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十篇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十篇

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10

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1

今天的会议是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区政府在一个多月前就做了安排部署。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乡街统计工作站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加快提升全区统计整体工作水平,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省、市统计局对开好这次现场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统计局杨天祥总统计师、市统计局秦来生总统计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临会议指导;杨总统计师在对我区统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实际和当前统计工作的实际,就下一步如何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抓好统计工作,给我们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请区统计局和各乡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借此机会,我也代表区政府,向省、市统计局长期以来对统计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大家一起参观了魏寨乡统计工作站建设情况。区统计局逢侠同志通报了全区乡街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整体情况,魏寨乡介绍了工作经验。魏寨乡对统计工作高度重视,下大力气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在统计基础建设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像魏寨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都能建好统计工作站,其他乡街完全没有理由、没有借口在这项工作中落伍。各乡街在10月底前必须完成统计工作站建设,足额配备人员和设备;每个工作站至少有2台以上的电脑,有3名以上的工作人员,较大的乡街可以配备4名以上工作人员,统计工作站人员未经区政府同意不得随意调动。滦镇、引镇、细柳三个街办就如何加强和完善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和措施,希望你们言行一致,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也希望全区其他乡街积极学习借鉴魏寨乡的做法和三个发言街道的工作思路,以统计工作站建设为抓手,扎实做好统计基础工作,使全区统计工作整体水平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提升。下面,我就以统计工作为抓手,全力加快全区经济发展这一主题,简单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统计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统计工作是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了解情况、研究问题、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统计信息、统计分析、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等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重大现实作用。

首先,加强统计工作是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服务的现实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投资方式、就业方式、收入分配方式、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结构和经济联系日益复杂化,经济信息量越来越大。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统计数据信息对各级党委、政府准确把握形势、正确制定规划、科学做出决策越来越重要。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通过统计工作来完成,只有加强统计工作,才能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才能避免因底数不清而导致决策失误的发生,才能保证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加强统计工作是基层领导干部抓好微观经济的必然要求。乡街经济都是微观经济。在座的各位作为一个乡街的行政主官,都是本区域微观经济的直接管理者和推动者,承担着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而要履行好这一重要职责,就必须能够使用统计工具对微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对微观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分析、对微观经济总体走势进行预测。只有达到了这一要求,才能做到决策科学、部署合理、推动有效,才能保证乡街微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

再次,加强统计工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教育卫生、环境保护、投资理财、幸福指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统计为民的意识,迎合广大群众对统计服务的需求,改进统计服务方式,创新统计服务手段,扩大统计服务对象,及时统计信息、公布统计数据,实事求是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实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通过统计数据看到发展成果,通过通过数据感受到发展成效,通过统计数据在投资理财方面得到实惠,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全区各级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统计工作作为加快发展、固本强基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完善统计工作体系,夯实统计基础工作,提高统计工作水平,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来推动发展,用科学的统计数据作出决策,为实施追赶战略、谋求跨越发展夯实统计基础。

二、强化措施,提高统计工作为经济决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统计部门是政府经济管理的综合部门之一,为经济决策提供服务是各级统计部门永恒不变的主题。如何充分发挥统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通过统计数据掌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存在问题,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是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全体统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全面、及时掌握统计数据。统计数据能够真实准确反映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乡街和区级部门从事的都是微观经济管理工作,分析这些数据,能引起思考,形成对微观经济发展的基本认识和判断,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因此,全面、及时掌握统计数据是提高统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服务的前提。乡街、部门抓经济工作的领导同志要变被动为主动,经常主动深入基层进行调查,摸清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底数;通过查阅资料、个别访谈、专题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收集微观经济发展的基本资料,在充分占有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其次,要加强统计数据的深度分析。统计数据的价值在于使用,使用统计数据重在分析。做好统计分析工作是为经济决策提供服务的有效手段,也是体现统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各乡街、统计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掌握着大量的经济社会统计信息,要加大对这些数据信息的挖掘、整理和深度分析,搞清楚统计资料背后隐藏的重要问题,努力增强透过经济社会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力。当前要做好三方面的统计分析,一要紧紧围绕影响“四强”新区建设重大问题开展统计调查。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形势总体是好的,但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加快发展的步伐,如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区属非公经济发展步伐不快,全区工业经济一企独支的局面很难改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等等,各乡街和统计部门要集中力量对这些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提出破解难题的对策。二要紧紧围绕经济运行开展统计监测。要认真分析经济运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时迅速科学地预测本辖区、本部门微观经济的走势,特别是对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要及时预警。三要深化和完善民情民意调查工作。及时反馈广大群众、驻区单位、入区企业的所思、所盼、所想,在连接区委、区政府与群众、与驻区单位和入区企业方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区委、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和出台重大政策提供更广泛的民意基础。

再次,要着力提高统计数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统计部门和各乡街要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统计数据,特别是事关民心、民情、民忧、民乐、民安的数据,及时编辑出版适合不同群体、不同层次需要的统计资料,为群众多渠道、全方位掌握统计数据提供服务。各乡街和经济管理部门要做好统计指标、统计信息解读工作,区政府在上周召开了第59次常务会议,区发改委、统计局、财政局、招商局、经贸局分别对全区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为全区第四季度经济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各乡街党政主要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微观经济和统计知识的学习运用,要学会对本辖区的主要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研判,科学安排部署本辖区内各项经济工作,使统计数据全方位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多管齐下,推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再上新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为统计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是各乡街的重要职责。乡街行政主要领导是统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责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特别是在统计工作人员选调、经费保障、规范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基层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健全工作网络。健全的统计工作体系,是以乡街综合统计为核心,以统计部门和行业统计为两翼,以单位统计为基础的统计组织网络。今天我们召开现场会,就是要对各乡街综合统计水平进行全面提升。单位统计基础工作由各乡街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在地统计”原则,对辖区内所有行政村、驻地企业和单位统计基础工作进行一次全面审视,按照规范化建设要求,督促指导村两委会、企业和其他单位建机构、定制度、配人员,做好本村、本单位的统计工作,在全区形成区、乡、村、企业(单位)四级统计网络。

(三)加大培训力度。统计工作是一门比较复杂、系统的科学,特别是当前各级领导和公众高度关注统计数据,统计方法制度不断革新,统计业务知识更新很快,要使统计工作者成为统计方面的专家和经济方面的专家,为党委、政府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当好参谋,就必须加强统计工作人员学习制度建设,把学习贯穿于统计工作始终,为统计工作人员掌握新知搭建各种有效平台。区统计局要制定工作人员培训计划,有规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教育活动,加强工作人员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教育,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综合能力;要学以致用,统计局及各乡街要鼓励统计工作人员既要学习钻研统计业务知识,又要加强学习经济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把握时事政策情况,努力造就一支既精于统计,又熟悉经济,还了解政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2

区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推动大发展,全面奔小康,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宏伟目标,全区各行各业正在为之努力奋斗。作为准确反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工作,责任十分重大。统计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搞好统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向党委和政府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建议,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需要重视统计分析。从宏观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管理重在宏观调控。调控方向的确定、调控力度的把握,特别是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都需要对宏观经济状况和社情民意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从微观上讲,包括企业经营决策所需的大量市场信息,也来自统计部门。因此,经济越发达,市场越健全,统计工作就越重要。

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需要掌握统计。领导干部要利用好统计这个工具,不断增强驾驭大局的能力。特别是主要领导,都要遇到拍板决策之事。千万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拍板,而应该做到情况明,心中有数。包叙定在重庆任市长期间,曾要求领导干部有重点、有选择地记住50个左右的数据。记数不是目的,是科学决策、宏观调控的工作需要。看似静止、枯燥的统计数据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只要稍加分析,就能把握发展趋势,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就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统计工作是非常熟悉的,对统计成果的应用是非常有水平的,正是由于他们有水平,才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月统计数据出来之后,政隆区长就会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的全面分析,找出经济运行中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温度计”,是宏观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为经济社会发展“号脉”。在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可通过统计先行、中性和后期指标所反映出的现象来考察宏观经济运行的好坏,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加强统计工作是适应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一是统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成分、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生活、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统计调查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但被调查者心甘情愿地参加统计调查、提供统计数据的比率却在下降。调查对象的合作程度降低,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的难度很大。二是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我国现行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要逐渐与国际接轨,这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统计入世,它对统计数据和统计制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区委、区政府为了准确把握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对统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新兴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等指标会更加关注,也要求对重大经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的咨询建议。三是统计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统计数据源于基层,源头数据不准,直接影响汇总指标核算的准确性。近年来,全区统计数据质量已有明显的提高,但统计数据失真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街道、乡镇、企业统计队伍力量薄弱,人员不稳定,统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有些乡镇、街道上报统计资料时靠拍脑袋,做数字游戏,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更好地为全区经济工作服务

统计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跟上和掌握区级领导的思路和脉搏,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提供有理有据的分析建议。

(一)提高数据质量,辅助科学决策

一是把握准确性。准确是统计的生命,统计工作的关键就是不搞假数,要反对虚报,也要反对漏报瞒报。统计数据只有真实可靠,才能正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才能帮助领导把握大局。因此,统计部门一定要在数据准确性上多下功夫,必须真实、无误地提供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数据资料。二是增强时效性。各行各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都有一定的时限,及时提供统计数据就是为了避免工作被动。目前,月度主要经济数据大部分都要到10日以后才能出来,还是慢了一些。统计部门对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及重要分析资料,必须及时提供给领导参阅。三是注重全面性。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综合信息部门,要根据万州经济发展和区委、区府工作需要研究指标体系,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统计体系,不能过分依赖统计制度上的几个指标,要多研究掌握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所涉及的指标。要创新统计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和工作需要,应用统计学原理,结合万州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分析。如果只依据自己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不对周边环境、周边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就会对决策造成一些误导。要加强对全国、全市、周边区县、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的跟踪,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比较,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四是提高科学性。统计对象的内容变化了,统计工作也要作一些相应的调整。比如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混合多元所有制,究竟统计为外资,还是统计为国有经济,或者统计为其他的类型,目前各方面有不同的意见。统计部门就应当在这方面探索科学的方法。同时,要进一步规范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及统计管理制度,确保统计数出有据。

(二)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监控和分析

统计部门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决策咨询部门,虽然不行使对经济的直接管理,但要紧紧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结合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警监测,撰写一批有份量的分析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发挥好统计部门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要重点监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等状况,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一些重大事件,及时提供监测预警分析论证报告。统计部门不能作为一个只出数据、报表的部门,要主动参与全区各项工作,在服务和监督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三)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

统计部门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如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

