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预案十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预案十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9:45

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预案篇1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自约三十年前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各大高校均在暑期期间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关“文化、科技、卫生”方面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起初主要是去农村地区开展实践活动,近年来,主題日益丰富,且更为贴近国家社会的主要关注问题,如“关注留守儿童”、“关注流动儿童”等。实践形式和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的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实现青年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真正实现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让受助群体收益是摆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老师面前的难题。本文依据实践项目的实施进程试从暑期社会实践立项、实施、总结反馈等三个环节浅析新时期下如何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立项

暑期社会实践主题的确立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功的首要条件,主题的确立可以依据以下几个维度来综合确立:一是每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文件通知,这是开展相关活动的主要依据,可以从中选题;二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能够迅速聚焦当前社会的关注热点,有利于社会实践团队实践主题的确立更加贴近社会当前实际;三是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从所学专业、个人特长等角度去做擅长的领域,有助于保障社会实践的实效。;四是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实际需求去开展社会实践有助于解决现实存在问题,凸显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实践团队的组建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是要聘期富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是团队的灵魂所在,能够有效的协调指导整个实践团队的实践过程。在实践项目人员承受数、实践项目资金等各方受限的情况下,组建一支政治强、作风硬、执行力强的团队成员尤为重要,因此个人自愿是基础,在个人自愿申请的前提下,可以结合实践项目进行一些维度的选拔,实现项目团队成员与实践项目的高度契合,同时要根据实践的项目对团队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如采访、宣传、后勤、数据分析等等。

实践团队的资源调配上,首先是可以申请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的公益资金扶持,如“青年中国行”等项目,一方面可以对实践团队进行有力的专业化培训,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充足的社会实践所需资金;二是可以前期自行运营一些公益创业项目进行自我的造血,通过自我造血为社会实践提供必须的资金支持;三是可以做一些社会募捐活动,募集实践活动所需的经费。

实践地的前期走访,在社会实践主题项目实施之前,要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首先是对实践地环境的了解,对实践地的交通、安全、饮食、医疗等具体情况做到熟悉;其实是实践项目内容包括对象状况的了解,根据具体情况做好社会实践的工作预案和实施进程;最后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和突发状况制定预案。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实施

实施之前,要针对实践项目做深入的剖析,对目标任务进行有机的分解,制定合理的具体实施方案,要研判各种突发情况,做好工作预案,购买必要的物资资料。实施过程中,如果是做调研项目的话,那么需要做好详实的调查问卷、检验检测设备等;如果是做科技、文化、卫生等知识宣传和普及的话,那么需要印发相应的宣传资料和读本;如果是关爱“留守儿童”或者“流动儿童”的话则需要配置相应的教具和部分文具等。如果是做新农村建设等主题的话,则需要准备相应的设备仪器,相关图纸等等。

要对实践团队成员进行相关主题培训,没有经过培训匆匆开展只会导致实践效果大打折扣,要根据实践主题开展一系列培训,如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学、实验方法、心理辅导等等。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团队成员的分工开展专门的业务培训,也可在多只时间团队中开展交流活动,促进团队成员熟练掌握相关方法和技能。最后是安全问题,在实施之前及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实践团队的成员进行安全教育,可以制定团队的行动公约,亦可签署安全承诺书,确保实践团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推进进程与预计方案进行对比,及时纠正实践过程中的偏差;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便于后期实践总结和反馈;在实践过程中,要重视实践团队成员的安全,做到完成实践预计目标和团队成员安全并重,及时排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确保实践项目的顺利完成。

要善于整合实践地当地的资源。在实践过程中,要结合项目前期做的准备,整合当地资源助力实践项目的完成,如可与实践地的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对接,可争取当地村民、居民的支持,可与在同地开展实践活动的团队联系,共享资源等。

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总结反馈

集中实践环节结束后,总结反馈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有助于总结实践的得与失,为下一次的实践提供经验,另一方面有助于聚焦社会关注度,凝聚更多的力量来解决存在问题。总结反馈主要是有一下几种方式:一是撰写总结报告,详实记录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总结得失,为今后的实践项目的开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支持;二是及时通过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宣传报道具体的实践过程,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自媒体的高度发展,能够最及时的宣传实践的过程和成果,能够及时反映基层社会中的真实情况,聚焦更多的人来关注、解决相关问题;三是根据实际问题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并将相关方案提交政府、公益组织等相关机构,为公共管理机构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升华实践项目的成果;四是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分享会等方式让团队成员分享交流实践心得,升华实践的感悟体会,让团队成员真正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也可通过召开宣讲会的方式,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实践。了解实践项目,为今后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助力!

总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教育的载体和手段,既帮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成长和发展,也对经济社会发展等带来了有力的促进,对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股清流,今后也可以不局限暑期、寒假等长假时间,实现将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和时间段。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

作者:向杰等

  参考文献: 

[1]陈扬.基于项目运作模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8). 

[2]曹雪亚,葛雪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2011(3). 

[3]范珊珊.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3年21期. 

[4]于晓萍,刘素红,朱以财.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与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03期. 

