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十篇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十篇

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8:49

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篇1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知识服务;知识重构;信息对接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61-3

0 引言

目前,科技部、中组部、工信部正式下文,批准湖南省依托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试点,农村信息化建设事关新农村发展大计。湖南被列为南方唯一的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试点,要按照“三网融合”的要求和“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原则,以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基础,以科技等专业信息化服务为特色,整合共享信息资源,推动“一网打天下”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发展。

随着长株潭三网融合试点的启动和数字湖南建设的强力推进,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如湖南省开展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希望能将当前零散的农业知识有效的综合起来,让农业知识服务最大化,潘泽江针对农业知识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农业信息化的制约瓶颈与发展路径,徐倩则从信息通讯技术角度分析农业知识传播机制,齐力与邓保国以广东农户需求为例研究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方礼德从发展农业信息化角度对农业主管部门提出了有关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对于农业信息而言,由于其生产的时间、区域、气候、土壤不同,产生的信息数据量大、涉及因素复杂、涵盖面广泛等特点,基层农民处理信息能力的差异,特别是处理海量信息能力的不足,迫切需要获得相应的农业知识服务。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村的倾斜,近几年有关农业知识服务的网站已经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但没有经过整理加工的、纷繁复杂的农业知识条准确性良莠不齐,有时让农民不知所措,不知谁对谁错,极大地损伤了农民对农业信息的信任程度。如何规范当前有关农业知识的准确性,将城市资源通过有效平台转移到农村,并服务好“三农”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科技部开展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农村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也是对农业知识进行整合的有益尝试。

1 项目调研

根据湖南省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的需要,由湖南农业大学相关人员组成的调研小组,自2009年7月12日至2010年12月8日止,分批深入我省7个地区12个县市15个乡镇18个村2家农户300余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现状专题调查。

主要的调查对象:普通农民、种养大户、村支两委负责人、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农技站站长、农技员、乡镇负责人、农村中小企业代表、农村专业合作社代表、远教站负责人、龙头企业负责人、县级农业局主要成员等。

主要调查方式:采取下基层入户、访谈、座谈、问答式、观察、记录、拍照等方式,并将领导干部与普通人员分开进行访谈,让各层次的人员有的放矢,尽可能谈论有关农村、农业、农民关心的话题,避免就信息化谈信息化,尽量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各个方面,真实反映当前农村进行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如表1所列。

从调查对象的需求内容可知,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正在快速成长,对农业知识的需求最旺盛,为了解决自身问题往往通过组成相应的协会来进行上下级沟通,除了原来的农村组织形式还在发挥作用外,由于受到市场化冲击,所具功能越来越小,而新的应用性人才: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由于国家政策落实力度小,他们发挥的作用不明显,主要技术人才还占据县级以上层次。

2 农村已有知识服务模式

由于地区差异,通过调研分析,农业知识在各地的服务功效迥异,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方式。

表2农村已有知识服务模式

除了以上几种形式,特别是受资源限制,大量地区还是以个体散户为主,特别是当前农村由于田地少,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下三类人较多,即老人多、妇女多、小孩多,劳动能力有限,他们对农业知识的需求不强,或本身技术不强,资金不足,更担心失败。

3 当前农村信息化实施的喜与忧

通过近两年多次下基层调研,针对农业信息化在农村实施现状的分析,主要现象如下:

(1)农业、农村、农民对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存在两重性。一是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中小企业、种养大户、乡镇农技人员、村级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村新型产业或产品开创者而言,他们是“带头人”、“能人”、“精英”,是农村信息化需求的主体,特别渴望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特别需要了解获取科技信息与服务的信息渠道;二是大量基层的农民,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只能跟着农村精英走,个人获取农业知识的主动性不强,也感觉不到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2)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现状呈现多样性。一是网络部分,包括互联网和卫星网,四大网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都已到达基层,但由于资源有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信息较混乱,或资金、技术力量不够,除热一阵外,真正发挥作用有限;二是电话部分,包括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如科技部12396、农业部12316、卫生部12320,这些电话在农村都有广告,但有的是长途电话,收费贵,农民不敢打电话,特别是信息员从基层转移到市局后,农业求助电话就更少了;三是卫星电视已普遍,但有线电视发展艰难,特别是针对本地农业资源的科教片很少,宣传力度有限。

(3)农民信息获取渠道――现代信息方式需加强宣传和进一步普及。在被随机采访的农民中,90%以上的被访者不知道“12396”。50岁以上的老百姓回答不会回复短信,只会阅读。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获取方式比较传统,信息基本上是“二手货”,可靠性比较低。

(4)农村留守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低、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操作能力弱,而且基层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快,技术跟不上时展,没有知识更新渠道,而龙头企业需要的农业人才,由于条件待遇跟不上,能安稳在农村工作的年青人太少,也不稳定。

(5)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现在乡镇级基本通光纤宽带,少数村己通光纤,基本实现了固定电话“村村通”,但随着移动电话基本覆盖全省,固定电话渐渐萎缩,农村有线电视只有部分进入自然村,而卫星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主要依靠卫星网(红星网)传输信息。

(6)农村对信息服务内容的需求集中反应在“农村民生”问

题。老百姓最关心、最渴求的事就是“改善农村民生”。一是“直补”政策;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农民对科技服务内容的需求集中体现在病害防治、标准化技术和新兴产业技术。很有必要建立包括药厂、饲料厂、科研院所、业务管理部门、农户在内的一个整体系统,协调普及推广健康农业知识。

4 农业信息化调研启示

综观调研结果与分析,目前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思路主要存在三种技术路线:一是行政管理者的思路,如怀化市“书记模式”,与政府办事、政府服务职能转变、农村综合改革结合起来。二是产业专家的思路,即按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联盟构建,突出产业专家的信息服务建设思路。三是信息专家的思路,即按公司(企业)的操作规程,打造通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职能部门和运营商的利益。但不管哪种建设思路,都有两种考虑层面,一是站在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层面考虑,二是站在科技厅科技服务优势的层面考虑。就我省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而言,科技系统重点是打造好“服务平台”,构筑好“服务内容”,组建好“科技队伍”。

5 农业知识服务模式的突破

国家科技部、湖南科技厅相关领导及时洞察到这类问题,并组织相关科研机构精兵将进行此类问题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要真正破除农业信息化实施的障碍,首先要转变农业知识服务模式,不要仅跟随国家政策一阵风的建设,而要让这种模式长久深入农村,需要在已有投资基础上具有造血功能,能让这种机制长久服务乡村,其次是农业知识的表达问题,区分哪些农业知识才是农业人员真正关心和需要的,同时又便于坐席人员与农业人员相互交流;三是要解决农民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知识要准确有效,而且要求方便快捷;四是要解决农业知识片段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五是要多方面多角度解决不同层次人员对不同农业知识的需求;六是要采取什么有效手段把有用的知识推送给有用的人。

通过对湖南省农村的广泛调研,总结如下解决方案。

当前湖南省已开始构建一个集“12396、远教网、科特派”三大工作网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的前期目标是5:4:1模式,即农民诉求总量的50%由平台知识库直接解答,40%由专家在线服务解答,10%由专家现场解答,后期目标是7:2:1模式,惠及全省农民,形成多层次的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引导和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平台的主要架构如图2所示。

这种框架的主要特点:

(1)综合“12396、远教网、科特派”三大工作网于一体,防止知识条块分割,信息相互冲突,丰富农业知识来源,保证农业知识有效传播途径。

(2)综合我省当前农村农业知识服务的主要模式,并进行优化与提升,同时考虑近期与远期目标的实现。

(3)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人员的需求,通过专家考核体制,能有效地将农业专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层信息人员有效绑定在一起,缩短农业知识传播途径,扩大农业知识服务范围,提升知识服务乡村的时效性与主动性。

