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设计美学心得体会十篇设计美学心得体会十篇

设计美学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8:20

设计美学心得体会篇1

一、中国传统美学

1.起源与内涵

儒家、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中国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起源于儒道美学,大多来自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欣赏与总结,注重内在的表现形式。几千年来,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家在这一领域进行持续深刻的研究,由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美学体系,其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使国民从思想到行为都受到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2.表现形式与追求

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表现得庄重典雅、震撼人心;另一方面突出的是潇洒飘逸、清新脱俗的韵味。传统美学追求视觉上的震撼与心灵上的慰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回归自然、回归淳朴,注重内在生命的自由和大彻大悟的体验,因此对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精神高度重视。

二、传统美学中“和”的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影响国民最深远的便是“和”。西方美学中突出的重点是“个体”,强调具象化,以实为主。而中国传统美学体系更强调整体意识,追求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和谐,追求的是意境美。“和”的思想使得在室内设计时人们偏爱淳朴、自然的色彩,如青砖黑瓦、白墙褐窗。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取材也大多来自天然,因此古代室内设计以木材为主,高级木料素有属于自己的香味,且气味不温不火,沁人心脾,故有“古色古香”之称。中庸思想用“适度”一词来概括恰到好处。如室内设计,若无任何装饰便会觉得寒酸,没有气质;若装饰太多又会显得俗气。恰到好处的装饰不仅使人身心愉悦,又能衬托出屋主的内在精神追求。

三、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

1.前期发展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各国文化开始交汇,其中也包含室内设计这一行业。与国外相比较,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起步较晚,且20世纪90年代的室内设计在当时只能算是装修和建筑上的概念,还未跟上人们生活发展的步伐。

2.近期发展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室内设计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在购置房屋时更加重视室内装修设计,一般会请专业的室内设计师为自己的房屋进行室内设计。而室内设计也不再局限于满足居住,已经逐渐发展为一种观赏性的艺术作品。室内设计这一行业也演变为前景光明、人才辈出的热门行业。在这期间,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迅猛发展并独树一帜,设计师在各种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3.未来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室内设计这一行业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设计所用材料越来越注重绿色、健康和环保。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各国文化互相交融,中国现代室内设计也不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显得越发重要,凭借这一特征才能在国外文化的影响下保持自我、独树一帜。

四、室内设计蓬勃发展的原因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物质需求,更加注重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对于自身的居住环境,人们不再只要求能够御风防雨,而是更多地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对房屋舒适度的要求也日益上升。同时,不同的室内设计风格可以显示出房主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审美格调。室内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让人们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留有一块净土。在一天劳累的工作结束之后,谁都想回到一个温馨、美观的家中。此时,室内设计甚至已经超越装饰本身,可以提供给人别样的审美乐趣和心灵寄托。房屋不再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人们内心的归属,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

五、中国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美学的借鉴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大量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我们需要取其精华,继承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内容,摒弃与时代脱节的思想。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思想精华对中国现代室内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对道家思想的借鉴

道家文化是中国主流文化之一。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一切要顺其自然,提倡不留痕迹,化有形为无形,凭借有形的修饰达到无形的效果,营造独特的意境。就空间而言,老子倡导空间的实体和虚无、设计与功能之间辩证而又统一的关系,认为建筑之内的空间中重要的是人们能有效利用的空间,而墙壁、门窗、装饰等都是次要的,是为了便于人们居住,因为人们使用的只是没有任何实物摆放的那部分空间。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建筑的艺术设计、人性化设计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因此,当代中国设计师、艺术家甚至西方艺术家都对他们的哲学思想充满崇敬之情。

2.对儒家思想的借鉴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可见儒家学说的影响极为深远。儒家思想强调天、地、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统一,有“天人合一”之说。与大自然的协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设计思想如今仍影响着现代室内设计,是其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之一。中国建筑中的木质结构就和这种理念相契合,创造了大量与大自然融合无间的居住环境。

3.对禅宗思想的借鉴

禅宗的设计风格在众多室内设计风格中是别具一格的。禅宗提倡个人的知觉感受和处处留白的思维方式,以通过思考实现心理上的洒脱与自由。在禅宗看来,规模小反而更能扩展人们的想象力。其构成元素以沉静的色彩为主,也以接近自然材质的色彩为主。禅宗喜静,设计风格也如此,以简约为主;家具设计上提倡干净利落,不使用繁琐的线条,让空间显得简洁大方。

六、借鉴传统美学的方法借鉴

传统美学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简述为对传统类型的积累与传承、传统风格的简化与变化、传统元素的整合与修正、传统形式的创新与分离以及传统意境的创造,逐渐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室内设计的审美意境也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但主要集中体现为自然美、形式美两个方面,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诗情画意是其着重描绘的内在表现形式之一。