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预案篇2

1、组织师生外出活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春游、秋游、参加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参观访问等)要制定有周密的计划和安全措施,活动方案必须经校领导审阅签字同意后报中心学校审批。组织到外地或较远活动的需经教育局审批。

2、全校性集体外出活动和社会实践;学校在教育教学计划内安排的整年级、整班外出活动经审批后,活动时必须报请校长批准。组织学生外出参加大型活动时,要有领导和足够的教师带队,并指派有经验的教师事前勘察活动场所,摸清有关情况,制定安全措施,保障活动安全。。

3、学校组织学生劳动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时,坚持就近、徒步的原则。并对劳动场地、工具作好安全检查,

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劳动纪律要求,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学校不得组织学生进行强度过大和有危险的劳动。学校不得安排学生为私人帮工。

4、每次活动应有具体的责任人,做好安全教育,教师监控,确保安全。

5、活动的路线、地点,事前应进行实地勘查。

6、活动来往的交通工具应向专业运输部门租用,遵守乘车安全要求,行前要求营运部门对车进行检修。严禁租用车况不良和无牌证交通工具,严禁乘坐无证照人员驾驶的车辆和拖拉机,凡需要搭乘个体营运的交通工具必须要经交通管理部门检查、许可。

7、每次活动都要有安全、保卫、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

8、野炊、爬山、野餐要注意防火、防食物中毒、防摔伤事故发生。

9、活动地附近有河流、水库的,必须落实防范措施或严禁学生下水玩耍,严防事故发生。

10、凡外出参加各种活动,学校领导及安全小组成员必须对活动全过程进行监控。

11、在活动中实行责任追究制,如遇安全责任事故,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12、一旦发生意外事故,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严格按照预案进行操作。

附:

师生集体外出活动计划制订要求

在组织师生外出前,需提前制定好活动计划。计划中必须包含安全管理方案,具体内容有:

1、活动时间、地点、主题,是否在外过夜。

2、安全负责人员安排及责任分配;主要负责人及次要负责人联系电话。

3、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说明以及对提前学生进行的与活动有关的安全教育文字材料。

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预案篇3

【关键词】安装工程预算;改革;实用性;教学

《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基础性专业知识,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要熟练的掌握,然而该课程由于专业性比较强、涉及的学科知识比较多,而且涵盖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基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该课程的专业知识,从目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看,其存在不能灵活应用专业知识、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教学现状不足于满足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基于高职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还是为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需要对《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现校企合作、以企业岗位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特点

《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因此《安装工程预算》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专业涉及面比较广,系统性强。工程造价在建筑领域内属于较大的工作岗位,其始终贯彻于建筑项目的全过程,因此《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涵盖面比较广:一是《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内容联系面比较多,以该课程开始的时间为分析切入点,很多高职院校将该课程放在二年级或者三年级,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了相关的建筑专业知识之后,才能了解其中的要点;二是《安装工程预算》课程需要学生要具有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该课程所涵盖的工程领域比较多,不仅包括电气设备的安装预算,而且还包括各种基础建设项目的预算,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三是该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具有连贯性。建筑工程预算在项目工程中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任何环节的脱离都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2、课程影响因素比较多,内容复杂。《安装工程预算》课程主要是针对安装工程预算而言的,我们知道在安装工程预算管理中,各种细微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安装工程预算的编制。另外工程安装预算需要面临各种安装材料价格等因素的变化,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困惑,因此我们说此课程的内容比较复杂。3、实践性比较强。《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实践而开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安装工程预算员,因此要求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一是课程的内容更新与实践紧密联系。因此课程的内容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我国相关建设规范的出台,需要课程教学内容也要及时的进行更改,以此才能保证所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岗位实际需要;二是与职业资格制度联系紧密。在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丰富高职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与工程预算课程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该课程要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主导,进行课程设置。

二、传统《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高职《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该课程教学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培养出大量的符合社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其仍然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1、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安装工程预算》课程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及时跟新教学理念,注重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但是通过实践,教师在教学时存在观念落后的现象:一是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偏重应试教育,忽视能力素质教育。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本科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在教学中仍然将理论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足。二是教师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职业能力教育意识不高。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为目的的,因此需要教师具有职业能力教育的意识,将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而此方面缺失教师缺乏的。2、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落伍,与现实发展需求不符。《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材由于其编制时间过长,而安装工程预算的相关规定在实践中又是在不断地变化,因此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一些预算编制标准与实际标准不符,使得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相脱节。二是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课时安排不合理主要针对的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实践课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但是高职院校对于实践课的课时安排存在数量过少的问题。3、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督促教师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学评价机制是否完整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目前高职《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评价只要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并且是以笔试成绩为主的,虽然此种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但是却不符合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目的,因为此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过于重视理论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

三、《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基于《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满足工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基于构建以岗位为主导、校企合作的《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结合笔者教学工作经验以及教学改革大纲要求,具体的对策如下:1、明确《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引导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基于高职教育的目的性,结合本课程内容的设置原则,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安装工程图纸会审、工程量清单编制、招投标控制价的编制、结算文件的编制等等。基于社会实践对《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改革时需要达到以下要求:一是保证学生掌握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能够灵活应用,并且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满足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二是教学改革必须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清晰的应用所学的知识;三是创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树立教师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意识;四是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2、优化教学内容。《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涵盖的知识比较多,内容比较复杂,基于实践变化因素的考虑,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是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我们知道《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下教师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是非常困难的,比如针对工程量计算和定额套用准确性环节中,由于很多学生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施工工艺,因此他们对于该环节的学习效果就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可以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增加定额计价部分,同时去除清单计价,以此保证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图形案例的讲解,具体的教学过程;二是丰富教学资源。由于《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难度比较大,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教师不断地收集相关的资源,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就是首先高职院校要定期对现行教材进行修改与更正,保证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属于最新的知识点。其次加强优质课件的制作与共享,高职院校要积极购买与引进高质量的课件,通过制作精品课件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整合后教学过程:识图根据图纸内容列项根据施工工艺和定额子目内容划分分项工程分项工程工程量计算和定额套用取费,汇总工程造价。3、构建以“赛、证、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教育模式,为的是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高职教育改革的环境背景下,高职《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应该立足于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要求,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一是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引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融合度。二是提高计算机技术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知识点比较抽象,因此高职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图形并重的教学。例如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以某工程安装预算为例,学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网络学习与筹集资料,然后提出具体的预算方案,通过网络教室对学生的预算方案进行指导,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可以快速的掌握其中的精髓,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三是以学生参加安装工程预算大赛为契机,及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三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工程造价基本技能开展教学工作。4、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考核重点主要集中在:一是拓展教学改革考核主体。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企业实用型专业人才为主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考核中要将校企合作纳入到其中,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考核,以此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二是丰富教学考核的途径,建立多元化的考核途径,改变以往的单一笔试的模式,将学生的在岗实习、实践锻炼效果等纳入到考核范畴中。5、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安装工程预算》课程而言,因其具有的较高的实践特点,要求教师在具备专业的理论基础上,要懂得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然而就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而言“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较强对教师队伍的技能培养,比如将教师引入到职业技能考试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操作比赛。另外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尽可能组织各种教师技能比赛,以此增强教师学习实践锻炼的积极性。总之,在《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改革中,要从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额评价体制以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以完善的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社会中的实践案例引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探索、研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合当今和未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颖绚,张振英,冀建平,李宁,匡星.高职安装工程预算与清单计价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6)

