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的课题研究十篇生物的课题研究十篇

生物的课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1:16

生物的课题研究篇1

关键词:研究课题选择

随着新课程战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生物科技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灵活的实施方式、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的特点,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创造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不断地为生物科技注入新的活动内容和研究方法,更增添了它的活力。

开展科技活动的实践使我认识到,怎样选题,能否找到最佳的研究课题是科技活动成败的关键。下面从4个方面谈谈科技活动的选题问题。

一、课题的类型

生物科技活动的研究课题按活动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见下表)。

由上表可见,不同类型课题的活动具有不同的活动特点和具体要求,在进行选题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考虑。

二、课题的来源

研究课题的获得途径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他人提供或从其他材料获得的。常见的课题来源有以下几种:

1.日常生活的体验

感之深则思之亦深。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亲身感受所以往往容易产生思维的火花。例如,获徐州市优秀项目一等奖的《警惕‘慢性杀手’――涂改液》一题的选定,就是由于在本人使用涂改液的过程中,闻到的刺激性气味和大量使用时的不适感受,从而产生了要探究的“涂改液成分”的设想,并确定了此课题。

2.教材的延伸

课本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的特点,许多与实际密切联系的问题只能一带而过,而这些内容在实践中往往应用广泛,如果进一步引申,使之具休化,则可成为―个个研究课题。例如,在苔藓植物一节中讲到:苔藓植物由于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特别敏感,可用于监测大气污染。如将之稍做改进,即可成为一个很好的选题。在讲述了心脏的特性和功能后,在此基础上经过扩展深化,我校生物课外小组进行了《青蛙心博曲线观察和描记》的实验,还有植物叶形调查和图谱绘制,香烟浸出液对植物种子萌发影响等,这些课题虽然不一定有重大的科研价值,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绝大数学生在农村的情况调查设计农业生态,根据学生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合理巧接食物链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次利用,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和比较,哪一个方案好,优点是什么?

3.各种信息资料

在日常信息媒体中常出现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各种信息,有些即可转变为活动课题。例如报道臭氧层破坏、酸雨等。有些偶然获得的信息往往也可启发思维,获得课题。有学生曾大胆提出:红树林可否移植到淡水中。另外,一些专业资料上有些优课题,也可直接为生物科技活动所用。

对已形成的研究论文和课题的分析是获得选题信息的又一重要途径。不少生物科技研究论文中导出一些有待进一步讨论、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而有些项目则在论文中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的建议,这些都可为选择课题提供参考。

4.专家指导

这是一种通过科研论文科研机构或大学专家教授的帮助进行选题的方式。专家由于长期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对该领域的前沿或发展状况比较熟悉,因此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为了帮助青少年开展好生物科技活动,中国科协青少年部门专门委托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等的关单位,组织了一批资深专家作为指导小组,并推荐了一批优秀研究课题,以供借鉴利用。

5.科技实践是最丰富的来源

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在科技活动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和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会不断拓展视野,积累经验,同时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开展的实践活动越多,接触到的领域越宽,课题的来源也就越丰富。我要求学生在进行科技活动中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做好记录,每阶级活动结束将平时积累的问题总结归纳。通过这种方式我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课题素材。

三、选题的原则

1.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一个研究课题能否成为课题的根本条件。科技活动是科学、严谨、实事求事的活动,首先,要求研究课题的本身是科学的,否则所实施的活动和得到的结果都将失去依托。生物学研究是生命活动及其规范的严密过程,因此研究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研究方案能使研究的问题得到解决,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使科学研究中途夭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文献,使学生设计出最佳方案。其次,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尝试,并密切注意学生的操作活动,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处理,为学生铺设符合认知探索过程的思维坡度。再次,教育学生严肃认真,不能弄虚作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例如,在实施“植物组织培养”这一课题时,首先要配制mS培养基母液,其中微量元素、植物激素等用量非常少,这就要求称量、溶解、定容时都非常精确,绝不能马虎。制作培养基时,不能漏任何一种成分,接种外植体时一定做到无菌操作,这一步是整个实验成败的关键。对组织培养中的每个具体实验都要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当实验结果得出后,要求学生尊重事实,尊重实验数据,学会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指导学生从具体、个别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原理。如果没有达到预期与预期结果不符,要找出原因。例如,从“非洲紫罗兰叶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这一实验过程中总结出植物形成管苗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通过生物科技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了独立搞科研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

2.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活动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开展科技活动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知识、激发其兴趣,而且更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我们希望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迸发创造的火花,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当然这种创造首先要从选题开始,一个创造性的研究课题必然要求创造性的实施活动。通过专题讲座获得生物技术新成果的知识后,我们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所要参加的课题。生物科技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因此在选择活动课题时的原则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知识水平,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自选课题是一种有利于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探究式学习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创新意识。自2001年5月起,我们就在初中和高中分别确定了“植物无土栽培”和“植物组织培养”的活动课题。这2个课题均属现代生物高新技术。因此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例如,对于“植物组织培养”这一课题,教师讲到培养基的成分中需要能源物质及外植体接种后在培养阶段又需要阳光,个别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而是提出了有见解性的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时需要阳光,说明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新陈代谢是自养型;而在培养基中又需要加入蔗糖(能源),又是异养型生物的特征。那组织培养的植物到底是自养型还是异养型?光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下列实验:一组在培养基中加30%蔗糖,另一组不加蔗糖,接种后,每组不规则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在光下和暗中培养。1个月后,观察植物生长、分化情况结果如下表:

可见,培养基中加入蔗糖,在光照条件下外植体正常生长,分化,在暗中外植体只生长(形成细胞团)而不分化;不加蔗糖的培养基中外植体无论在光下或暗中都不生长。因此,得出如下结论:组织培养时外植体的生长是需要加能源的,属异养型生物;光的作用不是进行光合作用,而只影响外植体分化。这样,不仅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可行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选择的研究课题要具有可操作性,要能够付诸实施。例如《机动车的热污染》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我们一直想对之进行研究,但由于缺少测量仪器,所以只好放弃;而《多指遗传的调查》、《色盲遗传调查》等则方便易行。

实现可行性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研究课题要“小而巧”。小,是指课题不涉及多大范围,不涉及过多相关知识,完成活动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实验过程。巧,是指能选择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小中见大、小而不浅。这是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中学生特定的年龄特点、知识特点和能力特点的要求。例如,酸雨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但这一题目涉及范围很广不易实施,以《模拟酸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为题,既抓住了植物生长发育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关键时期,又缩小了研究范围,增加了可行性。课题虽小,但含义深刻。

其次,选题要符合实际,要看自己的知识水平能不能达到,设备条件能不能满足,材料有无来源,有没有可依靠的帮助,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总之,要因地、因人、因时制宜。

4.联系实际原则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才是有价值的课题。所以选题要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模拟酸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课题的选择正是由于存在当今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酸雨频频出现的实际情况。《警惕‘慢性杀手’――涂改液》一文的课题,也是关系到净化青少年学生学习用品的实际情况。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社会上曾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如“臭氧层的破坏”、“汽车尾气的危害”、“淡水湖泊水域污染”等,对热点问题的研究往往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收到最大的社会效果。所以选题时要注意结合当前热点。

5.新颖性原则

传统的课题由于已有可预见的结果,纯粹重复研究往往意义不大,比较新颖的课题往往能剑走偏锋,出奇制胜。

上述原则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的,还有些是相互交叉的,因此在选择研究课题时既要综合考虑,又要具体分析。

四、选题的过程

课题的选择往往是长期酝酿的过程,从发现问题到课题的最终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在头脑中反复思考、反复论证,进行鉴别筛选。选题的一般过程可概括为以下步骤:

(1)各种有关信息的汇集;(2)从中挑选某一研究问题;(3)收集所有与这一问题有关的材料;(4)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组合;(5)尝试采用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6)寻求到可行的解决方法;(7)对研究课题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8)确定研究课题。

生物的课题研究篇2

【关键词】生物研究课;教学;初探

thejuniormiddleschoolbiologyresearchclass’steachingprinciplesandtheselectedtopicinitiallysearch

JingXuekun

【abstract】organizesthestudentcolumntheformtobepossibletodiversify,besidesmayusevariousclassestheblackboardtoreportthattheintroductionintheaspectsbiologicalknowledgewhichinthedailylife,thestudyinvolves,butmayalsouseletsstudentarrangemanagesthebiologicalwallnewspaperorthebiologycopiesoutformsandsoonnewspaper,letsthestudenttothebiotechnologymaterialcollection,thereorganization,inthearrangementprocess,expandsitsaspectofknowledge,enhancesitsstudybiologyknowledgetheinterestandcollectionprocessinformationability.

【Keywords】Biologicalresearchclass;teaching;initiallysearches

二十世纪是自然科学发展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而生物科学又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由于它与人类生存和健康、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为了适应21世纪对科技人才的要求,以满足科教兴国的需要,学校教育也随之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板块――研究课的开设。那么,作为一个生物教师,在开设并实施生物学科研究课的教学中,应遵循怎样的教学原则?又该怎样来选题呢?本人对此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1研究课的开设应遵循的的原则

1.1学生主体化原则:生物研究课应改变常规生物课中,学生围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不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角色,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展开丰富的科学想象,这将有利于其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而教师在其间则需做好“客串”,只需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辅导和点拨,要注意把知识传授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知识和能力并重,从而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1.2兴趣激发原则: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浓厚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能动性。因此,在生物研究课的教学上,必须贯彻和遵循兴趣激发原则。

1.3循序渐进原则:荀子在《劝学》一文中曾讲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上,都有一个知识和能力的积累过程。故在对研究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切忌贪多图快,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否则将会是“欲速则不达”。此外,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还应注意要对每一次研究课的知识结构进行充分分析,对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也应逐一进行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并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尽量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去启发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上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活学活用,并促使学生养成一个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1.4知识内涵结合性原则: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了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21世纪对科技人才的要求,学校研究课的开展就必须要注意遵循知识与内涵结合性原则,研究课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内容上的那一点点知识,而是应把着眼点放在当前生物科学发展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上来,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整个科学文化的内涵,即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方法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侧面把涉及科学文化和人类文明宝库的璀璨明珠展现给学生。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新事物,形成新概念,并勇于去探索目前人们尚未解决的问题,并鼓励其大胆地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1.5思维扩展创造性原则:教学研究课的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研究课的一个根本性原则就是要教会学生“渔”的本领,从而使其终身受益。

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应注意通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去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师的问题在于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索。许多枯燥无味的科学概念、原理、规律等,正是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使他们感到有兴趣,并足以引起思索的问题的过程中,使得其思维能力获得发展的。

此外,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还要注意随时要求学生在掌握好基本功夫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逐步引导学生自然进入发散性思维的境界,并由此进一步去培养和挖掘其自身的创造力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能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究课的开设形式与选题