七、借鉴传统美学的意义

设计美学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审美文化审美价值取向新动向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新消费主义的消费结构和审美现象也是一本万殊的。在现代市场体系下,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不只是传统审美文化哲学所倡导的一个本质,同样层次、同样境界的审美现象共同体现了本质事物的多元核心,消费结构的变换不会也不可能共同实现着一个审美的目的,因为有多元的本质,可能一种审美现象有若干本质解说的变动。消费结构审美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在层次上有别于精英文化,而是存在于审美的质的规定性已经被时代所突破,雅俗无法统一在传统观念美的旗帜下了。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之间,不仅有量的区别,在日常消费结构刺激下,生活中的审美境界与非审美境界之间则更是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角度,甚至有着质的区别。技术力量向艺术生产的本体性渗透,表面化的意向是技术操纵了设计,其实是整个消费结构设计系统工程的重建。研究深刻变化中的商业设计素材,已经是设计师更加重要的设计意图的根基。

随着全球贸易化的进程,各国间的交往日益扩大,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日趋多样化,贸易往来更加自由。计算机的应用在改变世界,世界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缩小,文化艺术也因网络而走向融合。在保留传统民族商业文化设计艺术呼声的同时,商业文化的综合形态正在逐步形成。崭新的传播学观点适时提出了超文化性理念,认为必须抛弃“旧的划分、分割世界以及线性分析的模式,转而采用蛛网式的思想形式”才能与信息化的进步要求相适应。用传统审美的眼光看民族建筑,我们自然要以飞檐翘梁和拱斗画栋而自豪,但是随着眼界的扩大,令我们惊叹的泰姬陵、艾菲尔铁塔以及纽约自由女神像同样是标志性智慧设计表现力的奇迹。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哲学强调立刻承认正在发生的东西,并试图从中揭示人们审美方式在新事物刺激下的微妙变化。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远程门诊、手机银行,甚至依照模特的示范购买流行的衣服款式、染发等一切不同于以往的新鲜的商业化设计元素正在出现。一键之捷让人重新回味起缓慢的进展,各类商业设计信息的重复性唤醒了对独特个性的欲望,选择的无限广播和迅即到达,使人感到真正需要理性来管理自己被激发的欲望。

传统的商业美术设计的艺术形象塑造是讲究典型化原则的。艺术设计师们忽视运用个体审美体验的创作原则很可能造成人物形象的单薄乏力,很难为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启迪和印象。商业艺术设计的典型化原则是以塑造高、大、全的消费品意图为主要的设计开发取向,而后现代主义的商业艺术设计元素则主线与大众消费文化合流,商品化设计塑造倾向于平民化,追求世俗性的甚至不惜采纳有缺陷的性格品类,新产品开发的方法讲究消解中小躲避崇高,创意艺术形象具有明显的非典型化倾向。完美无缺的设计可能很可敬,但并不可亲。而有缺陷但并无瑕疵的设计更具有单纯感,虽然显得丑陋,却是一般大众愿意接近的消费结构。

后现代主义的商业美术设计主张简化认识的复杂内容,因此主张用信仰取代认识。而信仰具有超越时间的特征,重新发现信仰的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商业艺术设计创作而言,它主张重新审视新消费主义文化的信仰和欲望领域,超越传统的一元化认识局限,倡导美向艺术以外的问题开放,重新打造商业设计美学的跨学科结构。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媒介将成为历史,广告、美发、服饰,包括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设计都纳入审美范畴。偶像们提供现代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规定了大众新消费主义商业文化的走向,致使商业广告设计也加入到偶像的生产之中。体育和时装等亚文化形态融为一体,为不同主张的观众塑造跨越国界的偶像。

此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认为表象化应让位于商业设计的行为艺术,商业设计创作和欣赏的界限逐步淡化渗透,消费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体会创作乐趣,表现的方式更加丰富和贴切消费结构本身。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商业美术设计哲学命题处在变动中,充满了相悖和矛盾。20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时代的竞争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知识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发展,社会组织结构日益向着平面方向演进,集权政治让位于民主政治,家庭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商业艺术设计重心更是向女性偏移,它倡导商业艺术价值的哲学性要以更加平和的态度,面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无序形态的变化。人们一方面参与高技术的竞争,提倡适者生存,并以成功作为评价社会生活的标准。设计师应该比以往更加关注宗教问题、健康医学、文学与环境、伦理、种族偏好,甚至等问题。另一方面,消费结构中出现的享乐主义明显增加,强度也在逐渐蔓延。享受生活是每个当代人的权利,异质、相对、变化或许为我们所格外需要。当代社会意识潜在地要求反中心文化和边缘化改革。边缘化的主张有助于组织成员游离于激烈的权利竞争之外,充分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宁静乐趣,纵使实现这一状态要以经济上的损失为代价。它主张放弃商业美术设计宏大理论,不要奢谈空洞抽象的艺术本质,放弃我们心理上始终的依托,使自己身处于商业活动之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同时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烙印。它强调艺术的大众性,消解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精英情结,主张重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采用通俗的日常生活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业艺术消费的普及。但同时也彻底否认了传统文艺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设计师意识规则,形成行为反常的怪异追求和迎合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俗趣味的倾向,导致了古典主义的衰落。