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预案篇4

关键词:研究生;mpH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33-02

mpH(公共卫生硕士)是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新设置的一个专业学位,其目的是培养疾病预防应用型和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在2010年前主要是非全日制教育,报考条件要求考生大学本科毕业后(一般应为医药卫生类专业且获得学士学位)工作满3年。随着SaRS、禽流感等疾病的爆发和蔓延,国家对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需求增加。与此同时,正伴随着国家学位制度改革,自2009年开始从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全日制学习考生,且在全国范围已成为规模发展。为突出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才能,mpH教学多实行三段式培养模式,即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1,2]。鉴于mpH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上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然而,目前国内mpH的理论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多数是合班上课。与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期望值均有较大差异。

案例教学是一种将现实生活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以实际案例为依据,强调学生自主研习、自主探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被应用于高校教育始自19世纪70年代的哈佛大学法学院[3,4]。百余年来,该种教学方法几经完善,现已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高校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特征是采用归纳性逻辑思维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注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要充分阅读教师筛选案例,并就案例形成自己个人的看法和意见;在此基础上由同学和教师之间就案例反映出的重要教学知识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由此体现案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等。通过师生的共同研讨,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便于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和学习情景,逐步形成学科知识的“点-线-面”立体网状结构,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全日制mpH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无疑是在校园与社会公共卫生需求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一、现况调查分析

案例教学法在为受众传授知识、培养其分析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具有颇佳的综合效果,已成为各高校全日制mpH教学推荐方法之一。采用问卷调查和人员访谈的方法,本研究调查和分析了武汉市某综合性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1―2013级52位全日制mpH学员对所接受案例教学的评价。从表1结果可见,仅48%的学生对课程安排满意;约58%的学生认为硕士课程与专业关系紧密,但反映课程中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仅占35%的调查学员;全部学员都认为案例教学重要或非常重要,超过70%的学生希望案例教学比重能占总课程比例一半以上,但目前实际比例远远不足;对现有开设案例教学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人数占调查学员的60%;认为影响案例教学效果最主要的因素依次是教师点评、学生准备、案例质量和课题组织。接近60%的同学认为案例教学对后期研究课题的开题思路有帮助。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mpH学生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认可度高,同时对案例教学课时安排和教学组织均提出了希望和建议。

二、问题与对策

1.缺少公共卫生领域成熟的案例范例。案例教学虽然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渗透。在目前的mpH教学过程中,缺少公共卫生领域成熟的案例范例。教学案例不同于实例,需要同时兼备代表性和深度。代表性即案例中包含教学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和目标,力求实现解剖麻雀式的教学效果;要求深度是由于硕士研究生学习是高层次的学习,针对mpH的案例应该注重对于案例背后深层次理论知识的挖掘和研讨。

为完善和更新案例库建设,mpH教学团队应定期邀请公共卫生网络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人员共同选择和编写案例,知识点除满足案例教学的代表性和深度外,还要关注时效性。案例的角色、情景、数据等真实、翔实,并获得相关部门许可使用和传播。

2.学员缺少对实际案例情景的感受。全日制学生多直接从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就读mpH,其中还有部分本科专业为卫生事业管理、护理学甚或经济类专业,均没有企事业实际工作经验。现有案例多偏向于以预防医学知识为基础,以现场流行病学为主要研究方法,贯穿案情的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由于案例教学安排在社会实践阶段之前,也由于原学科知识结构的特点,尤其是非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生源学生在案例阅读、理解、分析和讨论过程常常不够积极主动。难以达到mpH案例教学应该注重的是知识“生成的过程”而非知识“掌握的结果”[3]。鉴于全日制mpH学员实际情况,建议培养方案中通开课和基础课安排在第一阶段的前段学习,而后是案例教学与社会实践交叉进行。如能遇到典型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要即时把握好机会组织学员到现场感受和体会,再回到课堂分小组讨论和分析其中涉及的知识、方法、技能等。以提高学员对案例场景的感性认识。

3.从mBa培养中学习案例教学经验。商学院mBa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完成管理和决策技能培顺,该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各大名校mBa教学中取得了公认的效果。尽管mBa和mpH分属不同学科领域,案例具体内容大不相同,但丰富和发展案例教学的思路、方法、组织形式等应该是相似的。从2002年部分院校试点培养非全日制mpH、2009年招收应届本科统考全日制mpH,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也发现诸多问题。有必要向mBa培养学习,并邀请mBa案例教学名家参与:(1)组织mpH案例编写和研讨会;(2)教师案例教学方法培训和经验交流会。

mpH是国际上公认的公共卫生领域主流学位[5],希望发展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帮助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能力,促进公共卫生领域人才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郝鹏鹏.公共卫生硕士(mpH)培养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4:1-3.

[2]任为民,温世浩,王],许放,贺祥.我国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现状及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4):16-18.

[3]于欣华,王涛.我国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未来与发展,2013,(8):101-104.