(4)配合国家在湖南省进行长株潭三网融合的综合实验。

当前系统原型图如图3所示。

5 结论

随着湖南省农业信息化项目的逐步开展,调研组深刻体会到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要贴近“三农”,符合“三农”需求,其服务内容建设要体现地方文化和产业区域性要求,要重视省级专家、县(市)专家、厂家(企业、公司)专家和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要引入广电、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信息服务运行机制,相应生产技术攻关项目和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难题要从“三农”基层提取等才能进一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升农业信息化为农服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波,黄璜,沈岳.农业信息化建设关键环节的思考与对策[J].吉林农业,2010,(10):15-16

[2]潘泽江.农业信息化的制约瓶颈与发展路径初探[J].科技信息.2011,(02):12-12

[3]徐倩.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农业知识传播机制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1):31-33

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篇2

今天上午,市委组织部和市科协联合召开全市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培训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市“十五”期间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的情况和经验,围绕**加快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研究部署全市“十一五”培训工作。刚才,洪子敏同志对我市“十五”期间的培训工作作了总结回顾;潮阳区科协、龙湖区新溪镇、澄海区农学会介绍了各自开展培训的经验做法。会议对**以来在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12个先进集体和25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为50名市农培科技服务团的专家颁发了证书;还印发了7个单位的经验介绍材料。各单位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以务实的工作态度,大力推进我市“十一五”培训工作计划的有效实施,确保我市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适应新形势,提高思想认识,把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组织者,是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的领头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农村的中坚力量,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技素质等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十五”期间,我市各级组织部门和科协密切配合,在推进我市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方面,探索了多种形式,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把“十一五”期间的科技素质培训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首先,这是适应当前农村发展新形势需要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市的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5%,农村在全市的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加快新农村的建设,对于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奋斗目标,加快我市发展、实现全面振兴意义尤为重大。去年5月和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会议,对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处在新农村建设的最前沿,他们生活在基层,奉献在基层,成长在基层,同农民群众接触最经常、最直接、最广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去贯彻落实,工作任务要靠他们带领群众具体实施和最终完成。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力度,帮助他们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使他们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明确思路、增强本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发展、促和谐的实际行动,是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关键环节。

其次,这是解决当前我市农村农业工作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三农”工作方面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使我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已经初步构筑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农民过上了小康、富裕的生活,等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实科技兴农的途径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二是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组织农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三是农村精神文明生活的状况亟待进一步改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其中带有根本性的一个措施之一,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科技知识武装广大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头脑,全面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增强他们用科学方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再次,这是巩固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通过组织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市广大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进一步经受了锻炼,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新的提高。同时,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活动的带动下,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带头致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先进典型,发挥了党员干部敢闯、敢冒、带头致富的示范效应,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这次表彰的37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在农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代表。但是必须看到,我市还有一部分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还不够强,不少村干部缺乏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本领,一些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号召力还不够高。因此,大力加强科技素质培训教育,把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培养成为科技能手、致富状元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康的“领头羊”,在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上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才能在群众树立起威信,真正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真正成为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重要载体。各级组织部门、科协和农业、民政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因势利导,真正做到认识到位,重视到位,摆正工作位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在新形势下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做好培训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出更大成效。

二、明确新目标,注重培训实效,推进全市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根据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培训工作会议的精神,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提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为核心,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目标,坚持“党建驱动、分级培训、上下联动、社会共办”的方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科技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根据这一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市培训工作要努力实现以下基本目标:对全市50岁以下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行新一轮的科技素质培训,使他们掌握2-3门实用技术、专业技能,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指导生产实践,促进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头倡导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和生活,促进农村形成科学、健康、文明新风尚。根据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要具体达到以下目标:农村普通党员、干部基本掌握2-3门现代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成为种养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或特色农业经营者;乡镇企业中的党员、干部基本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实用知识和生产操作技能,成为企业管理和生产技术骨干;村(涉农社区)两委、镇(街道)机关单位的党员、干部基本掌握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现代农业管理和法律法规等专门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70%以上取得相当于中等专业以上学历或取得相应技术资格证书。重点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要结合实际,认真编制培训规划。最近,市委组织部和市科协联合起草了《**市“十一五”时期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规划纲要》,正在征求大家意见,修改后将下发给各地。各地要紧紧围绕当前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根据《纲要》的要求,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针对各地经济发展特点和党员干部状况,包括年龄文化结构、培训情况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等,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理清思路,分类指导,制定出一个便于遵循和操作的培训规划,提出总的目标任务,并认真组织实施。制订培训规划要注意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围绕发展抓培训,抓好培训促发展,使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始终着眼于发展、服务于发展,把推动发展的要求贯穿于培训工作的全过

(二)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工作一定要根据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针对当前我市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在素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来规划和实施,着力提高他们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培训内容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开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宣传教育。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节约水资源、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教育。重点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乡镇规划、环境治理和民主管理、党的建设等方面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调动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三是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三农”问题,开展科学种植养殖、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计算机、网络运用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运用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和获取现代科技信息的能力。四是开展专业技能和岗位培训。针对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加强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应对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创业、就业技能。为文化程度较高、年纪较轻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接收正规化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五是开展市场经济和政策法律知识培训。重点开展农村财务管理、集体资产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农村税费政策、政策、实用法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市场营销、金融、物流、贸易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经济管理水平和执行政策的能力。

(三)要灵活多样,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各地要注重实效,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手段,紧密结合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特点开展培训。要结合镇、村党员干部任职和上岗需要,组织集中培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对生产骨干的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培训;结合特色农业开发,组织项目技术示范培训。在培训方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充分发挥村党员活动室、农民夜校以及各种科普培训、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实践基地的作用,定期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也可利用函授、派送学习资料等方式开展培训。要把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党员活动日举办季节性技术讲座,利用生产示范现场会、农民技术协会技术切磋会等形式,开展普及性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建立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党员示范户、示范村、示范镇以及示范基地,开展群众性互教互学,鼓励农村党员边学习、边实践,把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到广大群众中去。

三、形成新格局,加强指导协调,确保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规划落到实处

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成人教育;因材施教;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188-03

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多样化的,对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有多样化的需求。但是,当前农民培训和教育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方特色”欠缺,教育方法呆板,不符合农民求知需要及特点,不能充分地调动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知识实践脱钩,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学习形式上,多数以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缺乏针对性。这些都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需要,导致青壮年农民对学习和培训失去了热情,参加各类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数量减少,最终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失去内在的吸引力,更不能满足转型期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而带来的对人才数量、质量、专业层次和结构的新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新型农民的培养,因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培训资源的整合,并因地制宜、因类制宜地突出培训重点,争取达到“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带动一片”的目标。

一、正确把握农民培训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论语·为政》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说的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其实,一切教育都要求因材施教,农民培训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农民对象,开展科技教育与培训,讲究实效性。

广大农村存在着很大区域性差异,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同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不同,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状况不同,因此,进行新农民教育培训要立足当地农民自身状况和经济发展要求,按照因地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劳动力转移、农村扎根型人才、农村科技带头人、农村留守人员等不同类型人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培训。

二、开展针对性强的农民短期培训

1.针对落榜考生进行技术与技能培训。政府每年拿出资金,对高考落榜的高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集中技术与技能培训,使他们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或技能,增强他们步入社会的自信心和生存、就业能力,彻底打消原有农民认为的“升学无望后,学习无用”的传统观念。对他们开展技术性高、技能性强的培训认证制度,严格把好科技培训“出口”关,严格控制技术、技能证书的发放,提高各类证书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使农民科技培训证书、操作技能等级证书等真正成为全国通行、国际认可的农民技能凭证,成为农民竞争上岗的“通行证”和“护身符”,从而带动全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

2.针对村级千部进行科普教育、培训。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要靠传统经验和努力工作,还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利用高新农业技术提高劳动产出率,利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来组织和管理。因此,村干部必须提前一个阶段,掌握相应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技能,才能领导村民致富、奔小康。

3.针对农村科技人员和后备技术力量进行先进科学知识教育、培训。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发挥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作用,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我们可以尝试以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燎原工程为载体,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为目标,着力培养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农民,使他们能“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一村带一乡、区域一起上的”滚雪球式的发展模式,加快科技普及与农民致富。通过整合星火培训(星火学校、星火基地、星火带头人等)资源,与“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相结合,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让他们植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辐射带动农户,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通过3~5年时间,每个行政村至少培养1科技带头人,每个大的自然村(50户以上)有1个科技带头人,达到每百户农民有1个科技传播的带头人。农村科技带头人由劳动人事部颁发资质证书,并将其纳入全国科技服务的科技队伍体系。