我国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哲学像庄子哲学一样,本质上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生审美商业设计哲学。历来研究传统美德美学的大多数设计师,把注意力集中在“顿悟”“灵感”说上,而较少从总体上把它作为审美人生哲学来加以探索和估价。追求审美的超功利性,是一般商业艺术设计的哲学文化的主要特色。历史上,禅宗讲无念为宗,本质上要求超越生死是非个人功利目的,从而达到一种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和谐统一的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既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同时又是心灵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些哲学思想,如今还一直被融入我国艺术设计师的设计语言,而深厚的东方文化孕育下的中式审美,同样也有着道家、儒家等深刻的哲学烙印。我们的设计师多数因为艺术训练根基的原因,把以禅宗文化为代表的中式传统文化积淀的个人素养当作消费结构超功利的审美设计哲学,以此为出发点,总体审视了中式传统文化作为人生哲学的本质意义:把消除人的异化作为设计哲学评价主题,把获得高度的精神自由作为目的,把无念作为人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真正无念作为自救的途径,不是与世隔绝,心如死灰;所谓斩断尘缘的无念,是要求商业艺术设计师积极纵身于尘世生活,却又不为尘世生活中的种种物质欲念所束缚,保持一种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就是要追求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唯是审美,故而以精神自由感为矢的,唯有超功利,方可达到精神自由这一矢的。审美与超功利的统一,构成无念的本质内涵。因此,超功利的精神自由是中式设计师艺术哲学的核心思想。但是这精神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主体内心体验之上的个体与自然、与社会、与客观规律的高度和谐的统一,因而它也是一种商业设计审美的精神自由。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市场的审美观念是一种具有巨大吸引力、充满着智慧的超功利的审美消费结构的哲学。正是这一点,使消费水平与艺术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一点,凡是追求像纯艺术世界观那样美丽的人生的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消费意识的指路明灯,使传统的商业设计艺术仍存在一定的生产空间。

由于这些消费结构的残余,一些设计师长久以来一直认为精神现象以及审美现象是独立于科学领域之外,实际上这是没有商业艺术设计科学素养的人的愚昧无知。对于今日仍落后于世界经济潮流的我国商业艺术设计美学而言,其弊端在于存在主观主义倾向,即艺术知识的创作生产中的天才崇拜倾向,是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去体验艺术和审美对象的,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意识去抽象理解审美真理的。我们知道:美不是实体,而是“美本身”,因此“审美是什么”不是语言学问题,语法不能解决符合不符合实际的问题。科学不是靠语法来发展的,设计师的审美性知识是一种面向个人的知识,让人凝视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发自己的审美能力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应成为设计师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个体对社会的抗拒,英雄主义对庸人哲学的批判,新消费结构的设计不应该形成对经典的崇拜和规范的恪守,在自我本位的实现之外提倡社会性利他主义。从艺术美对现实丑的接纳和消解入手,阐释“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从而推演出现实丑同艺术美的单向转化,其适应性、准确性,与激发的意念、习惯,都在向我们显示不久的将来在商业艺术设计的古老产业里会产生彻底的改变。消费结构变化中的商业艺术设计趋势只能顺势而为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商业设计美学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走出哲学本身。

消费市场体系的商业艺术设计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以加强人的社会化属性这一功能而具有事实上的审美作用。商业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唤起受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心理满足感,或者是显示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景和气氛,这种“唤起”“显示”作用就是商业艺术设计对受众的美之所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具体生活现象中发现美,他的“美是生活”的命题指的是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与社会生活是这种消费结构中实践的第—步和基本点。商业艺术设计以浓缩了的时间和空间把受众带入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不仅体验到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喜怒哀乐,而且获得商业信息和机会组织起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从中获得双向进展:改造客观的消费水平世界,既使其为人所用,又实现人的创造价值;改造主观世界,在掌握规律中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思想,并从精神上丰富自己作为人而应具有的本质。直接显示人们在实践中这种双向进展,就是商业美术设计审美的出发点。根据这一审美出发点,我们可以给商业艺术的设计美下一个概括而又准确的定义:商业艺术的设计之美的素材的提炼是参与生活。

参考文献:

[1]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设计美学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给予学生正能量,催人奋进,催人成长成才。美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有着微妙的催化作用,艺术化的校园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精神境界,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事倍功半的作用。