中学生物研究课所能辐射的知识范围较为广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开设的形式最好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种形式入手:

2.1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生物学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故教学研究课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可联系课堂教学,开展一些观察实验和教具制作等活动。如:临时装片、切片的制作与观察;动物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的观察;简单的生理实验;实验材料的采集与培养;以及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生物模型的模仿与创制;生物挂图的绘制等。此外,还可组织学生考察当地的野生植物资源,对当地昆虫进行捕捉、分类等。在校园让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分类、挂牌,协助学生规划管理校园的绿化等。

在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集标本或栽培、养殖生物,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分析各种生物现象,并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对课堂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使其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科学探索打下一定的基础。

2.2开设专题讲座:可结合当前生物学科中的一些热门话题,或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如有关生物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一些内容,都可开设出相应的子课题来举办一些讲座,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了解当前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并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2.3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即在学生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从自己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里,选择有实用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小型科研项目而开展的探索性活动。如:微生物的观察与培养实验;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动物的饲养与繁殖;植物的无土栽培;环境的监测实验;植物的无性繁殖;水果蔬菜的贮存实验;也可带领学生就本地的环境污染情况、资源保护情况、以及学生健康状况、遗传性状等问题做一些科学考察。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科学精神,以及对生物科学进行初步研究和科学论文的撰写等能力。

2.4创办学生专栏:即指导学生自己通过收集或剪贴报刊杂志上有关生物方面的资料或论文,来设置生物专栏。如:办一期有关“生物与环境”问题的专栏,并由此提高每位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其对环保的责任感,从小培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创办学生专栏的形式可多样化,除可利用各班的黑板报来介绍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生物知识外,还可采用让学生自己编办生物墙报或生物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在对生物科技资料的收集、整理、编排的过程中,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5开辟生物实验园地: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开辟生物实验园地,在园地里种植各种植物,注明它们的科属名称。也可在园地里设置人工鸟巢或进行小型动物的饲养。若园子较大,还可进行一些农作物如:玉米、向日葵或果树等的栽培和护理,以及设置小型生态系统等活动。

出在校园里开辟实验园地外,还可在各班布置自己的“生物角”,如种上一两盆花,由学生轮流照管,既赏心悦目,又培养学生爱护绿化的责任心。通过开展生物园地和布置生物角等活动,既可美化校园,又可为开设一些生物实验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可谓“一举两得”。

生物的课题研究篇3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高中生物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98-02

一、引言

随着高中新课改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课程中需要将生物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二者能够形成紧密的生活关联,借助于对不同问题场景的生活化营造,可以一方面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对问题内容进行情景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让生物教学可以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具体来说,在对教学环境进行创设的时候,需要一方面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另一方面,也要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缔造兴趣点。

二、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通过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来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其中,教学环境需要教师既注重于对实际教学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同时也要对教学软件设施进行优化,比如对教师的管理与设置,使得整个校园环境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完善自我的教学技能与专业知识理论,让教学技术优化与进步伴随着教学主体即教师本身的发展。在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的时候,需要将感情投入其中,使得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能够成为感情交流的对象,形成思维活动的频繁互动。情因境生,境为情设。可以说,创设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学生内容深入理解,进而提高自我的生物成绩。当然,生物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生物教师在对教学情境进行设置的时候,也要明确对教学目标与教学价值的认识。

三、问题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选择问题答疑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达到教学成效的有效前提,通过对教学问题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提高教学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考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得教学环境更具答疑性与研究性,特别是针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化存在,教师在对教学问题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注重于全面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在满足学生学习特性与能力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成效,让学生成为问题内容的解决者与探究者。

2.注重于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生物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生物教学需要引导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成为一个整体,让生物知识生活化。基于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多为学生设置与其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金缪相关,以此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在较高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这样的方式也能为学生提供极大的学习乐趣,让生物教学活动得以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比如,在对Dna这一章节进行讲解的时候,针对于其遗传信息的内容,可以在对教学场景进行创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位置的组合,使得学生成为碱基的代表来引导学生对组合形式进行思考。当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与讨论的时候,就会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既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形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形式,学习成效也就能够得到极大提高。再者,在对营养均衡的重要性进行介绍的时候,可以与减肥这一概念相联系,以此来拉近学生日常生活与实践教学理论之间的距离,让知识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对象,源于社会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将有关糖类代谢、细胞呼吸的知识纳入其中。学生不仅理解生物学知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学生能感觉到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乐趣。继而使学生养成对生活的观察力、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自学探究能力。

3.借助教学多媒体来满足学生的直观感受

随着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技术能够为生物教学活动提供直观的教学体验,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到对生物学科理论的深入了解,让原本存在于书本中的枯燥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另外,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尽量地简单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生物教师应当加强对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促使学生可以将所需的学习知识深入理解,借助于直观教学来达到更高水平的教学成效,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来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让图像、视频信息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例如:在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动画并结合形象、精练的语言讲解,使学生把握有丝分裂不同阶段的特点,同时形成有丝分裂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并使学生掌握此过程无明显的时间界限。运用这样的直观的方法可把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化,化静态为动态,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活化。

四、结语

在高中教育阶段,生物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生物教师利用好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使得传统的教学活动能够得以深化改革,把生物知识真正意义上地做到学以致用,利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不知不觉进入新课教学,在情境中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在情境中培养能力,在情景中领略科学家的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既从分析生活现象进入生命本质,也能让生命本质得以展现,提高情景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萧琼.问题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高效课堂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a2):147.