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预案篇5

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全校师生生命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推动学校的发展。

一、领导重视,安全措施到位。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闫校长、冯书记直接抓,分管副校长王平具体抓,学校办公室、德育处、工会、教导处、教科室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和各班主任、学生监护人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书;制定了“东胜区第三小学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东胜区第三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应急预案”,并落实了各项措施;长期坚持领导值班制和教师节假日轮流值班制,加强值班;每周行政会,教师例会都把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二、加强校园安全消防工作。

通过安全检查。我校教学楼、图书室、及公共活动场所的电线安装使用基本上规范,供电设施较完备;灭火器、应急灯等设备部分已过期,计划重新购置;消防通道和楼梯较畅通,无障碍物;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存放、使用、管理比较规范;家属楼前(以前的学前班教室)危险建筑物已拆除;体育活动场地,实验室设备比较安全,使用规范。

三、认真落实安全宣传教育。

每学期确定第二周为“安全教育周”,每学期第一月为安全教育月。学校德育处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以安全教育月、安全教育周为载体,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开展防盗、防火、防电、防水的活动,寓安全教育于德育活动中。加强节假日、实践活动、课外活动等安全教育,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同时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长学校、校信通、家长开放日等渠道形成学校与家庭预防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合力,有效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强管理,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等随时到位应急处理突发事件,做好学生安全保护工作;学校配备校医,由邬云玛老师专任,校医室配齐各类常用药品,发生学生病伤,校医室会及时给予救护;学校宣传栏,定期出版安全教育内容;学校聘请了幸福街派出所杨耀春同志为东胜区第三小学法制副校长,定期来校作法制讲座,对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加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师生自护自救能力。

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我们以安全教育周为重点,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特别是抓好交通、大型活动等的安全教育。

1、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周工作。学校安全教育周以校园安全为主题,在安全教育周期间,学校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文件,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工作总结《小学校安全工作总结》。

2、德育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队活动、活动课、国旗下的演讲、学科渗透、制定预防突发性事件预案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学校橱窗、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学校利用周前会议和周一升旗活动时间,小结上周安全工作,强调安全事项。通过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加强对学生有关预防校园***的教育,使全校师生认识到危害及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加强了防范,杜绝了校园***事件的发生。

五、落实各项安全制度,防范措施落实到位。

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由冯书记负责,将安全保卫工作列入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签订责任书。学校与班主任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学校还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火防灾、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体育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疾病防控等规章制度。严禁私自组织学生集体服用药品,严禁学生参加商业性庆典活动,严禁组织学生从事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危险性工作,严禁教师个人私自带学生外出,在校外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就近、申报原则。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建立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制定各类安全预案学校建立事故处置领导小组,制定了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东胜区第三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应急预案。”加大了对学校安全事故的处理,及时化解学校师生存在的矛盾,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做到管理处置有序。

六、加强学校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

坚持开展常规检查,每月一次安全大排查,对学校校舍、电线、电器、消防器材教学设施设备等进行安全检查。每学期开学以后,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对存在的隐患进行逐一整改。放假前后,学校对校舍进行全面的安全排查整改。

七、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

1、社会育人环境对师生安全存在影响。近几年来,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和不良文化对师生安全的影响还比较大,试图干扰学校及学生的社会恶势力和人员还存在,社会上的非法出版的图书、音像及网吧和游戏室对学生的影响还非常大,学校周边的饮食摊和食品店、无业人员车辆还存在安全隐患。

2、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保护较多,而缺乏生活经验。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多数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低。我校的打工子女较多,他们缺少家庭的教育和管理等等,大大增加了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

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预案篇6

为认真落实《*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全面提高全市处置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能力,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了全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培训班,我认为

很有必要,也很及时。首先,请充许我代表市政府对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赛运和处长和同志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培训一直开到县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是我市近年来举办的规格较高、规模较大、人员齐整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专项培训。培训主题重要而集中,内容丰富而实在,机会十分难得,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讲,仔细消化吸收。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对全市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提几点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应急意识,完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

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从实践"*"重要思想,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优化事故查处流程,抓好《预案》的落实,切实构建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最大限度的减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把《预案》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加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和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落实《预案》的各项要求。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部门应急预案。同时,要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旦面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能够协调、快速、准确、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加强学习、强化各项措施,提高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能力。

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研究,熟悉业务,把《预案》的内容吃深吃透,最大限度地利用预案来指导和帮助自身的工作,提高处理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水平。二要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管理系统。坚持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加强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监测、分析和评估,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事故报告、通报系统,利用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构建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沟通平台,确保信息报告的畅通、及时、准确。三要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重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逐步完善食品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四要加强宣传教育,全民参与。要广泛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的能力。要特别重视城乡基层和各项基础工作,做好社区、农村、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五要结合实际,加强培训和演习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应急预案在实践中落实。

同志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抓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既是效益工程,也是政治工程,关系百姓,关乎民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践行"*"重要思想的最直接体现,是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要勇挑重担,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坚持负责、务实、科学、创新的精神,逐步完善、规范、科学、有效地推进我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预案篇7

关键词: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1监狱危机事件

对于危机这一概念,美国学者罗森塔尔认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而所谓的监狱危机学并没有统一的一个界限来规定,但根据目前对危机的定义,可将监狱危机理解为,对监狱正常履行其刑罚职能具有潜在威胁或已经造成威胁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监狱危机也可与监狱突发事件含义互换。监狱危机范围广泛,涵盖了监狱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有各类监管安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疫情等危机。

2建立和完善监狱应急处置机制的必要性

2.1建立和完善监狱应急处置机制,是提高监狱应对危机事件能力的必然需要

随着时代的前行,当前监管改造事业已经从当年粗放、的劳动改造走向如今文明、规范的教育改造。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履行好监狱的刑罚职能,建立和完善监狱应急处置机制是当务之急。