展、重点工程建设等等,开展深入的专题调研,及时捕捉新情况、新信息,形成调研成果。要树立“精品”意识,结合我区实际,加强定量分析和系统分析,力争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统计分析精品,为领导提供有深度、有份量的对策建议。要调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表现特点和根源,找出其中的规律,为这些矛盾和问题“号脉”,并开出“药方”。

(四)加强统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统计部门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与重庆市、周边区县及沿江城市统计系统的交流与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不断提高我区的统计工作水平。要多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以尽快建立起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制度和方法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多请重庆市及发达地区统计系统的领导、专家来讲授统计的新理论、新方法,以提高全区统计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让万州的统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区统计局要加强与市统计局的工作衔接,主动寻求市局的帮助和支持,根本改变不请不到、不问不答的状况,改变目前只有线上往来、没有见面商谈的工作局面。

(五)加强统计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统计部门在不违反《统计法》等有关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在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应积极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任何一个企业、外来投资者、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迫切需要了解统计数据,比如外来投资者,统计数据可以帮助他们决定是要在万州投资,投资后如何发展。今后,凡是应该向社会公开的统计数据,都要向社会公开,为需求者服务;政府应该无偿提供的,要通过党政网和正在拟建的统计网向社会;其余的,也可根据需求采取有偿形式提供服务。

三、加大统计法的宣传执法力度

统计法制建设虽已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一些单位和部门为追名逐利,往往置《统计法》和党纪政纪于不顾,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统计法》的宣传必须进一步加强,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要特别强调的是,统计工作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是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不是为个人仕途服务的。

一要加强统计普法教育。要把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四五”普法内容,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强化依法统计意识。二要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对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对典型案例要向社会公开曝光。建立健全统计监督检查制度,对各开发区、各部门、各乡镇的统计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滥用统计数据、调整统计规则等行为,一定要坚决抵制。对违反统计法的,造成恶劣后果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三是加强统计调查管理,确保数出一门。统计部门是统计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管理部门,负责对全区统计工作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组织的统计调查要与统计部门协商,按统计部门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数据都必须以同级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凡是各部门向公众公布的数据以及各类经济指标考核数据,应经统计部门的审核认可。

四、提高统计队伍素质,加强统计组织建设

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批精通统计科学、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统计队伍建设。要在学中干、干中学,将系统学习经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做到“勤学、守法、报真数”。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留住人才,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统计人才。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学习、作风正、守纪律、能战斗、保廉洁、做表率”和“会指标、会调查、会管理、会执法、会微机、会算数、会分析、会服务”的“八要八会”统计工作队伍,为区委、区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着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各开发区要建立健全统计机构,保持必要的人员编制,稳定统计队伍;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统计组织建设,要在党政办公室设立综合统计岗位,安排专职综合统计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实施本辖区的统计工作;进一步做好部门、企事业单位统计组织建设工作。各部门要建立综合统计科室或在有关科室中配备综合统计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做到队伍不散、渠道不乱、信息不断。基层党政主要领导要向正其书记、政隆区长那样重视统计工作,关心支持统计工作,帮助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者解决实际困难。

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各级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对海洋经济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对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2008年国务院赋予了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这一新的职责以来,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监测与评估能力,增强对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已成为海洋经济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当前的海洋统计工作受数据来源、统计方法等限制,一方面无法适应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全面、及时反映海洋经济的运行情况;另一方面海洋经济统计数据来源和统计数据质量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完善海洋经济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建立科学的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不仅是加强海洋统计工作的需要,而且也将在服务海洋经济管理及决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海洋经济基本概念和范畴

美国早在1974年就开始了对海洋经济的研究,并提出“海洋GDp”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中国对海洋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78年“海洋经济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对海洋经济的认识随着海洋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逐渐深化。目前,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海洋经济的概念阐述主要有15个,对海洋产业及相关概念的阐述主要有23个。2003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发[2003]13号)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对海洋经济作出定义,“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2006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此基础上丰富并完善了海洋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制定了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提出了海洋经济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并提出了海洋经济的产业构成(见图1)。如图1所示,海洋经济包括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两部分。其中,主要海洋产业12个,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9个和海洋相关产业6个,共分为2个门类、29个大类,106个中类和390个小类。因此,从统计上看,海洋经济是一个涉及行业广泛、关联性高、综合性强的产业集合。具体来说:(1)行业广泛性。海洋经济囊括的行业广泛,横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共涉及国民经济行业20个门类、70个大类、172中类、313小类;(2)关联性高。海洋经济不仅内部产业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关系,而且通过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船舶等支柱产业牵动着国民经济及地区经济的发展走势,特别是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起来的临港工业区、保税区、物流区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区,已成为地区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3)综合性强。各种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海洋”而展开的,是依赖于海洋的经济活动,海洋为海洋经济活动提供着活动场所、资源依托、初级产品原料等功能。因此,海洋经济不仅包括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还包括为海洋开发活动提品和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经济体系。本文提出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即是以的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为基本依据,其中涉及的海洋经济的内涵及外延皆参考该标准。

2建立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编制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国家海洋局新职责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科学全面地反映中国海洋经济总体运行状况,为海洋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依据,实现国家对海洋经济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全面地监测和评估海洋经济运行状况,更科学地分析和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研究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为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家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与决策判断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有利于海洋经济统计和调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规范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界定、统计口径和数据来源渠道,解决海洋经济统计与研究中存在的概念、标准、方法和范围不一致的问题,提高海洋统计数据质量,为海洋经济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3指标体系编制原则与设计思路

3.1编制原则

海洋经济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具有行业广泛性、关联性、综合性等特性,为满足海洋经济管理与决策中对统计指标的需要,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统计指标应科学、客观地反映海洋经济运行情况,系统而准确地把握海洋经济活动特征和发展规律,为海洋经济宏观管理与决策提供决策支持。(2)代表性。统计指标选择旨在全面反映经济情况的同时,力求选取代表性指标突出反映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重要方面和内容。(3)可操作性。统计指标要尽可能依托现有统计制度,突出指标体系的可获性和可操作性。

3.2设计思路

1)按照与产业分类的对应关系,以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参考依据,以海洋经济活动和相关地域经济活动为核心进行构建为进一步突出海洋经济的特性,并便于与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对照使用,指标体系编制中参考了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海洋产业分类框架,在海洋经济基础指标设置上以产业为主线选取代表性指标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同时,为了反映海洋经济所依托的相关地域经济活动(如临海(港)经济区、海岛等),在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设置了专题指标,来反映上述区域与海洋经济密切的经济活动。

2)根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功能、效用和重要性,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划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类别面向社会各界对海洋统计的多元化需求,按照不同指标的功能、效用和重要性,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划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类别。其中,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业务化工作,是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的专项调查工作,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典型区域发展情况,包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两类;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分析评估的业务需要,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地区社会经济活动。三个类别指标体系面向海洋统计的不同对象,解决不同问题,其重要程度依次降低。

3)依据海洋经济多行业门类的特性,按照“总分结合”的原则,将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划分为通用指标和业务指标两个类别由于海洋经济涉及的行业门类繁多,尽管各产业在从业人员、财务状况、能源消耗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共性,但是由于各产业业务领域差异较大,因此难以采用统一的指标反映各海洋产业自身的特色。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中采取“总分结合”的原则,将指标划分为反映各产业共性的通用指标和反映各产业个性的业务指标两类。通用指标是指涉海企业和单位共同拥有的,可以便捷地从现行的定期报表中取得的指标,涉及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水和能源消费、用海状况六类指标;业务指标是指各海洋产业的业务活动指标,主要是根据各海洋产业业务经营特性而设计的指标,按照各海洋产业业务特点分列其业务指标。

4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和指标设置

4.1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依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编制原则和设计思路,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部分,见图2。

4.2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针对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业务化工作,包括通用指标和业务指标两类。其中,通用指标是指针对各类产业的普遍共性提取的各类涉海企业和单位共同拥有的指标,包括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水和能源消费、用海状况6个类别32个指标;业务指标是指按照各海洋产业业务经营特性而设计的指标,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上搜救服务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文化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管理21个类别164个指标。为尽可能满足海洋经济统计的各方需求,在具体指标筛选上力求突出行业代表性、公众公认性、社会关注度、可获可比性的原则,在多方意见征求的基础上确定具体指标(见表1)。

4.3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针对海洋经济的专项调查工作,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典型区域的发展情况,包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两类。其中,沿海城市开发区11个指标,海岛经济22个指标(见表2)。

4.4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共22个指标(见表3)。

5统计数据资料来源、缺口及改进建议

5.1统计数据的资料来源

鉴于当前海洋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数据来源包括涉海企事业、涉海部门、海洋管理部门、统计部门四个渠道,从数据来源性质来看,具有间接性、多源性、不稳定性、地区差异性四个特性。为保证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可操作性,并为地方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等用户提供统一规范的工作依据,在考虑现有数据来源渠道和相关统计制度的基础上,梳理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参考数据来源如下:

(1)来源于统计部门的指标5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统计局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如国民经济核算、工业、能源等统计制度)和普查资料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等方面内容;

(2)来源于海洋管理机构的指标7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海洋行政管理机构的常规统计和专项统计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文化产业等产业以及海洋管理、海岛经济、用海状况等方面内容;

(3)来源于涉海部门的指标7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涉海部门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获取的资料或信息,如农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的统计制度和相关资料。其中:涉及渔业部门11个指标,旅游部门9个指标,交通部门25个指标,科技部门22个指标(与涉海企业交叉的指标有9个),教育部门6个指标,环保部门4个指标,海关部门1个指标。

(4)来源于涉海企业的指标69个,主要是通过各类涉海企业直接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财务经营状况、水和能源消费、科技活动等通用指标以及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业务指标。上述的指标数据来源主要是针对各产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管理情况提出的参考来源,这其中既包括统计基础良好,具有比较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和数据资料,可以直接获取基础信息的指标;也包括需要建立新的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才能得到的数据指标,即统计资料的“缺口”。

5.2主要统计数据资料的缺口与原因

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资料缺口,主要是包括:一是面向企业的指标,如财务经营、从业人员及报酬等相关指标;二是新兴产业的指标,如海洋文化产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等相关指标;三是与海洋经济密切联系的区域指标,如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等相关指标。上述指标存在资料“缺口”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1)体制机制障碍束缚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受限于现行的行业管理体制,海洋经济统计很难掌握或共享“第一手”资料,各级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层层设限,数据同源和共享是当前海洋统计工作中面临的较大问题。同时,随着管理层、研究层和社会公众对海洋经济工作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现行的统计制度和数据基础远远不能及时满足社会各界对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需要。虽然,目前已逐步建立起由21个涉海部委组成的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但是部分新兴海洋产业(如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还尚未纳入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范畴,统计渠道不稳定、不畅通也是当前海洋统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海洋经济尚未作为独立经济领域。现行各类行业统计中,皆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行业统计,尚未把海洋经济作为单独领域独立出来,因此很难分离出“海洋”与“非海洋”的成分,特别是海洋服务业受中国服务业统计工作整体滞后、新型服务业态统计尚未规范有序等因素制约,海洋服务业统计问题更为突出。

