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十篇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十篇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1:17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研究型培养体系研究型课程研究型实习从业教育地质类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3-0003-03

“培养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型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1]赵晓闻、林健教授系统研究了国际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总结了工程人才培养的5种模式,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中处理好数量、效益和创新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的关系、保持自我特色和国际化学习的关系提出了有益的建议。[2]林健教授还系统地论述了面向卓越工程师的研究型学习。[3]崔崇芳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4]多所学校就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5][6]研究型学院的特色优势专业如何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类相关专业包括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本科专业,从1996年起,开始以培养具有大地学基础和开拓精神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构建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大类培养方案,获得了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为适应具有大地学基础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从2001年开始试验和建立地质类本科研究型培养方案,从2006年开始研究型教学体系、创新教育平台和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通过10多年的改革和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一、以研究型课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

(一)研究型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内容。根据地质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现状、行业特色,在地质类专业提出并实施了“5+3”分段式教学和三层次培养方案,教学组织形式延伸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术科技活动”的“三元结构”教学组织形式。[7]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课程体系,增加了研究型核心课程和研究型实习模块。

研究型核心课程的设置和选择,既要考虑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实际工程问题,又要考虑课程内容的成熟度。为确保教学质量,一般每个专业(方向)先选择1-2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确定3-5门的研究型骨干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如地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勘查方向),首先选择《土质学与土力学》进行试点,于2000年首次开展课题研究型教学,并进行了教学对比试验,该课程于2006年、2009年分别被遴选为省级和部级精品课程。取得经验后,在《工程地质学基础》、《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等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型教学推广。在《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灾害地球物理场观测技术》等课程内则以研讨式教学的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试验。

(二)研究型课程的实施

研究型课程教学,无论采取课题研究型教学,还是研讨式教学,教师的工作量都明显加大。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感受了相互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了“完成任务”,效果远好于单独的课堂讲授。

以《土质学与土力学》为例,课题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了解型内容、研究型内容、延伸性内容等。把研究型内容,即本课程涉及的科学主题(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和有利于学生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的内容)划分为若干小课题。课程开设之初,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提出课题,接着,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课题。学习效果则通过提出问题的难易、资料检索、研究或实验方案、学习报告和答辩等综合考评。研究型课程不仅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学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不断努力,我校健全了研究型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手册,完善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增加了学习指导书、习题集和试题库,使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更为丰富,近10年教学质量调查效果优异。

(三)与研究型课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

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在试验项目的选择上主要考虑:(1)科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试验内容。(2)本学科中的科学主题。(3)要有结合工程实际的有利于学生综合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并能独立地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如在《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中,对于黄土地基处理部分内容,由学生根据湿陷性、击实、含水量、干密度、剪切等常规试验,设计黄土地基处理提高承载力的实验过程。学生在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课程中,根据实际的斜坡、洞室地质条件,分析计算岩土稳定性。在课外教学中,学生提出以泥浆剪切黏度测试与黏性土塑限相关性为题,开展创新性试验;结合煤田小口径钻探取芯测试需求,申报立项进行岩心定向方法的研究和设计工作。由于积极引导和投入大量精力辅导,使学生在动手设计、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部分学生公开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和申请了专利。

二、以研究型实习和从业教育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研究型实习

研究型实习首先是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习期间根据地质现象和条件、实际问题或矛盾,收集整理资料,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的方案。在基础地质综合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实习指导组在实习出发前,首先布置给实习学生的是实习问题,在实习过程中通过收集资料、研究地质现象和条件,进一步提炼地质工程问题,根据基础地质和应用地质学的观点,独立或分组分析问题,并提出地质工程对策。研究型实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一般基于生产或者科研项目进行,以使学生在实习中工作主线更为清晰,更能集中精力分析解决某一类地质工程问题。

(二)从业教育

我校地质类专业开辟了矿大岩土公司、中岩工程检测公司、青岛地矿、徐矿集团、江苏煤田地质二队等实习基地,建设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的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例如,试验教学中的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抽水试验等,试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多且投入大,在实验室难以使学生得到系统锻炼。在建立从业实训基地后,这些试验结合生产来进行,试验时间、试验效果都得到了保证。

三、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主体的创新教育平台

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建立激励机制,配备专门的教师指导队伍指导开展相关活动,为学院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保障和广阔平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院为课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政策支持,每年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供专门的经费,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配备了专门的工作负责小组和指导教师;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专门的科研训练室和各种软硬件条件;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对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个人及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物质奖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科技文化节、申(承)办学校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近年来,我院承担了多项部级、省级科研训练计划,以学生为主发表了地质类研究论文近百篇,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2项。

四、以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为抓手的组织保障体系

以研究型为导向的基层学术组织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从学院层面对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改革,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与基层研究所(系)的工作职责紧密结合,并作为考核的依据。学院在本科教学方面对各基层学术组织提出了明确的分工,尤其是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

以基层学术组织为单位承担和完成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立项,申报教学成果奖和教学质量奖的任务,完成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全校性公选课开设任务。矿山地质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主要承担全院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设备保障等,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为全院本科生创新性试验、科技活动提供硬件保障。基层学术组织按照需要组织和聘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教学教改研究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对办学资源具有支配权。基层学术组织积极关心、参与学校和学院各项事业改革,特别是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工作,通过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不仅改变了教学科研的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也为研究型教学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

五、实施效果

近年来,通过对地质类专业研究型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了本科研究型培养方案;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成果,建成了国家特色专业1个、部级教学团队1个、部级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个、江苏省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立了以研究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建成部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课程3门、学校精品课程4门,获得江苏省精品教材1部。这样,建立了以研究型实习和从业教育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建立了以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多层次载体,包括科研训练计划、教师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写作、专利发明和申报等,学生获得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三等奖1项,部级一、二、三等和鼓励奖28项,省级奖励24项,市校级奖励68项。

我校在工科地质类课程研究型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基本经验和方法,在援疆工作中被推广到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并在煤炭地质类专业产生较大影响,该成果获得201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周绪红.建设好研究型大学是走向高校强国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8-2-22.

[2]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3]林健.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4]崔崇芳.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5):155-157.

[5]唐铁军,成协设,徐跃进.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3-25.

[6]朱志伟.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5):99-102.

[7]隋旺华,曾勇.面向21世纪的地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工程地质学报,2000,(s):631-632.