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类社会矛盾的涌现,导致突发事件的频发,公民意识的觉醒使民众维权意识与日俱增。监狱作为社会运行体系中的一份子不仅需要承担对内监管安全的稳定作用,而且存在着对外公众形象以及舆论危机。当监管对象因各类反改造造成个体或集体性的行为,就会发生闹狱、暴乱、骚乱等危机事件;当监狱因在某事件的处置上不尽完善时,就会引起社会的信任危机,公众形象一落千丈。同时,由于受到各方面现实的因素如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地理气候因素等变化和影响,甚至是本身机制体制的因素,因此就会随时随地发生监狱危机事件,而种类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监狱危机事件。而监狱危机事件的发生是对监狱的管理能力提出的新的考验和挑战,因此面对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完善紧急状态下监狱应急机制,主要就是提高监狱预防和处置危机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包含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后续处置机制。

譬如,好的预警机制在危机事件发生前能尽最大可能避免危机发生,一旦发生也可按应急预案就行处理,做到预防万一。而建立完善应急机制,主要是为了对监狱高度重视,以此增强各个部门、全体狱警能够积极、主动和有责任的收集情报信息,而且不同时期内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危机事件也有大致的了解,这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够安全驾驭监狱现有的形势。

2.2建立和完善监狱应急处置机制,是加强监狱法制化建设、规范化运行的重要体现

监狱是国家暴力机器的体现,肩负着执行国家刑罚、教育改造复服刑人员等职责职能。而且监狱危机事件等应急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司法执行机关依法行使的法定的职权进行狱内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监狱是否能够完整监管改造系统的重要方面的体现,起到全面加强监所狱警能够履行岗位职能的能力、驾驭监所安全的能力和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等一些公正执法的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而国内部分监狱已经将自身管理的体系贯标,形成标准化管理,而应急处置机制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个别监狱为例,根据国家应对危机事件的制订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突发事件应对法》,制订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该预案组织架构合理清晰、行政职能层次分明、行政体制保障到位,以较为科学的系统性管理方案落实监狱危机的处置。首先就是能够使监狱逐步走上规范化的管理道路,其次就是也加强了监狱法制化建设进程,只有强化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才能有效监督、管理、惩罚、改造服刑人员,预防犯罪的发生。

2.3建立和完善监狱应急处置机制,是提升监狱民警应对危机事件处置能力的客观要求

从民警应对危机事件角度讲,尤其是对于基层一线处置危机的民警,在突然受到外界危机时,会产生“应激反应”对抗来自外界的打击,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能表现出超常的能力,会做出平时根本做不到的事。但是,应激反应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当危险来临时,反而制约了反应能力,连正常情况下很容易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监狱这种“应激反应”能力有高也有低。在正常情况下,监狱内部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正常有序地运转,一旦出现威胁监狱安全的危机事件时,监狱高水平的“应激反应”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措施,使监狱各个部门协调配合、统一指挥,积极稳妥地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反之,如果只有低水平的“应激反应”管理能力,将使监狱在危险面前束手无策。

建立和健全监狱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是提高监狱“应激反应”、处置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通过建立完备的监狱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发挥预见功能、警示功能,既可以做到早察觉、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又可以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监狱危机事件消灭在萌芽阶段,提高干警的主动反应能力;建立完备的监狱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当事件发生时,干警在被动情况下的应激能力就会得到积极发挥,及时控制危机事件,只要控制得住,就能处置得了,就能变被动反应为主动反应,以极小的代价把事件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4建立和完善监狱应急处置机制,是维护监狱正常履职、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当前社会,监狱安全与稳定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也是影响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一大因素。监狱安全工作机制的目的是要实现本质安全,即系统的安全与稳定。监狱安全不仅指监管安全,监狱安全还包括生产安全、经济安全、警察职工人身安全、服刑人员安全等。从狭义上讲,监狱系统安全目标是:无脱逃、无狱内重大案件、无重大卫生防疫事件、无非正常死亡、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监狱应急处置机制是从事先的预防及控制监狱危机事件的角度,做到构建上下统一、反应敏捷、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防控管理机制,是快速处置危机事件、构建安全、稳定的监狱安全秩序的重要保障。帮助监狱对各阶段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危机事件有一个充分的估计,选择一个最佳的应对方案,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狱内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护监狱安全、稳定。

3监狱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的建设

作为处置危机的第一道关卡,尽管预案是通过对监狱现有的狱情、犯情等综合分析研究结合过往的经验教训,制定的工作方案,但最终是用来实战的,所以,预案的制定和操作必须讲求客观、实用。

3.1建立健全收集监狱异常信息情报网络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效掌握监狱异常犯情,是处置监狱危机事件的先期阶段,在此阶段中主要起到预警作用。要做到能够全面、准确并且及时有效地收集到异常的犯情等,以此建立具有高情报的信息网络系统,切实做到全方位的服务要求,确保监狱人民对警察工作的职责要求,这也是监狱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完善侦查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是确保监狱安全工作的重要因素。

目前,狱内犯情收集的常规方法有:观察法、资料收集法、问卷法、访谈法、情况汇报法、心理咨询法、技术监控法和个案分析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犯情的收集没有固定的模式或者流程,往往是靠民警的个人经验以及实际情况来操作。根据目前现有的一些方法和手段来看,狱内犯情收集更多倾向于各方面的完善。这些内查外调法、阅听信息法、问测结合法、心理评估法等基本手段和方法都要求基层狱警做到切实的工作转变,特别是在和罪犯进行谈话制度的时候,只有深入罪犯的一切活动中去,才能做到对罪犯的直接管理,这样也能够随时掌握犯人的心理和监内狱情,避免在发生狱内罪犯有脱逃、自杀、重大案件可能的各种深层次狱情,从而有效地落实防范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3.2设置应急处置预案