[2]王艳生.试论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J].神州(上旬刊),2013,(7):187-187.

生物的课题研究篇4

关键词:物理课堂;提出问题;学生;培养

一、物理课堂提问的好处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1.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2.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四、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生物的课题研究篇5

关键词: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是有目的地有效地促进人发展的事业,所以研究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是我们事业的需要。通过有效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学校赢得更好的声誉。研究初中生物学有效教学是现实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完成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回应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课题研究。

一、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特点

课题研究试图从教学生命性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教学评价的实施等,通过研究与实践,探讨基于生命性的生物有效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建构策略,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真正体现生物课程的价值。

课题研究主要是探索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策略,告别以往的枯燥的、沉重的“题海战术”、“重复练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应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内容

1.分析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现象原因,认真反思,针对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实际,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构建并完善“问题导引、合作探究、分层指导、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检测与评估方式,彻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现象。

2.探索新的课堂教学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使学生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扭转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整体人格与个体差异发展,忽视学生科学素养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的不良现象。

3.探索有效备课机制与有效教学策略,如有效教学板书、有效教学提问、有效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教学语言、有效课堂管理、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反馈的形成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措施

1.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为先导。加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有效教学理论,做好业务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用理论指导实践;继续深入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深刻领会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的具体目标,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实施奠定基础。

2.强化舆论宣传,转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理念。强化舆论宣传,采取动员、学习、座谈讨论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威海市教研中心相关文件,重点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提高对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确保宣传的效果,强化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让教师从思想上统一认识,认识到课题的重要性,并全力以赴地参与这项研究活动。

3.查找无效教学环节与反思。开展问卷调查,查找无效教学环节,并统计数据,整理调查报告,进行学情分析,抓住几个中心环节,如:关于课堂导入、课堂设问及评价、多媒体教学、课堂小结等,深刻反思和改进。有效探究课堂设问及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小组讨论,促进交流互动,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进而树立学习信心。

4.有效备课。深入研究了生物学科的特点,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融于备课和教学中,并在习题设置中对应用能力提高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以求在教学上有所突破。立足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对应用能力的训练,提高科学素养。从不同角度入手,分别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审题和解题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为生物学科的有效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好。

5.开展实验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更有效。为此,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评课,评出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和改进建议,在课堂上借鉴运用,通过再上、再听、再评、再研、再修改,使同备课组教师在反复讲、听、评、研讨活动中,打造不同课型的精品课,使老师也在听、评、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功打造有效课堂。同时树立反思的意识,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实践与研讨活动。

6.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要不断培养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快速把握新课程理念,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组的老师在课题研究工作期间,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或评奖,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经验。

总之,开展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特点,明确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内容,采取必要的研究措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理念;查找无效教学环节与反思,有效备课,开辟新路;开展实验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康华发.生物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北京教育,2009-05.

[2]万贵妃.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河北教育,2010-05.

[3]华泰如.生物教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09-09.

生物的课题研究篇6

关键词:学科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实践案例;

作者简介:秦峰,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硕士;e-mail:k2003069@163.com;

学科服务是大学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之一。作为泛在知识环境下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两项具体内容之一,嵌入式学术研究正成为大学图书馆创新学科服务的一条重要路径。

1嵌入式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是与大学图书馆设置学科馆员职位并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密不可分的服务模式。综观国内研究,学者们对“学科服务”内涵的认识仍沿袭张晓林教授的解读:“是要求按照科学研究(例如学科、专业、项目)而不再是按照文献工作流程来组织科技信息工作,使信息服务‘学科化’而不是阵地化,使服务内容知识化而不是简单的文献检索与传递,从而提高信息服务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任务的支持度”[1]。作为一种主动性、增值性和个性化的深层次服务模式,学科服务已成为国内大学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模式。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指学科馆员“以用户为中心,以有机融入用户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为用户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保障环境为目标,主要以学科为单元提供集约化的深入信息服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机构重组、资源组织、服务设计、系统构架等的全新运行机制”[2]。之所以谓其为“全新运行机制”,就在于其彰显了“主动联系、参与合作、定题服务、有效增值”[3]的特征,将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引入新的境界。

2嵌入式学术研究

“嵌入式学术研究”是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两项具体内容之一,指学科馆员以合作伙伴的角色融入用户的学术研究之中,为用户提供全程知识服务。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相关探索起步较晚,为数不多的成果集中于嵌入式学术研究的引荐性论述和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相关实践介绍[4-6]。为此,有必要紧紧围绕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涵和特征,构建嵌入式学术研究的理想模型,并使之在具体案例得以实践印证,开辟系统性探索嵌入式学术研究的新路径。

3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的构建

理想模型是科学抽象的产物,它把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过程以最纯粹的形式甚至以某种极限的状态呈现出来[7]。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如图1所示:

4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的解读

嵌入式学术研究是发生于学科知识社区的学科服务活动,涉及具有共同兴趣的人群(主要包括学科馆员和由学术研究个体或团队成员构成的研究主体),以及凝聚这群人的信息、知识和情报(有用知识);同时,它又是一个动态学科服务过程,学科馆员主动接受研究主体的学科服务需求,通过资源、方式、技术、过程、情感和协同路径,将信息、知识和情报全方位嵌入研究主体的学术研究之中,并通过研究主体对学科服务质量的反馈,及时了解服务的缺陷,修正服务策略,提高服务质量。