[8]曾勇,隋旺华.地质类专业的拓展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0,(1):47-48.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篇2

关键词:aHp;外部评估体系软件;软件工程

随着当代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求,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国家专门设置了专业学位这种学位类型[1]。然而许多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对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存在行业特点和职业特点不够重视的缺点,导致对人才的培养没有针对性,学生不能在毕业后胜任相关工作。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讲,“同化、矮化、弱化”的缺点是普遍存在的情况。因此,对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是对研究生专业学位的整体系统进行改革,培养实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软件工程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培养体系指标确认必要性

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教育中的一种,还没有出现一种专门针对其软件工程学科的培养特色而创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行业评估体系。对于整个社会用人体系来讲,教育自身的评定仅仅作为一个参考,更多的关注点的是来自学校外部用人单位的实践评估。因此,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外部行业评估体系,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陕师大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属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该以实践性、职业性、应用性为重点与核心,以应用实践为目的[2]。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两个面向和三个培养”,即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面向社会it软件行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高层次人才。

三、陕师大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就现在的情况来说,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待解决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评价主体单一,评估体本身只能通过学校的专业课以及毕业论文成绩进行评价,无法很好地与社会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2)缺乏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特色,实践本身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的技术需求相结合;(3)高校缺乏完善的评估方法和手段,没有完善的框架对整个高校培养质量进行评估。

四、陕师大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外部评估体系框架

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行业评估体系将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由政府部门、高校、it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企业单位三方共同组成,其中it企业和行业协会将作为最重要的评估方面。对于职业资格认证而言,根据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要求,专业学位主要是其获得者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即专业学位教育的最低目标是为了达到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5]。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职业技术和专业技能,都能够通过实践进一步明确化,然后再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计划进行融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建,将会更进一步推动整个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综合发展。而在评估方面,借鉴国内外的相关实践。从本质上来讲,这实际上是教育本身的一种外部质量评价观,即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方面对人才本身的质量评估。也就是说,单一的高校评估模式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需要将整体的评估方式,进一步转变为以外部行业下的社会评估为主、高校评估为辅的多元化模式。就意味着要把培养质量评价的核心从校内的成绩评价和论文评价,拓展到职业资格认证、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评估方面。

五、基于aHp的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外部评估体系

在构建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指标的过程中,拟采用选择层次分析法模型作为整体的构建方式。把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作为主要的评估对象,it企业和行业协会担任主要评估者,对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指标进行分析。具体通过对整体的评价标准以及各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权重)的分析,进一步将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分层,再通过概括总结,最终形成合理有效的基于aHp的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评估体系模型。拟考虑的评估指标包括:专业知识指标类、思想道德指标类、职业素质指标类三大类。其中专业知识指标类包含知识掌握、专业成绩、职业资格认证、科研能力等指标。思想道德指标类包含职业道德、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指标。职业素质指标类包含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团队合作、前沿学习能力等指标。上述指标均可以进行分层和细化。在整个评估体系中,职业资格认证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我们看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建立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机制,有利于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提高软件工程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5]。最终的考核环节,将以it行业的产品标准作为参考,全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评估,以it业界人士的专家评定为成绩指标,按照产品的开发流程,进行逐一评价认证,使学生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六、结束语

总体来说,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以职业资格认证为纽带,以政府部门、高校、it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方面组成的社会用人单位为主体,共同形成了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评估体系。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改变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主体单一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还能承担部分培养成本。相信通过对实践中的数据进一步进行分析探讨后,能够使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行业外部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专业学位整体设计方案:征求意见稿[Z].2009.

[2]梁丽萍,段荣娟.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5):88-92.

[3]郑浩,王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3,32(11):249-250.

[4]李娟.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评价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4-1-13.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水工环发展建议

1水工环地质研究现状概述

(1)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在最近几十年里,水文地质学发展迅速。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到模型与模拟研究,再到成果展示的数字化,使水文地质工作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研究的新阶段。野外探测和室内测试技术的提高,现代科学的新理论与水文地质学的结合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都极大地促进了水文地质学的发展。

(2)工程地质研究现状: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20年代从地质学中脱胎而出的,经过近90年的发展,而今已成为一门理论基础坚实、研究内容丰富、与工程建设及人类环境密切相关、且具有各分支学科、应用性很强的地学学科。在大量吸取国外先进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同时,创立了自己新的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地质学理论体系。

(3)环境地质研究现状: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灾害危害的不断加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如今,环境地质工作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且环境地质工作肩负着保卫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很多国家已经把工作部署整体上向环境地质转移

2水工环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水工环地质工作一直处在国家、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沿,但是仍需“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在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中尚存在如下亟待改进和加强之处:

(1)大调查队伍不健全:为了适应地质工作由资源型向资源+环境型转变,中国地调局机关成立了水工环部,极大加强了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管理能力。老一代地质工作者仍然是地质大调查的主力,而目前尚未培养出足够多的具有较高战略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中青年骨干队伍。

(2)国家层次的地调项目不够:目前水工环大调查项目几乎涉及各个领域,覆盖全国,但是,由于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因此,像“4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鄂尔多斯周缘地下水”,“长江中下游水患区环境地质调查”等反映国家意志,具有较强公益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项目不多。应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水工环地质工作全面规划,使有限的资金产生更大效益。

(3)成果转化亟待加强:“长江中下游水患区地质环境调查”、“黄河中下游地质环境调查”、“首都圈地区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调查”、“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勘查”等许多项目已在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果,应该尽快将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推向社会,力争参与到这些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建设计划中去。

3水工环工作的建议

(1)工作部署原则:水工环地质大调查工作部署原则,总体上必须以副总理提出的“一个根本转变,两个更加”作为开展工作的战略方针,以寿嘉华副部长提出的“四个定位,五个提升,九个部署”为工作重点,它要:①更加主动地为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水工环地质工作是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诞生的,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而迅速成长壮大。②全面提升调查水平,更加代表国家意志。③应具超前意识,并服务于全过程。因此,应该及早开展以生态环境地质为主题的三峡库区地质调查,重点了解库区第四纪地质与库岸变迁、移民迁建区人工开挖与地质灾害、25°以上斜坡地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2)加快战略和规划的制定;以水工环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尽快完善我国水工环地质调查规划,真正体现国家意志,并以此作为编制实施计划和项目申请立项的依据,通过数年的努力,真正使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

4需要建立一个发展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实现水工环科技的现代化”。什么是“现代化”?说法很多,国内外有不少种说法。水与土是水工环研究对象,是基础。水工环的现代化要以为人类进步服务为目的,要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适应。从发展角度来看,水工环工作,在认识上要有几个重大转变:

(1)从点的认识向区域转变――是认识在空间上的拓宽;

(2)要从浅部向深部转变――从地球层圈角度看问题;

(3)要从静态认识向动态认识转变――时间上的连续;

(4)要从对现在转向未来――从发展上来看问题。要广纳、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并使之转化成为水工环的理论发展的驱动力。问题就在于缺乏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现代化理论基础。

5水工环科技发展规划中应考虑的主要领域

(1)我国自然区域性水工环问题,即与区域发展建设有关的水工环科技问题的研究。我国特有的区域,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西北干旱区、华北大平原、西南岩溶区等等,既有不同的区域性水、工、环问题,又是我国独特的自然区域,这些区域性问题的系统研究,可以使我国水、工、环科技工作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方面,是我国国计民生、长久的根本大计,是中国人民生存的根基。

(3)我国陆地水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形成、利用、动态变化趋势

(4)陆缘地下水与海洋相互作用及其环境问题。

(5)自然、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监测的系统工作。

(6)自然、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机理的地学研究。

(7)现代探测、测试、分析等技术和实验模拟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8)有害固体废弃物和有害污染水造成的环境问题。

(9)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10)大陆水循环、演化问题。

(11)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12)经济技术活动产生的化学过程形成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

参考文献:

[1]汪俊清.国土资源水工环地质勘查.宁夏年鉴,2004:215

[2]戚莓.地质新疆水工环地质信息中心成立.新疆年鉴,1998:249

[3]项怀顺.地质矿产水工环地质勘查.安徽年鉴,1993:167-168

[4]项怀顺.安徽省地质矿产工作水工环地质勘查.中国地质矿产年鉴,1993:238-239

[5]宋华.矿产资源管理水工环地质勘查.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0:359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前言:鉴于采矿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龙头地位,世界各国均对其理论研究和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极为重视,向自动化、环保化发展的专业发展动态和趋势业已形成,并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取得了大量的应用和推广。

一、人才培养

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来说,全面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也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要求。

1、人才素质教育的内涵。在现阶段,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很好地适应采矿工作的能力,有较宽知识面,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工作岗位,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更新适应能力较强的综合素质人才。

2、人才素质教育的必要。中国能源分布的特点是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贫乏的油、气资源,据中国地质部门统计,煤炭贮量应是10000亿吨多一点,可开采500年左右。未来20年以至更长的时间,中国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由此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将增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等研究作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仍是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在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煤炭开采技术的研究必须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于煤炭开采技术的前沿,立足于中国煤炭发展战略所必要的技术储备,立足于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所必须的关键技术的攻关,立足于煤炭工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重点从事中长期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跟踪产业科技前沿,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导的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许多采矿业相关的技术难题需要专门人才去解决。

3、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从应用创新的内涵、基本特征、创新能力的标志、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途径与方法、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教育方法、考核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研究,进行大胆改革与实践,应结合采矿工程专业面向煤炭、面向矿山现场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在煤炭行业能够创造性地工作的高级人才,能够使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短时间内适应矿山、创造性地开展矿山技术、管理工作,能够为矿山企业真正更实现安全、高效、洁净开采,使矿山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现代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要培养满足上述要求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基础上进行根本性地改革,通过边改革边实践的方法,探索采矿工程专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很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具有现代化意识,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踏实肯干的精神。

二、就业状况

1、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采矿工程专门人才,毕业后分配到冶金、有色、化工、核工业、非金属和煤炭等六类矿业和水利、铁道、地下、工程和环保部门的生产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2、但不必讳言,该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正面临着暂时的供大于求的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较为悲观的状况,一方面和许多人对其重要性的片面认识有关,另一方面需要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大胆探索,进行学科建设的新颖性,积极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拓宽研究领域,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采矿工程,其次还需国家正确地评价该专业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政策的改进。

3、采矿工程专业因其具有的重要性,国家历来的出台政策无不对此极为重视。如对环保投入力度的加大,对该专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对国有矿山企业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引用竞争机制,坚持优胜劣汰,所有这些政策对矿山企业的生产力的进步,相关院校科研单位理论研究的深化细化的提高,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后续发展

中国采矿业面临世界性的竞争,这对中国采矿业的理论研究和工业水平的进展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世界各国,国内各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的关键是科技水平科研实力的竞争,因此采矿工程的理论研究的不断加深和细化已提到议事日程中来。

首先,中国的采矿工程理论研究必须和世界接轨,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是沉沦,沉沦就是灭亡,知识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不能回避的。这个接轨就是借鉴世界各国研究的先进经验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先进生产技术大胆结合并和中国生产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采矿工程研究模式。

其次应加大对生产技术应用的理论转化的力度,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采矿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地质学、考古学、科学技术史,无一不在采矿工程专业方面的渗透,对采矿工程专业研究具有理论上和事实上借鉴意义。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探矿工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一个国家地质调查工作和资源勘查技术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勘探工程始于1980年代的辉煌后,经过10年的沉默,现在面临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地质资源勘查、勘探工程和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投资占项目总成本的50%,也是不可替代的技术手段或方法。

一、目前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应用方向

寻找和发现矿藏是传统的地质科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应用方向。进入新的世纪以来,这仍然是地质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更好的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深部找矿、新能源勘查开发、和地球科学探测也成为了地质科学研究的新任务和新方向。

首先从深部找矿上看,目前我国300~500m这一深度范围内的地质资源勘查工作已基本结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增长的速度已经难以跟上资源消耗的速度。然而,重要成矿区500m以外的深度范围内仍然可能存在丰富的潜在资源。开展重成矿区带500m深度以外的隐伏矿床的勘查,能够从较大程度上缓解目前矿产资源紧张的状况。

其次在新能源勘查开发方面,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地热能等新型能源都是当代地质科学、地质资源勘查的重要领域,为我们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再次,地球科学的探测也是当代地质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部分。通过大陆深部探测的技术方式,使我们能够对地球岩石圈进行直接观测,从而研究揭示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和构造,为我们探索地球深部流体系统、检测监视地震活动,揭示地震发生规律,研究地质因素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变迁的影响等等一系列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国以前探矿工程技术发展史回顾

探矿工程,主要包括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和勘探工程机械。原来泛指地质找矿中的两种技术方法,由于主要用于地质找矿,所以当时称为探矿工程。

探矿工程是地质工作多工种合成作战的重要方面军,是目前乃至将来地质、矿产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勘察)验证地质认识以及地球物理勘探直接取得地下实物资料的唯一技术方法,也是各种工程基础、隧道、涵洞、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施工的重要技术方法,同时钻孔(井)、坑道为获得地下地质体信息、探测深部地壳、开采矿产资源、建设地下实验室或观测站等提供通道-