一、利用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心智发展

德育和智育更多针对的是理性教育,美育则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感性思维。个体审美是理性发展而来的更高级的表现,理性需个体内化的积累,而审美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的,因此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得心智更加和谐、完整地发展。同时,美育突出发展了人的个体主体性,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任何审美活动都需要个体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其中,而不是被迫。在审美过程中,可以任意地获得并展示自己的感受、想法。不像理性的墨守成规,个体可以充分保持自身的个性,“和而不同”的社会个体,才能给社会发展一直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另外,美术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及时得到宣泄,而且能培养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心理健康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美育能充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去年感恩节,本校就组织了一场“感恩的心”的美术活动,召集全校学生,亲手做张贺卡给父母或老师。这期间,很多学生的贺卡都很有新意,也很有心意。活动虽小,反响却很热烈。带着饱满的心情,学生卡片上别出心裁的绘画和文字效果,让众多家长不再感到哺育的疲累,让众多的老师得以欣慰,这就是最好的人文情怀的教育。美术活动中,学生的精神层次得到提升,体会到了亲情、师生情的珍贵,也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二、利用美术教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美术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利用好各自的优势,才会互惠互助。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抽象的立体化的概念,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样,美术教育无不促进着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的任意角落,都有美学,美学是无声的教科书。简单到随处可见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复杂到校园气息、精神面貌,都蕴含了美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熏陶,真正发挥其审美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美术老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美术教学,尽可能地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尽量以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审美价值去辅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有所收获。比如班徽设计,很简单的一个活动,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细胞。不仅学习了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的基本技巧,也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班级荣誉感,无形中就加强了班级文化建设。而班级文化建设,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形式。再如各种艺术设计比赛、美术作品展,美化校园、建设校园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和情商,促进了学生的心智发展。

三、利用校园文化加强美术教学实践

校园文化活动蕴含了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巧妙地利用这些美术资源将校园文化融入课堂,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的技能技巧运用到文化活动中,实现真正的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比如,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全校师生都十分重视。运动会来临之际,本校就会全校性地征集运动会Logo。对于被采用的标志,学校将会给该生颁发荣誉证书进行表彰,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运动会。对于参选设计标志的学生,学校会集中起来进行简单训练,比如展示以往校运动会Logo,讲解标志的内容和内涵,再让学生观察标志,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到Logo设计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树立自身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美术实践能力。一旦Logo被采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当然,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元旦汇演、校服设计、海报设计等等。虽然不能代替美术课堂教学,却能以另一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动手、审美多方面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总之,美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常常被忽略。其实,美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要在美育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增加校园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水平,挖掘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让学生感受环境美、行为美、心灵美,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全面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妍静.浅谈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设计美学心得体会篇4

1.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先导性

在平面设计中,色彩、文字和图像三元素必不可少,但是人们直观面对一件平面设计作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设计的色彩,其次才是文字和图像内容。因此,色彩的先导性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色彩体现平面设计的设计内涵,引起观看者的审美体验。

2.色彩在平面设计的不可替代性

由于每种色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代表着特定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寄托。所以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色彩的借助表达出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唤起观者对其的审美联想。在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大背景下,为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和心理感受,需要在设计作品的色彩运用过程中,使观看者得到美的体现和感受。因此,色彩美学的准确、合理使用,成为平面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1.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心理认知作用

颜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从色彩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知效果,即就是对色彩本身所代表的含义的心理反映和感知。因此,作为色彩美学的重要一环和理论基础,就要求在色彩本身的含义和人们的审美效果之间,搭建起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因此,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作品的主题要求,选择合适的主色调对设计主体加以表现和完善,这也是色彩美学在设计中的重要范畴。对色彩美学的心理认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颜色的存在状态,既是事实存在的自然现象,又是人们心理反应的具体表现。例如,在看到某种颜色时,会本能反应联想到自然界和生活的具体相关物件。看到红色,会想起红旗、鲜血;看到绿色,会想起小草、绿地;看到蓝色,会想起天空和海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色彩还具有抽象的美学意义和表达。人们看到某些颜色,会联想到高贵、忧伤、黑暗等某种抽象概念,这也是平面设计中色彩美学的重要参考。

2.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作用

色彩美学作为审美表达主要工具,应该遵循色彩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整体的色彩构建和架构。在平面设计中,要合理使用对比、冷暖、粗细、明暗、主次等色彩美学的表达技巧,完善平面设计的美学表达,也是色彩语言创作的重要内涵之一。色彩的对比、粗细和冷暖调和的搭配,主次结构的调节,通过这些元素构建出明确的色彩语言结构和视觉表达效果。在平面设计中,根据色彩选择的平衡原则、色彩关系的搭配原则和色调的和谐原则,形成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表达效果。这也使得色彩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作用不可替代。

3.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表达作用

用粗犷的图形化色彩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增强、解释和定义主体的作用。对于平面设计作品来说,色彩的传输速度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平面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深刻的视觉表达内涵和突出的表达效果。这也对平面设计中色彩的把握能力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视觉传输中,充分利用色彩内涵、突出的视觉表达效果,要通过醒目、突出快速的色彩美学设计加以实现。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视觉表达效果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色彩美学的强化,使得平面设计的效果事半功倍。

三、结束语

设计美学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设计美学评价;技术美;形式美;模糊评价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美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让见仁见智的美学评价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设计美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架构基础

由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raigVogel教授与工程学院JonathanCagan教授合作创立、并在《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中推出的技术—形式定位图,显示了同一域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和形式为轴的坐标系中的定位。根据他们在坐标体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及驱动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形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况,也了解可供选择的产品。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素质,并丰富生活的产品。形式与技术便成为我们在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形式—技术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美学理念融会其中,以此来作为的我们衡量产品设计的美学量化综合指标及评价内容。

