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区别十篇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区别十篇

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0:05

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区别篇1

[关键词]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问题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概念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十五个保税区作为我国开放度最大的区域。但是,对于保税区的性质定位在国内有不同的解读。作为中央政府的国务院和海关总署认为保税区是海关监管区,自然应在关境以内,所以,十五个保税区监管办法都明确规定了保税区的所有进出境活动都要接受海关监管。但是,保税区所在的地方政府几乎都提出或规定保税区是国际公认的自由贸易区,按照惯例,自由贸易区是境内关外的区域,法理上认为在关境以外,所以,货物进出境是自由的(法律禁止的除外),而自由贸易区与境内其他地区的货物往来才受海关的管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地方政府先试的权力很大,所以,好几个省、市就对外按照自己的口径宣传和开发招商。为了统一和加强对保税区的管理,国务院在九十年代中期召开了保税区工作会议,在会上对保税区的性质争论得相当激烈,难以统一,最后国务院领导在总结时认为,我国的保税区目前还不具备国际公认的自由贸易区的全部要素,所以现在就实施自由贸易区的管理还不行,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有别于一般海关监管区的特殊政策和优惠,逐步往那个方向发展。由此,就产生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说法。当然,其后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出台了一些特殊监管措施,如进出境备案制等。到2000年修订《海关法》时正式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写进了法律。但是,《海关法》未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定义。有学者提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赋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特殊功能和政策,由海关为主实施封闭式监管的特定经济功能区域。”这一定义较侧重从经济角度来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概括。从海关管理的角度,根据近几年来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所包含的各类经济区域的特征,我们对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定义作如下概括: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特定区域,具有保税加工、储存、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等功能,全封闭且实施特殊税收和管理措施的海关监管区。由此可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有以下特征:

1.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必须经国家批准,一般是设立在对外开放、通关便利且有海关机构的地点。任何地方政府或其他组织都无权批准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务院下设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所涉相关政策、规则和事务。

2.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单一功能的区域和多功能的区域。前者如出口加工区;后者如保税区。区域须设置物理围网与区外隔离,只设置若干卡口由海关人员监管,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只能在卡口进出。区域内海关实行视频监控。

3.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属于各国公认的自由经济区域,所不同的是我国不认同境内关外的地位,我国将其作为享有部分特殊政策和优惠的海关监管区。所以,货物无论是进出境还是进出区,以及在区内的加工、储存都要接受海关监管。海关对哪些滥用区内的优惠政策和规定而构成的违法行为有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依据国际公约有关自由经济区域的规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出台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对积极发展外向性经济,同时又使该区域的进出境活动处于海关的监管之下而不失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类别和管理模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只有保税区,具有保税加工、储存、国际贸易等三大功能,以后又批准设立综合保税区,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港区联动和物流功能。2000年为加强和规范加工贸易的管理,我国又推出了出口加工区,将分散的加工贸易企业尽可能集中在一个区域里。2004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物流的需要,我国又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物流园区,为跨国公司全球采购和配送业务提供了基地,当然也提升了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地位。2005年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我国批准设立了保税港区,进行口岸、物流和加工功能联动的尝试。2007年,我国建立了珠澳跨境工业区,使我国有了第一个跨关境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以后设立跨关境的自由贸易区进行有益的探索。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同设立的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也是我国的尝试。综合上述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类别,就其功能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功能的,如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分别具有加工功能和储存物流功能。另一类属于多功能区域,如保税区具有加工、储存、国际贸易功能;保税港区具有口岸、物流和加工功能;珠海园区则是保税区加出口加工区再加口岸的综合功能。

对于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监管仓库,海关系统外的专家学者一般都将它们纳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范围。而海关系统的教材和文件都不列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我认为,作为区域,可以将保税物流中心纳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如同境外自由区的贸易货栈,而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按照国际公约也都是单列,未纳入自由区的范围。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模式不同于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基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运行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型,而不是市场推动型,所以,一般由地方政府向国务院申请设立某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后,成立作为地方政府派出机构的管理委员会,负责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建设、开发、招商引资和日常管理,包括协调税务、外经贸、外汇、工商行政等政府机构与区内企业的关系,向地方政府负责。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全封闭的区域,其开发建设包括建设物理围网将区内和区外隔离开,并设若干卡口供货物、运输工具和人员进出。国务院主管部门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物理围网进行实地考察,认为合格并验收后,海关派关员进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方可正式启动相关功能和开始营运。海关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进出境、进出区和区内的经济活动依据相关法律行使监管,向国务院负责。

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作用和不足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批准设立保税区至今,类别齐全的、遍布全境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对外贸易依存度达60%以上,推动GDp快速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为:

其一,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向出口加工区集聚,便于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实施电子账册管理,使货物进出口通关更加便利,以降低其通关成本;同时,在全封闭的区域内,对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又有区域内的宽松环境,对出口加工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其二,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和场地成本较低的优势,吸引跨国公司将全球配送中心设置在保税物流中心和园区,发展和带动我国的国际物流产业,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其三,保税港区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重庆建设新欧亚大陆桥枢纽具有重要作用。珠澳跨境工业区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性自由贸易区,是积极的探索。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

1.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立法层次不高。《海关法》只规定可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并未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性质、地位明确规定。行政法规方面更是个空白。只有海关总署规章的规定,而且是一种类别一个规定,内容雷同,规章众多,使人不易明了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相同和区别在哪儿。

2.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而先后设立的,所以,功能、形式都较重叠,政策又各异,总体显得不清晰、不规范。如:保税区有加工功能,后又批准出口加工区,是单一功能,那么保税区的加工企业是否还要发展,还是以后只入出口加工区,要有明确的说法。另外,进入保税区的区外货物不能退税,境外入区的免、保税货物可在区内流通,只须事后向海关报核。而进入加工区的区外货物可以退税,境外入区的免、保税货物只有经海关批准后才能转移、转让。这些政策的不一致只是不同时期制定规则时的不同考虑,没有明确的依据和理论差异,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3.当前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实际情况看,一些不法企业利用国家给予保税的优惠,擅自将区内保税货物出售、转让、转移、调包等偷、漏税款的案件时有发生,甚至成为违法的高发区域,所以,对海关的监管到位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良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1.制定统一的行政法规,提高立法层次

我国到2008年底已批准设立了54个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应该有法律层次的立法。但是,目前只是列入了国务院行政法规的立法计划。关于立法,我们首先应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有关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立法进行比较,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的名称、功能、设立的限制、设立条件、区域管理机构的称谓和权限、区域的特殊措施(优惠)、海关监管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法责任等加以归并和统一,以取代目前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单独立法。尤其对原先单独立法中存在的功能、政策和海关监管模式重叠和各异的情况予以整合和统一。我认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应是多功能区域为好,可以发挥各功能的互补性,其综合效应也会相对高些。当然,这也必然给海关监管带来复杂性。好在海关已具有以往的经验,应该说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项工作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进一步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法律制度保障。

2.对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整合

按照法治的原则,应该是先立法然后依法行政。但是,我国处于转型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仍不失为有效的方法。因为,立法的滞后是当前较突出的矛盾,一定要坚持先有法再实践将会贻误时机,所以,在原则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先干起来。按照以往的经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条例没有几年时间是出不了台的,但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归并刻不容缓。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对5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设置地点;功能的整合、归并;优惠政策的调整和统一;海关监管模式的整合等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初步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后付诸实施。在实施中要有过渡期,因为有可能涉及企业的经济利益。如设置地点要归并,可能涉及企业的迁移,这就不是小事,有过渡期还应有相应政策导向,企业自愿才行。经过几年过渡,形成布局合理,功能综合,运作和管理规范和统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格局,对推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3.建立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的海关契约化管理机制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的进出境货物实行比较宽松的备案制和保税制度,为防止不法企业滥用这些优惠从事违法走私,宜对企业实行风险分析基础上的契约化管理。即使是aa类和a类企业,海关也应与之签订协议,明确规定海关给予的通关便利和暂缓征税措施以及企业的守法和合法经营承诺,并且要明确规定双方不正确行使权力或不履行义务的违约责任。只有风险分析基础上的企业分类管理,对企业来说只会感到是海关管理的一种方式而已,如果在此基础上由海关和企业签订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会让企业感觉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和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这对引导企业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在法律的范围内从事加工、物流、仓储等经济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从而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所实施的诸多优惠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减少违法走私情事的发生,以实现国家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期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相关税收政策简介”中国出口退税咨询网,2008.10.20

[2]“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通关课题研究”海关总署网,2008.12.28

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区别篇2

关键词:海关;物联网;船舶;监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tn96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4)06?0083?05

0引言

海关是国家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依法监管进出境的运输工具、货物、物品,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并编制海关统计和办理其他海关业务。物流监管是对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和海关监管场所在海关监管的时空范围内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其中进出境运输工具监管是海关物流监控的源头,也是监管链条中最基础的环节。宁波港是海运物流迅猛发展的国际大港,港口吞吐量大、增幅速度快。据统计,2012年宁波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53亿吨,居中国大陆港口第3位、世界前5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67万teU,箱量排名保持中国大陆集装箱港口第3位、世界港口前6位。由于船舶联检制度的改革,海关对国际航行船舶一般不实行登轮监管,仅接受船舶的各项申报,由于宁波港有着岸线狭长、点多、面广的地理特征,加上日益增长的监管业务量与海关有限的人力、物力等问题,监管资源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

因此,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科技、制度、人的协同互动[1],努力实现海关管理“四肢协调”、“耳聪目明”与“管得住”、“通得快”[2]的有机统一,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海关“三位一体”的进出境船舶监管体系,有效解决人力资源不足与业务量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从而缓解船舶监管压力,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是当下海关转变传统监管理念,优化监管模式,实现主动监管、科技监管、全时空监管的重要课题。

1物联网与aiS

1.1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概念总体来说,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2种。狭义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和设备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传感器网络的出现,很多学者认为物联网就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或者是传感器网络和RFiD的合称。但随着物联网在国内外被更多行业所关注,其内涵也获得了更大范围的扩展。广义的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客观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本文中所指的物联网属于广义的物联网概念。

1.2物联网体系架构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3层: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及综合应用层[1]。

(1)感知识别层。采用包括RFiD、GpS、个人电脑等多种方式生成或采集信息。

(2)网络构建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包括延伸网、接入网和核心网,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用通信网络。

(3)综合应用层。根据各行各业的需求、特点,使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深度融合,将物联网与行业的经营管理、组织架构结合起来,开发各类行业应用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构建智能化的行业应用。