(3)对行业协会统计重视程度不高。行业协会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补充,利用行业协会的组织优势,能有效与涉海企业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机制。目前,涉海行业协会尚未纳入海洋经济统计范畴,一方面缺乏政府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行业协会自身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连续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3关于改进现行统计工作的相关建议

针对现行海洋经济统计状况,建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采取分步实施、分步建设的策略。近期目标是加强和规范海洋统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产业统计方法的研究,特别是新兴海洋产业调查方法研究。远期目标是积极拓展海洋统计数据获取渠道,逐步健全完善海洋统计制度。结合统计基础和资料来源缺口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逐步扩大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应在目前海洋统计信息网基础上,积极吸纳涉海行业主管部门及大型企业的参与,通过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的平台逐步建立起长期、互信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不断拓展海洋经济统计数据获取渠道,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统计数据质量和时效。

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4

自从paelinck提出“空间经济计量学”这个术语,Cliff和ord(1973,1981)对空间自回回模型的开拓性工作,发展出广泛的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技术,使得经济计量学建模中综合空间因素变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对空间经济计量学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这三本着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anselin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定义是:“在区域科学模型的统计分析中,探究由空间引起的各种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区域科学模型,指明确将区域、位置及空间交互影响综合在模型中,并且它们的估计及确定也是基于参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时-空的)数据,数据可能来自于空间上的点,也可能是来自于某个区域,前者对应于经纬坐标,后者对应于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

国外近几年空间经济计量学得以迅速发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人们对于空间及空间交互影响的功能的重新熟悉。对空间的重新关注并不局限于经济学,在其它社会科学中也得以反映。

(2)和地理对应的社会经济大型数据库的逐步实用性。在美国以及欧洲,官方统计部分提供的以区域和地区为统计单元的大型数据库很轻易得到,并且价格低廉。这些数据可以进行空前数目的截面或时空观测分析,这时,空间(或时空)自相关可能成为标准而非一种非凡情况。

(3)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数据分析软件,以高效和低本钱的计算技术处理空间观测的发展。GiS的使用,答应地理数据的有效存储、快速恢复及交互可视化,为空间分析技术的艺术化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至少目前线性模型中,缺少针对空间数据和空间经济计量学的软件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目前已有一些专门的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并且SaS、S-pLUS等着名统计软件中,都已经包括用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模块。

(二)空间经济计量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空间统计学是探究空间新题目的另一门学科,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分支。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用以帮助采矿业进行矿躲量的计算。最早的工作是采矿工程师D.G.Krige和统计学家H.S.Sichel在南非进行的。7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运算速度的大幅进步,空间统计分析技术逐渐扩展到地球科学的其它领域。目前已经普遍存在于需要处理时间上或空间上相关的数据的科技领域中。

空间经济计量学和空间统计学的区分不太轻易。Haining和anselin的观点以为空间统计学的探究大多由数据驱动,而空间经济计量学由模型驱动,即从特定的理论或模型出发,重点放在新题目的估计、解释和检验上。空间统计学的主流是探究生态学和地质学中的物质现象,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探究和区域及城市经济有关的模型。有一种观点以为二者的区分应基于作者将其工作对应于空间经济计量学还是空间统计学,这种区分办法可能较为简单。

地质统计学(Geostatistics)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用于探究地质学现象的空间结构和进行空间估值。例如,在探矿过程中,通常是在空间上布点进行钻探,然后对采样得到的样品进行分析,估计矿躲的分布和储量。由于矿躲不开采的话,在时间上结构几乎是不变的,因此地质统计学探究的新题目主要是空间相关。空间经济计量学所探究的新题目不仅存在空间相关,往往所探究的新题目在时间上也存在相关。

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中,人们建立了各种理论以及关系式来描述人类在空间上的行为,如探究城镇新题目的“引力模型”等。但在利用模型进行定量探究新题目的时候,需要将理论或关系式用数学模型来进行刻划,利用统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检验,并进行评价,这些正好是属于经济计量学探究的范畴。应该说,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探究区域经济新题目,依据的是区域经济学理论,但它还需要综合数学,以及空间统计学等学科,因此它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学,而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探究的新题目

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探究存在空间效应的新题目。空间效应主要包括空间相关和空间差异性。在探究中涉及空间相邻、空间相邻矩阵等概念。

(一)空间相关

空间相关指在样本观测中,位于位置i的观测和其它j≠i的观测有关,即

附图

存在空间相关的原因有两方面:相邻空间单元存在丈量误差,空间交互影响的存在。丈量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和空间中的单位有关,如数据是按省、市、县等统计的,但设定的空间单位和探究新题目不一致,存在丈量误差。

空间相关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观测缺乏独立性,并且意味着潜伏于这种空间相关中的空间结构,也就是说空间相关的强度及模式由尽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布局,间隔)决定。

对于空间相关,空间自回回通常是其核心内容,空间自回回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附图

在这个模型中,β解释变量X(n×k矩阵)的参数向量(k×1),ρ是空间滞后相关变量的参数,λ是残差空间自回回(空间aR)结构中的参数。

w[,1]和w[,2]为n×n矩阵,是标准化或未标准化的空间加权矩阵,分别对应于因变量以及扰动项中的空间自回回过程,这两个矩阵可以不同,这意味着两个过程由不同的空间结构天生。

这个模型可以退化成为普通的线性回回模型、(纯)空间自回回模型、混合回回和空间自回回模型、残差空间自回回模型等形式。

对这个模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不仅是有偏的,而且是不一致的,参数的估计通常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近几年,有学者尝试采用贝叶斯估计对参数进行估计。

(,转自[星]二)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指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一性,如存在中心区和郊区、先进和后进地区等。例如,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存在较大差别。

对于空间差异性,只要将空间单元的特性考虑进往,大多可以用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解决。但当空间差异性和空间相关共同存在时,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不再适用,而且这时新题目可能变得非常复杂,由于这时要区分空间差异性和空间相关可能非常困难。

探究空间差异性的模型主要有:

e.Casetti提出的空间扩展模型(1972)和回回参数漂移分析方法(简称DaRp)模型(1982)。这时,空间差异性表现为模型参数随空间位置变化,并以空间单元的位置信息作为辅助变量(称为扩展参数)。

y=Xβε

附图

模型(3)为以经纬坐标(Z[,x],Z[,y])作为扩展参数的空间扩展模型。同样可以以到中心区域的间隔作为扩展参数设计模型。

将模型(3)的第二个式子右边加进随机扰动项,则为DaRp模型。e.Casetti(1992)进一步提出了贝叶斯空间扩展模型。

D.p.mcmillen和J.F.mcDonald(1997),C.Brunsdon

,a.S.Fotheringham;martinCharlton(1996),提出地理加权回回模型(简称GwR模型)。

附图

(三)时空数据空间模型

在模型中考虑时间维增加了描述的复杂性,但综合时间空间的模型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在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模型中,这是综合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情形。假如数据不存在空间相关,则可以采用panelData模型。anselin(1988)将似不相关(SUR)模型扩展到空间的情形,提出空间SUR模型。

三、应用远景及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新题目

(一)在中国的应用远景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是较早应用空间统计学的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就有人探究并应用Krige模型。空间统计学除了在地质学的探究中发挥功能,近十年来,周国法、徐汝梅等学者探究生态学中的空间相互功能,并于1998年出版了《生物地理统计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卫星远感技术,对土地、森林、农业、矿产、能源、作物估产、灾患检测等进行应用,开始了我国空间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应用中统计调查的工作,为了将空间远感调查技术逐步纳进到我国统计的常规性工作中,1998年10月,国家统计局成立了空间统计探究室,并和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合作,组成了“空间信息多重采样设计的空间统计学应用探究”课题组,运用远感技术和空间分析对我国农业耕地、森林、草地等资源以及城镇动态变化进行调查,该项目获得国家统计局2000年课题探究一等奖。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及利用远感技术进行的各种调查,都属于空间统计学的范畴。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主要探究空间相关及空间估值,在生物地理统计学的探究中还包括物种的空间扩散过程。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各种Krige模型、方差图模型,以及空间自回回模型。空间动态采样的探究,和地质矿产调查类似,主要涉及样本在空间上的布局、有效样本量的确定、采样误差的计算等新题目的探究,根据其探究的新题目和方法,也可以将其回进统计学的抽样调查分支之中。

随着我国按地区进行统计的统计基础资料不断积累,尤其是远感技术应用到统计调查中来,都将使得按时间和空间排列的数据资料极为丰富,对数据进行空间甚至时空分析成为可能,人们将逐渐从时间的角度转向普遍从时空的角度来考虑新题目。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空间经济计量学在我国以下几个方面将有很大的应用远景。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相关性,或者存在差异性,因此一项政策对每个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各区域进行探究之后,找到政策在各区域上功能的关系,对于政府决策、正确制订政策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通过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可以对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

按区域编制投进产出表时,空间的概念将发挥功能。

对房地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时,在考虑外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区,转自[星]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对正确评估房地产的价值有很大帮助。

对环境污染进行探究时,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污染的传播方式进行探究,有助于人们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在交通领域的探究,可以利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职员、货物在空间上的活动方式进行探究,同时对通道上的不同区段进行探究。

在对某种疾病(如流感)在空间上的传播过程进行探究之后,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将有很大的帮助。

建立了空间的概念之后,人们对于在空间上的抽样将综合考虑空间单元之间的相关性。而空间抽样在空间上的布点方式也可以用作贸易网点的布局探究。

总之,只要新题目涉及到空间的概念,空间经济计量学就将发挥其功能。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深进探究及应用,将促使人们面对新题目的时候,从空间或时空的角度思考新题目。

(二)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新题目

目前的探究中,系统内的空间单元受到系统内其它位置单元的影响,但边界处的单元还受到系统外和之相邻的单元的影响,如何将这个影响考虑在模型中值得探究。

在具体新题目中,间隔的概念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单用地理上的间隔有时并分歧适,例如国和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今天并不是间隔远近决定的,电子化交易使得资金的活动非常迅速方便,因此,在探究这类新题目时,如何将贸易、职员、资金的活动充分考虑到空间加权矩阵中往,尚值得探究。

