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十篇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十篇

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07

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篇1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精准农i;数据化;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11-03

一、引言

精准农业是一种以大数据科学为核心的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理念,其发展颠覆了我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手工劳作方式,打破了粗放的传统生产模式转而迈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促使我国农产品由线上零销售改成私人订制。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对精准农业进行研究,建立了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和黑龙江友谊农场的“精准农业示范项目”试验基地;2012-2013年在黑龙江垦区农机推广产品中,GpS自动导航和驾驶系统全部由国外进口,这表明我国亟需自主研制开发精准农业设施装备。总体上看,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概念的补充和延伸,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学术思想。在实践中,并未建立较大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基础设施、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等都不及发达国家。因此,需对精准农业的发展作进一步研究,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精准农业内涵及主要技术组成

(一)精准农业内涵

精准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pa)又称精细农业,精确农业或处方农业,是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它的全部概念建筑在“空间差异”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上,在定位、导航的基础上,根据管理单元的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的需要,管理作物的每个生长过程及各种农资投放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和农作物的潜力,做到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减少农资的投入,从而降低物质消耗、增加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精准农业的核心技术组成

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是支撑精准农业发展的关键部件,精准农业技术通常不以单项技术的形式出现,在组装集成单项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同时,形成了精准农业所独有的技术体系,如产量图、配备有“3S”技术的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

1.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由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组成,其基本含义是把农技措施的差异从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厘米水平的一套综合农业管理技术。这项技术依赖全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控制定位,精确定量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种子、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同时在管理决策环节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高经济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

2.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与其相关学科交差融合的产物,其中核心是基因工程技术。随着人们对动植物基因学和蛋白质学的认识,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通过对动植物基因重组,可增强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农作物单产,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改善食物的营养结构和口感。例如,在棉花中引入抗虫基因,可减少病虫害对棉花的侵蚀,减少农药的使用;在水稻中导入能产生维生素a的基因,可以提高稻米的营养价值。

3.工程装备技术

农业工程装备技术是精准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精准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用于我国精准农业生产的农机装备主要有新型高效拖拉机、播种施肥灌溉机、精量植保机、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设备、高效能收获机械等,可实现精准平整土地、建立模块信息,为农作物生产管理收割做好准备。我国于2009年建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自主研制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近几年,我国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较快,2016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63%。

三、我国精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精准农业的成本较高

精准农业技术在新疆兵团棉花的大面积种植应用中取得了客观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平均单产增加17%,每亩播种量减少2千克,氮磷肥的利用率提高3%-8%。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检测,节约检测成本高达90%,检测效率提高500%以上。但这些农业机械价格昂贵,适合大面积作业,主要面向大型农场。而我国地形复杂,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户多分散且产能较低,导致发展精准农业的成本较高,不适合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作业规模。

(二)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近年来,市场的各种优质资源也逐渐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在农村形成了“38、61、99”部队、“空心村”“末代农民”等现象,进一步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文化知识的缺乏,降低了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导致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运用,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向高端升级的进程。虽然我国政府大力提倡精准农业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基础薄弱,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差,精准农业在我国的推广实践困难重重。

(三)精准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我国精准农业技术装备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目前我国精准农业的生产机具多从国外进口,尤其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型行业,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精准农业装备研发和创新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适用农业机具设备品种少、水平低,而且可靠性极差,远不能适应精准农业发展的需要。另外,精准农业机械设备价格高昂,我国零散的农户和小型农场无法承担高额的费用,导致精准农业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限

我国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农业数据库及农业信息系统,将3S等各项高科技应用到精准农业的生产发展中,并在北京、黑龙江、新疆等各地建立了大规模的精准农业实验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劳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总体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精准农i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都是空白。如:基础设施建设、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VRa播种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基本上都处于空白状态。

四、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精准农业生产成本

加快精准农业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国情的低成本精准农业机械设备,促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降低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成本,降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迈向精准农业的门槛,改变我国精准农业“只有理论,不能实施”的尴尬局面;建立大型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如农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同时简化精准农业技术,提高精准农业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实用性和易用性,有效降低精准农业生产成本。

(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精准农业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精准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而“空心村”等现象导致我国农村人才匮乏,尤其是精通精准农业生产过程专业人才的匮乏。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精准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一,完善中小学课程,把精准农业添加到教科书中,保证下一代全面彻底地了解精准农业;二,加强对现有劳动者的专业化培训,加快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和农技推广;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使其在精准农业的发展中起到“领头雁”的作用,为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三)大力加强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精准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指智能化精准农业装备,其研究与开发是精准农业能否得到推广实践的关键。目前我国精准农业基础设施较差,技术含量低,特别是大型的农机设备,几乎是从国外进口的,因此应从不同层面加强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精准农业生产条件。一是政府要加大对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强智能化精准农业装备技术的开发和实践应用。二是增加精准农业主要农机装备的生产数量,如多功能谷物精密播种机,可自动调控配比的自动定位施肥机和喷药机,可控制喷水量的定位喷灌机等。

(四)拓宽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面

加快精准农业核心技术研究,简化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骤,降低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促使尽可能多的农民将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建立一个完整的植物信息数据库,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给出合理的操作建议;结合全国各地农业发展特点和现状,加快自主研制开发适合不同模式精准农业发展的“3S”技术及高科技产品,并将“3S”技术及高科技产品全面运用于精准农业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拓宽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田家治.精准农业的作用及发展现状概述[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03):68-69.

[2]张福贵.孟庆国,张树宝.黑龙江垦区精准农业试验与发展[J].现代化农业,2006,(01):41-42.

[3]董力伟.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现状[J].产业观察,2014,(02):52-54.

[4]赵国锋.国外精准农业发展及其对中国西部地区(下转第67页)(上接第12页)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06):175-179.

[5]许海云,张娴.精准农业技术与系统专利分析[J].科学观察,2015,(05):15-33.

[6]梁瑞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室大棚智能管理系统构建[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06):346-352.

[7]聂兵.我国精准农业的实施路径及其方向选择[D].山东农业大学,2009.

