泻症状;这对新生儿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益生菌同时可以对小儿细菌性腹泻、感染性腹泻等腹泻疾病进行早期预防,为早产儿的营养发育作出一定的作用。还有一类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就是抗生素使用引起的腹泻,不能有效避免,因为一些早产新生儿患有感染性疾病需要一定的抗生素治疗,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此类腹泻。而益生菌可以一定程度地抑制抗生素的肠道破坏,从而缓解腹泻疾病。

三、益生菌的新生儿临床研究进展

单方面使用益生菌对新生儿腹泻、黄疸和肠道改善等疾病的预防治疗有着满意的效果。同时临床上也正在研究益生菌联合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等疾病:茵栀黄,是属于中成药,有着清热解毒退黄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针对新生儿黄疸做研究,配合益生菌适量融合母乳制成口服液(混合母乳是为了预防小儿出现不良反应),定期给新生儿服用。据临床结果资料表示,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茵栀黄配合益生菌制剂可以有效快速地减少新生儿胆红素,从而在短时间内实现消除黄疸症状。临床上也在尝试不同的联合用药,益生菌的作用将会不断地开发出来,给新生儿疾病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

四、小结

据国外早产新生儿服用益生菌效果研究表示服用益生菌可以减少早产儿呕吐、腹泻、腹胀、胃潴留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生,说明益生菌利于早产儿胃肠正常运作,可以有效避免各类消化性疾病导致早产儿发育不良、后遗症等。早产儿自身消化系统发育未成熟导致胃肠道消化功能弱,还有早产儿肠道菌群定植也是影响早产儿消化系统疾病的。一般情况下,早产儿肠道菌群定植较迟,肠道菌群较少,尤其是乳酸杆菌,对小儿的消化、蛋白分解是很不利的;因此使一些致病菌繁殖导致感染。进一步说明了早产儿及时补充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防治腹泻、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益生菌在早产新生儿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5(9):210

[2]迅速建立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降低母乳性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