勘探工程技术在钻井工程技术源于古代的挖掘钻井技术。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了一个“井字的记录,中期的代表是半坡山西,河南绳池的仰韶文化,发掘出了干式水井,它有一个5千年到7千年的历史。尽管这些钻探技术非常简单,原始,但它是我国钻探技术的祖先。

从公元前254年到公元1040年的1300多年中,凿掘技术、方法及开拓应用领域日趋完善,主要用于凿掘大口径浅水井、盐井及油气井,当时最深的气井已达138.24m。从1041年开始转人小口径深井阶段,深度超过了300m。明清两代(1254-1911)在盐井中更加完善,发明了半机械化的绳索冲击钻探,并且运用到固体矿产勘探中。

从公元前254年到公元1040年,这长达1300年的时间里,凿挖技术及方法和应用领域变得越来越完美,主要用于大口径凿挖浅井、盐井、石油和天然气井。最深的气井已达138.24米。自1041年以来人们小口径深阶段,深度超过300米。明清时期(1254-1911)钻凿技术在盐水钻井过程中更加完美,发明了半机械化钻井绳,并应用于固体矿产勘查。

清道光六年(183,5)钻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超千米井—海井(四川自贡),井探为1001.42米,它成为世界历史上一个里程碑钻探,是18世纪中叶前的世界钻井记录。光绪时期,最大的井深1119米,民国初期(1911年)达到了1250。

我国的钻井技术,无疑对人类社会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继火药、指南针、

印刷术和造纸术后的最重大发明(或发现),为此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近代中国机械岩心勘探是从河南焦作开始的。20世纪初,英国人用蒸汽锅炉作动力驱动回转取心钻机,使用手镶金刚石钻头钻进,用于勘探煤炭资源。

三、探矿工程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拓宽探矿工程技术服务领域;加大探矿工程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抓紧相关设备机具研制、研究钻探工艺、制定相关规范标准,是中国目前探矿工程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大体内容如下:

1、保真快速钻探取样技术轻便化、精确化、智能化,并探索相应的适用于月球极地,永久冻土,干热的岩石、废物处理、核爆炸、山脉、峡谷、湿地、植被和浅层地热能开发难以接近的地区如钻探取样需要取样钻探设备和钻井技术。

2、绳索取心钻探技术发展方向的组合测量实时轨迹描述数字系统,如定向钻井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核心定位技术和设备、变频电机驱动。

3,研究复杂的硬地层钻井勘探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该大力实施“液压潜孔锤-螺旋桨绳索取心“三合会或“液压潜孔锤——绳索取心钻探技术,如买一送一促销工作。

4、地球科学研究钻井技术等核心需求富达,回收率较高,应研究地球科学研究钻井设备和技术。当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因此发展地球科学研究和示范孔钻探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深孔钻探技术研究。主要包括钻井技术、钻井设备、泥浆和洞事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在勘探和地球深层勘探项目实施准备。

6、高效切削研磨材料、压碎岩工具和研究新的岩石破碎技术。如:机械压碎岩碎破碎的岩石物理和化学,这是基本的工作。

7、新型成孔(井)材料研发和技术研究。积极推动pVC-u塑料管道在水井项目中,浅层地热能开发项目,地下水监测、地质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8、新钻井结构和形式的设计和技术研究。钻孔(井)的不同功能,应该符合/经济、实用、方便、先进的原则。如:多层地下水监测井,井孔撤回两栖系统,分别可以应用于地下水监测和浅层地热能(水源热泵)等新的结构和形式不仅可以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而且占地面积少,成本低,容易管理,等等。

9,目前我国勘探工程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勘探团队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反映在质量、效率低,成本高事故率;新技术推广应用困难,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或规范,等等。所以,与勘探工程服务领域的扩大,对当前的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加大力度制定勘探工程技术标准或有关规定,规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0、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加强钻井技术研究的同时,高度重视钻井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经济学重要得多。学科的发展和研究钻井时间和成本控制,合理评价过程和设备选择,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的钻探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在深水勘探、开发新能源勘探、地质灾害和环境治理,取得重大突破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勘探工程技术。

为了确保工程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探钻井完成后,逐渐提高钻井生产水平,更好地满足地质调查的要求,探索新的勘探工程新技术推广模式势在必行。应该依靠相关的勘探工程尽快研究开发机构,在国家重点区域,形成一个新的勘探工程技术示范中心提议,为了这个角色,吸引相关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以及设备制造、钻井施工单位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要讨论,尽快为适合中国国情和勘探工程新技术推广模式的现状,保证勘探工程技术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宪浩.探矿工程在地质资源勘查研究中的作用[J].大科技天地,2011(14)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应用型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张翔(1977-),男,江苏宿迁人,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蒋军成(1967-),男,江苏淮安人,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江苏南京2118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江苏省2012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LX12_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13-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的贴合度,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强调,要促进教育、科研、创新的结合及产学研合作,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及培养单位的积极性,强化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1]而如何开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成为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工作的重点。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地方性高校,多年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2010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本文结合南京工业大学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各主要培养环节进行了探索。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领导职责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但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上形成了一些偏见,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非主流的、低层次的,不能跟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相提并论。[2]因此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学生、导师、教学管理者等都需要提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广泛的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为实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思想基础。领导重视是成功开展各项工作的普遍经验。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由校级领导、研究生培养学院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强调校内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同时邀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为广大教师进行政策解读,明确要主动适应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积极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深入开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二、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目标

应用型研究生介于理论研究者与技术操作人员之间,是企业科学技术理论与生产实践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他们最善于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企业的技术革新与改造中,使企业创造更高的生产力。[3]因此应用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与学术型研究生有较大的区别。应用型研究生应主要面向社会经济产业部门的需求,具有满足相关职业类型所需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紧密围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实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改革。南京工业大学广泛聘请工程技术大师、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和校内教授一起组成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咨询委员会,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探索符合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质量标准、监控与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引导学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合理定位,形成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的研究生培养格局,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并通过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改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以保障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同时学校出台《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保障措施以及工作进度安排进行了确定,努力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使研究生教育更加贴近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三、实施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改革

