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教育专业导论十篇体育教育专业导论十篇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7:36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篇1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体育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ontheapplicationofaction-orientedteachingmethodin

physicaleducationinGraduateeducation

ZHanGJiaci

(SportsScienceinstitute,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

abstractaction-orientedteachingmethodisnew,advancedteachingmethods,curriculuminvocationalschoolsareinwidespreaduse,andhasachievedgoodresults.action-orientedteachingmethodincertaintrainingmasterofreasonableusetotheideaisofgreatsignificance.

Keywordsaction-orientedteaching;masterofsport;application-orientedtalentscultivation

行动导向教学法重在强调理论指导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职业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要紧密结合社会的需求,以此为依据来组织学校的教学。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这就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及学生自身的实践来获取最基本的体育技术、技能,并且能够做到在理论知识的正确指导下完成准确的技术动作,从而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这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紧密结合。因此,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在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具有可行性。

1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体育专业硕士是培养体育领域内较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按照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在培养在体育领域内,能够掌握扎实的体育基础理论、渊博的体育知识,拥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体育专业硕士的这一培养目标充分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性的硕士研究生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重在强调要拥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从另外一方面讲,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多数的教学科研人员都是应用型人才,并且从近几年的人才招聘上来看,多数人才都是从博士研究生中选的。因此,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要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区别开来,由重在强调学术性向重视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转变。①

笔者通过调研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国内对于体育专业硕士的研究还处于比较肤浅的必然性、可行性理论的论证阶段,对近几年来我国体育专业硕士发展状况的分析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招生模式上没有依据专业硕士的特殊性作出相应的调整;招收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现象;学制的设置反映出学校在专业学位培养上过于追求名利而忽视了其自身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加快了培养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导致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课程的设置也没有能够紧密联系到当前的社会需要。在这种现状下使用得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调动学生以及学者对体育专业硕士的关注度,进而更加完善体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为体育专业硕士培养提供借鉴。

2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到体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可行性分析

2.1主导思想

行动导向教学的主导思想,是相对传统教育理念而言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自己懂得如何去学习。因而,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求学生要用脑去学习,还要脑、心、手共用,多方面协调共同去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②

体育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也强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掌握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在学习基本技能和技术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动作,这一过程也强调头脑和身体的积极配合。只有反复的进行身体练习,才能逐渐掌握关键技术动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体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应更加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体育专业硕士培养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导思想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可行的先决条件。

2.2培养目标

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是培养在体育领域里,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并且这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更强调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技术技能的习得,而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注重的是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和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具有相似点,它们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能力。这一共同点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3教学过程

从教学过程这一角度来分析,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也有相似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程开始之前就会“下达教学任务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这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就会对教学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而目前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在教学过程开始时也有“宣布本次课的内容”这一教学环节,这与“下达教学任务书”的作用是一样的。

老师们在体育专业硕士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学生们讨论;有时导师也和学生们共同做课题、共同讨论问题,这些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在体育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师生互动,这样的良好局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样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也重视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以此来增强教学的效果。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相互合作这一鲜明特点为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

2.4评价方法

体育专业硕士的压力过大,两年时间要完成毕业论文,中间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因此可能造成培养目标不能顺利完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适当调整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对学生的考核应该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两者的比例,全面评价体育专业硕士的成绩,逐渐使学生达到考核的标准。通过调整现行的考核体系,改变教学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也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强调了人在实现既定目标时反思的重要思想。

3结语

通过对行动导向教学法主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及评价方法四个维度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体育专业硕士培养有高度的相似性,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可以应用到体育专业硕士培养过程当中来的。而且也能看出来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也符合体育专业硕士目前的培养现状,它能够促进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完成。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但是在使用的具体过程中也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用于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要不断地摸索并实践。

行动导向教学法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与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结合还需要不断研究。借鉴先进的、可行的教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够打破原有的僵硬的思想,在丰富体育专业硕士培养方式方法的同时,也能够及时地解决体育专业硕士培养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

注释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篇2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教学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专业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载体,而教学质量是高校本科专业发展的根基,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是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的必要条件。2012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1],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推动省、行业部门(协会)和高校联合制定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促进各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制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是提高和确保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还在制定之中,未实施,制定出校级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成为广西大学进一步深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校标》)是基于广西大学本科专业审核评估要求,参照《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3],根据广西大学和体育学院的办学条件,自身专业定位和办学特点而制定出来的。本文将就《校标》的编制原则、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进行解读和思考,以期促进广西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

1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理念

结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和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现状,学院提出了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培养具有良好素养具备体育精神的现代公民,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体育专业应用人才。前者讲的是育人,后者指的是育才,育现代体育人,育专业应用才。具体的内容就是将“综合素质培养、运动技能教学、实践应用创新”三者相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综合素质培养,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培养出具备公民素养、奥林匹克精神、运动家精神的现代公民。通过知识获取和人文熏陶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获取方面,则侧重于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教学,就是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和专项理论知识学习,专项运动技能训练,培养出技能型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实践应用创新,就是通过实验教学、实训、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等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应用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编制原则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制订《校标》过程中坚持“综合素质培养、运动技能教学、实践应用创新”三者相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以“强化协同创新、突出运动技能、建立实现矩阵、加强实践应用”的总体原则。把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和专项运动技能指导应用能力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订《校标》时坚持处理好六对关系,这也是《校标》的编制原则。第一,处理好社会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关系。要把握好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在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传授运动技能,同时注重专项运动技能和一般项目运动技能的平衡发展,正确处理社会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第二,处理好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关系。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社会体育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关系,专业理论和运动技能课程教学不但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朝气阳光等职业素质。第三,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重视社会体育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大运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特别是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综合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第四,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自主训练的关系。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大学生自主训练能力的培养,要求出早操自主训练和课余时间的自主训练,以进一步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和专项体能。第五,处理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采用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等,提倡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3培养目标

3.1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

学校于2014年《广西大学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推进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4](西大教[2014]37号)文件,要求各个专业贯彻执行文件精神,确保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的实现。其建设目标具体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全程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使广西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切实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3.2《校标》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定位

依据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设定的培养目标要求,参考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本《校标》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以“三位一体”社会体育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体育科学基础,掌握社会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专项运动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专门社会体育人才。人才培养定位为:结合广西与东盟发展的区位特色,并充分利用广西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本着校内资源共享、突出特色、强化质量的原则,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业运动技能、实践教育环节三者相结合,培养应用技能创新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广西,面向中南,辐射全国。发展水平定位为:本学科专业在区内外有较大影响,得到社会与兄弟院校的普遍赞誉。

4培养规格

4.1学制和授予学位

学制为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对完成并符合社会体育本科培养方案主修要求的学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4.2人才培养规格

《校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其培养规格具体如下。知识方面:(1)人文科学知识: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常识。学习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生应系统掌握与社会体育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能。(3)社会体育相关的核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培养在运动科学方面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为学习和运用大众健身理论与运动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4)社会体育相关的专门知识:学生在系统掌握运动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众健身和运动技能指导的专业化理论知识,实现对大众健身指导、健康管理、运动技能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社区体育指导管理和健身服务产业经营管理等某个运动专项专业知识的熟练和精通。(5)社会体育行业和健身领域前沿知识:学生应了解和把握社会体育行业和健身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需求。能力方面:(1)获取知识和学习能力:学生应当具有较强的从网络、书本、媒体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应具备快速掌握新知识领域概况的能力,科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2)较强的一般和专项运动技术能力: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一般和专项运动技术能力,专项运动技能基本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运动技能水平。(3)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应能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社会体育工作策划、指导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并在实际工作能改进与创新的初步能力。(4)沟通与合作能力: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素质方面:(1)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学生应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并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应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并能正确评价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系列国内外政策,正确理解党和国家坚持实现现代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努力通过相关学科的学习,科学理性地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2)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感和敬业进取精神,具有运动家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了解并能遵守现行的行业规范与政策法规。(3)专业素质:学生应当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健身和运动态度,能够运用社会体育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健身与运动技能指导与管理的服务意识。(4)身体素质:学生应当具有社会体育工作需要的良好运动素质,身心健康,形象朝气阳光。