[8]军.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农垦农机化,2015,(06):114-119.

[9]何志文.我国精准农业概况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机化,2009,(06):23-26.

[10]张纯洁.基于巧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以江汉平原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赵春江.对我国未来精准农业发展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0,(04):5-8.

[12]何志文.我国精准农业概况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机化,2009,(06):23-26.

[13]宁建.智能化精准农业装备的发展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1,(03):77-79.

作者简介:

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篇2

关键词:精准农业;技术推广;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029-03

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农业科技水平低则是重要因素之一。精准农业――未来农业的雏形,是一种基于知识的农业技术体系,是实现精准农业效益的必经之路,发展和推广精准农业技术对于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化进程、占领未来农业领域竞争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广精准农业的意义

1 发展精准农业是实现中国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需要。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农产品凭借其质量和价格优势,将更多地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中国农业面临着更严峻考验,依靠科技进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精准农业是质量效益型农业,以优质高效为目标,重视农产品的质量,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优质的高产出和高效益。

2 发展精准农业是中国有效利用生态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人口最多但自然资源状况较差且恶化趋势严重,如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下降,近十年人均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及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任意排放造成农田环境和农作物的严重污染,约占目前耕地总面积1/5的土地受到污染;土地退化严重,致使自然灾害愈加频繁。优化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但从传统农业的角度来看,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新型技术的支持,依靠科技技能提高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利用率,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3 发展精准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农民收人的有效途径。中国以往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入,以粗放经营解决供不应求的总量问题。但在农产品基本形成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数量问题已不再是主要矛盾,而被品种、质量矛盾所代替。农业面对和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粗放经营难以解决这一矛盾,唯有靠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集约经营方是正途。发展精准农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全局性的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扩大数量和提高农产品价格已没有多大潜力,必须瞄准市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精准农业。

二、大河沿子镇现代精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大河沿子镇位于新疆精河县以西45公里处,面积1435.45平方公里,总人口3.25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下辖15个农牧业村,1个新农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和2个社区居委会。大河沿子镇共有耕地11.7万亩,农业生产以棉花为主,2007年全镇棉花播种面积为11.4万亩,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大镇。从2006年开始至今,大河沿子镇紧紧围绕着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这一主题,在全镇开展了以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为主的一系列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1 现有棉花种植技术。一直以来大河沿子镇的棉花种植都是很传统的,2006年开始采用新技术,大面积棉田采用了“一穴一粒”精量播种技术,农民从繁重的定苗中解放出来,过上了休闲的节日。“一穴一粒”精量播种对种子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种子生产的有关标准,发芽率达到80%的种子才算合格种子。土壤耕作层90%以上残膜都得到清理回收,避免因棉种播在残膜上出不了苗的问题。为消除农户担心“一穴一粒”不保险的心理,政府部门还给予农户适当的补贴和优惠政策,精量播种技术就这样在不被普遍看好的情况下推广下去了。与精量播种相配套的是精准灌溉,虽然大水漫灌已经是落后的灌溉方式了,但在大河沿子镇依然存在,只有部分耕地采用加压灌,膜下灌等精准灌溉方式,2008年还采用了埋式滴灌植棉新技术,并将继续推广。棉田施肥同样离不开“精准二字”,依托滴灌系统实施的“随水施肥”在大河沿子镇也得到了应用。

2 精准技术设施配套状况。大河沿予镇已推广加压灌8000亩,膜下灌7000亩,设立了两个示范点,其中一个采用精良气吸式点播及高压滴灌技术相配套;第二个示范面积为125亩,采用精良气吸式点播及常压滴灌技术相配套,都通过精量播种、精肥精管,实施标准化作业。以建立诱虫灯监测预报系统为主,采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药剂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完善植保体系,降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该镇已引进小型精量播种机18台,一机三膜大型精播机2台,拔杆清膜机100台,引进优质高产品种标杂al达150亩,新陆早33号5000亩。2008年大河沿子镇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立蔬菜大篷,增加了高压滴灌等设施,其植棉技术在全县还处于领先水平,如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滴灌技术的应用。由于棉田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农机标准化作业等常规技术和新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棉花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从2006年推广精准技术以来,大河沿子镇棉花种植不仅减少了投入成本和劳动力,而且还提高了棉花产量,增加了收入。在2007年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大河沿子镇11.4万多亩棉田平均单产籽棉341.5公斤/亩,比去年增加29.1公斤/亩,同年滴灌棉田比淹灌棉田平均亩产高出30-40公斤。

三、大河沿子镇精准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由于农业技术的公共物品属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发达国家每年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而中国在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下,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农技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多数技术推广机构“无钱打仗”已严重影响到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每年仅由不到20%的县会下拨一定的技术推广经费,很多时候下拨经费还会发生截留现象,使经费不能最终用到技术推广活动中来。因经费不足等原因,只能够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工资,而用于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就很少了,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还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大河沿子镇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主要是农民自筹或非政府部门提供,政府下拨技术推广资金经费很少,甚至没有,2008年大河沿子镇6个农业村自筹资金68万元,增加实施棉花加压滴灌面积6700亩。由于推广经费少,制约着精准技术进一步在更大范同内的采用。

2 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大河沿子镇农户基本上都是小学、初中学历,无法很快接受新技术,他们最注重眼前经济效益,然而采用新技术有时要很高的成本,而且新技术的优势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后才会发挥,这就导致农户看不到他们想要的收益,造成农户对高新技术避而远之不愿接受的局面。

3 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对自家的土地具有决定权,很难统一规划和生产,这增加了新技术推广工作的难度。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和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导致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大河沿子镇的技术推广工作之所以艰难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农民组织,虽然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但还是无法填补农民组织的作用。