预案是汲取以往经验教训加之当前形势特征总结出来的一套模拟危机处置的工作流程。其实战意义在于各类针对性的、带有演习性质的执行方案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现实事发后的无序、混乱,甚至造成次生危害的可能性。作为预防狱内突发事件工作的重要一环,应急预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1预案是整个处置的指导方案,预案的制定必须在客观的基础之上,以需求为导向,按需索求,否则,不仅预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会造成一定的副作用,适得其反。监狱危机事件事实上在实践中涉及范围宽泛且复杂,实际处置难度较大,特别是在跨区域和不同领域的处置上,不是哪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监狱在必要的时候仍然需要各部门联动共同处置危机,如针对狱内疫情可联合当地卫生疾控中心控制疫情;针对狱内火灾和联合消防控制火情等。

3.2.2预案的演练和完善。所谓预案的演练实际上练的就是熟练度,“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预案的熟练度直接影响到临场处置危机的效果,演练质量的高低又不仅反映预案的实际效用,也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全体参与民警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影响着方案的各个方面是否能够有效地实施,同时还要让全体参战人员明确进行预案的目的,没有进行参战的全体人员也要深刻理解并且能够自觉积极的支持,否则再好的方案都会变成毫无价值的一纸空文。狱警预案不一定完美,也不可能一蹴而成,需要我们经过各种实践来完善。而各类预案是否完善施行,就需要经过实践演练,根据出现的问题,逐渐补充、修改和完善以此形成一种规程和标准体系。因此,我们不能盲目的忽视完善预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人们的行为也不能具有约束性,应该是减少盲目的追求,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实践过程中的决策、提高指挥决策效率的过程。

3.3科学引导舆情

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下,只要涉及到监狱工作的,很多事件时需要应急处理的。而且随着公众参与行政监督的日益增强,很容易引发舆论性事件,在监狱突发事件中涉及舆论的事件也随之产生,监狱的舆论事件被称为主动、及时、全面有效地掌握舆论动态,因此为了避免舆论造成的次生灾害,就需要加强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做好应对工作,引导社会涉监舆情的走向,化解矛盾和危机,最大程度降低涉监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景平.监狱危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邵峰.监狱人民警察应急处置能力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22).

[3]周静茹.新时期监狱突发事件的成因与特征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05).

[4]张红军,卞忠福,孙银军.监狱突发事件:从“危机处理”到“危机管理”[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预案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的、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一门独立的经济管理的应用学科,其职能在于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伴随管理理论的产生而形成,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管理会计课程,是当前高校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现代会计教育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1.美国会计教育的启示

管理会计起源于美国,美国对会计教育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会计教育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在世界各国会计教学中起着引领作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对会计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可见,一个好的会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会计之原因及其处理之方法,培养学生组织问题、确认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并推论其可能答案的能力。那么,会计教育就需要进行适时研究,会计教学必须跟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需求,以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我国企业应用的思考

管理会计是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引进的,三十年来没有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在企业的实际作用很不明显,没有真正解决企业改善管理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缺乏应用管理会计的意愿和要求。这种现象引起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者的极大困惑,探究其教育教学源头,可能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两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绝大多数仅限于对国外著作的翻译,基本上停留于纯理论的探讨,很多专门技术和方法可操作性差,在中国没有用武之地,不具有应用的针对性。另外,管理会计教学侧重讲授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我国管理会计经典案例的分析。改变管理会计在我国难以推广和应用的现状,必须对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促进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我国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中,一般都有会计专业的管理会计课程,但其教学缺乏对管理会计实务的指导,偏重专业理论教学,很少考虑实践教学或者基本没有考虑实践教学,导致管理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应用脱节,致使管理会计在企业实际应用难以推广。

1.课时安排偏少

大多数高校,安排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在第五个学期,教学课时在52至64之间。但是,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多,就是去掉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课程交叉的内容,其课时也只能满足课堂理论教学与相应习题、案例的讲解,没法开展市场调查、实践调研等社会学习活动。导致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只重专业理论讲授,忽视实践应用指导。

2.授课模式和课型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只有理论课型,没有实践课型,还没有哪个高校开展像财务会计模拟操作的实践课型。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单向式教授专业知识,学生被动地听,对教师所讲解的理论知识与公式只是机械地记,只会拿着书本做题,却不知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和课型,对学生的实践应用缺乏有效的安排和指导,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导致学校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严重脱离,课程教学有效性低。

个别高职院校有意识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开出管理会计实务课程,其实际也只是管理会计题目的练习,其教学课型虽属实践,其教学内容仍然是管理会计专业理论,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应用指导。

3.教材沿用西方理论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会计教材,其内容一般为:管理会计概述、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其专门技术和方法均为西方管理会计理论模型,在没有较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虽然近年出版了不少管理会计精品课程教材,但其内容仍旧是西方管理会计教材知识体系,与国内管理会计实务脱节,既不适合我国会计职业的市场需求,也没有管理会计业务实务内容,导致课程教学有效性差。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现管理会计实践操作教材。在会计教育改革中,会计教材不再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而是仅仅作为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但是,教材毕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专业理论模板,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管理会计课程的有效性教学对策

在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诸要素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变量,也是目前会计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提高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在教学设计上突出管理会计实务,以满足企业实际应用的需求。

1.整合课程内容,体现管理会计职能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三门课程教材,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非常高,影响课程教学效率效果。为此,必须解构学科体系,打破相关课程之间的界限,适当处理《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管理会计属于应用性学科,教学内容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精简过多的理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指导。《成本会计》以成本核算、成本计算、成本报表为主,有关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容,纳入《管理会计》。预算管理、投资管理是《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重复较多的知识点,管理会计课程应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展开教学,将财务预算的编制纳入财务管理课程;财务管理课程以证券投资为主,管理会计课程以项目投资为主,使之与全面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内容实现有效衔接。二者内容均以时间价值为基础,可通过教学计划,根据授课时间先后调整各自教学。

2.引入社会真实案例,明确会计职业角色

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注重实践应用的指导,必须引入会社真实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例如,亏损产品决策、半成品深加工决策,产品定价决策等的教学,引入当地公司实例,或上网搜索上市公司相关素材,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会计职业角色有更明确的理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融入日常生活素材,增强专业实用性