5课程体系

5.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在制定2015年版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社会体育学科的特色,跳出了传统教学计划的框框,建设以综合素质课程为先,运动技能课程为本,实践教育环节为重,三者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总体由通识教育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领域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含企业实践)组成。

5.2理论和术科课程

理论课程包括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领域理论课程。学科基础理论课程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体育产业概论、运动训练学。专业领域理论课程有:体育管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科研原理与方法。术科课程是指运动技能课程,包括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和单项运动技能课程。专项运动技能课程是指学生在学院设定的运动项目中选择一个项目作为专项学习两年,设定的运动项目包括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健身健美五个项目。单项运动技能课程有:篮球运动、田径运动、游泳与救生、足球运动、排球运动等课程。

5.3实践教学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递进式多元化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实验教学、实训、毕业实习、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在企业实训培养方案,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三个方面。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集中实践环节必修部分的创新实践要求按广西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2011年修订)(西大教字[2011]22号文)执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要求不少于4学分。学生需在在校期间完成《专业实践学分认定标准》中的课外实践、课外实习、运动竞赛、科学研究等任务后,经学院认定获得该学分。在学校所要求的《创新学分》认定标准中获得2个以上得分项的学生,亦可申请以其中1项用以认定专业实践学分。

6《校标》指导下的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发展思考

在《校标》制定实施之后,社会体育专业如何在《校标》指导下进行创新发展将是我院领导和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随着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2016年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将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广西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在《校标》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创新发展:

6.1以需求为导向,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标》的目标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内容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充分考虑国家与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学校的办学实力,设计出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创新引领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全程互动型人才培养模式。

6.2以创新为驱动,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与体育人文素养

本专业应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与体育人文素养。基于本专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科特点,本专业本科教育阶段难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应以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为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结合学生运动技能、体育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融入学生服务意识、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6.3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

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本专业应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加大经费投入,与实习实践单位采用灵活的合作方式,增强实践指导教师的责任心等方式,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6.4以发展为统领,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教师是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力量。本专业应以教师职业发展为统领,鼓励青年教师提高职称和学历,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改变当前青年教师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取向,最终能让教师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到教学中去。

7结束语

《校标》各要素围绕培养目标而制定并适应专业培养要求。《校标》符合我国和广西社会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符合广西大学和本院的实际办学条件及专业定位。《校标》的制定是我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为有效地实践育人与育才,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高、运动技能专、实践应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该《校标》也可供兄弟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12]4号)[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工作会议纪要[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

[3]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2009-7-26.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篇3

论文摘要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是实施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因素。高师体育专业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工作的效益。对高师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结构演变进行研究,可以梳理出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构建适应当前我国高师体育专业学生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需求的能力模式提供依据。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应着眼于对体育实践和体育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学生社会体育能力的培养,拓宽体育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具备广博的体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需要。

一、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素质结构的发展途径

(一)加深对社会体育的认识

社会体育工作不同于竞技运动和学校体育,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及自身的特点和任务。社会体育是人们自愿参加,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群众体育活动,它内容丰富,方式灵活,生命力强。社会体育内涵相当广,有民间体育、民族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健美体育、保健体育、婴幼儿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残疾人体育,还有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家庭体育等等,种类繁多。只有充分理解了它们的内容、功能、意义和组织形式,才能有目的、有步骤的开展工作。

(二)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师体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加强教育实践课程,强化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是高师体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高师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每日练活动、教学录像观摩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应特别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引导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真正达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同时,学校可聘请知名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辅导老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三)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社会体育工作指导者必须具备全面的运动实践技能和体育的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要求具备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对每一项健身运动都要求能运用已有理论知识来指导进行。只有掌握好运动项目的特点、方法、规则、组织形式,才能最大限制的发挥指导作用。

(四)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体育组织是体育初级群体的表现形式,现代体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体育的组织特征,体育组织在现在体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是严密组织性和管理机制是社会体育的要。我国社会体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体育组织发育尚不成熟,组织管理较为复杂,涉及的人员多、范围广、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并以自愿为基础,组织管理难度大,直接影响着运动的功效,故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训练能力和指导开展多种体育活动的能力。

(五)加强自学创新能力

只有丰富的知识,勇于发现身边的事物的不同之处,才能加强创新的能力。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体育教学中教师传授和启发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在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过程中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表现自己,大胆创新,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

(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认识能力

无论学习什么都要从理论出发,用实践证明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体育教育专业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当前注重术科教学思想影响下,轻视对学生进行体育思想的教育,使学生缺乏对体育正确认识,体育思想浅薄。社会体育需要较强的理论指导,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的条件,加大课外辅导力度,拓宽理论学习知识面。

(七)强化素质教育,提高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

社会体育内涵丰富,指导社会体育需要有较高的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之中,体育教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高。体育院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场所,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身体素质是学生顺利完成各项术科学习任务所必须具备基础,也是开展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社会体育项目繁多,如果身体素质水平低,就不能较好地掌握各项运动技能适应社会体育运动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上网组织指导能力、防止运动中伤害事故的能力、处理运动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运动保健常识和掌握多种健身方法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自己运动、会指导他人活动、会科学的运动”的三会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需要。

(八)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

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将是学生终身从事教育职业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学生今后从事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关系中教师必须具有道德规范,它将决定着高师学生从事体育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是否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即德性),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体育知识育人,以自身的作为育人,以高尚的师德行为激发处在个性发展中的学生,才符合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九)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叶澜教授认为:(1)指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2)在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它还能够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所以说,如果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又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理论,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相比照,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所以,强调培养体育专业学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仅顺应了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二、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

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然多数体育专业学生自制能力差,自我意识过强,浮躁、马虎,随意制约着其专业的发展和理论的提升。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但能促进他们不断完善、成长,还会影响到他们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尽早树立体育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才能促进他们在进取中不断完善,尽快步入教师专业化的行列。

(一)交往、沟通能力

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是相互的,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变化,及时的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哭以使学生更好的血虚和生活。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人的工作系统,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培育人走向成熟和发展的教育系统。因此,在现代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体育教育是施美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不断发展的育人工程。体育活动中处处都体现着交流和沟通,正如:竞技比赛、群众体育需要同观众的交流,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等等。显然,交流沟通能力对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更新和超越至关重要。

(二)教育科研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在不断的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众所周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目前许多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素质与水平不高,教育研究手段落后、方法单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影响教师终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未来教师成长的长远意义。为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拓展,应表现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世界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学习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应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创新意识和处理分析问题能力,打下坚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能够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反思和实践,以修正和改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而不是完全受教于决策人员或教育专家的主导与控制,有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

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模式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掌握必要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对促进教学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体育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主要考虑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和体育基础能力的发展。所以,科学先进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掌握不但对发展学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未来教师从事体育教学也至关重要。

当然,“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意味着教师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意味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因此,高师体育专业学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完善和拓展,只要与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对未来教师职前培养提供的条件符合,与教师专业化理念下高师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那么,高师体育教师教育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周爱光.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3.

[2]杨连岗,宁淑平.试论大专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3.

[3]于军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及对策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2.9.

[4]胡爱武.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2.

[5]刘天娥.走向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2006.6.

[6]吴志华,刘海民.论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篇4

abstract:throughusingthemethodofliteraturereviewandlogicalanalysis,thispapermakesanalysisonessenceofphysicaleducationspecialty,themainpurposeistosolvethedebateofprofessionaldevelopmentorientationofpreworkingeducationof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Basedonthetheoryoflogicandphilosophy,itisproposedthattheessenceofphysicaleducationisdiversifiedandthenatureofthemultilevelisthepointofview.accordingtotheconcepthierarchytheory,theconceptofphysicaleducationprofessionalconcepthierarchyclassificationsystemisconstructed,andtheessence,generalessenceandspecialnatureofphysicaleducationspecialtyarediscussed.itsmeaningsareasfollows:graspingtheunityofthethreelevelsofphysicaleducationspecialty,itishelpfultodeeplyandcomprehensivelyunderstandtheattributesofphysicaleducation,andhelptoresolvethecontroversyabouttheprofessionaldevelopmentorientationof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preworkingeducation,andmakecleartheorientationofthetrainingofthetalents'ability,andhelptolayasolidtheoreticalfoundationfortheformulationofthestandardsof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preworkingeducation.