4.针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技术能手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培训。农村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科技知识,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并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劳动生产率相对其他村民较高。同时,他们是农村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者、扩散者,是能够帮助农民运用新技术发展生产的二传手,在农民心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因此,抓住对这部分人群进行科普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将会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依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政府将减少对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直接补贴。我国农业是基础产业、弱势产业,农民多为单干户,与国际上的大公司、大农场主不在同一生产水平上,生产出的产品无法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政府通过设立农业科技(绿箱)专项基金,把直接补贴变为狠抓农民技术教育的投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绿色产品、安全标准怎样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参与市场竞争。

5.针对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开展面向城乡劳动力需求的技能培训。针对浙江省(以下简称“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关键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存这一重要事实,我们应该把转移就业率作为检验培训效果的根本标准,放到培训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农民培训以转岗就业为目的,以定点、定向和定单培训为主要途径,对具有较高科技文化水平的青壮年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使他们真正获得能在城镇长期生活的本领。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面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农民,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劳动力。

根据外省劳力型民工涌入挤压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实际,树立错位竞争的培训理念,在继续搞好一般性技能培训的同时,瞄准对岗位技能要求较高的特殊工种开展战略型培训,针对农民的创业致富愿望开展旨在增强农民创业能力的创业型培训。

强化特色意识,根据各地的产业特色、行业细分、用工特点和农民的择业习惯、价值取向、就业态度,开展更加符合市场和农民需求的特色工种培训。增强品牌意识,如“舟山海员”、“衢州保姆”、“云和师傅”等劳动力品牌,对当地劳动力的培训转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施长期性的新农民教育

现有培训技术内容相对分散,农民只能掌握零星技术,不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农民致富。建议针对新型农民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将农民培训工作从源头抓起,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间有效衔接,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需求的教育、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1.教育培训目标。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农村政策,适应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扎根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教育培训年限。三年;安排每年农闲时期进行集中教育培训,时间共24周,每周按五天工作日计算,每日6个培训节时。

3.教育培训模式。采用“三阶段、三递进”的教育培训模式,即:第一年学习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第二年学习农业生产经营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年学习农业生产经营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在每一个学习年周期中,依次安排为集中知识学习、分组集中培训辅导训练、分散实践锻炼。

4.主要教育培训内容。①公共基础知识:包括农村政策与法规、基础文化与浙江文明、计算机应用基本技术和健康保健常识等;②农业生产经营基础知识:包括农业生产基础知识、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农业经营与管理和转岗从业基本知识等;③农业与从业岗位技能:包括农业经营管理技能、农业灾害自救技能、转岗从业基本技能和农业生产基本技能等。这些培训内容均为综合内容,如农业生产基本知识技能包括种植、养殖、水产、园林、花卉、果木蔬菜等方面;转岗从业基本知识技能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建筑装修、餐饮服务等方面。根据培训对象从业需求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而确定,实行培训对象后期分流,实施专业化教育培训制。

5.考核办法。每门课程采取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安排在年度教育培训结束时进行;结业考核采取综合测试利项目设计相结合。年度培训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下一年度(阶段)学习,结业考核合格,颁发相应证书。

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积极借鉴外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突破传统的农民培训模式,向以职业岗位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现代农民培训模式转轨,因材施教,优化培训,确保农民培训的实际、实用、实效。

参考文献:

[1]董忠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2]焦守田.培养现代农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朱启臻.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知识;知识普及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175-03

我国农村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当今党和国家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政策优惠,无疑是为农村金融改革创造了新机会、新环境。然而,如何使更多的农民有序的参与正规、合法的农村金融中来却是一大难题。结合当下农民金融知识水平仍然匮乏的现实情况,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必不可少。我国目前金融知识普及工作重城市轻农村,使农村地区众多农民金融知识水平追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课题组针对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水平及普及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江苏(苏州、镇江、盐城常州)和山东(滨州、烟台、潍坊)的部分农村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收回有效问卷164份。调查显示,大部分调查地区金融知识普及程度较低,被调查者普遍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1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七个地市中,调查对象中的农村居民包括从事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户、个体经营户、村干部和农民工。从年龄来看30~50岁的青壮年人群占调查对象的大部分。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部分人达到了初中学历(97人,约占被调查总数59%)。从家庭收入来看,被调查者的家庭年收入主要集中在3万~7万元,所占比例达到4785%。其次为1万~3万元。根据调查,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状况为略有盈余,能够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22%的农民能够有较多盈余,用于自主理财;仅有613%的农民只能够勉强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如下图所示。

2农村金融知识水平分析

21农村居民普遍金融知识水平低下,金融意识薄弱

首先,金融基本常识匮乏,金融素质低。在对部分金融名词了解情况进行调查时,对高利贷、信用卡、支票、股票这一类常用金融术语表示了解的受访群众达到61%,而对网银、基金、质押、汇票、贵金属交易、外汇、期货这类术语了解的人数均未超过10%。在有关假币鉴别的问题上,64%的人表示只会1~2种鉴别假币的方法,甚至有4%的人表示不会鉴别假币。可以看出,很多农户认为金融离自己很遥远,对于金融的概念模糊,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识。即便有少部分对金融知识有了解也只是流于表面,模糊大概的了解其意,对金融相关知识缺少准确、深入的了解,这些掌握错误信息的居民比一无所知的居民更危险。

其次,缺乏金融法规知识,对金融风险重视不足。在问及借贷过程中如何防止借贷纠纷时,有近半成485%的人选择了“无措施”。这说明农村居民金融风险意识淡薄,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而广为农村居民接受的防范措施为口头约定与打欠条(387%),这说明农村居民对金融法规知识的掌握运用及金融风险意识的培养存在较大欠缺。

最后,当问及是否希望掌握金融及相关法律知识时,有24%的人有强烈的愿望去了解和学习相关的金融法规知识,37%的人觉得有一点了解就可以,28%的人表示无所谓的态度,而11%的人选择不希望。可见,大多数农户都缺少了解金融及相关法律知识的欲望。农民大多倾向于自给自足和轻不言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主动获取外生金融知识的机会。从保护农村居民合法金融权益及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农民树立风险意识及普及金融法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22缺少对金融创新型工具的了解,金融知识宣传时效性差

网银作为新兴的为人们所熟知的快捷金融工具,在农村地区的调查中超过52%的受访人群表示从来没有使用过网银,8%的人表示从未听说过网银,只有17%的受访群众表示经常使用网银。在小组成员调查走访过程中也可以发现,目前农民对金融的了解仍以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对于网上查询、支付、缴费等新型业务和产品的了解较少,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从未使用过atm机。可见,农民对金融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阶段,对新型金融工具了解不足甚至从未听说。

在涉及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问题时。有56%的选择不清楚当前活期存款的利率水平,69%的人选择不清楚当前的贷款利率。只有26%的人知道活期存款利率,14%的人知道六个月内贷款利率。可见,金融消息的传达在农村存在时滞性。被调查者得知金融知识的渠道有限,只有去参与相关金融业务时才会对新兴金融产品有所接触,农村居民也难以得到与之自身息息相关的相关政策的信息,这就导致了农村金融知识水平处于一个落后的地位。

23农村不同年龄、教育程度的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水平不同,差异性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被调查者中参与银行业务的类型、频率都是不同的。从而反映实际运用金融知识水平的高低。由于年轻人(30岁以下)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强,对存贷款业务、理财产品、贵金属等业务都有所涉及;而年纪较大(30岁以上)的人群因为长期处于农村的环境接受金融知识渠道受到限制较大,也较难接受新知识,所办理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中,并有一部分人选择“他人代办”。这反映出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