4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精兵强将少。从目前专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现状分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有近1/3的人员不具备农业专业学历或根本是外行。大河沿子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于基层推广部门,现有专职人员8人,大多为高中学历,导致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5 精准技术推广人员分布不尽合理。当前,中国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技推广人员分布过于集中于县级,使技术推广的供给与需求发生错位。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城乡人民需求的多样化,农民对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细,随时需要得到农技推广人员的指导。但与此需求不相适应的是,乡镇级农技推广人员力量相对薄弱。目前多数乡镇级农技推广站的农技推广人员只有2―3人,且设备简陋。大河沿子镇技术推广人员虽然有8人,但真正在基层做实际工作的人却只有3~4人,多数推广人员都在精河县,很难起到新技术宣传推广作用,加之基层推广人员少且工作量大,工资水平低,推广工作举步维艰。

四、深化精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1 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农技推广是个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技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首先,保证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的乡镇以上农技推广人员全额拨款,确保人员工资。其次,增加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添置必要仪器设备,搞好技术示范点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2008年大河沿子镇就增加了蔬菜大棚,加压灌,低灌等设施农业设备。

2 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和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技推广的过程仅仅看做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关注,缺乏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大河沿子镇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及时地把市场需求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和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3 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提高推广效率。农业推广体系直接面向经营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农户进行高新技术推广,成本高,效果低。单个农户直接参与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由于经营规模限制,技术交易成本非常高。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联接农技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则能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推广效果。从“技术推广站一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转移过程来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成员在技术获取过程中费用较低;另一方面,其组织制度保证了各成员在选择决策中的主体作用,保证了技术适用性;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聚集了更多能人,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更高。从“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扩散过程来看,是农民自己来传播农业技术,其良好效果是其他推广组织和推广手段难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播者本人也是农民,具有与他人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结构,了解当地实情和农民实际,更易为农民所认同接纳。特别是若他们在接受信息后再加以利用,并取得良好绩效,这种“再传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由于大河沿子镇在管理运行上形成了农民合作组织形式的运作模式,据摸底调查全镇已有76%的农民愿上强压滴灌,如今棉农的种植意识已从过去高强度、低效益的淹灌向高成本、高效益的加压滴灌转变,认准了搞滴灌节水才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回报。所以,由农民专业协会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容易做到操作性更强,费用更低,更为农民所接受,实际效果亦更为显著。

4 稳定农业推广队伍,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素质。据有关统计,在县级以上的农业推广机构工作人员占60%以上,而在乡镇及乡镇以下农业推广部门工作人员占40%以下,并且推广人员的素质远远低于县级以上的推广人员。为此必须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技术推广人员到基层去工作,精简上层,充实下层,优先充实乡村站工作人员,满足从事实际农业推广的需要。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政治教育工作,提倡“献身农业,服务农民”的奉献精神。重视农业推广人员脱产学习和在职进修工作,鼓励农业推广人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和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丰富推广经验,提高推广技能。就大河沿子镇的实际情况,应定期对技推人员进行培训,补发津贴以稳定推广队伍。为搞好农业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广泛、迅速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实践,建立一支数量与素质兼顾的农业推广队伍。

5 合理布局,形成以乡镇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乡镇是农业技术走向农民用户的真正出口,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和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针对大河沿子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不完善和人员不足的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调整内部,减少精河县级农技人员,充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广开门路,从各相关部门抽调富余人员,增加基层推广人员数量。打破条块、部门和地区分割,统筹安排,协调互补形成统一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以政府投入为主采取各种途径,多渠道、多门路集资以安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从业信心和决心,稳定农业技术队伍建设。

6 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农民的信息意识问题,大河沿子镇农户的信息意识较为低下,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普遍认识。为此,要加大农业基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广大农民的信息意识。为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信息资源的捕捉和收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河沿子镇已经建立了农村信息化体系,建立了以“农信通”为主的农业科技、农资行情、农产品交易的农业信息传递系统,只是信息化体系和机制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荣毅,朱建军,龚江,王荣栋,试论新疆精准农业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新疆农业科学,2004,(2)。

[2]扈立家,唐雪漫,中国发展精准农业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6,(5):27-28。

[3]刘焱选,白慧东,蒋桂英,中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农学通报,2007,(7)。

[4]刘爱民,封志明,徐丽明,现代精准农业及中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2):24-29。

[5]刘伟明,精准农业及其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6,(6):8-35。

[6]李亚芹,夏峰,中国发展精准农业的必要性[J],农机化研究,2006,(6):4-6。

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篇3

关键词:精准扶贫;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13-0006-03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切实提高扶贫实效,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1]。如何把科技创新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使脱贫整体推进而不反弹,建立有效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后劲增强的长效机制,这里谈几点思考。

1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

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规制,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的贯彻与落实。2015年6月,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精准扶贫”思想的全面阐述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的根本特点是“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2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2.1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1986年5月16日,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12月28日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4年国务院做出决定,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全国扶贫日。2012年12月底,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2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新要求,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5年10月16日,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中表示,“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2.3精准扶贫,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精准扶贫,克服原来那种“大水漫灌式”扶持,树立“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由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化,从输血到造血,增强后续发力,实现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是“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让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人民群众从“精准”中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这是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扶贫方式。

3精准扶贫迫切需要科技创新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对扶贫提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新要求。科技扶贫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主要载体通过科学知识理念的宣传普及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提高由于知识能力匮乏而导致生活品质低下的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其克服致贫因子和适应不利环境的生存发展能力,最终摆脱贫困,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一种扶贫方式[2]。

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篇4

20世纪70年代,遥感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并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监测,在作物识别、面积估算、长势监测、旱情监测、灾害评估和作物产量估计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遥感信息在时空分辨率及所提供信息的精度和丰度还不能满足精准农业对农田信息的需求。近15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领域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指导农田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农作物收获及灾后损失评估等方面均已有很多成功的应用。

遥感可为精准农业提供以下两类农田与作物的空间分布信息:一类是基础信息,这种信息在作物生育期内基本没有变化或变化较少,主要包括农田基础设施、地块分布及土壤肥力状况等信息;另一类是时空动态变化信息,包括作物产量、土壤熵情、作物养分状况、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状况、杂草的生长状况以及作物物候等信息。