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具有以下特点:1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主动为研究主体提供个性化信息、知识和情报视为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学术研究的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对信息、知识和情报的增值性需求,同时注重学科馆员人格、认知、技术、能力、情感和交际等水平在学科服务中的整体展现,塑造其职业典范。2迎合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学科服务潮流。建立学科知识社区,以研究主体为中心,学科馆员全面嵌入其学术研究之中,通过与其智能化和隐性化的无缝对口知识衔接,使学科服务从被动到主动、从松散到凝聚、从游离到融汇、真正实现无时空障碍的一站式学科服务。3彰显互动多赢的态势。研究主体的学科服务需求以及对学科服务质量的反馈,为学科馆员提供了服务驱动力;学科馆员全面嵌入研究主体的学术研究之中,提升了其学科服务的执行力和学术影响力。这种双方的互动互利,创新了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力挽其逐渐被边缘化的颓势。

5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的实现

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既是理性框架,亦是实践路径。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是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热点学术研究领域,笔者遵循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开展此课题的嵌入式学术研究。

5.1寻求合作,凝聚共识

在信息网络化和图书馆数字化的时代,学术研究对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的依赖性逐渐减弱。面对此不争的现实,遵循“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之标准,笔者在分析研判多个学术研究课题的基础上,选定并主动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组进行接洽;秉承“SeRViCe”的学科服务理念,提出以真诚(Sincere)的心、专业(expert)的素养、快速(Rapid)的反应、尊重(Value)课题组、与之互动(interaction)且多方合作(Cooperate)、为此课题学术研究提供简单易用(easy)的学科服务;同时与此课题组就服务机制、具体细节和质量考评进行协商,达成共识。

5.2正向交互,全面嵌入

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表明: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是一个正向交互过程,在接受此课题组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后,应该从资源和方式等6条路径全面嵌入。

文献信息资源是嵌入式学术研究的基础,资源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就是:1全面把握此课题的研究历程、前沿和热点以及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在与课题组专家会商的基础上,依据“需求驱动采购”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采访和数据库遴选,最大限度地集成课题所需的纸质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先后典藏《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法》(刘向东著)、《木本植物有性杂交生殖生物学图谱》(李文钿著)和《植物生殖遗传学》(孟金陵著)等一批国内外植物生殖生物学专著,遴选《中国植物主题数据库》(中国科学院)和《BotanicalSocietyofamerica(BSa)》(美国植物学会)等国内外权威植物生殖生物学数据库。2凭借在学校图情系统有效的知识布局话语权,并调动课题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增加投入,破除经费短缺这一制约资源嵌入的最大瓶颈。

学科知识社区是一个物理和虚拟并存互动式知识空间,通过物理和虚拟两种方式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即:1主动融入此课题组,成为其名副其实的一份子,并在此课题组的工作空间开辟专属工作站,通过营造这样一个集自主探究、交流讨论、释惑解难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贴近课题组,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时效性。2构建虚拟研究环境。汇聚学校图书馆拥有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和“独秀学术搜索”等开放共享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平台,多渠道支持此课题文献信息资源发现、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工作,并通过各个平台的RRS订阅和推送,向课题组动态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是在“中国知网”协助下,建立起“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专题数字图书馆,并将获得的文献传递至课题组。此外,运用QQ、mSn、BBS和微博等网络通讯方式,保持与此课题组的及时沟通和交流。

大数据时代,信息检索、知识转化和情报生成离不开专项技术支撑。技术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即:1迎合信息检索从关键词检索转向语义检索的趋势,在继续使用关键词检索技术的同时,运用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信息检索技术,发现此课题相关文档中词语与概念(语义)间存在的某种潜在语义结构,提取并量化表示这种潜在的语义结构,进而消除同义词影响,提高文档表示的准确性。同时运用基于本体概念的信息检索技术,把文本向量和查询向量转换成由本体概念组成的语义向量,并对查询语义向量进行语义扩展,通过计算文本向量和扩展向量中概念的相似度得到两者的语义相似度。根据语义相似度进行排序,将满足条件的检索结果返回给此课题组。2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此课题相关研究主题的二维、三维和多维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对这些图谱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将检索到的信息中的客观知识转化成为有用、系列化、特定性和决策的主观知识,即生成情报(尤其是对此课题研究具有竞争意义的情报),使此课题组能够明晰并掌控相关研究的历程、前沿和热点。

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历时10余年,经历了“选题立项研究实施成果发表结题评奖”这样一个完整过程。过程嵌入此课题,即:1在与此课题组的交流中获悉其有意开展此课题研究,后主动向其动态提供相关研究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报告,使课题组更清晰地认识到选择此课题的重要性和前瞻性,并为此课题3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资助提供坚实的依据。2搜索并向此课题组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技术,在促进此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同时,确保其原创性;参与此课题的部分研究,从中形成一定的感性体验,增强为此课题提供学科服务的敏锐性。3向此课题组推荐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的学术期刊,尤其是影响因子较高的国外学术期刊,并从文献学特征和文献学表述上向此课题组介绍在不同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的注意事项,提升此课题组学术成果发表的档次和发表率。同时,整理开展此课题嵌入式学术研究的成果,冠以此课题资助基金发表,增加此课题研究成果的丰度和厚度,彰显嵌入式学术研究的正能量。4多方搜集并向此课题组提供其研究成果的学术评价(主要包括此课题组所发表研究论文的被引率和专家评价等),对此课题结题评奖所需的查新工作、结题报告和评奖申请提出建议,为此课题顺利结题和荣获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做出了贡献。