二、设计美学模糊评价标准的具体阐述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工业设计是人类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是技术与与艺术形式的高度自觉。设计美则是建立在技术发展与形式创新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带来的心理体验。设计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在产品设计中探求技术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在设计活动中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

1.技术美

这里技术指的是产品的核心功能,即产品的使用功能、生产产品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使用产品时涉及到的界面关系(如按照按钮、屏幕、语音等提示进行操作)。技术美侧重于理性,是产品设计中理智和推理的思维形态的表现形式。

2.形式美

通常我们说到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本文将形式美定义为是能够将美感与产品与服务中人机结合起来的造型,在视觉、感觉和听觉等属性间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侧重于感性、情感和灵感的艺术思维。

3.体验美

体验美指的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的人—机—环境关系,合适的人机尺寸及友好温馨的人机界面,亲切的人性化关怀,合理完善的功能,及其外观质量和外观形态表现或传达出一定的信息、表情或情感,在产品的多次同样使用的记忆中所形成的经验,所带来的一种美妙体验。或者说是技术与形式的结合度,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总体审美体验。在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首先提出了美学体验这个词并将其含义改变为感官的满足或感觉上的愉悦,艺术作品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的,即为了满足人们感官的感觉。而在这里特指产品本身的在技术、人机理论及形式美学规律等方面的运用,对消费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情感体验的提升和挖掘,也就是说产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功能效用和人机工程上的易用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形式美学规律的探究,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感受到的愉悦体验,从而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某种共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所追求和期待的已由机械的、毫无生气的物质满足过渡到更具有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顾客的需求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他们还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产品设计美学是探究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美学规律,其最终目的是要人类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平台上,自由的生存和发展。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生产、为了“物’的实现,而同时也使人类实现了诸多精神需求且获取了很多美的心理体验。

三、小结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设计的独特表现形式使美学这个主题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

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系为基础,结合产品设计的美学准则,将产品设计的美学评价归纳为技术美和形式美以及体验美,对设计评价标准指数型量化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提高工业设计美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设计师只有根据设计美学的评价标准,提倡人性化的情感体验设计,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之中。④①

参考文献:

[1]荆雷.设计艺术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王介民.现代工业设计概论(中英双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设计美学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禅宗美学;现代设计评价;应用

自工业革命后,欧美的工业得到一个长足的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不断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环境、能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这个时刻东方文化得到了西方的注视,结合当前现代设计评价中的需求,东方的禅宗美学中的顿悟、静默、平常心与中国的传统美学,结合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魏晋时期的玄学等不断的碰撞及融合。禅宗美学的核心是佛性,以空灵为美。从大方向上对人与生命、自由与和谐等特点予以肯定,从艺术的创作原理上肯定了虚实相生,注重人们审美观中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对古典美的追逐。

一、禅宗美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在我们的认知中佛教是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的,这个来源于古印度的宗教文化对我国传统的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佛教适应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的需求,得到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从中国的美学史来看,从先秦以后,佛教走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同魏晋时期的玄学相结合最终融合形成了禅宗美学。其思考模式在唐代的时候进一步与当时的美学特点和民族习俗等,这些与本土艺术的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禅宗美学包含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自然和人文,并从中国道家的自然观点来对自然状态进行阐述,佛教对于中国的美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禅宗美学在现代设计评价中的美学特征

禅讲究的一种心灵的追逐,其实更像是一种审美的思维方式,对于禅宗美学的思想我们要想理解就需要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儒家注重的是和谐的境界,道家注重的是妙道的境界,佛家注重的是圆融的境界,禅宗美学则是将中国的儒、道、释三家文化进行了大融合。禅宗美学体现出了重要的特点,第一就是和谐之美,这个美强调的是减轻或者清除物与心的对立的感觉,注重在人们的意识之中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的联系,需要心和物的统一,让这个世界都具有不偏不倚、生命与宇宙、人与人、人与社会都需要具有和谐之美,在现代设计中需要弘扬禅宗美学当中的和谐之美,不偏不倚、自然平和,最终可以追寻一种均衡、平稳之美。第二追逐一种妙道之美,妙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空灵境界,是一种内在的智慧之美。妙道之美其实就是妙和精神之间的实虚之扣,既要注重物质又不拘泥于物质,最好是超越物质,对现实能够充分把握又要超脱于现实以外,把务实的一些特性相结合,才能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接,最终就能够达到一种玄妙的境界。在现代设计中把艺术设计通过客观事物来进行表现,将主体的思想隐匿其中,可以做这么说在这里禅宗美学讲究的是境由心生,只有达到了内心心灵的感悟,才可以对空间进行无限、有限的把控,将设计中的永恒的瞬间意义把控,当前中国现代设计仍然被禅宗所提倡的空灵之美所影响,并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追逐是一种内在的人格情怀,是一种体验自然的生存理念,是一种新的审美境界。第三就是圆融之美,所谓圆融强调的就是圆满和融合,就是人的本体和宇宙万物的本体是圆融为一体的。设计从诞生到今天,集合了众多的元素,形成现代设计的多元化表达方式,由于受禅宗美学的影响,设计者经常将自己的领悟贯穿到设计之中,并强调本心,让自己的设计充满圆融之意。