1.3aiS系统

aiS系统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identificationSystem),由岸基(基站)设施和船载设备共同组成,通过VHF(30~300mHz的甚高频)数据链路,采用广播通信系统方式,持续向外发送本船的航向、航速等动态信息以及船名、呼号、船长、船宽、预计抵达时间等静态信息,在本船与其他一些船舶以及海岸台站之间建立导航数据交换,以实现对本海区船舶的识别和监视。船载设备基本组成包括:内置的卫星定位传感器、VHF数据通信机、通信控制器、船舶运动参数传感器接口和显示接口。它的设备主要有提供船舶航向的电罗经,提供船舶位置以及对地运动参数的船舶主卫星导航定位仪器,提供船舶转向速率的传感器和显示操作终端。

从aiS系统的信息采集、网络传输和终端显示处理功能上讲已具备了物联网的基本架构。aiS的组成示意如图1所示。

2“三位一体”内容及具体应用

2.1“三位一体”基本内涵

“三位一体”进出境船舶监管体系是以“3S”框架为技术支撑,即进出境船舶管理系统(m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电子海图显示系统(eCDiS);在此技术基础上,围绕“一个平台、两套制度、三层架构”的总体建设目标,将港务、海事等外部单位进出境船舶数据与海关内部审批数据统一在进出境船舶综合监管平台上管理,并进行实时核对与应证;加上配套的进出境船舶监控中心和建立的相关制度与操作规程,整个体系体现了“科技+人+制度”和谐管理范式。

2.2“三位一体”的船舶监管体系

基于物联网技术将进出境船舶管理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电子海图显示系统整合;结合配套的进出境船舶监控中心和建立的相关制度与操作规程,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海关“三位一体”的船舶监管体系,体系架构图如图2所示。

海关“三位一体”的船舶监管体系,首先由感知识别层的基础信息采集作为基础,通过网络构建层实现进出境船舶信息的安全交换与传输,最后由综合应用层对海量船舶数据进行组织、管理与处理,为海关提供各种风险分析、预警决策等应用。

2.2.1感知识别层

感知层是由数据采集子层,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信息处理子层组成。在此船舶监管体系中,感知层通过aiS基站和接收器获取海上信号范围覆盖内的船舶静态及动态信息,例如速度、经纬度、吃水、mmSi号等船舶基本信息,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在局部范围内进行协同处理,以此来提高信息的精度,降低信息冗余度,最终将船舶信息传入网络层。

2.2.2网络构建层

网络构建层主要关注来自于感知层的经过初步处理的船舶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叠加海事、港务及海关内部的船舶数据并传输到应用层,包括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最终将提供跨网段、跨系统的信息通信及事件管理与流程控制等服务功能,以此来保证整个系统顺畅、高效、安全的信息交互和数据交换处理。

2.2.3综合应用层

综合应用层主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开发和利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要。所以该层作为物联网三层架构集中体现应用环节最关键一层,也是海关“三位一体”船舶监管体系中的核心所在,主要为海关人员提供业务数据传输与处理、功能展示、轨迹回放、预警功能等各种船舶监管相关综合业务服务,其中根据船舶监管的实际需要,提供了11种预警提醒,使监控人员从坐在屏幕前疲于查看星罗棋布的浩瀚数据显示困境中解脱出来。

2.3海关对船舶监管的重点内容

根据船舶各物流环节特征和监管目标,将业务流程设计为船舶进入监管区域到离开监管区域的全过程监控,重点内容如下:

2.3.1船舶抵港

(1)防控船舶进境未申报。应用系统主动监控,实时掌握船舶抵港情况;规范码头经营人船舶作业报备,掌握船舶属性;规范并监控船舶进境申报情况,核实船舶申报的抵港时间和在港位置。

(2)防控船舶在锚地违规过驳。监控锚地除港区拖轮外的船舶挨靠情况,核实相关船舶属性、过驳审批情况,联系缉私海查部门进行海上巡查,及时处置异常情况。

(3)防控擅自移泊。核对船舶移泊记录和申报信息。

2.3.2船舶靠泊作业

结合视频监控手段,防控船舶擅自靠泊、违规装卸货物。一是实时掌握船舶靠泊情况、确定船舶属性,监控进出境船舶是否擅自靠泊非海关监管场所;二是监控集装箱船舶装船作业前是否已收到海关装船指令(集装箱货物全部都卸入海关监管场所,因此卸船环节不需控制);三是监控散杂货船舶装卸是否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结合船舶装卸报备信息,对进口散杂货物不卸入监管场所直接提离、装载出口散杂货物的,核实报关放行情况。

2.3.3船舶离港

一是严格船舶离港手续的办理,采用纸质和电子2种形式签批出口岸手续联系单,实现与海事签发离港证的双信息验核;二是核实驶离船舶是否已办结海关离港手续,对未办结海关手续擅自离港的,立即联系海查部门进行处置。

2.4主要功能及具体应用

基于海关对船舶监管的重点所在,宁波海关成功开发了“宁波海关进出境船舶综合监管系统”,该系统主界面如图3所示。

2.4.1基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动态监管功能

(1)获取实时船舶数据,实现船舶动态监控功能。基于物联网技术,利用原有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功能与电子海图相结合,在北仑、沙湾、虾峙、咸祥、算山、衢山岛、龙王山这7个点新安装aiS接收基站(如图1所示的aiSBaseStation),分别接收宁波口岸近海域内的船舶aiS信号,aiS中心通信服务器接收来自aiS基站的数据,将来自多个基站的数据融合,进行船舶惟一化处理,对数据校验、解码、过滤、缓存,将有用数据送入数据库保存,通过后台系统加工实现船舶位置、轨迹等动态监控功能。

(2)结合视频系统实现综合监管功能。将系统的应用与宁波海关视频监控系统相结合,提高系统应用效能,实现综合监管。在物流监控中心,监控人员实时分析系统中的船舶动态信息和预警信息,并可立刻调用码头、泊位视频信息进行核实;在系统中调用船舶基本信息,在视频系统中监控船舶实时作业情况,互为补充,互相印证。

2.4.2电子海图显示系统(eCDiS)功能

由于原始电子海图没有码头、泊位标识等地域相关信息,通过高精度GpS定位仪来采集码头和泊位的GpS数据,并用专业工具处理后渲染到电子海图中,最终将泊位呈现于统一整合的海图上,方便后续对泊位及停靠在泊位上的船舶进行监管。根据设立的aiS基站接收的船舶信号,实现按比例尺在电子海图上准确绘制标示各码头、泊位位置的功能,结合海关物流监控的实际需要,将船舶监管系统中船舶的申报情况及港务、海事船舶数据进行系统整合,通过加工制作的电子海图以形状不同、颜色变化实时显示船舶吨位、船舶类型、航行状态、经纬度坐标、国籍等基本信息。

2.4.3进出境船舶管理预警、处置功能

(1)整合港务数据,实现船舶属性及船期信息监控功能。与港务部门联网,实时接收港务船期计划表信息,并通过海上移动通信业务标识(maritimemobileServiceidentity,mmSi)标志与aiS系统船舶基本信息叠加,实现正确区分船舶内、外贸标志,正确区分船舶是集装箱船还是散货船,正确显示船舶靠离泊时间、作业计划信息等功能。

(2)叠加海关审批信息,实现自动比对预警功能。将船舶基本信息与该船舶通过船舶监管系统向海关申报的信息结合,在船图上直观展示进境未申报预警、实际进境时间与申报进境时间不符预警、船舶性质未准确报备预警、近距离挨靠预警、未经审批擅自靠泊预警、码头靠泊错误预警、装船指令核对预警、货物报关放行情况核对预警、船舶未按规定路线行驶预警、未经审批擅自驶离预警、未经审批擅自移泊预警等11项预警功能。

(3)与海事系统联网,实现海事信息比对功能。与宁波海事局积极联系,紧密合作,规划和制定双方数据交换标准、交换方式,并根据交换的数据开发后台系统,接收企业向海事申报的船舶预报数据,实现与海事数据的提前比对,结合船舶综合监管系统数据及宁波海事的船舶信息,实现在电子海图上正确显示已向海事申报船舶但未向海关申报的船舶数据,并实时发出预警提醒。

3效益及与VtS对比

3.1监管效益

(1)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等监管资源,系统有效整合物流信息,保障物流监控中心“船舶、舱单、监管场所及海关监管货物”一体联动的业务监管模式的顺利开展,将原先由各个岗位分别掌握的船舶各个作业环节分散的业务管理信息及时验证,综合筛查、提取业务风险点,使业务岗位对出现的监管风险迅速予以核查处置,不但改变了以往人工巡查码头需要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的粗放型做法,而且大幅提高相关监管资源分配的针对性、有效性。

(2)实现进出境船舶和作业的动态、全天候监管,通过接收宁波口岸所有进出境船舶的第一手信息,实现对进出境船舶的主动监管,保障船舶申报率100%。通过实时监控船舶航行轨迹和停泊位置,确保海关监管船舶按指定位置停泊和按指定路线行驶。另外系统还配备视频监控,对所有监管码头、泊位实行24h视频轮巡,实现对所辖区域进出境国际航行船舶和内支线船舶进出港、停靠、移泊、装卸、上下物品和旅客等24h不间断监控。

(3)系统将海关与海事船舶监管进行联动,从源头上促进了宁波口岸大通关的建设;同时,在规范进出境船舶申报和作业要求基础上,实行船公司和船代的差异化管理,更好地运用顺势监管理念,提升船舶进出境通关效率和码头运作效率,实现严密监管与服务的共赢局面。

3.2与海事VtS进行比较

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esseltrafficServices,VtS)根据imo的《VtS指南》定义:是一种增进船舶交通安全,提高交通效率和保护水上环境的设施,其基本功能是掌握水道、港口的船舶交通动态信息,以雷达为主要传感器,以数据处理设备为核心,通过通讯手段传送信息。因此与“三位一体”的船舶监管体系本质在上存在较大区别:“三位一体”的船舶监管体系是在aiS系统的基础上,整合进出境船舶管理系统、电子海图显示系统,结合的船舶申报信息,形成完整的船舶监控数据库(包括码头、泊位),支持数据记录、查询、统计等功能;另外结合港务、海事等船舶状态及内外贸标志,丰富了海关对船舶监管的信息数据库;而且预警信息的提示方式、处置流转功能使系统操作界面更人性化、更符合海关实际业务需要。海事VtS采集信息用雷达与aiS基站相结合方式,在船舶信号中断时仍可对雷达范围覆盖到的船舶信息进行监管,可有效地杜绝违法船舶故意躲避监管人为关掉船舶aiS设备;另外VtS具有双向通话功能,可根据监管实际需要与海上特定船舶进行语音通话。