再看不同教育程度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在对银行业务熟悉程度上,各个教育程度的受访人群办理过存款业务的均超过80%。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群体,主要办理个人存、贷款业务,对购买债券、贵金属、兑换外币几个业务都无接触,甚至有128%的农民选择找他人代办业务。接受过初中、高中教育的农民则会接触少量的债券和贵金属业务,但仍有不到10%的农民需要找他人代办。从对网银的熟悉程度这一方面来看,对于网银无认知度的群体集中于只受过初等教育的人群,其从来没有使用以及没听说过的比率分别达到409%、583%。总体来看,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水平越高,但并不是简单的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金融知识水平提高。

3农村金融知识水平低下原因分析

31农村居民知识水平受限,金融意识不足

根据我们针对农村居民对是否获取金融知识方面的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人都没有了解金融知识的积极性。农村生活压力较大,农村居民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生活方面,对金融经济等方面关注较少。加之知识水平受限,大部分人都未意识到金融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大多数农户都缺少了解金融及相关法律知识的欲望,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居民主动获取金融知识的主动性较弱,成为农村金融知识水平提高的内在阻力。

32获取金融知识正规渠道少,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频率低,覆盖人群少。在对农村居民获取金融知识渠道进行调查时发现,通过村委会普及和银行金融机构下乡两种较为正规和规范的渠道获取金融知识的人仅仅只占了8%和19%,绝大多数人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学习和书籍网络得来。另在受访群众中,仅有18人参加金融知识普及讲座或其他活动。可见,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的频率较低,受众面较窄,只有极少数的农户可以接受到正规的金融教育。传统的金融机构忽视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许多信用社、银行不具有进行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的主动性。即使进行农村金融知识普及,也多在周边地区进行,下乡进户的宣传频率少,宣传范围很受限,许多农户难以了解关乎切身利益的金融信息和政策。

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形式单一,多渠道宣传少。目前金融机构在农村宣传金融知识方式主要是发放宣传单、张贴横幅标语、举办知识讲座及设立临时咨询点,这些宣传形式单一,过于死板,缺少趣味性,容易使宣传人群产生厌倦心理,降低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并且这些宣传形式限制在面对面的进行知识的灌输,持续时间短,受众面也比较小,宣传教育效果有效,成为制约农村金融知识水平提高的阻碍之一。

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缺乏长期宣传,多临时宣传。金融机构在进行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时,大多集中于“宣传周”、“宣传月”进行突击性的金融宣传,常年性有计划的工作则进行的比较少。宣传过程中,重视了金融知识的灌输,并没有重视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缺少对宣传教育的效果把控。另外,宣传的知识也缺乏系统性,因为缺少长期教育的规划,大多数宣传教育集中在基础金融知识的普及上,容易造成同一知识的反复宣传,进一步深层次知识从未宣传。

4提高农村金融知识水平及对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的建议

41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要具有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上的针对性

在宣传工作中,要突出对青壮年人群的知识宣传。青壮年是农村生活和经济的主力军,但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这部分人群的金融知识水平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重点针对30~50岁的青壮年人群进行金融知识普及。

在宣传内容上,针对大部分人群对传统金融知识了解较多、新金融知识了解较少的情况,要加强型兴金融知识的普及。另外,由于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金融知识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宣传工作应根据不同教育程度制定不同的宣传方案。针对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群,宣传重点在金融基础知识,侧重基本概念的解释、常用金融词汇的普及,而针对高中及以上人群,主要侧重新兴知识的普及以及最新金融动态的分析与探讨。

针对农村居民金融法律意识较差的现状,自我保护的权益意识较差,宣传过程中也要加强有关金融法律知识的内容,比如防止借贷纠纷的措施、真假币的区分、有关农村的最新政策措施等,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

42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要改变教育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要提高宣传频率,银行地方分支机构应该担负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多进行下乡进户的宣传教育活动。地方分支机构是最直接有效的和农民群众进行接触的组织,每一次接触过程中多进行一些教育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发放相关宣传手册等,扩大宣传教育工作的受众。其次要建立长期宣传机制,树立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可以以村委会为长期宣传的入口,每当有农户遇到相关金融纠纷或者是咨询的时候,可以通过农村最基层的村委会进行有效的金融知识普及。另外,也可以选取一部分金融知识水平较高的居民在培训之后成为宣传员,深入农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知识普及,帮助居民树立金融意识。最后要多角度多途径宣传,使金融知识普及途径多样化。普及工作可以利用手机与网络等新型通信工具,与手机、网络运营商进行合作,向手机用户以短信、手机报等形式发送金融知识,或建立网络平台进行金融知识的宣传。这些宣传方式突破了宣传手册、讲座等形式的局限,可以做到随时随地进行宣传,宣传方式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更加灵活,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的兴趣,受众面也更加广泛。

43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要重视教育效果,建立反馈机制

在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中,将单一单向的宣传方式转变成信息来往式的交互宣传。在宣传活动中做到送答结合,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宣传效率,注重教育效果;将弹性的宣传要求转变为严格的考核制度,保证达到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的预期效果。

增加对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效果的了解,建立反馈机制。定期对宣传工作涉及农民进行回访与考察,注重对宣传工作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宣传工作重点。可成立专门进行反馈工作及处理反馈信息收集的工作小组,对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44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要突出在校大学生的作用

在校大学生相对农村居民而言具有较高的金融知识水平,也接受了最为系统的金融教育,进行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具有明显优势。鉴于农村金融知识的匮乏,应该调动在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作用。一是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大学生开展“送金融下乡”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带来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金融知识。二是在非假期期间,与学校附近农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课余时间,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农村金融知识宣传,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农村知识普及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磊哈尔滨农民金融知识测评与提高对策[J].商业经济,2013(11).

[2]任鹏飞,张海应基层金融知识宣传普及现状调查与思考[J].西部金融,2011(9).

[3]杨祁平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金融教育“短板”问题[J].黑龙江金融,2012(2).

[4]陈太玉海南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力度亟待提高[J].时代金融,2011(10).

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篇5

一、基层图书馆的职能和性质

基层、县乡图书馆是本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信息服务机构,其社会教育职能最为根本。基层图书馆为县城居民和广大农民服务,主要任务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村涌现出许多科技户和专业户等,他们也迫切需要各种专业技术资料,用来指导科研和生产实践。特别是宾川县农村人口占85%以上,县级图书馆肩负着满足众多人口阅读需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任。近年来,“科教兴农――科技致富”的意识日渐深入人心,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日渐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虽然现在广播、电视等媒体占据了农民部分生活空间,但是图书、报刊以其耐读性、可保存性、价格低廉等优势仍受到农民的青睐。因此,基层图书馆要增加自身科技图书的比例,为农民发家致富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

乡镇图书馆是为该区域群众提供服务最基层的图书馆,是县级图书馆与村级图书室的桥梁和纽带;同时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发家致富本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活跃农村文化的重要阵地。为了使农村服务阵地不流失,更好地为农村读者服务,县级图书馆在乡镇图书馆和村级图书室建设中心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

1、做好宣传积极争取领导关心,政府重视。

一是开展送书下乡活动,这就要求图书馆走出馆门,面向社会,主动向社会宣传图书馆,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促使人们了解图书馆。然后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图书馆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二是利用版面宣传,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图书馆的有关决定和行业条例,宣传省州县领导视察图书馆的消息、图片等。如目前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扶持乡镇文化站的设施建设,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进乡村等十方面内容。三是通过对乡镇图书室的调研,撰写调研专题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分管领导反映基层图书馆的困境,提出建设性意见。

通过宣传让各级政府和领导真正把图书馆的建设列上议事日程,把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列入地方建设规划,把图书馆购书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把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列入各级领导的工作日程,争取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的关心,从而保障乡镇图书馆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2、抓职工素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县级图书馆人员的学历达标率不高,专业不对口,专业人才匮乏,大多数是经业余函授等形式进修达标的,表面看有大专文凭的不少,实质上专业知识相当薄弱,知识结构也不合理,对各项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乡镇一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则连这样的条件都不具备。再加上撤乡并镇、人员精简等给县级图书馆的辅导工作带来了新课题。一是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人员变动大,出现了新的管理员;二是具备电脑、外语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较少。鉴于这种情况,首先抓好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让原来没有从事过图书管理工作的人员通过短期培训,掌握一些图书馆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使他们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其次,县级图书馆组织部分职工到省馆或州馆学习先进经验及业务知识;再次,利用县图书馆现有的阵地和资源,广泛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分批分期组织乡镇管理员参加轮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及新农村建设服务。