1.基础信息获取

(1)农田基础设施调查。

(2)地块分布调查。

(3)土壤状况调查。

2.时空动态变化信息的获取及利用

(1)指导农田灌溉。

(2)指导施肥。

(3)指导病虫害防治。

(4)指导杂草控制。

(5)指导作物收获。

限制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中进一步应用的主要因素如下:

(1)精度问题。

(2)时空精细度问题。

(3)信息熵问题。

(4)农田参数信息利用问题。

(5)非技术因素。

针对上面几个问题,遥感技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以满足精准农业的需求:

(1)新参数反演技术的研发。

(2)新数据的应用。

(3)多源数据整合。

(4)遥感驱动的作物模型。

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篇5

1信息管理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分析

1.1在作物精准种植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种植技术主要是指作物在播种过程当中,通过卫星导航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作物播种的农艺要求等,依据作物的实际生产能力、季节性市场要求、作物的生理特点,进一步对播种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实现精量播种的目的。此外,精量播种技术在农业种植当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节约了种子及成本,还可以为作物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生长环境,进而全面提高农作物的总体产量与效益。

1.2在精准施肥技术当中的应用

精准施肥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应用,主要通过电子地图当中的土壤微粒结构、类型,以及其养分的实际供需能力情况,并对作物的类型进行分析与计算,建立适合农作物需要的施肥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信息系统加强对施肥进行量化管理。此外,在对土壤进行肥力检测的过程当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根据作物的实际生长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采用缓、控、释“配方施肥”,进而有效的降低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1.3在精准灌溉技术当中的应用

在农业种植过程当中,水是一切作物的生命之源。为了有效实现科学、节约的灌溉需要,要不断的加强对水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在保证自动化的基础上,通过远程监控技术加强对物联网中的灌溉器件的管理与运用,特别是喷、滴灌技术的全程自动化推广运用,进而有效的提升灌溉的时效性和精准度。采用精确灌溉技术,不但可以保证农作物的生理、生长需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此外,在集约化灌溉的基础上,传统的灌溉技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灌溉的精准要求。因此,精准灌溉技术在农机当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农作物的总体产量。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天气时常发生,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当前北方干旱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农作物田间的灌溉建设与管理,利用大型机械与微型喷滴灌相结合,对田间作物进行大面积灌溉与局部微灌有机配合作业,适当的调整灌溉的密度、频率、面积、范围,强化灌溉技术的覆盖面,进而提高电气化、机械化的灌溉档次与水平,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而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1.4在精准收获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收获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地理信息、气象信息系统,对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成熟情况作出全面的科学的总体分析,并制定、预测收获的相关信息,对农业机械进行科学调度、收获与管理。此外,农户在实际的生产当中,加强对产量分布图的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种植信息,为下一季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数据基础。

2农机技术的推广的相关合理化建议

2.1科学规划农机技术的推广

在农机技术的实际推广过程当中,农业机械化与信息管理化的有机整合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加强对二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农业管理部门、农机用户、农机生产商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政府相关单位要利用特有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对农机信息搜集、处理,并及时对有价值的农机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甄别、,根据其数据资源进行科学地规划,有效提高信息管理技术在农机发展当中的应用。

2.2加大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农机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政府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励社会资本的合理参与,搭建多方建设平台,实现多方共同努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助机制;切实加快农机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积极构建信息化网络体系。此外,相关部门要始终坚持节能环保的原则,不断探索出适合我国当前及今后农机发展机械化的中国特色之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理念,加强对农业作物的田间管理,例如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进而有效地提升农业作物的总体产量与效益,努力推进农机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面,实现信息管理在农机技术推广当中的应用。

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篇6

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画面是多么的常见。然而,尽管我们的农民一如既往的勤劳和精耕细作,我们的大豆、甘蔗、棉花、玉米等一系列农产品在国际上还是缺乏竞争力。而且,伴随着化肥和农药的持续施用,土地不但难以继续增产,农药超标等问题却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国家要增产、农民要增收、消费者要食品安全,怎么办?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精准农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的绝大多数专家、学者以及农机大佬也纷纷对此表示认同。然而,各方虽然喊了近十年,却鲜有企业去实践,最大的原因莫不过于时机和技术尚不成熟,企业无法在精准农业上赚到钱。

然而,有一家跨国企业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机会。2008年它就悄悄的在中国成立了精准农业事业部,紧接着又于2011年设立了中国研发中心。而至2013年底,其精准农业相关产品在中国已经有着高达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这是一家怎样的跨国企业?它缘何能在精准农业上赚到钱?它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精准农业的市场前景呢?

且让我们从头说起。

导航企业的农业生意

197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美国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发射了全球首颗GpS卫星。同一年,在美国梦的鼓舞下,不甘平庸生活的Charlietrimble和他的两个小伙伴在硅谷古老的Losaltos戏院创建了trimble公司(中文名天宝,以下简称天宝)。

那时,大概连Charlietrimble本人都没有想到,天宝公司的命运居然会和GpS紧紧的交织在一起――借此,天宝如今已经成长为了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了。

其实,天宝公司成立之初,公司开发的是基于地面技术的导航和定位产品,与GpS无关。然而,当第一颗GpS卫星发射成功后,富有活力的Charlie就敏锐的觉察到,GpS这种基于空间的定位系统可能会以极高的精度测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而这也就意味着原有测绘和导航行业或将迎来一场变革。

于是,年轻而不惧失败的Charlie果断的改变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全力研发尚未成熟的GpS技术。1984年,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天宝公司终于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基于GpS技术的海洋地质测绘产品,主要供近海平台上的石油钻井队使用。此后几年,天宝公司就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并于1990年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由于定位和导航技术可以应用在众多的领域中,上市之后,通过并购和自主研发等方式,挥舞着GpS新技术的利剑,天宝又先后切入了测绘、汽车导航、工程建筑、机械控制、资产跟踪、交通物流、通信基础设施等众多行业。

农业也是这众多领域之一。如今,若有人问起精准农业的发展历程,学者们会告诉你,精准农业始于Gp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然而,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的是,正是天宝公司将GpS技术引入到了农业领域。此后,GpS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和Gi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RS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农机完美融合,进而促进了精准农业的大发展。