4展望

“三位一体”的船舶监管体系提高了海关对船舶信息的实时掌控能力,基本实现了对关区内靠泊码头和锚地的船舶动态实时化、可视化的监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仍存在进一步升级整合的空间。为进一步加强进出境船舶管理,实现全过程、动态、主动监管工作目标。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1)拓展移动办公功能。“移动办公”也可称为“3a办公”,即办公人员可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处理与业务相关的任何事情(anything)。通过这种全新的办公模式,将系统预警信息实时发送到关警员手机上,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有效解决一线监管人员人力资源缺乏的矛盾。

(2)加强与外部系统互联互通。着眼“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监管战略,积极探索与口岸联检单位的进出境船舶数据共享和交换合作模式,在确保监管到位的基础,以整合进出境船舶数据源头为抓手,联合制定数据交换(接口)的标准,加强与各联检单位“一单多报”的试点,达到各联检单位船舶数据互联、互通之目的,实现“宁波?舟山港”进出境船舶监管“一盘棋”。

(3)针对aiS船舶进入aiS基站监控盲区后,无法获取船舶aiS动态信息的问题,可以积极探索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兼定位与通信的功能来作为aiS基站覆盖的延伸与盲区的一种补充手段,使得监控区域覆盖陆上aiS基站的盲区以及实现对装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船舶周围指定船舶的监控,杜绝盲区和有效增大船舶动态监控的范围。

5结语

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海关加强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宁波海关基于物联网技术打造“三位一体”船舶监管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海关的监管手段,延伸了海关监管时空,基本满足了海关自身对进出境船舶监管的根本需要,而且加强了与口岸其他监管单位的信息化联合执法配合,为海关系统引入物联网对进出境船舶实施动态监管应用探索出一条新型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夏国洪.人科制协同管理人本、科技和制度的协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庞中联.以实际监管为核心推进海关信息化监管建设[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5):27?28.

[3]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物联网白皮书(2011)[m].北京: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2011.

[4]刘春,吕英龙.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在海事管理中的拓展应用[J].集装箱化,2012(4):27?31.

[5]张晖.我国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标准体系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10):4?7.

[6]张建雄.物联网技术在海关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2012(13):134?137.

[7]汪永军,莫红飞,张勇,等.电子海图系统研究与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2(6):68?69.

[8]史光平.VtS、aiS技术在天津港复式航道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海事,2012(12):24?26.

[9]张黎光,薛建军,章汉清.海事指挥中心与VtS中心运行模式的适用性[J].水运管理,2011(2):35?37.

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区别篇3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银行监管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157-02

一、上海自贸区银行监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自贸区银行业放开措施简介

为支持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发展,国务院、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相继了本部门银行业改革措施,支持自贸区实体经济发展,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

通知中关于银行服务领域的措施主要包括:(1)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外资银行。在条件具备时,适时在试验区内设立有限牌照银行;(2)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允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中的措施主要包括:支持中资银行入区发展;支持区内设立非银行金融公司;支持外资银行入区经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鼓励开展跨境投融资服务;支持区内开展离岸业务;简化准入方式;完善监管服务体系。

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

意见中的措施主要包括: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深化外汇管理改革;监测与管理。

(二)上海自贸区银行监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上海自贸区银行业放开措施会带来更多金融风险

从自贸区现有的银行业监管改革措施来看,未来在自贸区将逐步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等,这些措施一方面会促进自贸区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快中国金融领域改革、深化改革开放,但另一方面境外资金的大量涌入等现象必然会增加自贸区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大银行领域相关风险,增加监管难度,对中国现行的银行监管体制形成冲击。

2.上海自贸区金融混业趋势对现有银行监管体制形成挑战

首批11家获准进入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机构均为工行、中行等国有大型银行及花旗、星展等著名跨国银行,基本上都属于大型金融集团,旗下业务除了银行业外,还涵盖了保险业、证券业、金融租赁业等,业务间交叉趋势明显。上海自贸区关于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的放开措施更是有利于金融机构混业化经营,这对中国现有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形成挑战。

3.上海自贸区有可能会成为银行机构监管套利重灾区

监管套利指的是各种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通过注册地转换、金融产品异地销售等途径,从监管要求较高的市场转移到监管要求较低的市场,从而全部或者部分地规避监管、牟取超额利益的行为。自贸区对银行业的放开措施,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监管相对更宽松,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一些银行机构非法套利,进而危害金融市场的健康环境。

4.跨国银行的涌入对银行监管国际合作需求迫切

可以预见,随着自贸区的逐步发展,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外银行获批进入自贸区,其中多为大型跨国银行。跨国银行进入自贸区一方面能够为自贸区实体经济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使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更加便利。一旦跨国银行发生危机乃至破产,必然会对全球市场带来挑战,自贸区也必然会卷入其中,而中国自贸区现行的银行业监管国际合作机制无法应对相应挑战。

二、国外自贸区银行监管体制借鉴

设立自贸区形式非中国首创,迪拜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自贸区等自贸区早已运行多年,且发展势头良好,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均是拥有健全的银行监管体制,可以成为中国自贸区银行监管体制改革的蓝本。

(一)迪拜国际金融中心银行监管体制

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设立于2004年9月,至今大约有400余家金融机构入驻,金融领域十分发达。迪拜国际金融中心之所以会取得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制度设计,特别是在银行监管体制领域的创新。

DiFC在区域内设立了一个综合性的风险监管机构—迪拜金融服务局(DFSa),主要负责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机构执照授予,及其金融服务活动的持续监管。其监管范围包括资产管理、银行和信贷服务、证券、集体投资基金、商品期货交易、托管和信托服务、伊斯兰金融、保险、一个国际证券交易所以及一个国际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所。同时,该局还负责涉及反洗钱、反恐融资、制裁合规的人员的监督与管理。DFSa的职责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政策和法律制定、授权、识别、监管、执行以及国际合作。

迪拜金融服务局区别于大多数金融监管机构的一项权利是,其能够就相关市场问题制定法规、发展政策以及相应地在其管理下落实有关立法。该等权利使得迪拜金融服务局能够快速有效地对市场的发展以及商业需求做出回应。

(二)新加坡自贸区银行监管体制

新加坡自贸区的银行监管统归于新加坡金管局(maS),它同时拥有中央银行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两大职能,其下设金融监管等六大职能组团。新加坡金管局的金融监管职能由“金融机构监管组团”实施,在该组团下设银行署、保险署等部门,其中银行署为maS最大的部门,员工总数占maS总员工数的1/8。

新加坡自贸区的银行监管有三大特点:一是监管当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二是实行混业经营和合业监管的体制;三是银行业监管注重管监分离和有效协作。

新加坡金管局有其独特的监管理念,表现在:一是maS颁布法规放松流动性管制,允许银行实行自我申报的流动性管理政策,逐步取消银行统一执行的流动性指标;二是专注风险性监管;三是注重银行公司治理及信息披露,督促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

(三)国外自贸区银行监管体制借鉴

通过上述对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和新加坡自贸区的银行监管体制的简要分析,可以发现,现在多数自贸区内的均由统一的监管机构对整体自贸区金融行业进行监管,多采用综合监管模式以适应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另外,监管机构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能针对日新月异的银行业形势变化做出相应的政策规定,值得上海自贸区借鉴。

三、改革上海自贸区银行监管体制

(一)成立独立的金融服务管理局

上海可以借鉴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和新加坡自贸区的作法,设立独立的金融服务管理局,统筹上海自贸区的金融监管工作,现有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下设有财政和金融服务局,但其更多的是起到配合“一行三会”对自贸区进行监管,而不是真正的监管主体,不能够发挥相应的监管作用,无法对业已混业的金融市场起到及时的监管作用。

同时成立独立的金融服务管理局也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体现,人民银行在其支持自贸区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自贸区的宏观审慎监管,在现有分业监管的模式下是无法真正做到宏观审慎监管的,只有通过独立的、综合的金融监管机构才能跨部门,站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自贸区金融市场的宏观审慎监管。

另外之所以要强调金融服务管理局的独立性,是因为如果监管机构不独立,将无法发挥相应的监管作用,只有由央行或国务院直接设立监管机构,才能充分发挥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

(二)从规则性监管转向风险性监管及原则性监管

从监管理念上看,当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种监管模式,分别为风险性监管模式、原则性监管模式和规则性监管模式。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是规则性监管模式,即通过建立体系化的法律法规去规制市场上的金融活动。这种方式虽然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市场风险,但是由于规则的滞后性,一方面局限了市场自由度,很难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规制金融创新,另外一方面也容易产生监管套利行为。

而风险性监管和原则性监管模式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规则性监管的不足。风险性监管是指监管当局根据对银行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确保银行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来鉴别、衡量控制风险的监管方法。原则性监管指的是通过制定监管原则,指导具体监管活动的监管方法。风险性监管和原则性监管更加注重对金融市场的实时把控,能够及时应对金融市场的变化。

因此上海自贸区的相关监管立法应该增加指导性意见、原则性陈述、减少管理性条款和具体指标,赋予被监管机构足够的空间发展自身的管理结构和内控机制。

(三)完善银行业监管的具体方式

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针对上海自贸区的支持措施实施以后,现有的一些银行监管的方式方法诸如现有监测报表、存贷比等量化监管标准肯定无法对自贸区内金融机构适用,探索建立新的银行业监管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监测报表领域,监测报表作为银行业监管机构最重要的监管数据来源,在银行监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索具有上海自贸区特色的监测报表体系显得势在必行,依据中资、外资、合资银行各自具有的特征制定相应的监测报表标准是银行监管者应立即着手的课题。

(四)加强上海自贸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要加强上海自贸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体制,首要的是健全自贸区的法律体制,从法律层面对自贸区银行监管国际合作进行肯定。其次,要多加借鉴国际监管实践和监管经验,将中国现有的风险分析系统和监管指标体系纳入到国际体系当中去。最后,要积极同巴塞尔委员会等银行监管国际组织加强合作,积极参与银行监管国际统一规则的建立,发挥中国应有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金泽.银行业法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陈丽琴.中国银行监管的法律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7).