Keywords:teachers’education;preworkingeducation;physicaleducationspecialty;professional;essence;pluralism;hierarchy;concepthierarchy

收稿日期:20150526

第一作者简介:王建涛(1980―),男,山东临沂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作者单位:1.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苏盐城224002;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1.Deptofpe,YanchengnormalUniversity,Yancheng224002,China;2.ShanghaiUniversityof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专业化”也称专业社会化,它有2层含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指一个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一个转变过程,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教师教育主要包括职前教育、入门教育和在职教育3个阶段[1]。本文主要探讨职前教育阶段,即师范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教育部于2003年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进行了第5次修订,与以往的教学计划不同(过去称教学计划),这次修订提出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引起了学者们对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

基于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库查询期刊论文,以“教师教育”“专业化”“本质”“多元论”“层次论”“概念分层”为关键词,搜集2000年至2014年的相关论文,共113篇。从上海体育学院超星数字图书馆查阅专著6部,查阅教育部文件9部。共引用18篇文献,上述文献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搜集的文献,对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进行了综述。采用分析、抽象、概括、比较、演绎等逻辑学方法,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观点。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3个层次决定了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把握体育教育专业本质3个层次的统一有助于深刻和全面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属性;有助于解决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明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方向;有助于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标准的制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

一是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应加强“教育能力”的培养。如杨万林等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异位与回归》一文中认为新《课程方案》只重体育学学科专业知识而轻教育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是不利于实现“培养体育师资”的目标定位的,这样的课程改革与其培养目标是异位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以教师教育专业化理念为指导,向着教师教育本位回归[2]。又如王健等在《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一文中认为构建并完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化取向的发展策略[3]。

二是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应加强“运动能力”的培养。例如,有学者认为《课程方案》的“宽口径、广适应”的“通才”教育思想会导致体育人才“运动能力”的下降,这引起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争论[4]。另外,不同学者对“一专多能”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一专”是指专项,“多能”是指多种运动技能[5];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一专”是指体育专业,“多能”是指多专业的技能[6]。

三是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应加强“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目前对“健康教育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护理领域,主要是指医生护士针对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的教育能力[7];但随着“健康”一词内涵的变化,“三维”健康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健康第一”已经成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并且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8]。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课程性质的变化引起了学者们对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的关注。例如,有学者认为,应借鉴发达国家对学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增设健康教育专业,提高体育教育人才的健康教育能力[9]。

从上述学者对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以及从《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可以看出,目前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不明确、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化标准模糊。如何确定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主要矛盾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唯物辩证法同时认为,主要矛盾当中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客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0]223230;所以,确定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应找出决定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应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应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确定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是多元的,并且多元本质是分层次的,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分析如下。

2体育教育专业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理论基础

2.1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逻辑学基础

在逻辑学中,定义的逻辑形式为: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概念。其中“种差”即内涵,是指该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是指与其他事物相比较得出的主要区别[11]。

由于确定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比较对象是多元的,而且是分层次的;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本质是多元的而且是分层次的。

从逻辑学理论可以看出,确定本质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二是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后,要与其他事物比较才能确定哪些共同特征能成为本质;三是要明确“邻近的属概念”,因为“邻近的属概念”决定比较的范围,即论域。这一过程运用的逻辑学方法是分析、抽象、概括和比较。

“邻近的属概念”是被定义项和外部比较对象“共同特征”的概括,这一“共同特征”能否成为本质也要考虑同层的“比较对象”。“邻近的属概念”与同层的“比较对象”又同属于更高一层“属概念”,是更高一层“属概念”下不同对象的比较。这一过程同样是运用分析、抽象、概括和比较的逻辑学方法,此方法的“螺旋式”运用便会产生概念的层次性,概念层次性是主体认识水平的反映。

2.2本质多元论与层次论的哲学基础

概念层次性是客观事物层次性的反映,也是主体认识水平的反映。任何事物都作为类的个体或属的种而存在,事物本质的层次关系是指属种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类或属的内容随着分类标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属种的区分具有相对性,属种关系的层次具有多样性;但是如果分类标准既定,则类或属的内容就是稳定的,在这个前提下可以考察事物本质的层次性[12]。

如何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从物质到感觉和思维,与从感觉和思维到物质,这是认识论上2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前者是唯物论的路线,后者是唯心论的路线[10]125。

“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物质到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路线,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比较、概括等逻辑学方法构建,而不是按“从感觉和思维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路线先验预设,即不是按自上而下的演绎路线,而是按自下而上的归纳路线构建的。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写道:在《资本论》中,逻辑学、辩证法和唯物论的认识论,“不必要3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10]129。在方法论上,列宁关于逻辑学、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同一性指示,对今天正确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本质认识的方法论应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逻辑学方法的统一。概念分层理论正是主体这一认识过程的概括。

2.3概念分层理论

概念分层定义为从低层概念的集合到他们所对应的更高一层概念的影射。这种影射将概念的集合以偏序的方式组织,例如,树(分层及分类的)、网格、有向图等。

一个概念分层可以在一个属性域上或一个属性域的集合上定义。假设一个分层H是定义在域的集合Di,…,Dk上,其中不同的概念层次组成了一个分层。概念分层通常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以偏序的形式排列。最一般的概念是空描述(nulldescription,以保留字anY表示);最特殊的概念对应着数据库中属性的具体值。正式定义如下:

Hl:Di×…×DkHl-1…H0。

其中:Hl代表最原始的概念集;Hl-1代表比Hl更高一层的概念;依次类推,H0是最高一层的分层,可能只含有最一般的概念“anY”[13]。

以概念分层理论为指导,建立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如图1所示。

2.4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

建立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与明确体育教育专业的内涵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2个方面;因为建立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要用到比较的方法,要找出专业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分析、抽象、概括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共同点以区别其他专业,亦即明确体育教育专业内涵的过程;但在定义表述时,因其逻辑形式是“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这表明被定义项必须有归属分类,否则无法确定比较的范围、对象和层次,因而无法进行科学的定义,也就无法确定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

如图1所示,体育教育专业具有体育专业、师范专业的专业属性,不同层次之间是属种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可以明确每一层的“邻近的属概念”,即明确论域,为认识体育教育专业本质提供同一性前提。

图1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及其逻辑形式

2.5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3个层次”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如图1所示),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3个层次”,即本体本质、一般本质、特殊本质,并分别给出每层本质对应的定义逻辑形式:第1层本质,即本体本质: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性+专业。第2层本质,即一般本质: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性+师范专业。第3层本质,即特殊本质:体育教育专业=种差Ⅲ+体育专业。

本体本质与一般本质、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间是全异关系,如图1所示。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的逻辑形式显示,“3个层次”的本质是互相区别的,不存在包含于关系。这与哲学里的范畴(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一般本质属于共性,是共性中的一个部分;特殊本质属于个性,是个性中的一个部分。共性与个性之间是包含于关系,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是个性的一个部分。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间不是包含于关系的原因在于确定本质要考虑同层的比较对象,一般本质是共性中与同层的比较对象相互区别的那个部分;特殊本质是个性中与同层的比较对象相互区别的那个部分,如图1所示。所以,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间是全异关系,与哲学里的范畴(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是有区别的。

广义本体论,是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14]。本文本体本质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是指与同层比较对象的主要区别。

3体育教育专业本质的探讨

3.1按本体本质的探讨

1)第1层本质,即本体本质: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性+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的第1层本质是指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属性,这一层本质是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相比较而言的。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同属专业,都具有专业的特点,不同点在于师范专业设置教育类课程,以体现教师教育的特点;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人才的教育能力培养以区别非师范专业。

师范专业的目标定位决定了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的,这一目标定位从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过去称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工作中,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主的,这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改革,现代教育中最有影响的思想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15]。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6],2003年颁布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7],2011年教育部又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做了修订,要求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新的目标体系,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所以,目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是追求健康的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的统一。