当天宝最初进入农业领域时,它能够提供的也只是简单的导航和自动驾驶产品。比如说,在拖拉机等自走式农机上搭载天宝的导航产品,这样拖拉机就能够在任何地形下保持直线运行,从而可以避免作业中的重复和遗漏。此时,司机则只需要关注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即可,进而大幅降低司机的作业强度以及农场主在人员支出上的费用。

在过去,与工业上的“人员三班倒,人停机不停”相比,农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这倒不是由于农民不够勤奋,而是由于天黑就不能作业了。由此可见,传统农业深受时间的制约,生产率的潜力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挖掘。然而,使用了天宝的导航、机械控制和自动驾驶产品后,农民就可以全天24小时工作,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得以大幅提高。

在此后的发展中,天宝逐渐从最初的提供单个产品、单个解决方案,发展成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车辆、机具的导航和转向控制;种子及液态固态物料的投放控制;基于激光技术或GpS技术的农业水管理;准确无误地从田间到办公室的信息管理及数据管理…….

除此之外,天宝产品的精度也越来越高,其诸多产品如今已经能够将误差控制在2.5cm以内。在业内人士看来,精准农业对精度的要求甚至要比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还高。对于汽车来说,2.5cm的误差和10cm的误差其实没有太大区别。然而,对于精准农业来说,2.5cm的误差也就意味着,如果要除草,就不能将2.5cm之外的苗铲掉;如果要播种,就必须将种子放入直径为2.5cm的小洞中。

多年来,凭藉着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产品,天宝在美国可谓大获成功。主流农机企业大都和天宝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用户对天宝产品也高度认同。在导航和定位产品上,可以说,天宝在美国毫无争议的坐上了头把交椅。

进军中国市场

于是,天宝将目光瞄向了农业大国――中国。其实,早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中国就开始从跨国农机企业如凯斯?纽荷兰那里进口拖拉机等先进设备,搭载其上的天宝产品也就因此而间接进入到了中国市场。

那时,天宝还没有决定是否直接在中国销售自己的相关产品。或许它还在犹豫,时机是否成熟了?需求是否足够大?用户接受度如何?

天宝的犹豫不是没有道理。在美国,精准农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土地整备、播种、施肥、喷药、收获等每个环节上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而且不同环节之间还可以很好的衔接。比如说,天宝有一款测量产量的产品,在收获的同时能够详细的记录每一单位面积上的产量,进而可以查找出某一地块产量小的具体原因,下一年度在翻地、施肥、播种时将可以更有针对性。

另外,精准农业在美国有着很好的配套体系。比如说,美国农业的机械化率非常高,农机和农机具也都很先进。又比如说,在美国有着非常发达的专家系统和服务机构。这些专业的服务机构包括测算土壤肥力的公司、分析产量的数据公司、种子培育公司等等。

然而,中国农业更多的还是小农经济,整体的机械化率还很低,也很少有专业的服务机构。因此,多年来,中国的精准农业一直没有大的发展。从2000年到2008年,天宝公司尽管一直在关注着中国农业市场,但还是没有直接在中国销售自己的产品。

真正的转折点是2008年底。那一年,天宝在中国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成立精准农业事业部,由中国人沈非担任事业部经理。

在这背后,促使其作出该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在于,中国的农机设备相比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最早的时候,我们的设备只能搭载在国外进口的先进农机上,但2010年以后,国内所有自走式农机就基本都可以搭载我们的设备了。”

成立精准农业事业部后,天宝要思索的是,哪些产品适合在中国销售?最终用户在哪里?如何到达?如何说服用户购买自己的产品?

如上所述,精准农业方面,天宝在美国有着一整套解决方案。然而,中国的精准农业市场尚不成熟,在这套解决方案中,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精挑细选后,天宝主要选择了三款产品来开拓市场:自走式导航、自动驾驶以及机械变量控制产品。“在欧美成熟国家,精准农业市场最初也是从这几款产品起步。”沈非说道,“国内的自走式农机搭载我们这几款产品后,性能都能够大幅提升。”

选定产品后,下一步是寻找用户。“我们要找到一些比较适合我们产品的用户,一个人一亩三分地、机械化水平低的地方肯定不行。”沈非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道:“因此,我们的主要目标市场是土地区块大、机械化水平高的黑龙江农垦、内蒙古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国外,天宝的产品有着两条道路通往终端用户。一条路是通过在农机上配套,伴随农机间接销售给用户。另一条路是自己直接去卖给终端用户。2008年至今,天宝一直在和国内主流农机企业洽谈合作。除此之外,天宝做的更多的还是直接走到终端用户前,推销自己的产品。

于是,他们去了黑龙江农垦、内蒙古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他们找到了终端的用户:农民和农场主。

“农民都要眼见为实,必须让他们自己试用、体验、总结才行。”因此,2008年以后的三年时间里,天宝精准农业事业部在中国几乎都在做一件事情:现场演示和用户体验。

“这个过程比较艰难,但我们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据沈非介绍,最早一批使用天宝导航和自动驾驶产品的用户是那些自己购买农机、专门为农场作业的车主。“使用我们的产品后,作业质量和效率都大幅度提升,这些个体户就可以接更多的活,赚的钱也就更多。最早的这批客户,一两年就能收回成本。”事实上,在推广过程中,并不都是如此顺利,天宝遇到的最大阻力还在于价格过高。“用户只要用过我们的产品都说好,但犹豫的还是价格。”为此,2011年天宝在西安成立了中国研发中心,旨在把天宝现有的产品和技术本地化,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成本。

除此之外,天宝更多的还是将目光聚焦在高端用户上。“如果用户用的是一百多万的进口农机,那加载天宝十几万的产品就不会觉得那么贵。但如果用户用的只是二十多万的国产设备,这样的用户就会对天宝产品的价格比较敏感。”

展望未来,虽然中国精准农业市场才刚刚起步,目前主要集中在天宝所在的导航和自动驾驶领域。然而,在天宝看来,市场的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未来十年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在中国农业领域的投入。”天宝公司全球Ceo柏士文说道。

天宝中国精准农业事业部经理沈非

《中国机电工业》:天宝如何定义精准农业?