1.改革招生模式,吸引优秀生源

高质量的生源是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吸引优质生源加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加大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选拔录取中的比重,突出科学素养、综合素质的考核,对有特殊专业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的人才建立特殊选拔机制。南京工业大学采取了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免试推荐得比例的政策,以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大量吸收进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生免试进入专业学位硕士学习,在培养体系上与本科阶段教学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进入“卓越计划”学生的本硕连贯培养。同时学校明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纳入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同时对招收的学术型研究生在本人自愿申请、导师同意的情况下也可纳入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自2009年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学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从2009年114名到2012年625名,逐年增加。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已经占全校硕士招生总数的41%。学校计划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在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使研究生专业学位招生规模达到研究生总招生数的50%,实现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

2.优化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需要转变课程教学模式,从理论定向转变为实践定向。[4]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应构建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突出了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的区别。南京工业大学对应用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改革课程设置,坚持应用型研究生课程的“5个面向”:面向工程项目开设工程技术、设计类课程,面向行业要求开设职业资格认证相关的课程,面向企业需求灵活设置菜单式课程,面向创业创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学生发展开设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在每个工程领域都设置了相应的应用型课程,明确各工程领域应用型课程的修读学分要求,课程内容上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注重案例分析教学,加强案例库建设。如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设置“土木工程执业资格认证导论”、“地质工程职业资格考试基础”,在材料工程领域设置“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营销管理”和“项目管理”等课程,在动力工程领域开设“压力容器现代设计技术”课程等。同时对硕士生英语、数学类基础课程进行应用性改革。对英语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鼓励各学科自行开设“科技英语写作”课程,目前已经在材料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开展与学科结合的“科技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推动数学类课程与各学科的融合,根据各学科特点,结合学科专业教师提供的数学问题案例开设“工程应用数学”课程。

3.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在导师队伍,不仅要建立懂得实践性教学的理论型导师队伍,而且要建立深谙理论的实践型导师队伍。[5]实行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可以快速有效解决实践型导师不足的问题,不仅可以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高校应建立完整的校外导师选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明确专业方向、能与校内导师形成稳定导师组的校外导师队伍,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共同指导。校外导师不仅可以参与指导选题、完成学位论文外,还应负责研究生在企业学习和实践期间的指导。南京工业大学本着“遴选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聘请一批”的思路,充实应用型研究生导师队伍,提升研究生校内导师的指导能力。一方面严格应用型研究生导师选拔与考核,指导应用型研究生的导师必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横向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学校出台校外导师聘任办法,并定期开展校外导师培训。依托学校和地方政府联手共建的“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先后引进42名具有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普林斯顿等世界顶尖大学求学经历及巴斯夫、杜邦、联合利华、贝尔实验室、通用电器等世界著名企业工作经历的领军人才,学校给予“三创人才”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岗位,明确这些“特殊教授”具有人才培养的职责和义务,参与学校研究生指导工作,带领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并推动成果的转化,培养和带动了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此外,为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学校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担任学校的产业教授,积极推动产业教授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讲堂,联合培养研究生,并与产业教授企业共建科研平台、研究生工作站、学生实习基地,开展青年教师参与产业教授企业生产研发。

4.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打造校企联合培养平台

专业实践是研究生补充实践经验、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抓好专业实践环节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硕士生培养类别成功转型的关键。[6]而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又是落实应用型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基础。学校应加大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构建应用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结合”体系: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创新中心、联合培养基地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打造高水平应用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已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50余家,与企业联合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实习实践近百个,其中有44个被认定为江苏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通过研究生创新中心和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围绕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及生产流程,锻炼了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依托学校与多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产业研究院,积极推动研究生导师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团队进入研究院开展应用研究,一方面密切了教授和研究生与社会的接触,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学校进一步从制度上明确和推进了校内的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科技型企业、测试中心、工程中心等向研究生开放或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全方位推动校内资源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服务。

5.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论文考核标准

针对应用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差别,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要求与评价也应区别对待,建立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机制的改变推动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转变。南京工业大学2011年全面启动工程硕士各领域专业学位标准及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制订工作,组织各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与行业专家一起从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8种论文形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细化、完善并制订各工程领域不同形式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突出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社会性、实用性价值,使应用型研究生的论文来源于实践课题并能够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6.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要求高校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过程管理模式,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规范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南京工业大学先后制订出台了《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基本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研究生校外导师聘任办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并要求各学科领域结合学科特点分别制订了本学科领域相关文件规定,从制度上保障了应用性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开展。为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实,学校成立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对应用型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

7.多方筹措资金,完善奖助贷体系

建立完善的应用型研究生奖助贷体系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稳定和扩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队伍,更关系到教育的公平性。南京工业大学改革了研究生收费制度,逐步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实施财政划拨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导师承担科研项目经费、校外企业捐助经费三者有效结合资助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为鼓励学生进入应用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抓住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机遇,扩大招生规模,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免收培养费,并在生活补助、科研津贴、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享有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的待遇,体现了学术型和应用型学生的公平对待,从而打消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心中的顾虑,提升了导师和学生的信心以及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强调:要全面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eB/oL].[2012-03-02].http:///xwyyjsjyxx/sy/syzhxw/274904.shtml.

[2]申长雨.抓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11-15.

[3]薛天祥.研究生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4.

[4]王洪才.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10,(4):47-52.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篇7

关键词: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86-02

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特点

按着国家确立的仪器仪表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结合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国内有学者提出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影响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有:知识结构、实践环节、科学方法、个性培养、管理工作[1];也有学者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提出,培养具有创新活力的未来工程师需要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未来工程师应该依靠工程师与科学家共同培养。应该探索工程型科学家与科研型工程师合理配比的双师型师资结构[2]。西方发达国家与国内创新教育有所不同,譬如美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特点可概括为:重视基础理论,强化学科间渗透;注重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具体的学术标准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自治和社会监督[3]。为了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同时,突出专业研究生实践开发特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东北石油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共同启动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针对仪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业务素质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为确保研究生具备从事本专业设计开发所必需的扎实理论基础和优化知识结构,结合实际建立了一套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第二,为确保研究生历经严格的专业训练以提升其研发能力,建立了严格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第三,为确保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建立了高效的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二、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事关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家仪器仪表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为了保证学习基础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前沿技术与现实需求结合的培养特色,构建课程体系要明确本专业的办学定位,即掌握仪器仪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工程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国际上的学术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能较熟练运用相关专业技术从事仪器仪表工程开发或实际应用。要求学位获得者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具有解决仪器仪表工程领域实践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明确办学定位基础上,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研究确定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规划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必修环节和选修课四个模块。按着培养方案要求每人修业不低于30学分,该课程体系突出现代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四大研究方向。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自行选定选修课程,也可以根据课题需求和自身爱好跨专业选课,研究生有权自由选择集中修业或跨学年修业。研究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并荣获奖励的可以置换智能仪器设计实践学分。