嵌入式学术研究既是学术互动,亦是情感互通。情感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就是做到身心俱融。不仅要身临其境,将嵌入此课题视为职业生涯的重要旅程,更要倾情投入,借此成就人生价值。在实际操作中,要秉承默默奉献的精神、情为课题组所系,事为课题组所谋,利为课题组所想,与课题组建立一种难以割舍的“知识情结”,借此凝聚双方的才能和智慧、融汇双方的心劲和灵气。

在大科学时代的学术研究中,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协同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就是在学科知识社区中扮演“和谐使者”的角色[8],紧紧围绕课题组的中心工作,汇同图书馆采编和技术等部门的同仁以及其他学科馆员,组成联合团队,共同管理此课题组学科文献信息资源,解除此课题组在信息检索、知识转化和情报生成时所面临的的各种技术瓶颈。同时注重在具体操作中将学科知识掌控力、规划力、协调力和转化力协同起来,从协同中产生递增、聚增、扩增优势,实现多方联动。

5.3客观评价,修正提升

生物的课题研究篇7

关键词:物理;习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7)4-0040-3

1研究的背景

新的物理“课标”教材推出后,一线教师就发现教材中的习题量太少,导致对学生训练的广度、深度、强度严重不足,达不到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学科提出的三维目标培养要求。因此,立足于“减负不减效”的理念设计物理习题来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很有必要。对此,提出“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课堂习题设计”课题进行研究。经过多年研究,现总结、提炼出了基于三维目标训练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习题设计“五个原则、三条策略、三个环节、两个方法”的系统方法。

2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比如:对于物理“课标”教材中习题量的多少,是否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等问题用调查研究方法进行解决;对于习题设计的现状、习题的种类、习题的功能等用文献研究方法进行解决;对于如何“改-创”设计物理习题用经验总结法进行解决;对于习题“改-创”设计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解决。

3研究的内容

本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准确认识习题及其作用;二是如何进行物理习题“改-创”设计。具体如图1所示。

[基于三维目标训练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研究][习题“改-创”设计的认识][习题“改-创”设计的方法][对物理课堂教学习题作用的认识][对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的认识][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的原则][物理课堂

教学习题

“改-创”设

计的策略][物理课堂

教学习题

“改-创”设

计的方法]

4研究的成果

4.1对习题“改-创”设计的认识

4.1.1习题“改-创”是开发新课程资源的一种举措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中也为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留有空间。如何才能开发出合适的课程资源服务于教学,这是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课题。本课题探索出的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无疑是开发新课程资源的一个有效方式。

4.1.2三维目标是物理习题“改-创”设计的依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要有目标、有计划、有准备,就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是为了训练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规律的理解与掌握、过程与方法的训练、能力与情感的培养,具体到每堂物理课,就要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明确其训练目标――训练什么知识、什么能力、什么方法、什么情感等具体的目标,依据这个训练目标来设计合适的习题,这样才能做到训练有目的,训练有效果,减少训练中的无效劳动。

4.1.3情境素材是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理念的载体

物理课程标准是编写物理教材的依据,也是物理教学的依据,且是考试评价的依据。所以物理习题设计必须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理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学科渗透和科技前沿,注重知识应用与能力发展,注重地方文化和学生情感,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只有将物理数据、物理模型、物理知识与规律等通过真实的物理情境展现在试题中才能实现。

4.1.4习题与课堂教学相匹配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途径

物理课堂教学习题设计是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它事关训练是否落实、教学评价是否准确,所以物理习题如果能完美地与课堂教学相匹配,对于学生的训练不但有效,而且能达到高效。

4.2习题设计“五三三二”方法

4.2.1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五原则

物理课堂教学习题设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物理教育教学的质量。所以,物理课堂教学习题设计在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理念的前提下,还必须遵循五个原则:目标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少精活原则。

4.2.2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三策略

物理习题如果能完美地与课堂教学相匹配,对于学生的训练不但有效,而且能达到高效。因此,设计时需要遵循三条策略。

(1)新授课习题设计的匹配策略。具体操作时应做到:形成新知分层练――习题由简单到复杂;重点知识强化练――习题由单一到多样;难点知识专项练――习题由单次到反复;易混之处对比练――习题由单方到双面。

(2)复习课习题设计的匹配策略。具体操作时应做到:一题多变――练思维;一题多解――练能力;一题多用――得方法;多题一解――建模型。

(3)师生共同“改-创”习题的设计策略。学生独立“改-创”物理习题;小组共同“改-创”物理习题;师生共同“改-创”物理习题。

4.2.3物理课堂教学习题设计三个环节

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习题设计时,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环节:

确定三维目标?确定习题类型?设计物理习题

4.2.4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两方法[1]

(1)改编现有习题

根据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当确定了习题的三维训练目标和习题的类型后,选择现有物理习题进行改编,其流程如图2所示。

(1)创编全新习题

要创编全新的物理习题,仍然是在确定习题的三维训练目标和习题类型后,再进行创编全新物理习题,其创编流程如图3所示。

创编新的物理习题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寻找情境素材(可从以下六个途径着手:一是从家居生活中找;二是从交通运输中找;三是从工农医疗中找;四是从文娱体艺中找;五是从创意实验中找;六是从热点时事中找)。第二步是赋设已知条件(可以通过显性已知条件和隐性已知条件方式给出)。第三步是形成规范习题(应符合习题的固有结构,还应具有科学性、严谨性、适标性、针对性、新颖性、优美性)