三、在设计中渗透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注重顺其自然,不被形式所左右,人与万物应该融为一体。用简单的形式来展现设计的理念,现代设计的产品也许非常的简单,但是并不简陋,反而在其制作的工艺上是严格要求的,这就是设计者追逐的一种低调的奢华,内敛的文化。从自己的本心出发,在一个西方文化、观念对我们进行不断冲击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禅宗美学给我进行一个方向的指引,设计其实就是一个心灵的遐思,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我们的现代设计的评价也需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领悟,我们的设计都源自于心,作为我们所说的创意则是一种心灵的运动。在设计的时候回归自然,领悟自然,和自然沟通,尊重自己的本心。不是不断的模仿。作为现代设计评价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在设计中感悟禅宗美学,领悟心灵的追求,在设计评价的时候我们经常在问客户需要的是什么?中国的文化既有自己特有的魅力也善于融合,展示自身,作为现代设计评价来说,我们既要了解世界,也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才能在其中生存并发展。一方面需要懂得国外的设计,也要让他们懂得中国现代设计的特有的魅力。禅宗美学正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资源和原则,让设计者、让评价者能偶从中找寻智慧、找寻自在。禅宗美学给了我们一种提示,可以借鉴西方,但是不能放逐自我,要从本心出发,不断发展。

现代设计基本上源于建筑设计,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欧洲不少具有先进理念的建筑家、设计家联合在一起促成了一个新建筑运动,其内容非常的丰富,包含了技术上的变革、精神上的改变、思想上的涌动,尤其是新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将千百年来建筑为特权阶级服务的传统打破了,也把建筑原材料进行了传统的颠覆,从建筑变革影响到了后来的城市规划、家具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等,最终形成了整个现代设计的变革。将功能作为了现代设计的目的和重心,不再将形式当做设计的出发点,更加追逐设计中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形式上愿意使用更加简单的非装饰性几何造型,倡导在现代设计评价中倡导标准化的原则,从设计上讲究中性色彩计划,重视空间注重整体设计,喜欢以模型为中心进行设计规划,在设计中注重客户的经济问题,以实用经济为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灿璨.禅宗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以无印良品为例[J].设计艺术研究,2014(05):41-44.

[2]梁念龙,齐伟民.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及思考[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30(5):44-46.

设计美学心得体会篇7

   “有意味的形式”是20世纪英国着名的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一个美学观点。他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种线条、色彩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点在艺术领域,尤其在与和艺术有关的设计领域有重大的影响,“有意味的形式”几乎成了解释设计之美的常用词语。作为一个设计师,他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地设计出“有意味的形式”,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各种各样的设计产品时也是通过“有意味的形式”形成审美情感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设计师从事的设计活动,就是一个赋予产品的某种“形式”,即产品的结构、材料、线条、色彩等形式要素以“意味”的过程。

   人们将设计师所设计的作品分为自然、社会和艺术三大类,现就这三大类设计产品的美学特点,说一说“形式”和“意味”在设计产品中的表现。

   自然美,就是以自然物的物理属性为主,融合人的聪明才智。体现自然美的设计产品大多数是以形式来吸引人的,在形式中体现着“意味”,而“意味”则通过所设计产品的材质、肌理、外形等特点来表现。比如,将汉白玉作为建筑材料以代表高贵、圣洁的情操;用梅、兰、竹、菊来营造家居环境能体现出居住者的人生品味;以牛的题材做成雕塑,体现的是勤劳和坚韧,当人们看到牛的形象时,便马上会唤起人们对勤劳和坚韧美德的敬重。因此,表现产品的自然美时,其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将自然属性的特点与人们生活理想相结合,增加了设计作品的情感成分,也就增加了其“意味”。表现自然美的成功案例还有北京奥运场馆的“鸟巢”和“水立方”的设计。它们是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时,以及保护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为时代主题时提出的设计方案。起初在社会上,它引起了很多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的质疑和批评,但是,这些场馆的基本造型始终没有改变。而且,随着整个工程的形象日益清晰,人们才真正感觉到了设计师的用心,感受到了在这个可能被载入建筑史册的现代化建筑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那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这些形式中蕴含的“意味”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社会美,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能体现人的生活理想和情感,它将产品的社会效果放在首要的地位。它注重产品的内容,而其中的“意味”有很强的公众性,多用人们容易接受的形式来体现。比如,公共场所的环境设计应尽可能地保持开阔的空间、明确的标识,以利于人们的流动和游览。广场中的雕塑、花坛、树木等的设计,也应该尽可能地体现地域色彩,迎合大多数人的喜好。再有,像意大利着名设计师阿莱西设计的咖啡杯、手表等产品,其简洁的线条、别致的造型总能在不经意间使人们眼前一亮,给人一种浪漫、多情、喜好追求新奇与高品位的感觉。设计师除了关心设计产品的点、线、面等形式的组成情况外,更关心消费者和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一个能够符合审美者心理的产品,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和使用者的心情。因此,以社会美为主的设计,“意味”比“形式”更具有吸引力,在设计这类产品时,应在“意味”上多下功夫,努力寻求产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