三、“四位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针对仪器仪表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历经探索形成了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为引领、平台为基础、项目为依托“四位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第一,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研究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新设计的主体,更是受教育的主体。其知识结构、理论基础、思维模式、实践技能等内在素质和研究态度、工作热情、勤奋程度等外在体现都是决定学位论文质量的内在因素,这些都需要导师对其研究生有充分的了解并经常予以高度关注。为此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采用了双导师制,研究生在校理论学习期间,主要由高校的导师负责理论学习指导和综合素质考核,进入企业从事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由企业的导师负责指导开发实践。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均以任务化管理的方式提供给研究生最大化的自由度和独立研发空间。事实证明,这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创新思维。

第二,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双导师作为创新培养体系的特征体现,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学”关系,导师即要当好向导,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路上不至于迷茫;导师又要当好伴侣,从思想层面上陪伴着学生,使学生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进程中不感到寂寞和孤单。目前仪器仪表专业聘请校内导师12人、企业兼职导师5人,采取两种选配方式:其一是由校内教授担任主导师,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副导师;其二是由企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导师,校内年轻的副教授担任副导师。无论哪种方式,主导师都要负责培养计划的制订并提供论文研究课题,副导师配合主导师完成对研究生的指导任务。双导师配备原则主要考虑主副导师是否有深入合作研究的背景,是否能够真正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两者优势互补。除此之外,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青年后备人才,将青年博士列入后备导师团队,形成导师梯队。近五年本学科引进博士5人,在职培养博士7人,在读博士12人,这些对于强化导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第三,加强平台基础建设,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平台为研究生研究课题和创新实验提供实验条件。目前仪器仪表专业主要依托油气田控制与动态监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高校校企共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仪表工程研发中心,并与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共建研究生创新设计培养基地。

第四,依托重大研究课题并结合生产实际精选研究生论文研究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都是源于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基金、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计划项目等课题。其主体研究方向面向油田生产测井及计量仪器仪表的现代传感器研制。

四、“一个面向、三个结合”,实践创新能力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为了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与措施,突出体现一个面向、三个结合为特色的校企联合两段式教育培养模式。其中,一个面向特指仪器仪表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面向油田生产实际;三个结合特指具体研究开发与本专业研究方向密切结合、与高级别科研项目密切结合、与先进实验装置密切结合。校企联合两段式教育形式上体现为理论学习阶段在校内,实践开发阶段在企业。校企联合两段式教育的内涵要充分利用仪器仪表工程学科特有优势,发挥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作用,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与油田生产测试及标准计量密切结合的仪器仪表研发课题密切结合,形成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共同培养的教育模式。

具体操作上,第一,坚持论文选题与油田生产实际相结合。东北石油大学电子科学学院与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共建研究生创新设计培养基地,因此,只有选择面向油田生产实际与仪器仪表工程相结合的课题,才能将研究生真正置于校企联合培养教育模式之中。第二,研究生要深入导师科研团队参与高级别项目研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双导师制的具体落实,集中体现在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而双导师之间的分工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研究生而言,必须深入导师科研团队参与高级别项目研究,才能以更加宽阔的视野面对技术领域高深问题,在实践中更有效地锻炼和培养自身的科研开发能力,快速提升思维能力。第三,研究生要深入开发现场亲历创新实践。只有深入开发现场才能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进而才能进一步实践创新。测试的核心技术是传感器技术,油田测试领域的传感器有其鲜明的特色,必须在苛刻的尺寸限制下实现井下各参数的测量,必须适应井下的恶劣环境。因此,只有深入企业了解生产实际,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现代传感技术及仪器研究,以提高测试水平,更好地为油田开发服务。否则,其研究成果将无法与生产实际对接,自然也无法参与创新设计。

通过三年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合作企业的生产实际,寻求出一条有效路径,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构建了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明确了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为引领、平台为基础、项目为依托“四位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突出体现仪器仪表专业研究面向油田生产实际、与本专业研究方向密切结合、与高级别科研项目密切结合、与先进实验装置密切结合的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手段与措施。尽管因合作企业突出的行业特点和自身的企业文化,致使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更多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但仍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今后,将继续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使得接续研究成果有更加广泛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高洁,王斌.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新观察,2009,(9).

[2]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3]张莉,柴宝芬.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收稿日期:2013-10-05

作者简介:刘祥楼(1963―),男,黑龙江讷河人,东北石油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多维信息处理、生物识别及虚拟仪器工程研究。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篇8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产学研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仅要求工科研究生具备较为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更要具备创新思维、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全面的综合素养,这就对其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导致培养出来的工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也相对薄弱,这严重影响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指通过培养活动使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面对繁荣发展的我国研究生教育,我国现行的《学位条例》中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太单一,已与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工科研究生攻读学位目的多样化,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也应趋向多样化。

1.2选拔方式

研究生选拔方式是指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制定入学基本标准和实施招收研究生的途径和方式。科学合理的工科研究生选拔方式可以为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合适的、有潜力的对象。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的选拔方式主要有三种:参加“全国统考”、推荐免试和单独考试,其中大部分硕士研究生都是通过参加统一入学考试进行选拨的。但是这一选拨方式并不能很好地甄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潜力。

1.3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现在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公共基础课是对全体学生的必学科目要求,专业选修课和必修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专门要求。然而“一刀切”的课程设置造成了“课程设置整齐划一”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我国工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

1.4师资队伍

我国研究生教育采用的是“指导教师制”,它贯穿于课程、科研与学位论文的全过程,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水平。据《工程教育中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课题组对261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就本人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工作经历的问卷调查显示,高等学校教师中46%无此经历,有过此种经历的3年以上的占31%,1到3年的占16%,1年以下的占6%。有近一半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没有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工作经历。这对工科类研究生是远远不能满足所需指导要求的,因此迫切需要更多的有实践经验和工程背景的教师。

1.5工程实践

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就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来看,工程实践环节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工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时间明显不足,缺乏亲自动手、深度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

1.6学位论文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更注重理论的阐述、思维逻辑性和观点创新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更强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更注重职业导向。但是在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际中,存在着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混淆不清的问题。部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缺乏重大工程项目支撑,原始创新不足,重数学模拟轻物理实验,这严重影响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的优势

工科研究生教育是为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工科研究生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有效资源,结合工科的学科特点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正是产学研进行工科研究生培养的优势所在。