从我国实情看,大学生毕业之后,一开始主要从事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不可能接触到过于复杂和高层次的管理,领导也不会把重要的决策交给他们去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小见大,从学生日常生活、个体户入手,将社会生活素材融入教学案例,具有实现意义。比如,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决策、相关成本分析等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旧的学习用品如何处置更划算,买书还是租书划算,手机办何种业务划算等,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优势特长等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活动,并引导学生撰写分析报告或小论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与实践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提供多样性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分析决策问题,其问题及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管理会计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情况时所具备的思路和方法。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几乎每一个问题和每一道作业题都有一个不需证明的正确答案,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教材提供的练习题或案例不应只有唯一答案,而是多样化的参考思路,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案例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指导学生的只可能是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较好的方案,重视分析思考的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教学效果。

5.转变课堂主体,增加实践课型

首先,转变课堂主体。传统的授课,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向学生单向式教授教材内容,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应用得很少,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时代的信息环境条件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向当前个性化的教学对象施展教学,教学课堂应该是“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教学的重心在于设计学生学习的任务,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其次,增加实践课型。管理会计是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课型要高于理论课型。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进行案例分析;添置设备、器材和实验室,设置管理会计实践模拟操作课型;设计预测、规划、决策等业务任务,指导学生结合各自兴趣爱好、优势特点等开展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活动。通过多样性的实践课型,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能达到锻炼职业技能的目的,提高管理会计实践应用能力。

6.增加课时安排,侧重实践教学

管理会计课型,除传统的理论课型、实践课型外,还应该有模拟操作、社会活动等课型,教学课时应该多安排一些。除常规的课堂理论教学课时外,还需增加模拟操作、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课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应用体验,以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达到管理会计课程有效教学的目的。

7.改进考核办法,突出应用能力

当前,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评价,较多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建构,而缺乏知识、技能、态度等职业能力的综合素质之间的联系,忽视知识在职业活动中的实际应用。现代教育重在专业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授课内容和课本知识。因此,在考试卷内容的设计上,要加大体现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试题可以采用企业当中的实际问题,减少死记硬背的客观性试题;在考核结果的分数构成上,除期末考试分数占一定的比例外,平时学习表现、案例分析发言、市场调查报告、社会调研总结等成绩,应该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不应一张试卷定结论。

总之,在人才市场上,作为供给方的大学,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密切注意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及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符合需要的人才。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关系到学校会计专业生死存亡大问题。因此,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方式及考核办法,使培养的会计人才在企业实际应用中真正发挥作用,实现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惠茹.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管理会计”教学设计[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11):634-636.

[2]刘洪海.《管理会计》课程能力本位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会计之友,2010(02):115-117.

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预案篇9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干部职工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干部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干部职工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良好的作风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要高度重视干部职工的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体现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先进性。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安全生产的核心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小隐患可能酿成大事故,小问题可能生成大祸患,隐患治理工作一定要从“小”抓起,坚决不能因小失大。所以当前一定要抓好抓细汛前准备工作,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全年安全渡汛。

春暖花香,一年一度的汛期已经来临,祖国最需要我们水文人的时候来了。水文是为水资源开发、管理、利用、保护的基础工作,我们理当责无旁贷当好防洪抗旱的耳目和参谋,当好防汛排头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在平凡的工作不断磨练自己,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古人云: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在平时的工作中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关键时刻才不会手忙脚乱,在与大洪水的拼搏中才能大显身手。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要好高骛远,一步登天。在坚持不懈地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还要抓好安全测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血的教训,只有度汛安全才算是百分百完成了测报预报工作。要加强水患意识,科学地做好防洪预案,要对防洪预案了如指掌,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才能为防洪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思想观念,去陈出新,老一套测报预报需要我们取其精华,不断更新。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学我水文,爱我水文,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以实际行动做好我们的测报预报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水文防汛排头兵的作用。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了为谁发展、为何发展、何为发展、如何发展等一系列有关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对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大理论升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基层党员干部,对开展这项学习实践活动有三点感想。

其一,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明确提出科学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应该说,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是科学发展观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同时也是受益者。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成员,我们更应该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践行者、忠实执行者和积极促进者,要走在学习实践活动的前列。

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预案篇10

论文关键词治安犯罪预防防范意识

一、被害预防的概念

被害预防是现代犯罪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如何提高公众防范意识的研究,又是被害预防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的预防理论是基于原有的犯罪预防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目前,许多刑事案件频发,其中经济犯罪和财产被侵害的犯罪比较多。一些严重暴力的犯罪案件也偶有发生,诸如爆炸、强奸、杀人、绑架等案件。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以网络为依托的网络案件也与日俱增,其中网络和网络色情为典型案件,还有一些黑社会恶性犯罪、未成年犯罪、毒品流窜等还严重危害着社会并影响人民日常生活。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特别是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矛盾,新的社会问题还不断出现,对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断造成冲击从而产生许多的价值冲突,导致社会治安问题必然增多。那么针对如此严峻的治安形势,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免受犯罪的侵害便成为当前犯罪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受害人这个概念,者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分子在犯罪时候选择的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目标,我们也可以称它为承受客体。犯罪行为的力度越大,它被侵害的程度就越深。一般来说,按照我国法律,凡受到法律保护而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各种社会关系都是被害者,也就说被害客体。其中有人、财、物、事等,因此我们如果对那些有可能成为被侵害目标的人群也就是承受客体进行各种保护,者都可以说是被害预防。但是在犯罪学上来说,被害预防主要是指在各种犯罪的环境中人们为自身安全避免遭到侵害的防范行为。这也叫做狭义的被害预防。通常狭义的被害预防是犯罪学中预防被害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这不光是因为人是社会中最重要的载体,还因为犯罪环境的不同人们就会根据不同的过程和借端利用自身或者其他条件预防犯罪。或是将不利后果降至最低。在社会生活乃至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均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而非孤立存在。在法律关系中犯罪人于被害人的关系范畴是一对的,他们相互对应,共存在刑事法律关系之中,不能缺少其中一个。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意味二者之间会有某种协议的东西存在,但是二者确实有互动关系,互为因果,只有人在整个被害预防过程中,会有意无意的与犯罪分进行一种信息交换,这种交换属于有机交换,包括物质和能量甚至是情绪方面的交换。这些信息、物质、能量甚至包括情绪的交换的方式、力度等都会影响到被害预防的成效。