5成果的效益

课题成果在应用中,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明显高于同类学校的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明显优于同类学校),让学生少买教辅资料;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教学技艺、教研水平明显提升(编写的习题专著有4册公开发表,本课题研究论文有2篇发表);成果还在市、县不同地方交流,供同行学习、借鉴,且获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6研究的反思

本课题针对物理课堂教学习题“改-创”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了操作方便的成果,成果在应用中解决了习题设计难、习题少、习题训练无目标等现实问题,但如何设计出与物理学科发展合拍的新型物理试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习题的设计,只要掌握了相关的设计方法,并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既能教好学生,又能充实自己,还能减轻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各种负担。

生物的课题研究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型教学;热力学统计物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21-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物理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在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就热力学统计物理这门课程来说,这是一门研究热现象和热运动规律的学科,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是物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之一。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大都感到难以充分理解和熟练应用,因此学科教学面临着诸方面的困难。

当前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首先,授课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是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矛盾。物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时,课时较少,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却基本不变,这对按时完成教学进度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教学形式的陈旧,很难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的语言严谨而枯燥,内容包含大量的公式和推导。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从而产生厌烦的心理。而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仅仅是为了通过考核,拿到学分,学生并没有切实掌握所学知识,更谈不上实际应用。

第三,所学知识与前沿科技严重脱节。在教学中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内容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对于前沿知识的介绍甚少。学生通过学习,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前沿物理研究联系起来,很多知识浮于表面,无法应用到当前的科学研究中,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是一种限制。

对于以上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引起了全国范围普通高校的高度重视。目前,在课程的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已经有了诸多积极的探索和研究[1-6],本文拟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深入调查和教学一线的实践工作,开展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和积累。

二、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一)课程定位

热力学统计物理是一门研究热现象和热运动规律的学科,是四大物理理论基础课程之一。其课程内容丰富,包含热力学基本定律、熵增原理、相变理论、近独立粒子的三种分布和统计等重要的知识内容。课程的授课学习对象一般为物理专业本科生,他们具有了普通物理学力学、热学以及原子物理学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在知识体系上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上对热力学知识进一步加深了解。另外,伴随着知识体系的展开,课程内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统计、平均、理想化、相图等为师生开展研究型学习提供了素材和案例。

(二)研究型学习

对于研究型教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而大家对研究型教学的认识也不尽相同[7]。有学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是以“真实的科学研究”活动为核心,学生在“从事科研任务”中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还有学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是教师以课堂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研究型教学不仅包括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探究性学习的各种教学活动,还包括了课后学生的各种研究与创新活动,即包括了基于课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基于课题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及基于科研小论文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同时,在该模式教学过程中,基于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始终贯穿其中。对于热力学统计物理这门课程,我们通过对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研究,进行了上述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其目的正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热力学统计物理教学中的困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修养。

1.基于课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以灌输式为主,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责任感,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由于课堂教学教授给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的基础,所以传统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们采取降低传统课堂比例的方法来完成基本知识的传授。对于知识的讲解注意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辨析重点难点、简化推导过程、讲授基本思路。在完成传统课堂的同时,引入研究型学习课堂,我们采取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研究型问题教学模式。如:热力学部分,可以从常见现象出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每一个基本原理都成为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思路、培养研究兴趣的案例。如关于熵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之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科学和规律的,那么关于生物进化和宇宙演变,物理学是否也能在此发挥作用呢?在学习完熵的内容后,用熵的概念来讨论生命进化过程是怎么样的过程?上述的问题,既有趣味性,贴近生活,又能引发思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效完成,可以说,某些章节的知识内容学习,只要能回答出一到两个问题,这部分内容就学习完成了。

2.基于课题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课堂之外的主动性学习对于大学本科的教育至关重要,而任课教师在课堂之外的主动学习引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另外,让学生利用课余课后的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也能为师生节余课堂时间,为有效解决教学课时少和授课内容多的矛盾提供方法。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课题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该模式由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由教师提出1个或者多个和课堂相关的小课题,学生们通常以3~5人为一个课题研究小组,每组选择承担一项课题。课题小组可以由一人担任小组长,在规定的时间内(1星期至1个月不等)完成。课题小组在完成任务后,可以采取小组汇报、小组互评、课题论文等多种形式完成结题并获得一定的课题完成分数。课题的难度由教师来给定,通常要求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还需要一定的科研视野和学术深度,学生往往需要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做必要的调研和学习,并加以讨论和总结才能完成任务。与课堂结合紧密且效果不错的课题有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的历史发展、永动机历史、焓的调查、熵和系统进化、熵和热寂说、熵的意义及拓展应用、相图分析调研、等概率原理分析、玻尔兹曼分布和玻色以及费米分布的区别和联系、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实验调查研究等等。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的变革

区别于传统的试卷考核打分模式,以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主导的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也需要相应的进行变化革新。对于热力学统计物理这门课程来说,熟悉该课程的基本认识、了解研究的方法、得到思维方式的锻炼比记牢几个公式,学会一些理论推导更重要。因此,我们改变单一的课程考核打分考核方法,研究出课题打分法、课程论文打分法、课堂讨论表现打分法、期末考核打分法四种方式综合的打分方法。按照学院和学生的接受认可度,期末考核打分法比例降低至50%甚至以下,而课题和论文表现、课堂讨论的表现三种综合平均后,其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占据50%或者更多。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再呆板单一,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参与度,也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教学中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出了基于课堂的问题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及基于课题和科研论文的课后研究型教学模式,并相应地提出了该课程多种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该教学模式立足传统教学模式,并加以创新,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缓解了授课学时不足与教学内容繁多的矛盾,调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谢国秋,刘仁臣,程和平.热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整合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3):68.