3、合理布局,扎实抓好网络建设。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中央近年来大力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被称为文化建设的“二号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县级图书馆是该地区文献资料信息中心,同时也是该地区业务辅导中心。随着乡镇图书馆的蓬勃发展,广大农民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村读者,县级图书馆要及时根据各乡镇环境、人口集中与分散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积极向镇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镇政府所在地设立镇中心图书馆,然后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在被撤并的老乡镇政府所在地设立分馆,在自然村建立图书室,在偏远的村庄不集中的地方设立流动图书点。随着村级图书室的逐步设立,县、镇、村三级图书馆(室)网络建设逐步健全,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充分利用现在信息资源传播设施,把“共享工程”与政务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基层文化中心相连接。网络的健全,使知识信息、传播渠道更畅通,县级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将愈加显现,使更多的农村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进一步扩大服务面。

三、县级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县乡图书馆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桥头堡。开展农村读书活动,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农民自身的内在要求。做好广大农民朋友精神上的加油站,是县乡基层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心所在。

怎样尽快脱贫致富,成为每个农民自身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生产中认识到科技是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谁掌握了这把“金钥匙”,谁就掌握了致富的主动权。而要掌握这把“金钥匙”,惟有读科技书才是一个最方便、最快捷的途径。以科技致富为目的的读书活动也就成了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和自觉选择。为此,县级图书馆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通过推荐农业科技书籍、提供致富信息、开展农业技能培训等读书活动,倡导农民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形式多样的系列农民读书活动的开展,对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篇6

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意义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的需要;是转变就业观念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如何当好一名大学生“村官”

1.要“下得去”。作为一名已经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应该站在农村的角度来看问题,考虑的应该是农村的事务,打交道的是全体农民,这种角色的转换要求我们必须放下身份、用活知识、加强实践,要广泛地接触农民,了解农民的生活情况和生存状态,倾听老百姓的呼声,知道老百姓最想知道什么,最需要解决什么和最盼望得到什么。只有那种“下得去”的精神,我们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怎么干和怎么干好,做出真正有益于农民群众的事情来。

2.要“待得住”。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后会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一是办公条件落后,不可能像城市里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二是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衣食住行不方便;三是农村工作繁杂琐碎,经常会被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缠住而无法脱身。这些艰苦的条件不仅是对我们意志力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我们人生追求的一大考验。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从容的面对这些困难并能很快的克服它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各项工作中,就必须要待得住、要扎得下根。这样在农村能够干出自己一番事业,对农村农民有所贡献才不是一句空话。

3.要“干得好”。国家鼓励大学生到村任职,就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农民群众用知识、用科学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过上富裕的日子。因此我们要把干好自己的工作作为恪守本职的基本要求,在工作中要经常虚心向那些有基层经验的老干部学习,向那些有农业技能的农民师傅请教,逐步提升自己的基层工作能力。要放下架子,真正去融入农村,深入农民,帮助农民群众出谋划策,传授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帮助农民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让农民得到实惠。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真正拥护,才能提高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有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0__年x月,我参加了__市委组织部开展的大学生村干部培训会,学习了相关政策方针、农业农村发展、群众工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知识,并参观考察了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受益颇深。深刻认识到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重要意义及如何做好一名大学生“村官”。

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意义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的需要;是转变就业观念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如何当好一名大学生“村官”

1.要“下得去”。作为一名已经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本文“村官”,应该站在农村的角度来看问题,考虑的应该是农村的事务,打交道的是全体农民,这种角色的转换要求我们必须放下身份、用活知识、加强实践,要广泛地接触农民,了解农民的生活情况和生存状态,倾听老百姓的呼声,知道老百姓最想知道什么,最需要解决什么和最盼望得到什么。只有那种“下得去”的精神,我们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怎么干和怎么干好,做出真正有益于农民群众的事情来。

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篇7

一、大学生科技素养是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科技素养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理论、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也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智慧、科学研究能力、科学发明和创造能力、科技技能、科学运用能力;还包括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技道德品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发展扶持力度的增强,将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工作或创业,大学生将成为农村教育、科技、管理队伍的主力军,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科技素养的高低必将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兴衰与成败。

1.大学生的科学知识是提高广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基本前提

当前广西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目标是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需要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因此,必然需要具备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的新型农民。目前,广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还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据统计,在广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4.15%,小学文化程度占32.04%,初中文化程度占51.15%,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12.66%。[1]在日本,80%的青年农民都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德国3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中有70%的人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影响了广西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有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严重制约了广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见,不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将会成为一句空话。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途径有很多,如互联网平台科技知识、短期培训、电视媒体的农业技能讲座、专门的农业科技书籍等。但是,由于广西广大农村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还比较闭塞,交通不便,有些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这都使农民的技能学习遇到诸多问题。因此,就目前广西发展的水平来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依靠的最基本力量仍然是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大学毕业生。通过这些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向农民传授在学校学习和在实践中得到的科学知识来培养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

2.大学生科技技能是造就广西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

目前广西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还较低,突出表现在:第一,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还较低。目前世界农村经济发展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在整个农业生产中贡献率已达60%~80%,而广西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仍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只有20%左右。[2]第二,农村科技人员数量少。广西现有的农业技术人员满足不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广西每1万名农业人口中拥有农业科技人员7人,[2]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40人。同时,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紧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9.2%;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大约平均100个乡镇企业只有1名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员。[2]第三,农民倾向于传统耕作和经营,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知识匮乏。有些农民常年不订一份报刊,不买一本科技书籍,不少农民离不开传统的耕作和经营方式。科学知识能否运用于生产过程,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与农民的科技素质高低直接相关。农民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经营管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农村,要加强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的管理;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等,这是传统经验型农民难以胜任的。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也主要由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毕业大学生来承担,可见大学生的科技技能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

3.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广西农村实现“乡风文明”的根本保证

实现“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状况是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它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农民在思想素质和道德观念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文明习惯、法制观念淡漠。由于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加上市场经济下政府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的弱化,大学毕业生在自主择业时农村很难进入其就业的视野范围,这就造成毕业生“下不去”的局面。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高素质人才向城市迁移,加剧了人才存量的流失。由此产生的后果是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和农村建设的多是文化水平低、能力弱的人。他们中有的人卫生习惯差,迷于,迷信盛行;他们不懂法,更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遇到纠纷,常常习惯于采用暴力手段解决。这不能不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社会建设。第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淡薄。由于受功利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的影响,一些农民比较关心自己的得失成败,对国家大事、集体事业不太热心,甚至淡薄。由于素质低,生活空虚,没有理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利己主义观念膨胀,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乡村文明实质上包含了讲科学、用科学,学文化、重知识,守法纪、讲文明,爱国家、护集体,爱劳动、争上进,讲友爱、倡和睦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用科学的精神对待社会、对待自己,用科学的精神处理工作和生活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磨炼,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具有比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礼貌习惯。这种内化的精神品质,在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仅规范着大学生的工作、生活,而且还会通过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身边的农民,还能通过他们的引导和教育提高农民的道德品质,养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

二、当前大学生科技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科技素养不能适应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上所述,大学生科技素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广西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具有较高科技素养的大学生。然而,目前部分大学生的科技素养并不高,缺知识、缺能力、缺后劲,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科技知识单薄。文科毕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对科技知识掌握不多的现象,对农村生产活动中的一些基本科技常识不甚了解,遇到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找不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当然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理科毕业的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科技知识虽有一些了解,但由于专业学习的局限,知识面也比较窄,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时常束手无策。高职毕业的学生有一定的科技技能,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并且多数是单科学习,科技知识不全面,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也不多。