贝叶斯方法在统计学各个分支的应用越来越广,空间贝叶斯模型也是目前空间经济计量学探究的热门之一。

可变单元的新题目。当数据汇总的级别变化,可能整个模型的描述都发生变化,对于不同的新题目,可能影响模型变化的汇总的级别也不同,能否有一个同一的模式对系统进行描述尚待进一步探究。

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参数估计的渐近性质,模型的各种检验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经济新题目中,很多需要探究的对象是***的,即探究对象是一个向量,如何在空间新题目中建立一系列空间VaR模型,尚需探究。

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5

自从paelinck提出“空间经济计量学”这个术语,Cliff和ord(1973,1981)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开拓性工作,发展出广泛的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技术,使得经济计量学建模中综合空间因素变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对空间经济计量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anselin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定义是:“在区域科学模型的统计分析中,研究由空间引起的各种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区域科学模型,指明确将区域、位置及空间交互影响综合在模型中,并且它们的估计及确定也是基于参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时-空的)数据,数据可能来自于空间上的点,也可能是来自于某个区域,前者对应于经纬坐标,后者对应于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

国外近几年空间经济计量学得以迅速发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人们对于空间及空间交互影响的作用的重新认识。对空间的重新关注并不局限于经济学,在其它社会科学中也得以反映。

(2)与地理对应的社会经济大型数据库的逐步实用性。在美国以及欧洲,官方统计部门提供的以区域和地区为统计单元的大型数据库很容易得到,并且价格低廉。这些数据可以进行空前数量的截面或时空观测分析,这时,空间(或时空)自相关可能成为标准而非一种特殊情况。

(3)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数据分析软件,以高效和低成本的计算技术处理空间观测的发展。GiS的使用,允许地理数据的有效存储、快速恢复及交互可视化,为空间分析技术的艺术化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至少目前线性模型中,缺少针对空间数据和空间经济计量学的软件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目前已有一些专门的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并且SaS、S-pLUS等著名统计软件中,都已经包括用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模块。

(二)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空间统计学是研究空间问题的另一门学科,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分支。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用以帮助采矿业进行矿藏量的计算。最早的工作是采矿工程师D.G.Krige和统计学家H.S.Sichel在南非进行的。7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运算速度的大幅提高,空间统计分析技术逐渐扩展到地球科学的其它领域。目前已经普遍存在于需要处理时间上或空间上相关的数据的科技领域中。

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空间统计学的区分不太容易。Haining和anselin的观点认为空间统计学的研究大多由数据驱动,而空间经济计量学由模型驱动,即从特定的理论或模型出发,重点放在问题的估计、解释和检验上。空间统计学的主流是研究生态学和地质学中的物质现象,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与区域及城市经济有关的模型。有一种观点认为二者的区分应基于作者将其工作对应于空间经济计量学还是空间统计学,这种区分办法可能较为简单。

地质统计学(Geostatistics)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用于研究地质学现象的空间结构和进行空间估值。例如,在探矿过程中,通常是在空间上布点进行钻探,然后对采样得到的样品进行分析,估计矿藏的分布和储量。由于矿藏不开采的话,在时间上结构几乎是不变的,因此地质统计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空间相关。空间经济计量学所研究的问题不仅存在空间相关,往往所研究的问题在时间上也存在相关。

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中,人们建立了各种理论以及关系式来描述人类在空间上的行为,如研究城镇问题的“引力模型”等。但在利用模型进行定量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将理论或关系式用数学模型来进行刻划,利用统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检验,并进行评价,这些正好是属于经济计量学研究的范畴。应该说,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区域经济问题,依据的是区域经济学理论,但它还需要综合数学,以及空间统计学等学科,因此它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学,而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研究的问题

空间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存在空间效应的问题。空间效应主要包括空间相关和空间差异性。在研究中涉及空间相邻、空间相邻矩阵等概念。

(一)空间相关

空间相关指在样本观测中,位于位置i的观测与其它j≠i的观测有关,即

附图

存在空间相关的原因有两方面:相邻空间单元存在测量误差,空间交互影响的存在。测量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与空间中的单位有关,如数据是按省、市、县等统计的,但设定的空间单位与研究问题不一致,存在测量误差。

空间相关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观测缺乏独立性,并且意味着潜在于这种空间相关中的空间结构,也就是说空间相关的强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布局,距离)决定。

对于空间相关,空间自回归通常是其核心内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附图

在这个模型中,β解释变量X(n×k矩阵)的参数向量(k×1),ρ是空间滞后相关变量的参数,λ是残差空间自回归(空间aR)结构中的参数。

w[,1]和w[,2]为n×n矩阵,是标准化或未标准化的空间加权矩阵,分别对应于因变量以及扰动项中的空间自回归过程,这两个矩阵可以不同,这意味着两个过程由不同的空间结构生成。

这个模型可以退化成为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纯)空间自回归模型、混合回归与空间自回归模型、残差空间自回归模型等形式。

对这个模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不仅是有偏的,而且是不一致的,参数的估计通常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近几年,有学者尝试采用贝叶斯估计对参数进行估计。

(二)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指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一性,如存在中心区和郊区、先进和后进地区等。例如,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存在较大差别。

对于空间差异性,只要将空间单元的特性考虑进去,大多可以用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解决。但当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共同存在时,经典经济计量学方法不再适用,而且这时问题可能变得非常复杂,因为这时要区分空间差异性与空间相关可能非常困难。

研究空间差异性的模型主要有:

e.Casetti提出的空间扩展模型(1972)和回归参数漂移分析方法(简称DaRp)模型(1982)。这时,空间差异性表现为模型参数随空间位置变化,并以空间单元的位置信息作为辅助变量(称为扩展参数)。

y=Xβ+ε

附图

模型(3)为以经纬坐标(Z[,x],Z[,y])作为扩展参数的空间扩展模型。同样可以以到中心区域的距离作为扩展参数设计模型。

将模型(3)的第二个式子右边加入随机扰动项,则为DaRp模型。e.Casetti(1992)进一步提出了贝叶斯空间扩展模型。

D.p.mcmillen和J.F.mcDonald(1997),C.Brunsdon,a.S.Fotheringham;martinCharlton(1996),提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简称GwR模型)。

附图

(三)时空数据空间模型

在模型中考虑时间维增加了描述的复杂性,但综合时间空间的模型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在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模型中,这是综合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情形。如果数据不存在空间相关,则可以采用panelData模型。anselin(1988)将似不相关(SUR)模型扩展到空间的情形,提出空间SUR模型。

三、应用前景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是较早应用空间统计学的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就有人研究并应用Krige模型。空间统计学除了在地质学的研究中发挥作用,近十年来,周国法、徐汝梅等学者研究生态学中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于1998年出版了《生物地理统计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土地、森林、农业、矿产、能源、作物估产、灾患检测等进行应用,开始了我国空间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应用中统计调查的工作,为了将空间遥感调查技术逐步纳入到我国统计的常规性工作中,1998年10月,国家统计局成立了空间统计研究室,并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合作,组成了“空间信息多重采样设计的空间统计学应用研究”课题组,运用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对我国农业耕地、森林、草地等资源以及城镇动态变化进行调查,该项目获得国家统计局2000年课题研究一等奖。

在我国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及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的各种调查,都属于空间统计学的范畴。地质统计学、生物地理统计学主要研究空间相关及空间估值,在生物地理统计学的研究中还包括物种的空间扩散过程。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各种Krige模型、方差图模型,以及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动态采样的研究,与地质矿产调查类似,主要涉及样本在空间上的布局、有效样本量的确定、采样误差的计算等问题的研究,根据其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也可以将其归入统计学的抽样调查分支之中。

随着我国按地区进行统计的统计基础资料不断积累,尤其是遥感技术应用到统计调查中来,都将使得按时间和空间排列的数据资料极为丰富,对数据进行空间甚至时空分析成为可能,人们将逐渐从时间的角度转向普遍从时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空间经济计量学在我国以下几个方面将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相关性,或者存在差异性,因此一项政策对每个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各区域进行研究之后,找到政策在各区域上作用的关系,对于政府决策、正确制订政策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通过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可以对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按区域编制投入产出表时,空间的概念将发挥作用。

对房地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时,在考虑外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对正确评估房地产的价值有很大帮助。

对环境污染进行研究时,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污染的传播方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在交通领域的研究,可以利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人员、货物在空间上的流动方式进行研究,同时对通道上的不同区段进行研究。

在对某种疾病(如流感)在空间上的传播过程进行研究之后,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将有很大的帮助。

建立了空间的概念之后,人们对于在空间上的抽样将综合考虑空间单元之间的相关性。而空间抽样在空间上的布点方式也可以用作商业网点的布局研究。

总之,只要问题涉及到空间的概念,空间经济计量学就将发挥其作用。对空间经济计量学的深入研究及应用,将促使人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从空间或时空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中,系统内的空间单元受到系统内其它位置单元的影响,但边界处的单元还受到系统外与之相邻的单元的影响,如何将这个影响考虑在模型中值得研究。

在具体问题中,距离的概念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单用地理上的距离有时并不合适,例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今天并不是距离远近决定的,电子化交易使得资金的流动非常迅速方便,因此,在研究这类问题时,如何将贸易、人员、资金的流动充分考虑到空间加权矩阵中去,尚值得研究。

贝叶斯方法在统计学各个分支的应用越来越广,空间贝叶斯模型也是目前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可变单元的问题。当数据汇总的级别变化,可能整个模型的描述都发生变化,对于不同的问题,可能影响模型变化的汇总的级别也不同,能否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对系统进行描述尚待进一步研究。

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参数估计的渐近性质,模型的各种检验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经济问题中,许多需要研究的对象是多维的,即研究对象是一个向量,如何在空间问题中建立一系列空间VaR模型,尚需研究。

不易获得较为详细且价格低廉的区域统计数据,将大大限制空间经济计量学模型的应用。建立我国区域统计数据库,要求价格低廉且方便实用,是摆在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anselin,L.1988.Spatialeconometrics.methodsandmodels,Dordrecht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

2anselin,L.andR.J.G.m.Floraxed.1995.newDirectionsinSpatialeconometrics,Springer-Verlag.

3Brundson,C.,a.S.Fotheringham,andm.e.Chalton.1996."Geographicallyweighted

Regression:amethodforexploringSpatialnonstationarity,"Geographicalanalysis,

Vol.28,p281-298.

4Brunsdon,C.,a.S.Fotheringham,andm.e.Chalton.1999."Somenotesonparametric

SignificancetestsforGeographicallyweightedRegression,"JournalofRegional

Science,Vol.39,no.3,p497-524.

5Casetti,e.1972."Generatingmodelsbyexpansionmethod:applicationstoGeographic

Research,"Geographicalanalysis,Vol.4,p81-91.