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实现健康的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的统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人才的教育能力培养以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师资能力的要求。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这是由体育教育专业的本体本质所决定的。

3.2按一般本质的探讨

第2层本质,即一般本质: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性+师范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的第2层本质是指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属性,这一层本质是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专业与中文、数学等师范专业相比较而言的。体育专业与中文、数学等专业同属师范专业,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教育性;所以课程设置都要开设教育类课程,以体现教师教育的特点。不同点在于体育专业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专业;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人才的运动能力培养以区别中文、数学等师范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师资能力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具备较好的运动能力,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人才的运动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这是由体育教育专业的一般本质所决定的。探讨体育教育专业的一般本质有助于主体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目标。

3.3按特殊本质的探讨

第3层本质,即特殊本质:体育教育专业=种差Ⅲ+体育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的第3层本质是指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等体育专业的主要区别。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同属于体育专业,都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专业。不同点在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是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的。

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工作中,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主的,这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实现健康的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的统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运用运动科学知识能力,指导学生科学的运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体育教育专业要强调运用运动科学知识能力的培养。

而运动训练专业的目标定位则不同,运动训练专业是以培养教练员为主的。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不是以促进运动员的健康为主,而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主;所以,教练员要掌握科学训练的运动科学知识,才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熟练运用运动科学知识的能力,这是由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本质所决定的。探讨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本质有助于深刻理解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规律。

4结束语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篇5

关键词:教育实习;专业实践;教师教育

作者简介:陈践美(1989-),女,湖南祁东人,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广东汕头515063)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82-02

教育实习,即在教育实践中学习。教育实习是每一个师范生走向教师职业必经的一个过程。教育实习是一种专业性实践,未来的教师通过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场域中,根据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实习是一个在具体教育情境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并不断反思、总结和学习的过程。教育实习是一种学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实践,不仅仅只是体验作为教师的感觉,也绝不是简单的模仿、低水平的演练,而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学习,是教师实践性知识习得的过程。然而,当下的教育实习更多时候是一种经验性实践,缺乏专业实践品性。

一、教育实习现状:只“实”不“习”

“实”是指实践,在这里特指经验性的重复与模仿,“习”指学习、反思,在这里特指专业性反思与学习,而非简单的经验总结。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实习多为经验性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支配实习生的教育教学行动多为实习生自己在作为学生时所习得的经验和对现有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模仿。而教育专业理论并没有在支配和提升实习生教育教学行为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就大大降低了作为专业性实践的教育实习的专业品性,影响到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

考察我国教师培养过程可以发现,支撑师范生教育实习中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是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师范生教育理论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的关联很低甚至存在断裂。[1]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育实习只能是简单的模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即使实习时间再长,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依然缓慢。为什么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也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而已,不可能成长为教育家?因为缺乏理论支撑的教育实践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变得平庸化,毫无创造力可言。教育是一种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教育是一项艺术,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失去了理论支撑的教育教学行为变成了简单的经验重复,仿佛行尸走肉,失去了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笔者曾经在很自然的情境中对刚刚结束教育实习的教育专业的实习生进行访谈:“当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是否自觉地寻求教育理论的帮助?”回答“是”的同学几乎没有。这种缺乏底蕴的教育行动,已经是无目的、无理由的行为,很难期待能通过这样的行动来提高教师素质和改善教育实践效果。[1]很多时候,教育实践课程只不过是简单的照学照做的低水平演练。[2]

二、教育实习缺乏专业实践品性的原因

1.老师的指导专业性不强

虽然每个实习点都配备了相当多的指导老师,实习生不仅有自己学校的老师指导,也有来自基础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科任老师指导,表面上看起来应该是很“完美”的组合。并且,不可否认,这些老师都很敬业。然而,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指导更多是经验性的,缺乏理论底蕴。指导更多的是设计教学流程、教学规范、语言表达、教学方法等,至于这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所蕴含的教育教学理论则很少涉及。而恰恰是教育教学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最重要的。

2.实习生的专业意识不强

从宏观上看,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并轨,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免费师范学生优惠政策被取消了,师范生毕业包分配的政策也没有了,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师院校生源质量的滑坡。[3]这个后果迫使高师院校不得不考虑如何摆脱困境。现在普遍的做法是去掉“师”字头、淡化“师范性”,向综合大学靠拢,可以说,“改旗易帜”已经成了高师院校摆脱困境的灵丹妙药。尽管很多高师院校成立了教育学院统管全校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教学及教育实习安排,但教师教育培养分散在各专业学院,而专业学院重点主要放在发展非师范专业上,教学中又片面强调“学术性”。[3]

从微观上看,多师范生都错误地认为,教育专业理论过于空洞,对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没有太大的帮助。这当然与我国高师院校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有关。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过于注重学科性、学术性和理论性,枯燥乏味,与教育实践相距甚远。用一句话概括,叫做“用枯燥无聊的教学告诉未来的教师如何避免进行枯燥无聊的教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师范生教育专业意识的建立。

3.师范生教育专业知识不扎实

要使教育实习具有专业性实践品质,前提是要有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专业掌握不牢固甚至缺失,谈何专业实践?目前很多师范大学在课程编排方式上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3]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却忽视了学生心理学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

教育专业课程在大多数高校形同虚设。虽然也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而且看起来课程开设十分丰富,然而,由于教育专业课程属于公共课,学生并不十分重视。由于考试形式单一,有的老师在考试之前会划重点,更有甚者,连考试题目和答案也一并给出,学生只要考前突击背一下,即可轻松过关。对教育专业课程的不重视甚至忽视,直接影响了师范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缺失,导致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严重脱离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以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很多人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师范生专业能力不足或缺失

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教育教学能力养成为内容,以一般能力发展为起点,经过专业思想意识的激发和专业素质的养成,促使专业能力结构不断生成、扩张、调适的螺旋提升的过程。[3]

由于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具体教育教学情境脱离,严重制约了师范生教育专业能力的提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单一,且几乎为理论课,教育综合实践课,如教育见习、教学技能训练,很难落实。教育专业能力的缺失或不足直接影响到教育实习的专业实践品质。而教育实习中的指导教师大都不是教授教育专业课程的,因此,指导教师的指导专业性不强,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

此外,评价制度改革的滞后和缺失也影响了师范生的专业能力的发展。当前高师院校对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的评估要求也和其他专业一样,以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标准,没有政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中小学实际,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很难落到实处。

5.实习时间太短,且过于集中

我国的实习时间过短且过于集中,不利于实习生更好地融入学校具体情境中去。当熟悉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时,实习已接近尾声。实践太短,往往导致教育实习失真,流于形式。而很多国家的教育实习时间是很长的。如加拿大的约克大学的分散教育实习持续三年,每年的时间安排不同,实习的内容有所区别,预期目标与任务各有侧重。[4]日本兵库教育大学将实地教学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一年级进行参观实习,二年级进行体验实习,三年级进行基本实习,四年级进行应用实习。[5]

目前我国大部分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均不长,大致为二到三个月且教育实习集中安排在大四上第一期,很多学生忙于准备考研和毕业找工作,导致部分学生在教育实习上精力投入不足,除了规定要上的几节课尚能认真准备,其他如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指导课外活动等工作都是凭自己的兴趣参与。

三、提升教育实习专业实践品性的路径

1.转变观念:教育实习是专业性实践

教育实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专业实践,而不是简单的经验性的重复。教师专业实践就是:教师作为从事教育专业活动的主体,把在充分掌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自我教育观念和能力的“本质力量”,通过合理的教育活动,“对象化”为预期的教育成效的过程。[1]作为专业性实践的教育实习在每一个环节都有教育理论的参与。教育理论指导者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与方法等要素在内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理论在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过程中获得了重生。而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为有了理论的底蕴而充满活力。

此外,教育实习是未来教师实践性知识习得的过程。实践性知识不可能通过在课堂中静听获得,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通过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又反过来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最终会转化为更生动的教育教学行动。