(2)科技能力不强。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看,涉农的大学和高职学生的科技能力相对要强些,他们在校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在农村的生产活动中能运用这些基本技能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和做指导工作,但仍然存在技能不熟练、技能面不宽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技能虽会不断提高,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适应上岗即可比较熟练操作的要求。不是涉农专业的学生则普遍存在技能不足的问题,一旦到了农村的岗位,或自己到农村创业,既不能指导农民,也不能自己动手操作,而需要农村或城市的科技人员去帮助解决问题和进行技术指导。

(3)科研精神不足。农村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研究,才能得到提高和进步,才能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持。而科学研究需要奉献科学的精神,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需要不怕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目前部分到农村工作的毕业大学生缺乏这种奉献科学的研究精神,怕吃苦,怕困难,没有恒心和毅力,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是不敢进行研究,就是半途而废,有的甚至转岗到比较舒适的机关去工作。

(4)科学方法欠缺。农村工作比较复杂,处理问题需要智慧,需要科学的方法。但是,许多新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处理矛盾和问题往往来用简单的思维去分析问题,采取简单的方法去处理复杂的问题。这既有经验不足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科学方法欠缺。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甚至会激化矛盾。

2.当前大学生科技素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1)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学习不扎实。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3]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高等学校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在我国高校,一些专业的设置陈旧,不切合农村的现实情况。一些大学生对于一些肤浅的、传统的、日常的概念理解较好,但是对于一些稍微复杂的、在课堂上学不到而需要课后查阅资料积累的知识的理解,还是显现出一种相对比较低的水平。部分大学生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了解较少;对于伪科学、封建迷信的辨别能力不强;对科学研究的理解程度较低。科学知识、科学理论学习的不扎实,直接或间接造成了科学素养的低下。

(2)科技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在科技实践能力方面,长期以来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教学非常薄弱。突出表现在:第一,课时分配不合理,实践教学弱化。课程教学中,理论讲授课时多,实践课时少。第二,实践教学的安排不尽合理。首先,实践教学一般都安排在期末时段,此时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已经结束,即使在实践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升,也无法反映在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上。其次,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6或第8学期,时间约为2个月,由于时间短,实习内容有限,锻炼机会少,学生很难掌握从事工作的整个流程,实习效果不明显。第三,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条件所限,必要的专业见习很难进行,一些科目有时虽进行见习教学活动,但一般都是流动式,且多以参观形式为主要内容,缺少专业人士的讲解和指导。专业实习的形式是学生自主联系单位,在单位领导、同事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对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有一定作用,但缺少监督和检测,或者实习业务不对口,实习效果不佳。第四,培养的学生不适合企业、社会的需要。学校教育脱离农村经济状况,不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服务能力不强。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毕业后工作岗位也很少是对口的,因此就出现供需脱节,一方面出现严重的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3)科学精神的培育重视不够。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在课程的设置上忽视了文理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知识传授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养成,致使很多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对于投身于科学研究以及奉献社会的功利取向较强,缺乏为科学奋斗的精神,造成在农村“用得上、留得住、能吃苦”的人才大量短缺。有些虽然到了农村工作,但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奉献科学的精神不足,科学方法的欠缺,出现有心无力的现象。如上所述,大学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主力军,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的改造、农业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靠当代大学生的努力、示范和推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科技知识、科技技能、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素养的路径和对策

高等学校应该按照现有经济社会状态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紧密结合各地新农村产业结构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技技能、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培养有知识、懂管理,有技术、会经营,能吃苦、肯奉献、能创新的人才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

1.加强科学知识的培养,为农村输送有知识、懂管理的人才以围绕课堂教学为核心的专业知识学习,是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基础内容。因此,在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强化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

(1)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学科建设服务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特别是涉农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符合农村建设需要。比如应增加农村手工艺、农副产品加工、高科技蔬菜、农业产业化等专业和课程等。此外,要把教学、科研、产业与“三农”需要相结合,加强对如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如何改善农村的资源利用方式,如何修复环境等等的研究,直接为培养农村需要的科技人才服务。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压缩总体课时,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从校外聘请高素质的有丰富经验的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开设选修课或技术讲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3)大胆创新教育模式,使教育方式更贴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教”与“学”的零距离互动,使学生了解农村实际,感知农村管理,为农村工作奠定基础。

2.加强大学生科技技能的培养,为农村培养有技术、会经营的人才

新型农民的有技术、会经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不断形成和内化的。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职业教育真正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否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强大学生科技技能的培养,为农村培养有技术、会经营的人才。

(1)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实用技能的培养。大中专农业院校及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具有科技、信息和人才资源优势,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农业生产技能的培养。如加强科学种养、良种良法、病虫防治等知识的教育;加强先进的生产方法、先进的管理手段、农业新品种等知识的教育;加强特色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科技知识的教育,使大学教育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用现代科技素质武装学生,使他们具备经营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2)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当前整个农村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另一方面农业企业的亟需人才进不来、留不住;一方面高校由于资金短缺自建实训基地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技术支持。因此,以实训基地为纽带,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推广、学生就业等各领域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合作模式。在这种合作办学中,学生不仅能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了解和掌握生产技能,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激发他们利用所学知识为改变农村、发展农村而努力的热情,有利于形成高校为农村培养适用对路的人才、农村能留住人才、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良性局面。

3.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为农村造就能吃苦、肯奉献的人才要让高校培养的人才愿意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必须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创业教育在国外是职业教育的重点。比如,美国和欧洲的大学大都有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而在中国,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有很少的大学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并且还是选修课。只有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的精神,真正在农村实现了自主创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成效。

(1)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科学和崇尚科学的精神。科普宣传活动要有丰富的内容,采取多样的形式。可以实行校内和校外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利用校内的资源,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拓展到校外教育,使科普宣传的受众面大大拓展,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自觉献身科学的自觉性,形成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技道德品质。

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

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必须有符合形势要求的具体内容。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在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我们党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农民增收的愿望出发,从建设新农村的宏伟战略出发,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可以说,从实际讲,提高农民素质本质上包括提高农民做事做人两种能力,具体包括:

(一)农民的技术素质

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如在农产品方面,农民需要掌握农产品深加工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关标准、安全生产的相关内容以及农产品冷冻、冷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二)经营管理素质

即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管理农村社会的能力。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民不但是农业生产者,也必须是农业的经营者和农村的管理者。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就难以适应现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比如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农民需要准确及时掌握市场的动态,分析市场需求,找准营销渠道。同时,农民特别农村基层干部要实现农村经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三)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素质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即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使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从而提高农民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说,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思想道德修养素质指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力。例如,农民要衷心拥护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方针政策,崇尚科学,发扬民主,弘扬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第一,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新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农民健康状况较差、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差等。据统计,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正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民素质低,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经济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也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

第二,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靠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流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靠农民的统一协调、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靠广大农民树立新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民主管理村级事务需要农民提高参与基层民主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新农村建设最终还要体现亿万农民群众所具有的新素质、新观念、新精神、新生活的层面上。忽略新农民这个主体素质的提高,再好的硬件条件,再美的优良环境,也会失去它们建设和存在的最终意义。

第三,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上来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创造文明、祥和、安定的农村社会环境的需要。一些农民由于素质低,生活空虚,没有理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利己主义观念膨胀,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高农民素质,可以使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从新农村建设的人口资源优势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如何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紧密相关,无论是农村城镇化,还是发展乡镇企业,就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非农产业的要求,只能滞留在农业部门。如果农民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具备了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同时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

第五,从新农村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上看,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农民要改变过去的单纯种植、养殖,而要向农、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民素质的作用被充分地展示出来。素质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整能力也就越强。反之,结构调整可能变为盲目调整。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不论是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还是技术、信息的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

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更新观念,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

观念和意识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全新的观念,才会有全新的实践和全新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要正确掌握农民的实际动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用竞争的观念,以农村经济发展的眼光决策和定位有关农民素质提高工作,承担起组织实施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带头作用

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以身作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贯彻执行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为农户的服务意识,带头学习为农户服务的基本知识,切实当好人民公仆;转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从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转为指导服务的工作方式,用教育引导、示范服务、民主协商的方法,正确处理和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把勤劳、善良等中华传统美德和民主、科学等现代文明意识统一起来教育农民,同时对广大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重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投资是各项投资中收益率最高的,尤其是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公民来讲,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着眼,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当作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能力,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五)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体系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直接培养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推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为发展高效农业输送适用人才,切实推动新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纵向上要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横向上要适应第一、二、三产业的职业技术需求以及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但仍然存在着对农民科技培训重要意义认识仍不到位,投入、激励、监督等机制不健全,没有法律保障,有限的农民科技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等情况。所以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统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把农民培训规划列入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把农民培训工作放在国民教育的优先地位来发展。培训新型农民观念要更新,内容和方法要创新,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应该不断探索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方面的新路子、新方法和新思维,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只有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群众素质培育上去了,整体素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也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和中央部委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与报告汇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李水山.什么是新农村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6-04-19.