   艺术美,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而形成的,它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是纯精神的。比较起来,社会美主要侧重于“善”,它从伦理道德方面给人以影响;自然美侧重于“真”,让人在身临其境中受到感染;艺术美则主要侧重于“美”,使人能获得心理的愉悦。因而,设计师创造出来的美源于生活之美,但又不能等同于生活,从生活之美到艺术之美,要经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建成于19世纪的法国埃菲尔铁塔,为世人所惊叹。它体现出来的“形式”和“意[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味”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成为了巴黎的象征、法国的象征,其达到的艺术美也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化的符号。因此,艺术美为设计者发挥自己的才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设计者完全可以大胆的创作,以使设计产品中体现的“形式”和“意味”都具有出奇制胜的特点。

   总之,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将自己的审美理念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没有形式就没有设计,没有好的“意味”就没有好的设计。要使设计出来的作品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达到艺术美的境界。工匠式的水平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是不行的,“有意味的形式”要求设计者深入思考,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致力于设计出满足当代人们审美需求的设计作品。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万书元.艺术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祁嘉华.设计美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设计美学心得体会篇8

美术的深刻内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能够得到辉煌发展。美术与环境艺术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美术传承了古老的文化艺术,而环境艺术设计融合现代建筑的多重元素。美术元素的质朴与光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能够得到情感的宣泄,环境艺术的人文色彩是通往人们的心灵之源。环境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就是它用独特的存在方式传达了一种人们的心理需求。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造就的是人与自然的完整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与美术元素的结合能够发扬古老的传统,也能创造现代的灿烂。美术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是互为基础,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美术功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1.美术学可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

美术功底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技能,一个建筑物的产生,与美术是不可分离的。设计的基本理念一般都源于美术功底。没有好的基础是不会设计出好的作品的。美学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在很多学科中,都有美学修炼。环境艺术设计是美学最高体现,是一门综合美学艺术。美术学理论中,关于美学的基础训练是非常严格的,美学理论从形体、结构到文化、态度,都是要服务于人的基本思维观念。美术学涉及一个民族的文化、风俗、思想、行为。例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中,四处充满了中国元素,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够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散发出来的民族魅力是非常吸引人的。西方环境艺术中,到处充满了当地的宗教主义色彩,一个地域的文明和文化,在环境艺术上能够得到最美的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蔓延,文化融合带来了艺术的融合,环境艺术作为一个国家建设行业的龙头产业,贮存了丰厚的力量。

2.美术基本功与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相通性

美术基本功包含了多种内容,绘画是基础,雕塑是必备学科,工艺美术和建筑美术是一种升级。美术基本功在这些基础学科基础上,融合了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所以美术基本功实际上就是艺术的基本功。美术通过色彩、线条解释物体,环境艺术也是通过这些手法进行表达。美术功底与艺术功底在很多方面是重合存在的。美术基本功中的明暗、事物剖析、结构、体积都是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以,美术艺术形象与环境艺术的表现创作是同一根基。

3.美术价值提升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在环境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设计就是对设计风格的把我。设计风格是环境艺术的核心价值。一个建筑体系的建立,一般都是为了纪念或者弘扬某种精神。美术价值植根于厚重的文化传统,每一种色彩和每一个构图都承载着民族的使命。在环境设计中,把握和确定一定风格,决定了建筑体系的成败,同时也决定了这个环境体系的价值。环境艺术价值是可以永久流传的艺术珍品,既是有形的物质保留,也是文化内涵的永久传承。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美术价值,就是丰富了各种文明的符号,用理想和神韵表达物质的最高境界。在环境设计中运用美术设计,可以完整的体现地方特色、历史意味、自然主义。美术功底对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结论