2.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笔者查阅很多关于提高教育实习的措施,发现很多措施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非常具有“针对性”。诸如,提高指导老师的专业指导水平,提高实习生的专业意识等喊口号式的措施,毫无现实意义,治标不治本。我国教育实习专业品性的缺失根源在于教育专业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在教育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脱离了活活生的教育教学情境,并且,教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术性、系统性和学科性,使得这些尚未经历过教育教学实践的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理论学习的乐趣,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更加枯燥。

我国中小学师资培养的主要承担者是各级师范院校。目前,师范生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学科性课程的学习,忽视了综合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学习,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师范生既缺乏理论素养,又缺乏实践技能,影响了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质量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根本的问题已经不是就教育实习谈教育实习了,而是从根本上改革师范生培养机制。教师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与真实的课堂联系起来,必须对此进行改革。

笔者建议,可以借鉴美国专业发展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由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一种学校形式。[6]专业发展学校一方面为师范生提供临床实践训练,另一方面为在职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在专业发展学校中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根植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教师在职培训更具有针对性,提高教师在职培训的质量,从而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师范生在中小学担负起一名教师的职责,充分体验教师职业,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承担师范生的实习工作,从而有利于师范生将理论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结合。这种方式比目前的教育实习更具有针对性,兼具大学的理论研究优势和教育教学实践优势,真正实现“教中学”、“做中学”,提高了师范生培养质量,实现大学与中小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旭.论教师的专业实践品性[J].教育研究,2009,(2):74.

[2]常思量.专业实践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9,(2):74.

[3]蒋泓洁.专业化视野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9,(9):110.

[4]丁彦华.加拿大教育实习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9,(10):38.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篇6

关键词: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39-03

研究目的

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题目。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题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如何选择毕业论文课题是高职学生和指导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本文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2009、2010级78名学生的毕业选题为例,分析和讨论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选题问题的对策。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云南体职院社体系运动康复专业、体育保健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专业2009、2010级学生78份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

2.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按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选题来源、指导教师等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处理,运用excel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3.访谈法。与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指导教师、系领导及教学秘书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课题来源、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从下页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健身房、大众健身器材、各种体育场馆日益增多,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如社会体育辅导人才、体育保健人才、体育康复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等,这为社会体育发展创造了机会。另外,目前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成果和文献逐渐增多,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体育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参考资料。

1.选题基本吻合专业。我院自2009年设立社会体育系,分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体育服务与管理、体育保健四个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运动康复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可在各类医疗康复保健部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身场馆、健康保险业、学校、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等从事健康科学和康复体育相关的指导、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能适应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一定组织实践能力,能组织一定规模体育比赛、展会等经营活动和独立经营、管理中小规模体育产业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体育保健主要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主要培养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的咨询、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调查中,分别有74%、57%的体育保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选择了运动创伤及康复体育方向的研究;分别有69%、100%的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选择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群体开展全民健身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只有10%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无人问津。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重在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

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平常就给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围绕着专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在《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讲到选题原则时,特别强调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题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作支撑是写不出好论文的,要选择自己专业领域熟悉的、有条件完成的而且结合自己将来希望从业的方向和感兴趣的问题。例如,2010级运动康复专业的一个学生,希望毕业后在昆阳开一家保健康复中心,其选题即为《昆阳镇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调查研究》。他利用在昆阳实习机会,从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饱有度、选址、价位、服务、管理等方面对已有的6家中心进行调查研究;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个学生,所练专项是高尔夫,毕业意向留校从事高尔夫教练工作,其选题《云南体职院高尔夫专业学生学情分析》,对所要任教的对象进行非常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2.题目雷同扎堆。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均是由学生提供,没有经过集中讨论,同届学生中选题出现“扎堆”现象,不同届学生也出现选题相近相似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康复和保健专业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占10%,施加因素有用推拿手法的、按摩与运动结合的,研究对象有青少年、中年妇女,有对病因案例分析的,又有对治疗效果进行个案研究的。虽然各有侧重,但雷同现象可见一斑。我校康复和保健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体育康复理疗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实践,这个基地对社会开放,来校健身的人很多,运动后往往会在实训基地作放松,腰椎疾病、颈椎病、肩关节疾病、膝关节损伤、网球肘等是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比较多的案例。

(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首先,由于文献法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且学生论文需以文献综述研究为基础,所以,所有论文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其次,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对比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也有少量的运用,说明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最多用到六种方法。

通过对每篇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方法运用过程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学生对研究方法设计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的具体运用理解不够透彻;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运用不当或仅把研究方法当摆设、凑格式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见图2)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科研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工作中的课题等三个方面。从文献综述中移植嫁接式或模仿选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熟悉领域和学术水平,或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拟出一些题目任由学生选择。这样做的优点是指导教师能从本专业的特点全面考虑,所选题目较切合学生实际水平,防止选题过偏或过大等问题出现。

学生没有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与我校教师队伍中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工作年限少,教学任务重,能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多,本身获得的科研项目较少有关。

学生也没有从各级科研课题指南中选题,省级部级课题大多偏向于宏观战略研究,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我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科研的选题指南,原因在于考虑学校本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客观研究条件,学生学识水平存在差距,兴趣、爱好、专业的差别,所以,在选题时,建议学生最好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题,以自身的研究能力为标准,在可搜寻的资料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以应用性为导向进行选题,尽量避免那些高深﹑冷僻和空洞的理论研究的课题。

(四)毕业论文研究类型

根据论文研究类型的不同,选题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学生论文选题的研究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基础研究的论文选题占绝对多数,说明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五)指导教师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影响

目前,毕业论文的选题多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立。从下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这样对其指导学生论文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指导教师自身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对现代一些新的科研方法了解不够,指导学生选题时力不从心。首先,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较多,学生论文的选题方向也各式各样,指导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其次,学生论文的选题往往是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16课时内同步完成,任课教师在这么短时间内只能整体上对体育科研方法给予介绍,大部分要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构思,教师只能在选题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再次,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选题时间仓促,题目确定得相当勉强;最后,指导教师在论文选题指导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造成教师精力不足,指导不够。

结论与建议

1.体育类高职学生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建议尽量剔除雷同和近似题目,各届选题尽量做到推陈出新,多提有创意的选题。强调毕业论文选题的专业性,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2.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但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体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题目采用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3.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课题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实践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建议高职院校选择的题目针对职业岗位,以解决生活、学习、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研究题目宜小。

4.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建议指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在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选题、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时做到与学生充分沟通,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鉴别他人的选题,关注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术领导机构下达的体育科研项目指南,督促学生阅读体育类核心刊物,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学生初选题目后分析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虽然体育类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能力有限,学生做科研的水平不高,撰写的毕业论文学术价值有限,但学生在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能提高资料查询能力、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晔.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设计[eB/oL].(2012-05-23)..

[3]张金艳.高职学生英语毕业论文选题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

作者简介:

黄平(1966—),女,重庆市人,硕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与体育科研方法。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篇7

1我国设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意义

1.1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目前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模式侧重学术性以及培养规模有限等问题日显突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能满足我国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结合培养目标,改变己有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努力深化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案例教学和基地培养在培养过程中的应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紧密结合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教学、训练、组织工作来开展论文选题,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可以采用专题研究报告、案例分析、体育教学、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其从事体育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探索一条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新路子。

1.2有利于充分调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在普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尽管体育学的录取分数线己经低于其他学科,但是多数的体育实践工作者由于学习时间少和文化基础较差等原因,再加上有体育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在职体育工作人员考取普通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非常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单独组织考试,在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程上的考试难度比普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较低,而且没有应届毕业生的竞争,这增加了他们继续深造的信心,并为他们顺利考取创造了有利条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在职体育工作人员继续深造学习提供了平台,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3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体育工作者队伍的学位层次和知识能力结构等己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为此,必须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速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与试点工作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1.4有利于积极调整和优化体育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体育学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模式侧重学术性以及培养规模有限等问题日显突出,不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体育学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入学考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学位论文要求上,都是按照二级学科,采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应用型、复合型体育高层次人才的知识需求和能力需求。因此,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和试点工作,有利于体育学学科结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有利于把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重心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2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特征