[2]曹海静.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教育,2013,(5):187.

[3]徐序,郑秋南.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若干教学方法探讨[J].新西部,2013,(33):145.

[4]刘静.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3,(3).

[5]胡晓颖,胡文|,呼和满都拉.谈热力学统计物理的教学方法[J].教学实践,2014,(3).

[6]冯立芹.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人才,2014,(5):90.

[7]宋永涛.本科教学改革中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

[8]吴寿煜,张忠锁.21世纪物理专业知识的培养对《热学》教学的要求[J].物理,2003,(02).

[9]陈波.应用物理专业物理类基础课的课程体系改革之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03).

生物的课题研究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这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作为教师,如何把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是许多教师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笔者旁听过这类的教改课,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性学习的文章也很多。但是,这类教改课许多都是作为示范课,并没有推广的价值,从发表的文章可见,也只是泛泛而谈,也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究其原因,这类教改课所完成的教学内容有限,不能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全部教学计划。本文就如何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进行探讨。

一、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许多都是描述性的和结论式的,不像数学课逻辑性强,也不像语文课富有情感。生物学的课堂教学则枯燥乏味,造成学生难学,老师难教,久而久之对生物学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采用研究性学习则可改变这种状况,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许多结论都来自于实验。采用类似科学发现的过程进行教学,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产生探究心理,使得枯燥乏味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学生会喜欢上生物学这门课程。

2.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感受到科学研究的氛围,更能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假设,解释现象并得出结果。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假设是经过推理提出来的,设计的实验要做到单一变量的原则,在解释现象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加工、整理、归纳、比较、分类、概括等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一系列活动,逐步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中遇到的一般生物学现象,能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给予解释。遇到的生物学难题也能按照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方法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逐步摆脱了被教师牵着走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是关键,教师要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并不是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科学家的身份作研究,而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其本质还是学习。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是导演,是引导者,而不是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按照导演的思路来进行。个别内容简单的教学可以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但是,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各个环节的进行,不要求学生进行真实的实验来亲身体验,可以模拟或者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师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导演成科学家,把学生带到科学研究的情境当中,至于研究的结果可以不按导演的设计来达到目标,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很重要,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导入环节。这里的导入与其他课程的导入不一样,导入有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实验导入、问题导入、板书导入等,而研究性学习的导入主要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教师需要钻研的问题。创设情境,就是摆放各种道具,搭建一个科研的场景,叙述事件的发生。提出问题,就是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的课题研究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策略

新时展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也进行了深度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要以课题内容为载体。并且在选择教学课题的过程中,还需要严格遵循开放性、需要性和新颖性等诸多原则,具体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等领域出发选择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的过程是从观察到实验,再到调查和文献检索,进行分类比较之后再进行分析,等等。

一、选择学习内容

1.需要性原则

在这里,需要性原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所选择的课题需要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需要;其二是所选择的课题内容需要和学生日常的生活相关,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和探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课题必须具备实用价值。

2.开放性原则

所研究的内容需要具备较强的开放性。每位学生都可以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并且从外界汲取所需要的信息,用自己现有的认知观认识和发现更多自己未知的知识。具体在开展研究性学习阶段之前进行课题选择,可以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息息相关的,同时也可以是自己在学习生物学科当中遇到的问题。

3.实践性原则

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强调直接经验和实践经验,要求要对所有的课题选择实施加工,让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经过观察和实验以及调查等诸多活动并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活动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分析问题,并且动用自己的大脑去探索。

二、学习的基本方法

1.观察与实验法

在进行生物课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需要对研究对象开展较为全面的观察,在既定的假说情况下,采取一定条件,通过实验来揭示不同的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剖析自己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其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广大学生追求科学的态度。

2.调查法

调查法又被称之为是间接观察法,具体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有目的和有计划地搜索所研究对象的相关材料,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性内容。采用调查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需要自己亲临现场,只需要对现状进行研究,调查法又被认为是最简单的研究方法。

3.文献法

通过寻找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来了解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方法。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课题研究都会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阅读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查找文献能够找出并揭示出和研究内容相关的历史研究资料,自己也可以在他人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三、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研究性学习是当下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许多教师也在研究性教学中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可是对于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来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常有脱轨现象。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它不同于常规教学方式。于是,笔者对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阐述自己的一点看法。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问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传统的生物学科教学存在较大的不同。具体从学习过程方面分析,研究性学习必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从学习结果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性学习往往不需要借助课本知识,更加强调的是如何运用现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研究性学习具有较为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性,更加看重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行搜集信息,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行进行文字及语言表达的处理,还需要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与他人达成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建构问题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需要找到与之对应的教学课程,又称之为研究型课程。需要教师加强对研究型学科课程的建构,把课程内容教学和学生自身的发展能力进行“整合”。第一,促进学科课程研究化。所有的学科课程都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有效促进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第二,实现活动课程研究化。保证所有的活动课程都能够和研究性学习“接轨”,拓展和演示学科课程。

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问题

具体结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对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学习到的内容,强调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强调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的资料搜集、问题分析以及现象归纳和解决问题,等等。

四、总结

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规定的内容,必须把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内容中,并且列出了具体的课题内容。研究性学习具体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或者是社会实践中的涉及的内容来选择或者是确定专题内容,以个人或者是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让所有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实践来收获学习经验,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玉明.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教育探索,2012.6.

2.周丽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