3、两会聚焦之农民问题[eB/oL].省略,2007-03-15.

4、郑作广.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着力培育新型农民[n].光明日报,2006-04-22.

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篇9

关键词:继续教育;资源;村官;第一书记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02-(2016)03-0072-04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民富裕了,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富裕。但是当前农民的素质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与农业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而且,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他们或要创业,或去城市打工,但是绝大部分农民的知识基础太薄弱,信息不畅通,不懂技术,这使得他们难以在新形势中转型和继续发展,所以,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继续教育非常迫切。国家已经认识到对农村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大了对农民继续教育的资源投入和扶持,例如向农村派驻“第一书记”和“村官”,并加强了农村本土的继续教育设施建设,但是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农村继续教育资源的现状

当前,农村的继续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上级派驻的“第一书记”“村官”和本土的教育资源,“第一书记”或是教师,或是机关干部,他们在农村脱贫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第一书记”实际上主要协助村里土生土长的村支书做一些“接天线”的协调工作,村里的各项工作仍主要依靠村支书。“第一书记”大部分家住城市,在农村工作时间短,并不能真正熟悉农村的工作就回城了,他们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筹集资金,建设农村的体育设施、硬化道路或者图书馆等。对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重视不足,虽然他们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是也都明白这项工作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如果在自己的工作期内开始这项工作,真正见效可能是在以后的“第一书记”任期内,自己的业绩也不容易看到,所以,“第一书记”们大多热衷于做立竿见影的工作。“村官”主要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把当村官视为权宜之计。根据相关政策,大学生任村官,可以获得很多优惠条件,例如考研加分、报考公务员优先录用。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这些条件容易让大学生把当村官作为一个跳板,他们选择当村官,大部分不是因为对农村和农民的热爱,而是在残酷就业环境下的无奈选择和权宜之计,是“曲线进城”的策略。这些大学生“村官”没有把自己当作建设农村的主人翁,而是在农村镀金,等到服务期满后就通过各种途径离开。二是有些大学生村官缺乏在农村工作的热情。他们认为到农村工作是“大材小用”,农村缺乏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创业环境,不但无法体现自身价值,也无法实现人生理想。因此,他们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干不成,最后一事无成。三是对农村相对落后、社会关系复杂的现状缺乏深入了解,对农村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农村复杂的社会情况估计不足,他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农村工作简单,—旦接触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具体困难,便倍受打击,失去工作热情,怨天尤人,工作找不到切入点。大学生村官刚上任时大多有一些盲目乐观情绪,把自己孤立于群众之外,造成工作难以开展。当然,他们不愿意在农村工作也有客观原因。其一,工作没有清晰的定位。例如国家政策没有明确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在农村的职位不明确,所以,他们不好开展工作。实际上,大学生村官在村里扮演的角色大多是上级指令的喇叭、政策传话员、村干部助理和百姓勤务员。其二,工作时间和地点不明确。大学生虽然考上的是“村”官,但是大部分乡镇领导把他们安置在乡镇政府工作,和其他乡镇干部无异,并没有让他们真正入村,他们没有真正成为“村”官。“第一书记”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不驻村,在农村工作的时间和地点没有保证,这造成对农村了解不深入,工作浮漂。其三,农村关系复杂,盘根错节,工作阻力大。大部分农村血缘宗族影响还很浓厚,农民和村干部处理事务多靠传统经验和习俗,很多村干部热衷拉帮结派,搞小团体。面对这样的现状,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是不行的。正如我国首位硕士村官杨本伦坦言“每干一件事情,遇到的困难和阻力都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在推动把村里最好的一块坟地改建成市场时,被人打得头破血流。[1]除了“村官”和“第一书记”工作存在不足,农村本土的继续教育资源也相当薄弱,尽管也开展了一些活动,例如为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关部门对农民进行舞蹈培训,丰富了农民的生活,有利于农村良俗形成和社会稳定。但是,农村的继续教育设施建设薄弱,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严重缺乏,在广大农村,有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相当乏力。对农民的继续教育资源仍很薄弱。重视硬件和软件建设,重视眼前工作,忽视长远工作,把农民视为被教育者,忽视农民内在动力的开发,忽视农民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建设农村继续教育资源

(一)政府要完善政策,让农村成为干事创业、实现理想的舞台

政府要完善政策,让年轻的村官们认识到,到农村工作是事业稳健的开端,理想也会初步实现。而意图等待服役期满,乐享政策待遇,肯定会失去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机会。实践证明,如果把到农村任职当成“跳板”,就低估了农村的价值。事实证明,很多大学生村官利用所学知识,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也为创业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乡村的传统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大学生村官为农村打开一扇窗,铺成一条路,让广大农民看到并连通更加精彩的世界。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在农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位硕士村官杨本伦在农村收获颇多,他后来曾说“要是再退回十年,我还可能这样选择,因为听别人讲的道理,跟自己的亲身体会总是不同的。”[2]大学生村官必须改变对农村的观念,彻底消除与农民的距离,密切联系群众,与农民同吃同住、共同劳动,在与农民群众发生观念冲突时,要耐心、细致地做农民群众的工作。要深入了解农村当地的风俗和民情,使自己真正融入农村生活。正如被团中央评为“中国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山东枣庄山亭区某村“村官”鹿元飞认为:村官要具备“四颗心”,即学习的心、为民的心、实干的心和创业的心。思想上要在农村扎根,“既来之,则安之”,克服“镀金”思想,干出成绩,造福一方百姓,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3]要想让他们踏实工作,还要有政策保障。一是要在经济待遇上有保障。这主要是针对“村官”说的,因为他们的工资关系、人事关系都在乡镇,就目前形势看,他们的经济待遇和其他乡镇干部无异,大学生村官在乡镇一级政府应该是较突出的人才,他们也向往着过上较富足的生活,父母对他们在农村工作也不是很满足,尤其是农村出身的村官认为好不容易通过考学“走出”了农村,如果还要在农村工作,心有不甘,所以,有关部门要有倾向性地改善他们的经济待遇,让他们感到某些在农村工作的优越性,这有利于留人留心。二是要通过人文关怀留住他们的心。大学生“村官”刚从校园走向社会,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到村里工作时,一开始人生地不熟,从心理上、生活上、工作上必然有一段不适应的时期,所以,政府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会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重视,激发他们留在农村干事的决心。“第一书记”大多已经在城市单位工作多年,社会经验丰富,但是他们长期在城市工作,对农村的实际情况了解也不深刻,即使想在农村干出点事业,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和现实情况相距甚远,也会产生懊丧的情绪,所以,政府对他们的体谅和关怀也是必要的。三是要通过政策让他们“顺心”。其实,他们不愿意在农村工作,原因除了对经济待遇不满意,更因为他们意识到农村宗族势力复杂,工作难以开展,自己无“实权”,理想恐怕难以实现的一面。所以,政府要制定有关制度,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信任他们,真正让他们有职有权,帮助他们理顺工作机制。