2.1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以体育职业为背景的专业学位

我国的学位制度把学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术性学位,它分12个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1个二级学科,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另一种是专业学位,目前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不是单纯以学科为依据,而是以职业为依据的,亦可称为职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4个专业领域。体育教学领域是为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师准备的;运动训练领域是为国家、省、地、市级运动队的运动员、教练员准备的;竞赛组织领域是为各类体育赛事的体育管理人员和组织者准备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是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准备的。所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专业学位,是以从事体育运动实践工作的职业为背景的专业学位。

2.2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

从招生对象来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是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背景的人员,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他们是具有一定体育实践经验、学历层次较高、优秀的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专项运动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运动竞赛的组织者、策划者、宣传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都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对象。

从培养方式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紧密结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突出技能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课程设置看: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专业领域方向课和选修课3类。核心课是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专业领域方向课是使学生提高专业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选修课是使学生发展个性,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重视案例教学,即把工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围绕某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运用理论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点带面,纵横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从论文选题和评价来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运动技术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实际,结合本职工作,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论文形式可为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体育教学与训练和重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等,对论文的评价着重考虑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毕业去向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和工作单位有定向或委培关系的继续深造学习方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学业以后,仍然回原工作单位,继续从事本职工作。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多种形式,从而使其在教学实践、教学方式和场地的安排上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指导教师中除了吸收有体育学科优秀的指导教师外,同时聘请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大型竞赛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部门中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共同组成导师组。

2.3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规范的、系统的学位教育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我国己开展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等的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以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培训形式。

首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要经过全国统一的、严格的入学考试,以保证选拔优秀的生源。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必须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统一考试,初试考试科目有外语和体育综合(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符合初试考试要求的考生,参加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复试内容包括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

其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按照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指导大纲》,各试点单位结合本校实际,制订了各单位的培养方案,组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和管理工作。

其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综合性体育专门人才。这种“综合性”是反映在专业学位获得所具备的素质上,可以理解为“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做人与做事”的统一性。

最后,对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授予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只是培养的规格不同,各有侧重,均为硕士学位。

2.4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严格的培养人才质量要求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学与训练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熟悉体育领域重大实际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的实际工作。

3对我国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制定政策和规章制度,保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经济建设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与体育学普通硕士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区别是在培养要求、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上各有侧重。中央和地方体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优秀的体育工作者报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其学费的交纳、学习期间的工资待遇、毕业以后职称和职务的晋升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消除广大体育工作者心中的顾虑,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各培养单位要针对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培养特点,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在招生、培养、管理和学位授予等方面建立严密的制度,确保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有序发展。

3.2扩大招生宣传,做好体育硕士专业教育的招生录取工作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新设立的专业学位,考生对其了解较少。各试点单位要利用报刊、电台、广告等媒介或利用各地的教学点进行招生宣传,扩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本单位的影响和知名度。同时,要注意把好“入学关”,要经过联考选择一批有一定基础的、有条件的学员,保证将来学习的质量。要根据体育工作者文化基础较差等情况,探索出一套新的符合专业学位特点,既兼顾实际情况,又能保证质量的招生录取制度。

3.3加大工作力度,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各试点单位要重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要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规律,建立一支适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的,由各相关学科和实践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4加强实践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建立实习基地

在培养过程中,要突破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加强实践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实施具有专业学位特色的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把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入大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体育职业为背景,以注重体育职业能力和体育职业需要紧密衔接为主要特点的高层次学位。因此,要加强体育硕士培养院校与体育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密切的联系,保持和发展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体育部门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体育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支持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5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并积极完善适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特色的质量评估体系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篇8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13804/ki.2095-6991.2016.01.0300

引言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1].毕业生适合在公共事业单位、社会体育管理机构、体育协会、俱乐部、运动场馆、各级学校等部门从事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体育健身咨询指导、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毕业生也可自主创业,成为体育产业的经营者,直接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和财富.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其中把“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支持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作为《意见》实施的七个措施之一[2].由于多年来甘肃省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储备上缺乏认识,造成储备量有限,因此,甘肃省对《意见》的实施,人才的支持是当务之急,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反复论证,结合学校自身,认为在兰州文理学院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1.1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水平日益提升,大众健身活动和消费市场中的体育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高级社会体育的专门人才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3].

1.2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吹响了前进的号角,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平台已经建立,为主动适应甘肃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文化人才势在必行,我校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社会体育知识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

1.3体育类专业布局的需要

甘肃省体育类专业布局需要.甘肃省目前有7所本科学校在招收体育类专业,其中7所学校设置了体育教育专业,而社会体育专业只有天水师范学院设置,所以我校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填补了甘肃省体育类专业布局的不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甘肃省7所高校体育类专业的结构和教育布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1.4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兰州文理学院转型发展文化、旅游、传媒、艺术的办学思路,促使体育类专业向体育文化方向发展.体育作为文化重要的部分与旅游、艺术、传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校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不仅完善了文化类专业的构架,而且丰富了旅游、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内容,优化了学校专业布局,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2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可行性

2.1具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

2.1.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社会体育学院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讲师3人,助教1人.其中,双师型教师能够达到80%,部级裁判员1人;国家一级裁判员8人;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部级游泳教练员、裁判员3人;部级桌式足球教练员、裁判员3人.2.1.2科研成果喜人多年来,社会体育学院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10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论文17篇)、获省教育厅教学科研成果奖7项,参与编写体育教材及参考书7部,担任副主编4部、专著2部、主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2项、曾有多人次获得校级、省级教学科研奖.2.1.3教学场地设备完善室外面积47760平方米,有标准田径场1个(其配套设施齐全);标准足球场1个;小型球类运动场二个;水泥篮球场20个;水泥排球场6个;水泥羽毛球场20个,乒乓球台30个.室内场地总面积5628平方米.有风雨操场1个(可进行篮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乒乓球、桌式足球等体育项目的活动);乒乓球室1间(共10个桌台);健美操房1间,桌式足球活动室1间(共10桌台),舞龙舞狮活动室1间(共60头狮子).2.1.4实验、实训条件多样已建成校内实验室(解剖、生理、保健、推拿按摩)、校内学生体质监测实验室各1个;还创建了校内学生汽车驾驶培训基地、校外“兰州市鸭嘴滩游泳池”、兰州市部分体育健身俱乐部等多家实习、实训基地;组织校内学生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参加甘肃省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了条件.

2.2教学管理规范

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教学管理队伍体系完善,以深化管理改革为动力,严格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完善,构建学生、教师双向信息反馈与评估体系;教学资料完整、有序,并定期地对学生作业、试卷、毕业论文、实习原始材料等工作进行检查.

2.3专科专业的办学奠定了基础

社会体育学院从1993年开始设置体育教学(成人)专业并招生,从2002年起将原有的体育教育专业调整为体育健身与保安专业,从2005年开始转型发展体育保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康复保健人员.尤其在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实践课程《体育保健专业综合实训》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体育保健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团队评为系级教学团队;民族传统文化“舞龙舞狮”、休闲体育文化“桌式足球”、敦煌文化“敦煌拳艺”的建设,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成为甘肃省社会体育文化的亮点.

2.4毕业生社会影响良好

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体育保健与保安、体育保健专科专业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和学科骨干.2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000多名合格的毕业生,广泛服务于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教育、体育、企事业单位,不少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或成为部门、行业的业务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贡献率.这是办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宝贵资源.

2.5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生源充足

近几年,甘肃省每年大约有5000多名学生参加体育类考试,被高校录取大约1200名,录取比例为4∶1,并且每年体育考生数量都呈上升趋势,从这些数字和考生数量上升的趋势来看,生源是非常充足的.

3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基本设想与思路

3.1专业的培养目标及面向岗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面向的岗位是体育健身指导员、科学健身咨询指导员、社会体育经营管理员.