沈非:精准农业的定义比较多,各国也都有差异。我们认为,精准农业的核心就是在准确的地点、准确的时间、投入准确的量。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是精准农业。

《中国机电工业》:除了文中所说的机械化率不足、土地现状的限制、专家系统的缺乏之外,目前还有哪些因素制约着中国精准农业的发展?

沈非:除此之外,在我看来,还有另外两个因素制约着中国精准农业的发展:

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篇7

关键词:技术农业应用信息

一、3S技术的应用

1.卫星定位系统

6pS系统在精确农业实施过程中异常重要,它一方面将农田各种信息给予准确定位,并输入到GiS,另一方面也是农机作业轨迹的依据。在翻耕机、播种机、田间取样机、施肥喷药机、收割机等机具上安装上GpS接受器,可以准确指示机具所在位置的坐标,使操作人员可以按计算机上GiS操作指示图进行定点作业。近几年来,GpS产业技术发展迅速,若干大公司迅速涉足农业领域,提供了用于农田测量、定位信息采集和与智能化农业机械配套的差分校正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系统可用于农田面积和周边测量、引导田间变量信息定位采集、作物产量小区定位计量、变量作业农业机械实施定位处方施肥、播种、喷药、灌溉和提供农业机械田间导航信息等。DGpS作为农业空间信息管理的基础设施,一旦建立起来,即不但可服务于“精准农业”,也可用于农村规划、土地测量、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作业调度中的定位服务,其农业应用技术开发的前景广阔。

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实现精准农业概念的核心系统。它可以用于农田数据管理,查询土壤、自然条件、作物苗情、作物产量等,并能够方便的绘制各种农业专题地图,也能采集、编辑、统计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在精准农业中地理信息系统还应用于绘制作物产量分布图和进行农业专题地图分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覆合叠加功能,将不同农业专题数据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数据集。例如,将土壤类型、地形、作物覆盖数据采用覆合叠加,建立三者在空间上的联系,可以很容易分析出土壤类型、地形、作物覆盖之间的关系。

3.整体集成

在精准农业中,单纯地运用GpS、RS与GiS中的某一种技术往往不能满足综合工程的需要,不能提供精准农业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对地测量、存储管理、信息处理、分析模拟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把itS、GiS、GpS有机结合,综合应用,构成一个一体化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技术系统,这是一个充分利用各自技术特点的空间技术应用体系,并逐步成为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新学科,简称为“3S”集成技术。在“3S”集成技术中,RS是GiS的一个重要数据源和强有力的数据更新手段,GiS作为一种空间数据管理、分析的有效技术,可以为RS提供各种有用的辅助信息和分析手段,而GpS则为RS和GiS综合系统中处理的空间数据获得准确的空间坐标提供了获取和定位手段,并且可以作为一个数据源为?GiS提供相关数据,三者已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4.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未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支持大面积快速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提供大量的田间时空变化信息。遥感在精准农业中的主要用途,在于利用高分辨率遥感信息,获取小区域长势与背景的差异,从而提供精准农业实施定位处方农作所需的信息。在精准农业中主要有以下几点:(1)作物冠层多光谱监测:运用地物光谱仪和多光谱相机获取的信息,监测叶绿素密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与养分的关系(2)运用多光谱遥感信息(红外波段),在有作物条件下监测土壤水分的理论与方法(3)应用多种遥感信息,分析叶绿素含量、叶绿素密度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4)测定叶绿素的含量:该项工作与光谱测量同步,对鲜叶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进行测量,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分析叶绿素含量与反射光谱的关系。

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篇8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吸取农业生产单项科技成果,高度集成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通过示范推广,加快农业增产增效新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

二、工作目标

(一)示范、推广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在全面吸收高产攻关试验示范活动经验基础上,综合技术组装配套,重点推出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大豆小垄密植栽培技术、大豆高标准垄三栽培技术、小麦早高密模式化栽培技术和玉米小垄密模式化栽培技术五种栽培模式,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

(二)建立粮食丰产栽培模式核心示范区。结合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市核心示范区的面积达到159万亩,其中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核心区4万亩,平均亩产174.3公斤;大豆小垄密植栽培技术核心区30万亩,平均亩产161.8公斤;大豆高标准垄三栽培核心区100万亩,平均亩产153.8公斤;小麦早高密模式化栽培技术核心区15万亩,平均亩产350公斤;玉米小垄密模式化栽培技术核心区10万亩,平均亩产492.5公斤。每个县(市)区都要把以上五种丰产栽培模式纳入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主要项目,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技术集成组装水平。

(三)组织丰产栽培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市大豆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600万亩,其中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15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168.9公斤;大豆小垄密植栽培技术150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156.8公斤;大豆高标准垄三栽培技术435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148.8公斤。小麦早高密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150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300公斤。玉米小垄密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35万亩,力争平均亩产达到444公斤。

三、活动内容

(一)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该项栽培技术是由美国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与中国近些年来大面积应用的大豆垄三栽培技术结合而衍生的一种高产栽培技术。其主要栽培技术特点:一是变常规垄为大垄,即把原来三条垄(垄距65厘米)改成两条大垄(垄距97.5厘米),或将两条垄(垄距65厘米)改成一条大垄(垄距130厘米)。二是垄上实行多个窄行种植,一般种植4~6行。三是密度增加,比常规栽培密度增加30%左右,每公顷保苗35万~50万株。

(二)大豆小垄密植栽培技术。该项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省从9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并于1995年确定为全省重点研究项目。该项技术以选用耐密、秆强、抗倒伏的矮秆或半矮秆品种为前提,进行缩垄增行,使单位土地面积上植株分布更合理、更均匀,该技术可充分利用土地及光能资源,增加群体干物重及绿叶面积,进而增加群体大豆产量。其主要栽培技术特点:一是变常规垄为小垄,即把原来两条垄(垄距65厘米左右)改成三条45厘米小垄。二是垄上实行双行密植,行距12厘米。三是密度增加,比常规栽培密度增加20%左右,每公顷保苗35万株左右。