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区别篇4

一、监区警务网格化管理的内涵

1、基本涵义。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项信息组织和处理方式的革命。监区警务网格化管理,是社会网格化管理的借鉴、迁移和延伸,即以网格警区为基本管理单元,依托信息管理平台,囤警网格,建立起“权责明确、条线清晰、节节相连、分工合作、责任到人、覆盖全面”的值勤模式,实行“定格、定点、定人、定责”,通过强化单元网格的巡查防控,加强值班民警对监区的管理能力,对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反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和解决,从而有效掌控管理区,压降罪犯违规率,提高改造绩效。

2、理论涵义。效能是管理的逻辑起点和现代管理理论的根本特征。监区警务网格化管理,即以警务效能为导向,彰显三项特质:一是职责细化到员。优秀的管理者+无所事事的员工=管理事倍功半。这一公式揭示了“人尽其责,各尽所能”的效能管理真义。按照江苏监狱系统执法标准化的要求,监区现场带班须要1名带班领导,2-4主副班民警,1-2名以上机动班民警。针对每班警力增多,而分工模糊,职责过粗的状况,每个警务网格可设“四大员”(狱情信息员、监管安全员、教育矫治员、劳动管理员),实行“区”“格”划分,“警”“员”挂钩,建立“网格民警职责分工图系”,从顶层设计上保证效能管理到位。二是警力优势互补。配置网格警力,贯彻“能岗匹配,结构互补”的理念,注重年龄、经验、能力、性格、心理特征等因素的有机合成,网格组织具有协调整合工作目标与个人需求关系,发挥“互补聚力增效”的功能。三是运作规范高效。践行现代警务理念,以信息化推动网格化管理,实现值勤流程再造。围绕岗位目标责任制,构建“效能矩阵”:在每个值勤环节上列出责任人,将单元、工序、名称与履职具体内容、要求、目标、责任人合在一起;在现场管理、业务处理、功能协调等方面确定统一规则,实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失职追究制,推动实现工作跟着规范走,责任跟着履职走。

二、监区警务网格化管理的模式

“安全来自监区、效益出自车间”,监区警务网格化管理无疑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践行,其模式要凸显“管区网格化、用警集约化、执法规范化、反应灵敏化、考核信息化”的效能管理特征。

1、网格化设置警区。押犯监区按照生产型和功能型监区,合理设置网格警区。以试点监狱为例,生产型监区按照生产特点、厂房布局和罪犯构成,原则上每条生产线为一个警务网格,每个监区设4-5个警务网格,分别为__监区第x警务网格,每个网格区域60名左右罪犯(不同网格区域罪犯可统一制订不同的标识)。功能型监区按照不同的功能性特点、监管区域和罪犯构成,合理设置警务网格。如后勤监区以罪犯的工种、改造任务和劳动场所作为划分依据,分为菜组、烧制、服务、水电维修、瓦辅、卫生等6个网格警区。遇有监内维修和基建任务,须建立临时网格。

2、集约化配置警力。在试点实验中,每个网格警区按照“1+1+4”配置警力,即:每个“网格”由1名挂钩监区领导、1名网格长、4名网格民警组成,网格民警分别担任狱情信息员、监管安全员、教育矫治员、劳动管理员,“网格四员”在业务上由监区条线专职民警指导。监区在班次安排时,每个网格安排一名民警在班,“四员”相互错开,保证同一班次中“四员”齐备。在带值班时,“四大员”承担当班期间全监区的相应职能,以实现防控“零距离”、管理“全覆盖”、诉求“全响应”。

3、规范化定置职责。按照执法管理标准化、监管安全精细化管理等要求,细化网格内岗位职责、责任制度、岗位规范和工作流程,并将之统一制板上墙、设栏上网,予以明示,使民警形成清晰的时间化、标准化和程序化概念,力求“岗位零隐患,制度零折扣,执法零缺陷,履职零差错”。挂钩监区领导,对警区负直接领导责任,负责调配当班警力,合理布置任务,协调处理值班时各项事务。网格长,专司警区的监管、改造、生产和民警管理工作,由其提出网格内罪犯考核、奖惩建议,提出网格内民警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建议。网格民警,履行带值班职责,严格落实直接管理和“走动式”管理,同时,狱情信息员负责当班信件收发、亲情电话复听监听、视频监控回放、重点人员动态排摸等项工作;监管安全员负责当班监管设施、重点部位、劳动工具使用管理和检查;教育矫治员负责当班罪犯主题教育、矛盾排查化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劳动管理员负责当班生产组织、现场管理、安全生产等项工作。

4、灵敏化处置狱情。根据网格内出现问题的易难、轻重、缓急程度,分别制定处置流程,第一时间介入,迅速妥善解决,避免问题发酵升级。对一般性狱情,网格民警负责现场处理,做好登记记载;对需协调的狱情,网格民警现场受理,并向监区值班领导汇报协调处理;对突发性狱情,网格民警立即报告监区值班领导,监区值班领导组织紧急处理,网格民警现场跟踪;对需审批报告的狱情,网格民警负责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向网格长报告,由网格长报监区领导审批,遇紧急情况,由网格民警直接向监区领导报告审批。

5、信息化明置考核。试点实验中,监狱在内网设立监区警务网格管理信息平台,分为通知通告、每日一记录、每周一汇总、每月一评比等四个栏目,分别按照监狱、党总支部(公司)、监区设定管理进入权限。监区由每日值班领导将当班期间网格内考核情况录入系统,主要有:网格民警履职及分管工作完成情况,各网格警戒设施与劳动工具检查情况,重点人头及内控对象表现情况,罪犯改造秩序情况,个别教育及心理矫治情况,及时排查出的隐患问题情况,生产进度及产品质量完成情况,被监狱或督察组查到的问题或通报表扬情况,视频督查检查情况等。监区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对所属网格的具体考核办法,监管安全方面参照监狱4a等级评估考核办法,生产劳动参照公司生产管理办法,对民警及时兑现考核,各监区每月对所属网格进行排序考核,监狱则常态化开展“复线”督查考核。监狱根据考核结果,对网格动态性划分等级,科学规范地兑现绩效考核,以此警示和激励网格单元深化整改,推进工作,并且考核结果与每月值勤标兵评比挂钩,每年开展评比表彰优秀网格、优秀网格长活动,优先提拔担任网格长的科级后备人才。

三、监区警务网格化管理的实证

在“建设现代监狱、推动领先发展、服务两个率先”的进程中,将网格警区作为监狱管理的最基本单元,从根本处强化效能导向,对深化现代警务改革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验证明,网格化警务管理较之粗放型监区警务模式,更能体现“集约、规范、精细、效率”的效能管理原则。

一是由单兵值勤向协同值勤转变。在同等警力状况下,传统监区警务模式中的民警各自为战,分工不清,职责交叉,效率低下;而网格化警务模式,则有效地整合了警力资源,横向取长补短,“四员”联勤配合,纵向条线分工,“四员”各司其职,实现了警务效能的叠加增长。网格化警务的协同优势在于警、格、区“同心运转”,围绕监区的工作目标,层层分解下达到网格、网格民警,作为网格民警不能孤立地履行包干、包教、包管理的职责,要有“一盘棋”思想,还得依靠挂钩监区领导、网格长和同班次其他网格民警的支持、配合,使个体履职与网格、监区的运行节奏合拍,岗位目标与整体目标相一致。

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区别篇5

关键词:视频联动;港航船闸;控制联动;越线报警

船闸工程项目由很多系统组成,主要包括有计算机监控系统、视频监视系统、越线报警系统、网络广播系统、供配电系统和船闸收费系统等。目前已建大部分系统都是分开独立管理,由于系统较多,分散会给运行管理带来不便、尤其对船闸安全运行带来极大不利,只有将各个子系统进行融合统一、联合工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为船闸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保障。

一、船闸视频与控制智能联动装置

随着监控技术的发展和船闸自身安全管理的需要,船闸每个闸首都安装了十几个乃至数十个监控摄像头,目前船闸通过多个宫格的方式将多个摄像头的画面显示在电脑或者大屏幕同一监视器上,供船闸运行调度人员监控船闸运行情况。然而,在船闸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船闸运行调度人员需要根据船闸运行的八个步骤,在某一时间段内重点关注部分宫格的视频画面,面对多角度多画面的监视器,工作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需要重点关注的画面且持续关注一段时间,频繁切换更是容易导致视觉疲劳。船闸集中控制模式下,操作人员既要按照船闸操作工艺流程开关闸门阀门,又要调用不同视频图像确认其操作安全性,两者之间频繁切换,十分繁琐,容易产生误操作,效率较低。目前大部分船闸使用的视频与控制联动系统采用的旧版方案,只能在现地机房现地进行查看,需要靠人工干预操作,且使用过程中存在卡顿现象,效果不好。针对上述船闸在船舶过闸靠泊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船闸视频与控制联动改造工程来解决。船闸视频与控制智能联动装置集控,通过采集航道交通控制系统的运行控制指令自动调用运行区域的相关摄像机视频监控信号,可使在集控中心使运行人员迅速观察到运行设备及运行现场的视频,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现场的运行情况,及时确保通航系统的设备安全可靠,船舶顺利过闸。为保证网络安全性,将控制系统与视频系统在网络层面完全隔离,联动装置直接读取pLC的信号,不再与控制系统交换机连接。将视频系统与控制系统在网络上硬隔离。同时,为保证今后船闸控制系统/视频系统调整时,尽量减少视频与控制系统联动设备的调整工作量,要求联动装置配置文件,设置操作界面,直接设置ip等参数,操作更简单、易懂,维护更方便。

(一)智能联动装置主要功能

在船闸控制中心配置一套视频与控制智能联动装置,用于放闸运行人员对现场运行设备进行监控。通过将视频系统的数据和控制系统的数据进行实时联动,满足在船闸运行全过程中对不同的重点区域的重点查看的需要。其主要用来连接控制系统与视频系统,通过将控制系统中获取的关键运行数据,经过分析决策后提供给视频系统使用,从而使视频系统侧的软件发挥作用,起到了桥梁的作用。1.计算机监控系统对被监视设备进行操作时,视频监视系统摄像机能自动转向并显示画面,并能对重要部位设置实时监视功能,以判断设备运转是否正常、了解现场动态。系统主要能实现两点功能。一是在船闸运行的特定步骤筛选重要视频画面并放大显示,二是在船闸运行到下一个步骤时,重点画面能够自动进行切换。2.视频监视系统具有与自动报警联动功能,能依据计算机监控系统中重要设备的事故故障信号等有关报警信息,自动推出事故区域关联摄像机的全屏报警画面。

(二)智能联动装置实现方式

智能联动装置获取设备运行状态通过独立的装置处理器,能够通过网络modbus协议、opc协议等其他协议进行互相通信,共享船闸控制系统内监控系统内的操作数据,而不影响船闸的正常运行。通过分析总线数据包和预设的参数,处理器智能的识别当前操作进展的情况,并透过tCp/ip协议与监控终端通信,进行相应动作。视频与控制联动系统终端软件根据预先与船闸相关人员的沟通,确定船闸的监控重点和顺序。可以在收到联动设备发出的动作信号后,切换视频,控制监控区域放大显示等操作,避免了人工干预,提高监控效率。软件同时接收船闸上的多路监控视频流,压缩后以宫格的形式显示在界面右侧,操作人员同样可以方便的操作该软件,自主切换、放大任意一路监控视频,有效提高监控设备的使用效率。