3.2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3.2.1设计思路科学研究:依据社会体育学院老师参与研究的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高校体育类毕业生进入物业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及策略研究》、《甘肃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方向设计研究》等项目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学术研究结果.市场开发:与社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全民健身市场,取得政府、企业、个人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认可,使我校成为甘肃省社会体育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基础建设:研究表明,校内实训基地的长期缺失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高素质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5],因此,学校采用学校投资和与企业联合开放办学的模式加强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中的“兰州文理学院非医疗健康实习实训基地”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实习、实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3.2.2课程特色构建“知识—素质—能力”为特征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知识:要厚基础、宽口径,实现由单一社会体育专业的知识教育,向综合性的知识教育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素质: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完成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能力:完成由侧重于获取知识达到教育向增进创造性的教育转变,尤其要加强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在社会体育工作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4].主干课程有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导论、社区体育导论、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健康教育学、球类运动、健美操、形体舞蹈、武术、田径.专业方向课程有形体训练、体育舞蹈、桌式足球、瑜伽、推拿按摩、龙狮、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中华传统养生文化、针灸学.3.2.3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理论课教学始终贯彻“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坚持“面向对象”的教学方式,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加强课外实践性环节教学,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媒体教学的关系.3.2.4实践课程教学设计实践课程教学采用教学、训练、比赛、教学训练实习等形式.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采用“指导发现式教学”、“范例式教学”、“领会式教学”等方法,课堂中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把能力培养有意识地贯穿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学重点解决技术规范及运用问题,教学内容采用以教学、训练和比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高学生基本技术.第二阶段:重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通过教学实习、组织比赛、裁判实践等形式重点提高学生技、战术的运用、教学、训练、裁判、组织竞赛、临场指挥和科研能力,这个阶段采取在实验室、实训基地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

4结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体育必然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培养大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6].国务院《意见》的出台,契合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需求,也是中国体育事业寻求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7].《意见》明确指出:“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强调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党的十以来,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旦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用健康生活的方式引导体育消费,扶持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我们就能够迅速培养以市场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因此,需要培养大量的社会体育人才,来解决体育人才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客观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消费结构的演变,甘肃地方文化建设平台的开发,我校学科的转型发展为增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提供了外部条件;学生生源充足,办学基础和条件具备是增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力.申请增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不仅是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2-85.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eB/oL].

[3]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0-66.

[4]罗曦光,林明洪.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10):931-933..

[5]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21(3):87-89.

[6]彭彦铭,胡乔,李正中.对我院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可行性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7(2):23-25.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篇9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培养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拿来就能用,拿来就好用”的幼儿教师。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可偏废。但现实中应然和实然的差距还是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普遍遭遇到“理论高于实践”和“实践能力差”的评价,普遍存在入职适应期较长、入职早期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原因何在?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是培养胜任各类早期教育机构和幼儿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师资。因此,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学前相关工作的综合能力应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重点。但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看,很多高职院校存在与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的问题。如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强调学术性而非实用性;实践教学多是零散见习或是集中实习,而非系统的有计划的全程推进。

(二)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课程是贯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应体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的课程观成为必需。虽然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多表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并未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比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参照了学前教育工作一线的岗位任务,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是否达到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观是否从“理论指导实践”转变为“理论为实践服务”等。

(三)培养方法、模式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理论知识的获得并不完全依赖理论教学,而实践能力则一定要通过实践来提升;并且专业实践本身就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标。但囿于种种因素,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模式多沿用传统的方法,如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充分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和体验;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互动、研讨不足;实践教学计划不够系统、指导不到位等。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模式的提出

高职教育关注的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使其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理论为实践服务”课程观下,笔者提出在学前教育专业推进全程实践“654321”模式的构想。即,遵从“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进行系统化的全程实践训练,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感受仿真或真实的工作场景,模拟或真正实施教学活动,稳步提升实践能力,保证走上工作岗位能展现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逐渐成长为实践反思型幼儿教师。

(一)六个学期全程实践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既需要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需要得到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从而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具体方法就是将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汇集起来,经由全体专业任课教师研讨,修订成册,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指导手册》。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使学生逐一完成实践手册中的任务,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养成。

(二)五大类专业技能的养成

教师专业技能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并通过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从学前教育专业学历层次来看,中专层次的学生由于理论知识欠缺而阻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而高职层次的学生正相反,教学技能的落后是其就业与成长的绊脚石。从幼儿园工作的角度看,理论水平相当、教育态度相仿的教师,决定其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的专业技能。通过大致四个学期深入园所的观察、观摩、见习,以及校内开展的专业技能训练的活动与竞赛,学生在升入大三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已经基本具备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三)四个环节逐步推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经历一个由前幼儿教师到幼儿教师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知识、经验的建构也是一个情境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性建构过程。

1.观察———了解教育对象和工作场所

第一学期的观察目标就是教育对象———幼儿。一个好的幼儿教师要能够进入幼儿的心灵世界,由此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在良好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了解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个性、正确解读幼儿的表情,不仅要明白幼儿的群体共性特点,还要明白幼儿的个体差异;不仅要知道幼儿的现在,还要知道幼儿的过去。职业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幼儿,那么对于幼儿特殊性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学期的实践通过入园观察与参加校内教学技能大赛(如讲故事、说儿歌、诗歌朗诵、童话创编)两种方式来开展。基于专业基础课《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和《儿童文学》等,我们将重点放在幼儿保育、体育、语言以及与家长沟通技能的提高上。保教并重,保育为先。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保育工作是保育员的职责,常常忽视了幼儿教师在保育工作方面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职能。近年来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幼教领域的中坚力量,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学生也开始加入幼儿教师的队伍。在此背景下,对幼儿保育技能的加强很有必要。

2.学徒制实习———观摩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的组织

学徒制实习以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核心,被带教的前幼儿教师主要通过观摩和借鉴“师傅”的教学经验来学习。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形式,并且活动开展的优劣与教师艺体素质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学徒制实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艺体技能的加强。通过校内艺术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重点在幼儿歌曲弹唱、伴奏和幼儿歌舞的创编以及儿童画、装饰画、手工制作、幼儿园环境布置等方面,以实用性和工具性为主。目的是能让幼儿在充满童趣的环境中、在适宜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愉快地生活,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3.顶岗实习———自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顶岗实习,主要依赖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顶岗实习期间,一方面依照《实践指导手册》,学生需要撰写实习日志,运用教育叙事的方法既能梳理和积累实习中获得的大量经验,又能在返校后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从而“查漏补缺”。另一方面,高校实习导师还会到实习生所在园所了解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并且依据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来优化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更科学、更具针对性。

4.教育研习———与园内导师的座谈和与高校导师的研讨

通常独立设置的实践性课程如顶岗实习往往集中在整个学程的最后阶段,缺点是无法将实践获得的经验加以理论的反思与提升。这样的实习只能检验理论而不能产生理论,更遑论反思型教师培养。有鉴于此,将顶岗实习移至第五学期,返校后转而开始第四环节的实践教学———教育研习。教育研习安排在顶岗实习之后,是对课堂教学的反哺,也是对顶岗实习过程的评价和总结。每次教育研习活动,我们都遵循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研究讨论———反思改进的过程来开展。设计解决方案时,先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大家集思广益,而后持不同见解的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找寻各自立论的依据;研讨阶段则需要与园内导师和高校导师座谈,在描述过程中,引起共鸣,分享经验。这样,教学实习不再是程式型、经验型的,而是探索型、研究型的。其特点在于教学具有了反思性。学生逐步形成反思意识,提高了研究能力,为入职后进行独立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基础。

(四)三方实践共同体的建立

学生在园观察、观摩、见习、实习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来自幼儿园实习导师的支持,一方面需要来自高校实习导师的帮助。这样构建起的教研实践共同体融合了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学生三方。与其说这是以促进前幼儿教师的发展而有意为之,不如说三方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中都能有所提升。高校教师指导实习学生并与幼儿园教师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避免在教授理论知识时“纸上谈兵”;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能主动体会幼儿园教师的想法和目的,从而悬置自己的先见,了解园内教师的设计意图,之后开诚布公地一同探讨幼教实践。这样,理论才能够落地生根。幼儿园教师一方面在与实习生的思想碰撞中提高反思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导师的交流可充实教育理论。有了理论的支撑,教学实践才能够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积累成功的经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有信心地探索园本化、个性化的幼儿教育。