二、被害预防的不足

首先,被害预防缺乏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最有效地预防犯罪、预防被害的措施莫过于法律制度了。然而,如前所述,由于法律一方面缺乏对被害人过错的约束以及过错责任的认定和追究,使得国家、社会甚至被害人自己对被害的过错均难以重视。另一方面,对被害预防措施的实施也缺乏相关的规定,使得被害预防无法上升到法律层面,实施被害预防实在“师出无名”。此外,健全、高效的被害预防机构是落实被害预防任务的重要保障,是开展和实施预防措施的前提。否则,对于被害预防的研究只停留在书面和研究室里,而无法切实落到实处,所谓的预防被害措施也就只能流于形式。目前,被害预防的工作只能基本上被司法部门、公安机关、民政机关甚至工青妇以及一些社会团体分解、兼顾。被害预防也因为没有一个专门的预防机构而无法贴近大众,融入生活。

其次,被害人忽视自己的被害过错。在实践中,潜在被害人对被害预防大多是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即使遭遇了被害,被害人也常常忽略或者说是不重视自己的被害过错,没有深刻体会更没有对自己的被害过错产生责任感、愧疚感,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上。

此外,对被害人过错责任的认定以及如何承担的问题,我们的法律缺乏相关的规定,使得对被害人过错的谴责仅仅停留在道义层面,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而无法和刑事案件的定罪量刑相结合,从而使案件办理的过程中人们能够关注被害人的过错,关注犯罪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而更好地在以后的实践中实现被害预防。

三、影响防范意识的因素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什么因素对犯罪的认识能力有比较突出的影响,什么就会对人们防范意识有明显的影响。对人们的防范意识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特别的环境需求。不同的环境有时候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要求,所以到了比较特殊的、平常遇不到的环境中,人们就会对自己的安全产生一种不同于普通的,却比较特别的需求。比如突然在随身携带重要物品这样的情况中,由于客观条件的改变加之不常遇到这样的条件,人们就会提高防范意识,反之意识就比较弱。

第二,掌握犯罪信息量。人们对犯罪信息量接受的越多,对犯罪及其后果认识越深,防范意识越强,反之,人们对犯罪信息掌握的越是少就越难以认识到预防意识的重要性,对犯罪后果的严重性就认识越浅,防范意识也就随之弱化。

第三,治安状况。毋庸置疑治安状况和案件发生率成反比,治安状况好时,人们普遍具有安全感,此时,人们对遭受犯罪侵害的意识就淡薄,防范意识也就较弱。如果治安状况不好人们就会增强防范意识,时刻保持警觉性,比如民众在某一段时间常听说有犯罪案件发生,这样的舆论氛围自然就会让他们提高意识,但如果长时间没有犯罪案件发生,那么他们内心就会无意识的较自己的被害预防意识。

四、防范意识的增强措施

我们认为为了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国家不可能通过有意识的降低社会治安状况来实现,同时尽管犯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相对于总的人口数量来说,受害者毕竟是少数,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协助提高防范意识。

第一,犯罪被害信息的公开。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知情权在公民的权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社会关注度也越高。“知情权是一项宪法权利,是公民诸多权利的核心”。所谓知情权,即“了解权”或“知悉权”,是指公民对于国家作出的重要决策以及当前发生的与公民权利和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有了解和知悉的权利,但这将排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由于我国法律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所以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健全的信息公开体系。我认为这种信息公开体系的建立十分必要,在这个体系中不仅要包括政务信息的公开,还要有犯罪信息的公开。这样使群众更加便捷的了解社会的治安状况,根据公布的信息提高自身意识,防止成为被害目标。

第二,建立相关的宣传机制。我们的防范意识薄弱是容易招致犯罪被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由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不具备这样的宣传机制,加之我们熟悉我们的环境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实际上正是这种安全感导致我们忽略了宣传的重要性。所以在理论上要研究防范意识对被害的影响,更要在实践中大力宣传、努力提高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从学校、社会中易被害的群体中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形成常识性的教育模式,如果每个人思维中都有被害预防的意识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就会无形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安全网络,使社会治安和人身心安全有一定的保障。

第三,提高防范意识。如果想让人们建立防范意识那必须使他们知道犯罪侵害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后果。并且防范意识的高低就直接受这种认识后果的影响。在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情,不同地区的环境也大为不同,人们的行为习惯更是差异很大,而这些事物对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都一定的影响,比如说生活的环境,受教育的环境,社会的交往,经济实力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着每个人的认识能力。当然这其中也有对犯罪预防的认识。实践证明对于提高公众防范意识的主渠道就是拓宽公众对犯罪认识的信息渠道,扩大信息量。而拓宽信息渠道并非易事,它作为一项综合的,需要各方面协调合作的长久的工程,要有持续性。宣传、教育、警示是当前的基本做法,分别是针对社会,特定群体、个人,还有特定的地点,比如说人群密集的地方,火车站,飞机场、商场、公众聚会等场所。这三种做饭并不是创新的做法,是一些比较传统的方式,我们经常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预防。之所以普遍运用这三种方式,是因为它产生的不仅仅是被害预防方面,还有就是社会其他方面的作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作用,对稳定社会稳定人心都有作用。所有在这方面的投入应该加大,因为投入越大就会有更好的效果,从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来看都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