(三)智能联动装置系统主要功能

船只在进闸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要点画面一般由2-3个视频画面组成,需要对闸门附近船闸运行状态进行监视,且每个画面均以文字形式告知管理人员注意的内容,并且提示下一步船闸动作,闸室外船只全部进入完毕后,即船只全部进闸后,操作人员进行通过视频监视确认无误后,远程操作闸门,使闸门开始关闭,此时重点画面立刻切换成了新的需要关注的区域图像。智能联动装置系统主要功能包括:1.视频与控制智能联动软件是基于多任务、多平台、实时性好、开放性好的集成软件包。标准画面和用户组态画面均为汉化系统。2.显示功能:可根据需要自定义视频监控画面,包括监控画面的大小,监控画面的对象,视频监控的画面分割等,如根据现场开关闸门的控制信号或事故故障信号自动切换至预先设定好的切换画面,画面既可以为全屏显示,也可以为四分屏、五分屏等任意分屏设置画面且软件正常运行过程中CpU占用率不超过50%。画面自动推送与切换过程中响应速度不超过1秒。3.通讯功能:视频与控制智能联动软件内嵌了多家pLC产品的多种硬件驱动程序,可以与多家pLC产品进行通讯,读取pLC的相关信号。同时视频与控制智能联动软件也可与海康等品牌的摄像机进行通讯,调取现场的摄像机视频信号。4.安全功能:通过用户认证系统,可防止外来的非法用户接入,对内网用户进行统一的用户账户管理、行为管理的等一系列安全措施,保障网络安全可靠的运行;系统分别设定操作员和系统管理员的权限。在运行环境下,可屏蔽操作系统中所有热键,从而锁定系统自由进出。系统受电后自动恢复运行状态。操作员级别的用户只能对系统进行监视,而系统管理员可退出系统并对软件内的相关参数进行重新设定。5.自恢复功能:现场视频信号丢失再恢复后,监视画面上的视频信号可自动进行恢复,无需人为干预。

二、船闸越线报警系统

船闸作为重要的水运通航设施,保障其安全运行尤为重要。在闸室靠近闸门的位置附近应有一条安全警戒线。船只越过安全警戒线可能对船闸运行工况产生安全隐患,尤其离闸门越近、发生不安全事件可能性越大。在船闸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3方面问题,即目前船闸安全警戒线大多仅仅依靠界限灯和标识线,船舶在运行中无法有效识别;船舶距离闸门过近,在水流波动较大时容易出现碰撞闸门的情况;船舶重载下行,在泄水时会出现搁浅闸台的情况。其中,为了避免泄水时因船舶在闸台违规停留导致船舶倾翻事故发生,需要在危险时间内对船舶的违规停留行为进行检测、防止船舶故意长时间停留。另一方面,由于船闸运行过程中,水位差变动大,且部分船舶外轮廓高度超限.极易造成船舶高度超限部位与船闸设施发生碰擦,既造成了船闸设施的损坏,也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此项目同时考虑对船舶超高情况进行检测和报警、提前对船舶运行要求进行提醒。

(一)越线检测难点

1.当前主要越线检测还是人工巡视。人工巡视存在易疲劳,物理标识不易看清,精确度不高,效率低等缺点。2.而采用电气控制手段自动检测难点主要有:复杂天气影响:闸室环境是室外露天的非标准工况,受四季天气情况影响,如雨、雾、雪等因素干扰检测仪表仪器;随机干扰源多:如飞鸟、水面漂浮物、波浪等反射,其中飞鸟、漂浮物等具有随机、不重复的特点;水位实时变化:在调度过程中,船舶高度会随着水位变化而变化,检测部位要随水位变动而变动。

(二)船闸越线报警系统原理

为克服检测难点,设计采用激光和视频结合的检测手段检测船舶越线。激光检测通过二维激光扫描、接收,依据空间距离,对闸台上违停的船舶进行检测报警。视频检测通过视频分析技术,对划定区域内的船舶进行智能识别,并实时报警。两种检测方式特点为:激光检测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能应对各种复杂天气;视频检测正常情况下精度高,但易受天气影响。二者结合,可增加系统可靠性,准确判别船舶是否越线,为船闸管理人员提供操作依据和前提条件。将闸室区域分为正常区域、安全警戒线、缓冲区域与危险区域。其中,安全警戒线为缓冲区域前方设定的警戒线,利用激光扫描仪,实时检测船舶越线行为,为防撞系统提供智能预警功能;缓冲区域为危险区域前方设定的虚拟区域,为违规闯入船舶的管理提供缓冲时间;危险区域为闸门附近设定的虚拟区域,如闸台位置、闸门位置,在危险时间窗口内,该区域禁止船舶进入。采用“激光越线检测+视频辅助验证分析”的复合检测方式,完成对潜在船舶危险行为的智能预警。首先,通过激光扫描仪,对越过安全警戒线的船舶进行检测,为闸室防撞系统提供智能预警,充分保障闸室安全稳定运行。其次,将控制系统与防撞报警装置进行联动,对目标船舶进行重点监控。当激光扫描仪检测到有船舶越过警戒线,监控中心与闸室警戒灯将自动报警,并通过广播、显示屏信息等方式,提醒该船只立刻停船。同时,监控中心会向闸口值班员发出警戒信息,值班员利用缓冲区域提供的时间现场指挥该船只停船,并自动调用监控摄像机进行拍摄取证。基于红外功能的视频辅助分析与联动确认,利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对视频监控抓拍的船舶图片进行特征智能识别,为船闸防撞提供辅助预警功能。当闸室出现警情时,防撞预警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实施联动,监控中心能够自动将警情区域的监控画面切换至大屏主画面,以便进行最后的警情确认。对于异常状况,视频可以自动保存、自动播放。

三、总结

视频联动在港航船闸得到试点创新应用,船闸视频监视系统和计算机监控系统两个系统之间通过数据指令的交互,实现了闸门运行监视和闸门视频同时在大屏上监视、方便了操作人员监视、提高了系统运行安全性、可靠性。船闸越线报警系统将闸室区域分为正常区域、安全警戒线、缓冲区域与危险区域,闸室防撞系统提供智能预警,充分保障闸室安全稳定运行。将控制系统与防撞报警装置进行联动,对目标船舶进行重点监控。船闸越线报警系统为船闸管理人员提供操作依据和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彭湖.视频监控与消防的联动方法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山东工业技术,2020.

[2]张荣森.浅谈智能化视频联动微机五防系统方案[J].科技创新导报,2016.

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区别篇6

【关键词】RFiD;智能监狱;安全管理

1.引言

随着刑事犯罪增加,犯人数量激增的态势,犯罪的类型和罪犯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罪犯也变得越来越阴险狡诈,这给传统的监狱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压力。犯人暴狱、逃跑、闹事等安全隐患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对监狱工作人员和执勤人员人身安全以及秩序的稳定造成巨大威胁。

本文提出的RFiD智能监狱管理系统可使管理人员实时监控犯人动向,掌控各监区在押犯人详细信息及数目,能有效的防止在押犯人暴狱、脱逃、闹事,减小安全隐患发生的几率,秘密监视高危犯人,实时跟踪和追查闹事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的保障工作人员和犯人的人身安全。另外,系统还能实时清点指定区域犯人和掌握执勤干警信息,大大减轻监狱管理人员负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定位犯人及执勤干警的所在位置,从而有效提高监狱管理水平。

2.RFiD技术概述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使用射频电子设备发射射频信号,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来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并且可以将新的信息写入目标对象的标识设备。RFiD的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自动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RFiD电子标签具有多种特点,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可重复使用、支持多次读写、唯一标识号移动识别,无线定位跟踪管理。RFiD技术通过结合通信技术、互联网使用,可实现跟踪全球范围内物品和信息共享。在交通物流、火车调度以及军事、建筑等方面的应用,可大幅度提高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成本。

2.1RFiD系统组成

典型的RFiD应用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中间件组成:

电子标签:也称作射频标签、应答器或数据载体,组成包括耦合元件和芯片。每个电子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高容量电子标签有用户可写入的存储空间,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读写器向电子标签发射无线电射频信号,电子标签获得能量,然后将储存的信息及数据发送给读写器。

读写器:也被称为阅读器、接收器。读写器通过一个或多个天线传送射频能量,电子标签的天线接收这些能量,并返回无线电射频信号,即电子标签数据,经相应处理后获取电子标签数据信息。

中间件:是在读写器和主机之间运行的一组软件,它是在标签和读写器上运行的RFiD系统软件和在主机上运行的应用软件之间的桥梁。

2.2RFiD技术特点

目前,RFiD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并且朝着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和其他技术相比,RFiD技术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安全性高:可对RFiD系统中标签进行反复擦写加密,并且可以防止信息的泄露;

(2)可无线识别:能够远距离无线定位识别标签,并获取相关信息数据,无需工作人员在恶劣环境中工作;

(3)存储数据容量大:与传统条形码技术相比,RFiD标签有良好的扩展性,能提高数据存储量,96位的RFiD标签可以提供数十亿个物品的识别能力;

(4)具有穿透性:标签若被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半透明的材质包裹

的话,也可以进行穿透性通信。如果是金属材质,则需进行特殊处理。

3.RFiD智能监狱管理系统设计

3.1RFiD智能监狱管理系统工作原理

由于监狱的环境特殊,因此本论文研究的RFiD智能监狱管理系统使用有源电子硬件设备,设备由三部分组成,包括读写器、激活器和有源电子标签。这三部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实现定位追踪监控功能。具体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激活器和读写器分别被安装在预定位置。读写器读写范围比较大,激活器激活范围比较小。当带有电子标签的犯人进入激活器的激活范围时,电子标签受到激活后向读写器发送一个信号,读写器经过信号处理,就能识别出电子标签中所储存的犯人信息和资料。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每一个激活器和读写器都分别含有一个固定的iD号和ip地址,激活器和读写器根据监狱具体环境安装在各个地方。当佩戴有电子标签的犯人或其它物件进入激活器的激活范围时,电子标签就会接收到能量被激活,并向读写器发送信息,包括激活器的iD号。当读写器收到此信号后经过中间件传送到后台网络服务器,结合读写器的ip地址、激活器iD号和电子标签iD号,经过相应的数据处理,根据监狱模拟电子地图,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并掌握在某一时间犯人或物件在哪个地方,实现对犯人和物件的实时定位追踪监控。

3.2RFiD监狱管理系统网络连接图

激活器含有收发天线,不需要与局域网相连接,接通电源就可以工作。电子标签佩戴在犯人或其它物件上,标签内含有电池,也不需要连接网络。接收器及读写器,通过以太网及RFiD中间件与后台网络服务器相连接。

RFiD智能监狱管理系统的网络连接图如图2所示:

主要的追踪定位监控功能处理流程图

接收器接收到电子标签返回的数据信息,并通过以太网和中间件传输到后台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对数据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后,将记录存储到数据服务器,并将分析处理结果发送给各个监控工作站,工作人员就能对犯人和物件进行实施监控。

3.3RFiD监狱管理系统事件处理流程

RFiD智能监狱管理系统主要的追踪定位监控功能处理流程图如图3所示。

接收器收到电子标签中数据信息后,在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中查找相关人员记录,如果没有相关人员记录,就发出警报,并开启现场视频监控;如果有相关人员记录,就查看是否有访问权限,若没有权限就发出警报,并开启现场视频监控,若有权限也可以在现场平面图上显示相关人员位置,并进行视频监控。

3.4RFiD智能监狱管理系统功能说明

系统主要对相关人员和物件进行实时定位和监控,主要功能包括人员及物件的实时定位、资料管理、历史记录查询、视频监控等。具体功能说明如下:

(1)实时定位功能

①追踪定位

根据接收到的ip地址和iD号,能够追踪定位到相关人员在哪个区域。并将定位信息显示在监狱模拟电子地图上。不同的人和物件用不同的标识显示在地图上,点击显示标识就能查看相关信息和资料。

②出入控制

使用专门的读写器控制监狱大门,相关人员佩戴电子标签,只有被授权人员才能被识别并进出入大门。

③非法进入报警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只有获得相关权限才能进入相关的区域。如果未经授权而进入非法区域将触动非法进入警报,工作人员便能及时对事件进行处理。

④防拆卸破坏报警腕表

有源电子标签做成腕表形式佩戴在犯人手腕,体积小、重量轻,当电子标签腕表遭到非法破坏和拆卸时将发出报警信号。

(2)资料管理功能

每一个电子标签都有唯一的标识码,电子标签中记载着相关人员的各种信息,包括人员的姓名,年龄等资料。如果是犯人,还会包括犯人的危险程度,属于哪个监区以及犯罪类型等信息;如果是工作人员,就会含有人员工作职业,部门级别等信息。此外还可以为相关人员设置访问权限,并且可以在后台网络显示器上对人员资料信息进行改写和统一操作管理。犯人的表现,身体状况,以及消费记录等信息也可以写入标签进行管理。

(3)历史记录查询功能

通过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和相关软件,在终端输入要查询的信息,就可以查看相关人员和物件在以前某个时间的位置、状态等信息,进行历史记录的查询。

(4)视频监控功能

视频监控采取触发式和手动相结合的方式。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或有未经授权人员进出非法监控区域时,视频监控功能被触发打开。此外,如果想要查看某个犯人在哪个区域,以及在做什么,可以随时调出监控区域视频进行查看。手动式和触发式相结合的视频监控,既可以有效实现视频监控功能,又可以提高突发事件处理效率。

(5)兼容其他技术

系统能够与其它相关技术结合使用,如指纹识别,语音监控及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4.结束语

随着犯罪类型的的多样化以及罪犯的激增,传统监狱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研发RFiD智能监狱管理系统成必然趋势。本系统能实现智能监控管理、实时定位跟踪、犯人资料管理、历史记录查询、视频监控、越界报警等功能,对提高监狱管理水平有着重大意义。它可以降低在押犯人逃跑,暴狱以及闹事的几率,大幅度提升监狱内部管理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减轻监狱管理人员负担和执勤人员压力,最大限度的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系统还可以与其它相关技术相接轨,比如与视频语音监控,脸型识别等技术相结合使用。另外,也可与指纹识别等安防监控系统相整合,扩展整个监狱监控管理系统功能,全面提高系统监控安全性。虽然目前RFiD技术成本比较高,在我国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但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的不断推广,其应用成本也越来越低,RFiD智能监狱管理系统也将会受到极大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品秀,任守华,等.RFiD技术在监狱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科研发展,2010.

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区别篇7

关键词:修井作业现场;3G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安全管理

1系统构成和功能

1.1系统网络结构系统3G视频监控网络结构见图1。

油井现场安装两台摄像机和一台3G视频服务器,对所监视区域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视录像,并将录像保存在现场视频服务器的内置硬盘上,可以根据指令实时通过3G网络提供视频转发服务。由于目前3G网路的通讯资费还比较高,如果24小时不断的将视频转发到后台服务器上费用将相当高,并且将对3G网络造成相当大的负担,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我们可以采取24小时在线,定时或不定时地根据需要对现场进行视频监视,其它时间只进行现场录像保存不需要进行传输,遇到问题可远程调传录像或现场取回硬盘进行视频回放。

1.2视频监控功能提供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基于B/S结构的视频监控管理系统软件,使用便捷,监控电脑不用安装任何软件,采油厂、采油厂下属各作业大队、作业大队下属各采油作业队通过weB方式,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对各级机构的检查工作。监控系统灵活的画面切换,支持电子地图功能,支持对云台进行变焦、控制、预置位置等操作,支持视频轮巡,实现图像抓拍、录像、回放、报警和报警功能联动;多样化存储机制,支持本地、服务器、设备端的存储,方便各级管理单位结合实际环境进行设置,确保历史视频录像文件完整、安全的存储,方便各级单位的监控人员随时对某一个场景视频录像进行回放,作为事件处理的有力证据;高图像质量,采用最新的视频编解码器和自适应高性能流媒体服务器设备,融合多种新型专利技术,图像流畅、画质清晰,实时性好,独特变码流技术能根据网络环境实时弹性调整数据流量;灵活的用户管理,根据三级管理架构,可以快速的进行权限复制,通过权限细分模式可将操作控制权限延伸到前端设备,灵活的权限组合策略使应用更加方便快捷。

1.3监控等级该结构按照监控等级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监控级别为作业队,每个作业队可以对自己辖区内的视频进行监控。通过作业队内局域网连上视频服务器,然后通过internet或专网将视频传给系统应用服务器。第二监控级别为采油厂各作业大队,通过internet或专网对自己辖区内的所有作业队进行监控。第三监控级别为采油厂,通过internet或专网管理局可以对该系统内所有作业队进行监控。

2硬件与安装位置及监控对象

2.1硬件3G网络摄像机可选防爆半球网络摄像机、隔爆一体化万向摄像机等。采用高性能、SoC芯片进行音视频采集、压缩、传输于一体的嵌入式网络编码设备,结合标准的H.264编码算法,能实现很好的清晰度与网络传输的流畅性。

2.2安装位置及监控对象①第一台摄像机安装在作业井架的前方修井机驾驶室上面,可对修井井口、游动滑车的工作情况、人员操作情况进行监控。②第二台摄像机安装在作业值班房上,可对修井机、油管摆放区、井控放空管汇区的工作情况、人员活动情况进行监控。

2.3系统监控管理权限①第一级管理。第一级管理为作业队,可以对本队进行视频监控和管理。②第二级管理。第二级管理为采油厂下属作业大队,可以对下属作业队进行视频监控管理。③第三级管理。第三级管理为采油厂,可以对本系统作业大队下属各作业队进行视频监控管理。

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区别篇8

关键词:城市治安监控系统产品选型

l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越来越快,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主要的大、中城市里,伴随着大量的流动人口的涌入,城市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就业与容纳能力的限制,贫富差异的加剧等各类社会矛盾的不断上升,造成各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城市交通、社会治安、人口管理、流行病控制和重点区域的防范、处置紧急突发事件等大量的新的城市管理问题,原有的城市管理办法已落后,必须采用新的方法对城市化的进程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管理,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已成为城市化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创建平安城市,营造安全环境”是每一个城市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加强公共社会安全防范是国家和公安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为了强化治安管理,防范和追述重大事件的发生,公安部推行了创建21个“平安城市”试点工作,标志着全国性的提高城市治安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安全的重要议题之一。雅典奥运会上十多亿欧元安全费用的支出,更说明了社会安全已进入一个高科技、新产品的应用时期。采用高科技手段增加警力,已成为城市管理者和公安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

2国外城市监控的状况

目前,国外在城市道路、治安、公共社区、海、空、港大型公共建筑等城市监控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并且还在不断的将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应用到城市监控中。据报道,在美国的“战区观察”计划里,美国城市监控系统能拍下外国任一司机的脸,这项计划利用高科技计算机技术,可以自动识别被监督车辆的型号、颜色、形状和牌照,利用城市监督系统的计算机和摄像机可以追踪、记录和分析某些外国城市中任何一辆汽车的活动,甚至能够比较和辨别恐怖活动,现场附近曾出现过的车辆。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希腊政府采用最新的视频监控设备和技术,形成陆、空一体的视频采集和巡视方法,除上千台视频摄像机、探头和传感器之外,直升机和飞艇也在各自的区域进行实时视频采集,利用移动的视频监视控制中心(车载系统)来接收和传输奥运场馆和四周的监控图像,另外,计划中还采用了C4i系统集中监控和处理来自红外摄像机、警车、直升机、装载传感器的小型飞艇、巡逻艇和移动指挥中心获取的雅典每个角落的视听信息,统一协调和指挥雅典奥运的安全和交通状况,海、陆、空都在它的掌控中。雅典城内的公共场所几乎都安装了带语言识别软件的高科技摄像系统,形成一张巨大的监控网,随时分析捕捉到的每一个动作和声音。该软件能判断出通讯记录中存在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威胁力等级,可以迅速区分出漏气车轮驶过的声音、汽车炸胎声、炸弹爆破声或枪声,并立即报告给C4i安全系统。除了希腊语和英语外,该软件还适用于阿拉伯语、波斯语以及欧洲其它几种主要语言。而在英国,有多达250万套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平均一位伦敦市民每天要被拍摄300次之多。

3我国城市监控的状况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城市治安管理应用安防监控技术起步较晚,我国安全防范产业和产品的发展比国外监控技术发展较快的国家延迟了近20年,虽然在一些重点防范区域,如银行、车站等采用视频监控技术进行区域防范,但是范围非常有限,另外,城市的交通、治安、流动人口以及社会突发事件也都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我国大规模的城市监控应用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主要用于大城市交通管理和大型公共设施上,如“电子眼”警察和路口车流量的监视、体育场馆的人流量的监视等的应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流动人口较大的城市和南方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中,由于社会治安状况的逐渐复杂化,电子监控一条街、监控社区以及大型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等项目相继出现,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以视频监控为主体,综合城市(来自交通、城管、卫生、安全、气象等)各个方面信息形成管理系统的城市监控体系正逐步走向成熟。2010年以前,上海将安装20多万个监控摄像头,全面建立起社会防控体系,杭州、武汉、青岛等城市也都推出了自己的城市管理系统。