6Casetti,e.1982."DriftanalysisofRegressionparameters:anapplicationtothe

investigationofFertilityofFertilityDevelopmentRelations,"modelingandSimulation

13,p961-966.

7Casetti,e.1992."BayesianRegressionandtheexpansionmetod,"Geographical

analysis,Vol.24,p58-74.

8Cliff,a.D.andJ.K.ord.1981.Spatialprocesses:modelsandapplications,pion.

9Haining,R.p.SpatialDataanalysisintheSoci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0.

10paelinck,JeanH.p.andLeoH.Klaassen.1979.Spatialeconometrics,SaxonHouse,

teakfieldLtd.

11庄大方,张稳,罗建国.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中的空间信息多重采样框架设计与GiS实现,统计研究,1999年第1期.

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6

“区情数据”指承载辖区基本信息、主要信息、关键信息的统计数据。

熟记”区情数据”,是一位辖区官员、统计局长最起码的应职表现。一份调研、一场报告、一次讲话、一次汇报,甚至一次讨论或一次不经意的交谈,区情数据能否被您熟练引证和运用,会把您这位官员是否称职折射得淋漓尽致。

熟记“区情数据”,效果是什么

折射敬业精神。辖区官员,统计局长应该是区情“活的载体”。掌握区情、分析区情、运筹经济、指导工作,是辖区官员、统计局长的岗位职责,而区情数据是最直观、最基本的量化依据。身为辖区的行政领导、统计局长,基本的、主要的,关键的区情数据都不熟悉,不掌握,没概念,那履行岗位职责岂不大打折扣?如果区情数据说哪有哪、脱口即出,那是您的敬业表现,也是不容否认的职场亮点。

折射务实态度。分析区域经济运行、盘点地区工作成果、接待上级行政领导、回答媒体记者提问、讨论决策部署工作,是辖区官员、统计局长例行的工作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区情数据是要储存在脑子里边,“随带随用”的工作素材。如果脑子里面空空如也,七零八落,要想提高工作质量,特别是口述内容的分析含量、数据关联含量是不可能的,更看不出您在职场上的务实态度。一个夸夸其谈、不善于用数据说话的领导,很难找出他的职场亮点。

折射职业色彩。区情数据信息完整、记忆牢固,对于提高决策水平、拓宽分析视野非常有好处。首先,您在梳理数据、分析区情的时候,储备的区情数据越多,关联信息的范围就越大、匹配数据的区间就越宽,信手引证的“活情况”就越多、从而说理效果就越好。其次,您掌握的区情数据越具体、越全面,才能站在“辖区”的视角,把握分析的深浅度,折射主管经济工作的职业色彩,燃出职场亮点也就很自然了。

折射业务水准。品评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看他的应职能力,应职能力的强弱,又看他相关知识与信息的存储结构,特别是与岗位关联度高的基本情况信息掌握程度。当您得心应手地引证、介绍、分析区情数据,并把这种活动升华成应职成果的时候,展示业务水准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十几年前,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朱之鑫到某县调研,在座谈讨论中,在没做笔录的情况下,他不仅准确复述了当地领导口头汇报的十几笔经济数据,还当即点出了指标间的关联关系,并随口列出了全国部分经济指标数据。统计局长的职场形象非常突出。

熟记“区情数据”,内容有多少

“区情数据”的范围和内容,没有统一界定标准。一般应该熟记以下内容:

基本情况数据。如:辖区面积、耕地面积、总户数、总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从业人员、区划机构、工作机构。还应包括路、水、矿、林、旅游,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数据。

活动成果数据。活动成果数据指辖区主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重点是年度数据),如:地区生产总值、税收、财政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居民储蓄额等总量数据。还应记住主要的结构数据:产业结构、人口结构、行业结构、税收结构、收入结构、从业人员结构、消费结构。除上述结构数据外,最好要记住新兴产业、重点大户比重数据。

市场主体数据。即企业(个体工商户)总量和相关分组数据,如全部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企业的规模分组、行业分组、隶属关系分组、所有制结构分组,地区分布等。还应记住在市场主体中有多少总部、集团、连锁企业。

如何做到对区情数据记忆牢固、脱口而出、随机运用,除了一些技术性方法,如机械背诵、小数取整、科学归类、利用谐音外,关键还要靠“心”,凡事用心、何难之有?

用好“横向数据”

“横向数据”,即相关地区之间的横向对比数据。把本辖区放在一定范围,就相关地区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是辖区官员常用的”职场动作”,也是统计部门经常使用的分析角度。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知长短。但如果只是抽象地、机械地、简单地对比哪个指标谁多、哪个指标谁大,那是非常局限的,很难提高您的决策质量和“横向分析”质量。笔者认为,用好“横向数据”在于科学选择和分析。

科学选择“横向数据”

辖区之间进行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对比、规模对比,是直观的、明了的,一般月度、季度的对比频率还是可以的。但如果年度对比、时期对比,总是一成不变的主要指标、总量指标对比,那就把“横向数据”用窄了。其实在重要的时段、每年的年度,还有很多数据可供选择。

评价数据:不同行政辖区之间进行横向对比,最科学的数据就是综合评价数据,可选择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指数评分法等。因为综合评价数据对比视角更全、对比效果更好。

平均数据:平均数据可以“冲淡”总量指标无法体现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经济规模差异,对比结果更显“公平”。

速度数据:速度数据可以直观测度和比较经济社会运行趋势,特别是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居民收入、职工工资增长速度等。

结构数据观察结构数据,既能品察不同区域的经济运行质量和后劲,还能分析对比不同区域的经济格局与特点。

强度数据:强度数据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相互对比的数据,和”平均数据”的使用效果大致相同。如人均耕地面积、绿化覆盖率、万元GDp能耗、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万人拥有生活服务网点(卫生床位等)。

科学分析“横向数据”

不同辖区范围进行横向对比,最忌简单、机械、抽象地观察“谁大、谁高、谁快”,如果不清楚、不考虑、不知道对比对象之间的地域差别、区位特征、规模大小,其横向数据的对比就失去意义了。

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7

一、我市统计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直辖五年来,我市各级统计部门和广大统计工作者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实事求是,加快统计建设,推进统计改革,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作为一个新兴的直辖市,统计部门虽然作出了很多工作,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是值得研究的。统计工作离不开经济发展。我们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生产力的差异性很大,统计工作的基础、状态也不一样,加上我们是一个直辖市,又是一个省的构架,但只有两级,所以统计的管理跨度也很大。我们要承认生产力的差异性,承认我们是大城市带大农村,所以在统计改革和创新中,全市的统计工作者和各级领导要结合市情、县情、区情,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当前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三个集中表现:

第一,统计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宏观角度看,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由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逐渐转变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调控内容与目标的确定、调控力度的把握、调控决策的选择,特别是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城乡建设、劳动就业、人民生活水平等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提出,都需要对宏观经济状况、区县经济状况和社情民意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

最近,中央要求搞好再就业工作,市委召开了扩大会议,对再就业工作进行了安排。失业统计对我们这种中心城市来说是很重要的。今年到明年,市统计局要和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失业率的统计体系。这对西方国家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但我们处在一个转轨经济期,不能照搬西方的,但也必须对这种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给予关注。区县领导至少要记十几个重要的经济指标,比如你的行政区划多少、你的人口数多少、你的GDp多少、人均GDp多少、一二三产业GDp多少、城镇化水平多少、农民人均收入多少、财政收入多少,包括每个月的、前几年的、今后发展的目标。从微观角度看,企业现在也更加注重信息,特别是对于宏观经济的、政府的、部门的、市场的信息;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它自主经营,特别在投资决策、营销上,这些信息很多数据来源于统计部门。比如房地产,房地产总的投资多大?企业在的房地产中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另外商品房每年的投资是多少?建成多少?销售多少?这些统计数据作为房地产开发商是十分关注的,并且还用来和全国其他地区比较,来看它在这个行业中间所处的地位。举这些例子是说明统计工作确实越来越重要。

第二,统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经济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复杂,也就是多元化,多元化的经济成分,多元化的增长方式,多元化的就业,多元化的社会生活。经济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使得统计工作的难度很大,表现在调查对象的合作程度下降。特别是对于一部分中小企业,只关注自己的现金流量,其他什么都不管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的过程中,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只是初步建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各种变动因素非常多;另一方面,统计调查对象的合作程度降低,与以前强行的行政命令不一样,虽然有统计法规,但它还有一个依法办事的问题、守法的问题,它不能解决全社会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宣传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配合统计工作。

第三,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统计工作的改革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有很大的推进,在加入wto后,任务越来越繁重,现行的统计制度方法和指标体系要逐渐和国际接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还有各个国家自身对经济的一些预测,都用了一些宏观的指标,来表达判断宏观经济运行趋势。而对于我们来说,目前还很难用。西方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我国自身在整个战略性调整中,经济结构处于变动中间,一个数据变动就牵涉到很多数据的变动。我国已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这些都对统计数据和统计制度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为了准确把握各个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情况,对新兴产业指标、生产效益指标及区域经济指标等多方面更加关注,不断要求统计部门对重大经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并且要“快、精、准”地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的咨询建议。新的形势对统计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由于体制转换和历史欠账等多种原因,我市统计工作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方面,一些地方领导对统计工作认识模糊、重视不够,政府统计管理职能比较薄弱。市领导下区县调研时,都有这方面的感受。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是新的直辖市,统计基础和统计基层工作落后,特别是区县一级受编制、财政的影响,矛盾困难较多。第三方面,统计网络不够健全,统计工作条件较差。统计网络包括基础数据网络和统计数据信息处理网络,这两个方面我们在全国是偏低的。特别是我市实行属地统计管理以后,区县(自治县、市)统计部门统计任务非常重,任务与条件的矛盾十分突出,统计队伍人员不够稳定,统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统计工作的需要,加上有些地方受利益驱动的影响,虚报、迟报、瞒报、拒报统计资料和拒绝接受统计调查、统计检查的事件时有发生,个别地方和部门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

统计部门作为国家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兼有信息、咨询、监督三种职能。统计工作的各项职能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联、息息相关,它不仅是经济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区县(自治县、市)和市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

一是要充分发挥统计的重要作用,善于利用统计指导工作。首先,各级领导要学统计、懂统计、用统计,把统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作为"讲学习"的内容之一。区县领导要知道统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对基本数据是怎么算出来的,哪些指标变动是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异动,哪些是良性循环,哪些是困难,应有了解。不是说要让我们领导成为专家,可你首先要懂,要学会用数据,这是一个基本要求,包括对我们的部门领导。对于一些专业部门的领导,要学习掌握数理统计的一些数据分析方法,要能够应用,要善于用统计数据来进行一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来进行决策。各级领导、特别是区县领导要真正把统计部门当成领导的参谋、助手,在制定计划和作出决策前,要认真听取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总结、评价和考核区域经济及部门工作时,更要充分发挥统计监测的功能作用。