设计美学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接受美学;产品设计;大众文化消费;用户体验

1从接受美学中衍生的大众消费

接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随着哲学、美学、心理学、交流学、传播学的兴起之后真正形成体系。艺术接受是人类整个艺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过深度解析“艺术接受美学”,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以作者为中心或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视角,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理论局限性,但在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的历史痕迹,就是消费。传统的经典艺术作品留给观众的“空白”始终有限,这里的“空白”我们可以理解为消费空间,在读者消费艺术作品的同时,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依赖于读者的不断发掘。直至今天,无论是文学作品的读者、艺术作品的观赏者或是产品的使用者,地位都在不断提升,他们对作品的反应、理解、感受等在阅读或使用的过程中的接受心理等问题为艺术接受提供了新的论点。工业革命中,新的材料、技术、生产方式与大众需求交织在一起,人们固旧的习惯与新材料、新技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在旧意识与新科技的不断斗争中,新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产品的形式和外观决定了生产的效率与高额的产出,在突如其来的巨大利益思想的指导下,人们渐渐只关注市场和利润,传统的手工艺技术慢慢消逝,工业产品无法与手工艺产品相媲美。威廉莫里斯说:“作为生活的一个条件,用机器生产完全是一种不幸。”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新艺术运动”,用户体验都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美学接受下的设计革命在持续进行。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用户体验设计的定义也被重新诠释,“用户体验”在设计的过程中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从国外amazon、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成立用户体验部门,到国内腾讯的CDC,阿里巴巴的UeD等,都体现了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2在接受美学影响下的大众消费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观察设计,可以发现用户不仅是接受者,同时也扮演着设计师的角色,因为用户对产品的接受过程是产品设计中重要的一环。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传统的艺术创作带有更多艺术家的主观色彩;电影、电视艺术更倾向于满足观众需求,而这两种艺术创作如果远离用户,其自身便难以存在。但是,一味迎合使用者的低层次需求,毫无视野距离的产品使用者虽然在使用之后得到了一时的满足,但使用者在使用后随即会将其丢弃,甚至还会嘲笑设计者本身的无能。所以不难看出,设计本身要将高雅与大众相互渗透。实现高雅设计与大众设计互相的整合,在不考虑成本的基础上,高雅的艺术设计并非高不可攀,而大众世俗又并非俗不可耐。艺术创作必须考虑用户接受,如果艺术家对用户体验缺乏必要的了解,忽视用户的喜好,即使创作的设计作品再精良也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接受美学对于产品的推广传播起到了非凡的作用。随着社交网络、自媒体的兴起,设计师可以利用一切用户能够接触到的视、听、触等感官网络,建立相应的体验感受,在恰当的时机加深用户的印象。设计师对产品信息与媒介特性有所了解,并且针对受众群体接触与获得体验产品时所面临的各种情况作出思考并改良,以更合理的方式使受众群体接受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所以,再好的设计作品,在不被受众群体所接受的情况下,只能成为艺术品,而并非产品。

3大众文化消费下衍生的“用户体验”

墨子曾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1]用户选择产品,已经从最初的功能性到开始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更希望从产品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并获得最大的期待值。所以设计师对个人主体价值的尊重,使产品设计更服从于上层建筑,设计也紧紧围绕着使用者的需求展开,它不再单独包括外观、功能、生产质量等环节,而更加注重产品迈向商品时产生的紧密联系。就接受行为而言,设计的接受行为与设计的消费行为相互影响。“读者绝不是被动部分,绝不仅仅是反应连锁,而是一个形成历史的力量。没有作品的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个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仅仅是通过他的中介,作品才进入一个连续的变化的经验视野之内,在这里面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判性的理解,从消极的接受到积极的接受,从公认的审美规范到超越这些规范的新创造的永恒转变。”[2]但消费并不等于接受。因为设计消费不仅是一种精神消费,它必须具备物质消费的前提,而物质消费并不一定会引发精神消费。而当消费者在产生购买行为时,也并不一定会产生后续的使用行为,所以大众消费更重视使用者的中心地位。

4大众消费越来越注重品牌自身的价值

大众消费者对商品与艺术品的感知是不同的。一件艺术品会运用感觉方式,而商品作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真实使用对象,是与人的多种感官联系的。用户越来越追求品牌必要性。事实上,“真正的品牌存在于关系利益人的内心中”。[3]接受美学在企业品牌塑造中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它在功利性、实用性的基础上使设计的产品为用户带来审美愉悦,在提高用户生活质量的同时,促使企业快速发展。

5接受美学影响下的产品设计拥有不竭的生命力

在互联网持续发展的今天,产品设计越来越注重“设计为大众服务”的思想。设计美学影响了世界上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它的形成是艺术和技术分分合合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工业化”逐步接受的过程。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随之加快。产品设计的用户体验是“以人为本”。好的用户体验设计不仅可以将优秀的产品带给用户,还会用深刻的审美理念以及深层次的价值观影响用户,好的产品必然承载着用户体验设计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75.

[2]…汉斯•罗伯特•尧斯(德).文学史作为向文论的挑战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52.

设计美学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美学室内设计审美环境艺术当代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作为美学分支的艺术与技术美学是指导室内设计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设计领域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今天,人们已日益明晰地认识到被装修空间的布局、质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设备的安装;通信等网络的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组合、时尚的反映,而应提升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层面去实现文化、科技、环保和效率的有机结合。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论述。 

 

一、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二)美学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学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的柱子等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界面,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学要素虽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却不能孤立对待,因为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总体应大于所有个体的总和,仅仅依靠总体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释总体。因此,室内设计整体审美价值的产生要凭籍各美学要素统一框架下的意义整合而获得。 

在所有的与视觉有关的艺术设计中,形态学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构成形式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准则,当然其中也包括设计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不仅如此,形态学理论还被应用在甄别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设计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和异质性。其实,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以非总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范自我的创造的思维特征,不仅是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从实践来说,它也确实已经对当代室内设计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表达 

处于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应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建筑实体围合形成的室内环境,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街道、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理想精神,所有这一切经历史的积淀与传承而形成具有个性差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种、气候交织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地区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以人为中心的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使能指与所指有效结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准确反映出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大环境的“外”,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