4创建平安城市的意义

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产物,良好的城市治安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进人2l世纪,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逐渐暴露出我国的城市由于发展规划滞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流动人口增加、交通设施落后、治安状况恶化、水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等,特别是城市社会治安的问题,是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定生活的重要问题,也是城市公众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在全国进行试点的21个“平安城市”的创建工作中,为了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和科技强警,改善社会治安状况,用科技手段加强警力,提高公安部门的快速反映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系统就成为对各种事故、案件进行快速处理,打造“平安城市”的必行之路。

建设“平安城市”意味着城市的功能向信息化社会转变。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市区建筑面积的日益扩大,城市机构的大量涌现,这对现有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会产生一定的阻力,同时为城市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目前,信息消费已经逐渐成为市民日常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增加意味着信息消费的增加,将有利于通信、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城市信息化的进程;合理的视频监控设备的设置和采用推动了电子产品的开发和普及,能够使城市管理部门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对城市突发事件有了应急的反应能力和提供事后追述和分析的数据、资料。

5城市监控系统的组成

5.1城市监控系统按照功能划分

交通管理:包括城市主要干道交通状况监视、交叉路口“电子警察”管理、关口、收费站等信息采集。

治安状况:包括城市公共区域、社区治安防范、金融商业楼宇、商业街面巡视以及重点区域防范等。

城市信息:包括城市管理、卫生防疫、水源、排污口监视、大型公用设施等。

5.2按照使用设备划分

前端系统:主要是完成图像和语音的拾取,主要设备包括智能一体化高速球机、室内外普通摄像机、镜头和云台、防护罩、重要场所的音频信号采集装置和其他传感器等。

传输系统:主要是完成整个系统的数据传输,包括控制信号和视频、音频信号等,传输方式按照系统要求可以采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以及无线传送方式,即可以采用专线传送,也可以租用电信通道传送,也可以采用模拟传送方式和数字传送方式。

控制系统:控制监控系统具有显示、录像、查找回放等功能,可进行数据的归纳、远传和集成,控制系统可以分为模拟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两大类。

集成系统:主要是以大型数据库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前端采集的信息(包括其他各个子系统的信息)与数据库信息相结合,进行归纳和综合分析,并提供给城市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和管理。超级秘书网

6城市监控系统设备的选择

考虑城市监控系统的特殊环境,其设备的选择要考虑几个重要的因素:产品的质量和在不同环境下使用的稳定性;设备更换元件和备品备件的方便性;厂商对售后服务的及时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软件的安全性;综合运用上述几个条件,是形成一个功能齐全、品质优良、性能稳定的城市监控系统的基本保证。

6.1摄像机

目前我们使用的摄像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黑白摄像机;

(2)彩色摄像机;

(3)日夜型彩色转黑白;

(4)一体化摄像机;

(5)智能化球型摄像机(高速球)。

6.2摄像机与环境

按照摄像机的工作特性,不同的监控区域和场所,设备应该有所不同,如:

(1)在关口、收费卡口、红绿灯路口等交通监控区域,要求能抓拍到行使中的汽车车牌,必须选择具有高速快门带抓拍功能的摄像机;考虑到晚上光线较暗时监控交通违章现象,摄像机还应具有超低照度、高灵敏度调整功能;为克服强光的影响,摄像机还应具有很好的聚光功能。具备上述功能的设备在高速公路、道路监控等交通领域广泛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2)对大型公共设施和区域、旅游区、大型居民区、主要街道等大范围监控,要求对监控区域内细节作局部放大,应该选择智能化高速球机、一体化摄像机。深圳艾立克推出的高速球机系列,具有一次性快速聚焦功能、高放大倍数、精确跟踪和定位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以上场所;

(3)在码头、海关、边防、油库及粮库等部级重要场所,要求摄像机具有星光级照度,能捕获高清晰图像。为此,应该采用高灵敏度、高解像度及超低照度多功能数码黑白摄像机;

(4)按照不同的环境要求还应该考虑防水、防尘、防爆等场所的特殊需求。

7城市视频监控的发展

7.1多媒体管理系统

城市视频监控系统正在经历从模拟到数字直至支持ip网络传输的发展过程。目前,前端设备功能比较单一,管理系统的综合能力相对简单,难以完成目前监控网络的不断扩大及日益复杂的功能需求。利用数字网络多媒体技术形成的监控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其特点及优势主要体现在多媒体应用中的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规模组网能力方面。

7.2网络化管理

过去的监控网络通常是各个行业在局部地区各自成系统,然而现在的监控需求已发展为广域的行业联网。网络规模越来越大,大规模的信息共享方式促使以前的监控系统向网络多媒体监控管理平台发展,并且采用分级式管理控制方式,从而具有权限分级、信息传送渠道条理清晰等特点。

7.3与城市信息系统结合

网络多媒体监控管理平台将地理信息系统、气象预报系统进行结合,能够为广大居民提供综合的出行条件和城市状况。

7.4信息转发/存储

经过压缩编码处理的视、音频信息,仍然占用较大的传输带宽及存储空间。采用分布式的信息转发和存储方式,在ip网络上进行虚拟矩阵控制,从而极大提高了网络带宽利用率,减少了硬件存储设备的投入。

7.5报警联动

与城市交通、环境监控系统联动,在前端发现情况的位置提出告警信息,并将报警信息及时转发相关部门,给出位置、声音、图像以及发送短信和电话呼叫等,加快应急反映速度。

8智能化和移动监控

随着视频监控系统的日益成熟,城市监控体系逐渐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典型的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功能的包括如下:

(1)在公共社会安全领域相关的安防联动功能。如各种安防传感器、控制器、音视频录像、监控报警之间的互动。功能型软件的开发,使设置方式方便灵活,在监控软件上定义各种相关联动;

(2)图像对比和分析功能。在定义的敏感区域进行动态分析,并提供针对视频录像进行目标跟踪和报警的联动功能。

(3)自动识别功能。在预先设置的功能中,对于视频图像中的目标图像,需在音频中识别的特定声音,以及车牌识别和各种行业的目标识别功能。

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区别篇9

关键词:自动化监测系统自然保护区app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X84;tp3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洪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泊,200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也是部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由于围湖造田、过度捕捞导致水面缩小、水质下降、水草濒临枯竭、鸟类和鱼类资源急剧减少。20世纪50年代,洪湖面积达760km,现在湖泊面积锐减到348km,平均水深只有1.35m,湿地保护行动刻不容缓。

2014年12月,洪湖成功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一份荣耀也是责任,部级自然保护区对洪湖湿地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自然保护区内生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已为大势所趋。因此,建立完善的保护区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时掌握环境质量,指导保护区内生态保护、科学养殖、旅游开发等项目的顺利进行。科学有效的环境质量检测体系能促进生态保护与利用更好地结合。

1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系统

1.1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功能

监测系统自动化包括数据采集传输自动化和资料整理分析、安全管理自动化。自动化的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监测项目的自动、连续监测,实时动态地将数据传递给在线监测系统平台。同时,监测系统平台能对采集数据进行科学化分析、计算、图表显示,还能将各种数据储存在磁盘上,建立数据库。当监测仪器发生故障时,可实现自动报警功能,提醒用户并告知故障原因,对于监测项目数据异常或超标自动报警,实现预警预报功能,防患于未然。

1.2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自动监测系统采用分散采集、集中管理结构,在湿地区域设置若干个连续监测仪器的子监测站,它们由一个中心站控制,这些监测站点随时对区域内各监测项目进行自动化连续监测,形成一个连续自动化监测系统。子站备有采水设备,监测仪器,微型计算机及无线电台。其任务是连续化自动监测,并将数据作必要处理;接收中心站指令;将监测数据做短时间储存,并按中心站的调令,通过无线电传递给中心站。中心站设有功能齐全的计算机系统和无线电台,其主要任务是向各子站发送工作指令,管理子站工作,定时收集存储子站数据。

自动监测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一般不需要人为参与,各子监测站点在电脑的控制下进行自动监测。其工作系统由信息采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服务系统组成。

1.3监测数据的调用

中心站能自动采集各类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并把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子站数据传到中心站后,由中心站分析、处理并建立数据库以便有效管理。另外,为保证数据的安全,中心站系统具有数据备份功能。

有效数据通过app内置程序进行处理,并以更为直观的数字及图片形式输出,该内置程序对于特征监测数据可进行智能化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app用户可通过客户端可及时了解洪湖湿地环境现状并得到建议。

相关工作人员可对监测数据进行查询、修改、统计等操作,对异常数据及故障显示和报警进行及时处理。环保及相关部门可通过程序管理系统调用中心站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1.4系统质量保证与管理

自动监测的核心是监测仪器,为保证检测仪器量值溯源和与常规监测结果的可比性,仪器的检测方法应采用我国国家标准方法、行业标准方法或国际等效分析方法。为保证测量精度,选择监测仪器必须带有自动清洗功能,自动校正以及相应的程序控制装置。日常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定期维护与保养、校准、质控样检查、对比实验验证、试剂有效性检查及数据审核等方法。

监测系统的管理分为远程管理和现场维护。远程管理主要通过中心站控制,制定样品分析日程,查看现场数据记录及报警记录等。现场维护工作由相应的技术人员负责,主要工作有更换试剂,仪器清理、检修,各站点水电安全维护以及相应工作记录。

2基于国家标准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该部分将在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的基础之上,对上述已检测到的水质指标、大气指标以及生物性指标等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水质指标和大气指标利用matlab软件,采用判别分析法来判别对应监测点的水质和大气质量,生物性指标则借鉴马静、陈蜀江等人关于《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评价》的评价方式,从而全面掌握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各部分受污染程度以及健康状况,并将此信息反映到手机app上,同时为保护区的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

3app对监测数据的智能化“表达”

在app智能“表达”方面主要有以下五大作用:

(1)分层次绘制保护区环境污染地图,直观反映因过度养殖、违规作业等产生的环境污染,提高湖区执法效率及准确性;

(2)结合湖区环境质量,通过智能手机app平台及时为湖区养殖、捕捞、种植、旅游等提供合理化建议,应对突发性污染,调整作业方式;

(3)该系统根据保护区环境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合理的游湖方案和线路,增强游客体验满意度;

(4)定期拍摄并传输各经济活动区及重要水域的影像资料,及时了解湖区情况并未渔民违规作业留下证据,增强执法合法性,提高执法行政人员公信力;

(5)定期对保护区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分,宏观上掌握保护区健康状态,为保护区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

在满足特定需求功能的同时,一些常规功能也被设计入app,如天气预报、保护区介绍、知识普及、科教宣传等。app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改进意见,完善app功能及“表达”人性化处理。

4应用前景分析

该文提出的生态理念将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系统与智能手机app结合,以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完成两者的有机结合,完善系统的合理构建。基于对现有技术的可行性分析,该文提出的生态理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现实意义,该系统可用于自然保护区、大型种植养殖基地、重要水源地、城市内湖泊等,实时监测环境质量并通过智能手机app对监测数据“表达”。同时,app作为一款手机软件,需要不断提高用户体验,做到真正的人性化,根据团队设想,实际运用过程中吸取用户建议,不断改进并增添新功能。综上所述,该文所提出的生态理念应用前景较好且有较大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维英,肖乾广,盛永伟.距平植被指数在1992年特大干旱监测中的应用[J].遥感学报,1994,9(2):106-112.