2.1提高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产学研可以利用高等学校的人才、科研等优势吸引资金、设备投入到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科研环节中,扩大了研究生科研活动的投入主体。此外在产学研过程中,企业将产业升级、自身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产学研的形式带进学校。这为工科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了更多的课题,保障了他们科研活动的实用性和先进性,避免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之间的脱节,有效地提高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2.2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产学研为工科研究生培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生产实践环境,使研究生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增长了新知识。在产学研过程中,工科研究生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参加企业的技术攻关、科学研究等工作,将生产、科研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3提高工科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素质的培养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来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可以使工科研究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它不仅可以使工科研究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工科研究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产业部门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并在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各方面都得到提高。

3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模式改革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形式,是指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个主体为了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质量,把教学、生产、科研三者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各部门之间合作的优势,构建工科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针对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缺点,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3.1培养目标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下,工科研究生培养目标不仅要体现着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目的,同时还要体现出对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的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注重对研究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的实践问题,并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3.2选拔方式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下的工科研究生的选拔方式,除了一般的入学考试和面试外,还要有意识地加大对工科研究生在复试中的考察,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察,择优录取专业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做好前期准备。另外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企业参与面试的权利也会将在工科研究生的选拔工作中进一步落实和加强。

3.3课程设置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对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前瞻性。高等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在开设课程时,要增开选修课程,要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突出课程设置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此外,高等学校还要加强对工科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3.4师资队伍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即聘请合作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专家担任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工作;学校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程师资匮乏的现状,以保证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5工程实践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为工科研究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平台。高等学校可以积极利用企业等单位在生产、资金、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与企业等单位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基地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吸引和聘请基地的专家参与工科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研究生们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帮助基地进行科技开发和科研等工作,使基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基地。

3.6学位论文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下,学位论文选题一般来自合作单位的实际攻关项目和技术问题等,这使得工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更具有针对性、应用性。此外学位论文的评价主体由学校专家和合作单位专家共同组成,主要侧重于对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

4结论

我国的工科研究生教育从初步创立至今,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并对其他层次的工科教育有着带动和引领的作用,是我国工程应用型人才、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是我国科学研究潜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标志。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不足,在当前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找准方向,科学选择出既能针对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又符合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培养模式,促进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持续地发展。而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模式的改革便是优化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提高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姚纬明等.产学研理论的创新与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2.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篇9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越发迫切。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也在逐步创新,因此,研究生联合培养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教育部于2004年、2005年,连续提出以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并于2012年出台了具体政策,强调对西部地区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支持[1]。联合培养主要是指多个单位共同参与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旨在培养出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创新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地方本科高校为本地区承担着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高校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必然要积极创新和推行适合自身特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以便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基本功能[2]。因此,本文将结合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地方本科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分析

1.多样的联合培养模式

从形式上,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不同高校间联合培养、高校与科研院所间联合培养、高校与企业间联合培养等,其中不同高校间联合培养又分为:中外联合培养、国内高校间联合培养。从内容上,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一是招生单位负责课程学习阶段,联合培养单位负责课题研究阶段,按要求完成论文后回招生单位参加答辩。二是招生单位承担主要的研究生培养任务,包括招生、课程学习、课题研究、论文答辩、毕业等,联合培养单位主要进行短期的培训和实验项目;三是招生单位负责招生、毕业等,联合培养单位负责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工作[1]。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形式上主要以第一种模式为主。

2.国内高校间联合培养的意义

国内高校间联合培养研究生,通常情况下是没有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的地方本科高校和高层次高校之间的合作。地方本科高校通过与其他高层次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对自身高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让高校间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科研合作,有利于联合申报项目,提高科研水平,扩大学术影响力。其次,校校联合培养可以让地方本科高校积累研究生办学经验,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师资力量,使其在硕士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中加分,为争取硕士授权单位奠定基础。最后,地方本科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基于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性,不仅可帮助企业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而且能为本地区输送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反过来,地方经济发展可为高校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良性循环,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地方本科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的不足

1.联培指标名额偏少

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先后与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州大学先进制造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等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共同指导硕士研究生。首先,虽然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我院部分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学经历和科研成果分别通过了这几所学院的硕导遴选成为新增硕导,但随着导师队伍的逐渐扩大,本校导师可招生的研究生名额却逐年降低,我院教师作为校外新增硕导实际能够指导的联培生更是少之又少。其次,国家和福建省对于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研究生的联培指标相对较少,因而地方本科高校的部分教师往往存在名义上为硕导,实际上却招收不到学生的尴尬局面。

2.联培管理有所疏忽

由于联培生是在不同的高校间联合培养,因此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难度大,且在联合培养期间双方管理都有可能出现不到位的情况。首先,联培生的学籍通常在招生高校,因此,开题报告、毕业答辩、奖学金评选等工作均由招生高校组织进行。而二、三年级的学习生活都在我院,联培生需要参加招生高校的这些相关工作,难免容易产生孤独感,造成不良情绪。其次,我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以教育和培养本科生为主,相关的学术活动或校园文化活动都是围绕本科生展开。因此,联培生往往很少参与地方本科高校的相关校园活动,仅局限于实验室和寝室学习,生活难免会枯燥无味,且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仅限于导师团队成员,交往圈子相对狭隘闭塞,容易造成相关心理问题。

3.工程实践环节较弱

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仍延续了本科生的教育方式,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部分硕导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有限,不能保质保量地开展实践教学。且大多数高校教师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仍局限在浅层,没有深度挖掘并维持,如帮助企业输送一批基础扎实且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导致联培生的企业实践经验有限。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类型主要是工程硕士,虽然联合培养模式是招生高校负责第一年课程学习阶段,我院负责后两年的实验研究和毕业论文阶段,但由于第二年才进校,学生的学习、实验和生活等都需要适应,没有预留足够的工程实践时间。

4.质量保障体系薄弱

首先,招生高校在第一年课程学习之后,通常情况下就很少参与地方本科高校的后续培养,造成联培生的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与招生高校本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存在差别。其次,地方本科高校由于没有硕士授予权,缺乏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经验,还处在不断摸索和借鉴的阶段,研究生培养的内部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机制还不够完善。最后,研究生联合培养任重而道远,只有全面评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有效规范整个联合培养过程。但大部分招生高校和地方本科高校的关注点仅在于联合培养期间科研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缺乏对后续毕业情况的长期跟踪,导致相关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地反馈,缺乏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三、地方本科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建议