(五)两类实践场所的互补

学前教育专业的诸多课程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和现场性,教育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一方面,建立多家校外实习基地,巩固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获得提高;另一方面,校内可建设幼儿教育活动模拟教室,让学生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学观摩、专业教研、综合艺术活动展示等。学生将理论学习、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和校内模拟研习相结合,可以提高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

(六)一个核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将理论教学定位为实用性、职业性,将实践教学在三年的专业培养中全程规范进行。理论一旦离开了实践,便是死水一潭;一旦与实践结合,便会生机勃勃。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篇10

一、从教育观念的结构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教育观念的结构。以下从内容结构和心理结构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按照学前教育观念的内容体系,可以将教育观念的结构划分为学前教育目的观、功能观、学前儿童课程观、教师观、学前儿童观、师幼关系观、游戏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观、生活教育观以及幼儿园的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活动教育观……。由于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飞速发展,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结构内容已经基本揭示了学前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发生发展规律,而且呈现系统化、结构化、组织化、概念化的观念群体系,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很显然并没有从本质上获得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的本质内涵,而且不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特点,只是对学前教育零散的、个别的感性认识。教育观念的心理学成分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认知成分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看法,认知成分的具体表现有可能是概念化、专业化的认知,也有可能是经验性的认知;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某种教育观念情感倾向性,表现为个体对某种教育观念是否认同,比如态度上的喜恶、情绪状态上对某种教育观念的激情、执着或冷漠等等,高层次教育观念的情感成分是稳固的,表现为对正确的教育观上升为一种坚定的教育信念;行为成分是指教育观念在行动中的表现,对行动的影响力等等,具体表现为教育观念对教育行动是否具有推动力,对教育行动的效果是否具有良好的影响。从以上心理成分分析,在认知成分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的认知成分是经验化的,不是概念化的;在情感成分方面:其情感成分比较复杂,可能表现为不稳定,容易受具体情境的影响发生变化,也可能受思维惯性和个性的影响表现出固执;在行为成分方面:其行为成分的作用力不可低估,但由于专业性较弱,有可能对教育实践产生不良影响。可见,无论是从学前教育学的教育理论内容结构,还是从教育观念的心理结构审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与专业化教育观念具有很大的差距,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将至关重要地直接影响到她们将来的教育实践的方向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她们将来的教育对象———学前儿童的身心是否健康和谐发展,从宏观上而言,她们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在短短几年的专业教育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原有的教育预设观念进行重构,促使她们确立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观念,是摆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面前的紧迫课题。

二、教育观念重构:对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目标、内容和建构思路的理论探讨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预设观念的审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探讨建构专业化教育观念的思路。

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和内容。根据教育观念的有关理论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预设观念的审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就是构建一个牢固的、具有行动力和良好教育效果的,并且内化为学生素质的,呈现专业化、系统化的学前教育观念群体系,具体目标内容包含学前教育目的观、功能观、学前儿童课程观、教师观、学前儿童观、师幼关系观、学前儿童学习观、游戏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观、生活教育观以及幼儿园的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活动教育观等等。这是一个长远的理想目标,应该成为本专业学生教育观念培养方面的根本方向。本发展目标在培养过程中起着导向、激励和评价准绳的作用。为达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第一、二种形态的教育观念。以上内容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外学前儿童教育家如福禄倍尔、蒙台梭利、陈鹤琴、陶行知等的论著;国家颁发的经过严格专业论证的学前教育政策文件,例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等,以及体现当前学前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的、登载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重点内容体系。

2.结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预设观念的审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获得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思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属于认知发展领域的范畴,建构主义理论为本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鼻祖皮亚杰提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在现有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内化发展起来的,通过掌握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以及心理抽象这一概括机能的提高,促使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变化、重组,就会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系统。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适当水平内容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知识,学生的发展又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任务。据此,可以从理论上获得以下几个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重构的思路:第一,要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的意识,促使学生在现有图式基础上主动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建构更高水平的学前教育认知结构。第二,要从学生的学前教育预设观念出发,找到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架,循序渐进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体系的建构和螺旋式上升。第三,要创设协作、会话等情境,促进学生通过自我会话、互动会话等活动进行更有意义的建构。第四,要促进和发展学生的高级心理发展的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的完善,抽象概括机能、反思能力的提升等等。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体系的各种途径,例如本专业开设的专业理论课、读书活动、专业写作、见习、实习等都应该围绕以上思路进行。

三、实践探索: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专业读写活动的实践为例,探索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结合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进行的教改实践,以在本专业开展专业读写活动的实践为例说明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具体实施方案。

1.通过大量的正反学前教育案例对比,促使学生对其现有预设观念产生危机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循序渐进建构专业化的教育观念体系。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观念偏差的情况,她们没有认识到专业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一些学生甚至凭感觉认为做幼儿教师不需要太多的书本理论知识,对理论课程存在一定的轻视和厌倦心理。为了增强学生主动建构先进教育观念的意识,笔者注重切合学生的体验以及正反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专业发展觉醒意识。例如,笔者向学生提出过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幼儿因为争抢玩具而吵起来,甚至打起来的时候,专业的幼儿教师和不够专业的幼儿教师分别会怎么处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好奇的探究中议论纷纷,由于这时她们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尚未建立,往往难以说出专业的幼儿教师的做法,她们的讨论停留在“教师为幼儿充当裁判”这样的处理方案之中,最后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她们终于明白“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之时,教师充当裁判”不是专业的做法,因为在这里“教育的主体是幼儿”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调停,而专业的幼儿教师绝不会充当幼儿发生冲突时的“裁判”角色,而是充分利用幼儿发生冲突的契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幼儿在冲突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问题。经常性地对正反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之后,学生就会讶异地觉察出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和先进的学前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她们阅读和感悟教育理论的意识,提高了她们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主动性。而且对这些大量的学前教育正反案例、专业和非专业的案例中所产生的教育效果的分析,在切合她们原有预设观念基础上提出“最近发展区”,学生原有的预设观念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得以重组,这时,学生原有的教育预设观念的低水平和非专业化状态会让她们产生极大的危机感和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带来的不适感和对新的平衡状态的追求又会促使她们继续学习,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观念的重构。这时向她们介绍学前教育专业书刊的条件就成熟了,这时,笔者就向学生列出一些本专业的阅读书目,鼓励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提升,不断建构高层次的、专业化的教育观念体系。

2.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读书环境,形成读写氛围,形成协作互动的意义建构。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指导之下,笔者意识到读书兴趣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一个书香四溢的专业文化氛围。唯有让学生耳濡目染书香,阅读的兴趣才会生发,阅读的激情才会点燃。为此本专业召开了以“读教育名著,悟教育真谛”为主题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活动,以演讲、朗诵、读倡议书等形式,号召人人动手,构建本专业的阅读角,学校也专门购买一批教育名著,放置于阅读角。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本专业学生还动手营造好课室和宿舍文化,张贴了“阅读,心灵的呼吸”、“读学前教育名著,悟学前教育真谛”等标语,张贴了福禄倍尔、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等中外学前教育家的画像,每位学生还制订了一个阅读写作计划,张贴于专业教室专设栏目中,便于相互交流,互相监督。在专业教室后面的宣传栏里,教师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出版小组,定期出版一些读书宣传内容,如“我的教育感悟”、“我的读书体会”、“我的读书发现”等栏目。此外,笔者积极把阅读与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学校安排的见习实习活动定期带领学生深入市里办学先进的幼儿园,引导同学们细致观察,深入了解,用心体会幼儿园的办学方向、办学策略等,把好的做法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对实践中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也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在高级思维层面进行感悟、概括和反思。针对阅读疑难和实践困惑开展教育观念交流讨论会,教师作适当地点拨,或参与其中讨论交流,有效促进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学生常常在教育观念交流会上针锋相对,为教育问题争论不休。例如:“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你赞同吗?”这个论题就曾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笔者趁机引导学生精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让学生在大师思想引领下获得儿童关键期、敏感期的有关理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由于网上QQ聊天在学生中普遍运用,本专业还发动学生利用QQ空间这个平台,把教育随笔发表在上面,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评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教育观念建构更有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