(三)大豆高标准垄三栽培技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以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为核心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该项新技术是在我省推广大豆精量种(精播和深施肥)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结合七十年代我省推广土壤深松耕法的成功经验,使精播技术与深松耕法有机结合,形成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其主要栽培技术特点:一是以深松为主的土壤耕整地技术。二是分层深施肥技术及平衡施肥技术。三是精量播种技术,实现大豆植株分布均匀、合理密植。

(四)小麦早高密栽培技术。该项技术模式的特点是早(秋)整地、早(秋)施肥、适时早播、高标准栽培作业、高技术到位率、合理增加植株密度、增施肥料、氮肥后移、适时灌水。其主要栽培技术措施是:精细整地、选择优质高产品种、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增施叶面肥等。

(五)玉米小垄密栽培技术。主要技术特点是:选用良种,精细整地,适时精播,增密保穗,测土施肥,中耕深松,促熟提质,适时晚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粮食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摆上重要日程。各地要成立粮食开展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领导小组,并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活动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活动方案制定、项目筛选等具体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将年度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纳入目标考核,每季度检查通报活动进展情况,年终进行奖评。

(二)广泛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开展粮食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参与这一活动,积极为粮食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靠科技夺高产、增收入及标准化建设的典型,充分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积极性,掀起学习应用丰产栽培模式化高潮。

(三)加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基层,在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训中,要以丰产栽培模式化技术培训为重点,采取入户培训、典型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突出现场操作示范和对小农场主、专业户、种植大户、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系统培训,为丰产栽培模式化示范推广年活动开展培养高素质的主体。

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篇9

甘肃省会宁县的基础产业为农业和养殖业,肉牛、肉羊、蔬菜为扶贫产业,其中玉米和马铃薯是广大农民群众传统种植产物,但由于受市场客观环境和土地产出率等因素所限,广大农民如果单纯依靠玉米和马铃薯实现增收已难以为继。通过不断的努力,甘肃省会宁县强化双垄沟播地膜玉米、黑膜马铃薯等基础产业,扩大草畜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杂粮、中药材特色产业。蔬菜种植面积较上年稳步增长,实现了10万亩蔬菜种植,牛、羊数量更是分别达到了16.8万只与312万只。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广大贫困农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2019年是脱贫关键年,是打赢脱贫攻坚站的重要时期,甘肃省会宁县要全面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大胆发展,实现“一亩田向一亩园”的转变,对现有高原夏菜产业进行不断扩大,全面发展塑料大棚蔬菜种植,将“外引”与“内培”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不走老路,找到新路,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2农业技术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一,通过广泛应用农业技术,能够对会宁县贫困区生产模式进行转变,使之从落后的困境中走出来,全面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劳动热情和积极性,使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二,农业技术能够对市场需求和农产品价格变化进行全面检测,使广大贫困农民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生产策略进行调整,避免市场动态对农业产品价格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够将互联网思维贯穿到农业生产中,使精准扶贫工作获得更加良好的环境,为会宁县广大贫困农民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增长打下坚实基础。三,农业技术扶贫能够调整并且优化农业结构,让会宁县摆脱经济收入单一的发展窘境,使农民经济得到显著提升,让农民经济来源的渠道更具多样性。四,通过实现农业技术创新,能够帮助农产品实现深度加工,让会宁县贫困农民摆脱农产品加工单一、品牌化方向不明确的困难,这样能够让当地精准扶贫工作得到有力保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动力。

3精准扶贫视域下农业技术创新的措施

33.1推动农业实用技术推广

会宁县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对其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有一个全面、客观地了解。所以,为了帮助贫困农民实现经济增长,就要推动农业实用技术全面应用,对现有的农业技术进行创新,让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全新动力。在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的目标时,要让农业技术真正转化为成果,通过农业技术对会宁县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包括生产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存在弊端、土壤营养不足等方面。其次,政府要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主要作用,会宁县是甘肃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区之一,政府通过农业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解决好当地水土流失问题,提升土壤肥力,通过滴灌、喷灌等形式让水资源利用率得到全面提升,使会宁县农牧业能够实现良好发展,让精准扶贫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33.2积极鼓励农业技术研发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以会宁县农业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量体裁衣,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以农业发展规律为原则,全面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工作。通过对农业技术进行研发,能够处理好会宁县在农业发展中受不定因素影响的问题,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而且要从多种渠道引进人才,为研究农业技术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到户、良法到田、技术到人的推广计划,实行县乡科技人才蹲点帮扶、回访跟踪等制度,为130个贫困村,每村派选1名科技人才,与驻村帮扶队通力合作,为贫困户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建立完善的养殖技术培训制度,对扶贫干部和贫困户等进行技术培训,保证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科技能人。不仅如此,相关技术人员要对会宁县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产品加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使会宁县产业结构更加完善。而且要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在蔬菜、水果种植时通过滴灌技术,降低投入成本,使农民经济得到显著提升,让扶贫地区早日实现脱贫目标。

33.3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所以要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加大重视力度,使会宁县人才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相关技术人员要参加培训学习,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能够为会宁县贫困地区群众提供有效帮助,通过自身专业优势,全面实现农业技术创新与完善,为当地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不竭动力。此外,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农业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投入到会宁县精准扶贫工作中。与此同时,科研人员应该对会宁县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并以有的放矢原则制定改进措施,并提出具体方案,使贫困地区农民能够对农业技术创新有更为全面、科学的理解,使农业知识整体掌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会宁县也要落实党中央政策方针,对贫困学生实现教育补贴,让这些学生能够具备科技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能够为自己家乡的扶贫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篇10