二是要增强法制观念,确保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各级领导要增强统计法制意识,带头学习、宣传和执行《统计法》,更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觉依法办事,防止和抵制在统计上弄虚作假。全市各级统计部门要始终把提高数据质量作为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针对影响数据质量的各种因素,依靠法制,依靠科技,进行综合治理,保证主要统计数据质量的基本可靠。同时要坚决制止个别领导人为地干预统计数据,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使统计部门工作难度加大。要把这个问题提高到维护党风党纪和国家法律严肃性、权威性的高度来认识。要把统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确保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要关心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努力为统计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搞好统计工作,既需要各级统计部门和广大统计人员的自身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与支持。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好各级编制、人事、财政、计划等职能部门的工作,加大对统计工作的投入,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当前,要切实帮助统计部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创造条件。各级统计部门也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多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情况,加强同有关部门的配合,争取各方面理解和支持。

三、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积极改善统计手段,进一步强化统计管理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改善手段、强化管理是统计业务工作中最核心的问题。

一要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统计网络。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任务需要设置相应的统计机构或配备相应的专(兼)职统计人员,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特别要注意,今后对农村调查工作会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建设水平、农村基础医疗、基础教育等调查会越来越多。各基层企业应依法设立统计机构,配备统计人员。要加强统计队伍管理,提高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所有统计人员都必须实行持证上岗。

二要改善统计手段,大力提高统计效率。统计工作只有加强信息工程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起来,才能真正建立健全国民经济信息体系,大规模、高效率、深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利用统计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强化决策支持功能。统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投入也很大。基本的两级网络要很健全,并且系统的整体会逐渐扩容,数据量会增大。各级政府要按照全国和全市统一部署,将统计信息工程建设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和发展计划,计委和财政两个部门要多予支持,在专项和基建统筹上支持,确保工程建设所需经费。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重视加强统计信息工程建设,抓紧配备相应设备,逐步与政府统计部门联网,尽早实现在全市范围内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处理与传输。

三要进一步强化依法统计,规范统计秩序。按照全市的“四五”普法要求,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统计部门要认真做好统计“四五”普法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向重点普法对象和社会公众大力宣传《统计法》和《市统计管理条例》。要尽快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学校)的主体班次设置统计法律法规知识专题课。对各类统计数据特别是重要统计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评估。要加强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加大惩处统计违法行为力度。市统计局和各区县(自治县、市)要分别建立统计监督检查制度,继续加大对基层单位统计工作情况的检查力度。

四要加强统计调查管理,确保数出一门。市统计局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有些对区县有指导意义的统计调查分析,要加印份数,提供给区县领导参考,而不是只提供给市级领导。另外有些数据,特别是见报的数据,必须经政府统计部门审核。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是统计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管理部门。各部门的统计工作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要按照市政府《通知》要求和叙定市长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任务需要加强和搞好统计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本部门、本单位所分管的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各部门涉及到全市基层单位的统计调查要跟市统计局协商,要按照统计部门的统一协调和指导意见进行。要理顺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明确职责权限,实现优势互补,确保数出一门。

五要规范统计基础工作。要加强统计调查单位的制度建设,依照统计法规,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水平。

四、切实搞好统计自身建设,继续深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

搞好自身建设是做好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常抓不懈。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各级统计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搞好整个系统自身的建设。统计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这是统计工作的基本原则,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要本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特别是它的数量方面,然后再去分析研究,探索和发现其内部规律。统计部门的同志如果对宏观经济学的功底不好,就不可能写出好的统计分析。特别是写出一些对市委、市政府高层决策有用的分析,反映基层的一些有共性的问题,为市委、市政府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前瞻性的、切合实际的解决思路。市领导看到不少市级分析,但很少看到区县的分析,接触第一线的、接触企业的分析。比如说,对工业企业运转、流动资金的问题,能不能让基层的一些统计部门,与经委等一起调查一些重点企业。你不能这边喊流动资金少,这边产成品资金不断在增加、应收货款在增加,市的亏损那不是越来越大,银行的不良资产那不是越来越多?对农村的基础教育问题,怎么分析?每年支援的资金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到底用什么一种方法来提高教育,如果有基层的材料能够反映出这些问题就好了。

各级统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增强忧患意识,继续把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当作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切实抓紧抓好。在统计系统内部要深入开展统计职业道德教育,深化统计制度改革,坚持依法统计行政,严肃统计纪律,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办法和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从源头抓起,减少各种误差,防止虚报瞒报,努力搞准各项统计数据,使主要统计数据经得起多方面和历史的检验。要积极倡导爱岗尽责、严谨求实、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敬业精神,广泛深入地开展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努力培养出一批既懂统计又懂经济、法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8

[关键词]资本投入三大产业经济贡献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到当前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取得重大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诸如资本从投入到产出,并不是一个经过“黑箱子”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经济理论支撑,由经济活动实践来实现的过程。

前人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研究分为多种情况。如邓正琦、宋明江(2004),杜家廷、邓正琦、王仁发(2008)对单个区域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刘晓鹰、王亚清(2008),王崇举(2008)对多区域统筹发展的研究;如张靓(2007),赵莉(2008)探讨了不同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

本文以计量经济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重庆地区资本投入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的贡献的基本情况,通过收集1978-2007年重庆地区总资本投入与产出以及三大产业投入资本与产出的数据,建立起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并对其检验。本文数据主要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利用软件eviews5.0进行拟合,对部分不能完全拟合且具有异方差性的数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进行修正。最终得出总资本对总产出的敏感程度及三大产业资本投入分别对三大产业产出的敏感程度,通过比较其乘数效应,得出结论,从而对重庆未来产业资本投入及经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

1.假说陈述

资本投入对产业发展有直接作用,但是显然不同产业对单位资本投入的敏感程度不同,即资本投入对产业生产有类似乘数的作用。参考1996年~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笔者发现,多年来重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及从业人员数量变动不大,故假设劳动力要素随资本要素投入适量变动且不计入自变量,土地要素供给不变,技术不变,其他条件如气候等因素不计,单独考虑资本投入对产出的经济作用。

2.数据搜集

数据主要来自1996年~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设重庆地区三大产业生产总值为Y,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Y1、Y2、Y3,重庆地区资本总投入量为X,第一、二、三产业资本投入量分别为X1、X2、X3。

特别的,笔者在对比2007年与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时发现,上述两者关于2006年重庆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数值登记有误:2007年《重庆统计年鉴》登记为425.81,而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登记为386.38,从而导致当年地区生产总值计算有误。笔者参考往年数据,保持数据一致及连贯性,减少误差,姑且采用425.81进行统计。

3.模型构建

把数据输入软件eviews5.0,根据一元线性回归关系,设经济计量模型为Y=β0+β1X+ε,类似有Yi=β0i+β1i+εi(i=1,2,3)。软件采用oLS估计法分别对Y与X,Y1与X1,Y2与X2,Y3与X3估计参数,结果如表1:

于是,可以得到结果如下:Y'=914.2653+1.047074X,

Y'1=268.7429+3.312087X1,Y'2=404.6108+1.436292X2,

Y'3=305.8614+0.742053X3。

4.模型修正

特别的,通过观察知Y1与X1的拟合度R2=0.798105及调整后的拟合度R2=0.779751都较差。故将X1与其残差平方e1=Resid^2比较,知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性。于是,为了减少误差,重新拟合,采用wLS估计方法。先生成w1=1/Resid^2,再选择w1为权数进行wLS处理,结果理想,如表2:

于是该模型结果修正为:Y'1=249.2822+3.630252X1。

5.模型检验

根据经济意义,资本投入与产出正相关,且历年数据在eviews5.0中基本拟合成线性,与经验判断、经济理论相符。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知:

1.拟合度检验:Y与X,Y1与X1,Y2与X2,Y3与X3的拟合度R2及调整后的拟合度R2均达到0.97以上,拟合度较好;

2.F检验:prob(F-statistic)均为0.000000,说明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

3.t检验:prob(t-statistic)均为0.0000,说明回归参数β0与β1,β0i与β1i(i=1、2、3)与0有显著差异。

另外,该模型异方差性已经得到修正,而自相关性在计量经济模型中普遍存在,对结果影响不大。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济学理论认为:直接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上述的研究表明,资本投入拉动了重庆三大产业的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庆地区资本总投入对总产出的乘数约是1.05,资本投入对第一、二、三产业产出的乘数分别约是3.63,1.44,0.74。这说明了单位资本投入不同产业的效率,即乘数效应,是不同的。具体排序:第一产业最好,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差。

第一产业是基础,决定着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且是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效率最高的产业,投入对产出的敏感程度达到3.63。究其原因,应该与重庆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良好及土地资源的禀赋特征有关。第二产业是强国之路所必须,且其投入对产出的敏感程度为1.44,也超过了总体水平的1.05。第三产业虽然投入对产出的敏感程度偏低,只有0.74,但考虑到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解决就业问题意义重大。故在优先发展第一产业的前提下,考虑三大产业结构保持合理比例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本文针对重庆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政府应加大农业财政投入,以及优化重庆投资软环境,积极利用外资发展,充分利用本地区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使第一产业发展充分带动地区总产值的持续增长。

2.大力发展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重振雄风。

3.改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科技服务业,为第一、二产业服务;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提高资本循环利用率。

综上所述,在当前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把“三农问题”提上日程并反复强调,重庆市计划未来五年落实“314”总体部署并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是推动未来重庆经济增长的有力举措,也是符合本文模型分析结果的,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1]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8

[2]邓正琦宋明江: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与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4:21~26

[3]杜家廷邓正琦王仁发:重庆市区域经济增长失调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1:101~106

[4]刘晓鹰王亚清:基于“椭圆城市群”的成渝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18(2):6~11

[5]王崇举: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18(2):1~5

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9

关键词:极端天气气候;农业经济产出;弹性;长期均衡;短期波动;

作者简介:刘杰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显著的变化.由于极端天气气候直接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问题,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及其影响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1](aR4)指出,全球强降水、干旱、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强度和频率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诸多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不利影响居多,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斯特恩[2]领导编写的《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采用经济学模型,对北美、欧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评估.结论指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承载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多为负面的.