1.提前定向考察,充分重视联合培养工作

地方本科高校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能够积累研究生办学经验,为后期争取硕士授予权奠定基础。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充分重视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进一步扩大联培招生规模。首先,地方本科高校管理层应维持并加深与现有各大联培高校的联系,争取更多的联培指标。其次,地方本科高校的各个二级学院可以通过自身的学术资源与关系,与相关学科的高校学院进行沟通,争取新的联培渠道与途径,扩大联培规模。最后,地方本科高校的导师可以通过观察了解本校本科生的学习兴趣与科研潜力,提早做好宣传,积极沟通争取日后成为本校的联培生,从而尽早进行学术指导,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今后研究生的实验内容结合起来,不仅早出成果而且高效产出,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高度关注学生身心,确保全面素质的养成

不管是招生高校还是地方本科高校,都应该时刻关注联培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注重联培生综合素质的养成。针对联培生是否适应不同高校的学习环境,各联培单位应给予足够关怀,并做到无缝衔接。首先,招生高校要确保联培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能够学有所用,为日后的实验研究做好准备,且招生高校的学术资源也同样对联培生开放并为之所用。其次,地方本科高校应做好联培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导师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引导学生少走弯路,使联培生快速融入异地高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最后,招生高校与地方本科高校应定期组织交流会,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搭建与其他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平台,开拓科研思路,有利于联培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3.校企协同育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研究生教育是本科生教育的延续,但二者在教学方式和科研方法上应大不相同,特别是我院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类别为工程硕士,更需要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招生高校与地方本科高校应完善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增设工程应用型的课程,保质保量开展实践教学。其次,创建工程实践基地,长期保持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不仅组织硕导深入工程实践基地学习培训,扩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而且让联培生参与横向项目的研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效果[3]。最后,充足的工程实践时间是联培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在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完善中应强调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时间[3],在后两年的联合培养过程中,让联培生作为项目组成员,提早参与项目研究,开展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为企业输送一批基础扎实且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

4.立足学科特点,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基于化学工程等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工程实践为提升,以创新应用为导向。首先,招生高校与地方本科高校在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前应协商建立健全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与招生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相上下。其次,在招生录取、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论文开题与答辩评审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招生高校与地方本科高校共同参与并严格把关,建立质量监控体系,从学习成绩、科研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过程监控和节点管控,切实提高培养质量。最后,除了建立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外,还应该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对联培生毕业后的就业或深造进行统计,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实时完善优化相关的培养方案。

四、结论

地方本科高校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仅能够积累办学经验,而且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高校的联合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些许问题,地方本科高校管理层应充分重视,加强顶层设计,扩大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的合作范围,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协同创新促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评价等保障体系,形成良性循环,提高联合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玉铎,张天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分析及建议———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35(3):114—116.

[2]刘贤伟,马永红.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方式研究———基于战略联盟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10—15.

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篇10

摘要:地质成矿作用研究始终受到中外地质学家、矿床学家的高度重视,其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宏观和定性方面,特别是地质找矿深度研究薄弱,开展和加强此项研究意义十分重要,既可了解成矿规律,又可提高找矿效率,减少找矿的盲目性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是地质找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今后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地质找矿找矿深度

地质成矿是地质作用的一部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成矿系统。其研究始终受到中外地质学家、矿床学家的高度重视。研究内容及其广泛,涉及地层、侵入岩、构造、成矿等,截止目前研究成果堪称丰硕。主要包括:成矿系列、成矿规律、成矿物质来源乃至成矿系统等等。上述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研究了地质成矿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使地质成矿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系统,从而推动了我国地质找矿研究、地质找矿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宏观和定性方面。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找矿工作也逐渐向定量方面展开。目前此项工作还很薄弱,特别是在当前地质找矿工作中应大力加强,意义重大。

例如地质找矿深度研究,以往只注意从微量元素含量、元素共生组合进行研究,并确定其形成于地壳还是地幔,或者是使用矿物温度计、矿物压力计以及氢、氧稳定同位素等研究成矿深度,而忽视了或忽略了同一矿种或紧密伴生的矿种在成矿深度上的上限深度和下限深度的研究以及在同一地区乃至全球垂直方向的上限深度和下限深度的研究和对比。这样就使得地质找矿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乃至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盲目施工、盲目开采。所以说在当前地质找矿工作中,针对不同矿种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并受物理化学条件制约形成于不同深度,应该分门别类地在同一地区不同深度上寻找不同矿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众所周知,地质成矿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是有规律性的。如河北省涞源县王安镇杂岩体多金属成矿规律:在水平方向上,由岩体接触带向围岩,成矿由含铜磁铁矿矿化向铅锌矿化转变,矿床类型由接触交代型热液型。在垂直方向上,成矿也表现为有序性:早期(氧化物阶段)形成温压较高的含铜磁铁矿矿化,晚期(硫化物阶段)形成温压较低的铅锌矿化。即使相同的矿种在空间上成矿也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如产于王安镇杂岩体围岩裂隙中或远离该杂岩体的围岩裂隙中的连巴岭矿区的铅锌矿床,在岩体边部或接触带,铅锌矿化较普遍,主要沿闪长质岩脉两侧或蚀变破碎带产出,形成深度较大,即海拔高度较低,由开采平硐海拔高度可知,一般在900m以下800m以上;但在远离岩体的围岩裂隙中或蚀变破碎带中形成的铅锌矿化,形成深度较小,即海拔高度较高,由开采平硐海拔高度可知,一般在1400m以下,而以上海拔高度均无开采平硐,表明该海拔高度无铅锌矿化。

上述事实说明铅锌矿化无论在水平方向上还是在垂直方向上,均表现为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在垂直方向上的成矿深度表现为一定的深度范围。在地质成矿过程中不仅铅锌矿化如此,其它金属成矿同样具有这种现象和规律。因此在当前地质成矿中除了注意研究有关矿种的成矿系列、成矿规律、成矿条件、成矿构造环境,更重要的是应该注意研究有关矿种形成的区域成矿深度及其相关的地质体剥蚀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地质找矿具有针对性、可比性,减少盲目性,提高找矿效率,并将取得较大的或重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很大的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程裕祺等,初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J],1979,第i号,33~38.

[2]翟裕生、姚书振、崔彬等著,成矿系列研究[m],1996,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卢作祥、范永香、刘辅臣编著,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学,1981,武汉地质学院勘探教研室.

[4]季克俭等,热液矿床的矿源、水源和热源及矿床分布规律[m],1989,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