[关键词]信息及时;农技推广;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S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365-01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长效发展,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应用是建立农机管理信息系统的长效发展基础,不但有助于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管理,更能在生产和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而提升农机技术的整体发展状况,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信息技术在农技推广技术中的应用

1.1物联网技术

信息技术在农技技术中推广物联网技术主要是通过温度、适度、视频、光照等形式收集相关的数据做好数据采集。另外需借助相关的数据情况做实时的数值分布控制图构建,结合仪器中设置的报警值向智能手机或者电脑里面发送联动报警机制。例如,大棚空气湿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和ip摄像头等装置主要是收集现有数据,然后结合植物的生长状况控制棚内的气候变化状况,并结合新兴技术对无线信号做同步传输,将信号全部上传到互联网上面,如果有需要查询的数据需要及时的根据提供的ip地址或者密码进行连接,利用电脑或者手机等相关的网络终端做数据的查询工作,能时刻的了解大棚内的各类植物生长状况并结合生产情况进行下一步的实际操作,并结合操作页面上的相关信息做好操作规范,这样能完成对农作物种植的远程管理[1]。

1.2精准的施肥技术

精准的施肥技术主要利用电子地图提供土壤中养分盈亏状况,结合当前的土壤情况,了解土壤的类型,并结合产量的水平或者作物的具体种类,根据现有的土壤肥力进行信息化的系统管理,并对培养的土壤做分析和采样,结合现有的分析状况做数据的整合和处理,控制地块土壤中的肥沃程度,结合软件工程的方法做好精准的施肥数据设计。在土壤施肥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现有的科学配比状况对氮磷钾、有机肥等进行微量元素配比,进而达到针对性的施肥。该方式能够更好的减少当前由于过渡施肥形成的农产品质量下降的状况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的前提下,在多系统之间形成自由的操作以及共享,让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输,最终实现信息的高效利用[2]。

1.3精准种植技术

精准播种技术主要结合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两种技术的优点,根据地块状况进行播种,但是由于土壤具体状况的不同,所以要结合土地状况做适度的土地能力变化,开展精准的播种操作,并在播种量控制和开沟深度控制方面做好适度调整,目的是让播种的深度保持一致,均匀的播种,满足精量化种植的要求。精准播种技术可以节约大量的种子,避免播种过程中的浪费,同时能让作物可以在田间较好的散布出去,这将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用以提升农作物对太阳能或者营养成分的吸收效率。

1.4精准的灌溉及施药技术

精准灌溉要求建立在自动化控制的前提下,在自动监控的基础上做好灌溉技术的处理,通过远程监控让灌溉更精准和及时。另外精准灌溉能够在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时期根据土壤中水量或者土壤的具体营养量做好及时的准确灌溉,目的是节约用水,增加农产品的产量,现在实行集约化灌溉,原有的粗放灌溉形式静不利于灌溉的精准以及高效。根据我国北方地区的干旱情况,灌溉的精准化主要是提升当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好方法。选用大面积的旱田技术,能够采用大型的喷灌设备,节约用水量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喷口的大小和机械作业情况,或者控制灌溉速度等适度的调整或者控制喷水量,很多时候大面积的灌溉不但不能提高产量,反而会出现部分地域灌溉多部分地域灌溉少的状况,不利于农作物的均衡生长[3]。故此需结合不同作物之间生长的周期性做好土壤肥力的控制,编写灌溉程序,作业接卸需根据程序自动化要求做出指令控制,规定的实践内要根据不同地块的需求做好喷灌工作。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通信网络以及个人计算机的应用,利用控制时开展灌溉管理。例如,平移式喷灌机械声安装GpS系统,需在处方图运用生成,确保对喷灌的变量,并进一步开展施肥和灌溉等相关的操作。

二、农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

2.1提高认识,提高农机信息化推广

农机信息化建设,能有助于农机工作流程的优化以及整合,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推进农机信息化管理的前提下,需要做到认识的高效和统一,在全力支持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下,要大力研究新的研究成果,确保这些成果可以在实际运用中不断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以及决策的科学化,则需要要在产业信息化前提下做好农业信息的发展对策,并且在此过程中政府也要发挥作用,充分发挥组织的协调性和统筹的规划性,不断的加强管理,提升农机技术的产业发展能力。农业信息化运用中,需运用视频、音频和网络等相关形式做好现场的调控,定期做好人员的专业化培训,让相关人员可以在适应农机新技术的前提下认识农机生产理念,进而提升农机推广的服务质量[4]。

2.2强化培训,推动农机信息化发展

根据目前农机系统信息化的人才缺乏状况,需要做好各个层次和各个类型人才队伍的建设,用以满足农机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推动农机信息化发展,要培养现代化的农机人员,通过网络技术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做好指导,通过指导做好实践性人才管理,确保农机信息化的稳定发展,用以满足农机管理系统中对人才的需求,进而推进农机信息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实行。

2.3加大投入,促进农机信息化建设

通过加大投入可以实现企业的智能化或者生产的自动化要求,并要求在管理中做好企业结构间生产理念的优化以及调整,进而提升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竞争能力,故此,企业要在网络化经营中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更好的通过信息化建设让企业适应未来发展。农机信息化创新研发中,需要结合我国现有的农机实际生产需求,结合相关的数据参数做好产品的设计,保障农机产品有效运用到实际农田工作中,并加大农机设备的检测和投入,带动农机信息化向着良性方向前行[5]。

2.4加强领导,注重农机技术推广

加强领导,做好企业之间信息化和农业化的融合以及规划,并制定相应的领导体系。这将有助于建设的标准化和发展的长规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农机管理让管理部门和农机用户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进而更好的推广农机技术。合理的运用相关技术对信息农机技术开展动态化发展,不断了解目前农机的发展现状,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机中的积极因素。

结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前行,为有效提升现有的农业生产水平,就应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推广和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农机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模式,在推进农机发展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前提下,更好的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小伟,陈新华,武文娟,钟志堂,沈有柏,史志中,唐莉莉.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05:217-223+264.

[2]刘高阳,胥红.信息管理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5,01:44-45.

[3]孙荣利.关于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5,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