[2]张丽,杨文航,肖盟,等.2010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告:iCU来源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

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区别篇10

一、引言

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补偿①机制的建立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中共十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而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中,监管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中国环保部周生贤部长指出,环境监管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守住生态红线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环境保护工作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②。国务院2010年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内容将中国国土空间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并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的提供,国家理应对受限地区提供生态补偿。财政部分别于2009年、2011年和2012年改进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国家层面规定了对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区域进行补助的办法。但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财政部预算司关于2012年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奖惩情况的通报①,证实了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2011年全国有451个县享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其中,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有32个地区,占7.1%;生态环境发生轻微改善的有26个地区,占5.76%;生态环境出现轻微变差的有12个地区,占2.66%;生态环境明显变差有2个地区,占0.44%。在评价ei值变化的5种状态描述中,有379个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基本没有变化,占比达84.04%,可见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并没有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因此,在提供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同时必须重视监管机制的建立,只有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才能规范县级政府的生态保护行为,实现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健全的监管机制是生态补偿机制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Kaganetal.(2003)认为环境治理规制监管是过去三十多年里发达国家环境质量得以改善的重要原因;而Doonanetal.(2005)、Delmas&toffel(2008)也认为监管是被监管者积极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重要影响因素。赵建军等(2012)将生态补偿监管平台列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平台之一;王金南等(2006)在探讨中国生态补偿框架及政策效果评价时指出,监管不严导致生态补偿资金在收取和使用上存在很大漏洞,是生态保护效果与预期差别较大的重要原因;易伟明和李志龙(2008)从政府对环境监管部门的再监管缺失、一般性再监管和有效再监管三种再监管三种方式出发,通过博弈模型对环境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以及企业的排污行为选择进行分析,认为应将地方环境监管部门纳入国家环保总局的垂直管辖体系,对监管部门进行有效再监管;王江(2013)认为应结合背景和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创新和完善中国的环保监管模式,从监管机构设置、监管职权配置和监管权力运行三个方面着手实现环境善治的目标;李国平等(2013)认为监管机制不健全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绩效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郭田田和刘东(2011)认为建立生态补偿监管评估机制是解决生态补偿效率低下的重要举措。本文在从县级政府的行为选择和中央政府监管的作用两个角度分析了监管的必要性后,构建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生态补偿监管博弈模型,找出二者的最优行为选择,进而找出影响县级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此提出提高县级政府生态保护积极性,完善生态补偿监管机制的政策建议。

二、县级政府生态资源保护的路径选择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最主要的目标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县级政府会基于自身的偏好,相对缺乏提供生态产品的积极性,对中央政府的标准往往进行适当变通,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中国“向上负责”的政治体制和财政分权相结合的地方政府治理方式使得发展地方经济会给地方官员带来经济上的激励(顾元媛和沈坤荣,2012;皮建才,2012);二是转移支付办法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奖罚措施相对较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不足(李国平和郭江,2013;董红,2014)。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的县级政府具有双重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地方经济,因此,也可以认为县级政府在这两个目标之间分配财政预算资金。中央政府作为社会利益最大化的代表,通过转移支付来提高县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预算投入。为便于分析,将县级政府在双重目标之间的财政预算分配行为视为公共消费行为的选择过程,也就是说将县级政府视为一个消费者,将县级政府原有的财政预算视为预算约束条件,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视为新增加的预算,而最终的消费品有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地方经济两种。中央政府提供给县级政府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为了激励县级政府加大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投入,但县级政府有可能会基于自身的偏好,选择不同的路径。如图1所示。图1中,横轴表示发展地方经济投入的财政预算,纵轴表示保护生态环境投入的财政预算。a图表示中央政府提供转移支付后希望县级政府选择的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路径,B图表示县级政府实际选择的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路径,假设在中央政府对县级政府提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之前,县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约束线为aB和a'B',曲线G1和G'1表示相应的效用函数曲线。实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之后,如果县级政府的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变,则财政预算约束线会平行于aB和a'B'向右上方移动,相应的变为CD和C'D',效用函数曲线变为G2和G'2。但是,中央政府提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中央政府提供转移支付BD后(这里假设BD=a'C'),希望县级政府的预算约束变为aD,而不是B'C'(这里假设BD=a'C'),也就是说县级政府要把中央政府提供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消费”到保护生态环境中,在发展经济的预算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从oQ1提高到oQ2。而县级政府在得到转移支付之后,基于自身的偏好,会将更多的转移支付“消费”到发展地方经济中,也即预算约束由a'B'变为B'C',将更多的财政预算投入到发展地方经济中,而不会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投入,如图1中的B图所示,县级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财政投入从op'1提高到op'2,而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中的财政预算仍为oQ'1①。中央政府对县级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消费”行为进行的监管能够改变县级政府的“消费”行为路径选择,也就是说争取使县级政府在获得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之后的消费路径从e'3e'4向e3e4转变。中央政府对县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指标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实施一年之后县域生态环境指标ei体系的变化。这种监管是一种事后监管,它不能真实监管到县级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努力程度,而只能根据生态效益产出来“倒推”县级政府的努力程度。当中央政府通过对生态环境指标进行核算之后发现县级政府的生态效益产出除不可抗因素影响外没有达到应有的最小值(过B图中的e'3点作平行于a'B'的直线与原有路径的交点)时,就可以认定县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这时中央政府就可以按照《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对县级政府进行惩罚②。当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性开发过程中,县级政府的生态保护和开发行为可能不止这两种,还可以具有更多的表现形式,在此只是提出两种理想情景进行分析。

三、中央政府与县级政府生态补偿博弈分析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的生态补偿,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为博弈主体。中央政府代表公众行使监管权力,具有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监管县级政府生态保护和恢复以及生态破坏治理等方面的权利;而县级政府有限理性使其以自身效益最大化,注重能够给其带来较大政绩的经济发展,忽视生态保护。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基于各自的利益诉求,存在博弈关系:首先,二者都有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目标,中央政府的目标是最大程度的充分利用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而县级政府的目标不仅是要按照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生态保护,更重要的是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政绩。其次,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双方有不同的信息搜集渠道,各自掌握着不为对方所了解的信息,但总体来说,县级政府掌握的信息相对较多,对生态破坏的程度、生态治理与恢复的资金投入拥有较全面的信息,而中央政府无法充分掌握上述信息,因而无法全面客观地观测到县级政府在生态保护与治理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显然,这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博弈下的混合状态,因此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混合策略的生态补偿监管博弈模型。

(一)假设条件为便于分析,假设中央政府的监管方式分为两种,即实质性监管和形式性监管。实质性监管是指中央政府就县级政府生态保护和恢复以及生态破坏治理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措施、成本核算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以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形式性监管是指中央政府的监管部门缺乏协作、相互推诿,未形成统一的监控体系,不能对县级政府实行有效的监管。县级政府的行为选择也简化为两种情况:一是积极保护,二是消极保护。为便于分析,令形式性监管的成本为零,实质性监管的成本为C,无论中央政府采用那种监管形式,都只能获得社会效益或者生态效益,而不能获得经济收益,因此这里假设中央政府生态补偿监管的经济收益为0①。县级政府消极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本为0,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本为C'。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S,若县级政府被发现未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则中央政府会对其进行惩罚,县级政府的惩罚损失为U②。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资源在积极有效的保护下,发生生态资源恶化和破坏的概率及一旦发生后造成的生态损失都会降低。假设当县级政府消极保护生态环境时,发生生态恶化的概率及造成的生态损失分别为p'和V',县级政府承担全部损失并且被扣除部分转移支付,为便于分析,这里假设中央政府将扣除所有转移支付;当县级政府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时,发生生态破坏的概率及造成的生态损失分别为p″和V″,此时,县级政府和中央政府承担生态损失的比例分别为β和(1-β)③。

(二)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生态补偿博弈基本式在运用博弈论分析问题时,须明确其自有的前提条件:参与者都是理性(或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即在博弈过程中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当一个理性人选择占优策略时意味着他会最大化其预期的效用函数(张维迎,2004)。根据上述假设条件,生态补偿博弈的基本式定义如下:

四、博弈均衡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的反应函数因此,降低中央政府实质性监管的成本是加强实质性监管的必然选择。本文认为降低实质性监管的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技术水平,直接降低监管成本;二是激励社会公众以及媒体等第三方监管主体对县级政府环保行为进行监管,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环境保护举报、制度,畅通环境投诉通道,鼓励实行有偿举报,支持环境公益诉讼,完善媒体监管制度等;三是继续完善环保状况新闻和重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推进城镇环境质量公开,重点污染源、重点城市饮用水水质、企业环境和核电安全信息公开,建立涉及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降低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间接降低实质性监管的成本。

(二)县级政府选择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由式(16)可知,函数y是中央政府监管成本C的减函数,其经济含义是:当中央监管成本减少时,县级政府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概率增加。在监管总投入不变的限定下,中央政府监管成本越低,监管范围就会越大,产生倒逼机制,减少县级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而牺牲环境的机会主义行为。由式(19)可知,函数y是县级政府消极保护生态环境造成的生态损失p'V'的减函数,其经济含义是:当县级政府消极保护生态环境造成的生态损失减小时,县级政府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概率增加。其原理是,在一定的收益条件下,承担的风险损失越小,履行责任的积极性越高。

(三)中央政府选择实质性监管的影响因素分析由式(20)可知,函数z是县级政府生态保护成本C'的增函数,其经济含义是:当生态保护成本增加时,县级政府采取消极生态保护行为的可能性增加,而中央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必然会加大监管力度,降低生态环境损失。即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使得县级政府生态保护投入意愿降低,更趋向于搭便车,而此时的中央政府必然会加大实质性监管力度。由式(25)可知,即函数z是中央政府生态损失承担比率(1-β)的减函数,其经济含义是:当中央政府生态损失承担比率增加时,中央政府实质性监管的概率下降。中央政府承担的生态环境损失增加,这会降低中央政府实质性监管的意愿。即在服从相同监管成本的条件下,监管收益的降低也即损失承担的增加必然降低中央政府实质性监管的概率。

五、结论及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