天气气候影响社会经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气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比如利用天气气候信息减少灾害损失;二是以天气气候信息为手段,通过市场需求获利[3].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不断加深,气候变化已经演变成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领域.Dutton[4]认为农业、交通、能源、零售业、制造业以及建筑业都对天气气候变化敏感.美国经济产出的三分之一具有天气气候风险.Demuth等[5]将社会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引入气象科学,建立了天气与社会经济这一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框架,实施了天气与社会经济相耦合的研究计划waS*iS(weatherandSociety*integratedStudies),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前景.国外开展天气气候的经济学影响研究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农业、商品零售业、建筑业、服务业等经济部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6~11].Larsen等[12,13]采用加入温度和降水的计量经济模型,对美国十一个经济行业进行了天气敏感性研究,结论认为受天气因子变化影响的美国农业经济产出值的比率为12.09%.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水资源、农业、陆地生态系统和近海生态系统,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物理影响方面,而与此相关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较少开展[14].近几年,随着不同学科进一步的交叉融合,运用经济学方法和模型定量分析天气气候的经济学影响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张永勤和缪启龙[15],路琮等[16]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天气气候变化造成的农业总产值的损失,以及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丑洁明等[17]和Dong等[18]将降水因子引入C-D生产函数构建新的气候经济模型,用东北粮食产量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罗慧和李良序[19]采用加入温度和降水因子的C-D生产函数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细致评估了陕西各经济行业对气象条件变化的敏感性.孙宁和李廉水[20]建立多变量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考察气温对南京市工业经济的动态影响.

与国外研究进展相比,国内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方法还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研究范围仅限于个别地区和站点;选取的气象因子多是温度、降水量和风速等常规气象因子,并没有抓住影响经济系统显著的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从1996年开始,我国就致力于气候异常对国民经济影响评估业务系统的研究,完成了“气候异常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综合业务评估系统”的总体框架、系统结构以及基本业务流程的设计,初步建立了气候影响的综合业务评估系统.由于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范围广大,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业务综合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优化,才能发挥实际的社会经济效益[21,22].因此,国内研究成果尚且不能满足我国对天气气候经济学影响科学认识的需求.中国位于东亚季风区,是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会遭受较大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脆弱性较高的农业领域.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高敏感和高脆弱的农业经济产出受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一方面可以揭示二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另一方面可以知道不同区域农业经济产出受哪种极端天气气候因子影响显著,从而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减缓异常天气气候造成的经济损失,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1表示的是天气气候与农业经济产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资料

本文使用的资料包含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气象资料两部分.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包括1994~2006年83个地级市的农业经济产出值(GDp)、固定资本投入(Capital)与农村劳动力人数(Labor).以2006年不变价格计算,将农业经济产出从名义值转换成实际值,以消除价格变化因素的影响[23].将数据取自然对数,经过对数变换的数据可以削弱数据的异方差性,同时也可以缩小数据取值范围,减少异常值的影响.

气象数据采用的是国家气候中心1994~2006年83个地级市的逐日温度资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基于逐日气象资料计算的极端天气气候因子包括:逐年极端高温事件(tmax)、逐年极端低温事件(tmin)、逐年极端降水事件(precip.)以及逐年干旱天数(Drought).

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差别较大,本文采用相对阈值的方法计算极端气候阈值,进而计算了1994~2006年逐年的极端温度事件和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天数.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阈值采用百分位定义法[24],即认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某一特定时期内发生在统计分布之外的小概率事件,通常分布在统计分布曲线两侧各10%的范围内.图2表示的是极端温度事件的诊断方法.取1971~2000年为气候标准期,采用百分位法定义极端阈值,从而检测2006年北京市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低温事件.当逐日最高温度超过高温阈值时,即认为发生了一次极端高温事件.逐日最低温度低于低温阈值时,即认为发生了一次极端低温事件.另外,利用1994~2006年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统计出逐年干旱发生的总天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既反映短时间尺度(月)和长时间尺度(季)降水量气候异常情况,又反映短时间尺度(影响农作物)水分亏缺情况.该指标适合适时气象干旱检测和历史同期气象干旱评估[25].

2方法

2.1气候经济模型的构建

农业经济产出与极端天气气候因子之间是非线性关系.研究极端天气气候因子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必须将极端天气气候因子看作是决定经济产出的一个变量.经典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由数学家柯布(CobbCw)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DouglaspH)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并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26].在计量经济学领域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发展,证明了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弹性的经济含义为,在保持其他因子不变的条件下,极端天气气候因子每变化1%将造成农业经济产出变化βw%.弹性的大小可以代表农业经济产出对极端天气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性.指数乘积形式的生产函数是非线性模型,模型的参数具有明确的经济学含义.加入极端天气气候因子拓展了模型的应用领域,将经济学与气象学有机地耦合进行跨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

2.2变量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参数估计时产生虚假回归问题,需要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最常用的统计学方法是单位根检验(aDF)方法.

tau统计量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接受零假设,就认为变量是非平稳序列;反之,变量则为平稳序列.

以北京市1994~2006年时间序列数据为例进行单位根检验.变量的平稳性tau统计量检验结果(表1)表明,农业经济产出、固定资本投入、劳动力以及四个极端天气气候因子的自然对数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数据,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后变成平稳数据.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满足进行回归分析的条件.

2.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即从发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到农业经济产出受到影响,有一个滞后期.为了证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影响农业经济产出的原因,本文采用衡量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应用最为广泛的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causalitytest)进行实证分析[28].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本思路是:如果极端天气气候因子的历史信息有助于改善农业经济产出Q的预测精度,则认为对Q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具体方法是建立两变量的自回归模型:

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并对βi进行显著性检验.原假设为不是引起Q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如果拒绝原假设,就可以得出极端天气气候因子对农业经济产出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结论.卡方检验结果(表2)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降水和干旱四个因子是我国农业经济产出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产出的变动.

2.4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理论

农业经济产出、固定资本投入、农村劳动力以及四个极端天气气候因子被一个经济系统联系在一起,从长远来看这些变量应该具有长期均衡关系.engle和Granger[29]指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假如这样一种平稳的线性组合存在,这些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被认为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在短期内,因为季节影响或随机干扰,农业经济产出有可能偏离长期均衡状态.公式(10)表述的是农业经济产出与极端天气气候因子的长期均衡关系,而实际经济数据却是由短期波动过程组成的.因此,需要用数据的短期波动过程来逼近经济产出的长期均衡过程.反映极端天气气候对农业经济产出短期波动影响的公式如下:

式中等号右边第一项为误差修正项,反映了农业经济产出在第t-1时点的短期偏离;为误差修正项系数,通常称为调整系数,表示在t-1时点对农业经济产出偏离长期均衡状态的调整速度.从短期看,农业经济产出的变动是由较稳定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所决定的,短期内对于均衡状态的偏离程度的大小直接导致经济产出波动振幅的大小.从长期看,长期均衡关系式起到引力线的作用,将非均衡状态调整到均衡状态[30].

3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产出弹性

我国不同区域气候特征不同,农业经济产出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大小存在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区域,计算得到不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因子对农业经济的产出弹性.

极端高温影响农业经济产出显著的区域有华北、东北和华南,且极端高温事件发生天数每增加1%,东北农业经济产出减少4.075%,华南农业经济产出减少0.850%,而华北农业经济产出增加0.009%.极端低温影响农业经济产出显著的地区有华北、西北、华东以及华南.华北、西北和华东极端低温的产出弹性为负值,分别为-0.025,-1.028和-0.476,华南极端低温的产出弹性为0.595.除西北地区外,其他地区农业经济产出受极端降水影响显著.东北、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产出弹性为负值,分别为-1.727,-2.608,-1.158和-0.867;华北和西南地区产出弹性为正值,分别为0.005和0.039.干旱对华北、华东、西南、以及华南地区农业经济的产出弹性均为负值,分别为-0.039,-1.665,-0.022和-0.770.

由表(3)的参数估计与显著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不同区域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多位负面的,并且影响的大小差异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特征相差很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地区农业经济生产条件的差异所造成.从纵向看,华北和华南的农业经济产出受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影响最大;从横向看,极端降水和干旱对我国农业经济产出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极端天气气候对农业经济有显著负面作用的区域,应提高农业经济生产活动关键时期的天气预报或气候预测准确率,提前预估受天气气候变化影响的可能农业经济产出值,有利于决策者及时调度资源,降低农业经济的可能损失.

4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

为进一步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整体影响,对农业经济产出与固定资本投入、农村劳动力以及极端天气气候因子的长期均衡关系式进行拟合.模型的残差序列通过0.01显著性水平的aDF检验,即认为极端天气气候因子与农业产出的之间具有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式(12)).固定资本投入和农村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正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投入每增加1%,农业经济产出增加0.129%;劳动力每增加1%,农业经济产出增加0.342%.劳动力产出弹性大于资本产出弹性,说明我国农业经济产出方式对劳动力的依赖性更大,劳动力的投入是增加农业经济产出的主要因素,符合我国农业经济生产方式的实际情况.极端天气气候因子对农业经济的产出弹性均为负值,并且都能通过0.0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极端高温事件天数每增加1%,农业经济产出减少0.112%;极端低温事件天数每增加1%,农业经济产出减少0.031%;极端降水事件天数每增加1%,农业经济产出减少0.033%;干旱天数每增加1%,农业经济产出减少0.047%.

在公式(12)和(13)中,括号内的值为标准误差,*和**分别表示参数通过p<5%和p<1%的显著性检验.

长期均衡关系表达式可以度量固定资本投入、农村劳动力、极端天气气候因子与农业经济产出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而短期波动关系式则解释这些变量之间的短期相互作用(式(13)).符号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算子,反映了变量的短期波动量.固定资本投入和农村劳动力的短期波动变化对农业经济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34和0.606,并且都能通过0.01显著性水平的统计检验.但是,四个极端天气气候因子的短期波动变化对农业经济的产出弹性均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从以上分析可知,极端天气气候因子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表现在长期均衡关系上,而不存在短期波动影响.极端温度、极端降水以及干旱对我国农业经济产出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

5结论和讨论

本文选取对天气气候变化敏感并且脆弱性较高的农业经济领域为研究对象,将极端天气气候因子引入经典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一个新的气候经济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分析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极端天气气候因子是我国农业经济产出变化的格兰杰原因.(2)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不同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差异较大,且多为负面影响;华北和华南是受极端天气气候影响最显著的地区;极端降水和干旱是影响农业经济最显著的因子.(3)全国平均来看,极端天气气候因子与农业经济产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我国农业经济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极端高温对华北农业经济的产出弹性为负值,而对东北的产出弹性为正值,这一结果与传统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原因在于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的选取.统计验证表明,华北各地级市农业经济产出之间的差异符合随机效应,而东北农业经济产出之间的差异符合的固定效应.对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的统计判定,会影响参数估计方法的选取,最终使得模型参数的大小、正负值产生变化.利用模型工具开展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模型的构建到参数估计方法的选择都需要进一步探讨,促进气象学与经济学这一交叉研究领域的发展.