(二)培养农村本土的继续教育资源

农村不是没有人才,多数情况下是缺少发现和培育,农民的接受能力也远远高于人们的普遍认知,农村可以开发的继续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和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农民。在农村工作的教师是农村的主要知识资源,他们主要承担农村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脱离了农业生产活动,但是,他们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实际情况相当熟悉,如果不利用这部分人,这是对农村人才的浪费。农村教师这个群体有极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可以利用当地的中小学为场所就地开展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好处是这些教师和当地的农民较为熟悉,沟通起来轻松,能用农民的方式传授知识。因为这些教师生活在农村,对农民接触多,所见所闻都是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能真正感知农民需要什么,所以,能有效地开展农村的继续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农村教师对农民的教育内容要以普及知识为主,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这也是教师的特长,他们平时教学生的内容再教给农民即可,例如教农民识字、学习数学和自然等科学知识,培养农民看书、看报、看新闻的习惯,营造文化氛围,农民提高文化素质以后,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会逐渐改变,致富的思路也会多起来。当然,农村教师承担这项工作不是份内之事,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出面组织,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发放津贴或给予职称评定中的政策。本土的知识资源还包括村干部和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农村青年,例如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当然随着大学录取率的提高,这部分人较少。他们是农民身份,根在农村,所以具有稳定性,如果把这些人培养好,可以说对农村的发展是长远的投资。对这些人的培养,还需要县和乡的有关部门来牵头,可以在每个村选拔合适的青年,集合起来培训,培训的内容应该有针对性了,要讲授农村迫切的科学技术,少讲理论,多讲实用技术,在讲授方式上,要换位思考,以农民的思维来传授知识。例如青岛农业大学为了支持枣庄农村的发展,建立了枣庄综合试验站、教学科研基地和7个专家大院、4个试验基地,选派专家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专题辅导,组织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和镇村干部到青岛进行集中培训。[4]

(三)建设网络教育设施和远程教育设施

如果说选拔农民到县城培训是面对面的培训,那么,借助高科技还可以助力对农民的继续教育,这能节省人力和物力,提升教育效果。网络的普及给农民继续教育带来了便利,当然,网络在农村的普及有一个过程,经济条件落后的村可以由上级部门扶持建设网络设施,把农民召集起来学习,教育农民学会利用网络,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效率,例如四川省仁寿县有一批“网络村官”,他们帮助建设网络营销平台销售农产品,当起了电商经纪人,使当地的农产品“飞”向了全国各地。[5]另外,远程教育建设也要重视,在农村的公共场所或村委会安装投影设备或者电脑,直接播放远程教育视频即可,把城市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直接远程传播过来,这样,农民不需进程,只需集合起来,一起学习便可以,同时城市中的教育资源也不必去农村了,但是他们要在设计授课内容上多做调研,设计通俗易懂的授课内容。这样,高科技就架起了农村和城市中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桥梁,人不下乡,但实现了“知识”下乡。在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村官”和“第一书记”要发挥桥梁作用,从中穿针引线,联系城市教育资源和农村进行帮扶对接。

(四)实施“城市带动”计划

农村的继续教育资源贫乏,而城市的知识资源相对充足,利用这些资源带动农村的继续教育是可行的和必要的。一种途径就是工作人员轮流去农村工作,身份不变但工作地点下乡,这可以让他们在农村得到锻炼,体验农村的实际情况,增加工作阅历,提高工作能力,例如,湖南省龙山县直机关曾抽调农业、科技、法制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农民教育讲师团,常年驻村蹲点,帮农民想办法、出点子,并通过多种培训提升农民素质。[6]对于这些下乡人员,单位要有政策支持,提高工作人员“下去”的积极性,例如给予一定的补贴,并把下乡和其对农民的继续教育作为晋级的必要条件。另外,还可以成立针对农民继续教育的机构,然后从选拔农民来学习,例如河北青县建立了农民教育学院,对周边村民进行土壤改良、节水灌溉、高产蔬菜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农民科技素养。[7]总之,要多管齐下,重视各种继续教育资源,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挖掘他们的内在动力,共同推动农民的继续教育事业,另外,政府要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村、重视农民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认识到农村是人才的用武之地,这样才能形成农民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张晓晶.“硕士村官”杨本伦缘何败走麦城[n].经济参考报,2008-08-06.

[2]赵金海.中国首位硕士村官杨本伦不愿再提村里事[n].北京青年报,2001-08-17.

[3]鹿元飞.六年村官路怀揣四颗“心”[J].农村工作通讯,2014,(12):42-43.

[4]王建高.“第一书记”激活“第一生产力”[n].科技日报,2015-03-31.

[5]潘建勇,陈猛.“网络村官”:农民的好帮手[J].乡镇论坛,2015,(26):37.

[6]田志波,陈新祥.龙山百名教育讲师活跃山乡[n].团结报,2012-02-17.

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农村实用人才;存在问题;队伍建设

人才是事业之基,也是兴农之本。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长久发展之计。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立足家园,活跃农村,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主力军。

1洱源县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坚持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与科技示范户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全县共有土地耕种面积达26.6376万亩,农业人口27.02万人,实有涉农“土专家、田秀才”约1800人。农村实用人才立足于我县农业生产一线,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在水稻、蚕豆、大蒜、烤烟、核桃种植等传统农业领域中比较有权威性,为县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1存在的问题

2.1.1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较少,他们是致富带头人或种田好把手,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拔尖人才、科技致富i头人才的数量就更少。

2.1.2农村实用人才文化层次低。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较多,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加上视野狭窄,思想创新意识不够,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的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2.1.3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均衡。我县农村实用型人才分布面较广,多为分散型作业。交通、水利、土质好的村实用技术人才就相对集中,农民收入普遍较高,而条件较差的村农村实用人才也少。

2.2原因分析

2.2.1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实用人才观念落后,普遍存有小农经济思想,等、靠、要思想,影响着实用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

2.2.2受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环境的制约,农村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较低。农村实用人才的专长和技能大多是在后天的劳动实践中学习或摸索出来的。主要是受客观条件制约:一是想学的人摸不着学习门路。二是没有学习教材、资料,农民系统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教材也十分缺乏。三是培训网络功能不全,对有关涉及到农村市场经济、新农产品推广使用、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等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全面。四是无带动力强的示范基地。理论的东西对农民来说学习起来有难度,但实际生产过程中,真正引导农民走出去或者在本县参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条件尚不具备,由于接触不了实物和零距离观察,大多数农民仍然存在着看热闹的多、脚踏实地去干的少。虽然我县每年都在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但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科研项目很难得到推广、实施。

3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因此,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上下功夫。

3.1搭建平台,夯实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基础。

3.1.1搭建人才选拔管理平台。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开展调查,要把具有种殖、养殖、加工、捕捞等技术的专业户、示范户、致富户;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和文化艺术类人才;具有经营和管理经验的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人才档案,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颁发县级农村实用人才证书,真正把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等人才纳入“三农”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对象,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特别是对取得技术职称的本土人才,要在工商登记、税务减免、资金贷款、农药化肥、优质良种、畜禽防病、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应提供政策倾斜,使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1.2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一方面开展现行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等政策理论培训,增强农村人才的兴业意识。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紧密结合要依托有关学校和培训机构,多方培训各类农村急需实用人才。有组织地把本地农村实用人才送到农业发达地区进行交流学习。积极鼓励农村有志青年自学成才,优先为业绩明显、群众公认的能人、尖子评定村民技术职称。同时要加强劳务输出中心、职校等培训基地的建设,改进办学条件,把培训基地真正建成村民技术教育培训、开发的重要基地。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实用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并根据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实用人才专业技术发展的实际,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进行巡回辅导,适时传播新技术、新知识。

3.1.3三是搭建人才创业平台。以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为平台,充分利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无公害蔬菜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基地建设,为现有农村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发展一大批专业户、专业村、专业技术协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形式的生产格局,推动了产业化经营。认真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步伐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只有通过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挥才干提供舞台。

3.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认真规划农村科普示范园建设,要加强示范园内基础设施投入,做到通水、通电、通路;要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园辐射、带动作用,真正把科普示范园打造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学习科技、掌握本领、交流技术、提高水平的理想之园;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应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生产,从土地使用、资金信贷、农用新产品设施、设备、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于帮扶,增强信心,认真解决好发展后顾之忧,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要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适当给于经费投入,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由他们先搞起来。当地农民看到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带来的利益,就会自发地跟着用起来。

3.3强化宣传,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大环境建设工作。

3.3.1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

3.3.2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