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10

[关键词]重庆中等职业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咨询

[作者简介]张晓冬(1976-),男,甘肃宁县人,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校管理与院校研究。(重庆404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度重大软科学课题“重庆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与重大举措研究”(课题编号:KJtC201201)的子项目“重庆市中职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编号:KJtC201201-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14-03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08]94号)等文件精神,以及《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战略合作协议》(2008)、《教育部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协议》(2009)、《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2012)等文件精神,同时,根据重庆市中职教育实际发展情况和本研究的前期调研发现,重庆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职教育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分布格局不符合中职教育统筹发展的要求;二是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城乡二元”性,主城区的中职教育生均资源配置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生均资源配置标准;三是在中职教育发展的社会价值需求定位和办学特色方面主要表现为“城市化”的价值导向和统一化的中职专业和科类设置等问题。以上问题既与中职教育发展的普遍性问题有关,也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口结构及中职教育资源配置等因素有关。以下主要从空间布局、物质形态、社会形态、文化形态四个方面提出统筹重庆中职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以资借鉴。

一、有限期的中职教育发展优先区:“空间”形态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一圈两翼”的重庆开发战略,意在实现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一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的经济圈,加快建设以万州区为中心、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为两翼,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和这一发展格局相对应,重庆中等职业教育布局,也基本形成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办学区,万州、永川等为分散聚居办学区的“一体两翼”空间分布格局。2006~2010年,全市累计投入57亿元,建成部级重点中职学校57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2所,实习实训基地348个、县级职教中心建设34个。①同时,重庆市也相应地成立了教育担保公司,进一步拓宽了职业教育融资渠道。大力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民办中职学校达60所,占到中职学校总数的1/4。2012年,建设10个综合性、开放式、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40个区域性实训基地,100个专业性实训基地。

但是,从实际布局看,全市现有227所中职校(截至2013年5月)中,国家重点46所,占整个中等职业学校的16.0%;市级重点36所,占12.5%;达标校47所,占16.3%;其他类有159所,占55.2%。和全市相比,主城九区共有市级重点中职校15所,占整个市级重点中职校的41.7%。在重庆市43个区县中(包括北部新区与经济开发区),除万州区、永川区、沙坪坝区的中职学校数量相对较多外,秀山县、北部新区、经开区等区县中职校仅1所。这和中职教育高质量低重心的实践诉求不相吻合。

因此,在对现有各类中职学校进行合并优化和质量化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一圈”和“两翼”的经济结构、人口分布特征与结构以及现有中职教育分布格局的问题,确定有限时期的“中职教育发展优先区”。通过“中职教育发展优先区”这一机制,在保持“一圈两翼”的空间格局优势的基础上,重点以“两翼”及其所在区县为主体,以现有的六大示范区为平台进行布局,在优选区评选标准上,紧密结合各地县中职教育人口特征、产业特征与优势、人才需求、收入分配与就业情况等综合指数,确定在一定时期享有中职教育优先发展的区域,在经过有限时期的优先发展后,使原“绝对落后”区县中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在短时期内赶上或者略高于重庆中职教育的区县平均发展规模,以此实现重庆中职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合理空间布局。

二、“积极的差别对待”与“定期流动制”:“物质”形态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2001~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占地面积由628.9万平方米增加到1021.645万平方米;校舍面积由345.6万平方米增至532.97万平方米,增长54.21%。2003年至今,重庆市累计投入57亿元,建成部级重点中职学校46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6所,实习实训基地348个、县级职教中心建设29个,极大地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②截至2011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236所,在校生50.012万人。高职院校31所,在校生19.4万人。中职招生人数18.72万人,毕业生15.27万人,就业率超过96%,教职工2.39万人,专任教师1.86万人。③首批国家示范中职建设项目校8所,通过评审第二批国家示范中职建设项目校12所。

但是从资源配置的地域性而言,“两翼”的资源配置及重点中职教育示范区及学科专业布局等不如“一小时经济圈”好,主要表现在生均投入资金、师生比例及师资配给、实验设备建设等软硬件建设方面。如以“一小时经济圈”和“两翼”中职教育设施总价值都最高的“加工制造类专业”“信息技术类专业”“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例作比较。“一小时经济圈”的“加工制造类专业”“信息技术类专业”“交通运输类专业”生均设备值分别为0.396万元、0.296万元、0.448万元;而重庆“两翼”的“加工制造类专业”“信息技术类专业”“交通运输类专业”生均设备值分别为0.231万元、0.218万元、0.244万元。生均设备值配置的最大差额达到1倍以上,整体不及“一小时经济圈”的情况。而办学规模、师生比例、专业建设等方面资源投入方面情况也类似。这种差异性资源配置方式使原本二元化结构的发展差距更大,不符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中,关于推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以工带农、以城带乡,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则要求。

因此,我们建议在原有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对于“两翼”区县的中职教育,根据其与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性程度,针对以往发展中资源配置的不足之处,实行“积极的差别对待”,实行略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的资源配置标准,保证落后区域中职教育在短时期内赶上和达到重庆市中职教育资源配置的平均或标准水平。整体上建设成10个以上综合性、开放式、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40个以上区域性实训基地、100个以上专业性实训基地等“日、月、星”均衡统筹发展模式,达到本地中职教育人口就近受教育,降低受教育者的学习成本。在全面实施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同时,还应根据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需求,进行积极的“教育成本”补给政策,即不仅要免学费,还应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继续实施奖助学金制度,扩大实施范围。这一政策建议的依据在于,受教育的中职学生生源主要是来自区县农村,且大部分来自低收入家庭。奖助学金制度主要针对少部分学生,不能满足辅助中职学生低成本受教育的全面需求。

在师资配置方面,加快城乡互助、对口支援政策机制。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和偏远区县中职教育师资积极的补助政策和培训政策。加快“双师”型中职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实行定向扶持培养机制,保证城乡中职教育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同时,在中职学校与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互联网等信息资源优势,借助网络平台,实现重庆市中职学校资源共享机制,推进一体化建设步伐。这一政策建议的依据既基于战后日本等国家教师流动机制的成功经验,也是基于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等政策的成功经验。

“二战”后,为了快速恢复和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日本文部省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定期流动的政策制度。如东京教师流动《实施纲要》规定除工龄不满3年、妊娠期或57岁以上的教师外,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应超过6年。④在具体实施程序上,实行偏远地区教师月津贴上浮4%~25%的积极激励政策和教师自愿选择流动学校等方式,有力的保障了这一机制的绩效。目前,日本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正是这一机制实效的明证。

《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于2001年5月10日开始执行,对口支援建设十年来效果显著。如受援的5所西部高校已成为“211工程”学校,首批13所西部受援高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从2001年的5个已增至2009年的4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分别从2001年的65个和488个增至2009年的288个和1493个。⑤以上两种机制对实现重庆中职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多元价值导向的中职人才培养:“社会”形态的城乡一体化政策建议

根据实际调研,从社会形态而言,重庆各区县社会分层现象明显,城乡收入差别明显,人口流动地域性强,经济社会区县发展差异明显。并形成“一小时经济圈”与“两翼”区域、城区与乡村特殊的中职教育人群特点。如农民工中职教育群体、中学生中职教育群体、库区移民中职教育群体、下岗职工再就业中职教育群体,等等。对于这些群体,主城区的中职教育群体主要由中学毕业生群体、下岗职工群体等构成,而边远地县中职教育群体则是以农民工群体、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移民群体等构成,不同构成群体对中职教育的需求导向有所不同。中学毕业生中职学生群体主要以实现“农转非”和社会阶层流动为目的,而农民工、移民及留守妇女等群体则主要以谋生为求学目的。因此,前者更看重所学专业的城市需求热度,后者更看重的则是所学技能的本地就业热度。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受教育群体对分布在“两翼”区县中职教育的硬件设施、实训效果、能力培养期望值更高,而对“一小时经济圈”,尤其主城区中职教育的专业与社会协同性期望值更高。

这就需求政府在保证各区县中职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保障一致的前提下,根据受教育人口特征和区县经济结构与社会发展特征,进行中职教育的资源配置,保证中职校发展、分布和设计的差异化、区域化和特色化。

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具有“城市化”的价值导向,这可以从在学学生专业分布特征说明。以2008年重庆市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为例,在各类中职院校开设的13大类专业中,毕业人数、招生人数、学生在校规模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医药卫生类,已毕业人数10091人,招生人数8855人,在学规模30698人;加工制造类,毕业人数5957人,招生人数11098人,在校规模26462人;信息技术类,毕业学生5459人,招收7628人,在学规模19248人;土木水利工程类,其毕业人数1347人,招生人数1553人,在校学生4828人。”⑥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就业价值导向。而与农村、“三农”及食品安全生产等问题密切的“农林类、资源与环境类”人才培养规模却排在最后两位,其毕业学生、招生人数和在学规模分别为:314、301、874和65、218、325。这与重庆“大农村”的社会结构特征,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不太相吻合。因此,建议加强面向现代高科技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农林、资源环境与能源等专业大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实现农民工就地就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机制,实现多元价值导向的中职人才培养机制。

四、特色发展、优势互补与协同办学:“文化”形态的城乡一体化政策建议

文化形态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主要指在全面贯彻国家及重庆中职教育方针政策,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寻求各区县中职教育的区域优势和办学特色,形成优势互补、差异发展的中职办学机制。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专业培养优势、人才质量、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重庆市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技工学校)已初具结构性特征。从产业分布与人才需求看,汽车摩托车、高新技术、装备制造、资源加工业等四类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且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以上传统产业的高技能人才短缺;而在主城区和其他区县都有的电子信息、通讯、物流等新兴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却不明显,人才当量总体仍然偏小。

因此,结合重庆经济结构布局和地域经济社会文化特色,以特色办学和社会服务质量为评估标准,实施绩效资源配置,鼓励中职院校密切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优势,形成从办学理念、学科专业、人才质量、社会服务等方面明显的地域特色。同时,推进中职教育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进行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以面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特色。

总之,科学系统的“城乡中职教育一体化”是指城乡中职教育形成“相互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发展关系,是一个要在保留和张扬各区县中职教育优势的同时,优化中职教育对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互补效应,尤其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实现城乡中职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目标,为最终解决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社会现象作出贡献。

[注释]

①参见贵州希望网2008年12月8日的《重庆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文。

②③参见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在中国统计出版社网站上的《重庆统计年鉴(2012)》。

④汪丞.日本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保障机制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9):35-39.